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4969B - 车辆的主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主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4969B
CN101204969B CN2007103015511A CN200710301551A CN101204969B CN 101204969 B CN101204969 B CN 101204969B CN 2007103015511 A CN2007103015511 A CN 2007103015511A CN 200710301551 A CN200710301551 A CN 200710301551A CN 101204969 B CN101204969 B CN 1012049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ck wall
vehicle
exterior panel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15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4969A (zh
Inventor
武本赖人
西山友哲
浅野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4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4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49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49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主体结构,包括:后围外板件,在车辆的后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两侧上;后围内板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后围外板件的内侧;底板件,在接合部处连接于后围外板件,底板件相对于后围外板件设置在车辆的沿纵向方向的后侧处,并且在后围外板件之间连续。后端板件,连接于底板件的后端和后围外板件的后端;以及接合板件,沿后围外板件和底板件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通过三点点焊,接合板件的前端部接合于后围内板件,接合板件的后端接合于后端板件,并且接合板件的中间部接合于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

Description

车辆的主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的后侧具有行李箱的车辆的主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后侧具有行李箱的汽车(车辆)中,侧围板部布置在车体的两侧,并且底板件连接在侧围板部之间。在多数情况下,为了确保侧围板部的刚性,内板连接至布置在最外侧上的外侧围板的内部。
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下列的结构最近已经被使用。为了使车体的重量变轻,其中布置有行李箱部的车体的后部如下构成。在外侧围板上,后围内板件(quarter inner panel member)仅布置在位于后围外板部的内表面上的车体的前侧上的部分中,所述后围外板部在后轮拱部的附近形成了车体的后部。也就是说,在位于从后围内板件到连接于底板后端部的后端板件的行李箱部中,没有布置内板件。换句话说,位于从后围内板件到后端板件的行李箱部仅通过后围外板部分开。
在行李箱的两个侧壁的部分仅包括后围外板部的结构中,行李箱部的刚性趋向于降低。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补偿行李箱部的刚性的劣化。要求上述措施在结构方面是简易的。因此,总的来说,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在底板件和后围外板部彼此结合的结合部中,采用具有纵向壁部的梯形件,此部件从后围外板部向上升起,从而能确保刚性。
{专利文献1}JP-A-7-291148
在这种连接中,所期望的是行李箱的高度较低,从而当处理行李时可以确保可操作性。
但是,当降低行李箱的高度时,不能设置从后围外板件升起的纵向壁。因此,劣化了车体后部的刚性。尤其,劣化了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
在这种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后围外板件被加固的结构中,必须将加固结构特别连接至后围外板件来代替纵向壁结构。进一步,当如上述来布置新的加固结构时,需要大量部件,诸如专用部件和支架。因此,只要实施加固后围外板件的技术,结构便会变得复杂。从而,难以防止当降低行李箱的底板的高度时所引起的车体刚性的劣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车体的简单结构,该结构能够防止当降低行李箱的底板的高度时所引起的车体刚性的劣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车辆的主体结构,包括:
后围外板件,在车辆的后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上两侧上;
后围内板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后围外板件的内侧;
底板件,在接合部处接合于后围外板件,接合部相对于后围内板件设置在车辆的沿纵向方向的后侧处,并且在后围外板件之间连续;
后端板件,连接于底板件的后端和后围外板件的后端;以及
接合板件,接合板件沿后围外板件与底板件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通过三点点焊,接合板件的前端部接合于后围内板件,接合板件的后端接合于后端板件,并且接合板件的中间部接合于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
主体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轮罩内板件,与包括在后围内板件中的轮罩外部结合。接合板件的前端部可以通过三点点焊接合至轮罩外部和轮罩内板件。
接合板件的后端部可以通过三点点焊接合至后端板件和后围外板件。
用于通风的开口部可以设置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于两侧上的后围外板件中的一个中。接合板件可以沿设置有开口部的后围外板件中的一个与底板件的接合部布置。
接合板件可以布置成与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交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涉及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主体结构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A-A所得到的截面图。
图3是在图1中箭头B的方向上所得到的正视图。
图4是示出了外部内板件从图1中所示的主体结构中去除的状态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在主体结构的结合板的周界中的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在详细示出了图3中C部分的放大正视图。
图7是沿图6的线D-D所得到的截面图。
图8是沿图6的线E-E所得到的截面图。
图9是沿图6的线F-F所得到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9,将在下文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汽车(车辆)后部的主体结构的视图,例如,轿车型汽车主体。图2至图9是示出了在汽车(车辆)的后部中每个部分的视图。
图1是示出了装配有主框架的车体1的视图。车体1的后部1a包括:侧围板组件2、2,由金属制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两侧上;底板件4,由金属板件形成,布置在侧围板组件2、2之间的下部中;侧框架件(side frame member)5,其横截面是封闭的,且该侧框架件为支撑板件4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的框架,也就是,该侧框架件是延伸至车体的整个长度的部件;后端内板件6,由金属制成,并布置在底板件4的后部处;以及顶板部(roof panelportion)7,设置在侧围板组件2、2之间的上部中。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侧围板组件2、2均具有布置在最外侧上的侧围外板件(side outer panel member)3。该侧围外板件3包括入口9和后轮拱部10。在后侧上从入口9和后轮拱部10至车体的后端布置的外板部是后围外板部12。
在后围外板部1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上以及在车体的与后轮拱部10邻近的前侧上,连接有图3和图4所示的由金属制成的后围内板件13。后围内板件13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连接于后围外板部12的后轮拱部10的内侧上的轮罩外部13a和以不同形状形成的加固部分16彼此结合。这样,重量轻的行李箱17形成在车体的后部处,同时能确保其中坐有乘客的乘客车箱的刚性。
在后围内板件13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设置有与轮罩外部13a结合的轮罩内部件14。因此,轮罩外部13a和轮罩内部件14构成轮罩15。
如图3和图4所示,行李箱部17(后备箱部)形成在从轮罩15、15(附图中仅示出了它们中的一个)之间到后端内板件6布置的底板上,而且后围内板件13仅布置在前侧上。由于上述结构,所以在从后围内板件13的右侧后部至后端内板件6的区域内没有布置后围内板件13,也就是说,仅后围外板件设置在从后围内板件13的右侧后部到后端内板件6的区域内。在这种连接中,图1和图3中所示的参考标号18是形成在后围外板部12中的加油口部。
如图1所示,后组合灯(未示出)以及与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后端外板件20一体结合的外板部20a(例如后保险杠)装配于后围外板部12。在附图中,后端外板件20和外板部20a两者均通过双点划线示出。准确地说,关于后围外板部12,比将在后轮拱部10后部处的下部与后端内板件6的上端部相连接的线低的整个区域朝向车体的内侧弯折(stepped)(缩回)。由于上述结构,所以当后端外板件20装配于后端内板件6时,形成在后端外板件20侧面上的外板部20a可以装配至后围外板部12,从而能覆盖所有弯折的板部24。在平板部24的后部处的弯折的上部中,形成有用于连接组合灯的凹部21a。组合灯(未示出)装配于该凹部21a。
如图1到图4所示,在一个侧围板部24(后围外板部12)中,例如,在沿车体宽度方向的左侧上的板部24内,形成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从而当打开和关闭门(未示出)时气压能改变,并且能使乘客箱通风。在这种连接中,参考标号23a是形成在开口部23中的天窗部。
另一方面,弯折板部24的下端部和后端部进一步向车辆的内侧弯折,如图2和图5所示。在这个凹入的板部24的下端部中,形成有沿车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凸缘部22a。在后端部中,形成有向上连续延伸至凸缘部22a的凸缘部22b。凸缘部22b放置并接合至形成在后端内板件6的侧面上的凸缘部6a上。具体地说,通过点焊接合凸缘部22b。凸缘部22a放置并接合至形成于底板件4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内的凸缘部4a上。具体地说,凸缘部22a通过点焊接合于凸缘部4a。这样,可以形成仅由后围外板部12隔开的行李箱部。
如图2所示,行李箱17的底板的高度比惯常高度低。具体地说,使得行李箱17的底板的高度与后围外板部12的下端部的高度基本相同。就是说,从其中一个后围外板部12的下端部至另一个后围外板部12的下端部,底板件4是平直的。当形成于底板件4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上的凸缘部4a与后围外板部12的凸缘部22a彼此接合时,能得到低且平直的底板。
在这种情况下,当仅由后围外板部12隔开的行李箱部被设置在车体1的后部1a内时,车体1的后部的刚性劣化。特别地,车体的后部的扭转刚性在某些情况下劣化。特别地,在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仅形成在后围外板部12的一个侧面上的情况下,车体1的设置有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的一个侧部的刚性、以及车体1的未设置有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的另一个侧部的刚性彼此不平衡。因此,车体的后部的扭转刚性明显劣化。
为了改进这个缺点,如图2所示,纵向接合板件25布置在行李箱的未设置有后围内板件13的部分。具体地说,接合板件25沿后围外板部12和底板件4彼此接合的接合部布置。为防止出现车体的刚性的不平衡,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到图6所示,接合板25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其中设置有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上仅纵向地布置在后围外板部12的内侧上。
下面将详细描述上述结构。如图3到图6所示,接合板件25是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小板件。具体地说,接合板件25是带状板件,其全长与后围内板件13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端部和后端内板件6之间的距离是相同。在板件中,例如,形成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长槽26,从而可以增强面板本身的刚性。在接合板件25的下部中,在板的整个长度上设置用于接合的凸缘部27a,同时利用了在接合板件25的下端侧部上的边缘部。进一步地,在接合板件25的沿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部中,沿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用于接合的凸缘部27b,同时利用了接合板件25的两个端部处的边缘部。在这种连接中,如图6所示,在每个凸缘部27b的下端侧部上的部分中,形成有通过切除板部而形成的切除部27c,也就是说,在凸缘部27a的两个端部侧上的部分中,形成有通过切除板部的切除部27c。
如图2、图6和图9所示,接合板件25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纵向地布置,同时在后围外板部12的凸缘部22a与底板件4的凸缘部4a之间插入有凸缘部27a。由于这种结构,所以接合板件25布置在后围内板件13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后端与后端内板件6之间。具体地说,接合板件25布置在轮接合部与端部接合部之间,在所述轮接合部中,轮罩外部13a的凸缘部13c与轮罩内部件14的凸缘部14d彼此连接,在所述端部接合部中,后端内板件6的凸缘部6a与后围外板部12的凸缘部22b彼此连接。因而,如图6和图9所示,接合板25的凸缘部27a的每个部分X通过点焊机(未示出)点焊。因此,凸缘部4a、凸缘部27a和凸缘部22a的三个板在三个板被彼此放置在一起的位置处点焊。在这种连接中,当利用切除部27c时,通过避免执行四点点焊,对四个板必须被彼此放置在一起的点X(例如,接合板25的凸缘部27a、底板件4的凸缘部4a、轮罩外部13a的凸缘部13c以及轮罩内部件14的凸缘部14d被彼此放置在一起的点X1)进行可靠性较高的三点点焊。此处,四点点焊是指,例如,在四个板被彼此放置在一起的点处对四个板进行点焊。进一步,当利用切除部27c时,通过避免执行四点点焊,对接合板25的凸缘部27a、底板件4的凸缘部4a、后端内板件6的凸缘部6a以及后围外板部12的凸缘部22b被彼此放置在一起的点X2进行可靠性较高的三点点焊。
如图3到图7所示,在接合板件25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上的凸缘部27b被放置在轮罩外部13a的凸缘部13c和轮罩内部件14的凸缘部14d上。凸缘部27b的每个部分Y通过点焊来接合,同时设置凸缘部13c、凸缘部14d以及凸缘部27b的三个板以便被点焊在一起。
如图3到图6、和图8所示,在接合板件25后侧上的凸缘部27b还被插入于后端板件6的凸缘部6a和后围外板部12的凸缘部22b之间。凸缘部27b的每个部分Z通过点焊机(未示出)彼此接合,同时设置凸缘部6a、凸缘部27以及凸缘部22b的三个板以便被点焊在一起。
由于前述,所以接合板25布置在后围内板件13与后端内板件6之间,从而使得后围内板件13和后端内板件6两者能彼此接合。
在这种连接中,如图2所示,设置接合板件25的高度,从而使得接合板件25能交迭在用于通风的开口上。具体地说,设置接合板件25的高度,从而使得接合板件25在用于通风的开口23的低阶梯部中被放置于开口部上。在这样的结构中,接合板件25起为防止雨水进入的挡板的作用。进一步,接合板件25起到排水槽30的作用,用于与后围内板件13配合把雨水α引至外部。
根据通过上述的接合板件25将后围内板件13和后端内板件6彼此接合在一起的结构,接合板件25的中间部通过三点点焊而接合至后围外板部24,其中采用了用于将现有的底板件4和后围外板部24彼此接合的接合结构。进一步,由于三个件彼此连接在一起,中间部的刚性比其它接合部的刚性增强得高。
因此,不必要增加接合板件25。进一步,在后围外板件中,不必要特别设置能够替代纵向壁结构的加固结构。此外,不必要设置专用部件和支架作为以新加固结构。因此,尽管加固结构中去除了许多部件,但是仍可以增强车体的后部的扭转刚性。除了前面所述,就其中设置有接合板件25的结构来说,足以根据行李箱17的底板的高度形成接合部。因此,对于防止由行李箱17底板高度的降低所引起的车体刚性的减小来说,上述结构是有效的。
因此,在确保车体1刚性的同时,行李箱17的底板的高度能通过简单的结构减小。
尤其当通过三点点焊将接合板件25的前端部点焊于轮罩外部13a和轮罩内部件14时,或者尤其当通过三点点焊将接合板27的后端部点焊于后端内板件6和后围外板部12时,同在通过点焊将两片部件彼此接合在一起的情况下的刚性相比,在两个端部处能增强刚性。因此,能进一步增强接合板件25的刚性。进一步,由于在这个部分中采用接合部的现有接合结构,所以能通过简单结构增强车体后部的刚性,并且能进一步增强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
进一步,在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布置在后围外板部1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部上的情况下,当接合板件25仅布置在设置有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的侧部上时,不仅能增强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而且还可以改善当仅在一个侧部上形成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时所引起的刚性的不平衡。当拖车栓钩(未示出)连接于拖车的后部并且通过拖车拖拽重负载时,有效的是,右侧上的结构的刚性和左侧上的结构的刚性很好地平衡。
除了前面所述之外,当接合板件25的高度被设置成一尺寸从而使得接合板件25能与用于通风的开口部23交迭时,可以防止雨水α通过用于通风的开口23进入行李箱17,如图2所示。同时,仅通过由从相同接合位置升高的后围外板部12和接合板27形成的排水槽30,可以有利地将已进入接合板件25的雨水α引到外部,而无需提供专门的水槽结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将现有的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彼此接合在一起的接合结构,来连接接合板件。进一步,当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被彼此接合在一起时,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能显著地增强。因此,不需要增加接合板。进一步,在后围外板件中,不需要特别设置能够替代纵向壁结构的加固结构。此外,不必要设置专用部件和支架作为新加固结构。因此,尽管加固结构中去除了许多部件,但是仍可以增强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除了前面所述,就其中设置有接合板件的结构来说,足以根据行李箱的底板的高度形成接合部。因此,对于防止由行李箱底板高度的降低所引起的车体刚性的减小来说,上述结构是有效的。
因此,在确保车体刚性的同时,行李箱底板的高度能通过简单的结构减小。
根据本发明,能增强接合板件的后部的刚性。因此,能进一步增强车体的后部的扭转刚性。
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增强车体后部的扭转刚性,而且还可以改善当仅在一个侧部上形成用于通风的开口部时所引起的刚性的不平衡。
根据本发明,接合板件不仅用作用于增强刚性的加固件,而且接合板件还用作防止雨水通过用于通风的开口部进入行李箱部的部件。进一步,接合板件用作水槽的一部分,用于将进入的雨水引到外部。
在这种连接中,应该注意到,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型。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主体结构,包括:
后围外板件,在所述车辆的后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两侧上;
后围内板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后围外板件的内侧;
底板件,在接合部处接合于所述后围外板件,所述接合部相对于所述后围内板件设置在车辆的沿纵向方向的后侧处,并且在所述后围外板件之间连续。
后端板件,连接于所述底板件的后端和所述后围外板件的后端,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进一步包括:
接合板件,所述接合板件沿所述后围外板件与所述底板件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通过三点点焊,所述接合板件的前端部接合于所述后围内板件,所述接合板件的后端接合于所述后端板件,并且所述接合板件的中间部接合于所述底板件和所述后围外板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结构,进一步包括:
轮罩内板件,与包括在所述后围外板件中的轮罩外部结合,其中,
所述接合板件的所述前端部通过三点点焊接合于所述轮罩外部和所述轮罩内板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体结构,其中,
所述接合板件的所述后端部通过三点点焊接合于所述后端板件和所述后围外板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体结构,其中,
用于通风的开口部设置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于两侧上的所述后围外板件中的一个中,并且
所述接合板件沿设置有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后围外板件中的一个与和所述底板件的接合部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体结构,其中,
所述接合板件布置成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交迭。
CN2007103015511A 2006-12-21 2007-12-21 车辆的主体结构 Active CN1012049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44844A JP4281797B2 (ja) 2006-12-21 2006-12-21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06-344844 2006-12-21
JP2006344844 200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4969A CN101204969A (zh) 2008-06-25
CN101204969B true CN101204969B (zh) 2010-06-09

Family

ID=3956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15511A Active CN101204969B (zh) 2006-12-21 2007-12-21 车辆的主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281797B2 (zh)
CN (1) CN101204969B (zh)
RU (1) RU2372239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92267C (en) 2002-07-15 2013-09-10 Immunex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media for controlling sialylation of proteins produced by mammalian cells
JP5621587B2 (ja) * 2010-12-28 2014-11-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クォータ部構造
JP5494500B2 (ja) * 2011-01-12 2014-05-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FR2995581B1 (fr) * 2012-09-14 2014-08-29 Renault Sa Structure de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associe
CN103661613B (zh) * 2013-12-11 2016-06-0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侧围后轮包结构
JP6900900B2 (ja) * 2017-04-28 2021-07-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12644587B (zh) * 2021-01-29 2022-08-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通风框挡水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142A (ja) * 2002-12-30 2004-07-29 Nissan Shatai Co Ltd ボディサイド後部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535880A (zh) * 2003-04-07 2004-10-13 �����Զ�����ҵ��ʽ���� 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
JP2005096763A (ja) * 2004-11-30 2005-04-14 Suzuki Motor Corp 後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142A (ja) * 2002-12-30 2004-07-29 Nissan Shatai Co Ltd ボディサイド後部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535880A (zh) * 2003-04-07 2004-10-13 �����Զ�����ҵ��ʽ���� 汽车车身后部部分的组合结构
JP2005096763A (ja) * 2004-11-30 2005-04-14 Suzuki Motor Corp 後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07147653A (ru) 2009-06-27
CN101204969A (zh) 2008-06-25
JP2008155714A (ja) 2008-07-10
JP4281797B2 (ja) 2009-06-17
RU2372239C2 (ru) 2009-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4969B (zh) 车辆的主体结构
US7631918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ular body
CN100513243C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8282154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JP5092777B2 (ja) 自動車のロッカー後端部とリヤピラー下端部の結合部構造
CN100546863C (zh) 车身结构
US7543882B2 (en) Dual cell rear corner pillar for automobiles
US9033406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CN100390007C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US20110179719A1 (en) Back d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140327273A1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JP3711945B2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トラックのボデー構造
JP200906181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876801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3807202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358597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577129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US20050231005A1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214524081U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4193529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221164B2 (ja) 車体構造
CN217575396U (zh) 车箱后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7477413U (zh) 后地板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8172396U (zh) 汽车前门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8519752U (zh) 前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