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310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3109A CN1603109A CNA2004100825477A CN200410082547A CN1603109A CN 1603109 A CN1603109 A CN 1603109A CN A2004100825477 A CNA2004100825477 A CN A2004100825477A CN 200410082547 A CN200410082547 A CN 200410082547A CN 1603109 A CN1603109 A CN 16031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image processing
- processing system
- printing portion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31 maintenance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36644 Lavin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81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4—Bodily-changeable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5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with two or more sets of type or prin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将包含滑架121及主扫描马达122的打印机构部120,驱动运送带144的副扫描马达145,包含带驱动轴146的副扫描运送机构140,维持机构部150,空打印机构部160组件化,构成打印组件110,在打印组件110上设有导轨115,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沿着与记录纸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设有导轨导向件,导轨导向件支承上述导轨,能将打印组件110一体地拉出到装置前面侧,且能在拉出状态下卸下打印组件110。提供即使在装置上方没有富余空间场合也能很容易进行维修保养的图像形成装置,节省空间,能一体地更换打印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考虑打印部的维修保养性,将打印部构成为可拉出到装置前面侧,能简单地更换打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喷墨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即所谓激光束扫描进行光写入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结构比较简单,打印部的各零件安装在装置本体中,当对打印部需要修理时,更换各机构或各构成零件。
作为可更换打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特开2002-506798(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1”),专利第3167486(以下简记为“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为人们所公知。
专利文献1的发明装置包括记录机械部,喷墨打印部,维修部,至少一个墨盒,墨盒收纳部,供给部,电气部等。上述喷墨打印部从记录机械部将墨水转送到印刷介质,上述维修部维持记录机械部的喷墨功能,上述供给部从墨盒收纳部向上述喷墨打印部供给墨水,上述电气部向记录机械部供给电力及进行控制。将上述各部作为装置内的可选择更换的组件,可分别动作地收纳在壳体内。
专利文献2的发明装置包括相对记录纸移动的喷墨头,作为上述喷墨头的墨水供给源的固定墨水贮藏部,将该固定墨水贮藏部内的墨水供给喷墨头的墨水供给管,用于连接驱动电路和上述喷墨头的电极的连接电缆。将上述喷墨头及其移动部,固定墨水贮藏部,墨水供给管,连接电缆及其连接端安装在支承部件上作为更换组件,将上述支承部件可装卸地安装在装置本体中。
如上所述,当需要修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部时,以往,更换各机构或各构成零件,但是,更换各机构场合,浪费大,更换各构成零件场合,由于使用液体墨水,作业必须很小心,存在作业效率差的问题。即,在喷墨打印机中,需要向更换的打印部供给液体墨水,用于供给墨水的机构,例如,墨水供给管,墨水供给管道等与打印部相连接。更换打印部场合,卸下这些管道后,再卸下打印部,当安装打印部时,需要再次将墨水供给管等安装到打印部。这种作业不得不全部在设置该喷墨打印机的用户办公场所实行。
该作业包括卸下墨水供给管,不仅花费作业时间,还可能漏出墨水,需要清洁喷墨头内的墨水(子罐内的墨水),且需要注意子罐与主罐的水位差,进行作业。再有,如果墨水泄漏,会污染机器内部,或装置设置场所。考虑到这种墨水泄漏,不得不小心地进行作业,作业时间长,若引起机器内部或设置场所污脏场合,需要清洁作业,花费时间及工夫,存在作业效率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如上所述,将喷墨头及其移动部,固定墨水贮藏部,墨水供给管,连接电缆及其连接端设置在支承部件上作为更换组件,将上述支承部件可装卸地安装在装置本体中。其通过安装轴从上方将更换组件安装在装置本体上面,在侧面通过钩部件固定。
因此,在该文献所公开的装置中,虽然可以将喷墨头,包含墨水贮藏部的墨水供给机构,连接电缆及其连接端作为一个组件更换,但是,作业不得不从上方进行,上方空间成为操作空间,作为一个条件。再有,包含压纸辊的供纸运送部及其驱动系统,以及喷墨头的驱动源设在装置本体侧,不能作为组件更换。因此,供纸运送部与喷墨头及其驱动系统机构上互相独立,随着更换,难以使得两者间距离或相对位置为一定,打印精度受到影响。
如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从装置本体卸下机械部时,或将机械部设置到装置本体中时,机械部和装置本体的电气系统也需要装卸。喷墨场合,在喷墨头上设有许多喷嘴,为了控制上述喷嘴,喷墨组件和主控制板之间的连接插头数达到100-200。最好使用抽屉式连接器(drawer-typeconnector)那样的连接器,但是,拔取或插入数百插头的抽屉式连接器需要很大的力,现实上不存在数百插头的抽屉式连接器,实际上是分成多个连接器进行连接。这时,连接器的装卸位置成为问题。
例如,若设置在装置的背面侧,则装卸时,必须将装置本体拖出,开始作业,作业性差。另外,有的装置不能将连接部设置在背面侧。再有,大多在装置前面侧处理阻塞,或更换墨水,因此,装置的驱动部设置在背面侧,若在前面侧设置连接部,则需要将连接电缆从背面侧引到前面侧,电缆长度长。若电缆长度长,会捡取噪音,在打印控制上产生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装置上方没有富余空间场合也能很容器进行维修保养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上部空间、节省空间且一体地更换打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打印部和纸运送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能保持一定、打印精度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装卸打印部时也很容易装卸电气系统的作业性良好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打印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设有导向装置,其设在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
上述打印部构成为可沿着上述导向装置沿上述方向一体拉出。
(2)在上述(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部件和被导向部件,上述导向部件设在上述打印部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一方,朝着与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延伸,上述被导向部件设在上述打印部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另一方,受上述导向部件导向。
(3)在上述(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导向部件由凸条构成,上述导向部件沿着与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上述凸条。
(4)在上述(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设在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由装置本体的收纳上述打印部的收纳部的底面构成。
(5)在上述(1)-(4)中任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可卸式地支承上述打印部。
(6)在上述(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打印部包括:
包含喷墨头的滑架;
使得上述滑架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部。
(7)在上述(6)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机构部设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上述滑架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移动。
(8)在上述(1)或(6)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打印部包括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在打印部分,沿着副扫描方向运送记录介质。
(9)在上述(8)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包括运送辊,压纸台,以及用于驱动运送辊的驱动源。
(10)在上述(8)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包括运送辊,运送带,以及至少驱动上述运送辊和运送带中一方的驱动源。
(11)在上述(8)-(10)中任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设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使得记录介质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移动。
(12)在上述(7)或(1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部设有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
上述连接装置设在当开放装置侧面盖时上述打印部暴露的场所。
(13)在上述(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以及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第一连接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连接。
(14)在上述(1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打印部的拉出方向,上述第一连接器固定在里侧的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上。
(15)在上述(1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装置包括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布线图案;
上述第二连接器与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连接。
(16)在上述(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以及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连接器;
上述连接器与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连接。
(17)在上述(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设在该装置本体的里侧部分的侧面的盖上。
(18)在上述(1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打印部的拉出方向,上述连接装置位于里侧,其设在以下场所:当上述打印部收纳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状态下,开放该装置本体的侧面的盖时,上述连接装置处于暴露的场所。
(19)在上述(6)-(18)中任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墨水罐向喷墨头供给墨水,该墨水罐与上述打印部成为一体,当拉出上述打印部时,上述墨水罐与上述打印部被一体拉出。
(20)在上述(1)-(19)中任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部设有把手。
(21)在上述(2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由带状部件构成,不使用时,以沿着上述打印部的部件延伸状态退避,使用时,卸下上述部件一端,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其他部位,起着把手的功能。
(22)在上述(1)-(21)中任一个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图像读取部对原稿进行光学读取,变换成电信号,图像形成部包括上述打印部,上述图像读取部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部。
(23)在上述(2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向排纸盘,上述排纸盘设在上述图像读取部和上述图像形成部之间。
(2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打印部构成为可相对装置本体装卸,通过上述打印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部设有连接装置,连接上述打印部的控制电路和上述装置本体侧的控制部;
上述连接装置设置在上述打印部的当开放装置本体的侧面的盖时暴露的场所。
(25)在上述(24)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部侧一体地设有衬底,上述连接装置配置在该衬底上。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沿着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直交的方向拉出打印部,很容易以拉出状态进行维修保养。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沿着与记录介质运送方向直交的方向拉出打印部,不需要上部空间,能节省空间,一体地更换打印部。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部包括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因此,能将打印部和记录介质运送部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提供打印精度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开放装置本体侧面盖时处于暴露的位置,配置用于连接打印部侧的控制电路和装置本体侧的控制部的连接装置,因此,能提供装卸打印部时也很容易装卸电气系统的作业性良好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喷墨方式的复印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图1的侧面图;
图3是打印组件一例的概略构成斜视图;
图4表示拉出打印组件状态的侧面图;
图5是打印组件的把手的另一例的斜视图;
图6是将打印组件的把手直接设在框体上的例子的斜视图;
图7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复印装置构成图;
图8表示图7的复印装置的装置本体侧面盖开放状态斜视图;
图9表示图7的复印装置的装置本体侧面盖开放,同时省略前部盖状态斜视图;
图10表示从图9状态拉出打印组件状态斜视图;
图11表示从正面侧看图10的斜视图;
图12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的接续连接器部状态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
图13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复印装置的控制构成方框图;
图14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的接续连接器部另一例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
图15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的接续连接器部又一例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喷墨方式的复印装置的概略构成图,是从与纸运送方向直交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看的正面图。
本实施例涉及的复印装置1基本上由图像形成部100,图像读取部即扫描部200,供纸部300构成。在该复印装置中,图像形成部100设在供纸部300的上部,图像读取部200设在图像形成部100的上部。
记录纸即记录介质以叠层状态收纳在供纸部300,包含分离辊的分离运送部301从记录纸的上面顺次分离纸,送向图像形成部100侧。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读取部200由用于读取原稿的扫描器构成,对于置于稿台玻璃201上的原稿,移动读取光学系统202,通过CCD(光电变换元件)203进行读取。
图像形成部100设有运送辊101,102,103,翻转辊104及排纸辊105,打印组件110,墨水罐106。打印组件110具有作为打印部的功能,将图像打印在记录纸上。该打印组件110设有打印机构部120,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维持机构部150,空打印机构部160(参照图2)。
在上述复印装置1中,在供纸部300的分离运送部301,一张张地分离记录纸,用运送辊101将记录纸导向打印组件110。根据喷墨头的打印宽度设定进给量,通过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将记录纸沿副扫描方向运送上述所设定的进给量,打印所设定的行数。反复上述动作,根据上述图像读取部200读取的图像数据,打印在一张记录纸上,形成图像。再通过运送辊102,103,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送到翻转辊104,在翻转辊104使得运送方向逆转,从排纸辊105将记录纸排向设在图像形成部100的框体402(参照图4)上面的排纸台107上。
从图1可知,图像读取部200与图像形成部100之间夹有排纸台107,在打印组件110的上部不能取得用于更换打印组件110的空间。
图2是图1的侧面图,图3是打印组件一例的概略构成斜视图。在上述图中,打印组件110构成为一个组件,其上装有打印机构部120,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在打印机构部120和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之间,设有记录纸运送通道111。
维持机构部150由用于防止喷墨头喷嘴干燥的盖,以及擦拭喷墨头的喷嘴面,用于除去喷嘴面墨水的除墨水器等的用于维持喷墨头动作能力的必要的机械要素构成,设在喷墨头的原位置侧。
在原位置的沿主扫描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空打印机构部160。用于防止墨水阻塞,在打印开始时或预先设定的时间实行墨水的空打印。在空打印机构部160的下部,设有空打印排出墨水承接件,其对着喷墨头。
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可以使用公知机构,详细说明省略。
如图3所示,打印机构部120由滑架121,对滑架121沿主扫描方向进行导向的一对导向部件(没有图示),使得滑架121沿着上述导向部件朝主扫描方向移动的主扫描马达122构成。滑架121按黄(Y),品红(M),青(C),黑(K)各色设有喷墨头,在其下面设有所定线数的排出口。从图1所示墨水罐106向滑架121供给墨水。主扫描马达122设在空打印机构部160侧(按照后文所述的拉出方向,为前侧),主扫描马达122的输出端通过同步带与滑架121连接,将主扫描马达122的回转变换为滑架121的直线运动,朝着主扫描方向移动,也可以将上述导向部件之一设为螺杆轴,通过上述主扫描马达122,驱动该螺杆轴回转。
如图1所示,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由副扫描辊141,记录纸台(platen)142,运送辊143构成,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副扫描辊141将记录纸运送上述所设定的进给量,喷墨头装在滑架121上,对着记录纸台142,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通过喷墨头进行打印。记录纸每送出所定量,反复上述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打印。这时,通过往复移动时的各工序实行打印。
在图3所示的打印组件110中,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使用运送带144,运送方向尺寸与滑架121的副扫描方向尺寸大致相同。这是由于装在滑架121上的喷墨头的打印宽度(同时打印的副扫描方向的头数)比较大,需要保持其间的平面度的缘故。为此,也可以使用静电带或吸附带作为运送带144,上述静电带以静电作用吸附记录纸,上述吸附带通过使得带上的气压成为负压吸附记录纸。使用上述副扫描辊141场合,需要通过记录纸台142确保所希望的平面度。
通过副扫描马达145驱动带驱动轴146回转,使得运送带144沿着副扫描方向移动。副扫描马达145安装在打印组件110的空打印机构部160配置侧的侧面(位于按照后文所述的拉出方向前侧的前侧板113)上,通过同步带147驱动上述带驱动轴146。在记录纸运送通道111的纸运入侧和纸运出侧,设有运送辊143,其对着副扫描辊141。将记录纸从供纸部300经分离运送部301,运送通道辊101,运送通道112,再从副扫描辊141和运送辊143之间,运向打印区域。也可以将运送带144的运送距离沿着副扫描方向从打印组件110的打印区域延伸到下游端部,省略打印区域下游侧的副扫描辊141及运送辊143。这里,所谓带144的运送方向尺寸是指架设带144部分的沿副扫描方向的尺寸。打印区域是指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装在滑架121上的喷墨头进行印刷的区域。
打印组件110由外形大致呈长方体的框体119构成,上述滑架121的导向部件以及带驱动轴146设在前后侧板113,114之间,在上述前后侧板113,114内侧,配置上述空打印机构部160和维持机构部150。辊轴设在上述空打印机构部160和维持机构部150的相对侧板间,运送辊143可空转地轴支在上述辊轴上。在打印组件110的框体119的上端部,设有一对导轨115,其沿与纸运送方向的直交方向延伸,上述导轨115沿着纸运送方向从框体119突出。在前侧板113侧和后侧板114侧的上部分别设有把手116,117。
如图4所示,将上述打印组件110从图像形成部100(复印装置1)前面拉出,再从该状态取下。为此,在图像形成部100上沿着与纸运送方向的直交方向设有导轨导向件109,用于支承上述一对导轨115。定位机构(没有图示)设在与图像形成部100的框体402中的上述打印组件110的后侧板114相对的位置。因此,当将打印组件110沿着导轨导向件109插入里侧时,在最终工序,通过上述定位机构,打印组件110得到定位,在该位置锁定打印组件110。当从图像形成部100拉出打印组件110场合,握持前侧板113侧的把手116,朝拉出方向施力,则锁定解除,在这种状态下能拉出打印组件110。将打印组件110拉出所定量,或最大限度拉出,若打印组件110到达手能拉住后侧板114侧的把手117的位置,则能用没有握持上述把手116的手握持上述把手117,卸下打印组件110。设有挡块,拉出打印组件110时,在握持到后侧板114侧的把手117前,使得打印组件110不会脱离导轨导向件109。挡块也可以是在导轨导向件109和把手117侧的导轨端部之间暂时限制移动的部件。
若采用这种可拉出的结构,则在拉出打印组件110状态下,能实行维修保养,没有必要卸下图像读取部200,再卸下成为图像形成部100上部结构的排纸台107,实行打印组件110的维修保养,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能充分暴露装在打印组件110中的打印机构部120,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维持机构部150,空打印机构部160等各部分,维修保养时的作业性好。
前侧板113侧的把手116是用螺钉将合成树脂制的带安装在前侧板113的局部上,后侧板114侧的把手117由框体119的构成材构成,但是,也可以如图5所示,用金属等刚体构成,成为手指能握持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6所示,用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构成打印组件110的框体119,将把手116,117形成为手指能握持的槽部116a,117a。这种场合,最好槽部的形状形成为图6所示钩状,其中,图6B是图6A的A-A线截面图,使得手指握持时能支承打印组件110的重量。图3所示的把手116也可以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带两端用螺钉固定的部分预先形成为槽状,使用时,带移动,螺钉头部挂在槽的端部,支承负荷。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滑动结构,通过导轨115和导轨导向件109,拉出打印组件110,但是,也可以设置导向杆以及沿着该杆滑移的机构,构成可拉出的机构,或者构成为打印组件110能在图像形成部100的底面滑移。只要能拉出卸下打印组件110,推入设置打印组件110的结构,都是本发明的对象。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打印组件110能相对图像形成部100拉出卸下,在用于拉出的开口部,设有盖170。在本实施例中,盖170仅仅覆盖开口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覆盖图像形成部100的前面部的整个面。
若这样构成,则当需要修理或更换构成打印组件110的某个要素时,在用户设置场所,不是卸下成为修理或更换对象的要素,而是更换打印组件110整体,马上能成为可使用状态。这样,停机时间能减少到最小限度,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用户满足度。卸下打印组件110时,可以在关闭从墨水罐106供给滑架121的墨水供给通道状态下卸下,不用担心发生墨水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打印组件110构成为一个组件,其上装有打印机构部120,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但是,也可以至少将打印机构部120的滑架121,滑架的移送机构,滑架移送机构的驱动源(主扫描马达122)构成为一个组件,或者将控制电路装在该组件上构成为一个组件,成为可拉出的结构。也可以除去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将打印机构部120和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构成为一个组件,或者将控制电路装在该组件上构成为一个组件,成为可拉出的结构。
在使用LED作为打印组件110的打印机构的光写入的行式打印机或热转印打印机等中,使用喷墨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不需要,也可以构成为可一体地仅仅拉出打印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仅打印机构,还包含副扫描运送机构作为打印部场合,也可以装有控制电路构成为一个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图像读取部200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00上部的复印装置1,但是,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打印机等。
第二实施例
如上所述,卸下打印部时,不仅需要考虑机械装卸,还需要考虑电气系统装卸。
第二实施例是考虑电气系统装卸,以及纸阻塞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在以下说明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部分标以相同符号,重复说明省略。
图7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1所示复印装置1的整体外观图,其中,图7A是从大致正面看的斜视图,图7B是为了进行复印装置1内纸阻塞处理全部开放盖状态图。
复印装置1上设有若干盖,这些盖包括:复印装置1的两侧面的第一和第二运送通道盖1a,1b,能使得运送通道112暴露;墨水罐106前侧的墨水罐盖106a;用于覆盖墨水罐106上侧的运送通道112的第三运送通道盖112a;用于覆盖记录纸台142的第四运送通道盖142a。图7B表示上述盖全部开放状态图。从图7可知,在本实施例的复印装置1中,除了用于覆盖所收纳的打印组件110前部的上述盖170之外,分别设有上述各盖1a,1b,106a,112a,142a。图7A表示包含装在稿台玻璃201上部的ADF210的整体构成。第三运送通道盖112a和第四运送通道盖142a的上面具有作为排纸台107的功能。为此,在第三运送通道盖112a的上部设有如图11所示的纸面检测传感器107a。
图8表示图7的复印装置1的装置本体从正面看右侧面的第二运送通道盖1b开放状态斜视图,图9表示省略盖170及墨水罐106a的复印装置1的斜视图,图10表示从图9状态拉出打印组件110状态斜视图,图11表示从正面侧看图10状态的斜视图。
在这些图中,在打印组件110的框体119的上部,配置接续连接器部180,用于连接打印组件110的各部和本体控制板(control board)190。该接续连接器部180如图12所示,设在框体119的侧面,相对复印装置1的侧面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接续连接器部180由第一连接器板(第一衬底)180a及第二连接器板(第二衬底)180b构成,两者连接功能分散。在图12中,接续连接器部180的第一连接器板180a及第二连接器板180b固定在打印组件110上。在运送带144的外周设有运送导向板144a,运送带144不直接暴露到外部。从图11可知,在打印组件110的前面侧,设有编码器系统144b,用于检测驱动运送带144的副扫描马达145的回转量。编码器从副扫描马达145的回转轴145a得到驱动力而回转,上述编码器系统144b通过编码传感器对上述回转的编码器脉冲数进行计数,变换成回转量,检测副扫描方向的纸进给量。
图12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1的连接器部状态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在图12中,在第一连接器板180a侧,配置用于与复印装置1装置本体的控制板190连接的连接器181a,用于与包含滑架121,维持机构部150及空打印机构部160的机械侧连接的连接器181b,181c,181d,用于与第二连接器板180b连接的连接器181e。这些连接器181a,181b,181c,181d,181e配置成不与各自的连接电缆交叉,以便不捡取噪音。在第二连接器板180b,通过连接器181f,输入输出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及滑架121的主扫描方向移动机构控制用的信号。
在图12中,接续连接器部180的第一连接器板180a沿着打印组件110的侧面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个面设置,实际上,如图8所示,设在靠近后侧板114侧的位置,因此,打印组件110的打印机构部120等各机构和第一连接器板180a的连接电缆187a-187e的长度成为最短。
在接续连接器部180中,连接器181a设在最靠近后侧板114侧的位置,即最靠近装置本体控制板190的位置。因此,连接器181a设在与装置本体控制板190侧的连接器191连接的信号线400的长度极短的位置。这样,若将接续连接器部180设在与打印组件110的侧面的第二运送通道盖1b相对的位置,通过开放第二运送通道盖1b,在上述接续连接器部180,卸下所连接的连接器,切断打印组件110和装置本体控制板190的电气连接,机械上,装置本体控制板190的连接器191与打印组件110分离。因此,很容易从复印装置1的装置本体卸下打印组件110。图12所示实施例中,各连接电缆187a-187e的长度成为最短,因此,能减少从电缆捡取的噪音。另外,从接续连接器部180卸下控制板190侧的连接器191时,由于信号线长度短,从复印装置1的装置本体卸下打印组件110时,信号线不会带来麻烦。上述连接器181a-181f是连接上述移动机构部和副扫描机构部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的连接装置。从打印组件110的各机构的连接电缆187b-187d与配置在第一连接器板180a表面侧的连接器181b-181d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板180a背面侧,形成布线图案,使得连接器181a和其他连接器181b-181d电气连接。这样,从信号线400通过连接器181a输入的信号通过各连接器181b-181d以及连接电缆187b-187d输出到打印组件的各机构。
图13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复印装置1的控制构成方框图。如图13所示,复印装置1的控制电路由装置本体控制板190,图像读取部(扫描器)200,供纸部300,控制器(图中简记为“CTL”)板192,电源部(power source unit,图中简记为“PSU”)193,驱动器板194,SD卡板195,选择用板(optional unit,图中简记为“OPU板”)196,打印组件110构成。
在图13前的各图中,接续连接器部180由第一连接器板180a和第二连接器板180b构成。而在图13所示连接器板197a中,接续连接器部180由一块连接器板构成。第二连接器板180b的连接器181f安装在连接器板197a上。
在控制板上装有包含CPU,ROM,RAM的控制部,泵或马达等驱动部件的驱动器,I/O,其他控制使用的控制元件。
图像读取部200至少设有包含CCD或SBU ASIC的扫描器板组件(scanner board unit,图中简记为“SBU”)200a,照明装置200b,HP(homeposion)传感器,APS传感器,压板开闭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200c。在图像读取部200与装置本体控制板190之间,输入输出检测信号及控制信号。CTL板设有GW ASIC,实行操作显示部的显示控制及输出输入控制,与装置本体控制板190之间,输入输出信号。
供纸部300设有传感器类即各种检测部件300a,以及离合器,电磁机构,马达等驱动部件300b。装置本体控制板190接收来自传感器类300a的检测信号,对驱动部件300b发送驱动信号。传感器类300a包括例如定位传感器,中继传感器,尺寸检测传感器,有无纸传感器,盖开放传感器等。驱动部件300b包括驱动运送辊101,102,103,143,排纸辊105,副扫描辊151,分离供纸部301的供纸辊等的马达,离合器等。
电源部193,包括控制电路,具有向各部分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的功能。驱动器板194设有压电用热敏电阻,实行装在打印组件110上的各色喷墨头的墨水排出控制,与装置本体控制板190及打印组件110连接。控制板190与SD卡板195及OPU板196连接,可以使用SD卡更新程序,或安装新程序。当连接选择时,OPU板196可以对应。
打印组件110设有起着作为接续连接器部180功能的连接器板197a,公用板(common,图中简记为“COM板”)197b,与该COM板197b连接的与喷墨头相关的各种传感器197c,各色喷墨头197d,与喷墨头不相关的各种传感器197e,副扫描编码器188,离合器及电磁机构等驱动部件197f。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有五色喷墨头,相同结构的传感器197e以及驱动部件197f都设有五份。与喷墨头相关的各种传感器197c包含例如头环境温度传感器,图像定位传感器,对各头设置的空气检测传感器等。与喷墨头不相关的各种传感器197e包含副扫描方向的旋转编码器传感器,滑架上升传感器,有无盒检测传感器等。驱动部件197f包含通纸张数计数器,各种离合器,马达等。
连接器板197a起着作为接续连接器部180功能,通过该连接器板197a,连接控制板190,驱动器板194,以及打印组件110侧的COM板197b,各种传感器类,各种驱动部件。
图中用各种线或箭头表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板197a和COM板197b之间连接75根信号线,从副扫描编码器188到连接器板197a侧连接6根信号线,从各种传感器197e到连接器板197a侧连接55根信号线,从连接器板197a到各种驱动部件197f侧连接32根信号线。上述信号线合计接近170根,再加上与维持机构部150和空打印机构部160之间用于发送接收信号的信号线,大约为200根左右,各信号线分别需要连接器。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器板197a上,使得连接器如图12那样按功能分散,在分散的连接器181a,181b,181c,181d部分,与来自控制板190的信号线400连接。在连接器板197a的背面侧,即上述连接器181a,181b,181c,181d的非安装侧的面上,连接来自打印组件各部的信号线。若在连接器181a,181b,181c,181d,与来自控制板190侧的信号线400连接,则实行与COM板197b,各种传感器197e,各种驱动部件197f的连接。这样,拉出打印组件110从复印装置1装置本体卸下时,若解除上述181a,181b,181c,181d的连接,无论物理上还是电气上都断开打印组件110与控制板190侧的连接,能从复印装置1装置本体卸下打印组件110。
在第二连接器板180b设有连接器181f,如上所述,输入输出副扫描运送机构部140和滑架121的主扫描方向移动机构控制用的信号。这样,更换上述机构部时,若卸下连接器181f,则与其他部位没有关系,可以更换。在本实施例中,与连接器板197a相对应的接续连接器部180分成第一连接器板180a和第二连接器板180b,通过连接器181e连接第一连接器板180a和第二连接器板180b,能降低制作成本,且减少噪音。但是,当然,接续连接器部180也可以由一块连接器板或三块连接器板或更多连接器板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卸下打印组件110时用于握持的里侧把手117b由合成树脂带构成,前侧的把手116b由设在打印组件110的前部侧底部的凹部构成。当打印组件110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里侧把手117b如图11所示,沿着与纸运送方向的直交方向延伸的框架上,以前端在销117c系住的状态退避。于是,卸下打印组件110时,从销117c卸下带状把手117b,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朝相对上述框架直交的方向弯曲,将前端部固定在固定金属构件117d,成为能握持状态。这样,握持由凹部构成的前侧把手116b,以及由带构成的里侧把手117b,很容易握持提升。因此,拉出打印组件110后,能简单地卸下到所定位置。
如图11所示,从复印装置1的正面看,墨水罐106在打印组件110的左方前侧与打印组件110成为一体化。也可以例如用螺钉固定从墨水罐106朝打印组件110延伸的部件和打印组件110,使得墨水罐106与打印组件110一体化。因此,若将打印组件110朝前侧拉出,墨水罐106也与打印组件110一起拉出到前侧,从复印装置的装置本体卸下。
墨水罐106与打印组件110形成一体,因此,当从复印装置1卸下打印组件110时,没有必要从打印组件110卸下用于从墨水罐106向打印组件110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通道。这样,当从复印装置1卸下打印组件110时,不用担心从墨水供给通道泄漏墨水,因此,很容易从复印装置1卸下打印组件110。拉出打印组件110时,墨水罐(主罐)106也一体拉出,很容易更换墨水。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如图9和图10所示,打印组件110的下导轨115a支承在复印装置1的装置本体的导轨导向件109a上,可以拉出。因此,不需要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上侧的导轨导向件109,增加打印组件110的上侧空间的自由度,能确保大的作业空间。如图7B所示,打开墨水罐106的运送通道112的上侧的盖112a,以及覆盖记录纸台142的盖142a实行排除阻塞处理,这时,在第一实施例中,导轨导向件109可能会引起麻烦。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不设置导轨导向件109,如图11所示,不会妨害打印组件110侧和图像形成部100的框体402之间空间,很容易实行排除阻塞处理。
其他没有作特别说明的各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具有同样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连接器板197a作为接续连接器部180,但是,也可以例如图14所示,图14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的连接器部另一例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
在打印组件110的侧面设置若干个按功能区分的配电板(panelmount)182,其设有连接打印组件110的各构成要素的端子,将连接器183连接到该配电板182上,上述连接器183与来自控制板190侧的信号线400相连接。这种场合,配电板182及连接器的插头位置及数量分别对应设定,可以防止误连接。
图15表示图8的复印装置的接续连接器部又一例的打印组件的概略斜视图,如图15所示,也可以设置印刷电路板184作为接续连接器部180,在该印刷电路板184上设置若干个按功能区分的连接器185a,185b,……,连接器186a,186b……设在从控制板190侧延伸来的信号线400a,400b,……的前端部,将上述连接器186a,186b……分别与上述连接器185a,185b,……相连接。这种场合,最好连接器的插头位置及数量分别对应设定,可以防止误连接。
在图14中的配电板182以及在图15中的印刷电路板184作为固定在打印部的衬底。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墨水罐106分为Y,M,C,K四色,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墨水罐106分为Y,M,C,K,K五色。因此,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喷墨头设为四色份,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喷墨头设为五色份。上述墨水罐及喷墨头的数量可以根据打印用途或PPM合适地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墨水罐分为Y,M,C,K四色,从一个黑墨水罐导向两个黑的喷墨头。这种场合,喷墨头设为Y,M,C,K,K五色份。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打印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设有导向装置,其设在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
上述打印部构成为可沿着上述导向装置沿上述方向一体拉出。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部件和被导向部件,上述导向部件设在上述打印部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一方,朝着与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延伸,上述被导向部件设在上述打印部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另一方,受上述导向部件导向。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导向部件由凸条构成,上述导向部件沿着与上述记录介质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上述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设在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运送方向成直交的方向,由装置本体的收纳上述打印部的收纳部的底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装置可卸式地支承上述打印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打印部包括:
包含喷墨头的滑架;
使得上述滑架沿着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机构部设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上述滑架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打印部包括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在打印部分,沿着副扫描方向运送记录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包括运送辊,记录纸台,以及用于驱动运送辊的驱动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包括运送辊,运送带,以及至少驱动上述运送辊和运送带中一方的驱动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设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使得记录介质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部设有连接装置,用于连接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
上述连接装置设在当开放装置侧面盖时上述打印部暴露的场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以及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第一连接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打印部的拉出方向,上述第一连接器固定在里侧的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装置包括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布线图案;
上述第二连接器与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衬底,以及配置在上述衬底上的连接器;
上述连接器与上述移动机构部及上述副扫描运送机构部的至少一个,以及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控制部设在该装置本体的里侧部分的侧面的盖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打印部的拉出方向,上述连接装置位于里侧,其设在以下场所:当上述打印部收纳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状态下,开放该装置本体的侧面的盖时,上述连接装置处于暴露的场所。
1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墨水罐向喷墨头供给墨水,该墨水罐与上述打印部成为一体,当拉出上述打印部时,上述墨水罐与上述打印部被一体拉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部设有把手。
21.根据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由带状部件构成,不使用时,以沿着上述打印部的部件延伸状态退避,使用时,卸下上述部件一端,固定在上述打印部的其他部位,起着把手的功能。
2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读取部对原稿进行光学读取,变换成电信号,图像形成部包括上述打印部,上述图像读取部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向排纸盘,上述排纸盘设在上述图像读取部和上述图像形成部之间。
2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打印部构成为可相对装置本体装卸,通过上述打印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上述打印部设有连接装置,连接上述打印部的控制电路和上述装置本体侧的控制部;
上述连接装置设置在上述打印部的当开放装置本体的侧面的盖时暴露的场所。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打印部侧一体地设有衬底,上述连接装置配置在该衬底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28769 | 2003-09-19 | ||
JP328769/2003 | 2003-09-19 | ||
JP328769/03 | 2003-09-19 | ||
JP261326/04 | 2004-09-08 | ||
JP261326/2004 | 2004-09-08 | ||
JP2004261326A JP4473079B2 (ja) | 2003-09-19 | 2004-09-08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3109A true CN1603109A (zh) | 2005-04-06 |
CN100346984C CN100346984C (zh) | 2007-11-07 |
Family
ID=3431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8254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6984C (zh) | 2003-09-19 | 2004-09-20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445330B2 (zh) |
EP (1) | EP1520720B1 (zh) |
JP (1) | JP4473079B2 (zh) |
KR (1) | KR100692238B1 (zh) |
CN (1) | CN100346984C (zh) |
DE (1) | DE602004009876T2 (zh) |
ES (1) | ES2295750T3 (zh) |
HK (1) | HK107363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3306C (zh) * | 2005-02-24 | 2008-12-17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装置 |
CN104325639A (zh) * | 2014-09-09 | 2015-02-04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CN105172391A (zh) * | 2014-06-12 | 2015-12-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TWI552885B (zh) * | 2014-09-01 | 2016-10-11 |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印表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06948B2 (en) * | 2004-08-18 | 2009-03-2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
JP4551796B2 (ja) | 2005-03-18 | 2010-09-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7823B2 (ja) * | 2005-09-14 | 2010-1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9316B2 (ja) * | 2005-09-16 | 2011-04-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0050B2 (ja) * | 2005-10-04 | 2011-05-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8997B2 (ja) * | 2005-12-01 | 2011-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731352B2 (en) * | 2005-12-21 | 2010-06-08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allowing easy maintenance |
JP4525620B2 (ja) * | 2006-03-07 | 2010-08-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多機能装置 |
US7658331B1 (en) * | 2006-06-15 | 2010-02-09 | Ncr Corporation | Checkout device with hand grip |
JP5037180B2 (ja) * | 2007-03-06 | 2012-09-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5492B2 (ja) * | 2007-03-19 | 2012-07-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39377B2 (ja) * | 2007-11-14 | 2012-05-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4771B2 (ja) | 2007-11-22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62807B2 (ja) * | 2007-11-30 | 2012-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233595B2 (ja) | 2008-10-31 | 2013-07-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組み立てシステム |
JP4968356B2 (ja) * | 2010-03-31 | 2012-07-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817111B2 (ja) | 2010-12-15 | 2015-11-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833929B2 (en) * | 2011-08-11 | 2014-09-1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27329B2 (ja) * | 2014-11-25 | 2020-01-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492882B2 (ja) * | 2015-03-31 | 2019-04-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447445B2 (ja) * | 2019-11-27 | 2024-03-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50794A (en) | 1970-12-01 | 1973-08-07 | Burroughs Corp | High speed print drum with traveling print hammer |
US4473312A (en) | 1982-12-06 | 1984-09-25 | Ncr Corporation | Fastening mechanism for removably fastening together two workpieces |
JPH0632968B2 (ja) | 1985-03-26 | 1994-05-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字ヘツド取り付け機構 |
US4708486A (en) * | 1985-05-20 | 1987-11-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US5270738A (en) * | 1988-11-15 | 1993-12-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ry transmitting member for recording medium |
JPH02137967A (ja) | 1988-11-18 | 1990-05-28 | Seikosha Co Ltd |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
US4898487A (en) | 1988-12-08 | 1990-02-06 | Ncr Corporation | Print head carriage for matrix printer |
US6406118B1 (en) | 1988-12-30 | 2002-06-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 fixing mechanism |
JP2810701B2 (ja) * | 1989-05-31 | 1998-10-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801409B2 (ja) | 1989-12-26 | 1998-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及び記録系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
JP2884544B2 (ja) | 1991-12-04 | 1999-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167486B2 (ja) | 1993-02-09 | 2001-05-21 |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H06297722A (ja) | 1993-04-19 | 1994-10-25 | Canon Inc | キャップおよび該キャップ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3467061B2 (ja) | 1993-06-25 | 2003-11-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操作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319819B2 (ja) | 1993-06-25 | 2002-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管理システム |
JPH0758903A (ja) | 1993-08-12 | 1995-03-03 | Ricoh Co Ltd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
JP3126277B2 (ja) | 1993-09-08 | 2001-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378327B2 (ja) | 1993-12-28 | 2003-0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分離装置 |
JP3379865B2 (ja) | 1994-12-19 | 2003-02-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 |
JP3309038B2 (ja) | 1995-09-29 | 2002-07-29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サーマルヘッド保持構造 |
US5884860A (en) | 1996-03-19 | 1999-03-23 | Ricoh Company, Ltd. | Rolled paper feeding apparatus which provides a constant torque for uncurling paper and a torque limiting device therefor |
JP3537981B2 (ja) | 1996-04-11 | 2004-06-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90213B2 (ja) | 1996-04-11 | 2004-0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搬送装置 |
US6128107A (en) | 1996-04-12 | 2000-10-0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motors for separating and reading documents |
US6005687A (en) | 1996-04-12 | 1999-12-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motors for separating and reading documents |
US5961226A (en) | 1996-08-16 | 1999-10-05 | Ricoh Company, Ltd. | Printing apparatus |
JPH10112771A (ja) | 1996-10-04 | 1998-04-28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3495559B2 (ja) | 1996-11-05 | 2004-0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自動給紙装置 |
KR100307467B1 (ko) | 1997-03-27 | 2001-11-17 | 이토가 미찌야 | 용지의스큐교정기능을갖는급지장치 |
JPH1198312A (ja) | 1997-04-18 | 1999-04-09 | Ricoh Co Ltd | 排紙装置 |
JP3347641B2 (ja) * | 1997-05-20 | 2002-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H11147650A (ja) | 1997-09-04 | 1999-06-02 | Ricoh Co Ltd | 記録紙スタッカ装置 |
JPH11218980A (ja) | 1998-01-30 | 1999-08-10 | Fuji Xerox Co Ltd | 引き出し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082854A (en) | 1998-03-16 | 2000-07-0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odular ink-jet hard copy apparatus and methodology |
US6153832A (en) | 1999-02-08 | 2000-11-28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Z-fold printhead carriage trailing cable for optimized panelization |
KR100857408B1 (ko) * | 2001-01-23 | 2008-09-08 |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 프린터 |
JP4565300B2 (ja) | 2001-01-23 | 2010-10-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ー |
JP2002361897A (ja) * | 2001-06-11 | 2002-12-18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1334933B8 (en) | 2002-02-08 | 2006-06-14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eet feed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JP3910133B2 (ja) | 2002-10-28 | 2007-04-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ライン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メンテナンスキット |
JP3768187B2 (ja) | 2002-12-10 | 2006-04-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キット |
US7147102B2 (en) * | 2004-01-21 | 2006-12-12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Consumer tote with core |
-
2004
- 2004-09-08 JP JP2004261326A patent/JP44730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9-17 US US10/943,249 patent/US7445330B2/en active Active
- 2004-09-20 EP EP04022285A patent/EP152072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9-20 ES ES04022285T patent/ES2295750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9-20 KR KR1020040075009A patent/KR10069223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9-20 DE DE602004009876T patent/DE60200400987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9-20 CN CNB2004100825477A patent/CN10034698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6-15 HK HK05105036A patent/HK1073631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
- 2007-03-28 US US11/692,690 patent/US7731353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3306C (zh) * | 2005-02-24 | 2008-12-17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装置 |
CN105172391A (zh) * | 2014-06-12 | 2015-12-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TWI552885B (zh) * | 2014-09-01 | 2016-10-11 |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印表機 |
CN104325639A (zh) * | 2014-09-09 | 2015-02-04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73079B2 (ja) | 2010-06-02 |
DE602004009876T2 (de) | 2008-08-28 |
EP1520720A2 (en) | 2005-04-06 |
DE602004009876D1 (de) | 2007-12-20 |
EP1520720A8 (en) | 2005-06-29 |
KR100692238B1 (ko) | 2007-03-09 |
EP1520720A3 (en) | 2005-07-20 |
CN100346984C (zh) | 2007-11-07 |
KR20050028893A (ko) | 2005-03-23 |
HK1073631A1 (en) | 2005-10-14 |
EP1520720B1 (en) | 2007-11-07 |
ES2295750T3 (es) | 2008-04-16 |
US20050104927A1 (en) | 2005-05-19 |
US7731353B2 (en) | 2010-06-08 |
US20070171253A1 (en) | 2007-07-26 |
US7445330B2 (en) | 2008-11-04 |
JP2005111979A (ja) | 2005-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46984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91848C (zh) | 喷墨式打印机 | |
JP54881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84893B2 (en) | Image-forming device | |
JP4595425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915671A (zh) | 喷墨成像装置及维护其喷嘴单元的方法 | |
JP2007223067A (ja) | キャリッジ移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
JP455149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73688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7216466A (ja) | 画像記録装置が備えるメンテナンス機構の位置決め機構 | |
JPH10128966A (ja) | 印刷及び走査兼用複合装置 | |
CN1488506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JP486370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817649A (zh) | 打印设备 | |
US20170246869A1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49903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931595A (zh) | 直线标尺,设有该直线标尺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4560336B2 (ja) | 記録装置 | |
US7597414B2 (en) | Hybrid inkje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placeable scanning unit | |
JP201409766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88577A (ja) |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68084A (ja) | 走査装置 | |
KR100274543B1 (ko) | 복합기기의 셔틀스캐너 오염제거장치 | |
JP200830779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30311520A1 (en) |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363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7363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