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7104A -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7104A
CN113367104A CN202110259381.5A CN202110259381A CN113367104A CN 113367104 A CN113367104 A CN 113367104A CN 202110259381 A CN202110259381 A CN 202110259381A CN 113367104 A CN113367104 A CN 113367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ment
fishing line
frame
guid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93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7104B (zh
Inventor
大村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67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7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7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71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02Fishing rods with the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hollow rod
    • A01K87/005Fishing rods with the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hollow rod comprising internal line gui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附接至钓竿的竿体的钓线引导件包括:引导环,钓线穿过该引导环;支撑引导环的框架;以及联接至框架并附接至竿体的附接部分。框架在其下端具有沿竿体纵向延伸的附接脚。附接部分联接至附接脚,并由树脂材料构成。附接部分具有通孔和配装孔,竿体装配到所述通孔中,附接脚装配到所述配装孔中。配装孔沿纵向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间隔开,并且在径向上与通孔分开地形成在通孔的外侧。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附接至钓竿的竿体的钓线引导件、以及一种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背景技术
一种钓线引导件附接至钓竿的竿体。所述钓线引导件具有引导环,该引导环形成为允许钓线穿过引导环。所述钓线引导件可在投放钓具或拉鱼上岸时引导钓线。作为钓线引导件的例子,缠线式引导件和可移动引导件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它们可按照附接至竿体的方法来分类。
缠线式引导件具有由金属制成的支撑引导环的框架,并且该框架设有附接至竿体的外周面的附接脚。通过使附接脚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然后利用缠线缠绕附接脚和竿体以将附接脚牢固地固定到竿体上,可将缠线式引导件附接至钓竿的竿体。
可移动引导件具有环形附接部分,竿体穿过该环形附接部分。在竿体穿过附接部分的状态下,可移动引导件可沿着竿体移动,并且可移动引导件通过附接部分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的过盈配合固定到竿体上。在所谓的振出式钓竿中,在竿体上使用所述可移动引导件。
作为可移动引导件的例子,日本专利公告4275457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引导件,该可移动引导件包括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环形附接部分以及由金属制成的支撑引导环的框架。环形附接部分通过配合固定到竿体上。框架具有与附接部分配合的附接环。
在由前述专利文献公开的常规的可移动引导件中,由金属制成的框架包括与由树脂制成的附接部分配合的附接环,并且框架和附接部分通过将附接部分装配到框架的附接环中而彼此联接。因此,框架设计为具有与附接部分的外形相适应的形状。而且,为了起到钓线引导件的作用,框架必须通过附接环与专用的附接部分相配合。如上所述,由于框架应用于专用的附接部分,因此必须制造用于加工这种框架的专用金属模具。因此,实现可移动引导件的商品化所需的开发时间(例如设计时间和金属模具制造时间等)变得过多,并且难以降低开发成本。
钓竿的竿体具有朝向钓竿的尖端侧逐渐减小的外径。在振出式钓竿上安装多个钓线引导件的情况下,多个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必须分别具有不同的内径,以与竿体的不同外径相对应。此外,框架的附接环也必须具有不同的尺寸,以与附接部分的不同内径相适应。因此,在框架通过其附接环与附接部分配合的常规可移动引导件中,必须制造多个金属模具以加工具有不同直径的附接环的多个由金属制成的框架。因此,用于加工框架的金属模具的数量和成本过高。
与此相反,在缠线式引导件的情况下,附接脚是通过将附接脚放置在竿体的外周面上然后用缠线缠绕附接脚和竿体而安装在竿体上的。由于缠线式引导件的附接脚不需要高精度地适应竿体的外径,因此多个附接脚可形成为具有通用尺寸。因此,设置在缠线式引导件中的附接脚的规格的数量小于常规可移动引导件的附接环的规格的数量,并且用于加工缠线式引导件的金属模具的数量小于用于加工常规可移动引导件的框架的金属模具的数量。
根据其类型,振出式钓竿可具有4.5米至5.5米总长度。当钓线缠绕在振出式钓竿的尖端附近时,用户不易用其手够到缠绕的钓线。用户往往需要用力将钓线拉到其手够得着的地方,并解开缠绕的线。因此,安装在振出式钓竿的尖端附近的可移动引导件不应造成钓线缠绕。若钓线与可移动引导件的框架缠绕在一起,则必须组装框架和附接部分,以使其不能被分解。
优选安装在钓竿的尖端附近的可移动引导件的重量甚至减少1克。因此,为了减轻可移动引导件的重量并实现安装在钓竿的尖端附近的可移动引导件的功能,重要的是框架和附接部分通过组装结构组装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减轻重量,而且表现出很强的结合力。
发明内容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该钓线引导件解决了常规技术的至少一个或多个前述问题。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该钓线引导件可缩短可移动引导件的开发时间,例如实现可移动引导件的商品化所需的设计时间和金属模具制造时间。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该钓线引导件可减少用于加工框架的金属模具的数量和成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即使钓线与框架缠绕在一起,该钓线引导件也不会导致钓线缠绕,并且不会造成损坏。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其中框架和附接部分通过有助于减轻重量并表现出很强结合力的组装结构彼此联接。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钓线引导件,该钓线引导件附接至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并实现了尖端附近的必要功能。此外,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附接到钓竿的竿体上的钓线引导件。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包括:引导环,钓线穿过该引导环;配置为支撑引导环的框架;以及联接至框架并附接至竿体的附接部分。框架在其下端具有沿竿体纵向延伸的附接脚。附接部分由树脂材料构成,并具有通孔,竿体沿纵向装配到该通孔上。附接部分联接至框架的附接脚。附接部分具有配装孔,附接脚配装在该配装孔中。配装孔沿纵向与附接部分在纵向上的一个端面间隔开,并且在径向上与通孔分开地形成在通孔的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附接部分包括一对脊。这对脊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在所述的一个端面与配装孔之间向外突出,并且在垂直于纵向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隔开。这对脊之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与框架的位于装配到配装孔中的附接脚附近的侧表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附接部分包括在配装孔上方沿纵向朝框架突出的按压部分。按压部分具有突出端。突出端在按压部分与沿纵向与按压部分相对的框架表面之间限定了粘合剂空间,在该粘合剂空间中设置容纳在配装孔中的粘合剂的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在前述表面上具有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具有与按压部分的突出端互补的形状。突出端和凹入部分通过粘合剂部分在粘合剂空间处粘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包括支撑腿,该支撑腿配置为支撑引导环并通过相对于附接脚弯曲而与附接脚连接。凹入部分形成在附接脚与支撑腿之间。
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配置为使得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框架能够联接至具有不同内径的通孔的多个附接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附接脚的总宽度与总长度的比率在1:1.15至1:1.8的范围内。一个实施例的附接脚可由缠线式附接脚制成。缠线式附接脚配置为不联接至附接部分,而是通过缠线直接附接至竿体的外周面,并且具有附接脚的总长度的1.6倍至2倍的总长度。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钓竿。一个实施例的钓竿包括在纵向上相互连接的多个竿体、以及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钓线引导件附接至在多个竿体之中设置在尖端侧的竿体。
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实现重量减轻,同时使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的联接强度更好。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防止钓线缠结的发生,并且即使在钓线与框架缠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损坏。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配装框架的附接部分的配装孔形成为单一尺寸,但是钓竿的竿体所穿过的附接部分的内径可设定为不同尺寸。因此,配装孔设计为在具有不同内径的附接部分中具有相同的尺寸,并且具有相同尺寸的框架可联接至具有不同内径的附接部分。因此,能够缩短开发时间(例如实现钓线引导件的商品化所需的金属模具设计时间和金属模具制造时间),并减少用于加工框架的金属模具的数量和成本。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有效地施加到设置在尖端侧的竿体上,并且其中可采用相同尺寸的引导环和相同尺寸的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后视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分解后视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分解前视透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前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后视图。
图7是以虚线示出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中的一些部件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处于彼此分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以虚线示出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中的一些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沿图7中的线10-10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钓线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和钓竿的竿体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和钓竿的竿体的前视图。
图14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和钓竿的竿体的后视图。
图15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和钓竿的竿体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处于彼此联接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处于彼此联接状态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处于彼此联接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前视图。
图19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彼此联接并且粘合剂的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的一个示例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彼此联接并且粘合剂的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的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彼此联接并且粘合剂的一部分设置在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的一个示例的后视透视图。
图22示出了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没有出现钓线的缠结。
图23详细示出了图22所示的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没有出现钓线的缠结。
图24示出了在不具有一个实施例的脊的对比例中在钓线引导件中发生了钓线缠结,并且钓线缠结不能解开。
图25详细示出了在图24所示的对比例中发生了钓线缠结,并且钓线缠结不能解开。
图2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在钓线引导件中没有出现钓线缠结的另一个例子。
图27示出了在不具有一个实施例的按压部分的对比例中在钓线引导件中发生了钓线缠结,并且钓线缠结不能解开。
图28示出了框架联接至较小的附接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
图29示出了框架联接至较大的附接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
图30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用作缠线式引导件的示例的侧视图。
图31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用作缠线式引导件的示例的后视图。
图32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用作缠线式引导件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33示出了对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进行强度测量试验的例子。
图34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和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平面图。
图3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另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示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本公开的权利的范围不限于下文所呈现的实施例或这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除非另行限定,否则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包含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惯常理解的含义或定义。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术语都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公开而选用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权利范围。
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应理解为具有涵盖其它实施方式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术语,除非在包含此类表述的短语或句子中另行论述。
除非另行声明,否则本公开中所述的单数表述可涵盖复数表述,这也适用于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单数表述。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表述用于将多个元件彼此分开,并且不旨在限制这些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一个元件“连接”或“联接”至另一个元件的描述应理解为指前述的一个元件可直接连接或联接至前述的另一个元件,并且应进一步理解为前述的一个元件可经由新元件连接或联接至前述的另一个元件。
在本公开中描述的尺寸和数值不限于在本文中描述的尺寸和数值。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这些尺寸和数值可理解为表示所述的值和包含这些值的等效范围。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方向术语“向前”、“前侧”等表示指向钓竿的尖端的方向,而方向术语“向后”、“后侧”等表示指向钓竿的竿尾端的方向。此外,在本公开中使用的“向上”、“上侧”等方向术语基于附图中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环相对于钓竿的竿体所处的方向,而“向下”、“下侧”等方向术语表示与向上方向相反的方向。钓竿可沿与附图所示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使用,并且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可相应地解读。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中的相似附图标记表示相似或相应的元件。此外,在下文的实施例说明中,可省略对相同或相应元件的重复说明。但是,即使省略了对元件的说明,也不意味着在任何实施例中排除这些元件。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一个示例。在图1中,箭头TD表示朝向钓竿的尖端的向前方向,而箭头BD表示朝向钓竿的竿尾的向后方向。
钓竿100包括多个竿体,这些竿体能够响应于在钓鱼期间施加的外力而弹性变形,并且是用于保持钓竿的细长形状的结构。一些竿体可以是细长的管状构件,而一些竿体可以是细长但实心的圆柱形构件。多个竿体例如可通过接合或伸缩的连接方式相互连接。
在本领域中,图1所示的钓竿100可称为振出式钓竿。多个竿体通过伸缩方式沿纵向相互连接,从而构成钓竿100的主体。根据伸缩方式,一个竿体装配到在向后方向BD上与该竿体相邻并具有比该竿体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另一个竿体内。以伸缩方式相互连接的竿体可沿纵向收缩或伸出,图1示出了钓竿100的伸出竿体。
图1所示的多个竿体可包括从钓竿的尖端侧朝钓竿的竿尾侧连续设置的竿体111、112、113和114。竿体111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并且在本领域中可称为第一竿或尖端竿。竿体112和竿体113在本领域中可分别称为第二竿和第三竿。在本领域中,设置在钓竿的竿尾侧的竿体114可被称为尾竿。竿体的内径从竿体111(即,第一竿)朝向竿体114(即,尾竿)逐渐增大。图1示出了第一竿、第二竿、第三竿和尾竿等竿体,但是设置在竿体111与竿体114之间的竿体的数量可根据钓竿所需的总长度而变化。用户可握住位于竿尾侧的竿体114。渔轮座120附接到竿体114上。用于放出钓线(未示出)或缠绕钓线的渔轮(未示出)可移除地配装在渔轮座120上。
钓竿100包括附接至竿体的多个钓线引导件。钓线引导件引导钓线,该钓线在投掷钓具时从渔轮中放出,或者在拉鱼上岸时缠绕在渔轮上。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之一的钓线引导件可用作多个钓线引导件。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钓线引导件可附接至竿体(即,竿体111至竿体114)之一。
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的多个钓线引导件1000附接至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111。附接至竿体111(即,第一竿)的钓线引导件1000在本领域中可称为尖端引导件。顶部引导件131附接至竿体111的尖端,从而从其突出。
请参考图1,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包括引导环1100,该引导环配置为使得钓线(未示出)穿过引导环;配置为支撑引导环1100的框架1200;以及联接至框架1200的一部分并附接至钓竿的竿体(具体而言是竿体111)的附接部分1300。在附接至竿体111的多个钓线引导件1000中,引导环1100和框架1200可具有相同的尺寸。举例来说,竿体111可具有1.0毫米至7.0毫米的外径,而多个钓线引导件1000的附接部分1300可具有与前述外径对应的不同内径。
附接部分1300形成为环形。钓线引导件1000在竿体111沿竿体的纵向穿过附接部分1300的状态下附接并固定到竿体111上。在钓线引导件1000固定到竿体111上之前,钓线引导件1000的附接部分1300可沿着竿体111朝向前方向TD或向后方向BD滑动,并且可沿竿体的周向相对于竿体111旋转。竿体111呈锥形,其外径沿向前方向TD逐渐减小。因此,当附接部分1300朝向后方向BD移动时,附接部分1300通过过盈配合联接至竿体111的外周面,并且钓线引导件1000可由此附接并固定到竿体111上。这样,由于附接部分1300在可滑动地移动之后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因此在本领域中,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称为可移动引导件或滑动引导件。
下面将参照附图2至29对本公开的不同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至图1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图3和图4示出了钓线引导件处于分解状态的一个示例,图10示出了钓线引导件的纵向截面形状。在图7、8和10中,为了清楚地示出钓线引导件的一些部件,省略了粘合剂。图12至15示出了竿体和钓线引导件的一部分。
请参考图2至图14,钓线引导件1000包括钓线(未示出)所穿过的引导环1100、配置为支撑引导环1100的框架1200、以及联接至框架1200并附接至钓竿的竿体(例如图1所示的竿体11)的附接部分1300。
引导环1100具有圆环或椭圆环形状,并且在引导环1100中形成限定引导环1100的内周面的开口1110。钓线穿过引导环1100的开口1110,并且可与引导环1100的内周面接触。在钓鱼期间,钓线被引导环1100沿着竿体111引导。引导环1100可通过配装和施加粘合剂而联接至框架1200。引导环1100可由陶瓷材料构成。
框架1200联接至附接部分1300,并支撑引导环1100。此外,框架1200配置为保持引导环1100。框架1200可通过对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薄金属片进行压力加工(例如冲压、冲切和弯曲)来制造。
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1200包括配置为保持引导环1100的环保持部分1210、从环保持部分1210向附接部分1300延伸的支撑腿1220、以及从支撑腿1220延伸并联接至附接部分1300的附接脚1230。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200可具有从环保持部分1210的下端直接延伸的附接脚1230。
环保持部分1210形成为环形。引导环1100在其外周面处装配到环保持部分1210的内周面上。环保持部分1210与支撑腿1220一体地形成,支撑腿1220从环保持部分1210延伸。支撑腿1220支撑由环保持部分1210保持的引导环1100。环保持部分1210可设置在框架1200中,以沿向前方向TD以预定角度倾斜。
在此实施例中,支撑腿1220包括一对支撑腿1221和1222。每个支撑腿1221和1222从环保持部分1210朝附接部分1300延伸。每个支撑腿1221和1222从环保持部分1210的横向下端沿向下方向和向后方向延伸。
每个支撑腿1221和1222在其上端处与环保持部分1210的横向下端连接。支撑腿1221和1222的上端彼此隔开,从而在引导环1100与所述一对支撑腿1221和1222之间形成开口1223(参见图5和6)。
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朝竿体111的中心轴线AL(或附接部分1300的中心轴线)弯曲并扭曲。在此,竿体的中心轴线AL指沿着竿体延伸穿过竿体的横截面形状的中心的假想轴线。中心轴线AL的方向可定义为竿体的纵向LD,而与纵向LD正交的方向可定义为宽度方向WD。
支撑腿1220通过相对于附接脚弯曲成钝角而与附接脚1230连接。支撑腿1221和1222在其各自的下端附近彼此靠近,并通过附接脚1230彼此连接。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通过相对于附接脚弯曲成钝角而与附接脚1230连接。由于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弯曲连接结构,框架1200在其后表面上具有凹入部分1241。凹入部分1241可形成在附接脚1230与支撑腿1220之间的边界处。凹入部分1241可具有沿向前方向TD凸起的V形形状。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支撑腿可形成为单个构件。在这样的示例中,框架1200可沿向前方向或向后方向弯曲成凸起的V形,而附接脚1230可从弯曲成V形的支撑腿的下端延伸。
附接脚1230形成在框架1200的下端,并沿竿体的纵向LD延伸。此实施例的框架1200在支撑腿1220的下端具有附接脚1230。附接脚1230可采取具有预定宽度的带的形状。附接脚1230的横截面形状可与圆弧形状对应。附接脚1230可具有下表面1231、上表面1232、一对侧表面1233以及端面1234。下表面1231(参见图10)是平坦的或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形凹面。上表面1232在附接脚的厚度方向上与下表面1231相对。所述一对侧表面1233在下表面1231与上表面1232之间延伸。端面1234在附接脚的纵向上位于附接脚1230的一端,并且近似垂直于侧面1233。这对侧表面1233可形成为朝附接脚1230的内部呈圆形凹入。当如图8所示观察钓线引导件时,由一对侧表面1233和端面1234限定的附接脚1230的平面形状形成为使得端面1234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于附接脚1230的底端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8所示,附接脚1230具有总长度L和总宽度W。总长度L可表示从支撑腿1221或1222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边界点至附接部分1300的端面1234的纵向LD长度。总宽度W可表示端面1234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举例来说,附接脚1230的总宽度W与总长度L的比率可在1:1.5至1:1.8的范围内确定。
在所述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框架1200的附接部分1300和附接脚1230彼此联接。通过将附接脚1230沿着竿体的纵向插入到附接部分1300的一部分中然后将插入的附接脚1230的一部分配装并结合至附接部分1300,可将框架1200和附接部分1300彼此联接。
附接部分1300相对于钓竿的竿体定位支撑引导环1100的框架1200,并且可通过过盈配合附接至竿体。图12至1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附接至钓竿的竿体的一个示例。
请参考图3、4以及12至15。附接部分1300具有环形形状,并且竿体111可沿竿体的纵向LD穿过附接部分1300。附接部分1300包括竿体111可穿过的环形主体1310。环形主体1310可采取短管的形状。环形主体1310的外部形状可与圆柱形对应,但不限于此。环形主体1310可采取多边形圆柱体的形状。在环形主体1310中形成通孔1311,竿体111沿纵向LD装配到该通孔1311中。通孔1311沿环形主体1310的中心轴线穿过环形主体1310。竿体111的外周面和通孔1311的内周面通过配合彼此联接。通孔1311的内径在竿体111的中心轴线AL的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
在竿体111穿过通孔1311的状态下,附接部分1300可沿竿体111滑动并相对于竿体111旋转。竿体111具有沿向前方向TD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因此,当环形主体1310沿向后方向BD移动时,环形主体1310可在竿体111的外径与通孔1311的内径大致彼此相等的位置处装配到竿体111的外周面上。此时,随着环形主体1310沿向后方向BD进一步移动,附接部分1300可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到竿体111上。
附接部分1300由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可通过使用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制成。由于附接部分130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到竿体上,因此可使用具有优异强度的树脂材料作为构成附接部分的材料。构成附接部分的树脂材料的主要成分可以是工程塑料。例如,上述塑料可以是聚缩醛(POM)、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之中的一种。或者,所述树脂材料可以是利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增强的纤维增强工程塑料,并且这种树脂材料可进一步增大附接部分与竿体之间的固定力。或者,由于通用塑料之中的纤维增强ABS树脂具有足够的强度,因此可使用纤维增强ABS树脂作为附接部分的树脂材料。
环形主体1310的内周面(即,环形主体1310的限定通孔1311的内表面)可包括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平坦表面1312。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形主体1310的内周面包括六个平坦表面1312。因此,环形主体1310的内周面可采取近似六边形的形状。在相邻的平坦表面1312之间形成曲面。如图13和14所示,上述曲面可在环形主体1310的内周面与竿体11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环形主体1310的整个内周面可形成为圆柱形表面。
附接部分1300具有在纵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一个端面1321和相对的端面1322。一个端面1321位于附接部分1300的向前方向TD上的一端,而相对的端面1322位于附接部分1300的向后方向BD上的一端。一个端面1321和相对的端面1322成为环形主体1310的相应端面。一个端面1321和相对的端面1322可具有近似环形的形状。
附接部分1300包括用于联接框架1200和附接部分1300的配装孔1330。配装孔1330沿纵向LD形成在附接部分1300中。环形主体1310在其上侧具有配置为形成配装孔1330的联接部分1313。联接部分1313形成为从环形主体1310的圆柱形状向上突出。此外,联接部分1313形成在环形主体1310的上侧,以遮盖配装孔1330。因此,环形主体1310在通孔1311与配装孔1330之间具有分隔壁1314。分隔壁1314在环形主体1310的上部区域中构成环形主体1310的一部分。分隔壁1314可与联接部分1313一起限定配装孔1330。
配装孔1330形成为使得框架的附接脚1230可插入然后装配到配装孔1330中。此外,配装孔1330容纳用于粘合附接脚1230和附接部分1300的粘合剂1400。
配装孔1330沿着纵向LD形成在环形主体1310中,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1321(即,环形主体1310的前端面)间隔开。配装孔1330的入口1335沿纵向LD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1321在向后方向BD上间隔开,并且配装孔1330从入口1335沿平行于竿体的中心轴线AL的向后方向BD延伸。此外,配装孔1330在中心轴线AL的径向RD上与通孔1311分隔开,并且形成在通孔1311的外侧。环形主体1310的分隔壁1314沿径向RD将配装孔1330与通孔1311分隔开。
如图12和15所示,配装孔1330可具有底面1331、顶面1332、在底面1331与顶面1332之间沿纵向LD延伸的一对侧面1333、以及形成配装孔1330的封闭端的封闭面1334。底面1331、顶面1332、一对侧面1333和封闭面1334限定配装孔1330,附接脚1230装配到该配装孔1330中,并且粘合剂填充在该配装孔1330中。配装孔133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以一定曲率弯曲的矩形或四边形。
底面1331与附接脚的下表面1231对应(参见图10)。底面1331成为分隔壁131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顶面1332在径向RD上与底面1331相对。一对侧表面1333之间的间距沿向后方向BD逐渐变窄,从而与附接脚的侧表面之间的间距对应(参见图15)。所述一对侧表面1333形成为近似平坦的表面。因此,若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则在附接脚的侧表面1233与配装孔1330的侧表面1333之间可形成空间1411(参见图7)。空间1411可以是附接脚与配装孔之间的粘合剂硬化的空间。
如图4、7和12所示,配装孔1330的底面是分隔壁1314的上表面1315的一部分。即,底面1331是从附接部分1300的一个端面1321沿纵向LD在向后方向BD上延伸的平坦的上表面1315的一部分。由于配装孔1330与一个端面1321间隔开,因此顶面1332和侧面1333的前端在向后方向BD上与一个端面1321间隔开,并且顶面1332和侧面1333在纵向LD上的长度比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在纵向LD上的长度短。
现在参照图4和16至18说明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的联接。图16至18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和附接部分彼此联接的示例。
为了将附接脚1230牢固地联接至附接部分1300,要向配装孔1330填充或施加粘合剂1400。附接脚1230被插入并装配到配装孔1330中,并且通过联接部分1313与分隔壁1314之间的粘合剂1400结合至附接部分1300。环氧树脂可用作粘合剂1400。或者,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丙烯酸改性硅树脂或氰基丙烯酸酯可用作粘合剂14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附接脚插入到配装孔中时,通过防止粘合剂通过框架的支撑腿从配装孔漏出,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提高了附接脚与附接部分之间的联接强度。请参考图4,为了防止粘合剂泄漏,附接部分1300包括一对脊1340,这对脊1340位于配装孔1330的入口1335附近,并沿附接脚1230的插入方向延伸。
这对脊1340设置在附接脚的一个端面1321与配装孔1330之间,并且在宽度方向WD上彼此隔开。这对脊1340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1321沿纵向LD延伸。因此,分隔壁1314的上表面1315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一对脊1340之间。每个脊1340从环形主体1310的外周面1316(即,附接部分的外周面)沿径向RD向外突出。每个脊1340配置为在附接脚插入并装配到配装孔中时与附接脚1230的框架1200的侧表面1243接触(参见图5)。每个脊1340以凸形突出,从而高于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或配装孔的下表面1331,并且可用作一种围堰。每个脊1340具有在向前方向TD上形成端面的前端面1341、在宽度方向WD上面向内的内表面1342、以及在宽度方向WD与内表面1342相对的外表面1343。
脊的前端面1341可与附接部分的端面1321一起形成相同的表面。或者,脊的前端面1341可与端面1321间隔开。脊1340的后端与附接部分1313的限定配装孔1330的入口1335的前端连接。因此,联接部分1313的前端在向后方向BD上与端面1321的间距为脊1340的长度。
向内表面1342在宽度方向WD上邻接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并沿着上表面1315延伸。向内表面1342与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连接。脊1340在其内表面1342处在宽度方向WD上与框架的支撑腿1220的侧表面1243接触。脊1340形成为在附接脚1230联接至配装孔1330时在宽度方向WD上与框架1200的邻接附接脚1230的侧表面的侧表面1243接触,如图5所示。请参考图17,前述框架的侧表面1243是框架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位于框架下端附近。在此实施例中,框架的侧表面1243是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位于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的下端附近的附接脚1230的前方。
向外表面1343在宽度方向WD上比框架的侧表面1243更向外,并且位于框架的侧表面1243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1316(即,环形主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附接部分1300的一个端面1321附近。向外表面1343可包括平坦表面或弯曲表面。脊1340在环形主体1310中突出,从而向外表面1343连接至附接部分的外周面。因此,向外表面1343形成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1316的一部分(环形主体131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脊1340配置为使得脊1340的内表面与框架1200的侧表面接触,并且脊的外表面形成附接部分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因此,脊1340在框架的侧表面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处位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1321附近,并因此占据框架的侧表面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脊1340不包括框架的侧表面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之间的类似谷形的凹入部分。
在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时,与附接脚1230相邻的框架1200的侧表面1243与脊1340的内表面1342接触。此外,脊1340从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突出预定高度。因此,如图18所示,脊1340可防止粘合剂1400通过支撑腿1221和1222的外周面(即,通过框架的侧表面1243)从配装孔漏出。此外,脊1340可防止粘合剂1400溢出至环形主体1310的外周面。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的一对脊1340能将粘合剂1400保持在附接脚与配装孔之间,因此能提高附接脚与附接部分之间的联接强度。
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配置为使得附接部分的一部分在形状上与框架的支撑腿相匹配,并且粘合剂的一部分设置在这种形状匹配部分处。因此,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在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具有很强的联接力和联接强度。在此方面,请参考图3、4和19至21。图19至2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框架与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彼此联接,并且粘合剂的一部分与框架紧密接触。
框架1200可具有沿纵向LD与配装孔1330的入口1335相对的表面1242。前述表面1242可通过一部分粘合剂结合至附接部分1300的一部分。在下文中,将前述表面1242称为结合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1200在其后表面上具有包括上述凹入部分1241的结合表面1242。结合表面1242是沿着支撑腿1221和1222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边界在框架1200的后表面内延伸并具有预定宽度的表面。因此,凹入部分1241可包括在结合表面1242中。
附接部分1300可包括位于配装孔1330上方并沿纵向LD朝框架1200突出的按压部分1350。按压部分1350从环形主体1310的联接部分1313的前端突出,并具有与联接部分1313的厚度对应的厚度。也就是说,按压部分1350位于配装孔1330的入口的正上方,并且在其下表面1351处与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一起限定入口1335。
配装孔1330的入口1335在向后方向上与一个端面1321间隔开,并且配装孔1330的顶面在径向上与底面间隔开。在按压部分1350在径向上与分隔壁的上表面1315间隔开的状态下,按压部分1350沿向前方向TD从入口1335突出。因此,按压部分1350配置为遮盖附接脚1230的上表面1232的没有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而是从配装孔1330露出的部分。按压部分1350可设置在附接部分1300中,使得配装孔1330的顶面形成与按压部分1350的下表面1351相同的表面。作为另一个例子,在按压部分1350的下表面1351与配装孔1330的上表面之间可设置台阶面。
按压部分1350可具有沿向前方向TD凸起的三角形形状。因此,按压部分1350具有呈V形的突出端1352。突出端1352在向后方向上与附接部分的一个端面1321间隔开。在附接脚插入到配装孔中时,突出端1352与框架1200的在纵向上与按压部分1350相对的表面间隔开。框架1200的与突出端1352相对的前述表面是上述结合表面1242。因此,突出端1352在按压部分1350与框架1200的在纵向上与按压部分1350相对的前述表面(即,结合表面1242)之间限定粘合剂空间1412(参见图7和图20)。在粘合剂空间1412中设置容纳在配装孔1330中的粘合剂的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按压部分1350配置为使得突出端1352位于支撑腿1221和1222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边界附近。此外,框架1200在与按压部分1350相对的结合表面1242内具有上述凹入部分1241。凹入部分1241具有朝向前方向TD凸起的V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具有与突出端1352互补的形状。在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时,凹入部分1241布置为与突出端1352相匹配。因此,突出端1352可用作凸型形状匹配部分,而框架的凹入部分1241可用作凹型形状匹配部分。突出端1352包括竖直表面,并且与框架的结合表面1242间隔开。因此,在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时,在包括凹入部分1241的结合表面1242与按压部分1350的突出端1352之间形成粘合剂空间1412,在粘合剂空间1412中可设置粘合剂的一部分。这种粘合剂空间1412可沿着突出端1352和凹入部分1241形成为V形形状。
在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时,配装孔1330中的粘合剂1400的一部分可通过配装孔1330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间隙被朝向前方向TD挤出。被挤出的粘合剂1400进入位于按压部分的突出端1352与框架的结合表面1242之间的粘合剂空间1412,然后可在粘合剂空间1412中硬化。因此,如图19至21所示,按压部分1350的突出端1352将粘合剂的部分1420引导至框架1200的后表面(即,结合表面1242)的一部分,并使粘合剂部分1420与结合表面1242紧密接触。通过被引导至粘合剂空间1412的粘合剂部分1420,突出端1352和凹入部分1241可在粘合剂空间1412处彼此结合。因此,除了附接脚1230和配装孔1330的结合之外,框架120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包括支撑腿1221和1222之中的每一个与附接脚1230之间的边界的表面)和按压部分1350均可彼此结合。因此,可实现附接部分1300与框架1200的附接脚1230之间的结合结构以及附接部分1300与框架的支撑腿之间的结合结构。在此方面,在附接脚1230插入到配装孔1330中时,脊1340可平稳地将一部分粘合剂1400引导到粘合剂空间1412内,同时防止粘合剂1400向支撑腿1221和1222的外表面泄漏。此外,通过粘合剂1400,按压部分1350的下表面可结合至从配装孔1330露出的附接脚1230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附接至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111。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111在钓鱼时易于大幅摆动。因此,在钓鱼期间,由于钓线缠绕在附接至竿体111的钓线引导件上,因此很容易发生钓线缠结。此外,由于竿体111位于远离被用户握持的竿体114(尾竿)的位置,因此附接至竿体111的钓线引导件在用户的手够不到的位置。因此,重要的是附接至竿体111的钓线引导件配置为使得难以发生钓线缠结,并且进一步配置为很容易解开钓线缠结。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附接部分1300包括一对脊1340。因此,脊1340能防止钓线与钓线引导件缠结在一起,并且允许钓线平滑移动,即使在即将发生钓线缠结的情况下。
图22和23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在钓线引导件中没有出现钓线缠结的情况。图22和23中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钓鱼期间钓线140的运动。如图22和23所示,具有凸起形状的一对脊1340能防止钓线140缠绕在框架1200上。此外,虽然钓线140与框架1200缠结在一起,但是这对脊1340能允许钓线平滑移动而不发生钓线缠结。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在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与框架1200的侧表面之间存在一对脊1340。因此,如图23所示,在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环形主体1310的外周面)与框架1200的侧表面之间没有形成谷形的凹入部分。由于钓线140可在附接部分1300与框架1200之间移动而不会缠绕在框架1200上,因此能防止钓线140的缠结。此外,即使在钓线140有可能缠结的情况下(例如钓线缠绕在框架1200与附接部分1300之间),钓线的缠结也很容易被这对脊1340解开。
图24和25示出了在不具有一个实施例的脊的对比例中在钓线引导件中发生了钓线缠结并且钓线缠结不能解开的一个示例。请参考图24和25,该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不包括设置在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与框架1200的侧表面之间的上述脊。因此,如图24中的附图标记CP所示,钓线140被夹在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与框架1200的侧表面之间。被夹在框架1200与附接部分1300之间的钓线140紧紧地缠绕在框架1200上,并导致钓线缠结。在钓线140的移动过程中,钓线缠结不能解开。请参考图25,在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中,在框架1200的侧表面(支撑腿1221和1222的外表面)与附接部分130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谷形的凹入部分CP,该凹入部分CP具有锐角AA,并且钓线140可能被夹在其中。由于有凹入部分CP,因此钓线140很容易被夹在框架1200与附接部分1300之间,由此导致钓线缠结。此外,在钓线140的移动期间,钓线缠结不易解开。
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附接部分1300包括插入在框架1200的支撑腿与附接脚之间的按压部分1350。按压部分1350可防止钓线与钓线引导件缠绕在一起。按压部分1350可允许钓线平滑地移动而不会发生钓线缠结,即使在钓线缠结即将发生时。
图2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在钓线引导件中没有出现钓线缠结的另一个例子。如图26所示,按压部分1350在附接部分1300的上侧朝框架1200突出。按压部分1350不包括支撑腿1221和1222与配装孔的入口之间的谷形的凹入部分,在该凹入部分处钓线140可能被夹住。因此,按压部分1350能防止因钓线缠绕在框架1200上而导致的钓线140的缠结。此外,在发生钓线缠结的情况下,钓线缠结也很容易解开。钓线140可从附接部分1300通过按压部分1350朝框架1200移动,而不会缠绕在框架1200上,并且钓线缠结可平滑地解开。
图27示出了一个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中出现了钓线缠结,并且该钓线缠结不能解开。请参考图27,该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在支撑腿1221和1222与配装孔的入口之间具有谷形的凹入部分CP,该凹入部分CP具有锐角AA,并且钓线140可能被夹在该凹入部分CP处。被夹在凹入部分CP处的钓线140不能从附接部分1300向框架1200移动,并且导致钓线缠结。
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框架可通用于许多具有不同内径的通孔的附接部分。图28和29示出了具有不同内径的附接部分的钓线引导件。图28示出了一种钓线引导件,其中框架联接至具有内径较小的通孔的附接部分。图28所示的附接部分的通孔1311A具有由附图标记D1表示的内径。图29示出了一种钓线引导件,其中与图28所示的框架相同的框架联接至具有内径大于图28所示的内径的通孔的附接部分。图29所示的附接部分的通孔1311B具有由附图标记D2表示的内径。如图28和29所示,附接部分的通孔1311A和1311B具有不同的内径,但是相同的框架1200联接至所有附接部分。因此,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配置为使得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框架1200能够联接至具有不同内径的通孔1311A和1311B的多个附接部分1300。
根据一个实施例,具有相同尺寸的引导环和相同尺寸的框架的多个钓线引导件可附接至图1所示的钓竿的竿体111。举例来说,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111的外径可在1.0毫米至7.0毫米的范围内选择。这些实施例中的附接部分1300的通孔可形成为与竿体111的外径对应,在上述的1.0毫米至7.0毫米的范围内。因此,这些实施例中的附接部分1300可配置为具有不同的尺寸,以具有与竿体111的不同外径相适应的通孔。相同尺寸的引导环和相同尺寸的框架可应用于具有不同内径的多种附接部分1300。在这些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附接至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111的情况下,可使用不同尺寸的附接部分1300,但是对于这些附接部分1300可采用相同的引导环1100和相同的框架1200。因此,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在钓线引导件包括相同的引导环和相同的框架的情况下应用于设置在尖端侧的竿体111。在这种情况下,多个钓线引导件的附接部分具有不同尺寸的通孔,以与具有朝向钓竿的尖端侧逐渐减小的外径的竿体111对应。并且,附接部分越靠近钓竿的尖端侧,通孔的内径就越小。但是,如上所述,相同的框架可通用于具有不同内径的通孔的多种附接部分。因此,配装孔可设计为对于各种附接部分是通用的。因此,能减少用于加工框架1200的金属模具的数量和成本。此外,可缩短实现钓线引导件的商品化所需的开发时间(例如设计金属模具的时间、制造金属模具的时间)。
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具有部分地联接至附接部分的框架。该框架保持引导环,并具有联接至附接部分的附接脚。设置在框架中的附接脚可起到联接至附接部分的作用,但是也可用于直接附接至钓竿的竿体。设置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可配置为缠线式引导件,该缠线式引导件配置为利用缠线牢固地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图30至32示出了钓线引导件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作为缠线式引导件附接至竿体的一个示例。
请参考图30至32,引导环1100和框架1200的组件可作为缠线式引导件附接至竿体111。框架1200的附接脚1230可在其下表面处与竿体111的外周面接触。附接脚1230可通过缠线151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上。也就是说,使附接脚1230与竿体111的外周面接触,然后使用缠线151紧密地缠绕附接脚1230以及附接脚1230所在的竿体111部分,从而将附接脚1230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上。在缠绕缠线151之后,可向缠绕的缠线施加环氧树脂,作为粘合剂152。在粘合剂152硬化时,能在缠绕的缠线151上形成环氧涂层。因此,一个实施例的设置在钓线引导件中的引导环1100和框架1200的组件可用作缠线式引导件,而无需联接至附接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中,将框架的附接脚装配到附接部分的配装孔中,并利用粘合剂将其联接至附接部分。此外,粘合剂的一部分凭借凸起形状的按压部分将附接部分与框架的支撑腿的表面结合,并且粘合剂不会通过这对脊从框架的支撑腿向外流动。具有上述构造的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在附接脚与附接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可靠且强大的联接强度。为了验证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联接强度,对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和一个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进行了测试,以测量联接强度。
图33示出了前述联接强度测量试验的一个例子。用作测试例的钓线引导件是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1000。在图33中,箭头MD表示强度测量的方向。如图33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可在钓线引导件中的框架的附接脚与附接部分之间测量联接力或联接强度。
下面的表1示出了一个测试例的钓线引导件和一个对比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强度测量试验结果。
[表1]
强度(牛) 1 2 3 Ave.
测试例 102.8 118.5 117.7 113.0
可移动引导件的对比例 6.8 7.3 7.0 7.0
缠线式引导件的例子 134.8 - - 134.8
在上面的表1中,“测试例”是图33所示的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在上面的表1中,“可移动引导件的对比例”是常规的可移动引导件。在上面的表1中,“缠线式引导件的例子”是具有与测试例的钓线引导件的框架类似地构造的框架的缠线式引导件。在该缠线式引导件中,在框架的附接脚通过缠线牢固地固定到竿体上并且在缠线上形成环氧涂层的状态下进行了强度测量。
请参考上面的表1,常规的可移动引导件的强度值大约为缠线式引导件的强度的5%。因此,常规的可移动引导件不能实现作为振出式钓竿的可移动引导件的足够功能。此外,可确认的是,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强度比常规的可移动引导件的强度高16倍。此外,可确认的是,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具有大约等于缠线式引导件的附接脚强度的强度。由于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具有粘合剂通过按压部分与框架的表面紧密接触的结构,因此附接脚与附接部分之间的联接力能大大增加。此外,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不仅具有作为附接至设置在振出式钓竿的尖端侧的竿体的可移动引导件的优点,而且具有足够的联接力和足够的联接强度,其联接力和联接强度与缠线式引导件在同一水平上。
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所包括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可独立地用作缠线式引导件。此外,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可从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制造而成。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具有长度较长的缠线式附接脚。这种缠线式附接脚配置为通过缠线(例如图30所示的缠线)直接附接至钓竿的竿体的外周面。一个实施例的附接脚可通过从常规的缠线式附接脚切下预定长度的一部分来制造。图34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和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平面图。
在图34中,由交替的长虚线和短虚线示出的附接脚与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中使用的缠线式附接脚2230对应。缠线式附接脚2230不联接至附接部分1300。一个实施例的框架1200的附接脚1230可通过从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缠线式附接脚2230切掉一切割长度为CL的一部分来制造。切割长度CL可确定为缠线式附接脚2230的总长度OL的50%至65%。因此,常规的缠线式附接脚2230的总长度OL可以是一个实施例的附接脚1230的总长度L的1.6倍至2倍。一个实施例的附接脚1230的总宽度W与总长度L的比率在1:1.15至1:1.18的范围内,该附接脚可从缠线式附接脚2230获得。
在附接脚1230是通过从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缠线式附接脚2230切掉一切割长度为CL的一部分而获得的情况下,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的重量比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重量轻。下面的表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的重量和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重量的测量结果。
[表2]
Figure BDA0002969123160000211
Figure BDA0002969123160000221
在上面的表2中,“实施例”是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并且其附接脚中的通孔的内径不同,以适应竿体的外径。“对比例”是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并且具有与图34所示的缠线式附接脚2230的形状对应的附接脚。也就是说,“对比例”是具有未被切掉图34所示的切割长度CL的缠线式附接脚的缠线式引导件。从上面的表2能够确认,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重量比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重量(包括缠线和环氧粘合剂的重量)轻73%至83%,并且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重量进一步减轻。
如上所述,在一个实施例的引导环和框架的组件中,附接脚可通过从常规的缠线式引导件的缠线式附接脚切掉预定长度的一部分来获得。因此,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的重量比具有较长的附接脚的常规缠线式引导件的重量轻。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振出式钓竿,但是也可应用于并继式钓竿。通常,由于竿体之间的接合结构,在并继式钓竿中只能使用缠线式引导件。但是,为了减轻钓竿的重量,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可应用于并继式钓竿。
图3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包括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另一个示例。在本领域中,图35所示的钓竿200可称为并继式钓竿。钓竿200可包括竿体211和竿体212。举例来说,竿体211和竿体212可通过将竿体211的后端部分装配到竿体212的前端部分中并在竿体211与竿体212之间设置接合部分215而互相连接。
钓竿200包括附接至竿体的多个钓线引导件。缠线式引导件132可用作多个钓线引导件。缠线式引导件132可利用缠线和环氧粘合剂固定到竿体212上和竿体212的一部分上。竿体211设置在钓竿的尖端侧,并且一个实施例的钓线引导件1000可附接至竿体211。由于钓线引导件1000是如上所述的可移动引导件,因此钓线引导件1000可通过过盈配合在其各自的附接部分处附接至竿体211。钓线引导件1000可以足够的配合强度附接至竿体211,并且可在框架与附接部分之间表现出足够的联接强度。
由于竿体211设置在钓竿200的尖端侧,因此附接至竿体211的钓线引导件1000可用作所谓的尖端引导件。安装在钓竿200的尖端附近的所有钓线引导件可具有相同尺寸的引导环和相同尺寸的框架。因此,重量较轻且具有相同尺寸的部件的钓线引导件1000附接至并继式钓竿200的尖端部分,从而有助于减轻钓竿200的重量。
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在上文中是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一些实施例和示例说明的。但是,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各种替换、修改和变化。此外,应理解,这种替换、修改和变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钓线引导件,其附接至钓竿的竿体,包括:
引导环(1100),钓线从该引导环中穿过;
框架(1200),该框架配置为支撑引导环,并在其下端处具有沿竿体(111)的纵向(LD)延伸的附接脚(1230);和
附接部分(1300),该附接部分具有通孔(1311),竿体沿纵向装配到该通孔中,该附接部分由树脂材料构成并联接至附接脚(1230),
其中所述附接部分包括配装孔(1330),所述附接脚装配到该配装孔中,并且
其中所述配装孔沿纵向与附接部分在纵向上的一个端面(1321)间隔开,并且在径向(RD)上与通孔分开地形成在通孔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附接部分(1300)包括一对脊(1340),这对脊在一个端面(1321)与配装孔(1330)之间从附接部分的外周面(1316)沿径向(RD)向外突出,并且在与纵向正交的宽度方向(WD)上彼此隔开,并且
其中这对脊之中的每一个均形成为与框架的位于装配到配装孔(1330)中的附接脚(1230)附近的侧表面(1243)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附接部分(1300)包括在配装孔(1330)上方沿纵向(LD)朝框架突出的按压部分(1350),并且
其中所述按压部分具有突出端(1352),该突出端在按压部分与框架的在纵向(LD)上与按压部分相对的表面(1242)之间限定粘合剂空间(1412),在该粘合剂空间(1412)中设置容纳在配装孔(1330)中的粘合剂(1400)的一部分(14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框架(1200)在表面(1242)内具有凹入部分(1241),该凹入部分具有与按压部分(1350)的突出端(1352)互补的形状,并且
其中突出端和凹入部分通过粘合剂的一部分(1420)在粘合剂空间(1412)处粘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框架(1200)包括支撑腿(1220),该支撑腿配置为支撑引导环(1100)并通过相对于附接脚(1230)弯曲而与附接脚连接,并且
其中凹入部分(1241)形成在附接脚与支撑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引导件,其中所述钓竿引导件配置为使得具有相同形状和尺寸的框架(1200)能够联接至具有不同内径的通孔(1311、1311A、1311B)的多个附接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中,所述附接脚(1230)的总宽度(W)与总长度(L)的比率在1:1.15至1:1.8的范围内,并且
其中所述附接脚(1230)是从缠线式附接脚(2230)制成的,该缠线式附接脚配置为不联接至附接部分(1300),而是通过缠线直接附接至竿体的外周面,并且具有附接脚(1230)的总长度(L)的1.6倍至2倍的总长度。
8.一种钓竿,包括:
沿纵向相互连接的多个竿体(111、112、113、114、211、212);和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1000),
其中该钓线引导件附接至在多个竿体之中设置在尖端侧的竿体(111、211)。
CN202110259381.5A 2020-03-10 2021-03-10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Active CN113367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00029570 2020-03-10
KR10-2020-0029570 2020-03-10
KR10-2020-0105284 2020-08-21
KR1020200105284A KR102262018B1 (ko) 2020-03-10 2020-08-21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줄 가이드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7104A true CN113367104A (zh) 2021-09-10
CN113367104B CN113367104B (zh) 2023-02-03

Family

ID=7641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9381.5A Active CN113367104B (zh) 2020-03-10 2021-03-10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5823B2 (zh)
JP (1) JP7017817B2 (zh)
KR (1) KR102262018B1 (zh)
CN (1) CN1133671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88152S (zh) * 2020-09-30 2021-06-21
JP1688151S (zh) * 2020-09-30 2021-06-21
JP2023066073A (ja) * 2021-10-28 2023-05-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竿、及び、釣糸ガイドの着脱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150A (en) * 1989-07-21 1992-02-25 Reglass S.P.A. Fishing rod with interchangeable line guides, and the method of embodying such a rod
JPH08131032A (ja) * 1994-11-11 1996-05-28 Manshiyou Shoji Kk 魚釣り用糸通し具
CN101773107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竿与钓线引导器
JP2013116091A (ja) * 2011-12-05 2013-06-13 Fuji Kogyo Co Ltd 釣り用糸通し具および携帯用糸通しセット
US20150272096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Globeride, Inc. Fishing rod having fitting mounted on rod body
CN10647244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5401A1 (fr) 1988-06-09 1989-12-13 Societe D'exploitation Des Etablissements Plateau Sodex Societe Anonyme Dispositif pour la fixation amovible d'un anneau guide-fil sur un brin de canne à pêche
KR940003784Y1 (ko) * 1992-05-01 1994-06-11 홍용기 낚시대용 가이드링의 체결장치
KR940003784A (ko) 1992-08-04 1994-03-12 전승표 차량 문자 및 숫자 조명식 번호판
US5361529A (en) * 1993-05-18 1994-11-08 Lindler James M Line guide for fishing rod
JP3613428B2 (ja) 1997-04-18 2005-01-26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竿
JP3714774B2 (ja) 1997-06-27 2005-11-09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竿用ラインガイド
JP2003284455A (ja) * 2002-03-28 2003-10-07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4275457B2 (ja) 2003-05-16 2009-06-10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竿用ガイド
KR101682242B1 (ko) * 2009-03-30 2016-12-05 글로브라이드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JP5890269B2 (ja) * 2012-07-19 2016-03-22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JP6126035B2 (ja) 2014-03-27 2017-05-1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竿体に取り付けられた取付部品を有する釣竿
KR101524407B1 (ko) * 2014-05-23 2015-05-29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및 낚싯줄 가이드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KR101974311B1 (ko) * 2018-01-17 2019-05-02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KR102017143B1 (ko) * 2018-01-17 2019-09-03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 방법, 낚싯줄 가이드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사출 성형 장치 및 낚싯줄 가이드
US20190343103A1 (en) * 2018-05-14 2019-11-14 Il Han Kim Guide for fishing rod and fishing rod having guide
KR102006124B1 (ko) 2018-08-03 2019-08-01 후지코교 가부시기가이샤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낚싯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150A (en) * 1989-07-21 1992-02-25 Reglass S.P.A. Fishing rod with interchangeable line guides, and the method of embodying such a rod
JPH08131032A (ja) * 1994-11-11 1996-05-28 Manshiyou Shoji Kk 魚釣り用糸通し具
CN101773107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竿与钓线引导器
JP2013116091A (ja) * 2011-12-05 2013-06-13 Fuji Kogyo Co Ltd 釣り用糸通し具および携帯用糸通しセット
US20150272096A1 (en) * 2014-03-27 2015-10-01 Globeride, Inc. Fishing rod having fitting mounted on rod body
CN106472446A (zh) * 2015-09-02 2017-03-08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引导件、钓竿以及引导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62018B1 (ko) 2021-06-09
US11825823B2 (en) 2023-11-28
US20210282383A1 (en) 2021-09-16
JP2021141887A (ja) 2021-09-24
JP7017817B2 (ja) 2022-02-09
CN113367104B (zh) 2023-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67104B (zh) 钓线引导件和包括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AU2014294480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with said reel seat
JPH082832A (ja) 一体型リーレックス繰り出しチューブ
CN103576246B (zh) 光纤连接器
JP6419138B2 (ja) コネクタ付光ファイバコード
JP6978310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糸係止具、及び糸係止具を有する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CN112004412B (zh) 钓鱼线引导器和配备钓鱼线引导器的钓鱼竿
JP2007020498A (ja) 穂先竿
CN111601503B (zh) 制造钓鱼线引导器的方法,制造钓鱼线引导器的注射模制装置和钓鱼线引导器
JP2007020499A (ja) 穂先竿
JP2009201508A (ja) 糸巻
CN110876363B (zh) 钓线引导件、包括钓线引导件的钓竿和钓线引导件的坯件
CN216911924U (zh) 一种套装式弹簧管组件
CN210763691U (zh) 两端夹线绕线轴
JP4024663B2 (ja) 釣竿
KR20180024441A (ko) 릴낚시대의 라인 가이드
KR100361348B1 (ko) 중통낚시대의도사안내구
JP4420366B2 (ja) 中通し竿
JP3346527B2 (ja) 中通し釣竿
JP4053400B2 (ja) アウターガイド竿
JP4131563B2 (ja) 釣竿
JP3922474B2 (ja) 中通し竿の竿体及びズーム機構
JP4539942B2 (ja) 釣糸ガイド
JP2023136966A (ja) 光ファイバ配線分岐部品、及び光ファイバ配線分岐構造
JP2023066550A (ja) 振出し式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