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8431B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8431B
CN110998431B CN201880052062.3A CN201880052062A CN110998431B CN 110998431 B CN110998431 B CN 110998431B CN 201880052062 A CN201880052062 A CN 201880052062A CN 110998431 B CN110998431 B CN 110998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driving device
stopper
lens driv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20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8431A (zh
Inventor
泷本征宏
佐藤庆一
林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98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8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通过使可动部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来对抖动进行修正,并且构成为,具备:固定部,从可动部向光轴方向的成像侧间隔开;罩,至少在光轴方向的受光侧遮盖可动部;以及多根吊线,相对于固定部,以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可动部,多根吊线的一端固定于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可动部,可动部具备:减震材料,由粘性流体构成且以与吊线接触的方式配置;阻挡器凸部,在受光侧的面上,向光轴方向突出地设置于固定有吊线的另一端的部分的附近,且顶端与罩的内表面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以及止流部,能够阻止减震材料朝向阻挡器凸部的顶端的流动。由此,减震材料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的顶端面。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设置为即使在静止图像的拍摄时存在手抖(振动),也能够防止成像面上的图像模糊以进行清晰的拍摄的透镜支架驱动装置,以往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手抖修正装置,该手抖修正装置通过将自动聚焦(AF)用透镜驱动装置用的永磁体也兼用作手抖修正装置用的永磁体,能够实现小型且低高度化。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手抖修正装置中,在也作为自动聚焦用透镜驱动装置的OIS可动部的背面侧,从OIS可动部向光轴方向上的一方侧间隔开地配置OIS固定部。在这样的OIS固定部的外周部固定多根吊线的一端(下端)。多根吊线的另一端(上端)牢固地固定于OIS可动部。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手抖修正装置中,多根吊线的一端(下端)固定于OIS固定部中保持OIS用线圈的线圈基板的四角。另外,在OIS可动部的磁铁支架的光轴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面(正面侧的面)上,在固定有各吊线的另一端的部分的周围设置阻挡器凸部。这样的阻挡器凸部的顶端面隔着规定的间隙而与罩的内表面在光轴方向上相对。由此,OIS可动部向光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的位移被限制于上述间隙的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55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上述那样的手抖修正装置中,以包围各吊线的方式在可动部中配置有减震材料。这样的减震材料抑制各吊线的不必要的共振(高阶的共振模式)的产生。
然而,若上述减震材料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而附着于上述阻挡器凸部的顶端面和罩的内表面,则所附着的减震材料成为抖动修正时的OIS可动部的位移的阻碍,抖动修正的精度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减震材料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的顶端面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通过使保持透镜筒的可动部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来对抖动进行修正,该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固定部,从可动部向光轴的方向的成像侧间隔开配置;罩,至少在光轴的方向的受光侧遮盖可动部;以及多根吊线,相对于固定部,以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可动部,多根吊线沿着光轴的方向延伸,一端固定于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可动部,可动部具备:减震材料,由粘性流体构成且以与多根吊线接触的方式配置;阻挡器凸部,在受光侧的面上,以向光轴的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于固定有吊线的另一端的部分的附近,且顶端与罩的内表面在光轴的方向上相对;以及止流部,能够阻止减震材料朝向阻挡器凸部的顶端的流动。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的一个形态具备: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部,通过透镜筒保持于透镜驱动装置的可动部;以及摄像部,对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本发明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个形态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具备: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控制部,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减震材料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的顶端面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智能手机的图。
图2是摄像机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摄像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摄像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与图7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上侧弹性支撑部的立体图,图9B是下侧弹性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透镜支架及磁铁支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磁铁支架的第一角部的图。
图12是从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磁铁支架的第一角部的图。
图13A、图13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1的图,具体而言,图13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3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2的图,具体而言,图14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4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5A、图15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3的图,具体而言,图15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5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6A、图16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的变形例4的图,具体而言,图16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6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AF可动部中的磁场的方向的俯视图。
图18是OIS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从与图18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OIS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及图20B是底座部件及导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A及图21B是表示底座的结构的图。
图22是导线部的俯视图。
图23A及图23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A及图1B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A的智能手机M的图。图1A是智能手机M的主视图,图1B是智能手机M的后视图。图2是摄像机模块A的外观立体图。图3、图4是摄像机模块A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上方立体图,图4是下方立体图。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来进行说明。在后述的图中,也用相同的正交坐标系(X,Y,Z)来表示。另外,将X方向、Y方向的中间方向,即从Z方向观察摄像机模块A的俯视形状中的对角方向设为U方向、V方向来进行说明(参照图17)。
以如下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A,即在用智能手机M实际进行拍摄时,X方向为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即,Z方向为光轴方向,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上侧)为光轴方向受光侧(也称作微距位置侧),Z方向-侧(例如图2的下侧)为光轴方向成像侧(也称作无限远位置侧)。另外,将与Z轴正交的X方向及Y方向称作“光轴正交方向”,将XY面称作“光轴正交面”。
另外,以下,在构成摄像机模块A的各部件的说明中,在未特别指出地称作“径向”、“圆周方向”时,是指后述的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是透镜支架110、磁铁支架12a,参照图7)中的各方向。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从Z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摄像机模块A及构成摄像机模块A的各部件的俯视形状中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一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二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三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作第四角部。
图1A及图1B所示的智能手机M例如搭载摄像机模块A作为背面摄像机OC。在这种摄像机模块A中适用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作“AF功能”,AF:Auto Focus,自动聚焦)以及光学修正拍摄时产生的手抖(振动)以减轻图像模糊的抖动修正功能(也称作抖动修正部。以下称作“OIS功能”,OIS: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的透镜驱动装置1。
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用于使透镜部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自动聚焦用驱动部(以下称作“AF用驱动部”)、以及用于使透镜部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部(以下称作“OIS用驱动部”)。
[关于摄像机模块]
摄像机模块A具备将透镜收容于圆筒形状的透镜筒(省略图示)中的透镜部(省略图示)、自动聚焦用及抖动修正用的透镜驱动装置1、对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部(省略图示)以及罩4等。
[关于罩]
罩4是从Z方向(光轴方向)俯视时呈正方形的有盖四棱筒体,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圆形的开口40。透镜部(省略图示)从开口40面向外部。这样的罩4遮盖后述的OIS可动部10(也就是,收容于内部空间)。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优选罩4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并接地(所谓的屏蔽罩)。罩4例如通过粘接剂(省略图示)固定于透镜驱动装置1(底座部件25)。
[关于摄像部]
摄像部(省略图示)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Z方向-侧(光轴方向成像侧)。摄像部例如具有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省略图示)以及安装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基板。摄像元件对通过透镜部(省略图示)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传感器基板(省略图示),并与传感器基板电连接。
[关于透镜驱动装置]
图5~图8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5、图7是上方立体图,图6、图8是下方立体图。此外,图8是从相对于图6绕Z方向角位移180度后的位置观察透镜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图6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OIS可动部10(也称作可动部)、OIS固定部20(也称作固定部)以及吊线30(30A~30D)等。
[关于OIS可动部]
OIS可动部10具有构成OIS用音圈电机的OIS用磁铁部,是抖动修正时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的部分。OIS固定部20是具有OIS用线圈部的部分。即,透镜驱动装置1的OIS用驱动部采用了动磁式。OIS可动部10也是包含AF用驱动部的“AF单元”。
OIS可动部10相对于OIS固定部20向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间隔开配置,并通过OIS用支撑部30与OIS固定部20连结。
具体而言,OIS用支撑部30由沿着Z方向延伸的四根吊线构成(以下,称作吊线30)。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OIS固定部20(具体而言是导线部26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参照图7、图8),另一端(上端)固定于OIS可动部10(具体而言是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参照图9A)。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能够摆动地被吊线30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根吊线30中的、配置于第一角部的吊线30A及配置于第二角部的吊线30B作为对AF用控制部(省略图示)的供电路径来使用。
另一方面,配置于第三角部的吊线30C及配置于第四角部的吊线30D作为对AF用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送控制信号的信号路径来使用。此外,吊线30的根数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比四根多。
参照图5~图17,对OIS可动部10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OIS可动部10(也称作AF单元)具备AF可动部11、AF固定部12、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参照图9A)以及下侧弹性支撑部14(参照图9B)等。
[关于AF可动部]
AF可动部11相对于AF固定部12向径向上的内侧间隔开配置,并通过上侧弹性支撑部13及下侧弹性支撑部14与AF固定部12连结。
AF可动部11具有构成AF用音圈电机的线圈部,是在对焦时相对于AF固定部12沿Z方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部分。AF固定部12是具有构成AF用音圈电机的磁铁部的部分。即,透镜驱动装置1的AF用驱动部采用了动圈式。
AF可动部11具有透镜支架110及AF用线圈部111(参照图7、图8)。
[关于透镜支架]
透镜支架110具有筒状的透镜收容部110a。优选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具有涂覆粘接剂的槽(省略图示)。若采用将透镜部(省略图示)通过螺合安装于透镜收容部110a的方法,则支撑OIS可动部10的吊线30有可能受到损伤。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部(省略图示)通过粘接固定于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因此能够防止在安装透镜部时吊线30受到损伤。另外,透镜收容部110a的内周面具有槽,由该槽保持适量的粘接剂,因此透镜支架110与透镜部的粘接强度得到提高。
透镜支架110具有从透镜收容部110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110b(参照图5、图7)及下侧凸缘110c(参照图6、图7)。透镜支架110在外周面上的上侧凸缘110b与下侧凸缘110c之间具有遍及整周而连续的槽状的线圈卷绕部110d(参照图7)。
即,透镜支架110具有绕线管结构。上侧凸缘110b及下侧凸缘110c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八边形状。
透镜支架110在上侧凸缘110b的一部分(在圆周方向上隔离的四个部位)具有比周围更向径向外侧及Z方向+侧伸出的上侧突出部110e(参照图5、图7)。上侧突出部110e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为限制AF可动部11向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的移动的被卡止部。
透镜支架110在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及Y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参照图10A)。这样的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分别具有将后述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参照图5、图9A)的内侧固定部131定位并固定的上侧凸起110g(参照图5、图10A)。
另一方面,透镜支架110在上表面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及Y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参照图10A)。这样的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分别具有将后述的上侧弹簧元件13b(参照图5、图9A)的内侧固定部131定位并固定的上侧凸起110i(参照图5、图10A)。
透镜支架110在上表面,在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f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中间部分(V方向+侧的端部)以及一对上弹簧固定部110h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中间部分(V方向-侧的端部)具有一对捆绑部110n(参照图5、图10A)。这样的一对捆绑部110n在组装状态下配置于透镜支架110的上表面、与罩4的顶板部41(参照图2~图4)的内表面之间的Z方向上的间隙。将一对捆绑部110n配置于该间隙的结构可实现透镜支架110的径向上的省空间化。
透镜支架110在下侧凸缘110c的一部分(在圆周方向上隔离的四个部位)具有比周围更向径向外侧及Z方向-侧伸出的下侧突出部110j(参照图6、图10B)。下侧突出部110j的Z方向-侧的端面即顶端面(下端面)与OIS固定部20的线圈基板21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在Z方向上对置。下侧突出部110j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为用于限制AF可动部11向Z方向-侧的移动的被卡止部。
透镜支架110在下表面中的多个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部位)具有下弹簧固定部110k(参照图10B)。下弹簧固定部110k分别具有将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内侧固定部14b定位并固定的下侧凸起110m(参照图6、图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支架110是由包含聚芳酯(PAR:Polyarylate)或PAR共混物(PAR Alloy,例如,PAR/PC)的成型材料形成的,该PAR共混物是将包括PAR在内的多种树脂材料混合而成的。由此,与以往的成型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Polymer),相比,焊接强度得到提高,因此即使使透镜支架110薄壁化,也能够确保韧性及耐冲击性。因此,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形尺寸,可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
[关于AF用线圈部]
AF用线圈部111(参照图7、图8)是在对焦时通电的空心线圈,被卷绕在透镜支架110的线圈卷绕部110d的外周面。AF用线圈部111的一端被捆绑于透镜支架110的一个捆绑部110n,另一端被捆绑于另一个捆绑部110n。
[关于AF固定部]
AF固定部12具有磁铁支架12a及磁铁部125(参照图7)。
[关于磁铁支架]
磁铁支架12a是从Z方向俯视时呈正方形的四棱筒形状。磁铁支架12a在外周面上的四角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槽120a(参照图6)。在圆弧槽120a的每一个中配置吊线30A~30D。
磁铁支架12a在四角的Z方向+侧的端部(上端)具有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四个磁铁遮盖部120b(参照图10A)。磁铁支架12a在内周面上的四角具有磁铁配置部120c(参照图10A)。
磁铁支架12a在Z方向-侧的端面(下表面)具有对下侧弹性支撑部14进行固定的下弹簧固定部120d(参照图10B)。下弹簧固定部120d具有用于将下侧弹性支撑部14的外侧固定部14a1~14a4定位并固定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下侧凸起120d1(参照图6、图10B)。
磁铁支架12a在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在包含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的半部(也就是,Y方向+侧的半部)具有对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a进行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120e1(参照图10A)。上弹簧固定部120e1具有将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定位并固定的四个上侧凸起120f1(参照图5、图10A)。
另一方面,磁铁支架12a在上表面,在包含第三角部及第四角部的半部(也就是,Y方向-侧的半部)具有对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b进行固定的上弹簧固定部120e2(参照图10A)。上弹簧固定部120e2具有将上侧弹性支撑部13的上侧弹簧元件13b定位并固定的四个上侧凸起120f2(参照图5、图10A)。
上弹簧固定部120e1在角部(也就是,第一角部或第二角部)具有插通吊线30A、30B的线插通部120h1、120h2(参照图10A)。
另一方面,上弹簧固定部120e2在角部(也就是,第三角部或第四角部)具有插通吊线30C、30D的线插通部120h3、120h4(参照图8、图10A)。
通过设置线插通部120h1~120h4,能够避免在OIS可动部10摆动时,吊线30与磁铁支架12a干扰。
磁铁支架12a在各磁铁遮盖部120b的Z方向+侧的面(也称作上表面或光轴方向受光侧的面)上,分别具有从该上表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阻挡器凸部121(参照图5、图10A)。换言之,磁铁支架12a在线插通部120h1~120h4的附近且比线插通部120h1~120h4更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具有阻挡器凸部121。
[关于减震材料]
另外,以包围吊线30A~30D的方式将减震材料15(参照图11)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线插通部120h1~120h4。在该状态下,减震材料15与吊线30A~30D接触(具体而言,减震材料15覆盖吊线30A~30D)。这样,通过使减震材料15介于吊线30A~30D与磁铁支架12a之间,抑制了不必要的共振(高阶的共振模式)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动作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点胶机来将减震材料15容易地涂覆于线插通部120h1~120h4。作为减震材料15,例如可以适用紫外线固化性的硅胶等粘性流体。
[关于阻挡器凸部]
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也就是,Z方向+侧的面)位于比构成OIS可动部10的任意一个部件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在组装状态下,顶端面121b隔着规定的大小的Z方向间隙而与罩4的顶板部41的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对置。
因此,在冲击载荷作用于OIS可动部10,而OIS可动部10向Z方向+侧位移的情况下,顶端面121b比其他部分更先与罩4的顶板部41抵接。这样,阻挡器凸部121将OIS可动部10向Z方向+侧的位移限制为规定量以内。
阻挡器凸部121在侧面具有止流部121a(例如,后述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参照图5、图11、图12)。止流部121a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设置于成为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时的路径的面的至少一部分。
止流部121a成为减震材料15沿着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向Z方向+侧位移时的阻碍。即,止流部121a防止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而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
应予说明,防止上述的附着的理由是,若减震材料15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与罩4中的顶板部41的下表面,则所附着的减震材料15成为抖动修正时的OIS可动部10的位移的阻碍,抖动修正的精度有可能降低。
参照图11、图12,对阻挡器凸部12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磁铁支架12a的第一角部的图。图12是从Z方向+侧(光轴方向受光侧)观察磁铁支架12a的第一角部的图。
以下,以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应予说明,设置于第二角部至第四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与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相同。
关于设置于第二角部至第四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结构,只要在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的以下说明中进行适当替换而理解即可。
设置于第一角部的阻挡器凸部121具有顶端面121b、内侧面121c及外侧面121f。顶端面121b朝向Z方向+侧。
内侧面121c由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构成。应予说明,朝向径向上的内侧的面是指,法向量(例如,图12的N1、N2)具有朝向径向上的内侧(图12的上侧)的向量分量的面。具体而言,内侧面121c具有中央内侧面121d及一对侧方内侧面121e。此外,在内侧面121c上未形成后述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那样的台阶部。
外侧面121f(也称作第一侧面)由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构成。应予说明,朝向径向上的外侧的面是指,法向量(例如,图12的N3、N4)具有朝向径向上的外侧(图12的下侧)的向量分量的面。
具体而言,外侧面121f在从吊线30A侧俯视时,在宽度方向(图11、图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外侧凹面121g。外侧面121f在外侧凹面121g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有一对线对置面121h。另外,外侧面121f在一对线对置面121h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
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在吊线30A的径向上与吊线30A相对。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具有Z方向+侧的第一对置面121k及Z方向-侧的第二对置面121m。
第二对置面121m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更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在径向上,第二对置面121m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更接近吊线30A的位置。
一对线对置面121h分别具有使第一对置面121k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对置面121m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阻挡器台阶部121n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阻挡器台阶部121n也可以在一对线对置面121h上设置于在Z方向上隔离开的多个部位。
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分别具有Z方向+侧的侧方第一面121p及Z方向-侧的侧方第二面121q。
侧方第二面121q位于比侧方第一面121p更靠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分别具有使侧方第一面121p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侧方第二面121q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
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与阻挡器台阶部121n一起构成止流部121a。此外,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也可以在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上设置于在Z方向上隔离开的多个部位。也可以省略一对侧方外侧面121i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
接着,参照图13A~图16B对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3A及图13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1的图,图13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3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3A及图13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A中,线对置面121h1具有Z方向+侧(图13A及图13B的上侧)的第一对置面121k1及Z方向-侧(图13A及图13B的下侧)的第二对置面121m1。第二对置面121m1位于比第一对置面121k1更靠径向上的内侧(图13A的右侧)的位置。
而且,线对置面121h1分别具有使第一对置面121k1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对置面121m1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阻挡器台阶部121n1。
侧方外侧面121i1具有Z方向+侧的侧方第一面121p1及Z方向-侧的侧方第二面121q1。侧方第二面121q1位于比侧方第一面121p1更靠径向上的内侧(图13B的左侧)的位置。
侧方外侧面121i1分别具有使侧方第一面121p1的Z方向-侧的端部、与侧方第二面121q1的Z方向+侧的端部连续的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1。在本变形例中,阻挡器台阶部121n1及侧方阻挡器台阶部121r1为止流部121a。
图14A及图14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2的图,图14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4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4A及图14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B中,线对置面121h2在Z方向(图14A及图14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线对置面121h2的宽度方向(图14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止流凸部121s1。
侧方外侧面121i2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侧方外侧面121i2的宽度方向(图14A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侧方止流凸部121s2。在本变形例中,止流凸部121s1及侧方止流凸部121s2构成止流部121a。应予说明,止流凸部121s1及侧方止流凸部121s2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
图15A及图15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3的图,图15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5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5A及图15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C中,线对置面121h3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线对置面121h3的宽度方向(图15B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止流凹槽121t1。
侧方外侧面121i3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在侧方外侧面121i3的宽度方向(图15A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侧方止流凹槽121t2。在本变形例中,止流凹槽121t1及侧方止流凹槽121t2构成止流部121a。应予说明,止流凹槽121t1及侧方止流凹槽121t2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
图16A及图16B是用于说明止流部121a的变形例4的图,图16A是从图12的箭头A1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6B是从图12的箭头A2的方向观察阻挡器凸部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6A及图16B所示的阻挡器凸部121D中,线对置面121h4在Z方向(图16A及图16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图16B中以斜方格表示的部分)遍及线对置面121h4的宽度方向(图16B的左右方向)上的全长而具有例如形成有褶皱等凹凸图案的褶皱形成部121u1。
侧方外侧面121i4在Z方向上的中间部(图16A中以斜方格表示的部分)遍及侧方外侧面121i4的宽度方向(图16A的左右方向)上的全长而具有例如形成有褶皱等凹凸图案的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
在本变形例中,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为止流部121a。可以适当地选择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的凹凸图案。褶皱形成部121u1及侧方褶皱形成部121u2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不限于本变形例所示的情况。也可以将上述的各止流部121a的结构适当组合来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透镜支架110同样地,磁铁支架12a是由包含聚芳酯(PAR)或PAR共混物(例如,PAR/PC)的成型材料形成的,该PAR共混物是将包括PAR在内的多种树脂材料混合而成的。
由此,焊接强度得到提高,因此即使使磁铁支架12a薄壁化也能够确保韧性及耐冲击性。因此,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形尺寸,能实现小型化及低高度化。
[关于磁铁部]
磁铁部125具有四个矩形柱状的永磁体125A~125D。永磁体125A~125D例如通过粘接固定于磁铁配置部120c。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125A~125D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等腰梯形形状。
由此,能够有效利用磁铁支架12a的角部的空间(具体而言是磁铁配置部120c)。如图17所示,以形成沿径向横穿AF用线圈部111的磁场的方式,对永磁体125A~125D进行磁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永磁体125A~125D,将内周侧磁化为N极,将外周侧磁化为S极。
永磁体125A~125D的Z方向-侧的端面(下表面)比磁铁支架12a更向Z方向-侧突出(参照图6)。即,OIS可动部10的高度由永磁体125A~125D规定。由此,能根据用于确保磁力的永磁体125A~125D的尺寸,来将OIS可动部10的高度将至最小限度,因此能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的低高度化。
由以上那样的磁铁部125及AF用线圈部111构成AF用音圈电机。另外,磁铁部125兼用作AF用磁铁部和OIS用磁铁部。
[关于上侧弹性支撑部]
如图9A所示,上侧弹性支撑部13(以下,称作“上侧板簧13”)由一对上侧弹簧元件13a、13b构成。上侧弹簧元件13a、13b分别是例如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
上侧弹簧元件13a、13b中的上侧弹簧元件13a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a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是上弹簧固定部120e1)的外侧固定部130;以及固定于透镜支架110的Z方向+侧的面(具体而言是上弹簧固定部110f)的内侧固定部131。此外,上侧弹簧元件13b的结构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上侧弹簧元件13b中的具有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以与上侧弹簧元件13a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外侧固定部130与内侧固定部131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实现这样的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簧元件13a具有位移允许部132,该位移允许部132基于自己的弹性变形来允许外侧固定部130与内侧固定部131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而言,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线固定部130a、130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圆弧槽120a(参照图6)中的配置吊线30A、30B的(也就是,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的)圆弧槽120a的Z方向+侧。应予说明,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线固定部130a、130b分别配置于磁铁支架12a的圆弧槽120a中的配置吊线30C、30D的(也就是,第三角部及第四角部的)圆弧槽120a的Z方向+侧。
而且,吊线30A、30B(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吊线30C、30D)的另一端(上端)通过焊锡固定于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
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阻挡器凸部121插通的一对外侧第一通孔130c、130d。
并且,外侧固定部130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上侧凸起120f1(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上侧凸起120f2)插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外侧第二通孔130e。
内侧固定部131配置于外侧固定部130的径向上的内侧。内侧固定部131具有供透镜支架110的上侧凸起110g(在上侧弹簧元件13b中为上侧凸起110i)插通的一对内侧通孔131a。
位移允许部132由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构成。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是沿周向延伸的线状部件,使内侧固定部131与外侧固定部130连续。一对位移允许元件132a、132b分别在一部分具有蜿蜒部132c、132d。
此外,一对上侧弹簧元件13a、13b在一对捆绑部110n通过焊锡与AF用线圈部111连接。
[关于下侧弹性支撑部]
如图9B所示,与上侧板簧13同样地,下侧弹性支撑部14(以下,称作“下侧板簧14”)是例如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构成的板簧,整体在俯视时具有正方形形状。下侧板簧14相对于AF固定部12而弹性地支撑AF可动部11。
下侧板簧14具有固定于磁铁支架12a(具体而言是下弹簧固定部120d)的四个外侧固定部14a1~14a4以及固定于透镜支架110(具体而言是下弹簧固定部110k)的内侧固定部14b。
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位移。为了实现这样的相对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14具有四个位移允许部14c1~14c4,这些位移允许部14c1~14c4基于自己的弹性变形来允许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之间的相对位移。
具体而言,外侧固定部14a1~14a4分别具有供磁铁支架12a的下侧凸起120d1插通的外侧通孔140。应予说明,外侧固定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内侧固定部14b为圆环状,且配置于外侧固定部14a1~14a4的径向上的内侧。这样的内侧固定部14b在沿圆周方向错开了90度的四个部位具有供透镜支架110中的下弹簧固定部110k的下侧凸起110m插通的内侧通孔142。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内侧通孔142与外侧固定部14a1~14a4在圆周方向上处于大致同相位的位置关系。此外,内侧固定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位移允许部14c1~14c4分别是沿周向延伸的线状部件,使外侧固定部14a1~14a4与内侧固定部14b连续。位移允许部14c1~14c4分别在一部分具有蜿蜒部141。
具体而言,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一端(也称作径向上的内端)与内侧固定部14b中的设置有各内侧通孔142的部分的附近连接。另一方面,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另一端(也称作径向上的外端)与设置于从固定有位移允许部14c1~14c4的一端的部分错开约90度后的位置的外侧固定部14a1~14a4连接。
[关于OIS固定部]
图18、图19是OIS固定部2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8、图19所示,OIS固定部20具备线圈基板21、FPC24、底座部件25以及导线部26等。
[关于线圈基板]
线圈基板21是在俯视时在四角具有倒角部21a的大致八边形状的基板。在比倒角部21a更靠径向上的外侧部分配置吊线30A~30D的中间部。即,吊线30A~30D不会卡止于线圈基板21。
线圈基板21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1b。线圈基板21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一切口21c。
另外,线圈基板21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二切口21d。即,一对第一切口21c和一对第二切口21d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沿圆周方向以90度间隔交替设置。
一对第一切口21c在从Z方向俯视时分别呈矩形。另一方面,一对第二切口21d在从Z方向俯视时分别呈半圆形。一对第一切口21c及一对第二切口21d实现线圈基板21相对于后述的底座部件25的定位。
线圈基板21在Z方向(光轴方向)上与磁铁部125(参照图7、图8)对置的位置具有OIS用线圈部22。OIS用线圈部22具有与永磁体125A~125D对应的四个OIS线圈22A~22D。
以使从永磁体125A~125D的底面辐射的磁场在Z方向上横穿OIS线圈22A~22D的每一个的长边部分的方式,设定OIS线圈22A~22D及永磁体125A~125D的大小和配置。由磁铁部125和OIS用线圈部22构成OIS用音圈电机。
[关于FPC]
如图18、图19所示,与线圈基板21同样地,FPC24具有在俯视时在四角具有倒角部241的大致八边形状的FPC主体240。在比倒角部241更靠径向上的外侧部分配置吊线30A~30D的中间部。即,吊线30A~30D不会卡止于FPC24。
FPC主体240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42。FPC主体240在开口242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一切口243。
另外,FPC主体240在开口242的内周缘部中,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一对第二切口244。即,一对第一切口243和一对第二切口244在开口21b的内周缘部沿圆周方向错开90度地交替设置。
一对第一切口243在从Z方向俯视时分别呈矩形。另一方面,一对第二切口244在从Z方向俯视时分别呈半圆形。一对第一切口243及一对第二切口244实现FPC24相对于后述的底座部件25的定位。
FPC24在FPC主体240中,在第一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边具有从该两边向下方弯折地形成的一对端子部245。在一对端子部245中配置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
[关于底座部件]
图20A是底座部件25的立体图,图20B是导线部26的立体图。底座部件25是支撑线圈基板21的支撑部件。图21A是埋设有导线部26的状态下的底座部件25的俯视图,图21B是埋设有导线部26的状态下的底座部件25的仰视图。
底座部件25由合成树脂等非导电性材料,例如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Polymer),构成,且具有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的板状部件的底座主体25a。
底座主体25a在周面部中与FPC24的一对端子部245对应的位置具有一对端子安装部251。
底座主体25a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250。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第一凸部252。
第一凸部252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线圈基板21的第一切口21c及FPC24的第一切口243从Z方向+侧按顺序卡止于这样的第一凸部252。
另外,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周围,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部位具有第二凸部253。第二凸部253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半圆形。线圈基板21的第二切口21d及FPC24的第二切口244从Z方向+侧按顺序卡止于这样的第二凸部253。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上表面)上,在Y方向+侧的两个角(也就是,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具有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254b。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254b在组装状态下位于OIS线圈22A~22D中的Y方向+侧的一对OIS线圈22A、22B的Z方向-侧。
在霍尔元件用凹部254a、254b中分别收容霍尔元件23A、23B(参照图8)。霍尔元件23A、23B配置于FPC24的Z方向-侧的面(背面)侧。通过由霍尔元件23A、23B检测由磁铁部125形成的磁场,能够确定出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的位置。
底座主体25a在开口250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周围具有在Z方向上贯通底座主体25a的一对通孔250a。在一对通孔250a中分别配置后述的导线部26中的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的导通片262。
底座主体25a在四角具有向径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导线部用切口部255(也称作切口部)。在由导线部用切口部255包围的部分形成导线部配置空间256。导线部配置空间256的Z方向两侧及径向上的外侧开口。
底座主体25a在上表面上,在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周缘分别具有一对第一增强凸棱259。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上,在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周缘具有从该下表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底座支脚部257。底座支脚部257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大致L字状,底座支脚部257的径向上的外侧面与导线部用切口部255的外表面在Z方向上连续。
底座支脚部257的Z方向-侧的端部(顶端部)位于比底座主体25a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导线部配置空间256的Z方向-侧的半部形成于由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底座支脚部257与未设置底座支脚部257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导线部配置空间256向Z方向-侧延长。
另外,底座支脚部257在如下范围内,即,在组装状态下不与摄像部的传感器基板抵接的范围内,可向Z方向-侧延长。
底座主体25a在Z方向-侧的面(下表面)上,在沿着在第一方向(例如,Y方向)上对置的两边的位置具有从该下表面向Z方向-侧突出的第二底座支脚部258。第二底座支脚部258的Z方向-侧的端面(顶端面)的Z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底座支脚部257的顶端面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上述的第一增强凸棱259、底座支脚部257及第二底座支脚部258分别提高底座主体25a的机械强度。因此,能实现底座主体25a的薄壁化。
以上那样的底座主体25a通过在导线部配置空间256中的由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涂覆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来安装于罩4。
此外,在摄像机模块A的装配状态下,在底座主体25a的Z方向-侧的、以图21B中双点划线β表示的位置,配置保持于传感器底座(省略图示)的摄像元件(省略图示)。这样的传感器底座固定于传感器基板(省略图示)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在这样的装配状态下,底座部件25的底座支脚部257的顶端面(Z方向-侧的面)不与传感器基板抵接。
[关于导线部]
如图20B、图22所示,导线部26(也称作线连接部件)是例如由铍铜、镍铜、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板簧,具有主体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及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线连接部(例如,后述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
上述主体部埋设于底座部件25。另一方面,上述各线连接部分别从底座部件25露出。例如,上述各线连接部在第一角部至第四角部从底座部件25露出。
上述各线连接部分别位于比上述主体部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换言之,处于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在上述各线连接部分别固定吊线30A~30D的一端(下端)。
以下,参照图20B、图22对导线部26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导线部26具有分别呈大致L字状的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及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及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以构成大致矩形的框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分别配置在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且彼此沿X方向相邻地配置。另一方面,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分别配置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且彼此沿X方向相邻地配置。
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分别具有第一线连接部260(也称作线连接部)及第一导线部主体261(也称作主体部)。
第一线连接部260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板状部件,具有能够将吊线30A、30B的一端(下端)插通的第一通孔260a。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具有从第一线连接部260向彼此正交的方向(例如,X方向与Y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元件261a及第一主体元件261c。
第一主体元件261a在顶端部具有定位孔261b。定位孔261b中填充构成底座部件25的树脂的一部分。第一主体元件261a的基端部通过第一台阶部263a(也称作台阶部)而与第一线连接部260连接。
第一台阶部263a向越接近第一线连接部260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部263a埋设于底座部件25。应予说明,第一台阶部263a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与Z方向平行。即,第一台阶部263a也可以与第一主体元件261a及第一线连接部260正交。
另一方面,第一主体元件261c在顶端部具有向Z方向+侧弯折的导通片262。导通片262在配置于底座部件25的通孔250a的状态下,从底座部件25露出至底座部件25的表面。
导通片262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部分与设置于上述的FPC24的背面(即Z方向-侧的面)的电源部(省略图示)抵接。由此,一对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与FPC24电连接。
第一主体元件261c在中间部具有定位孔261d。在定位孔261d中填充构成底座部件25的树脂的一部分。第一主体元件261c的基端部通过第一台阶部263b(也称作台阶部)与第一线连接部260连续。
第一台阶部263b向越接近第一线连接部260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部263b埋设于底座部件25。应予说明,第一台阶部263b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与Z方向平行。即,第一台阶部263b也可以与第一主体元件261c及第一线连接部260正交。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第一线连接部260位于比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即第一主体元件261a及第一主体元件261c)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第一导线部元件26a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一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一导线部元件26a的第一主体元件261a、第一主体元件261c、第一台阶部263a以及第一台阶部263b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一导线部元件26a的第一线连接部260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一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
另一方面,第一导线部元件26b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二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一导线部元件26b的第一主体元件261a、第一主体元件261c、第一台阶部263a以及第一台阶部263b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一导线部元件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二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
一对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分别具有第二线连接部265(也称作线连接部)及第二导线部主体266(也称作主体部)。
第二线连接部265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板状部件,具有能够将吊线30C、30D的一端(下端)插通的第二通孔265a。
第二导线部主体266是在从Z方向俯视时呈大致圆弧状的板状部件,配置于比第二线连接部265更靠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具有两个定位孔266a。在各定位孔266a中分别填充构成底座部件25的树脂的一部分。
第二导线部主体266的中间部通过第二台阶部267与第二线连接部265连接。第二台阶部267向越接近第二线连接部265越朝向Z方向-侧的方向倾斜。应予说明,第二台阶部267不限于图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与Z方向平行。即,第二台阶部267也可以与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及第二线连接部265正交。
因此,第二线连接部265位于比第二导线部主体266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台阶部267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二导线部元件26c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三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二导线部元件26c的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及第二台阶部267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二导线部元件26c的第二线连接部265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三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
另一方面,第二导线部元件26d在底座部件25中配置于第四角部。在该状态下,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及第二台阶部267埋设于底座部件25。
第二导线部元件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以从底座部件25露出的状态,配置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四角部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
[关于OIS可动部与OIS固定部的装配]
在将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OIS可动部10与OIS固定部20组合来装配透镜驱动装置1的情况下,吊线30A、30B的另一端(上端)分别插通于上侧弹簧元件13a的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吊线30C、30D的另一端(上端)分别插通于上侧弹簧元件13b的一对线固定部130a、130b,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一方面,吊线30A、30B的一端(下端)插通于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中的第一线连接部260的第一通孔260a,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吊线30C、30D的一端(下端)插通于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中的第二线连接部265的第二通孔265a,并通过焊锡固定。
另外,通过在底座主体25a的导线部配置空间256中的由底座支脚部257包围的部分涂覆粘接剂,来对底座主体25a与罩4进行固定。上述粘接剂还涂覆于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的背面及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的背面。在该状态下,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发挥作为锚件的功能,由此将罩4安装于底座主体25a时的粘接强度和耐落下冲击性得到提高。
如上所述,OIS可动部10通过吊线30A~30D在光轴正交面内能够摆动地支撑于OIS固定部20。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对OIS线圈22A~22D通电。若对OIS线圈22A~22D通电,则基于磁铁部125的磁场与流经OIS线圈22A~22D的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OIS线圈22A~22D中产生洛伦兹力(弗莱明左手定则)。
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与OIS线圈22A~22D的长边部分处的磁场的方向(即Z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即U方向或V方向)正交的方向(即V方向或U方向)。由于OIS线圈22A~22D被固定,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永磁体125A~125D。该反作用力为OIS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磁铁部125的OIS可动部10在光轴正交面内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进行自动对焦的情况下,对AF用线圈部111通电。若对AF用线圈部111通电,则基于磁铁部125的磁场与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AF用线圈部111中产生洛伦兹力。
洛伦兹力的方向是与磁场的方向和流经AF用线圈部111的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Z方向)。由于磁铁部125被固定,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AF用线圈部111。
该反作用力为AF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具有AF用线圈部111的AF可动部11在Z方向(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对焦。
[本实施方式的概括]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通过使保持透镜筒(省略图示)的OIS可动部10(也称作可动部)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例如,X方向、Y方向)移动,来对抖动进行修正,该透镜驱动装置具备:OIS固定部20(也称作固定部),从OIS可动部10向光轴的方向的成像侧(Z方向-侧)间隔开配置;罩4,至少在光轴的方向的受光侧(Z方向+侧)遮盖OIS可动部10;以及多根吊线30A~30D,相对于OIS固定部20,以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OIS可动部10,多根吊线30A~30D沿着光轴的方向延伸,一端固定于OIS固定部20,并且另一端固定于OIS可动部10,OIS可动部10具备:减震材料15,由粘性流体构成且以与多根吊线30A~30D接触的方式配置;阻挡器凸部121,在受光侧的面上,以向光轴的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于固定有吊线30A~30D的另一端的部分的附近,且顶端与罩4的内表面在光轴的方向上相对;以及止流部121a,能够阻止减震材料15朝向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的流动。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防止减震材料15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阻挡器凸部121在侧面具有止流部121a。这样的止流部121a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中,设置于成为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时的路径的面上,因此成为减震材料15在阻挡器凸部121的侧面上例如沿着图11的箭头α的方向朝Z方向+侧位移的阻碍。其结果,减震材料15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
具体而言,在将附着于摄像机模块A的粉末状物质等除去的洗净工序中,即使减震材料15向Z方向+侧移动,经移动的减震材料15也难以附着于阻挡器凸部121的顶端面121b。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确保吊线30的有效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在底座部件25的四角露出的第一导线部元件26a、26b的第一线连接部260以及第二导线部元件26c、26d的第二线连接部265。因此,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将吊线30的一端(下端)固定于在比底座部件25更接近OIS可动部10的位置(也就是,Z方向+侧)配置的部件(例如线圈基板21等)的结构相比,能够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部26中的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配置于比埋设于底座部件25中的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及第二导线部主体266更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即Z方向-侧)。因此,和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与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及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在Z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另外,根据这样的导线部26的结构,能够在将第一导线部主体261及第二导线部主体266完全埋设于底座部件25的内部的状态下,将第一线连接部260及第二线连接部265配置于远离OIS可动部10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导线部26相对于底座部件25的结合强度的提高,并增长吊线30的有效长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能够确保吊线30的有效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金属疲劳等导致的吊线30的断裂,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附记]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机模块A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以作为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的智能手机M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作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作为信息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是指,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控制部的信息设备,例如包括带摄像机的便携电话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web摄像机、带摄像机的车载装置(例如,后方监控装置、行车记录仪装置)。另外,作为运输设备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是指,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的控制部的运输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23A、图23B是表示作为搭载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Vehicle Camera,车用摄像机)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23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23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机模块A作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如图23A、图23B所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于挡风玻璃,或者朝向后方安装于尾门。该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作为后方监控用、行车记录仪用、碰撞避免控制用、自动驾驶控制用等被使用。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还会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2017年7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48084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例如能够搭载于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A 摄像机模块
M 智能手机
1 透镜驱动装置
10 OIS可动部
11 AF可动部
110 透镜支架
110a 透镜收容部
110b 上侧凸缘
110c 下侧凸缘
110d 线圈卷绕部
110e 上侧突出部
110f、110h 上弹簧固定部
110g、110i 上侧凸起
110j 下侧突出部
110k 下弹簧固定部
110m 下侧凸起
110n 捆绑部
111 AF用线圈部
12 AF固定部
12a 磁铁支架
120a 圆弧槽
120b 磁铁遮盖部
120c 磁铁配置部
120d 下弹簧固定部
120d1 下侧凸起
120e1、120e2 上弹簧固定部
120f1、120f2 上侧凸起
120h1、120h2、120h3、120h4 线插通部
121、121A、121B、121C、121D 阻挡器凸部
121a 止流部
121b 顶端面
121c 内侧面
121d 中央内侧面
121e 侧方内侧面
121f 外侧面
121g 外侧凹面
121h、121h1、121h2、121h3、121h4 线对置面
121i、121i1、121i2、121i3、121i4 侧方外侧面
121k、121k1 第一对置面
121m、121m1 第二对置面
121n、121n1 阻挡器台阶部
121p、121p1 侧方第一面
121q、121q1 侧方第二面
121r、121r1 侧方阻挡器台阶部
121s1 止流凸部
121s2 侧方止流凸部
121t1 止流凹槽
121t2 侧方止流凹槽
121u1 褶皱形成部
121u2 侧方褶皱形成部
125 磁铁部
125A、125B、125C、125D 永磁体
13 上侧弹性支撑部(上侧板簧)
13a、13b 上侧弹簧元件
130 外侧固定部
130a、130b 线固定部
130c、130d 外侧第一通孔
130e 外侧第二通孔
131 内侧固定部
131a 内侧通孔
132 位移允许部
132a、132b 位移允许元件
132c、132d 蜿蜒部
14 下侧弹性支撑部(下侧板簧14)
14a1、14a2、14a3、14a4 外侧固定部
140 外侧通孔
14b 内侧固定部
14c1、14c2、14c3、14c4 位移允许部
141 蜿蜒部
142 内侧通孔
15 减震材料
20 OIS固定部
21 线圈基板
21a 倒角部
21b 开口
21c 第一切口
21d 第二切口
22 OIS用线圈部
22A、22B、22C、22D OIS线圈
23A、23B 霍尔元件
24 FPC
240 FPC主体
241 倒角部
242 开口
243 第一切口
244 第二切口
245 端子部
25 底座部件
25a 底座主体
250 开口
250a 通孔
251 端子安装部
252 第一凸部
253 第二凸部
254a、254b 霍尔元件用凹部
255 导线部用切口部
256 导线部配置空间
257 底座支脚部
258 第二底座支脚部
259 第一增强凸棱
26 导线部
26a、26b 第一导线部元件
260 第一线连接部
260a 第一通孔
261 第一导线部主体
261a 第一主体元件
261b 定位孔
261c 第一主体元件
261d 定位孔
262 导通片
263a、263b 第一台阶部
26c、26d 第二导线部元件
265 第二线连接部
265a 第二通孔
266 第二导线部主体
266a 定位孔
267 第二台阶部
30 OIS用支撑部(吊线)
30A、30B、30C、30D 吊线
4 罩
40 开口
41 顶板部。

Claims (8)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通过使保持透镜筒的可动部沿着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来对抖动进行修正,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部,从所述可动部向所述光轴的方向的成像侧间隔开配置;
罩,至少在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受光侧遮盖所述可动部;以及
多根吊线,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以在与所述光轴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所述可动部,所述多根吊线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可动部,
所述可动部具备:
减震材料,由粘性流体构成且以与所述多根吊线接触的方式配置;
阻挡器凸部,在所述受光侧的面上,以向所述光轴的方向突出的状态设置于固定有所述吊线的另一端的部分的附近,且顶端与所述罩的内表面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对;以及
止流部,能够阻止所述减震材料朝向所述阻挡器凸部的所述顶端的流动,
所述止流部设置于所述阻挡器凸部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阻挡器凸部在所述可动部的所述受光侧的面上,设置于比固定有所述吊线的另一端的部分更靠所述可动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所述止流部在所述阻挡器凸部的侧面上,设置于所述可动部的径向上的外侧的面即第一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止流部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台阶部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止流部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槽部构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止流部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凸部构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止流部由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的褶皱形成部构成。
7.一种摄像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透镜部,通过透镜筒保持于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可动部;以及
摄像部,对通过所述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8.一种摄像机搭载装置,其为信息设备或运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
控制部,对由所述摄像机模块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
CN201880052062.3A 2017-07-31 2018-07-30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Active CN110998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8084 2017-07-31
JP2017148084A JP7007553B2 (ja) 2017-07-31 2017-07-31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CT/JP2018/028461 WO2019026845A1 (ja) 2017-07-31 2018-07-30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8431A CN110998431A (zh) 2020-04-10
CN110998431B true CN110998431B (zh) 2022-03-04

Family

ID=65232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2062.3A Active CN110998431B (zh) 2017-07-31 2018-07-30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98540B2 (zh)
EP (1) EP3663847B1 (zh)
JP (1) JP7007553B2 (zh)
KR (1) KR102533437B1 (zh)
CN (1) CN110998431B (zh)
ES (1) ES2952993T3 (zh)
WO (1) WO20190268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58054A1 (en) * 2016-03-17 2022-02-2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11539864B1 (en) * 2018-09-10 2022-12-27 Apple Inc. Folded optics camera and actuator assembly
CN110007543A (zh) * 2019-03-22 2019-07-12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及可靠的微型防抖云台
JP7123026B2 (ja) * 2019-11-13 2022-08-22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光学部材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7075029B2 (ja) * 2019-12-12 2022-05-2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WO2022141191A1 (zh) * 2020-12-30 2022-07-07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85644A1 (ko) * 2021-11-12 2023-05-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장치
JP7495647B1 (ja) 2023-01-12 2024-06-0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7534678B1 (ja) 2023-01-31 2024-08-1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JP5168094B2 (ja) * 2008-11-12 2013-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N105278209A (zh) * 2014-06-30 2016-01-27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105593758A (zh) * 2013-09-27 2016-05-18 夏普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
CN105607213A (zh) * 2014-11-14 2016-05-2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
CN105807538A (zh) * 2015-01-20 2016-07-2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影机模块及光学设备
CN106067939A (zh) * 2015-04-24 2016-11-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及含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WO2017078364A1 (ko) * 2015-11-03 2017-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106687846A (zh) * 2014-07-11 2017-05-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9652B1 (ko) 2008-09-02 2015-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849830B2 (ja) * 2012-03-30 2016-02-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KR20160035599A (ko) 2013-07-29 2016-03-31 르 라보레또레 쎄르비에르 아고멜라틴 및 설폰산의 신규한 복합체,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약학적 조성물
JP6666538B2 (ja) * 2014-05-14 2020-03-1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6459504B2 (ja) * 2014-12-25 2019-0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492654B2 (ja) * 2014-12-26 2019-04-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KR102423933B1 (ko) 2015-06-16 2022-07-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유닛,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JP6542059B2 (ja) 2015-07-23 2019-07-1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560084B1 (ko) * 2015-12-09 2023-07-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102662749B1 (ko) * 2015-12-10 2024-05-0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JP6172250B2 (ja) 2015-12-03 2017-08-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2017148084A (ja) 2016-02-22 2017-08-31 テクノエレメント株式会社 温熱治療器及び温熱治療器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8094B2 (ja) * 2008-11-12 2013-03-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CN105593758A (zh) * 2013-09-27 2016-05-18 夏普株式会社 摄像模块
CN105278209A (zh) * 2014-06-30 2016-01-27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镜头驱动装置
CN106687846A (zh) * 2014-07-11 2017-05-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5607213A (zh) * 2014-11-14 2016-05-2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
CN105807538A (zh) * 2015-01-20 2016-07-2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影机模块及光学设备
CN106067939A (zh) * 2015-04-24 2016-11-0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移动装置及含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和便携式终端
WO2017078364A1 (ko) * 2015-11-03 2017-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52993T3 (es) 2023-11-07
JP2019028289A (ja) 2019-02-21
EP3663847A4 (en) 2021-04-28
KR20200031629A (ko) 2020-03-24
WO2019026845A1 (ja) 2019-02-07
KR102533437B1 (ko) 2023-05-16
US11698540B2 (en) 2023-07-11
EP3663847B1 (en) 2023-06-28
EP3663847A1 (en) 2020-06-10
US20200241314A1 (en) 2020-07-30
CN110998431A (zh) 2020-04-10
JP7007553B2 (ja) 2022-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442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0998431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58168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97594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71110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7111097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6039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743031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0226122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83190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011901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2946856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14352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4545706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照相机搭载装置
CN11811274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JP726951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2859281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5903165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