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0110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0110U
CN203480110U CN201320492751.0U CN201320492751U CN203480110U CN 203480110 U CN203480110 U CN 203480110U CN 201320492751 U CN201320492751 U CN 201320492751U CN 203480110 U CN203480110 U CN 203480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oil
yoke
lens
overl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927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胜彦
青木大
中岛尚
藤谷宜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0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011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且抑制推力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推力相对于构成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变化率。透镜驱动装置(100)设为如下结构:具备:具有外壁部(8g)、多个内壁部(8b)以及连结部(8h)的轭(8);配设于轭的内侧的透镜保持体(3);卷绕在透镜保持体的线圈(4);隔着线圈而与内壁部对置配置的磁铁(5);以及将透镜保持体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弹性构件(11),内侧磁化面(5a)形成为平面状,并且与内侧磁化面对置的部位处的线圈成为平坦形状部(4a),内壁部与平坦形状部对置配置,内侧磁化面与内壁部的间隔形成为在将俯视磁铁时与内侧磁化面对应的边的两端部侧比其中央部宽。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且抑制推力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推力相对于构成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变化率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以便携电话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中具有拍摄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的功能的设备多。在这些电子设备中,存在如下设备:驱动取入静态画面、动态画面的图像的相机的透镜来调对准图像的焦点。在这些电子设备中,通过使用了音圈电机(Voice Coil Motor)的透镜驱动装置驱动透镜的设备多。对于这种透镜驱动装置,要求具有足够驱动透镜的稳定的推力。作为这种透镜驱动装置,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下面,使用图18和图19说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表示轭(yoke)903、磁铁915以及线圈913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9中,为了便于说明,没有图示轭903、磁铁915以及线圈913以外的构成部件。
透镜驱动装置900具备环状的轭903、透镜支撑体907、前侧弹簧909、后侧弹簧911、配置于轭903的后侧的底座905、配置于轭的前侧的框架906、以及分别配设在相当于轭903的四角的角部914与和角部914对置配置的内壁903b之间的磁铁915,在透镜支撑体907的外周固定有线圈913。在轭903与后侧弹簧911之间配置有绝缘体917。在从这种构成部件组装透镜驱动装置900时,轭903、磁铁915以及线圈913的位置关系如图19所示,从轭903的角部914向透镜驱动装置900的中心,按角部914、磁铁915、线圈913、内壁903b的顺序排列,配置于几乎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此时,磁铁915的与线圈913对置的面即内周侧面915a形成为圆弧形状,与内周侧面915a对应的部位的线圈913形成为圆弧形状,轭903的内壁903b也形成为圆弧形状,内周侧面915a、线圈913以及内壁903b配置成描绘同心圆。另外,磁铁915被磁化成磁通朝向从内周侧面915a向内壁903b的方向。因而,通过向线圈913流通电流,电磁力作用于线圈913,固定有线圈913的透镜支撑体907能够与线圈913一起通过电磁力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63367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中,由于磁铁915的内周侧面915a、内壁903b、以及在它们之间设置的线圈913都是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减小各构件间的距离,能够提高透镜支撑体907的推力。然而,难以进行将磁铁915形成为圆弧状的加工,因此在加工成圆弧状的部分的尺寸上容易产生偏差,也难以实现低成本化。另外,例如在磁铁的尺寸上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认为与各构件间的间隔小相应地,推力也受到其影响,推力的偏差也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且抑制推力降低,并能够抑制推力相对于构成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变化率。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轭,具有环状的外壁部、位于该外壁部的内侧的多个内壁部、以及将所述外壁部与所述内壁部隔着间隔地连结的连结部;筒状的透镜保持体,配设于该轭的内侧,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配设于该透镜保持体的周围,卷绕成环状;多个磁铁,位于该线圈的外侧,并且隔着该线圈而与所述轭的所述多个内壁部分别对置配置;以及弹性构件,将所述透镜保持体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的磁化面中的面对所述线圈的内侧磁化面形成为平面状,并且与所述磁铁的所述内侧磁化面对置的部位处的所述线圈成为沿着所述内侧磁化面的平坦形状部,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线圈的所述平坦形状部对置配置,所述磁铁的所述内侧磁化面与所述内壁部的间隔形成为,在俯视该磁铁时与所述内侧磁化面对应的边的两端部侧比其中央部宽。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轭的所述外壁部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并且具有四个侧壁,所述磁铁是在俯视时呈具有相互平行的长边和短边的梯形形状的柱状,并且配设于所述外壁部的角部的内侧,在所述磁铁中与将梯形形状的所述长边和所述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对置的两个面成为沿着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形状,所述磁铁的所述长边侧的面构成与所述线圈的所述平坦形状部对置的所述内侧磁化面。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磁铁在该磁铁的短边侧的面与所述外壁部的角部的内表面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磁铁的所述两个面安装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轭的所述外壁部是具有长边侧壁和短边侧壁的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形状,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形成为,相对于在俯视时与所述磁铁的所述长边正交且将该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朝向所述短边侧壁侧的部分比朝向所述长边侧壁侧的部分长。
技术方案5和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在俯视时呈圆弧形状。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不需要将磁铁的内侧磁化面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容易加工,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磁铁与轭的内壁部的间隔形成为不固定,因此即使在磁铁的尺寸上产生偏差,也能够减小推力的变化。此时,存在磁铁与轭的距离变大的部分,由此相比于磁铁与轭的距离固定的情况,虽然推力降低,但是由于与磁铁的内侧磁化面对置的线圈成为沿着内侧磁化面的平坦形状部,因此磁铁与线圈的距离能够维持窄的状态。因而,能够确保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的推力。即,在维持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的推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伴随磁铁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因而,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维持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的推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伴随磁铁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的透镜驱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由于磁铁是截面为梯形形状的柱状,因此与具有圆弧形状的磁铁相比容易加工。另外,将磁铁中与将梯形形状的长边和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对置的两面沿着轭的两个侧壁进行配置,由此与梯形形状的长边对应的面面对线圈地配置。与将俯视时长方形状的磁铁配置成与长边对应的面面对线圈的情况相比,与梯形形状的长边对应的面的面积更大。在磁铁中,与线圈面对的面的面积变大,由此与线圈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增加。根据弗来明的左手法则,当与线圈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增加时,在磁场内电流流通的导体中产生的力变大,因此能够抑制推力降低。因而,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磁铁的加工容易且低价格化并能够抑制推力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由于磁铁的短边侧的面与轭的外壁部的角部的内表面分离,因此防止两面从侧壁的内表面浮起,能够高精度地安装在对应的内表面上,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降低伴随磁铁的安装位置的偏差而产生的对推力的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由于将内壁部设为相对于在俯视时与磁铁的长边正交且将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朝向轭的短边侧壁侧的部分形成得比朝向长边侧壁侧的部分长的结构,因此在内壁部与线圈不干扰的范围内能够使内壁部进一步变大。内壁部的面对线圈的面变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与线圈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因此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推力降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5和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通过将内壁部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弧状,磁铁与轭的内壁部的间隔不会偏于固定值,能够设为间隔不固定的形状。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伴随磁铁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的透镜驱动装置。另外,通过将内壁部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弧状,能够容易地形成内壁部,能够进一步应对低价格化。因而,起到能够提供一种更能够应对低价格化、并且更能够抑制推力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如上,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抑制推力降低的同时能够抑制推力相对于构成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变化率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1(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b)是从图1(a)所示的Z1方向示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底座构件1和金属板构件2的图,图3(a)是表示埋设有金属板构件2的底座构件1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金属板构件2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的立体图,图4(a)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是从图4(a)所示的Z2方向侧示出透镜保持体3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线圈4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图,图6(a)是表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从图6(a)所示的Z1方向示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磁铁5的外观的图,图7(a)是表示磁铁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示出磁铁5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作为弹性构件11的下侧板簧6和上侧板簧7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轭8的图,图9(a)是表示轭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b)是从图9(a)所示的Z2方向示出轭8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b)所示的截面B-B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隔离构件9的外观的图,图11(a)是表示隔离构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图11(a)所示的Z2方向示出隔离构件9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b)所示的截面A-A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与下侧板簧6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3(a)表示一体地保持的透镜保持体3和下侧板簧6的立体图,图13(b)是从X1方向示出图13(a)所示的C部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安装有线圈4和下侧板簧6的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4(a)是表示线圈4与下侧板簧6成一体的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4(b)是从Z1方向示出图14(a)所示的D部的图。
图15是表示磁铁5、上侧板簧7、轭8以及隔离构件9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5(a)是表示一体地保持的磁铁5、上侧板簧7、轭8以及隔离构件9的立体图,图15(b)是从Z2方向示出图15(a)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线圈4、磁铁5以及轭8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6(a)是表示线圈4、磁铁5以及轭8的配置关系的仰视图,图16(b)是表示图16(a)所示的H部的放大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作用于线圈4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图17(a)是表示磁通M的方向的侧视图,图17(b)是从Z1方向示出图17(a)并且示出电流I流动的方向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轭903、磁铁915以及线圈913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构件
1a:开口部
1b:突出部
2:金属板构件
2a:第1金属板构件
2b:第2金属板构件
2c:第3金属板构件
2d:第1端子部
2e:第1连接部
2f:固定部
2g:第2端子部
2h:第2连接部
3:透镜保持体
3a:筒状部
3b:凸缘部
3c:台阶部
3d:透镜保持部
3e:螺旋槽
3f:柱状部
3g:突起部
4:线圈
4a:平坦形状部
5:磁铁
5a:内侧磁化面
5b:上表面
6:下侧板簧
6a:基台部
6b:第1安装孔
6c:安装部
6d:第2安装孔
6e:下侧弹簧部
6f:开口形状
7:上侧板簧
7a:第1部分
7b:第2部分
7c:第1开口
7d:基座部
7e:上侧弹簧部
8:轭
8a:内侧顶面
8b:内壁部
8c:侧壁
8d:突出片
8e:角部
8f:凹部
8g:外壁部
8h:连结部
8k:长边侧壁
8m:短边侧壁
8n:贯通孔
9:隔离构件
9a:第2开口
9b:突部
9c:收容部
10:壳体
11:弹性构件
20:驱动部
100: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
首先,先使用图1至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图1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图,图1(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b)是从图1(a)所示的Z1方向示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底座构件1和金属板构件2的图,图3(a)是表示埋设有金属板构件2的底座构件1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金属板构件2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的立体图,图4(a)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b)是从图4(a)所示的Z2方向侧示出透镜保持体3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线圈4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图,图6(a)是表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从图6(a)所示的Z1方向示出线圈4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磁铁5的外观的图,图7(a)是表示磁铁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示出磁铁5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作为弹性构件11的下侧板簧6和上侧板簧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轭8的图,图9(a)是表示轭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b)是从图9(a)所示的Z2方向示出轭8的仰视图。图10是表示图9(b)所示的截面B-B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隔离构件9的外观的图,图11(a)是表示隔离构件9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图11(a)所示的Z2方向示出隔离构件9的立体图。
透镜驱动装置100是如图1所示的外观,如图2所示,具备:埋设有金属板构件2的底座构件1;能够保持作为外部部件的透镜体的透镜保持体3;卷绕了金属线材的线圈4;多个磁铁5;由金属板材构成的轭8;作为板簧的弹性构件11;以及形成为环状的隔离构件9。
如图3(a)所示,底座构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形成为具有开口部1a的环状。当从Z1方向俯视底座构件1时,其外形为长方形状,开口部1a形成为圆形状。在作为底座构件1的上表面的Z1方向侧的面的四边形成有向Z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b。另外,在底座构件1中埋设有金属板构件2,金属板构件2将其一部分从底座构件1露出。
如图3(b)所示,金属板构件2是对金属板进行钣金加工来形成的,由第1金属板构件2a、第2金属板构件2b以及第3金属板构件2c形成。第3金属板构件2c沿着底座构件1的开口部1a的外周,在图3(b)中,以包围Y1方向侧、X2方向侧、Y2方向侧的方式形成为大致U字状。第1金属板构件2a和第2金属板构件2b分别形成为大致直线形状,在底座构件1的X1方向侧排列配设。此外,第1金属板构件2a配设于底座构件1的X1方向侧的Y1方向侧,第2金属板构件2b配设于底座构件1的X1方向侧的Y2方向侧。这样,通过在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第3金属板构件2c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配置第1金属板构件2a和第2金属板构件2b,金属板构件2以形成为环状的状态埋设在底座构件1中,但是第1金属板构件2a、第2金属板构件2b以及第3金属板构件2c没有电连接。在第1金属板构件2a的X1方向侧设置有向Z2方向突出的第1端子部2d,在第1端子部2d的Y1方向侧设置有向Z1方向突出、并且突出的前端形成为平坦面的第1连接部2e。在第2金属板构件2b的X1方向侧设置有向Z2方向突出的第2端子部2g,在第2端子部2g的Y2方向侧设置有向Z1方向突出、并且突出的前端形成为平坦面的第2连接部2h。另外,在第3金属板构件2c的、与底座构件1的四角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形成为平坦面的固定部2f。埋设在底座构件1中的金属板构件2如图3(a)所示那样,第1端子部2d和第2端子部2g从底座构件1的X1方向侧的底面(Z2方向侧的面)突出地设置。另外,第1连接部2e和第2连接部2h从底座构件1的X1方向侧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露出地设置。另外,固定部2f从底座构件1的四角分别露出地设置。
如图4所示,透镜保持体3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形成为大致筒状。透镜保持体3具有在Z1-Z2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3a,在筒状部3a的Z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向筒状部3a的径向延伸形成的凸缘部3b。凸缘部3b在从Z1方向侧俯视时具有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在筒状部3a的外周面,台阶部3c从筒状部3a的外周面突出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台阶部3c分别设置在筒状部3a的X1方向侧、Y1方向侧、X2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以等间隔配置。另外,筒状部3a的内侧是能够保持作为外部部件的未图示的透镜体的形成为圆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d。在透镜保持部3d的内周面,沿着内周面形成有能够安装透镜体的螺旋槽3e。在作为凸缘部3b的Z2方向侧的面的背面,两个柱状部3f向Z2方向突出地形成。柱状部3f设置于隔着透镜保持部3d而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透镜保持部3d而设置于Y1方向侧的位置和Y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在凸缘部3b的背面,向Z2方向突出地形成有突起部3g。突起部3g在隔着透镜保持部3d而对置的位置各设置有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透镜保持部3d而在X1方向侧的位置和X2方向侧的位置各设置有两处。
如图5所示,线圈4由在外周被实施绝缘被覆(涂层)的金属线材形成,以大致八边形的环状卷绕,捆扎地形成。其中,形成线圈4的金属线材的两端部(图5中未图示)能够电导通。例如在涂布绝缘性的涂料来确保金属线材的绝缘性的情况下,仅对金属线材的两端部剥离涂料等来能够电导通。线圈4的外周稠密地卷绕有金属线材,形成为平坦的面状的平坦形状部4a以八边形的环状连接而形成。这样,以如图5所示那样以环状卷绕金属线材来捆扎的构件来说明了线圈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那样以环状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周围。详细地说,绕筒状部3a的外周旋转的方式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台阶部3c上。另外,在台阶部3c以外的部分,如图6(b)所示,透镜保持体3的筒状部3a与线圈4分离。
如图7所示,磁铁5在俯视时具有相互平行的长边和短边,形成为相对于将长边和短边二等分的线段P呈线对称的梯形形状的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四个磁铁5。作为磁铁5的上表面5b的Z1方向侧的面以梯形形状形成为相对于Z1-Z2方向垂直的平面状,与上表面5b的各边对应的面形成为相对于Z1-Z2方向平行的平面状。另外,与将梯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两面所形成的角度如图7(b)中虚线所示那样为90°。此外,磁铁5在与短边侧的面和长边侧的面正交的直线方向上被磁化,磁铁5的长边侧的面形成为平面状,构成内侧磁化面5a。
如图8所示,弹性构件11是由金属薄板形成的板簧,具备下侧板簧6和上侧板簧7。由下侧板簧6和上侧板簧7构成的弹性构件11将透镜保持体3以能够在光轴方向(Z1-Z2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
如图8所示,下侧板簧6具有在两端侧具备第1安装孔6b的基台部6a以及形成为圆弧状、并且在其两端侧具备第2安装孔6d的安装部6c,基台部6a的一端侧与安装部6c的一端侧通过形成为多级折返的线状的下侧弹簧部6e连结,基台部6a的另一端侧与安装部6c的另一端侧也同样地通过下侧弹簧部6e连结。下侧弹簧部6e具有弹性,因此例如通过将基台部6a固定来安装部6c能够在Z1-Z2方向上移动。另外,使用两个下侧板簧6,如图8所示,以使安装部6c的两端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来使用,由此通过安装部6c形成开口形状6f。
如图8所示,上侧板簧7在中央具有第1开口7c,外形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的环状。在与上侧板簧7的外形形状的四角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2部分7b。在与形成上侧板簧7的外形形状的对置的一方的一组的边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将第2部分7b彼此连结的基座部7d。另外,在与形成上侧板簧7的外形形状的对置的另一方的一组的边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在与边的中点对应的位置的附近形成为平板状的第1部分7a。从第1部分7a的两端延伸地设置有形成为以多级折返的线状的上侧弹簧部7e,延伸地设置的上侧弹簧部7e分别与基座部7d连结。此外,第1部分7a与上侧弹簧部7e以呈圆弧的方式连接。通过这样基座部7d、上侧弹簧部7e以及第1部分7a以环状连接,形成第1开口7c。
如图9所示,轭8由金属板材形成,形成为开放图9(a)所示的Z2方向即下方的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轭8具有环状的外壁部8g、位于外壁部8g的内侧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内壁部8b以及将外壁部8g与内壁部8b隔着间隔地连结的连结部8h,外壁部8g与内壁部8b向于连结部8h垂直的方向(图9中的Z2方向)突出地设置。此外,连结部8h的Z2方向侧的面位于被外壁部8g包围的内侧,成为图9(b)所示的内侧顶面8a。外壁部8g在Z1-Z2方向上俯视时呈矩形状,并且具有四个侧壁8c。此外,外壁部8g在Z1-Z2方向上俯视时具有与长度长的边对应的长边侧壁8k以及与长度短的边对应的短边侧壁8m,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状。另外,在至少一个侧壁8c中设置有突出片8d,在本实施方式中,在Y2方向侧的侧壁8c(短边侧壁8m)的Z2方向的端部的中央部附近向Z2方向突出地设置。另外,在四个侧壁8c中,如图10所示的被虚线包围的部分那样,分别形成有凹部8f。另外,如图9所示,在位于侧壁8c间的、长边侧壁8k与短边侧壁8m交叉的部分形成有角部8e。此外,角部8e也构成外壁部8g的一部分。在外壁部8g的内侧、且与角部8e对置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内壁部8b。内壁部8b在Z1-Z2方向上俯视时呈圆弧形状地配置。另外,内壁部8b是对连结部8h的一部分进行钣金加工来形成的,在连结部8h的中央以沿着在俯视时内壁部8b所形成的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8n。
如图11所示,隔离构件9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形成为具有第2开口9a的环状,并且具有向下方即Z2方向突出的突部9b。另外,在隔离构件9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有形成为凹形状的收容部9c。收容部9c形成为图8所示的上侧板簧7的第1部分7a和上侧弹簧部7e能够在上下方向即Z1-Z2方向上移动的形状。
壳体10如图1所示那样被组装为透镜驱动装置100,通过底座构件1与轭8被一体地保持来形成。
接着,使用图1、图2、图6以及图12至图16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b)所示的截面A-A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而没有图示金属板构件2。另外,在轭8的角部8e的内表面与磁铁5之间,存在些许间隙,但是在图12中,省略了该间隙。图13是表示透镜保持体3与下侧板簧6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3(a)是表示一体地保持的透镜保持体3和下侧板簧6的立体图,图13(b)是从X1方向示出图13(a)所示的C部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安装有线圈4和下侧板簧6的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4(a)是表示线圈4与下侧板簧6成一体的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4(b)是从Z1方向示出图14(a)所示的D部的图。图15是表示磁铁5、上侧板簧7、轭8以及隔离构件9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5(a)是表示一体地保持的磁铁5、上侧板簧7、轭8以及隔离构件9的立体图,图15(b)是从Z2方向示出图15(a)的仰视图。图16是表示线圈4、磁铁5以及轭8的配置关系的图,图16(a)是表示线圈4、磁铁5以及轭8的配置关系的仰视图,图16(b)是表示图16(a)所示的H部的放大图。此外,在图16中,为了便于说明而没有图示上侧板簧7和隔离构件9。
首先,如前所述,线圈4如图6所示那样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而一体地保持。下侧板簧6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于透镜保持体3的凸缘部3b侧(Z2方向侧)。此时,排列配置有两个下侧板簧6,两个下侧板簧6以形成开口形状6f的朝向配置。通过如图13(a)所示那样在下侧板簧6的第2安装孔6d中插入透镜保持体3的突起部3g并嵌塞突起部3g,来一体地保持透镜保持体3与各下侧板簧6。另外,此时,线圈4如图13(b)所示那样其一端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一方的柱状部3f,并且通过焊锡S焊接在下侧板簧6的安装部6c。另外,线圈4的另一端卷绕在透镜保持体3的另一方的柱状部3f,并且焊接在下侧板簧6。由此,下侧板簧6被透镜保持体3保持,2片下侧板簧6经由线圈4电连接。
安装有线圈4和下侧板簧6的透镜保持体3如图12所示那样以使下侧板簧6与底座构件1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在底座构件1的上方重叠配设。此时,通过如图14(a)所示那样向下侧板簧6的第1安装孔6b插入底座构件1的突出部1b并嵌塞突出部1b来一体地保持底座构件1与下侧板簧6。另外,此时,埋设在底座构件1中的金属板构件2与下侧板簧6如图14(b)的E部所示那样在底座构件1的上表面露出的第2连接部2h上配置一方的下侧板簧6,并且与第2连接部2h对应的部分的下侧板簧6与第2连接部2h焊接。此外,在与图14(b)的E部不同的位置露出的第1连接部2e与第2连接部2h同样地与另一方的下侧板簧6焊接。由此,构成金属板构件2的一部分的第1金属板构件2a与第2金属板构件2b经由下侧板簧6和线圈4电连接。另外,透镜保持体3通过下侧板簧6被向Z2方向施力,但是能够克服下侧板簧6的作用力而在下侧板簧6所能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在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上移动。
另外,如图12所示,在轭8的内侧顶面8a与上侧板簧7之间配设有隔离构件9,并且磁铁5配置于上侧板簧7的下方。上侧板簧7与隔离构件9的设置有收容部9c的一侧的面对置地配设,如图15(a)所示,通过隔离构件9的突部9b对上侧弹簧部7e的基座部7d侧的端部附近进行引导,从而第2部分7b被定位。另外,由此,隔离构件9的第2开口9a配设于与上侧板簧7的第1开口7c对应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嵌塞突部9b,将上侧板簧7临时固定于隔离构件9。磁铁5如图15(b)所示那样在磁铁5的短边侧的面与外壁部8g的角部8e的内表面分离的状态下安装于侧壁8c的内表面。与将俯视磁铁5时的外形形状即梯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两面所形成的角度为90°,因此磁铁5成为与磁铁5的一对斜边对应的两面沿着侧壁8c的内表面的形状,沿着在俯视时呈矩形状的轭8的角部8e的内表面配置。配置于轭8的角部8e的磁铁5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轭8的侧壁8c,隔离构件9和上侧板簧7以被夹在轭8的内侧顶面8a(参照图12)与磁铁5之间的状态保持。但是,设置于上侧板簧7的第2部分7b位于磁铁5的上部,上侧板簧7的第1部分7a和上侧弹簧部7e克服上侧弹簧部7e的弹性力而能够在上下方向即Z1-Z2方向上移动。另外,轭8的内壁部8b被穿通在隔离构件9的第2开口9a和上侧板簧7的第1开口7c的内侧。
与磁铁5、上侧板簧7以及隔离构件9成一体的轭8以使侧壁8c位于透镜保持体3的周围的方式配置于与透镜保持体3、线圈4以及下侧板簧6成一体的底座构件1的上方。轭8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F部那样,在各个角部8e处通过焊接与从底座构件1露出的金属板构件2的固定部2f成一体,轭8的四个侧壁8c都通过粘接剂粘接在底座构件1。这样,底座构件1与轭8一体化,由此形成壳体10。此外,粘接剂如图1(a)所示的G部那样涂布在使底座构件1的一部分露出的轭8的各侧壁8c上所设置的凹部8f。另外,轭8的突出片8d如图1所示那样延伸至底座构件1的底面即Z2方向侧的面,在将透镜驱动装置100安装到电子设备时,能够焊接在安装底座构件1的印刷基板上。
另外,此时,轭8的内壁部8b如图12所示那样在与磁铁5对应的位置处配置于透镜保持体3与线圈4之间。也就是说,磁铁5分别位于线圈4的外侧,并且隔着线圈4而与轭8的多个内壁部8b分别对置配置。由此,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侧方向起按外壁部8g、磁铁5、线圈4、内壁部8b的顺序以几乎相同的高度配设,由此形成驱动部20。另外,如图16(a)所示,沿着作为磁铁5的磁化面之一的内侧磁化面5a,对置配置线圈4的平坦形状部4a。此外,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与内壁部8b的间隔如图16(b)所示那样形成为,在俯视磁铁5时与内侧磁化面5a对应的边的两端部侧比其中央部宽。另外,轭8的内壁部8b形成为:相对于俯视时与磁铁5的长边正交且将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L1,朝向短边侧壁8m侧的部分比朝向长边侧壁8k侧的部分长。
此外,上侧板簧7使用粘接剂粘接在透镜保持体3的一部分。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对置的台阶部3c的上表面部(图14(a)所示的H部)粘接有第1部分7a,对透镜保持体3向下方即Z2方向施力。由此,如图12所示,下侧板簧6与上侧板簧7形成对透镜保持体3向底座构件1侧(Z2方向侧)施力的弹性构件11。此外,在线圈4中不流过电流的初始状态下,设置于透镜保持体3的下表面的三个凸部与底座构件1抵接,由此,透镜保持体3向Z2方向侧的移动被限制。
如上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接着,使用图17说明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图17是用于说明作用于线圈4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图17(a)是表示磁通M的方向的侧视图,图17(b)是从Z1方向示出图17(a)并且示出电流I流动的方向的俯视图。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线圈4的两端部经由下侧板簧6与第1金属板构件2a和第2金属板构件2b电连接,因此能够从第1端子部2d和第2端子部2g向线圈4流通电流。在驱动部20中,如图17(a)所示,来自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的磁通M发自内侧磁化面5a,从x1方向朝向x2方向、即通过线圈4朝向内壁部8b,经由轭8从外壁部8g返回到磁铁5。在该状态下,例如当从图17(b)所示的y1方向朝向y2方向在线圈4中流通电流I时,在线圈4中产生光轴方向即从Z2方向朝向Z1方向的电磁力。另外,通过改变流过线圈4的电流I的方向,能够改变电磁力所作用的方向。这样,通过向线圈4流通电流I而在线圈4中产生的电磁力,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使未图示的透镜体与透镜保持体3成一体地在光轴方向(Z1-Z2方向)上移动。
下面,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为如下结构,即透镜驱动装置100具备:具有环状的外壁部8g、位于外壁部8g的内侧的多个内壁部8b、将外壁部8g与内壁部8b隔着间隔地连结的连结部8h的轭8;配设于轭8的内侧而能够保持透镜体的筒状的透镜保持体3;在透镜保持体3的周围以环状卷绕的线圈4;位于线圈4的外侧、并且隔着线圈4而与轭8的多个内壁部8b分别对置配置的多个磁铁5;与轭8一体化的底座构件1;以及将透镜保持体3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弹性构件11,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磁铁5的磁化面且面对线圈4的内侧磁化面5a形成为平面状,并且与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对置的部分中的线圈4成为沿着内侧磁化面5a的平坦形状部4a,轭8的内壁部8b与线圈4的平坦形状部4a对置配置,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与内壁部8b的间隔形成为,在俯视磁铁5时与内侧磁化面5a对应的边的两端部侧比其中央部宽。
由此,不需要将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加工容易,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磁铁5与轭8的内壁部8b的间隔形成为不固定,因此,即使在磁铁5的尺寸上产生偏差,也能够减小推力的变化。此时,存在磁铁5与轭8的距离变大的部分,由此,相比于磁铁5与轭8的距离固定的情况,虽然推力降低,但是,由于与磁铁5的内侧磁化面5a对置的线圈4成为沿着内侧磁化面5a的平坦形状部4a,因此磁铁5与线圈4的距离能够维持窄的状态。因而,能够确保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3的推力。即,在维持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3的推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伴随磁铁5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偏差)。因而,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维持能够驱动透镜保持体3的推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伴随磁铁5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为如下结构:轭8的外壁部8g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并且具有四个侧壁8c,磁铁5是在俯视时呈具有相互平行的长边和短边的梯形形状的柱状,并且配设于外壁部8g的角部8e的内侧,在磁铁5中与将梯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对置的两面成为沿着侧壁8c的内表面的形状,磁铁5的长边侧的面构成与线圈4的平坦形状部4a对置的内侧磁化面5a。
由此,磁铁5是截面为梯形形状的柱状,因此与具有圆弧形状的磁铁相比容易加工。另外,将磁铁5中与将梯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对置的两面沿着轭8的两个侧壁8c进行配置,由此,与梯形形状的长边对应的面面对线圈4地配置。与将俯视时呈长方形状的磁铁5配置成与长边对应的面面对线圈4的情况相比,与梯形形状的长边对应的面的面积更大。在磁铁5中,与线圈4面对的面的面积变大,由此,与线圈4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增加。根据弗来明的左手法则,当与线圈4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增加时,在磁场内电流流通的导体中产生的力变大,因此能够抑制推力降低。因而,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磁铁5的加工容易且低价格化并能够抑制推力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为如下结构:磁铁5在该磁铁5的短边侧的面与外壁部8g的角部8e的内表面分离的状态下磁铁5的两面安装于两个侧壁8c的内表面。
由此,磁铁5的短边侧的面与轭8的外壁部8g的角部8e的内表面分离,因此防止两面从侧壁8c的内表面浮起,能够高精度地安装在对应的内表面上,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降低伴随磁铁5的安装位置的偏差产生的对推力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为如下结构:轭8的外壁部8g是具有长边侧壁8k和短边侧壁8m的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形状,轭8的内壁部8b形成为,相对于在俯视时与磁铁5的长边正交且将该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L1,朝向短边侧壁8m侧的部分比朝向长边侧壁8k侧的部分长。
由此,将内壁部8b设为相对于在俯视时与磁铁5的长边正交且将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L1朝向轭8的短边侧壁8m侧的部分形成得比朝向长边侧壁8k侧的部分长的结构,从而在内壁部8b与线圈4不干扰的范围内能够使内壁部8b进一步变大。内壁部8b的面对线圈4的面变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与线圈4垂直地相交的磁通,因此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推力降低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设为轭8的内壁部8b在俯视时呈圆弧形状的结构。
由此,通过将内壁部8b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圆弧状,磁铁5与轭8的内壁部8b的间隔不会偏于固定值,能够设为间隔不固定的形状。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伴随磁铁5的形状的偏差等产生的推力的变化量(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另外,通过将内壁部8b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圆弧状,能够容易地形成内壁部8b,能够进一步应对低价格化。因而,起到能够提供一种更能够应对低价格化、并且更能够抑制推力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如上,具体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能够如下变形来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经由下侧板簧6将金属板构件2与线圈4电连接并向线圈4流通电流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不经由下侧板簧6而流通电流的结构。
(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磁铁5的磁通M为出自内侧磁化面5a并通过线圈4而朝向内壁部8b、经由轭8从外壁部8g返回到磁铁5的方向,但是也可以将磁通M的方向设为相反。
(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透镜保持体3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弹性构件11,由下侧板簧6和上侧板簧7这两个板簧构成,但是板簧也可以是一个。另外,也能够由板簧以外的、例如螺旋弹簧构成弹性构件。
(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11在初始状态下以通过其作用力使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抵接的状态支撑透镜保持体3。然而,也可以以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保持体3与底座构件1未抵接的状态由弹性构件11支撑透镜保持体3。在该情况下,通过改变流过线圈4的电流的方向,能够使透镜保持体3从初始状态向上方侧(Z1方向侧)和下方侧(Z2方向侧)的任意方向移动。
(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或粘接将轭8与底座构件1一体化,但是还能够使轭8具有底座构件1的功能来省略底座构件1。例如,也可以使轭8的侧壁8c向下方侧延伸,使该延伸部向内侧折弯来作为底座构件发挥功能。

Claims (6)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轭,具有环状的外壁部、位于该外壁部的内侧的多个内壁部、以及将所述外壁部与所述内壁部隔着间隔地连结的连结部;
筒状的透镜保持体,配设于该轭的内侧,能够保持透镜体;
线圈,配设于该透镜保持体的周围,卷绕成环状;
多个磁铁,位于该线圈的外侧,并且隔着该线圈而与所述轭的所述多个内壁部分别对置配置;以及
弹性构件,将所述透镜保持体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
所述磁铁的磁化面中的面对所述线圈的内侧磁化面形成为平面状,并且与所述磁铁的所述内侧磁化面对置的部位处的所述线圈成为沿着所述内侧磁化面的平坦形状部,
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线圈的所述平坦形状部对置配置,
所述磁铁的所述内侧磁化面与所述内壁部的间隔形成为,在俯视该磁铁时与所述内侧磁化面对应的边的两端部侧比其中央部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的所述外壁部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并且具有四个侧壁,
所述磁铁是在俯视时呈具有相互平行的长边和短边的梯形形状的柱状,并且配设于所述外壁部的角部的内侧,
在所述磁铁中与将梯形形状的所述长边和所述短边连接的一对斜边对应的对置的两个面成为沿着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的形状,所述磁铁的所述长边侧的面构成与所述线圈的所述平坦形状部对置的所述内侧磁化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在该磁铁的短边侧的面与所述外壁部的角部的内表面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磁铁的所述两个面安装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的所述外壁部是具有长边侧壁和短边侧壁的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形状,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形成为,相对于在俯视时与所述磁铁的所述长边正交且将该长边二等分的虚拟线,朝向所述短边侧壁侧的部分比朝向所述长边侧壁侧的部分长。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在俯视时呈圆弧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的所述内壁部在俯视时呈圆弧形状。
CN201320492751.0U 2012-08-30 2013-08-13 透镜驱动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01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5309 2012-01-13
JP2012005309U JP3179634U (ja) 2012-08-30 2012-08-30 レンズ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0110U true CN203480110U (zh) 2014-03-12

Family

ID=48006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9275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0110U (zh) 2012-08-30 2013-08-13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179634U (zh)
CN (1) CN2034801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582A (zh) * 2014-09-03 2016-03-0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045479A (zh) * 2019-04-25 2019-07-23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结构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9443B (zh) * 2012-12-11 2017-10-17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便携式终端装置
EP3706298A1 (en) 2014-03-05 2020-09-0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KR102344457B1 (ko) * 2014-08-18 2021-12-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JP6346830B2 (ja) * 2014-09-03 2018-06-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478408B2 (ja) * 2015-07-28 2019-03-06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559545B1 (ko) * 2015-08-06 2023-07-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JP6482027B2 (ja) * 2015-09-29 2019-03-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582A (zh) * 2014-09-03 2016-03-0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5388582B (zh) * 2014-09-03 2018-10-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045479A (zh) * 2019-04-25 2019-07-23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结构及摄像装置
CN110045479B (zh) * 2019-04-25 2024-04-16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马达结构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179634U (ja) 201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80110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4269899U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7589922B2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886853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634682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27004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1721263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JP544998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164505A (ja) レンズ駆動用装置
CN203480109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3183101U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5067835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7299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2837651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02436051B (zh)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相机以及附相机的移动终端装置
CN202956526U (zh) 镜头驱动装置
WO2013108404A1 (ja) 多機能型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材
KR101764425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05388584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5247083B2 (ja) 磁性素子
US8981603B2 (en) Voice coil motor with connective stability
JP3177105U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3658648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0029037A (ja)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機器
JPWO2018043132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