CN105388583A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8583A
CN105388583A CN201510551271.0A CN201510551271A CN105388583A CN 105388583 A CN105388583 A CN 105388583A CN 201510551271 A CN201510551271 A CN 201510551271A CN 105388583 A CN105388583 A CN 105388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ens
leaf spring
parts
down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12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8583B (zh
Inventor
矢岛英治郎
伊藤清行
宫崎朝志
中川乔
猿馆彰良
加藤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88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8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8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8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固定侧部件(50),包含箱体(40);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容纳于箱体,并能够保持透镜体LE;施力部件(60),以透镜保持部件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驱动机构(70),被构成为具有使透镜保持部件检测机构(80),对透镜保持部件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位置检测机构被构成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的检测用磁铁(5)和与检测用磁铁对置地设置的磁检测部件(6),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且多个驱动用磁铁(3)固定于固定侧部件。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应对了自动调焦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拍摄静止画或动画的功能的便携设备中,为了驱动摄影用的透镜,具备使用了音圈发动机的透镜驱动装置。作为这样的透镜驱动装置,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广为人知。
以下,使用图27,对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加以说明。图27为表示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具有:轭铁908,具有外壁部908g、多个内壁部908b和连结部908h;透镜保持体903,配设于轭铁908的内侧,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904,卷绕于透镜保持体903;磁铁905,隔着线圈904与内壁部908b对置;弹性部件911,支撑透镜保持体903。此外,线圈904被配置为截断磁铁905所产生的磁场。若电流流过像这样配置的线圈904,则在线圈904产生感应电动势,卷绕有线圈904的透镜保持体903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通过透镜保持体903像这样地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能够对要拍摄的图像进行调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登录第3179634号公报
另外,现在,具备通过自动调焦实现的摄影功能的便携设备也增加起来。此外,对于自动调焦,希望更快地调焦。即,在透镜驱动装置中,能够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备受期待。
但是,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未控制透镜保持体903的具体位置,因此,到透镜体(透镜保持体903)的位置确定为止的时间长,很难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其提供一种能够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侧部件,包含箱体;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容纳于上述箱体,并且能够保持透镜体;施力部件,以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驱动机构,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构成为至少具有驱动用磁铁和线圈,其中,具有位置检测机构,对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上述位置检测机构被构成为具有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检测用磁铁和与该检测用磁铁对置设置的磁检测部件,上述线圈卷绕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并且多个上述驱动用磁铁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
由此,通过设置对透镜保持部件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机构,能够一边校正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一边使透镜保持部件移动至图像的聚焦位置等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缩短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确定为止的时间,并能够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中,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中,在隔着光轴对置的位置的一侧配置有上述检测用磁铁,并在另一侧配置有平衡器,上述平衡器与上述检测用磁铁重量相同。
由此,在透镜保持部件的、隔着光轴对置的位置的一侧配置检测用磁铁,并在另一侧配置与检测用磁铁重量相同的平衡器,由此,能够使隔着光轴的两侧的重量取得平衡。因此,透镜保持部件的姿势稳定,在移动时或改变移动方向的情况等,透镜保持部件不易倾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合计上述线圈的重量、上述检测用磁铁的重量和上述平衡器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比合计多个上述驱动用磁铁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轻。
由此,与采用将驱动用磁铁搭载于透镜保持部件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到透镜保持部件的重量。因此,能够减小使透镜保持部件驱动所需的电力,并易于谋求省电力化。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箱体形成为立方体状,上述驱动用磁铁分别在隔着上述光轴位于上述箱体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各配置1个,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将上述检测用磁铁保持于与上述箱体的另一方的一对角部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侧,并且将上述平衡器保持于与另一方的一对角部对应的位置中的另一侧。
由此,因为将箱体形成为立方体状,所以易于在箱体内部的角部附近形成空间。通过在这样的空间配置构成零部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构成零部件,所以,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平衡器形成为与上述检测用磁铁相同的形状,并且由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同样地被磁化的磁铁构成。
检测用磁铁和驱动用磁铁在磁性上彼此影响。通过将平衡器设为与检测用磁铁相同,能够使隔着的两侧的重量取得平衡,并能够取得磁性上的平衡。因此,透镜保持部件的姿势更稳定,在移动时或改变移动方向的情况等,透镜保持部件更不易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磁检测部件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侧方。
由此,通过采用将磁检测部件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侧方的构成,能够减小高度尺寸。此外,在便携设备中,存在需要薄型化、低矮化的设备。因此,能够提供薄型且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箱体具有:壳体,具有侧壁部;基底部件,与该壳体一体化且设有用于对上述线圈通电的供电端子,搭载有上述磁检测部件并且具有与该磁检测部件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的板状部件,在使上述外部端子向上述壳体的外面露出的状态下,以沿着上述侧壁部的内面的方式配设于上述箱体内,上述供电端子和外部端子被配置为排成一列。
由此,通过将搭载了磁检测部件的板状部件配置于箱体,能够容易地在透镜保持部件的侧方配置磁检测部件。此外,供电端子和外部端子排成一列,因此,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安装基板等的布局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供构成简易且安装容易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由在上部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侧板簧和在下部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侧板簧构成,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分别具有弹性,在未对上述线圈通电时,上述透镜保持部件配置于上述上侧板簧的弹性力和上述下侧板簧的弹性力平衡的位置。
由此,在未对线圈通电时,透镜保持部件位于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平衡的中立位置,因此,在透镜保持部件向光轴方向的下方侧施力的情况下,需要克服板簧的施加力来举起透镜保持部件,但由于不需要这样,所以从停止状态驱动透镜保持部件时所需的电力很小即可,能够提供节省电力的透镜驱动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确定为止的时间,并能够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1(a)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b)为表示从图1(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图3(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侧部件50的图,图3(a)为表示固定侧部件5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b)为表示固定侧部件5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a)~图4(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间隔件13的图,图4(a)为表示间隔件1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为表示从图4(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间隔件13的立体图。
图5(a)~图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的图,图5(a)为表示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b)为表示从图5(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壳体1的立体图。
图6(a)~图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图,图6(a)为表示基底部件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为表示从图6(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基底部件8的俯视图。
图7(a)~图7(b)为表示埋设于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金属部件8m的图,图7(a)为表示金属部件8m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为表示从图7(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金属部件8m的俯视图。
图8(a)~图8(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9的图,图8(a)为表示板状部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从图8(a)中所述的Y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板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0(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b)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
图11(a)~图11(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1(a)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11(b)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
图12(a)~图12(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2(a)为表示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12(b)为表示从图12(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
图13为将从Z2方向侧观察图12(a)中所述的A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1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6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5(a)~图1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10的图,图15(a)为表示上侧板簧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b)为表示从图15(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上侧板簧10的俯视图。
图16(a)~图1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11的图,图16(a)为表示下侧板簧1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6(b)为表示从图16(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下侧板簧11的俯视图。
图17(a)~图17(c)为表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7(a)为表示壳体1、上侧板簧10、间隔件13的分解立体图,图17(b)为表示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被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c)为将从图17(b)中所述Z2方向侧观察B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8(a)~图18(c)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8(a)为表示壳体1、驱动用磁铁3、板状部件9的分解立体图,图18(b)为表示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c)为表示磁检测部件6的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19(a)~图19(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下侧板簧11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9(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下侧板簧11的分解立体图,图19(b)为表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有下侧板簧11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a)~图20(b)为将图19(b)中所述的C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0(a)为表示从图19中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俯视图,图20(b)为表示从图19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21(a)~图21(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固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1(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1(b)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介由下侧板簧11固定于基底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a)~图22(c)为表示介由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11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图,图22(a)为表示从图21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俯视图,图22(b)为表示从图21中所述的Y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侧视图,图22(c)为将图22(a)中所述的D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23(a)~图23(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基底部件8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3(a)为表示壳体1和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3(b)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4(a)~图24(b)为对缓冲件12的配置构成加以说明的图,图24(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4(b)为将图24(a)中所述的E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25(a)~图2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25(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意图,图25(b)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5(a)~图25(b)中,为了易于说明,并未记载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等一部分的构成零部件。
图26(a)~图2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件12的配置构成的变形例的图,图26(a)为表示仅在连结部60f和固定侧部件50之间设有缓冲件12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26(b)为表示仅在连结部60f和第1部分60b之间设有缓冲件12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6(a)~图26(b)中,为了易于说明,并未记载一些构成零部件。此外,图26(b)中所述的上侧板簧1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10构造不同,但使用相同的部位名以及符号。
图27为表示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中:
1壳体
1a角部
1b侧壁部
1c突出部
1d开口部
1e顶面部
2透镜保持部件
2a筒状部
2b上侧板簧配置部
2c下侧凸缘部
2d上侧凸缘部
2e突出部
2f磁铁保持部
2g平衡器保持部
2h线圈保持部
2k下侧板簧保持部
2m下侧板簧保持突起
2n线圈缠绕部
3驱动用磁铁
4线圈
4a卷绕部
4b端部
5检测用磁铁
6磁检测部件
6a检测面
6b端子部
7平衡器
8基底部件
8a供电用端子
8b接地用端子
8c侧端部
8d缺口部
8e台座部
8f下侧板簧配置部
8g下侧板簧固定突起
8h限制壁
8k限制凹部
8m金属部件
8n第1金属部件
8p第2金属部件
8q固定板
8r第1供电端子
8s第1连接部
8t第2供电端子
8v第2连接部
9板状部件
9a外部端子
9b导电部件
9c卡合部
9d基材部
9e阶梯部
10上侧板簧
10a上侧第1部分
10b上侧第2部分
10c上侧弹性臂部
10d上侧第1臂
10e上侧第1弯曲部
10f上侧第2臂
10g上侧第2弯曲部
10h上侧第3臂
10k上侧延伸部
10m上侧连结部
10n上侧宽幅部
10p上侧贯通孔
11下侧板簧
11a第1下侧板簧
11b第2下侧板簧
11c下侧第1部分
11d下侧安装部
11e第1下侧固定孔
11f下侧第2部分
11g第2下侧固定孔
11h焊接部
11k下侧弹性臂部
11m下侧第1臂
11n下侧第1弯曲部
11p下侧第2臂
11q下侧第2弯曲部
11r下侧第3臂
11s下侧连结部
12缓冲件
13间隔件
13a定位突起
40箱体
50固定侧部件
60施力部件
60a一方的板簧
60b第1部分
60c第2部分
60d弹性臂部
60e延伸部
60f连结部
60g弯曲部
60h宽幅部
60k贯通孔
70驱动机构
80位置检测机构
100透镜驱动装置
DR1光轴方向
LE透镜体
LS光轴
SO焊锡
WE焊接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加以说明。
首先,使用图1(a)~图1(b)至图16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加以说明。图1(a)~图1(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1(a)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b)为表示从图1(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a)~图3(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侧部件50的图,图3(a)为表示固定侧部件5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b)为表示固定侧部件5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a)~图4(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间隔件13的图,图4(a)为表示间隔件1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为表示从图4(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间隔件13的立体图。图5(a)~图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的图,图5(a)为表示壳体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b)为表示从图5(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壳体1的立体图。图6(a)~图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图,图6(a)为表示基底部件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为表示从图6(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基底部件8的俯视图。图7(a)~图7(b)为表示埋设于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的金属部件8m的图,图7(a)为表示金属部件8m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为表示从图7(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金属部件8m的俯视图。图8(a)~图8(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9的图,图8(a)为表示板状部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从图8(a)中所述的Y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板状部件9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a)~图10(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0(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b)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图11(a)~图11(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1(a)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11(b)为表示从图10(a)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12(a)~图12(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图,图12(a)为表示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图12(b)为从图12(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13为将从Z2方向侧观察图12(a)中所述的A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立体图。图1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6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a)~图1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10的图,图15(a)为表示上侧板簧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b)为表示从图15(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上侧板簧10的俯视图。图16(a)~图1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11的图,图16(a)为表示下侧板簧1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6(b)为表示从图16(a)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下侧板簧11的俯视图。
如图1(a)~图1(b)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被形成为具有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贯通的孔的立方体状,如图2所示,具有:固定侧部件50、透镜保持部件2、施力部件60、驱动机构70、位置检测机构80和缓冲件12。另外,固定侧部件50通过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构成的箱体40和间隔件13构成。此外,施力部件60由上侧板簧10和下侧板簧11构成,驱动机构70被构成为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位置检测机构80被构成为具有检测用磁铁5和磁检测部件6。
如图3所示,固定侧部件50由壳体1、基底部件8和间隔件13构成。箱体40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形成,因此,可以说固定侧部件50被构成为包含箱体40。
间隔件1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4所示,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观察,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间隔件13在一对的对角位置(X1方向侧且Y2方向侧、和X2方向侧且Y1方向侧)的下面形成有定位突起13a,该定位突起13a被形成为向下方突出。定位突起13a突出地形成为圆柱状,并分别在一对的对角位置各设2个。
壳体1通过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板形成,如图5所示,并被形成为中空下方(Z2方向侧)开放的立方体状。壳体1在相当于立方体的侧面的位置具有4个分别沿上下方向立设的侧壁部1b,相邻侧壁部1b之间通过角部1a相连。另外,在1个(配置于Y2方向侧)的侧壁部1b形成有从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c,突出部1c被配置于靠近一侧(X2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壳体1具有覆盖壳体1的上方,并与角部1a以及侧壁部1b一体形成的顶面部1e。此外,壳体1在顶面部1e的中央部具有圆形开口的开口部1d。另外,光轴LS与顶面部1e正交,并通过开口部1d所形成的圆的中心。如此形成的壳体1具有能够将间隔件13配置于中空的内部的大小。
如图6(a)~图6(b)所示,基底部件8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备台座部8e,该台座部8e被形成为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观察,外形为长方形且在内侧具有圆形开口的板状。台座部8e在上面的四角部具有向上方突出且上方的面平坦形成的下侧板簧配置部8f,在下侧板簧配置部8f的上面,分别设有1个向上方突出且形成圆柱状的下侧板簧固定突起8g。此外,在作为基底部件8的一侧面(Y2方向侧的侧面)的侧端部8c,在一侧(X2方向侧)以凹状形成有缺口部8d。此外,基底部件8在与侧端部8c对置侧的上面形成有连接下侧板簧配置部8f之间的呈壁状向上方突出的限制壁8h,在限制壁8h的延伸设置方向(X1-X2方向)的中央部以截断限制壁8h的方式形成有限制凹部8k。另外,限制凹部8k被形成为凹陷至到达台座部8e的上面的位置。此外,在台座部8e的内部埋设有如图7(a)~图7(b)所示的金属部件8m,其一部分从台座部8e露出或突出。金属部件8m由第1金属部件8n以及第2金属部件8p和固定板8q构成,第1金属部件8n以及第2金属部件8p由金属板构成,分别形成圆弧状,且沿着台座部8e的开口排列配置,通过相邻配置而形成圆形,固定板8q分别配置于台座部8e的四角部。另外,第1金属部件8n、第2金属部件8p和固定板8q之间并未电连接。在第1金属部件8n的一端侧(Y2方向侧)形成有向下方(Z2方向)被弯曲加工的第1供电端子8r,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上方被弯曲加工的第1连接部8s。此外,在第2金属部件8p的一端侧(Y2方向侧)形成有向下方被弯曲加工的第2供电端子8t,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上方被弯曲加工的第2连接部8v。此外,配置于第1供电端子8r的附近的固定板8q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设置,形成接地用端子8b。如此形成的金属部件8m中,固定板8q的一部分、第1供电端子8r、第1连接部8s、第2供电端子8t、第2连接部8v、接地用端子8b从台座部8e露出或突出。如图6(a)~图6(b)所示,第1供电端子8r、第2供电端子8t、接地用端子8b以从侧端部8c的另一侧(X1方向侧),即未设有侧端部8c的缺口部8d的部分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从接近缺口部8d的一侧(X2方向侧)以第2供电端子8t、第1供电端子8r、接地用端子8b的顺序排列配置。通过像这样地排列配置,设置由第1供电端子8r和第2供电端子8t构成的供电用端子8a。另外,供电用端子8a和接地用端子8b以相同的间距、相同的直线状排成一列。此外,在与侧端部8c对置的一侧(Y1方向侧)且配置于另一侧(X1方向侧)的下侧板簧配置部8f的上面,第1连接部8s露出,在与侧端部8c对置的一侧且配置于一侧(X2方向侧)的下侧板簧配置部8f的上面,第2连接部8v露出。另外,光轴LS通过台座部8e所具有的开口的中心,并被设为与台座部8e正交。
在如此形成的基底部件8的上方重叠配置有壳体1,基底部件8与壳体1一体化,由此,如图3所示,箱体40形成立方体状,以将间隔件13固定于壳体1的内部的状态形成箱体40,由此,形成固定侧部件50。另外,对于间隔件13的固定方法将另作说明。
如图8(a)~图8(b)所示,板状部件9被形成板状。板状部件9具有由合成树脂材构成并形成板状的基材部9d,在基材部9d埋设有以形成导电图案的方式被形成的金属部件。另外,基材部9d的宽度方向(X1-X2方向)的尺寸被形成为能够插入基底部件8的缺口部8d的尺寸。埋设于板状部件9的金属部件具有导电部件9b和多个外部端子9a,导电部件9b在基材部9d的一面侧(Y1方向侧的面)露出,并形成导电图案,多个外部端子9a与导电部件9b连续形成,并从基材部9d的下端(Z2方向侧端部)向下方突出。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有4根外部端子9a,4根外部端子9a以与配设供电用端子8a以及接地用端子8b的间距相同的间距、相同的直线状排成一列。此外,在板状部件9的另一面侧的下端部形成有相对于另一面突出的阶梯部9e,在阶梯部9e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以截断阶梯部9e的方式形成槽状的卡合部9c。另外,卡合部9c形成为能够供壳体1的突出部1c插入的间隔。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件9的一面侧安装有磁检测部件6,并通过钎焊被固定于导电部件9b。固定于板状部件9的一面侧的磁检测部件6与在板状部件9的一面侧露出的导电部件9b电连接并导通。即,外部端子9a介由导电部件9b与磁检测部件6电连接。
磁检测部件6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霍尔元件(霍尔IC)。磁检测部件6形成为立方体状,一个面(Y1方向侧的面)为能够检测磁性的检测面6a,在检测面6a的背面的两端部具有输入用或输出用的端子部6b。另外,在被固定于板状部件9时,端子部6b被钎焊于导电部件9b。
如图2所示,驱动用磁铁3是被形成为剖面形状是具有相同长度的脚的梯形的柱状的磁铁。另外,梯形的2个脚所成的角度为90度。驱动用磁铁3以包含作为剖面形状的梯形的上底的面以及包含下底的面成为磁极的方式被磁化。
如图2所示,检测用磁铁5是被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的磁铁。检测用磁铁5以板面(面积最大的面)成为磁极的方式被磁化。
如图2所示,平衡器7与检测用磁铁5形状相同且重量相同。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平衡器7被形成为与检测用磁铁5相同的形状,且由与检测用磁铁5同样地被磁化了的磁铁构成。
如图9所示,线圈4由金属线材构成,具有以卷绕于多角形状的柱状的物体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卷绕部4a,金属线材的两侧的端部4b从卷绕部4a延伸设置。此外,形成线圈4的金属线材的表面由绝缘材料覆盖,端部4b的一部分未被施加绝缘材料。
如图10(a)~图10(b)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被形成为能够保持透镜体LE的筒状。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被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部2a,筒状部2a的外周面被形成为从上方侧观察的情况下成为八角形,且在筒状部2a的内壁面形成有能够螺旋拧紧透镜体LE的螺纹。另外,透镜体LE的光轴LS与筒状部2a的中心轴一致。在筒状部2a的上方侧(Z1方向侧)的端部,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上形成有被形成为平坦的面状的上侧板簧配置部2b。在筒状部2a的下端部,遍及筒状部2a的几乎整个一周地设有向相对于筒状部2a的外周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下侧凸缘部2c。此外,在下侧凸缘部2c的一部分形成有比下侧凸缘部2c更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2e。突出部2e为能够插入基底部件8的限制凹部8k的大小,在第1实施方式中被设于Y1方向侧。此外,在筒状部2a的上端侧,与下侧凸缘部2c分离并遍及筒状部2a的几乎整个一周地设有向相对于筒状部2a的外周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上侧凸缘部2d。如图11(a)~图11(b)所示,在上侧凸缘部2d的一部分设有能够供检测用磁铁5插入的形成凹形状的磁铁保持部2f,在隔着光轴LS与磁铁保持部2f对置的位置设有能够供平衡器7插入的形成凹形状的平衡器保持部2g。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磁铁保持部2f形成于上侧凸缘部2d的X2方向侧且Y2方向侧的位置,平衡器保持部2g形成于X1方向侧且Y1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如图10(a)~图10(b)所述,夹于筒状部2a的下侧凸缘部2c与上侧凸缘部2d之间的部分成为线圈保持部2h。此外,如图11(a)~图11(b)所示,在下侧凸缘部2c的下面,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上设有下侧板簧保持部2k。在第1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保持部2k设于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从下侧凸缘部2c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并沿着筒状部2a的开口延伸设置,突出顶端侧被形成为平坦面。此外,在下侧板簧保持部2k的两端部设有比下侧板簧保持部2k更向下方突出且被形成为圆柱状的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此外,如图10(a)~图10(b)以及图11(a)~图11(b)所示,在下侧凸缘部2c的下面的、相对于连接下侧板簧保持部2k之间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侧,设有分别从下侧凸缘部2c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并被形成为立方体状的线圈缠绕部2n。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2(a)~图12(b)所示,线圈4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保持部2h(参照图10(a)~图10(b))形成卷绕部4a并被保持,如图13所示,端部4b通过卷绕于线圈缠绕部2n而被固定。此外,检测用磁铁5以相对于线圈4成为外侧的方式被插入透镜保持部件2的磁铁保持部2f,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此外,平衡器7以相对于线圈4成为外侧的方式被插入透镜保持部件2的平衡器保持部2g,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这样一来,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形成一体。此外,通过这样地形成,在透镜保持部件2,在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的一侧配置检测用磁铁5,并在另一侧配置平衡器7。另外,合计线圈4的重量、检测用磁铁5的重量和平衡器7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比合计多个(第1实施方式中为2个)驱动用磁铁3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轻。
如图14所示,施力部件60由上侧板簧10和下侧板簧11构成,上侧板簧10以及下侧板簧11分别具有弹性。上侧板簧10以及下侧板簧11的至少一方的板簧60a具有第1部分60b、第2部分60c和设于第1部分60b和第2部分60c之间的弹性臂部60d。另外,若对一方的板簧60a的概要加以说明,则在第1部分60b与第2部分60c之间设有多个弹性臂部60d,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4个位置设有弹性臂部60d。一方的板簧60a具有从弹性臂部60d的中途延伸的延伸部60e,延伸部60e由连结相邻弹性臂部60d之间的连结部60f构成。另外,弹性臂部60d至少具有一个弯曲部60g,相邻的弹性臂部60d的弯曲部60g之间通过连结部60f连结。此外,连结部60f具有相对于连结部60f的其他部分形成宽幅的宽幅部60h,并在宽幅部60h形成有贯通孔60k。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一方的板簧60a为上侧板簧10。以下,通过对上侧板簧10加以说明,来对一方的板簧60a的详细内容加以说明。
如图15(a)~图15(b)所示,上侧板簧10由金属板构成,并具有被形成为圆弧状的平板的上侧第1部分10a。另外,上侧第1部分10a维相当于上述一方的板簧60a的第1部分60b的部位。在隔着上侧第1部分10a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对置的位置(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配置有一对上侧第1部分10a。另外,通过上侧第1部分10a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并与上侧第1部分10a正交的直线与光轴LS一致。此外,上侧板簧10在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形成为四角形的环状,并具有以包围上侧第1部分10a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上侧第2部分10b。上侧第2部分10b为相当于上述一方的板簧60a的第2部分60c的部位。此外,上侧板簧10具有设于上侧第1部分10a与上侧第2部分10b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10c。在上侧第1部分10a与上侧第2部分10b之间设有多个上侧弹性臂部10c,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臂部10c从上侧第1部分10a的两端部分别延伸设置,并被连结于配置在距各上侧第1部分10a的端部最近的位置的上侧第2部分10b的四角部,合计设置于4个位置。上侧弹性臂部10c具有从上侧第1部分10a的一端部延伸设置的上侧第1臂10d。上侧第1臂10d以沿着上侧第1部分10a所形成的圆弧的方式向与上侧第1部分10a分离的方向延伸设置,并连接于上侧第1弯曲部10e的一端。上侧第1弯曲部10e被形成为半圆的圆弧状,并被设置为向与光轴LS分离的方向弯曲。另外,上侧第1弯曲部10e为相当于上述的弯曲部60g的部位的一个。上侧第2臂10f从上侧第1弯曲部10e的另一端,以相对于上侧第1臂10d并列的方式延伸设置,并连接于被形成为半圆的圆弧状的上侧第2弯曲部10g的一端。上侧第2弯曲部10g与上侧第1弯曲部10e同样是相当于上述的弯曲部60g的部位的一个。上侧第3臂10h从上侧第2弯曲部10g的另一端,以相对于上侧第2臂10f并列的方式延伸设置,并连结于上侧第2部分10b的四角部的其中之一。此外,上侧板簧10具有从设于上侧弹性臂部10c的中途的上侧第1弯曲部10e向相邻上侧弹性臂部10c延伸的上侧延伸部10k。上侧延伸部10k为相当于上述的延伸部60e的部位。另外,所谓相邻的上侧弹性臂部10c为在以某上侧弹性臂部10c为基准的情况下,从不同的上侧第1部分10a延伸设置的上侧弹性臂部10c,且为设于更近侧的上侧弹性臂部10c。此外,上侧板簧10具有连结相邻上侧弹性臂部10c的上侧第1弯曲部10e之间的上侧连结部10m,上侧延伸部10k由上侧连结部10m构成。另外,上侧连结部10m为相当于上述连结部60f的部位。此外,上侧连结部10m在2个位置分别具有形成为比上侧连结部10m的其他部分宽幅的上侧宽幅部10n,且在上侧宽幅部10n分别形成有上侧贯通孔10p。另外,上侧宽幅部10n为相当于上述宽幅部60h的部位,上侧贯通孔10p为相当于贯通孔60k的部位。在如此形成的上侧板簧10固定了上侧第2部分10b的情况下,通过上侧弹性臂部10c的挠曲,上侧第1部分10a能够沿着光轴LS移动。
如图16(a)~图16(b)所示,下侧板簧11通过将对金属薄板进行板金加工而成的第1下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11b排列配置,而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环状。另外,第1下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11b被形成为线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1下侧板簧11a的说明省略对第2下侧板簧11b的说明。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被形成为圆弧状(半圆状)的下侧第1部分11c。另外,在此,第1下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11b的对称轴SS在从Z1方向侧俯视时是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点的。此外,光轴LS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点,与对称轴SS正交。下侧第1部分11c在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点位置附近,形成有被形成为平板状的下侧安装部11d。此外,下侧第1部分11c在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部,分别设有1个被形成为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插入的贯通孔的第1下侧固定孔11e。此外,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配置于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外侧且隔着下侧安装部11d对置的位置的下侧第2部分11f。下侧第2部分11f被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并各形成1个分别作为贯通孔的第2下侧固定孔11g。此外,在一方(Y1方向侧)的下侧第2部分11f形成有作为长方形状的贯通孔的焊接部11h。此外,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连接下侧第2部分11f与下侧第1部分11c的下侧弹性臂部11k。下侧弹性臂部11k由下侧第1臂11m、下侧第1弯曲部11n、下侧第2臂11p、下侧第2弯曲部11q和下侧第3臂11r构成,下侧第1臂11m以沿着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方式,从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部向下侧安装部11d的方向延伸设置;下侧第1弯曲部11n被形成圆弧状且一端连结于下侧第1臂11m;下侧第2臂11p以与下侧第1臂11m并列的方式从下侧第1弯曲部11n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下侧第2弯曲部11q被形成圆弧状且一端连结于下侧第2臂11p;下侧第3臂11r以与下侧第2臂11p并列的方式从下侧第2弯曲部11q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并连结于下侧第2部分11f。此外,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从下侧第1弯曲部11n延伸设置,并连结隔着下侧安装部11d对置地配置的下侧第1弯曲部11n之间的下侧连结部11s。下侧连结部11s以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外侧的方式被连结。另外,第2下侧板簧11b相对于第1下侧板簧11a,隔着对称轴SS被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以使彼此的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之间对置的方式配置第1下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11b,由此,下侧板簧11的外形被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在如此形成的下侧板簧11固定了下侧第2部分11f的情况下,下侧弹性臂部11k挠曲,由此,下侧第1部分11c沿着光轴LS能够移动。
缓冲件12由紫外线固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三键(ThreeBond)产的TB3168E。
接着,使用图17(a)~图17(c)至图25(a)~图25(b)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加以说明。图17(a)~图17(c)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7(a)为表示壳体1、上侧板簧10、间隔件13的分解立体图,图17(b)为表示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被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c)为将从Z2方向侧观察图17(b)中所述的B部的状态进行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8(a)~图18(c)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8(a)为表示壳体1、驱动用磁铁3、板状部件9的分解立体图,图18(b)为表示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被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c)为表示磁检测部件6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9(a)~图19(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下侧板簧11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9(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下侧板簧11的分解立体图,图19(b)为表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有下侧板簧1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a)~图20(b)为将图19(b)中所述的C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0(a)为表示从图19(a)~图19(b)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俯视图,图20(b)为表示从图19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侧视图。图21(a)~图21(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固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1(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1(b)为表示介由下侧板簧11透镜保持部件2被固定于基底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a)~图22(c)为表示介由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11而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图,图22(a)为表示从图21(a)~图21(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俯视图,图22(b)为表示从图21(a)~图21(b)中所述的Y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侧视图,图22(c)为将图22(a)中所述的D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3(a)~图23(b)为说明将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于基底部件8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3(a)为表示壳体1和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3(b)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4(a)~图24(b)为说明缓冲件12的配置构成的图,图24(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4(b)为表示将图24(a)中所述的E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5(a)~图25(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25(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25(b)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5(a)~图25(b)中,为了易于说明,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等的一部分的构成零部件并未记载。
如图17(a)~图17(c)所示,间隔件13被配置为在壳体1的内部定位突起13a向壳体1的开口侧(Z2方向侧)突出,并与顶面部1e接触,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壳体1。此外,上侧板簧10以上侧第2部分10b的四角部的内侧与间隔件13的定位突起13a卡合的方式被配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间隔件13。
如图18(a)~图18(c)所示,板状部件9在壳体1的突出部1c与卡合部9c卡合,且使外部端子9a露出到壳体1的外方的状态下,以沿着侧壁部1b的内面的方式被配设于箱体40(壳体1)内,板状部件9的另一面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壳体1的侧壁部1b的内面。板状部件9以突出部1c与卡合部9c卡合的方式被固定,由此,板状部件9被配设于靠近壳体1的一侧(X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通过像这样地配设板状部件9,磁检测部件6被配设为使检测面6a朝向壳体1的内侧。此外,一对驱动用磁铁3隔着光轴LS,在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1a(未配置板状部件9的一对角部1a)分别各配置1个,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即,多个驱动用磁铁3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50。此时,从Z2方向侧俯视时,驱动用磁铁3以包含驱动用磁铁3所形成的梯形的脚的侧面分别沿着侧壁部1b的内面的方式被配设于箱体40内,并与间隔件13的定位突起13a(参照图17(a)~图17(c))接触。
如上所述,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并形成一体。如图19(a)~图19(b)所示,在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插入第1下侧固定孔11e之后,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被铆紧,由此,下侧板簧11的下侧第1部分11c(第1部分60b)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下侧板簧保持部2k,参照图11(a)~图11(b))。此外,如图20(a)~图20(b)所示,卷绕有线圈4的端部4b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缠绕部2n被配置于下侧板簧11的下侧安装部11d的旁边,通过焊锡SO,下侧安装部11d和线圈4被电连接,并被固定。
如图21(a)~图21(b)所示,与下侧板簧11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下侧板簧11和基底部件8的下侧板簧配置部8f对置的方式,与基底部件8重叠配置。此时,如图22(a)~图22(c)所示,下侧板簧11被配置为下侧板簧固定突起8g被插入第2下侧固定孔11g,且焊接部11h分别接触到第1连接部8s(参照图6)以及第2连接部8v(参照图6)上。下侧板簧固定突起8g被铆紧,由此,如此配置的下侧板簧11的下侧第2部分11f(第2部分60c)被固定于基底部件8(固定侧部件50)。由此,下侧板簧11在下侧弹性臂部11k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以能够在下部向光轴方向DR1(Z1-Z2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焊接部11h通过焊接WE被固定于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与焊接部11h(严密来讲,是位于焊接部11h的周围的下侧第2部分11f)电连接。通过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与焊接部11h像这样地电连接,介由下侧板簧11以及线圈4,第1供电端子8r与第2供电端子8t电连接。此外,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e被配置于基底部件8的限制凹部8k(限制壁8h之间),在下侧板簧11的下侧弹性臂部11k在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也不从限制凹部8k脱落。
如图23(a)~图23(b)所示,驱动用磁铁3、磁检测部件6、板状部件9、上侧板簧10、间隔件13一体形成的壳体1与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下侧板簧11一体的基底部件8重叠配置。此时,壳体1被配置为以使板状部件9立设于缺口部8d的状态来配置板状部件9,并将透镜保持部件2容纳于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构成的箱体40的内部。如此配置的壳体1的角部1a分别配置于基底部件8的固定板8q上,角部1a与固定板8q通过焊接被固定,壳体1介由固定板8q被连接于接地用端子8b,并能够接地。此外,此时,上侧板簧10的上侧第1部分10a(参照图15(a)~图15(b))被配置为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板簧配置部2b(参照图10(a)~图10(b))接触,上侧第1部分10a(第1部分60b)以在上部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的方式通过粘结剂与上侧板簧配置部2b固定。由此,由上侧板簧10和下侧板簧11构成的施力部件60以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如图24(a)~图24(b)所示,糊状的缓冲件12从壳体1的开口部1d露出,并被涂布并设置为连接上侧延伸部10k(延伸部60e、上侧连结部10m)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上侧延伸部10k(延伸部60e、上侧连结部10m)与上侧第2部分10b(第2部分60c)之间。此外,连接上侧延伸部10k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的缓冲件12以及连接上侧延伸部10k与上侧第2部分10b之间的缓冲件12的一部分在被载置于上侧宽幅部10n(宽幅部60h)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另外,在被载置于上侧宽幅部10n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的缓冲件12被设为一部分侵入设于上侧宽幅部10n的上侧贯通孔10p(贯通孔60k,参照图15(a)~图15(b))的内部。通过从壳体1的开口部1d对从壳体1的开口部1d露出的糊状的缓冲件12照射紫外线,缓冲件12变化成凝胶状。另外,缓冲件12以成对的方式被设于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的位置。这样来形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另外,如图23(a)~图23(b)所示,如此形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形成有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构成的箱体40以及由箱体40和间隔件13(参照图3(a)~图3(b))构成的固定侧部件50。此外,在基底部件8的侧端部8c侧,外部端子9a位于侧端部8c的一侧(X2方向侧),供电用端子8a和接地用端子8b位于另一侧(X1方向侧),供电用端子8a、接地用端子8b和外部端子9a以等间隔被配置成一列。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于箱体40的内部的驱动用磁铁3在隔着光轴LS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1a上分别配置1个,且如图25(a)~图25(b)所示,在与线圈4对置的位置上分离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构成驱动机构70。驱动机构70能够通过使电流流过线圈4所产生的电磁力,使线圈4卷绕于外周的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
此外,如上所述,在透镜保持部件2,检测用磁铁5被配置于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的一侧,且平衡器7被配置于另一侧,检测用磁铁5以及平衡器7被配置于分别与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另一方的一对角部1a(未配置驱动用磁铁3的角部1a)对应的位置。另外,所谓与角部1a对应的位置是与角部1a对置的位置。
此外,搭载有磁检测部件6的板状部件9被配设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Y2方向侧)立设,搭载于板状部件9的磁检测部件6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Y2方向侧),且被设为与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5对置。位置检测机构80被构成为具有如此配设的检测用磁铁5和磁检测部件6。位置检测机构80中的磁检测部件6感测能够与透镜保持部件2一体地沿着光轴方向DR1(Z1-Z2方向)移动的检测用磁铁5所产生的磁场,根据磁检测部件6随着检测用磁铁5的沿着光轴方向DR1的移动所感测的磁场的变化来进行计算,能够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加以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通过从供电用端子8a供给电力,能够使电流流过线圈4。此外,流过线圈4的电流的朝向能够通过设于外部的控制部进行切换。若将未对线圈4通电的状态设为初始状态,则在初始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0,透镜保持部件2被配置于上侧板簧10的弹性力与下侧板簧11的弹性力平衡的位置。若介由第1供电端子8r以及第2供电端子8t使电流通过线圈4,则线圈4被配置于驱动用磁铁3所产生的磁场中,因此,洛伦兹力作用于线圈4。线圈4沿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2a的外周卷绕,因此,电流沿着筒状部2a的外周流过。此外,驱动用磁铁3所产生的磁场被形成为与线圈4交差,因此,洛伦兹力作用于光轴方向DR1的任一方向,即图23(a)~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或Z2方向。因此,驱动机构70能够使与线圈4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克服施力部件60的弹性力,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此外,通过使流过线圈4的电流的朝向相反,也能够改变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方向。因此,通过使装配了透镜体LE(参照图10(a)~图10(b))的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能够对准摄影图像的焦点。此外,通过磁检测部件6来感测检测用磁铁5所产生的磁场的变化,由此,能够通过位置检测机构80检测光轴方向DR1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通过位置检测机构80所检测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信息被反馈到设于外部的控制部。例如,在欲移动至从初始状态向Z1方向分离规定距离的规定的位置,而通过位置检测机构80检测出已将透镜保持部件2向比规定的位置更向Z1方向侧移动的情况下,从位置检测机构80接收到反馈的控制部能够将线圈4流过的电流的朝向切换为相反方向,并积极地将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规定的位置返回的方向的洛伦兹力施加到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对通过采用第1实施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加以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侧部件50,包含箱体40;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容纳于箱体40,并能够保持透镜体LE;施力部件60,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驱动机构70,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构成为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其中,还具有位置检测机构80,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进行检测,位置检测机构80被构成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5和与检测用磁铁5对置地设置的磁检测部件6,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且多个驱动用磁铁3固定于固定侧部件50。
由此,通过设置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机构80,能够一边校正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一边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至图像的聚焦位置等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缩短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确定为止的时间,并能够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检测用磁铁5是能够产生可通过磁检测部件6检测的磁场的程度的大小即可,因此,能够采用极小且轻的磁铁,所以,能够抑制施加到透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因此,易于校正移动中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施加到透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所以为了使透镜保持部件2驱动,流过线圈4的电流少许即可。即,能够提供使透镜保持部件2驱动所需的电力少,且可应对省电力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透镜保持部件2中,在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的一侧配置检测用磁铁5,并在另一侧配置平衡器7,平衡器7与检测用磁铁5重量相同。
由此,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的一侧配置检测用磁铁5,并在另一侧配置与检测用磁铁5重量相同的平衡器7,由此,能够使隔着光轴LS的两侧的重量取得平衡。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稳定,在移动时或改变移动方向的情况等,透镜保持部件2不易倾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合计线圈4的重量、检测用磁铁5的重量和平衡器7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比合计多个驱动用磁铁3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轻。
由此,与采用将驱动用磁铁3搭载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到透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因此,能够减小使透镜保持部件2驱动所需的电力,并易于谋求省电力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箱体40形成为立方体状,分别在隔着光轴LS位于箱体40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1a各配置1个驱动用磁铁3,透镜保持部件2将检测用磁铁5保持于与箱体40的另一方的一对角部1a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侧,并将平衡器7保持于与另一方的一对角部1a对应的位置中的另一侧。
由此,因为将箱体40形成为立方体状,所以,易于在箱体40内部的角部1a附近形成空间。通过在这样的空间配置构成零部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构成零部件,所以,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平衡器7形成为与检测用磁铁5相同的形状,且由与检测用磁铁5同样地被磁化了的磁铁构成。
由此,检测用磁铁5和驱动用磁铁3在磁性上彼此影响。通过将平衡器7设为与检测用磁铁5相同,能够使隔着光轴LS的两侧的重量取得平衡,并能够取得磁性上的平衡。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更稳定,在移动时或改变移动方向的情况等,透镜保持部件2更不易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提供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磁检测部件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
由此,通过采用将磁检测部件6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的构成,能够减小高度尺寸。此外,在便携设备中,存在需要薄型化、低矮化的设备。因此,能够提供薄型且可应对自动调焦的高速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箱体具有:壳体1,具有侧壁部1b;以及基底部件8,与壳体1形成一体且设有用于对线圈4通电的供电用端子8a,具有搭载有磁检测部件6并与磁检测部件6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9a的板状部件9,在使外部端子9a露出到壳体1的外方的状态下,以沿着侧壁部1b的内面的方式配设于箱体40内,供电用端子8a和外部端子9a被配置为排成一列。
由此,通过将搭载了磁检测部件6的板状部件9配置于箱体40,能够容易地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配置磁检测部件6。此外,供电用端子8a与外部端子9a排成一列,因此,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安装基板等的布局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供构成简易且安装容易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施力部件60由在上部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板簧10和在下部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11构成,上侧板簧10以及下侧板簧11分别具有弹性,在未对线圈4通电时,透镜保持部件2被配置于上侧板簧10的弹性力和下侧板簧11的弹性力平衡的位置。
由此,在未对线圈4通电时,透镜保持部件2位于上侧板簧10和下侧板簧平衡的中立位置,因此,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DR1的下方侧施力的情况下,需要克服板簧的施加力来举起透镜保持部件2,但由于不需要这样,所以从停止状态驱动透镜持部件时所需的电力很小即可,能够提供节省电力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e配置于基底部件8的限制凹部8k内,突出部2e被构成为以被限制凹部8k引导的方式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由此,在透镜体LE的安装时或误使透镜驱动装置100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旋转,施力部件60变形并破损。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40;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容纳于箱体40,并能够保持透镜体LE;施力部件60,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驱动机构,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被构成为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其中,还具有位置检测机构80,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进行检测,位置检测机构80被构成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5和与检测用磁铁5对置地设置的磁检测部件6,安装有磁检测部件6并设有与磁检测部件6导通的多个导电部件9b的板状部件9被配设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立设。
由此,通过设置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机构80,能够一边校正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一边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至图像的聚焦位置等的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确定位置的时间。此外,磁检测部件6能够通过板状部件9,容易地与检测用磁铁5对置地配置,并且由于板状部件9配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因此,与将磁检测部件6和板状部件9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侧相比,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的高度尺寸(光轴方向DR1的尺寸)变大。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箱体40具有:壳体1,具有侧壁部1b;和基底部件8,与壳体1一体化,导电部件9b由埋设于板状部件9的金属部件构成,且一部分从板状部件9露出而构成外部端子9a。
由此,导电部件9b由埋设于板状部件9的金属部件构成,且一部分从板状部件9突出而构成外部端子9a,所以,能够介由外部端9a容易地对磁检测部件6和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基板等的配线图案进行电连接,而不必使用连接器或引线等。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特征在于,在基底部件8设有用于对线圈4通电的多个供电用端子8a,外部端子9a与供电用端子8a排成一列。
由此,外部端子9a与供电用端子8a排成一列,所以,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安装基板等的配线图案的布局变得容易。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壳体1由金属板形成,且在基底部件8设有用于将壳体1接地的接地用端子8b,外部端子9a、供电用端子8a以及接地用端子8b排成一列。
由此,安装有透镜驱动装置的安装基板等的配线图案的布局变得更容易。此外,在将外部端子9a、供电用端子8a以及接地用端子8b排成一列的情况下,在不存在这些端子的部分,无需设置安装基板,因此,也能够使安装基板小型化。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基底部件8的侧端部8c形成有能够在使板状部件9立设的状态下配置板状部件9的缺口部8d,在侧端部8c的未设有缺口部8d的部分配置有供电用端子8a。
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外部端子9a和供电用端子8a排成一列。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板状部件9的一面侧固定有磁检测部件6,板状部件9的另一面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壳体1的侧壁部1b的内面。
由此,能够以大面积来进行粘结,所以,能够将板状部件9可靠地保持在立设的状态。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板状部件9的另一面侧设有被形成槽状的卡合部9c,且在壳体1的侧壁部1b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c,突出部1c与卡合部9c卡合。
由此,能够通过将突出部1c插入卡合部9c的简单构成,进行壳体1的定位。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LE;施力部件60,以透镜保持部件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侧部件50,对施力部件60的一部分进行固定;驱动机构70,被构成为至少具有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的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施力部件60由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部的上侧板簧10和固定于下部的下侧板簧11构成,上侧板簧10以及下侧板簧11的至少一方的板簧60a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1部分60b、固定于固定侧部件50的第2部分60c和设于第1部分60b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弹性臂部60d,其中,一方的板簧60a具有从弹性臂部60d的中途延伸的延伸部60e,以连接延伸部60e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第1部分60b之间,以及,延伸部60e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至少一方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
由此,缓冲件12设于板簧的延伸部60e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板簧60a(施力部件60)的第1部分60b之间,以及延伸部60e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至少一方之间,因此,在对线圈4通电,且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DR1移动时,能够抑制过度移动,所以,能够缩短稳定于规定位置为止的时间。此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DR1移动时,设于板簧60a的第1部分60b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弹性臂部60d的中途部分也向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的方向移动一定程度。因此,在将缓冲件12设于从板簧60a的弹性臂部60d的中途延伸的延伸部60e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板簧60a的第1部分60b之间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缓冲件12随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而产生大的变形,因此,能够使缓冲件12的破断或脱落等的破损不易发生。相同地,在将缓冲件12设于板簧60a的弹性臂部60d的延伸部60e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板簧60a的第2部分60c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缓冲件12随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而产生大的变形,因此,能够使缓冲件12的破损不易发生。此外,在通过位置检测机构80来控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却超过了欲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的规定位置的情况,缓冲件12产生使透镜保持部件2返回规定位置的方向的弹性力。此外,在产生了不希望的振动的情况下,缓冲件12具有抑制此振动的效果。此外,缓冲件12设于板簧60a的弹性臂部60d的中途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板簧的第1部分60b之间,以及延伸部60e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因此,在通过凝胶状的树脂来构成缓冲件12情况下,随着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DR1的移动,弹性臂部60d的中途部分也向相同方向移动一定程度,因此,凝胶状的缓冲件12不易断,能够确保缓冲功能。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第1部分60b与第2部分60c之间设有多个弹性臂部60d,延伸部60e由连结相邻弹性臂部60d之间的连结部60f构成。
由此,将延伸部60e设为连结相邻弹性臂部60d之间的连结部60f,所以,能够设置缓冲件12的区域变大,易于设置缓冲件12。此外,由于连结弹性臂部60d之间,所以,相邻弹性臂部60d之间彼此支撑,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2的与光轴方向DR1交差的方向(水平方向)的刚性,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姿势稳定。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由于缓冲件12由紫外线固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构成,因此涂布容易。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弹性臂部60d至少具有一个弯曲部60g,相邻弹性臂部60d的弯曲部60g之间通过连结部60f连结。
由此,向光轴方向DR1的变形量少的弯曲部60g与连结部60f相连,连结部60f对弹性臂部60d向光轴方向DR1的运动的限制少,因此,能够确保作为施力部件60的功能。此外,由于通过连结部60f连结向光轴方向DR1的变形量少的弯曲部60g之间,所以,相邻弯曲部60g的光轴方向DR1的位置不易出现差异,透镜保持部件2不易倾斜。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一方的板簧60a为上侧板簧10。
由此,一方的板簧60a不受透镜保持部件2遮挡,所以,即使在插入之后也能够设置缓冲件12。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透镜保持部件2被容纳于具有开口部1d的壳体1,缓冲件12由紫外线固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构成,且从壳体1的开口部1d露出。
由此,组装之后,能够从开口部1d进行缓冲件12(凝胶状树脂)的塗布,且能对缓冲件12照射紫外线,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以连接连结部60f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第1部分60b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且以连接连结部60f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
由此,通过在连结部60f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板簧60a(施力部件60)的第1部分60b之间,以及连结部60f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两方设置缓冲件12,对线圈4通电,能够进一步缩短透镜保持部件2稳定于规定位置为止的时间。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连结部60f具有被形成为比连结部60f的其他部分宽幅的宽幅部60h,且在宽幅部60h形成有贯通孔60k,设于连结部60f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第1部分60b之间的缓冲件12和、设于连结部60f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缓冲件12,在一部分被载置于宽幅部60h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
由此,能够以相同工序设置两方的缓冲件12,操作性好。此外,缓冲件12设于形成有贯通孔60k的宽幅部60h,因此,能够增加缓冲件12与连结部60f的接触面积,并能够可靠地将缓冲件12保持于必要部分。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缓冲件12成对地设于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的位置。
由此,通过将缓冲件12成对地设于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的位置,能够相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平衡性良好地配置缓冲件12,透镜保持部件2不易倾斜。
如以上那样,具体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实施。例如能够如下地进行变形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构成是:以连接连结部60f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且以连接连结部60f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但是,以连接在延伸部60e与透镜保持部件2或与第1部分60b之间,以及延伸部60e与固定侧部件50或与第2部分60c之间的、至少一方之间的方式设有缓冲件12的构成亦可。例如,如图26(a)所示,可以是仅在连结部60f与固定侧部件50(间隔件13)之间设有缓冲件12,或如图26(b)所示,仅在连结部60f与第1部分60b之间设有缓冲件12的构成。另外,图26(a)~图26(b)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件12的配置构成的变形例的图,图26(a)为表示仅在连结部60f与固定侧部件50之间设置了缓冲件12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26(b)为表示仅在连结部60f与第1部分60b之间设置了缓冲件12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6(a)~图26(b)中,为了易于说明,一些构成零部件并未记载。此外,图26(b)中所述的上侧板簧10与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板簧10的构造不同,但使用相同的部位名以及符号。
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具有从弹性臂部60d的中途延伸的延伸部60e的一方的板簧60a设为上侧板簧10,但也可以是下侧板簧11,也可以是在上侧板簧10以及下侧板簧11的两方设置延伸部60e的构造。
在第1实施方式中,壳体1由非磁性体的金属板材构成,驱动机构70被构成为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但也可以通过磁性体的金属板材来形成壳体1,并将驱动机构70构成为具有壳体1、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紫外线固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来构成缓冲件12,但也可以不是紫外线固化性的。
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缓冲件12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不使用缓冲件12的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粘结来进行上侧板簧10向固定侧部件50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的构造,但也可以通过铆接进行固定。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板状部件9,采用的构成是由埋设有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导电部件9b的合成树脂部件构成,但也可以通过由刻蚀等形成了导电图案的印刷基板来构成板状部件9。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侧部件,包含箱体;
筒状的透镜保持部件,被容纳于上述箱体,并且能够保持透镜体;
施力部件,以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驱动机构,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构成为至少具有驱动用磁铁以及线圈,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对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机构,
上述位置检测机构构成为具有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检测用磁铁和与该检测用磁铁对置设置的磁检测部件,
上述线圈卷绕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并且多个上述驱动用磁铁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中,在隔着光轴对置的位置中的一侧配置有上述检测用磁铁,并且在另一侧配置有平衡器,
上述平衡器与上述检测用磁铁重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合计上述线圈的重量、上述检测用磁铁的重量和上述平衡器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比合计多个上述驱动用磁铁的重量而得到的重量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形成为立方体状,
上述驱动用磁铁分别在隔着上述光轴位于上述箱体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各配置1个,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将上述检测用磁铁保持于与上述箱体的另一方的一对角部对应的位置中的一侧,并且将上述平衡器保持于与另一方的一对角部对应的位置中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器形成为与上述检测用磁铁相同的形状,并且由与上述检测用磁铁同样地被磁化了的磁铁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检测部件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侧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检测部件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侧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壳体,具有侧壁部;以及基底部件,与该壳体一体化并且设有用于对上述线圈通电的供电端子,
搭载有上述磁检测部件并且具有与该磁检测部件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的板状部件,在使上述外部端子向上述壳体的外面露出的状态下,以沿着上述侧壁部的内面的方式配设于上述箱体内,
上述供电端子和外部端子被配置为排成一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壳体,具有侧壁部;以及基底部件,与该壳体一体化并且设有用于对上述线圈通电的供电端子,
搭载有上述磁检测部件并且具有与该磁检测部件电连接的多个外部端子的板状部件,在使上述外部端子向上述壳体的外面露出的状态下,以沿着上述侧壁部的内面的方式配设于上述箱体内,
上述供电端子和外部端子被配置为排成一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力部件由在上部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侧板簧和在下部支撑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侧板簧构成,
上述上侧板簧以及上述下侧板簧分别具有弹性,
在未对上述线圈通电时,上述透镜保持部件配置于上述上侧板簧的弹性力和上述下侧板簧的弹性力平衡的位置。
CN201510551271.0A 2014-09-03 2015-09-01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5388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9107A JP6270046B2 (ja) 2014-09-03 2014-09-03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4-179107 2014-09-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8583A true CN105388583A (zh) 2016-03-09
CN105388583B CN105388583B (zh) 2019-02-15

Family

ID=55421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1271.0A Active CN105388583B (zh) 2014-09-03 2015-09-01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70046B2 (zh)
CN (1) CN10538858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123A (zh) * 2016-06-28 2018-01-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544122A (zh) * 2016-06-28 2018-01-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831582A (zh) * 2016-09-16 2018-03-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CN107918179A (zh) * 2016-10-07 2018-04-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多镜头驱动机构
CN108345083A (zh) * 2017-01-25 2018-07-31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9690377A (zh) * 2016-09-16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使用了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影机模块
CN110824810A (zh) * 2019-08-30 2020-02-21 东莞睿恩科技有限公司 压电usm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330366A (zh) * 2019-01-21 2021-08-3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CN114647128A (zh) * 2020-12-17 2022-06-2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3061B2 (ja) * 2017-07-13 2022-02-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11922977A (zh) * 2020-08-27 2020-11-13 宁波丞达精机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摄像头的多镜片组装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82490A1 (en) * 2007-07-18 2010-07-22 Jahwah Electronics Co., Ltd. Camera system with auto-focus function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840049A (zh) * 2009-03-18 2010-09-2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2169220A (zh) * 2009-10-21 2011-08-31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功能机及附带照相功能的手机
CN102650723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带照相机的移动终端装置
JP2012177892A (ja) * 2011-01-31 2012-09-13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203745708U (zh) * 2014-01-10 2014-07-30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4645A (ja) * 1987-02-27 1988-02-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着脱自在なグリツプを有するカメラ
JP6583601B2 (ja) * 2014-08-06 2019-10-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82490A1 (en) * 2007-07-18 2010-07-22 Jahwah Electronics Co., Ltd. Camera system with auto-focus function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840049A (zh) * 2009-03-18 2010-09-22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2169220A (zh) * 2009-10-21 2011-08-31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功能机及附带照相功能的手机
JP2012177892A (ja) * 2011-01-31 2012-09-13 Nidec Copal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2650723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及带照相机的移动终端装置
JP2012177753A (ja) * 2011-02-25 2012-09-13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装置
CN203745708U (zh) * 2014-01-10 2014-07-30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123A (zh) * 2016-06-28 2018-01-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544122A (zh) * 2016-06-28 2018-01-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831582A (zh) * 2016-09-16 2018-03-2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CN109690377A (zh) * 2016-09-16 2019-04-2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使用了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影机模块
CN109690377B (zh) * 2016-09-16 2021-09-2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使用了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影机模块
CN107918179A (zh) * 2016-10-07 2018-04-17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多镜头驱动机构
CN108345083A (zh) * 2017-01-25 2018-07-31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13330366A (zh) * 2019-01-21 2021-08-3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CN110824810A (zh) * 2019-08-30 2020-02-21 东莞睿恩科技有限公司 压电usm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47128A (zh) * 2020-12-17 2022-06-21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8583B (zh) 2019-02-15
JP2016053626A (ja) 2016-04-14
JP6270046B2 (ja) 201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85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5388582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40441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9910291B2 (en) Camera lens module having auto-focusing and optical image stabilizing functions
US20220082849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CN104808416A (zh) 镜头移动单元和具有镜头移动单元的摄像头模块
US20200033699A1 (en) Camera module
CN104216199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03480110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08268404A (ja)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28101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104635401A (zh) 镜头驱动装置
US20140340775A1 (en) Lens holding device
JP544998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20150331220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WO2016084523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150104388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CN105388584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5067835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7299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230124525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WO2018043132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869139B2 (ja)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550365B1 (ko) 페로 마그넷 구동방식 소형 카메라
JP578448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