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7190A -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27190A
CN110727190A CN201910176209.6A CN201910176209A CN110727190A CN 110727190 A CN110727190 A CN 110727190A CN 201910176209 A CN201910176209 A CN 201910176209A CN 110727190 A CN110727190 A CN 110727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member
surface layer
roller
elastic laye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62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尾拓郎
藤井亮介
大森健司
木村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27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71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2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harg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33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charging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surfa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48Surface layer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93Release agent handling devices
    • G03G2215/2096Release agent handling devices using porous fluoropolymers for wicking the release ag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浓度不均的产生的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定影构件包括:基材(110A);弹性层(110B),设置于基材上;以及表面层(110C),设置于弹性层上。所述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4μm以下。

Description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构件、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中,利用定影装置对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的色粉图像进行定影而形成图像。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影构件包括圆筒状弹性层、以及被覆所述圆筒状弹性层的周面的氟树脂管,所述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1)通过挤出成形而成形出具有小于所述圆筒状弹性层的外径的内径的氟树脂管的步骤;(2)对所述氟树脂管进行扩径而覆盖所述圆筒状弹性层的步骤;以及(3)使覆盖所述圆筒状弹性层的所述氟树脂管沿长边方向伸长,在维持所述状态的同时对所述氟树脂管进行加热处理的步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900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定影构件例如包括基材、设置于基材上的弹性层、以及设置于弹性层上的表面层。以前,根据形成表面层的方法的不同,在所形成的表面层中,在定影构件的轴方向上会产生硬度的偏差。另外,所形成的表面层的波纹度小。而且,如果使用在定影构件的轴方向上在表面层的硬度中具有偏差、且波纹度小的定影构件来形成重复图像,则有时会在定影构件的表面层中产生褶皱、龟裂等。如果在所述状态下形成重复图像,则在所形成的图像中容易产生浓度不均。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定影构件,包括基材、弹性层、及表面层,在所述定影构件中,与具有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或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小于0.1μm或超过4μm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所述课题通过以下手段来解决。
<1>
一种定影构件,包括:
基材;
弹性层,设置于所述基材上;以及
表面层,设置于所述弹性层上,所述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4μm以下。
<2>
根据<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表面层的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
<3>
根据<2>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以下、及所述圆周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以下。
<4>
根据<2>或<3>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所述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
<5>
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1μm以下。
<6>
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表面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7>
根据<6>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耐热性脱模材料为氟树脂。
<8>
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为5μm以上、100μm以下。
<9>
根据<8>所述的定影构件,其中所述表面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上、40μm以下。
<10>
一种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影构件是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所述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的步骤;以及
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步骤,包括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扩径,在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而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被覆所述弹性层,并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缩径。
<11>
根据<10>所述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相对于伸长前的表面层形成用材料,朝所述宽度方向的伸长率为0%以上、6%以下。
<12>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以及第二旋转体,配置成与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且
所述第一旋转体及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者为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
<13>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保持体;
带电部件,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潜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显影部件,利用色粉对所述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色粉图像;
转印部件,将所述色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
定影部件,将所述色粉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所述定影部件为根据<12>所述的定影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1>、<5>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其包括基材、弹性层、及表面层。在所述定影构件中,与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或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小于0.1μm或超过4μm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根据<2>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与具有表面层的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根据<3>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与宽度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超过2、及圆周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超过2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根据<4>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其包括基材、弹性层、及表面层。在所述定影构件中,与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或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小于0.1μm或超过4μm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所述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
根据<6>、<7>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其包括基材、弹性层、及表面层。在所述定影构件中,与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或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小于0.1μm或超过4μm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表面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根据<8>、<9>的发明,可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与表面层的厚度超过100μm、或超过50μm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表面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根据<10>、<11>的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的步骤;以及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步骤,包括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扩径,在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而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被覆所述弹性层,并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缩径。在所述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中,与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朝宽度方向的伸长超过弹性变形区域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表面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根据<12>或<13>的发明,提供包括如下的定影构件的定影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构件包括基材、弹性层、及表面层,在所述定影构件中,与包括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小于85或超过89的部位的情况、或具有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小于0.1μm或超过4μm的部位的定影构件的情况相比,形成重复图像时的浓度不均的产生得到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符号的说明
62:加压带
63:带移行引导件
64:按压垫
64a:前夹持构件
64b:剥离夹持构件
65:保持构件
66:卤素灯
68:滑动构件
69:感温元件
70:剥离构件
71:剥离爪
72:保持构件
80:定影装置
82:滑动构件
84:加热带
86:定影带模块
88:加压辊
89A:卤素加热器
89:加热按压辊
90A:卤素加热器
90:支撑辊
92A:卤素加热器
92:支撑辊
94:姿势矫正辊
96:支撑构件
98:支撑辊
100:图像形成装置
110:定影构件
110A:基材
110B:弹性层
110C:表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者,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在所有附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有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定影构件>
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110例如包括基材110A、设置于基材110A上的弹性层110B、以及设置于弹性层110B上的表面层110C。
而且,表面层110C在定影构件100的轴方向,即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4μm以下。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110并不限于所述层构成,视需要也可为例如在基材110A与弹性层110B之间介隔存在有金属层或其保护层的层构成。以下,省略符号来进行说明。
此处,以前,根据形成定影构件的表面层的方法的不同,在所形成的表面层的硬度中有时会产生偏差,且表面层的波纹度小。如果使用在表面层的硬度中产生了偏差的定影构件来形成重复图像,则会在定影构件的表面层中产生褶皱、龟裂,且在所获得的图像中容易产生浓度不均。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当在弹性层上设置由氟树脂形成的表面层时,使氟树脂管在被覆于弹性层上时在6%以上、8%以下的范围内伸长而加以固定,并进行加热。而且,通过以所述方式由氟树脂形成表面层,在不使结晶化度降低的情况下使取向度减少,结果,即便重复使用,在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上也不易产生褶皱及龟裂。
然而可知,在利用所述方法而获得的表面层中,因使氟树脂管伸长而导致氟树脂管发生塑性变形,在表面层的微型橡胶硬度中会产生偏差。另外可知,因以导致塑性变形的方式伸长,故所形成的表面层的波纹度小。而且可知,如果重复使用具有这样的表面层的所述定影构件,则反而在表面层容易产生褶皱等,所形成的图像会产生浓度不均。认为其原因在于:因在表面层的微型橡胶硬度中具有偏差,故当定影构件与纸等记录介质纸接触来形成重复图像时,根据定影构件所承载的压力的不同而容易在定影构件的变形程度中产生差别。另外,除所述情况以外,认为原因还在于:因表面层的波纹度小,故形成重复图像时的定影构件所重复承载的压力难以被表面层吸收。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如所述构成般,与以前相比,在定影构件的轴方向上,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偏差小,滤波最大波纹度(Wcm)的范围大。因此,当形成重复图像时,即便定影构件重复承载压力,在表面层中也不易产生破裂、龟裂等,因此,耐久性提高。其结果认为,即便形成重复图像,在所形成的图像中,浓度不均的产生也得到抑制。再者,滤波最大波纹度(Wcm)过大也容易产生图像的浓度不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的步骤;以及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步骤,包括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扩径,在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而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被覆所述弹性层,并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缩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例如氟树脂)进行被覆时,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在弹性变形区域内伸长。因此,不存在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塑性变形的部位,从而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物性变化得到抑制。另外,因在弹性变形区域内伸长,故表面层的波纹度大。其结果认为,即便形成重复图像,浓度不均的产生也得到抑制。再者,所谓表面层的宽度方向,表示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长边方向。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定影构件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可为辊状,也可为带状。
(基材)
在定影构件为辊状的情况下,作为基材,例如可列举包含金属(铝、不锈钢(SUS)、铁、铜等)、合金、陶瓷、纤维强化金属(fiber-reinforced metal,FRM)等的圆筒体。
在定影构件为辊状的情况下,关于基材的外径及壁厚,例如可为外径10mm以上、50mm以下,例如在铝制的情况下为厚度0.5mm以上、4mm以下,在SUS(不锈钢)制或铁制的情况下为厚度0.1mm以上、2mm以下。
另一方面,在定影构件为带状的情况下,作为基材,例如可列举金属带(例如镍、铝、不锈钢等的金属带)、树脂带(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苯并咪唑等的树脂带)。
再者,也可在树脂带中添加、分散导电性粉体等,以对体积电阻率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作为树脂带,例如可列举添加·分散有碳黑而对体积电阻率进行了控制的聚酰亚胺带。另外,作为树脂带,例如也可列举将长条的聚酰亚胺片材的两端部组合于拼装块(puzzle)上,使用热压接构件进行热压接,并最终加工成带状而得的树脂带。
在定影构件为带状的情况下,基材的厚度例如可为20μm以上、200μm以下,理想的是30μm以上、150μm以下,更理想的是40μm以上、130μm以下。
(弹性层)
作为弹性层,例如包含硅酮橡胶。
作为硅酮橡胶,例如可列举:室温硫化(room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RTV)硅酮橡胶、高温硫化(high temperature vulcanization,HTV)硅酮橡胶、液状硅酮橡胶等,具体而言,可列举:聚二甲基硅酮橡胶(MQ)、甲基乙烯基硅酮橡胶(VMQ)、甲基苯基硅酮橡胶(PMQ)、氟硅酮橡胶(FVMQ)等。
弹性层例如可由硅酮橡胶组合物形成,所述硅酮橡胶组合物含有: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SiH基的有机氢聚硅氧烷、以及加热活性型催化剂。
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烯基的有机聚硅氧烷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材料。
所述有机聚硅氧烷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分子链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聚物、分子链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分子链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甲基苯基硅氧烷共聚物、分子链两末端经二甲基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分子链两末端经二甲基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分子链两末端经二甲基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聚物、分子链两末端经二甲基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甲基苯基硅氧烷共聚物、分子链两末端经二乙烯基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分子链两末端经二乙烯基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聚物、分子链两末端经三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分子链两末端经三乙烯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聚物等有机聚硅氧烷。
所述有机聚硅氧烷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在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SiH基的有机氢聚硅氧烷并无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材料。
所述有机氢聚硅氧烷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甲基氢环聚硅氧烷、甲基氢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环状共聚物、三(二甲基氢硅烷氧基)甲基硅烷、三(二甲基氢硅烷氧基)苯基硅烷、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甲基氢聚硅氧烷、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氢硅氧烷共聚物、两末端经二甲基氢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两末端经二甲基氢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氢硅氧烷共聚物、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甲基氢硅氧烷/二苯基硅氧烷共聚物、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甲基氢硅氧烷/二苯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环状甲基氢聚硅氧烷、环状甲基氢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环状甲基氢硅氧烷/二苯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等有机氢聚硅氧烷。
所述有机氢聚硅氧烷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所谓加热活性型催化剂是指通过加热而被活性化的催化剂,且是指不会因紫外线的照射而活性化的催化剂。加热活性型催化剂只要是通过加热而被活性化的催化剂,则并无特别限定。加热活性型催化剂例如可列举铂族金属或铂族金属的化合物。加热活性型催化剂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铂、钯、铑等铂族金属;氯铂酸;醇改性氯铂酸;氯铂酸与烯烃类、乙烯基硅氧烷或乙炔化合物的配位化合物;四(三苯基膦)钯;氯三(三苯基膦)铑等。所述加热活性型催化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用以形成弹性层的硅酮橡胶组合物可含有粘着性赋予成分。即,在硅酮橡胶组合物中可含有粘着性赋予成分。作为粘着性赋予成分,例如可列举烷氧基硅烷化合物。所述烷氧基硅烷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含有乙烯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包含丙烯酰氧基及甲基丙烯酰氧基)等官能基的含官能基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作为粘着性赋予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缩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粘着性赋予成分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制,相对于弹性层的全体固体成分,可为0.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弹性层中也可调配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软化剂(石蜡系等)、加工助剂(硬脂酸等)、抗老化剂(胺系等)、硫化剂(硫、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功能性填充剂(氧化铝等)等。
弹性层的厚度例如可为20μm以上、1000μm以下,优选为30μm以上、8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上、500μm以下。
(表面层)
表面层例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而构成。
作为耐热性脱模材料,可列举:氟橡胶、氟树脂、硅酮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
所述材料中,耐热性脱模材料可为氟树脂。以前,包含氟树脂的表面层如果进行薄膜化则容易产生褶皱,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层的褶皱等得到抑制。
作为此种氟树脂,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tetrafluoro ethylene/perfluoro alkyl vinyl ether,PFA)、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 ethylene,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propylene,FEP)、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hylene tetrafluoro ethylene,ETFE)、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聚氯三氟乙烯(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PCTFE)、聚氟乙烯(polyvinyl fluoride,PVF)等。
就抑制所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不均的方面而言,表面层的厚度可为5μm以上、100μm以下,例如优选为5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40μm以下。
再者,对于用以形成表面层的管,可为了提高与弹性层的粘着性而对内表面预先施以粘着处理。作为所述粘着处理,例如可列举:液体氨处理、钠萘处理、准分子激光处理、等离子体处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的步骤;以及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步骤,所述步骤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扩径,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在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而进行被覆,并进行缩径。
以下,对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首先,对形成弹性层的步骤进行说明。
作为基材,例如准备带状的基材。
接着,在所准备的基材上,例如利用公知的方法来涂布硅酮橡胶组合物的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以形成弹性层。接着,将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被覆于弹性层而形成表面层。
再者,弹性层也可与表面层一同以如下方式形成。例如,利用刮刀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来涂布包含加热活性型催化剂的硅酮橡胶组合物的弹性层形成用涂布液,以形成弹性层形成用涂膜。接着,在弹性层形成用涂膜为半硬化的状态下,对作为表面层的耐热性脱模材料(例如氟树脂)的管状体(管)进行扩径,藉此对涂膜进行被覆。此时,在管状体(管)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在对涂膜进行被覆后,并对管状体(管)进行缩径。接着,在管的被覆后进行煅烧,进行处于半硬化的状态的弹性层形成用涂膜的硬化反应而加以硬化。由此,获得由硅酮橡胶组合物的硬化物构成的弹性层。再者,煅烧条件只要是半硬化状态的弹性层形成用涂膜可硬化的条件,则并无特别限定。作为煅烧条件,例如可列举100℃以上、230℃以下。
接着,对形成表面层的步骤进行说明。再者,作为表面层形成材料,列举使用氟树脂来形成表面层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表面层形成材料,准备氟树脂的管。氟树脂管例如可为通过将氟树脂供给至挤出机而进行加热溶融,自预定大小的模具(挤压模)挤出并加以冷却而成形的挤出成形品。
关于氟树脂管的挤出成形,首先,将颗粒状的氟树脂供给至挤出机料缸部(挤出螺旋部)。接着,以预定的挤出速度一边进行加热,一边进行混炼挤出。然后,将溶融状态的氟树脂自环状喷出口挤出为管状,一边接收一边通过整形模中而加以冷却,并对内径进行调整。
再者,氟树脂管的膜厚可利用挤出速度与接收速度来调整。例如可获得膜厚5μm以上、100μm以下的氟树脂管。
氟树脂管的内径可小于弹性层的外径。例如,优选以如下方式来成形氟树脂管:被覆于弹性层之后的氟树脂管的内径与被覆于弹性层之前的氟树脂管的内径的差以被覆前的内径为基准而成为4%以上、7%以下的范围。再者,通过氟树脂管的内径小于弹性层的外径,当被覆于弹性层上时被扩径。
对以所述方式而获得的氟树脂管进行扩径,使所述氟树脂管在氟树脂管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而被覆于弹性层上,并对氟树脂管进行缩径。
被覆于弹性层上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对氟树脂管自内侧进行扩张来进行被覆的方法、对氟树脂管自外侧进行扩张来进行被覆的方法等。再者,也可经由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等粘着剂而将氟树脂管被覆于弹性层上。
作为自氟树脂管的内侧进行扩径而被覆于弹性层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以如下方式进行被覆的方法。首先,准备设置有弹性层的基材,并将内模插入至设置有弹性层的基材的内周面侧。接着,将插入有内模的具有弹性层的基材(设为“插入了内模的带有弹性层的基材”)插入至氟树脂管的内周面侧,从而对氟树脂管进行扩径。接着,将插入了内模的带有弹性层的基材插入后,在氟树脂管的其中一个端部侧中的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处进行固定。接着,对氟树脂管的另一端部侧进行拉伸,以被覆后的氟树脂管长度为基准,在弹性变形区域内伸长至预定的伸长率为止,然后,对另一端部侧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处进行固定。关于固定化的两端部的位置,例如可选择用作带状的定影构件的情况下的图像部以外的区域。接着,解除扩径而将氟树脂管被覆于弹性层上,并进行缩径。也可在弹性层上涂布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等粘着剂。
再者,自氟树脂管的内侧进行扩径而被覆于弹性层的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如下方法:将氟树脂管装设于容器中,并对容器内的空气进行抽吸,然后将插入了内模的带有弹性层的基材插入至氟树脂管内,使氟树脂管在弹性变形区域内伸长至预定的伸长率为止,然后解除抽吸,从而将氟树脂管被覆于弹性层上并进行缩径。就容易对氟树脂管进行扩径、容易将氟树脂管被覆于弹性层上的方面而言,在内模的端部也可包括扩径构件。在所述情况下,扩径构件可分散地设置于插入至氟树脂管的一侧的端部。再者,在弹性层上,也可涂布有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等粘着剂。
另一方面,作为自氟树脂管的外侧进行扩张而被覆于弹性层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以如下方式进行被覆的方法。首先,准备层叠有弹性层的基材,使用具有大于包含弹性层的基材的外径的内径的外模,在弹性变形区域内伸长氟树脂管至预定的伸长率为止。接着,在维持氟树脂管的伸长的状态下对端部进行固定。关于端部的固定,可列举将氟树脂管折回至外模的外表面等。接着,使氟树脂管的外周面与扩径构件内表面的缝隙部分成为真空状态,对氟树脂管进行扩张,使氟树脂管的外周面与扩径构件内表面密接。接着,将层叠有弹性层的基材插入至氟树脂管的内周面。接着,解除氟树脂管外表面与扩径构件内表面的缝隙部分的真空状态,由此氟树脂管密接、被覆于弹性层表面,并进行缩径。再者,在弹性层上,也可涂布有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等粘着剂。
此处,关于氟树脂管的扩径率(扩径前后的内径增加率),就抑制对氟树脂管进行被覆时的氟树脂管的破坏等的方面而言,可在4%以上、7%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扩径。再者,扩径率可利用进行氟树脂管的挤出成形时的环状挤出模的大小、进行挤出成形时的扣除率等来调整。
再者,如果在后述的加热处理之前先进行氟树脂管的两端部的暂时固定,则在加热处理的过程中,容易维持沿圆周方向扩张、沿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伸长的状态。两端部的暂时固定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使被覆于弹性层的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硬化的方法。
此处,伸长率表示以被覆于弹性层的表面层(在所述例中为氟树脂管)的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的总长度为基准,被覆于弹性层的表面层的朝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伸长的长度的比例。从表面层的实测拉伸特性决定弹性变形区域,在其范围内决定深长率。具体而言,伸长率可设为0%以上、5%以下(优选为1以上、4以下)的范围。
通过将伸长率设为弹性变形区域(尤其伸长率为0%以上、5%以下(优选为1以上、4以下))的范围,弹性层被覆后的表面层的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成为85以上、89以下的范围。另外,在圆周方向上也同样成为85以上、89以下的范围。进而,微型橡胶硬度的偏差得到抑制,因此,作为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能够为2以下、且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能够为2以下。另外,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能够为86以上、88以下,且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能够为86以上、88以下。
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表面层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其是沿宽度方向将作为测定对象的定影构件的表面层分成5等分,并对5等分各部分中的中央部进行测定而得的值。另外,关于表面层的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其是在定影构件的轴方向上,沿表面层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圆周方向将表面层的分成5等分,并对5等分各部分中的中央部进行测定而得的值。关于宽度方向及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对5个部位进行测定而得的所有结果均满足85以上、89以下的范围。另外,宽度方向及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表示对所述5个部位进行测定而得的结果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而得的值。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平均值是对5个部位进行测定而得的微型橡胶硬度的平均值,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的平均值是对5个部位进行测定而得的微型橡胶硬度的平均值。微型橡胶硬度是使用微型橡胶硬度计MD-1型(高分子A型(高分子计器公司制造)来测定。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谓在弹性变形区域内沿宽度方向伸长,表示在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上,以被覆于弹性层的表面层的总长度为基准,被覆于弹性层的表面层的朝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伸长的长度的比例(伸长率)为0%以上且小于表面层形成材料(例如氟树脂)的塑性变形区域。伸长率小于0%(即,伸长率为负的范围)的情况表示以被覆于弹性层的表面层的总长度为基准,沿宽度方向进行了收缩。
另外,通过将伸长率设为弹性变形区域(尤其伸长率为0%以上、5%以下(优选为1以上、4以下))的范围,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成为0.1μm以上、4.0μm以下的范围。就抑制图像的浓度不均的方面而言,优选为0.1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
再者,滤波最大波纹度(Wcm)的测定方法例如是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机(萨夫考姆(SURFCOM)2000东京精密(股份)公司制造),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 IndustrialStandards,JIS)B 0601,在定影构件的轴方向上进行测定。
加热处理例如也可与弹性层的硬化一同进行。另外,在弹性层上设置粘着层的情况下,也可与粘着层的硬化一同进行。关于此时的加热处理,例如可列举加热温度200℃以上、250℃以下,处理时间1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的条件。加热部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电炉等。在加热处理后,将氟树脂管的两端部切断成目标长度而获得定影构件。
(定影构件的用途)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例如适用于加热辊、加压辊、加热带、及加压带的任一者。再者,作为加热辊及加热带中的热源,可列举由外部的热源进行加热的方式、或利用电磁感应方式的方式等。
<定影装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有多种构成,例如包括第一旋转体、以及与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地配置的第二旋转体。而且,作为第一旋转体及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者,可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
以下,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对包括加热带以及加压辊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可适用于加热带、及加压辊的任一者。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并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为包括加热辊或加热带以及加压带的定影装置。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定影构件可适用于加热辊、加热带及加压带的任一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并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为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例如构成为包括:旋转驱动的加热辊61(第一旋转体的一例)、加压带62(第二旋转体的一例)、以及经由加压带62对加热辊61进行按压的按压垫64(按压构件的一例)。
再者,关于按压垫64,例如只要加压带62与加热辊61相对受到加压即可。因此,可为加压带62侧被加热辊61加压,也可为加热辊61侧被加压带62加压。
在加热辊61的内部配设有卤素灯66(加热部件的一例)。加热部件并不限于卤素灯,也可使用发热的其他发热构件。
另一方面,在加热辊61的表面,例如接触配置有感温元件69。基于利用所述感温元件69而得的温度测量值对卤素灯66的点灯进行控制,从而加热辊61的表面温度维持目标设定温度(例如150℃)。
加压带62例如利用内部所配置的按压垫64与带移行引导件63而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而且,在夹持区域N(捏夹部)中,配置成利用按压垫64对加热辊61进行按压。
按压垫64例如在加压带62的内侧以经由加压带62对加热辊61加压的状态配置,且在与加热辊61之间形成了夹持区域N。
按压垫64例如在夹持区域N的入口侧配置有用以确保宽幅的夹持区域N的前夹持构件64a,且在夹持区域N的出口侧配置有用以对加热辊61赋予变形的剥离夹持构件64b。
为了减小加压带62的内周面与按压垫64的滑动阻力,例如在前夹持构件64a及剥离夹持构件64b的与加压带62相接的面上设置有片状的滑动构件68。而且,按压垫64与滑动构件68被保持于金属制的保持构件65。
再者,滑动构件68例如以其滑动面与加压带62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设置,从而参与存在于滑动构件68与加压带62之间的油的保持·供给。
在保持构件65上例如安装有带移行引导件63,且成为加压带62旋转的构成。
加热辊61例如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而沿箭头S方向旋转,与所述旋转从动地,加压带62向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箭头R方向旋转。即,例如加热辊61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对于此,加压带6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而且,具有未定影色粉图像的纸K(记录介质的一例)例如由定影入口引导件56引导而被搬送至夹持区域N。而且,当纸K通过夹持区域N时,纸K上的色粉图像利用作用于夹持区域N的压力与热而被定影。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例如利用模仿加热辊61的外周面的凹形的前夹持构件64a,与不具有前夹持构件64a的构成相比,可确保大的夹持区域N。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中,例如相对于加热辊61的外周面而突出地配置剥离夹持构件64b,由此构成为在夹持区域N的出口区域中,加热辊61的变形局部变大。
如果以所述方式配置剥离夹持构件64b,则例如当定影后的纸K通过剥离夹持区域时,会通过局部较大地形成的变形处,因此纸K容易自加热辊61剥离。
作为剥离的辅助部件,例如在加热辊61的夹持区域N的下游侧配设有剥离构件70。剥离构件70中,例如剥离爪71以沿着与加热辊61的旋转方向相向的方向(逆方向)接近加热辊61的状态,由保持构件72予以保持。
(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例如构成为包括:定影带模块86,包括加热带84(第一旋转体的一例);以及加压辊88(第二旋转体的一例),对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进行按压地配置。而且,例如形成有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与加压辊88接触的夹持区域N(捏夹部)。在夹持区域N中,纸K(记录介质的一例)受到加压及加热而色粉图像被定影。
定影带模块86例如包括:环状的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在加压辊88侧卷绕加热带84,利用马达(未图示)的旋转力进行旋转驱动,并且将加热带84自其内周面向加压辊88侧推压;以及支撑辊90,在与加热按压辊89不同的位置自内侧对加热带84进行支撑。
定影带模块86中例如设置有:支撑辊92,配置于加热带84的外侧而对其环绕路径进行限定;姿势矫正辊94,对自支撑辊90至加热按压辊89的(区间中的)加热带84的姿势进行矫正;以及支撑辊98,在加热带84(定影带模块86)与加压辊88接触的区域即夹持区域N的下游侧,对加热带84自内周面赋予张力。
而且,定影带模块86例如设置成:在加热带84与加热按压辊89之间插入片状的滑动构件82。
滑动构件82例如以其滑动面与加热带84的内周面相接的方式设置,从而参与存在于滑动构件82与加热带84之间的油的保持·供给。
此处,滑动构件82例如以其两端由支撑构件96支撑的状态设置。
在加热按压辊89的内部例如设置有卤素加热器89A(加热部件的一例)。
支撑辊90例如是由铝形成的圆筒状辊,且在内部配设有卤素加热器90A(加热部件的一例),从而对加热带84自内周面侧进行加热。
在支撑辊90的两端部,例如配设有对加热带84向外侧按压的弹簧构件(未图示)。
支撑辊92例如是由铝形成的圆筒状辊,且在支撑辊92的表面形成有厚度20μm的包含氟树脂的脱模层。
形成支撑辊92的脱模层的目的例如是为了防止来自加热带84的外周面的色粉或纸粉堆积于支撑辊92。
在支撑辊92的内部,例如配设有卤素加热器92A(加热源的一例),从而对加热带84自外周面侧进行加热。
即,例如构成为加热带84利用加热按压辊89与支撑辊90及支撑辊92而受到加热。
姿势矫正辊94例如是由铝形成的圆柱状辊,且在姿势矫正辊94的附近配置有对加热带84的端部位置进行测定的端部位置测定机构(未图示)。
在姿势矫正辊94中,例如配设有根据端部位置测定机构的测定结果来使加热带84的轴方向上的触碰位置移位的轴移位机构(未图示),且构成为对加热带84的蛇行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加压辊88例如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并且设置成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部件而加热带84在卷到加热按压辊89上的部位处受到按压。由此,伴随定影带模块86的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朝箭头S方向旋转移动,与加热带84(加热按压辊89)从动地,加压辊88沿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
而且,具有未定影色粉图像(未图示)的纸K沿箭头P方向被搬送,当被引导至定影装置80的夹持区域N时,利用作用于夹持区域N的压力与热而被定影。
再者,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中,对作为加热源的一例而应用卤素加热器(卤素灯)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应用卤素加热器以外的辐射灯发热体(发出放射线(红外线等)的发热体)、电阻发热体(通过使电流流至电阻而产生焦耳热的发热体:例如在陶瓷基板上形成具有电阻的膜并进行煅烧而成的发热体等)。
<图像形成装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保持体;带电部件,使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潜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潜像;显影部件,利用色粉对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色粉图像;转印部件,将色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定影部件,将色粉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而且,作为定影部件,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通常被称为串联(tandem)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且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利用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色粉图像;一次转印部10,将利用各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而形成的各颜色成分色粉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20,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的重叠色粉图像成批转印(二次转印)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K上;以及定影装置60,将经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至纸K上。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对各装置(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0。
所述定影装置60为已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0。再者,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为包括已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0的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中,作为对形成于表面的色粉图像进行保持的像保持体的一例而包括沿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1。
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带电部件的一例而设置有使感光体11带电的带电器12,作为潜像形成部件的一例而设置有将静电潜像写入感光体11上的激光曝光器13(图中以符号Bm来表示曝光光束)。
另外,在感光体11的周围,作为显影部件的一例而设置有收容各颜色成分色粉并利用色粉来使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像化的显影器14,且设置有将感光体11上所形成的各颜色成分色粉图像利用一次转印部10而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辊16。
进而,在感光体11的周围设置有将感光体11上的残留色粉去除的感光体清洁器17,沿感光体1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带电器12、激光曝光器13、显影器14、一次转印辊16及感光体清洁器17的电子照相用器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自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以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的顺序配置成大致直线状。
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5由膜状的加压带构成,所述膜状的加压带以聚酰亚胺或聚酰胺等树脂为基底层,且适量含有碳黑等防静电剂。而且,其体积电阻率形成为106Ωcm以上、1014Ωcm以下,其厚度例如构成为0.1mm左右。
中间转印带15利用各种辊,沿图4所示的B方向,以迎合目的的速度循环驱动(旋转)。作为所述各种辊,有由定速性优异的马达(未图示)驱动而使中间转印带15旋转的驱动辊31、沿各感光体11的排列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并对中间转印带15进行支撑的支撑辊32、对中间转印带15赋予张力并且作为防止中间转印带15的蛇形的修正辊发挥功能的张力赋予辊33、设置于二次转印部20的背面辊25、将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粉刮除的设置于清洁部中的清洁背面辊34。
一次转印部10由夹着中间转印带15而与感光体11相向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构成。一次转印辊16由芯体、以及固着于芯体的周围的作为弹性层的海绵层构成。芯体是由铁、SUS等金属构成的圆柱棒。海绵层是由调配有碳黑等导电剂的、丁腈橡胶(nitrilebutadiene rubber,NBR)与丁苯橡胶(styrene butadiene rubber,SBR)以及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EPDM)的混合橡胶形成,且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108.5Ωcm以下的海绵状的圆筒辊。
而且,一次转印辊16夹着中间转印带15而压接配置于感光体11,进而对一次转印辊16施加有与色粉的带电极性(设为负极性;以下相同)为逆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各感光体11上的色粉图像被依次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15,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了重叠的色粉图像。
二次转印部20构成为包括:背面辊25、以及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色粉图像保持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
背面辊25的表面由分散有碳的EPDM与NBR的混合橡胶的管构成,内部由EPDM橡胶构成。而且,其表面电阻率形成为107Ω/□以上、1010Ω/□以下,硬度例如设定为70°(阿斯克尔(ASKER)C:高分子计器公司制造,以下相同)。所述背面辊25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面侧,而构成二次转印辊22的相向电极。而且金属制的供电辊26接触所述背面辊25以稳定地施加二次转印偏压。
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2由芯体、以及固着于芯体的周围的作为弹性层的海绵层构成。芯体是由铁、SUS等金属构成的圆柱棒。海绵层是由调配有碳黑等导电剂的、NBR与SBR以及EPDM的混合橡胶形成,且体积电阻率为107.5Ωcm以上、108.5Ωcm以下的海绵状的圆筒辊。
而且,二次转印辊22夹着中间转印带15而压接配置于背面辊25,进而二次转印辊22接地,从而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偏压,将色粉图像二次转印至被搬送到二次转印部20的纸K上。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部20的下游侧,接触、分离自如地设置有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所述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将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粉或纸粉去除,从而对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进行清洁。
再者,中间转印带15、一次转印部10(一次转印辊16)、及二次转印部20(二次转印辊22)相当于转印部件的一例。
另一方面,在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Y的上游侧配设有基准传感器(初始位置传感器(home position sensor))42,所述基准传感器42产生作为用以选取各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中的图像形成时间点的基准的基准信号。另外,在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K的下游侧,配设有用以进行画质调整的图像浓度传感器43。所述基准传感器42对设置于中间转印带15的背侧的标记进行识别而产生基准信号,各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根据基于所述基准信号的识别的、来自控制部40的指示而开始进行图像形成。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对纸K进行搬送的搬送部件,包括:收容纸K的纸收容部50;将所述纸收容部50中堆积的纸K在预定的时间点取出并予以搬送的供纸辊51;对由供纸辊51抽出的纸K进行搬送的搬送辊52;将由搬送辊52搬送的纸K送往二次转印部20的搬送引导件53;在利用二次转印辊22进行二次转印后将所搬送的纸K向定影装置60搬送的搬送带55;以及将纸K引导至定影装置60的定影入口引导件56。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成像工艺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自未图示的图像读取装置或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等输出的图像数据在利用未图示的图像处理装置施以图像处理后,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执行成像作业。
在图像处理装置中,对所输入的反射率数据施以阴影修正、位置偏移修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反差修正、边框消除、颜色编辑、移动编辑等各种图像编辑等图像处理。施以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Y、M、C、K四种颜色的色材灰度数据,并输出至激光曝光器13。
在激光曝光器13中,与所输入的色材灰度数据对应地,例如对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各自的感光体11照射自半导体激光射出的曝光光束Bm。在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的各感光体11中,利用带电器12而使表面带电后,利用所述激光曝光器13对表面进行扫描露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利用各显影器14而显影成Y、M、C、K各颜色的色粉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1Y、图像形成单元1M、图像形成单元1C、图像形成单元1K的感光体11上所形成的色粉图像在各感光体11与中间转印带15接触的一次转印部10中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更具体而言,在一次转印部10中,利用一次转印辊16对中间转印带15的基材附加与色粉的带电极性(负极性)为逆极性的电压(一次转印偏压),从而使色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依次重合来进行一次转印。
在色粉图像被依次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后,中间转印带15移动而色粉图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部20。当色粉图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部20时,在搬送部件中,迎合色粉图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部20的时间点而供纸辊51旋转,自纸收容部50供给目标尺寸的纸K。由供纸辊51供给的纸K被搬送辊52搬送,经由搬送引导件53而到达二次转印部20。在到达所述二次转印部20之前使纸K暂时停止,并迎合保持有色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时间点而使对位辊(未图示)旋转,由此进行纸K的位置与色粉图像的位置的对位。
在二次转印部20中,经由中间转印带15而二次转印辊22被背面辊25加压。此时,所搬送的纸K迎合时间点而被夹持于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此时,如果自供电辊26施加与色粉的带电极性(负极性)为相同极性的电压(二次转印偏压),则在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之间形成转印电场。而且,在由二次转印辊22与背面辊25加压的二次转印部20中,中间转印带15上所保持的未定影色粉图像被成批地静电转印至纸K上。
其后,静电转印有色粉图像的纸K保持以利用二次转印辊22而自中间转印带15剥离的状态被搬送,并搬送至设置于二次转印辊22的纸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带55。在搬送带55中,迎合定影装置60中的最适合的搬送速度而将纸K搬送至定影装置60。搬送至定影装置60的纸K上的未定影色粉图像借助定影装置60而利用热及压力受到定影处理,由此被定影至纸K上。然后,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K被搬送至图像形成装置的排出部中所设置的排纸收容部(未图示)。
另一方面,在对纸K的转印结束后,残存于中间转印带15上的残留色粉伴随中间转印带15的旋转而被搬送至清洁部,并利用清洁背面辊34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器35而自中间转印带15上去除。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性地解释成所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且可在满足本发明的要件的范围内实现。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而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再者,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份”及“%”均是质量基准。
<实施例1>
[基材]
准备铝制的圆筒状基材。
[弹性层]
将二甲基聚有机硅氧烷(粘度(25℃)30000Pa·s)40质量份、与二氧化铝微粉末(体积平均粒径3μm)100质量份放入混炼装置中,以150℃进行2小时加热混炼。在其中混合二甲基聚有机硅氧烷(与上述相同)60质量份,继而,混合分子链两末端经三甲基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硅氧烷/甲基氢硅氧烷共聚物(粘度(25℃)5mPa·s)4质量份、以铂量计为10ppm的作为催化剂的氯铂酸-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络合物、作为硬化延迟剂的1-乙炔基-1-环己醇0.1质量份、及氧化亚铁(Fe2O3)2质量份,获得硅酮橡胶组合物。
接着,在铝制的圆筒状基材上涂布底漆(DY39-051A/B,东丽道康宁(Toray DowCorning)股份有限公司)。接着,一边使涂布有底漆的圆筒状基材以圆筒状基材的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旋转,一边自上部滴加在上述中准备的硅酮橡胶组合物,且在下部压抵刮刀,由此形成硅酮橡胶组合物的涂膜。继而,以200℃对涂膜进行1小时煅烧,从而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平均层厚600μm)。
[表面层]
准备比圆筒状基材的外径小2%且膜厚30μm的PFA管。首先,将PFA管装设于容器中,并对容器内进行抽吸。接着,将在其中一个端部包括扩径构件的内模自不包括扩径构件的另一端侧插入至形成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的内侧。接着,将插入有内模的具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自不包括内模的扩径构件的一侧插入至容器中所装设的PFA管的一端侧。接着,一边利用扩径构件对PFA管进行扩径,一边使插入有内模的具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通过,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PFA管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以被覆后的PFA管长度作为基准,以成为弹性变形区域内的伸长率0%的方式伸长。然后,当扩径构件到达PFA管的另一端侧时停止抽吸而对大气开放,由此将PFA管被覆于弹性层并缩径,形成膜厚30μm的表面层。
经由以上步骤而制作实施例1的定影辊。
<实施例2>
利用扩径构件,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PFA管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以被覆后的氟树脂管长度作为基准,以成为弹性变形区域内的伸长率3%的方式伸长,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作实施例2的定影辊。
<实施例3~实施例5、比较例3>
依照表1对伸长率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作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定影辊。
<实施例6>
以如下方式对表面层的形成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作实施例6的定影辊。
准备比形成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的外径小2%且膜厚40μm的PFA管。首先,在内径比形成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的外径大0.8%的外模的内周装设PFA管。接着,使PFA管沿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PFA管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以成为弹性变形区域内的伸长率1%的方式伸长。接着,在确保伸长率的同时进行扩径。然后,在将形成有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插入至PFA管的内侧的状态下,将PFA管自外模中拆下,在弹性层的外周将PFA管被覆于弹性层并缩径,形成膜厚40μm的表面层。
<比较例1、比较例2>
以如下方式对表面层的形成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作比较例1、比较例2的定影辊。
准备比圆筒状基材的外径小2%且膜厚30μm的PFA管。接着,在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的弹性层上涂布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粘着剂。其后,将圆柱状的内模插入至具有带粘着剂的弹性层的圆筒状基材的内侧,制成插入有内模且具有带粘着剂的弹性层的基材(设为内模插入基材A)。接着,将内模插入基材A插入至PFA管的内周面侧,对氟树脂管进行扩径。接着,对氟树脂管的其中一个端部侧中的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进行固定。接着,使氟树脂管的另一端部侧沿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PFA管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以成为塑形变形区域的方式伸长,对另一端部侧中的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进行固定。此处,比较例1的伸长率设为6%,比较例2的伸长率设为8%。其后,利用电炉,以200℃进行60分钟加热,使加成硬化型硅酮橡胶粘着剂硬化,制作比较例1、比较例2的定影辊。
<比较例4>
将表面层的厚度变更为1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而制作比较例4的定影辊。
<评价>
(微型橡胶硬度)
如以上所述,使用微型橡胶硬度计MD-1型(高分子A型(高分子计器公司制造),对作为定影构件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及圆周方向的5个部位测定各例中所获得的定影辊的表面层的微型橡胶硬度。
(滤波最大波纹度Wcm)
如以上所述,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机(萨夫考姆(SURFCOM)2000东京精密(股份)公司制造),对作为定影辊的轴方向的宽度方向测定各例中所获得的定影辊的表面层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
(外观(破裂、龟裂)的评价)
将各例中所获得的定影辊装设于图像形成装置(富士施乐(Xerox)公司制造,DocuCentre-III C3300)的定影装置上。将所述定影装置组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使用J纸(富士施乐(Xerox)公司制造),进行输出1000张(初期)、40万张(耐久试验后)的图像的移行试验。其后,以目视观察表面层的表面,并以下述评价基准进行评价。
A(○):未观察到褶皱、龟裂的产生。
B(×):确认到褶皱及龟裂的至少一者的产生。
(浓度不均(光泽度不均)的评价)
将各例中所获得的定影辊装设于图像形成装置(富士施乐(Xerox)公司制造,“Docu Centre-III C3300”)的定影装置上。在温度22℃、相对湿度55%的环境下通过100张A4尺寸的纸后,印刷一张品红单色的浓度50%的全面半色调图像。继而,在通过15万张A4尺寸的纸后,印刷一张品红单色的浓度50%的全面半色调图像。以目视观察全面半色调图像,并如下所述般进行分类。将结果示于表1。
A(○):未产生光泽度不均。
B(△):局部产生光泽度不均。在实际使用上并无问题。
C(×):产生光泽度不均。在实际使用上有问题。
根据所述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浓度不均的结果良好。

Claims (13)

1.一种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
弹性层,设置于所述基材上;以及
表面层,设置于所述弹性层上,所述表面层的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4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的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为85以上、89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以下、及所述圆周方向上的微型橡胶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所述圆周方向的微型橡胶硬度以平均值计为86以上、88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宽度方向的滤波最大波纹度Wcm为0.1μm以上、1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包含耐热性脱模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性脱模材料为氟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的厚度为5μm以上、100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上、40μm以下。
10.一种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定影构件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所述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材上形成弹性层的步骤;以及
在弹性层上形成表面层的步骤,包括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扩径,在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的弹性变形区域内朝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而使所述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被覆所述弹性层,并对表面层形成用材料进行缩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伸长前的表面层形成用材料,朝所述宽度方向的伸长率为0%以上、6%以下。
12.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体;以及
第二旋转体,设置成与第一旋转体的外表面相接,且
所述第一旋转体及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至少一者为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构件。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保持体;
带电部件,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潜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显影部件,利用色粉对所述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色粉图像;
转印部件,将所述色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
定影部件,将所述色粉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所述定影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910176209.6A 2018-07-17 2019-03-08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07271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4299 2018-07-17
JP2018134299A JP2020012941A (ja) 2018-07-17 2018-07-17 定着部材、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7190A true CN110727190A (zh) 2020-01-24

Family

ID=6916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6209.6A Pending CN110727190A (zh) 2018-07-17 2019-03-08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3897B2 (zh)
JP (1) JP2020012941A (zh)
CN (1) CN11072719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270B2 (ja) * 2019-09-25 2023-10-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6661A (ja) * 2000-06-26 2002-01-11 Nitto Kogyo Co Ltd 定着部材
JP2002254448A (ja) * 2001-03-05 2002-09-11 Nitto Denko Corp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86202A (ja) * 2002-08-06 2004-03-18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品、電子写真用定着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及び加熱ロール・ベルト型定着装置
JP2004205948A (ja) * 2002-12-26 2004-07-22 Canon Inc 支持体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US20050277048A1 (en) * 2004-06-10 2005-12-15 Masami Tomit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ton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070065192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method, fix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80755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40442A (zh) * 2006-09-05 2008-03-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辊和成像装置
CN101211150A (zh) * 2006-12-26 2008-07-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01522808A (zh) * 2006-10-11 2009-09-0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聚酰亚胺管、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清漆的制备方法、以及定影带
US20100247182A1 (en) * 2009-03-26 2010-09-30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djustment method of fixing device
JP2010223417A (ja) * 2009-03-25 2010-10-07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36752A (ja) * 2013-08-13 2015-0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40897A (ja) * 2013-08-20 2015-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08570A (zh) * 2012-07-27 2015-04-08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5087432A (ja) * 2013-10-28 2015-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23715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308011A1 (en) * 2016-04-20 2017-10-26 Konica Minolta, Inc.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9995B2 (ja) * 1997-07-09 2001-01-31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被覆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チューブ被覆ローラ
JP2002287401A (ja) * 2001-03-27 2002-10-0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2452B2 (ja) * 2007-07-20 2012-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用ローラ、定着装置用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用可撓性スリーブ、及び定着装置用可撓性スリーブの製造方法
JP4790002B2 (ja) 2008-12-19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5968056B2 (ja) * 2012-04-27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442300B2 (ja) * 2014-01-27 2018-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部材及び熱定着装置
JP6635768B2 (ja) * 2015-11-27 2020-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6661A (ja) * 2000-06-26 2002-01-11 Nitto Kogyo Co Ltd 定着部材
JP2002254448A (ja) * 2001-03-05 2002-09-11 Nitto Denko Corp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86202A (ja) * 2002-08-06 2004-03-18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品、電子写真用定着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及び加熱ロール・ベルト型定着装置
JP2004205948A (ja) * 2002-12-26 2004-07-22 Canon Inc 支持体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感光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US20050277048A1 (en) * 2004-06-10 2005-12-15 Masami Tomit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ton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070065192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method, fix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936716A (zh) * 2005-09-20 2007-03-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70280755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40442A (zh) * 2006-09-05 2008-03-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辊和成像装置
CN101522808A (zh) * 2006-10-11 2009-09-0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聚酰亚胺管、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清漆的制备方法、以及定影带
CN101211150A (zh) * 2006-12-26 2008-07-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定影设备和成像设备
JP2010223417A (ja) * 2009-03-25 2010-10-07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47182A1 (en) * 2009-03-26 2010-09-30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djustment method of fixing device
CN104508570A (zh) * 2012-07-27 2015-04-08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用构件、定影装置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5036752A (ja) * 2013-08-13 2015-0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40897A (ja) * 2013-08-20 2015-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432A (ja) * 2013-10-28 2015-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23715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308011A1 (en) * 2016-04-20 2017-10-26 Konica Minolta, Inc.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63897B2 (en) 2020-05-26
US20200026229A1 (en) 2020-01-23
JP2020012941A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1668B2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4691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27190A (zh)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490945B (zh) 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29797A (ja) 画像定着用管状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1126B2 (ja) 定着装置用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1574B2 (ja) 定着用加圧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80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9047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5583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81129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261894A1 (en) Fix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490944B (zh) 定影部件、定影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142993A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155551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5584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0239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07994B2 (ja) 定着部材、加熱定着装置、及び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JP710700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24522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93A (ja) 無端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88801B2 (ja) 管状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938A (ja) 加圧部材、定着用加圧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92A (ja) 無端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8517A (ja) 離型部材、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