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7167A - 图像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7167A
CN1577167A CNA2004100690323A CN200410069032A CN1577167A CN 1577167 A CN1577167 A CN 1577167A CN A2004100690323 A CNA2004100690323 A CN A2004100690323A CN 200410069032 A CN200410069032 A CN 200410069032A CN 1577167 A CN1577167 A CN 1577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block
recording medium
fusing nip
pressur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90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5378C (zh
Inventor
蕗田卓
七泷秀夫
佐野哲也
堀田阳三
剑持和久
深津慎
阿部敬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77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7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53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53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设备,以使一个记录材料上形成的一幅图像加热,包括一个加热部件;一个柔性部件,在与加热部件接触下可移动;一个弹性辊,以与加热部件形成一个辊隙,使柔性部件置于之间;其中辊隙内的压力关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向下游无减小地显著增加到一个最大峰,其中加热部件关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安排在最大峰值部分的上游。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设备,以对一个记录介质(普通纸、树脂片例如OHP片等)上形成和承载的一幅图像加热。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定影设备,作为一个优选图像加热设备,安装在一个能够用色剂形成一幅全色图像的成像设备中。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成像设备的领域内,对于使用电子照相记录技术或静电记录技术中的一种,并且能够输出高光泽全色图像的全色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当设计一种能够输出高光泽图像的成像设备时,共同做法是依赖于一种定影设备,以便控制使图像形成的光泽度水平。
在Japanese Laid-open Patent Application 11-133776中,作为一种能够产生高光泽图像的定影设备所公开的定影设备包括一个定影辊,一个环状带,和一个压力垫。定影辊包括一个金属芯,和一个覆盖金属芯的外围表面的弹性层。压力垫保持压靠着定影辊的外围表面,形成一个辊隙,使环状带夹在定影辊与压力垫之间。这个文件的图2表示一个定影设备,备有一个使定影辊局部变形,以便使记录介质的分离变得容易的部件。这个部件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位于辊隙的下游侧或出口处。
然而,在如Japanese Laid-open Patent Application 133776所公开的一个那样构成的定影设备的情况下,由卤素加热器产生的热通过气体传递到金属芯。因此,需要相当长时间来起动定影设备。另外,它的结构布置为这样,以便定影辊就其全体加热。因此,没有贡献于定影而辐射的热量相当大,从能量使用效率的观点来看成为问题。
一幅未定影图像,也就是,一层色剂,包含大量的气阱。因而,一幅未定影全色图像的气阱数是一幅未定影单色图像的气阱数的多倍。此外,当加热一幅包含大量气阱的未定影色剂图像时,色剂层中的气阱在色剂熔化的时候膨胀。当气阱膨胀时,它们有时进入色剂层与记录介质之间,不利地影响定影,并且/或者突破色剂层,从而留下大量的微小孔,其中的有些从图像的外表面向记录介质延伸。显微镜下,这些孔呈现为微小气泡;显微镜下,它们使图像的表面不均匀,从而引起图像呈现较不光泽。
关于防止图像由于上述原因呈现较不光泽的方法,有效的是在用定影辊的弹性层包封色剂层的方式下,当用定影辊对色剂层加压的时候,加热色剂层,以便在定影工位,在与色剂层(未定影图像)的表面的微小峰和谷相符合的方式下,使定影辊的弹性层变形。在弹性层与未定影图像的表面的峰和谷相符合下,使色剂层由弹性层均匀地加热,从而均匀地熔化。此外,当定影辊的弹性层在色剂层上滚动时,它把气阱从色剂层中压出。换句话说,弹性层不仅防止气阱使未定影图像定影的光泽度水平降低,而且提高使未定影图像定影的均匀水平。然而,定影设备的定影辊的弹性层越厚,弹性层的热容量越大,并且因此起动定影设备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Japanese Laid-open Patent Application 10-198200公开两种与上述定影设备不同的定影设备。一种包括一个环状膜,一块光滑板,牢固地固定在环状膜的环路之内,与环状膜的内表面接触,和一个压力辊,保持压靠着光滑板,形成一个辊隙,使环状膜夹在压力辊与光滑板之间。在操作中,由电磁感应在环状膜中产生热。另一种除光滑板还起一个加热器作用外,结构上类似。在两个定影设备中,光滑板设有一个肋,以便使辊隙的内部压力局部地增加,以提高形成图像的光泽度水平。
在本专利申请公开的第一结构布置的情况下,根据其圆周方向,仅在旋转部件(环状膜)本身的一部分之间产生热(在第二结构布置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形成辊隙)。因此,能量使用极其有效,并且起动时间短。另外,定影辊隙的内部压力仅局部地增加,从而能够使定影辊隙压出气阱。
然而,曾发现使用这些结构布置,也就是,使定影辊隙的内部压力局部增加,则根据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引起图像光泽度不均匀输出的现象。还发现由于以下原因发生的现象。也就是,参考图21(b),在Japanese Laid-open Patent Application10-198200公开的结构布置的情况下,定影辊隙的区域P,也就是,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上述光滑板的肋的下游边沿紧邻的区域的内部压力,显著低于定影辊隙的最大内部压力。这个区域P或低压力区域的存在,允许取环状膜形式的旋转部件与色剂层之间的接触根据光滑板的纵向成为不均匀。结果,根据肋的纵向(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根据压出气阱的能力,定影设备成为不均匀。因此,输出在滑板的肋的纵向上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
图16画出定影辊隙的状态,其中根据辊隙的纵向,定影压力不均匀,也就是,取环状膜形式的循环可移动部件与色剂层之间的接触不均匀。图22和图23画出当定影期间应用于色剂图像的压力不足时,色剂层怎样熔化。顺便地,图22没有表示加热器,也没有表示取环状膜形式的循环可旋转部件。
参考图22和图23,如果在定影设备的定影辊隙内存在区域,其中在定影期间应用于色剂图像的压力量不足,则由于以下原因,定影设备使图像定影的光泽度水平下降。也就是,即使在色剂图像移过低压区域之后,对色剂图像应用较高压力,但色剂到应用较高压力的时候也不会彻底地熔化。因此,当色剂在移过低压区域之后熔化时,色剂层中的气阱从色剂层中逸出,在色剂层的表面中留下孔。这些孔的存在降低了色剂层的表面的平面度水平,从而使色剂层(色剂图像)的表面的光泽度水平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考虑了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做出,并且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与按照现有技术的图像加热设备比较,它不仅能够输出较高光泽度并且外观均匀的图像,而且能量使用效率优良。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以使一个记录材料上形成的一幅图像加热,包括:一个加热部件;一个柔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下可移动;一个弹性辊,以与所述加热部件形成一个辊隙,使所述柔性部件置于之间;其中辊隙内的压力向下游显著增加到一个最大峰值,没有相对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而减小,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关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安排在最大峰值部分的上游。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以使一个记录材料上形成的一幅图像加热,包括:一个加热部件;一个柔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下可移动;一个弹性辊,以与所述加热部件形成一个辊隙,使所述柔性部件置于之间;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关于移动方向的下游端比上游端更多地进入所述弹性辊,并且所述加热部件关于移动方向安排在辊隙内压力的最大峰值部分的上游。
考虑以下连同附图所作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一般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放大示意截面图。
图3是表示加热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定影辊隙的放大示意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定影辊隙的温度和压力分布的曲线图。
图6A是画出定影辊隙(No.1)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6B是画出定影辊隙(No.2)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6C是画出定影辊隙(No.3)的压力分布的示意图。
图7是定影辊隙的放大示意截面图,表示当色剂层的一个给定部分通过加热定影辊隙移动时,色剂层的该给定部分发生的变化。
图8是定影辊隙及其邻近的示意截面图,画出其详细。
图9是定影设备的定影辊隙及其邻近的示意截面图,画出定影辊隙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区域的结构。
图10是一个变更光滑区域的示意截面图。
图11是另一个变更光滑区域的示意截面图。
图12是定影辊隙及其邻近的放大示意截面图,表示当色剂层的一个给定区域通过图10所示的定影辊隙的光滑部分移动时,色剂层的该给定区域发生的变化。
图13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
图14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的加热部件的示意透视图。
图15是与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二例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
图16是画出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二例的问题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二例的定影辊隙的温度和压力分布的曲线图。
图18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二例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
图19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No.1)。
图19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No.2)。
图19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No.3)。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是实例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结构。
图21是按照现有技术的热定影设备的示意图,表示其结构。
图22是表示在定影期间应用于色剂图像(层)的压力量不足下,当色剂层的一个给定部分通过定影辊隙移动时,该给定部分发生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在定影期间应用于色剂图像(层)的压力量不足下,当色剂层的一个给定部分通过定影辊隙移动时,该给定部分发生的定影状态变化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表示其实际结构。
图25是表示当色剂层的一个给定部分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定影辊隙移动时,在该给定部分发生的定影状态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例子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典型成像设备的示意截面图,表示其一般结构,它包括一个作为定影设备的图像加热设备。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是一个串列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它使用电子照相过程中的一种。
标号Y、M、C和Bk指示四个成像工位(第一至第四工位),它们分别按照与一幅想要图像的黄、品红、青和黑色分量相对应颜色,形成色剂图像,并且它们按照从底部数起的列出顺序,平行地垂直层叠。
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分别包括作为潜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以下将它们简单称为感光鼓)1a、1b、1c和1d,它们沿图中箭头标记所示方向(逆时针方向)以预定处理速度旋转;主充电装置2a、2b、2c和2d;基于激光的曝光装置(以下将它们称为扫描器)3a、3b、3 c和3d;显影部分4a、4b、4c和4d;清洁装置6a、6b、6c和6d等。
标号9a指示一个环状传送带,作用一个当静电保持记录介质的时候传送记录介质的部件。环状静电粘附传送带9a位于垂直层叠的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的成套的感光鼓侧(打印机的前侧),从第一到第四成像工位垂直地延伸。标号9b、9c、9d和9e指示在其周围伸展和悬挂静电粘附传送带9a的辊。辊9b是一个驱动辊,以及辊9c和9d是支持辊。辊9d是一个张力辊。静电粘附传送带9a以与感光鼓1a、1b、1c和1d的圆周速度相配合的圆周速度,沿图中箭头标记所示方向(顺时针方向),由驱动辊9b循环地驱动。
标号5a、5b、5c和5d指示四个转印辊(第一至第四),它们保持压靠着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的感光鼓1a、1b、1c和1d,使静电粘附传送带9a分别夹在转印辊5a、5b、5c和5d与感光鼓1a、1b、1c和1d之间。
在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中,感光鼓1a、1b、1c和1d旋转地驱动。这些感光鼓由一个未示出鼓电动机(DC伺服电动机)旋转地驱动。然而,各感光鼓可以设有其自己的驱动力源。鼓电动机的旋转由一个未示出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而其他控制由一个未示出CPU执行。
在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中,当感光鼓1a、1b、1c和1d旋转时,它们分别由主充电装置2a、2b、2c和2d均匀地充电到预定极性和电位。然后,感光鼓1a、1b、1c和1d的充电外围表面分别由扫描器3a、3b、3c和3d一个一个地曝光成四幅光学图像。结果,在各感光鼓1a、1b、1c和1d上形成一幅静电潜像。感光鼓1a、1b、1c和1d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工位4a、4b、4c和4d显影成由黄、品红、青和黑色剂形成的图像,它们与电子照相过程已经将一幅想要全色图像所分成的四色分量的颜色相对应(以下,将由色剂形成的图像简单称为色剂图像)。结果,在感光鼓1a、1b、1c和1d上分别形成黄、品红、青和黑色剂图像。
同时,在位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底部中的一个供纸盒8a中,将其中存储的多张记录介质S(转印片)在分开的同时,按照预定成像顺序控制定时,由一个供纸辊8b顺序地送入主组件,并且传送到一对配准辊8c,这对配准辊将记录介质S保持在备用,或与成像操作的进行相同步,允许它们从传送部件9a的底侧进一步传送到静电粘附传送部件9a。当各记录介质S交付到静电粘附传送带9a时,它静电地粘附在静电粘附传送带9a的表面上,从而牢固地保持其上,并且当带9a循环地驱动时,向上传送。当记录介质S向上传送时,在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中的感光鼓1a、1b、1c和1d的外围表面上形成的黄、品红、青和黑色剂图像,分层分别地转印到第一至第四转印工位中的记录介质S上,也就是,感光鼓1a、1b、1c和1d与静电粘附传送带9a之间的接触区域上。结果,合成地形成一幅单个未定影全色色剂图像。
在色剂图像转印到第一至第四成像工位Y、M、C和Bk中的记录介质S上之后,用清洁装置6a、6b、6c和6d清除感光鼓1a、1b、1c和1d的外围表面上粘附的残留物,例如剩余色剂,并且然后,将感光鼓1a、1b、1c和1d用于以下成像循环。
当色剂图像从四个感光鼓1a、1b、1c和1d分层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的时候,在记录介质S传送到静电粘附传送带9a的顶端之后,使记录介质S在驱动辊9b的位置从传送带9a的表面上分离,并且进一步传送到定影设备10(定影装置),其中使色剂图像热定影。其后,记录介质S由一对排出辊10c排出到一个接纸盘13中。
以上所述是单面打印方式下成像设备的成像操作。当成像设备在双面打印方式下时,其操作如下。在记录介质的分离之后,在其已经转印一幅图像的一个表面上,排出辊对10c不完全将其排出,也就是,记录介质S部分地移出设备主组件,直到记录介质S的后端将要移过双面打印方式纸张导件10d的点为止。然后,排出辊对10c反向旋转,以将记录介质S导入双面打印方式纸张导件1d中。更具体地,当排出辊对10c反向旋转时,记录介质S移入纸张导件10d,使先前的后端成为前端,并且由导件10d的顶侧导向。然后,记录介质S由一个位于气道11之下的导向肋11a和一个位于控制板12之下的导向肋12a,导向一对双面打印方式辊14。然后,它由辊对14向下传送到一对双面打印方式辊15,由辊对15进一步向下传送到一对双面打印方式辊16,由辊对16沿U形导向17进一步传送到配准辊对8c。然后,它由配准辊对8c释放,以与双面打印方式下的成像操作的进行相同步,交付到感光鼓1a、1b、1c和1d与静电粘附带9a之间的转印辊隙。其后顺序和单面打印方式完全相同。
(2)定影设备10
图2是定影设备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截面图。这个定影设备10是一个薄膜加热和压力辊驱动型(无张力)加热设备。它使用一个圆筒状定影膜(取一个环状带形式的定影膜),也就是,一个柔性部件。
标号30指示一个包括循环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加热单元,以及标号20指示一个压力辊,它是一个弹性辊。这两个保持相互压靠,形成一个定影辊隙N。
1)压力辊
压力辊20包括:一个由铝或铁形成的金属芯21;一个覆盖金属芯21的外围表面的弹性层22;和一个覆盖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的模制释放层23。在金属芯21的纵端部分,在置于一对轴承下,它由设备主构架的一对未示出横板可旋转地支持在其之间。它由一个未示出驱动系统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顺时针方向),以预定速度旋转地驱动。
弹性层22由固体硅橡胶,通过使硅橡胶起泡沫,以使硅橡胶热绝缘而制成的海绵橡胶,通过使空心填料微粒分散到硅橡胶中,以使硅橡胶热绝缘而制成的泡沫橡胶,或其他类似材料形成。
模制释放层23可以通过在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上涂以氟化树脂,例如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树脂(FEP),或GLS胶乳(注册商品名称:DaikinCo.,Ltd.)而形成。它可以是配合在弹性层22之上的一个管的形式。它可以通过在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上涂以模制释放漆而形成。
2)加热单元30
加热单元30包括一个加热部件保持器32;一个加热部件33;一个刚性压力施加支撑件34;一个定影膜31(柔性套筒)等。加热部件保持器32沿垂直于图的方向(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它是耐热的、热绝缘的和刚性的。通过配合在沿保持器32的纵向在保持器32的外向表面中切成的保持器32的槽中,使加热部件33牢固地附于保持器32上。刚性支撑件34截面为U形,并且由金属物质形成。它安置在保持器32的内侧,以支持保持器32。定影膜31松弛地配合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加热部件33和刚性支撑件34的组件周围。
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10的情况下,压力辊20的金属芯21的纵端在置于轴承对下,由设备主组件构架的横板对可旋转地支持,以便压力辊20可旋转地支持在横板对之间。加热单元30安置在图2中压力辊20的左侧,与压力辊20平行,以便加热单元30的加热部件33面对压力辊20。刚性压力施加支撑件34的纵端部分由一个未示出的压力施加装置,例如一对弹簧,保持压向压力辊20,以便刚性压力施加支撑件34以预定压力量F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的弹性层22。结果,压力辊20的弹性层22由加热部件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组合,沿压力辊20的半径方向按预定厚度在其左侧保持压缩,使定影膜31保持夹在加热部件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组合与压力辊20之间,从而形成定影辊隙N。
当压力辊20可旋转地驱动时,从压力辊20的旋转驱动的转矩传递到圆筒状定影膜31。结果,定影膜31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加热部件33和刚性压力施加支撑件34的组件周围,沿图中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定影膜31按这样方式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和加热部件33上滑动,以便定影膜31的内表面与加热部件保持器32和加热部件33的外向表面保持完美地接触。
当压力辊20旋转地驱动,并且圆筒状定影膜31由压力辊20旋转地驱动时,对加热部件33供给电力,以将加热部件33的温度升高到一个预定温度水平,并且使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水平。当加热部件33的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水平时,承载一幅未定影色剂图像T的记录介质S引入定影辊隙N,也就是,加热单元30(定影膜31)与压力辊20之间的界面,并且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使记录介质S夹在定影膜31与压力辊20之间,以便记录介质S的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与定影膜31的外向表面保持完美地接触。当记录介质S如上所述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加热部件33的热通过定影膜31供给记录介质S。结果,记录介质S上的未定影色剂图像T由热和压力熔接(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在传过定影辊隙N之后,记录介质S由于圆筒状定影膜31的弯曲而成为与定影膜31分离。
定影膜31(柔性部件)包括一个基片层,由树脂的耐热和热绝缘膜例如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PEEK、PES、PPS、PFA、PTFE、FEP等形成,和一个表面层,由耐热树脂例如PFA、PTFE、FEP、硅树脂等的单个或混合物形成,这些材料的模制释放特性优良。
加热部件保持器32由树脂例如液体聚合物、酚树脂、PPS、PEEK等形成,它们耐热并且光滑。
图3是本实施例的加热部件33的示意图,表示其结构。本加热部件33是一个低热容量陶瓷加热器,它在其顶表面产生热。它基本上包括一个基片,一个生热电阻层,一个介电层,和多个电源电极。基片由电介质陶瓷例如氧化铝或氮化铝,或耐热树脂例如聚酰亚胺、PPS或液体聚合物形成。生热电阻层是在基片的表面上形成的Ag/Pd、RuO2、Ta2N等的线或窄带。当电流流过它的时候,它产生热。它利用如丝网印刷这样的装置涂在基片的表面上,并且烘焙。介电层是一层玻璃或其他类似材料,涂在基片和生热电阻层的组合之上。电源电极与生热电阻层电连接,并且通过一个电源连接器从一个电源电路对电源电极施加电压。
更具体地,加热部件33包括:
1.基片33a,它是一片Al2O3、AIN或其他类似材料的薄、窄且平的板,并且沿与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的方向交叉(垂直)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2.两个平行的生热电阻层条33b,它们约10μm厚并且1mm至5mm宽,沿与基片33a的纵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利用一种方法在电阻物质例如Ag/Pd的基片33a的顶表面上形成,其中在基片33a上通过丝网印刷或其他类似方式按预定图形涂以电阻物质,并且烘焙;
3.在基片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电源电极33d和33e,在基片33a的纵端中的一个处,一个一个地与生热层33b的两个平行条电连接;
4.导电部分33f,通过在基片33a上形成图形,以在基片33a的另一纵端将生热电阻层33b的两个平行条串联电连接而形成;
5.第一和第二温度控制输出电极33g和33h,通过形成图形在基片33a上形成,沿基片33a的纵向,位于导电部分33f的外面;
6.一个薄(约10μm厚)保护层33c,通过按一种方式形成图形,以沿基片33a的表面覆盖生热电阻层和导电部分33f的组合,在基片33a上形成;
7.一个温度探测元件51,例如一个热敏电阻,安置在基片33a的背(后)侧,根据基片33a的纵向,与基片33a的后(背)表面的中心部分接触;
8.第一和第二导电部分33i和33j,通过形成图形在基片33a的背(后)表面上形成,与温度探测元件51电连接;
9.通孔33k和33l,通过基片33a形成,以便基片33a的背(后)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导电部分33i和33j能分别与基片33a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和第二温度控制输出电极33g和33h电连接;
10.等等。
本加热部件33以镶嵌的方式牢固地嵌入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外表面中形成的槽中,以便加热部件33的顶表面(承载生热电阻层33b和保护玻璃层33c的基片33a的顶表面)外向安置,与定影膜31的内表面接触。
标号52指示一个热保护器,例如热熔断器、热开关或其他类似装置,它安置在基片33a的背(后)侧,使其集热器板52a安置得与加热部件33的背表面的预定部分接触。
标号53指示一个电源连接器,它附在基片33a的纵端部分中的一个上,在这个纵端部分使加热部件33的第一和第二电源电极33d和33e牢固地保持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上,将电源电极33d和33e与电源连接器53的电触点电连接。
标号54指示一个温度控制连接器,它附在加热部件33的另一个纵端上,在这个纵端具有第一和第二温度控制输出电极33g和33h,将温度控制输出电极33g和33h与温度控制连接器54的电触点连接。
标号55、56和57指示一个AC电源、一个控制电路(CPU)和一个TRIAC(三极管AC开关)。加热部件33由AC电源55通过电源连接器53、第一和第二电源电极33d和33e供给电力;更具体地,对生热电阻层33b供给电力。结果,整个生热电阻层33b产生热,使加热部件33的温度非常快速地升高。加热部件33的温度增加由温度探测元件51探测,并且通过第一和第二导电部分33i和33j、通孔33k和33l的导电壁、第一和第二温度控制输出电极33g和33h,以及温度控制连接器54,将关于探测温度的取电信号形式的信息输入控制电路56。控制电路56对关于加热部件33的探测温度的输入信息作出响应,控制TRIAC 57;它通过控制从AC电源55供给加热部件的生热层33b的电力的相位、波数等,将加热部件33的温度保持在预定定影温度。
位于加热部件33的背侧的热保护器52,串联插入向加热部件33的生热电阻层33b供给电力的电路中,使其集热器板与加热部件33的背侧保持接触。因而,如果因为控制电路56、TRIAC 57等发生某种问题,从电源55供给加热部件的生热电阻层33b的电力成为不可控,并且因此对生热层连续地供给功率,使加热部件33过热,也就是,使加热部件33的温度超过允许水平,则加热部件33的热使热保护器熔化,从而断开电源电路,并且因此为了安全而强制地关断生热电阻层33b的电源。
用于控制加热部件33的温度的结构布置不必限于上述结构布置。例如,它可以为这样,以便将定影辊隙N内在记录介质S上定影色剂图像T所需的定影膜31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水平,设定为定影膜31的表面的目标温度,并且按照在定影辊隙N的范围之内的一个任选点,安排为与定影膜31的内表面保持接触的未示出温度探测装置,例如一个热敏电阻所探测的定影膜31的表面温度水平,控制供给加热部件33的生热电阻层33b的功率量,以便使定影膜3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
加热部件33的基片由电介质陶瓷例如氧化铝或氮化铝,耐热树脂例如聚酰亚胺、PPS或液态聚合物,或其他类似材料形成。因此,能使加热部件33形状简化;例如,能使它制成很薄并且平坦。
3)定影辊隙N的详细描述
图4是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10的定影辊隙N的示意截面图,画出其结构。顺便地,在图2中,使定影设备的定影辊隙N取向,以便记录介质S垂直地送入定影辊隙N内。然而,在图4中,为了描述容易,使定影辊隙N取向,以便记录介质S水平地送入定影辊隙N。
本发明的要点如下。构成一个定影设备,以便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一个给定点的压力的量,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上游端)与定影辊隙N内的峰值压力点,也就是,在定影辊隙N内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的量为最高处的点之间,实际上没有下降地达到其峰值。此外,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部件位于定影辊隙N的峰值压力点的上游侧。从与定影辊隙N的纵向平行的方向,观看本实施例的定影辊隙N及其邻近,线C1在与压力辊的旋转轴相合的线C2(平行于线C1的假定线)的上游侧,这里线C1与加热单元30的定影膜导向(接触)光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的平坦部分A垂直,并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部分A的中心相合,部分A由取一块薄板形式的加热部件33(以下将它称为加热板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外向表面构成;线C1在线C2的记录介质入口侧。换句话说,安置加热部件、加热部件保持器和压力辊,以便与定影膜接触的加热部件的表面垂直,并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加热部件的中心相合的假定线,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压力辊的旋转轴的上游侧。应用这种结构布置,由加热板33的外表面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外表面所构成的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导向光滑表面的平坦部分A的上游端J,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侧,并且由加热板33的外表面所构成的加热单元30的定影膜导向光滑表面的平坦部分A的下游端K,在定影辊隙N之内。加热单元30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使定影膜31夹在加热单元30与压力辊20之间。此外,如上所述,由压力辊20与加热部件保持器32和加热板33的组合夹在中间的定影膜31,由压力辊20的旋转而在加热部件保持器32和刚性压力施加支撑件34的组合周围循环地移动。
而且应用上述结构布置,部分B创建为定影辊隙N的一部分,它从记录介质加压平坦部分A的下游端K延伸到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并且其中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向记录介质出口急剧地减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截面图中,该截面图垂直于加热单元30的旋转轴,则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SF,线C1在线C2的上游侧,也就是,在记录介质入口侧,这里线C1垂直于上述平坦部分A,并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SF,与平坦部分A的中心相合,线C2垂直于平坦部分A,并且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相合。此外,由加热板33和加热板保持部件32的外向表面所构成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表面的上游端J,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外面。准备这种结构布置,在定影辊隙N之内的压力分布成为这样,当记录介质S在由加热板33加热的时候通过定影间隙N传送时,离加热单元30的记录介质导向(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越近,施加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的量越高。
其时,将描述本实施例中定影辊隙N内发生的各种现象。
首先,参考图5(b),将描述定影辊隙N内的压力分布。如图5(b)将很明显,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辊隙N内的压力分布为这样,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施加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在记录介质S移入定影辊隙N之后立刻开始增加,并且实际上无减小地连续增加到其峰值。然后,当记录介质S移过定影辊隙N内的峰值压力点K时,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开始减小,并且到记录介质S达到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时,陡峭地减小到实际上为零。为了实现这种压力分布,构成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以安置其加热部件、加热部件保持器和压力辊,以便加热单元30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上游端J,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定影辊隙N外面),并且与定影膜接触的加热部件基片的平坦表面垂直,而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平坦表面的中心相合的假定线(图4中C1),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压力辊的旋转轴的上游。为了更详细地描述,加热单元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上游端J,位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定影辊隙外面),并且下游端K大约与假定平面H和假定平面V的交叉线相合,假定平面H是将加热单元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上游端J和下游端K相连接,假定平面V垂直于假定平面H,并且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相合(从假定平面V到下游端K的距离实际上为零),如图6A所示。准备上述位置布置,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与加热单元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之间,加热单元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部分A在压力辊20中的侵入量为这样,离点K越近,侵入量越大;换句话说,侵入量与离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大约为线性,并且在点K最大。
因此,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由定影辊隙N施加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处开始增加,并且大约线性地增加,直到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辊隙N的中心(记录介质入口到出口之间的中心),达到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为止,在点K达到其峰值。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单元(加热部件)的定影膜加压表面设有第二部分B,它是部分A的下游端K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之间的部分,并且实际上平坦。因此,在部分A的下游端K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之间,加热单元在压力辊20中的侵入量为这样,离出口越近,侵入量越小,并且从点K到这个范围内的一个给定点之间的距离与侵入量之间的关系大约为线性。
因此,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由定影辊隙N施加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在部分A的下游端K开始减小,并且陡峭地减小,直到它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处降到实际为零为止。
此外,定影辊隙N内的温度分布如图5(a)中线1所示。
关于定影辊隙N的温度分布,经过定影辊隙N的中心,从记录介质入口延伸到紧接部分A的下游端K之前区域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由加热板33加热,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向紧接下游端K之前区域线性地增加。因为在定影辊隙N内,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板33在部分A的下游端K的上游,所以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在点K之前达到预定温度水平。此外,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点K的下游侧无热源(加热板33)。因此,在下游端K之后,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向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大约保持相同。
合理地认为,如上所述,当记录介质S和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色剂图像的组合通过定影辊隙N移动,同时对色剂施加压力和热的时候,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图像如以下参考图7、图24和图25所述那样熔化,这些图表示本实施例中定影辊隙N内色剂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图24详细表示本实施例中定影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实际结构,以及图25表示在图24所示定影设备中,根据色剂的物理形态,定影过程的进行。在图25中,纸厚度、色剂微粒直径等被夸大。
首先,认为在进入定影设备10的定影辊隙N之前,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色剂图像T)的状态如图7区域画出,或如图25画出。换句话说,由四层色剂图像T,从四个感光鼓1a、1b、1c和1d分层顺序地转印到了记录介质S上。当色剂图像T传印到记录介质S上时,它们不被转印,以便在相邻两个色剂层(色剂图像T)之间不留有间隙。换句话说,在相邻两个色剂层(色剂图像T)之间有一定量的微小气阱。
当记录介质S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传送到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的时候,由定影辊隙N应用于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的热量如图5线1所示线性地增加,并且由定影辊隙N施加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如图5(b)所示大约线性地增加。因此,当记录介质S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传送到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的时候,如图7区域2和图25所示,当保持与定影膜31接触的时候,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逐渐熔化。当色剂层熔化的时候,色剂层中的微小气阱在熔化色剂层中逐渐膨胀。到记录介质S的一个给定部分达到下游端K的时候,其上色剂层由加热板33的热彻底地熔化。
参考图5(b),由定影辊隙N施加于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的压力量在下游端K为最高。此外,当记录介质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传送到点K,或定影辊隙压力为最高处的点的时候,施加于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的压力量连续地增加,也就是,实际上无减小,从而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使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完美地保持与定影膜接触。因此,到记录介质S传送到点K,或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的时候,色剂层彻底地熔化。然后,当记录介质S移过下游端K时,根据下游端K的纵向,熔化的色剂层被均匀地挤压。结果,色剂层中的气阱被如图7区域3和图25所示的下游端K的挤压功能,从色剂层中完全地压出。换句话说,在移过下游端K的色剂层的部分中不留下气阱。相比较,如果定影辊隙N具有一个区域,其中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小于其紧接上游区域所应用的压力量,并且其位于最大压力点K的上游侧,则这个区域防止色剂层满意地熔化。结果,在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未能使色剂层满意地挤压,以使其中气阱清除。
当记录介质S从下游端K向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传送的时候,色剂层的温度水平保持大约如图5(a)线1所示相同,而应用于色剂的压力量如图5(b)所示陡峭地下降。因此,色剂层更均匀地融化,同时保持一定的弹性度,并且经受少量压力,如图25区域4所示。
因为当记录介质S从下游端K向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传送的时候,色剂层的温度保持大约相同,所以色剂层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处仍保持一定的弹性度。因此,色剂层能与定影膜31平滑地分离。而且,当记录介质S从下游端K向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传送的时候,在下游端K的下游侧,它沿定影膜31保持压靠着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第二部分B。因此,适当地除去到定影辊隙N内的下游端K处的记录介质S的弯曲。另外,定影膜31沿使其循环移动的方向受拉。因此,记录介质S与定影膜31干净地分离;它不会在定影膜31周围保持缠绕。
通过上述过程,使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层定影到记录介质S上,变成一幅高度光泽,而且其他表面特性均匀的图像。其后,将记录介质S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输出。
如从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结构的描述将会很明显,对定影设备使用上述结构布置,在关于热变形的定影设备的设定中提供更大宽容度,使得有可能输出一幅想要图像的永久印件,它不遭受热变形,光泽度优良,表面特性均匀,并且不会卷曲或保持粘附于定影膜。
顺便地,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一种定影设备,例如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其中在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与加热板保持器32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之间的标高没有差别。换句话说,全部所需的是在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与点K(在该点定影辊隙的内部压力为最高)之间,实际上没有区域,其中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量小于其紧接上游的内部压力量。换句话说,定影设备的结构可以为这样,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下游端,要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加热板33的下游端邻接的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标高稍低。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揭示,只要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下游端,与加热板33的下游端邻接的加热板保持器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上游端之间的标高差不大于100μm,由这个标高差所引起的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的减小影响可以忽略。
此外,定影设备的结构可以为这样,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下游端,要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紧接加热板33之后的加热板保持器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上游端标高稍高。在这样情况下,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下游端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的位置处。然而,如果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与加热板33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下游端相合,则定影膜的内表面由加热板33的边缘修整。因此,希望定影设备的结构为这样,以便由加热器保持器32创建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的点。
此外,即使在加热板33的下游端与其中嵌入加热板33的加热器保持器32的凹进的壁之间有稍微间隙(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也没有关系。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揭示,只要这个间隙不大于300μm,由这个间隙引起的压力减小实际上可以忽略。
按照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上述结构,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上游端J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端。然而,由加热板33和加热板保持器32的外表面所构成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上游端J,只要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相合,或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侧。
上述结构使端J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相合,或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上游侧,它的使用有可能使另一端K与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定影辊隙N内的点相合,而且使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在下游端K的下游侧比在下游端K的上游侧急剧地较低。因此,色剂层在下游端K非常有效地挤压;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效果完全地实现。
如果由加热板33和加热板保持器32的外表面所构成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端J在定影辊隙N内,则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在与部分A的上游端J相合的点比该点的邻近较高,使得端K的紧接上游侧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与端K的紧接下游侧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之间的内部压力差不急剧。因此,位置与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下游端K相对应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在色剂彻底熔化状态下未能应用高压力;换句话说,不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然而,可以构成定影设备,以便上游端J位于定影辊隙N的内部,只要由将上游端J安置在定影辊隙N内的结构布置所引起,下游端K的紧接上游侧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与下游端K的紧接下游侧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之间的内部压力差的减小量实际上可以忽略。
此外,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以便如图6A所示,下游端K大约与假定平面H和假定平面V的交叉线相合,假定平面H是将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上游端J和下游端K相连接,假定平面V垂直于假定平面H,并且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相合(从假定平面V到下游端K的距离实际上为零)。准备这种位置布置,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与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部分A的下游端K之间,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在压力辊20中的侵入量为这样,离点K越近,侵入量越大;换句话说,侵入量与离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大约为线性,并且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在点K为最大。然而,对于定影设备使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布置不强制使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在下游端K为最高。换句话说,本发明的主要方面之一是使加热单元,更具体地,下游端K侵入压力辊20的方式和距离。
如果构成定影设备,以便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按离本实施例的下游端K的正常位置(图6A位置)一个相当大距离,使下游端K向上游偏离,则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成为如图6B所示。也就是,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的分布曲线明确地保持尖锐,但是从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到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定影辊隙N的点(下游端K)之间的距离变短,减小定影辊隙N的加热部分的尺寸。
另一方面,如果构成定影设备,以便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按离本实施例的下游端K的正常位置一个相当大距离,使下游端K向下游偏离,则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成为如图6C所示。也就是,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曲线变为迟钝,使得本发明有效性降低。
因而,本发明要求构成定影设备,以满足以下条件,其将参考图8描述,其中标号H指示与加热板33的光滑外表面相合的假定平面;标号V指示与平面H垂直,并且与压力辊的旋转轴相合的假定平面;以及标号L代表与平面H垂直,并且与平面H和压力辊20的外围表面的交叉线相合的线之间的距离(图8仅表示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平面V的上游侧的距离L;在平面V的下游侧存在距离L)。使本发明有效全部所需的是构成定影设备,以便将下游端K安置在图8中的阴影线区域M内;换句话说,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将它安置在平面V的上游,并且下游端K与平面V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距离L的一半”,优选地,不大于“长度L的三分之一”,更优选地,不大于“长度L的四分之一”。图8的阴影线部分M表示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其中下游端K与平面V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平面V的上游侧的长度L的三分之一”的区域,和其中下游端K与平面V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平面V的下游侧的长度L的四分之一”的区域。
为了参考图8更详细地描述上述条件,标号L代表在定影辊隙N在平面H处的截面图中,从平面V到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的距离。在平面V的上游侧,阴影线区域M的边界线的部分是离平面V的距离约为L的三分之一那里,而在平面V的下游侧,阴影线区域M的边界线的部分是离平面V的距离约为L的四分之一那里。换句话说,当使加热单元在压力辊中的侵入量减小时(当图8中平面H向上移位时),距离L减小,从而使阴影线区域M的尺寸减小。另一方面,当使加热单元在压力辊中的侵入量增加时(当图8中平面H向下移位时),距离L增加,从而使阴影线区域M的尺寸增大。因此,使阴影线区域M的边界线弯曲。此外,因为在图8中平面V的下游侧,下游端K的位置的适当范围不大于离平面V的距离L的四分之一,它与上游侧的不同,也就是,不大于距离L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平面V的上游侧,区域M的弯曲边界线的部分与平面V的下游侧的稍微不同。然而,如上所述,在平面V的下游侧,下游端K的位置的适当范围可以延伸至距离L的一半那么远。阴影线区域M的边界线的底部向内弯曲的原因如下。也就是,尽管在平面V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下游端K的位置仍满足条件,即下游端K离平面V的距离必定分别不大于记录L的1/3和1/4,但是如果使加热单元在压力辊中的侵入量大于某个值,则甚至使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上游端J侵入压力辊。因此,对于下游端K的安置,必须从适当区域中除去这样区域,并且除去这样区域引起阴影线区域M的边界线向内弯曲。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从加热板33和加热板保持器32的外表面所构成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的上游端J,到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第一部分A的下游端K)之间,第一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也就是,加热部件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部分,限定为一个平坦表面。然而,全部所需的是构成第一记录介质加压光滑部分A,以便离下游端K越近,定影压力越高。换句话说,全部所需的是部分A相对于平面H和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线(下游端K)不向上弯曲,平面H与加热板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外表面所构成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的上游J相合;部分A可以稍微向下弯曲。
只要如图9(1)和图9(2)所示,第一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为平坦或向下弯曲,在第一部分A之间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成为这样,离第一部分A的下游端越近,内部压力越高。因此,在定影辊隙N的部分中无区域与第一部分A相对应,其中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比紧接先前区域中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小。因此,当记录介质S和其上色剂图像的组合通过定影辊隙N的这个部分传送时,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它完美地保持与定影膜接触,从而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均匀地受到挤压。结果,改进使图像输出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
如果如图9(3)所示,使第一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向加热单元弯曲,则定影辊隙N的定影压力在区域P内较低。因此,当记录介质S通过这个区域P传送的时候,记录介质S和其上色剂图像的组合不能完美地与定影膜接触,因此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不均匀地受到挤压。结果,降低使图像输出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下游端K之后,定影辊隙N的部分的结构,换句话说,记录介质加压部分B的结构为这样,使部分B全部为平坦。然而,部分B的全部为平坦不是强制性的。例如,由于以下原因,可以如图10至图12、图24和图25所示,使部分B向加热单元的内部弯曲。也就是,即使部分B向加热单元的内部弯曲,记录介质S也沿定影膜S由压力辊20保持加压靠着部分B,从而使得与部分B的向内弯曲相符合,从而防止向定影膜弯曲。另外,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由于记录介质加压部分B的向内弯曲,使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提前。因此,当定影膜31受拉而在加热单元周围循环地旋转时,使记录介质S从定影膜S上更平滑地分离。换句话说,使记录介质加压部分B稍微向内弯曲不会不利地影响本发明。顺便地,除记录介质加压部分B的向内弯曲外,图10至图12所示的定影辊隙N与图4、图9和图7所示那些相同,并且因此这里将不作描述。
加热板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是刚性部件,使得较容易结构上控制由它们所施加的压力量F,它们的外向表面构成加热单元的定影膜加压表面。
(与实施例1可比较的例1)
图13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图14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的加热部件的外部透视图。本定影设备与第一实施例那些同样的结构部件和部分将给定与第一实施例那些同样的标号,并且这里将不作描述。
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之间的差别在于,定影设备的本例中的加热部件在记录介质传送方向足够宽,以便在下游延伸到定影辊隙N的定影压力为最高处的下游端K之外。在其他方面,两个定影设备结构上相同。
这里,参考图5中定影辊隙N的温度和压力分布,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第一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之间的差别。
第一比较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别在于,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定影设备的本例中加热部件足够宽,以在下游延伸到定影辊隙N的定影压力为最高处的下游端K之外。在其他方面,两个定影设备结构上相同。因此,本例中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如图5(b)所示第一实施例那样相同。
然而,在本比较例中,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部件33足够宽,以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定影辊隙N的实际上整个范围之间,与定影膜31形成接触。因此,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实际上在定影辊隙N的整个范围之间产生热。因此,定影辊隙N内的温度曲线(分布)不会成为如图5(a)中线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那样的温度曲线,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定影温度)对于定影成为最优的点,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定影压力)为最高处的点(记录介质加压部分A的下游端K)的紧接上游侧。
因此,在本第一比较例中,即使加热部件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一个水平,它稍微低于在其之处或在其之上发生热偏移的水平,则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下游端K的下游侧,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成为最高(图5(a)中线2)。因此,到记录介质S达到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K的时候,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不能彻底地熔化。因此,不能将微小气阱从色剂层中有效地压出。结果,根据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不能使色剂层(色剂图像)均匀地定影;输出图像不如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所输出的那样有光泽。
另一方面,如果设定本例中的定影设备的目标温度水平,以便其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K的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成为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的相同(图5(a)中线3),则到记录介质S达到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附近的时候,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将会已经过热,因为在本比较例中的定影设备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在记录介质和其上色剂图像的组合传过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K之后,该组合也由加热部件33连续地加热。因此,在本比较例中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处,色剂层的弹性低于第一实施例的弹性,结果,发生热变形。
换句话说,如果构成定影设备,以便如第一比较例那样,在整个定影辊隙N内发生加热,则变得不可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在第一实施例中,安排加热部件,以便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加热部件的下游端安置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的上游侧。
(与实施例1可比较的例2)
图15是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第二定影设备的示意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同样的本定影设备的结构部件和部分将给定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同样的标号,并且这里将不作描述。
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定影设备的本第二比较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之间的差别在于,在加热部件的下游侧,使定影设备的本例中的加热部件保持器的部分显著地(不小于100μm)向压力辊的内部突出。在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本例的结构如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结构相同。
其次,参考图15,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和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本例之间的差别。可行地在定影辊隙N内安置一个肋状部件,以局部增加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以便提高在定影辊隙N内将气阱压出色剂层的本发明的效果。明确地,使定影辊隙N设有一个点,在这个点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比其邻近高,则保证产生较有光泽图像。然而,在存在如图15中区域P那样的区域下,其中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比紧接先前区域低,则由定影辊隙N施加于记录介质和其上色剂层的压力量在紧接它成为最高之前暂时地减小。因此,当记录介质和其上色剂层的组合通过像区域P的这个区域传送的时候,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记录介质S和其上色剂层的组合与定影膜之间的接触成为不均匀。从定影膜到记录介质S上色剂的热传递成为不足。因此,色剂未能足够熔化,以实现允许将气阱压出色剂所必需的粘度水平。另外,在定影辊隙N内,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其中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比紧接先前区域低的区域的压力,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使定影膜31与记录介质S上色剂T之间的接触不均匀。结果,在实行将气阱压出色剂T中,根据其纵向,定影辊隙N成为不均匀,在定影设备输出的图像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性方面,使定影设备较差;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产生光泽度不均匀的图像。
其次,参考图17,将描述定影膜与记录介质S和其上色剂的组合之间的接触状态,与定影辊隙N内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之间的关系。定影设备的本第二例的定影辊隙N内的压力分布如图17(b)所示。也就是,在定影辊隙N内有一个区域,其中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内部压力比紧接先前区域的内部压力低。因此,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根据定影辊隙N的纵向,定影膜与记录介质S上色剂之间的接触成为不均匀。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定影辊隙N的温度分布如图17(a)中线1所示,它与定影辊隙N根据其纵向的部分相对应,其中在上述低压区域内接触满意(定影膜和记录介质上色剂相互完美地接触)。也就是,在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K的上游侧的一个点,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达到最优水平,从而允许定影辊隙N在点K满意地将气阱从色剂中压出。相比较,定影辊隙N的温度分布如图17(a)中线2所示,它与定影辊隙N根据其纵向的部分相对应,其中在上述低压区域内接触不满意(定影膜和记录介质上色剂相互不完美地接触)。也就是,在压力降落开始的点,温度分布中的向上变化率开始减小。因此,在点K的上游侧,定影辊隙N的内部温度没有达到最优水平,从而防止将气阱从色剂中有效地压出。显然,通过增加加热部件33产生的热量,甚至能使其中如图17(a)线3所示,接触状态不满意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的内部温度增加到最优水平。然而,这样的补救使其中接触状态满意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的温度成为如图17(a)中线4所示那样太高,使得色剂弹性太低。结果,发生热变形。换句话说,如果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本第二例那样构成定影设备,其中在定影辊隙N内创建一个区域,其中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比其紧接上游侧低,则在实现表面均匀的希望水平中无宽容度给予;换句话说,不可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因此,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希望使加热部件保持器的下游侧向压力辊突出到加热部件的下游侧的外向光滑表面之外的距离不大于100μm。
顺便地,即使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可比较的定影设备的本例结构上变更,以便根据水平方向,改变加热单元与压力辊之间的接触区域(定影辊隙N:定影压力产生区域)的位置,更具体地,以便使线C1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相合,这里线C1与加热部件3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32的外向光滑表面所构成的定影膜导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平坦部分垂直,并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与其中心相合,则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其内部压力比紧接先前区域低的区域保持在定影辊隙N内,并且因此,不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2)
图19A至图19C是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那些同样的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结构部件和部分将给定如第一实施那些相同的标号,并且这里将不作描述。
主要地,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包括一个压力辊20和一个加热单元40。压力辊20直径为20mm,并且设有一个弹性层,其硬度按Asker-C硬度计为60°。加热单元40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形成一个定影辊隙N,并且设有一个用于加热定影辊隙N的加热装置。
压力辊20包括一个由铝或铁形成的金属芯21,一个在金属芯21周围配合的弹性层22,和一个涂在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上的模制释放层23。
弹性层22是一个由硅橡胶或其他类似材料形成的固体橡胶层,一个为使硅橡胶热绝缘而使硅橡胶起泡沫所制成的泡沫硅橡胶形成的海面橡胶层,一个为使硅橡胶热绝缘而在硅橡胶中分散空心填料微粒所制成的泡沫硅橡胶形成的泡沫橡胶层,或其他类似层。
模制释放层23可以通过在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上涂以氟化树脂,例如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和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树脂(FEP),或GLS胶乳而形成。它可以是一个配合在弹性层22之上的管。它可以通过在弹性层22的外围表面上涂以模制释放漆而形成。
加热单元40包括:一个耐热圆筒状定影膜41,它直径为18mm,并且厚度为64μm;一个加热部件保持器42,以圆筒状保持定影膜41;和一个刚性金属压力施加支撑件44,以保持加热部件保持器42。定影膜44松弛地配合在加热部件保持器42和支撑件44的组合周围。加热单元40还包括一个取一块板形式的加热部件43(以下可能将它称为加热板),它宽度为5.38mm,并且保持在加热部件保持器42上,沿保持器42的纵向延伸。加热单元40由一个产生压力F(=20kgf)的未示出加压装置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使定影膜41夹在加热板43与压力辊20之间,从而形成图19B所示的定影辊隙N。参考图19C,图中的平面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垂直,则加热单元40由力F保持压向压力辊20的旋转轴。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平坦部分的法线方向U,不与对加热单元40施加力F,以使加热单元40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的方向平行。换句话说,由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外向表面所构成的加热单元40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表面的平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形成一个4.4°的角,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相对于压力辊20的外围表面,使平坦部分在压力辊20中的侵入量向平坦部分的下游端逐渐地增加。顺便地,希望设定对加热部件保持器42施加力的方向,以便相对于加热部件43的外向光滑表面的法线(与加热部件43的外向表面垂直的假定线)方向,对加热部件保持器42应用力的角落在0至30°的范围内。应用这样的结构布置,加热单元40的定影膜加压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的平坦部分的上游端J,安置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外面,并且其下游端K安置在定影辊隙N内。在本第二实施例中,部分A,也就是,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与上述平坦部分的下游端K之间的部分为7.7mm,并且平坦部分在压力辊20中的侵入量为1.09mm。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与加热部件的表面接触的定影膜垂直,并且与其中心相合的假定线,在与压力辊20的旋转轴相合的垂直平面的上游侧。
利用定影膜44的直入,加热单元40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保持夹在加热部件保持器42与加热板43之间的定影膜44由压力辊20的旋转,在加热部件保持器42和刚性压力施加支撑44的组合周围循环地旋转。
在部分A的下游端K的下游侧,使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部分向加热单元40的内部弯曲,形成加热单元40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表面的第二部分B,它从下游端K延伸到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并且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宽度为3mm。
定影膜41是一个树脂膜,它包括一个基片层,由树脂的耐热和热绝缘膜例如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PEEK、PES、PPS、PFA、PTFE、FEP等形成,和一个表面层,由耐热树脂例如PFA、PTFE、FEP、硅树脂的单个或混合物形成,这些材料的模制释放特性优良。
加热部件保持器42由树脂例如液体聚合物、酚树脂、PPS、PEEK等形成,它们耐热并且光滑。
加热板43,也就是,取一块平板形式的加热部件按这样方式控制,以便根据定影辊隙N之内,在邻接定影膜41的部分的内表面的一个任选位置所安置的一个未示出温度探测装置,例如一个热敏电阻所探测的如温度这样的信息,使压力辊20的表面温度或加热板43的内表面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外向表面所构成的加热单元40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记录介质加压部分的平坦部分的法线方向U,不与为使加热单元40保持压靠着压力辊20而应用力F的方向平行。因此,记录介质加压平坦部分相对于水平面成角(图19C)。此外,平坦部分的上游端J在定影辊隙N外面,并且平坦部分的下游端K在定影辊隙N内(图19B)。因此,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分布为这样,内部压力向内部压力在定影辊隙N内为最高处的点K逐渐地增加。因此,当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时,它不仅由加热板43连续地加热,而且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实际上无减小地逐渐增加,直到记录介质S达到点K为止。此外,加热部件位于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点K的上游侧,在点K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因此,能使定影辊隙N的部分,这个部分包括部分A,并且其中记录介质S和未定影色剂图像的组合没有任何温度降落地连续加热,而且其中应用于该组合的压力连续地并且逐渐地增加,与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定影辊隙N的部分分离。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定影辊隙N的压力分布,如图5(a)中线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那样相同,并且其温度分布如图5(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那样相同。因此,在色剂达到定影辊隙N的内部压力为最高处的点K(平坦部分A的下游端K)之前,色剂彻底地熔化,允许气阱从色剂中有效地压出。此外,在它移过点K之后,没有不必要地使色剂加热;在点K的下游侧,定影辊隙N的部分的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水平。因此,有可能实现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希望均匀水平,并且为了防止热变形,在控制定影温度方面给予更大宽容度。
另外,由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外向表面所构成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平坦部分A的法线方向U,不与使加热单元40保持压向压力辊的方向F平行。因此,相对于压力辊20的外围表面的正切水平面,平坦部分A倾斜。因此,不仅产生力F1,它的方向与平坦部分A垂直,而且产生力F2,它的方向与平坦部分A和方向SF平行,沿方向SF使记录介质S夹在定影膜与压力辊之间的时候传送,则使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记录介质的稳定水平提高。因此,使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表面通过定影膜影41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在定影辊隙N之内局部减小的可能性减小,从而使得定影辊隙N能够可靠地挤压气阱。因此,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那样,构成加热单元40的定影膜加压光滑表面的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是刚性部件,使得较容易控制压力F。
此外,如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设备那样,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设有部分B。因此,如第一实施例能实现那样,有可能提高光泽度水平而不发生热变形。此外,准备部分B防止了记录介质S保持卷曲。因此,记录介质S在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出口处与定影膜41平滑地分离;防止它保持缠绕在定影膜41周围。
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部件的形状和材料,以及表示其特性的值不是强制性的。只要它们能实现图5所示的压力和温度分布(分别为图5(a)中的线1和图5(b)),它们就不会不利地影响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3)
图20是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同样的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结构部件和部件,将给定如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标号,并且这里将不作描述。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接受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力F的表面与力F的方向大约垂直(接受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力F的表面与加热部件43的外向光滑表面非平行),而在本实施例中,接受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力F的表面与力F的方向不垂直(接受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力F的表面与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外向光滑表面大约平行)。
参考图20,该图的平面与定影单元30的定影膜的旋转轴垂直,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的情况下,沿力F的方向使加热单元30保持压向压力辊20(将压力施加于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方向),根据记录介质传送方向SF,与力F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向上游倾斜,也就是,在定影辊隙N的范围内,相对于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记录介质加压表面的平坦部分的法线方向U,以不大于30°的角D向定影辊隙N的记录介质入口倾斜。换句话说,0°<D≤30°。
通过对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应用上述结构布置,也能实现与图5(图5(a)中线1和图5(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所实现的那些类似的压力和温度分布。因此,应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布置,也能实现第一实施例所实现的各种效果,也就是,由平坦光滑部分A所实现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的改进,防止热变形的更大宽容度,通过光滑部分B使记录介质S不卷曲,以及通过光滑部分B防止记录介质缠绕在定影膜周围。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布置的情况下,力F的方向以角D向上游倾斜。因此,不仅产生力F1,它的方向与光滑表面垂直,而且产生力F2,它的方向与光滑表面和方向SF平行,沿方向SF使记录介质S夹在定影膜与压力辊之间的时候传送,从而提高通过定影辊隙N传送记录介质S的稳定水平。因此,使加热板43和加热部件保持器42的记录介质加压光滑表面通过定影膜影41应用于记录介质S的压力量在定影辊隙N之内局部减小的可能性减小,从而使得定影辊隙N能够可靠地挤压气阱。因此,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
如果角D不小于30°,其方向与光滑表面垂直的力F产生一个过量的力F2,它沿传送记录介质S的方向作用在记录介质S上,提高了传送记录介质S的稳定水平。然而,使定影膜与记录介质S上的色剂图像保持满意接触的压力减小或成为不稳定。因此,不能有效地压出气阱,降低了使色剂图像定影的表面特性的均匀水平。这是为什么使力F的角D设定在上述范围内的一个值。在角D设定在上述范围内的一个值下,能使气阱更可靠地压出,以提高由定影设备使未定影色剂图像定影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关于力F的方向相对于光滑表面的法线方向U之间的角D的值,应该按照记录介质S与光滑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或其他类似因素来选择。然而,它应该设定为一个不大于30°的值,因为只要将它设定为一个不大于30°的值,就使本发明的效果满意地实现。通过如构成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那样构成一个定影设备,以便应用力F以使加热单元保持压向压力辊的方向,相对于光滑表面的法线U以角D倾斜,则不仅能实现第一实施例所实现的效果,而且能实现第二实施例所实现的效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旋转,在其上滑动时,与定影膜的内表面(实施例1至3中的32和42)保持接触的加热部件保持器的部分(实施例1至3中的32和42),或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全体,由PTEF或一种耐热性和光滑度可比较的物质形成。
用一种耐热以及光滑的物质,例如PTFE形成加热部件保持器的部分(32和42),当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旋转,在其上滑动时,这个部分与定影膜的内表面(32和42)保持接触,或用这种物质形成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全体,则使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移动的稳定水平,以及还有定影膜的耐用性得到改进。因此,在加热部件保持器与定影膜之间接触的状态下,以及在加热板(实施例1至3中的33)与定影膜之间接触的状态下,使定影设备得到改进,不仅使得有可能更可靠地定影一幅未定影色剂图像,而且使未定影色剂图像定影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旋转,在其上滑动时,与定影膜的内表面(实施例1至3中的32和42)保持接触的加热部件保持器的部分(实施例1至3中的32和42),或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全体,涂有耐热并且光滑的氟化物质。
用一种耐热以及光滑的物质,例如第四实施例所述的PTFE或其他类似物质形成加热部件保持器的部分(32和42),当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旋转,在其上滑动时,这个部分与定影膜的内表面(32和42)保持接触,或用这种物质形成加热部件保持器的全体,则使定影膜在加热部件保持器周围循环地移动的稳定水平,以及还有定影膜的耐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加热部件保持器与定影膜之间接触的状态下,以及在定影辊隙N内在加热板(实施例1至3中的33)与定影膜之间接触的状态下,使定影设备得到改进,不仅使得有可能更可靠地定影未定影色剂图像,而且使未定影色剂图像定影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光泽度的均匀水平得到提高。
(综合)
1)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设备包括一个如图像定影设备那样的图像加热设备,以将一幅未定影图像暂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一个表面特性改进设备,以使承载一幅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再加热,以改进图像的表面特性例如光泽度,或其他类似加热设备。
2)在本发明的前述实施例中,将一个如图3所示构成的陶瓷加热器用作加热部件。显然,用作加热部件的陶瓷加热器可以具有与图3所示结构不同的结构。例如,它可以是一个所谓的后表面加热型的陶瓷加热器,其中将生热电阻层33b安置在基片33a的与柔性部件在其上滑动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此外,它可以是一个使用一条镍铬合金丝或其他类似部件的加热装置,或一个包括一块铁板或其他类似部件的生热装置,其中通过电磁感应电流能产生热。
3)在前述实施例中,将一个接触型的热敏电阻用作一个探测加热部件的温度的装置。然而,温度探测装置可以是一种非接触型,它探测辐射热,并且使用这样的温度探测装置根本不会引起问题。此外,温度探测装置的位置不必限于前述实施例那些;即使将温度探测装置安排在一个与前述实施例那些不同的位置处,温度控制也是可能的。
4)柔性部件的材料不必限于耐热树脂膜。它可以是金属膜或合成膜。
5)在前述实施例中,柔性部件是一个圆筒状部件(柔性套筒),并且由一个驱动装置驱动的压力辊的旋转而旋转。然而,使柔性部件旋转的装置是任选的。例如,可以在环状膜(柔性部件)的环路之内安置一个驱动辊,以通过旋转地驱动该驱动辊,使环状膜旋转地驱动。
6)柔性部件可以取一卷长条网的形式,它铺开并且在与加热部件接触下移动。
如以上详细所述,按照本发明,能使定影辊隙内的压力和温度分布最优化。因此,能输出一幅高度光泽,并且不遭受由于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缺陷的图像,而不牺牲膜加热型定影设备的各种优点,也就是,热效率、快速起动、低成本等。
虽然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细节,并且本申请打算包含可能属于改进目的或以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这样的各种变更或改变。

Claims (23)

1.一种图像加热设备,用于使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加热,包括:
加热部件;
柔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下可移动;
弹性辊,用于与所述加热部件形成辊隙,使所述柔性部件置于其间;
其中辊隙内的压力关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向下游无减小地显著增加到最大峰值,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关于记录材料的移动方向安排在最大峰值部分的上游。
2.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最大峰值部分由用于保持所述加热部件的保持器设置。
3.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最大峰值部分关于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下游端。
4.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生热电阻器和支持所述生热电阻器的平坦基片,并且所述基片和所述弹性辊这样安置,以便与所述基片的所述柔性部件接触的平坦表面的中心部分关于移动方向的法线,关于移动方向在所述弹性辊的旋转中心的上游侧。
5.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生热电阻器和支持所述生热电阻器的平坦基片,并且所述基片关于移动方向的下游端比上游端更多地向所述弹性辊倾斜。
6.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关于移动方向在最大峰值部分的下游区域内,辊隙内的压力向辊隙的记录材料出口处逐渐地减小。
7.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生热电阻器,支持所述生热电阻器的平坦基片,和用于保持所述基片的保持器,并且其中相对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的法线,关于馈送方向使得向保持器的压力方向向上游倾斜。
8.按照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在对保持器加压的方向,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的角D,为0°<D≤30°。
9.按照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接受保持器的压力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为非平行。
10.按照权利要求7的设备,其中接受所述保持器的压力的表面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基本平行。
11.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在所述弹性辊的表面与所述加热部件相对于所述柔性部件的滑动表面的延伸表面H之间的一条交叉线,与垂直于平坦表面H并且通过所述弹性辊的旋转轴的平面V之间,有距离L,最大峰值部分安排在一个位置处,所述位置关于馈送方向向上游离平坦表面V小于(1/3)L,或安排在一个位置处,所述位置关于馈送方向向下游离平坦表面V小于(1/2)L。
12.按照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柔性部件是可旋转部件。
13.一种图像加热设备,用于使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加热,包括:
加热部件;
柔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下可移动;
弹性辊,用于与所述加热部件形成辊隙,使所述柔性部件置于其间;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关于移动方向的下游端比上游端更多地进入所述弹性辊中,并且所述加热部件关于移动方向安排在辊隙内压力的最大峰值部分的上游。
14.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最大峰值部分由用于保持所述加热部件的保持器设置。
15.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最大峰值部分关于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下游端。
16.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生热电阻器和支持所述生热电阻器的平坦基片,并且所述基片和所述弹性辊这样安置,以便与所述基片的所述柔性部件接触的平坦表面的中心部分关于移动方向的法线,关于移动方向在所述弹性辊的旋转中心的上游侧。
17.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关于移动方向在最大峰值部分的下游区域内,辊隙内的压力向辊隙的记录材料出口处逐渐地减小。
18.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生热电阻器,支持所述生热电阻器的平坦基片,和用于保持所述基片的保持器,并且其中相对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的法线,关于馈送方向使得向保持器的压力方向向上游倾斜。
19.按照权利要求18的设备,其中在对保持器加压的方向,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的法线之间形成的角D,为0°<D≤30°。
20.按照权利要求18的设备,其中接受保持器的压力的表面相对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为非平行。
21.按照权利要求18的设备,其中接受所述保持器的压力的表面与所述基片与所述柔性部件之间的滑动表面基本平行。
22.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在所述弹性辊的表面与所述加热部件相对于所述柔性部件的滑动表面的延伸表面H之间的交叉线,与垂直于平坦表面H并且通过所述弹性辊的旋转轴的平面V之间,有距离L,最大峰值部分安排在一个位置处,所述位置关于馈送方向向上游离平坦表面V小于(1/3)L,或安排在一个位置处,所述位置关于馈送方向向下游离平坦表面V小于(1/2)L。
23.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中所述柔性部件是可旋转部件。
CNB2004100690323A 2003-07-11 2004-07-12 图像加热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53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5772/2003 2003-07-11
JP2003195772 2003-07-11
JP2004193164A JP4612812B2 (ja) 2003-07-11 2004-06-30 定着装置
JP193164/2004 2004-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7167A true CN1577167A (zh) 2005-02-09
CN100565378C CN100565378C (zh) 2009-12-02

Family

ID=33455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9032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5378C (zh) 2003-07-11 2004-07-12 图像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06541B2 (zh)
EP (1) EP1496406B1 (zh)
JP (1) JP4612812B2 (zh)
KR (1) KR100688377B1 (zh)
CN (1) CN100565378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3039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5A (zh) * 2010-03-18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34710A (zh) * 2012-05-10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N105988345A (zh) * 2015-03-17 2016-10-0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4125B2 (ja) * 2004-02-20 2010-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FR2871650B1 (fr) * 2004-06-11 2006-09-22 Seb Sa Element chauffan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rticle dote d'un tel elemen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649197B2 (ja) * 2004-12-20 2011-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7200354B2 (en) * 2005-06-21 2007-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07086747A (ja) * 2005-08-22 2007-04-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042B2 (ja) 2005-10-31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ずれ補正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R2917958B1 (fr) * 2007-06-29 2009-09-11 Seb Sa Article culinaire emaille anti-rayure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article.
JP2009151118A (ja) * 2007-12-20 2009-07-09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FR2934591B1 (fr) * 2008-07-29 2011-02-11 Seb Sa Article comprenant un revetement ceramiqu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article mettant en oeuvre un laser.
FR2935246B1 (fr) * 2008-08-29 2010-09-03 Seb Sa Article culinaire comportant un revetement antiadhesif a proprietes ameliorees d'anti-adherence
US7848672B2 (en) * 2008-10-02 2010-12-07 Xerox Corporation Fusers including heater for pre-heating fuser belt,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with pre-heating of fuser belt
FR2937235B1 (fr) 2008-10-16 2010-11-12 Seb Sa Articule culinaire comportant un revetement antiadhesif presentant des proprietes ameliorees d'adherence au support
FR2937236B1 (fr) * 2008-10-16 2010-11-26 Seb Sa Article culinaire comportant un revetement antiadhesif presentant des proprietes ameliorees d'adherence au support
JP5451040B2 (ja) * 2008-11-28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8139992B2 (en) * 2009-04-07 2012-03-20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for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marking material on media
US8107871B2 (en) * 2009-04-29 2012-01-31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for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marking material on media
US8280286B2 (en) * 2009-06-24 2012-10-02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in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fixing marking material on media
US8204417B2 (en) * 2009-07-30 2012-06-19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in printing, fix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stripping media from surfaces in apparatuses useful in printing
JP5780741B2 (ja) * 2009-12-18 2015-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777479B2 (ja) * 2010-01-05 2011-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
JP5428920B2 (ja) * 2010-02-15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441788B2 (ja) 2010-03-30 2014-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528199B2 (ja) 2010-05-10 2014-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03346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rface treating apparatus
JP5724500B2 (ja) * 2010-10-13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7428B2 (ja) 2010-12-16 2015-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490B2 (ja) 2011-09-28 2013-09-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輝性トナー、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輝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998748B2 (ja) * 2012-08-24 2016-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70714B1 (ko) * 2012-12-10 2019-08-13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4134678A (ja) * 2013-01-10 2014-07-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869B2 (ja) 2013-01-11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4142382A (ja) 2013-01-22 2014-08-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粒子
JP6312480B2 (ja) 2013-04-17 2018-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5585B2 (ja) 2013-04-19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0815B2 (ja) * 2013-05-24 2017-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6620B2 (ja) * 2013-08-26 2019-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20258B2 (ja) * 2015-03-18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5684B2 (ja) 2015-05-22 2020-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23949B1 (en) 2015-06-03 2016-12-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ntrols an image forming section and a fixing device
JP6900279B2 (ja) 2016-09-13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091621B2 (ja) * 2017-08-29 2022-06-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7783B2 (ja) 2018-03-09 2022-12-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2526B2 (ja) * 2019-01-18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925B2 (ja) * 2019-03-05 2023-02-2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88045B2 (ja) * 2019-08-23 2023-11-2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163728A1 (en) 2021-10-11 2023-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3829A (en) * 1988-10-03 1991-10-01 Xerox Corporation Heat and pressure fuser with non-symmetrical nip pressure
US6005594A (en) * 1990-03-26 1999-1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roller with a non-adhesive surface layer
US5331385A (en) * 1990-05-15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rotatable member having conductive parting layer and fix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2941962B2 (ja) * 1991-01-08 1999-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IT1250851B (it) * 1991-11-05 1995-04-21 Olivetti Canon Ind Spa Dispositivo di fissaggio per copiatrici.
JPH06230624A (ja) 1993-02-03 1994-08-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H07271217A (ja) * 1994-03-31 1995-10-20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板状ヒータおよび定着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3017A (ja) * 1994-08-26 1996-03-08 Canon Inc 像加熱方法及び像加熱装置
JP3412968B2 (ja) * 1995-07-12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428794B2 (ja) * 1996-01-12 2003-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加熱定着装置
JP3387765B2 (ja) * 1996-03-29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9325629A (ja) * 1996-05-31 1997-1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478676B2 (ja) 1996-07-30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10104975A (ja) * 1996-09-27 1998-04-24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US6131010A (en) * 1996-11-15 2000-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tatable member having elastic layer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said rotatable member
JP3437392B2 (ja) * 1996-11-28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483413B2 (ja) 1996-12-27 2004-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3372811B2 (ja) * 1997-02-03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3486519B2 (ja) * 1997-02-28 2004-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H1124492A (ja) * 1997-07-03 1999-01-29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H11133776A (ja) 1997-10-30 1999-05-2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19053A (ja) 1998-01-30 1999-08-10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246843B1 (en) * 1999-04-27 2001-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01100575A (ja) * 1999-07-23 2001-04-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2001324886A (ja) 2000-05-16 2001-11-22 Canon Inc 加熱体、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2758A (ja) * 2000-08-22 2002-02-28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加熱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48979A (ja) * 2000-11-09 2002-05-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14156B2 (ja) * 2000-11-14 2005-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部材、加熱加圧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3641B2 (ja) * 2001-09-21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503A (ja) * 2001-10-23 2003-05-09 Canon Inc 加熱装置、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367461A3 (en) * 2002-05-31 2008-03-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JP4411838B2 (ja) * 2002-08-09 2010-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用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4323911B2 (ja) * 2002-10-18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7149464B2 (en) * 2003-03-20 2006-12-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Belt-type fixing devic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3039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63039B (zh) * 2009-11-17 2013-07-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498561B2 (en) 2009-11-17 2013-07-3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having a reinforcing member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flanges
CN102193455A (zh) * 2010-03-18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334710A (zh) * 2012-05-10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N105334710B (zh) * 2012-05-10 2018-06-2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CN105988345A (zh) * 2015-03-17 2016-10-05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49839A (ja) 2005-02-24
JP4612812B2 (ja) 2011-01-12
US20050036809A1 (en) 2005-02-17
KR100688377B1 (ko) 2007-03-02
EP1496406A1 (en) 2005-01-12
CN100565378C (zh) 2009-12-02
US7206541B2 (en) 2007-04-17
EP1496406B1 (en) 2015-05-27
KR20050007191A (ko) 2005-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716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165820C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141624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使用的外部加热方法
CN1145082C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064144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136482C (zh) 具有清洁模式的定影装置和用于存储其程序的存储介质
CN1308778C (zh) 定影装置
CN1320412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2872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41084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86845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71612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402093A (zh) 抵接加热器的金属回转体、其制法、有回转体的图像加热装置
CN1673895A (zh) 图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压力辊
CN1577163A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821900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677272A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其内使用的传送辊
CN1517816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6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504064A (zh) 加热辊、图像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215851A (zh) 定影装置
CN100346242C (zh) 定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