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58B - 前围上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前围上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58B
CN111746658B CN202010205011.9A CN202010205011A CN111746658B CN 111746658 B CN111746658 B CN 111746658B CN 202010205011 A CN202010205011 A CN 202010205011A CN 111746658 B CN111746658 B CN 1117466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vehicle width
width direction
cow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50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58A (zh
Inventor
石山康弘
宫永启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06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 B60S1/08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 electrically 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水被吸入第一吸气口的隐患的前围上板构造。本发明的前围上板构造具有:配置于前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5a)的前围上板(7);处于前围上板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10)的仪表板(8);在仪表板的前方配置于发动机室(E)的上方的舱室罩(4);配置于前围上板的侧方的左、右的叶子板(2、2);和在前围上板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右侧的前围侧板(12)具有向前围上板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20),在第二吸气口的上方配置有舱室罩,并且在第二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右侧的叶子板。

Description

前围上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围上板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专利文献1的前围上板构造,在仪表板的上端部安装有前围加强件,前围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与左右的前柱结合。前围加强件设为闭合截面构造,在后壁具有空调管道用开口部(第一吸气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3320号
发明内容
上述以往的前围上板构造在离空调管道用开口部近的部分具有排水孔。因此,存在当空气从排水孔吸进时被卷起的水会被吸入至空调管道用开口部的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水被吸入至第一吸气口的隐患的前围上板构造。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围上板构造具有:配置于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前围上板;处于前围上板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的车身;在车身的前方配置于动力源室的上方的舱室罩;配置于前围上板的侧方的叶子板;和在前围上板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侧板。前围侧板具有向前围上板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在第二吸气口的上方配置有舱室罩,并且在第二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叶子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水被吸入至第一吸气口的隐患的前围上板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所适用的车辆,说明车身前部的构成的将一部分透视的立体图。
图2是针对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表示从左斜后方观察前围箱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3是针对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如图2中箭头III所示从车辆的上方观察前围箱的示意俯视图。
图4是针对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表示前围箱的构成,且沿着图3中IV-I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5是针对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表示前围箱的构成,且沿着图2中V-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6是针对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表示前围箱的构成,且沿着图3中VI-V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叶子板
3 前围上板
4 舱室罩
5 前挡风玻璃
5a 下端部
6 前围箱
7 前围上板
8 仪表板(车身)
10 第一吸气口
11、12 前围侧板
20 第二吸气口
30 第三吸气口
E 发动机室(动力源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针对相同构成要素表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所适用的车辆1。车辆1在车身前部的作为动力源室的发动机室E的后方设有乘员室R。
在发动机室E的侧面在左、右设有叶子板2、2。另外,发动机室E的上表面开口由舱室罩4覆盖。另外,在乘员室R的前方设有前挡风玻璃5。
在这些发动机室E与乘员室R之间配置有使长边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前围箱6。
前围箱6主要具有:沿着前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5a并构成前围箱6的上表面部的前围上板7;和与前围上板7相对并构成前围箱6的底面部的前围下板9(参照图4)。
另外,如图2所示,前围箱6将仪表板8设在与前围上板7相比的靠下方且后方。仪表板8将发动机室E与后方的乘员室R之间划分并构成车身。而且,前围箱6具有图1所示的配设于左、右的侧面的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和构成前表面部的前围前板13。另外,从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部7a向车辆前方一体地延伸设置有前围前片7b。前围前片7b将左、右各两端部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宽度大的形状。
并且,如图4所示,前围箱6通过使前围上板7、仪表板8、前围下板9、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图5参照)连接于周围,而呈将前后方向纵截面形状设为大致梯形的中空箱状。
而且,如图2所示,在仪表板8上,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车辆左侧)具有作为第一吸气口的第一吸气口10。与前围上板7相比位于下方且后方的第一吸气口10将流入前围箱6内的外部空气吸进。
并且构成为,经由设于仪表板8的乘员室R侧的未图示的空气调和器,将从第一吸气口10吸进的前围箱6内的空气向乘员室R方向送风。
在前围上板7的车辆左、右两侧,具有成为前围箱6内空间的左、右侧壁的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本实施方式的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由比前围上板7柔软的树脂部件并以成为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方式形成。在此,例如在由聚丙烯树脂等构成前围上板7的情况下,可以由比聚丙烯树脂等具有柔软性的硅树脂等形成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
其中,在与第一吸气口10所设的车宽方向的一侧(车辆左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车辆右侧)的前围侧板12上,形成有第二吸气口20。第二吸气口20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的前围侧板12的第二吸气口20是将多个孔21沿纵横各分别排列多个而形成的。
另外,在右侧的前围侧板12上,在第二吸气口20的上部且在多个孔21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条纵肋12a。
并且,在该右侧的前围侧板12的第二吸气口20的后方,形成有格子状的肋12b。
而且,如图5所示,在左侧的前围侧板11设有格子状的肋11b、11b。由此没有形成吸气口。并且,前围上板7的左、右的侧面上所配设的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设定有一定强度。因此,能够用两端支承前围上板7而确保所希望的支承刚性。
另外,如图1所示,与前挡风玻璃5相比靠车身的前方,设有作为动力源室的发动机室E。发动机室E的上表面由舱室罩4覆盖。并且,前围侧板12上所设的第二吸气口20的上方由该舱室罩4的后部覆盖。
在第二吸气口2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车辆右侧的叶子板2。另外,在第一吸气口10侧的前围侧板11的外侧配置有左侧的叶子板2。由此,前围箱6的左、右侧缘部的外侧由构成车身的叶子板2、2覆盖,且其上方由舱室罩4的后部覆盖。第二吸气口20将外部气体从由叶子板2以及舱室罩4的后部包围的空间导入至前围箱6内。
而且,如图3所示,将多个孔31在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沿纵横各分别排列多个而形成第三吸气口30。
第三吸气口30的孔31的数量配置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而减少孔31的数量。
如图1所示,第三吸气口30所形成的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具有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而使向车辆前方倾斜的角度增大的倾斜面。并且,该倾斜面上所形成的第三吸气口30形成于随着趋向车辆右侧而向车辆前方倾斜而较低的位置。
例如,将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倾斜面向车辆前方的倾斜角度设为α1,将车宽方向右侧的倾斜面向车辆前方的倾斜角度设为α2,通过使倾斜角度不同(α1<α2)而设定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右侧而使倾斜面的倾斜量增大。
因此,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的水以向车宽方向右方向流动的方式被引导,朝向左侧的水减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吸气口30的孔31的数量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左侧而变少。由此,在车宽方向左侧,水从孔31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流下去的可能性变低。
因此,即使假设存在从第三吸气口30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流下去的水,也为少量,能够减少朝向第一吸气口10(左侧)的水的量。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具有雨刷装置40。雨刷装置40在由前围上板7和仪表板8形成的中空空间内,配置有雨刷用的电机50以及与该电机50的旋转轴经由未图示的减速机构连结的连杆机构51。
在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经由与连杆机构51连结的雨刷轴42而设有与电机50连结的雨刷臂52。在雨刷臂52上安装有雨刷片53。雨刷片53与雨刷臂52的摆动一同摆动来擦拭前挡风玻璃5。
并且,在前围上板7上,在两处分离的位置上形成有供雨刷轴42穿插的轴孔41、41。在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避开轴孔41而配置各孔31。由此,第三吸气口30构成为,在当俯视时没有与电机50重叠的位置上形成多个孔31。
孔31的另一侧(右侧)的最终端31a位于两个雨刷轴42、42的大致中间。
因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在当俯视时没有与电机50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三吸气口30的各孔31。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吸气口30对外部空气从第二吸气口20的导入进行补充,将外部空气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导入。前围箱内的外部空气的量充足,能够充分进行基于第一吸气口10的吸气。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右的前围侧板12具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内侧倾斜的上表面平板状的倾斜壁60(参照图6)。第二吸气口20配置于倾斜壁60的上方。
而且,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左的前围侧板11具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内侧倾斜的上表面平板状的倾斜壁70。
因此,需要使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流下来的水即使在前围箱6内向倾斜壁60、70方向移动,也要在碰到前围侧板11、12之前流上倾斜壁60、70,能够使能量衰减。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围上板构造具有:配置于前挡风玻璃5的下端部5a的前围上板7;处于前围上板7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于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10的、作为车身一部分的仪表板8;和在仪表板8的前方配置于发动机室E的上方的舱室罩4。
另外,前围上板构造具有:配置于前围上板7的侧方的叶子板2;和在前围上板7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的前围侧板12。
并且,前围侧板12具有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20。而且,在第二吸气口20的上方配置有舱室罩4,并且在第二吸气口20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叶子板2。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在与第一吸气口10为车宽方向另一侧的前围侧板12上,设有第二吸气口20。由此,能够在使长边方向沿着车宽方向且构成通气流路的前围箱6的左、右相反侧,在远离的距离上分别配置第一吸气口10和第二吸气口20。因此,能够防止从第二吸气口20进入的水侵入至第一吸气口10。
另外,第二吸气口20从在上方和侧方分别配置有舱室罩4和叶子板2的空间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如图4所示,第二吸气口20与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侧板12中的上方的前围上板7侧相邻而设。因此更加能够抑制水侵入。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吸气口20由多个孔21形成。在这些多个孔21之间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肋12a。
这样地通过将第二吸气口20由多个孔21形成,能够在抑制水和灰尘向前围上板7的下方侵入的同时进行吸气。而且在此基础上,当障碍物碰撞到前围上板7时,前围侧板12使荷载分散至多个孔21的框架,能够通过变形来吸收荷载。
另外,通过在多个孔21之间配置纵肋12a,能够增大右侧的前围侧板12的相对于向面外方向的变形的强度,确保前围上板7的支承刚性。而且,在没有形成如第二吸气口20那样的开口部的图5所示的左侧的前围侧板11中,设置格子状的肋11b、11b,设定了一定强度。因此,通过两端的右侧的前围侧板12以及左侧的前围侧板11,确保用于支承前围上板7的所希望的支承刚性。
并且,如图5所示,配置有第一吸气口10的车宽方向一侧的前围侧板11由比前围上板7柔软的树脂部件形成,在树脂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配置有格子状的肋11b、11b。
通过由柔软的树脂来形成配置有第一吸气口10的车宽方向一侧(左侧)的前围侧板11,能够当障碍物与前围上板7碰撞时吸收荷载。另外,通过在树脂部件的车宽内侧面具有格子状的肋11b、11b,能够确保前围上板7的支承刚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具有前围上板7和仪表板8的前围箱6内的中空空间内,配设而具有雨刷装置40用的电机50。
在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具有由多个孔31形成于当俯视时没有与电机50重叠的位置的第三吸气口30。
并且,第三吸气口30配置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而使孔31的数量减少。
这样地,在前围上板7的上表面的没有与电机50重叠的位置配置第三吸气口30。由此,能够在防止水接触电机50的同时进行吸气。
另外,通过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而减少孔31的数量,能够防止水侵入至第一吸气口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还将第三吸气口30的孔31的外形设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而向车辆前方弯曲的形状,而减少孔31的数量。由此,能够使第三吸气口30的多个孔31概括为近似俯视时横长的椭圆形的形状。
因此,能够进一步在车宽方向左、右两侧减少孔31的数量,有效防止水侵入至第一吸气口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上板构造中,如图1所示,第三吸气口30形成于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另一侧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前围上板7的倾斜面。
因此,将第三吸气口30的孔31设为俯视时随着趋向车宽一个方向(左侧)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外形,减少第三吸气口30的孔31,而且能够有效防止从第三吸气口30侵入的水通过倾斜面向前围前板13侧流下去,而侵入至形成于仪表板8侧的第一吸气口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在前围侧板11、12设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内侧倾斜的倾斜壁60、70。另外,第二吸气口20配置于倾斜壁70的上方。
因此,水即使在前围箱6内向倾斜壁60、70方向移动,也必会在碰到前围侧板11、12之前流上倾斜壁60、70,能够使能量衰减。
例如,当车辆转向时水将要在前围箱6内沿车宽方向移动。倾斜壁70以不靠近第二吸气口20的方式能够抑制该水的溅起。
另外,防止水碰到左、右的前围侧板11、12而卷起。由此,能够防止通过从第二吸气口20吸进的空气的流动而被卷起的水侵入至第一吸气口10。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本发明所例举的方式,并没有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置换,另外也能够向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加上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删除,或与其他构成进行追加、置换。针对上述实施方式可能的变形例如为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作为动力源室的发动机室E来进行了说明,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将电动车辆的电机作为动力源来收纳的电机室或同时具有发动机以及电机的室、没有发动机的车辆等,只要为在车身的前方并在上方配置有舱室罩4的室,也可以为任何形式的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仪表板8上,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车辆左侧)具有作为空调管道用开口部的第一吸气口10,在另一侧(车辆右侧)具有形成第二吸气口20的右侧的前围侧板12,但没有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仪表板8的车宽方向的一侧设为车辆右侧,具有第一吸气口10,将另一侧作为相反的车辆左侧,具有形成第二吸气口20的左侧的前围侧板12。也就是说,只要在与第一吸气口10为相反侧的前围侧板12上形成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20即可,第一吸气口10、第二吸气口20、第三吸气口30的形状、数量以及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本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置于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前围上板;
处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的车身;
在所述车身的前方配置于动力源室的上方的舱室罩;
配置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侧方的叶子板;和
在所述前围上板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侧板,
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
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上方配置有所述舱室罩,并且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所述叶子板,
配置有所述第一吸气口的车宽方向一侧的所述前围侧板由比所述前围上板柔软的树脂部件形成,
在所述树脂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配置有格子状的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气口由多个孔形成,
在所述多个孔之间,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形成的中空空间内的雨刷用的电机,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上表面,具有由多个孔形成于当俯视时没有与所述电机重叠的位置上的第三吸气口,并且
所述第三吸气口配置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而使孔的数量减少。
4.一种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置于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前围上板;
处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的车身;
在所述车身的前方配置于动力源室的上方的舱室罩;
配置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侧方的叶子板;和
在所述前围上板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侧板,
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
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上方配置有所述舱室罩,并且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所述叶子板,
具有配置于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形成的中空空间内的雨刷用的电机,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上表面,具有由多个孔形成于当俯视时没有与所述电机重叠的位置上的第三吸气口,并且
所述第三吸气口配置为,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而使孔的数量减少,
所述第三吸气口形成于随着趋向车宽方向一侧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倾斜面。
5.一种前围上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置于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前围上板;
处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且后方并在车宽方向的一侧设有用于吸进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的车身;
在所述车身的前方配置于动力源室的上方的舱室罩;
配置于所述前围上板的侧方的叶子板;和
在所述前围上板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沿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围侧板,
所述前围侧板具有向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吸气口,
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上方配置有所述舱室罩,并且在所述第二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所述叶子板,
所述前围侧板具有随着趋向下方而向车宽内侧倾斜的倾斜壁,所述第二吸气口配置于所述倾斜壁的上方。
CN202010205011.9A 2019-03-27 2020-03-20 前围上板构造 Active CN111746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9932A JP6892886B2 (ja) 2019-03-27 2019-03-27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2019-059932 2019-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58A CN111746658A (zh) 2020-10-09
CN111746658B true CN111746658B (zh) 2022-08-23

Family

ID=72607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5011.9A Active CN111746658B (zh) 2019-03-27 2020-03-20 前围上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7155B2 (zh)
JP (1) JP6892886B2 (zh)
CN (1) CN1117466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9696A (ja) * 2021-04-05 2022-10-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7941A (ja) * 2000-10-26 2002-05-09 Asmo Co Ltd エンジンルームの被水防止構造
JP2006007982A (ja) * 2004-06-25 2006-01-1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8074202A (ja) * 2006-09-20 2008-04-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4114435A (zh) * 2012-02-20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JP2015000671A (ja) * 2013-06-17 2015-01-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214304A (ja) * 2014-05-13 2015-12-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7097853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5173U (ja) * 1983-10-13 1985-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
JPH0537657U (ja) * 1991-10-30 1993-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3380678B2 (ja) * 1996-04-30 2003-02-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上部の水切り構造
JP2003276642A (ja) * 2002-03-22 2003-10-02 Toyoda Gosei Co Ltd カウルルーバー
WO2013105321A1 (ja) * 2012-01-11 2013-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820485B2 (ja) * 2012-01-11 2015-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241463B2 (ja) 2015-08-28 2017-12-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ウ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7941A (ja) * 2000-10-26 2002-05-09 Asmo Co Ltd エンジンルームの被水防止構造
JP2006007982A (ja) * 2004-06-25 2006-01-1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8074202A (ja) * 2006-09-20 2008-04-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4114435A (zh) * 2012-02-20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JP2015000671A (ja) * 2013-06-17 2015-01-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214304A (ja) * 2014-05-13 2015-12-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5358411A (zh) * 2014-05-13 2016-02-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7097853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58A (zh) 2020-10-09
US11377155B2 (en) 2022-07-05
JP6892886B2 (ja) 2021-06-23
JP2020157947A (ja) 2020-10-01
US20200307711A1 (en)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7623B1 (ko) 자동차
EP2548787B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WO2014013851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0264252A (ja) 自動車の外気導入構造
US7118154B2 (en)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an instrument panel by a defroster nozzle
JP4701916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4962961A (en) Automobile front body structure
US9975579B2 (en) Cowl structure
CN111746658B (zh) 前围上板构造
US9573559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1150931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20130057027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520079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04203169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5214332B (zh) 电动车辆
JP200806872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0228711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8043715A (ja) 車両カウル部構造
JP5428434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のシール構造
CN112590489A (zh) 车辆用的空调导管
JP3853221B2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空調エアダクト構造
US20220315125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568733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ボックス構造
JP6792787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0604461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