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7853A - 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7853A
CN107097853A CN201710075827.2A CN201710075827A CN107097853A CN 107097853 A CN107097853 A CN 107097853A CN 201710075827 A CN201710075827 A CN 201710075827A CN 107097853 A CN107097853 A CN 107097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mponent
wall
overall width
width direc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758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97853B (zh
Inventor
岸田卓也
中村邦彦
幕斯塔法·艾迪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97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7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97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7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从前立柱向车身前方延伸的上部构件(9)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凸缘(56)。覆盖减震器的后方的高刚性的后壁部件(55)以在上下方向上与该上部构件(9)搭接的高度配置在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在与上部构件(9)内的隔壁部件于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上与内凸缘(56)连接。据此,能有效地利用上部构件的截面,并由上部构件以较高的刚性来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发动机室等动力搭载室的左右两侧,配置有用来收装悬挂装置的减震器的一对减震器壳体。在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安装有用来支承各减震器上部的较厚的减震器座。减震器壳体配置于从左右的前立柱向车身前方延伸的上部构件的内侧,构成动力搭载室的侧壁。
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一种技术,即,在上述车辆中,能够提高减震器座的周围部件的刚性,由车身侧以较高的刚性支承从减震器施加的行驶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配置于减震器座的后部的仪表板上部构件的上方开口部,固定有联结仪表板上部构件的前壁和后壁的加强部件,并且,在从前立柱向前方延伸的上部构件,安装有从内部加强该上部构件截面的加强部件。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从前立柱向前方延伸的用于支承减震器座的上部构件的内部,安装有用来加强截面的多个角撑件,该多个角撑件在延伸方向上互相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80935号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37337号
专利文献1、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均利用安装于内部的其他部件来加强上部构件的截面,据此能够由车身侧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但在两者的车身前后结构中,由于减震器座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分连接设置,因此不能说可以充分地有效利用上部构件的截面来承受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有效利用上部构件的截面,由上部构件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采用了如下结构。
即,本发明的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具有:
上部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9),其从前立柱(例如,实施方式的前立柱75)向车身前方延伸;
减震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壳体10),其配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2)的侧壁,用于收装悬挂装置的减震器;
减震器座(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座11),其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用于固定所述减震器;
高刚性的后壁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壁部件55),其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后缘部接合,用于覆盖所述减震器的后方;和
隔壁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隔壁部件58),其配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内部,以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截面,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内凸缘56),
所述后壁部件具有纵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纵壁部55-a),其在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该上部构件搭接(lap)的高度(位置),并且在与所述上部构件内的所述隔壁部件于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上与所述内凸缘连接。
这种情况下,从减震器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通过与减震器座的后缘部接合的高刚性的后壁部件传递至上部构件的内凸缘。施加至内凸缘的行驶载荷被传递至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并通过与后壁部件的纵壁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的隔壁部件传递至上部构件的其他壁。因此,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上部构件的截面的所有区域。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发动机罩安装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hood damper bracket)51),该发动机罩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上部构件,用于安装可自如开闭的发动机罩,
所述上部构件内的所述隔壁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座通过所述发动机罩安装部件接合在一起。
这种情况下,减震器座通过高刚性的后壁部件而与上部构件接合,并且还通过刚性较高的发动机罩安装部件而与上部构件内的隔壁部件接合。因此,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能够有效地传递至上部构件的截面的所有区域。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使上部构件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还具有:
挡风玻璃下部构件(windshield lower)(例如,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其在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上端侧支承风挡玻璃的下端部;和
联结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联结托架60),其突出设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且刚性高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构件,
所述发动机罩安装部件包括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该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上部构件,以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
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具有:
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50A-1),其在所述上部构件的上方与发动机罩铰链连接;
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50C-4),其在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连接;
减震器座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座连接部50C-5),其在前缘部与所述减震器座连接;和
联结部件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联结部件连接部50C-6),其在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与所述联结部件连接。
这种情况下,安装于上部构件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在前缘部的减震器座连接部与减震器座连接,并在后缘部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和联结部件连接部之处,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的端缘和联结部件连接。与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的后缘部连接的联结部件突出设置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且刚性被设定得高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因此,从减震器座施加至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的行驶载荷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分量从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的后缘部主要经由联结部件传递至上部构件。因此,行驶载荷不易从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施加至厚度较薄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侧。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不仅能避免应力集中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周围的接合部,还能通过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有效提高减震器座的支承刚性。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后部设置有侧壁构成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侧壁2a),该侧壁构成部在相对于所述上部构件向车宽方向内侧离开的位置构成所述动力搭载室的侧壁,
在所述侧壁构成部的上部形成有向所述上部构件方向弯曲的水平折弯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水平折弯凸缘57),
所述后壁部件具有向所述纵壁部的下端大致水平弯曲的底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底壁部55-b),
所述后壁部件的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构成部的所述水平折弯凸缘连接。
这种情况下,与减震器座的后缘部接合的后壁部件在纵壁部与上部构件的内凸缘连接,并且在底壁部与位于从上部构件离开的位置的侧壁构成部的水平折弯凸缘连接。因此,后壁部件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被内凸缘和水平折弯凸缘限制,其倒坏和变形得到抑制。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通过后壁部件以更高的刚性支承减震器座。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所述隔壁部件安装有封闭所述上部构件的截面的隔音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59)。
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隔音部件隔绝从上部构件的前方侧通过截面内的噪音。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上部构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主体9A),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コ”(日文片假名字母)字形;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盖部件9B),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具有接合用孔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接合用孔部30),
所述隔壁部件具有分别接合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侧壁和下壁的上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上凸缘58f-1)、内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内凸缘58f-2)和下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下凸缘58f-3),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的所述接合用孔部的外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外凸缘58f-4)。
这种情况下,隔壁部件的上凸缘、内凸缘和下凸缘分别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侧壁和下壁这三个壁,外凸缘穿过接合用孔部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的壁。因此,由于隔壁部件被固定于上部构件内的四个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上部构件的截面刚性。另外,由于隔壁部件穿过上部构件盖部件的接合用孔部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因此,在将隔壁部件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的三个壁,并用上部构件盖部件封闭了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后,能够容易地通过MIG焊等方式从外部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上部构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主体9A),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コ”(日文片假名字母)字形;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盖部件9B),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主体具有:
倾斜边(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边31u、31l),其在上壁和下壁的各后端部从前方向后方地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和
倾斜凸缘(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凸缘32u、32l),其从该各倾斜边向上下方向弯曲,
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具有后端延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端延长部9B-e),该后端延长部越过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所述倾斜边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并与所述前立柱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接合,
在所述后端延长部的上边和下边(分别)连续设置有上部联结片(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例如,实施方式的下部联结片33l),其中,该上部联结片和下部联结片连接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和下壁的各所述倾斜凸缘和所述前立柱的前壁。
这种情况下,封闭上部构件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部构件盖部件在后端延长部与前立柱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接合,并且,形成于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和下壁的后端部的各倾斜凸缘通过上部联结片和下部联结片连接于前立柱的前壁。因此,上部构件主体的后部通过倾斜凸缘以足够长的接合距离接合于前立柱侧。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上部构件的支承刚性,从而使车身的骨架部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上部构件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主体9A),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コ”(日文片假名字母)字形;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部构件盖部件9B),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主体具有:
前部侧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部侧部件9A-1),其在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减震器座接合;和
后部侧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部侧部件9A-2),其接合于该前部侧部件的后部,
所述内凸缘延伸设置于所述前部侧部件的后端部,
所述隔壁部件配置于所述后部侧部件的内部,
所述后壁部件的所述纵壁部与所述内凸缘的后表面接合,
分隔车厢和动力搭载室的仪表板上部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纵壁(例如,实施方式的纵壁12Af)与所述纵壁部的后表面相向配置。
这种情况下,减震器座通过后壁部件和内凸缘与上部构件主体的前部侧部件接合,并且在上部构件主体的后部侧部件的内部配置有隔壁部件,仪表板上部构件的纵壁与后壁部件的纵壁部的后表面相向配置,因此,能够使仪表板上部构件的纵壁与后壁部件的纵壁部共同相对于隔壁部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刚性。
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该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上部构件,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
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座的减震器座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座连接部50C-5),
所述仪表板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的端部通过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连接于左右所对应的所述减震器座。
这种情况下,仪表板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上的左右的端部通过刚性较高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接合于减震器座,因此,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不会直接施加至仪表板上部构件。因此,在采用该结构时,即使为实现轻量化而将仪表板上部构件设计得较薄,应力也不易集中于仪表板上部构件与各部的接合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通过高刚性的后壁部件传递至上部构件的内凸缘,并且通过后壁部件的纵壁、上部构件的内凸缘和上部构件的内部的隔壁部件传递至上部构件的截面的所有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利用上部构件的截面以较高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一部分零件被拆下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拆下了一部分零件被拆下后的立体图。
图5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进行剖切后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6的VIII-VIII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5的IX-IX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5的X-X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11的XII-XII剖切而成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11的XIII-XIII线剖切而成的截面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沿图11的XIV-XIV线剖切而成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发动机室(动力搭载室);2a:侧壁(侧壁构成部);9:上部构件;9A:上部构件主体;9A-1:前部侧部件;9A-2:后部侧部件;9B:上部构件盖部件;9B-e:后端延长部;10:减震器壳体;11:减震器座;12:仪表板上部构件;12Af:纵壁;30:接合用孔部;31u、31l:倾斜边;32u、32l:倾斜凸缘;33u:上部联结片;33l:下部联结片;50: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发动机罩安装部件);51: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发动机罩安装部件);55:后壁部件;55-a:纵壁部;55-b:底壁部;56:内凸缘;58:隔壁部件;58f-1:上凸缘;58f-2:内凸缘;58f-3:下凸缘;58f-4:外凸缘;59:隔音部件;60:联结托架(联结部件);75:前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从车身前方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前部侧的骨架部的图,图2为从左斜上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右侧的骨架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中的标记2为配置于车厢的前方的动力搭载室的一个形式,即发动机室。而且,当采用电机作为动力源时,该区域为电机室。在发动机室2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4。
此外,在发动机室2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两侧,联结有从车身左右的前立柱75向车身的前部下方弯曲延伸的上部构件9。各上部构件9的前端部弯曲延伸至前侧架4的前端部的附近。左右的各上部构件9相对于左右的各前侧架4,偏移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各上部构件9的前端部通过联结部件7与前侧架4的前端部接合。
在左右的各上部构件9的靠近后部的内侧表面,安装有用来收装未图示的前侧悬挂装置的减震器(Shock absorber)的上部的减震器壳体10。减震器壳体10由压力成型的金属板构成,具有位于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和与后述的后壁部件55一同围绕减震器的周围区域的侧壁10a。减震器壳体10的上端部向上方开口,在其开口部分安装有用来支承减震器的上端部的、由较厚的金属板构成的减震器座11。减震器的上端部通过螺栓紧固等方式固定于对应的减震器座11。
减震器壳体10的侧壁10a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其下端部与左右所对应的前侧架4的外侧侧表面接合。
在左右的上部构件9的根部(后部区域)的上表面安装有发动机罩铰链49,其中,发动机罩铰链49用来安装未图示的发动机罩,以使其能够自由开闭。在上部构件9的上表面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安装有用来加强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另外,在上部构件9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的前部侧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安装有未图示的用来支承发动机罩减震器的一端部的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51。
图3为拆下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从左斜上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右侧的骨架部的一部分的图。
在发动机室2的后端侧上部,配置有未图示的用来支承挡风玻璃的下端部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以及在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前部下方侧分隔车厢和发动机室2的仪表板上部构件12。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和仪表板上部构件12,由较薄的金属板构成。
图4为拆下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和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右侧的骨架部的一部分的图。
仪表板上部构件12具有由前侧的纵壁12Af和后侧的纵壁12Ar围成的凹形状部53。凹形状部53的向上方开口的呈日语片假名“コ”字形的截面跨车宽方向连续。该凹形状部53的底部为用来将雨水等的水滴向车宽方向外侧引导并排出至车身下方的排水通路53a。在后侧的纵壁12Ar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形成有空调吸气口54。
另外,仪表板上部构件12具有向前方侧弯曲的前部上壁12B和向后方侧弯曲的后部上壁12C,其中,前部上壁12B与前侧的纵壁12Af的上端部连续设置,后部上壁12C与后侧的纵壁12Ar的上端部连续设置。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后部上壁12C和后侧的纵壁12Ar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带状的联结板52与上部构件9的内侧表面和发动机室2的侧壁联结。
减震器座11由厚度为减震器壳体10的2~3倍左右的金属板构成,具有:减震器座上壁11-a,其具有用螺栓来紧固减震器上端部的紧固孔15(减震器固定部);棚架部11-b,其弯曲为台阶状设置于减震器座上壁11-a的周缘,且位置低于减震器座上壁11-a;和侧壁部11-c,其从棚架部11-b的外缘向下方弯曲,嵌入并焊接固定于减震器壳体10和后壁部件55的上端部。
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前部上壁12B中,车宽方向两侧的缘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较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较宽。在前部上壁12B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宽的区域的靠近前部的下表面,接合有向上方侧开口的截面呈檐帽形的横梁14(参照图2、图4)。而且,横梁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接合于左右的减震器座11的棚架部11-b的上表面。
图5为沿车身前后方向剖切车辆1的前部左侧的骨架部并从右前部上方侧观察时的图。图6为从下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左侧的骨架部的图。
在减震器座11的棚架部11-b的后缘部和后侧的侧壁部11-c,接合有覆盖减震器的后方侧的较厚的高刚性的后壁部件55。后壁部件55具有:纵壁部55-a,其在减震器的后方侧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和底壁部55-b,其从纵壁部55-a的下端向后方侧大致呈直角弯曲并延伸。
在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的与减震器座11的后端部邻接的部位,突出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内凸缘56。内凸缘56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接合于内凸缘56的后表面。
如图6所示,在减震器壳体10的后部侧,与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隔开规定距离配置有发动机室2的侧壁2a(侧壁构成部件)。在侧壁2a的上端部形成有与上部构件9(所在)方向大致呈直角弯曲的水平折弯凸缘57。后壁部件55的底壁部55-b接合于水平折弯凸缘57的上表面。
在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大致沿减震器座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后部侧弯曲部延伸的弯曲壁部55-c。弯曲壁部55-c在减震器座11的后部侧弯曲部接合于侧壁部11-c。
图7为表示相对于减震器座11的、后壁部件55和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接合部放大后的图。图8为表示沿图6的VIII-VIII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如图3~图5、图7、图8所示,在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的上端部延伸设置有向前方侧弯曲的上壁部55-d。上壁部55-d接合于减震器座11的棚架部11-b的上表面。
此外,如图6所示,在上部构件9的内部的与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在车宽方向上整合的位置,安装有用来加强上部构件9的截面的隔壁部件58。而且,图6中的标记59表示在上部构件9的内部支承于隔壁部件58的隔音部件。隔音部件59封闭上部构件9的内部,以隔绝穿过上部构件9的内部的噪音的传递。
而如图3、图4所示,在左右的上部构件9的根部(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表面,突出设置有刚性高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联结托架60(联结部件)。联结托架60由板厚大于风挡下部构件13的金属板构成,且具有:接合于上部构件9的内侧侧表面的安装壁60-a;和从安装壁60-a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的支承壁60-b。支承壁60-b呈向车身前后方向弯曲成多级的台阶形状。如图3所示,支承壁60-b的上部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接合。
如图2所示,安装于左右的上部构件9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具有底壁50A,其中,该底壁50A与上部构件9的上表面重叠且与上部构件9接合,该底壁50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被作为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与发动机罩铰链49连接的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50A-1。在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50A-1,形成有供紧固用的螺栓48(参照图3)插入的未图示的螺栓插入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50A-1的螺栓插入孔和其周缘部被作为与发动机罩铰链49一同紧固固定于上部构件9的上表面的固定部。
在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底壁5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连续设置有沿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延伸的下垂壁50B,在下垂壁50B的下端延伸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壁50C。内侧延伸壁50C具有:棚架部50C-1,其从下垂壁50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和弯曲部50C-2,其连续设置于棚架部50C-1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以形成低于棚架部50C-1的台阶表面的方式弯曲。
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弯曲部50C-2的低位壁50C-3的除了前端部区域之外的区域向车身前方侧并朝向下方倾斜。低位壁50C-3的前端部区域具有:朝向后方和下方倾斜的后倾斜部61;和形成于后倾斜部61的低位部分的排水孔62。
另外,如图8所示,在比后倾斜部61的排水孔62更靠近前方侧部分的下表面,接合有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前部上壁12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窄的部分。在排水孔62的下方,配置有设置于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凹形状部53的排水通路53a。而且,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前侧的纵壁12Af的上部后表面侧区域正对着排水孔62的正下方。如图4所示,在前侧的纵壁12Af的上部后表面侧区域,形成有向排水通路53a所在方向延伸的水滴引导槽64。水滴引导槽64将穿过排水孔62向下方滴下的雨水等的水滴引导向排水通路53a所在的方向。
此外,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内侧延伸壁50C中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被作为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重叠且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接合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50C-4。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50C-4配置于内侧延伸壁50C中的弯曲部50C-2的靠低位壁50C-3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50C-4的至少一部分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和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连接部重叠成三层并焊接固定在一起。另外,内侧延伸壁50C中的低位壁50C-3的前端部被作为与减震器座11的棚架部11-b的上表面接合的减震器座连接部50C-5。另外,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内侧延伸壁50C中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被作为接合于联结托架60的支承壁60-b上的联结部件连接部50C-6。
图9为表示沿图5的IX-IX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如该图所示,支承发动机罩减震器的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51具有接合于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的接合片51A。接合片51A的截面形成为较浅的大致檐帽形,该接合片51A的底壁部51A-1与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重叠,并与上部构件9的侧表面和配置于上部构件9的内部的隔壁部件58焊接固定在一起。另外,接合片51A的前后的凸缘部51A-2焊接固定于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下垂壁50B。因此,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下垂壁50B的前缘部通过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51的接合片51A与上部构件9和其内部的隔壁部件58这两者接合在一起。
而且,在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的下垂壁50B,设置有用来将接合片51A的底壁部51A-1与上部构件9和隔壁部件58这两者焊接固定在一起的切口部50B-1。
图10为表示沿图5的X-X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图11为从左上方观察车辆1的左侧的骨架部的图。另外,图12为表示沿图11的XII-XII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图13、图14分别为表示沿图11的XIII-XIII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和沿图11的XIV-XIV线剖切而成的剖面图。
左右的各上部构件9具有:上部构件主体9A,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日语片假名“コ”字形;和上部构件盖部件9B,其以从车宽方向外侧封闭上部构件主体9A的开口的方式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9A。上部构件在盖部件9B上下的端部,以弯曲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凸缘9B-f。上部构件盖部件9B通过上下的接合凸缘9B-f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9A。
上部构件主体9A由截面呈大致日语片假名“コ”字形的前部侧部件9A-1和后部侧部件9A-2以沿长度方向连续的方式互相接合而成。在前部侧部件9A-1的靠后部的侧表面与减震器座11接合,在前部侧部件9A-1的后端部一体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内凸缘56。另外,隔壁部件58和隔音部件59安装于后部侧部件9A-2的内侧。而且,如上所述,在设置于前部侧部件9A-1的后端部的内凸缘56的后表面接合有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如图10所示,在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的后表面,配置有与之相向的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前侧的纵壁12Af。
在此,配置于上部构件9的内部的隔壁部件58由呈大致矩形的金属板形成,在其周围的各边具有分别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壁、侧壁和下壁的上凸缘58f-1、内凸缘58f-2和下凸缘58f-3,以及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外凸缘58f-4。如图12所示,内凸缘58f-2和下凸缘58f-3向前方侧弯曲,如图13所示,上凸缘58f-1和外凸缘58f-4向后方侧弯曲。上凸缘58f-1、内凸缘58f-2和下凸缘58f-3通过点焊方式分别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壁、侧壁和下壁,外凸缘58f-4通过MIG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方式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9B。具体而言,在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外凸缘58f-4相向的位置,形成有接合用孔部30,在利用上部构件盖部件9B封闭上部构件主体9A的开口后,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外侧通过MIG焊将外凸缘58f-4的端面和接合用孔部30固定在一起。
另外,在上部构件主体9A的后部侧部件9A-2的上壁和下壁的各后端部设置有从前方向后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边31u、31l。从后部侧部件9A-2的上壁侧的倾斜边31u延伸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倾斜凸缘32u。从后部侧部件9A-2的下壁侧的倾斜边31l延伸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倾斜凸缘32l。
另外,在上部构件盖部件9B设置有后端延长部9B-e,其中,该后端延长部9B-e超越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下的倾斜边31u、31l向车身后方侧延伸,与前立柱7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75-a接合。在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后端延长部9B-e的上边部和下边部,安装有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其中,该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分别连接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下的各倾斜凸缘32u、32l和前立柱75的前壁75-b。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在俯视时均呈大致三角形状,并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后端延长部9B-e、倾斜凸缘32u、32l和前立柱75的前壁75-b焊接固定在一起。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与减震器座11的后缘部接合的高刚性的后壁部件55在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以与该上部构件9在上下方向上搭接(lap)的高度配置,并且,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在与上部构件9内的隔壁部件58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上连接于上部构件9的内凸缘56。因此,当有行驶载荷从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施加至上部构件9的内凸缘56时,该行驶载荷被传递给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并通过与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的隔壁部件58被传递至上部构件9的其他的壁。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上部构件9的截面,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11的行驶载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上部构件9内的隔壁部件58和减震器座11通过刚性较高的发动机罩缓冲器支架51和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而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将施加至减震器座11的行驶载荷有效传递至上部构件9的截面的所有区域,以使上部构件9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11的行驶载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安装于上部构件9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在前缘部的减震器座连接部50C-5与减震器座11连接,并在后缘部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50C-4和联结部件连接部50C-6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端缘和联结托架60连接。而且,联结托架60突出设置于上部构件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且由刚性高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的金属板形成。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时,由于行驶载荷不易从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施加至厚度较薄的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侧,因此,不仅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挡风玻璃下部构件13周围的接合部,还能通过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有效提高减震器座11的支承刚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与减震器座11的后缘部接合的后壁部件55在纵壁部55-a与上部构件9的内凸缘56连接,并在底壁部与位于从上部构件9离开的位置的发动机室2的侧壁2a的水平折弯凸缘57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内凸缘56和水平折弯凸缘57更加牢固地限制后壁部件55的倒坏和变形。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时,能够通过后壁部件55以更高的刚性支承减震器座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配置于上部构件9的内部的隔壁部件58安装有用来封闭上部构件9的截面的隔音部件59,因此能够通过隔音部件59隔绝从上部构件9的前方侧穿过截面内的噪音。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隔壁部件58的上凸缘58f-1、内凸缘58f-2和下凸缘58f-3分别接合于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隔壁部件58的外凸缘58f-4穿过接合用孔部30接合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壁。因此,能够将隔壁部件固定于上部构件9的四个壁,从而提高上部构件9的截面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用来封闭上部构件主体9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部构件盖部件9B在后端延长部9B-e与前立柱7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75-a接合,形成于上部构件主体9A的上壁和下壁的后端部的各倾斜凸缘32u、32l通过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与前立柱75的前壁75-b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倾斜凸缘32u、32l以足够长的接合距离将上部构件主体9A的后部接合于前立柱75侧。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时,能够提高上部构件9的支承刚性,使车身的骨架部以较高的刚性支承施加至减震器座11的行驶载荷。
而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为独立于上部构件盖部件9B的分体部件,但也可使上部联结片33u和下部联结片33l与上部构件盖部件9B形成为一体。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部构件主体9A由前部侧部件9A-1和后部侧部件9A-2构成,减震器座11通过后壁部件55和内凸缘56与上部构件主体9A的前部侧部件9A-1接合,并且在上部构件主体9A的后部侧部件9A-2的内部配置有隔壁部件58,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纵壁12Af与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的后表面相向配置。因此,能够使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纵壁12Af与后壁部件55的纵壁部55-a共同相对于隔壁部件58在车宽方向上排列,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刚性。
另外,如图10所示,当由刚性较高的后壁部件55围绕减震器中心的后方侧区域时,能够限制因由减震器施加的力而引起的减震器11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移。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刚性较高的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50连接于左右的对应的减震器座11,因此能够避免施加至减震器座11的行驶载荷直接传递至较薄的仪表板上部构件12。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仪表板上部构件12的接合部。
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9)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上部构件,其从前立柱向车身前方延伸;
减震器壳体,其配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而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的侧壁,且用于收装悬挂装置的减震器;
减震器座,其安装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且用于固定所述减震器;
高刚性的后壁部件,其与所述减震器座的后缘部相接合,且用于覆盖所述减震器的后方;和
隔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内部,以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截面,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凸缘,
所述后壁部件以与该上部构件在上下方向上搭接的高度配置在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所述后壁部件具有纵壁部,该纵壁部在与所述上部构件内的所述隔壁部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与所述内凸缘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发动机罩安装部件,该发动机罩安装部件被固定于所述上部构件,用于安装可自如开闭的发动机罩,
所述上部构件内的所述隔壁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座通过所述发动机罩安装部件而接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挡风玻璃下部构件,其在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上端侧支承挡风玻璃的下端部;和
联结部件,其被突出设置于所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表面,且其刚性比所述挡风玻璃下部构件的刚性高,
所述发动机罩安装部件包括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该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上部构件,以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
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具有:
发动机罩铰链连接部,其在所述上部构件的上方与发动机罩铰链连接;
挡风玻璃下部构件连接部,其在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缘连接;
减震器座连接部,其在前缘部与所述减震器座连接;和
联结部件连接部,其在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与所述联结部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后部设置有侧壁构成部,该侧壁构成部在相对于所述上部构件向车宽方向内侧离开的位置上构成所述动力搭载室的侧壁,
在所述侧壁构成部的上部形成有向所述上部构件方向弯曲的水平折弯凸缘,
所述后壁部件具有向所述纵壁部的下端大致水平弯曲的底壁部,
所述后壁部件的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构成部的所述水平折弯凸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壁部件安装有封闭所述上部构件的截面的隔音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上部构件主体,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且截面呈大致コ字形;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具有接合用孔部,
所述隔壁部件具有分别接合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侧壁和下壁的上凸缘、内凸缘和下凸缘,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的所述接合用孔部的外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截面呈コ字形的上部构件主体,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接合,
所述上部构件主体具有:
倾斜边,其分别在上壁和下壁的各后端部从前方向后方并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和
倾斜凸缘,其分别从该各倾斜边向上下方向弯曲,
所述上部构件盖部件具有后端延长部,该后端延长部越过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所述倾斜边而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并与所述前立柱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接合,
在所述后端延长部的上边和下边分别连续设置有上部联结片和下部联结片,其中,该上部联结片连接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上壁的所述倾斜凸缘与所述前立柱的前壁,该下部联结片连接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下壁的所述倾斜凸缘与所述前立柱的前壁。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构件具有:
截面呈大致コ字形的上部构件主体,其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和
上部构件盖部件,其以封闭所述上部构件主体的开口的方式接合于所述上部构件主体,
所述上部构件主体具有:
前部侧部件,其在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减震器座接合;和
后部侧部件,其接合于该前部侧部件的后部,
所述内凸缘延伸设置于所述前部侧部件的后端部,
所述隔壁部件配置于所述后部侧部件的内部,
所述后壁部件的所述纵壁部接合于所述内凸缘的后表面,
分隔车厢和动力搭载室的仪表板上部构件的纵壁与所述纵壁部的后表
面相向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该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上部构件,以加强所述上部构件的发动机罩铰链安装部,
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座的减震器座连接部,
所述仪表板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上左右的端部通过所述发动机罩铰链加强件来连接于左右对应的所述减震器座。
CN201710075827.2A 2016-02-19 2017-02-13 车身前部结构 Active CN107097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9965 2016-02-19
JP2016029965A JP6592799B2 (ja) 2016-02-19 2016-02-19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7853A true CN107097853A (zh) 2017-08-29
CN107097853B CN107097853B (zh) 2019-07-09

Family

ID=5967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5827.2A Active CN107097853B (zh) 2016-02-19 2017-02-13 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92799B2 (zh)
CN (1) CN1070978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9880A (ja) * 1988-06-07 1989-12-1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060006699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1209718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CN103287501A (zh) * 2012-02-27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9880A (ja) * 1988-06-07 1989-12-1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060006699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1209718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CN103287501A (zh) * 2012-02-27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US11377155B2 (en) 2019-03-27 2022-07-05 Honda Motor Co., Ltd. Cowl top structure
CN111746658B (zh) * 2019-03-27 2022-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92799B2 (ja) 2019-10-23
JP2017144956A (ja) 2017-08-24
CN107097853B (zh)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818B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9592856B2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090241B2 (ja) サン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229676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KR20030081038A (ko) 차체 구조
JP6397534B1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20175736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137205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7097858A (zh) 车身结构
US8870262B2 (en)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passenger car
CN107021138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07097852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97853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4277215B2 (ja) 車両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JP6237608B2 (ja) 自動車のデッキカバー支持構造
US20140117719A1 (en) Front pillar of vehicle
JP2017087871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7031736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5244643B2 (ja)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CN111572634B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4303565B2 (ja) トラクタのキャビン
JP4251567B2 (ja)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18858552U (zh) 车箱总成和车辆
JP6169867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888270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