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05922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05922U CN204405922U CN201420847957.5U CN201420847957U CN204405922U CN 204405922 U CN204405922 U CN 204405922U CN 201420847957 U CN201420847957 U CN 201420847957U CN 204405922 U CN204405922 U CN 2044059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taining member
- leaf spring
- upside
- lens reta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构件之间的固定部分难以脱离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收容透镜保持构件的固定侧构件、以透镜保持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的施力构件、以及使透镜保持构件移动的移动机构;施力构件由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构成,上侧板簧具有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的上侧第1部分、固定于固定侧构件的上侧第2部分、以及位于上侧第1部分与上侧第2部分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透镜驱动装置中,透镜保持构件1具有安装上侧第1部分的安装部,安装部具有延伸出的钩部,钩部在下表面具有承受部,上侧第1部分以与承受部对置的状态而被安装于承受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涉及上侧板簧和透镜保持构件机械卡止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具备照相和动画的摄影功能的便携设备很多。这样的便携设备中,为了在对被摄体进行摄影时使摄影图像的焦点自动对焦,内置有使透镜体驱动的透镜驱动装置。作为在便携设备中使用的透镜驱动装置,已知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以下,利用图21,说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图21是表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912、以透镜保持构件912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该透镜保持构件912进行支承的施力构件、将施力构件的一部分固定的固定构件911、以及具有磁铁915、线圈(coil)913和磁轭914的移动机构910,施力构件由上侧板簧916和下侧板簧917构成。此外,线圈913卷绕在透镜保持构件912的周围,通过向配设在磁铁915的磁场中的线圈913流过电流,在线圈913中作用朝向规定方向的电磁力。通过在线圈913中作用的电磁力,卷绕有线圈913的透镜保持构件912移动。透镜保持构件912这样移动,从而搭载有透镜驱动装置900的便携设备能够将摄影图像的焦点对焦。此外,透镜驱动装置900中,利用上侧板簧916和下侧板簧917,在初始状态下使透镜保持构件912保持在中立位置(对应日语:中立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83101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为了在初始状态下保持在中立位置,上侧板簧916对透镜保持构件912向上方侧施力,下侧板簧917对透镜保持构件912向下方侧施力。此外,上侧板簧916和透镜保持构件912利用粘接而固定。因此,在误落下的情况下等施加了冲击时,上侧板簧916与透镜保持构件912之间的粘接有可能被剥离。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构件之间的固定部分难以脱离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包括将上述透镜保持构件收容的框体的固定侧构件、以上述透镜保持构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施力构件、使上述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至少具有磁铁及线圈而构成的移动机构,上述施力构件由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的上侧板簧和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的下侧板簧构成,上述上侧板簧具有安装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第1部分、固定于上述固定侧构件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上述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具有安装上述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的安装部,上述安装部具有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出的钩部,上述钩部在下表面具有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承受部,以上述第1部分与上述承受部对置着的状态,上述上侧板簧的上述第1部分被安装于上述钩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钩部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述钩部的前端侧而高度变低的第1楔形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承受部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形成为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坦面;以及第2楔形部,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抵接部连续,并且以随着朝向上述弹性臂部侧而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第1部分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分具有基部和中间部,上述中间部形成为比上述基部的宽度窄并且比上述弹性臂部的宽度宽,该中间部位于上述基部与上述弹性臂部之间,并且,与上述弹性臂部连接一侧的上述中间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第2楔形部的下方。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分的一部分粘接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分分别设置于夹着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开口部而对置的位置处的上述上侧板簧,并且与上述第1部分对应地在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分别设置上述安装部,上述安装部所具备的上述钩部分别向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方向延伸出。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没有对上述线圈通过电流的初始状态下,上述上侧板簧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上述下侧板簧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向下方侧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第1部分与承受部对置的状态下,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被安装于钩部,因此难以发生因落下的冲击而使粘接剥离的损坏。此外,以承受部来防止第1部分的浮起,能够可靠地将上侧板簧和透镜保持构件卡止。因而,具有能够提供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构件之间的卡止难以脱离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将上侧板簧卡合于透镜保持构件时,能够沿着第1楔形部对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进行引导,因此,在制造时,能够将第1部分容易地安装在钩部的下方。因而,具有能够使组装性良好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承受部设置第2楔形部,当安装上侧板簧时,通过以第2楔形部对上侧板簧进行引导,能够使上侧板簧的安装更容易。此外,通过做成用抵接部按压上侧板簧的结构,即使安装时发生了错位,也难以发生上侧板簧的弹性臂部被保持的情况,具有能够抑制弹性臂部的弹簧常数发生变化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与弹性臂部连接一侧的中间部的一部分位于第2楔形部的下方,因此,即使发生上侧板簧的错位,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弹性臂部被按压,能够抑制伴随着错位的弹性臂部的弹簧常数的变化。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更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还利用粘接将上侧板簧和透镜保持构件固定,能够更可靠地将上侧板簧和透镜保持构件进行固定。由此,能够限制上侧板簧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利用上侧板簧,能够对透镜保持构件赋予适当的作用力。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进一步良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位于对置的位置上的钩部是相反朝向的,因此难以将上侧板簧不易靠近任一方侧来安装。由此,上侧板簧能够向光轴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赋予更适当的作用力。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又进一步良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构件被保持在上侧板簧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的作用力相平衡的位置。通过这样保持透镜保持构件,透镜保持构件能够从初始状态下的位置沿光轴方向的任意方向移动。因而,在使用安装了透镜驱动装置的电子设备进行摄影时,具有能够减少从初始状态而来的透镜保持构件的移动量而进行对焦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上侧板簧与透镜保持构件之间的固定部分难以脱离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A~图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2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从图2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3A~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外观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构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3A所示的A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5A~图5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a的外观的图,图5A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安装部1a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安装部1a的侧视图。
图6A~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状态的图,图6A是表示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卷绕有线圈4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立体图。
图7A~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5的外观的图,图7A是表示上侧板簧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Z1方向侧观察图7A所示的B部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6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A~图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框体7的外观的图,图9A是表示框体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从图9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框体7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座体8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2B中记载的截面C-C的示意剖视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的图,图12A是表示透镜保持构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从X1方向侧观察图12A所示的E部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6与基座体8的连结方法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2B中记载的截面D-D的示意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上侧板簧6的固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上侧板簧6的接触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5e与第2楔形部1f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从Z1方向侧观察图14所示的G部时的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1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A~图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2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从图2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A~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外观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构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3A所示的A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5A~图5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1a的外观的图,图5A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安装部1a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安装部1a的侧视图。图6A~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状态的图,图6A是表示线圈4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卷绕有线圈4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立体图。图7A~图7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5的外观的图,图7A是表示上侧板簧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Z1方向侧观察图7A所示的B部的状态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6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A~图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框体7的外观的图,图9A是表示框体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B是表示从图9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框体7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座体8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透镜保持构件1、由框体7和基座体8构成的固定侧构件2、磁铁3、线圈4、以及由上侧板簧5和下侧板簧6构成的施力构件30,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能够使透镜保持构件1向光轴方向LD移动。
透镜保持构件1由合成树脂构件构成,如图3A~图3B所示,形成为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透镜保持构件1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部1h。筒状部1h两端开放并具有中空的开口部1g。另外,沿着开口部1g的内周壁形成有用于保持透镜体的螺纹。此外,在筒状部1h的外周面,等间隔地设有4处向外方突出的线圈保持部1q。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线圈保持部1q设置在筒状部1h的X1-X2方向的两侧以及Y1-Y2方向的两侧。此外,在筒状部1h的一端侧(Z1方向侧),设有向从端部的外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k。上侧板簧配置部1k在夹着开口部1g并对置的位置上各设有1处,本实施方式中,该上侧板簧配置部1k在X1-X2方向的两端部各设有1处。此外,透镜保持构件1中,在形成于X1-X2方向的两端部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k的两侧,如图4所示那样,分别具有安装部1a。安装部1a向光轴方向LD的一方(Z1方向)突出,具有向与光轴方向LD(Z1-Z2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钩部1b。另外,设置于安装部1a的钩部1b分别向从开口部1g离开的方向(图4中是X2方向)伸出。此外,在钩部1b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如图5A~图5B所示那样,设有朝向钩部1b的前端侧而高度变低的第1楔形部(对应日语:デーパ部)1d。此外,钩部1b在下表面具有承受部1c,承受部1c具有抵接部1e和第2楔形部1f,该抵接部1e形成为与光轴方向LD正交的平坦面,该第2楔形部1f与抵接部1e连续并且越从抵接部1e离开越向上方倾斜。另外,在承受部1c中,抵接部1e设置在相邻的上侧板簧配置部1k侧(图5B中是Y1方向侧),第2楔形部1f隔着抵接部1e而设置在上侧板簧配置部1k的相反侧。此外,如图4所示,上侧板簧配置部1k在上表面的中央部具有呈长方体形状并向上方突出的限制突起1r,并且,在限制突起1r的两侧(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各形成有1个形成为圆形的凹形形状的凹部1s。
此外,透镜保持构件1如图3A~图3B所示那样,在筒状部1h的另一端侧(Z2方向侧),具有向从端部的外周面离开的方向延伸的锷部1m。锷部1m遍及筒状部1h的几乎整周而设置。包含锷部1m并在筒状部1h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形成有下侧保持突起1n和卷绕用突起1p。下侧保持突起1n呈圆柱状而沿着光轴方向LD(朝向Z2方向)突出设置,在夹着开口部1g并对置的位置(图3A~图3B中是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上各设有2处。此外,卷绕用突起1p在夹着开口部1g并对置的位置(图3A~图3B中是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上各设有1处。
线圈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构件构成,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以沿筒的外周卷绕的方式形成的卷绕部4a,金属线构件的两侧的端部4b从卷绕部4a伸出而设置。另外,形成卷绕部4a的部分的金属线构件的表面被非导电性的材料覆盖,卷绕部位彼此在金属线构件的表面被绝缘,在线圈中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电流沿着金属线构件环绕流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B所示,将金属线构件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线圈保持部1q而形成线圈4。即,在透镜保持构件1的外周卷绕线构件而形成卷绕部4a。另外,从上方(Z1方向侧)观察卷绕部4a时,卷绕部4a形成为将第一长度L1的短边和比第一长度L1长的第二长度L2的长边交替连接而得到的八边形。相当于卷绕部4a的长边的部位与线圈保持部1q接触,相当于卷绕部4a的短边的部位在与筒状部1h之间具有间隙。此外,线圈4的端部4b分别卷绕并保持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卷绕用突起1p。卷绕并保持于卷绕用突起1p的线圈4的端部4b的前端,通过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卷绕用突起1p、将金属线构件埋入树脂等的方法而被进行了处理,以使卷绕的金属线构件不会散开。另外,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即:在开始卷绕时,将以与卷绕用突起1p相接的状态排列的端部4b的前端部,通过卷绕前端部以外的部位而按压于卷绕用突起1p及其周围。此外,卷绕于卷绕用突起1p的线圈4的端部4b与从卷绕用突起1p的根部侧伸出的卷绕部4a相连。
施力构件30如图1所示,由上侧板簧5和下侧板簧6构成。上侧板簧5由金属薄板构成,如图7A~图7B所示,具有上侧第1部分5a(第1部分)、上侧第2部分5b(第2部分)、和位于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第2部分5b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5c(弹性臂部)。另外,上侧第2部分5b配置在上侧第1部分5a的外侧。上侧第1部分5a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基部5d、以及与基部5d的两侧连续地设置的中间部5e。基部5d在两侧(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具有作为圆形的贯通孔的安装孔5f,并且在安装孔5f所夹的部分具有被切口的切口部5g。另外,安装孔5f彼此的间隔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凹部1s彼此的间隔大致相同,切口部5g被切成能够配置限制突起1r的大小。此外,中间部5e形成为比基部5d的宽度窄并且比上侧弹性臂部5c的宽度宽,并且位于基部5d与上侧弹性臂部5c之间。另外,上侧第1部分5a隔开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开口部1g的直径同等的间隔,并且使切口部5g相互朝向反方向而分别设置在对置的位置。上侧第2部分5b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此外,上侧第2部分5b在长方形的四角的部分具有向环状的内侧延伸且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固定部5h。上侧弹性臂部5c形成为蜿蜒的线形状,将上侧第1部分5a的中间部5e与上侧第2部分5b的固定部5h相连而设置。另外,上侧弹性臂部5c具有弹性,例如,在将上侧第2部分5b进行了固定的情况下,上侧弹性臂部5c挠曲而能够使上侧第1部分5a沿上下方向移动。
下侧板簧6由金属薄板构成,如图8所示,由形成为线对称形状的第1构件6A和第2构件6B构成,通过将第1构件6A和第2构件6B并排配置,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以下要说明的部位位于第1构件6A与第2构件6B双方,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不区分第1构件6A及第2构件6B而作为下侧板簧6进行说明。下侧板簧6具有下侧第1部分6a、下侧第2部分6b、以及位于下侧第1部分6a与下侧第2部分6b之间的下侧弹性臂部6c。另外,下侧第2部分6b配置在下侧第1部分6a的外侧。下侧第1部分6a形成为圆弧状,在中央部具有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的第1保持部6d,在两端部具有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第2保持部6e。第2保持部6e分别具有能够插通透镜保持构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的第1保持孔6f。下侧第2部分6b在两端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3保持部6g,第3保持部6g通过栈部6h连结。此外,在第3保持部6g,分别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第2保持孔6k。另外,形成于一端侧(Y2方向侧)的第2保持孔6k为圆形,形成于另一端侧(Y1方向侧)的第2保持孔6k形成为大致长方形。下侧弹性臂部6c形成为蜿蜒的线形状,将下侧第1部分6a的第2保持部6e与下侧第2部分6b的第3保持部6g相连而设置。另外,在配置于一端侧的下侧弹性臂部6c与第1保持部6d之间,具有能够将透镜保持构件1的卷绕用突起1p插通的间隔。第1构件6A和第2构件6B以使各自的第2保持部6e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下侧第1部分6a形成直径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筒状部1h的直径为相同程度的圆形。另外,第1构件6A的第1保持孔6f与第2构件6B的第1保持孔6f之间的间隔距离是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彼此的间隔距离相同的距离。另外,下侧弹性臂部6c具有弹性,例如,在将下侧第2部分6b进行了固定的情况下,下侧弹性臂部6c挠曲从而下侧第1部分6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固定侧构件2如图1所示,包括基座体8及框体7而形成。框体7由具有磁性的金属板构成,如图9A~图9B所示,形成为内部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下方开放。框体7具有环状的外壁部7a、位于外壁部7a的内侧的4个内壁部7b、以及将外壁部7a和内壁部7b隔开间隔而连结的顶板部7c,外壁部7a和内壁部7b相对于顶板部7c垂直且向同一方向(Z2方向)突出地设置。四方的外壁部7a分别交叉,在交叉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角部7d。内壁部7b分别设置在外壁部7a的内侧的与角部7d对置的位置。内壁部7b配置为,从Z1-Z2方向俯视时成圆弧形状。此外,内壁部7b将顶板部7c的一部分进行钣金加工而形成,在顶板部7c的中央,在俯视下沿着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而形成有贯通孔部7e。贯通孔部7e是能够插通透镜保持构件1的筒状部1h的直径,并且,内壁部7b所成的圆弧形状的直径比线圈4的卷绕部4a的大小(对置而配置的短边间的间隔)小。
基座体8由合成树脂构件构成,如图10所示,从下方(Z2方向)俯视时,其外形为长方形,形成为中央具有作为圆形的贯通孔的开口孔部8a的环状。基座体8在上表面的四角分别具有形成为平面状的载置部8c,载置部8c具有向Z1方向突出的安装突起8b。此外,安装突起8b形成为能够插通在下侧板簧2的第2保持孔6k中的大小,并且与第2保持孔6k的配置对应地配置。此外,由金属板材构成的金属构件9以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埋设于基座体8。作为金属构件9的一部分的第1连接面部9a和第2连接面部9b露出地设置在设置于基座体8的另一侧(Y2方向侧)的载置部8c。第1连接面部9a在X1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2连接面部9b在X2方向侧的载置部8c露出,第1连接面部9a与第2连接面部9b被绝缘。此外,在基座体8的下表面的另一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地设有作为金属构件9的一部分的第1连接端子部9c和第2连接端子部9d。第1连接端子部9c从下表面的X1方向侧突出形成,第2连接端子部9d从下表面的X2方向侧突出形成。另外,第1连接面部9a与第1连接端子部9c电连接,并且第2连接面部9b与第2连接端子部9d电连接。此外,在基座体8的四角露出作为金属构件9的一部分的保持部9e。保持部9e与第1连接面部9a及第2连接面部9b绝缘。
磁铁3形成为,能够配置在由框体7的内壁部7b、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所夹的空间中,如图1所示,从Z1方向俯视时,形成为斜边的长度相等的大致梯形的柱状。另外,设与梯形的短边对应的面为第1面3a,与斜边对应的面为第2面3b,与长边对应的面为第3面3c。第1面3a形成为与框体7的角部7d的内面形状一致,第2面3b形成为与外壁部7a的内面形状一致,第3面3c形成为与梯形的长边对应的长度比第一长度L1(参照图6A~图6B)短。
接着,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利用图6A~图6B、图11至图17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图2B中记载的截面C-C的示意剖视图。图12A~图1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的图,图12A是表示透镜保持构件1与下侧板簧6的固定状态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从X1方向侧观察图12A所示的E部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6与基座体8的连结方法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图2B中记载的截面D-D的示意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上侧板簧6的固定方法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与上侧板簧6的接触状态的侧视图。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5e与第2楔形部1f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6A~图6B所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构件1的筒状部1h的周围而形成卷绕部4a,并且线圈4的端部4b卷绕并保持于卷绕用突起1p。此外,如图11所示,下侧板簧6固定在透镜保持构件1的锷部1m的下部(Z2方向侧)。此时,如图12A~图12B所示,将透镜保持构件1的下侧保持突起1n插通到下侧板簧6的第1保持孔6f中,将下侧保持突起1n紧固。此外,此时,在图12A~图12B中,卷绕着线圈4的端部4b的卷绕用突起1p与下侧第1部分6a稍微隔开间隙而配置在下侧第1部分6a的Y2方向侧。卷绕于卷绕用突起1p的线圈4的端部4b通过焊料SD而与下侧第1部分6a固定。因而,下侧板簧6的第1构件6A和第2构件6B分别在3处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此外,基座体8如图11所示那样配置在下侧板簧6的下方,并与下侧板簧6连结。此时,如图13所示,下侧板簧6载置于基座体8的载置部8c上,基座体8的安装突起8b分别插入对应的第2保持孔6k。通过将插入第2保持孔6k的安装突起8b紧固,将下侧板簧6的下侧第2部分6b与基座体8连结。此外,下侧板簧6通过载置于载置部8c上从而与第1连接面部9a及第2连接面部9b接触,并通过焊接WP固定。这样,当基座体8不移动而被固定时,经由下侧板簧6而与基座体8连结的透镜保持构件1通过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而被向下方施力,能够向图11所示的光轴方向LD(Z1-Z2方向)移动地被支承。此外,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经由线圈4及下侧板簧6,第1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10)与第2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10)电连接。
上侧板簧5如图14所示那样配置在框体7的内侧。此时,上侧板簧5以上侧第2部分5b与顶板部7c接触的方式被收容在框体7的外壁部7a(参照图9A~图9B)与内壁部7b之间。磁铁3以使第1面3a与框体7的角部7d接触、并且使第2面3b(参照图1)与同角部7d的两侧连续的外壁部7a接触的状态,分别配置在框体7的4个角部7d的内侧。此外,磁铁3在与框体7的顶板部7c夹持上侧板簧5的固定部5h的状态下,被粘接并固定于框体7。由此,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2部分5b被固定于作为固定侧构件2的一部分的框体7。这样将磁铁3及上侧板簧5固定了的框体7以将透镜保持构件1收容于内部的方式与基座体8重叠而配置。此时,框体7的内壁部7b被插入透镜保持构件1的筒状部1h与线圈4之间的间隙,并且,线圈4被插入内壁部7b与磁铁3之间。另外,相邻的筒状部1h、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分别分开。通过这样配置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具有作为磁轭发挥功能的框体7、磁铁3以及线圈4而构成的移动机构50。此外,如图11所示,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上部的上侧板簧5在安装部1a安装有上侧第1部分5a,该安装部1a与上侧第1部分5a对应并分别设置在夹着透镜保持构件1的开口部1g而对置的位置上。这样安装的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侧施力。
另外,上侧第1部分5a在安装于安装部1a时,如图15所示那样,抵接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第1楔形部1d。在抵接于第1楔形部1d后,上侧第1部分5a被向下方(Z2方向)推压,但通过上侧弹性臂部5c(参照图7A~图7B)的挠曲,沿着第1楔形部1d,一边向侧方的一方侧(图15中是X2方向)滑动一边向下方移动。上侧第1部分5a沿着第1楔形部1d向下方移动,当超过第1楔形部1d时,将上侧第1部分5a向侧方的一方侧进行推压的力消失。当将上侧第1部分5a向侧方的一方侧进行推压的力消失时,通过上侧弹性臂部5c的回复力,上侧第1部分5a向侧方的另一方侧(图15中是X1方向)滑动,配置在钩部1b的下方。即,以上侧第1部分5a与设置在钩部1b的下表面的承受部1c对置的状态,上侧第1部分5a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承受部1c卡合,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被安装于钩部1b。通过所谓的嵌入(snap in)的方式,上侧板簧5被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另外,实际上,如图16所示,作为承受部1c的一部分的抵接部1e与上侧第1部分5a(中间部5e)抵接并卡合。作为承受部1c的一部分的第2楔形部1f以随着朝向上侧弹性臂部5c侧(图16中是Y2方向侧)而该第2楔形部1f与上侧第1部分5a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因此与上侧第1部分5a分离。此外,如图17所示,与上侧弹性臂部5c连接的一侧的中间部5e的一部分位于第2楔形部1f的下方。此外,上侧第1部分5a的一部分粘接于透镜保持构件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7所示的F部附近,将上侧第1部分5a与透镜保持构件1粘接。这样,形成了透镜驱动装置100。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6中,图示出抵接部1e从中间部5e稍微离开,而实际上抵接部1e与中间部5e相接。
接着,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利用图11、图14、图18至图20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从Z1方向侧观察图14所示的G部时的内壁部7b、线圈4以及磁铁3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剖视图。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剖视图。另外,图19及图20中,初始状态的透镜保持构件1、线圈4、上侧板簧5以及下侧板簧6用虚线表示。
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侧施力。因此,在未供给电力的状态下,即,在未向线圈4通过电流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1所示,透镜保持构件1位于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施力的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与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施力的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相平衡的位置。另外,透镜保持构件1能够抵抗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及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而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移动。即,施力构件30以透镜保持构件1能够向光轴方向LD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
具有内壁部7b、磁铁3以及线圈4而构成、使透镜保持构件1沿光轴方向LD移动的移动机构50如图14及图18所示,在同一直线上依次配置有内壁部7b、线圈4、磁铁3。对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经由第1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10)及第2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10)供给电力,被供给电力时,在线圈4中流过电流。此外,设磁铁3的磁场的朝向为图18所示的箭头H的方向。移动机构50中,磁铁3和线圈4配置在对置的位置,即在磁铁3的磁场中配置线圈4,因此当在线圈4中流过电流时,在线圈4中作用洛伦兹力。
向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电力,例如,在图18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上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在线圈4中,作用图14所示的Z1方向的洛伦兹力,与线圈4成为一体的透镜保持构件1如图19所示那样,抵抗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而向上方(Z1方向)移动。
此外,在图18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上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在线圈4中,作用图14所示的Z2方向的洛伦兹力,透镜保持构件1如图20所示,抵抗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而向下方(Z2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改变在线圈4中流过的电流的朝向,能够使透镜保持构件1沿光轴方向LD动作。另外,实际上,在开口部1g固定有未图示的透镜体,能够使透镜保持构件1与透镜体一体动作。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1、包含对透镜保持构件1进行收容的框体7的固定侧构件2、以透镜保持构件1能够向光轴方向LD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的施力构件30、以及使透镜保持构件1沿光轴方向LD移动的至少具有磁铁3及线圈4而构成的移动机构50,施力构件30由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上部的上侧板簧5和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下部的下侧板簧6构成,上侧板簧5具有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1的上侧第1部分5a、固定于固定侧构件2的上侧第2部分5b、以及位于上侧第1部分5a与上侧第2部分5b之间的上侧弹性臂部5c。该透镜驱动装置中,透镜保持构件1具有安装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的安装部1a,安装部1a具有向与光轴方向LD交叉的方向伸出的钩部1b,钩部1b在下表面具有与上侧第1部分5a卡合的承受部1c,以上侧第1部分5a与承受部1c对置的状态,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被安装于钩部1b。
由此,以上侧第1部分5a与承受部1c对置的状态,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被安装于钩部1b,因此,难以发生因落下的冲击而使粘接剥离的损坏。此外,通过承受部1c防止上侧第1部分5a的浮起,能够可靠地将上侧板簧5和透镜保持构件1卡止。因而,具有能够提供上侧板簧5与透镜保持构件1的卡止难以脱离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在钩部1b的上表面,设有朝向钩部1b的前端侧而高度变低的第1楔形部1d。
由此,在将上侧板簧5卡合于透镜保持构件1时,能够沿着第1楔形部1d引导上侧板簧5的上侧第1部分5a,因此在制造时,能够将上侧第1部分5a容易地安装于钩部1b的下方。因而,具有能够使组装性良好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承受部1c具有抵接部1e和第2楔形部1f,并且抵接部1e与上侧第1部分5a卡合,抵接部1e形成为与光轴方向LD正交的平坦面,第2楔形部1f与抵接部1e连续,并且该第2楔形部1f以随着朝向上侧弹性臂部5c侧而该第2楔形部1f与上侧第1部分5a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
由此,在承受部1c设置第2楔形部1f,当安装上侧板簧5时,通过用第2楔形部1f引导上侧板簧5,从而能够使上侧板簧5的安装更加容易。此外,通过做成用抵接部1e按压上侧板簧5的结构,即使在安装时发生了错位,也难以发生上侧板簧5的上侧弹性臂部5c被保持的情况,具有能够抑制上侧弹性臂部5c的弹簧常数发生变化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第1部分5a具有基部5d和中间部5e,中间部5e形成为比基部5d的宽度窄且比上侧弹性臂部5c的宽度宽,该中间部5e位于基部5d与上侧弹性臂部5c之间,并且,与上侧弹性臂部5c连接一侧的中间部5e的一部分位于第2楔形部1f的下方。
由此,由于与上侧弹性臂部5c连接一侧的中间部5e的一部分位于第2楔形部1f的下方,因此即使上侧板簧5的发生错位,也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上侧弹性臂部5c被按压,能够抑制伴随着错位的上侧弹性臂部5c的弹簧常数的变化。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更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第1部分5a的一部分粘接于透镜保持构件1。
由此,上侧板簧5和透镜保持构件1还利用粘接进行固定,从而上侧板簧5和透镜保持构件1更可靠地被固定。由此,能够限制上侧板簧5在与光轴方向LD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从而通过上侧板簧5,能够将适当的作用力提供给透镜保持构件1。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进一步良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侧第1部分5a在夹着透镜保持构件1的开口部1g而对置的位置上被分别设置,对应于上侧第1部分5a,设置安装部1a,安装部1a所具备的钩部1b分别向从开口部1g离开的方向延伸。
由此,对置的位置上的钩部1b是相反朝向的,因此难以将上侧板簧5靠近任一方侧来安装。由此,上侧板簧5能够向光轴方向LD将更适当的作用力提供给透镜保持构件1。因而,具有能够提供动作精度再进一步良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在没有对线圈4通过电流的初始状态,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侧施力。
由此,在初始状态,透镜保持构件1被保持在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相平衡的位置。通过这样保持透镜保持构件1,透镜保持构件1能够从初始状态下的位置向光轴方向LD的任意方向移动。因而,在使用安装了透镜驱动装置的电子设备进行摄影时,具有的效果是:能够减少从初始状态而来的透镜保持构件1的移动量而进行对焦。
如以上那样,具体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能够如下那样进行变形来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变形例1]
第1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100构成为,上侧板簧5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侧施力,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侧施力,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构件1配置在上侧板簧5的作用力与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相平衡的位置,但也可以构成为,上侧板簧5及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下方施力,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构件1被保持为与基座体8接触的状态。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侧板簧5及下侧板簧6对透镜保持构件1向上方施力。
[变形例2]
第1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50由磁铁3、线圈4以及作为磁轭的框体7构成,但移动机构50也可以由磁铁3及线圈4构成。
[变形例3]
第1实施方式中,成对的钩部1b向成为平行的方向突出,但也可以不平行。
附图标记说明
1 透镜保持构件
1a 安装部
1b 钩部
1c 承受部
1d 第1楔形部
1e 抵接部
1f 第2楔形部
1g 开口部
1h 筒状部
1k 上侧板簧配置部
1m 锷部
1n 下侧保持突起
1p 卷绕用突起
1q 线圈保持部
1r 限制突起
1s 凹部
2 固定侧构件
3 磁铁
4 线圈
4a 卷绕部
4b 端部
5 上侧板簧
5a 上侧第1部分
5b 上侧第2部分
5c 上侧弹性臂部
5d 基部
5e 中间部
5f 安装孔
5g 切口部
5h 固定部
6 下侧板簧
6A 第1构件
6B 第2构件
6a 下侧第1部分
6b 下侧第2部分
6c 下侧弹性臂部
6d 第1保持部
6e 第2保持部
6f 第1保持孔
6g第3保持部
6h 栈部
6k 第2保持孔
7 框体
7a 外壁部
7b 内壁部
7c 顶板部
7d 角部
7e 贯通孔部
8 基座体
8a 开口孔部
8b 安装突起
8c 载置部
9 金属构件
9a 第1连接面部
9b 第2连接面部
9c 第1连接端子部
9d 第2连接端子部
9e 保持部
30 施力构件
50 移动机构
100 透镜驱动装置
LD 光轴方向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包括将上述透镜保持构件收容的框体的固定侧构件、以上述透镜保持构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进行支承的施力构件、使上述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至少具有磁铁及线圈而构成的移动机构,
上述施力构件由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的上侧板簧和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的下侧板簧构成,
上述上侧板簧具有安装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第1部分、固定于上述固定侧构件的第2部分以及位于上述第1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
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具有安装上述上侧板簧的第1部分的安装部,
上述安装部具有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出的钩部,上述钩部在下表面具有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承受部,以上述第1部分与上述承受部对置着的状态,上述上侧板簧的上述第1部分被安装于上述钩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钩部的上表面,设有朝向上述钩部的前端侧而高度变低的第1楔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形成为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坦面;以及
第2楔形部,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抵接部连续,并且以随着朝向上述弹性臂部侧而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第1部分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承受部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形成为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坦面;以及
第2楔形部,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抵接部连续,并且以随着朝向上述弹性臂部侧而该第2楔形部与上述第1部分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倾斜,
上述抵接部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具有基部和中间部,
上述中间部形成为比上述基部的宽度窄并且比上述弹性臂部的宽度宽,该中间部位于上述基部与上述弹性臂部之间,并且,与上述弹性臂部连接一侧的上述中间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第2楔形部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具有基部和中间部,
上述中间部形成为比上述基部的宽度窄并且比上述弹性臂部的宽度宽,该中间部位于上述基部与上述弹性臂部之间,并且,与上述弹性臂部连接一侧的上述中间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第2楔形部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的一部分粘接于上述透镜保持构件。
8.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分别设置于夹着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开口部而对置的位置处的上述上侧板簧,并且与上述第1部分对应地在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分别设置上述安装部,
上述安装部所具备的上述钩部分别向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方向延伸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分别设置于夹着上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开口部而对置的位置处的上述上侧板簧,并且与上述第1部分对应地在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分别设置上述安装部,
上述安装部所具备的上述钩部分别向从上述开口部离开的方向延伸出。
10.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没有对上述线圈通过电流的初始状态下,上述上侧板簧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向上方侧施力,并且,上述下侧板簧对上述透镜保持构件向下方侧施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1868A JP6238228B2 (ja) | 2013-12-27 | 2013-12-27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3-271868 | 2013-12-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05922U true CN204405922U (zh) | 2015-06-17 |
Family
ID=53429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47957.5U Active CN204405922U (zh) | 2013-12-27 | 2014-12-26 | 透镜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38228B2 (zh) |
CN (1) | CN20440592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83133A (zh) * | 2017-02-08 | 2019-10-25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04609B2 (ja) * | 2019-10-09 | 2020-12-23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7124983B1 (ja) | 2022-01-31 | 2022-08-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射出装置、及び流体供給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310236A (ja) * | 2007-06-18 | 2008-12-25 |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
JP5880816B2 (ja) * | 2011-09-28 | 2016-03-09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3186519U (ja) * | 2013-07-30 | 2013-10-10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2013
- 2013-12-27 JP JP2013271868A patent/JP623822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26 CN CN201420847957.5U patent/CN20440592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83133A (zh) * | 2017-02-08 | 2019-10-25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38228B2 (ja) | 2017-11-29 |
JP2015125417A (ja) | 2015-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96087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7663818B2 (en) | Voice coil type lens drive assembly | |
JP639269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6572028B2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 |
CN104849943A (zh) | 镜头驱动装置 | |
KR20180012265A (ko) | 형상기억합금 액추에이터 장치를 위한 조립 방법 | |
CN105388582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5388583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10018800B2 (en)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 |
CN205067835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20140256379A1 (en) | Lens holding device | |
CN204405922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2008268475A (ja) |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4797976A (zh) | 拍摄用光学装置 | |
CN103995414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3480109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WO2016175210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KR100964543B1 (ko) | 소형 카메라모듈용 커버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장착한 소형 카메라모듈 | |
JP4869139B2 (ja) | ボイスコイル型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9643006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3658648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2019082640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JP5988783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
KR101797156B1 (ko)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
KR101882698B1 (ko) |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