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2172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2172A
CN115402172A CN202211030669.6A CN202211030669A CN115402172A CN 115402172 A CN115402172 A CN 115402172A CN 202211030669 A CN202211030669 A CN 202211030669A CN 115402172 A CN115402172 A CN 115402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frame
extension
vehicle seat
righ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306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沼弘治
阿部龍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02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21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 e.g. wiring, plugs or US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28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 A47C7/30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with springs meandering in a flat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 B60N2/7047Springs
    • B60N2/7058Metallic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零部件的件数并且可以改善承载能力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坐垫框架(F1)和左右第一纵线(110),所述坐垫框架(F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的左右边框(11)及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并连结左右边框(11)的一对连结框架(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所述左右第一纵线(110)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并架设在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上。左右第一纵线(110)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11、112)和弯曲成从延伸部(111、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部(113)。弯曲部(113)位于通过左右第一纵线(110)的延伸部(111、112)的平面的上侧。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座椅
参照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3月2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058950的日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优先权,其披露的内容在本申请中完全引用。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46919,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780088967.1,名称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专利的分案申请,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2月27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承载能力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专利文献1中揭示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框状座椅坐垫框架和多个S形弹簧,所述S形弹簧在座椅坐垫框架的内侧悬挂于坐垫框架的内侧前后部分且沿左右方向排列。在此技术中,由钢丝等线状材料组成的联接件将各S字弹簧的后端部结合在一起。联接件的左右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倾斜延伸,设置在座椅坐垫的垫的左右端部的下侧,防止垫的左右端部过渡下沉。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17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具有前文所述配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通过由联接件的左右端部从左右两侧夹持支撑坐在座椅上的就坐者的方式,使座椅适用于承载就做者,从而改善承载能力。然而,按照这种方法,所提供的具有支撑就坐者的部分的部件,此部件采用从左右两侧夹持支撑就坐者,通过此部件将S形弹簧的后端部结合在一起,会带来增加座椅零部件数量的不利结果。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零部件的件数,并且可以改善承载能力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就坐者就坐时保持良好的承载能力。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就坐感觉下降,并且强化承受就坐者的重量的构件。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就坐感觉。
为了达到任一前述目的,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框架构件和左右第一架设线材,所述框架构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的左右边框、及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开设置并连结前述左右边框的一对连结框架,所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并架设在前述一对连结框架上,前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具有分别在前述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和弯曲成从前述延伸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部,相对于通过前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的前述延伸部的平面,前述弯曲部位于就坐者一侧。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左右弯曲部从左右两侧夹持支撑就坐者,因此可以改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弯曲部通过弯曲左右第一架设线材的一部分来提供,与包含从左右两侧夹持支撑就坐者的部分的构件独立于第一架设线材提供相比,可以减少零部件的件数。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包括强化线材,所述强化线材从就坐者一侧看,与前述第一架设线材交叉设置,所述强化线材包含具有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强化线材,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前述延伸部的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被设置为穿过前述延伸部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前述弯曲部。
由此,即使包含弯曲部的第一架设线材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例如就坐者坐下时,也可以由第一支撑部支撑弯曲部。因此,可以抑制弯曲部过于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因此,可以在就坐者就坐期间,使通过左右弯曲部获得的良好的承载能力得到保持。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被设置为,所述延伸部包含从前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一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沿着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正交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被设置为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前述第一延伸部及前述第二延伸部。
基于这种结构,第一支撑部可以用于从正交方向上支撑弯曲部的两侧,因此,可以有效抑制当第一架设线材弯曲时,弯曲部过于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如此一来,通过左右弯曲部获得的良好承载能力在就坐者就坐时能够更好的得到保持。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从就坐者一侧看与前述第一架设线材交叉设置的强化线材,所述框架构件是构成座椅坐垫的框架的坐垫框架,前述一对连结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所述强化线材包含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坐骨位置的前面或者后面的第一强化线材,以便避开与向就坐者的坐骨的最下方突出的部分对应的位置也就是坐骨位置。
由此,通过以避开坐骨位置的方式设置强化线材,可以抑制就坐感觉下降,并且强化承受就坐者重量的构件。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延伸部包含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的前侧端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和从前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的后侧端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延伸部,前述第一强化线材具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着所述前侧延伸部和前述后侧延伸部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前述前侧延伸部及前述后侧延伸部的下侧,从下侧支撑前述前侧延伸部及前述后侧延伸部。
由此,即便是在就坐者坐下时包含弯曲部的第一架设线材向下侧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由第一支撑部支撑弯曲部。如此一来,可以抑制弯曲部过于向下侧移动,因此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保持良好的承载能力。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坐骨位置的后面,所述强化线材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强化线材,所述第二强化线材设置在如下部分之后,所述部分是第一强化线材的,设置在所述坐骨位置的后面的那部分。
由此,可以抑制就坐感觉下降,并且可以进一步强化承受就坐者重量的构件。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第一强化线材及所述第二强化线材由单根线材组成。
由此,与第一强化线材和第二强化线材由不同的线材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线材的数量,因此可以减少零部件的件数。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第二架设线材,所述第二架设线材设置成在所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之间与所述第一强化线材交叉,并架设在所述一对连结框架上,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与前述第二架设线材交叉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架设线材的就坐者一侧。
由此,可以通过第二架设线材支撑具有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强化线材,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有效抑制当第一架设线材弯曲时弯曲部过于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如此一来,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保持更良好的承载能力。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包含与设置在前述左右边框之间的线材形成一体的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构件具有包覆前述弯曲部的板状第二支撑部。
由此,可以通过第二支撑部在表面支撑就坐者,因此可以改善就坐感觉。
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梁,前述梁从前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至左右方向内侧。
由此,可以抑制弯曲部将要通过梁转动至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如此一来,可以抑制左右弯曲部发生变形根据就坐者的重量向左右外侧打开,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保持更好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个实施例作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示意图。
图2为坐垫框架和支撑构件的示意图。
图3中图(a)为架设线材和强化线材的示意图,图(b)是从上方观察第二纵线和第二横线进行交叉的部分所得的示意图,图(c)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所得的示意图,图(d)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一纵线和第二横线进行交叉的部分所得的示意图。
图4为支撑构件示意图。
图5为从上方观察支撑构件所得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V-V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图7为图5中沿W-W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图8为支撑构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9中图(a)为从下方观察坐垫框架和支撑构件所得的示意图,图(b)为从后面观察所得的示意图。
图10为从上方观察支撑构件的前侧部分和平板框架所得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X-X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图12为从下方观察支撑构件的框架抵接部附近的示意图。
图13为送风装置、支架及支撑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从左右方向观察送风装置、支架及支撑构件的示意图。
图15中图(a)为从上方观察变形例中的支撑构件所得的示意图,图(b)为图(a)中沿Y-Y方向观察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以坐在座椅上的人(就坐者)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为汽车的驾驶座和乘客座等所使用的车辆用座椅S,主要包括座椅坐垫S1和座椅靠背S2。
如图2所示,在座椅坐垫S1的内部包含一个坐垫框架F1,该坐垫框架F1构成座椅坐垫S1的框架。座椅坐垫S1包括装载有聚氨酯泡沫或类似材料组成的垫材的坐垫框架F1和外部包裹的纤维织物和皮革等组成的材料。尽管没有在图2中示出,座椅靠背S2包括一个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座椅靠背S2包括装载有垫材的靠背框架和外部包裹的材料。
坐垫框架F1包括作为一对相对框架的左右侧框架11、作为第一连接框架的前框架12、作为第二连接框架的后框架13以及作为限制框架的平板框架14。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相当于“一对相对框架的相对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与一对相对框架的相对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就坐者一侧”,下侧相当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
左右侧框架11是前后方向上的长条状框架,在左右方向上以相对着的状态隔开设置。每侧框架11由金属板组成,周边部具有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剖面形状。
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构成连接左右侧框架11的一对连接框架。详细地说,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由金属制管材组成,前框架12连接左右侧框架11的前部。另外,后框架13在前框架12的后方相对前框架12隔开设置,连结左右侧框架11的后部。
平板框架14是连接左右侧框架11的连接框架,由金属板组成。平板框架14设置成连接左右侧框架11的前端部。
在框状坐垫框架F1的内侧也就是左右侧框架11之间设置有板状支撑构件20。支撑构件20通过座椅坐垫S1的垫材(图中未显示)承受就坐者的重量,包括架设线材100、强化线材200和板状树脂构件300。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设置在左右侧框架11之间,详情见后文。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由金属线材制成。树脂构件300由树脂构成,通过嵌入成型的工艺或类似工艺加工制成,用于包覆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采用这种方式,使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与树脂构件300集成为一体。
如图3(a)所示,架设线材100架设在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多个架设线材100。具体来说,架设线材100包括作为左、右第一架设线材的左、右第一纵线110、作为第二架设线材的两根第二纵线120。
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左、右第一纵线110,所述第一纵线110分别包括作为延伸部的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弯曲部113、前侧倾斜部114、前侧钩状部115、后侧倾斜部116及后侧钩状部117。
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延伸部111相当于“第一延伸部”,后侧延伸部112相当于“第二延伸部”。
前侧倾斜部114从前侧延伸部111的前端向前斜上方延伸,后侧倾斜部116从后侧延伸部112的后端向上斜后方延伸。
前侧钩状部115是被前框架12锁定的部分,从前侧倾斜部114的前端延伸出来并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大致圆弧状。后侧钩状部117是被后框架13锁定的部分,从后侧倾斜部116的上端延伸出来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之间形成相对前后延伸部111、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弯曲成大致U字形弯曲部113。如6图所示,弯曲部113位于左右第一纵线110的通过各延伸部111、112的平面PL的上侧。也就是说,从前后延伸部111、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形成弯曲部113。如图3(a)所示,所述前侧延伸部111从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的一端也就是前侧端向大致前方延伸,后侧延伸部112从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中的另一端也就是后侧端向大致后方延伸。
在左、右第一纵线110之间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第二纵线120,所述第二纵线120分别包括延伸部121、前侧倾斜部124、前侧钩状部125、后侧倾斜部126及后侧钩状部127。
延伸部121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与左、右第一纵线110的前后延伸部111、112大致平行设置。
前侧倾斜部124及前侧钩状部125形成与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倾斜部114及前侧钩状部115大致相同的形状,后侧倾斜部126及后侧钩状部127形成与第一纵线110的后侧倾斜部116及后侧钩状部117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纵线110、120的前侧钩状部115、125相当于“形成在架设线材上的钩状部”。
从上侧看强化线材200设置成与架设线材100(第一纵线110及第二纵线120)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多个强化线材200。具体来说,强化线材200包括第一横线210和设置在第一横线210前侧的第二横线220。
第一横线210由单根线材组成,包括作为第一强化线材的第一线部211及左、右第一支撑部212、作为第二强化线材的左、右两个第二线部213。第一线部211及第二线部213与第二纵线120的延伸部121交叉设置。
第一线部211沿左右方向延伸。如5图所示,第一线部211的一部分位于坐骨位置SP的后面以便避开就坐者的坐骨位置SP。详细地说,第一线部211包括:左右端部211A、从各端部211A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弯曲并向左右方向内侧的斜后方延伸的中间部211B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以便连接左右中间部211B的后端的中央部211C,中央部211C设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面。另一方面,左右端部211A设置在比坐骨位置SP还靠前的位置。左右端部211A也可以设置在和坐骨位置SP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坐骨位置SP与就坐者的坐骨区域最下方突出的部分对应。
第一支撑部212从第一线部211的左右两端(各端部211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后方弯曲并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各第一支撑部212沿着对应的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的下侧。如此一来,第一支撑部212穿过树脂构件300从下侧支撑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进而通过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从下侧支撑弯曲部113。如图3(a)所示,第一横线210与第一纵线110交叉的部分也就是第一支撑部212设置在比第一纵线110的前后延伸部111、112还靠下侧的位置,另一方面,与第二纵线120交叉的部分设置在比第二纵线120还靠上侧的位置。具体来说,第一横线210的第一线部211的中央部211C及第二线部2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设置在比第二纵线120的延伸部121还靠上侧的位置。
第二线部213从各第一支撑部212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且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在第一线部211的后方且与第一线部211并列。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线部213位于中央部211C的后方,所述中央部211C位于坐骨位置SP的后面。
如图3(a)所示,第二横线220包括中央部221、第一中间部222、第二中间部223及端部224。
中央部221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左右第二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的上侧,与前侧倾斜部124交叉。
第一中间部222从中央部221的左右两端向后弯曲并延伸,也就是说朝向前侧倾斜部124的一端(后端)指向的方向延伸。
第二中间部223从第一中间部222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第二中间部223设置在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的上侧,以便第二中间部223的左右方向外侧端部从上侧与前侧延伸部111交叉。
端部224从第二中间部223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后弯曲并延伸,也就是说朝向前侧延伸部111的一端(后端)指向的方向延伸。
如图3(b)所示,从上侧看第二横线220的第一中间部222与第二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不平行。进一步地,如图3(c)所示,从左右方向看,第一中间部222与前侧倾斜部124交叉。在这里,第二纵线120的前侧倾斜部124相当于“第一部分”,第二横线220的中央部221相当于“第二部分”,第一中间部222相当于“第三部分”。
如图3(d)所示,从左右方向看,第二横线220的端部224与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交叉,从而与前侧延伸部111不平行。在这里,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相当于“第一部分”,第二横线220的第二中间部223相当于“第二部分”,端部224相当于“第三部分”。
如图3(a)所示,树脂构件300包覆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并且连接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更进一步地,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在交叉点不接触,且以预设距离相间隔树脂构件300包覆并连接相间隔状态的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因此,树脂构件300(详细地说是构成树脂构件300的树脂)、存在于架设线材100与强化线材200交叉形成的每个空隙内。所述空隙由架设线材100的与强化线材200交叉的部分和强化线材200的与架设线材100交叉的部分形成。
如图4所示,树脂构件300包括基底部310、线材包覆部320、安装部330、第二支撑部340、作为锁定部的前侧锁定部350、后侧锁定部360及左右一对框架抵接部370。
线材包覆部320包覆卷裹架设线材100或者强化线材200,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包覆部320具有基底部310和安装部330向上侧凸出的珠状结构。线材包覆部320包括包覆第一纵线110的第一纵线包覆部321、包覆第二纵线120的第二纵线包覆部322、包覆第一横线210的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和包覆第二横线220的第二横线包覆部3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纵线包覆部321及第二纵线包覆部322相当于“架设线材包覆部”,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及第二横线包覆部324相当于“强化线材包覆部”。线材包覆部320通过在架设线材100与强化线材200互相交叉的每一部分填充树脂,以连接架设线材100与强化线材200。
基底部310是左右的第一纵线包覆部321之间的部分,设置成连接相邻的第一纵线包覆部321和第二纵线包覆部322或者相邻的第二纵线包覆部322。基底部310包括水平部311和形成于支撑构件20的前侧部分的倾斜部312。
如图8所示的放大图,水平部311沿着第二纵线120的延伸部121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水平部311的上面,形成有向上侧凸出的多个梁(rib)313,凸出的方向与线材包覆部320的凸出方向相同。各个梁313与线材包覆部320连结,并与线材包覆部320形成一体。也就是说,从线材包覆部320延伸形成各梁313。根据这种构成,可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也可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梁313包括第一梁313A、第二梁313B及第三梁313C。
第一梁313A设置在前后第一横线包覆部323之间,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一个第一梁313A有一端(后端)与线材包覆部320相接,特别是与线材包覆部320中的后侧的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包覆第二线部213的部分)连接。第一梁313A有另外一端(前端),且形成该第一梁313A的上表面向前斜下方倾斜,也就是说,前端距离水平部311的上表面的突出量缓慢降低。根据这种结构,可以降低由第一梁313A产生的阶差感,从而使人坐在座椅上时感觉更舒适。
第二梁313B及第三梁313C设置在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和第二横线包覆部324之间,且向左右方向倾斜延伸。每个第二梁313B的一端(前端)与第二纵线包覆部322连接,另一端(后端)与前侧的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包覆第一线部211的部分)连接。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第三梁313C与第二梁313B平行或者正交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梁313B和第三梁313C在第一横线包覆部323和第二横线包覆部324之间形成格子状结构。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
倾斜部312沿着纵线110、120的前侧倾斜部114、124从水平部311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还可参照第14图)。如图7所示,在倾斜部312的上面设置有就坐传感器30。就坐传感器30是检测就坐者就坐到车辆用座椅S上的众所周知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坐传感器30设置在相邻架设线材100、具体来说是第二纵线120之间。详细地说,就坐传感器30在倾斜部312的上面的中央附近设置在第二纵线包覆部322之间。根据这种结构,就坐传感器30设置在树脂构件300的被相邻的第二纵线120强化过的刚性高的部分之间,可以改善就坐传感器30的安装刚性。在倾斜部312的中央附近形成上下贯穿的大致矩形的第一贯穿孔314。如图9所示,线束31从就坐传感器30延伸通过第一贯穿孔314在支撑构件20的下侧拉出来,向前侧铺设,并与安装在平板框架14上的接口32连接。
如图8所示,树脂构件300的第二纵线包覆部322包括包覆前侧倾斜部124的第一包覆部322A,第二横线包覆部324包括包覆第一中间部222的第二包覆部324A,基底部310包括连接第一包覆部322A和第二包覆部324A的连接部310A。如上所述,第一中间部222与前侧倾斜部124不平行,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第一中间部222与前侧倾斜部124平行的情况相比,用连接部310A连接起来的第一包覆部322A及第二包覆部324A处于扭曲的位置关系,而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也就是说,树脂构件300的连接部310A附近不易发生变形。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也可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
安装部330是树脂构件300的左右两端部中构成前侧部的板状部分,设置成从左右第一纵线包覆部321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安装部330沿着纵线110、120的前侧倾斜部114、124向前后延伸。在安装部330也就是树脂构件300的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形成上下贯穿的多个安装孔331。安装孔331用于将其他构件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作为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的其他构件,例如可以如图9所示,设置在车辆用座椅S上的电机和面板发热装置(图中未显示)等电装零部件连接的线束81~83等。具体来说,线束81~83被线束夹子84夹持,通过线束夹子84的爪子嵌合在安装孔331中,以线束将线束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如此一来,由于安装孔331形成在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上,可以容易形成将其他构件安装在树脂构件300上的安装孔331。而且,这种结构对于安装其他构件更有优势,例如,与现有技术中,在树脂构件300上形成扣合其他构件的爪状部分等情况相比,这种结构可以防止支撑构件20形成复杂结构。线束81~83与安装在平板框架14上的接口85连接。只要是避开线材包覆部320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在基底部310等处设置用于安装其他构件的孔。
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340是构成树脂构件300的左右两端部中的后侧部分的大致板状部分,从基底部310(详细地说是水平部311及倾斜部312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部340。第二支撑部340包裹并包覆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的后端部、后侧延伸部112及弯曲部113、第一横线210的左右两端部和第二横线220的端部224。如图9所示,在第二支撑部340的下面形成向下侧凸出的梁341、342。多个梁341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梁342向大致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如图6所示,左右延伸的梁342从前后方向看大致是三角形状,从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外侧延伸至弯曲部11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的内侧。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支撑部340包括包覆第一纵线110的前侧延伸部111的后端部的第一包覆部340A、包覆第二横线220的端部224的第二包覆部340B、及连接第一包覆部340A和第二包覆部340B的连接部340C。如上所述,端部224与前侧延伸部111不平行,因此,与端部224与前侧延伸部111平行的现有技术相比,第一包覆部340A及第二包覆部340B难以相对转动,第二支撑部340的连接部340C附近不易变形。如此一来,可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也可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
前侧锁定部350是锁定到前框架12的部分,在左右方向形成较长的大致半圆筒状。前侧锁定部350是树脂构件300一部分(也就是组成树脂构件300的树脂),用于包裹纵线110、120的前侧钩状部115、125。
如图4所示,后侧锁定部360是锁定到后框架13的部分。后侧锁定部360包括左右第一后侧锁定部361和设置在左右第一后侧锁定部361之间的第二后侧锁定部362。左右第一后侧锁定部361是包覆各自对应的第一纵线110的后侧钩状部117的树脂构件。相似地,第二后侧锁定部362是包覆两个第二纵线120的后侧钩状部127的树脂构件。如图9(a)、(b)所示,线束81、82的路径设定为穿过后框架13上面的左侧第一后侧锁定部361和第二后侧锁定部362之间形成的缝隙。第一后侧锁定部361和第二后侧锁定部362之间的缝隙形成相对于第一后侧锁定部361及第二后侧锁定部362的上部凹陷的凹部,因此通过在这部分设置线束81、82,可以降低设置线束81、82造成的阶差感。
如图4所示,框架抵接部370是从左右方向内侧可以抵接至平板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参照图10)的部分,设置在前侧锁定部350的左右两侧。具体而言,框架抵接部370设置成从前侧锁定部350的左右两侧向上侧延伸且超过前侧锁定部350。在框架抵接部370的前端左右方向外侧有与平板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的抵接的抵接面371。
如图10所示,平板框架14具有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位置限制面14A。具体而言,平板框架14包括在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向前侧凸出的大致U字形凹部14B,该凹部14B的左右面是位置限制面14A。树脂构件300(支撑构件20)的前端部进入到平板框架14的凹部14B中,框架抵接部370邻接于左右对应的位置限制面14A的内侧。更进一步地,框架抵接部370的抵接面371邻接于左右对应的位置限制面14A的内侧。抵接面371及位置限制面14A各自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倾斜面(后侧)。如图11所示,框架抵接部370设置在前侧锁定部350的左右两侧,从平板框架14的后侧的边上的位置限制面14A向上侧凸出。
如图9和11所示,由金属板组成的平板框架14在凹部14B的左右方向外侧包括设置在框架抵接部37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板状部14C。在左板状部14C的下侧设置线束82、83。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束82、83相当于“电线”。根据这种结构,在刚性高的坐垫框架F1的下侧设置线束82、83,安装在车辆用座椅S具部的如线束82、83类的弹性的构件能够不受外力。通过将线束夹子86扣合到形成在板状部14C上的安装孔14H上,将夹持在线束夹子86上的线束82、83安装到平板框架14上。
如图12所示的仰视图,树脂构件300在前端部具有外侧壁381和梁382。
外侧壁381形成包含框架抵接部37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壁在内的树脂构件300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壁。
梁382设置为向下侧凸出,从大致前后延伸的外侧壁381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前侧锁定部350的上部连结。两个梁382沿前后方向设置,其中一个设置在前后方向上靠前的位置,该位置在框架抵接部370倾斜的抵接面371的后端附近,另一个设置在前后方向上靠后的位置,该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靠前位置的后方。当前侧锁定部350被前框架12锁定时,梁382设置在前框架12的上方。
如图13所示,在支撑构件20的下侧设置有送风装置40。虽然图中未示出,座椅坐垫S1的垫材包括形成在上表面的多个通气孔和与通气孔连通的通气路,送风装置40的吹出口40B通过风道50(参照图14)与通气路连接。根据这种结构,车辆用座椅S设置当送风装置40工作时从座椅坐垫S1的上表面吹出空气。
例如,送风装置40是多叶片风机,包括框体41、叶轮42及用于使叶轮42旋转的电机(图中未示出)。
框体41包括收容叶轮42和电机的框体本体44、从框体本体44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筒状吹出部45和从框体本体44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固定部46。在框体本体4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图中未示出),在吹出部45的后端形成有用于吹出空气的吹出口40B。固定部46包括第一固定部46A、第二固定部46B和第三固定部46C。从框体本体44向右斜前方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46A,从框体本体44向左斜前方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46B。从框体本体44向大致后方延伸形成第三固定部46C。在各固定部46形成贯穿孔46H。
送风装置40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具体而言,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通过支架60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后侧部分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
支架60安装在支撑构件20的下侧,包括板状支架本体61、凸台62A、62B和贯穿孔63A、63B。支架本体61形成大致U字形,在和送风装置40的吸入口相对的位置形成向上下及后方张开的开口61A。从支架本体61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形成凸台62A、62B。凸台62A设置在支架本体61的前端部的右侧,凸台62B设置在支架本体61的前端部的左侧。贯穿孔63A、63B是上下贯穿的孔。贯穿孔63A、63B夹着开口61A,贯穿孔63A设置在支架本体61的后端部的右侧,贯穿孔63B设置在支架本体61的后端部的左侧。
如图9所示,构成支撑构件20的树脂构件300包括左右风机安装部390R、390L,用于安装送风装置40。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40的安装位置根据车辆用座椅S的不同规格设置。具体来说,根据车辆用座椅S的规格,送风装置40可以在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和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中的任一个上安装。例如当车辆用座椅S用于右座席时,在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上安装送风装置40,当车辆用座椅S用于左座席时,在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上安装送风装置40。左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390L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下文主要对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的结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包括多个从树脂构件300的下面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凸台391。凸台391包括第一凸台391A、第二凸台391B和第三凸台391C。第一凸台391A、第二凸台391B及第三凸台391C设置成从下侧看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具体来说,第一凸台391A及第二凸台391B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的状态并列设置,第三凸台391C在比第一凸台391A及第二凸台391B更靠后的位置,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第一凸台391A和第二凸台391B之间。第一凸台391A设置在右安装部330的前端部,第二凸台391B和第三凸台391C设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右第一纵线110和右第二纵线120之间的位置。更进一步地,第一凸台391A设置在右第一纵线110的右侧,第二凸台391B和第三凸台391C设置在右第一纵线110的左侧。也就是说,凸台391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右第一纵线110的两侧。
如图9所示,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的第一凸台391A设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的左右第二纵线120之间的位置,第二凸台391B和第三凸台391C设置在倾斜部312的前端部中左第二纵线120和左第一纵线110之间的位置。更进一步地,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的第一凸台391A设置在左第二纵线120的右侧,第二凸台391B和第三凸台391C设置在左第二纵线120的左侧。也就是说,左送风装置安装部390L的凸台391A~391C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左第二纵线120的两侧。
下面对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的送风装置4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将送风装置40安装在支撑构件20时,首先将支架60安装在支撑构件20的下侧。具体地说,将螺丝91插到支架60的贯穿孔63A中并与第一凸台391A螺接,将螺丝92插到支架60的贯穿孔63B中与第二凸台391B螺接。然后,将送风装置40安装在支架60及支撑构件20的下侧。具体地说,将螺丝93插到形成在送风装置40上的第一固定部46A的贯穿孔46H中,并与支架60的凸台62A螺接,将螺丝94插到第二固定部46B的贯穿孔46H中,并与支架60的凸台62B螺接,由此,将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安装到支架60上。同样地,将螺丝95插到形成在送风装置40上的第三固定部46C的贯穿孔46H中,并与树脂构件300的第三凸台391C螺接,由此,将送风装置40的后侧部分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送风装置40的一部分通过支架60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所以和整个送风装置40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改善送风装置40的安装灵活性。另外,因为可以改善车辆用座椅S内的送风装置40的设置的灵活性,所以可以有效利用车辆用座椅S内的空间。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一部分也就是前侧部分安装在支架60上,由此通过支架60将送风装置40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后侧部分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所以可以在不易设置安装用凸台的前侧锁定部350下面的位置安装送风装置40。相应地,可以进一步改善送风装置40的安装灵活性。另外,可以进一步改善车辆用座椅S内的送风装置40的设置灵活性,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车辆用座椅S内的空间。
因为送风装置40安装在树脂构件300上,所以和送风装置40安装在金属制架设线材100或其他金属部件上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伴随送风装置40工作产生的支撑构件20的振动,和/或减少由送风装置40工作时的振动造成的噪音。
而且,因为送风装置40安装在树脂构件300上所设置的突出的凸台391上,所以和例如送风装置40安装在树脂构件300的平坦面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改善送风装置40的安装灵活性。
因为凸台391设置在架设线材100的两侧,所以送风装置40穿过树脂构件300的被架设线材100强化过的刚性高的部分设置在树脂构件300上。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改善送风装置40的安装刚性。
如图14所示,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的送风装置40设置在构成支撑构件20的树脂构件300的倾斜部312下面。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将送风装置40紧密地设置在支撑构件20的下方,因此可以使内含送风装置40的车辆用座椅S布局紧凑。在此,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设置在金属制前框架12的下侧。
如图9所示,树脂构件300的倾斜部312上形成有在第二凸台391B的后侧的位置上下贯穿的第二贯穿孔315。与左右送风装置安装部390R、390L对应地在倾斜部312的左右各设置一个第二贯穿孔315。如图14所示,与送风装置40的吹出部45连接的风道50通过第二贯穿孔315。根据这种结构,和绕过支撑构件20设置风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坐垫框架F1(座椅坐垫S1)布局紧凑,因此可以使车辆用座椅S布局紧凑。
如图5所示,从上侧看,树脂构件300的前侧锁定部350和第二贯穿孔315之间的部分(倾斜部312)形成隔音壁316,所述隔音壁包覆送风装置40的框体本体44,进一步说是框体本体44中包含的叶轮42。根据这种结构,可以用树脂构件300的隔音壁316阻挡因叶轮42旋转产生的噪音,可以降低送风装置40传递给就坐者的工作噪音。此外,从上侧看,隔音壁316还可以设置成包覆整个送风装置40(包含吹出部45)。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承受就坐者的重量的支撑构件20由架设线材100、强化线材200及包覆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的板状树脂构件300构成。结果,就坐者的重量可以被具有有效承载面积的表面承受。另外,与支撑构件由金属板组成的情况相比,支撑构件20能够被设计为具有充足的弹性,以更适用。。而且,用由金属制成的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强化了板状树脂构件300,因此,可以使支撑构件20具有足够的刚性。根据这种特性,可以使车辆用座椅S的就坐感觉更舒适。由于树脂构件300被设置为包覆并保持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间隔而不接触,可以防止由线材彼此的接触产生噪音。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和4所示,左右第一纵线110具有分别沿着前后延伸部111、112向左右方向外侧的斜上方突出弯曲的大致U字形弯曲部113,因此左右弯曲部113可以穿过树脂构件300的第二支撑部340从左右两侧夹住并支撑就坐者。如此一来,可以改善车辆用座椅S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弯曲部113由左右第一纵线110弯曲部分形成,因此与通过分离部件提供从左右两侧夹住支撑就坐者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车辆用座椅S的零部件的件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横线210的第一支撑部212通过延伸部111、112从下侧支撑弯曲部113,所以即使当就坐者坐时具有弯曲部113的第一纵线110向下侧弯曲,也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212支撑弯曲部113。因此,可以抑制弯曲部113过于向下侧移动也就是弯曲部113过于下降。如此一来,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113保持良好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支撑部212可以支撑弯曲部113的前后两侧,具体地说,可以支撑前侧延伸部111和后侧延伸部112两者,所以可以有效抑制在第一纵线110变形时弯曲部113向下过度弯曲。如此一来,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113保持更好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横线210的与第二纵线120交叉的部分设置在比第二纵线120更靠上侧的地方,因此可以由第二纵线120支撑具有第一支撑部212的第一横线210。如此一来,当第一纵线110向下变形时,第一横线210可以抑制自身下降,因此可以由第一支撑部212更有效地抑制弯曲部113过于下降。结果,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113保持更好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构件300具有包覆弯曲部113的板状第二支撑部340,因此第二支撑部340可以用具有有效面积的面支撑就坐者。如此一来,可以改善就坐感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在第二支撑部340下侧的梁342从弯曲部113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向内侧延伸,因此可以通过梁342支撑来抑制弯曲部113以左右方向上内侧的端点为中心向下转动。如此一来,可以抑制左右弯曲部113因就坐者的重量向左右外侧打开而发生变形,因此可以在就坐时使左右弯曲部113保持良好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线部211与纵线110、120交叉设置,所以可以强化承受就坐者重量的支撑构件20。另外,第一线部211在坐骨位置SP的后面设置中央部211C以便避开坐骨位置SP,所以由在就坐者的坐骨区域及其附近,就坐者与第一线部211接触造成的就坐感的不适被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第一线部211外,还包括第二线部213,所以可以进一步强化支撑构件20。另外,第二线部213设置在比第一线部211的中央部211C靠后的位置,所以由在就坐者的坐骨区域及其附近,就坐者与第二线部213接触造成的就坐感的不适被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的送风装置40的部分(送风装置40前侧部分)设置在前框架12的下侧,所以可以用金属制刚性较高的前框架12接住并支撑坐在车辆用座椅S上的就坐者的重量。如此一来,可以使就坐者的重量难以施加给送风装置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平板框架14具有一对左右位置限制面14A,支撑构件20具有一对左右框架抵接部370,所以当支撑构件20有如图10所示的沿左右方向大幅度移动的趋势时,支撑构件20的框架抵接部370从左右方向内侧抵接到平板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如此一来,可以限制支撑构件20沿左右方向进一步移动,即可以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发生左右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20具有沿前侧锁定部350锁定的前框架12左右方向移动的趋势,所以通过在前侧锁定部350的左右两侧设置框架抵接部370,可以使框架抵接部370从左右方向内侧紧紧地抵接在位置限制面14A上。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发生左右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比位置限制面14A还向上侧凸出,所以即使框架抵接部370产生尺寸误差,或者平板框架14通过倾斜机构上下移动,还可以使框架抵接部370与位置限制面14A紧紧地抵接在一起。如此一来,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发生左右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20包括从框架抵接部370的外侧壁381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梁382,所以可以改善外侧壁381的刚性。如此一来,还可以改善框架抵接部370的刚性,也可以良好地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因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抵接而发生左右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比前侧锁定部350还向上侧突出,所以可以充分确保抵接面371的面积。如此一来,可以使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良好地抵接,可以更好地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发生左右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限制面14A及抵接面371是向后侧且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面,所以与将位置限制面14A和抵接面371设置成垂直于左右方向的面相比,可以减少位置限制面14A和抵接面371抵接时的撞击。如此一来,可以在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偏移时减少撞击。
框架抵接部370形成在树脂材料的树脂构件300上,所以可以抑制形成在金属制平板框架14上的位置限制面14A和框架抵接部370抵接时产生噪音。如此一来,可以在抑制支撑构件20的位置偏移时抑制噪音产生。
以上对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像下文所述的那样,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具体结构进行适当变更。此外,下文对和前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对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例如图15(a)、(b)所示,变形例中的支撑构件20包括作为架设线材的左右第一纵线110及一个第三纵线130、作为强化线材的第一横线210、用于包覆线材110、130、210并将其集成为一体的树脂构件300。
第三纵线130设置在左右第一纵线110之间,架设在前框架12和后框架13上。第三纵线130主要包括前侧的第一平行部131、后侧的第二平行部132和设置在第一平行部131和第二平行部132之间的弯曲部133。第一平行部131及第二平行部132设置为平行于大致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L。详细地说,从上侧看第一平行部131及第二平行部132设置在同一条直线L上,并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弯曲部133脱离直线L向左右方向弯曲。详细地说,弯曲部133的前部133A弯曲成从直线L向右侧突出成大致U字形,后部133B弯曲成从直线L向左侧突出成大致U字形。通过前部133A的后端和后部133B的前端连结并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弯曲部133整体呈大致S字形。
树脂构件300含有包覆第三纵线130的第三纵线包覆部325,作为线材包覆部320的一部分。第三纵线包覆部325形成从基底部310和安装部330向上侧凸出的珠状结构,包括包覆弯曲部133的弯曲部包覆部326。树脂构件300还包括厚度比周围的部分更厚的壁厚部317。壁厚部317与第三纵线包覆部325一样,形成从周围的部分向上侧凸出的珠状结构。壁厚部317包括第一壁厚部317A和第二壁厚部317B。第一壁厚部317A形成为大致L字形,所述L字形连接由弯曲部包覆部326形成的前侧的开口部326A的靠近第一平行部131的一端和靠近第二平行部132的一端。第二壁厚部317B形成为大致L字形,所述L字形连接由弯曲部包覆部326形成的后侧的开口部326B的靠近第一平行部131的一端和靠近第二平行部132的一端。根据这种结构,利用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前侧部分和第一壁厚部317A、及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后侧部分和第二壁厚部317B,形成具有大致为矩形的轮廓的封闭的壁厚部分,因此和未设置壁厚部317的情况相比,可以改善树脂构件300的刚性。如此一来,可以改善支撑构件20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就坐传感器30设置在弯曲部包覆部326的前侧部分和第一壁厚部317A所围成的区域的内侧。根据这种结构,就坐传感器30设置在树脂构件300的被第三纵线130和壁厚部317强化过的刚性高的部分的内侧,因此可以改善就坐传感器30的安装刚性。虽然在上文的说明中示出了珠状壁厚部317作为壁厚部,但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壁厚部只要厚度比周围的部分厚即可,形状并无特别限定。虽然,图15中示出了作为架设线材的第三纵线130由第一平行部131、第二平行部132及弯曲部133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强化线材也可以包括第一平行部、第二平行部及弯曲部,架设线材和强化线材两者也可以包括第一平行部、第二平行部及弯曲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第一纵线110上各形成一个弯曲部113,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各形成多个弯曲部113。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强化线材的第一线部211的一部分设置在坐骨位置SP的后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坐骨位置SP的前面。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线部211整体设置在坐骨位置SP的前面或者后面。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横线210是由一根线材组成的,包括作为第一强化线材的第一线部211和第一支撑部212、及作为第二强化线材的两个第二线部213,,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一根线材构成作为第一强化线材的第一线部211及第一支撑部212,以及由两根线材构成作为第二强化线材的两个第二线部213,且分开设置。如果组成第一强化线材和第二强化线材的线材分开设置,第二强化线材也可以由一根线材而不是两根线材构成。此外,通过将第1强化线材和第2强化线材设为由一根线材组成,与第1强化线材和第2强化线材由不同的线材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线材的数量,因此可以减少车辆用座椅S的零部件的件数。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支撑部212沿着前后延伸部111、112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设置在前后延伸部111、112的下侧,从下侧支撑该延伸部111、11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支撑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成与前侧延伸部111及后侧延伸部112中的一者的下侧交叉,并从下侧支撑该者。另外,第一强化线材也可以是不包括第一支撑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强化线材的第二横线220包括中央部221(第二部分)和第一中间部222(第三部分),其中,第一中间部222与第二纵线120(架设线材)的前侧倾斜部124(第一部分)不平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是强化线材,而是架设线材具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架设线材的第三部分与强化线材的第一部分不平行。此时,为了改善支撑构件的刚性,优选为树脂构件制成如下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包覆强化线材的第一部分第一包覆部、包覆架设线材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包覆部、连接第一包覆部和第二包覆部的连接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整体被树脂构件300包覆,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一部分露在外面。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架设线材100和强化线材200交叉的部分相互间隔而不接触被树脂构件包覆并连接,弯曲部113等其他部分没有被树脂构件包覆。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线材包覆部320向就坐者一侧(上侧)凸出,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下侧)凸出。可选地,线材包覆部320也可以向上侧和下侧两侧凸出。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支撑构件20的框架抵接部370和平板框架14的位置限制面14A直接抵接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设为在框架抵接部370的抵接面371及位置限制面14A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橡胶和毛毡等,框架抵接部370和位置限制面14A通过橡胶和毛毡等抵接。由此,可以减少抵接面371和位置限制面14A抵接时的噪音和撞击。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框架抵接部370设计成比前侧锁定部350更向上侧突出,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树脂构件上不设置向上侧突出的框架抵接部,而是将前侧锁定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面作为框架抵接部。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位置限制面14A及框架抵接部370设置在坐垫框架F1及支撑构件20的前侧,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后侧。另外,位置限制面及抵接面也可以是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面。另外,具有位置限制面的框架和锁定支撑构件的框架也可以是同一构件。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通过支架60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后侧部分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送风装置可以整体安装在支架上,也可以通过支架安装在支撑构件上。可选地,送风装置整体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支撑构件20上。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设置在倾斜部312的下方,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送风装置也可以设置在水平部311的下方。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的前侧部分设置在前框架12的下侧,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送风装置40的一部分也就是后侧部分也可以设置在作为第一连接框架的后框架13的下侧。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40是以多叶片风机的形式举例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螺旋桨式风扇和涡轮鼓风机等。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S构成为通过送风装置40工作吹出空气,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送风装置工作吸入空气。另外,例如送风装置也可以通过切换叶轮的旋转方向来切换送风和吸入。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框架构件以坐垫框架F1的形式举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框架构件也可以是构成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靠背框架。也就是说,车辆用座椅S也可以设成如下结构:将包含架设线材、强化线材及树脂构件的板状支撑构件设置在框状靠背框架的内侧,将与前述实施方式的座椅坐垫S1同样的结构应用到座椅靠背S2中。此外,如果是将支撑构件设置在靠背框架的内侧的结构,前侧相当于“就坐者一侧”,后侧相当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将支撑构件设置在靠背框架的内侧的结构中,当采用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作为一对相对框架时,上下方向相当于“与一对相对框架的相对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用座椅S的结构是在靠背框架的上下框架之间设置一对相对的支撑框架。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用座椅S的结构是在坐垫框架的前后框架之间设置一对相对的支撑框架。在这些实施例中,可以将靠背框架和坐垫框架的左右框架作为连接框架。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用座椅S有时可以将架设线材架设在后框架13和平板框架14上。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20包括架设线材100、强化线材200及树脂构件30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支撑构件不包括强化线材。可选地,有时可以采用仅由架设线材组成的支撑构件、仅由树脂组成的板状支撑构件或由金属板组成的支撑构件等作为支撑构件。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汽车上装载的车辆用座椅S,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轨道车辆和船舶、飞机等上装载的座椅。
进一步地,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前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说明的各要素进行任意组合后实施。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构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的左、右边框、和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开设置并连结所述左右边框的一对连结框架;及
左、右第一架设线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设置,架设在所述一对连结框架上,
其中,每条所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分别包括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和从所述延伸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曲形成的突出的弯曲部,
其中,所述弯曲部相对于通过所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的延伸部延伸的平面位于就坐者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从就坐者一侧来看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架设线材交叉的强化线材,
其中,所述强化线材包括第一强化线材,所述第一强化线材包括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被配置为穿过所述延伸部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伸部包括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一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向所述正交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从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就坐者一侧看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架设线材交叉的强化线材,
所述框架构件是构成座椅坐垫的框架的坐垫框架,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设置,
所述强化线材包含第一强化线材,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坐骨位置的前面或者后面,以便避开坐骨位置也就是与在就坐者的坐骨的最下方突出的部分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延伸部包含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两端中的前侧端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和从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两端中的后侧端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延伸部,
所述第一强化线材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着所述前侧延伸部和所述后侧延伸部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前侧延伸部及所述后侧延伸部的下侧,从下侧支撑所述前侧延伸部及所述后侧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坐骨位置的后面,
所述强化线材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强化线材,所述第二强化线材设置在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设置在所述坐骨位置后面的部分的后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强化线材及所述第二强化线材均由单根线材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及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括第二架设线材,所述第二架设线材位于所述左右第一架设线材之间,与所述第一强化线材交叉,架设在所述一对连结框架上,
所述第一强化线材的与所述第二架设线材交叉的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架设线材的就坐者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右边框之间且与线材形成为一体的树脂构件,
所述树脂构件具有包覆所述弯曲部的板状第二支撑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向与就坐者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梁,
所述梁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超出所述弯曲部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
CN202211030669.6A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Pending CN1154021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8950A JP6482587B2 (ja) 2017-03-24 2017-03-24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058950 2017-03-24
PCT/JP2017/046919 WO2018173410A1 (ja) 2017-03-24 2017-12-27 乗物用シート
CN201780088967.1A CN110582426B (zh)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967.1A Division CN110582426B (zh)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2172A true CN115402172A (zh) 2022-11-29

Family

ID=6358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30669.6A Pending CN115402172A (zh)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201780088967.1A Active CN110582426B (zh)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967.1A Active CN110582426B (zh) 2017-03-24 2017-12-27 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4385B2 (zh)
JP (1) JP6482587B2 (zh)
CN (2) CN115402172A (zh)
WO (1) WO20181734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6535B2 (ja) * 2013-12-27 2019-07-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6404882B2 (ja) * 2016-10-28 2018-10-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583325B2 (ja) * 2017-03-24 2019-10-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822288B2 (ja) * 2017-04-03 2021-01-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7103587B2 (ja) * 2018-12-27 2022-07-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7348464B2 (ja) * 2019-02-01 2023-09-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37620B2 (ja) * 2019-02-01 2023-03-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車両
US11730281B2 (en) 2019-02-01 2023-08-2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7436773B2 (ja) * 2019-02-01 2024-02-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084405B2 (en) 2019-02-01 2021-08-10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US11097637B2 (en) * 2019-02-01 2021-08-2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US10737600B1 (en) * 2019-02-01 2020-08-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PP seat back carrier
JP7290425B2 (ja) * 2019-02-01 2023-06-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328494B2 (ja) * 2019-02-01 2023-08-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421060B2 (ja) * 2019-07-17 2024-01-2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1065526A1 (ja) * 2019-09-30 2021-04-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135954B1 (en) * 2020-03-18 2021-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ushion pan integration bracket
JP2022078853A (ja) * 2020-11-13 2022-05-2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11691738B2 (en) 2020-12-14 2023-07-04 B/E Aerospace, Inc. Spring-based seat diaphragm
WO2022145191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2265107A1 (ja) * 2021-06-18 2022-12-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り物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0343A (en) * 1971-12-15 1974-04-02 Gen Motors Corp Vehicle seat
GB1460147A (en) 1973-02-16 1976-12-31 Yougflex Sa Seats
US3848251A (en) * 1973-07-02 1974-11-12 Ibm Logical circuitry for recovering rpm decoded prm recorded data
JPS5377754A (en) 1976-12-20 1978-07-10 Toyota Motor Co Ltd Seat frame for vehicles
JPS54151703U (zh) * 1978-04-13 1979-10-22
IT1131736B (it) 1980-07-18 1986-06-25 Toscana Gomma Gest Riunite Inserto elastico per sedili in particolare per poltrone di autoveicoli
JPH0450835Y2 (zh) 1988-10-13 1992-12-01
US5823620A (en) 1997-04-17 1998-10-20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aving lumbar support
US5927817A (en) 1997-08-27 1999-07-27 Lear Corporation Ventilated vehicle seat assembly
DE19943890C1 (de) * 1999-09-14 2001-02-15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Sitz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JP3861674B2 (ja) 2001-11-30 2006-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内蔵型車両用シート
DE10220028B4 (de) 2002-05-04 2011-07-28 Schwarzbich, Jörg, 33607 Sitzeinlag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7140680B2 (en) 2003-01-22 2006-11-28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Fold down seat lumbar sup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5152482A (ja) * 2003-11-28 2005-06-16 Bizen Hatsujo Kk 線材の結合構造及び線材の結合構造体並びにクッション受材
JP4085415B2 (ja) 2006-09-27 2008-05-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137036U (ja) 2007-08-30 2007-11-08 株式会社 三晃社 椅子
JP5435764B2 (ja) * 2008-01-22 2014-03-05 備前発条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スプリングにおけるワイヤスプリングの製作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で製作されたクッションスプリング
JP5291945B2 (ja) 2008-01-31 2013-09-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08038380B4 (de) 2008-08-19 2010-11-11 Lear Corp., Southfield Ausrichtungssystem für eine Abstandsschicht in einem belüfteten Sitz
JP5365167B2 (ja) * 2008-11-28 2013-12-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DE102009014335A1 (de) * 2009-03-21 2010-09-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EP2261075B1 (en) * 2009-05-29 2015-09-02 Fico Cables, Lda. Cushion mat assembly for use in a vehicle seat
EP2374652B1 (en) 2010-04-09 2016-06-08 Fico Cables, Lda. Seat cushion mat with pressure sensor
WO2012086803A1 (ja) 2010-12-24 2012-06-2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197032A (ja) 2011-03-22 2012-10-18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DE202011107805U1 (de) 2011-10-06 2013-02-19 I.G. Bauerhin Gmbh Sitzgestell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2108506B4 (de) 2012-09-12 2024-03-28 Adient Us Llc Kraftfahrzeugschalensitz
JP6070267B2 (ja) * 2013-02-27 2017-02-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561398B2 (ja) * 2013-02-28 2014-07-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JP5940479B2 (ja) * 2013-03-12 2016-06-29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WO2014167639A1 (ja)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JP6094371B2 (ja) 2013-05-15 2017-03-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シート空調用の送風機を備えたシート
JP2015003576A (ja) 2013-06-20 2015-01-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067151A (ja) 2013-09-30 2015-04-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12014004650A5 (de) 2013-10-08 2016-07-28 Gentherm Gmbh Luftfördereinrichtung
WO2015156218A1 (ja) 2014-04-11 2015-10-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262067B2 (ja) 2014-04-25 2018-01-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165670B2 (ja) * 2014-04-25 2017-07-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フレームのバネ部材取付け構造
JP5951682B2 (ja) * 2014-06-02 2016-07-13 株式会社シンダイ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JP6156328B2 (ja) * 2014-11-13 2017-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117406A (ja) * 2014-12-22 2016-06-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の支持構造
DE202015005265U1 (de) 2015-07-28 2016-11-02 I.G. Bauerhin Gmbh Belüftungseinhei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9849817B2 (en) 2016-03-16 2017-12-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mposite seat structure
JP6720822B2 (ja) 2016-10-14 2020-07-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04882B2 (ja) 2016-10-28 2018-10-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75278B2 (ja) 2017-03-24 2019-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2426B (zh) 2022-09-02
JP2018161913A (ja) 2018-10-18
JP6482587B2 (ja) 2019-03-13
US10654385B2 (en) 2020-05-19
WO2018173410A1 (ja) 2018-09-27
US20180272906A1 (en) 2018-09-27
CN110582426A (zh)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2426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0461647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1370338B2 (en) Vehicle seat
JP658332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5357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11230238B2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40612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01117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8029896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32468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44876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12497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