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0756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0756A
CN1780756A CNA2004800116360A CN200480011636A CN1780756A CN 1780756 A CN1780756 A CN 1780756A CN A2004800116360 A CNA2004800116360 A CN A2004800116360A CN 200480011636 A CN200480011636 A CN 200480011636A CN 1780756 A CN1780756 A CN 1780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ch
vehicle
peristome
wi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116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3391C (zh
Inventor
金野敏彦
神村薰
砂口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0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0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3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39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16Motor-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可以防止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变得复杂。该车辆(1)包括:为了覆盖乘车的驾驶员(50)的腿部前侧而配置的腿部护罩(30、130),和配置在腿部护罩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20)。而且,腿部护罩(30、130),包括:由腿部护罩的壁部所形成的导风空间(33、133);第一开口部(31c、131a),由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至少位于热交换器后方的部分所形成,用于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61、161)引导至导风空间;以及第二开口部(35、135),由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与第一开口部相隔规定距离的部分所形成,用于将被引导至第一开口部的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出到导风空间外。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是,具有用于冷却水冷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散热器(热交换器)的自动二轮车(车辆)。例如在特公平3-48074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自动二轮车。在该特公平3-48074号公报所公开的自动二轮车中,在用于覆盖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的前表面与覆盖该腿部护罩的前表面的盖之间的区域,配置散热器和用于引导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的一对导风管道。在自动二轮车行驶时,从盖的开口部导入行驶风(冷却风)而对散热器进行冷却,并且利用导风管道将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导入到前轮的后方而排出。
但是,在特公平3-48074号公报所公开的自动二轮车中,由于除了腿部护罩以外必须另行设置一对导风管道,所以存在以下问题:包括用于引导通过散热器(热交换器)的冷却风的导风部与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在特公平3-48074号公报所公开的自动二轮车中,由于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仅利用该冷却风的气流引导至导风管道,所以难以从散热器的后方将足够量的空气引导至导风管道。其结果是,存在难以提高散热器(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可以防止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变得复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的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的车辆,具有:为了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而配置的腿部护罩,和配置在腿部护罩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而且,腿部护罩,包括:由腿部护罩的壁部所形成的导风空间;第一开口部,在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至少位于热交换器后方的部分形成,用于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导风空间;以及第二开口部,在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与第一开口部相隔规定距离的部分形成,用于将被引导至第一开口部的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出到导风空间以外。
在第一发明的车辆中,如上所述,由于由腿部护罩的壁部形成导风空间,所以不必除了腿部护罩以外另行设置用于形成导风空间的部件(导风部),因而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与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腿部护罩的壁部上设置用于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导风空间的第一开口部和将通过第一开口部引导至导风空间的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出到导风空间以外的第二开口部,所以可以利用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经由导风空间容易地排出到外部。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车辆中,优选为:腿部护罩具有连接在导风空间上并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第三开口部,并在从第三开口部导入的空气通过导风空间而从第二开口部排出的导风路径的中间设置第一开口部。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在车辆行驶时,可以利用从第三开口部向第二开口部流动的气流而从第一开口部中吸出热交换器后方的空气,所以可以增加从热交换器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的空气的流量。由此,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增加,所以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其结果是,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此外,由于从热交换器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的被热交换器加热的空气,与来自第三开口部的空气混合而温度降低,所以可以降低从第二开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由此,由于可以抑制热气与驾驶员接触,所以可以获得舒适的乘车状态。
在具有上述第三开口部的车辆中,优选为:第三开口部具有在车辆行驶时将空气导入到导风空间的作用;和在车辆停止时排放从第一开口部导入到导风空间的热交换器的热量的作用。如果这样构成,则在车辆行驶时,可以利用从第三开口部流向第二开口部的气流从第一开口部吸出热交换器后方的空气并从第二开口部排出,并且在车辆停止时可以从第三开口部排放热交换器的热量。由此,不仅在车辆行驶时,在车辆停止时也可以良好地进行热交换器的放热,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第三开口部设置在第一开口部以及热交换器的上方,并设置在导风空间的上端部附近。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热量易于向上传导,所以可以容易地从第三开口部排放热交换器的热量。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车辆中,优选为:还具有第一加强筋,设在腿部护罩的壁部上,并从第一开口部的边缘部突出,以便至少覆盖热交换器的后方。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在车辆行驶时,可以利用第一加强筋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后方的空气顺畅地引导至第一开口部,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大通过热交换器而导入到导风空间的空气的流量。而且,在车辆停止时,由于利用第一加强筋可以将热交换器的热量顺畅地引导至第一开口部,所以可以良好地进行放热。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可以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和配置在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还具有第二加强筋,设置在腿部护罩的壁部上,并从第一开口部的边缘部突出,以便至少覆盖热交换器的水箱部的前方。如果这样构成,由于可以利用第二加强筋将车辆行驶时朝向热交换器前侧的水箱部的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的中心部,所以可以增加与热交换器的中心部接触的空气的流量。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车辆中,优选为,腿部护罩包括:配置在热交换器的至少后方的第一盖部件,和与第一盖部件之间形成导风空间的第二盖部件。如果这样构成,由于利用构成腿部护罩的第一盖部件和第二盖部件可以容易地形成导风空间(导风部),所以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与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盖部件可以包括:配置在驾驶员腿侧的后盖部和配置在后盖部外侧的侧部的侧盖部。
在具有上述第一盖部件以及第二盖部件的车辆中,优选为,第一开口部在第一盖部件上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利用第一盖部件的第一开口部,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容易地引导至导风空间。
在具有上述第一盖部件以及第二盖部件的车辆中,优选为,腿部护罩包括上表面部,该上表面部在第一盖部件和第二盖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表面部的上方形成收纳空间。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容易地在腿部护罩上形成收纳空间。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车辆中,优选将第二开口部配置在第一开口部的下方。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将车辆行驶时经由第一开口部而导入到导风空间的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容易地从下方的第二开口部排出。
在包括上述第三开口部的车辆中,优选将第三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容易地在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向后方延伸的导风空间的前方部分上设置第三开口部。
而且,在包括上述第三开口部的车辆中,第三开口部可以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如果这样构成,则在车辆行驶时,由于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宽广区域内,从第三开口部导入行驶风,所以可以增加从第三开口部向第二开口部流动的空气的流量。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车辆中,优选为,热交换器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腿部护罩包括第一盖部件,从热交换器后方通过侧方一直延伸到热交换器前方而形成,并构成导风空间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开口部在第一盖部件上形成,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部配置在导风空间内。如果这样构成,则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部而配置在腿部护罩的导风空间内的部分,可以相应地缩小腿部护罩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由此,由于可以抑制腿部护罩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变大,所以可以抑制车辆的宽度变大。而且,由于将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部配置在导风空间内,所以可以更容易地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从第一开口部引导到导风空间内。由此,由于可以增加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所以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可以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和配置在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一对水箱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第一开口部配置在导风空间内。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容易地抑制腿部护罩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变大,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车辆包括热交换器和导风装置。而且,导风装置包括:在车辆行驶时导入空气的导入口、与导入口相隔规定距离而形成的用于将导入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构成用于连接导入口与排出口的导风路径的导风部件、以及开口部,设在导风部件中的、至少位于热交换器后方的部分上并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导风路径。
在第二发明的车辆中,如上所述,由于设置构成连接导入口和排出口的导风路径的导风部件,并且在该导风部件上设置用于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导风路径的开口部,所以仅利用导风部件即可形成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因而可以简化导风部的结构。而且,在车辆行驶时,由于可以利用从导入口流向排出口的气流从开口部将热交换器后方的空气吸出到导风路径,所以可以增加从热交换器的后方导入到导风路径的空气的流量。由此,由于可以增加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所以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而且,从热交换器的后方导入到导风路径的被热交换器加热的空气,由于与来自导入口的空气混合而温度降低,所以可以降低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温度。由此,由于可以抑制热气与驾驶员接触所以可以得到舒适的乘车状态。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车辆中,优选导风装置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除了腿部护罩以外,不必另行设置用于形成导风路径的导风部件(导风部),所以可以容易地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车辆中,优选导入口除了具有在车辆行驶时将空气导入到导风路径的作用以外,还具有在车辆停止时排放从开口部导入的热交换器的热量的作用。如果这样构成,则在车辆行驶时,可以利用从导入口流向排出口的气流将热交换器后方的空气从开口部吸出并从排出口排出,并且,在车辆停止时可以从导入口排放热交换器的热量。由此,不仅在车辆行驶时,在车辆停止时也可以良好地进行热交换器的放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导入口设置在开口部和热交换器的上方,并设置在导风路径的上端部附近。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热量易于向上传导,所以在车辆停止时可以容易地将热交换器的热量从导入口放出。
在上述第二发明的车辆中,导入口可以在热交换器的前方形成;排出口在热交换器的后方形成;导风路径,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向后方延伸地进行设置;开口部在热交换器附近形成。而且,导入口也可以在热交换器的上方形成;排出口在热交换器的下方形成;导风路径,从热交换器的前方向后方延伸地进行设置;开口部在所述热交换器附近形成。
第三发明的车辆,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和配置在腿部护罩前表面侧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而且,腿部护罩包括:第一盖部件,从热交换器的后方通过侧方一直延伸到热交换器的前方,并具有第一开口部;和与第一盖部件之间形成导风空间的第二盖部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部而配置在导风空间内。
在第三发明的车辆中,如上所述,由于利用构成腿部护罩的第一盖部件以及第二盖部件形成导风空间,所以除了腿部护罩以外不必另行设置用于形成导风空间的部件(导风部),因而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的部分的结构。而且,由于通过第一开口部将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配置在导风空间内,所以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部而配置在导风空间内的部分,可以相应地缩短腿部护罩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由此,由于可以抑制腿部护罩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变大,所以可以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变大。而且,由于通过第一开口部将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配置在导风空间内,所以可以更容易地将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从第一开口部引导至导风空间内,因而可以增加从热交换器的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内的空气的流量。其结果是,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增加,所以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器可以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和配置在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一对水箱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第一开口部配置在导风空间内。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容易地抑制腿部护罩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变大,并且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冷却性能。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的车辆,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和配置在腿部护罩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腿部护罩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和从第一壁部的后部向下延伸的第二壁部;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壁部的下方且在第二壁部的前方。
在本第四发明的车辆中,如上所述,由于将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腿部护罩的第一壁部的下方且在第二壁部的前方,所以可以确保热交换器的配置空间,而无损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腿部护罩还可以包括从第一壁部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三壁部;至少由第一壁部和第三壁部形成收纳空间。如果这样构成,则可以容易地在腿部护罩上形成收纳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腿部护罩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腿部护罩的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的沿100-100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的沿200-200线的剖视图。
图6是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中,用于说明自动二轮车停止时的散热器的放热动作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自动二轮车的腿部护罩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腿部护罩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的沿300-30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的沿400-400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在图11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中,用于说明自动二轮车停止时的散热器的放热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箭头FW表示自动二轮车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中,如图1所示,主车架3的前端部连接在头管2上。该主车架3向后延伸而形成。在主车架3的后端部上连接有后臂托架4和座椅导轨5。由头管2、主车架3、后臂托架4以及座椅导轨5构成车身车架。而且,在主车架3的后端部和后臂托架4上装载有水冷式的四冲程发动机6。该水冷式四冲程发动机6,大致以水平的状态配置在气缸6a的后侧。
在头管2上,通过前叉7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前轮8。在头管2上安装手柄9。利用该手柄9,通过前叉7使前轮8左右旋转。而且,将后臂10的前部安装在后臂托架4上,使得能够以枢轴11为支点进行摆动。通过后减震器12将后臂10支撑在座椅导轨5上。在该后臂10的后部可旋转地安装后轮13。而且,在后臂托架4上安装用于放置脚部的搁脚板14。该搁脚板14位于四冲程发动机6的侧方。
设置后罩15,以便覆盖座椅导轨5。在后罩15的上部安装座椅16。就座于该座椅16上的驾驶员50,把脚部放在搁脚板14上进行驾驶。在前叉7上安装用于覆盖前轮8的前挡泥板17。该前挡泥板17随前轮8联动而进行旋转。而且,在后罩15上安装用于覆盖后轮13的后挡泥板18。
在四冲程发动机6的气缸6a的前上方、且在前挡泥板17后方的位置上,配置用于冷却四冲程发动机6的散热器20。该散热器20安装在主车架3上。另外,该散热器20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一个示例。如图4所示,散热器20包括:在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图4的A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20a和配置在一对水箱部20a之间的中心部20b。如图1所示,散热器20通过供给管21和返回管22而与四冲程发动机6相连。
当利用散热器20对四冲程发动机6进行冷却时,首先,将冷却四冲程发动机6而温度升高的冷却水,经由供给管21而输送到散热器20的其中一个水箱部20a。该温度升高的冷却水,被散热器20的中心部20b冷却之后,被输送到散热器20的另一个水箱部20a。被冷却了的冷却水,经由返回管22返回到四冲程发动机6。另外,在散热器20的中心部20b上,当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行驶风(空气)61从前方碰到中心部20b并通过中心部20b,从而进行冷却水的冷却(放热)。
其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置腿部护罩30,以便覆盖头管2以及主车架3。设置该腿部护罩30,从而覆盖乘车的驾驶员50的腿部50a的前侧。利用该腿部护罩30和后罩15构成车身罩。而且,腿部护罩30配置在散热器20的后方,并构成用于引导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的导风空间33(参见图2)。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腿部护罩30,与第一盖部件31和第一盖部件31分体形成,并由配置在第一盖部件31两侧的一对第二盖部件32构成。利用上述第一盖部件31和第二盖部件32形成导风空间33。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盖部件31由以下部件构成:外侧盖部31a,位于散热器20的后方的驾驶员50(参见图1)侧;和内侧盖部31b,与外侧盖部31a相连,并且从散热器20的后方通过侧方一直延伸到前方而形成。在该内侧盖部31b上,在从散热器20的后方到位于侧方的散热器20的附近的部分设置开口部31c,所述开口部31c由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引导至导风空间33的孔构成。另外,该开口部31c为本发明的“第一开口部”的一个示例。如图2和图5所示,在内侧盖部31b上,在开口部31c和散热器20的上方、且在导风空间33的上端附近设置由向自动二轮车1的前方开口的孔构成的导入口36。另外,该导入口36为本发明的“第三开口部”的一个示例。该导入口36沿着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A方向)延伸而形成。而且,该导入口36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将行驶风(空气)62导入到导风空间33的作用(参见图5),和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停止时排放从开口部31c导入到导风空间33的散热器20的热量63的作用(参见图6)。另外,如图6所示,由于将导入口36设置在开口部31c和散热器20的上方、且设置在导风空间33的上端部附近,所以热量63容易向上传导,因而可以容易地将散热器20的热量63从导入口36放出。
而且,如图1和图5所示,在导风空间33的下端部上设置排出口35,用于将引导至开口部31c的通过散热器20的冷却风(空气)61以及从导入口36导入的行驶风(空气)62排出到导风空间33以外。另外,该排出口35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开口部”的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该排出口35,在搁脚板14上方的位置上,配置在驾驶员50的小腿的内侧且处于脚跟的后部。由此,由于从驾驶员50的脚跟后方将空气60排出,所以可以防止通过散热器20的热气61(参见图2)直接与驾驶员50的脚跟接触。因此,可以得到舒适的乘车状态,并且还可以防止因通过散热器20的热气61与驾驶员50的脚跟接触而导致驾驶员50误认为发动机过热。
如图5所示,利用从导风空间33的导入口36到达排出口35的部分,构成从导入口36导入的空气62通过导风空间33并从排出口35排出的导风路径34。在该导风路径34的中间设置开口部31c,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引导至导风空间33。
而且,如图2和图4所示,一对第二盖部件32包括配置在驾驶员50(参见图1)的腿部50a一侧的后盖部32a和配置在后盖部32a外侧的侧部上的侧盖部32b。如图5所示,在后盖部32a的上部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32c。由该后盖部32a的上表面部32c和第一盖部件31的内侧盖部31b的后表面形成收纳空间37。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第一盖部件31和第二盖部件32的未用于导风路径34的部分,形成收纳空间37。在该收纳空间37内,例如收纳有清凉饮料容器40。另外,也可以采用可开闭的盖覆盖该收纳空间37的开口37a(参见图2)。如图3所示,在后盖部32a的上表面部32c的下方、且在后盖部32a的前方配置散热器20。由此可以确保散热器20的配置空间,而无损腿部护罩30的作用。
另外,第二盖部件32的后盖部32a是本发明的“第二壁部”的一个示例,第二盖部件32的后盖部32a的上表面部32c是本发明的“第一壁部”的一个示例,第一盖部件31的内侧盖部31b是本发明的“第三壁部”的一个示例。而且,第一盖部件31的外侧盖部31a以及内侧盖部31b,和第二盖部件32的后盖部32a以及侧盖部32b,是本发明的“腿部护罩的壁部”的一个示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利用构成腿部护罩30的第一盖部件31以及第二盖部件32形成导风空间33,并且,由于设置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引导至导风空间33的开口部31c和用于将引导至开口部31c的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排出到导风空间33以外的排出口35,所以不必除了腿部护罩30以外另行设置用于形成导风空间33的部件(导风部),所以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30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腿部护罩30上设置向自动二轮车1的前方开口的导入口36,并且在从导入口36导入的空气62通过导风空间33并从排出口35排出的导风路径34的中间设置开口部31c,所以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可以利用从导入口36向排出口35流动的空气62的气流从开口部31c吸出散热器20后方的空气61。由此,由于可以增加从散热器20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33中的空气61的流量,所以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的流量。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散热器20的冷却性能。从散热器20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33并被散热器20加热的空气61,与从导入口36导入的空气62混合而温度降低,所以可以降低从排出口35排出的空气60的温度。由此,即使从排出口35排出的空气60与驾驶员50接触,也可以防止驾驶员与热气61接触,因而可以获得舒适的乘车状态。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入口36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将空气62导入到导风空间33的作用,和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停止时将从开口部31c导入到导风空间33的散热器20的热量63放出的作用。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利用从导入口36流向排出口35的空气62的流动可以从开口部31c吸出散热器20后方的空气61,并且在自动二轮车1停止时,可以从导入口36排放散热器20的热量63。由此,不仅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在自动二轮车1停止时也可以良好地进行散热器20的放热,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20的冷却性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入口36沿着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图2的A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可以在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的宽广区域内,从导入口36导入行驶风(空气)62,因此可以增加从导入口36流向排出口35的空气62的流量。
接着,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图7的A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散热器20的一对水箱部20a,都通过开口部31c配置在导风空间33内。由此,散热器20的一对水箱部20a通过开口部31c而配置到导风空间33内的部分,可以相应地缩短腿部护罩30的宽度方向(图7的A方向)的长度。因此,由于可以抑制腿部护罩30在宽度方向(图7的A方向)上变大,所以可以抑制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图7的A方向)的长度变大。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由于通过开口部31c将散热器20的一对水箱部20a配置在导风空间33内。所以可以更容易地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61从开口部31c引导至导风空间33内。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也可以仅将一对水箱部20a中的一个配置到导风空间33内。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结构不同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130,并且在腿部护罩130的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上设置向散热器20一侧突出的加强筋131b和加强筋131c,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1中,除了腿部护罩130以外的部分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相同。如图9和图10所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腿部护罩130包括:在自动二轮车101的宽度方向(图9和图10的A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第一盖部件131、与第一盖部件131分体形成并且与一对第一盖部件131之间分别形成导风空间133的一对第二盖部件132、以及与第一盖部件131和第二盖部件132分体形成并配置在一对第二盖部件132之间的第三盖部件137。
如图10所示,第一盖部件131从散热器20后方通过侧方而一直延伸到前方而形成。在该第一盖部件131上,在从散热器20的后方到位于侧方的散热器20的附近部分,设置由孔构成的开口部131a,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引导至导风空间133。另外,该开口部131a是本发明的“第一开口部”的一个示例。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一盖部件131上,一体设置从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向散热器20的后侧以及下侧突出的加强筋131b和从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向散热器20的前侧突出的加强筋131c。另外,加强筋131b和加强筋131c分别为本发明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一个示例。如图10所示,加强筋131b覆盖散热器20的后方以及下方的水箱部20a和中心部20b的一部分而形成。该加强筋131b,在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将通过散热器20的冷却风(空气)161引导至开口部131a,并且在自动二轮车101停止时将散热器20的热量163引导至开口部131a。加强筋131c覆盖散热器20的前侧的水箱部20a而形成。设置该加强筋131c,用于将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朝向散热器20的水箱部20a的空气161引导至中心部20b。
如图11所示,在开口部131a和散热器20的上方、且在导风空间133的上端部附近,设置由与导风空间133相连的孔构成的导入口136。另外,该导入口136是本发明的“第三开口部”的一个示例。该导入口136沿着宽度方向(图9的A方向)延伸而形成。该导入口136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将空气162导入导风空间133的作用(参见图11),和在自动二轮车101停止时将通过开口部131a导入到导风空间133的散热器20的热量163放出的作用(参见图12)。另外,由于将导入口136设置在开口部131a和散热器20的上方、且设置在导风空间133的上端部附近,所以热量163容易向上传导,因而可以容易地将散热器20的热量163从导入口136放出。
如图11所示,在导风空间133的下端部上设置排出口135,用于将导入到开口部131a的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以及从导入口136导入的空气162排出到导风空间133以外。另外,该排出口135是本发明的“第二开口部”的一个示例。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将排出口135设置在驾驶员50的腿部50a的前方(参见图8)。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从排出口135排出的空气160直接与驾驶员50的腿部50a接触。而且,如图9和图11所示,在排出口135上设置多个用于控制空气160的排出方向的通气口135a。
如图11所示,通过从导入空间133的导入口136到达排出口135的部分,构成从导入口136导入的空气162通过导风空间133并从排出口135排出的导风路径134。在导风路径134的中间设置开口部131a,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导入到导风空间133。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盖部件132包括:配置在驾驶员50(参见图8)的腿部50a一侧的后盖部132a,和配置在后盖部132a外侧的侧部上的侧盖部132b。另外,第一盖部件131、第二盖部件132的后盖部132a以及侧盖部132b是本发明的“腿部护罩的壁部”的一个示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构成腿部护罩130的第一盖部件131以及第二盖部件132形成导风空间133,并且设置用于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引导至导风空间133的开口部131a,和用于将引导至开口部131a的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排出到导风空间133以外的排出口13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不必除了腿部护罩130以外另行设置用于形成导风空间133的部件(导风部),所以可以简化包括用于引导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的导风部和腿部护罩130的部分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腿部护罩130上设置导入口136,并在从导入口136导入的空气162通过导风空间133并从排出口135排出的导风路径134的中间设置开口部131a,所以在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可以利用从导入口136流向排出口135的空气162从开口部131a吸出散热器20后方的空气161,因此可以增加从散热器20的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133的空气161的流量。由此,由于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的流量,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提高散热器20的冷却性能。从散热器20的后方导入到导风空间133并被散热器20加热的空气161,与从导入口136导入的空气162混合而温度降低,所以可以使从排出口135排出的空气160的温度降低。由此,当从排出口135排出的空气160直接与驾驶员50的腿部50a(参见图8)接触时,由于可以防止热气161与驾驶员50接触,所以可以获得舒适的乘车状态。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从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突出的加强筋131b,以便覆盖散热器20后侧的水箱部20a和中心部20b,所以在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可以将通过散热器20的空气161顺畅地引导至开口部131a,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通过散热器20而导入到导风空间133的空气161的流量。在自动二轮车101停止时,由于利用加强筋131b可以将散热器20的热量163(参见图12)顺畅地引导至开口部131a,所以可以良好地进行放热。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20的冷却性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从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突出的加强筋131c,以便覆盖散热器20前方的水箱部20a,所以可以在自动二轮车101行驶时将朝向散热器20的水箱部20a的空气161引导至中心部20b,因此可以增加与散热器20的中心部20b接触的空气161的流量。由此,同样可以提高散热器20的冷却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有的内容点仅是示例,而不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由请求保护范围表示,而且包括与请求保护范围等同的内容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本发明中的车辆的一个示例而对自动二轮车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同样可以适用于除了自动二轮车以外的三轮车、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其他车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开口部、导入口以及排出口由孔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开口部、导入口以及排出口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也可以通过切除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左右两侧设置导风路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左右的单侧设置导风路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热交换器的一个示例表示了采用散热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散热器以外的热交换器。例如,还可以采用用于冷却润滑油的油冷却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组合由不同部件构成的第一盖部件和第二盖部件而形成导风空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一体形成第一盖部件和第二盖部件而形成导风空间。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与第二盖部件32的后盖部32a一体地设置构成收纳空间37的上表面部32c,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与第一盖部件31一体地设置上表面部32c,或者与第一盖部件31和第二盖部件32分体地设置上表面部32c。

Claims (25)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为了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而配置的腿部护罩(30、130)和配置在所述腿部护罩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20);
所述腿部护罩,包括:由所述腿部护罩的壁部所形成的导风空间(33、133);第一开口部(31c、131a),由所述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至少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后方的部分形成,用于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61、161)引导至所述导风空间;以及第二开口部(35、135),由所述腿部护罩的壁部中的、与所述第一开口部相隔规定距离的部分形成,用于将被引导至所述第一开口部的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导风空间以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护罩(30、130)包括连接在所述导风空间上并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第三开口部(36、136);
在从所述第三开口部导入的空气(62、162)通过所述导风空间从所述第二开口部排出的导风路径(34、134)的中间,设置所述第一开口部(31c、131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开口部(36、136)具有在车辆行驶时将空气(62、162)导入到所述导风空间的作用;和在所述车辆停止时排放从所述第一开口部导入到所述导风空间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63、163)的作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部(36、136)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及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并设置在所述导风空间的上端部附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一加强筋(131b),设在所述腿部护罩的壁部上,并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突出,以便至少覆盖所述热交换器的后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0),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20a)和配置在所述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20b);
还具有第二加强筋(131c),设置在所述腿部护罩的壁部上,并从所述第一开口部(131a)的边缘部突出,以便至少覆盖所述热交换器的水箱部的前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护罩(30、130)包括: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后方的第一盖部件(31、131),和在所述第一盖部件之间形成所述导风空间的第二盖部件(32、1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部件(32、132)包括:配置在所述驾驶员腿侧的后盖部(32a、132a),和配置在所述后盖部外侧的侧部的侧盖部(32b、132b)。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31c、131a)在所述第一盖部件上形成。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护罩包括上表面部(32c),在所述第一盖部件(31)和所述第二盖部件(32)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上表面部的上方形成收纳空间(37)。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部(35、135)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31c、131a)的下方。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部(36、136)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20)的前方。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部(36、136)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0)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
所述腿部护罩(30)包括第一盖部件(31),从所述热交换器后方通过侧方一直延伸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而形成,并构成所述导风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开口部(31c),在所述第一盖部件上形成,并且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20)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导风空间(33)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0)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20a)和配置在所述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20b);
所述一对水箱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31c)配置在所述导风空间(33)内。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热交换器(20)和导风装置(30、130);
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在车辆行驶时导入空气(62、162)的导入口(36、136),与所述导入口相隔规定距离而形成的、用于将所述导入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35、135),构成用于连接所述导入口与所述排出口的导风路径(34、134)的导风部件(31、32、131、132),以及设在所述导风部件中的、至少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后方的部分上并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导风路径的开口部(31c、131a)。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装置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30、130)。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36、136)除了在车辆行驶时将空气(62、162)导入到所述导风路径的作用以外,还具有在所述车辆停止时排放从所述开口部导入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热量(63、163)的作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36、136)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并设置在所述导风路径的上端部附近。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口(36、136)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形成;
所述排出口(35、135)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后方形成;
所述导风路径(34、134),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向后方延伸地进行设置;
所述开口部(31c、131a)在所述热交换器附近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口(36、136)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形成;
所述排出口(35、135)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形成;
所述导风路径(34、134),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向后方延伸地进行设置;
所述开口部(31c、131a)在所述热交换器附近形成。
2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30)和配置在所述腿部护罩前表面侧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20);
所述腿部护罩包括:第一盖部件(31),从所述热交换器的后方通过侧方一直延伸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并具有第一开口部(31c);和与所述第一盖部件之间形成导风空间的第二盖部件(32);
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而配置在所述导风空间内。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20)包括: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水箱部(20a)和配置在所述一对水箱部之间的中心部(20b);
所述一对水箱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31c)配置在所述导风空间(33)内。
2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覆盖乘车的驾驶员的腿部前侧的腿部护罩(30)和配置在所述腿部护罩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20);
所述腿部护罩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32c)和从所述第一壁部的后部向下延伸的第二壁部(32a);
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壁部的下方且在所述第二壁部的前方。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护罩(30)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壁部(32c)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三壁部(31b);
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形成收纳空间(37)。
CNB2004800116360A 2003-05-20 2004-05-13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42073A JP2006240315A (ja) 2003-05-20 2003-05-20 鞍乗型車両
JP142073/2003 2003-05-2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15380A Division CN101353068A (zh) 2003-05-20 2004-05-13 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0756A true CN1780756A (zh) 2006-05-31
CN100453391C CN100453391C (zh) 2009-01-21

Family

ID=334750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15380A Pending CN101353068A (zh) 2003-05-20 2004-05-13 车辆
CNB20048001163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91C (zh) 2003-05-20 2004-05-13 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15380A Pending CN101353068A (zh) 2003-05-20 2004-05-13 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387180B2 (zh)
EP (1) EP1625995B1 (zh)
JP (1) JP2006240315A (zh)
CN (2) CN101353068A (zh)
BR (1) BRPI0410292B1 (zh)
ES (1) ES2423919T3 (zh)
WO (1) WO200410380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CN112714708A (zh) * 2018-09-13 2021-04-27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空气引导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3249A (ja) * 2005-02-04 2006-08-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531613B2 (ja) * 2005-03-31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のカウル構造
JP4584781B2 (ja) * 2005-06-15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構造
JP2007008357A (ja) * 2005-06-30 2007-01-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空気吸入構造
JP2008162518A (ja) * 2006-12-28 2008-07-1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4991349B2 (ja) * 2007-02-28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09107568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US8936123B2 (en) * 2008-08-08 2015-01-2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US8539929B2 (en) 2009-11-18 2013-09-24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Cylinder head cooling system
JP5566708B2 (ja) * 2010-01-27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JP5486978B2 (ja) * 2010-03-25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12017085A (ja) * 2010-06-11 2012-01-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2144178A (ja) * 2011-01-13 2012-08-0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5789125B2 (ja) * 2011-05-18 2015-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695515B2 (ja) * 2011-07-11 2015-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外装カバー
JP5869964B2 (ja) * 2012-05-31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JP6071658B2 (ja) * 2013-03-08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US9096123B2 (en) * 2013-06-07 2015-08-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6196083B2 (ja) * 2013-07-10 2017-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852072B2 (ja) * 2013-09-2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EP3294582A1 (en) 2015-05-15 2018-03-2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Utility vehicle
US9884647B2 (en) 2015-12-10 2018-02-0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Utility vehicle
US10569819B2 (en) 2016-07-08 2020-02-2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terrain vehicle
JP2018140732A (ja) * 2017-02-28 2018-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10946736B2 (en) 2018-06-05 2021-03-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terrain vehicle
IT201800010889A1 (it) * 2018-12-07 2020-06-07 Piaggio & C Spa Avantreno di motociclo con raffreddamento migliorato e relativo motociclo
JP7282652B2 (ja) * 2019-10-18 2023-05-29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車両
CN110901804B (zh) * 2019-11-19 2022-05-17 利辛县飞亚强磁性软纱门有限公司 一种可降低风阻的挡风被
JP2022104685A (ja) * 2020-12-29 2022-07-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722A (ja) * 1981-08-05 1983-02-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水冷装置
US4557345A (en) * 1982-09-11 1985-12-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engine cooling system
JPS5948280A (ja) * 1982-09-11 1984-03-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S5997184A (ja) 1982-11-26 1984-06-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S5997184U (ja) * 1982-12-22 1984-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タ−型車輌の車体前部構造
JPS59143721A (ja) 1983-02-04 1984-08-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ラジエ−タの冷却構造
JPS6078296A (ja) * 1983-10-06 1985-05-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熱交換器
JPS6159187U (zh) * 1984-09-14 1986-04-21
JPS62173385A (ja) * 1986-01-27 1987-07-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
US4887688A (en) * 1987-08-06 1989-12-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1262278A (ja) * 1988-04-11 1989-10-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DE3831792A1 (de) * 1988-09-19 1990-03-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Anordnung zur kuehlung eines bauteiles, insbesondere eines motorradkuehlers
US4964484A (en) * 1989-04-06 1990-10-23 Buell Motor Company, Inc. Motorcycle fairing
JPH0348074A (ja) 1989-07-14 1991-03-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湯水混合装置
JP3549162B2 (ja) * 1990-06-18 2004-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フェアリング
JP3791897B2 (ja) * 2000-12-05 2006-06-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前部の導風構造
US6651769B2 (en) * 2002-01-03 2003-11-25 Next World Design, Inc. Fender assembly and system for racing motorcycle vehicle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CN112714708A (zh) * 2018-09-13 2021-04-27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空气引导件结构
CN112714708B (zh) * 2018-09-13 2023-11-2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空气引导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410292A (pt) 2006-05-16
CN100453391C (zh) 2009-01-21
EP1625995B1 (en) 2013-07-24
EP1625995A1 (en) 2006-02-15
BRPI0410292B1 (pt) 2015-01-13
US20050224266A1 (en) 2005-10-13
WO2004103805A1 (ja) 2004-12-02
EP1625995A4 (en) 2009-04-08
JP2006240315A (ja) 2006-09-14
US7387180B2 (en) 2008-06-17
ES2423919T3 (es) 2013-09-25
CN101353068A (zh) 2009-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80756A (zh) 车辆
US7399029B2 (en) System for discharging exhaust air from a radiator in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0450863C (zh) 车辆
US7370902B2 (en) Cowling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EP1759970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A2653310C (en) Saddle-type vehicle with ecu mounted above the radiator
US20160090152A1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CN1220604C (zh)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导风结构
CN101423087A (zh) 摩托车罩与摩托车
CN1754717A (zh) 燃料电池二轮车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CN101058330B (zh) 摩托车
CN116757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CN1940257A (zh) 摩托车排气系统
CN101164825A (zh) 热气导引装置
EP2386783B1 (en) V-belt type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cycle
CN1831305A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CN1861469A (zh) 跨乘式车辆
CN100406335C (zh) 跨乘式车辆
CN1756691A (zh) 摩托车
CN1796738A (zh) 冷却水供给装置
CN1251901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冷却水配管配置构造
CN1279181A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43330C (zh) 低座小摩托车的车体罩通气结构
CN1271320C (zh) 强制空冷式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