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3715A -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3715A
CN104723715A CN201410815686.XA CN201410815686A CN104723715A CN 104723715 A CN104723715 A CN 104723715A CN 201410815686 A CN201410815686 A CN 201410815686A CN 104723715 A CN104723715 A CN 104723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priming coat
receiving layer
recording medium
black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56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栗勲
仁藤康弘
荒木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23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3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6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4Backco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8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4Both sides of a layer or material are treated, e.g. co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6Backcoats; Back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Landscapes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一种记录介质,其包括在基材的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包括在基材的另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二树脂层和第二墨接收层,其中第一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一墨接收层的面和第二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二墨接收层的面的60°镜面光泽度各自为65%以上,并且多孔底涂层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近几年的商业打印领域,其中收集选择的照片或带有文字的照片的根据需要的照片集,即,照片书或相册近几年装订为册子。在此类册子中,存在对在一张纸的两面上配置图像的用途的要求。因此,需要适用于在两面上打印的记录介质,特别是,在两面具有高光泽度的喷墨记录介质。为了获得高光泽喷墨记录面,使用平滑的基材是有效的。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284146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介质,其通过用聚烯烃树脂涂布纸的两面并且进一步在聚烯烃树脂上依次设置主要由亲水性聚合物制成的底涂层和多孔墨吸收层而获得。使其上具有多孔墨吸收层的聚烯烃树脂涂层的前面(front surface)进行微细粗糙化处理,并且底涂层的前面具有30%以上且80%以下的75°镜面光泽度。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284148公开了包括全部形成于纸基材的两面上的聚烯烃树脂涂布层、包含亲水性聚合物的底涂层和多孔墨吸收层的喷墨记录介质。在其上具有多孔墨吸收层的聚烯烃树脂涂布层的前面中,控制滤波最大波纹度(filtered maximum waviness)和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具体地,根据JIS B 0610测定的滤波最大波纹度(低波段取样值:8mm、高波段取样值:0.8mm和基准长度:80mm)控制为1μm以上且3μm以下。另外,根据JIS B 0601测定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基准长度:2.5mm和取样值:0.8mm)控制为0.1μm以上且0.5μm以下。
另一方面,为了改进生产性,通常将记录介质制成长片形状,然后将片状记录介质切成期望的尺寸,从而获得制品。因此,为了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制造,制造方法包括将片状记录介质卷绕成卷形物的步骤,并且为了使该工序稳定化提出了各种方法。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5-246962公开了将包括具有涂布有聚烯烃树脂的两面的原纸和形成于各聚烯烃树脂涂膜上的并且包含无机颗粒和亲水性粘结剂的墨接收层的喷墨记录介质的长网卷绕成卷形物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当卷绕记录介质时的卷绕张力为T(Kgf/m)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t(m)时,记录介质在表示为A=T×t×1000的值A在0.5以上且3以下的范围内卷绕。
发明内容
在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包括在基材的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包括在基材的另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二树脂层和第二墨接收层的记录介质,其中第一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一墨接收层的面和第二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二墨接收层的面的60°镜面光泽度各自为65%以上,并且多孔底涂层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一树脂层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二树脂层;在第一树脂层上形成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的多孔底涂层;将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以及多孔底涂层的基材卷绕成卷形物;以及将基材卷绕成卷形物后,在基材的多孔底涂层上形成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在基材的第二树脂层上形成第二墨接收层。
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如上所述,为了获得在两面具有高光泽度的记录介质,在基材的各面上设置平滑层是有效的。然而,如果设置所述层,则当在卷绕工序中使记录介质的前面与背面彼此接触时,前面与背面之间的滑动性或者前面与背面之间捕获的空气的释放条件(release conditions)降低,这在一些情况下可损害所得辊的形状。结果,在一些情况下片材可能变形。
另一方面,可通过使基材的前面粗糙化来改进记录介质的前面与背面之间的滑动性和空气释放条件,但在该情况下,导致不能获得高光泽度的问题。另外,在该情况下,在施涂墨接收层用涂布液时产生气泡,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导致墨接收层的涂布面的缺陷。
考虑到上述问题来实现本发明。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两面具有高光泽度、在卷绕工序中显示良好的卷绕性(windability)并且第一墨接收层中不包含缺陷的记录介质,并且提供其制造方法。
将基于实施方案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描述。
1.记录介质
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在基材的一面上依次包括第一树脂层、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上依次包括第二树脂层和第二墨接收层。第一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一墨接收层的面和第二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二墨接收层的面各自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并且多孔底涂层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
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具有60°镜面光泽度为65%以上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二者。因此,记录介质两面的光泽度可以是高的。
另外,由于至少在第一树脂层与第一墨接收层之间设置多孔底涂层,所以形成微细的凹凸和空隙。因此,可令人满意地释放在卷绕工序中卷入记录介质的前面与背面之间的空气,此外,可降低前面与背面之间的摩擦系数。结果,可令人满意地保持通过卷绕记录介质获得的辊形状,由此,可获得良好的卷绕性。
另外,如果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超过3μm,则在多孔底涂层上施涂并形成第一墨接收层时,引起包含于多孔底涂层中的空气与第一墨接收层用涂布液之间的气液交换。因此,如果空气的量多,则产生气泡,这在一些情况下可导致第一墨接收层的涂布面的缺陷。因此,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设定为3μm以下,由此,可防止第一墨接收层的缺陷的发生。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的用途没有特别地限定,但记录介质可以为喷墨记录方法用的喷墨记录介质。喷墨记录方法为其中通过喷射来自喷墨记录头的墨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方法。喷射墨的方法的实例包括将机械能施加至墨的方法和将热能施加至墨的方法。在本实施方案中,可采用利用热能的喷墨记录方法。喷墨记录方法可包括任意的已知方法,只要使用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即可。
现在将详细描述包含于记录介质的各层。
基材
基材的具体实例为原纸。原纸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使用一般使用的纸,并且可合适地使用如用作照片用基材的纸等平滑原纸。作为构成原纸的纸浆,可使用天然纸浆、再生纸浆和合成纸浆等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原纸可包含一般用于造纸的如施胶剂、纸力增强剂、填料、抗静电剂、荧光增白剂和染料等任意的添加剂。另外,原纸的前面可以用前面施胶剂、表面增强剂、荧光增白剂、抗静电剂、染料或锚固剂等涂布。
基材的厚度可以为50μm以上。如果厚度为50μm以上,则可有效防止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的降低,并且还可有效防止质感的降低。另外,虽然基材的厚度没有上限,但厚度可以为350μm以下。如果厚度为350μm以下,则可有效防止处理记录介质时的不便,并且还可有效避免成本提高。
此外,可使用在造纸期间或造纸后,进行如用通过压光等施加的压力的压缩等表面处理以获得良好的表面平滑性的基材,并且基材的密度可以为0.6g/cm3以上且1.2g/cm3以下。如果密度为1.2g/cm3以下,则可有效防止缓冲特性的降低,此外,可有效避免刚性的降低并且可有效防止输送性问题的发生。可选择地,如果密度为0.6g/cm3以上,则可有效防止表面平滑性的降低。基材的密度更优选为0.7g/cm3以上。
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
第一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一墨接收层的面和第二树脂层的更接近第二墨接收层的面各自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由于60°镜面光泽度为65%以上,所以记录介质可获得优异的光泽性。这些面的60°镜面光泽度优选为70%以上,并且更优选80%以上。要注意的是,60°镜面光泽度可根据JIS Z8741来测量。
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各自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并且更优选8μm以上且40μm以下。基本上,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厚度可基于与基材的厚度相关的卷曲性来适当地决定。如果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各自的厚度为5μm以上,则可优异地防止通过树脂面的水分或气体的浸透性的增大以及由弯折导致的墨接收层的裂纹。另外,如果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各自的厚度为50μm以下,则可有效防止耐卷曲性的降低,从而有效避免处理时的困难。
构成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树脂可以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至少一种。可选择地,可使用其它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聚丙烯等。
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可包含金红石或锐钛矿型氧化钛、荧光增白剂或群青颜料。因此,可改进不透明度、白色度和色相。此处,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中氧化钛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包含于树脂层中的全部树脂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20质量份以下,并且更优选4质量份以上且13质量份以下。
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表面特性(即,60°镜面光泽度)可通过例如,当通过熔融挤出树脂将树脂层涂布在基材的表面上时,将树脂层压向已进行如镜面处理和微细粗糙化处理等任意的各种表面处理的冷却辊来控制。
多孔底涂层
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包括至少在基材的一面上的第一树脂层与第一墨接收层之间的多孔底涂层。换言之,多孔底涂层的一个相对面与第一树脂层接触,而另一面与第一墨接收层接触。
由于在基材上设置多孔底涂层,所以形成微细的凹凸和空隙。因此,可令人满意地释放在卷绕工序中卷入记录介质的前面与背面之间的空气,此外,可降低前面与背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且可令人满意地保持通过卷绕获得的辊形状。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卷绕性。另外,多孔底涂层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如果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超过3μm,则在多孔底涂层上施涂并形成第一墨接收层时,引起包含于多孔底涂层中的空气与第一墨接收层用涂布液之间的气液交换。因此,如果空气的量多,则产生气泡,这在一些情况下可不利地导致第一墨接收层的涂布面的缺陷。
由于多孔底涂层为多孔,所以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的包含空隙在内的平均折射率彼此接近。因此,当在多孔底涂层上设置第一墨接收层时,这些层可光学上基本彼此等同。结果,多孔底涂层的前面上的凹凸变得实质上不可见,从而可改进光泽感。为了获得多孔底涂层,可包含无机颗粒和粘结剂。
多孔底涂层的孔容积Vs(ml/g)和第一墨接收层的孔容积Vc(ml/g)可满足以下表达式(1):
0.7Vc<Vs<1.3Vc   (1)
当满足上述表达式(1)时,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的包含空隙在内的平均折射率彼此接近,因此,可更有效地使这些层光学上彼此等同。多孔底涂层的孔容积可以为0.3ml/g以上且1.5ml/g以下。
多孔底涂层的平均孔半径可以为5nm以上且50nm以下。如果平均孔半径为5nm以上,则显示卷绕时空气释放的效果,并且如果平均孔半径为50nm以下,则可获得优异的光泽。另外,多孔底涂层的平均孔半径更优选为15nm以上。如果平均孔半径为15nm以上,则可获得更高的释放空气的效果,并且可显示更好的卷绕性。
多孔底涂层的平均孔半径可小于第一墨接收层的平均孔半径。因此,可增大记录介质的光泽度,并且可获得良好的墨吸收性。另外,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各自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可通过后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来测量。
另外,目前描述了在基材的两面之一上的第一树脂层与第一墨接收层之间设置多孔底涂层的情况。然而,可将多孔底涂层进一步设置在基材的另一面上的第二树脂层与第二墨接收层之间。在该情况下,设置在基材的另一面上的多孔底涂层优选赋有上述特性。当由此还在第二树脂层与第二墨接收层之间设置多孔底涂层时,可进一步改进用于制造记录介质而进行的卷绕工序的卷绕性。
此外,多孔底涂层可包含以下材料(A)-(C):
(A)无机颗粒
作为用于多孔底涂层的无机颗粒,可使用任意的用于后述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另外,用于多孔底涂层的无机颗粒可不同于用于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然而,多孔底涂层可使用与用于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相同种类的无机颗粒。因此,当在多孔底涂层上设置第一墨接收层时,第一墨接收层与多孔底涂层之间的界面变得不清晰。结果,抑制多孔底涂层表面上的散射,从而可容易地获得良好的光泽感。
(B)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
多孔底涂层可以以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的含量进一步包含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作为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可使用上述无机颗粒,并且可适当地使用湿法二氧化硅。除此之外,有机树脂颗粒等可用作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平均二次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如果平均二次粒径为0.5μm以上,则促进多孔底涂层表面上的凹凸的形成,从而可更令人满意地释放在卷绕工序中制造途中的记录介质的前面与背面之间的空气。如果平均二次粒径为5μm以下,则由于多孔底涂层的厚度(3μm以下),使得颗粒可在不从多孔底涂层剥落的情况下在多孔底涂层内承载。另外,平均二次粒径指通过基于库尔特理论的孔电阻法测量的当量颗粒直径。平均二次粒径可通过使用例如,Multisizer3(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来测量。
另外,由于在多孔底涂层中的颗粒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所以通过颗粒的添加可有效促进多孔底涂层表面上的凹凸的形成。由于颗粒的含量为10质量%以下,所以在多孔底涂层的前面上没有过度形成凹凸,从而可防止记录介质的光泽度的降低。
(C)粘结剂
作为用于多孔底涂层的粘结剂,可使用后述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用的任意的粘结剂。要注意的是,多孔底涂层用的粘结剂可不同于用于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粘结剂。然而,与如上所述的无机颗粒类似,相同种类的粘结剂可适当地用于多孔底涂层与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因此,当在多孔底涂层上设置第一墨接收层时,第一墨接收层与多孔底涂层之间的界面变得不清晰。结果,抑制多孔底涂层表面上的散射,从而可容易地获得良好的光泽感。
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
从墨吸收性的观点,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可以为含有空隙的多孔型墨接收层。在该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各自的孔容积优选为0.3ml/g以上且1.5ml/g以下。由于孔容积为0.3ml/g以上,所以改进墨吸收性,并且由于孔容积为1.5ml/g以下,所以可改进墨接收层的机械强度,从而难以损坏。用于形成多孔型墨接收层的材料可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等。现在将描述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各自的材料(D)-(G)。
(D)无机颗粒
无机颗粒的材料的实例包括氧化铝、水合氧化铝、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碳酸镁、高岭土、硅酸铝、硅藻土、硅酸钙、硅酸镁、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胶体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镁。从打印浓度、彩色显影性和光泽性的观点,可使用氧化铝、水合氧化铝和合成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并且可特别适当地使用气相法二氧化硅。
从彩色显影性和光泽性的观点,此类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50nm以下,并且可使用粉碎成平均二次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颗粒。
(E)粘结剂
作为粘结剂,可使用能够粘结无机颗粒以形成涂膜并且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材料。粘结剂的实例包括以下:
如氧化淀粉、醚化淀粉和磷酸化淀粉等淀粉衍生物;
如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
酪蛋白、明胶、大豆蛋白质、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
如聚乙烯吡咯烷酮、马来酸酐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等共轭聚合物胶乳;
如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和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等丙烯酸系聚合物胶乳;
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系聚合物胶乳;
通过用包含如羧基等官能团的单体改性上述粘结剂获得的官能团改性聚合物胶乳;
通过用阳离子基团使上述粘结剂阳离子化获得的粘结剂,或者具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化的表面的上述粘结剂;
通过在阳离子性聚乙烯醇下使上述粘结剂聚合以在所得聚合物的表面上分布聚乙烯醇获得的粘结剂;
通过在使阳离子性胶粒悬浮的分散液中使上述粘结剂聚合以在所得聚合物的表面上分布阳离子性胶粒获得的粘结剂;
如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等热固性合成树脂的水性粘结剂;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和共聚物树脂;和
如聚氨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醇酸树脂等合成树脂系粘结剂。
可单独使用这些粘结剂的一种,或者可使用这些粘结剂的多种的混合物。
在上述粘结剂中,最优选使用聚乙烯醇。聚乙烯醇可通过例如,使聚乙酸乙烯酯水解来合成。特别是,从墨吸收性的观点,优选使用完全或部分皂化的聚乙烯醇或阳离子改性聚乙烯醇。另外,从耐水性和彩色显影性的观点,更优选使用具有2000以上的重量平均聚合度和85mol%以上且98mol%以下的皂化度的聚乙烯醇。此外,重量平均聚合度特别优选为2000以上且5000以下。
另外,聚乙烯醇的皂化度为通过根据JIS-K6726(1994)的方法测量的值。化学上,皂化度指通过在通过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获得聚乙烯醇时进行的皂化反应生成的羟基的摩尔数的比率。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指通过根据JIS-K6726(1994)的方法求得的平均聚合度。
作为阳离子改性聚乙烯醇,例如,可使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S61-10483中所述的聚乙烯醇。具体地,可使用在主链或侧链中具有伯至叔氨基或季铵基的聚乙烯醇。
在形成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时,聚乙烯醇可以以水溶液的状态使用。含聚乙烯醇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干燥固成分浓度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当浓度在该范围内时,可有效防止通过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用涂布液的浓度的过度降低引起的干燥速度的大幅降低。另外,相反,可抑制由于涂布液的浓度提高使得涂布液的粘度大幅提高,从而损害涂布面的平滑性的情况。
粘结剂的含量,从墨吸收性的观点,基于100质量份无机颗粒的总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下,并且更优选30质量份以下。另外,为了粘结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粘结剂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无机颗粒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且更优选8质量份以上。
(F)交联剂
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可包含能够使粘结剂交联的交联剂,从而处于通过交联固化的状态。当包含交联剂时,防止吸收墨时粘结剂溶胀和填充孔,由此,可获得良好的墨吸收性。交联剂的实例包括硼酸、硼酸盐和水溶性锆化合物。其中,可适当地使用硼酸和硼酸盐。除了这些交联剂以外,可使用如像乙二醛等醛类等任意各种交联剂。
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的交联剂的含量基于100质量份包含于墨接收层中的粘结剂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并且更优选5质量份以上且40质量份以下。
(G)添加剂
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如果需要可包含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的实例包括如各种阳离子树脂等固着剂,如多价金属盐等絮凝剂,表面活性剂,荧光增白剂,增稠剂,消泡剂,抑泡剂,脱模剂,浸透剂,润滑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流平剂,防腐剂和pH调节剂。
2.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
在本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中,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一树脂层,并且在基材的另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二树脂层。形成第二树脂层后前后,在第一树脂层上形成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的多孔底涂层。接着,将具有设置在其上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以及多孔底涂层的基材卷绕成卷形物。随后,在将基材卷绕成卷形物后,在基材的多孔底涂层上形成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在基材的第二树脂层上形成第二墨接收层。以该方式,制造记录介质。
在形成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工序中,例如,可将各树脂层的材料熔融从而挤出涂布在基材的两面上。可选择地,预先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可以用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粘合层粘合至基材的两面。将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各面的60°镜面光泽度控制为65%以上的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并且60°镜面光泽度可通过例如,调节基材与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表面性状来控制。更具体地,当通过表面处理使基材平滑化时,通过基材的表面性状反映其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因此,可容易地提高60°镜面光泽度。可选择地,形成第一和第二树脂层后,这些树脂层可以用具有预定粗糙度的辊来按压,由此,可将60°镜面光泽度控制为65%以上的期望值。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表面的60°镜面光泽度为65%以上,所以可以使记录介质的两面的光泽度高。
接着,在第一树脂层上形成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的多孔底涂层。只要厚度为3μm以下,则多孔底涂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制备包含多孔底涂层的原料的涂布液,并且可以在第一树脂层上施涂涂布液并干燥。具体地,可采用与施涂后述墨接收层用涂布液的方法类似的方法。
形成多孔底涂层后,将具有设置在其上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以及多孔底涂层的基材卷绕成卷形物。在制造记录介质时,为了改进生产性,将记录介质制造成长片状,然后将片状记录介质切成期望的尺寸,从而获得制品。因此,为了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制造记录介质,在形成多孔底涂层后将基材卷绕成卷形物。所述卷绕工序为在形成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前,将基材卷绕成卷形物的工序。在卷绕工序中,通常使用卷芯,并且围绕卷芯将基材卷绕成卷形物。通常使用具有约50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直径的卷芯。卷绕张力为50N/m以上且500N/m以下,并且更优选100N/m以上且400N/m以下。由于卷绕张力为50N/m以上,所以可防止卷绕偏差,并且由于卷绕张力为500N/m以下,所以可防止由于紧密卷绕引起的粘连。另外,卷绕张力可以从卷绕工序的开始至结束为恒定的,或者可朝向卷绕工序结束逐渐降低,以避免卷绕起始部的压力集中。另外,接触辊可用于在按压基材的同时卷绕基材。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在卷绕工序中在基材上形成多孔底涂层,所以形成微细凹凸和空隙。因此,可令人满意地释放在卷绕工序中卷入基材的前面与背面之间的空气,可降低前面与背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并且可令人满意地保持通过卷绕获得的辊形状。结果,可获得良好的卷绕性。另外,由于多孔底涂层的厚度为3μm以下,可防止第一墨接收层中产生缺陷。
接着,在多孔底涂层上形成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在基材的第二树脂层上形成第二墨接收层。例如,可如下形成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制备通过根据需要将颜料、粘结剂、交联剂、pH调节剂、各种添加剂和水等混合各自获得的各墨接收层的涂布液。将这些涂布液分别施涂于多孔底涂层和第二树脂层上。对于施涂涂布液,例如,可使用各种帘式涂布机、挤出式涂布机和滑动料斗式涂布机(slide hopper type coater)的任意一种,并且通过机上涂布或离机涂布进行涂布。在涂布时,为了例如,控制涂布液的粘度的目的,可加热各涂布液或者可加热使用的涂布机头。另外,涂布后,通过使用例如,如直线烘道、拱式干燥机、空气循环干燥机或正弦曲线空气漂浮干燥机等热风干燥机干燥涂布液。可选择地,可使用红外线、加热干燥机或使用微波的干燥机。
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描述本发明,但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另外,用于以下描述的“份”或“%”基于质量基准,除非另有说明。
基材A的制造
如下制备基材A:首先,制备具有以下组成的纸料以通过使用水具有3.0%的固成分浓度。
-纸浆                       100份
(包含具有450mlCSF(加拿大标准游离度(Canadian Standard Freeness))的游离度的阔叶树漂白牛皮纸浆(LBKP)(80份)和具有480mlCSF的游离度的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20份))
接着,通过使用长网造纸机将该纸料制成纸,并且使所得物进行三段湿压,然后用多筒式干燥机干燥,然后,通过使用施胶压榨机浸渍氧化淀粉水溶液以获得1.0g/m2的固成分,并且干燥所得物。然后,使所得物进行机器压光,由此,制备具有100g/m2的基重的基材A。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的制备
向333份离子交换水中,添加1.5份作为抗絮凝酸的甲磺酸。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T.K.均质混合器MARKII 2.5型,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在3000rpm的旋转条件下搅拌所得甲磺酸水溶液。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4,由Sasol Ltd.制造)逐步添加至甲磺酸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水合氧化铝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3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23%的固成分浓度的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2的制备
向333份离子交换水中,添加2.5份作为抗絮凝酸的甲磺酸。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T.K.均质混合器MARKII 2.5型,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在3000rpm的旋转条件下搅拌所得甲磺酸水溶液。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0,由Sasol Ltd.制造)逐步添加至甲磺酸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水合氧化铝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3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23%的固成分浓度的水合氧化铝分散液2。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3的制备
向333份离子交换水中,添加0.7份作为抗絮凝酸的甲磺酸。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T.K.均质混合器MARKII 2.5型,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在3000rpm的旋转条件下搅拌所得甲磺酸水溶液。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22,由Sasol Ltd.制造)逐步添加至甲磺酸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水合氧化铝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3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23%的固成分浓度的水合氧化铝分散液3。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的制备
向415份离子交换水中,添加10份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聚合物(商品名:Shallol DC902P,具有50%的固成分,由Dai-ichi Kogyo Seiyaku Co.,Ltd.制造)。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CREARMIX,由M Technique Co.,Ltd.制造)以10000rpm的旋转速度搅拌所得水溶液。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气相法二氧化硅(AEROSIL 300,由Evonik Industries AG制造)逐步添加至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气相法二氧化硅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6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20%的固成分浓度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
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的制备
对于667份离子交换水,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T.K.均质混合器MARKII 2.5型,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在3000rpm的旋转条件下进行搅拌。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湿法二氧化硅(Fine Seal X-37,具有2.6μm的平均二次粒径,由Tokuyama Corporation制造)逐步添加至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湿法二氧化硅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3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15%的固成分浓度的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该湿法二氧化硅对应于权利要求的“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
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2的制备
对于667份离子交换水,通过使用均质混合器(商品名:T.K.均质混合器MARKII 2.5型,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在3000rpm的旋转条件下进行搅拌。在继续搅拌的同时,将100份湿法二氧化硅(Fine Seal T-32,具有1.5μm的平均二次粒径,由Tokuyama Corporation制造)逐步添加至水溶液中。完成添加湿法二氧化硅后,继续搅拌所得水溶液30分钟,由此,制备具有15%的固成分浓度的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2。该湿法二氧化硅对应于权利要求的“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
涂布液的制备
制备具有以下组成的各涂布液。要注意的是,涂布液的各组分的份数为通过将颜料的总固成分视为100份获得的值。
涂布液1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具有23%的固成分)                  441份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125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2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18%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1。
涂布液2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具有23%的固成分)                441份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250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2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16%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2。
涂布液3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125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2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5%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3。
涂布液4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具有20%的固成分)             525份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188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6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14%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4。
涂布液5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具有23%的固成分)                441份
-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具有15%的固成分)              6.7份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125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2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18%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5。
涂布液6
除了用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2代替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以外,以与涂布液5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6。
涂布液7
除了将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2的含量变更为1.3份以外,以与涂布液6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7。
涂布液8
除了将湿法二氧化硅分散液2的含量变更为66.7份以外,以与涂布液6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8。
涂布液9
除了用水合氧化铝分散液2代替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以外,以与涂布液1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9。
涂布液10
除了用水合氧化铝分散液3代替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以外,以与涂布液1相同的方式制备涂布液10。
涂布液11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具有23%的固成分)             441份
-聚乙烯醇水溶液(PVA 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具有3500的重量平均聚合度、88mol%的皂化度和8%的固成分)               625份
-原硼酸水溶液(具有5%的固成分)                   100份
将水进一步添加至这些组分中以获得13%的总体固成分。向所得混合物中,以0.1%的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Surfynol 465),由此,制备涂布液11。
实施例1
在基材A的两面上挤出涂布包含低密度聚乙烯(70份)、高密度聚乙烯(20份)和氧化钛(10份)并且已在320℃下熔融的聚乙烯树脂组合物,使得具有30μm的厚度。接着,将基材的所得表面转印至镜面状的冷却鼓的表面,从而获得在两面上具有平滑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基材。随后,使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表面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然后,通过使用棒涂机以2.8g/m2的量将涂布液1施涂于两面,并且用热风干燥机干燥,由此,在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上形成具有0.5μm的厚度的多孔底涂层。然后,以250m/min的速度卷绕具有形成于其上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以及多孔底涂层的基材。另外,形成多孔底涂层前测量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60°镜面光泽度为83%。
接着,通过使用滑动模头以194g/m2的量将涂布液1施涂于两个多孔底涂层上,并且用热风干燥机干燥,由此,形成各自具有35μm的厚度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以该方式,获得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2
除了使用与用于实施例1的冷却鼓相比,具有轻微地更粗糙的表面特性的冷却鼓,以获得第一和第二树脂层表面的70%的60°镜面光泽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3
除了使用与用于实施例2的冷却鼓相比,具有轻微地更粗糙的表面特性的冷却鼓,以获得第一和第二树脂层表面的65%的60°镜面光泽度以外,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4
除了将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设定为0.1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5
除了将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设定为0.3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6
除了将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设定为2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7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2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8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4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9
除了仅在第一树脂层与第一墨接收层之间设置多孔底涂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0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5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1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6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2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7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3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8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4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9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实施例15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10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比较例1
除了不设置多孔底涂层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比较例2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3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比较例3
除了使用与用于实施例3的冷却鼓相比,具有更粗糙的表面特性的冷却鼓,以获得第一和第二树脂层表面的58%的60°镜面光泽度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比较例4
除了将用于形成多孔底涂层的涂布液1变更为涂布液11,并且将涂布液11的涂布量设定为3.9g/m2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比较例5
除了将多孔底涂层的厚度设定为4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喷墨记录介质。
如上所述制造的各喷墨记录介质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1中。评价如下进行:
(1)60°镜面光泽度
第一和第二树脂层的表面的60°镜面光泽度根据JIS Z 8741来测量。
(2)多孔底涂层和墨接收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
对于测量平均孔半径,使用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的自动比表面积/孔隙率分析仪TriStar 3000。另外,对于试样的预处理,使用由ShimadzuCorporation制造的Vacu-Prep 061。
测量如下进行:将用于形成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多孔底涂层和墨接收层的各涂布液施涂于树脂涂布的纸片上,以具有35μm的厚度,并且将所得片切成5.0×10cm的尺寸。然后,将切片进一步切成足以放入用于测量平均孔半径的3/8英寸器皿中的尺寸。然后,将由此获得的试样放入器皿中,根据所附手册通过使用Vacu-Prep 061,直到在80℃下加热的同时压力下降至20mTorr以下进行脱气干燥。
使由脱气干燥得到的试样根据所附手册通过使用Tri-Star 3000通过氮吸附脱附法进行平均孔半径的测量。测量后,将由此获得的氮脱附侧的数据用于最终获得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的值。作为平均孔半径,使用从其中绘制孔半径与容积的频率的图表获得的孔半径的峰值。
另外,通过初步检查确认多孔底涂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既不受基材的种类、表面性状或厚度的影响,也不受多孔底涂层的厚度的影响。还确认墨接收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不受基材的种类、表面性状或厚度,多孔底涂层的种类、厚度或表面性状,以及墨接收层的厚度的影响。此外,在各实施例1-8、10-15和比较例2-5中,设置在基材的两面的两层多孔底涂层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这些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作为单层“多孔底涂层”的结果显示在表1中。类似地,在各实施例1-15和比较例2-5中,设置在基材的两面的两层墨接收层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这些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作为单层“墨接收层”的结果显示在表1中。另外,由于比较例1中没有形成多孔底涂层,所以比较例1的墨接收层的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未显示在表1中。此外,由于各比较例2和4的底涂层不是多孔的,所以这些比较例中孔容积和平均孔半径显示为“0”。
(3)卷绕性
目视检查通过卷绕形成多孔底涂层后的各基材获得的辊形状,从而基于以下基准评价:
AA:辊表面基本不具有不均匀,并且辊的端面上没有缺陷。
A:辊表面基本不具有不均匀,但辊的端面上有轻微的缺陷。
B:辊表面轻微变形,并且辊的端面上有轻微的缺陷。
C:辊表面变形,并且片本身变形。
(4)墨接收层的20°镜面光泽度
各墨接收层的表面的20°镜面光泽度根据JIS Z 8741来测量。另外,在各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5中,设置在基材的两面的两层墨接收层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仅测量一层墨接收层的20°镜面光泽度。
(5)墨接收层的缺陷
目视观察A4尺寸的第一或第二墨接收层的表面,以基于以下基准评价。另外,在各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5中,设置在基材的两面的两层墨接收层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仅观察一层墨接收层。
A:具有0.5mm以上的尺寸的气泡数为3个以下。
B:具有0.5mm以上的尺寸的气泡数为4个以上且10个以下。
C:具有0.5mm以上的尺寸的气泡数为10个以上。
(6)多孔底涂层的厚度
用显微镜观察具有多孔底涂层的各试样的截面,以测量在任意的10个位置的厚度,并且将这些厚度的平均值取作多孔底涂层的厚度。
[表1]
虽然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已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改进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6)

1.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基材的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树脂层、多孔底涂层和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包括在所述基材的另一面上依次设置的第二树脂层和第二墨接收层,
其中,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更接近所述第一墨接收层的面和所述第二树脂层的更接近所述第二墨接收层的面的60°镜面光泽度各自为65%以上,和
其中,所述多孔底涂层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多孔底涂层的孔容积Vs和所述第一墨接收层的孔容积Vc满足以下表达式(1):
0.7Vc<Vs<1.3Vc  (1),
其中所述Vs和所述Vc的单位为ml/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多孔底涂层以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的含量进一步包含具有0.5μm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多孔底涂层具有15nm以上的平均孔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多孔底涂层的平均孔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墨接收层的平均孔半径。
6.一种记录介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一树脂层并且在所述基材的另一面上形成具有65%以上的60°镜面光泽度的第二树脂层;
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形成具有3μm以下的厚度的多孔底涂层;
将设置有所述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以及所述多孔底涂层的基材卷绕成卷形物;和
将所述基材卷绕成卷形物后,在所述基材的所述多孔底涂层上形成第一墨接收层并且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树脂层上形成第二墨接收层。
CN201410815686.XA 2013-12-24 2014-12-23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7237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5291A JP6272009B2 (ja) 2013-12-24 2013-12-24 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65291 2013-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3715A true CN104723715A (zh) 2015-06-24

Family

ID=51999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5686.XA Pending CN104723715A (zh) 2013-12-24 2014-12-23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02525B2 (zh)
EP (1) EP2889151B1 (zh)
JP (1) JP6272009B2 (zh)
CN (1) CN104723715A (zh)
ES (1) ES2609930T3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7190A (zh) * 2018-07-17 2020-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021149A (zh) * 2019-11-07 2020-04-17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超高光泽度喷墨打印纸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5134B2 (ja) 2014-06-27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662921B2 (en) 2015-03-02 2017-05-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US9944107B2 (en) 2016-01-08 2018-04-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US10125284B2 (en) 2016-05-20 2018-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EP3482965B1 (en) 2017-11-10 2022-03-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substrate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479861B2 (ja) 2019-02-27 2024-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7378614B2 (ja) * 2020-05-25 2023-11-13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多孔質層を有する積層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用紙
CN111763033A (zh) * 2020-06-28 2020-10-13 宁波曙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铁轨道钉锚固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24526A1 (ja) * 2022-07-29 2024-02-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19A (zh) * 2002-06-08 2004-04-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打印介质
JP200428414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4284146A (ja) * 2003-03-20 2004-10-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5246962A (ja) * 2004-02-05 2005-09-15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886478A (zh) * 2003-10-10 2006-12-27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026773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Schultz Terry C Inkjet recording media with cationically-modified clay particles
CN103402783A (zh) * 2011-03-07 2013-1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图像接受片及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226B2 (ja) 1984-06-27 1994-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H0813570B2 (ja) * 1987-10-08 1996-02-14 旭硝子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2002219402A (ja) * 2001-01-26 2002-08-06 Oji Paper Co Ltd 塗工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7029109B2 (en) 2001-08-22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unit and ink cartridge
US7055943B2 (en) 2001-08-22 2006-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et for ink-jet recording, recording unit,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JP4100986B2 (ja) 2001-08-22 2008-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の安定化方法
JP2003191617A (ja) * 2001-12-26 2003-07-09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
JP4343632B2 (ja) 2002-09-17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反応液、反応液とインクとのセ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US6932465B2 (en) 2002-09-17 2005-08-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action solution, set of reaction solution and ink,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WO2004026976A1 (ja) 2002-09-17 2004-04-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インク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水性インク
JP2005138403A (ja) * 2003-11-06 2005-06-0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及び製造方法
JP4981260B2 (ja) 2004-03-16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反応液と水性インクの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958325B2 (ja) 2004-03-16 2007-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媒体用塗布液、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画像形成方法、プリント媒体用塗布液と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とのセ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856885B2 (ja) 2004-03-16 201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組成物、液体組成物とインクのセット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EP1764396A4 (en) 2004-06-28 2009-06-10 Canon Kk Aqueous ink,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unit, inkjet record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WO2006001547A1 (ja) 2004-06-28 200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シアンインク及びインクセット
WO2006001540A1 (ja) 2004-06-28 200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シアンインク、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と反応液の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ATE486107T1 (de) 2004-06-28 2010-11-15 Canon Kk Wässrige tinte, wässriger tintensatz, tintenpatrone, tintenstrahlaufzeichne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erfahren und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CA2565704C (en) 2004-06-28 2009-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set,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CN1972809B (zh) 2004-06-28 2011-09-07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方法、墨盒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6188045A (ja) 2004-12-09 2006-07-20 Canon Inc 反応液、インク組成物と反応液とのセット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8174736A (ja) 2006-12-20 2008-07-31 Canon Inc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234776A (ja) * 2009-03-31 2010-10-21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US8252392B2 (en) 2009-11-05 2012-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5634227B2 (ja) 2009-12-08 2014-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記録媒体
US8524336B2 (en) 2010-05-31 2013-09-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5501315B2 (ja) 2010-10-18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5875374B2 (ja) 2011-02-10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US8846166B2 (en) 2012-10-09 2014-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19A (zh) * 2002-06-08 2004-04-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打印介质
JP2004284148A (ja) * 2003-03-20 2004-10-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4284146A (ja) * 2003-03-20 2004-10-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CN1886478A (zh) * 2003-10-10 2006-12-27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46962A (ja) * 2004-02-05 2005-09-15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US20100026773A1 (en) * 2008-07-31 2010-02-04 Schultz Terry C Inkjet recording media with cationically-modified clay particles
CN103402783A (zh) * 2011-03-07 2013-11-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图像接受片及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7190A (zh) * 2018-07-17 2020-01-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021149A (zh) * 2019-11-07 2020-04-17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超高光泽度喷墨打印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21149B (zh) * 2019-11-07 2022-02-22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超高光泽度喷墨打印纸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74937A1 (en) 2015-06-25
EP2889151A1 (en) 2015-07-01
ES2609930T3 (es) 2017-04-25
JP2015120289A (ja) 2015-07-02
JP6272009B2 (ja) 2018-01-31
EP2889151B1 (en) 2016-11-09
US9302525B2 (en) 2016-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3715A (zh) 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JP4051838B2 (ja) 被記録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03039881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H071173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6669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
JP20012702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材料
US20080075847A1 (en) Inkjet recording medium production method
JP200233744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キャスト塗工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991302A (zh) 记录介质
JP404759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05288801A (ja) 光沢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404757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EP3000609B1 (en) Recording medium
JP4390655B2 (ja) 強光沢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015880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32056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3848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1879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2835267B1 (en) Recording medium
JP5444048B2 (ja) 経師貼り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
JPH113448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9580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キャストコート紙の製造方法
JP200419579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の製造方法
JP20110629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810052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