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0266B -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 Google Patents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0266B
CN1860266B CN200480028245.XA CN200480028245A CN1860266B CN 1860266 B CN1860266 B CN 1860266B CN 200480028245 A CN200480028245 A CN 200480028245A CN 1860266 B CN1860266 B CN 1860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od
weave
basket weave
bag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282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0266A (zh
Inventor
奥野登起男
小岛美代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0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0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60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0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2Inflatabl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04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 B60R2021/23509Fabric
    • B60R2021/23514Fabric coated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60R2021/23542Weaving
    • B60R2021/23547Weaving one piece wea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30Woven fabric [i.e., woven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3179Woven fabric i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or differential weave other than fabric in which the strand denier or warp/weft pick count is specifi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Abstract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中,可以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的外周用含有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和方平组织的接合带包围,前述接合带中,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占据双层袋组织部的边界侧,从可膨胀的双层织物侧朝向非膨胀部由包含2/2方平组织的第1组织、狭幅袋组织部、3/3方平组织构成的第2组织构成,具有10g/m2以上的硅氧烷树脂涂层。该高密度袋织物可以地毛刺、皱褶的产生得到抑制的情况下进行织造,而且具有没有涂斑,具有优良气密性的特征。该高密度袋组织底布质轻,膨胀时气体泄漏得到显著抑制,而且具有可以高速展开的特征,因此在用于汽车乘客保护用的防止翻转时的侧面保护用气囊方面特别有用。

Description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适合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用的安全装置之一的气囊。尤其涉及一种侧帘气囊用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具有在交通工具的侧面受到撞击时适合侧面保护乘客的复杂形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中,为了提高撞击时乘客的安全性,各种气囊的安装率正在提高。所谓气囊是指这样的一种袋体,交通工具在受到正面撞击或侧面撞击时,传感器感知受到的冲击,让气体从充气机流入可以膨胀的袋体中,使气囊迅速展开、膨胀,通过膨胀的袋体所具有的缓冲性,缓和与乘客的冲击,从而保护人体。
气囊首先安装在驾驶座,其次安装在副驾驶座,特别是应安装在其前面部位,其主要是为了在汽车正面撞击时保护乘客的面部及上半身而安装的。最近还开发了可以对应于从侧面撞击或交通工具侧翻(以下称为翻转)的帘式气囊。
该帘式气囊存放在沿车内侧壁的车顶栏梁从前柱一侧到后柱一侧的区域,按照在其碰撞时沿侧面窗膨胀、展开进行设计,制作使其可以在多处形成可以膨胀的袋部。帘式气囊要求其存放性良好(可以折叠为微型的)、以及由于乘客的头部与侧面的玻璃之间的距离短,因此,在侧面撞击时必须迅速进入乘客头部与侧面的玻璃之间保护头部,膨胀、展开的速度要快。而且,还要求假定应对侧翻,要求其具有展开之后数秒钟内保持某种程度的内压这样的膨胀的气囊内压不立即降低的特性。由于帘式气囊形状复杂,因此,可以通过缝制进行制作,但大多采用可以进行袋织的织机织成高密度织造。这样织成的气囊要求具有膨胀时不会发生爆裂和空气泄漏或者泄漏量少的特性。织成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由膨胀的二层袋组织部及隔开该二重袋组织部的单层织部构成,但由于二层袋部及单层织部的边界区域的纺织结构,经常会导致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上产生纤毛等缺点、或产生织物皱褶等造成织物强度不均匀。
现有的帘式气囊通过缝制制作时,是将多张布裁断、其后进行缝制制作的,这时,为了防止空气从缝纫针泄漏,将密封剂夹在缝制部位,而且为了得到耐爆裂性要用粗缝纫线缝制,因此,其存放性欠缺,另外,由于其形状复杂,因此存在缝制繁琐的问题。
特开平1-254446号中公开了制作用单层织部封闭了袋组织部外周的袋状高密度织物,将其用于气囊。为了保持袋组织部的膨胀状态,单层织部的宽度设定的宽,但由于单层织部上纱的卷曲率比双层袋组织部上的纱的卷曲率大,且织物的布面覆盖系数也大,因此,存在双层袋组织部与单层织部的边界区域产生皱褶和纤毛等及在膨胀、展开时数秒间不能抑制空气泄漏的问题。特别是为了加工成气囊将表面用硅树脂及聚氨酯树脂进行涂敷时,存在因受到的热和张力致使容易产生皱褶的问题。
特开平3-16852号公报、特开平4-193646号公报公开的方法是,将圆形的双层袋组织部的外周用由2种纺织组织构成的单层织部包围形成接合带,以提高接合部的强度。但是,虽然通过用多个纺织组织构成圆形接合带,可以提高接合部自身的强度,但依然存在不能防止双层袋组织部与单层织部的边界区域空气泄漏的问题。
特开平3-16850号公报公开的方法是,将圆形的双层袋组织部的外周用2个单层织部包围,制作接合带,以提高接合部的强度。但是,没有具体记载单层织部的纺织组织,单层织部的宽度也依然较大,织成作为帘式气囊用时,不能改善经线纤毛的产生和涂敷加工时皱褶的产生等问题。
特表2003-510469号公报公开的方法是,在双层袋组织部的外周采用方平组织形成多个单层织部,以降低网眼偏移(目ズレ)。但是,如果单层织部的纺织组织只是2/2方平组织,而完全不考虑使用的纱的细度等的影响,则在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中,纺织结构加载于绷紧的纱上的负荷大的2/2方平组织多个并列时,在双层袋组织部与单层织部的边界区域产生皱褶,体积增大,存放性差,而且存在因皱褶引起的涂敷斑(coating spot)而造成耐空气泄漏性差的问题。
特开2003-267176号公报公开的方法是,与双层袋组织部邻接设置反转袋组织(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以确保气密性。但是,关于相对于反转袋组织位于外周的单层织部,其没有记载采用多种方平组织,就其耐空气泄漏性而言,依然不能得到充分的性能。
图7是现有技术的接合带附近的底布织物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其织物的纺织组织图。
目前,如图7所示,通过使2/2方平组织2个平行并列形成接合带,就展开、膨胀时丝的偏移而言,2/2方平组织形成紧密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耐空气泄漏性。但是,在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中,如果进一步在其外侧具有2/2方平组织的紧密组织,则由于在2/2方平组织夹住的袋部和2/2方平组织的外侧产生皱褶造成涂敷斑等,而导致耐空气泄漏性降低。
这样一来,则不能抑制纤毛和皱褶等的产生,得不到满足纺织性和耐空气泄漏性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可以高速膨胀、展开,空气泄漏非常少,而且由于织造时经线承受的张力负荷小,因此不产生经线纤毛等,而且,在涂敷加工时的双层袋组织部和单层织部的边界产生的皱褶非常少,织物品质优良,膨胀、展开后的空气保持率大,特别适用于帘式气囊。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构成接合带的组织种类及其组合以及单层织部的宽度专心致志地反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袋织气囊的外周设置具有特定纺织组织的接合带,可以达成上述课题,完成了本发明。
亦即,根据下述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可以解决本发明的课题。
(1)1.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包括由100dtex~500dtex的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的可以展开和膨胀的二层大袋部和在其外围的接合带和非膨胀展开部,其特征在于,接合带的至少一部分从大袋侧开始,由包括2/2方平组织的第1组织、狭幅袋组织部和包括3/3方平组织的第2组织构成,并具有10g/m2以上的硅氧烷树脂涂层。
(2)如(1)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第1组织由至少一个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和2/2方平组织构成。
(3)如(1)~(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是每单面为1900~2400,纱根数为2根~40根。
(4)如(1)~(3)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2/2方平组织的纱根数为4根~16根。
(5)如(1)~(4)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3/3方平组织的纱根数为3根~15根。
(6)如(1)~(5)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热塑性纤维是400dtex以下的合成纤维。
(7)如(1)~(6)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热塑性长纤维是250dtex以下的合成纤维。
(8)如(1)~(7)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合成纤维是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
(9)如(1)~(8)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第1组织部具有2~6个连续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
(10)如(1)~(9)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非膨胀袋组织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部分结节部。
(11)如(1)~(10)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具有140g/m2以下的硅氧烷涂层。
(12)如(1)~(11)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合成纤维的单纱细度为0.5dtex~4.5dtex。
(13)如(1)~(1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具有50g/m2以下的硅氧烷涂层。
(14)帘式气囊,包括权利要求1~13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15)帘式气囊,包括涂敷了10g/m2~140g/m2的硅氧烷的聚己二酰己二胺纤维,其特征在于,展开8秒后的内压保持率为70%以上。
(16)如(14)记载的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50g/m2以下的硅氧烷树脂涂层,并且在接合带中具有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及方平组织。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合带附近的织物的剖面示意图。
[图2]图2表示和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袋织织物的双层袋组织部形成接合带部的织物组织图。
[图3]图3是表示制作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用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4]图4是2/2方平组织的纺织组织图。
[图5]图5是3/3方平组织的纺织组织图。
[图6]图6是二层袋织组织的纺织组织图。
[图7]图7是现有技术的帘式气囊用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袋组织部的边缘接合带附近的织物的剖面示意图。
[图8]图8是和图7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双层袋组织部形成接合带部的织物组织图。
符号说明
1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2接合带
3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
5流体导入部
6部分结节部(非展开、膨胀部)
7~20纱
A边界部
a一个双面异色花纹组织部
b2/2方平组织部
c、c’狭幅袋组织部
d3/3方平组织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特征在于,具有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和形成于其外周的接合带,而且该接合带至少具有2/2方平组织、狭幅袋组织部、3/3方平组织。
图3是表示制作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帘式气囊用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在图3中,气囊用袋组织底布1具有:备有从流体导入部5导入流体而膨胀的上布和下布的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3、设置在该双层袋组织部3的外周的接合带2、进一步在其外周设置的单层织部6。在汽车等撞击时流体从流体导入部5导入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3,该双层袋组织部3展开、膨胀,保护乘客。其大小为图3的上下方向1.5至3m(车的前后方向)、左右0.5~1.5m(车的上下方向)。
构成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经线及纬线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例如:尼龙66、尼龙6、尼龙46、尼龙610、尼龙612等单独或通过使这些物质共聚合、混合得到的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单独或通过使这些物质共聚、混合得到的聚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パラフエニレンテレフタルアミド)、及其与芳香族醚的共聚物等为代表的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全芳香族聚酯纤维、维尼纶纤维、高强度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聚烯烃纤维、氯乙烯类及偏氯乙烯类纤维、含有聚四氟乙烯的含氟纤维、聚砜纤维、聚苯硫醚类纤维(PPS)、聚醚酮类纤维(PEEK)、聚烷基酮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醚酰亚胺纤维、含有高强度人造丝的纤维素类纤维、丙烯酸类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碳化硅纤维(SiC)纤维、氧化铝纤维等。在这些当中,从强度和经济性方面考虑,优选合成纤维,优选与乘客的耐冲击性小的聚酰胺纤维,特别是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
为了改善在原纱制造工序和后加工工序中的工序通过性,这些纤维纱条中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例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平滑剂、颜料、拒水剂、拒油剂、氧化钛等遮蔽剂、光泽赋予剂、阻燃剂、增塑剂、防静电剂、增粘剂等,这些可以单独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同时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捻、膨松加工、卷缩加工、卷绕加工等加工。
构成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经线及纬线,总细度都必须在100dtex以上、500dtex以下,优选为150dtex以上、400dtex以下,更优选为250dtex以下。如果总细度在该范围之内,则可以承受展开、膨胀时的强度的同时,底布变得柔软,改善了存放性,还可以高速展开。如果总细度低于100dtex,则展开时机械强度不充分,作为袋体容易产生爆裂现象。另外如果总细度超过500dtex,则制纤时大多容易产生经线纤毛,容易降低制纤性和存放性,另外也容易使其展开时的速度变慢。
经线及纬线各自的单纱细度优选为0.5dtex以上、4.5dtex以下。如果单纱细度低于0.5dtex,则构成底布的纤维的根数变得过多,可能会使制纤时多产生经线纤毛,不优选。另外,如果超过4.5dtex,则织成的底布变得过硬,而且可能会使展开速度变慢,不优选。
经线及纬线的单纱剖面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圆形及三角形、六角形、扁平形等异型剖面纱等的任一种,但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强度方面考虑,优选圆形剖面。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纺织密度及细度,优选双层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CF)为1900以上、2400以下。如果限定在一层接合带,则由于是一层,因此CF可以加倍为3800以上、480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底布的CF可由下式表达。但是,织造时的纱的根数,以二层袋组织底布部的纱根数表示。
CF=(每2.54cm的经线根数)×√(经线总细度(dtex))
+(每2.54cm的纬线根数)×√(纬线总细度(dtex))
例如,双层袋组织部单面的经线的每2.54cm的根数为71根,经线总细度为235dtex,纬线的每2.54cm的根数为71根,纬线总细度为235dtex时,布面覆盖系数为2177。
在本发明中,构成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其上布与下布通常由平纹组织构成。另外,从双层袋组织部开始,接合带必须由至少含有2/2方平组织的组织、狭幅袋组织部、3/3方平组织构成。
在此所谓的方平组织,是指经线及纬线以特定根数的起伏为基本单位,纵横展开的组织,也可以称为席纹组织、板丝组织。
从容易设计气囊形状方面考虑,形成于接合带的方平组织优选为:如n/n席纹一样,经线和纬线的根数只是相同数量地起伏的组织。本发明的最大特征在于,将接合带靠近二层袋织组织一侧设置为2/2方平组织,经由狭幅织部,远离的一侧设置为3/3方平组织。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利用现有技术不能达成的,抑制皱纹的产生,而且还可以达成展开、膨胀后的高内压保持性,特别是可以达成耐湿热后的内压保持性。该令人吃惊的特征现在推定为是由以下机理造成的。亦即,在双层袋组织部膨胀、展开时,由于靠近双层袋组织部的一侧的2/2方平组织是紧密的组织,因此不会引起纱偏移,暂时阻挡高压力的空气,但其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形成2/2方平组织部的纤维间向外周侧泄漏,通过狭幅袋组织部,到达其外侧的3/3方平组织部。但是,由于3/3方平组织是比2/2方平组织疏松的结构,因此不仅难于产生皱褶,而且由于涂敷剂容易浸透,构成3/3方平组织的纱之间结合牢固,因此可以防止通过纤维间的空气泄漏。另外,在4/4方平组织以上的疏松结构的纺织组织中,涂敷剂的渗透性良好,但易产生涂敷斑,而且由于纱上浮的根数增多,因此即使涂敷剂渗透,也会引起构成组织的纱不能被固定,空气容易泄漏。4个以上的方平组织时,上浮纱的根数增多,容易成为空气泄漏的原因,不优选。基于以上的理由,在本发明中,双层袋组织部的远离的一侧必须由3/3方平组织形成。
就耐湿热后的耐空气泄漏性(袋内压保持率)而言,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如果3/3方平组织有2/2方平组织,则由于涂敷剂渗透良好,因此即使在耐湿热后,耐空气泄漏性也良好。另外,与将2个2/2方平组织并列而成的接合带相比,将2/2方平组织与3/3方平组织组合而成的接合带,由于利用3/3方平组织,可以缓和经线的起伏结构,经线张力不会部分升高,因此可织性也良好。
位于2/2方平组织与3/3方平组织之间的狭幅袋组织部和双层袋组织部一样,优选:CF为1900以上、2400以下,纱根数为2根以上、40根以下。设置该狭幅袋组织部可以抑制高密度织造时经线纤毛的产生,改善可织性,另外,可以缓和底布中的皱褶,得到平坦的袋组织底布。
2/2方平组织中的纱根数为4根以上、20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根以下。从防止皱褶产生方面考虑,最优选为8根以下。
就3/3方平组织而言,纱根数优选为3根以上、24根以下的以3为倍数的任意根数构成,更优选为6根以上、15根以下,在防止皱褶产生方面,最优选为12根以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接合带附近的纺织物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其织物的纺织组织图。在图1中,接合带附近由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大袋部)、双面异色花纹组织部、2/2方平组织、狭幅袋组织部、3/3方平组织构成,在设置于该双层袋组织部与2/2方平组织之间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部中,构成该双层袋组织部的上布的纱14、纱15,与构成下布的纱16、纱17,通过虚线A沿边界上下反转织成。在双面异色花纹组织部,由于纱19和纱20的4根纱形成上布和下布2层,因此存在对调纱的位置之后的纱(虚线A右边的纱)。只要这些纱在2根以上几根都可以,但从改善接合带的耐空气泄漏性方面考虑,优选为2根~12根,从纺织组织设计方面考虑,优选为4根。在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中,纱的反转部分(虚线A部分)由于上布和下布的纱交织,因此密度变大,空气的通过性极低,耐空气泄漏性良好。
另外,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优选邻接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设置,通过这样的配置,由于双面异色花纹组织的结构上可以由数量众多的多根纱均匀地承受负荷,因此一根纱承受的力变弱,可以减少断纱和网眼偏移(目ずれ)等影响空气泄漏的因素。而且,通过连续设置两个以上的双面异色花纹结构形成的结构,可以防止织造时的纺织皱褶,得到更平坦的袋组织底布。双面异色花纹部的连续的数目,优选为6个以下,尽管超过6个在织成方面不会形成特别的问题,但由于结节带的宽度增加,袋组织底布的外观形状变得过大,因此不优选。更优选为4个以下。可以展开、膨胀的双层袋组织部的纱为沿例如180度的方向拉伸过的状态时,由于通过双面异色花纹组织的存在,使上布的纱14和纱15拉向下方,下布的纱16和纱17拉向上方,因此,施加于虚线A部分的纱的负荷变得均匀,另外,在该边界部,由于纱密实地形成交织的状态,因此对耐空气泄漏性有利。对此,将3/3方平组织的单层纺织组织设置在双层袋组织部一侧时,在其边界部分产生3根浮纱,纱的自由度变大,也容易产生丝偏移(糸ずれ),因此容易产生空气泄漏和网眼偏移。作为双面异色花纹组织的接合带的形成宽度,优选1~12根作为横纱,更优选为4根以下。
在本发明的接合带中,优选含有2/2方平组织的第一组织至少由一个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和2/2方平组织构成,使其展开、膨胀时更难以引起组织偏移,组织的顺序优选从双层袋组织部开始,由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其次是2/2方平组织构成。在此,所谓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是指构成双层袋组织部的上布与下布的纱,其位置完全转换的组织。而且接合带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与方平组织之间也可以存在部分结节组织等二层袋织组织。
优选本发明的非膨胀、展开部为其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含有部分结节组织部的二层袋织组织。
所谓部分结节组织,是指以二层袋织为基本的袋组织,但是由于袋组织的上下布到处都是存在单层部的组织,是为了防止上下布的偏移和容易安装而设置的,因此可以用点和线、或者龟甲纹和斜线等任意的点和线制作单层部。
采用袋组织织机纺织用于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织物时,当接合带在经线方向上连续时,其后方的经线与其他的经线相比,张力容易变大。这是因为单层织部与袋部和部分结节部的经线的咬入量(喰い量)不同的缘故,在该接合带在经线方向上连续时,为了使其他经线部分咬入量相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提供给单层织部的组织气囊的底布以外的地方和非膨胀袋组织部(展开的)以外的地方形成单层织部,使经线张力缓和。
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中导入流体的双层袋组织部展开时,空气进入该袋部,扁平的袋织物变为立体的,因此导致布膨胀,成为袋织物的投影面积整体减小的形体,最大膨胀时,与双层袋组织部的膨胀的边界成为沿180度方向拉伸的状态,非展开部瞬间也受到向袋侧的拉伸。这时,特别在曲线部也受到压缩和拉伸的力。通过使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和2/2方平组织和3/3方平组织连续形成,可以使该二层袋织组织的端部因展开而扩张,这时可以得到在双面异色花纹组织部的气密性。通过在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上连续配置2/2方平组织,可以在得到气密性的同时产生降低袋组织底布的皱褶的效果,另外,由于底布的柔软性,还可以得到吸收膨胀时的压缩和拉伸的效果。而且,用3/3方平组织可以得到完全的气密性。
用于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经线,可以是非浆纱和浆纱等。另外在非浆纱的情况下,优选通过交织加工具有10个/m以上、40个/m以下范围的交织,更优选为20个/m以上、35个/m以下。另外经线可以加捻300T/m以下、优选50T/m以上100T/m以下后使用。而且整经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注油和上蜡赋予平滑性和集束性,也可以采用将丙烯酸、丙烯酸与PVA并用、聚丙烯酸或者硅氧烷配制于基材中的浆剂进行上浆,这时,浆的附着量优选为0.5~3%owf。
可以使用与经线相同的纱作为纬线,其交织可以比经线少,优选为5个/m以上、50个/m以下的。使用喷气织机等时,交织超过50个/m的难于通过空气,不能高速化,另外,交织低于5个/m的,由于来自喷嘴的压缩空气产生斑点,导致穿梭性(飞走性)劣化,产生节点瑕疵。用于剑杆织机等时,交织没有特别限制。
在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生产中,可以使用例如:喷气织机、剑杆织机、投影织机、多相织机等织机,但不限于这些。由于高密度袋组织底布是高密度织物,因此,从纺织时使其织前稳定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全面边撑。在该全面边撑的边撑杆中,也可以安装有凹凸和沟槽,以有效地抑制布的滑动,使其织前稳定。另外,也可以在织物两端使用增纱以补偿布的下垂。控制经线的上升下降的机械,采用提花装置和多臂装置生产,但电子提花装置对于批量生产和设计变更的快速性有利,因此优选。提花的纱罗数没有特别的限制,但纱罗数为2000~14000头等的纱罗数多的电子提花的设备,由于其可以很好地对应复杂形状的提花制作精度,因此优选。
另外,将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作为气囊而形成产品化时,为了防止空气透过性低和网眼偏移、防止爆裂,优选将硅树脂和聚氨酯树脂等涂层剂涂敷于织物的两面。涂层越薄,存放性越好,但如果考虑耐空气泄漏性等特性,则其必须为10g/m2以上、优选为140g/m2以下,更优选为100g/m2以下,最优选为50g/m2以下。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织造时的抑止了纺织皱褶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可以抑制涂敷时起因于双层袋组织部与接合带部之间的皱褶的涂敷斑,得到涂敷后耐空气泄漏性优良的底布。
而且,作为涂敷前处理,只有通常的精制-热定形工序和定形工序,或通过压延处理等将经纬的尺寸和织物表面设定在所希望的范围。
本发明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通气度优选为0.5cm3/cm2.s以下,如果超过0.5cm3/cm2.s,则硅氧烷涂层不均匀,有时不能满足作为帘式气囊必要的内压保持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谓的通气度,是指用JIS L1096 8.27.1法(弗雷泽法)测定的值。
用于本发明的硅氧烷涂层优选为硅橡胶。
优选的硅橡胶例如以下的组合物。
(a)在25℃的粘度为100~200,000mPa.s,末端部位具有SiC键合的乙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5~70重量份
(b)具有SiH基的有机氢聚硅氧烷0.1~30重量份
(c)在脂肪族不饱和基上有促进SiH基附加能力的催化剂0.01~10重量份
(d)有机溶剂0~80重量份
(其中,(a)+(b)+(c)=100重量份)
该组合物中的(a)为主剂,末端部位的乙烯基通过加成反应形成硅橡胶。
该组合物中的(b)为交联剂,是具有SiH基的有机氢聚硅氧烷。在有机氢聚硅氧烷的骨架中,优选Si(OR)4对SiH(OR)3的比为10∶1~1∶1,更优选为5∶1~1∶1。该有机氢聚硅氧烷优选以(Si-键合的氢)∶(Si-键合的脂肪族不饱和基)为10∶1~1∶1的范围的量存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中。
该组合物中的(c)为催化剂,是指在二氧化硅、氧化铝或者活性炭类的载体上细微分布的铂或铂的卤化物。
该组合物也可以添加有机溶剂作为涂料使用,不添加有机溶剂的组合物也可以直接使用。
另外,该硅氧烷组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公知的硅烷偶联剂、阻燃剂、二氧化硅等填充剂、颜料及稳定剂等。
硅氧烷涂层量优选为10g/m2以上、140g/m2以下。
更优选为100g/m2以下,最优选为50g/m2以下。
通过使其为140g/m2以下,可以得到气密性优良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通过使其为100g/m2以下,最优选为50g/m2以下,可以得到重量轻、气密性优良的适用于侧帘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最优选采用250dtex以下的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进行过140g/m2以下的硅氧烷涂敷的高密度底布,可以使其膨胀、展开后8秒后的内压保持率保持在70%以上。
硅氧烷涂敷可以采用通常的浮刀式涂布机(floating knife coater)、开辊刮刀式涂布机(roll-on knife coater)、刮刀式涂布机(commacoater)、反转涂层机(reverse coater)、凹板式涂布机等涂布机。当然,也可以将硅树脂膜层压,但由于底布与硅之间的粘结性有些许劣化,因此不优选。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其测定方法、评价方法等如下所述。
(1)可织性(停台次数)
织机使用ドルニエ社制空气投纬织机LWV(240cm宽),提花机使用スト一ブリ社制电子提花机LX1600(3072针),提花通丝悬挂3根,检查其以700rpm的速度进行织造时的可织性。另外,根据细度不同,织机采用スルザ一社制剑杆织机G6200(140cm宽),提花机使用スト一ブリ社制电子提花机CX960(4096针),提花通丝悬挂1根,检查其以480rpm的速度进行织造时的可织性。统计经线原因和纬线原因造成的停台次数,经线原因包括因断丝、产生经线纤毛及经线上下不开口(开口不良),而致使纬线不穿梭织物宽等造成的停台;纬线原因包括因纬线在穿梭途中其前端部缠绕或弯曲,纬线不穿梭织物宽等造成的停台。该经线原因造成的停台次数为3次/100m.台以上、10次/100m.台以下时,或者纬线原因造成的停台次数为10次/100m.台以上,30次/100m.台以下,虽不充分,但可织性合格,以经线原因造成的停台次数在11次/100m.台以上,或者纬线原因造成的停台次数在31次/100m.台以上时有问题。
(2)加工布匹的皱褶及涂敷斑
将加工布匹悬挂在验布机上,边以10m/分的速度卷取,边由5个具有5年以上织物生产经验的检查员检查加工布匹的皱褶程度及涂敷斑。就皱褶而言,将5人的评价结果进行平均,以4级以上为合格,3级以上、不足4级为有问题但是合格,不足3级为有问题。皱褶的判断标准如下:5级:织物上的一层部与袋组织部之间无皱褶、平坦;4级:皱褶轻微能稍微看到;3级:可以看到皱褶;2级:可以看到皱褶,还能判断表面凹凸;1级:有皱褶,还能清楚地判断凹凸。涂敷斑也同样,将5人的评价结果进行平均,4级以上为合格,3级以上、不足4级虽不充分、但合格,不足3级为有问题。涂敷斑的判断标准如下:5级:织物上无涂敷斑;4级:涂敷斑轻微能稍微看到;3级:涂敷斑能稍微看到;2级:可以看到涂敷斑;1级:有严重的涂敷斑。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加工布匹,是指将坯布根据常规方法精制,进行过涂敷处理的织物。
(3)囊内压保持率
将进行过涂敷处理的袋织气囊通过金属管固定在内压为100kPa、容量为300L的容器前端,将安装在该容器前端附近的阀门用电磁阀瞬时打开,然后,用安装在袋织气囊侧的管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查袋织气囊的内压。8秒后内压保持率是初期的50%以上的为合格,30%以上、不足50%的虽不充分、但合格,不足30%的为有问题。测定次数为10次,最小的内压保持率的值为1点没有超过30%时也视为有问题。
(4)细度
通过JIS L1073进行测定。
(5)加工布匹表面的凹凸
用表面粗糙计测定涂敷过的加工布匹双层袋组织部与单层织部的厚度。使表面粗糙计的指针从双层袋组织部向接合带方向移动,将单层织部位于相对针的进行方向呈直角方向。亦即,在双层袋组织部使其移动5mm,然后移动到接合带侧。测定这时的双层袋组织部的平均厚度和位于接合带的单层织部的平均厚度,将双层袋组织部与单层织部的厚度之差(δ)除以双层袋组织部的厚度(d)的值(δ/d)变换场所测定50次,进行判断,以将这些进行平均的值不足0.05为合格,0.05以上不足0.1时为有问题但是合格,0.1以上的有凹凸,为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接合带有两个以上的单层织部时,测定各自的单层织部的厚度,采用大的一方。
(6)柔软性
将从内压为100kPa、容量为300L的容器导入空气使其膨胀的囊,由5个检查员检查用手按下时的硬度。将5人的评价结果进行平均,3级以上为合格,2级以上、不足3级虽不充分、但合格,不足2级为有问题。囊硬度的判断标准为:5级:柔软;4级:稍微柔软;3级:硬和软都不属于;2级:稍微硬;1级:硬。
(7)耐湿热粘结性
以ISO5981的A法为基准,湿热条件为80℃×95%RH×200小时。对耐湿热处理后的底布,依照上述(3)的囊内压保持率进行评价。
实施例1
将总细度235dxet、单纱细度3.3dxet、无捻、交织数32个/m、交织强度27%、油剂附着量1.0Wt%的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用于经线和纬线,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26.6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36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66.8%,织造时的经线张力为0.25cN/dtex,采用上述的剑杆织机和电子提花机制作坯布。作为接合带,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一侧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然后,使用该坯布,经过精制定形工序,而且涂层是将下述的硅树脂用开辊刮刀式涂布机每单面涂敷50g/m2,双面涂敷结束后,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硅树脂的调制
(1)将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过的二氧化硅11重量份及在25℃具有150,000mPa.s的粘度的乙烯基末端聚二甲基硅氧烷33重量份在混炼机中混合,然后,将乙烯基末端环己醇0.03重量份与铂类催化剂0.07重量份边搅拌,边添加。
(2)将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过的二氧化硅11重量份及在25℃具有150,000mPa.s的粘度的乙烯基末端聚二甲基硅氧烷33重量份在混炼机中混合,进一步将在25℃具有约1,000mPa.s的粘度的有机氢硅氧烷8重量份边搅拌,边添加。
(3)将(1)中得到的混合物44重量份、(2)中得到的混合物52重量份、在25℃具有约20mPa.s的粘度的有机氢硅氧烷1.5重量份、四乙氧基硅烷0.9重量份、铂类催化剂0.9重量份在混炼机中混合,形成液体状的硅氧烷组合物。
采用开辊刮刀式涂布机,将上述的液体状的硅氧烷组合物在上述得到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单面涂敷50g/m2,在干燥机内进行180℃、1分钟的热处理。进一步在另一面也同样涂敷50g/m2液体状的硅氧烷组合物。在干燥机内进行180℃、1分钟的热处理,得到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得到的底布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造时没有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涂敷加工布匹也没有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接合带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优良,高速展开性也优良。
实施例2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20.0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3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169。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没有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的皱褶和涂敷斑非常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优良,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3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47.4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60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2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315。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非常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的皱褶和涂敷斑有少许,但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对人体的冲击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4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12.2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2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093。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这样的结果:织机的停台非常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非常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但内压保持率不充分,但保持了合格的水平,柔软性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5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12.2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20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28根/2.54cm、纬线密度129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1970。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这样的结果:织造时没有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但内压保持率不充分,但保持了合格的水平,柔软性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1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08.9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16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22根/2.54cm、纬线密度为124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188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这样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但内压保持率是不合格水平。柔软性小,但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水平,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2
除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57.5根/2.54cm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7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1根/2.54cm的加工布匹。经常产生经线纤毛,织造相当困难。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430。
结果如表1所示,其结果:因经线原因造成的织机的停台非常多,坯布经线纤毛也非常多,加工布匹皱褶多涂敷斑也不良。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稍微恶化,内压保持率不合格,耐湿热粘结性也不合格,但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6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其次是经由纱根数为4根的袋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参考图1)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没有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7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其次是经由纱根数为4根的袋织、再次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进一步经由纱根数为4根的袋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没有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8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非常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大致良好,对人体的冲击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9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1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非常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是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0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2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1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20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是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虽虽不充分,但大致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2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3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非常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3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15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虽不充分,但是是合格的水平,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235dtex,因此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3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没有袋体和3/3方平组织)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良好,但内压保持率不合格,对人体的冲击性小,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
实施例14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21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虽不充分,但是合格的水平,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5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0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6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52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5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1。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虽不充分,但是是合格的水平,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7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2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良好,涂敷斑也是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4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其次是经由3根的袋织、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另外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但内压保持率差,柔软性小,但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5
除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8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参照图7)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看得见,但是,是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虽不充分,但合格,但内压保持率差,柔软性小,但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8
除了单面涂敷硅树脂的量为15g/m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146根/2.54cm,纬线密度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结果,如表1所示,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虽不充分,但为合格的水平,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19
除了单面涂敷硅树脂的量为135g/m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良好,涂敷斑也大致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大致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0
除了单面涂敷硅树脂的量为45g/m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6
除了单面涂敷硅树脂的量为5g/m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良好,涂敷斑也大致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但内压保持率是不合格的水平,柔软性小,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1
除了单面涂敷硅树脂的量为160g/m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3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良好,涂敷斑也大致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虽不充分,但是合格的水平,内压保持率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2
除了使经线及纬线的单纱细度为2.7dtex/f、织机为喷气织机、经线上附着由聚丙烯酸构成的2%owf的浆剂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6根/2.54cm、纬线密度145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2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非常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良好,内压保持率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3
除了使经线及纬线的单纱细度为6.5dtex/f、织机为喷气织机、经线上附着由聚丙烯酸构成的2%owf的浆剂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7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46。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良好,内压保持率非常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4
除了使经线及纬线的单纱细度为1.1dtex/f、织机为喷气织机、经线上附着由聚丙烯酸构成的2%owf的浆剂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3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4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00。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有织机的停台,但可织性是合格的水平,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良好,内压保持率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5
除了使经线及纬线的单纱细度为7.8dtex/f、织机为喷气织机、经线上附着由聚丙烯酸构成的2%owf的浆剂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48根/2.54cm、纬线密度为146根/2.54cm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54。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有织机的停台,但可织性是合格的水平,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也不充分,但是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大致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23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6
将总细度为175dtex/f、单纱细度为3.3dtex/f的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用于经线及纬线,使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46.7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58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1.9%、织造时的经线张力为0.25Cn/dtex,使用上述喷气织机和电子提花机制作坯布。经线上附着由聚丙烯酸构成的2%owf的浆剂。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一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2/2双面异色花纹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双面异色花纹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然后,使用该坯布,经过精制-定形工序,而且涂层是将硅树脂用刮刀式涂布机(comma coater)在每一单面涂敷45g/m2的量,双面涂敷结束后,得到经线密度为165根/2.54cm、纬线密度165根/2.54cm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183。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无织机的停台,可织性非常良好,加工布匹没有皱褶和涂敷斑也良好。另外,边界部的凹凸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175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7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110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86.7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94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2.2%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6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206根/2.54cm、纬线密度为204根/2.54cm的高密度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150。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有织机的停台,但可织性大致良好,加工布匹几乎也没有皱褶和涂敷斑,是良好的。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因110dtex,故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8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350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108.4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108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2.0%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6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20根/2.54cm、纬线密度为114根/2.54cm的高密度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189。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无织机的停台,但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几乎也没有皱褶和涂敷斑,是良好的。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29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470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织机上的经线密度100.5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93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3.8%、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一侧开始由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6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14根/2.54cm、纬线密度为98根/2.54cm的高密度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89。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几乎也没有皱褶和涂敷斑,是良好的。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也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实施例30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470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使用从双层袋组织部开始由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其次是经由纱根数为4根的袋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2/2方平组织、使用纱根数为4根的狭幅袋组织部、使用纱根数为6根的3/3方平组织构成的接合带作为接合带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9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114根/2.54cm、纬线密度为98根/2.54cm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98。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具有良好的结果:织机的停台少,可织性良好,加工布匹几乎也没有皱褶和涂敷斑,是良好的。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内压保持率也良好,柔软性也小,耐湿热粘结性也良好,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7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78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218.2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234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7.0%以外,其余和实施例26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250根/2.54cm、纬线密度为246根/2.54cm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191。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织机的停台多,可织性是不合格的水平,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大致良好的。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良好,但内压保持率是不合格的水平,柔软性也小,但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还算良好,高速展开性也良好。
比较例8
除了经线及纬线的总细度为940dtex、单纱细度为3.3dtex/f、织机上的经线密度为69.0根/2.54cm、织机上的纬线密度为68根/2.54cm、筬的空间率为52.5%、且织机为剑杆织机以外,其余和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经线密度为76根/2.54cm、纬线密度为71根/2.54cm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的加工布匹。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单面为2254。
得到的织物的特性如表1所示,其结果:有织机的停台,但可织性大致良好,加工布匹皱褶和涂敷斑是不合格的水平。另外,边界部的凹凸率是不合格的水平,内压保持率不充分,但勉强还算是合格的水平,柔软性也小,但耐湿热粘结性是不合格的水平。
[表1](1-1)
  经线纬线的总细度(dtex) 经线纬线的单丝细度(dtex) 边界组织 织机上的经线密度(根/2.54cm)  袋体布面覆盖系数 织机上的纬线密度(根/2.54cm) 织机   涂层剂的涂敷量(g/m2) 加工布的经线密度(根/2.54cm) 加工布的纬线密度(根/2.54cm)   经线造成的停台次数(次/100m.台) 纬线造成的停台次数(次/100m.台) 加工布的皱褶(级)
实施例1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0     5
实施例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0  2169   136   RL     50     137     146     0     0     5
实施例3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47.4  2315   136   RL     50     160     142     1     0     4.8
实施例4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12.2  2093   136   RL     50     127     146     1     1     5
实施例5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12.2  1970   120   RL     50     128     129     0     0     4.8
比较例1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08.9  1886   116   RL     80     122     124     0     3     5
比较例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57.5  2430   136   RL     80     176     141     52**     19*     1.2**
实施例6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0     5
实施例7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0 5
实施例8   235   3.3     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1     5
实施例9   235   3.3     2/2方平组织(1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46   136   RL     50     147     146     0     2     4.2
实施例10   235   3.3     2/2方平组织(2).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0     5
实施例11   235   3.3     2/2方平组织(20).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46   136   RL     50     147     146     1     6     4
实施例1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3)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1     5
实施例13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15)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1     2     4
比较例3   235   3.3     只是2/2方平组织(6)   126.6  2223   136   RL     50     144     146     0     1     5
实施例14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21)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2     8     3.8*
实施例15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0).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0     146     146     0     2     5
实施例16   235   3.3     2/2方平组织(8).袋(52).3/3方平组织(6)   126.6  2230   136   RL     50     145     146     0     1     5
[表1](1-2)
经线纬线的总细度(dtex) 经线纬线的单丝细度(dtex) 边界部组织 织机上经线密度(根/2.54cm) 袋体布面覆盖系数   织机上纬线密度(根/2.54cm) 织机 涂层剂的涂敷量(g/m2) 加工布的经线密度(根/2.54cm) 加工布的纬线密度(根/2.54cm) 经线造成的停台次数(次/100m.台) 经线造成的停台次数(次/100m.台)  加工布的皱褶(级)
实施例17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2).3/3方平组织(6)   126.6   2246     136   RL     50   147   146     0     0     5
比较例4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6)   126.6   2246     136   RL     80   147   146     0     2     4
比较例5   235   3.3     2/2方平组织(4).袋(8).2/2方平组织(4)   126.6   2246     136   RL     80   147   146     1     4     4
实施例18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15   146   146     0     0     5
实施例19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135   146   146     0     1     5
实施例20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80   146   146     0     0     5
比较例6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5   146   146     0     0     4.8
实施例21   235   3.3     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8     136   RL     160   146   146     0     0     4.4
实施例22   235   4.4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30     136   AJL     50   146   145     0     1     5
实施例23   235   6.5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46     136   AJL     50   147   146     0     7     4
实施例24   235   1.1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00     136   AJL     50   143   144     0     0     5
实施例25   235   7.8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6.6   2253     136   AJL     50   148   146     0     27*     4
实施例26   17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46.7   2183     158   AJL     50   165   165     0     0     5
实施例27 11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86.7 2150 194 AJL 50 206 204 0 0 5
实施例28   35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08.4   2189     108   AJL     50   120   114     0     0     5
实施例29   47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00.5   2298     93   AJL     50   114   98     0     0     5
实施例30   470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100.5   2298     93   AJL     50   114   98     0     1     5
比较例7   78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218.2   2190     234   AJL     50   250   246     0     0     4.2
比较例8 94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69 2253 68 RL 50 76 71 1 0 4
[表3]续(1-1)
经线纬线的总细度(dtex) 经线纬线的单丝细度(dtex) 边界组织   涂敷斑(级) 边界部凹凸率(δ/d)   囊内压保持率平均(%) 囊内压保持率(最大~最小)(%)   柔软性(级)   湿热处理后囊内压保持率平均(%) 湿热处理后囊内压保持率(最大~最小)(%) 综合评定
实施例1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4  0.034     90 95~87     4     85     91~81   A
实施例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25     90 95~85     4.2     87     92~75   A
实施例3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8  0.039     88 92~85     3.6     83     88~76   A
实施例4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33     80 88~71     4.2     78     84~67   A
实施例5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3     70 76~59     4.4     69     80~58   A
比较例1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  0.031     24** 39~12**     4.4     22**     36~10**   C
比较例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1.2**  0.063*     44* 58~27**     3.8     37*     52~23**   C
实施例6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4.4  0.033     91 94~87     4     86     90~81   A
实施例7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4.4  0.035     92 96~88     4     87     91~86   A
实施例8   235   3.3     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4.4  0.028     86 92~78     4     82     88~70   A
实施例9   235   3.3     2/2方平组织(16).袋(4).3/3方平组织(6)   4.2  0.039     80 86~72     4     78     83~69   A
实施例10   235   3.3     2/2方平组织(2).袋(4).3/3方平组织(6)   5  0.027     87 91~82     4     85     89~72   A
实施例1   235   3.3     2/2方平组织(20).袋(4).3/3方平组织(6)   4  0.051*     75 83~66     4     70     77~61   B
实施例12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3)   4.4  0.029     80 86~71     4     74     80~66   A
实施例13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15)   4  0.041     75 82~64     4     75     81~68   A
比较例3   235   3.3     只是2/2方平组织(6)   4.4  0.031     34* 40~18**     4     25**     31~9**   C
实施例14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21)   3.8*  0.048     70 81~60     4     72     81~60   B
实施例15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0).3/3方平组织(6)   4.2  0.037     75 81~65     4     73     79~59   A
实施例16   235   3.3     2/2方平组织(8).袋(52).3/3方平组织(6)   4.2  0.026     66 71~54     4     63     71~55   A
[表1]续(1-2)
经线纬线的总细度(dtex) 经线纬线的单丝细度(dtex) 边界组织 涂敷斑(级) 边界部凹凸率(δ/d)   囊内压保持率平均(%) 囊内压保持率(最大~最小)(%)   柔软性(级)   湿热处理后囊内压保持率平均(%) 湿热处理后囊内压保持率(最大~最小)(%) 综合评定
实施例17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2).3/3方平组织(6)   4.2  0.031     89  94~79     4     85     90~76   A
比较例4   235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6)   4  0.04     58  85~41*     4     35*     45~22**   C
比较例5   235   3.3     2/2方平组织(4).袋(8).3/3方平组织(4)   4  0.041     64  76~46*     4     43*     56~28**   C
实施例18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  0.029     63  72~44*     4.4     57     70~39*   B
实施例19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48     95  97~89     3.6     92     96~84   A
实施例20   23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22     91  95~85     3.8     90     94~83   A
比较例6   235   3.3     2/2方平组织(8).袋(4).3/3方平组织(6)   3.4*  0.047     15**  20~8**     4.4     10**     17~5**   C
实施例21   235   3.3     2/2方平组织(8).袋(4).3/3方平组织(6)   3*  0.078*     93  97~88     3.2     86     91~82   B
实施例22   235   4.4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3     90  95~83     4     86     93~77   A
实施例23   235   6.5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  0.045     77  81~65     4     73     79~58   A
实施例24   235   1.1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22     89  93~83     4.4     86     90~79   A
实施例25   235   7.8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  0.059*     75  81~65     3.8     70     80~60   B
实施例26   175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21     89  93~83     4.4     83     91~77   A
实施例27   11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36     82  89~74     5     76     88~69   A
实施例28   35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5  0.038     88  92~79     4     82     87~70   A
实施例29   470   3.3     2/2方平组织(4).袋(4).3/3方平组织(6)   5  0.044     89  93~84     3     84     89~73   A
实施例30   470   3.3     双面异色花纹组织.2/2方平组织(4).袋4(4).3/3方平组织(6)   5  0.042     90  93~87     3     86     92~75   A
比较例7   78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4.2  0.04     15**  50~0**     5     12**     40~0**   C
比较例8   940   3.3     2/2方平组织(6).袋(4).3/3方平组织(6)   2**  0.097*     58  87~36*     2*     49*     60~25**   C
另外,表中的*表示数值不充分但合格的水平,**表示有问题的水平。                                                 RL:剑杆织机                                                   AJL:喷气织机
工业应用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高密度袋组织底布作为气囊用底布,其内压保持率良好,所谓的可织性、皱褶和涂敷斑的品质也良好。特别适用于从侧面保护人体的帘式气囊。

Claims (15)

1.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包括由100dtex~500dtex的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的可以展开和膨胀的二层大袋部和在其外围的接合带和非膨胀展开部,其特征在于,接合带的至少一部分从大袋侧开始,由包括2/2方平组织的第1组织、狭幅袋组织部和包括3/3方平组织的第2组织构成,并具有10g/m2以上的硅氧烷树脂涂层,并且狭幅袋组织部的布面覆盖系数是每单面为1900~2400。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第1组织由至少一个双面异色花纹组织和2/2方平组织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狭幅袋组织部的纱根数为2根~40根。
4.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2/2方平组织的纱根数为4根~16根。
5.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3/3方平组织的纱根数为3根~15根。
6.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热塑性合成纤维是400dtex以下的合成纤维。
7.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热塑性合成纤维是250dtex以下的合成纤维。
8.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合成纤维是聚己二酰己二胺长纤维。
9.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第1组织部具有2~6个连续的双面异色花纹组织。
10.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非膨胀袋组织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部分结节部。
11.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具有140g/m2以下的硅氧烷涂层。
12.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合成纤维的单纱细度为0.5dtex~4.5dtex。
1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其特征在于,具有50g/m2以下的硅氧烷涂层。
14.帘式气囊,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记载的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15.如权利要求14记载的帘式气囊,其特征在于,展开8秒后的内压保持率为70%以上。
CN200480028245.XA 2003-09-29 2004-09-29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Active CN1860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37659A JP2005105437A (ja) 2003-09-29 2003-09-29 エアバッグ用袋織基布
JP337659/2003 2003-09-29
PCT/JP2004/014267 WO2005031052A1 (ja) 2003-09-29 2004-09-29 高密度袋織基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0266A CN1860266A (zh) 2006-11-08
CN1860266B true CN1860266B (zh) 2014-01-29

Family

ID=34386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28245.XA Active CN1860266B (zh) 2003-09-29 2004-09-29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690401B2 (zh)
EP (1) EP1669481B1 (zh)
JP (2) JP2005105437A (zh)
KR (1) KR100829635B1 (zh)
CN (1) CN1860266B (zh)
AT (1) ATE441748T1 (zh)
DE (1) DE602004022959D1 (zh)
TW (1) TWI267570B (zh)
WO (1) WO20050310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42414A1 (en) * 2004-07-16 2008-02-2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Hollow Weave Fabric for an Air Ba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70063492A1 (en) * 2005-09-07 2007-03-22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for inflating outside a vehicle
CN101283130B (zh) * 2005-10-07 2012-11-14 可隆株式会社 可用气体充气的双层织物
CN101389509B (zh) * 2005-12-12 2011-06-08 高地工业公司 涂覆有热塑性材料并热封接的气囊
DE102006021082A1 (de) * 2006-05-05 2007-11-15 Bst Safety Textiles Gmbh Nahtkonstruktion für ein Gewebe
US7759747B2 (en) * 2006-08-31 2010-07-20 Micron Technology, Inc. Tantalum aluminum oxynitride high-κ dielectric
KR101011237B1 (ko) * 2007-02-23 2011-01-26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에어백, 및에어백의 제조방법
JP5023761B2 (ja) * 2007-03-29 2012-09-12 東レ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KR101352328B1 (ko) * 2007-12-28 2014-01-15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에어백, 및 에어백의제조방법
KR101350986B1 (ko) * 2007-12-28 2014-01-14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US20100253047A1 (en) * 2007-12-28 2010-10-07 Kolon Industries, Inc. Inflatable fabrics and an air-bag
ITTO20080112A1 (it) * 2008-02-14 2009-08-15 Antica Valserchio S R L Tessuto costituito da almeno due falde intrecciate tra loro lungo un tratto comune e procedimento per la sua realizzazione.
KR100977421B1 (ko) * 2008-07-04 2010-08-24 주식회사 텍스랜드앤넥스코 고밀도 극세 직물
JP6013710B2 (ja) * 2010-08-02 2016-10-25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織物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JP2014514470A (ja) * 2011-03-31 2014-06-19 コーロン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ク 気体による膨張性二重織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72484B2 (ja) * 2011-10-14 2015-09-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袋織エアバッグ
CN104160086B (zh) * 2012-03-09 2016-12-28 旭化成株式会社 气囊用基布
MX2015002395A (es) * 2012-08-28 2015-06-03 Toray Industries Tela recubierta y metodo para produccion de la misma.
US9913415B2 (en) 2013-03-13 2018-03-06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EMI shielding textile fabric, wrappable sleeve constructed therefro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EP2868799A1 (en) * 2013-10-30 2015-05-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air-bag
JP6130804B2 (ja) * 2014-03-28 2017-05-17 住商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袋織基布
EP2930069B1 (en) * 2014-04-07 2017-09-1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ir-bags
JP2017519125A (ja) 2014-06-24 2017-07-13 コーロン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ク エアバッグ用ポリエステル布地の製造方法
CN104055253A (zh) * 2014-07-02 2014-09-24 张家港市杨舍新米洋针织厂 一种耐化学腐蚀混纺面料
JP6428008B2 (ja) * 2014-07-14 2018-11-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袋織エアバッグ
EP3178030B1 (en) * 2014-08-06 2020-09-16 Waitak Labels Factory Limited Authentication devices
CN104988638A (zh) * 2015-06-25 2015-10-21 苏州迪盛织造整理有限公司 一种细旦高密锦纶管状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JP5831665B1 (ja) * 2015-08-12 2015-12-09 日東紡績株式会社 ガラスクロス
WO2017079499A1 (en) 2015-11-06 2017-05-11 Invista North America S.Ar.L. Low permeability and high strength fabric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9873401B2 (en) * 2016-02-26 2018-01-2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fabric including aper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10920342B2 (en) * 2016-10-21 2021-02-16 Jiaxing Deyong Textiles Co., Ltd. Loom, method for producing textile, and ultrahigh-density textile
CN106637592A (zh) * 2016-11-18 2017-05-10 王财农 一种高强度面料
CN113235205A (zh) 2017-05-02 2021-08-10 英威达纺织(英国)有限公司 低渗透性和高强度织造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067655A1 (en) 2017-09-29 2019-04-04 Invista Textiles (U.K.) Limited INFLATABLE SAFETY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INFLATABLE SAFETY DEVICES
KR102044007B1 (ko) * 2018-10-23 2019-11-12 이호숙 보온 이중 직물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딩물
CN109267209A (zh) * 2018-12-05 2019-01-25 浙江理工大学 窗帘布与挂钩布带纬向一体织造成型的织物组织设计方法
CN111621898A (zh) * 2020-05-20 2020-09-04 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的一次成型编织物
CN113650379A (zh) * 2021-08-17 2021-11-16 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复合一次成型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63468A1 (en) * 1993-12-28 1995-07-19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mpany, Limited Silicone rubber-coated air bag
EP0553840B1 (en) * 1992-01-31 1996-03-27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mpany, Limited Liquid silicone rubber coating composition for application to air bags
US6220309B1 (en) * 1999-09-24 2001-04-24 Milliken & Company Inflatable fabrics comprising basket-woven attachment points between fabric panels
WO2003078711A1 (en) * 2002-03-15 2003-09-25 Toyoda Boshoku Corporation Hollow-weave airbag
EP1127968B1 (en) * 2000-02-22 2005-05-04 Toyoda Boshoku Corporation Integrally woven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850A (ja) 1989-06-14 1991-01-24 Asahi Chem Ind Co Ltd 二重袋織エアーバッグとその織地
JPH0316852A (ja) 1989-06-14 1991-01-24 Asahi Chem Ind Co Ltd 袋織のエアーバッグ
JPH04193646A (ja) 1990-11-28 1992-07-13 Asahi Chem Ind Co Ltd 袋織エアーバッグ
DE19945880A1 (de) * 1999-09-24 2001-03-29 Berger Seiba Technotex Verwaltungs Gmbh & Co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Geweben
JP2001097170A (ja) * 1999-09-30 2001-04-10 Nippon Plast Co Ltd 側部用エアバッグ
US6748980B2 (en) * 2000-12-11 2004-06-15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Base fabric for hollow-woven air bag and air bag
TW521051B (en) 2001-02-01 2003-02-21 Asahi Chemical Ind Silicone coating fabric and air bag
JP2002316610A (ja) 2001-04-18 2002-10-29 Toyobo Co Ltd 側面衝突用袋織エアバッグ
JP2002321585A (ja) 2001-04-25 2002-11-05 Toyobo Co Ltd 側面保護用袋織りエアバッグ
JP4643071B2 (ja) 2001-08-08 2011-03-0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側部用エアバッグ
US7077424B2 (en) * 2002-06-17 2006-07-18 Toyoda Gosei Co., Ltd.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20080042414A1 (en) * 2004-07-16 2008-02-21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Hollow Weave Fabric for an Air Ba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53840B1 (en) * 1992-01-31 1996-03-27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mpany, Limited Liquid silicone rubber coating composition for application to air bags
EP0663468A1 (en) * 1993-12-28 1995-07-19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mpany, Limited Silicone rubber-coated air bag
US6220309B1 (en) * 1999-09-24 2001-04-24 Milliken & Company Inflatable fabrics comprising basket-woven attachment points between fabric panels
EP1127968B1 (en) * 2000-02-22 2005-05-04 Toyoda Boshoku Corporation Integrally woven airbag
WO2003078711A1 (en) * 2002-03-15 2003-09-25 Toyoda Boshoku Corporation Hollow-weave air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69481A1 (en) 2006-06-14
TWI267570B (en) 2006-12-01
JPWO2005031052A1 (ja) 2007-11-15
ATE441748T1 (de) 2009-09-15
JP2005105437A (ja) 2005-04-21
EP1669481B1 (en) 2009-09-02
KR20060095998A (ko) 2006-09-05
US20070007756A1 (en) 2007-01-11
DE602004022959D1 (de) 2009-10-15
WO2005031052A1 (ja) 2005-04-07
EP1669481A4 (en) 2007-07-18
CN1860266A (zh) 2006-11-08
US7690401B2 (en) 2010-04-06
KR100829635B1 (ko) 2008-05-19
TW200512327A (en) 2005-04-01
JP4378349B2 (ja)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0266B (zh) 高密度袋组织底布
US11634841B2 (en) Low permeability and high strength woven fabric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08463586B (zh) 低渗透率和高强度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04031472A1 (ja) コーティングエアバッグ基布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CN103442951B (zh) 一种安全气囊
MX2008013154A (es) Tela para bolsa de aire.
EP2344366A1 (en) Woven airbag fabric
JP2009035834A (ja)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の製造方法
EP3279378A1 (en) Airbag-use woven fabric and airbag
JP2006256474A (ja)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184856A (ja) 低通気性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53446A1 (ja) エアバッグ用コーティング基布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エアバッグ
JP2005179806A (ja) 袋織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54771B2 (ja) エアバッグ用袋織基布およびカーテン状エアバッグ
JP4553656B2 (ja) 高密度袋織基布の製織方法
JP2010013770A (ja) エアバッグ用織物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JP4096299B2 (ja) 袋織エアバッグ基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袋織エアバッグ
CN1330809C (zh) 筒织气囊用底布及筒织气囊
CN103993404A (zh) 一种安全气囊用高密度织物
JP7320678B2 (ja) 袋織エアバッグ用織物
JP2007023410A (ja)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77296B2 (ja) 袋織エアバッグ基布及びエアバック
JP2010047872A (ja)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99469A (ja) エアバッグ用袋織基布の製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sahi Kasei Chemical K.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