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8552U - 车箱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箱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58552U
CN218858552U CN202223269123.4U CN202223269123U CN218858552U CN 218858552 U CN218858552 U CN 218858552U CN 202223269123 U CN202223269123 U CN 202223269123U CN 218858552 U CN218858552 U CN 218858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deboard
wheel
pane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912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冬辉
许世业
沈永辉
王振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912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58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58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58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箱总成和车辆,车箱总成包括:边板总成,边板总成包括:边板外板;边板内板,边板内板设于边板外板内侧,并与边板外板相连;轮罩总成,边板内板与轮罩总成相连,且轮罩总成包括:轮罩内板,轮罩内板设于边板内板下方;轮罩外板,轮罩外板设于轮罩内板的外侧,轮罩外板的内端与轮罩内板相连,轮罩外板的外端与边板外板相连,边板外板、边板内板、轮罩内板以及轮罩外板限定出密闭腔。由此,通过在边板外板与边板内板之间设置轮罩总成,以将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完全封闭,增大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之间的封闭区域,提高边板总成的模态和边板总成的连接刚度,降低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车箱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箱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车箱可以实现载物、运输等需求,因此车箱的性能会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
相关技术中,车箱的边板外板与边板内板之间易出现开裂等问题,影响车箱的耐久性,导致车箱的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箱总成,以提升车箱总成的耐久性,降低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箱总成,包括:边板总成,所述边板总成包括:边板外板;边板内板,所述边板内板设于所述边板外板内侧,并与所述边板外板相连;轮罩总成,所述边板内板与所述轮罩总成相连,且所述轮罩总成包括:轮罩内板,所述轮罩内板设于所述边板内板下方;轮罩外板,所述轮罩外板设于所述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轮罩外板的内端与所述轮罩内板相连,所述轮罩外板的外端与所述边板外板相连,所述边板外板、边板内板、轮罩内板以及轮罩外板限定出密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板内板包括:内板主体;第一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设于所述内板主体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边板外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板内板还包括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二连接翻边设于所述内板主体的下边沿并向外翻折,所述第二连接翻边竖向搭接在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中的至少一个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罩内板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轮罩外板设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竖向搭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板外板包括:外板主体,所述外板主体与所述内板主体相对且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第三连接翻边,所述第三连接翻边设于所述外板主体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三连接翻边与所述第一连接翻边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箱总成还包括:轮眉,所述轮眉连接于所述边板外板,并适于遮挡所述边板外板的至少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板外板还包括第四连接翻边,所述第四连接翻边设于所述外板主体的下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四连接翻边与所述轮罩外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罩外板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竖向相对并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罩外板包括:轮罩外板主体;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轮罩外板主体的外端,且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翻板和第二翻板,所述第一翻板自所述轮罩外板主体向下翻折,所述第二翻板自所述第一翻板的下边沿向内翻折并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箱总成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在边板外板与边板内板之间设置轮罩总成,以将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完全封闭,增大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之间的封闭区域,提高边板总成的模态以及边板总成的连接刚度,从而降低边板内板与边板外板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箱总成。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箱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边板总成与轮罩总成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边板内板与轮罩内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边板外板与轮罩外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边板内板、轮罩内板与轮罩外板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箱总成100、边板总成110、边板外板111、外板主体1111、第三连接翻边1112、第一连接板11121、第四连接翻边1113、
边板内板112、内板主体1121、第一连接翻边1122、第二连接板11221、第二连接翻边1123、
轮罩总成120、轮罩内板121、第一搭接部1211、轮罩外板122、第二搭接部1221、轮罩外板主体1222、连接部1223、第一翻板12231、第二翻板12232。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和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箱总成100,车箱总成100可以构造为敞开式车箱总成100,并且敞开式车箱总成100可以应用于皮卡车,以实现皮卡车运输货物等功能。
车箱总成100包括:边板总成110和轮罩总成120。边板总成110包括:边板外板111和边板内板112,边板内板112设置在边板外板111内侧,并且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相连。边板内板112与轮罩总成120相连,轮罩总成120包括: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轮罩内板121设置在边板内板112下方,轮罩外板122设置在轮罩内板121的外侧,轮罩外板122的内端与轮罩内板121相连,轮罩外板122的外端与边板外板111相连,边板外板111、边板内板112、轮罩内板121以及轮罩外板122限定出密闭腔。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在内外方向上相对设置,边板外板111的上边沿以及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侧边沿与边板内板112固定连接,并且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的至少部分在内外方向上间隔设置,使得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形成有空腔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或螺纹连接。“内外”方向指的是车辆的Y向方向,“竖直方向”指的是车辆的Z向方向,“前后”方向指的是车辆的X向方向。
进一步结合图2和图3,轮罩内板121与边板内板112在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并且轮罩内板121与至少部分空腔相对设置。轮罩外板122的外端可以与边板外板111固定连接,并且轮罩外板122远离边板外板111的一端可以与轮罩内板121相连,使得轮罩内板121与轮罩外板122固定连接后可以将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形成的空腔结构封闭,以形成密闭腔。
相关技术中,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通过车箱边板连接板相连,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未完全封闭,导致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应力集中的位置易出现开裂等问题,导致边板总成110的性能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边板外板111与边板内板112之间设置轮罩总成120,以将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的空腔结构完全封闭,增大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的封闭区域,提高边板总成110的模态以及边板总成110的连接刚度,从而降低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100的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箱总成100,通过在边板外板111与边板内板112之间设置轮罩总成120,以将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完全封闭,增大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的封闭区域,提高边板总成110的模态以及边板总成110的连接刚度,从而降低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100的耐久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边板内板112包括:内板主体1121和第一连接翻边1122,第一连接翻边1122设于内板主体1121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第一连接翻边1122与边板外板111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3,内板主体1121在内外方向上与边板外板111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翻边1122可以自内板主体1121向内延伸,第一连接翻边1122用于与边板外板111的上边沿固定连接,以使得边板外板111的上边沿可以与边板内板112固定连接,并且第一连接翻边1122可以增大边板外板111与边板内板112的连接面积,从而可以提升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连接处的刚度,并且可以提升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边板内板112还包括第二连接翻边1123,第二连接翻边1123设置在内板主体1121的下边沿并向外翻折,第二连接翻边1123竖向搭接在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中的至少一个上。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翻边1123可以沿内外方向向外延伸,并且第二连接翻边1123的形状与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中的至少一个适配。第二连接翻边1123用于与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中的至少一个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翻边1123可以竖向搭接在轮罩内板121与轮罩外板122的连接处,并且第二翻边可以同时与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固定连接,以使得边板内板112可以同时与轮罩外板122及轮罩内板121固定连接,提升轮罩内板121、轮罩外板122与边板内板112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轮罩内板121设有第一搭接部1211,轮罩外板122设有第二搭接部1221,第一搭接部1211与第二搭接部1221竖向搭接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3、图4和图5,第一搭接部1211设置在轮罩内板121的外端,第二搭接部1221设置在轮罩外板122的内端,第一搭接部1211与第二搭接部1221在竖直方向上搭接,便于第一搭接部1211与第二搭接部1221在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轮罩内板121与轮罩外板122可以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边板外板111包括:外板主体1111和第三连接翻边1112,外板主体1111与内板主体1121相对且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第三连接翻边1112设置在外板主体1111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第三连接翻边1112与第一连接翻边1122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外板主体1111与内板主体1121在内外方向上相对设置,并且外板主体1111与内板主体1121的至少部分间隔设置,使得外板主体1111与内板主体1121之间形成有空腔结构,轮罩总成120可以将边板外板111与边板内板112固定连接,以将空腔结构封闭,形成密封腔,增大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的封闭区域。
进一步结合图2、图3和图4,第三连接翻边1112与第一连接翻边1122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以使得第三连接翻边1112可以竖向搭接在第一连接翻边1122上,便于第三连接翻边1112与第一连接翻边1122固定相连。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进行描述,第三连接翻边1112背离外板主体1111的侧边沿还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1121,相应地,第一连接翻边1122背离内板主体1121的侧边沿还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板11221,并且第一连接板11121和第二连接板11221可以均倾斜向下延伸,第一连接板11121可以搭接并固定在第二连接板11221上,以进一步增大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的连接面积,提升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箱总成100还包括:轮眉,轮眉连接于边板外板111,并且轮眉适于遮挡边板外板111的至少部分。
具体地,轮眉固定连接在外板主体1111的外侧,并且轮眉的至少部分还可以与轮罩外板122在内外方向上相对设置。其中,轮罩外板122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的方式与边板外板111连接,轮眉可以用于遮挡边板外板111与轮罩外板122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边板外板111还包括第四连接翻边1113,第四连接翻边1113设置在外板主体1111的下边沿并且向内翻折,第四连接翻边1113与轮罩外板122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四连接翻边1113与外板主体1111的下边沿相连,并且第四连接翻边1113自外板主体1111一侧向内延伸,轮罩外板122在竖直方向上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对设置,并且轮罩外板122在内外方向上与外板主体1111相对设置,以使得轮罩外板122可以搭接在边板外板111的内侧,便于轮罩外板122与边板外板111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轮罩外板122设置有连接部1223,连接部1223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竖向相对并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5,连接部1223设置在轮罩外板122远离轮罩内板121的一侧,并且连接部1223与外板主体1111在内外方向上相对设置,使得连接部1223可以与外板主体1111固定连接。连接部1223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使得连接部1223可以竖向搭接在第四连接翻边1113上,便于连接部1223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轮罩外板122包括:轮罩外板主体1222,连接部1223设置在轮罩外板主体1222的外端,并且连接部1223包括第一翻板12231和第二翻板12232,第一翻板12231自轮罩外板主体1222向下翻折,第二翻板12232自第一翻板12231的下边沿向内翻折并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连。
具体地,轮罩外板122还包括:轮罩外板主体1222,轮罩外板主体1222与第二搭接部1221相连,结合图2和图5,连接部1223设置在轮罩外板主体1222背离第二搭接部1221的一端,并且连接部1223与轮罩外板主体1222相连,第一翻板12231与轮罩外板主体1222相连,并且第一翻板12231自轮罩外板主体1222竖直向下延伸,第二翻板12232设置在第一翻板12231远离轮罩外板主体1222的一端,并且第二翻板12232向内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翻板12231与外板主体1111在内外方向上相对设置,以使得轮罩外板主体1222可以通过第一翻板12231与外板主体1111在内外方向上固定连接,即轮罩外板122与边板外板111可以在内外方向上固定连接。
第二翻板12232在竖直方向上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对设置,使得第二翻板12232可以搭接在第四连接翻边1113上,便于第二翻板12232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轮罩外板122与轮罩内板12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
由此,轮罩外板122可以在内外方向上与边板外板111固定连接,轮罩外板122还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与边板外板111固定连接,两种连接方式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具体限定。其中,当边板外板111上设置有轮眉时,可以选用边板外板111与轮罩外板122(即第一翻边与外板主体1111)在内外方向上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轮眉可以对轮罩外板122与边板外板111的连接点遮挡,防止连接点外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车箱总成100还可以构造为无轮眉的结构,当车箱总成100采用此种结构时,可以选用边板外板111与轮罩外板122(即第二翻边与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连)在竖直方向上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外板主体1111可以将边板外板111与轮罩外板122的连接处遮挡,防止连接点外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边板内板112、边板外板111、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之间连接点的间距和数量来调节边板内板112、边板外板111、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边板总成110与轮罩总成120的连接性能,从而降低边板总成110与轮罩总成120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100的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箱总成100。由于车辆设置有上述车箱总成100,通过在边板外板111与边板内板112之间设置轮罩总成120,以将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封闭,增大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的封闭区域,提高边板总成110的模态以及边板总成110的连接刚度,从而降低边板内板112与边板外板111之间出现开裂的风险,提升车箱总成100的耐久性,从而提升车辆的耐久性。
进一步地,当车箱总成100为皮卡车的车箱总成100时,轮罩总成120可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飞溅的异物带来的冲击,并且由于皮卡车的车箱总成100与乘员舱间隔设置,飞溅的异物撞击车箱总成100产生的异响难以传递到乘员舱中,因此可以取消皮卡车上防溅垫的设置,降低车身重量,减小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板总成(110),所述边板总成(110)包括:
边板外板(111);
边板内板(112),所述边板内板(112)设于所述边板外板(111)内侧,并与所述边板外板(111)相连;
轮罩总成(120),所述边板内板(112)与所述轮罩总成(120)相连,且所述轮罩总成(120)包括:
轮罩内板(121),所述轮罩内板(121)设于所述边板内板(112)下方;
轮罩外板(122),所述轮罩外板(122)设于所述轮罩内板(121)的外侧,所述轮罩外板(122)的内端与所述轮罩内板(121)相连,所述轮罩外板(122)的外端与所述边板外板(111)相连,所述边板外板(111)、边板内板(112)、轮罩内板(121)以及轮罩外板(122)限定出密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内板(112)包括:
内板主体(1121);
第一连接翻边(1122),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122)设于所述内板主体(1121)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122)与所述边板外板(11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内板(112)还包括第二连接翻边(1123),所述第二连接翻边(1123)设于所述内板主体(1121)的下边沿并向外翻折,所述第二连接翻边(1123)竖向搭接在轮罩内板(121)和轮罩外板(122)中的至少一个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板(121)设有第一搭接部(1211),所述轮罩外板(122)设有第二搭接部(1221),所述第一搭接部(1211)与所述第二搭接部(1221)竖向搭接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外板(111)包括:
外板主体(1111),所述外板主体(1111)与所述内板主体(1121)相对且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第三连接翻边(1112),所述第三连接翻边(1112)设于所述外板主体(1111)的上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三连接翻边(1112)与所述第一连接翻边(1122)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眉,所述轮眉连接于所述边板外板(111),并适于遮挡所述边板外板(111)的至少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外板(111)还包括第四连接翻边(1113),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113)设于所述外板主体(1111)的下边沿并向内翻折,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113)与所述轮罩外板(122)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外板(122)设有连接部(1223),所述连接部(1223)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113)竖向相对并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外板(122)包括:
轮罩外板主体(1222);
所述连接部(1223)设于所述轮罩外板主体(1222)的外端,且所述连接部(1223)包括第一翻板(12231)和第二翻板(12232),所述第一翻板(12231)自所述轮罩外板主体(1222)向下翻折,所述第二翻板(12232)自所述第一翻板(12231)的下边沿向内翻折并与所述第四连接翻边(1113)相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箱总成。
CN202223269123.4U 2022-12-07 2022-12-07 车箱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8858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9123.4U CN218858552U (zh) 2022-12-07 2022-12-07 车箱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9123.4U CN218858552U (zh) 2022-12-07 2022-12-07 车箱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58552U true CN218858552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9123.4U Active CN218858552U (zh) 2022-12-07 2022-12-07 车箱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58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4456B1 (en) Structure for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US6648401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wheelhouse/underbody reinforcement
CN101204969B (zh) 车辆的主体结构
US8870262B2 (en)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passenger car
CN205345057U (zh) 汽车顶盖后横梁总成及其装配结构
CN218858552U (zh) 车箱总成和车辆
CN217554010U (zh) 一种后轮鼓包外板总成及其搭接结构
JP2009067230A (ja)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4565684U (zh) 行李箱盖铰链安装点的加强结构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7477413U (zh) 后地板纵梁结构及汽车
JP5358597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14524081U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217396676U (zh) 皮卡车的车厢后板组件和皮卡车
JP4193529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0027633U (zh) 一种后地板延伸件连接结构
CN220662637U (zh) 侧围外板加强结构
CN215436644U (zh) 一种汽车内门槛梁搭接结构及车辆
CN214451377U (zh) 一种房车厢体连接机构
JP403279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218731574U (zh) 动力电池的上盖、动力电池以及车辆
CN22072119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8505983U (zh) 车身尾部框架结构及车辆
CN115257958B (zh) 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