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6209B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6209B
CN110226209B CN201880008744.4A CN201880008744A CN110226209B CN 110226209 B CN110226209 B CN 110226209B CN 201880008744 A CN201880008744 A CN 201880008744A CN 110226209 B CN110226209 B CN 1102262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heat
coil device
unit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87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6209A (zh
Inventor
西村贤二
新妻素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26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6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6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2Cooling of charging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5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Transformer Coo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备:收容线圈的线圈单元、和相对于线圈单元热连接的散热单元。散热单元具有:散热体、能够相对于散热体移动的散热片、以及驱动散热片的翅片驱动机构。散热单元包括:散热片从散热体向相对于卷轴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散热方式、和散热片收容于散热体的收容方式。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公开了一种关注在非接触供电装置中线圈发出的热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有液体式的冷却机构。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使流体流通的流路。线圈发出的热被在流路流动的液体吸收。专利文献2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利用具有隔热性的隔壁对电子部件进行热保护。专利文献2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利用热传导率较高的部件,将送电线圈发出的焦耳热向外部释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81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03645号公报
在与非接触供电装置相关的领域中,希望将导电中的线圈发出的热高效地释放。专利文献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通过液体式的冷却机构而对线圈发出的热高效地进行散热。但是,液体式的冷却机构需要在线圈装置内设置流路。此外,液体式的冷却机构需要用于使液体流动的泵这一附带装置。因此,有可能阻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说明能够兼顾效率较好的散热和小型化的线圈装置。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线圈装置。线圈装置具备:线圈单元,其收容线圈部并且具有主面;和散热单元,其相对于线圈单元热连接。散热单元具有:散热体,其相对于主面热连接;散热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散热体移动,并且相对于散热体热连接;和驱动部,其驱动散热部件。散热单元包括以下方式:第一方式,散热部件从散热体向沿着主面的方向突出;和第二方式,散热部件收容于散热体。
根据本公开的线圈装置,能够兼顾效率较好的散热和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分解表示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线圈装置具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
图3的(a)是表示收容方式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散热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具备线圈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线圈装置偏移的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图。
图7的(a)是表示图6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图7的(b)是表示图6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其他使用状态的图。
图8的(a)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收容方式的图,图8的(b)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散热方式的图。
图9的(a)是图8的(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图9的(b)是图8的(b)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将散热板折叠后的状态的图,图10的(b)是表示将散热板扩展后的状态的图。
图11的(a)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收容方式的图,图11的(b)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散热方式的图。
图12的(a)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收容方式的图,图12的(b)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散热方式的图。
图13的(a)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收容方式的图,图13的(b)是表示又一其他变形例的线圈装置的散热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线圈装置。线圈装置具备:线圈单元,其收容线圈部并且具有主面;和散热单元,其相对于线圈单元热连接。散热单元具有:散热体,其相对于主面热连接;散热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散热体移动,并且相对于散热体热连接;和驱动部,其驱动散热部件。散热单元包括以下方式:第一方式,散热部件从散热体向沿着主面的方向突出;和第二方式,散热部件收容于散热体。
在线圈装置中,散热单元的散热体相对于线圈单元热连接。在散热体热连接有散热部件。因此在收容于线圈单元的线圈部中产生的热,经由散热体传递至散热部件。散热部件从散热体向沿着线圈单元的主面的方向突出。因此有助于散热的散热面积扩大。其结果,基于热放射和向空气的热传递的散热量增大。因此,线圈装置能够进行效率较好的散热。散热部件收容于散热体。因此,线圈装置能够小型化。换言之,由于线圈装置具备能够相对于散热体出入的散热部件,因此能够兼顾效率较好的散热和小型化。
也可以为,在向线圈部供给电流时,散热单元为第一方式。当电流被供给至线圈部时,线圈部发热。在线圈部发热时,散热单元是使散热部件突出的第一方式。因此,通过扩大的散热面积,能够高效地使线圈部产生的热散热。其结果,由于能够抑制热对线圈单元的影响,因此能够使线圈装置稳定地动作。
也可以为,在散热单元为第一方式时,从散热体突出的散热部件的长度为预先设定的所希望的突出长度。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发热的方式对应的散热方式。
也可以为,线圈装置对对方线圈装置进行电力供给、或者从对方线圈装置接受电力,在散热单元为第一方式时,从散热体突出的散热部件的长度基于线圈装置所具备的线圈部与对方线圈装置所具备的线圈部的偏移量来决定。若在线圈装置与对方线圈装置之间产生偏移,则产生线圈部彼此的偏移。线圈部彼此的偏移产生漏磁通。漏磁通产生与偏移量对应的线圈部的发热。从散热体突出的散热部件的长度基于线圈部彼此的偏移来决定。因此,能够使散热部件的突出长度为与温度上升对应的长度。其结果,能够减少线圈装置的驱动所需的动力。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线圈装置。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存在使用图中所示的正交坐标系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前”与X方向的正方向对应。“后”与X方向的负方向对应。“左”与Y方向的正方向对应。“右”与Y方向的负方向对应。“上”与Z方向的正方向对应。“下”与Z方向的负方向对应。
线圈装置用于非接触供电系统。如图1所示,线圈装置1具有线圈单元2和散热单元3。
线圈单元2是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长方体。线圈单元2具有送电面2a和基底连结面2b(主面)。送电面2a面对其他线圈装置1。基底连结面2b固定于散热单元3。线圈装置1沿着铅垂上方向(Z轴方向)按照散热单元3、线圈单元2的顺序重叠。换言之,线圈单元2配置在散热单元3之上。线圈单元2具有外壳4、线圈6(线圈部)、线圈保持板7以及铁氧体板8。
外壳4具有俯视观察下与散热单元3大致相同的形状。外壳4形成收容线圈6、线圈保持板7以及铁氧体板8的空间。外壳4具有壳体主体9和盖体11。
线圈6由在同一平面内卷绕成大致矩形的漩涡状的导线形成。线圈6产生感应电流。线圈6是所谓的环形线圈。环形线圈是指导线绕卷轴S卷绕成平面漩涡状的方式的线圈。平面漩涡状是指以包围卷轴S的方式从外侧向内侧、或从内侧向外侧卷绕有导线的形状。线圈6只要是导线卷绕成平面漩涡状的方式即可。因此线圈6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多层。另外,卷轴S和漩涡状也可以在同一平面内设置有多个。从卷轴S的方向观察的线圈6的形状也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作为导线,例如也可以使用将相互绝缘的多根导体素线捻合而成的绞合线。导线也可以是铜或铝的单线或者母线等。另外,线圈也可以是螺线管线圈。
线圈保持板7是用于保持线圈6的平板状部件。线圈保持板7是所谓的线轴。线圈保持板7例如具有供线圈6嵌入的槽部。作为线圈保持板7的材料,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硅、聚苯硫醚树脂等)。供线圈6嵌入的槽部也可以设置于盖体11。另外,也可以通过粘合材料以及/或者漆使线圈6固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线圈保持板7。
铁氧体板8例如是矩形平板状的铁氧体芯。铁氧体板8是磁性体,控制从线圈6产生的磁力线的方向。另外,铁氧体板8将磁力线聚束。铁氧体板8的形状和大小例如在俯视观察下也可以与线圈保持板7的形状以及大小大致相等。铁氧体板8的形状和大小不限定于正方形。铁氧体板8可以设定为能够收容于外壳4的任意形状和大小。
散热单元3在线圈单元2的下侧相对于线圈单元2热连接。散热单元3配置为与路面等接触。散热单元3具有非磁性和导电性。散热单元3由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铝或者铜等)形成。散热单元3确保作为线圈装置1的整体的刚性。散热单元3屏蔽漏磁通向外部流出。散热单元3对在线圈单元2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换言之,散热单元3具有所谓的散热片的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单元3具有散热体12、一对散热片13(散热部件)以及翅片驱动机构14(驱动部)。散热体12具有外壳连结面12a(第一安装面)、路面连结面12b(第二安装面)以及翅片侧面12c。散热体12具有翅片收容部15(参照图2)。外壳连结面12a是配置于路面时的上侧的面。外壳连结面12a面对线圈单元2的基底连结面2b。路面连结面12b是配置于路面时的下侧的面。路面连结面12b面对路面。翅片侧面12c将外壳连结面12a与路面连结面12b连结。翅片收容部15是设置于路面连结面12b的凹部。翅片收容部15具有设置于翅片侧面12c的翅片开口15a。翅片开口15a的形状效仿散热片13的外形形状。
散热片13能够相对于散热体12相对地移动。散热片13具有散热面13a和可动面13b。散热面13a具有多个凸部D。多个凸部D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多个凸部D在X轴方向相互分离。根据这样的形状,散热面13a的表面积被扩大。其结果,能够进行效率较好的散热。散热面13a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散热体12滑动。散热面13a总是与散热体12的翅片收容部15接触。该接触包括:散热面13a与翅片收容部15的直接接触、和经由称作润滑脂的部件的间接接触。例如,在散热面13a与翅片收容部15之间设置有微小间隙。也可以在该间隙配置不自然挥发的热传导性硅以及/或者油等。也可以在间隙夹入具有耐磨损性的热传导性硅片。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顺畅地进行散热片13相对于散热体12的出入,并且能够高效地从散热体12向散热片13传递热。
可动面13b相对于散热面13a设置于下侧。可动面13b面对路面。可动面13b不固定于路面。因此,可动面13b能够相对于路面相对移动。例如,可动面13b形成于比散热体12的路面连结面12b略靠上侧的位置。即,也可以在可动面13b与路面G(参照图4)之间形成间隙。
翅片驱动机构14使一对散热片13沿Y轴方向往复移动。翅片驱动机构14具有蜗杆齿轮17和马达18。蜗杆齿轮17是在沿Y轴方向延伸的棒体设置有螺旋状的齿型的部件。蜗杆齿轮17的一端拧入一方的散热片13。蜗杆齿轮17的另一端拧入另一方的散热片13。马达18具有与蜗杆齿轮17的齿形啮合的齿轮18a。马达18经由该齿轮18a而将扭矩供给至蜗杆齿轮17。马达18能够正转和反转。另外,马达18使蜗杆齿轮17以规定的转速旋转。通过将蜗杆齿轮17的转速设定为规定的圈数,能够将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控制为所希望的长度。所希望的突出长度例如是指用于使送电线圈装置24的规定部位的温度低于阈值所需的长度。另外,所希望的突出长度例如是指用于抑制送电线圈装置24的规定部位的温度的上升所需的长度。通过使突出长度为用于使温度为阈值以下以及/或者用于抑制温度上升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马达18耗电量的减少。另外,能够降低车辆V压到散热片13的可能性。
图1所示的翅片驱动机构14通过一个蜗杆齿轮17驱动一对散热片13。根据该结构,一对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总是相同。但是也可以使一方的散热片13的长度与另一方的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不同。例如,也可以使一方的散热片13为收容于散热体12的状态,仅另一方的散热片13突出。在进行这样的动作的情况下,在一方的散热片13和另一方的散热片13分别设置翅片驱动机构14。可以具有用于驱动一方的散热片13的翅片驱动机构、和用于驱动另一方的散热片的翅片驱动机构。
如图3的(a)和(b)所示,散热单元3具有彼此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图3的(a)表示将散热片13收容于散热体12的方式(收容方式、第二方式)。图3的(b)表示使散热片13从散热体12突出的方式(散热方式、第一方式)。
在线圈装置1中,将散热单元3的散热体12相对于线圈单元2热连接。散热体12热连接于散热片13。因此,在收容于线圈单元2的线圈6中产生的热,经由散热体12传递至散热片13。散热片13从散热体12向与卷轴S(参照图1)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突出。因此,有助于散热的散热面积扩大。其结果,能够进行效率较好的散热。而且,散热片13收容于散热体12。因此能够将线圈装置1小型化。因此,借助能够相对于散热体12出入的散热片13,线圈装置1能够兼顾效率较好的散热和小型化。
对收容方式进行设定的动作和对散热方式进行设定的动作,可以与向其他线圈装置1供电的供电动作对应。例如,在不进行供电动作时,不向线圈6供给电流。因此线圈6不发热,因而无需进行积极的散热。因此将散热片13收容于散热体12(收容方式)。根据收容方式,能够将线圈装置1小型化。另一方面,在进行供电动作时向线圈6供给电流。因此由于线圈6发热,因而进行积极的散热。因此使散热片13从散热体12突出(散热方式)。根据散热方式,有助于散热的散热面积被扩大。其结果,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对具备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1对搭载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V的蓄电池29进行充电。非接触供电系统21对马达等驱动源直接供电。车辆V包括马达、操作转向盘以及制动器等行驶所需的结构。但在图4中省略这些结构的图示。
非接触供电系统21包括:设置于路面G的送电装置22、和设置于车辆V侧的受电装置23。送电装置22和受电装置23分别具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以下,将送电装置22具有的线圈装置1称为送电线圈装置24。将受电装置23具有的线圈装置1称为受电线圈装置26(对方线圈装置)。若送电线圈装置24与受电线圈装置26接近,则送电线圈装置24所包含的线圈6(参照图1)与受电线圈装置26(对方线圈部)所包含的线圈6相互接近。在该接近状态下,由一对线圈6形成电磁耦合电路。电磁耦合电路通过线圈6彼此的电磁耦合,进行从送电侧的线圈6向受电侧的线圈6的非接触的供电。电磁耦合电路可以是电磁感应方式的耦合电路,也可以是磁场共鸣方式的耦合电路。
送电线圈装置24和受电线圈装置2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以规定的间隔分离。送电线圈装置24从路面G向上方突出。受电线圈装置26例如安装于车辆V的底盘B的下表面。
受电装置23包括受电线圈装置26(线圈装置)、受电电路27以及充电电路28。受电线圈装置26接受从送电侧的送电线圈装置24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的电力(交流电)。受电电路27将来自受电线圈装置26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而且,受电电路27将直流电输出至充电电路28。充电电路28将来自受电电路27的电力(直流电)转换为所希望的电力。充电电路28将所希望的电力供给至蓄电池29。蓄电池29是搭载于车辆V的能够再充电的电池。蓄电池29例如是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蓄电池29向未图示的行驶马达等供电。
送电装置22具有送电线圈装置24(线圈装置)、送电电路31、整流电路32以及控制装置34。
送电线圈装置24设置于路面G。
送电电路31将从整流电路32供给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高频电)。送电电路31将交流电提供至送电线圈装置24。
整流电路32对从外部电源33供给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换言之,整流电路32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在外部电源33是直流电源的情况下,整流电路32也可以省略。
外部电源33供给用于生成应传送至车辆V的电力所需的电力。
作为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34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控制装置34控制送电装置22的各电路(整流电路32、送电电路31等)。
控制装置34控制送电线圈装置24的散热动作。具体而言,控制装置34将控制信号供给至马达18(参照图1)。控制信号与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相关。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与马达18的旋转圈数相关。因此控制装置34使马达18旋转与突出长度对应的旋转圈数。
在未向送电线圈装置24供给电流时,控制装置34以成为收容方式(参照图3的(a))的方式控制散热片13。在为收容方式时,散热片13的外侧端面13c也可以与翅片侧面12c为同一面。另外,外侧端面13c也可以相对于翅片侧面12c配置在里侧。外侧端面13c也可以从翅片侧面12c稍微突出。
在向送电线圈装置24供给电流时,控制装置34以成为散热方式(参照图3的(b))的方式控制散热片13。所谓散热方式是指散热片13从翅片侧面12c突出了规定长度的方式。规定长度也可以为在机构上使散热片13最突出时的长度。规定长度也可以使用与非接触供电系统21相关的各种变量来决定。例如,规定长度也可以基于送电线圈装置24与受电线圈装置26的位置偏移量来决定。另外,也可以基于送电线圈装置24的线圈6与受电线圈装置26的线圈6的位置偏移量来决定。
位置偏移也可以根据送电线圈装置24与受电线圈装置26之间的传送效率来说明。例如,所谓未产生位置偏移,也可以说明为是实现最大传送效率的位置关系。所谓未产生位置偏移,也可以说明为是一方的线圈6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面的中心与另一方的线圈6在前后方向上的面的中心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一致的状态。所谓未产生位置偏移,也可以说明为是在使用送电线圈装置24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规格书或使用手册等中规定为无位置偏移的位置关系。也可以将表示未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的上述基准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差异定义为位置偏移。
如图5所示,假定受电线圈装置26的位置相对于送电线圈装置24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在该结构中,假定散热片13是软磁性材料(例如软铁氧体)。此时,若从铅垂方向(Z轴方向)观察,产生送电线圈装置24与受电线圈装置26相互不重复的区域R1、R2。根据这些区域R1、R2,有可能在送电线圈装置24与受电线圈装置26之间产生漏磁通。若产生漏磁通,则有可能无法获得所希望的传送效率。因此,控制装置34以消除不重复的区域R1、R2的方式控制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L1、L2。突出长度L1、L2是指从散热体12的翅片侧面12c到散热片13的外侧端面13c为止的长度。控制装置34使另一方的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L1比一方的散热片13的突出长度L2长。根据这样的控制,能够抑制漏磁通。其结果能够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
在送电线圈装置24也具有散热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同样的控制。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漏磁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送效率的降低。
切换散热片13的收容方式和散热方式的动作无需严格地与向线圈6供给电流的动作同步。在此提及的同步是指:在开始向线圈6供给电流的同时开始使散热片13突出的动作,在持续向线圈6供给电流期间,维持散热方式,在停止向线圈6供给电流的同时,开始从散热方式向收容方式转移,在停止向线圈6供给电流期间,维持收容方式。在采用停止向线圈6供给电流时立即从散热方式向收容方式转移的控制的情况下,在充电完成的车辆V从送电线圈装置24上移动时,能够抑制压上散热片13。
送电线圈装置24只要至少在持续向线圈6供给电流期间为散热方式即可。因此也可以为在停止向线圈6供给电流时不立即从散热方式向收容方式转移。例如,也可以为在停止向线圈6供给电流且经过规定时间之后,从散热方式向收容方式转移。该转移的时机例如也可以为送电线圈装置24的规定部位的温度低于阈值时。根据这样的控制,在充电完成的车辆V移动,之后其他车辆V立即移动至送电线圈装置24上的情况下,维持散热片13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继续散热动作。另外能够减少用于驱动散热片13的电力。此外,使散热片13出入的时间消失。其结果,能够提高非接触供电系统21的使用效率。
以上,基于该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的线圈装置。但本公开的线圈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本公开的线圈装置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只要散热部件是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材料,则不限定于金属材料。作为构成散热部件的材料,也可以采用除了良好的热传导性之外还具有柔软性和形状记忆特性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列举出形状记忆合金和硅等。如图6所示,线圈装置1A具有线圈单元2和散热单元3A。散热单元3A具有散热片13A(散热部件)。散热片13A具有相对于翅片侧面12c平行地延伸的凸部DA。多个凸部DA设置为在驱动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分离。根据采用这样的材料的散热片13A,如图7的(a)所示,在散热片13A被轮胎T压到的情况下,散热片13A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对具有轮胎T的车辆V的影响。因此不会损伤车辆V。如图7的(b)所示,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之后,散热片13A恢复规定的形状。
散热部件不限定于通过具有规定的刚性来保持规定的形状的部件。例如,如图8的(a)和(b)所示,线圈装置1B具有线圈单元2和散热单元3B。散热单元3B具有散热薄板37(散热部件)。散热薄板37也可以由如薄板部件那样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由这样的材料形成的散热薄板37具有为了收容而折叠的形状(收容方式,参照图8的(a))和为了散热而扩展的形状(散热方式,参照图8的(b))。
图9的(a)和(b)所示的散热单元3B具有散热薄板37、支柱38、引导杆39、齿条41以及马达42。支柱38安装于散热薄板37的前端边缘。在支柱38的一端固定有引导杆39的前端。引导杆39的基端侧被支承为能够在设置于散热体12A的导轨43滑动。在支柱38的另一端固定有齿条41的前端。齿条41与在散热体12A安装的马达42的小齿轮44啮合。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马达42旋转,而使小齿轮44旋转。若小齿轮44旋转,则齿条41直线状移动。若齿条41移动,则安装于齿条41的支柱38移动。因此,能够展开和收容散热薄板37。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紧凑地收容散热薄板37(参照图9的(a))。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在散热体12A搭载各种部件的空间P。
折叠散热板的结构也不特别限定。除了如图8和图9所示的那样,将散热板折叠成手风琴状的结构之外,也可以如图10的(a)(收容状态)和(b)(散热状态)所示的散热薄板37A那样,采用称作所谓三浦折叠法的折叠结构。
散热部件突出的方向不限定于一个轴向。例如,如图11的(a)和(b)所示,线圈装置1C具有线圈单元2和散热单元3C。散热单元3C除了能够在第一轴A1(Y轴方向)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一散热片46之外,也可以具有能够在第二轴A2(X轴方向)的方向突出的第二散热片47。第二轴A2与第一轴A1正交。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增大散热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散热体12的形状不限定于俯视观察下呈矩形。例如,如图12的(a)和(b)所示,线圈装置1D具有线圈单元2D和散热单元3D。散热单元3D的散热体12D也可以俯视观察下呈圆形。根据该结构,线圈装置1D也可以具有彼此在不同方向突出的第一散热片48和第二散热片49。
使散热部件相对于散热体出入的动作不限定于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那样,使散热部件直线状移动的动作。例如,如图13的(a)和(b)所示,线圈装置1E具有线圈单元2E和散热单元3E。散热单元3E的散热部件是板状的散热板51。散热板51绕驱动轴S1旋转,以扇状扩展。线圈装置1E的散热单元3E具有多个散热板51。在散热板51的角部设置有驱动轴机构(未图示)。驱动轴机构驱动每个散热板51至不同的旋转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公开的线圈装置应用于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公开的线圈装置不限定于向非接触供电系统应用。本公开的线圈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在对方线圈装置不存在的环境中使用的线圈装置。例如,本公开的线圈装置也可以应用于感应加热系统以及/或者涡流探伤系统。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线圈装置能够兼顾效率较好的散热和小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1、1A、1B、1C、1D、1E…线圈装置;2、2D、2E…线圈单元;2a…送电面;2b…基底连结面(主面);3、3A、3B、3C、3D、3E…散热单元;4…外壳(线圈单元);6…线圈(线圈部);7…线圈保持板;8…铁氧体板;9…壳体主体;11…盖体;12、12A…散热体;12a…外壳连结面;12b…路面连结面;12c…翅片侧面;13、13A…散热片(散热部件);13a…散热面;13b…可动面;13c…外侧端面;14…翅片驱动机构(驱动部);15…翅片收容部;15a…翅片开口;17…蜗杆齿轮;18…马达;21…非接触供电系统;22…送电装置;23…受电装置;24…送电线圈装置;26…受电线圈装置(对方线圈装置);27…受电电路;28…充电电路;29…电池;31…送电电路;32…整流电路;33…外部电源;34…控制装置;37、37A…散热薄板(散热部件);38…支柱;39…引导杆;41…齿条;42…马达;43…导轨;44…小齿轮;46、48…第一散热片;47、49…第二散热片;51…散热板;A1…第一轴;A2…第二轴;B…底盘;D、DA…凸部;G…路面;L1、L2…突出长度;R1、R2…区域;S…卷轴;S1…驱动轴;T…轮胎;V…车辆。

Claims (4)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线圈单元,其收容线圈部并且具有主面;和
散热单元,其相对于所述线圈单元热连接,
所述散热单元具有:散热体,其相对于所述主面热连接,并且具备收容部;一对第一散热部件,它们能够沿与所述线圈部的卷轴交叉的第一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散热体移动并且相对于所述散热体热连接;一对第二散热部件,它们能够沿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正交的第二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散热体移动并且相对于所述散热体热连接;和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散热部件,
所述散热单元包括以下方式:第一方式,所述散热部件从所述散热体向沿着所述主面的方向突出;和第二方式,所述散热部件收容于所述散热体的所述收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线圈部供给电流时,所述散热单元为所述第一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单元为所述第一方式时,从所述散热体突出的所述散热部件的长度为预先设定的所希望的突出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装置对对方线圈装置进行电力供给、或者从所述对方线圈装置接受电力,
在所述散热单元为所述第一方式时,从所述散热体突出的所述散热部件的长度基于所述线圈装置所具备的线圈部与所述对方线圈装置所具备的线圈部的偏移量来决定。
CN201880008744.4A 2017-06-22 2018-06-21 线圈装置 Active CN110226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068 2017-06-22
JP2017122068 2017-06-22
PCT/JP2018/023620 WO2018235898A1 (ja) 2017-06-22 2018-06-21 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6209A CN110226209A (zh) 2019-09-10
CN110226209B true CN110226209B (zh) 2022-04-15

Family

ID=64737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8744.4A Active CN110226209B (zh) 2017-06-22 2018-06-21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6110B2 (zh)
EP (1) EP3644331B1 (zh)
JP (1) JP6696628B2 (zh)
CN (1) CN110226209B (zh)
WO (1) WO20182358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3556A1 (de) * 2018-03-08 2019-09-12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ladevorrichtung
KR102126773B1 (ko) * 2018-05-15 2020-06-25 주식회사 위츠 무선 충전용 방열 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2602642B1 (ko) * 2018-09-18 2023-1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장치
JP2020145349A (ja) * 2019-03-07 2020-09-1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1271430B2 (en) 2019-07-19 2022-03-08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extended wireless charging range
US11227712B2 (en) * 2019-07-19 2022-01-18 Nucurrent, Inc. Preemptive thermal mitigation for wireless power systems
KR102616879B1 (ko) * 2019-08-19 2023-1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 방열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539658B (zh) * 2019-09-05 2021-06-25 厦门理工学院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可对流散热的无线充电发射器抗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92309B1 (ko) * 2006-02-06 2008-01-07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열방출 수단을 구비한 무접점 충전 시스템 및 그 충전 유닛
CN102105040A (zh) * 2011-02-16 2011-06-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方法及装置
CN103443884A (zh) * 2011-03-24 2013-12-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用磁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4732923U (zh) * 2015-06-18 2015-10-28 深圳市好成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无线充电壳
CN106233573A (zh) * 2014-02-28 2016-12-14 庞巴迪无接触运行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感应功率传输台的感应功率传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7363A (ja) * 1992-08-24 1994-03-18 Fujitsu Ltd 展開自在な放熱フィン
JPH08195315A (ja) 1995-01-13 1996-07-30 Meidensha Corp 風冷式静止誘導機器
JPH11238638A (ja) * 1998-02-23 1999-08-3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
US20060087816A1 (en) 2004-09-21 2006-04-27 Ingo Ewes Heat-transfer devices
US20060060328A1 (en) 2004-09-21 2006-03-23 Ingo Ewes Heat-transfer devices
US7272238B2 (en) * 2004-10-12 2007-09-18 Alpine Electronics, Inc. Loudspeaker having cooling system
JP2010258437A (ja) * 2009-03-31 2010-11-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給電器、非接触型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関節補助装置
CN102415229B (zh) 2009-08-18 2015-02-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的冷却构造
CN103119669A (zh) 2010-09-21 2013-05-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5562804B2 (ja) * 2010-11-02 2014-07-30 昭和飛行機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可変の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02763496B (zh) 2011-02-03 2016-05-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的冷却结构
JP5768465B2 (ja) 2011-04-21 2015-08-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6171971B2 (ja) * 2013-02-08 2017-08-02 株式会社Ihi 伝熱装置、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4956568B (zh) 2013-02-08 2017-06-23 株式会社 Ihi 传热装置、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系统
CN203761096U (zh) 2014-03-11 2014-08-06 杨庆春 带散热功能的手机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JP6176396B2 (ja) * 2014-05-19 2017-08-09 株式会社Ihi 冷却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EP3163588B1 (en) 2014-06-25 2020-08-05 IHI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and inductance-changing mechanism
JP6439442B2 (ja) * 2014-12-26 2018-12-19 株式会社Ihi コイル装置
JP6229670B2 (ja) 2015-01-26 2017-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6500601B2 (ja) * 2015-05-27 2019-04-17 株式会社Ihi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6596942B2 (ja) 2015-06-04 2019-10-30 株式会社Ihi コイル装置
KR101848416B1 (ko) * 2016-05-18 2018-04-12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차량용 무선 전력 송신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92309B1 (ko) * 2006-02-06 2008-01-07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열방출 수단을 구비한 무접점 충전 시스템 및 그 충전 유닛
CN102105040A (zh) * 2011-02-16 2011-06-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方法及装置
CN103443884A (zh) * 2011-03-24 2013-12-1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用磁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33573A (zh) * 2014-02-28 2016-12-14 庞巴迪无接触运行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感应功率传输台的感应功率传输装置
CN204732923U (zh) * 2015-06-18 2015-10-28 深圳市好成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脑无线充电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6209A (zh) 2019-09-10
EP3644331B1 (en) 2022-11-30
US20200020478A1 (en) 2020-01-16
JPWO2018235898A1 (ja) 2019-12-19
JP6696628B2 (ja) 2020-05-20
WO2018235898A1 (ja) 2018-12-27
US11456110B2 (en) 2022-09-27
EP3644331A1 (en) 2020-04-29
EP3644331A4 (en) 202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209B (zh) 线圈装置
JP4645417B2 (ja) リアクトルの冷却構造および電気機器ユニット
JP4946775B2 (ja) リアクトル
JP5813973B2 (ja) 非接触給電用コイル装置
WO2013061799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0165858A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6331495B2 (ja) リアクトル
JP4840084B2 (ja) 電圧変換装置およびこの電圧変換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JP2015116040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5073392A (ja) 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JP2010045112A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0165800A (ja) リアクトル
JP5321531B2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5362756B2 (ja) トランス
JP5640497B2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2014183689A (ja) 非接触充電装置
JP6048363B2 (ja) 電流制限用リレー装置及び電力供給装置
JP7022577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20061505A (ja) リアクトルの冷却構造、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0165799A (ja) リアクトル
JP7241829B2 (ja) リアクトル
JP7079571B2 (ja) リアクトル装置
JP2019179787A (ja) リアクトル用ボビン及びリアクトル、このリアクトルを備えた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7411883B2 (ja) 無線給電ユニット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22176675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