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0366A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0366A
CN113330366A CN201980089502.7A CN201980089502A CN113330366A CN 113330366 A CN113330366 A CN 113330366A CN 201980089502 A CN201980089502 A CN 201980089502A CN 113330366 A CN113330366 A CN 113330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terminal
driving device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95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0366B (zh
Inventor
大坂智彦
枝松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30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0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0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0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第一支架,其构成为能够保持透镜部;第二支架,其设置于透镜支架的周围;支承部件,其相对于第二支架弹性地支承第一支架;以及致动器、其具有线圈及磁铁,且使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线圈具有以围绕透镜部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绕组,所述磁铁以与线圈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绕组的端部具有相对于绕组的卷绕面立起设置且与支承部件电连接的立起设置端子,第一支架具有在内部容纳立起设置端子的端子配置部。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具备自动地进行拍摄被摄体时的调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为“AF功能”,AF:Auto Focus)的透镜驱动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保持透镜部的AF可动部、以围绕AF可动部的方式设置的AF固定部、以及在调焦时使AF可动部相对于AF固定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AF用驱动部。
AF用驱动部具有以围绕透镜部的方式设置于AF可动部的AF用线圈部和以与AF用线圈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AF固定部的AF用磁铁部。
这种AF用线圈部是在调焦时通电的空心线圈,卷绕在AF可动部的外周面。AF用线圈部的两端部被缠绕到AF可动部的缠绕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61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在将AF用线圈部组装到AF可动部时,需要将AF用线圈部的端部缠绕到缠绕部的作业,装配作业的效率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地进行装配作业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方式具备: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构成为能够保持透镜部;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透镜支架的周围;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第二支架弹性地支承第一支架;以及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线圈及磁铁,且使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线圈具有以围绕透镜部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绕组,所述磁铁以与线圈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绕组的端部具有相对于绕组的卷绕面立起设置且通过固定材料与支承部件电连接的立起设置端子,第一支架具有在内部收容立起设置端子的端子配置部。
本发明的摄像头模块的一方式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安装于第一支架的透镜部;以及拍摄由透镜部成像的被摄体像的摄像部。
本发明的摄像头搭载装置的一方式为信息设备或输送设备,其中,具备:上述摄像头模块;以及处理由摄像头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处理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高效地进行装配作业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头模块的智能手机的主视图。
图1B是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头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后视图。
图2是摄像头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摄像头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摄像头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角度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透镜支架及AF用线圈部的侧视图。
图8A是透镜支架及AF用线圈部的立体图。
图8B是透镜支架及AF用线圈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上侧弹性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9B是下侧弹性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A是磁铁支架的立体图。
图10B是从与图10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磁铁支架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AF用线圈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AF用线圈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1的AF用线圈部及夹具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AF用线圈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5A是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头模块的摄像头搭载装置的汽车的主视图。
图15B是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头模块的摄像头搭载装置的汽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头模块A的智能手机M的图。图2是摄像头模块A的外观立体图。图3及图4是摄像头模块A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直角坐标系(X、Y、Z)进行说明。后述的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Y、Z)与图2~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Y、Z)是共同的。
摄像头模块A搭载为,在用智能手机M实际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方向为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
即,Z方向是光轴方向,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上侧)成为光轴方向受光侧(也称为宏观位置侧。),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下侧)成为光轴方向成像侧(也称为无穷远位置侧。)。另外,将与Z轴正交的X方向及Y方向称为“光轴正交方向”,将XY面称为“光轴正交面”。
另外,下面,在构成摄像头模块A的各部件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拒绝而称为“径向”或“周向”时,是指后述的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为透镜支架110及磁铁支架120,参照图5)中的各方向。
另外,下面,为了方便说明,在从Z方向观察构成图2所示的摄像头模块A及摄像头模块A的各部件的平面视图形状中,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一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二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三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四角部。
图1A及图1B所示的智能手机M例如搭载有摄像头模块A作为背面摄像头OC。在摄像头模块A中应用透镜驱动装置1,该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摄体时的调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为“AF功能”,AF:Auto Focus)及对在拍摄时产生的手抖(振动)进行光学修正以减轻图像紊乱的抖动修正功能(以下称为“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
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用于使透镜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自动聚焦用驱动部(以下,称为“AF用驱动部”。)和用于使透镜部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部(以下,称为“OIS用驱动部”。)。
<摄像头模块>
如图2及图3所示,摄像头模块A作为一例具备罩7、在圆筒形状的镜筒61中容纳有透镜62的透镜部6、拍摄由透镜部6成像的被摄体像的拍摄部(图示略)、以及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
<罩>
罩7在从Z方向(光轴方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是正方形的有盖四方筒体。罩7在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圆形的开口71。透镜部6从开口71面向外部。罩7例如通过粘接剂(省略图示)固定于基座23。
<摄像部>
摄像部(省略图示)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Z方向-侧(光轴方向成像侧)。拍摄部例如具有CCD(charge-coupled device)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省略图示)及安装有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基板。摄像元件拍摄由透镜部(省略图示)成像的被摄体像。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传感器基板(省略图示)上,与传感器基板电连接。
<透镜驱动装置>
图5及图6是透镜驱动装置1(参照图3)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及图6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可动部10(也简称为可动部。)、OIS固定部20(也简称为固定部。)及吊线30(30A~30D)等。
<OIS可动部>
OIS可动部10具有构成OIS用音圈马达的OIS用磁铁部。在抖动修正时,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另外,后述的OIS固定部20具有OIS用线圈部。即,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OIS用驱动部采用了移动磁铁方式。另外,OIS可动部10也是包括AF用驱动部的AF单元。换言之,AF用驱动部由OIS可动部10的结构部件构成。
OIS可动部10相对于OIS固定部20向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分离而配置。OIS可动部10通过吊线30(30A~30D)与OIS固定部20连接。
具体而言,吊线30(30A~30D)的第一端部(下端部)分别固定于OIS固定部20(具体而言,为引线24的电线连接部241A~241D)。另外,吊线30(30A~30D)的第二端部(上端部)固定于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为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参照图9A)。OIS可动部10被吊线30(30A~30D)支承为能够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
作为一例,四根吊线30(30A~30D)中配置于第一角部的吊线30A及配置于第二角部的吊线30B构成向AF用控制部(省略图示)供电的供电路径。
另外,作为一例,配置于第三角部的吊线30C及配置于第四角部的吊线30D构成向AF用控制部(图示略)传递控制信号的信号路径。此外,吊线30的根数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多于四根。
参照图5~图10B对OIS可动部10进行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OIS可动部10具备AF可动部11、AF固定部12、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以及下侧弹性支承部件14等。
<AF可动部>
AF可动部11相对于AF固定部12向径向上的内侧分离配置。AF可动部11通过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及下侧弹性支承部件14与AF固定部12连接。
AF可动部11具有构成透镜支架110及AF用音圈马达的AF用线圈部111(参照图5~图8B)。
这种AF可动部11在调焦时相对于AF固定部12在光轴方向(Z方向)上移动。此外,AF固定部12保持构成AF用音圈马达的磁铁部127。即,透镜驱动装置1的AF用驱动部是移动线圈方式的驱动部。
<透镜支架>
参照图5~图8B,对透镜支架110进行说明。透镜支架110具有筒状的透镜容纳部110a。透镜容纳部110a的内周面优选具有涂布有粘接剂的槽(省略图示)。
透镜支架110具有从透镜容纳部110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110b(参照图7及图8B)。凸缘110b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大致八边形。透镜支架110在外周面上的凸缘110b的一侧(Z方向-侧)具有遍及全周而连续的线圈配置部110c(参照图7)。
透镜支架110在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具有上弹簧固定部110d、110e。上弹簧固定部110d设置于透镜支架110的上表面的X方向+侧的端部。上弹簧固定部110e设置于透镜支架110的上表面的X方向-侧的端部。
上弹簧固定部110d、110e分别具有一对上侧凸台110f。一对上侧凸台110f分别将后述的上侧弹簧要素13a、13b(参照图5及图9A)的内侧固定部135定位并固定。此外,上侧凸台110f的形状及个数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另外,透镜支架110具有一对外侧缺口110g、110h及一对内侧缺口110i、110j。
外侧缺口110g设置于凸缘110b的X方向+侧的端部。内侧缺口110i设置于包括外侧缺口110g的底面的透镜容纳部110a的外周面。内侧缺口110i的宽度比外侧缺口110g的宽度窄。
另外,外侧缺口110h设置于凸缘110b的X方向-侧的端部。内侧缺口110j设置于包括外侧缺口110h的底面的透镜容纳部110a的外周面。内侧缺口110j的宽度比外侧缺口110h的宽度窄。内侧缺口110i及内侧缺口110j相当于第一端子配置部及第二端子配置部的一例。
内侧缺口110i、110j各自的Z方向的两端部开口。如图8A所示,在内侧缺口110i配置有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这种第一端子部113在组装作业中从内侧缺口110i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也称为第一开口部。)插入到内侧缺口110i的内侧。
另外,如图8A所示,在内侧缺口110j中配置有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这种第二端子部114在组装作业中从内侧缺口110j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也称为第一开口部。)插入到内侧缺口110j的内侧。
透镜支架110在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具有下弹簧固定部110k、110m(参照图6)。下弹簧固定部110k设置于透镜支架110的下表面的X方向+侧的端部。下弹簧固定部110m设置于透镜支架110的下表面的X方向-侧的端部。
如图6所示,这种下弹簧固定部110k、110m分别具有将后述的下侧弹簧要素14a、14b的内侧固定部144定位并固定的下侧凸台110n。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支架110以由聚芳酯(PAR)或混合有包含PAR的多个树脂材料的PAR合金(例如,PAR/PC)构成的成型材料形成。由此,由于以往的成型材料例如焊接强度比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的焊接强度高,所以即使将透镜支架110薄壁化,也能够确保韧性及抗冲击性。因此,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形尺寸,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
<AF用线圈部>
参照图7~图8B,对AF用线圈部111进行说明。AF用线圈部111是调焦时被通电的空心线圈。AF用线圈部111在组装状态下卷绕在透镜支架110的线圈配置部110c的外周面。
AF用线圈部111例如由铜线等线材构成。这种AF用线圈部111具有绕组112、第一端子部113以及第二端子部114。
绕组112由卷绕成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正八边形)的线材构成。绕组112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八个)边部115和连接相邻的边部115彼此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八个)顶点部116。
绕组112具有作为一端部的第一端部117及作为另一端部的第二端部118。第一端部117及第二端部118分别设置于边部115。设置有第一端部117的边部115设置于设置有第二端部118的边部115相反侧。
绕组112的第一端部117具有第一端子部113。第一端子部113相对于绕组112的旋回面立起设置。具体而言,第一端子部113从绕组112沿绕组112的旋回面的法线方向(也是绕组112的旋回轴的方向。)延伸。第一端子部113相当于立起设置端子的一例。
也可以认为第一端子部113从绕组112沿将AF用线圈部111组装到透镜支架110时的组装方向延伸。
这种第一端子部113是外径不变的线圈状。第一端子部113的外径D1(参照图12)优选为构成绕组112的线材的外径的两倍以上。
此外,图13所示的AF用线圈部111A是AF用线圈部的变形例1。AF用线圈部的第一端子部也可以像AF用线圈部111A的第一端子部113A那样,越从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外径越小。
另外,绕组112的第二端部118具有第二端子部114。第二端子部114相对于绕组112的旋回面立起设置。具体而言,第二端子部114从绕组112沿绕组112的旋回面的法线方向(也是绕组112的旋回轴的方向。)延伸。第二端子部114相当于立起设置端子的一例。
也可以认为第二端子部114从绕组112沿将AF用线圈部111装配到透镜支架110时的装配方向延伸。
这种第二端子部114是外径不变的线圈状。第二端子部114的外径D2优选为构成绕组112的线材的外径的两倍以上。
此外,AF用线圈部的第二端子部也可以像图13所示的AF用线圈部111A的第二端子部114A那样,越从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外径越小。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4,对AF用线圈部1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夹具>
在AF用线圈部11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图11及图12所示的夹具8。夹具8具有基部81、缠绕部82、第一凸部83以及第二凸部84。
基部81是实心或中空的柱状。基部81的外周面的外形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正八边形)。此外,基部81的外周面的外形没有特别限制。
卷绕部82设置于基部81的轴向上的两端面中的第一端面81a。卷绕部82的外周面是与透镜容纳部110a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卷绕部82的外周面具有沿着AF用线圈部111的内周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正八边形)。
卷绕部82的外径小于基部81的外径。卷绕部82的外周面和基部81的外周面通过台阶部85连接。
第一凸部83设置于卷绕部82的第一端面。第一凸部83设置于第一端面上靠近卷绕部82的外周面的位置。第一凸部83是外径不变的柱状。
第二凸部84设置于卷绕部82的第一端面。第二凸部84设置于第一端面上靠近卷绕部82的外周面的位置。第二凸部84设置于卷绕部82的径向上与第一凸部83相反的一侧。第二凸部84是外径不变的柱状。
此外,夹具的结构也可以按照所制造的AF用线圈部的结构适当地设计。在AF用线圈部具有三个以上的端子部的情况下,夹具也可以具有与AF用线圈部的端子部的个数对应的个数的凸部。
图13所示的夹具8A是夹具的变形例1。夹具8A具有基部81、卷绕部82、第一凸部83A以及第二凸部84A。基部81及卷绕部82的结构与图11及图12所示的夹具8相同。
第一凸部83A设置于卷绕部82的第一端面。第一凸部83A设置于第一端面上靠近卷绕部82的外周面的位置。第一凸部83A越从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外形越小。换言之,第一凸部83A是基端部的外径大于前端部的外径的圆锥台状或圆锥状。
第二凸部84A设置于卷绕部82的第一端面。第二凸部84A设置与第一端面上靠近卷绕部82的外周面的位置。第二凸部84A设置于卷绕部82的径向上与第一凸部83A相反的一侧。第二凸部84A越从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外形越小。换言之,第二凸部84A是基端部的外径大于前端部的外径的圆锥台状或圆锥状。
这种图13所示的夹具8A用于图13所示的AF用线圈部111A的制造方法中。
<AF用线圈部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及图14对AF用线圈部11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AF用线圈部111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实施制造工序的是线圈绕制机器人等制造装置(未图示)。其中,以下的制造工序也可以由作业者来实施。
首先,在图14的步骤S1中,线圈绕制机器人等制造装置将规定长度的线材的第一端部卷绕到夹具8的第一凸部83的外周面。线材从第一凸部83的前端朝向基端卷绕于第一凸部83。在步骤S1中,制作相当于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的部分。
接下来,在图14的步骤S2中,制造装置将线材的中间部卷绕到卷绕部82的外周面。在步骤S2中,制作相当于AF用线圈部111的绕组112的部分。
接下来,在图14的步骤S3中,制造装置将线材的第二端部卷绕于夹具8的第二凸部84的外周面。线材从第二凸部84的基端朝向前端卷绕于第二凸部84。在步骤S3中,制作相当于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的部分。当步骤S3结束时,如图11所示,完成AF用线圈部111。
最后,在图14的步骤S4中,如图12所示,从夹具8上取下AF用线圈部111。
<AF用线圈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7~图8B,对将AF用线圈部111组装到透镜支架110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制造装置(未图示)将AF用线圈部111和透镜支架110以如图8B所示的位置关系配置。
在该状态下,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和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i(也称为第一端子配置部。)在透镜支架110的周向上匹配,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和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j(也称为第二端子配置部。)在透镜支架110的周向上匹配。
接下来,制造装置使AF用线圈部111向靠近透镜支架110的方向(图8B的箭头A1的方向)位移。此外,制造装置也可以使透镜支架110向靠近AF用线圈部111的方向(图8B的箭头A 2的方向)位移。
即,AF用线圈部111从透镜支架110的轴向上的一侧(例如,Z方向-侧)组装于透镜支架110的线圈配置部110c。
在组装状态下,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i。另外,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j。
然后,制造装置通过焊料将第一端子部113及第二端子部114固定于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这种组装作业由制造装置自动进行。其中,上述的组装作业的至少一部分作业也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来进行。
<AF固定部>
参照图5、图6、图10A及图10B,对AF固定部12进行说明。AF固定部12具有磁铁支架120及磁铁部127。
<磁铁支架>
磁铁支架120在从Z方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是正方形的四边筒形状。磁铁支架120在外周面上的四个角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20a(参照图10A及图10B)。在凹部120a中分别配置有吊线30A~30D。
磁铁支架120在四个角的Z方向+侧的端部(上端)具有向径向内侧鼓出的四个磁铁覆盖部120b(参照图10A及图10B)。磁铁支架120在内周面上的四个角具有磁铁配置部120c(参照图10B)。磁铁配置部120c设置于磁铁覆盖部120b的下方(Z方向-侧)。
磁铁支架120在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具有用于将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的上侧弹簧要素13a固定到第一角部及第四角部的每一个上的第一上弹簧固定部124a、124b。
第一上弹簧固定部124a、124b分别各具有三个上侧凸台125a、125b、125c。
另一方面,磁铁支架120在上表面具有将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的上侧弹簧要素13b固定到第二角部及第三角部的第二上弹簧固定部126a、126b。
第二上弹簧固定部126a、126b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个)上侧凸台125a、125b、125c。
磁铁支架120在Z方向-侧的端面(下表面)具有用于将下侧弹性支承部件14的下侧弹簧要素14a固定到第一角部及第四角部每一个角部的第一下弹簧固定部121a、121b(参照图10B)。
第一下弹簧固定部121a、121b分别各具有两个下侧凸台123a、123b。
磁铁支架120在Z方向-侧的端面(下表面)具有用于将下侧弹性支承部件14的下侧弹簧要素14b固定到第二角部及第三角部中的每个角部的第二下弹簧固定部122a、122b(参照图10B)。
第二下弹簧固定部122a、122b分别各具有三个下侧凸台123a、123b。
<减振器>
以围绕吊线30A~30D的方式,在磁铁支架120的凹部120a分别配置有减振材料15(参照图3~图6)。减振材料15通过抑制不需要的共振(高级共振模式)的产生,有助于确保透镜驱动装置1的动作的稳定性。
减振材料15可以使用分液器容易地涂布到凹部120a。作为减振材料15,例如可以应用紫外线固化性的硅凝胶。
<磁铁部>
如图6所示,磁铁部127具有四个永磁体128A~128D。永磁体128A~128D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磁铁配置部120c。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128A~128D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大致等腰梯形形状。
由这种磁铁部127及AF用线圈部111构成AF用音圈马达。另外,磁铁部127兼用AF用磁铁部和OIS用磁铁部。即,磁铁部127也构成后述的OIS用音圈马达。
<上侧弹性支承部件>
如图9A所示,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由一对上侧弹簧要素13a、13b构成。上侧弹簧要素13a、13b分别是例如由钛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
上侧弹簧要素13a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为第一上弹簧固定部124a、124b)的一对外侧固定部131、132。
上侧弹簧要素13a具有固定于透镜支架11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为上弹簧固定部110d)上的内侧固定部135。此外,上侧弹簧要素13b的结构与上侧弹簧要素13a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上侧弹簧要素13b中具有与上侧弹簧要素13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与上侧弹簧要素13a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外侧固定部131、132和内侧固定部135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能够进行这种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侧弹簧要素13a具有基于本身的弹性变形允许外侧固定部131、132和内侧固定部135的相对位移的位移允许部137。
另外,外侧固定部131、132分别具有线固定部133a、133b。线固定部133a、133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0的第一角部及第四角部的凹部120a的Z方向+侧。
此外,在上侧弹簧要素13b的情况下,线固定部133a、133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0的第二角部及第三角部的凹部120a的Z方向+侧。
而且,吊线30A、30D(在上侧弹簧要素13b的情况下为吊线30B、30C)的第一端部(上端)通过焊接固定于线固定部133a、133b。
外侧固定部131、132分别具有与磁铁支架120的上侧凸台125a、125b、125c卡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个)外侧贯通孔134a、134b、134c。
内侧固定部135配置于比外侧固定部131、132靠径向上的内侧。内侧固定部135具有与透镜支架110的一对上侧凸台110f卡合的一对内侧贯通孔136。内侧固定部135通过上侧凸台110f和内侧贯通孔136的卡合而定位。
位移允许部137由一对位移要素138a、138b构成。位移要素138a、138b是大致U字状的线材。
位移要素138a连接外侧固定部131和内侧固定部135。位移要素138b连接外侧固定部132和内侧固定部135。此外,位移允许部137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位移允许部137也可以是将外侧固定部131、132和内侧固定部135连接为能够相对位移的各种结构。
上述的上侧弹簧要素13a通过焊料与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电连接。另外,上侧弹簧要素13b通过焊料与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连接。焊料相当于固定材料的一例。
具体而言,上侧弹簧要素13a的内侧固定部135和AF用线圈部111的第一端子部113通过焊料电连接。另外,上侧弹簧要素13b的内侧固定部135和AF用线圈部111的第二端子部114通过焊料电连接。
<下侧弹性支承部件>
如图9B所示,下侧弹性支承部件14由一对下侧弹簧要素14a、14b构成。下侧弹簧要素14a、14b分别是由例如钛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
下侧弹簧要素14a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为第一下弹簧固定部121a、121b)的一对外侧固定部141、142。
下侧弹簧要素14a具有固定于透镜支架11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为下弹簧固定部110k)的内侧固定部144。此外,在下侧弹簧要素14b的情况下,内侧固定部144固定于透镜支架11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为下弹簧固定部110m)。下侧弹簧要素14b的结构与下侧弹簧要素14a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下侧弹簧要素14b中具有与下侧弹簧要素14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与下侧弹簧要素14a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外侧固定部141、142和内侧固定部144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能够进行这样的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弹簧要素14a具有基于自身的弹性变形允许外侧固定部141、142和内侧固定部144的相对位移的位移允许部146。
此外,下侧弹簧要素14a、14b均未与吊线30A~30D连接。
外侧固定部141、142分别具有与磁铁支架120的下侧凸台123a、123b卡合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两个)外侧贯通孔143a、143b。
内侧固定部144配置于比外侧固定部141、142靠径向上的内侧。内侧固定部144具有与透镜支架110的一对下侧凸台110n卡合的一对内侧贯通孔145a、145b。内侧固定部144通过一对下侧凸台110n和内侧贯通孔145a、145b的卡合而定位。
位移允许部146由一对位移要素147a、147b构成。一对位移要素147a、147b是大致U字状的线材。
位移要素147a连接外侧固定部141和内侧固定部144。位移要素147b连接外侧固定部142和内侧固定部144。此外,位移允许部146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位移允许部146也可以是将外侧固定部141、142和内侧固定部144连接为能够相对位移的各种结构。
<OIS固定部>
如图5及图6所示,OIS固定部20具备线圈基板21、基座23及引线24等。
<线圈基板>
如图5所示,线圈基板21是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的基板。线圈基板21配置于基座23的上表面。
线圈基板21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1a。线圈基板21在四个角上具有OIS用线圈部22。
OIS用线圈部22具有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第一角部的第一OIS用线圈22A、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第二角部的第二OIS用线圈22B、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第三角部的第三OIS用线圈22C、以及设置于线圈基板21的第四角部的第四OIS用线圈22D。
构成OIS用线圈部22的各线圈22A~22D分别是在线圈基板21上由图案形成的印刷线圈。此外,构成OIS用线圈部22的各线圈例如也可以是空心线圈。对OIS用线圈部22的供电由控制IC(未图示)控制。
第一OIS用线圈22A配置于比磁铁部127的永磁体128A靠下方(Z方向-侧)的位置。第一OIS用线圈22A和永磁体128A在Z方向上对置。
第二OIS用线圈22B配置于比磁铁部127的永磁体128B靠下方(Z方向-侧)的位置。第二OIS用线圈22B和永磁体128B在Z方向上对置。
第三OIS用线圈22C配置于比磁铁部127的永磁体128C靠下方(Z方向-侧)的位置。第三OIS用线圈22C和永磁体128C在Z方向上对置。
第四OIS用线圈22D配置于比磁铁部127的永磁体128D靠下方(Z方向-侧)的位置。第四OIS用线圈22D和永磁体128D在Z方向上对置。
以从永磁体128A、~128D的底面放射的磁场沿Z方向横切OIS用线圈22A~22D中的每一个的方式,设定OIS用线圈22A~22D及永磁体128A~128D的大小或配置。这种OIS用线圈部22和磁铁部127构成OIS用音圈马达。
<基座>
基座23是支承线圈基板21的支承部件。基座23由合成树脂等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构成,在平面视图中是大致正方形的板状部件。
基座23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3a。基座23在四个角具有向径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引线用缺口部231。基座23在被引线用缺口部231围绕的部分具有引线配置空间232。引线配置空间232的Z方向两侧及径向上的外侧开口。
基座23通过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固定于罩7。
此外,在摄像头模块A的装配状态下,在基座23的Z方向-侧配置有保持于传感器基座(图示略)的拍摄元件(省略图示)。这种传感器基座固定于传感器基板(图示略)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
<引线>
引线24例如是由磷青铜、镍铜或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板簧。将引线24埋入基座23。这种引线24具有从基座23的四个角露出的线连接部241A~241D。
线连接部241A连接到吊线30A的第一端部(下端部)。线连接部241B连接到吊线30B的第一端部(下端部)。线连接部241C连接到吊线30C的第一端部(下端部)。线连接部241D连接至吊线30D的第一端部(下端部)。
另外,引线24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八个)端子部25a~25h。端子部25a~25d从基座23中的第一端部(Y方向+侧的端部)露出。端子部25e~25h从基座23中与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Y方向-侧的端部)露出。
端子部25a~25h中的任何端子部是用于向AF用驱动部供应电力的供电用端子部。另外,端子部25a~25h中的任何端子部都是用于向OIS用驱动部供给电力的供电用端子部。
<关于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对OIS用线圈部22(第一OIS用线圈22A~第四OIS用线圈22D)通电。当对OIS用线圈部22通电时,由于磁铁部127的磁场和流经OIS用线圈部22的电流的相互作用而在OIS用线圈部22产生洛伦茨力(弗莱明左手定则)。
洛伦茨力的方向是平行于光轴正交面的方向。由于OIS用线圈部22被固定,因此基于上述的洛伦茨力,反作用力作用于构成磁铁部127的永磁体128A~128D。该反作用力成为OIS用音圈马达的驱动力,具有磁铁部127的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进行抖动修正。
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自动调焦的情况下,对AF用线圈部111通电。当向AF用线圈部111通电时,由于磁铁部127的磁场和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的相互作用,在AF用线圈部111产生洛伦茨力。
洛伦茨力的方向是与磁场的方向和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Z方向)。因为磁铁部127被固定,所以反作用力作用于AF用线圈部111。
该反作用力成为AF用音圈马达的驱动力,具有AF用线圈部111的AF可动部11在Z方向(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调焦。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容易地进行AF用线圈部111相对于透镜支架110的组装作业。下面,对该理由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情况下,AF用线圈部111具有相对于绕组112立起设置的第一端子部113及第二端子部114。这种AF用线圈部111的绕组112从Z方向-侧组装到透镜支架110,在该状态下,第一端子部113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i(也称为第一端子配置部。)中,第二端子部114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内侧缺口110j(也称为第二端子配置部。)中。而且,第一端子部113及第二端子部114通过焊料固定于上侧弹性支承部件1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情况下,不需要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缠绕作业。其结果,能够提高将AF用线圈部111组装到透镜支架110上的作业效率。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头模块A的摄像头搭载装置的一例,举出带摄像头的便携式终端即智能手机M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作为信息设备或输送设备的摄像头搭载装置。作为信息设备的摄像头搭载装置是具有摄像头模块和处理由摄像头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的控制部的信息设备,例如包括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掌上游戏机、web摄像头以及带摄像头的车载装置(例如,后监视器、行车记录仪)。另外,作为输送设备的摄像头搭载装置是具有摄像头模块和处理由摄像头模块获得的图像的控制部的输送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头模块VC(Vehicle Camera)的摄像头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15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15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在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摄像头模块A作为车载用摄像头模块VC。如图15A、图15B所示,车载用摄像头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在挡风玻璃上,或朝向后方安装在后车门上。该车载用摄像头模块VC用于后监视器、行车记录仪、防撞控制、自动驾驶控制等。
应该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2019年1月21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9-7607的日本申请所包括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均引用于本申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可搭载到例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机、数码摄像头、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掌上游戏机、车载摄像头等薄型的摄像头搭载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10…OIS可动部;11…AF可动部;110…透镜支架;110a…透镜容纳部;110b…凸缘;110c…线圈配置部;110d、110e…上弹簧固定部;110f…上侧凸台;110g、110h…外侧缺口;110i、110j…内侧缺口;110k、110m…下弹簧固定部;110n…下侧凸台;111、111A…AF用线圈部;112…绕组;113、113A…第一端子部;114、114A…第二端子部;115…边部;116…顶点部;117…第一端部;118…第二端部;12…AF固定部;120…磁铁支架;120a…凹部;120b…磁铁覆盖部;120c…磁铁配置部;121a、121b…第一下弹簧固定部;122a、122b…第二下弹簧固定部;123a、123b…下侧凸台;124a、124b…第一上弹簧固定部;125a、125b、125c…上侧凸台;126a、126b…第二上弹簧固定部;127…磁铁部;128A、128B、128C、128D…永磁体;13…上侧弹性支承部件(上侧板簧);13a、13b…上侧弹簧要素;131、132…外侧固定部;133a、133b…线固定部;134a、134b、134c…外侧贯通孔;135…内侧固定部;136…内侧贯通孔;137…位移允许部;138a、138b…位移要素;14…下侧弹性支承部件(下侧板簧);14a、14b…下侧弹簧要素;141、142…外侧固定部;143a、143b…外侧贯通孔;144…内侧固定部;145a、145b…内侧贯通孔;146…位移允许部;147a、147b…位移要素;15…减振材料;20…OIS固定部;21…线圈基板;21a…开口;22…OIS用线圈部;22A…第一OIS用线圈;22B…第二OIS用线圈;22C…第三OIS用线圈;22D…第四OIS用线圈;23…基座;23a…开口;231…引线用缺口部;232…引线配置空间;24…引线;241A、241B、241C、241D…电线连接部;25a、25b、25c、25d、25e、25f、25g、25h…端子部;30…吊线;30A、30B、30C、30D…吊线;6…透镜部;61…镜筒;62…透镜;7…罩;71…开口;8…夹具;81…基部;81a…第一端面;82…卷绕部;83…第一凸部;84…第二凸部;85…台阶部;A…摄像头模块;M…智能手机(摄像头搭载装置)。

Claims (12)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备: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构成为能够保持透镜部;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透镜支架的周围;
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弹性地支承所述第一支架;以及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线圈及磁铁,且使所述第一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线圈具有以围绕所述透镜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绕组,所述磁铁以与所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所述绕组的端部具备立起设置端子,该立起设置端子相对于所述绕组的卷绕面立起设置且通过固定材料与所述支承部件电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在内部容纳所述立起设置端子的端子配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从所述绕组向沿着所述绕组的卷绕轴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绕组是具有至少三个边部和连接相邻的所述边部彼此的至少三个顶点部的多边形,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从所述边部向沿着所述卷绕轴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绕组是具有至少三个边部和连接相邻的所述边部彼此的至少三个顶点部的多边形,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从所述顶点部向沿着所述卷绕轴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沿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安装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卷绕成螺旋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以外部形状呈锥形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的外径为构成所述绕组的线材的外径的两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向所述线圈供给电力的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立起设置端子的前端部以从所述端子配置部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11.一种摄像头模块,其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透镜部;以及
拍摄由所述透镜部成像的被摄体像的摄像部。
12.一种摄像头搭载装置,其为信息设备或输送设备,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头模块;以及
处理由所述摄像头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处理部。
CN201980089502.7A 2019-01-21 2019-12-19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Active CN113330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7607 2019-01-21
JP2019007607A JP7148801B2 (ja) 2019-01-21 2019-01-21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CT/JP2019/049793 WO2020153062A1 (ja) 2019-01-21 2019-12-19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0366A true CN113330366A (zh) 2021-08-31
CN113330366B CN113330366B (zh) 2023-04-04

Family

ID=71735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9502.7A Active CN113330366B (zh) 2019-01-21 2019-12-19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91360A1 (zh)
JP (1) JP7148801B2 (zh)
CN (1) CN113330366B (zh)
WO (1) WO20201530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00617A (zh) * 2020-09-01 2022-03-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194A (zh) * 2009-11-19 2011-05-25 美细耐斯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的相机模块
CN102483506A (zh) * 2009-09-02 2012-05-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搭载有该装置的照相机模块、携带式电话
CN105388583A (zh) * 2014-09-03 2016-03-0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6461907A (zh) * 2014-05-14 2017-02-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CN107250867A (zh) * 2015-02-20 2017-10-1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KR20180039846A (ko) * 2016-10-11 2018-04-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WO201818116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7738B2 (ja) * 1999-03-12 2004-12-08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及び導電性接触子アセンブリ
US6552646B1 (en) * 2000-04-10 2003-04-22 Bel-Fuse, Inc. Capless fuse
US7291942B2 (en) * 2004-08-13 2007-11-0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utofocus actuator
JP4626346B2 (ja) * 2005-03-10 2011-02-0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5048760B (zh) * 2010-07-06 2018-02-0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音圈电机、线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836177B2 (en) * 2010-07-30 2014-09-16 Lg Innotek Co., Ltd. Voice coil motor
US9591215B1 (en) * 2015-09-11 2017-03-07 Apple Inc. Thermally conductive camera enclosu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3506A (zh) * 2009-09-02 2012-05-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搭载有该装置的照相机模块、携带式电话
CN102073194A (zh) * 2009-11-19 2011-05-25 美细耐斯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的相机模块
CN106461907A (zh) * 2014-05-14 2017-02-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CN105388583A (zh) * 2014-09-03 2016-03-0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7250867A (zh) * 2015-02-20 2017-10-1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KR20180039846A (ko) * 2016-10-11 2018-04-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WO2018181168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0366B (zh) 2023-04-04
US20220091360A1 (en) 2022-03-24
WO2020153062A1 (ja) 2020-07-30
JP7148801B2 (ja) 2022-10-06
JP2020118745A (ja) 2020-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594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32442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88267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2534347B (zh) 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6039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99356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011901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KR20170102246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JP694796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0998431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69479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KR20170095901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KR20170130418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JP69897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333036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CN111239956B (zh) 摄像机模块、摄像机搭载装置及摄像机模块的校准方法
JP202205888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2859281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811274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2023034677A (ja)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