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9718A -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9718A
CN101209718A CNA200710161096XA CN200710161096A CN101209718A CN 101209718 A CN101209718 A CN 101209718A CN A200710161096X A CNA200710161096X A CN A200710161096XA CN 200710161096 A CN200710161096 A CN 200710161096A CN 101209718 A CN101209718 A CN 101209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wl upper
fixed
reinforcement
along
conne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10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9718B (zh
Inventor
武本赖人
鹤见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9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9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9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9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包括:支撑件,适于支撑悬架的上端;第一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加固件,固定于支撑件,并且第一件的端部结合于连接加固件;以及第二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件和连接加固件。

Description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已知用于增强车体的结构的一部分(所谓的弹簧罩(springhouse))的结构,该结构支撑悬架。下面提供的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技术提及一种实例结构。
将通过参照图4描述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技术。图4与专利文献1的图2相对应,并且图4是当从上方观看时车辆100的前部右侧的平面图。
如图4所示,车辆100安装有纵向延伸的上框架117。图4仅示出了设置在车辆100的右侧上的上框架117。可是,类似的上框架117也设置在车辆100的左侧上。
前围上盖板(cowl top)120设置在一对上框架117之间。前围上盖板120沿车辆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前围上盖板的两端连接至一对上框架117。
车辆100还设置有弹簧罩118。弹簧罩118支撑未被示出的悬架装置的上部。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采用将弹簧罩118的上表面连接至前围上盖板120的下表面的结构。因此,弹簧罩118的刚性被增强,并且从悬架输入到弹簧罩118的负载被分散到弹簧罩118和前围上盖板120。
{专利文献1}JP-A-9-221068
但是,如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当采用将弹簧罩118的上表面连接至前围上盖板120的下表面的结构时,在制造通向前围上盖板120的向下设置的空间的通道时会遭遇困难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将车辆部件(例如,图4所示的制动助力器121)安装于前围上盖板120的向下设置的空间或对其进行维修时,将会有遭遇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该结构使得车体的刚性能够增强,同时防止车辆的安装或维修的方便性的劣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包括:
支撑件,适于支撑悬架的上端;
第一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连接加固件,固定于支撑件,并且第一件的端部结合于连接加固件;以及
第二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件和连接加固件。
支撑件的上表面可以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不同于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悬架第一部分中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中可以插入用于固定悬架的固定件。连接加固件可以固定到第二部分。
连接加固件可以包括固定壁部,该固定壁部在支撑件上向上地并基本上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件可以沿车体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固定壁部的后方处。固定壁部和第二件可以固定在一起,并且第一件夹在固定壁部与第二件中间。
第一件、第二件、和连接加固件可以通过紧固件共同固定在一起。
第二件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而沿第一方向固定于连接加固件和第一件。第二件可以通过第二紧固件而沿第二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彼此不同。
两个支撑件可以沿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车体的两侧上。第一件可以形成在支撑件上方。两个连接加固件可以分别固定于支撑件的上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的整体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的主要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的主要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示出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现有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下文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图1是示出构成车辆前部的车体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示出弹簧罩附近的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图3是示出弹簧罩附近的构造的示意性横截面视图。
如图1所示,车辆10的前部安装有上框架11,该上框架沿车体10的纵向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一个上框架设置在左侧上而另一个上框架设置在右侧上,从而构成车体的部分。
上框架11分别设置有弹簧罩12。
每个弹簧罩12都是形成为圆柱形的部件。弹簧罩容纳并支撑未被示出的悬架的上部。
如图2所示,待插入用于固定悬架部件的螺栓(附图中省略)的三个螺栓孔12b形成在弹簧罩12的上表面12a中。另外,待插入悬架的上端的中心孔12c形成在上表面12a中。
如图3所示,倒角部12e在弹簧罩12中形成于上表面12a与侧表面12d之间。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中,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构成车体的一部分的第一前围上盖板15设置在发动机室13与驾驶室14之间。在车辆10的挡风玻璃(附图中省略)的下端处,第一前围上盖板15构成发动机室13的上端的一部分。进一步,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两端分别焊接到未被示出的支柱上。第一前围上盖板15也称焊接组件甲板(welding-assembly deck)。
如图3所示,上端部15a、壁部15b、倾斜部15c、以及下端部15d与第一前围上盖板15一体地形成。
在这些部分中,上端部15a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前端向后延伸。进一步,壁部15b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从上端部15a的后端向下延伸。此外,倾斜部15c沿向下的方向从壁部15b的下端倾斜延伸,并且焊接到弹簧罩12的倒角部12e。下端部15d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从倾斜部15c的后端向后延伸。
待插入A固定螺栓17的A前围上盖板孔15e形成在壁部15b中。
如图1所示,在第一前围上盖板15中,中间焊接组件甲板孔15j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心C1与车辆的各侧端之间。
如图1所示,车辆10安装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上的第二前围上盖板16。第二前围上盖板16也称安装甲板(installation deck)。
如图3所示,上端部16a、壁部16b、倾斜部16c、以及下端部16d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前围上盖板16上。
在这些部分中,上端部16a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前端向后延伸,并从上方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上端部15a接触。
进一步,壁部16b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从上端部16a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且从后面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壁部15b接触。
倾斜部16c沿向下的方向从壁部16b的下端倾斜延伸,并且该倾斜部形成为稍稍向上地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倾斜部15c分开。
下端部16d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从倾斜部16c的后端向后延伸,并且从上方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下端部15d接触。
待插入A固定螺栓17的A安装甲板孔16e形成在壁部16b中。固定螺母18焊接到在壁部16b的后表面上与安装甲板孔16e相对应的位置。
如图2所示,B安装甲板孔16f和C安装甲板孔16g钻在壁部16b的位置处,并且相对于A安装甲板孔16e更接近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心C1。而且,B固定螺母(附图中省略)在与B安装甲板孔16f相对应的位置处焊接到壁部16b的背面上。进一步,C固定螺母(附图中省略)焊接到与C安装甲板孔16g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1所示,中间安装甲板孔16j在前围上盖板的两个端部与车辆宽度方向中心C1之间形成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中。当第二前围上盖板16固定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时,这些中间安装甲板孔16j与形成在第一前围上盖板15中的中间焊接组件甲板孔15j相互连通。
垂直螺栓20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插入于中间安装甲板孔16j和中间焊接组件甲板孔15j中,并且与焊接到各个中间焊接组件甲板孔15j的下表面的螺母(未示出)螺纹接合在一起,从而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能够可拆卸地彼此结合。
如图1所示,弹簧罩12分别设置有弹簧罩角板19。弹簧罩角板19在下文中简称“角板19”。角板(gusset)19沿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宽度方向结合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两个端部上。
如图3所示,下表面部19a、后壁部19b、凸缘部19c形成在角板19中。
在这些部分中,下表面部19a形成角板19的下端,并且与弹簧罩12的上表面部12a接触。
如图2所示,切除部19d形成在下表面部19a中,以便不封闭形成在弹簧罩12的上表面部12a中的悬架螺栓孔12b。下表面部19a设置在弹簧罩12的上表面部12a上的邻近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位置处,并且避开悬架螺栓孔12b的位置焊接到弹簧罩的上表面部12a上的所述位置处。
后壁部19b是沿基本垂直的方向从下表面部19a的后端延伸的壁形部。待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插入A固定螺栓17的A角板孔19e、待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插入B固定螺栓(附图中省略)的B角板孔19f、以及待插入C固定螺栓(附图中省略)的C角板孔19g形成在后壁部19b中。
第二前围上盖板16设置在后壁部19b的后方处,并且后壁部19b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通过A固定螺栓17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前围上盖板15夹在后壁部19b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之间。具体地说,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以及角板19的后壁部19b过A固定螺栓17而共同固定在一起。
凸缘部19c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心C1从下表面部19a的端部向上倾斜地延伸。螺栓孔19h和19i形成在凸缘部19c中。
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如上述构造,因此,产生了下文所述的操作和优点。
第二前围上盖板16可拆卸地固定到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角板19上,并且角板19可拆卸地连接至第二前围上盖板16和第一前围上盖板15。因此,能够实现车辆10的车体的刚性的增强,同时,增加了接近位于发动机室13中的第二前围上盖板16下方的空间的方便性。
总之,增强了车体的刚性,同时防止了车辆10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的劣化。
进一步,角板19与弹簧罩12固定在一起的点被设置成避开螺栓孔12b,从而能够增强未被示出的悬架的固定刚性和安装精度。
在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以及角板19的后壁部19b中,第二前围上盖板16放置在最后的位置处。后壁部19b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结合在一起,并且第一前围上盖板15夹在后壁部19b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之间。因此,便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拆卸和连接,并且能够增强车辆10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
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以及角板19通过A固定螺栓17共同固定在一起,因此,便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拆卸和连接,从而能增强车辆10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
A固定螺栓17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插入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和角板19中,而垂直螺栓20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插入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中。具体地说,A固定螺栓17和垂直螺栓20被设置成在插入方向的方面上彼此不同。由此,能够确保克服从各个方向输入于车体的负载的刚性。
第一前围上盖板15形成在所述一对弹簧罩12上方,并且角板19固定于所述一对弹簧罩12的上表面。因此,尤其能够确保所述一对弹簧罩12之间的刚性。
此外,角板19固定于弹簧罩12的上表面12a上的邻近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位置处,因此可能尝试使角板19小型化,同时增强车体的刚性。
虽然上述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实施例,并且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践,同时进行各种修改。
作为实例,通过讨论发动机室13形成在车辆10的前部的情况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情况。例如,本发明甚至能应用于发动机室形成在车辆后部的情况中。
尽管参照通过垂直螺栓20将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固定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心C1的附近的情形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情形。例如,这里还可以采用通过垂直螺栓20将第一前围上盖板15的两个端部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两个端部可拆卸地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通过角板19将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结合于弹簧罩12,从而能够增强车体的刚性。另外,第二前围上盖板16能够可拆卸地结合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和角板19,由此能够防止车辆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的劣化。
角板19与弹簧罩12之间固定的点被设置成避开螺栓孔12b,从而使得悬架的上端部能够直接连接到弹簧罩12。能够增强固定刚性和连接精度。
在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和角板19的后壁部19b中,第二前围上盖板16设置在最后的位置处。后壁部19b和第二前围上盖板16结合在一起,并且第一前围上盖板15夹在后壁部19b与第二前围上盖板16之间。因此,便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拆卸和连接,并且能够增强车辆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
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和角板19共同固定于A固定螺栓17。因此,便于第二前围上盖板16的拆卸和连接,并且能够增强车辆的安装和维修的方便性。
进一步,A固定螺栓17和垂直螺栓20被设置成在插入方向的方面上彼此不同。因此,能够确保克服从各个方向输入于第一前围上盖板15、第二前围上盖板16、和角板19的负载的刚性。
第一前围上盖板15形成为横越所述一对弹簧罩12,并且角板19固定于所述一对弹簧罩12的上表面。因此,尤其能够确保所述一对弹簧罩12之间的刚性。

Claims (6)

1.一种用于增强车体的刚性的结构,包括:
支撑件,适于支撑悬架的上端;
第一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连接加固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并且所述第一件的端部结合于所述连接加固件;以及
第二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连接加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刚性的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包括第一部分以及不同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中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中插入用于固定所述悬架的固定件,并且
所述连接加固件固定到所述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刚性的结构,其中,
所述连接加固件包括固定壁部,所述固定壁部在所述支撑件上向上地并基本上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件沿所述车体的纵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固定壁部的后方处,并且
所述固定壁部和所述第二件固定在一起,并且所述第一件夹在所述固定壁部与所述第二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刚性的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件、所述第二件、和所述连接加固件通过紧固件共同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刚性的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件通过第一紧固件而沿第一方向固定于所述连接加固件和所述第一件,
所述第二件通过第二紧固件而沿第二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件,并且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刚性的结构,其中,
两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上,
所述第一件形成在所述支撑件上方,以及两个所述连接加固件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
CN200710161096XA 2006-12-27 2007-12-26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Active CN101209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1293A JP4301291B2 (ja) 2006-12-27 2006-12-27 車体の剛性補強構造
JP2006351293 2006-12-27
JP2006-351293 2006-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9718A true CN101209718A (zh) 2008-07-02
CN101209718B CN101209718B (zh) 2010-09-01

Family

ID=39610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1096XA Active CN101209718B (zh) 2006-12-27 2007-12-26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301291B2 (zh)
CN (1) CN101209718B (zh)
RU (1) RU2371343C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1471A (zh) * 2013-02-28 2013-05-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上盖板总成
CN103129626A (zh) * 2011-11-26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部件
CN107097853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53794B1 (fr) * 2009-12-11 2012-03-16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telle structure.
US9248868B2 (en) * 2014-05-29 2016-02-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9626A (zh) * 2011-11-26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部件
CN103129626B (zh) * 2011-11-26 2017-06-0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部件
CN103121471A (zh) * 2013-02-28 2013-05-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上盖板总成
CN103121471B (zh) * 2013-02-28 2015-04-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围上盖板总成
CN107097853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97853B (zh) * 2016-02-19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9718B (zh) 2010-09-01
JP4301291B2 (ja) 2009-07-22
RU2371343C2 (ru) 2009-10-27
RU2007149311A (ru) 2009-07-10
JP2008162316A (ja) 200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2364B2 (en) Cross member assembly, in particular a floor cross member and/or a footwell cross member assembly, on a vehicle body, in particular on a motor vehicle body
US8002064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EP1975042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873457B2 (en) Vehicle skeleton structure
US68176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209718B (zh)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JP4092711B1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078656B1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CN110920752A (zh) 悬架副车架结构
JP621597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18002092A (ja)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KR100931215B1 (ko) 차량의 크로스멤버구조
US20030062742A1 (en) Bridge assembly
JP4683061B2 (ja) ルーフラック取付構造及びルーフラック取付方法
EP2106990B1 (en) Steering support section structure
JP2017144884A (ja) キャブの後面部構造
CN105923054A (zh) 一种天窗总成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KR102031208B1 (ko) 차량 뒷부분 구조
JP6011122B2 (ja) 車両用冷却部品設置構造
CN103569219A (zh) 用于车辆的可松脱的通道支架
JP6332390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7508361A (zh) 车辆后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JP4228877B2 (ja) 車台補強構造
JP396916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取付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