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4435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4435A
CN104114435A CN201380009993.2A CN201380009993A CN104114435A CN 104114435 A CN104114435 A CN 104114435A CN 201380009993 A CN201380009993 A CN 201380009993A CN 104114435 A CN104114435 A CN 104114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bumper
drainage division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99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一匡
二瓶秀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14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4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Abstract

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8、8),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6),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W),并具有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64);前围上盖板(7),其由延伸部(64)支承,并将形成在延伸部(64)与发动机罩(EH)之间的开口部(95)覆盖。在前围上盖板(7)上设有第1排水部(H1),该第1排水部位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发动机罩(EH)流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前部构造,公知有如下车辆前部构造:其兼具将外部气体和水分离的气液分离性及抑制水的滞留的排水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另外,作为这样的车辆前部构造,以往,具有图9所示那样的构造。图9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的侧剖视图。此外,图9的实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9所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仪表板上部件240,其从将发动机室210和车室220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230的上端向前方延伸;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250;和前围上盖板290,其配置在前窗玻璃250与发动机罩270之间,并将形成在仪表板上部件240与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之间的外部气体进气口280覆盖。在前围上盖板290上形成有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前开口部290B及后开口部290C,在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鼓风机连接的鼓风机进气口260A。
而且,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导入到前围上盖板290内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进气口280及鼓风机进气口260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中,另一方面,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流入到前围上盖板290内的水,在由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形成的空间300内与外部气体分离,并从车辆侧方向车外排出。
另外,从发动机罩270及前窗玻璃250流到前围上盖板290的水,经由前开口部290B及后开口部290C而被导入到空间300内,然后,从车辆侧方向车外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698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043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可视性,期望尽可能地降低前围上盖板290的高点(罩点;cowl point)。但是,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利用上述空间300来对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90A、前开口部290B及后开口部290C流入的水和外部气体进行气液分离,所以需要使用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而使空间300大截面化来降低水的流速。其结果为,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310之间的间隙C变小,而无法大幅降低前围上盖板290。
本发明是出于这样的观点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气液分离又能够提高视野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一对气液分离室,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并具有与上述前窗玻璃的前端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前围上盖板,其由上述延伸部支承,并将形成在上述延伸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该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设有第1排水部,该第1排水部位于上述前围上盖板的后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上述发动机罩流到上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在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气液分离室,能够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并且,通过设在前围上盖板上且位于发动机罩的后端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排水部,能够将从发动机罩流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从而抑制前围上盖板中的水的滞留。因此,不需要在车宽方向中央侧设置兼具气液分离性和排水性的大截面空间,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由此,在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制出可降低挡风玻璃、前围上盖板、前窗玻璃及发动机罩的空间,进而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还具有设在上述延伸部的前后方向中途、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2排水部,该第2排水部位于上述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上述前窗玻璃流到上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通常,若从前窗玻璃流到前围上盖板的水滞留,则会产生如下弊端:虽然水被雨刷器刮除,但刮除的水会再次附着在前窗玻璃上,从而导致车辆前方的视野性恶化。
因此,根据本发明,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设在延伸部的前后方向中途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突出部与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2排水部,该第2排水部位于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由此,将从前窗玻璃流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能够抑制前围上盖板中的水的滞留。由此,由于能够防止水再次附着在前窗玻璃上,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第1排水部及上述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上述气液分离室连通,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一对减震器基座,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且支承减震器,具有构成上述气液分离室的底面的上表面部;横梁,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隔开间隔地设在上述减震器的后方,在上述减震器基座与上述横梁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第3排水部,上述上表面部以越趋向上述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第1排水部及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气液分离室连通,由此,在第1排水部及第2排水部上流来的水会向气液分离室流入。
而且,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构成气液分离室的底面,并且在减震器基座与横梁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第3排水部,由此,流入到气液分离室中的水在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上传递并被引导到第3排水部,然后向车辆侧方排出。此时,由于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以越趋向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所以在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上流动的水通过自重作用而容易被向第3排水部引导,因此能够实现快速排水。
另外,优选构成为,上述前围上盖板具有:前围上盖板主体,其沿车宽方向延伸,相对于上述减震器基座隔开距离地设在上方,并构成上述气液分离室的上表面;腿部,其从上述前围上盖板主体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支承在上述减震器基座的前端;和维护用开口部,其形成在上述腿部上,并将上述气液分离室内外连通,在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装拆自如地设有将上述维护用开口部堵塞的维护用盖,上述维护用盖具有覆盖上述上表面部的罩部。
根据所述结构,将维护用开口部堵塞的维护用盖具有罩部,所述罩部覆盖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由此,能够抑制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及减震器上的水的滞留,并且能够抑制随水流来的灰尘或尘土等的滞留。
另外,由于在维护用盖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所以在从维护用开口部拆下维护用盖的同时,罩部会向气液分离室外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对滞留在罩部上的灰尘或尘土等的清扫。
而且,由于在维护用盖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所以与另行准备将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部覆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部件数量、成本及组装工时的削减。
另外,优选构成为:还具有连结上述减震器基座与上述横梁的减震器基座支承件,上述减震器基座支承件配置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下方,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上述气液分离室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纵壁部,在上述纵壁部与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之间设有具有柔软性的密封材料。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具有柔软性的密封材料设在构成气液分离室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纵壁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之间,能够同时实现将从发动机室通向气液分离室的热传递阻隔的隔热功能和相对于上方的冲击吸收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既可实现气液分离又可提高视野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将从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部分放大示出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5的(a)是将从图1所示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7是图5的(a)的IV-IV线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从车辆前部构造的侧方将水排出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说明中表示方向时,以车辆V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和“左右方向”同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主要具有:上构件1、1、侧构件2、2、减震器基座3、3、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4(参照图4)、横梁5(参照图2)、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7。另外,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气液分离室8、8(参照图4、图6),其将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外部气体和水分离;和第1排水部H1及第2排水部H2(参照图3),其将从发动机罩EH或前窗玻璃W流来的水向气液分离室8引导。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中省略了发动机罩EH的描绘。
<上构件>
如图1所示,上构件1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钢制部件。如图4所示,上构件1具有:主体部11,其在内部配置有侧伸出部15;和固定部12,其从主体部11的靠后方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减震器基座3延伸,并固定在减震器基座3的上端。在侧伸出部15的后端下部,切缺而形成有切缺部15a。
如图1所示,主体部11的前端侧相对于前侧车架90经由连结部13而固定,并且,相对于前隔板91经由连结部14而固定,其中,该前侧车架90配置在该主体部11的斜下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该前隔板91由大致矩形状的框体构成。主体部11的后端侧经由侧伸出部15而固定在前柱92的前端(参照图1及图4)。
如图4所示,固定部12的一部分(前端侧)从形成于后述的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上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孔部41a露出。在所述露出部分上,贯穿地形成有供减震器D(参照图6)的上部嵌入的孔部12a、和供用于固定减震器D的螺栓D2穿插的螺栓孔12b。
<侧构件>
如图1所示,侧构件2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的钢制部件。如图4所示,侧构件2的前端侧固定在上构件1的主体部11及固定部12上,后端侧固定在侧伸出部15的上端。在侧构件2的后端侧,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雨刷器的雨刷器枢轴孔2a。
<减震器基座>
如图1所示,减震器基座3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收纳支承减震器D的钢制部件。减震器基座3配置在上构件1的后端侧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减震器基座3的上端外侧固定在上构件1的主体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固定在前侧车架90上。如图4所示,在减震器基座3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孔部31a,上构件1的固定部12以从上方覆盖所述孔部31a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构件1的固定部12构成了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
如图6所示,在减震器D的上部设有减震器安装用托架D3,在所述减震器安装用托架D3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供螺栓D2穿插的螺栓孔D4。减震器D经由上构件1的固定部12而固定在减震器基座3上。
此外,在将减震器D固定于减震器基座3上时,通过将螺母N紧固在螺栓D2上来固定,其中,该螺栓D2穿插在上构件1的螺栓孔12b和减震器D的螺栓孔D4中。
<减震器基座支承件>
如图4所示,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连结减震器基座3和横梁5的钢制部件。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具有固定部41、横壁部42和纵壁部43。
如图4所示,固定部41是固定在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上的部分。在固定部41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使上构件1的固定部12的一部分露出的孔部41a。
如图6所示,横壁部42是从固定部41的后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后述的横梁5的纵壁部52上的部分。横壁部42配置在减震器基座3的后方。横壁部42由倾斜部42a和底壁部42b构成,其中,倾斜部42a以随着从固定部41的后端趋向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底壁部42b从倾斜部42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5上。如图7所示,底壁部42b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过倾斜部42a、底壁部42b、和横梁5的纵壁部52,而沿左右方向形成有纵剖观察下呈凹槽状的第3排水部H3。第3排水部H3起到将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作用。
如图4及图5的(a)所示,纵壁部43是从固定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5的纵壁部52上的部分。纵壁部43与横壁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地形成,且封堵了第3排水部H3的车宽方向内侧。也就是说,纵壁部43作为防止流入到第3排水部H3中的水向车宽方向内侧浸入的挡水部而发挥功能。如图5的(a)及图7所示,在底壁部42b及纵壁部43的后端,延伸形成有固定在横梁5上的凸缘部44。凸缘部44在从纵壁部43的上端至底壁部42b的右端附近的范围内,沿与底壁部42b及纵壁部43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5的(b)所示,在纵壁部43上,沿左右贯穿地形成有供卡定夹45穿插的孔部43a。在纵壁部43的上端,设有将该纵壁部43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密封的密封材料46。密封材料46由例如橡胶等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密封材料46由基部46a和密封部46b构成,其中,基部46a嵌合在纵壁部43的上端,且沿左右贯穿地形成有供卡定夹45穿插的孔部46a1,密封部46b从基部46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压接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通过将卡定夹45卡定在孔部46a1及纵壁部43的孔部43a中,而将密封材料46固定在纵壁部43上。
<横梁>
横梁5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钢制部件。如图2所示,横梁5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后端侧),并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K。
横梁5具有:下凸缘部51,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3的上端;纵壁部52,其从下凸缘部5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和上凸缘部53,其从纵壁部5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且固定在后述的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横壁部63上。
如图2及图6所示,纵壁部52是左右两端侧的上下尺寸形成得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上下尺寸大的部分。如图5的(a)及图6所示,纵壁部52的左右两端隔开间隔地设在减震器基座3的后方,并固定在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的横壁部42及纵壁部43上。如图6所示,在纵壁部52的左右两端,开口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外部气体进气口52a。外部气体进气口52a的下端52a1与后述的维护用盖75的罩部75a相比位于上方。如图7所示,外部气体进气口52a与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的纵壁部43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挡风玻璃下部件>
如图2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是沿左右方向长度较长的钢制部件,其固定在将发动机室E和车室R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93的上端且从该上端向前方延伸,并通过悬臂构造支承前窗玻璃W。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凸缘部61,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3的上端及横梁5的下凸缘部51上;纵壁部62,其从凸缘部6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横壁部63,其从纵壁部6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W;和延伸部64,其从横壁部6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并通过悬臂构造支承前围上盖板7。
纵壁部62是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横梁5的纵壁部52的后方的部分。如图6所示,在纵壁部62的右端侧开口有鼓风机进气口62a。在鼓风机进气口62a的后方,连接有向车室R(参照图2)供给外部气体的鼓风机B。
如图6所示,横壁部63的左右两端位于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的上方。在横壁部63的前端侧与前窗玻璃W之间设有粘结剂94。
如图3所示,延伸部64是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相比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延伸部64由纵壁部64a、突出部64b和前壁部64c构成。
后壁部64a是与横壁部63的前端连续且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呈前倾状且呈直线状的部分。
突出部64b是设在延伸部64的前后方向中途且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倒V字状的部分。突出部64b由直线状的后侧纵壁部64b1、前倾状且直线状的上壁部64b2和大致垂直状的前侧纵壁部64b3构成,其中,后侧纵壁部64b1从纵壁部64a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上壁部64b2从后侧纵壁部64b1的上端向斜前下方延伸,前侧纵壁部64b3从上壁部64b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前壁部64c是从前侧纵壁部64b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水平状的部分。在前壁部64c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供卡定夹71d穿插的孔部64c1。在前壁部64c与发动机罩EH之间形成有开口部95。
<前围上盖板>
如图3所示,前围上盖板7是将形成在发动机罩EH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的开口部95覆盖的部件,且是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一起构成所谓前围箱(cowl box)的树脂制部件。前围上盖板7沿上下分为两部分而构成,具有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和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
如图3所示,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是覆盖开口部95的、纵剖观察下呈大致曲柄状(Z字状)的树脂制部件,由上壁部71a、侧壁部71b和下壁部71c构成。
上壁部71a是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前倾状的部分。上壁部71a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上壁部64b2的上方。
侧壁部71b是从上壁部71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垂直状的部分。侧壁部71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前侧纵壁部64b3的前方。
下壁部71c是从侧壁部71b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之后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部分。下壁部71c的后端侧沿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前壁部64c延伸,并在后端侧下部设有卡定夹71d。通过将卡定夹71d卡定在形成于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的孔部64c1中,而将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另外,在下壁部71c的前端设有压接在发动机罩EH上的密封橡胶71e。由此,能够将发动机罩EH与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之间气密甚至液密地保持,因此能够防止水从发动机罩EH与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之间浸入到发动机室E内。
如图3所示,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是配置在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的上方的树脂制部件,如图1所示,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具有主体部73和腿部74、74。此外,在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左右两端侧,贯穿地形成有用于从车辆V的外部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76、76、和与侧构件2的雨刷器枢轴孔2a连通的雨刷器轴孔77。
如图1及图3所示,作为前围上盖板主体的主体部73,是与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的左右两端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在纵剖观察下呈大致帽状的部分。
如图3所示,主体部73由后壁部73a、突出部73b和前壁部73c构成。
后壁部73a是从前窗玻璃W侧向斜前上方延伸之后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后壁部73a的后端与前窗玻璃W的上表面抵接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与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之间夹入前窗玻璃W的前端Wa侧的方式进行夹持。此外,作为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固定方法,也可以以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与前窗玻璃W之间夹入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后壁部73a的方式进行夹持而固定。另外,还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卡定夹将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后壁部73a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后壁部64a上。
突出部73b是向上方突出且从前后及上方将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突出部64b覆盖的大致向下的コ字状的部分。突出部73b由大致垂直状的后侧纵壁部73b1、呈前倾形状且纵剖观察下呈凹形状的上壁部73b2、和大致垂直状的前侧纵壁部73b3构成,其中,后侧纵壁部73b1从后壁部73a的前端向上方延伸,上壁部73b2从后侧纵壁部73b1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前侧纵壁部73b3从上壁部73b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后侧纵壁部73b1相对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后侧纵壁部64b1而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纵壁部73a、后侧纵壁部73b1、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后壁部64a及后侧纵壁部64b1,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在纵剖观察下呈大致V字状的第2排水部H2。第2排水部H2位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侧。如图6所示,第2排水部H2经由形成于左右两端的连通孔H2a、H2a而与左右的气液分离室8、8连通,起到将从前窗玻璃W流来的水向气液分离室8、8排出的作用。
回到图3,在后壁部73a与后侧纵壁部73b1的边界部分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后侧开口部73d,所述后侧开口部73d起到将水从前窗玻璃W向第2排水部H2引导的作用。
上壁部73b2的中央侧通过熔接或粘结剂而固定在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的上壁部71a上。上壁部73b2的前端侧相对于下壁部71c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上方,前侧纵壁部73b3相对于侧壁部71b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壁部73b2、前侧纵壁部73b3、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的侧壁部71b及下壁部71c,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在纵剖观察下呈大致矩形状的第1排水部H1。第1排水部H1位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侧。如图6所示,第1排水部H1经由形成于左右两端的连通孔H1a、H1a而与左右的气液分离室8、8连通,起到将从发动机罩EH流来的水向气液分离室8、8排出的作用。
回到图3,在前侧纵壁部73b3的下端侧,沿前后贯穿地形成有前侧开口部73e,所述前侧开口部73e起到将水从发动机罩EH向第1排水部H1引导的作用。
前壁部73c是从前侧纵壁部73b3的下端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呈后倾形状且呈直线状的部分。前壁部73c通过熔接或粘结剂而固定在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的下壁部71c上。前壁部73c配置在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的正下方。由此,能够捕获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流下的水并将其恰当地向第1排水部H1引导。
如图1所示,腿部74是从主体部73的左右两端侧的前端向下方延伸之后以绕到前围上盖板下部件71下侧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而形成的部分。腿部74支承在减震器基座3的上端前侧。如图6所示,在腿部74上,沿前后贯穿地形成有将气液分离室8的内外连通的维护用开口部74a。维护用开口部74a位于气液分离室8的前方,并通过树脂制的维护用盖75而被封堵。在需要对减震器D进行维护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将维护用盖75拆下而进行维护。
在维护用盖75的后表面(背面)上,一体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罩部75a。罩部75a位于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的上方,并以随着趋向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75a的上表面构成了供从第1排水部H1、H2导入的水或从外部气体导入口76导入的外部气体(空气)及水流动的整流面。
<气液分离室>
如图4及图6所示,气液分离室8是设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将从外部气体导入口76(参照图1)导入的外部气体和水分离并且将从第1排水部H1、H2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空间。如图6及图7所示,气液分离室8由侧构件2、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的横壁部42及纵壁部43、横梁5的纵壁部52、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主体部73及腿部74包围而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基本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适当参照图1至图8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此外,图6及图8的实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图6的虚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3所示,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与前围上盖板上部件72的前侧纵壁部73b3之间流入的水(例如洗车时的水或雨水等),经由前壁部73c及前侧开口部73e而被向第1排水部H1引导。
另一方面,在前窗玻璃W上传递而流来的水,经由后壁部73a及后侧开口部73d而被向第2排水部H2引导。
接着,如图6所示,被引导到第1排水部H1、H2的水在流向车辆侧方之后,经由连通孔H1a、H2a而被引导到气液分离室8内。
接着,被引导到气液分离室8内的水在落到维护用盖75的罩部75a的上表面之后,在所述罩部75a上传递而流向第3排水部H3。
接着,如图8所示,被引导到第3排水部H3的水,在底壁部42b上传递而流向车辆侧方之后,经由侧伸出部15的切缺部15a(参照图4)向车辆侧方(未图示的挡泥板内部)排出。
即,从前围上盖板7的左右两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76、76(参照图1)导入到气液分离室8内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进气口52a、闭合截面K及鼓风机进气口62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B中。然后,外部气体经由鼓风机B被引入到车室R中。
另一方面,从外部气体导入口76、76及雨刷器轴孔77(参照图1)流入到气液分离室8内的水,在维护用盖75的罩部75a上传递而流向第3排水部H3。
然后,导入到第3排水部H3的水,在底壁部42b上传递而流向车辆侧方之后,经由侧伸出部15的切缺部15a(参照图4)而向车辆侧方排出。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5的外部气体进气口52a的下端52a1与构成供外部气体流动的整流面的维护用盖75的罩部75a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质量大于外部气体的水更容易与横梁5的纵壁部52碰触,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
而且,鼓风机进气口62a设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52a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水从外部气体进气口52a通过了的情况下,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中的鼓风机进气口62a的上侧部分碰触。而且,流入到闭合截面K内的水在横梁5的下凸缘部51上传递而向车辆侧方排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通过设在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气液分离室8、8,能够将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并且,通过位于发动机罩EH的后端EHa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排水部H1,将从发动机罩EH流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前围上盖板7中的水的滞留。因此,不需要在车宽方向中央侧设置兼具气液分离性和排水性的较大截面空间,从而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由此,在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制出可使挡风玻璃下部件6、前围上盖板7、前窗玻璃W及发动机罩EH降低的空间,进而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而且,通过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6、前围上盖板7、前窗玻璃W及发动机罩EH,能够降低车辆V的车高,因此,能够减少车辆V的正面投影面积来提高燃料效率。
通常,若从前窗玻璃W流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滞留,则会产生如下弊端:虽然水被雨刷器刮除,但刮除的水会再次附着在前窗玻璃W上,从而导致车辆前方的视野性恶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突出部73b与前围上盖板7之间设置第2排水部H2,将从前窗玻璃W流入到前围上盖板7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前围上盖板7中的水的滞留,其中,第2排水部H2位于前窗玻璃W的前端Wa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由此,能够防止水再次附着到前窗玻璃W上,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维护用开口部74a封堵的维护用盖75具有罩部75a,所述罩部75a覆盖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由此,能够抑制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及减震器D上的水的滞留,并且能够抑制随水流来的灰尘或尘土等的滞留。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75a以越趋向第3排水部H3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在罩部75a上传递流动的水通过自重作用而容易被向第3排水部H3引导,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排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维护用盖75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75a,所以在从维护用开口部74a拆下维护用盖75的同时,罩部75a会露出于气液分离室8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滞留在罩部75a上的灰尘或尘土等的清扫。
而且,由于在维护用盖75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75a,所以与另行准备将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覆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部件数量、成本及组装工时的削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具有柔软性的密封材料46设在构成气液分离室8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纵壁部43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能够同时实现将从发动机室E通向气液分离室8的热传递阻隔的隔热功能、和相对于上方的冲击吸收功能。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挡风玻璃下部件6等由钢制部件形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铝板等其它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维护用盖75的后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罩部75a,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维护用盖75分体地形成罩部75a,并将其固定在维护用盖75的后表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外部气体及水在维护用盖75的罩部75a的上表面上流动,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罩部75a,使水在减震器基座3的上表面部31及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的固定部41的上表面上流动。该情况下,优选对减震器基座3、减震器基座支承件4及减震器D实施涂装或镀金等表面处理。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车辆前部构造
1     上构件
12    固定部
3     减震器基座
31    上表面部
4     减震器基座支承件
43    纵壁部
46    密封材料
5     横梁
6     挡风玻璃下部件
64    延伸部
64b   突出部
7     前围上盖板
71    前围上盖板下部件
72    前围上盖板上部件
73    主体部(前围上盖板主体)
74    腿部
74a   维护用开口部
75    维护用盖
75a   罩部
8     气液分离室
95    开口部
H1    第1排水部
H1a   连通孔
H2    第2排水部
H2a   连通孔
H3    第3排水部
V     车辆
R     车室
E     发动机室
EH    发动机罩
EHa   后端
W     前窗玻璃
Wa    前端
D     减震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
一对气液分离室,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并具有与所述前窗玻璃的前端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和
前围上盖板,其由所述延伸部支承,并将形成在所述延伸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还具有设在所述延伸部上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2排水部,该第2排水部位于所述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所述前窗玻璃流到所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所述气液分离室排出,
所述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室将沿所述第2排水部流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2.(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上设有第1排水部,该第1排水部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所述发动机罩流到所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所述气液分离室排出,
所述第1排水部相对于所述第2排水部配置在前方,
所述第1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室将沿所述第1排水部流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3.(修改后)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一对减震器基座,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且支承减震器,具有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底面的上表面部;和
横梁,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隔开间隔地设在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后方,
在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第3排水部,
所述上表面部以越趋向所述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
前围上盖板主体,其沿车宽方向延伸,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基座隔开间隔地设在上方,且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上表面;
腿部,其从所述前围上盖板主体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支承在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前端;和
维护用开口部,其形成在所述腿部上,并将所述气液分离室内外连通,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上装拆自如地设有将所述维护用开口部封堵的维护用盖,
所述维护用盖具有覆盖所述上表面部的罩部。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连结所述减震器基座和所述横梁的减震器基座支承件,
所述减震器基座支承件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下方,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纵壁部,
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之间设有具有柔软性的密封材料。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条约第19条(1)的说明
1.修改内容
(1)基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对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至3进行了修改。
2.说明
(1)关于权利要求1的修改,在原权利要求1中,增加了原权利要求2、原权利要求3的记载事项的一部分即“所述气液分离室将沿所述第2排水部流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内容,并且,从原权利要求1删除了与“第1排水部”相关的记载。修改依据是基于说明书第13页第2段、第7-9段、图4、图6、图8的描述。
(2)关于权利要求2,基于原权利要求1的与“第1排水部”相关的记载而新增了该内容,而且,还增加了“所述第1排水部相对于所述第2排水部配置在前方,所述第1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室将沿所述第1排水部流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内容。修改依据是基于原权利要求3、说明书第13页第2段、第7-9段、图2、图3、图4、图6、图8的描述。
(3)关于权利要求3的修改,从原权利要求3删除了“所述第1排水部及所述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的记载。
(4)由此,本次修改没有增加新的事项。

Claims (5)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
一对气液分离室,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和空气分离;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并具有与所述前窗玻璃的前端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和
前围上盖板,其由所述延伸部支承,并将形成在所述延伸部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上设有第1排水部,该第1排水部位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所述发动机罩流到所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还具有设在所述延伸部的前后方向中途、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2排水部,该第2排水部位于所述前窗玻璃的前端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从所述前窗玻璃流到所述前围上盖板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排水部及所述第2排水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所述气液分离室连通,
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
一对减震器基座,其设在车宽方向两侧,并且支承减震器,具有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底面的上表面部;和
横梁,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隔开间隔地设在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后方,
在所述减震器基座与所述横梁之间设有向车辆侧方排水的第3排水部,
所述上表面部以越趋向所述第3排水部而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
前围上盖板主体,其沿车宽方向延伸,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基座隔开间隔地设在上方,且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上表面;
腿部,其从所述前围上盖板主体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支承在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前端;和
维护用开口部,其形成在所述腿部上,并将所述气液分离室内外连通,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上装拆自如地设有将所述维护用开口部封堵的维护用盖,
所述维护用盖具有覆盖所述上表面部的罩部。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连结所述减震器基座和所述横梁的减震器基座支承件,
所述减震器基座支承件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下方,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构成所述气液分离室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纵壁部,
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之间设有具有柔软性的密封材料。
CN201380009993.2A 2012-02-20 2013-02-04 车辆前部构造 Pending CN1041144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3874 2012-02-20
JP2012-033874 2012-02-20
PCT/JP2013/052452 WO2013125334A1 (ja) 2012-02-20 2013-02-04 車両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4435A true CN104114435A (zh) 2014-10-22

Family

ID=4900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9993.2A Pending CN104114435A (zh) 2012-02-20 2013-02-04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8629A1 (zh)
EP (1) EP2818387A4 (zh)
JP (1) JP5747117B2 (zh)
CN (1) CN104114435A (zh)
WO (1) WO201312533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763A (zh) * 2015-02-16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6994945A (zh) * 2015-11-12 2017-08-0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水箱盖
CN108146511A (zh) * 2018-02-06 2018-06-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08202766A (zh) * 2016-12-19 2018-06-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CN110271508A (zh) * 2019-06-10 2019-09-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组件及车辆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N111746660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5777B1 (ko) * 2016-11-01 2018-05-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울 유닛
JP6565889B2 (ja) * 2016-12-19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816662B2 (ja) * 2017-06-26 2021-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8275209B (zh) * 2018-01-30 2019-08-0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舱室的搭接结构
JP6540846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KR102660343B1 (ko) * 2019-04-11 2024-04-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JP7221886B2 (ja) * 2020-01-17 2023-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2021160624A (ja) * 2020-04-01 2021-10-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FR3139522A1 (fr) * 2022-09-08 2024-03-15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pour grille d’auve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0821A (ja) * 1981-08-20 1983-02-23 Seikou Shokai:Kk エアボツクス構造
DE3736780C1 (de) * 1987-10-30 1988-12-01 Daimler Benz Ag Abdeckleiste fuer die Unterkante einer eingeklebten Windschutzscheibe eines Kraftwagens
JPH0569858A (ja) 1991-09-12 1993-03-2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DE4303663C1 (de) * 1993-02-09 1994-03-31 Daimler Benz Ag Der Stirnwand eines Kraftwagens vorgeschaltete, wasserabscheidende Luftansaugvorrichtung
JPH09132026A (ja) * 1995-11-10 1997-05-2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カウルボックス構造
JP4104392B2 (ja) 2002-07-25 2008-06-18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外気導入部の水入り防止構造
JP4685595B2 (ja) * 2005-11-02 2011-05-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のカウルダクト
JP5203815B2 (ja) * 2008-06-30 2013-06-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4843815B2 (ja) * 2008-07-18 2011-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2010143537A (ja) * 2008-12-22 2010-07-01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取付け構造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763A (zh) * 2015-02-16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5882763B (zh) * 2015-02-16 2018-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6994945A (zh) * 2015-11-12 2017-08-0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水箱盖
CN108202766A (zh) * 2016-12-19 2018-06-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CN108146511A (zh) * 2018-02-06 2018-06-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08146511B (zh) * 2018-02-06 2024-01-26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US11377155B2 (en) 2019-03-27 2022-07-05 Honda Motor Co., Ltd. Cowl top structure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N111746660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构造
CN111746658B (zh) * 2019-03-27 2022-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N111746660B (zh) * 2019-03-27 2022-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构造
CN110271508B (zh) * 2019-06-10 2020-07-2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组件及车辆
CN110271508A (zh) * 2019-06-10 2019-09-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盖板组件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7117B2 (ja) 2015-07-08
US20150028629A1 (en) 2015-01-29
EP2818387A4 (en) 2015-11-04
EP2818387A1 (en) 2014-12-31
WO2013125334A1 (ja) 2013-08-29
JPWO2013125334A1 (ja) 2015-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4435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5714728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9126634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vehicle
CN100506625C (zh) 改进的机动车辆前端与车身侧边的连接件
CN104349968A (zh) 车辆车架构造
CN207433228U (zh) 一种汽车顶盖安装结构
US20160375844A1 (en) Panel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JP6172202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EP2460713A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WO2013133097A1 (ja) エアガイド構造
JP2015523255A (ja) 3要素ウォーターボックスを有する自動車両用設備
CN110758054B (zh) 一种汽车中空调进风口用的防护结构
JP6477632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整流構造
CN206374831U (zh) 一种前舱上边梁组件
JP4547610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06278198U (zh) 一种一体成型三轮车车架
CN111071341A (zh)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CN106892000B (zh) 汽车前围结构
CN106043454A (zh) 电动汽车车身流水槽
JP2016199199A (ja)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CN210027623U (zh) 一种提升前悬安装点刚度的前轮罩安装结构
JP6156436B2 (ja) 自動車の床下構造
CN210116353U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排水结构以及车辆
JP2011084269A (ja) 車体構造のサイドメンバ
CN219523820U (zh) 一种车身前流水槽总成结构及汽车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