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377B -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1377B
CN109421377B CN201810955351.6A CN201810955351A CN109421377B CN 109421377 B CN109421377 B CN 109421377B CN 201810955351 A CN201810955351 A CN 201810955351A CN 109421377 B CN109421377 B CN 109421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ver
cap
flow path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553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1377A (zh
Inventor
清水一利
中田敏雄
藤森亮治
原田秀平
满尾德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608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11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608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8730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2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1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1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喷嘴进行保湿的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盖装置(800)在与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21)的液体喷射头(1)接触时形成包围喷嘴(21)开口的空间(CK)。盖装置(800)具备:形成空间(CK)的凹部(851)、被供给有用于对空间(CK)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的加湿室(852)、以及对凹部(851)和加湿室(852)进行划分的具有气体透过性的隔壁(853)。凹部(851)的壁的一部分由通过与使喷嘴(21)内形成的气液界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的可挠部(853a)构成。

Description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存在有具备保湿用盖和保湿液供给装置的流体喷射装置,所述保湿用盖用于对喷射流体的喷嘴进行保湿,所述保湿液供给装置向保湿用盖供给保湿液(例如,专利文献1)。
当覆盖喷嘴的保湿用盖内部成为封闭状态时,有时会随着气温上升等环境变化而使压力发生变化。此外,当保湿用盖处于与头分离的位置时会附着尘埃等异物,从而存在当覆盖了头时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湿效果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1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对喷嘴进行保湿的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盖装置为,能够在与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接触时形成将所述喷嘴的开口包围的空间的盖装置,并且,所述盖装置具备:加湿室,其被供给有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隔壁,其对所述空间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并具有气体透过性,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盖装置,其能够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时形成将所述喷嘴的开口包围的空间,所述盖装置具备:加湿室,其被供给有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隔壁,其对所述空间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并具有气体透过性,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解决上述课题的盖装置具备:盖,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盖与具备喷射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接触时形成将所述喷嘴的开口包围的空间;盖罩,其在所述盖处于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分离的分离位置时在覆盖位置处覆盖所述凹部。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盖,其具有能够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时形成将所述喷嘴的开口包围的空间的凹部;盖罩,其在所述盖处于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分离的分离位置时在覆盖位置处覆盖所述凹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头单元的仰视图。
图4为图3的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3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6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液体喷射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图6的液体喷射头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的右侧的单点划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的左侧的单点划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11为表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2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维护单元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盖装置的俯视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图13的盖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4的盖装置所具备的盖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的盖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5的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图16的18-18线向视剖视图。
图19为图16的19-19线向视剖视图。
图20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盖装置的俯视图。
图21为构成图20的盖装置的盖单元的立体图。
图22为构成图20的盖装置的盖以及盖罩的立体图。
图23为构成图20的盖装置的盖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4为图20的24-24线向视剖视图。
图25为图22的盖罩处于覆盖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26为图20的26-26线向视观察时盖罩处于覆盖位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27为图20的27-27线向视观察时盖罩处于覆盖位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28为表示盖装置的第一改变例的立体图。
图29为图28的盖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0为表示盖装置的第二改变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为,通过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而在记录纸张等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支承台712、输送单元713、印刷单元720、干燥单元719、引导轴721、722,以及收容这些构成要素的框体701。支承台712以及引导轴721、722在成为介质ST的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上延伸。框体701具有实施操作并显示动作状态的操作面板703。
输送单元713对薄片状的介质ST进行输送。印刷单元720在被设定于支承台712上的印刷位置处朝向被输送的介质ST喷射液滴。Y轴方向为印刷位置出的介质ST的输送方向。干燥单元719促进附着在介质ST上的液体的干燥。X轴以及Y轴与Z轴交叉。本实施方式的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且为液体的喷射方向。
输送单元713具备与支承台712相比而被设置在输送方向上游的输送辊对714a、导向板715a和供给卷轴716a,以及,与支承台712相比而配置在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对714b、导向板715b和收卷卷轴716b。输送单元713具备使输送辊对714a、714b旋转的输送电机749。
介质ST从以卷筒状而被卷绕在供给卷轴716a上的卷筒片RS中放卷出来。当输送辊对714a、714b以夹着介质ST的状态而进行旋转时,介质ST沿着导向板715a、支承台712以及导向板715b的表面而被输送。印刷完成的介质ST被卷绕在收卷卷轴716b上。
印刷单元720具备被引导轴721、722支承的滑架723以及滑架电机748。滑架723通过滑架电机748的驱动而沿着引导轴721、722在支承台712的上方往复移动。
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能够随着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723而发生变形的多条供给管726以及被安装在滑架723上的连接部726a。供给管726的上游端与液体供给源702连接,供给管726的下游端与连接部726a连接。液体供给源702例如可以为贮存液体的罐,也可以为相对于框体701而可拆装的墨盒。
印刷单元720作为被保持在滑架723上的构成要素而具备两个液体喷射头1(1A、1B)、液体供给通道727、贮存部730、对贮存部730进行保持的贮存部保持体725、以及与贮存部730连接的流道接合器728。液体喷射头1A、1B被保持在滑架723的下部,贮存部730被保持在滑架723的上部。液体供给通道727将从液体供给源702供给的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A、1B供给。
贮存部730在液体供给通道727与液体喷射头1之间对液体进行临时贮存。贮存部730按照液体的种类而至少各设置一个。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多个贮存部730,当将颜色不同的彩色油墨贮存在多个贮存部730中时,能够进行彩色印刷。
油墨颜色中例如具有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彩色印刷可以通过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颜色来实施,也可以通过蓝绿色、品红色、黄色这三种颜色来实施。并且,也可以在蓝绿色、品红色、黄色这三种颜色中进一步追加浅蓝绿色、浅品红色、浅黄色、橙色、绿色、灰色等中的至少一种颜色。这些油墨中最好包含防腐剂。
当在作为透明或半透明的薄膜的介质ST或深色的介质ST上进行印刷时,可以在彩色印刷前的底色印刷(也称为立体印刷或全覆盖印刷)中使用白色油墨。
贮存部730具备设置于液体供给通道727的中途的差压阀731。差压阀731为所谓的减压阀。即,差压阀731在液体被液体喷射头1消耗从而使差压阀731与液体喷射头1之间的液体供给通道727的液压低于和大气压相比而较低的预定的负压时开阀,从而允许液体从贮存部730朝向液体喷射头1的流动。差压阀731在通过液体的流动而使差压阀731与液体喷射头1之间的液体供给通道727的液压恢复至上述预定的负压时闭阀,从而使液体的流动停止。即使差压阀731与液体喷射头1之间的液体供给通道727的液压变高,差压阀731也不会开阀。因此,差压阀731作为允许液体从贮存部730向液体喷射头1的流动并抑制液体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单向阀(止回阀)而发挥功能。
液体供给通道727具有上游端与连接部726a连接的供给管727a。供给管727a的下游端在与贮存部730相比而成为上方的位置处与流道接合器728连接。液体依次通过供给管726、供给管727a以及流道接合器728而被供给到贮存部730中。
干燥单元719具备发热机构717和送风机构718。发热机构717与滑架723相比而被配置在上方。当滑架723在发热机构717与支承台712之间进行往复移动时,液体喷射头1对停止在支承台712上的介质ST喷射液滴。
发热机构717具备沿X轴方向延伸的发热部件717a和反射板717b。发热部件717a例如为红外线加热器。发热机构717从发热部件717a发出红外线等的热量(例如辐射热),从而对处于在图1中由单点划线箭头标记所示的区域内的介质ST进行加热。送风机构718向发热机构717进行加热的区域送风,从而促进介质ST的干燥。
滑架723在贮存部730与发热机构717之间具备阻挡来自发热机构717的传热的隔热部件729。隔热部件729例如由不锈钢或铝等热传导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形成。优选为,隔热部件729至少覆盖贮存部730的上表面。
如图2所示,液体喷射头1A、1B以在X轴方向上分开预定的距离、且在Y轴方向上错开预定的距离的方式而配置于滑架723的下部。滑架723将温度传感器711保持在X轴方向上的成为液体喷射头1A、1B之间的位置处。
液体喷射头1A、1B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的移动区域包括在介质ST上实施印刷的喷射区域PA和喷射区域PA的外侧的维护区域RA、LA。维护区域RA、LA位于喷射区域PA的X轴方向的两个外侧处。喷射区域PA为,能够使液体喷射头1A、1B对最大宽度的介质ST喷射液滴的区域。在印刷单元720具有无边印刷功能的情况下,喷射区域PA与最大宽度的介质ST相比而在X轴方向上略宽。发热机构717(参照图1)对介质ST进行加热的加热区域与喷射区域PA重叠。
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用于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维护的维护单元710。维护单元710具备配置在维护区域LA内的盖装置800和配置在维护区域RA内的擦拭机构750、液体收纳机构751以及盖机构752。盖机构752的上方成为液体喷射头1A、1B的初始位置HP。初始位置HP成为液体喷射头1A、1B的去程移动的起点。
关于头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对头单元2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一个液体喷射头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单元2(参照图6)。头单元2与液体的种类相对应地设置。
如图3所示,一个头单元2具有喷射液滴的多个喷嘴21。在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轴方向)上以固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例如180个)喷嘴21构成喷嘴列NL。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液体喷射头1中设置有沿X轴方向排列的两列喷嘴列NL。将相互接近排列的两个喷嘴列NL称为喷嘴组。
在一个液体喷射头1中,于X轴方向上以固定的间隔配置有四组喷嘴组(共计八列喷嘴列NL)。两个液体喷射头1在Y轴方向的位置被调整为:在将喷嘴21的位置投影到了X轴方向上时,各个喷嘴列NL的最靠端部的喷嘴21彼此以与构成一列喷嘴列NL的喷嘴21相同的间隔而排列。
如图4所示,头单元2具备头主体11以及固定于头主体11的上表面侧的流道形成部件40。头主体11具备从接近流道形成部件40的一侧起依次层压的保护基板30、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喷嘴板20和柔性基板45。连通板15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下表面侧。保护基板30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上侧。喷嘴板20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下表面侧。柔性基板45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设置有喷嘴板20的面侧。
流道形成基板10可以使用不锈钢或Ni等金属、以ZrO2或Al2O3为代表的陶瓷材料、玻璃陶瓷材料、MgO、LaAlO3这样的氧化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
如图5所示,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形成有通过隔壁划分而成的多个压力室12。压力室12被配置在喷嘴21的上方。也可以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于压力室12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处设置与压力室12相比开口面积较窄并被施加流入压力室12的液体的流道阻力的供给通道等。
如图4及图5所示,喷嘴板20具有构成喷嘴21的孔。喷嘴21的下游端在作为喷嘴板20的下表面的喷嘴面20a上开口。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将压力室12与喷嘴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板15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比而平面面积较大,喷嘴板20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比而平面面积较小。通过设置连通板15而使喷嘴板20的喷嘴21与压力室12分开,因此使处于压力室12中的液体不容易因液体中的水分从喷嘴21蒸发而增粘。此外,由于只要喷嘴板20能够覆盖将压力室12与喷嘴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的开口即可,因此能够将喷嘴板20的面积设为较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如图5所示,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构成共用液室100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节流流道、阻尼流道)。第一歧管部17在厚度方向(成为连通板15和流道形成基板10的层压方向的Z轴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第二歧管部18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在连通板15的喷嘴板20侧开口。
在连通板15上以与每个压力室12相对应的方式而独立地设置有与压力室12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供给连通通道19对第二歧管部18和压力室12进行连通。
为了构成连通板15,可以使用不锈钢或镍(Ni)等金属,或者锆(Zr)等陶瓷等。优选为,连通板15为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在作为连通板15而使用了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不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有时会因被加热或冷却而在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连通板15上产生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通板15而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即,使用单晶硅基板,从而抑制因热而导致的弯曲、因热而导致的裂纹或剥离等。
为了构成喷嘴板20,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SUS)等金属、聚酰亚胺树脂这样的有机物,或者单晶硅基板等。当使用单晶硅基板作为喷嘴板20时,则使喷嘴板20与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相等。由此,能够对因热而导致的弯曲、因热而导致的裂纹或剥离等进行抑制。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面侧配置有振动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设置有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侧的由氧化硅构成的弹性膜51以及被设置在弹性膜51上的由氧化锆构成的绝缘体膜52。通过对流道形成基板10从一个面侧(接合有喷嘴板20的面侧)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形成压力室12等液体流道,压力室12等液体流道的另一面通过弹性膜51而划分。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振动板50上,设置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单元的致动器130。致动器130例如为压电致动器。致动器130具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
一般而言,通过如下方式而构成,即,将致动器130的任意一方的电极设为共用电极,并与每个压力室12相对应地对另一方的电极进行图案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跨及多个致动器130而连续设置第一电极60从而将第一电极60设为共用电极,通过与每个致动器130相对应地独立设置第二电极80而将第二电极80设为独立电极。当然,根据驱动电路或配线的情况而进行相反设置也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了通过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而构成振动板50的结构,但是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作为振动板50而设置弹性膜51和绝缘体膜52中的任意一方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来作为振动板50,而仅使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而发挥作用。此外,也可以使致动器130自身实质上兼作为振动板。
压电体层70由具有分极结构的氧化物的压电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由以通式ABO3来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能够使用包含铅的铅系压电材料或不包含铅的非铅系压电材料等。
在作为致动器130的独立电极的第二电极80上连接有引线电极90的顶端。引线电极90从与供给连通通道19为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被抽出,并延伸至振动板50上。引线电极90例如由金(Au)等构成。
在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处连接有配线基板121。配线基板121为具有可挠性的薄片状的基板,例如能够使用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基板等。在配线基板121上,设置有用于对致动器13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120。
如图6所示,在配线基板121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二端子列123。第二端子列123由在Y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二端子(配线端子)122构成。配线基板121并不限定于COF基板,也可以为FFC(Flexible Flat Cable:镀锡扁平铜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等。
如图5所示,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致动器130侧的面上接合有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致相同的大小的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作为用于对致动器130进行保护的空间的保持部31。
保持部31具有以未在作为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上贯穿保护基板30的方式而在流道形成基板10侧开口的凹形形状。保持部31以与由在X轴方向上并列设置的致动器130而构成的列相对应的方式独立设置。即,保持部31以收纳致动器130在X轴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列的方式而设置,致动器130的每一列、即每两个在Y轴方向上并列设置。只要这样的保持部31具有不妨碍致动器130的运动的程度的空间即可,该空间可以被密封,也可以不被密封。
保护基板30具有在作为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2。贯穿孔32以跨及作为多个致动器130并列设置方向的X轴方向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于Y轴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个保持部31之间。也就是说,贯穿孔32被设为在多个致动器130并列设置的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开口。引线电极90的基端以露出于该贯穿孔32内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引线电极90与配线基板121在贯穿孔32内电连接。
优选为,作为保护基板30而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热膨胀率大致相同的材料,例如玻璃、陶瓷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为相同材料的单晶硅基板而形成。流道形成基板10与保护基板30的接合方法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剂(未图示)而使流道形成基板10和保护基板30被接合在一起。
头单元2具备流道形成部件40。流道形成部件40与头主体11对与多个压力室12连通的共用液室100进行划分。流道形成部件40在俯视时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其与保护基板30接合并且还与上述的连通板15接合。
具体而言,流道形成部件40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成为可收纳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的深度的凹部41。凹部41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接合有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相比而较宽的开口面积。而且,在流道形成基板10等被收纳在了凹部41中的状态下,凹部41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被连通板15密封。由此,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上通过流道形成部件40和头主体11而划分出第三歧管部42。而且,通过设置于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以及通过流道形成部件40和头主体11而划分出的第三歧管部42,从而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共用液室100。
即,共用液室100具备第一歧管部17、第二歧管部18以及第三歧管部4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共用液室100在Y轴方向上被配置于两列压力室12的两个外侧处,设置在两列压力室12的两个外侧处的两个共用液室100以在头单元2内不连通的方式而分别独立设置。即,与本实施方式的压力室12的列(在X轴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列)相对应地连通设置有一个共用液室100。换言之,以与每个喷嘴列NL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共用液室100。当然,两个共用液室100也可以连通。
如此,流道形成部件40为形成共用液室100的部件,并具有与共用液室100连通的导入口44。即,导入口44为,成为将供给至头主体11中的液体导入共用液室100的入口的开口部。作为流道形成部件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树脂、金属等。在将流道形成部件40的材料设为树脂材料时,能够以低成本而进行批量生产。
在流道形成部件40上设置有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连通的连接口43。在连接口43中插穿有配线基板121。配线基板121的上端部在作为贯穿孔32以及连接口43的贯穿方向、即Z轴方向上向与液滴的喷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
在连通板15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开口的面上设置有柔性基板45。该柔性基板45在俯视时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且,该柔性基板45在通过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使喷嘴板20露出的状态下对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的喷嘴面20a侧的开口进行密封。即,柔性基板45划分出共用液室100的一部分。
柔性基板45具备密封膜46和固定基板47。密封膜46由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薄膜(例如,由聚苯硫醚(PPS)等形成的厚度为20μm以下的薄膜)形成。固定基板47由不锈钢(SUS)等金属等硬质的材料形成。由于固定基板47的与共用液室10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去除的开口部48,因此共用液室100的一个面成为仅被具有可挠性的密封膜46密封的作为可挠部的柔性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一个共用液室100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一个柔性部4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两个共用液室100,因此隔着喷嘴板20而在Y轴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柔性部49。
在头单元2中,当喷射液滴时,经由导入口44吸入液体,从而通过液体而将从共用液室100起至喷嘴21为止的流道内部填满。之后,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20的信号而对与压力室12相对应的致动器130施加电压,从而使振动板50与致动器130一起发生挠曲变形。由此,压力室12内的压力升高,从而使液滴从与该压力室12连通的喷嘴21中被喷射出来。
关于液体喷射头的结构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液体喷射头1具备四个头单元2、对头单元2进行保持的流道部件200、被保持在流道部件200中的头基板300以及作为可挠性配线基板的一个示例的配线基板121。流道部件200包括向头单元2供给液体的保持部件。
在图7中,示出省略了密封部件230以及上游流道部件210的图示的液体喷射头1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流道部件200具备上游流道部件210、作为保持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以及被配置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之间的密封部件230。
上游流道部件210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上游流道5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流道部件210通过在Z轴方向上层压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和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而构成。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中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503。通过使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503连结,从而构成上游流道500。
上游流道部件210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单一的部件,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多个部件而构成。此外,构成上游流道部件210的多个部件的层压方向也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是X轴方向、Y轴方向。
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在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相反的面侧具有与收纳液体的罐、墨盒等液体收纳体连接的连接部21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214而设为以针状突出的部件。另外,在连接部214上可以直接连接有墨盒等的液体收纳体,此外,也可以经由管道等的供给管等而连接有罐等的液体收纳部。
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中设置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一上游流道501于连接部214的顶面上开口,并且根据下文所述的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位置而由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流道或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包括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在内的面内延伸的流道等构成。此外,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连接部214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对液体保持部进行定位的引导壁215(参照图6)。
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被固定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与连接部214相反的面侧,并具有与第一上游流道501连通的第二上游流道502。此外,在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下游侧(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侧),设置有与第二上游流道502相比内径被大幅扩宽的第一液体存积部502a。
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被设置在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的与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相反的一侧。此外,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中设置有第三上游流道503。第三上游流道503的第二上游流道502侧的开口部分成为与第一液体存积部502a相对应地被扩宽的第二液体存积部503a。在第二液体存积部503a的开口部分(第一液体存积部502a与第二液体存积部503a之间)处设置有用于去除液体中包含的气泡等异物的过滤器216。由此,从第二上游流道502(第一液体存积部502a)供给的液体经由过滤器216而被供给至第三上游流道503(第二液体存积部503a)中。
作为过滤器216,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丝网或树脂性的网等网孔状体、多孔质体或穿设有微细的贯穿孔的金属板。作为网孔状体的具体例,能够使用金属丝网过滤器、将金属纤维、SUS等细线形成为毛毡状或者进行压缩烧结而成的金属烧结过滤器、电铸金属过滤器、电子射线加工金属过滤器、激光束加工金属过滤器等。
作为过滤器216的性质,优选为泡点压力不存在差异,具有高精细的孔径的过滤器是较为适宜的。另外,“泡点压力”是指在过滤器开孔中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为了使液体中的异物不会到达喷嘴开口,例如在喷嘴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优选为,过滤器216的过滤粒度小于喷嘴开口的直径。
在作为过滤器216而采用不锈钢的丝网过滤器的情况下,使液体中的异物不会到达喷嘴开口为宜。因此,优选为,丝网过滤器为过滤粒度小于喷嘴开口(例如在喷嘴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喷嘴开口的直径为20μm)的斜纹编织(过滤粒度为10μm)。该情况下,在液体(表面张力28mN/m)中产生的泡点压力为3~5kPa。此外,在采用斜纹编织(过滤粒度为5μm)的情况下,在液体中产生的泡点压力为0~15kPa。
第三上游流道503在与第二液体存积部503a相比而靠下游侧(与第二上游流道相反的一侧)被分叉为两条,第三上游流道503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的面上作为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而开口。以下,在不对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排出口504。
即,与一个连接部214相对应的上游流道500具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503,上游流道500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侧,作为两个排出口504(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而开口。换言之,两个排出口504(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以与共用的流道连通的方式而设置。
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设置有朝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的第三突起部217。第三突起部217以与每个第三上游流道503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在第三突起部217的顶端面开口设置有排出口504。
设置有这样的上游流道500的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例如通过由粘接剂实现的粘接或熔敷等而被层压为一体。也能够通过螺钉、夹钳等而对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进行固定。然而,为了对液体从自第一上游流道501至第三上游流道503为止的连接部分中泄漏的情况进行抑制,优选为,通过粘接或熔敷等进行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中设置四个连接部214,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中设置四条独立的上游流道500。各条上游流道500中以与四个头单元2分别相对应的方式而被供给有液体。一条上游流道500被分叉为两条,并通过与下文所述的下游流道600连通而分别与头单元2的两个导入口44连接。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游流道500在与过滤器216相比而靠下游(下游流道部件220侧)处分叉为两条流道的结构,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过滤器216相比而靠下游侧处将上游流道500分叉为三条以上的流道。此外,也可以使一条上游流道500在与过滤器216相比而靠下游处不分叉。
下游流道部件220为,与上游流道部件210接合且具有与上游流道500连通的下游流道600的保持部件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游流道部件220由作为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和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构成。
下游流道部件220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下游流道60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游流道600由形状不同的两种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构成。
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为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部件。此外,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为,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作为凹部而设置有第一收纳部251且在与上游流道部件210相反一侧的面上作为凹部而设置有第二收纳部252的部件。
第一收纳部251被设为可收纳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程度的大小。此外,第二收纳部252被设为可收纳四个头单元2的程度的大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收纳部252能够收纳四个头单元2。
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于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部241。各个第一突起部241与设置于上游流道部件210上的第三突起部217中的、设置有第一排出口504A的第三突起部217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一突起部241。
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并在第一突起部241的顶面(与上游流道部件210对置的面)上开口的第一流道601。第三突起部217与第一突起部241经由密封部件230而接合,从而使第一排出口504A和第一流道601连通。
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形成有多个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第二贯穿孔242。各个第二贯穿孔242被形成在供被形成于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上的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二贯穿孔242。
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形成有多个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的第一插穿孔243。具体而言,各个第一插穿孔243在Z轴方向上贯穿,且被形成为与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二插穿孔255和头基板300的第三插穿孔30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设置在四个头单元2中的各个配线基板121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四个第一插穿孔243。此外,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上设置有朝向头基板300侧突出并具有承接面的支承部245。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在第一收纳部251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部253。各个第二突起部253以与设置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上的第三突起部217中的设置有第二排出口504B的第三突起部217相对置的方式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二突起部253。此外,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并在第二突起部253的顶面以及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与头单元2对置的面)上开口的下游流道600B。第三突起部217与第二突起部253经由密封部件230而接合,从而使第二排出口504B与下游流道600B连通。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形成有多个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第三流道603。各个第三流道603于第一收纳部251以及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三流道603。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一收纳部251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三流道603连续的槽部254。该槽部254通过被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51中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密封从而构成第二流道602。即,第二流道602为,由槽部254和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侧的面所划定而成的流道。另外,该第二流道602相当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被设置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流道。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形成有多个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的第二插穿孔255。具体而言,各个第二插穿孔255在Z轴方向上贯穿,并被形成为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插穿孔243和头单元2的连接口4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设置在四个头单元2中的各个配线基板121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四个第二插穿孔255。
下游流道600A为通过使上述的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以及第三流道603连通而形成的流道。在此,第二流道602通过使形成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一个面上的槽被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密封而形成。通过将这样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和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接合,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第二流道602形成于下游流道部件220内。
第二流道602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流道的一个示例。第二流道60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是指,第二流道602的延伸方向中包括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成分(矢量)。通过使第二流道60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从而能够使液体喷射头1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小型化。假设当第二流道602相对于水平方向而倾斜时,液体喷射头1的高度尺寸会变大。
第二流道602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二流道602内的液体所流动的方向。因此,第二流道602既包括设置在水平方向(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流道,也包括与重力方向以及水平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面内方向)交叉设置的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流道601以及第三流道603在Z轴方向上排列,使第二流道602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另外,第一流道601和第三流道603也可以在与Z轴交叉的轴向上排列。
下游流道600A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第三流道603以外的流道。此外,下游流道600A也可以不由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以及第三流道603构成,而由一条流道构成。
如上所述,下游流道600B作为在Z轴方向上贯穿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贯穿孔而形成。当然,下游流道600B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与Z轴交叉的轴向上延伸,也可以是如下游流道600A那样使多个流道连通而构成的流道。
这样的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针对一个头单元2而各形成一组。即,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中,设置有共计四组下游流道600A和下游流道600B。
将下游流道600A的两端的开口中的与第一排出口504A连通的第一流道601的开口设为第一流入口610,将在第二收纳部252上开口的第三流道603的开口设为第一流出口611。
将下游流道600B的两端的开口中的与第二排出口504B连通的下游流道600B的开口设为第二流入口620,将在第二收纳部252上开口的下游流道600B的开口设为第二流出口621。以下,在不对下游流道600A及下游流道600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下游流道600。
如图6所示,下游流道部件220(保持部件)在下方侧对头单元2进行保持。具体而言,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二收纳部252中,收纳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单元2。
如图8所示,在每个头单元2中各设置有两个导入口44。下游流道600(下游流道600A及下游流道600B)的第一流出口611及第二流出口621以与各个导入口44的开口位置对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上。
头单元2的各个导入口44以与在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部上开口的下游流道600的第一流出口611以及第二流出口621连通的方式而进行位置匹配。头单元2通过设置于各个导入口44的周围的粘接剂227而被固定在第二收纳部252中。通过以这种方式而将头单元2固定于第二收纳部252中,从而使下游流道600的第一流出口611以及第二流出口621与导入口44连通,进而向头单元2供给液体。
下游流道部件220在上方侧装载有头基板300。具体而言,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装载有头基板300。头基板300为,与配线基板121连接并安装有经由该配线基板121而对液体喷射头1的喷射动作等进行控制的电路或电阻等电装元件的部件。
如图6所示,在头基板30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形成有并列设置了多个第一端子(电极端子)311的第一端子列310,所述第一端子与配线基板121的第二端子列123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端子列310成为与配线基板121电连接的安装区域的一个示例。
在头基板300上形成有多个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的第三插穿孔302。具体而言,各个第三插穿孔302在Z轴方向上贯穿,并被形成为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插穿孔24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设置在四个头单元2上的各个配线基板121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四个第三插穿孔302。
在头基板300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第三贯穿孔301。第三贯穿孔301为,供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突起部241及第二突起部253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共计八个第三贯穿孔301。
形成于头基板300中的第三贯穿孔30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供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共用的贯穿孔设为插穿孔。即,头基板300只要以不会成为在对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下游流道600和上游流道部件210的上游流道500进行连接时的障碍的方式而形成插穿孔或缺口等即可。
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在头基板300与上游流道部件21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230。作为密封部件230的材料,能够使用相对于在液体喷射头1中使用的油墨等液体而具有耐液体性且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弹性体等。
密封部件230为,形成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连通通道232以及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的第四突起部231的板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通道232以及第四突起部231以与各个上游流道500以及下游流道600相对应的方式而形成有八个。
在密封部件23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设置有供第三突起部217插入的环状的第一凹部233。第一凹部233被设置在与第四突起部231对置的位置处。
第四突起部231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并被设置在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对置的位置处。在第四突起部231的顶面(与下游流道部件220对置的面)上,设置有供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插入的第二凹部234。
连通通道232在Z轴方向上贯穿密封部件230,且一端于第一凹部233内开口,另一端于第二凹部234内开口。而且,第四突起部231以在Z轴方向上被施加了预定的压力的状态而被保持在,被插入到第一凹部233内的第三突起部217的顶端面与被插入到第二凹部234内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的顶端面之间。因此,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经由连通通道232而以被密封的状态连通。
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二收纳部252侧(下侧)安装有头罩400。头罩400为,固定有液体喷射头1且被固定于下游流道部件220上的部件,并设置有使喷嘴21露出的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具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大小、即与柔性基板45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大致相同的开口。
头罩400被接合在柔性基板45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面侧,并对柔性部49的与流道(共用液室100)为相反侧的空间进行密封。通过以这种方式而由头罩400来覆盖柔性部49,从而即使柔性部49与介质ST接触也能够抑制柔性部49被破坏的情况。此外,能够对液体附着于柔性部49上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通过例如擦拭器等对附着于头罩400的表面的液体进行擦拭,从而能够对因附着于头罩400上的液体等而将介质ST污染的情况进行抑制。另外,虽然并没未特别进行图示,但是头罩400与柔性部49之间的空间向大气开放。头罩400也可以与每个液体喷射头1相对应地独立设置。
关于液体喷射装置的电气结构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70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对液体喷射装置700的构成要素进行统一控制的控制部22以及对液体喷射装置700内的状况进行监视的检测器组150。
控制部22具有接口部151、CPU152、存储器153、单元控制电路154和驱动电路120。接口部151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57与液体喷射装置700之间对数据进行接收和发送。驱动电路120生成使致动器130驱动的驱动信号。
CPU152为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53为,对CPU15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者确保操作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并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CPU152根据被存储于存储器153中的程序,经由单元控制电路154而对干燥单元719、输送单元713、维护单元710以及印刷单元720进行控制。
在检测器组150中,例如包括对滑架723的移动状况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省略图示)、对介质ST进行检测的介质检测传感器(省略图示)以及作为对压力室12的残留振动进行检测的电路的检测部156。检测器组150将检测结果输出给CPU152。控制部22基于检测部156的检测结果而对喷嘴21的堵塞进行检测。检测部156也可以包括构成致动器130的压电元件。
关于维护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对维护单元7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维护区域RA包括设置有液体容纳机构751的容纳区域FA、设置有擦拭机构750的拂拭区域WA以及设置有盖机构752的抽吸区域MA。在维护区域RA中,容纳区域FA被配置在距喷射区域PA最近的位置,抽吸区域MA被配置在距喷射区域PA最远的位置。
擦拭机构750具有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拂拭的拂拭部件750a和擦拭电机753。本实施方式的拂拭部件750a为可动式,并利用擦拭电机753的动力而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拂拭。将通过这种拂拭而实现的维护称为擦拭。
擦拭机构750具备:通过擦拭电机753的动力而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轨道758、和被支承在轨道758上的可动式的箱体759。擦拭电机753的动力通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例如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被传递到箱体759上,从而使箱体759通过该动力而在轨道758上进行往复移动。
箱体759对在Y轴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放卷轴760、放卷轴760、按压辊765以及收卷轴76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箱体759在按压辊765的上方具有开口部(省略图示)。
放卷轴760对以圆筒状卷绕有未使用的布片762的放卷辊763进行支承,收卷轴761对由使用完的布片762所形成的收卷辊764进行支承。按压辊765将放卷辊763与收卷辊764之间的布片762上推,并使之从开口部突出。
箱体759通过擦拭电机753的正转而从图12中所示的退避位置向Y轴方向进行去程移动,并达到拂拭位置。之后,箱体759通过擦拭电机753的反转,从而从拂拭位置向退避位置进行回程移动。在箱体759的去程移动的过程中,拂拭部件750a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拂拭。箱体759也可以将图12所示的位置作为折回位置,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进行去程移动,并向Y轴方向进行回程移动。
动力传递机构可以在箱体759的去程移动结束时,将擦拭电机753的驱动力的输出目标切换为收卷轴761,通过擦拭电机753反转驱动时的动力而实施箱体759的回程移动和布片762的卷绕。箱体759通过一次往复移动而对一个液体喷射头1进行拂拭,并通过两次往复移动而完成两个液体喷射头1A、1B的拂拭。
液体容纳机构751具有容纳液体喷射头1所喷射的液滴的液体容纳部751a和冲洗电机754。冲洗是指,以预防及消除喷嘴21的堵塞为目的而使液体喷射头1将液体作为废液进行喷射的维护。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751a为带,在因带的冲洗而产生的油墨污垢量看起来超过了规定量的期间内,通过冲洗电机754的动力而使带移动。
液体容纳机构751具备驱动辊766、从动辊767以及卷绕在两个辊766、767上的环状的带768。带768的外周面成为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面769。辊766、767以X轴方向为轴向,且在Y轴方向上分离配置。带768具有能够对一个液体喷射头1所具备的全部喷嘴21同时喷射的废液进行收纳的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长度)。
液体容纳机构751在带768的下方具备能够向液体容纳面769供给保湿用液体的保湿用液体供给部(省略图示)以及将附着于液体容纳面769上的废液等在保湿状态下刮取下来的液体刮取部(省略图示)。在通过驱动辊766的旋转而使带768进行移动时,通过液体刮取部而将液体容纳面769所容纳的废液从带768上刮取下来。由此,接下来容纳液滴的液体容纳面769被更新为未附着废液的部分。
盖机构752具备两个盖部752a以及压盖电机755。两个盖部752a通过压盖电机755的动力而在压盖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压盖位置为盖部752a与液体喷射头1A、1B接触的位置,分离位置为盖部752a与液体喷射头1A、1B分离的位置。当液体喷射头1A、1B如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初始位置HP处停止时,在盖部752a从分离位置向压盖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盖部752a以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方式而与液体喷射头1A、1B接触。如此,将盖部752a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维护称为压盖,将盖部752a与液体喷射头1A、1B接触的状态称为压盖状态。
一个盖部752a具备四个抽吸用盖770。抽吸用盖770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从而形成包围喷嘴组(图3所示的每两列的喷嘴列NL)的空间。抽吸用盖770经由管772而与抽吸泵773连接。在当压盖时对抽吸泵773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会在抽吸用盖770内产生负压,从而对液体喷射头1内进行抽吸。通过该抽吸,从而使液体喷射头1内的增粘的液体以及气泡被排出。将这种通过抽吸而将液体从喷嘴21中排出的维护称为抽吸清洁。
在实施抽吸清洁时,从喷嘴21排出的液体会附着在液体喷射头1上。因此,优选为,在抽吸清洁之后,通过擦拭而将所附着的液滴等去除。此外,伴随着擦拭而使附着在液体喷射头1上的异物及气泡被压入到喷嘴21内并使弯液面(喷嘴21内的气液界面)被破坏,从而有可能产生喷射不良。因此,可以在擦拭后实施冲洗,从而将混入的异物排出并对弯液面进行调整。
如图13所示,盖装置800具备保湿用的盖单元801、802、连接流道808以及可以通过连接流道808而向盖单元801、802供给保湿液的供给机构804。虽然在图13中,针对盖单元801、802而分别图示了一条连接流道808,但是实际上以与盖803的个数相对应的方式而分别设置四条,共计八条连接流道808从保湿液贮存部805延伸出来。
当液体喷射头1A、1B在维护区域LA内停止时,盖单元801、802以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方式分别与液体喷射头1A、1B接触。将这样形成盖单元801、802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空间的维护称为保湿压盖。保湿压盖为压盖的一种。通过保湿压盖,从而抑制喷嘴21的干燥。盖单元801、802各具备四个保湿用盖803。四个盖803以与液体喷射头1的四个喷嘴组相对应的方式而在X轴方向上排列。
如图14所示,供给机构804具备能够贮存保湿液的保湿液贮存部805、能够对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的保湿液进行收纳的保湿液收纳部806以及对保湿液贮存部805和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连接的供给流道807。在将保湿液收纳部806与保湿液贮存部805相比而配置于上方时,能够使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朝向保湿液贮存部80通过供给流道807而流下。
盖装置800具备对盖单元801、802以及保湿液贮存部805进行保持的保持体809和使保持体809上下移动的保湿用电机811(参照图13)。盖803以及保湿液贮存部805与保持体809一起上下移动。通过该上下移动,从而使盖803移动至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的压盖位置以及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的分离位置。即,盖803能够得到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并形成喷嘴21进行开口的空间CK的压盖状态以及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的非压盖状态。
供给机构804向盖803供给保湿液。保湿液为用于对空间CK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的一个示例。供给流道807为,用于从保湿液收纳部806朝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的流道。供给流道807的上游端与保湿液收纳部806连接,下游端被收纳于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在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使供给流道807穿过的孔813。也可以在供给流道807的中途,配置有将保湿液收纳部806内的保湿液向保湿液贮存部805送出的泵81。在投入液体喷射装置700的电源的期间内,泵812以固定的压力而连续进行保湿液的送出。
供给机构804分别分体地形成有保湿液贮存部805、保湿液收纳部806和供给流道807,从而能够对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更换。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对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更换而对保湿液进行补充。供给机构804中的保湿液贮存部805、保湿液收纳部806以及供给流道807也可以被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最好在保湿液收纳部806上设置用于补充保湿液的补充口。
保湿液贮存部805具有与连接流道808的上游端连接的导出口814、用于导入从保湿液收纳部806供给的保湿液的导入口805a以及随着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位的变动而对导入口805a进行开闭的浮阀815。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口805a为供给流道807的下游端。
浮阀815具有漂浮于保湿液的浮力体816、顶端固定有浮力体816的轴部件817、对轴部件817的基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保持的轴818以及被安装在浮力体816的上部的阀部819。浮力体816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随着保湿液的液位的变化而呈以轴818为中心画弧的方式进行移动。
当保湿液贮存部805内保湿液的液位上升并达到图14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h1时,通过浮力体816的浮力而使阀部819被按压在导入口805a上。由此,阀部819将供给流道807关闭,从而停止来自保湿液收纳部806的保湿液的供给。
当保湿液的液位低于第一位置h1时,阀部819从导入口805a离开,从而将导入口805a打开。这样,供给机构804以将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位保持在第一位置h1的方式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供给保湿液。优选为,第一位置h1为与液体喷射头1的喷嘴21相比而较低的位置。
在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部,设置有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部与大气连通的连通部820。连通部820具有例如以弯曲的方式延长的细长的孔。这样的连通部820在对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蒸发的保湿液排放到外部的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同时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部向大气开放。
连接流道808的上游端与导出口814连接,下游端与盖803连接。贮存于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通过水位差而经由连接流道808被供给至盖803内。
优选为,盖装置800具有以从连接流道808内向盖803内延伸的方式配置的毛细管部件824。毛细管部件824为具有毛细管力的细绳状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供给机构804以保湿液的液位位于毛细管部件824内的方式对保湿液进行供给。
毛细管部件824为例如具有数μm~数百μm的连续气泡的海绵状的部件。作为毛细管部件824的材质,例如优选为EVA或聚乙烯等聚烯烃。毛细管部件824通过毛细管力而向盖803供给从毛细管部件824内通过的保湿液。在由防液性较高的物质构成毛细管部件82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毛细管部件824的表面与连接流道808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所产生的毛细管力而将保湿液经由毛细管部件824的外侧向盖803进行供给。在该情况下,连接流道808内的空气(气泡)经由毛细管部件824内部而向盖803侧排出。在将这种毛细管部件824配置于连接流道808内时,由于容易将保湿液朝向盖803进行引导,因此空间CK内的保湿效果变高。
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通过连接流道808并利用水位差而向盖803供给。因此,在连接流道808中保湿液将被填满至与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位为相同的高度为止。即,保湿液流入到连接流道808中,直至第一位置h1为止。第一位置h1只需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可,即,在连接流道808内,使毛细管部件824的下端部分浸没于流入的保湿液中。
第一位置h1只需设定在低于空间CK的位置处即可。由此,在连接流道808中流入至第一位置h1的保湿液进行蒸发,通过所蒸发的保湿液来抑制喷嘴21的干燥。另外,由于在因蒸发而使保湿液的液位下降的情况下,供给机构804对保湿液进行供给,因此能够维持空间CK内的保湿效果。
优选为,盖装置800中所使用的保湿液与液体喷射装置700所使用的液体的主溶媒相同。例如,在液体为水类树脂油墨的情况下,由于溶媒为水,因此最好使用纯水作为保湿液。在油墨的溶媒为溶剂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与油墨相同的溶媒作为保湿液。此外,作为保湿液,也可以使用在纯水中含有防腐剂的液体。
优选为,保湿液中所含有的防腐剂与油墨中所含有的防腐剂相同,例如,可列举有芳香族卤素化合物(例如,Preventol CMK)、二硫氰基甲烷、含卤素氮硫化合物、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例如,PROXEL GXL)等。作为防腐剂,在从难以起泡的观点出发而采用PROXEL的情况下,优选为,将相对于保湿液的含有量设为质量百分比0.05以下。
关于保湿用盖
如图14所示,保湿用盖803具备在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时形成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空间CK的凹部851。
保湿用盖803具备被供给有用于对空间CK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的加湿室852以及对凹部851和加湿室852进行划分的隔壁853。隔壁853为构成凹部851以及加湿室852的壁的一部分,并具有气体透过性(尤其是水蒸气透过性)。隔壁853只要是至少一部分具有气体透过性的气体透过部即可。
从连接流道808内延伸的毛细管部件824的顶端被配置于加湿室852内。通过连接流道808而被供给的保湿液浸透到毛细管部件824内并蒸发,该蒸发的蒸气即加湿流体充满加湿室852。以这种方式而被供给到加湿室852中的加湿流体透过隔壁853而向凹部851内移动,从而对空间CK进行加湿。由此,在保湿压盖时,能够抑制喷嘴21的干燥。
优选为,隔壁853与构成加湿室852的其他的壁相比而气体透过性更高。例如,在隔壁853构成加湿室852的顶面的情况下,优选为,构成加湿室852的侧壁或底壁的壁由气体透过性低于隔壁853的材料(例如,聚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或改性聚苯醚树脂等)构成,或者将壁设为较厚。如此一来,加湿室852内的加湿流体难以泄漏到盖803之外。
优选为,凹部851的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853a构成,所述可挠部853a为,通过与使形成于喷嘴21内的气液界面(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853作为可挠部853a而发挥功能。另外,也可以将隔壁853的一部分设为与其他部分相比容易发生挠曲位移的可挠部853a。例如,也可以将隔壁853的中央部分设为与其外缘部分相比容易发生挠曲位移的截面波形为条纹形状的可挠部853a。
当隔壁853(可挠部853a)发生挠曲位移时,即使在产生了气温的变化等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空间CK内产生压力变动。尤其是当可挠部853a因与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时,会抑制因压力变动而导致的弯液面的破坏。
优选为,加湿室852在与隔壁853不同的壁(例如底壁)上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823。大气连通部823例如具有从盖803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大气连通管823a以及形成于大气连通管823a内且于加湿室852内开口的大气连通孔823b。大气连通部823也可以被设置在加湿室852的侧壁上。
加湿室852只需在与隔壁853相比而靠下方处具有用于导入加湿流体的导入部821即可。导入部821例如具有从盖803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导入管821a以及形成于导入管821a内且于加湿室852内开口的导入孔821b。
连接流道808与导入部821连接,供给机构804通过连接流道808而向加湿室852供给成为加湿流体的保湿液。优选为,供给机构804以确保隔壁853在加湿室852内发生挠曲位移的空间的方式而供给保湿液。当加湿室852被保湿液充满时,隔壁853难以发生挠曲位移。因此,优选为,加湿室852不被保湿液充满,至少在构成顶面的隔壁853所接触的空间内存在气体。
如图15所示,保湿用盖803具备:具有凹部851的边缘体856、对边缘体856进行保持的第一部件860、与第一部件860组合的第二部件870、以及卡止体880。卡止体880具有对第一部件860和第二部件870以于上下方向组合在一起的状态而进行保持的臂881、以及被设置在臂881的顶端处的卡止爪882。
如图16所示,凹部851的内底面(隔壁853的上表面)也可以为平面。在将凹部851的内底面设为平面的情况下,当因液滴滴落等而使凹部851内被污染时容易进行清扫。
如图17所示,边缘体(lip)856具有从隔壁853的外缘向上方延伸的环状的接触部857。接触部857和隔壁853构成凹部851的壁。接触部857在形成空间CK(参照图14)时与喷嘴面20a(参照图14)接触。边缘体856具有作为接触部857的特性,并由具有作为隔壁853的气体透过性的弹性体树脂(例如苯乙烯系合成橡胶树脂)构成。
第一部件860具有卡住卡止爪882的卡合凹部861、支撑边缘体856的环状壁862以及与第二部件870卡合的卡合脚部863。第二部件870具有与卡合脚部863卡合的环状卡合壁871、大气连通部823、导入部821以及从环状卡合壁871的内侧向上方突出的内壁872。
如图18所示,如果将内壁872的顶端配置于隔壁853的下方,则在隔壁853的上表面被清扫时,可以通过内壁872而对隔壁853进行支承。
卡合脚部863只需设为,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凹部863a,且环状卡合壁871进入凹部863a内即可。第一部件860和第二部件870包围形成加湿室852。也可以在凹部863a与环状卡合壁871之间,安装由环状的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885,以使第一部件860与第二部件870之间不产生间隙。
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加湿室852内收纳对毛细管部件824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886。保持部件886例如具有供毛细管部件824穿过的多个通孔887。在该情况下,当使毛细管部件824穿过通孔887时,能够将毛细管部件824的顶端固定在加湿室852内。在将通孔887配置于与大气连通孔823b向上方分离的位置处时,使毛细管部件824与大气连通孔823b分离,从而能够对加湿流体从大气连通孔823b流出的情况进行抑制。在配置有保持部件886的情况下,只需在内壁872上设置用于将保持部件886卡止的卡止突起部873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以及液体喷射装置7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果在保湿压盖时空间CK成为封闭状态,存在如下的情况,即,空间CK内的压力会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动时等发生变动从而破坏喷嘴21内的气液界面。关于这一点,由于盖803具备具有可挠性的隔壁853,因此通过使隔壁853根据压力变动而发生挠曲位移,从而抑制喷嘴21内的气液界面的破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及液体喷射装置70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1)由于隔壁853允许加湿室852内的加湿流体透过到空间CK内,因此能够通过加湿流体而对开口于空间CK内的喷嘴21进行保湿。当在喷嘴21所开口的空间CK内产生压力变动时,由于构成凹部851的壁的可挠部853a发生挠曲位移,因此抑制了喷嘴21内所形成的气液界面的破坏。如此,能够通过可挠部853a的位移而减少用于对喷嘴21进行保湿的空间CK的压力变动。
(1-2)当使隔壁853的气体透过性高于构成加湿室852的其他壁时,能够使加湿室852内的加湿流体通过隔壁853并被导入至凹部851内。此外,能够抑制加湿流体从构成加湿室852的其他壁向外部空间的透过。
(1-3)通过隔壁853的挠曲位移,能够减少用于对喷嘴21进行保湿的空间CK内的压力变动。
(1-4)在将凹部851的内底面设为平面时,容易进行凹部851内的清扫。
(1-5)当在加湿室852内设置大气连通部823时,能够通过使气体经过大气连通部823进行流通而减少加湿室852内的压力变动。由此,抑制了因加湿室852内的压力变动而导致的隔壁853的挠曲位移。其结果为,能够对由隔壁853的挠曲位移所导致的凹部851内的压力变动进行抑制。
(1-6)通过隔壁853发生挠曲位移,从而能够减少加湿室852内的压力变动。
(1-7)通过使保湿液浸透至毛细管部件824内,从而能够抑制保湿液的起泡。
(1-8)通过利用浮阀815而将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位保持为固定,从而能够将通过连接流道808而供给的保湿液的液位保持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700具备被保持在滑架723上的八个液体喷射头1。八个液体喷射头1在X轴方向上排列。八个液体喷射头1中的处于距初始位置HP(参照图2)最近的位置处的液体喷射头1对用于促进油墨的固化的处理液(固化剂)进行喷射,其余的七个液体喷射头1对油墨进行喷射。喷射处理液的液体喷射头1与其他的液体喷射头1相比而被配置在向Y轴方向偏移的位置处。
液体喷射头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供喷嘴21开口的喷嘴面20a,并且在对介质ST(参照图1)喷射液体的喷射区域PA(参照图2)与使盖803和液体喷射头1相接触的维护区域LA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液体喷射头1具有交错配置的四个喷嘴组。四组喷嘴组在Y轴方向上排列两组,在X轴方向上排列两组。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喷嘴组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一个喷嘴组由一个或多个喷嘴列NL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具备配置在与多个液体喷射头1分别对应的位置处的多个盖单元810、支承多个盖单元810的支承板830、配置于支承板830的下方的支承台831(参照图24)以及使支承板830升降移动的移动机构832。
如图21所示,盖单元810具备与多个喷嘴组分别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盖803、盖罩840、对多个盖803及盖罩840进行保持的盖保持部833,以及使盖罩840开闭的开闭机构834。
如图22所示,盖罩840具有在互为相反的方向上转动的第一罩840F和第二罩840S。优选为,将第一罩840F和第二罩840S设为相同的形状。
如图23所示,盖保持部833具有向Y轴方向突出的两个转动轴833a。如图22所示,盖罩840具有与转动轴833a卡合的卡合臂840a以及被配置于转动轴833a的周围的齿轮840b。转动轴833a在沿着喷嘴面20a(参照图20)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液体喷射头1(参照图20)的往复移动路径(X轴)交叉。
如图22所示,第一罩840F的齿轮840b与第二罩840S的齿轮840b相互啮合。第一罩840F和第二罩840S以转动轴833a为中心而在互为相反的方向上转动。
如图24所示,第一罩840F具有位于齿轮840b的内周侧的小齿轮840c。
将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并形成空间CK(参照图19)时的盖803的位置称为压盖位置(图24所示的位置),将盖803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的位置称为分离位置(图25所示的位置)。盖803随着盖保持部833向上方的移动而从分离位置向压盖位置移动,并随着盖保持部833向下方的移动而从压盖位置向分离位置进行移动。盖保持部833随着支承板830的升降移动而上下移动。
盖罩840在盖803处于压盖位置时被配置于退避位置(图21及图25所示的位置),在盖803处于分离位置时被配置于覆盖位置(图22及图24所示的位置)。盖罩840在盖803处于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的分离位置时在覆盖位置处遮盖凹部851。退避位置为盖罩840从盖803的上方退避的位置。盖保持部833对盖罩840以能够在覆盖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当盖保持部833从图24所示的位置向下方移动时,盖803从压盖位置向分离位置移动,盖罩840从退避位置向覆盖位置移动。
当盖保持部833从图25所示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时,盖803从分离位置向压盖位置移动,盖罩840从覆盖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如图25所示,开闭机构834具备:具有与小齿轮840c啮合的齿部835a的可动部件835、对可动部件83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839、施力部件836、弹性部件837、以及卡合部件838。引导部839被固定在支承板830上。弹性部件837被配置于支承台831与卡合部件838之间。卡合部件838以能够通过弹性部件837而上下移动的状态被支承在支承台831上。在可动部件835的下端处,设置有在俯视时被配置于与卡合部件838重叠的位置处的卡合部835b。
支承板830对盖保持部833进行支承,支承台831经由支承板830而对盖保持部833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在盖保持部833与支承板830一起向下方移动的中途,卡合部件838与可动部件835的卡合部835b卡合。
可动部件835的齿部835a与第一罩840F的小齿轮840c啮合,从而作为齿条或小齿轮机构的齿条发挥功能。当第一罩840F的小齿轮840c如图24所示地与齿部835a的上侧部分啮合时,盖罩840处于退避位置。当第一罩840F的小齿轮840c如图25所示地与齿部835a的下侧部分啮合时,盖罩840处于覆盖位置。
由于可动部件835通过引导部839而使朝向横向进行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以能够相对于支承板830而上下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当支承板830向下方移动时,可动部件835与盖保持部833一起向下方移动。
施力部件836的上端与支承板830卡止,下端与可动部件835卡止。施力部件836例如为螺旋弹簧,并相对于支承板830而对可动部件835向下方进行施力。这样,施力部件836经由可动部件835而对盖罩840朝向图24所示的退避位置进行施力。
弹性部件837的上端与卡合部件838卡止,下端与支承台831卡止。弹性部件837例如为螺旋弹簧,并在支承台831上对卡合部件838进行支承。在施力部件836和弹性部件837均为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当两者相互推挤时,施力部件836一方与弹性部件837相比而先收缩。
当盖保持部833以及可动部件835与支承板830一起向下方移动时,在该移动的中途,可动部件835的卡合部835b与卡合部件838卡合。此时,可动部件835通过从卡合部件838受到反作用力而相对于盖保持部833进行相对移动。即,盖保持部833在可动部件835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下降。
如此一来,可动部件835在与卡合部件838卡合时相对于盖保持部833而进行相对移动。当可动部件835从图24所示的位置相对于支承板830而向上方进行相对移动时,盖罩840与小齿轮840c一起进行旋转,从而使盖罩840从退避位置移动到覆盖位置。如此一来,在可动部件835相对于盖保持部833而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使盖罩840进行移动。
弹性部件837在卡合部件838从可动部件835接收到的力大于设定值的情况下发生弹性变形。该设定值大于施力部件836的施力。在开闭机构834不具备弹性部件837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可动部件835与支承台831接触而使施力部件836发生弹性变形。但是,通过弹性部件837来对可动部件835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方式在可动部件835或卡合部件838的大小或配置中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837的弹性变形来吸收该误差,从而使盖罩840精确地移动。
当盖保持部833以及可动部件835与支承板830一起从图25所示的位置向上方开始移动时,可动部件835相对于支承板830而向下方进行相对移动。此时,盖罩840与小齿轮840c一起进行旋转,盖罩840从覆盖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如图26所示,盖罩840具有在处于覆盖位置时位于凹部851的上方的覆盖部841以及以从覆盖部841包围盖803的接触部857的上端的方式而向下方延伸的包围部842。这样,优选为,盖罩840的下端与盖罩840的上端相比而位于下方。
处于覆盖位置的盖罩840在覆盖部841与接触部857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凹部851的上方。第一罩840F以及第二罩840S所具有的覆盖部841在处于覆盖位置时,位于凹部851的上方并且相互接触。
虽然在图26中包围部842的下端与盖保持部833的上端相比处于上方,但是也可以使包围部842的顶端向下方延伸,并将包围部842的下端与盖保持部833的上端相比而配置于下方。当通过盖罩840而将盖803覆盖到更低的位置,即使盖罩840与盖803分离,也能抑制盖803的干燥。
尤其是在将比空气轻的水蒸气作为加湿流体的情况下,从加湿室852扩散到盖保持部833的内部的水蒸气从盖保持部833与盖803之间的间隙向上方移动。当使该水蒸气停留在与包围部842的下端相比而靠上方的盖罩840的内侧空间内时,也能够对盖803的外侧空间进行加湿。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盖803的干燥。
如图27所示,虽然盖罩840的下端与大气连通部823的下端侧开口相比而位于上方,但是也可以使包围部842的顶端向下方延伸,并将包围部842的下端配置在与大气连通部823的下端相比而靠下方处。或者,如图27所示,由盖保持部833的侧壁包围大气连通部823的下端。当这样设置时,加湿流体难以通过大气连通部823而从加湿室852中流出。
尤其是在将比空气轻的水蒸气作为加湿流体的情况下,当从加湿室852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水蒸气停留在与盖保持部833的侧壁的下端相比而成为上方的盖保持部833的内侧空间时,也能够对包括大气连通部823的下端在内的空间进行加湿。因此,加湿流体难以通过大气连通部823而从加湿室852扩散出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以及液体喷射装置7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保湿用盖803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时,凹部851朝向上方开口。因此,有时液滴或尘埃等异物会进入凹部851中或者附着在接触部857上。如此,当异物粘附于盖803上时,具有能够在进行压盖时与液体喷射头1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无法适宜对喷嘴21进行保湿的情况。
当保湿不充分而使喷嘴21干燥时,会使喷嘴21堵塞从而产生喷射不良,或者为了实施用于消除喷射不良的清洁而增加液体的消耗量。关于这一点,当在盖803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时通过盖罩840来对盖803进行覆盖时,能够对异物相对于盖803的附着进行抑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以及液体喷射装置70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2-1)当盖803与液体喷射头1分离时,由于盖罩840将盖803的凹部851覆盖,因此异物难以粘附到盖803上。因此,在盖803与液体喷射头1接触时,能够有效地对喷嘴21进行保湿。
(2-2)当盖罩840与盖803接触时,有时会使粘附于盖803上的异物附着到盖罩840上。当异物附着于盖罩840上时,具有该异物再次附着到盖803上从而污染盖803的情况。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盖罩840以不与盖803接触的方式而对盖803进行覆盖,因此粘附在盖803上的异物不容易粘附在盖罩840上。因此,粘附于盖罩840的异物难以再次附着到盖803上。
(2-3)通过从供给机构804供给的加湿流体,能够对喷嘴21所开口的空间CK进行加湿。由此,能够抑制喷嘴21的干燥。
(2-4)盖罩840能够通过覆盖部841而对异物进入到凹部851内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通过包围部842而对保湿成分从凹部851内的扩散进行抑制。
(2-5)由于盖保持部833对盖803以及盖罩840进行保持,因此能够使盖罩840与盖803一起进行移动。
(2-6)通过施力部件836的施力,从而能够将盖罩840稳定地配置于退避位置。
(2-7)当通过与盖保持部833的朝向下方进行的移动连动而使盖803从压盖位置向分离位置移动时,能够使盖罩840从退避位置向覆盖位置进行移动。由此,能够在解除了压盖后,迅速地通过盖罩840而对盖803进行覆盖。
(2-8)可动部件835通过经由卡合部件838而接收弹性部件837的施力,从而使盖罩840进行移动。因此,即使在可动部件835或卡合部件838的大小或配置中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837的弹性变形而对该误差进行吸收,从而使盖罩840准确地进行移动。
(2-9)由于盖罩840以与液体喷射头1的往复移动路径相交叉的转动轴833a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即使与液体喷射头1发生了接触,也容易移动向退避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减少由接触而引起的盖罩840以及液体喷射头1的损伤。
(2-10)盖罩840具有分割成第一罩840F和第二罩840的结构,因此能够缩短盖罩840的移动距离。
改变例
也可以按照以下所示的改变例的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的结构与下述改变例中包含的结构进行任意组合。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之间能够任意组合。
·盖装置800也可以具备图28以及图29中所示的第一改变例的盖803。盖罩840能够对第一改变例的盖803进行覆盖。第一改变例的盖803不具有隔壁853以及加湿室852,而具有在进行保湿压盖时与喷嘴21对置的盖803的内底面822、于内底面822开口的导入部821、以及大气连通部823。内底面822以及接触部857形成凹部851。连接流道808(参照图14)的下游端与导入部821连接。大气连通部823被设置于盖803的内底面822,并使由保湿压盖所形成的空间CK向大气开放。
毛细管部件824只需在盖803的内底面822内向与设置有大气连通部82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即可。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盖803中沿着内底面822而配置从上方对毛细管部件824进行按压的板部件825。当通过板部件825而对毛细管部件824进行按压时,能够使毛细管部件824沿着盖803的内底面822。
大气连通部823只需由贯穿内底面822的贯穿孔826和向贯穿孔826压入的销827构成即可。在销827的外周处只需形成有以螺旋状延伸的细槽828即可。
如图29所示,当在贯穿孔826的内周面与销827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螺旋状的间隙(槽828)时,能够通过该间隙而使空间CK(参照图28)与大气连通。销827的位于内底面822的顶端可以被板部件825按压。此外,销327的基端可以通过垫片829而被定位。大气连通部823在对进行保湿压盖时在空间CK内蒸发的保湿液向外部排出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同时使盖803的空间CK(参照图28)向大气开放。
·如图30所示的第二改变例那样,隔壁853也可以被设置在凹部851的侧壁上。在该情况下,凹部851与加湿室852也可以横向排列。
·如图30所示的第二改变例那样,可以在盖803中将使气体透过的隔壁853和可挠部853a设置在其他的部分上。在该情况下,只需使隔壁853的气体透过性高于其他的部分即可。
·在将隔壁853和可挠部853a设置于其他的部分上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置通过连通管(省略图示)而与凹部851的侧壁连接的压力阻尼室(省略图示),并将该压力阻尼室设为可挠部853a。在该情况下,压力阻尼室的气体透过性可以较低,具有气体透过性的隔壁853的可挠性也可以较低。
·盖装置800可以具备在盖803不进行压盖时能够将与加湿室852连接的大气连通部823与大气的连通切断的开闭阀。
·如图30所示的第二改变例那样,也可以在盖803的加湿室852的下方设置储存保湿液的贮存部854。
·也可以使供给机构804以储存在贮存部854中的保湿液的液面与加湿室852的大气连通部823相比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对保湿液进行供给。
·在将隔壁853与接触部857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边缘体856能够由例如合成橡胶树脂构成。
·隔壁853也可以通过与接触部857为分体的方式而形成。在该情况下,隔壁853例如由硅酮橡胶等弹性体而构成,并设为加湿室852的壁(顶面部分等)。由于硅酮橡胶的气体透过性(特别是水蒸气透过性)较高,并具有防液性,因此适合作为隔壁853的材料。在该情况下,可以将隔壁853设为相对于构成加湿室852的侧壁的刚性部件而可拆装地覆盖的方式。
·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使多个盖803能够单独地于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保湿液的液面在第一位置h1与第二位置h2之间位移。根据该结构,能够分别针对每个盖803而改变相对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盖装置800以及被保持在滑架723上的八个液体喷射头1设为以图20的Z轴为旋转轴而旋转了180度的配置。在该情况下,八个液体喷射头1中的处于与初始位置HP分离的位置处的液体喷射头1对用于促进油墨的固化的处理液(固化剂)进行喷射,其余的七个液体喷射头1对油墨进行喷射。喷射处理液的液体喷射头1与其他的液体喷射头1相比而被配置在向输送方向上游偏移的位置处。
·也可以将盖装置800设为如下结构,即,当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在第一位置h1与第二位置h2之间位移时,并不伴随着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进行的供给。能够通过仅改变盖803与保湿液贮存部805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而使保湿液的液面进行位移。
·也可以设为使保湿液贮存部805能够相对于盖803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
·也可以代替浮阀815而设置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的电磁阀。在该情况下,只需以使保湿液贮存部805中贮存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的方式而对电磁阀进行开闭即可。
·盖装置800也可以另外具备控制部。该情况下,盖装置800的保湿用电机811或泵812等的驱动由盖装置800所具备的控制部来进行控制。
·毛细管部件824也可以在连接流道808内以跨及其全长的方式而设置。
·只要毛细管部件824是能够配置于连接流道808内的部件,则可以不是圆筒状的部件。例如,可以是截面为多边形的带状的部件,也可以是圆管状的部件。
·供给机构804可以仅通过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
·也可以将供给机构804设为如下的结构,即,仅通过由泵812所产生的压力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朝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不考虑保湿液贮存部805与保湿液收纳部806的水位差,因此使保湿液收纳部806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在该改变例中,以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的方式而对泵812的驱动进行控制。
·也可以将导入口805a设为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内壁开口的结构。
·也可以将大气连通部823设置在盖803的侧壁部分处。根据该改变例,保湿液难以到达大气连通部823中。
·供给机构804也可以与盖803相对应地设置多个。
·也可以在连接流道808的中途位置处设置能够对连接流道808进行开闭的开闭阀。根据该改变例,能够通过在搬运盖装置800时等将开闭阀关闭,从而减少保湿液由于冲击等而通过保湿用盖803溢出的可能性。
·也可以将盖803设置为,能够将液体喷射头1的喷嘴21全部集中进行压盖。
·盖机构752也可以具备对抽吸用盖770进行覆盖的盖罩840。
·也可以在维护区域LA内的盖装置800与喷射区域PA之间,另外设置对液体喷射头1进行拂拭的擦拭器。
·供给机构804也可以向盖803内供给作为加湿流体的蒸气。
·也可以在盖803进行压盖时,向加湿室852供给作为加湿流体的蒸气,并对空间CK内进行加压。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以不破坏喷嘴21内形成的气液界面的程度而进行加压。
·也可以将液体喷射装置700变更为不具备滑架723而具备与介质ST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长条状的液体喷射头1的、所谓的全线型(full-line type)的液体喷射装置。
·液体喷射头1所喷射的液体并不局限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通过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而包括应用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在内的液状体进行喷射并实施记录。
·介质ST并不局限于纸张,也可以为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为在印染装置等中使用的布帛。介质ST可以为T恤等任意形状的服装等,还可以是餐具或文具那样的任意形状的立体物。
关于液体喷射头所喷射的油墨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700所喷射的液体的油墨,在组成上含有树脂,实质上不含有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的甘油。当油墨实质上含有甘油时,会使油墨的干燥性大幅度降低。其结果为,在各种介质尤其是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中,不仅图像的深浅不均明显,还无法得到油墨的定影性。因此,优选为,油墨实质上不包含相当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甘油之外)。
本说明书中的“实质上不包含”是指,不含有充分发挥进行添加这一含义的量以上的情况。若定量来说,则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1.0%以上的甘油,更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0.5%以上的甘油,进一步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0.1%以上的甘油,更进一步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0.05%以上的甘油,特别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0.01%以上的甘油。而且,最优选为,包含不超过质量百分比0.001%以上的甘油。
接下来,对上述油墨所包含或可能包含的添加剂(成分)进行说明。
1.颜色材料
油墨可以包含颜色材料。上述颜色材料从颜料以及染料中选择出来。
1-1.颜料
通过使用颜料作为颜色材料,从而能够提高油墨的耐光性。颜料可以使用无机颜料及有机颜料的任意一种。作为无机颜料,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列举有碳、氧化铁、氧化钛及氧化硅。
作为有机颜料,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列举有喹吖酮系颜料、喹吖啶酮醌系颜料、二
Figure BDA0001772537740000371
嗪系颜料、酞菁系颜料、蒽嘧啶系颜料、蒽缔蒽酮系颜料、靛蒽醌系颜料、黄烷士酮系颜料、苝系颜料、二酮吡咯并吡咯系颜料、芘酮系颜料、喹酞酮系颜料、蒽醌系颜料、硫靛系颜料、苯并咪唑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系颜料、偶氮甲碱系颜料、以及偶氮系颜料。作为有机颜料的具体例,列举有下述的颜料。
作为被使用在蓝绿色油墨中的颜料,列举有C.I.颜料蓝-1、2、3、15、15:1、15:2、15:3、15:4、15:6、15:34、16、18、22、60、65、66、C.I.还原蓝-4、60。其中,优选为C.I.颜料蓝15:3以及15:4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被使用在品红色油墨中的颜料,列举有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40、41、42、48(Ca)、48(Mn)、57(Ca)、57:1、88、112、114、122、123、144、146、149、150、166、168、170、171、175、176、177、178、179、184、185、187、202、209、219、224、245、254、264、C.I.颜料紫19、23、32、33、36、38、43、50。其中,优选为选自由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02以及C.I.颜料紫19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黄色油墨中所使用的颜料,列举有C.I.颜料黄-1、2、3、4、5、6、7、10、11、12、13、14、16、17、24、34、35、37、53、55、65、73、74、75、81、83、93、94、95、97、98、99、108、109、110、113、114、117、120、124、128、129、133、138、139、147、151、153、154、155、167、172、180、185、213。其中,优选为选自由C.I.颜料黄-74、155以及213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另外,作为绿色油墨或橙色油墨等在上述以外的颜色的油墨中使用的颜料,列举有目前公知的颜料。
为了能够抑制喷嘴21中的堵塞,并且使喷射稳定性变得更好,优选为,颜料的平均粒径为250nm以下。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为以体积为基准的平均粒径。作为测量方法,例如能够通过以激光衍射散射测量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来进行测量。作为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列举有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测量仪(例如,日机装公司(Nikkiso Co.,Ltd.)制造的Microtrac UPA)。
1-2.染料
作为颜色材料,能够使用染料。作为染料,并未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反应性染料以及碱性染料。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颜色材料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4~12%,进一步优选为质量百分比2%以上且质量百分比5%以下。
2.树脂
油墨含有树脂。通过使油墨含有树脂,从而在介质上形成树脂被膜,其结果为,使油墨在介质上充分定影,主要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因此,优选为,树脂乳液为热塑性树脂。为了获得不容易引起喷嘴21的堵塞、并得到具有介质的耐擦性这样的有益效果,树脂的热变形温度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
在此,将本说明书中的“热变形温度”设为,由玻璃转变温度(Tg)或最低成膜温度(Minimum Film forming Temperature;MFT)所表示的温度值。也就是说,“热变形温度为40℃以上”意味着,只要Tg或MFT中的任意一个为40℃以上即可。另外,由于与Tg相比MFT的树脂的再分散性的优劣更易于掌握,因此,该热变形温度优选为由MFT所表示的温度值。当采用树脂的再分散性优良的油墨时,由于油墨不会粘着,因此喷嘴21变得不易堵塞。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列举有聚(甲基)丙烯酸酯或其共聚物、聚丙烯腈或其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和聚(甲基)丙烯酸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和聚苯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以及,石油树脂、苯并呋喃-茚树脂以及萜烯树脂等聚烯烃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或其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醛以及聚乙烯醚等乙酸乙烯酯系或乙烯醇系聚合物、聚氯乙烯或其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氟树脂以及氟橡胶等含卤素系聚合物,聚乙烯咔唑、聚乙烯吡咯烷酮或其共聚物、聚乙烯吡啶以及聚乙烯咪唑等含氮乙烯基系聚合物、聚丁二烯或其共聚物、聚氯丁二烯以及聚异戊二烯(丁基橡胶)等二烯聚合物,以及,其他的开环聚合型树脂、缩聚型树脂以及天然高分子树脂。
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100质量%),树脂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1~30%,更优选为质量百分比1~5%。在含量为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使所形成的完成涂覆的图像的光泽性及耐擦性更加优异。此外,作为上述油墨可以包含的树脂,例如列举有树脂分散剂、树脂乳液以及蜡等。
2-1.树脂乳液
油墨也可以包含树脂乳液。树脂乳液通过在介质被加热时,优选为与蜡(乳液)一起形成树脂被膜,从而使油墨在介质上充分定影并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效果,在利用含有树脂乳液的油墨对介质进行了印刷的情况下,油墨尤其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成为耐擦性优良的油墨。
此外,作为粘合剂而发挥功能的树脂乳液以乳液状态被包含在油墨中。通过使作为粘合剂而发挥功能的树脂以乳液状态包含于油墨中,从而易于在喷墨记录方式中将油墨的粘度调节到适当的范围内,并且能够提高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射稳定性。
作为树脂乳液,虽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物质,但是例如列举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氰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烯烃、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烯醇、乙烯基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咔唑、乙烯基咪唑以及偏二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氟树脂、以及天然树脂。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及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为,丙烯酸系树脂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更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另外,上述的共聚物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形态。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射稳定性变得更好,树脂乳液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nm~400nm的范围,更优选为20nm~300nm的范围。在树脂中,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树脂乳液的含量也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5~7%。由于当含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能够降低固体成分浓度,因此能够使喷射稳定性变得更好。
2-2.蜡
油墨也可以包含蜡。通过使油墨包含蜡,从而在油墨非吸收性以及低吸收性的介质上的油墨的定影性变得更加优良。蜡中的乳液类型的蜡是更优选的。作为上述蜡,虽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蜡,但是例如列举有聚乙烯蜡、石蜡及聚烯烃蜡,其中,优选为后述的聚乙烯蜡。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蜡”主要是指,使用后述的表面活性剂而使固体蜡粒子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物质。
由于上述油墨包含聚乙烯蜡,因此能够使油墨的耐擦性优良。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及喷射稳定性变得更好,聚乙烯蜡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nm~400nm的范围,更优选为50nm~200nm的范围。
聚乙烯蜡的含量(固体成分换算)相互独立,且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在质量百分比0.1~3%的范围内,更优选为在质量百分比0.3~3%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在质量百分比0.3~1.5%的范围内。当含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即使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也能够使油墨良好地固化或定影,并且能够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及喷射稳定性更加优良。
3.表面活性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虽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但是例如列举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具有使油墨在介质上均匀扩散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包含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的油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基本无渗色的高精细的图像。作为这种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虽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但是例如列举有硅系、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聚氧丙烯烷基醚系、多环苯基醚系、脱水山梨醇衍生物及氟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硅系表面活性剂。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及喷射稳定性更加良好,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1%以上且质量百分比3%以下的范围。
4.有机溶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公知的挥发性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但是,如上文所述,优选为,油墨实质上不包含作为有机溶剂的一种的甘油(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而且实质上不包含相当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甘油之外)。
5.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非质子性极性溶剂。通过使油墨中含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从而使油墨中所含的上述的树脂粒子溶解,因此能够在印刷时有效地抑制喷嘴21的堵塞。此外,由于具有使氯乙烯等介质溶解的性质,因此图像的密合性提高。
对于非质子性极性溶剂,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包含选自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咪唑啉酮类、环丁砜类、脲衍生物、二烷基酰胺类、环状醚类、酰胺醚类中的一种以上。作为吡咯烷酮类的代表例,具有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作为内酯类的代表例,具有γ-丁内酯、γ-戊内酯、ε-己内酯,作为亚砜类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亚砜、四亚甲基亚砜。
作为咪唑啉酮类的代表例,包括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作为环丁砜类的代表例,具有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作为脲衍生物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脲、1、1、3、3-四甲基脲。作为二烷基酰胺类的代表例,具有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作为环状醚类的代表例,具有1、4-二
Figure BDA0001772537740000411
烷、四氢呋喃。
其中,从上述的效果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为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酰胺醚类,最优选为2-吡咯烷酮。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3~30%的范围,更优选为质量百分比8~20%的范围。
6.其他成分
除了上述的成分之外,油墨还可以进一步包含防霉剂、防锈剂以及螯合剂等。
接下来,对混合于保湿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成分进行说明。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用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二甲基氧化胺、烷基羧基甜菜碱等两性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乙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中,尤其优选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相对于保湿液的总质量,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1~5.0%。进而,从起泡性及起泡后的消泡性的观点来看,相对于保湿液的总质量,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优选为质量百分比0.5~1.5%。另外,表面活性剂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两种以上。此外,保湿液中所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与油墨(液体)中所含有的表面活性剂相同,例如,在油墨(液体)中所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虽然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物质,但是例如列举有硅系、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聚氧丙烯烷基醚系、多环苯基醚系、脱水山梨醇衍生物、以及氟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硅系表面活性剂。
尤其是为了使利用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为所述范围(刚起泡后的泡沫高度为5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为5mm以下),优选使用在乙炔二醇中以4~30的附加摩尔数附加环氧乙烷(EO)而呈的附加物作为表面活性剂,且使该附加物的含有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为重量百分比0.1~3.0%。并且,为了使利用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为所述优选的范围(刚起泡后的泡沫高度为10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为5mm以下),优选为使用在乙炔二醇中以10~20的附加摩尔数附加环氧乙烷(EO)而成的附加物,且使该附加物的含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为重量百分比0.5~1.5%。但是,当乙炔二醇的环氧乙烷附加物的含量过多时,有可能达到临界胶粒浓度从而成为乳液。
表面活性剂具有易于使水性油墨在记录介质上润湿扩展的功能。对于本发明中可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并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乙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硅酮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等。
另外,表面活性剂具有通过保湿液与凝集物之间的表面活性效果从而使凝集物细分化并分散的效果。此外,由于具有降低清洗液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具有如下的效果,即,清洗液容易进入凝集物与喷嘴面20a之间,容易使凝集物从喷嘴面20a剥离的效果。
只要表面活性剂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亲水部和疏水部的化合物,则可以适当使用任意一种。作为具体例,优选为由下述式(I)~(IV)所表示的表面活性剂。即,列举有下述式(I)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系表面活性剂、式(II)的乙炔二醇系表面活性剂、下述式(III)的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表面活性剂以及式(IV)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系类表面活性剂。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1772537740000431
(R为可以分支的碳原子数6~14的烃链,k:5~20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1772537740000432
(m、n≤20,0<m+n≤40)
[化学式3]
R-(OCH2CH2)nH…(III)
(R为可以分支的碳原子数6~14的烃链,n为5~20)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1772537740000433
(R为碳原子数6~14的烃链,m、n为20以下的数)
除了上述式(I)~(IV)的化合物以外,还可以使用例如二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二乙二醇单苯基醚、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单丁基醚、四乙二醇氯苯基醚等多元醇的烷基以及芳基醚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乙醇、2-丙醇等低级醇类,特别优选为二乙二醇单丁基醚。
符号说明
CK…空间,h1…第一位置,LA…维护区域,MA…抽吸区域,PA…喷射区域,RA…维护区域,ST…介质,1、1A、1B…液体喷射头,2…头单元,11…头主体,12…压力室,20…喷嘴板,20a…喷嘴面,21…喷嘴,22…控制部,700…液体喷射装置,701…框体,702…液体供给源,710…维护单元,720…印刷单元,723…滑架,750…擦拭机构,750a…拂拭部件,751…液体容纳机构,751a…液体容纳部,752…盖机构,752a…盖部,800…盖装置,801…盖单元,802…盖单元,803…盖,804…供给机构,805…保湿液贮存部,805a…导入口,806…保湿液收纳部,807…供给流道,808…连接流道,809…保持体,810…盖单元,811…保湿用电机,812…泵,813…孔,814…导出口,815…浮阀,816…浮力体,817…轴部件,818…轴,819…阀部,820…连通部,821…导入部,821a…导入管,821b…导入孔,822…内底面,823…大气连通部,823a…大气连通管,823b…大气连通孔,824…毛细管部件,825…板部件,826…贯穿孔,827…销,828…槽,829…垫片,830…支承板,831…支承台,832…移动机构,833…盖保持部,833a…转动轴,834…开闭机构,835…可动部件,835a…齿部,835b…卡合部,836…施力部件,837…弹性部件,838…卡合部件,839…引导部,840…盖罩,840a…卡合臂,840b…齿轮,840c…小齿轮,840F…第一罩,840S…第二罩,841…覆盖部,842…包围部,851…凹部,852…加湿室,853…隔壁,853a…可挠部,854…贮存部,856…边缘体,857…接触部,860…第一部件,861…卡合凹部,862…环状壁,863…卡合脚部,863a…凹部,870…第二部件,871…环状卡合壁,872…内壁,873…卡止突起部,880…卡止体,881…臂,882…卡止爪,885…密封部件,886…保持部件,887…孔。
2017年8月24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7-160895的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17年8月24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7-160894的日本专利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

Claims (19)

1.一种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所述盖装置具备:
加湿室,其被供给有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
隔壁,其对所述空间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气体透过性,
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所述可挠部通过与使所述喷嘴内形成的气液界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与构成所述加湿室的其他的壁相比气体透过性较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隔壁在内的、形成所述空间的凹部的内底面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室在与所述隔壁不同的壁上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室具有用于导入所述加湿流体的导入部,
所述盖装置具备:
连接流道,其与所述导入部连接;
供给机构,其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流道而对作为所述加湿流体的保湿液进行供给,
所述供给机构以确保所述隔壁在所述加湿室内进行挠曲位移的空间的方式而对所述保湿液进行供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毛细管部件,所述毛细管部件以从所述连接流道内延伸至所述加湿室内的方式而配置,并具有毛细管力,
所述供给机构以使所述保湿液的液位位于所述毛细管部件内的方式而供给所述保湿液。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机构具有:
保湿液贮存部,其能够贮存所述保湿液;
保湿液收纳部,其能够收纳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的所述保湿液,
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具有:
导出口,其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
导入口,其用于导入从所述保湿液收纳部所供给的所述保湿液;
浮阀,其随着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位的变动而对所述导入口进行开闭。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
盖装置,其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
所述盖装置具备:
加湿室,其被供给有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
隔壁,其对所述空间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气体透过性,
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所述可挠部通过与使所述喷嘴内形成的气液界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
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
盖,其具有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的凹部;
盖罩,其在所述盖处于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分离的分离位置时,在覆盖位置处从上方覆盖所述凹部,
所述凹部的底为具有气体透过性的隔壁,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所述可挠部通过与使所述喷嘴内形成的气液界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有接触部,在形成所述空间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
处于所述覆盖位置处的所述盖罩以与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而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供给机构,所述供给机构能够向所述盖供给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具有:
覆盖部,其在处于所述覆盖位置时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方;
包围部,其从所述覆盖部起以包围所述盖的上端的方式而向下方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盖保持部,所述盖保持部对所述盖以可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所述盖保持部对所述盖罩以能够在所述覆盖位置与从所述凹部的上方退避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盖罩朝向所述退避位置而进行施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如果将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并形成所述空间时的所述盖的位置设为压盖位置,
则当所述盖保持部向下方移动时,所述盖从所述压盖位置向所述分离位置移动,且所述盖罩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覆盖位置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部件,其能够与所述盖保持部一起进行移动,并在相对于所述盖保持部而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使所述盖罩进行移动;
支承台,其对所述盖保持部以可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卡合部件,其在所述盖保持部向下方移动的中途与述可动部件卡合;
弹性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支承台与所述卡合部件之间,
所述可动部件在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时相对于所述盖保持部而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卡合部件从所述可动部件受到的力大于设定值的情况下发生弹性变形。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供所述喷嘴开口的喷嘴面,且在对介质喷射所述液体的喷射区域与所述盖和所述液体喷射头相接触的维护区域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所述盖罩以如下的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所述转动轴在沿着所述喷嘴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复移动路径交叉。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罩具有向互为相反的方向转动的第一罩和第二罩,
所述第一罩以及所述第二罩分别具有在处于所述覆盖位置时位于所述凹部的上方并且相互接触的覆盖部。
19.一种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盖,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盖与具备喷射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射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
盖罩,其在所述盖处于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分离的分离位置时,在覆盖位置处从上方覆盖所述凹部,
所述凹部的底为具有气体透过性的隔壁,所述隔壁的一部分由可挠部构成,
所述可挠部通过与使所述喷嘴内形成的气液界面被破坏的压力相比较小的压力而发生变形。
CN201810955351.6A 2017-08-24 2018-08-21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9421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0894A JP6981103B2 (ja) 2017-08-24 2017-08-24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JP2017160895A JP7087303B2 (ja) 2017-08-24 2017-08-24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60895 2017-08-24
JP2017-160894 201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377A CN109421377A (zh) 2019-03-05
CN109421377B true CN109421377B (zh) 2022-04-01

Family

ID=6337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5351.6A Active CN109421377B (zh) 2017-08-24 2018-08-21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7283B2 (zh)
EP (1) EP3446880B1 (zh)
CN (1) CN109421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7526B2 (ja) * 2018-11-13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液体噴射装置
DE102019107986A1 (de) * 2019-03-28 2020-10-01 Koenig & Bauer Ag Druckaggregat
CN110341313B (zh) * 2019-07-12 2020-10-09 佛山市三水盈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扫描式玻璃喷墨机
EP3960470B1 (en) 2020-08-07 2023-1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pp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2122665A (ja) 2021-02-10 2022-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IT202100025493A1 (it) * 2021-10-07 2023-04-07 New System Srl Stazione di tappatura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0000A (ja) * 1996-03-14 1997-09-16 Citizen Watch Co Ltd 大気連通口穴詰まり防止方法
JPH11188888A (ja) * 1997-10-24 1999-07-13 Konic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3276214A (ja) * 2002-03-25 2003-09-30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5035252A (ja) * 2003-07-18 2005-02-10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回復機構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647925A (zh) * 2004-01-30 2005-08-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液滴喷出装置的处理方法及器件制造方法
JP3812809B2 (ja) * 2001-05-14 2006-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8126548A (ja) * 2006-11-22 2008-06-05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1634A (ja) * 2007-10-24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CN101462406A (zh) * 2007-12-21 2009-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267285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JP2012139933A (ja) * 2010-12-29 2012-07-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5106B2 (ja) * 2008-09-29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キャップ
JP5482270B2 (ja) * 2010-02-12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6002721A (ja) * 2014-06-18 2016-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用キャ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21047A (ja) 1987-03-11 1988-09-14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ノズル目詰り防止装置
JPS645852A (en) 1987-06-29 1989-01-10 Ricoh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gging in ink jet printer
JPH05166330A (ja) 1991-12-12 1993-07-02 Canon Inc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276493B2 (ja) 1993-12-14 2002-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復機構及び該機構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US5608432A (en) 1993-06-22 1997-03-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and recovery mechanism therefor
JPH0732601A (ja) 1993-07-23 1995-02-03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ノズル保護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3251113B2 (ja) 1993-12-27 2002-01-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H08150734A (ja) 1994-11-30 1996-06-1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8310051A (ja) 1995-05-19 1996-11-26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H1016246A (ja) 1996-07-08 1998-01-2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入出力装置
JP4022946B2 (ja) 1996-11-15 2007-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
JPH11268294A (ja) 1998-03-20 1999-10-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91509A (ja) 1998-04-09 1999-10-2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1138539A (ja) * 1999-11-10 2001-05-22 Graph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191481A (ja) * 2001-12-26 2003-07-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3334962A (ja) * 2002-05-22 2003-11-2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装置及びノズルの保湿方法
JP4455266B2 (ja) 2003-10-30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89199B2 (ja) 2004-06-23 2011-05-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9936A (ja) 2005-03-01 2006-09-1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キャップ
DE602006003782D1 (de) 2005-03-01 2009-01-08 Brother Ind Ltd Bilderzeugungsgerät
JP2007268852A (ja) 2006-03-31 2007-10-1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JP2008229932A (ja) 2007-03-19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センブリ
US20090109257A1 (en) * 2007-10-24 2009-04-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742205B2 (ja) * 2010-12-20 2015-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吐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64002B2 (ja) * 2013-09-25 2017-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848248B2 (ja) * 2016-07-29 2021-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0000A (ja) * 1996-03-14 1997-09-16 Citizen Watch Co Ltd 大気連通口穴詰まり防止方法
JPH11188888A (ja) * 1997-10-24 1999-07-13 Konic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3812809B2 (ja) * 2001-05-14 2006-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3276214A (ja) * 2002-03-25 2003-09-30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5035252A (ja) * 2003-07-18 2005-02-10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回復機構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647925A (zh) * 2004-01-30 2005-08-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液滴喷出装置的处理方法及器件制造方法
JP2008126548A (ja) * 2006-11-22 2008-06-05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1634A (ja) * 2007-10-24 2009-05-1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CN101462406A (zh) * 2007-12-21 2009-06-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015106B2 (ja) * 2008-09-29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キャップ
JP5482270B2 (ja) * 2010-02-12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CN102267285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及维护方法
JP2012139933A (ja) * 2010-12-29 2012-07-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02721A (ja) * 2014-06-18 2016-01-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用キャ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1377A (zh) 2019-03-05
US20190061353A1 (en) 2019-02-28
EP3446880B1 (en) 2022-10-26
US10717283B2 (en) 2020-07-21
EP3446880A3 (en) 2019-05-22
EP3446880A2 (en) 2019-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1377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662410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332021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1078923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9796184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230373216A1 (en) Capp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7087303B2 (ja)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5525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5525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98110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JP665218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43591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715949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338766B2 (ja) 払拭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0099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JP202007332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