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67835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67835U
CN205067835U CN201520669592.6U CN201520669592U CN205067835U CN 205067835 U CN205067835 U CN 205067835U CN 201520669592 U CN201520669592 U CN 201520669592U CN 205067835 U CN205067835 U CN 205067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spring
arm
downside
length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695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胜彦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67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67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一部分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且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支承部件(70),固定上侧板簧及下侧板簧的另一部分;和移动机构(50),使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5)及线圈(6),上侧板簧及下侧板簧具有弹簧部(SP),该弹簧部在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折返部(RP)和与折返部相连的多个臂部(AP),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中的至少一方为,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且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通过板簧保持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具有静止图像及动态图像的拍摄功能的便携设备较多。这种便携设备中在被摄体的拍摄时自动地进行拍摄图像的焦点的对准,因此内置有驱动透镜体的透镜驱动装置。作为便携设备中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以下,使用图19以及图20,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图19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弹性部件91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如图19所示,具有基座部件901、磁轭908、透镜保持部件(透镜保持体903)、线圈904、磁铁905和弹性部件911,通过对线圈904通电,透镜保持体903沿光轴方向移动。弹性部件911如图20所示,由下侧板簧906和上侧板簧907构成。下侧板簧906具有基台部906a和装配部906c,基台部906a的一方端侧与装配部906c的一方端侧通过形成为折返了多级的线状的下侧弹簧部906e而连结,基台部906a的另一方端侧与装配部906c的另一方端侧也同样地下侧通过弹簧部906e连结。上侧板簧907也是与下侧板簧906同样的构造。下侧板簧906的基台部906a被固定于基座部件901,并且装配部906c卡止于透镜保持体903,而将透镜保持体903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79634号公报
关于透镜驱动装置900,期望的是,在对线圈904通电时,透镜保持体903的位置线性地变化。即,要求透镜保持体903的位置变化的直线性好。但是,在透镜驱动装置900中,下侧板簧906的下侧弹簧部906e形成为折返了多级的线状,在折返前后,臂部的截面积相同同时长度不同,因此在折返前后弹簧常数不同。因此,在透镜保持体903沿光轴方向移动时,下侧板簧906的弹簧常数变化,因此存在透镜保持体903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上侧板簧及下侧板簧,一部分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将该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支承部件,固定上述上侧板簧及上述下侧板簧的另一部分;和移动机构,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及线圈,上述上侧板簧及上述下侧板簧在上述一部分与上述另一部分之间具有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至少一个折返部及与该折返部相连的多个臂部,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上侧板簧与上述下侧板簧中的至少一方为,上述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由此,即使臂部的长度不同,也因为使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所以能够使多个臂部的弹簧常数接近相同的值。因此,弹簧部的弹簧常数不易因透镜保持部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能够改善对线圈通电时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长度长的臂部和上述长度短的臂部,厚度尺寸是相同的,且使上述长度长的臂部的宽度尺寸比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宽度尺寸大。
由此,设为通过固定厚度尺寸并改变宽度尺寸而调整截面积的构成,由此与通过按每个部位改变厚度尺寸而调整截面积的构成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截面积的调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长度长的臂部为,从远离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一端部朝向位于上述长度短的臂部侧的另一端部侧,宽度尺寸逐渐变小。
由此,长度长的臂部为从一端部朝向位于长度短的臂部侧的另一端部侧使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构造。通过设为这种构造,能够使长度长的臂部的弹簧常数与长度短的臂部的弹簧常数接近相同的值,并且能够减小折返部在长度长的臂部侧的宽度尺寸与在长度短的臂部侧的宽度尺寸之差。因此,没有宽度尺寸急剧地变化的部位,能够使由应力的集中引起的断裂等不易发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长度长的臂部以蛇行的方式延伸设置。
由此,通过使长度长的臂部以蛇行的方式延伸设置,能够在有限的区域中将臂部的长度确保得更长,能够易于调整为使长度长的臂部的弹簧常数与长度短的臂部的弹簧常数接近相同的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板簧与上述下侧板簧这双方为,上述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并且使上述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由此,两方的板簧的弹簧部的弹簧常数不易根据透镜保持部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线圈通电时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弹簧部的弹簧常数不易根据透镜保持部件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能够改善对线圈通电时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a)至图3(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立体图,图3(c)是保持了透镜体LE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从图3(a)所记载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外周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4(a)是表示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从图4(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2的图,图6(a)是表示从图5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上侧板簧2的平面图,图6(b)是将图6(a)所记载的A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9的图,图7(a)是表示盖部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图7(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盖部件9的立体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轭7的图,图8(a)是表示磁轭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从图8(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磁轭7的平面图。
图9(a)及图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件8的图,图9(a)是对基座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埋设于基座部件8的金属部件4的外观的示意透视图。
图10(a)及图10(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的卡合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0(a)是表示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一体形成有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及图11(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铁5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磁铁5与磁轭7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1(b)是表示磁铁5被固定于磁轭7的内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2(a)及图12(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向透镜保持部件1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2(a)是关于下侧板簧3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2(b)是表示下侧板簧3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a)及图13(b)是将图12所记载的B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3(a)是表示从图12所记载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的放大侧视图,图13(b)是表示从图12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14(a)及图14(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向基座部件8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4(a)是表示下侧板簧3与基座部件8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4(b)是表示下侧板簧3被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及图15(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轭7与基座部件8的固定方法以及透镜保持部件1与上侧板簧2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5(a)是表示磁轭7与基座部件8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5(b)是表示固定有磁轭7和基座部件8的状态以及固定有透镜保持部件1和上侧板簧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在从图1所记载的Z1方向侧俯视图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100时沿着对角线将透镜驱动装置100切断的截面的示意截面图。
图17(a)及图17(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2的图,图17(a)是表示下侧板簧32的外观的平面图,图17(b)是将图17(a)所记载的C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弹簧部SP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8(a)是表示弹性部件10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8(b)是将图18(a)所示的D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19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中的弹性部件911的外观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透镜保持部件
1a:筒状部
1b:开口部
1c:线圈保持部
1d:上侧板簧配置部
1e:凸缘部
1f:下侧保持突起
1g:卷绕用突起
2:上侧板簧
2a:上侧固定部
2b:上侧可动部
2c:上侧弹簧部
2d:上侧固定孔
2e:上侧圆环部
2f:上侧安装部
2g:第1上侧臂部
2h:第1上侧折返部
2k:第2上侧臂部
2m:第2上侧折返部
2n:第3上侧臂部
3:下侧板簧
3a:第1下侧板簧
3b:第2下侧板簧
3c:下侧可动部
3d:第1下侧固定孔
3e:下侧固定部
3f:线状部
3g:板状部
3h:下侧弹簧部
3k:第1下侧臂部
3m:第1下侧折返部
3n:第2下侧臂部
3p:第2下侧折返部
3q:第3下侧臂部
3r:下侧安装部
3s:第2下侧固定孔
3t:熔接部
4:金属部件
4a:第1连接面部
4b:第2连接面部
4c:第1连接端子部
4d:第2连接端子部
4e:保持部
5:磁铁
5a:第1面
5b:第2面
5c:第3面
6:线圈
6a:卷绕部
6b:端部
7:磁轭
7a:外壁部
7b:内壁部
7c:顶板部
7d:角部
7e:贯通孔部
7f:插入孔
7g:舌片部
8:基座部件
8a:开口孔部
8b:装配突起
8c:载置部
9:盖部件
9a:开口部
9b:保持销
9c:凹部
10:弹性部件
32:下侧板簧
32a:第1下侧板簧
32b:第2下侧板簧
32c:下侧可动部
32d:下侧固定孔
32e:下侧固定部
32h:下侧弹簧部
32k:第1下侧臂部
32m:第1下侧折返部
32n:第2下侧臂部
32r:下侧安装部
32v:第1固定部
32w:第2固定部
32x:连接部
50:移动机构
70:支承部件
100:透镜驱动装置
200:透镜驱动装置
AP:臂部
DR1:光轴方向
LE:透镜体
PA:一部分
PB:另一部分
RP:折返部
SF:轴
SP:弹簧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使用图1至图9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3(a)至图3(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立体图,图3(c)是保持了透镜体LE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从图3(a)所记载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4(a)及图4(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外周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4(a)是表示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从图4(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2的图,图6(a)是表示从图5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上侧板簧2的平面图,图6(b)是将图6(a)所记载的A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9的图,图7(a)是表示盖部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图7(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盖部件9的立体图。图8(a)及图8(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轭7的图,图8(a)是表示磁轭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从图8(a)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磁轭7的平面图。图9(a)及图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件8的图,图9(a)是对基座部件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埋设于基座部件8的金属部件4的外观的示意透视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形成为长方形状,并具有圆形的贯通孔。另外,如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透镜保持部件1、支承部件70、磁铁5、线圈6和弹性部件10。另外,支承部件70由磁轭7、基座部件8和盖部件9构成,弹性部件10由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构成。
透镜保持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3(a)至图3(c)所示,形成为能够保持透镜体LE的筒状。透镜保持部件1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部1a。筒状部1a具有两端开放且中空的开口部1b。另外,沿着开口部1b的内周壁形成有用来保持透镜体的螺纹。另外,在筒状部1a的外周面,等间隔地在4个部位设置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线圈保持部1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在筒状部1a的X1-X2方向的两侧以及Y1-Y2方向的两侧。另外,在线圈保持部1c的上部(Z1方向侧),形成有从线圈保持部1c一直延伸设置到筒状部1a的上端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d。另外,透镜保持部件1在筒状部1a的下端侧(Z2方向侧)具有向远离端部的外周面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e。凸缘部1e遍布筒状部1a的大致整周而设置。在包含凸缘部1e的筒状部1a的下端侧的端面,形成有下侧保持突起1f和卷绕用突起1g。下侧保持突起1f沿着光轴方向DR1(Z1-Z2方向)(朝向Z2方向)突出地设置成圆柱状,在夹着开口部1b而对置的某位置(在图3(a)至图3(c)中为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分别各设置有2处,在与不同于某位置的夹着开口部1b而对置的位置(在图3(a)至图3(c)中为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各设置有1处。另外,卷绕用突起1g以与被设置在与不同于某位置的夹着开口部1b而对置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起1f排列的方式,沿着光轴方向DR1(朝向Z2方向)突出而形成为长方形状,并分别各设置有1处。
线圈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并如图2所示,具有形成为沿着筒的外周被卷绕的卷绕部6a,金属线材的两侧的端部6b从卷绕部6a延伸出而设置。另外,形成卷绕部6a的部分的金属线材,表面被非导电性的材料覆盖,被卷绕的部位彼此在金属线材的表面绝缘,在线圈中流通电流的情况下,电流以沿着金属线材循环的方式流动。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线圈6是金属线材以沿着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的方式卷绕于线圈保持部1c而形成的。线圈保持部1c形成为相对于筒状部1a的外周面突出,因此卷绕部6a的不与线圈保持部1c接触的部位,与筒状部1a之间具有间隙。另外,线圈6的端部6b分别被卷绕并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卷绕用突起1g。卷绕用保持于卷绕用突起1g的线圈6的端部6b的前端通过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卷绕用突起1g或者金属线材被埋入到树脂中的等的方法,而被实施了避免已卷绕的金属线材松开的预处理。另外,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即,在开始卷时,将以与卷绕用突起1g接触的状态排列的端部6b的前端部与卷绕用突起1g,通过在其周围卷绕前端部以外的部位来按压的方法。另外,卷绕于卷绕用突起1g的线圈6的端部6b从卷绕用突起1g的根部侧延伸出并与卷绕部6a相连。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弹性部件10由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这二个板簧构成。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由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5所示,在一部分PA(参照图5)与另一部分PB(参照图5)之间,具备弹簧部SP,该弹簧部SP具有至少一个折返部RP和与折返部RP相连的多个臂部AP。另外,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中的至少一方为,多个臂部AP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仅仅是上侧板簧2中,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以下,关于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5所示,上侧板簧2通过板金加工将金属薄板形成长方形的环状。上侧板簧2具有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的上侧固定部2a。上侧固定部2a是相当于前述的另一部分PB的部位。在上侧固定部2a的四角,分别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即上侧固定孔2d。另外,上侧板簧2具有被配置在上侧固定部2a的内侧且形成为圆形的环状的上侧可动部2b。上侧可动部2b是相当于前述的一部分PA的部位。上侧可动部2b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上侧圆环部2e、和以上侧圆环部2e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矩形状的上侧安装部2f。构成一部分PA的上侧安装部2f形成为能够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d卡合,并且沿着上侧圆环部2e等间隔地形成有4处,在第1实施方式中,形成在X1-X2方向的两端部以及Y1-Y2方向的两端部。另外,上侧板簧2具有将上侧固定部2a和上侧可动部2b相连的弹簧部SP(以下,上侧板簧2的弹簧部SP记载为上侧弹簧部2c)。上侧弹簧部2c从上侧固定部2a的四角部延伸设置,并与位于最近的位置的Y1方向侧或Y2方向侧所配置的上侧安装部2f连接。例如,从上侧固定部2a的四角中在X1方向侧且在Y2方向侧的角部延伸设置的上侧弹簧部2c,与在Y2方向侧形成的上侧安装部2f的X1方向侧连结。上侧弹簧部2c具有弹性,在固定了上侧固定部2a的情况下,将上侧固定部2a和上侧可动部2b相连为,能够使形成为圆形的上侧可动部2b能够在圆形的中心通过并与上侧板簧2的板面正交的轴SF移动。另外,轴SF的延伸方向是沿着光轴方向DR1的方向,并且与图5中的Z1-Z2方向一致。
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上侧弹簧部2c由二个折返部RP和三个臂部AP形成。详细地说,包括:第1上侧臂部2g,是从上侧固定部2a的角部延伸设置的臂部AP;第1上侧折返部2h,形成为圆弧状且一端与第1上侧臂部2g连结;第2上侧臂部2k,以与第1上侧臂部2g并列排列的方式从第1上侧折返部2h的另一端延伸设置;第2上侧折返部2m,形成为圆弧状且一端与第2上侧臂部2k连结;和第3上侧臂部2n,以与第2上侧臂部2k并列排列的方式从第2上侧折返部2m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且与上侧安装部2f连结。另外,第2上侧臂部2k与第1上侧臂部2g相比,长度更长,第3上侧臂部2n与第2上侧臂部2k相比长度更长。如前所述,上侧板簧2为,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因此上侧板簧2的臂部AP的截面积为,与第1上侧臂部2g相比第2上侧臂部2k更大,与第2上侧臂部2k相比第3上侧臂部2n更大。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2的金属薄板的厚度尺寸在任何部位都相同,长度长的臂部AP与长度短的臂部AP的厚度尺寸相同。因此,是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大的构成,上侧板簧2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为,与第1上侧臂部2g的宽度尺寸w1相比第2上侧臂部2k的宽度尺寸w2更大,与第2上侧臂部2k的宽度尺寸w2相比第3上侧臂部2n的宽度尺寸w3更大。
如图5所示,下侧板簧3通过将对金属薄板进行板金加工而成的第1下侧板簧3a和第2下侧板簧3b进行排列配置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环状。另外,第1下侧板簧3a与第2下侧板簧3b形成为线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第1下侧板簧3a的说明,而第2下侧板簧3b的说明省略。第1下侧板簧3a具有形成为圆弧状(半圆状)的下侧可动部3c。下侧可动部3c是相当于前述的一部分PA的部位。下侧可动部3c在下侧可动部3c所成的圆弧的中点位置附近,形成有形成为平板状的下侧安装部3r。另外,下侧可动部3c在构成一部分PA的下侧可动部3c的两端部和下侧安装部3r,分别各设置有1个形成为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f插入的贯通孔的第1下侧固定孔3d。另外,第1下侧板簧3a具有被配置在由下侧可动部3c所成的圆弧的外侧的下侧固定部3e。下侧固定部3e是相当于前述的另一部分PB的部位。下侧固定部3e具有形成为直线状的线状部3f,在线状部3f的两端部形成有向下侧可动部3c侧突出并以沿着下侧可动部3c的外形的方式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板状部3g。在构成另一部分PB的板状部3g分别各形成有1个贯通孔即第2下侧固定孔3s。另外,在一方(Y2方向侧)的板状部3g形成有长方形状的贯通孔即熔接部3t。另外,从下侧固定部3e的一方的板状部3g到另一方的板状部3g的距离,是与从下侧可动部3c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下侧板簧3具有将下侧固定部3e与下侧可动部3c相连的弹簧部SP(以下,下侧板簧3的弹簧部SP记载为下侧弹簧部3h)。下侧弹簧部3h从下侧固定部3e的两端的板状部3g延伸设置,并与被配置在与各个板状部3g相同侧的下侧可动部3c的两端部连接。下侧弹簧部3h由二个折返部RP和三个臂部AP形成。详细地说,包括:第1下侧臂部3k,是从下侧固定部3e的板状部3g延伸设置的臂部AP;第1下侧折返部3m,形成为圆弧状且一端与第1下侧臂部3k连结;第2下侧臂部3n,以与第1下侧臂部3k并列排列的方式从第1下侧折返部3m的另一端延伸设置;第2下侧折返部3p,形成为圆弧状且一端与第2下侧臂部3n连结;第3下侧臂部3q,以与第2下侧臂部3n并列排列的方式从第2下侧折返部3p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且与下侧可动部3c的端部连结。这样形成的下侧弹簧部3h具有弹性,在固定了下侧固定部3e的情况下,将下侧可动部3c与下侧固定部3e相连为,能够使形成为圆弧状的下侧可动部3c沿着在圆弧的中心通过并与下侧板簧3的板面正交的轴SF移动。这样,形成第1下侧板簧3a。另外,第2下侧板簧3b相对于第1下侧板簧3a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其对称轴AX与将下侧可动部3c的两端相连的直线平行,而且夹着下侧可动部3c存在于配置有下侧固定部3e一侧的相反侧。通过将第1下侧板簧3a与第2下侧板簧3b配置为使彼此的下侧可动部3c的两端互相对置配置,下侧板簧3的外形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
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70由磁轭7、基座部件8和盖部件9构成。
盖部件9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7(a)及图7(b)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盖部件9具有贯通中央部而形成的开口部9a,开口部9a形成为圆形状。盖部件9在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的四角部分别具有向下方突出并形成为圆柱状的保持销9b。保持销9b形成为能够插入到上侧板簧2的上侧固定孔2d中的大小,并且配置间隔与上侧固定孔2d的配置间隔相应而设定。另外,盖部件9具有下表面的开口部9a的周围形成为凹形状形成的凹部9c。
磁轭7由具有磁性的金属板构成,并如图8(a)及图8(b)所示,内部中空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并且下方开放。磁轭7具有环状的外壁部7a、位于外壁部7a的内侧的4个内壁部7b、和空开间隔将外壁部7a和内壁部7b连结的顶板部7c,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相对于顶板部7c垂直且向同一方向(Z2方向)突出而设置。四方的外壁部7a分别交叉,在交叉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角部7d。在角部7d的下方端(Z2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与角部7d交叉并且向成为角部7d的外侧的方向突出并形成为平板状的舌片部7g。内壁部7b分别被设置在外壁部7a的内侧而且是与角部7d对置的位置。内壁部7b,在从Z1-Z2方向俯视时,分别朝向角部7d以成为凸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并形成圆弧形状而配置。另外,内壁部7b对顶板部7c的一部分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在顶板部7c的中央以在俯视时沿着由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部7e。贯通孔部7e是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a插通的直径,并且由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的直径比线圈6的卷绕部6a的大小更小。另外,在顶板部7c的四角,分别形成有能够将盖部件9的保持销9b插通的插通孔7f。
基座部件8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9(a)及图9(b)所示,在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其外形为长方形状,并形成为在中央具有圆形状的贯通的孔即开口孔部8a的环状。基座部件8在上表面的四角分别具有形成为平面状的载置部8c,在载置部8c具有向上方突出的装配突起8b。另外,装配突起8b形成为能够插通到下侧板簧3的第2下侧固定孔3s中的大小,并且与第2下侧固定孔3s的配置对应而配置。另外,在基座部件8上,由金属板材构成的金属部件4以一部分露出的状态被埋设。在基座部件8的一方侧(Y2方向侧)所设置的载置部8c上,金属部件4的一部分即第1连接面部4a和第2连接面部4b露出而设置。第1连接面部4a在X1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2连接面部4b在X2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1连接面部4a与第2连接面部4b绝缘。另外,在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的一方侧的端部,金属部件4的一部分即第1连接端子部4c和第2连接端子部4d向下方突出而设置。第1连接端子部4c从下表面的X1方向侧突出,第2连接端子部4d从下表面的X2方向侧突出而形成。另外,第1连接面部4a与第1连接端子部4c电连接,并且第2连接面部4b与第2连接端子部4d电连接。另外,在基座部件8的四角,金属部件4的一部分即保持部4e露出,保持部4e由以沿着基座部件8的外形的方式形成为矩形状的一个部件形成。另外,保持部4e与第1连接面部4a以及第2连接面部4b绝缘。
磁铁5形成为能够配置在被磁轭7的内壁部7b、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所夹着的空间,并如图1所示,形成为在从Z1方向俯视时斜边的长度相等的大致梯形的柱状。另外,将与梯形的短边对应的面设为第1面5a,将与斜边对应的面设为第2面5b,将与长边对应的面设为第3面5c。第1面5a形成为与磁轭7的角部7d的内面形状一致,第2面5b形成为与外壁部7a的内面形状一致,第3面5c以沿着内壁部7b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接下来,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使用图4(a)、图4(b)、图10(a)、图10(b)至图16进行说明。图10(a)及图10(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的卡合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0(a)是表示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上侧板簧2、盖部件9以及磁轭7形成为一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a)及图11(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铁5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磁铁5与磁轭7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1(b)是表示磁铁5被固定于磁轭7的内部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2(a)及图12(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向透镜保持部件1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2(a)是关于下侧板簧3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2(b)是表示下侧板簧3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a)及图13(b)是将图12(b)所记载的B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3(a)是表示从图12(a)及图12(b)所记载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的放大侧视图,图13(b)是表示从图12所记载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B部的放大平面图。图14(a)及图14(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向基座部件8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4(a)是表示下侧板簧3与基座部件8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4(b)是表示下侧板簧3被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a)及图15(b)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磁轭7与基座部件8的固定方法以及透镜保持部件1与上侧板簧2的固定方法进行表示的说明图,图15(a)是表示磁轭7与基座部件8的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15(b)是表示固定有磁轭7和基座部件8的状态以及固定有透镜保持部件1和上侧板簧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示意地表示在从图1所记载的Z1方向侧俯视图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100时沿着对角线将透镜驱动装置100切断的截面的示意截面图。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上侧板簧2被夹持在盖部件9与磁轭7之间。此时,盖部件9与磁轭7被配置为,盖部件9的设置有保持销9b的面与磁轭7的顶板部7c对置。另外,盖部件9的保持销9b被插通到上侧板簧2的上侧固定孔2d及磁轭7的插通孔7f中,并且保持销9b的前端部被铆接,上侧板簧2和盖部件9和磁轭7形成为一体。另外,上侧板簧2仅上侧固定部2a被卡止,上侧弹簧部2c挠曲,从而上侧可动部2b能够沿光轴方向DR1(Z1-Z2方向)移动(能够移位)。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磁铁5被配置在与上侧板簧2以及盖部件9形成为一体的磁轭7的外壁部7a的内侧。磁铁5使第1面5a与角部7d的内周面接触,另外使第2面5b与和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的内周面接触,并且被插入到与被铆接的保持销9b接触的位置为止,并通过粘接剂被保持于磁轭7的内侧。由此,上侧板簧2、盖部件9、磁轭7、磁铁5形成为一体。
如图4(a)及图4(b)所示并且如前所述,线圈6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端部6b分别被卷绕并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卷绕用突起1g。相对于这样卷绕有线圈6的透镜保持部件1,下侧板簧3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第1下侧固定孔3d中分别插入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f,并且下侧保持突起1f的前端部被铆接,从而下侧可动部3c与透镜保持部件1连结并被保持。这样下侧板簧3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从而卷绕有线圈6的端部6b的卷绕用突起1g与下侧板簧3的下侧安装部3r的端部之间空出微小的间隙而排列配置。这样配置的下侧安装部3r与卷绕于卷绕用突起1g的端部6b如图13(a)及图13(b)所示,使用焊料SO进行锡焊而电连接,并且被固定。通过这样将线圈6的端部6b与下侧安装部3r锡焊,第1下侧板簧3a与第2下侧板簧3b经由线圈6而电连接。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形成为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线圈6、下侧板簧3,以在下侧板簧3的第2下侧固定孔3s中插入装配突起8b的方式,重叠配置于基座部件8的载置部8c,并且装配突起8b的前端部被铆接,从而以能够沿光轴方向DR1(Z1-Z2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于基座部件8。另外,此时,第1连接面部4a以及第2连接面部4b与熔接部3t配置为接触,并且第1连接面部4a以及第2连接面部4b与熔接部3t通过熔接WE而接合,第1连接端子部4c与第2连接端子部4d经由下侧板簧3以及线圈6而电连接。即,能够从第1连接端子部4c以及第2连接端子部4d向线圈6流动电流。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在形成为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线圈6、下侧板簧3、基座部件8的上方,将形成为一体的上侧板簧2、盖部件9、磁轭7、磁铁5(参照图11(a)及图11(b))配置为磁轭7的舌片部7g与从基座部件8露出的保持部4e接触。已接触的舌片部7g与保持部4e通过熔接WE而固定。另外,通过这样配置各构成部件,上侧板簧2的上侧安装部2f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d卡合。已卡合的上侧安装部2f与上侧板簧配置部1d通过粘接剂来固定。通过这样形成,如图16所示,一部分PA(上侧可动部2b以及下侧可动部3c)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并且另一部分PB(上侧固定部2a以及下侧固定部3e)被固定于支承部件70的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将透镜保持部件1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DR1移动。另外,通过这样形成,磁轭7的内壁部7b被配置为插入到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a与线圈6之间的间隙,并且从筒状部1a以及线圈6分离。另外,磁铁5在与线圈6对置的位置从线圈6分离而配置。因此,形成构成为外壁部7a、内壁部7b、磁铁5、线圈6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且具有磁铁5、线圈6及磁轭7的移动机构50。这样,形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接下来,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使用图16进行说明。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如图16所示,透镜保持部件1通过上侧板簧2与下侧板簧3被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DR1移动。在未对线圈6通以电流的初始状态,透镜保持部件1位于下侧板簧3的弹性力与上侧板簧2的弹性力平衡的位置。在经由第1连接端子部4c以及第2连接端子部4d对线圈6通以电流后,线圈6配置在磁铁5的磁场之中,因此在线圈6上洛伦兹力起作用。线圈6以沿着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a的外周的方式卷绕,磁铁5的磁场形成为与线圈6交叉并将内壁部7b与磁铁5之间相连,因此洛伦兹力在光轴方向DR1的任一方向、即Z1方向或Z2方向上起作用。因此,移动机构50能够使与线圈6形成为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抵抗弹性部件10的弹性力而沿光轴方向DR1移动。另外,通过使电流的朝向相反,也能够改变透镜保持部件1的移动方向。因此,通过使装配有透镜体LE(参照图3(a)至图3(c))的透镜保持部件1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能够使拍摄图像对焦。
以下,关于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LE的透镜保持部件1;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一部分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且将透镜保持部件1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DR1移动;支承部件70,固定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的另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50,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5及线圈6,上侧板簧2及下侧板簧3具有弹簧部SP,该弹簧部SP在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折返部RP和与折返部RP相连的多个臂部AP,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中的至少一方为,多个臂部AP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
由此,即使臂部AP的长度不同,也因为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因而能够使多个臂部AP的弹簧常数接近相同的值。因此,弹簧部SP的弹簧常数不易根据透镜保持部件1在光轴方向DR1上的位置而变化,能够改善对线圈6通电时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长度长的臂部AP与长度短的臂部AP,厚度尺寸相同,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大。
由此,设为通过固定厚度尺寸并改变宽度尺寸而调整截面积的构成,由此与通过按每个部位改变厚度尺寸而调整截面积的构成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截面积的调整。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200进行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200除了使用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下侧板簧3不同的下侧板簧32以外,与透镜驱动装置100为相同的构成部件并且是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关于下侧板簧32以及使用下侧板簧32所带来的变化点进行记载,关于共通部分,省略说明。另外,关于与透镜驱动装置100共通的构成部件,使用相同的名称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另外,通过使用下侧板簧32,固定下侧板簧32一侧的构成部件的固定构造也需要变更一部分,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说明省略。另外,透镜驱动装置200的外观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相同,所以未图示。
首先,关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200的构成,使用图17(a)及图17(b)进行说明。图17(a)及图17(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32的图,图17(a)是表示下侧板簧32的外观的平面图,图17(b)是将图17(a)所记载的C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如图17(a)及图17(b)所示,下侧板簧32通过将对金属薄板进行板金加工而成的第1下侧板簧32a和第2下侧板簧32b排列配置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环状。另外,第1下侧板簧32a与第2下侧板簧32b形成为线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第1下侧板簧32a的说明,但第2下侧板簧32b的说明省略。第1下侧板簧32a具有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下侧可动部32c。下侧可动部32c是相当于前述的一部分PA的部位。下侧可动部32c在由下侧可动部32c所成的圆弧的中点位置附近形成有形成为平板状的下侧安装部32r,并在两端部形成有形成为平板状的连接部32x。另外,第1下侧板簧32a具有在由下侧可动部32c所成的圆弧的外侧配置的下侧固定部32e。下侧固定部32e是相当于前述的另一部分PB的部位。下侧固定部32e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在矩形状的中点位置被2分割而由第1固定部32v和第2固定部32w构成。第1固定部32v与第2固定部32w,在各自的两端部设置有下侧固定孔32d。另外,下侧板簧32具有将下侧固定部32e与下侧可动部32c相连的弹簧部SP(以下,下侧板簧32的弹簧部SP记载为下侧弹簧部32h)。下侧弹簧部32h分别从第1固定部32v以及第2固定部32w的、第1固定部32v与第2固定部32w对置一侧的端部延伸设置,并与在与各个端部相同一侧配置的下侧可动部32c的连接部32x连接。下侧弹簧部32h由一个折返部RP和二个臂部AP形成。详细地说,下侧弹簧部32h包括:第1下侧臂部32k,是从第1固定部32v以及第2固定部32w起以沿着由下侧可动部32c所成的圆弧的方式向远离下侧可动部32c的方向延伸设置的臂部AP;第1下侧折返部32m,形成为圆弧状且一端与第1下侧臂部32k连结;和第2下侧臂部32n以与第1下侧臂部32k并列排列的方式从第1下侧折返部32m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并与下侧可动部32c的连接部32x连结。另外,第1下侧臂部32k的长度比第2下侧臂部32n的长度长。第1下侧臂部32k与第2下侧臂部32n形成为相同的板厚,并且长度长的臂部AP即第1下侧臂部32k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长度短的臂部AP即第2下侧臂部32n的宽度尺寸大。即,第1下侧臂部32k的截面积形成为比第2下侧臂部32n的截面积大。另外,长度长的臂部AP即第1下侧臂部32k以如下方式延伸设置,即,从长度短的臂部AP即远离第2下侧臂部32n的一端部起,朝向位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侧的另一端部侧,宽度尺寸逐渐变小,并且蛇行。这样形成的下侧弹簧部32h具有弹性,在将下侧固定部32e固定了的情况下,将下侧可动部32c与下侧固定部32e相连,以使形成为圆弧状的下侧可动部32c能够沿着在圆弧的中心通过并与下侧板簧32的板面正交的轴SF移动。这样,第1下侧板簧32a形成。另外,第2下侧板簧32b相对于第1下侧板簧32a,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其对称轴AX,平行于将第1固定部32v与第2固定部32w的距离较远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直线,并位于在第1下侧板簧32a的下侧可动部32c所成的圆弧的中心通过的线上。通过将第1下侧板簧32a与第2下侧板簧32b配置成彼此的下侧可动部32c的两端互相对置,下侧板簧32的外形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环状。
接下来,关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200的构成进行说明。透镜驱动装置200在弹性部件10中使用下侧板簧32,从而成为如下构成,即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2这双方,多个臂部AP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
以下,关于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其特征在于,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为,从自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远离的一端部起朝向位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侧的另一端部侧,宽度尺寸逐渐变小。
由此,成为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从一端部朝向位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侧的另一端部侧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构造。通过设为这种构造,能够使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的弹簧常数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的弹簧常数接近相同的值,并且能够减小折返部RP(第1下侧折返部32m)的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侧的宽度尺寸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侧的宽度尺寸之差。因此,不存在弹簧部SP的宽度尺寸急剧地变化的部位,能够使由应力的集中引起的断裂、弯曲等不易发生。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其特征在于,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以蛇行的方式延伸设置。
由此,通过使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以蛇行的方式延伸设置,能够在有限的区域中将臂部AP的长度确保得更长,能够容易地将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的弹簧常数与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的弹簧常数调整为接近相同的值。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00,其特征在于,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2这双方为,多个臂部AP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AP(第1下侧臂部32k)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第2下侧臂部32n)的截面积大。
由此,两方的板簧(上侧板簧2以及下侧板簧32)的弹簧部SP的弹簧常数不易根据透镜保持部件1在光轴方向DR1上的位置而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线圈6通电时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位置的移位的直线性。
如以上所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后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后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的范围。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弹簧部SP的具体的形状,示出了上侧板簧2、下侧板簧3以及下侧板簧32的弹簧部SP,但也可以是如图18(a)及图18(b)所示那样的形状。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弹簧部SP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8(a)是表示弹性部件10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8(b)是将图18(a)所示的D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而设为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板厚与长度短的臂部AP的板厚为相同的尺寸并改变宽度尺寸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如以下那样的构成。将长度长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与长度短的臂部AP的宽度尺寸设为相同的尺寸并改变板厚尺寸的构成、不使宽度尺寸或板厚尺寸的任一尺寸为相同尺寸,而使长度长的臂部AP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的截面积大的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仅仅在上侧板簧2中,使多个臂部AP的长度不同且使长度长的臂部AP(第2上侧臂部2k)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AP(第1上侧臂部2g)的截面积大的构造,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板簧2和下侧板簧32中,都采用了同样的构造。但是,也可以仅仅在下侧板簧中采用同样的构造。

Claims (6)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
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
上侧板簧及下侧板簧,一部分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将该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
支承部件,固定上述上侧板簧及上述下侧板簧的另一部分;和
移动机构,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且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及线圈,
上述上侧板簧及上述下侧板簧在上述一部分与上述另一部分之间具有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至少一个折返部及与该折返部相连的多个臂部,
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板簧与上述下侧板簧中的至少一方为,上述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并且使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长度长的臂部和上述长度短的臂部为,厚度尺寸相同,且使上述长度长的臂部的宽度尺寸比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宽度尺寸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长度长的臂部为,从远离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一端部朝向位于上述长度短的臂部侧的另一端部侧,宽度尺寸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长度长的臂部以蛇行的方式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板簧与上述下侧板簧这双方为,上述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并且使上述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侧板簧与上述下侧板簧这双方为,上述多个臂部的长度不同,并且使上述长度长的臂部的截面积比上述长度短的臂部的截面积大。
CN201520669592.6U 2014-09-03 2015-08-31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2050678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9104A JP6238236B2 (ja) 2014-09-03 2014-09-03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4-179104 2014-09-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67835U true CN205067835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94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69592.6U Active CN205067835U (zh) 2014-09-03 2015-08-31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38236B2 (zh)
CN (1) CN2050678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7695A (ja) * 2016-06-21 2017-12-2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9675A (ja) * 2016-06-07 2017-12-1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用板バネ、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8025728A (ja) * 2016-08-13 2018-02-1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378287B2 (ja) * 2019-12-16 2023-11-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8744B2 (ja) * 2006-11-08 2011-12-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004579B2 (ja) * 2006-12-28 2012-08-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7695A (ja) * 2016-06-21 2017-12-2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8236B2 (ja) 2017-11-29
JP2016053625A (ja) 2016-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69899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5067835U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100690361B1 (ko) 모바일용 액츄에이터
CN204496087U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7589922B2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03480110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08268404A (ja)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53885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4617759B2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268475A (ja)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8026431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59157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44998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78637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6050694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183101U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3033904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2837651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203673131U (zh) 自动变焦马达
CN202256835U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以及附有相机的移动终端
CN20440592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0730415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5388584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3658648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455092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