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7830B -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7830B
CN111417830B CN201880076801.2A CN201880076801A CN111417830B CN 111417830 B CN111417830 B CN 111417830B CN 201880076801 A CN201880076801 A CN 201880076801A CN 111417830 B CN111417830 B CN 111417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layer
functional layer
strain
me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8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7830A (zh
Inventor
美齐津英司
汤口昭代
足立重之
浅川寿昭
北村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3572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6575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417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7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7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7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1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 G01B7/18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using change in resista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 G01L1/2268Arrangements for correcting or for compensating unwanted effe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4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copp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1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 G01B7/18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using change in resistance
    • G01B7/2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using change in resistance formed by printed-circuit techniqu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 G01L1/2287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strain gau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14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sisto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on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7/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resistors
    • H01C17/0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resistors adapted for coating resistive material on a base
    • H01C17/06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resistors adapted for coating resistive material on a base by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serigraphy
    • H01C17/06506Precursor compositions therefor, e.g. pastes, inks, glass frits
    • H01C17/06513Precursor compositions therefor, e.g. pastes, inks, glass fr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sistive component
    • H01C17/06526Precursor compositions therefor, e.g. pastes, inks, glass fr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sistive component composed of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3/00Non-adjustable metal resistors made of wire or ribbon, e.g. coiled, woven or formed as grids
    • H01C3/10Non-adjustable metal resistors made of wire or ribbon, e.g. coiled, woven or formed as grids the resistive element having zig-zag or sinusoidal configuration
    • H01C3/12Non-adjustable metal resistors made of wire or ribbon, e.g. coiled, woven or formed as grids the resistive element having zig-zag or sinusoidal configuration lying in one pla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应变片包括:基材,具有可挠性;功能层,在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上,由金属、合金、或金属的化合物形成;电阻体,在所述功能层的一个表面上,由包含铬和镍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形成;以及绝缘树脂层,覆盖所述电阻体。

Description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变片(strain gauge)及传感器模块。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应变片,其粘贴在测定对象物上,以对测定对象物的应变进行检测。应变片具有用于对应变进行检测的电阻体,作为电阻体的材料,例如使用包含Cr(铬)或Ni(镍)的材料。另外,电阻体例如形成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基材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49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具有可挠性的基材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在基材上形成稳定的电阻体,并且应变特性(应变率、应变率温度系数TCS、以及电阻温度系数TCR)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在具有可挠性的基材上所形成的电阻体的应变片中,提高应变特性的稳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应变片包括:基材,具有可挠性;功能层,在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上,由金属、合金、或金属的化合物形成;电阻体,在所述功能层的一个表面上,由包含铬和镍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形成;以及绝缘树脂层,覆盖所述电阻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能够在包括在具有可挠性的基材上所形成的电阻体的应变片中,提高应变特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剖面图。
图3A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1)。
图3B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2)。
图3C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3)。
图4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应变片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剖面图。
图7A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1)。
图7B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2)。
图7C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3)。
图7D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4)。
图8A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5)。
图8B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6)。
图8C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7)。
图8D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其8)。
图9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应变片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应变片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块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功能层的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的图。
图13是示出电阻体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的图。
图14是示出基材的膨胀系数与电阻体的内部应力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示出基材的表面凹凸与电阻体的针孔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部件赋予相同符号,并且有时会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平面图。图2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剖面图,示出了沿图1的线A-A的剖面。如图1及图2所示,应变片1具有基材10、功能层20、电阻体30、端子部41、以及覆盖层6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示出电阻体30,为方便起见,对于覆盖层60仅以虚线示出了其外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起见,在应变片1中,基材10的设置有电阻体30的一侧为上侧或一侧,未设置电阻体30的一侧为下侧或另一侧。另外,各部位的设置有电阻体30的一侧的表面为一个表面或上表面,未设置电阻体30的一侧的表面为另一表面或下表面。但是,也可以以上下颠倒的状态来使用应变片1,或者可以以任意角度来布置应变片1。另外,平面图是指从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法线方向对对象物进行观察的视图,平面形状是指从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法线方向对对象物进行观察时的形状。
基材10是作为用于形成电阻体30等的基底层的部件,并且具有可挠性。对于基材1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5μm~500μm。特别地,从来自经由粘合层等接合在基材10的下表面上的应变体表面的应变的传递性、对于环境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来看,基材10的厚度优选为5μm~200μm,从绝缘性的观点来看,更优选为10μm以上。
基材10例如可以由PI(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PEEK(聚醚醚酮)树脂、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聚烯烃树脂等绝缘树脂薄膜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是指厚度为大约500μm以下、并且具有可挠性的部件。
在此,“由绝缘树脂薄膜形成”并不妨碍在基材10的绝缘树脂薄膜中含有填充剂或杂质等。基材10例如也可以由含有二氧化硅或氧化铝等填充剂的绝缘树脂薄膜形成。
功能层20作为电阻体30的下层形成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即,功能层20的平面形状与图1所示的电阻体30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功能层20的厚度例如可以为大约1nm~100nm。
在本申请中,功能层是指至少具有促进作为上层的电阻体30的晶体生长的功能的层。功能层20优选还具有防止电阻体30因基材10中所含的氧或水分而氧化的功能、以及提高基材10与电阻体30之间的密合性的功能。功能层20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
由于构成基材10的绝缘树脂薄膜包含氧或水分,因此特别在电阻体30包含Cr(铬)的情况下,由于Cr会形成自氧化膜,因此使功能层20具有防止电阻体30氧化的功能是有效的。
关于功能层20的材料,只要其是至少具有促进作为上层的电阻体30的晶体生长的功能的材料,便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举出选自由Cr(铬)、Ti(钛)、V(钒)、Nb(铌)、Ta(钽)、Ni(镍)、Y(钇)、Zr(锆)、Hf(铪)、Si(硅)、C(碳)、Zn(锌)、Cu(铜)、Bi(铋)、Fe(铁)、Mo(钼)、W(钨)、Ru(钌)、Rh(铑)、Re(铼)、Os(锇)、Ir(铱)、Pt(铂)、Pd(钯)、Ag(银)、Au(金)、Co(钴)、Mn(锰)、Al(铝)组成的群组一种或多种的金属、该群组中的任意金属的合金、或者该群组中的任意金属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合金,例如可以举出FeCr、TiAl、FeNi、NiCr、CrCu等。另外,作为上述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TiN、TaN、Si3N4、TiO2、Ta2O5、SiO2等。
电阻体30是以预定图案形成在功能层20的上表面上的薄膜,并且是经受应变而产生电阻变化的感测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方便起见,以阴影图案示出电阻体30。
电阻体30例如可以由包含Cr(铬)的材料、包含Ni(镍)的材料、或包含Cr和Ni两者的材料形成。即,电阻体30可以由包含Cr和Ni中的至少一者的材料形成。作为包含Cr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Cr混合相膜。作为包含Ni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Cu-Ni(铜镍)。作为包含Cr和Ni两者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Ni-Cr(镍铬)。
在此,Cr混合相膜是对Cr、CrN、Cr2N等进行相混合而成的膜。Cr混合相膜可以包含氧化铬等不可避免的杂质。另外,构成功能层20的材料的一部分可以扩散至Cr混合相膜。在此情况下,构成功能层20的材料和氮也有时会形成化合物。例如,在功能层20由Ti形成的情况下,在Cr混合相膜中有时会包含Ti或TiN(氮化钛)。
对于电阻体3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0.05μm~2μm。特别地,从构成电阻体30的晶体的结晶性(例如,α-Cr的结晶性)得到提高的观点来看,电阻体30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从能够减少因构成电阻体30的膜的内部应力而引起的膜的裂纹或从基材10上翘曲的观点来看,更优选为1μm以下。
通过在功能层20上形成电阻体30,从而能够利用稳定的晶相来形成电阻体30,因此能够提高应变特性(应变率、应变率温度系数TCS、以及电阻温度系数TCR)的稳定性。
例如,在电阻体30是Cr混合相膜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功能层20,从而能够形成以α-Cr(α-铬)作为主成分的电阻体30。由于α-Cr为稳定的晶相,因此能够提高应变特性的稳定性。
在此,主成分是指对象物质占构成电阻体的全部物质的50质量%以上。在电阻体30是Cr混合相膜的情况下,从提高应变特性的观点来看,电阻体30优选包含80重量%以上的α-Cr。需要说明的是,α-Cr是bcc结构(体心立方晶格结构)的Cr。
另外,通过使构成功能层20的金属(例如Ti)扩散至Cr混合相膜,从而能够提高应变特性。具体地,可以将应变片1的应变率设为10以上,并且将应变率温度系数TCS及电阻温度系数TCR设为-1000ppm/℃~+1000ppm/℃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从将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设为零附近以减少基材10的翘曲的观点来看,基材10的膨胀系数优选为7ppm/K~20ppm/K。例如可以通过进行基材10的材料的选定、基材10中所含有填充剂的材料的选定以及含量的调整等,来对基材10的膨胀系数进行调整。
然而,如果在基材10上形成电阻体30,则有时会在电阻体30上产生针孔(pinhole),并且如果在电阻体30上产生的针孔数超过预定值,则应变特性可能会恶化,或可能无法起到应变片的功能。发明人发现:在电阻体30上产生针孔的原因之一是从基材10的上表面10a突出的填充剂。
即,如果基材10含有填充剂,则填充剂的一部分会从基材10的上表面10a突出,使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增大。因此,在形成于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的电阻体30上所产生的针孔数增加,并成为应变特性的恶化等的主要原因。
发明人发现:在电阻体30的厚度为0.05μm以上的情况下,如果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为15nm以下,则能够抑制在电阻体30上所产生的针孔数从而维持应变特性。
即,在电阻体30的厚度为0.05μm以上的情况下,从降低在形成于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的电阻体30上所产生的针孔数以维持应变特性的观点来看,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优选为15nm以下,如果表面凹凸为15nm以下,则即便基材10含有填充剂也不会导致应变特性的恶化。需要说明的是,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可以为0nm。
例如可以通过对基材10进行加热来减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或者,也可以使用大致垂直地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照射激光以将凸部削去的方法、使水刀等能够与基材10的上表面10a平行地移动以将凸部刮掉的方法、利用砂轮对基材10的上表面10a进行研磨的方法、或者对基材10一边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加压的方法(热压)等,来代替针对基材10的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凹凸是算数平均粗糙度,通常表示为Ra。表面凹凸例如可以利用三维光学干涉法来测定。
端子部41从电阻体30的两端部延伸,并且在平面图中形成为比电阻体30宽的大致矩形形状。端子部41是用于将因应变而产生的电阻体30的电阻值的变化输出至外部的一对电极,例如与外部连接用的引线等接合。电阻体30例如从一个端子部41呈之字形延伸并折返从而与另一个端子部41连接。可以利用焊接性优于端子部41的金属来覆盖端子部41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为方便起见对电阻体30和端子部41赋予不同符号,但是两者可以在相同工序中由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
覆盖层60是以覆盖电阻体30并使端子部41露出的方式设置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的绝缘树脂层。通过设置覆盖层60,从而能够防止在电阻体30上产生机械性的损伤等。另外,通过设置覆盖层60,从而能够保护电阻体30不受湿气等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覆盖层60可以设置为对除了端子部41以外的整个部分进行覆盖。
覆盖层60例如可以由PI树脂、环氧树脂、PEEK树脂、PEN树脂、PET树脂、PPS树脂、复合树脂(例如硅酮树脂、聚烯烃树脂)等绝缘树脂形成。覆盖层60可以含有填充剂或颜料。对于覆盖层6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2μm~30μm。
图3A~图3C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示出了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为了制造应变片1,首先,在图3A所示的工序中,准备基材10,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形成功能层20。基材10及功能层20的材料和厚度如上所述。
功能层20例如可以利用传统的溅射法来进行真空成膜,该传统的溅射法以能够形成功能层20的原料作为靶,并且向腔室内导入Ar(氩)气体。通过使用传统的溅射法,从而能够一边利用Ar对基材10的上表面10a进行蚀刻一边形成功能层20,因此能够使功能层20的成膜量最小化从而获得密合性改善效果。
但是,其仅是功能层20的成膜方法的一个示例,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形成功能层20。例如,可以在功能层20的成膜之前通过使用了Ar等的等离子体处理等将基材10的上表面10a活化从而获得密合性改善效果,然后使用通过磁控溅射法来对功能层20进行真空成膜的方法。
接着,在图3B所示的工序中,在功能层20的整个上表面上形成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之后,利用光刻法将功能层20、以及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图案化成图1所示的平面形状。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材料和厚度如上所述。电阻体30和端子部41可以利用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例如可以利用以能够形成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原料作为靶的磁控溅射法来形成。对于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可以利用反应溅射法、蒸镀法、电弧离子镀法或脉冲激光沉积法等来代替磁控溅射法而进行成膜。
对于功能层20的材料与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材料的组合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Ti作为功能层20,并且形成以α-Cr(α-铬)作为主成分的Cr混合相膜作为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
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利用以能够形成Cr混合相膜的原料作为靶、并且向腔室内导入Ar气体的磁控溅射法,来形成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或者,可以以纯Cr作为靶,向腔室内导入Ar气体以及适量的氮气,并利用反应溅射法来形成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
在这些方法中,能够以由Ti构成的功能层20为开端对Cr混合相膜的生长面进行限制,并且形成以作为稳定的晶体结构的α-Cr为主成分的Cr混合相膜。另外,通过使构成功能层20的Ti扩散至Cr混合相膜,从而使应变特性得到提高。例如,能够使应变片1的应变率为10以上,并且使应变率温度系数TCS及电阻温度系数TCR在-1000ppm/℃~+1000ppm/℃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阻体30为Cr混合相膜的情况下,由Ti构成的功能层20具备促进电阻体30的晶体生长的功能、防止电阻体30因包含在基材10中的氧或水分而氧化的功能、以及提高基材10与电阻体30之间的密合性的功能的全部功能。使用Ta、Si、Al、Fe来代替Ti用作功能层20的情况也同样。
接着,在图3C所示的工序中,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形成覆盖电阻体30并且使端子部41露出的覆盖层60。覆盖层60的材料和厚度如上所述。覆盖层60例如可以通过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以覆盖电阻体30且使端子部41露出的方式层压半固化状态的热固性的绝缘树脂薄膜,并进行加热使其固化来制作。覆盖层60也可以通过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以覆盖电阻体30且使端子部41露出的方式涂布液状或糊状的热固性的绝缘树脂,并进行加热使其固化来制作。通过以上工序,完成了应变片1。
这样一来,通过在电阻体30的下层设置功能层20,从而能够促进电阻体30的晶体生长,并且能够制作由稳定的晶相构成的电阻体30。因此,在应变片1中,能够提高应变特性的稳定性。另外,通过使构成功能层20的材料扩散至电阻体30,从而能够在应变片1中提高应变特性。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示出了在覆盖层的下层设置绝缘层的应变片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图4是示出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应变片的剖面图,示出了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如图4所示,应变片1A与应变片1(参见图1、图2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覆盖层60的下层设置了绝缘层50。需要说明的是,覆盖层60也可以设置为覆盖除了端子部41以外的整个部分。
绝缘层50以覆盖电阻体30且使端子部41露出的方式设置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覆盖层60例如可以设置为覆盖绝缘层50的侧面的一部分以及上表面。
对于绝缘层50的材料,只要其电阻高于电阻体30及覆盖层60便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Si、W、Ti、Ta等的氧化物或氮化物。对于绝缘层5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0.05μm~1μm。
对于绝缘层50的形状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溅射法或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真空工艺、或旋涂法或溶胶凝胶法等溶液工艺。
这样一来,通过在覆盖层60的下层设置绝缘层50,从而与单独设置覆盖层6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绝缘性及环境密封性。因此,能够根据绝缘性及环境密封性的要求规格来适当地设置绝缘层50。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电极设为层叠结构的应变片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图5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剖面图,示出了沿图5的线B-B的剖面。如图5及图6所示,应变片2具有层叠有多个层的电极40A。需要说明的是,覆盖层60可以设置为覆盖除了电极40A以外的整个部分。
电极40A设置成层叠有多个金属层的层叠结构。具体地,电极40A具有从电阻体30的两端部延伸的端子部41、在端子部41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2、在金属层42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3、以及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4。金属层4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金属层的代表性的一个示例,金属层4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金属层的代表性的一个示例。
对于金属层42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Cu(铜)。对于金属层42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0.01μm~1μm。
作为金属层43的材料,优选使用Cu、Cu合金、Ni、或Ni合金。作为金属层43的厚度,可以考虑针对电极40A的焊接性来确定,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通过使用Cu、Cu合金、Ni、或Ni合金作为金属层43的材料,并且将金属层43的厚度设为1μm以上,从而使焊料溶蚀得到改善。另外,通过使用Cu、Cu合金、Ni、或Ni合金作为金属层43的材料,并且将金属层43的厚度设为3μm以上,从而使焊料溶蚀进一步得到改善。需要说明的是,从容易进行电解镀的观点来看,金属层43的厚度优选为30μm以下。
在此,焊料溶蚀是指构成电极40A的材料溶解在与电极40A接合的焊料中,从而使电极40A的厚度变薄或消失。当发生焊料溶蚀时,由于与接合在电极40A上的引线等的粘合强度或抗拉强度有可能会降低,因此优选不发生焊料溶蚀。
作为金属层44的材料,可以选择焊料润湿性优于金属层43的材料。例如,如果金属层43的材料为Cu、Cu合金、Ni、或Ni合金,则可以使用Au(金)作为金属层44的材料。通过用Au来覆盖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表面,从而能够防止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氧化及腐蚀,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焊料润湿性。使用Pt(铂)代替Au作为金属层44的材料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对于金属层44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0.01μm~1μm。
需要说明的是,在平面图中,虽然端子部41在金属层42、43及44的层叠部的周围露出,但是端子部41也可以是与金属层42、43及44的层叠部相同的平面形状。
图7A~图8D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应变片的制造工序的图,示出了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为了制造应变片2,首先,在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3A同样的工序之后,在图7A所示的工序中,在功能层20的上表面上形成金属层300。金属层300是最终被图案化而成为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层。因此,金属层300的材料和厚度与上述的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材料和厚度相同。
金属层300例如可以利用以能够形成金属层300的原料作为靶的磁控溅射法来形成。金属层300也可以利用反应溅射法、蒸镀法、电弧离子镀法或脉冲激光沉积法等来代替磁控溅射法而形成。
接着,在图7B所示的工序中,以覆盖金属层300的上表面的方式,例如利用溅射法或无电解镀法等,形成将成为金属层42的晶种层420。
接着,在图7C所示的工序中,在晶种层420的整个上表面上形成光敏性的抗蚀剂800,并且进行曝光及显影以形成将用于形成电极40A的区域露出的开口部800x。作为抗蚀剂800,例如可以使用干膜抗蚀剂等。
接着,在图7D所示的工序中,例如利用以晶种层420作为供电路径的电解镀法,在从开口部800x内露出的晶种层420上形成金属层43,并且进一步在金属层43上形成金属层44。由于电解镀法的生产节拍(takt)较高、并且能够形成低应力的电解镀层作为金属层43因而优选。通过将膜厚较厚的电解镀层设为低应力,从而能够防止在应变片2上产生翘曲。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层44可以利用无电解镀法形成在金属层43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形成金属层44时金属层43的侧面被抗蚀剂800覆盖,因此金属层44仅形成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上,而未形成在侧面上。
接着,在图8A所示的工序中,去除图7D所示的抗蚀剂800。例如,可以通过将抗蚀剂800浸入能够将其材料溶解的溶液中来去除抗蚀剂800。
接着,在图8B所示的工序中,在晶种层420的整个上表面上形成光敏性的抗蚀剂810,并进行曝光及显影,从而将其图案化成与图5的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同样的平面形状。作为抗蚀剂810,例如可以使用干膜抗蚀剂等。
接着,在图8C所示的工序中,以抗蚀剂810作为蚀刻掩模,去除从抗蚀剂810露出的功能层20、金属层300及晶种层420,形成图5的平面形状的功能层20、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例如可以通过湿蚀刻,将功能层20、金属层300及晶种层420的不需要的部分去除。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在电阻体30上形成有晶种层420。
接着,在图8D所示的工序中,以金属层43及金属层44作为蚀刻掩模,将从金属层43及金属层44露出的不需要的晶种层420去除,以形成金属层42。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了将晶种层420蚀刻、且不将功能层20及电阻体30蚀刻的蚀刻液的湿蚀刻,将不需要的晶种层420去除。
在图8D所示的工序之后,与图3C所示的工序同样地,通过在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形成覆盖电阻体30并使电极40A露出的覆盖层60,从而完成了应变片2。
这样一来,作为电极40A,在端子部41上形成由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厚膜(1μm以上)构成的金属层43,并进一步在最表层形成由焊料润湿性优于金属层43的材料(Au或Pt)构成的金属层44,从而能够防止焊料溶蚀,并且能够提高焊料润湿性。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示出了层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电极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图9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应变片的剖面图,示出了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如图9所示,应变片2A与应变片2(参见图6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电极40A替换为电极40B。另外,与应变片2(参见图6等)的不同之处在于,覆盖层60被设置为覆盖除了电极40B以外的大致整个部分。
电极40B设置成层叠有多个金属层的层叠结构。具体地,电极40B具有从电阻体30的两端部延伸的端子部41、在端子部41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2、在金属层42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3、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5、以及在金属层45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4。换言之,电极40B是在电极40A的金属层43与金属层44之间设置有金属层45的构造。
对于金属层45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Ni。也可以使用NiP(镍磷)或Pd来代替Ni。另外,也可以将金属层45设为Ni/Pd(将Ni层和Pd层以该顺序层叠的金属层)。对于金属层45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1μm~2μm。
例如可以在图7D所示的工序中,利用以晶种层420作为供电路径的电解镀法,在金属层43上形成金属层45。
这样一来,对于电极的层叠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层叠数量。在此情况下,由于在端子部41上形成由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厚膜(1μm以上)构成的金属层43,并进一步在最表层形成由焊料润湿性优于金属层43的材料(Au或Pt)构成的金属层44,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也能够防止焊料溶蚀,并且能够提高焊料润湿性。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示出了层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电极的另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图10是示出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应变片的剖面图,示出了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如图10所示,应变片2B与应变片2A(参见图9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电极40B替换为电极40C。另外,与应变片2(参见图6等)的不同之处在于,覆盖层60被设置为覆盖除了电极40C以外的大致整个部分。
电极40C设置成层叠有多个金属层的层叠结构。具体地,电极40C具有从电阻体30的两端部延伸的端子部41、在端子部41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2、在金属层42的上表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3、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及侧面以及金属层42的侧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5A、以及在金属层45A的上表面及侧面上形成的金属层44A。金属层44A及45A的材料和厚度例如可以与金属层44及45同样地设定。需要说明的是,金属层4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金属层的代表性的一个示例。
为了形成电极40C,首先,在图7D所示的工序中,例如在利用以晶种层420作为供电路径的电解镀法形成金属层43之后,不形成金属层44,而是与图8A所示的工序同样地去除抗蚀剂800,然后,进行与图8B~图8D同样的工序。然后,例如可以利用无电解镀法,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及侧面、以及金属层42的侧面上形成金属层45A。接着,例如可以利用无电解镀法,在金属层45A的上表面及侧面上形成金属层44A。
这样一来,能够适当地并用电解镀及无电解镀来制作电极。在电极40C的构造中,在端子部41上形成由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厚膜(1μm以上)构成的金属层43,并进一步在最表层形成由焊料润湿性优于金属层43的材料(Au或Pt)构成的金属层44A。但是,由于最表层的金属层44A除了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上以外、在金属层42及43的侧面上也经由金属层45A形成,因此与电极40A和电极40B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构成金属层43的Cu、Cu合金、Ni、或Ni合金的氧化及腐蚀的效果,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焊料润湿性。
需要说明的是,不形成金属层45A,而在金属层43的上表面及侧面以及金属层42的侧面上直接形成金属层44A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即,金属层44A直接或间接地覆盖金属层43的上表面及侧面以及金属层42的侧面即可。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应变片的传感器模块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图11是示出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块的剖面图,示出了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如图11所示,传感器模块5具有应变片1、应变体110、以及粘合层120。需要说明的是,覆盖层60可以被设置为覆盖除了端子部41以外的整个部分。
在传感器模块5中,应变体110的上表面110a经由粘合层120与基材10的下表面10b粘合。应变体110是例如由Fe、SUS(不锈钢)、Al等金属或PEEK等树脂形成、并且根据所施加的力而变形(产生应变)的物体。应变片1能够将在应变体110中产生的应变作为电阻体30的电阻值变化加以检测。
粘合层120只要具有粘合应变片1与应变体110的功能的材料便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硅酮树脂、改性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改性聚氨酯树脂等。另外,可以使用粘结片等材料。对于粘合层12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为大约0.1μm~50μm。
为了制造传感器模块5,在制作了应变片1之后,例如在基材10的下表面10b和/或应变体110的上表面110a上涂布将成为粘合层120的上述任意的材料。接着,使基材10的下表面10b与应变体110的上表面110a相对,以夹着所涂布的材料的方式在应变体110上布置应变片1。或者,可以将粘结片夹在应变体110与基材10之间。
接着,一边将应变片1按压向应变体110侧一边将其加热至预定温度,并且使所涂布的材料固化以形成粘合层120。由此,经由粘合层120将应变体110的上表面110a与基材10的下表面10b粘合,从而完成了传感器模块5。传感器模块5例如可以应用于负载、压力、扭矩、加速度等的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感器模块5中,也可以使用应变片1A、2、2A或2B来代替应变片1。
[实施例1]
首先,作为事前实验,利用传统的溅射法在由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真空成膜出Ti膜作为功能层20。此时,以多个膜厚为目标制作了进行了Ti成膜的5个样本。
接着,针对制作的5个样本进行荧光X射线(XRF:X-ray Fluorescence)分析,并且得到图12所示的结果。从图12中的X射线峰确认出Ti的存在,并且从在X射线峰处的各个样本的X射线强度确认出能够在1nm~100nm的范围内对Ti膜的膜厚进行控制。
接着,作为实施例1,利用传统的溅射法在由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真空成膜出膜厚为3nm的Ti膜作为功能层20。
接着,在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功能层20的整个上表面上成膜出Cr混合相膜作为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之后,利用光刻法如图1所示对功能层20、以及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进行图案化。
另外,作为比较例1,在由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未形成功能层20,而是利用磁控溅射法成膜出Cr混合相膜作为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并利用光刻法如图1所示进行图案化。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的样本和比较例1的样本中,电阻体30及端子部41的成膜条件完全相同。
接着,针对实施例1的样本和比较例1的样本,进行X射线衍射(XRD:X-raydiffraction)评价,得到图13所示的结果。图13是2θ的衍射角度为36~48度的范围内的X射线衍射图案,实施例1的衍射峰向比较例1的衍射峰的右侧偏移。另外,实施例1的衍射峰高于比较例1的衍射峰。
实施例1的衍射峰位于α-Cr(110)的衍射线附近,并且认为通过设置由Ti构成的功能层20,从而促进了α-Cr的晶体生长从而形成了以α-Cr作为主成分的Cr混合相膜。
接着,制作多个实施例1的样本和比较例1的样本,并对应变特性进行了测定。作为其结果,实施例1的各样本的应变率为14~16,相比之下,比较例1的各样本的应变率小于10。
另外,实施例1的各样本的应变率温度系数TCS及电阻温度系数TCR在-1000ppm/℃~+1000ppm/℃的范围内,相比之下,比较例1的各样本的应变率温度系数TCS及电阻温度系数TCR未在-1000ppm/℃~+1000ppm/℃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通过设置由Ti构成的功能层20,从而制作出促进了α-Cr的晶体生长从而形成了以α-Cr作为主成分的Cr混合相膜、并且应变率为10以上且应变率温度系数TCS及电阻温度系数TCR在-1000ppm/℃~+1000ppm/℃范围内的应变片。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认为Ti向Cr混合相膜的扩散效果有助于应变特性的提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准备由膨胀系数不同的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多个基材10,并且针对成膜出Cr混合相膜作为电阻体30的情况下的基材10的膨胀系数与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得到了图14所示的结果。
对评价样本的翘曲进行测定并利用公式(1)所示的Stoney公式估算出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需要说明的是,从公式(1)可以看出,图14所示的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是每单位厚度的值,并且不取决于电阻体30的厚度。
[数1]
内部应力=ED2/6(1-ν)tR···(1)
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式(1)中,E为杨氏模量,ν为泊松比,D为基材10的厚度,t为电阻体30的厚度,R为基材10的曲率半径的变化。
从图14可以看出,通过将基材10的膨胀系数设定在7ppm/K~20ppm/K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将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保持在±0.4GPa的范围内。在此,±0.4GPa是产生使应变片1起作用的极限的翘曲的值,其是由发明人由实验获得的值。
换言之,如果基材10的膨胀系数超出7ppm/K~20ppm/K的范围,则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超出±0.4GPa的范围且应变片1的翘曲增大,从而无法起到应变片的功能。因此,需要将基材10的膨胀系数设定在7ppm/K~20ppm/K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基材10的材料并不必一定是聚酰亚胺树脂。
通过进行基材10的材料的选定、基材10中包含的填充剂的材料的选定及含量的调整等,从而能够将基材10的膨胀系数设定在7ppm/K~20ppm/K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通过将基材10的膨胀系数设定在7ppm/K~20ppm/K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吸收基材10与电阻体30之间的膨胀系数的差异及其他因素,并将电阻体30的内部应力保持在±0.4GPa的范围内。因此,减小了应变片1的翘曲,并且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应变特性的状态下使应变片1稳定地起作用。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准备了含有填充剂的由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多片基材10。然后,分别制作3个未进行加热处理的样本、在100℃下进行了加热处理的样本、在200℃下进行了加热处理的样本、在300℃下进行了加热处理的样本,并在返回室温之后,利用三维光学干涉法对各个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的表面凹凸进行测定。
接着,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各个基材10的上表面10a上成膜出厚度为0.05μm的电阻体30,并利用光刻法如图1所示进行图案化之后,利用使光从样本背面透射的光学透射法对在电阻体30上产生的针孔数进行测定。
接着,基于测定结果,将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与电阻体30上产生的针孔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图15。需要说明的是,图15所示的柱状图表示表面凹凸,折线图表示针孔数。另外,横轴上的100℃、200℃以及300℃表示对基材10进行加热处理时的温度,“未处理”表示未进行加热处理。
图15表明:通过在100℃以上且300℃以下的温度下对基材10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变成作为未处理时的大约一半的15nm以下,因此电阻体30上产生的针孔数急剧减少至大约1/7。但是,考虑到聚酰亚胺树脂的耐热温度,如果在超过25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则有可能发生变质或劣化。因此,优选在100℃以上且25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认为通过加热处理而减少表面凹凸的原因是,在因加热处理而引起热收缩时,构成基材10的聚酰亚胺树脂将填充剂卷入其内部。
根据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图15所示的未处理的针孔数(大约140)为使应变特性恶化的程度,加热处理后的针孔数(大约20)为未对应变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即,能够确认出:在使用膜厚为0.05μm的电阻体30的情况下,通过将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设为15nm以下,能够将在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减少至未对应变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显然在使用膜厚大于0.05μm的电阻体30的情况下,通过将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设为15nm以下,也能够将在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减少至未对应变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即,通过将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设为15nm以下,从而在使用膜厚为0.05μm以上的电阻体30的情况下,能够将在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减少至未对应变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这样一来,通过对基材10进行加热处理,能够使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为15nm以下,从而能够大幅地减少在膜厚为0.05μm以上的电阻体30上产生的针孔数。因此,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应变特性的状态下,使应变片1稳定地起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在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重要的是减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减少表面凹凸的方法并不重要。以上示出了通过进行加热处理来减少表面凹凸的方法,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减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便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大致垂直地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照射激光以将凸部削去的方法、使水刀等能够与基材10的上表面10a平行地移动以将凸部刮掉的方法、利用砂轮对基材10的上表面10a进行研磨的方法、或者对基材10一边进行加热一边进行加压的方法(热压)等来减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
另外,为了减少在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重要的是减少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并不一定限于因填充剂的存在而产生的表面凹凸,即使对于并非因填充剂的存在而产生的表面凹凸,利用上述各种方法进行减低也是有效的。例如,在不含有填充剂的基材10的表面凹凸大于15nm的情况下,通过利用上述各种方法使基材10的上表面10a的表面凹凸为15nm以下,从而能够将在膜厚为0.05μm以上的电阻体30中产生的针孔数减少至未对应变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如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般对图7A~图8D所示的工序进行变形,以制作具有电极40B的应变片2A,并对有无焊料溶蚀进行确认。具体地,使用Cu作为金属层42及43,使用NiP作为金属层45,使用Au作为金属层44,制作10种对各金属层的厚度进行改变的样本(样本编号1~样本编号10),并对有无焊料溶蚀进行确认。
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厚度“0”表示未形成该金属层。另外,“×”表示在第一次焊接中发生了焊料溶蚀。另外,“〇”表示虽然在第一次焊接中未发生焊料溶蚀,但是在第二次焊接中发生了少量的焊料溶蚀(假设进行了焊料调整等)。另外,“◎”表示在第一焊接或第二焊接中均未发生焊料溶蚀。
[表1]
Figure BDA0002511625010000231
如表1所示可以确认出,通过将Cu的厚度设为1μm以上能够改善焊料溶蚀,并且通过将其设为3μm以上能够进一步改善焊料溶蚀。另外,从样本1和样本5的结果可以确认出,焊料溶蚀的有无仅取决于Cu的厚度,而不取决于NiP或Au的有无。但是,如上所述,为了防止焊料溶蚀并提高焊料润湿性,需要由Au或与其相当的材料(Pt等)构成的金属层。
以上对优选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等进行各种变形及替换。
本国际申请以2017年9月29日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7-191824号、以及2018年3月20日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8-052422号作为要求优先权的基础,本国际申请援引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7-191824号、以及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8-052422号的全部内容。
符号说明
1、1A、2、2A、2B应变片;5传感器模块;10基材;10a上表面;20功能层;30电阻体;41端子部;40A、40B、40C电极;42、43、44、44A、45、45A金属层;50绝缘层;60覆盖层;110应变体;120粘合层。

Claims (12)

1.一种应变片,包括:
树脂制的基材,具有可挠性;
功能层,由金属、合金、或金属的化合物直接形成在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上;
电阻体,由以α-Cr作为主成分的由Cr、CrN、Cr2N进行相混合而成的Cr混合相膜且是扩散有所述功能层中包含的Cr以外的元素的膜直接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一个表面上;以及
绝缘树脂层,覆盖所述电阻体,
所述功能层对所述Cr混合相膜的生长面进行限制并促进所述Cr混合相膜的晶体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基材的膨胀系数在7ppm/K~20ppm/K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的表面凹凸为15nm以下,
所述电阻体的膜厚为0.05μ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应变片包括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电阻体电连接,
所述电极具有
端子部,从所述电阻体的端部延伸;
第一金属层,在所述端子部上,由铜、铜合金、镍、或镍合金形成;以及
第二金属层,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由焊料润湿性优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应变片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在所述绝缘树脂层的下层,由电阻高于所述电阻体及所述绝缘树脂层的材料形成,并且覆盖所述电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电阻体包含80重量%以上的α-铬。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功能层包含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电阻体包含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变片,其中,
所述电阻体包含氮化钛。
10.一种传感器模块,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应变片;以及
应变体,设置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表面侧。
11.一种应变片,包括:
树脂制的基材,具有可挠性;
功能层,由金属、合金、或金属的化合物直接形成在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上;
电阻体,由以α-Cr作为主成分的由Cr、CrN、Cr2N进行相混合而成的Cr混合相膜且是扩散有所述功能层中包含的Cr以外的元素的膜直接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一个表面上;以及
绝缘树脂层,覆盖所述电阻体,其中,
所述功能层对所述Cr混合相膜的生长面进行限制并促进所述Cr混合相膜的晶体生长,
应变率为10以上。
12.一种应变片,包括:
树脂制的基材,具有可挠性;
功能层,由金属、合金、或金属的化合物直接形成在所述基材的一个表面上;
电阻体,由以α-Cr作为主成分的由Cr、CrN、Cr2N进行相混合而成的Cr混合相膜且是扩散有所述功能层中包含的Cr以外的元素的膜直接形成在所述功能层的一个表面上;以及
绝缘树脂层,覆盖所述电阻体,其中,
所述功能层对所述Cr混合相膜的生长面进行限制并促进所述Cr混合相膜的晶体生长,
电阻温度系数在-1000ppm/℃~+1000ppm/℃的范围内。
CN201880076801.2A 2017-09-29 2018-09-26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Active CN111417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824 2017-09-29
JP2017-191824 2017-09-29
JP2018-052422 2018-03-20
JP2018052422A JP2019066454A (ja) 2017-09-29 2018-03-20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PCT/JP2018/035727 WO2019065752A1 (ja) 2017-09-29 2018-09-26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7830A CN111417830A (zh) 2020-07-14
CN111417830B true CN111417830B (zh) 2023-04-18

Family

ID=6634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801.2A Active CN111417830B (zh) 2017-09-29 2018-09-26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92806B2 (zh)
EP (1) EP3690385B1 (zh)
JP (1) JP2019066454A (zh)
CN (1) CN1114178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66453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066454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19066312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6793103B2 (ja) 2017-09-29 2020-12-02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113411A (ja) 2017-12-22 2019-07-1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19184344A (ja) 2018-04-05 2019-10-2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855148A4 (en) 2018-10-23 2022-10-26 Minebea Mitsumi Inc. ACCELERATOR PEDAL, STEERING GEAR, 6-AXIS SENSOR, ENGINE, BUMPER AND THE LIKE
JP7426794B2 (ja) * 2019-10-01 2024-02-02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IL275618A (en) * 2020-06-23 2022-01-01 Vishay Advanced Tech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a strain gage or flexible olyimide-based resistor
CN112432720B (zh) * 2020-11-09 2022-08-05 浙江工业大学 用于潮湿水环境中的载荷传感器元件
JP7189240B2 (ja) * 2021-01-18 2022-12-1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CN115323337B (zh) * 2022-10-11 2023-01-10 松诺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薄膜复合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67231A (en) 1972-06-28 1975-02-18 Goodyear Tire & Rubber Tire building machine
JPS5897607A (ja) 1981-12-07 1983-06-10 Kyowa Dengiyou:Kk ひずみゲ−ジ
JPS58169150A (ja) 1982-03-30 1983-10-05 Fujitsu Ltd フオトマスクの製造方法
JPS59164214A (ja) 1983-03-09 1984-09-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JPS6058578U (ja) 1983-09-30 1985-04-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制動状態検出装置
JPS60104554U (ja) 1983-12-22 1985-07-17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ドアのロツク解除装置
DE3403042A1 (de) 1984-01-30 1985-08-01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Gmbh, 2000 Hamburg Duennfilm-dehnungsmessstreifen-system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S4658233A (en) 1984-03-16 1987-04-14 Fuji Electric 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Ltd. Strain gauge
DE3429649A1 (de) 1984-08-11 1986-02-20 Vdo Adolf Schindling Ag, 6000 Frankfurt Elektrischer widerstand
JPS61176803A (ja) * 1985-01-31 1986-08-08 Hitachi Ltd ストレインゲージ
JPS61288401A (ja) 1985-06-14 1986-12-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薄膜抵抗体
JPS63165725A (ja) * 1986-12-26 1988-07-09 Aisin Seiki Co Ltd 圧力センサ−用歪ゲ−ジ
US4937550A (en) * 1987-03-31 1990-06-26 Kanegafuch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in sensor
JP2516964B2 (ja) * 1987-03-31 1996-07-24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歪センサ−
JPH0731091B2 (ja) 1987-05-27 1995-04-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歪検出器
JP2585681B2 (ja) 1988-02-08 1997-02-26 株式会社タイセー 金属薄膜抵抗ひずみゲ―ジ
JPH02117476A (ja) 1988-10-25 1990-05-01 Daikyo Webasto Co Ltd 車輌の可動式リヤスポイラー
JPH02189981A (ja) 1989-01-19 1990-07-25 Ricoh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法
US5154247A (en) * 1989-10-31 1992-10-13 Teraoka Seiko Co., Limited Load cell
JPH0495738A (ja) * 1990-08-06 1992-03-27 Teraoka Seiko Co Ltd ロードセル
JPH03191802A (ja) 1989-12-21 1991-08-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感歪素子
JP2890601B2 (ja) 1990-02-08 1999-05-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センサ
US5349746A (en) 1990-05-07 1994-09-27 Robert Bosch Gmbh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force sensor
JPH0438402A (ja) * 1990-06-02 1992-02-07 Kyowa Electron Instr Co Ltd ひずみゲージとその製造方法
EP0460249B1 (de) 1990-06-05 1994-07-27 Hottinger Baldwin Messtechnik Gmbh Dehnungsmessstreifen
JPH05308107A (ja) 1991-07-01 1993-11-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JPH0580070A (ja) * 1991-09-24 1993-03-30 Aisin Seiki Co Ltd 歪ゲージ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145142A (ja) 1991-11-19 1993-06-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気抵抗素子
JPH0640305A (ja) 1992-07-23 1994-02-15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の圧力調整装置
US5328551A (en) 1992-10-28 1994-07-12 Eat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high output strain gage
JPH06176903A (ja) 1992-12-03 1994-06-24 Nippon Soken Inc Cr系サーメット薄膜の電極構造
JPH06300649A (ja) * 1993-04-12 1994-10-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薄膜歪抵抗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歪みセンサ
JPH07113697A (ja) 1993-10-19 1995-05-02 Tec Corp ロードセル
JP3233248B2 (ja) * 1994-05-13 2001-11-26 エヌオーケー株式会社 歪ゲ−ジ用薄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8102163A (ja) * 1994-09-30 1996-04-16 Fujitsu Ltd 磁気記録媒体及び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EP0725392A1 (en) 1995-01-31 1996-08-07 Hoya Corporation Magnetic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H08304200A (ja) 1995-05-09 1996-1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感歪み抵抗体ペース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力学量センサ
JPH09197435A (ja) 1996-01-17 1997-07-31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42449B2 (ja) 1997-03-21 2005-04-27 財団法人電気磁気材料研究所 Cr−N基歪抵抗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法ならびに歪センサ
JP2000146511A (ja) 1998-11-06 2000-05-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歪ゲージ
JP2000207102A (ja) 1999-01-18 2000-07-2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キ―ボ―ド装置
WO2001004594A1 (fr) * 1999-07-09 2001-01-18 Nok Corporation Jauge de contrainte
JP2002221453A (ja) * 2001-01-29 2002-08-09 Nippon Denshi Kogyo Kk 構造体の荷重情報収集装置
JP4482250B2 (ja) 2001-07-19 2010-06-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圧力感度及び温度感度を低減したひずみゲージ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US20030016116A1 (en) 2001-07-23 2003-01-23 Blaha Charles A. Method of depositing a thin metallic film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2003097906A (ja) 2001-09-27 2003-04-03 Tokyo Sokki Kenkyusho Co Ltd ひずみゲージ及びひずみ測定方法
JP2003324258A (ja) 2002-05-01 2003-11-14 Nippon Mektron Ltd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銅張板
JP2004072715A (ja) 2002-06-11 2004-03-04 Murata Mfg Co Ltd 圧電薄膜共振子、圧電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部品
CN1300806C (zh) 2002-06-06 2007-02-1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电阻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7106167B2 (en) 2002-06-28 2006-09-12 Heetronix Stable high temperature sensor system with tungsten on AlN
AU2003254888A1 (en) * 2002-08-08 2004-02-25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PROCESS FOR PRODUCING ALUMINA COATING COMPOSED MAINLY OF Alpha-TYPE CRYSTAL STRUCTURE, ALUMINA COATING COMPOSED MAINLY OF Alpha-TYPE CRYSTAL STRUCTURE, LAMINATE COATING INCLUDING THE ALUMINA COATING, MEMBER CLAD WITH THE ALUMINA COATING OR LAMINATE COATING,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MEMBER, AND PHYSICAL EVAPORATION APPARATU
US20040159162A1 (en) * 2003-02-19 2004-08-19 Vishay Intertechnology Strain gage
JP2005132216A (ja) 2003-10-30 2005-05-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踏力センサとそれを用いたペダル踏力検出装置
EP1560010B1 (de) 2004-01-27 2009-09-02 Mettler-Toledo AG Kraftmesszelle mit Dehnmessstreifen mit Klebeschicht aus anorganisch-organischem Hybrid-Polymer (ORMOCER)
JP2005233953A (ja) * 2004-02-17 2005-09-02 Robert Bosch Gmbh マイクロメカニカル式の高圧センサ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マクロメカニカル式の圧力センサ
JP2006118982A (ja) 2004-10-21 2006-05-11 Denso Corp 車両用前方衝突荷重検出装置
JP4742577B2 (ja) 2004-12-14 2011-08-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圧力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67328A (ko) 2005-09-06 2008-07-18 비욘드 블라데스 리미티드 3dmc 아키텍처
JP4814594B2 (ja) 2005-09-14 2011-11-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載設備の操作装置
JP4909583B2 (ja) 2005-12-16 2012-04-04 株式会社昭和測器 多軸力ロードセル
JP2007173544A (ja) * 2005-12-22 2007-07-05 Toshiba Corp X線検出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080685B1 (de) 2008-01-16 2011-04-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rehmomentsensierung mittels integrierter Dehnungsmessstreifen
JP2010070850A (ja) 2008-08-21 2010-04-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銅張積層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リント配線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9426B2 (ja) 2008-09-19 2013-09-04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JP2011103327A (ja) 2009-11-10 2011-05-26 Seiko Epson Corp 圧電素子、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ー、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240794A (ja) 2010-05-18 2011-12-01 Takashi Aono 車両認識音発生装置
EP2580647A1 (en) 2010-06-11 2013-04-1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sitional touch sensor with force measurement
US8232026B2 (en) 2010-10-14 2012-07-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ipolar pla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2012151338A (ja) 2011-01-20 2012-08-09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ハードマスクの形成方法
JP5884110B2 (ja) 2011-12-02 2016-03-15 株式会社アサヒ電子研究所 歪抵抗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歪検出装置
TWI476969B (zh) 2012-01-13 2015-03-11 Univ Nat Kaohsiung Applied Sci Metal silicide thermal sensor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JP5539430B2 (ja) 2012-03-22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013217763A (ja) 2012-04-09 2013-10-24 Honda Motor Co Ltd 薄膜ひずみセンサ用材料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薄膜ひずみセンサ
JP5670502B2 (ja) 2012-04-30 2015-02-18 株式会社エスアンドエス テック 位相反転ブランク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857816A4 (en) 2012-05-25 2015-12-09 Hitachi Ltd DEVICE FOR MEASURING MECHANICAL QUANTITY
CN103580980B (zh) 2012-07-24 2019-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虚拟网络自动发现和自动配置的方法及其装置
JP6022881B2 (ja) * 2012-10-04 2016-11-09 公益財団法人電磁材料研究所 歪ゲージ
US9306207B2 (en) 2012-12-28 2016-04-05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of fabricating sulfur-infiltrated mesoporous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s for cathode of lithium-sulfur secondary battery
JP6075114B2 (ja) 2013-02-27 2017-02-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469107B2 (en) 2013-07-12 2016-10-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hermal inkjet printhead stack with amorphous metal resistor
JP6159613B2 (ja) * 2013-08-05 2017-07-05 公益財団法人電磁材料研究所 歪センサ
US20150296607A1 (en) 2014-04-11 2015-10-15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Strain Gauge Sensor
WO2015190331A1 (ja) 2014-06-09 2015-12-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力学量測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圧力センサ
JP6276658B2 (ja) 2014-07-09 2018-02-07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膜厚測定機能付き基板及び絶縁層の膜厚測定方法
JP6162670B2 (ja) 2014-10-03 2017-07-12 株式会社東京測器研究所 ひずみゲージ用合金及びひずみゲージ
EP3718960B1 (en) 2014-12-10 2023-10-25 Paul D. Okulov Structural health and usage monitoring system
JP6256360B2 (ja) * 2015-01-23 2018-01-10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永久磁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11916B2 (ja) 2015-02-26 2018-10-24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ワイパ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制御方法
US9714876B2 (en) 2015-03-26 2017-07-25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ain gauge
US9933321B2 (en) 2015-05-14 2018-04-03 Vishay Measurements Group, Inc. High gage factor strain gage
JP6332303B2 (ja) 2015-06-01 2018-05-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被覆方法及び発光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203354A1 (en) 2015-06-19 2016-12-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7067764A (ja) 2015-09-29 2017-04-06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荷重センサ、及びひずみゲージの製造方法
US10353503B2 (en) 2015-10-29 2019-07-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force sensing element
JP2017101983A (ja) 2015-12-01 2017-06-08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多点計測用のひずみセ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01748B2 (ja) 2016-01-19 2020-05-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歪みセンサ素子
US10054503B2 (en) 2016-03-11 2018-08-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orce sensor
CN105755438B (zh) 2016-03-30 2018-12-18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高温自补偿多层复合薄膜应变计及其制备方法
JP5988004B1 (ja) 2016-04-12 2016-09-07 Tdk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パッケージ
JP6607820B2 (ja) * 2016-04-12 2019-11-20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立ち上げ装置、処理液供給装置、治具ユニット、フィルタの立ち上げ方法
DE102016108985A1 (de) 2016-05-13 2017-11-16 Trafag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ensorelements mittels Laserstrukturierung
TWI581170B (zh) 2016-05-19 2017-05-01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具金屬走線的壓力觸控裝置
JP2017210572A (ja) 2016-05-27 2017-11-30 株式会社ファンケル 抗酸化組成物
JP7223489B2 (ja) 2016-05-27 2023-02-16 デンカ株式会社 組成物
JP2018048894A (ja) 2016-09-21 2018-03-29 株式会社東芝 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058549A (ja) 2016-10-07 2018-04-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盗難防止装置
CN106768524A (zh) * 2017-02-20 2017-05-31 广东海洋大学 一种薄膜压力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762896B2 (ja) 2017-03-22 2020-09-30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圧力センサチップ、圧力発信器、および圧力センサ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19066313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066454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19066312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066453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082424A (ja) 2017-10-31 2019-05-3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090723A (ja) 2017-11-15 2019-06-1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9113411A (ja) 2017-12-22 2019-07-1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19132790A (ja) 2018-02-02 2019-08-0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2018132531A (ja) 2018-05-17 2018-08-2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ひずみゲージ
JP6660425B2 (ja) 2018-07-20 2020-03-1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姿勢制御装置
JP7193262B2 (ja) 2018-07-23 2022-12-2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触覚センサ
US20200076016A1 (en) 2018-09-04 2020-03-05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Sensored Battery Pouc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92294A1 (en) 2020-09-17
EP3690385B1 (en) 2024-01-17
CN111417830A (zh) 2020-07-14
US11692806B2 (en) 2023-07-04
EP3690385A1 (en) 2020-08-05
JP2019066454A (ja) 2019-04-25
EP3690385A4 (en) 2021-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7830B (zh)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CN111742189B (zh) 应变片及传感器模块
CN111406195B (zh) 应变片
CN111630340B (zh) 应变片
US11702730B2 (en) Strain gauge
CN111417831B (zh) 应变片
CN111587356B (zh) 应变片
JP2023106586A (ja) ひずみゲージ
CN111406196B (zh) 应变片
CN111919082B (zh) 应变片
JP7021922B2 (ja) ひずみゲージ
JP2023107860A (ja)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CN111936816B (zh) 应变片
WO2019102831A1 (ja) ひずみゲ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JP2023105037A (ja) ひずみゲージ
JP2022022448A (ja) ひずみゲージ
JP2022071494A (ja) ひずみゲージ
JP2022075113A (ja) ひずみゲ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