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2410B -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2410B
CN107662410B CN201710619456.XA CN201710619456A CN107662410B CN 107662410 B CN107662410 B CN 107662410B CN 201710619456 A CN201710619456 A CN 201710619456A CN 107662410 B CN107662410 B CN 1076624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isturizing
liquid
moisturizing liquid
flow path
storag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94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2410A (zh
Inventor
中田敏雄
藤森亮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62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2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2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2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1Means to remove deposits from wipers or scra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B41J2002/16558Using cleaning liquid for wet wi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002/16564Heating means therefor, e.g. for hot melt 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适当地对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湿的盖装置以及具备盖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盖装置具备:保湿用盖(803),其能够通过与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接触,从而形成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连接流道(808),其与所述保湿用盖连接;保湿液供给部(804),其具有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并能够对保湿液进行贮存的保湿液贮存部(805),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所述保湿用盖具有使所述空间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823)。

Description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湿的盖装置以及具备盖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通过从设置于头等液体喷射部上的喷嘴喷射油墨等液体从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包含如下的打印机,该打印机具备保湿用盖,该保湿用盖用于对头进行保湿以对因干燥而使喷嘴内的油墨固化的情况进行抑制(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湿用盖具备用于对水分进行保持的吸收材料,并经由管而利用水位差来从水罐被供给贮存水。而且,保湿用盖与头接触以形成包含喷嘴的封闭空间,并通过吸收材料所保持的水分而对该封闭空间进行保湿。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中,当例如保湿用盖周边的温度上升时,包含喷嘴的封闭空间内的空气等气体会膨胀,封闭空间内的气压会上升。当该封闭空间内的气压上升时,有可能会有气体流入喷嘴内而破坏喷嘴内的油墨的弯液面,从而会影响喷嘴的特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1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对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湿的盖装置以及具备盖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盖装置具备:保湿用盖,其能够通过与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接触,从而形成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连接流道,其与所述保湿用盖连接;保湿液供给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并能够对保湿液进行贮存的保湿液贮存部,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所述保湿用盖具有使所述空间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
根据该结构,例如,即使周围的温度上升等而使保湿用盖所形成的空间内的气体膨胀,也会由于该空间通过大气连通部而与大气连通,从而减少喷嘴内的油墨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适当地对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湿。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第一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空间。
根据该结构,即使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使保湿液跳动,也能够减少保湿液附着于液体喷射部上的可能性。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具备毛细管部件,所述毛细管部件具有毛细管力,并被配置成从所述连接流道内向所述空间内延伸,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第一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毛细管部件的配置区域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毛细管部件而提高空间内的保湿效果。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湿用盖和所述保湿液贮存部被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同步移动。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可形成包含喷嘴的空间的保湿用盖朝向液体喷射部接近了的情况下,保湿液贮存部也会同样移动,因此,能够保持保湿用盖和保湿液贮存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并能够将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维持为固定。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大气连通部的处于所述空间侧的开口相比较高的第二位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即使从喷嘴滴下的液体附着于大气连通部的处于空间侧的开口处而使大气连通部堵塞,也能够通过使保湿液到达大气连通部的处于空间侧的开口,从而通过保湿液而去除所附着的液体。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具有:保湿液收纳部,其对所述保湿液进行收纳;供给流道,其用于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收纳部内的所述保湿液;浮力体,其能够对应于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而进行移动,并具有能够对所述供给流道进行开闭的阀部。
根据该结构,在浮力体对应于被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而进行移动时,浮力体所具有的阀部也会一起移动,从而使供给流道被开闭。即,例如,当被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内的保湿液的液面下降时通过阀部而打开供给流道,从而保湿液供给部能够供给保湿液,以使被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内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固定。
在上述盖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具有:保湿液收纳部,其对所述保湿液进行收纳;供给流道,其用于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收纳部内的所述保湿液,在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开口的所述供给流道的开口端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位置相同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收纳部向保湿液贮存部供给保湿液,从而以使被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内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与供给流道的开口端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而供给保湿液。即,保湿液供给部能够供给保湿液,以使被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内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固定。
另外,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从喷嘴喷射液体;保湿用盖,其能够通过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从而形成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连接流道,其与所述保湿用盖连接;以及保湿液供给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并能够对保湿液进行贮存的保湿液贮存部,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所述保湿用盖具有使所述空间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
根据该结构,实现与上述盖装置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盖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3为头单元的仰视图。
图4为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3中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6为液体喷射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液体喷射部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的右侧的单点划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的左侧的单点划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11为表示维护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盖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4为保湿用盖的侧剖视图。
图15为保湿用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7为表示通过保持体而从水平状态位移到了倾斜状态时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8为表示倾斜状态下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9为表示通过保持体而从倾斜状态返回到了水平状态时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1为表示通过保持体而从水平状态位移到了倾斜状态时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2为表示倾斜状态下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3为表示通过保持体而从倾斜状态返回到了水平状态时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盖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的变更例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参照附图,对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并印刷包含文字、图形等的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7具备输送部713、印刷部720和发热部717以及送风部718,输送部713沿着支承台712的表面而在输送方向Y上对被支承于支承台712上的薄片状的介质ST进行输送,印刷部720向被输送的介质ST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而进行印刷,发热部717以及送风部718用于使喷落于介质ST上的油墨干燥。
支承台712、输送部713、发热部717、送风部718以及印刷部720被组装于由罩壳、框架等构成的打印机主体11a中。在打印机主体11a内,支承台712在介质ST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输送部713具备输送辊对714a以及输送辊对714b,输送辊对714a以及输送辊对714b分别被配置于输送方向Y上的支承台71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并通过输送电机749(参照图16)而被驱动。而且,输送部713具备引导板715a以及引导板715b,引导板715a以及引导板715b分别被配置于输送方向Y上的输送辊对714a的上游侧与输送辊对714b的下游侧,并在对介质ST进行支承的同时引导介质ST。
而且,输送部713通过输送辊对714a、714b在夹持介质ST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沿着引导板715a、支承台712以及引导板715b的表面而对介质ST进行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ST通过从以卷筒状被卷绕于供给卷轴716a上的卷筒薄片RS进行放卷从而被连续输送。而且,从卷筒薄片RS被放卷而被连续输送的介质ST在通过印刷部720而被附着油墨从而被印刷图像之后,通过收卷卷轴716b而被收卷为卷筒状。
印刷部720具备滑架723,滑架723被引导轴721、722引导,从而能够通过滑架电机748(参照图16)的动力而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引导轴721、722沿着与介质ST的输送方向Y正交的、成为介质ST的宽度方向的扫描方向X而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Y以及重力方向Z的双方交叉(作为一个示例,为正交)的方向。
在滑架723上设置有:喷射油墨的两个液体喷射部1(1A、1B);向液体喷射部1(1A、1B)供给油墨的液体供给通道727;对通过液体供给通道727而被供给的油墨进行暂时贮存的贮存部730;以及与贮存部730连接的流道配接器728。贮存部730被保持于贮存部保持体725上,贮存部保持体725被安装于滑架723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液体喷射部1的油墨滴(液滴)的喷射方向为重力方向Z。
贮存部730具备被设置于用于向液体喷射部1供给油墨的液体供给通道727的中途位置处的差压阀731。差压阀731在伴随着位于其下游侧的液体喷射部1A、1B对油墨的喷射(消耗)而使下游侧的油墨的压力相对于大气压成为预定的负压时被开阀,在通过开阀而从贮存部730向液体喷射部1A、1B供给油墨从而使下游侧的负压被消除时被闭阀。差压阀731不会出现即使下游侧的油墨的压力变高也开阀的情况,从而作为容许油墨从上游侧(贮存部730侧)向下游侧(液体喷射部1侧)供给但抑制油墨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回流的单向阀(止回阀)而发挥功能。
液体喷射部1以在重力方向Z上与支承台712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对置的姿态,被安装于滑架723的下端部。另一方面,贮存部730被安装于滑架723的在重力方向Z上与液体喷射部1成为相反侧的上侧。
构成液体供给通道727的一部分的供给管727a的上游侧端部经由被安装于滑架723的一部分上的连接部726a,而与能够追随往复移动的滑架723进行变形的多根油墨供给管726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另外,供给管727a的下游侧端部在与贮存部730相比靠上侧的位置处与流道配接器728连接。因此,例如来自收纳有油墨的未图示的油墨罐的油墨会经由油墨供给管726、供给管727a以及流道配接器728而被供给至贮存部730。
在印刷部720中,在滑架723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从液体喷射部1的多个喷嘴21(参照图3)的开口向支承台712上的介质ST喷射油墨。而且,用于对喷落于介质ST上的油墨进行加热而使之干燥的发热部717被配置于,在液体喷射装置7中从支承台712起在重力方向Z上隔开预定长度的间隔的上方位置处。而且,印刷部720能够沿着扫描方向X而在发热部717与支承台712之间往复移动。
发热部717具备沿着与支承台7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扫描方向X而延伸设置的红外线加热器等发热部件717a以及反射板717b,并通过向在图1中用单点划线箭头标记所示的区域所放射的红外线等的热量(例如辐射热),而对附着于介质ST上的油墨进行加热。另外,通过送风而使附着于介质ST上的油墨干燥的送风部718被配置于,在液体喷射装置7中与支承台712之间空出了印刷部720可往复移动的间隔的上方位置处。
在滑架723中的贮存部730与发热部717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隔断来自发热部717的传热的隔热部件729。该隔热部件729由例如不锈钢或铝等的热传导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形成,至少覆盖贮存部730的面向发热部717的上表面部。
在液体喷射装置7中,贮存部730至少针对每种油墨而被设置。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7具备贮存有着色油墨的贮存部730,能够实现彩色印刷以及黑白印刷。作为一个示例,着色油墨的油墨颜色为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白色。在各个着色油墨中包含防腐剂。
并且,白色油墨在例如介质ST为透明或半透明的薄膜或为深色的介质的情况下,被用于在实施彩色印刷之前的底色印刷(也称为全面印刷或全涂印刷)等。当然,所使用的着色油墨能够任意选择,例如也可以为蓝绿色、品红色、黄色这三种颜色。另外,着色油墨除了上述的三种颜色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例如浅蓝绿色、浅品红色、浅黄色、橙色、绿色、灰色等中的至少一种颜色。
如图2所示,安装于滑架723的下端部上的两个液体喷射部1A、1B被配置为,在扫描方向X上分离预定的间隔,且在输送方向Y上错开预定的距离。另外,在滑架723的下端部中,在成为扫描方向X上的两个液体喷射部1A、1B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11。
液体喷射部1A、1B可在扫描方向X移动的移动区域包括印刷区域PA和非印刷区域RA、LA,印刷区域PA为,在向介质ST印刷时从液体喷射部1A、1B的喷嘴21喷射油墨的区域,非印刷区域RA、LA为,可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液体喷射部1A、1B未与输送中的介质ST相对的印刷区域PA的外侧的区域。在扫描方向X上与印刷区域PA对应的区域成为由发热部717加热的加热区域HA,发热部717通过加热而使被喷落于介质ST上的油墨定影。
从液体喷射部1A、1B喷射的油墨滴于在支承台712上被输送的最大宽度的介质ST上所能够喷落的、扫描方向X的最大宽度的区域成为印刷区域PA。即,从液体喷射部1A、1B向介质ST喷射的油墨滴喷落于印刷区域PA内。并且,在印刷部720具有无边距印刷功能的情况下,印刷区域PA与被输送的最大宽度的介质ST的范围相比在扫描方向X上稍大。
非印刷区域RA、LA存在于扫描方向X上的印刷区域PA的两侧(在图2中,分别为右侧和左侧)。在图2中位于印刷区域PA的左侧的非印刷区域LA上设置有盖装置800,盖装置800具有用于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保湿的保湿用盖。另一方面,在图2中位于印刷区域PA的右侧的非印刷区域RA上设置有擦拭单元750、冲洗单元751和盖单元752。
盖装置800、擦拭单元750、冲洗单元751以及盖单元752构成用于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710。而且,盖单元752在扫描方向X上所处的位置成为液体喷射部1A、1B的初始位置HP。初始位置HP为,液体喷射部1在成为液体喷射区域的印刷区域PA之外停止并待机时的待机位置。
关于头单元的结构
接下来,对头单元2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液体喷射部1具有针对油墨的每种颜色(液体的每个种类)而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单元2。
如图3所示,在一个头单元2上,在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输送方向Y)上以固定的喷嘴间距排列多个(例如180个)用于喷射油墨的喷嘴21的开口,从而构成喷嘴列NL。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个头单元2上设置在扫描方向X上排列的两列喷嘴列NL,从而在每个液体喷射部1中分别形成以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的每两列在扫描方向X上以固定的间隔排列的方式而形成的共计八列喷嘴列NL。并且,两个液体喷射部1在输送方向Y上具有如下的位置关系,即,在将相互的构成喷嘴列NL的多个喷嘴21投影于扫描方向X上时,相互的端部彼此的喷嘴21之间也能成为相同的喷嘴间距。
如图4所示,头单元2具备头主体11、被固定于头主体11的一个面(上表面)侧的流道形成部件40等多个部件。头主体11具备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喷嘴板20、保护基板30和柔性基板45,连通板15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个面(下表面)侧,喷嘴板20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一面(下表面)侧,保护基板30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侧(上侧),柔性基板45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设置有喷嘴板20的一个面侧。
流道形成基板10能够使用不锈钢或Ni等金属、以ZrO2或者Al2O3为代表的陶瓷材料、玻璃陶瓷材料、如MgO、LaAlO3那样的氧化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
如图5所示,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通过从一个面侧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沿着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21所并排设置的方向,而并排设置由多个隔壁划分形成的压力发生室12。并设置为,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沿扫描方向X而排列有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列)由压力发生室12在输送方向Y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列。
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中,也可以在压力发生室12的输送方向Y的一端部侧设置有与该压力发生室12相比开口面积狭窄从而施加向压力发生室12流入的油墨的流道阻力的供给通道等。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个面(下表面)侧,在重力方向Z上层叠有连通板15和喷嘴板20。即,液体喷射部1具备连通板15和形成有喷嘴21的喷嘴板20,连通板15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个面上,喷嘴板20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一面侧。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对压力发生室12和喷嘴21进行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板15具有大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喷嘴板20具有小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由于通过这样设置连通板15而使喷嘴板20的喷嘴21与压力发生室12分离,因此,位于压力发生室12中的油墨不容易由于油墨中的水分从喷嘴21蒸发而增粘。另外,由于喷嘴板20仅覆盖对压力发生室12和喷嘴21进行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的开口即可,因此,能够将喷嘴板20的面积设成较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如图5所示,在连通板15中,设置有构成共同液室(歧管)10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收窄流道、节流流道)。第一歧管部17以在厚度方向(成为连通板15和流道形成基板10的层叠方向的重力方向Z)上贯穿连通板15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二歧管部18以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是在连通板15的喷嘴板20侧开口的方式而被设置。
而且,在连通板15上,针对每个压力发生室12而独立地设置有供给连通通道19,供给连通通道19与压力发生室12的输送方向Y的一端部连通。该供给连通通道19对第二歧管部18和压力发生室12进行连通。
作为这样的连通板15,能够使用不锈钢或镍(Ni)等金属、或锆(Zr)等陶瓷等。并且,连通板15优选为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同等的材料。即,作为连通板15,在使用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不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通过被加热或被冷却,在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连通板15上会产生翘曲。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通板15,通过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即单晶硅基板,从而能够抑制因热产生的翘曲或因热产生的裂纹、剥离等的发生。
将喷嘴板20的两个面中喷出油墨滴的面(下表面)、即与压力发生室12相反侧的面称为液体喷射面20a,将在液体喷射面20a上开口的喷嘴21的开口部称为喷嘴开口。
作为喷嘴板20,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SUS)等金属、如聚酰亚胺树脂那样的有机物、或单晶硅基板等。并且,作为喷嘴板20,通过使用单晶硅基板,从而使喷嘴板20与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相等,能够抑制通过被加热或被冷却而导致的翘曲或因热产生的裂纹、剥离等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面侧,形成有振动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设置有弹性膜51和绝缘体膜52,弹性膜51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侧且由氧化硅构成,绝缘体膜52被设置于弹性膜51上且由氧化锆构成。并且,压力发生室12等的液体流道通过从一个面侧(接合有喷嘴板20的一面侧)对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被形成,压力发生室12等的液体流道的另一个面被弹性膜51划定。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振动板50上,设置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构件的致动器(压电致动器)130,致动器130具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在此,致动器130是指包含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以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
一般而言,将致动器130的任意一个电极设为共同电极,并针对每个压力发生室12而对另一个电极进行图案形成从而构成该另一个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跨及多个致动器130而连续地设置第一电极60,从而将第一电极60设为共同电极,并通过针对每个致动器130而独立地设置第二电极80,从而将第二电极80设为独立电极。
当然,由于驱动电路或配线的原因,即使采用相反的设置也没有关系。并且,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例示了振动板50由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构成的结构,但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作为振动板50,也可以为设置有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的任意一方的结构,另外,作为振动板50,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而仅将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来发挥作用。另外,致动器130自身也可以实质上兼作振动板。
压电体层70由具有极化结构的氧化物的压电材料构成,例如,能够由通式ABO3所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并能够使用包含铅的铅类压电材料或不包含铅的非铅类压电材料等。
而且,在这样的致动器130的作为独立电极的第二电极80上,分别连接有引线电极90的一端部,引线电极90从与供给连通通道19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被引出并延伸设置至振动板50上,且例如由金(Au)等构成。
另外,在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连接有作为挠性配线基板的一个示例的配线基板121,配线基板121上设置有用于对致动器130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120。配线基板121能够使用具有挠性(柔性)的薄片状的基板,例如使用COF基板等。
在配线基板121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二端子列123,第二端子列123通过并排设置多个第二端子(配线端子)122而形成,第二端子(配线端子)122与后文所述的头基板300的第一端子311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122沿着扫描方向X而被并排设置多个,从而形成第二端子列123。并且,在配线基板121上也可以不设置驱动电路120。即,配线基板121并未被限定于COF基板,也可以是FFC、FPC等。
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致动器130侧的面上接合有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大致相同的大小。保护基板30具有保持部31,保持部31为用于对致动器130进行保护的空间。
保持部31具有并未在作为厚度方向的重力方向Z上贯穿保护基板30而是在流道形成基板10侧开口的凹形状。另外,保持部31针对每个由在扫描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致动器130构成的列而被独立地设置。即,保持部31被设置为,对由致动器130在扫描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列进行收纳,针对致动器130的每一列而在输送方向Y上并排设置,即,在输送方向Y上并排设置有两个保持部31。这样的保持部31只要具有不妨碍致动器130的运动的程度的空间即可,该空间既可以被密封,也可以不被密封。
保护基板30具有在作为厚度方向的重力方向Z上贯穿的贯穿孔32。贯穿孔32在作为多个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的扫描方向X上,被设置于在输送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两个保持部31之间。也就是说,贯穿孔32被设为在多个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开口。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以露出于该贯穿孔32内的方式而被延伸设置,引线电极90与配线基板121在贯穿孔32内被电连接。
作为这样的保护基板30,优选为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热膨胀率大致相同的材料,例如,使用玻璃、陶瓷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材料的单晶硅基板来形成。另外,流道形成基板10与保护基板30的接合方法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和保护基板30经由粘合剂(未图示)而被接合在一起。
这种结构的头单元2具备与头主体11一起来划定与多个压力发生室12连通的共同液室100的流道形成部件40。流道形成部件40在俯视观察时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流道形成部件40与保护基板30接合,并且,还与上述的连通板15接合。具体而言,流道形成部件40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能够收纳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的深度的凹部41。该凹部41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接合的面相比更大的开口面积。而且,在流道形成基板10等被收纳于凹部41的状态下,凹部41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通过连通板15而被密封。由此,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通过流道形成部件40和头主体11而划定第三歧管部42。而且,通过设置于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由流道形成部件40和头主体11划定的第三歧管部42,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共同液室100。
即,共同液室100具备第一歧管部17、第二歧管部18以及第三歧管部4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共同液室100在输送方向Y上被配置于两列压力发生室12的两个外侧,设置于两列压力发生室12的两个外侧的两个共同液室100以在头单元2内不连通的方式分别被独立地设置。即,一个共同液室100以与每个本实施方式的压力发生室12的列(在扫描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形成的列)连通的方式而被设置。换言之,针对每个喷嘴组而设置有共同液室100。当然,两个共同液室100也可以连通。
如此,流道形成部件40为形成向头主体11供给的油墨的流道(共同液室100)的部件,并具有与共同液室100连通的导入口44。即,导入口44为成为将向头主体11供给的油墨导入至共同液室100的入口的开口部。
另外,在流道形成部件40上设置有连接口43,连接口43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连通,并供配线基板121插穿。而且,配线基板121的另一端部向贯穿孔32以及连接口43的贯穿方向即重力方向Z上的与油墨滴的喷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
并且,作为这样的流道形成部件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树脂或金属等。顺便说明,作为流道形成部件40,能够通过使树脂材料成形,从而以低成本进行批量生产。
另外,在连通板15的开口有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的面上,设置有柔性基板45。该柔性基板45在俯视观察时具有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大小,并设置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且,该柔性基板45在通过第一露出开口部45a而使喷嘴板20露出的状态下对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的液体喷射面20a侧的开口进行密封。即,柔性基板45划定共同液室100的一部分。
这样的柔性基板45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密封膜46和固定基板47。密封膜46由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的薄膜(例如,由聚苯硫醚(PPS)等形成的厚度在20μm以下的薄膜)构成,固定基板47由不锈钢(SUS)等金属等硬质的材料形成。由于该固定基板47的与共同液室10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去除的开口部48,因此,共同液室100的一个面成为仅通过具有挠性的密封膜46进行密封而形成的作为挠性部的柔性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一个共同液室100,而设置有一个柔性部4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两个共同液室100,因此,隔着喷嘴板20而在输送方向Y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柔性部49。
在这种结构的头单元2中,当喷射油墨时,经由导入口44而导入油墨,并且从共同液室100起至喷嘴21为止,利用油墨充满流道内部。而后,按照来自驱动电路120的信号而对与压力发生室12对应的各致动器130施加电压,从而使振动板50与致动器130一起挠曲变形。由此,压力发生室12内的压力升高,油墨滴从预定的喷嘴21被喷射。
关于液体喷射部的结构
接下来,对具有头单元2的液体喷射部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液体喷射部1具备四个头单元2、流道部件200、头基板300和配线基板121,流道部件200包括对头单元2进行保持并且向头单元2供给油墨的支座部件,头基板300被流道部件200保持,配线基板121为挠性配线基板的一个示例。
并且,在图7中示出省略了密封部件230以及上游流道部件210的图示的液体喷射部1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流道部件200具备上游流道部件210、作为支座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以及被配置于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之间的密封部件230。
上游流道部件210具有成为油墨的流道的上游流道5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流道部件210通过在重力方向Z上层叠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和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而被构成。而且,在上述的各个部件中设置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第三上游流道503,并且使这些流道连结,从而构成上游流道500。
并且,上游流道部件210并未被限定于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是单一的部件,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多个部件构成。另外,构成上游流道部件210的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也未被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扫描方向X、输送方向Y。
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在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相反的一面侧具有连接部214,连接部214与保持有油墨(液体)的油墨罐或墨盒等液体保持构件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214,设为以针状突出的部件。并且,连接部214可以与墨盒等液体保持部直接连接,另外,也可以经由管等供给管等而与油墨罐等液体保持部连接。
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中设置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一上游流道501通过在连接部214的顶面开口且对应于后文所述的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位置而在重力方向Z上延伸的流道、以及在包括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方向、即扫描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在内的面内延伸的流道等构成。另外,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连接部214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对液体保持部进行定位的引导壁215(参照图6)。
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被固定于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与连接部214相反的一面侧,并具有与第一上游流道501连通的第二上游流道502。另外,在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下游侧(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侧),设置有第一液体存留部502a,第一液体存留部502a与第二上游流道502相比,内径被大幅扩宽。
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被设置于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的与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相反的一侧。另外,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中,设置有第三上游流道503。第三上游流道503的第二上游流道502侧的开口部分成为与第一液体存留部502a对应地被扩宽的第二液体存留部503a。在第二液体存留部503a的开口部分(第一液体存留部502a与第二液体存留部503a之间),设置有用于去除油墨所包含的气泡、异物的过滤器216。由此,从第二上游流道502(第一液体存留部502a)供给的油墨经由过滤器216而被供给至第三上游流道503(第二液体存留部503a)。
作为过滤器216,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丝网或树脂性的网等网眼状物体、多孔质物体、贯穿设置有微细的贯穿孔的金属板。作为网眼状物体的具体的示例,能够使用金属网眼过滤器、将金属纤维例如SUS的细线形成为毛毡状而成的过滤器或者使之压缩烧结而形成的金属烧结过滤器、电铸金属过滤器、电子线加工金属过滤器、激光束加工金属过滤器等。尤其是,优选为泡点压力(在过滤器开孔中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不发生偏差,从而,具有高精细的孔径的过滤器较为适合。另外,为了不使油墨中的异物到达喷嘴开口,优选为,过滤器的过滤粒度在例如喷嘴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小于喷嘴开口的直径。
作为过滤器216,在采用不锈钢的网眼过滤器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油墨中的异物到达喷嘴开口,优选为过滤器的过滤粒度小于喷嘴开口(例如喷嘴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喷嘴开口的直径为20μm)的斜纹荷兰编织(过滤粒度10μm),在该情况下,在油墨(表面张力28mN/m)中产生的泡点压力(在过滤器开孔中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为3~5kPa。另外,在采用斜纹荷兰编织(过滤粒度5μm)的情况下,在油墨中产生的泡点压力(在过滤器开孔中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为0~15kPa。
第三上游流道503在与第二液体存留部503a相比靠下游侧(与第二上游流道相反的一侧)被分支为两个流道,第三上游流道503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的面上作为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而开口。以下,在不对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排出口504。
即,与一个连接部214对应的上游流道500具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503,上游流道500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侧,作为两个排出口504(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而开口。换言之,两个排出口504(第一排出口504A以及第二排出口504B)以与共同的流道连通的方式而被设置。
另外,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设置有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的第三突起部217。第三突起部217针对每个第三上游流道503而被设置,在第三突起部217的顶端面开口设置有排出口504。
设置有这样的上游流道500的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例如通过粘合剂或熔敷等而被层叠为一体。并且,虽然也可以利用螺钉或夹钳等对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进行固定,但是,为了抑制油墨(液体)从第一上游流道501至第三上游流道503的连接部分漏出的情况,优选为,通过粘合剂或熔敷等进行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中设置有四个连接部214,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中设置有四个独立的上游流道500。而且,以分别与四个头单元2对应的方式,而使油墨被供给至各个上游流道500。一个上游流道500被分支为两个流道,并与后文所述的下游流道600连通,从而分别与头单元2的两个导入口44连接。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游流道500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下游流道部件220侧)处分支为两个流道的结构,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侧,使上游流道500被分支为三个以上的流道。另外,一个上游流道500也可以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处不进行分支。
下游流道部件220为,与上游流道部件210接合且具有与上游流道500连通的下游流道600的支座部件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游流道部件220由作为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和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构成。
下游流道部件220具有成为油墨的流道的下游流道60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游流道600由形状不同的两种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构成。
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为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另外,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为,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作为凹部而设置有第一收纳部251,在与上游流道部件210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作为凹部而设置有第二收纳部252的部件。
第一收纳部251被设为能够收纳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程度的大小。另外,第二收纳部252被设为能够收纳四个头单元2的程度的大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收纳部252能够收纳四个头单元2。
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突起部241。各个第一突起部241以与被设置于上游流道部件210上的第三突起部217中的、设置有第一排出口504A的第三突起部217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一突起部241。
另外,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设置有第一流道601,第一流道601在重力方向Z上将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贯穿,并在第一突起部241的顶面(与上游流道部件210对置的面)开口。第三突起部217和第一突起部241经由密封部件230而被接合在一起,第一排出口504A与第一流道601连通。
另外,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形成有多个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的第二贯穿孔242。各个第二贯穿孔242被形成于供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位置处,第二突起部253被形成于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二贯穿孔242。
而且,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形成有多个第一插穿孔243,第一插穿孔243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具体而言,各个第一插穿孔243被形成为,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并与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二插穿孔255和头基板300的第三插穿孔30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被设置于四个头单元2上的各个配线基板121相对应,而设置有四个第一插穿孔243。另外,在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中设置有支承部245,支承部245向头基板300侧突出,并具有承接面。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在第一收纳部251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突起部253。各个第二突起部253以与被设置于上游流道部件210上的第三突起部217中的设置有第二排出口504B的第三突起部217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二突起部253。另外,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设置有下游流道600B,下游流道600B在重力方向Z上将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贯穿,并在第二突起部253的顶面以及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与头单元2对置的面)开口。第三突起部217与第二突起部253经由密封部件230而被接合在一起,第二排出口504B与下游流道600B连通。
另外,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形成有多个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的第三流道603。各个第三流道603在第一收纳部251以及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第三流道603。
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一收纳部251的底面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三流道603连续的槽部254。该槽部254通过被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51中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密封,从而构成第二流道602。即,第二流道602为,由槽部254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侧的面划定的流道。并且,该第二流道602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被设置于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的流道。
而且,在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中形成有多个第二插穿孔255,第二插穿孔255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具体而言,各个第二插穿孔255被形成为,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并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插穿孔243和头单元2的连接口4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被设置于四个头单元2上的各个配线基板121相对应,而设置有四个第二插穿孔255。
下游流道600A通过使上述的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以及第三流道603连通而被形成。在此,第二流道602通过使形成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一个面上的槽被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密封从而被形成。通过将这样的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和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接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在下游流道部件220内形成第二流道602。
另外,第二流道602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流道的一个示例。第二流道60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是指,第二流道602的延伸方向包含扫描方向X或输送方向Y的成分(矢量)。通过第二流道60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能够使重力方向Z上的液体喷射部1的高度实现小型化。如果假设第二流道60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则液体喷射部1需要有一些高度。
顺便说明,第二流道602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二流道602内的油墨(液体)流动的方向。因此,第二流道602包含在水平方向(与重力方向Z正交的方向)上设置的流道,也包含以与重力方向Z以及水平方向(扫描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的面内方向)交叉的方式而设置的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沿着重力方向Z设置第一流道601以及第三流道603,沿着水平方向(输送方向Y)设置第二流道602。并且,第一流道601和第三流道603也可以在与重力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设置。
当然,下游流道600A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第三流道603以外的流道。另外,下游流道600A也可以不由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以及第三流道603构成,而由一条流道构成。
如上文所述,下游流道600B作为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贯穿孔而被形成。当然,下游流道600B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沿着与重力方向Z交叉的方向形成,也可以如下游流道600A那样通过使多个流道连通而构成。
这样的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针对一个头单元2而各形成一个。即,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中,设置有共计四组下游流道600A和下游流道600B。
在下游流道600A的两端的开口中,将与第一排出口504A连通的第一流道601的开口设为第一流入口610,将在第二收纳部252上开口的第三流道603的开口设为第一流出口611。
在下游流道600B的两端的开口中,将与第二排出口504B连通的下游流道600B的开口设为第二流入口620,将在第二收纳部252上开口的下游流道600B的开口设为第二流出口621。以后,在不对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下游流道600。
如图6所示,下游流道部件220(支座部件)在下方侧对头单元2进行保持。具体而言,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二收纳部252中,收纳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单元2。
如图8所示,在头单元2中,各设置有两个导入口44。下游流道600(下游流道600A以及下游流道600B)的第一流出口611以及第二流出口621以与各导入口44的开口位置对齐的方式,而被设置于下游流道部件220上。
头单元2的各个导入口44以与在第二收纳部252的底面部上开口的下游流道600的第一流出口611以及第二流出口621连通的方式而被对位。头单元2通过被设置于各个导入口44的周围的粘合剂227而被固定于第二收纳部252上。通过如此使头单元2被固定于第二收纳部252上,从而使下游流道600的第一流出口611以及第二流出口621与导入口44连通,以向头单元2供给油墨。
下游流道部件220(支座部件)在上方侧载置有头基板300。具体而言,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载置有头基板300。头基板300为,与配线基板121连接,并安装有经由该配线基板121对液体喷射部1的喷射动作等进行控制的电路或电阻等电气安装件的部件。
如图6所示,在头基板30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一端子列310,第一端子列310通过并排设置多个与配线基板121的第二端子列123电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端子)311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311沿着扫描方向X而被并排设置多个,从而形成第一端子列31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端子列310成为与配线基板121电连接的安装区域的一个示例。
另外,在头基板300中形成有多个第三插穿孔302,第三插穿孔302供与头单元2电连接的配线基板121插穿。具体而言,各个第三插穿孔302被形成为,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并与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插穿孔24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被设置于四个头单元2上的各个配线基板121相对应,而设置有四个第三插穿孔302。
而且,在头基板300中,设置有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的第三贯穿孔301。第三贯穿孔301为,供第一下游流道部件240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下游流道部件250的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贯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对置的方式而设置有共计八个第三贯穿孔301。
并且,形成于头基板300中的第三贯穿孔301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供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插穿的共同的贯穿孔设为插穿孔。即,头基板300只要以不会成为对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下游流道600与上游流道部件210的上游流道500进行连接时的障碍的方式形成插穿孔或缺口等即可。
如图8、图9以及图10所示,在头基板300与上游流道部件21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230。作为密封部件230的材料,可以使用相对于液体喷射部1所使用的油墨等液体而具有耐液体性且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弹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橡胶或弹性体等。
密封部件230为,形成有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的连通通道232以及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的第四突起部231的板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通道232以及第四突起部231对应于各个上游流道500以及下游流道600而形成有八个。
在密封部件23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设置有供第三突起部217插入的环状的第一凹部233。第一凹部233被设置于与第四突起部231对置的位置处。
第四突起部231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并被设置于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对置的位置处。在第四突起部231的顶面(与下游流道部件220对置的面)上,设置有供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插入的第二凹部234。
连通通道232在重力方向Z上贯穿密封部件230,一端向第一凹部233开口,另一端向第二凹部234开口。而且,第四突起部231以在重力方向Z上被施加有预定的压力的状态而被保持于,被插入至第一凹部233中的第三突起部217的顶端面、与被插入至第二凹部234中的第一突起部241以及第二突起部253的顶端面之间。因此,上游流道500和下游流道600经由连通通道232而以被密封的状态连通。
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第二收纳部252侧(下侧),安装有罩头400。罩头400为,固定有头单元2且被固定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部件,并设置有使喷嘴21露出的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具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大小,也就是说,具有与柔性基板45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a大致相同的开口。
罩头400被接合于柔性基板45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面侧,并对柔性部49的与流道(共同液室100)相反侧的空间进行密封。通过如此利用罩头400来覆盖柔性部49,从而即使柔性部49与介质ST接触,也能够抑制被破坏的情况。另外,能够抑制在柔性部49上附着油墨(液体)的情况,从而能够利用例如擦拭板等来擦拭附着于罩头400的表面上的油墨(液体),并能够抑制由于附着于罩头400上的油墨等而污染介质ST的情况。并且,虽然并未特别图示,但罩头400与柔性部49之间的空间向大气敞开。当然,罩头400也可以针对每个头单元2而独立地设置。
关于维护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对维护装置710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11所示,非印刷区域RA包括:设置有冲洗单元751的容纳区域FA、设置有擦拭单元750的擦拭区域WA、以及设置有盖单元752的维护区域MA。即,在非印刷区域RA中,容纳区域FA、擦拭区域WA以及维护区域MA在扫描方向X上从印刷区域PA(参照图2)侧起,按照容纳区域FA、擦拭区域WA、维护区域MA的顺序而被配置。
擦拭单元750具有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擦拭的擦拭部件750a。本实施方式的擦拭部件750a为可动式,利用擦拭电机753的动力进行擦拭动作。冲洗单元751具有对液体喷射部1所喷射出的油墨滴进行容纳的液体容纳部
751a。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751a由带构成,在可认为带的因冲洗导致的油墨污染量超过了规定量的预定时期,通过冲洗电机754的动力而使带移动。并且,所谓冲洗,是指以预防以及消除喷嘴21的堵塞等为目的,与印刷无关地从全部喷嘴21强制性地喷射(排出)油墨滴的动作。
盖单元752具有两个盖部752a,在液体喷射部1A、1B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位于初始位置HP时,两个盖部752a能够以包围喷嘴21的开口的方式而与液体喷射部1A、1B接触。两个盖部752a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压盖电机755的动力而在与位于初始位置HP的液体喷射部1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液体喷射部1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擦拭单元750具备可动式的筐体759,可动式的筐体759能够通过擦拭电机753的动力而在沿着输送方向Y延伸的一对轨道758上进行往复移动。在擦拭方向(与输送方向Y相同)上隔开有预定的距离的放卷轴760和收卷轴761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筐体759内。放卷轴760对未使用的布薄片762所形成的放卷卷筒763进行支承,收卷轴761对使用完毕的布薄片762所形成的收卷卷筒764进行支承。
位于放卷卷筒763与收卷卷筒764之间的布薄片762被绕挂在处于一部分从筐体759的上表面中央部的未图示的开口向上方突出的状态的按压辊765的上表面上,通过被绕挂在按压辊765上的部分而形成半圆筒状(凸状)的擦拭部件750a。该擦拭部件750a处于被向上方施力的状态。
筐体759由盒与支座构成,盒对放卷卷筒763以及收卷卷筒764进行收纳,支座能够被轨道758引导,并通过擦拭电机753的动力且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例如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在擦拭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着输送方向Y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筐体759通过使擦拭电机753以正转和反转的方式进行驱动,从而在输送方向Y上在图11所示的退避位置、与擦拭部件750a擦拭完液体喷射部1的擦拭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一次。
此时,当筐体759的前往动作结束时,动力传递机构切换为对擦拭电机753和收卷轴761以可传递动力的方式进行连接的状态,并通过擦拭电机753进行反转驱动时的动力,而实施筐体759的退回动作和布薄片762向收卷卷筒764收卷预定量的收卷动作。两个液体喷射部1A、1B相对于擦拭区域WA而被依次移动,由筐体759的一次往复移动实施的对两个液体喷射部1A、1B的擦拭,针对被移动至擦拭区域WA的每一方液体喷射部,而被单独实施。
冲洗单元751具备:在输送方向Y上相对且相互平行的驱动辊766以及从动辊767;和被绕挂于驱动辊766以及从动辊767之间的环状的带768。带768在扫描方向X上具有8列(2列×4列的量)喷嘴列NL以上的宽度,并构成对从液体喷射部1A、1B的各个喷嘴21喷射出的油墨进行容纳的液体容纳部751a。在该情况下,带768的外周面成为对油墨进行容纳的液体容纳面769。
冲洗单元751在带768的下侧,具备能够向液体容纳面769供给保湿用液体的保湿用液体供给部(省略图示)、和在保湿状态下对附着于液体容纳面769上的废油墨等进行刮取的液体刮取部(省略图示),在液体容纳面769中被容纳的废油墨通过液体刮取部而被从带768中去除。因此,通过带768的环绕移动,液体容纳面769中的与喷嘴21对置的容纳范围得以更新。
盖单元752具有两个盖部752a,两个盖部752a能够与两个液体喷射部1A、1B接触,从而分别形成将作为喷嘴21开口的开口区域的液体喷射面20a(参照图3)包围的封闭空间。各个盖部752a通过压盖电机755的动力而在可与液体喷射部1接触的接触位置、以及从液体喷射部1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各个盖部752a具备四个抽吸用盖770。各个抽吸用盖770通过实施与液体喷射部1接触而形成将每两列喷嘴列NL(参照图3)包围的封闭空间的压盖,从而进行喷嘴21的维护。
抽吸用盖770经由管772而与抽吸泵773连接。而且,通过在抽吸用盖770与液体喷射部1接触而形成密闭空间的状态下对抽吸泵773进行驱动,从而实施所谓抽吸清洁,即,利用在抽吸用盖770内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使增粘油墨、气泡等与油墨一起被从喷嘴21抽吸并排出。
当实施抽吸清洁时,从喷嘴21排出的油墨的液滴会附着于液体喷射部1上,因此,优选为,在实施抽吸清洁后,为了去除附着的液滴等,而进行由擦拭部件750a实施的擦拭。另外,当擦拭部件750a进行擦拭时,附着于液体喷射部1的异物、气泡会被压入到喷嘴21内,从而有可能使弯液面被破坏或产生喷出不良的情况。因此,优选为,在进行擦拭后,通过进行冲洗,而将混入到喷嘴21内的异物排出,并且调整好喷嘴21内的油墨的弯液面。
如图12所示,在扫描方向X上位于与非印刷区域RA相反的一侧的非印刷区域LA上,配置有盖装置800。盖装置800具备保湿用盖部801、802,保湿用盖部801、802在液体喷射部1A、1B位于非印刷区域LA时,可分别与液体喷射部1A、1B接触以包围喷嘴21的开口。各个保湿用盖部801、802分别具备四个保湿用盖803。各个保湿用盖803以沿着扫描方向X排列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与液体喷射部1A、1B接触而实施形成包含每两列的喷嘴列NL的空间的压盖,从而能够对喷嘴21进行保湿。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盖装置800具备保湿液供给部804,保湿液供给部804向保湿用盖803供给用于对液体喷射部1A、1B的喷嘴21进行保湿的保湿液。保湿液供给部804具备保湿液贮存部805、保湿液收纳部806和供给流道807,保湿液贮存部805对保湿液进行贮存,保湿液收纳部806对保湿液进行收纳,供给流道807对保湿液贮存部805和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连接。保湿液供给部804在输送方向Y上被配置于与保湿用盖803相比靠上游侧。而且,保湿液收纳部806在与重力方向Z一致的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与保湿液贮存部805相比靠上方。另外,盖装置800具备对保湿用盖803和保湿液贮存部805进行连接的连接流道808。并且,虽然在图12中,针对每个保湿用盖部801、802而各图示了一条连接流道808,但实际上各设置了四条连接流道808以对应于保湿用盖803的个数,共计八条连接流道808从保湿液贮存部805延伸。
盖装置800具备对保湿用盖部801、802(保湿用盖803)以及保湿液贮存部805进行保持的保持体809。保持体809在输送方向Y上的中央部分且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下方的部分处,具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轴810。另外,在保持体809上连接有用于对保持体809进行驱动的保湿用电机811。保持体809被设为,能够通过保湿用电机811的动力而在上下方向(重力方向Z)上进行升降,且能够以轴810为中心进行倾斜移动。即,保湿用盖803以及保湿液贮存部805被设为,能够通过保持体809而在上下方向上同步移动。总之,保持体809被设为,能够在保湿用盖803与位于非印刷区域LA的液体喷射部1接触的接触位置、以及从液体喷射部1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如图13所示,在保湿液供给部804中,供给流道807构成用于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的流道。供给流道807以使与成为保湿液收纳部806侧的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被收纳于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方式延伸。另外,在供给流道807的中途位置设置有保湿液泵812,保湿液泵812用于将保湿液收纳部806内的保湿液向保湿液贮存部805送入。该保湿液泵812在液体喷射装置7的电源被接通的期间,连续产生固定的压力,以使被收纳于保湿液收纳部806内的保湿液朝向保湿液贮存部805。
在保湿液贮存部805中,在其上部设置有用于将供给流道807从保湿液贮存部805外向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导入的孔813。另外,保湿液贮存部805具有供给口814,供给口814用于将贮存的保湿液向保湿用盖803供给。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湿液供给部804通过将保湿液贮存部805、保湿液收纳部806、供给流道807分别设为分体,从而被设为能够对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更换的结构。即,在保湿液收纳部806内的保湿液变得很少时,能够通过对保湿液收纳部806进行更换而进行保湿液的补充。并且,保湿液供给部804也可以经由供给流道807而一体设置有保湿液贮存部805和保湿液收纳部806。另外,也可以在保湿液收纳部806上设置用于补充保湿液的补充口。
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设置有浮标815。浮标815具有浮力体816和臂部817,浮力体816被构成为,相对于保湿液贮存部805所贮存的保湿液而通过自身的浮力浮起,浮力体816被安装在臂部817的顶端。该臂部817的与安装有浮力体816的顶端相反的一侧的基端被设置成能够通过轴818进行转动。即,浮力体816被设为,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能够以将轴818作为中心而画弧的方式进行移动。另外,浮标815具有阀部819,阀部819被安装于浮力体816的上部,并能够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阀部819通过浮力体816的浮力而被按压于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开口的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上,从而将供给流道807封闭,并且通过从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离开而将供给流道807打开。
在此,当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蒸发等,而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下降时,保湿液中漂浮的浮力体816的位置也同样下降。另一方面,当经由供给流道807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供给保湿液等,而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上升时,保湿液中漂浮的浮力体816的位置也同样上升。即,浮力体816被设为,能够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
而且,当浮力体816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阀部819也会与该浮力体816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即,伴随着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发生位移,阀部819会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具体而言,当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液面为在图13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第一位置h1时,阀部819被按压于开口端841上,从而使供给流道807被封闭,当位于与第一位置h1相比靠下方时,阀部819从开口端841离开,从而使供给流道807被打开。也就是说,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位于与第一位置h1相比靠下方的情况下,供给流道807被打开,保湿液被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这样,当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达到第一位置h1时,供给流道807被封闭,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供给被停止。总结起来,保湿液供给部804的结构为,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液面在上下方向上成为第一位置h1的方式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适当供给保湿液。
并且,在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部设置有连通部820,连通部820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与大气连通。该连通部820以较细的孔蜿蜒的方式而延伸形成,从而抑制了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蒸发的保湿液被释放到外部的情况,同时,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向大气开放。
对保湿液贮存部805和保湿用盖803进行连接的连接流道808的一端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供给口814连接,另一端与保湿用盖803的导入口821连接。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经由连接流道808,利用水位差而被向保湿用盖803供给。
保湿用盖803被设为,通过保持体809而与保湿液贮存部805一起向上方移动,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压盖,从而形成包含喷嘴21的空间CK。另外,在与喷嘴21对置的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上,开口有与连接流道808连接的导入口821。而且,在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上设置有大气连通部823,大气连通部823使由压盖形成的空间CK向大气开放。
在连接流道808内,配置有具有毛细管力的毛细管部件824。毛细管部件824作为较细的圆筒状的部件而被设置,并以从连接流道808内朝向空间CK的方式延伸。当详细叙述时,毛细管部件824被配置为,一部分从在连接流道808中成为保湿用盖803侧的端部露出,通过保湿用盖803的导入口821并以沿着其内底面822的方式延伸。另外,毛细管部件824在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上,从导入口821向与设置有大气连通部82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并延伸。
并且,作为毛细管部件824,能够采用具有几μm~几百μm的连续气泡的海绵状的部件。作为材质,例如,优选为EVA或聚乙烯等聚烯烃。毛细管部件824利用毛细管部件824自身的毛细管力,而使保湿液经由毛细管部件824内并朝向保湿用盖803供给。另外,在毛细管部件824被设为防液性较高的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在毛细管部件824的表面与连接流道808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毛细管力,而使保湿液经由毛细管部件824外并朝向保湿用盖803供给。在该情况下,连接流道808内的空气(气泡)经由毛细管部件824内而向保湿用盖803侧排出。通过在连接流道808内设置这样的毛细管部件824,从而易于将保湿液向保湿用盖803引导,因此,空间CK内的保湿效果变高。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保湿用盖803中,为了使毛细管部件824的一部分沿着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而使从上方压住毛细管部件824的板部件825以沿着内底面822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使压盖时所形成的空间CK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823通过使销827插入(压入)至对内底面822进行贯穿的贯穿孔826内而被构成。在销827的外周,形成有以螺旋状延伸的较细的槽828。即,通过经由被形成于贯穿孔826的内周面与销827的外周面之间的螺旋状的间隙(槽828),从而使空间CK与大气连通。并且,销827的成为空间CK侧的一端被板部件825压住,另一端通过垫圈829而被保持。大气连通部823在压盖时会对空间CK内的蒸发的保湿液被释放到外部的情况进行抑制,同时,使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向大气开放。
如图13所示,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通过连接流道808并利用水位差而向保湿用盖803供给。因此,在连接流道808中,保湿液被充满至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即,在连接流道808中,在上下方向上,保湿液流入至第一位置h1。并且,第一位置h1被设为与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相比较低的位置,即与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相比较低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被构成为,在连接流道808中,成为毛细管部件824的配置区域内的位置成为第一位置h1。而且,通过在连接流道808中充满至第一位置h1的保湿液蒸发,且所蒸发的保湿液充满于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内,从而抑制喷嘴21的干燥。并且,即使保湿液的液面由于蒸发而下降,由于保湿液供给部804根据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移而适当供给保湿液,因此,空间CK内的保湿效果得以维持。
优选为,在这样的盖装置800中使用的保湿液设为与液体喷射装置7使用的油墨的主溶剂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油墨的溶剂为水的水类树脂油墨,因此,作为保湿液而使用了纯水,但在例如油墨的溶剂为溶剂的情况下,优选为,作为保湿液,使用与油墨相同的溶剂。另外,作为保湿液,也可以使用在纯水中含有防腐剂的液体。
并且,保湿液所含有的防腐剂优选为,与油墨所含有的防腐剂相同,例如,芳族卤素化合物(例如,Preventol CMK)、二硫氰基甲烷、含卤素氮硫化合物、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例如,PROXEL GXL)等。作为防腐剂,从难以起泡的观点来看,在采用PROXEL的情况下,优选为,将相对于保湿液的含量设为质量百分比0.05%以下。
关于液体喷射装置的电气结构
接下来,对液体喷射装置7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液体喷射装置7具备对液体喷射装置7进行总括控制的控制部830。控制部830与线性编码器831电连接。线性编码器831具备带状的符号板和传感器,该带状的符号板以沿着引导轴722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图1所示的滑架723的背面侧,该传感器被固定于滑架723上,并对透过了穿孔于符号板上的固定间距的狭缝的光进行检测。
控制部830从线性编码器831输入与图1所示的印刷部720的移动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并在印刷部720从初始位置HP(参照图2)离开时,对所输入的脉冲的数量进行加法运算,在接近于初始位置HP时,对所输入的脉冲的数量进行减法运算,从而掌握印刷部720的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
控制部830经由驱动电路832而与致动器130电连接,并对致动器130进行驱动控制。控制部830根据由致动器130的驱动产生的振动板50的残留振动的周期,而掌握各个喷嘴21的堵塞。
控制部830经由电机驱动电路833、834、835、836、837、838而分别与保湿用电机811、滑架电机748、输送电机749、擦拭电机753、冲洗电机754以及压盖电机755电连接。而且,控制部830分别对电机811、748、749、753、754、755进行驱动控制。
控制部830经由泵驱动电路839、840而分别与抽吸泵773、保湿液泵812电连接。而且,控制部830分别对泵773、812进行驱动控制。
关于维护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液体喷射装置7所具备的维护装置710的作用,尤其着眼于盖装置800进行说明。
当通过外部设备等而将印刷数据输入至控制部830时,控制部830基于印刷数据而对滑架电机748进行驱动,从而在印刷部720于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中途,从液体喷射部1A、1B的各个喷嘴21向介质ST的表面喷射油墨滴。于是,所喷射的油墨滴喷落于介质ST的表面,从而在介质ST的表面上印刷图像等。
在介质ST的印刷过程中,以防止全部喷嘴21中不喷射油墨滴的喷嘴21内的油墨的增粘等为目的,在预定的时期(每经过例如10~30秒的范围内的预定时间),印刷部720向容纳区域FA移动,实施从全部喷嘴21喷射并排出油墨滴的冲洗。
另外,当满足预定的抽吸清洁条件时,控制部830对滑架电机748进行控制,而使印刷部720向初始位置HP移动,以实施抽吸清洁。抽吸清洁在以包围喷嘴列NL的方式使抽吸用盖770与液体喷射部1接触并形成了密闭空间的状态下对抽吸泵773进行驱动,使负压作用于抽吸用盖770内,从而从喷嘴21抽吸预定量的油墨,以去除增粘油墨、气泡等。
在抽吸清洁结束后,控制部830通过使印刷部720向擦拭区域WA移动,实施由擦拭部件750a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擦拭的擦拭动作,从而去除从喷嘴21排出并附着于液体喷射部1的液滴等。另外,在实施擦拭动作后,控制部830使印刷部720向容纳区域FA移动,并朝向液体容纳部751a进行冲洗,从而调整好喷嘴21内的弯液面。
而后,控制部830根据由致动器130的驱动产生的振动板50的残留振动的周期,而对各个喷嘴21的堵塞进行检测。在此,在抽吸清洁结束后对各个喷嘴21的堵塞进行检测,这是因为,尤其在使用了在油墨中包含通过加热而固化的合成树脂的树脂油墨或通过UV(紫外线)照射而固化的UV油墨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即使实施抽吸清洁也无法消除堵塞的喷嘴21。并且,此处所说的堵塞不仅包括喷嘴21内的油墨固化而堵塞的状态,还包括由于在喷嘴21的弯液面上油墨以张开膜的方式变硬,或者由于喷嘴21内、压力发生室12内、以及喷嘴连通通道16内的油墨增粘,而无法从喷嘴21正常喷出(喷射)油墨的状态。
而且,当在全部喷嘴21的堵塞未被检测出的情况下处于印刷任务等待状态时,控制部830使印刷部720向印刷区域PA移动从而实施介质ST的印刷。另外,在对介质ST的印刷结束并成为等待新的印刷任务的输入的待机状态时,为了抑制喷嘴21内的油墨由于干燥而固化的情况,控制部830通过使印刷部720向非印刷区域LA移动,并利用保湿用盖803对液体喷射部1进行压盖,从而实施喷嘴21的保湿。
如图13所示,在通过保湿用盖803而实施喷嘴21的保湿时,有时会由于保湿液的蒸发量增加或者周围的温度上升,而使包含喷嘴21的空间CK内的气压上升。例如,在空间CK为被密闭的封闭空间的情况下,空间CK内的膨胀的空气、蒸发的保湿液会流入到喷嘴21内,有可能破坏喷嘴21内的油墨的弯液面。对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被设为,保湿用盖803具有大气连通部823,因此,能够将空间CK内的气压保持成与大气压相同的程度。
另外,当通过保湿用盖803而对喷嘴21进行保湿时,油墨有时从喷嘴21滴下。在该情况下,滴下的油墨有可能附着于保湿用盖803的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从而堵塞被设置于销827的槽828。如上文所述,在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内未与大气连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破坏喷嘴21内的油墨的弯液面,从而无法适当地进行保湿。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被构成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去除附着于大气连通部823的空间CK侧的开口处的油墨。即,控制部830以预定的时机使保湿用电机811驱动从而使保持体809倾斜移动。并且,优选为,该动作在保湿用盖803位于从液体喷射部1离开的退避位置时实施。
如图17所示,盖装置800通过使保持体809以轴810为中心进行倾斜移动,从而从图13所示的水平状态向倾斜状态位移。具体而言,保持体809在图17中以轴810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移动,以使得在上下方向上保湿用盖803向下方移动、保湿液贮存部805向上方移动。于是,与盖装置800处于水平状态时相比,在处于倾斜状态的盖装置800中,保湿用盖803相对于保湿液贮存部805而成为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会向保湿用盖803侧流入。而且,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量会以流入到保湿用盖803侧的量而减少。即,伴随着通过保持体809进行倾斜移动而使保湿用盖803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发生变化。此时,伴随着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移,构成浮标815的浮力体816会向下方移动,因此,阀部819从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离开,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
如图18所示,在处于倾斜状态的盖装置800中,当通过供给流道807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时,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上升。同时,保湿用盖803侧的保湿液的液面也上升。而且,伴随着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上升,浮力体816上升,供给流道807被阀部819封闭。此时,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与设置于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上的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相比较高的位置,即第二位置h2。即,通过保持体809而使盖装置800向倾斜状态位移,从而保湿液到达设置于保湿用盖803上的大气连通部823的空间CK侧的开口。由此,附着于大气连通部823的油墨会融入保湿液,从而能够将油墨去除。因此,保湿液供给部804从保湿液收纳部806供给保湿液,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在上下方向上成为第二位置h2。
如图19所示,当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成为第二位置h2,且供给流道807被阀部819封闭时,通过保持体809以轴810为中心进行倾斜移动(图18中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倾斜移动),从而盖装置800从倾斜状态向水平状态位移。于是,流入到保湿用盖803侧的保湿液向保湿液贮存部805返回。而且,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量以从保湿用盖803侧返回的量而增加。即,伴随着通过保持体809的倾斜移动而使保湿用盖803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位移,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位移。此时,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被构成为,虽然成为高于第一位置h1的位置,但低于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如此,保湿液所去除的油墨会返回到保湿液贮存部805侧,从而消除了大气连通部823的堵塞。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例如,即使周围的温度上升等而使保湿用盖803所形成的空间CK内的气体膨胀,由于该空间CK通过大气连通部823而与大气连通,因此,降低了喷嘴21内的油墨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适当地对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部1进行保湿。
(2)由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即第一位置h1在上下方向上低于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因此,即使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使保湿液跳动,也能够减少保湿液附着于液体喷射部的可能性。
(3)通过具有毛细管力的毛细管部件824,能够提高空间CK内的保湿效果。
(4)保湿用盖803和保湿液贮存部805被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同步移动。因此,例如,可形成包含喷嘴21的空间CK的保湿用盖803在朝向液体喷射部1接近的情况下,由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也同样地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保持保湿用盖803和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能够将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维持固定。
(5)保湿液供给部804供给保湿液,以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与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相比较高的第二位置h2。因此,例如,即使从喷嘴21滴下的油墨附着于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处而使大气连通部823堵塞,也能够通过使保湿液到达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而利用保湿液去除附着的油墨。
(6)当浮力体816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地进行移动时,浮力体816所具有的阀部819也会一起移动,从而使供给流道807被开闭。即,例如,当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下降时,由阀部819打开供给流道807,从而保湿液供给部804能够供给保湿液,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固定。
(7)通过在连接流道808内设置毛细管部件824,从而减少了连接流道808内被气泡闭塞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盖装置800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并且,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的部件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不具备用于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送入保湿液的保湿液泵812、和用于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的浮标815。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中,供给流道807与保湿液收纳部806一体设置。即,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保湿液供给部804的结构为,利用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而且,保湿液收纳部806被配置为,在保湿液贮存部805内开口的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相同的位置(第一位置h1)。
在此,保湿液收纳部806除了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之外被密闭,因此,只要开口端841与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相接,保湿液就不会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流落。另一方面,当由于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蒸发等而使液面下降,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被开放于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气体(空气或蒸发的保湿液)中时,气体从开口端841流入,并且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流落。而且,当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恢复至第一位置h1时,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与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相接,保湿液自保湿液收纳部806的供给停止。即,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保湿液供给部804供给保湿液,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被维持于与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相同的位置。换言之,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中,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由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的位置来决定。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被构成为,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保湿用盖803的空间CK相比较低的位置(第一位置h1)。
如图21、图22以及图2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中的、对设置于保湿用盖803中的大气连通部823的处于空间CK侧的开口处所附着的油墨进行去除时的动作,与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相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装置8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盖装置800同样被设置为,伴随着保持体809的倾斜移动,而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在第一位置h1和第二位置h2上位移,从而能够去除附着于保湿用盖803的大气连通部823上的油墨。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的(1)~(5)、(7)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8)通过利用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从而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与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相同的位置的方式供给保湿液。即,保湿液供给部804能够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固定的方式而供给保湿液。
(9)由于利用水位差而将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因此,保湿液供给部804即使在液体喷射装置7的电源未被接通的状态下也供给保湿液,以使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即,即使在电源未被接通的状态下,也能够适当地对喷嘴21进行保湿。
并且,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以及下述的各个变更例还可以分别任意组合来使用。
·如图24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保湿用盖803能够分别独立地在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保湿液的液面在第一位置h1和第二位置h2上位移。根据该变更例,能够针对每个保湿用盖80而改变相对于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位置,因此,能够分别单独地消除大气连通部823的堵塞。另外,也可以采用保湿液贮存部805能够相对于保湿用盖803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另外,在这样的变更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保持体809。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浮标815而设置对供给流道807进行开闭的电磁阀。在该情况下,对电磁阀的开闭驱动进行控制,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湿液供给部804也可以被设置为,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仅利用水位差而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保湿液。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盖装置800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在第一位置h1和第二位置h2上位移时,不伴随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保湿液的供给。能够通过仅改变保湿用盖803和保湿液贮存部80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而使保湿液的液面位移。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盖装置800也可以另外具备控制部。在该情况下,盖装置800的保湿用电机811、保湿液泵812等的驱动由盖装置800所具备的控制部来控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毛细管部件824也可以在连接流道808内跨及其全长而设置。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毛细管部件824只要是能够配置于连接流道808内的部件,也可以不是圆筒状的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截面多边形状的带状的部件,或者是圆管状的部件。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保湿液供给部804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仅利用由泵产生的压力而使保湿液从保湿液收纳部806向保湿液贮存部805供给。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不考虑保湿液贮存部805与保湿液收纳部806的水位差,因此提高了保湿液收纳部806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在该变更例中,对泵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贮存于保湿液贮存部805中的保湿液的液面成为第一位置h1。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供给流道807的开口端841也可以为在保湿液贮存部805的内壁上开口的结构。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大气连通部823也可以被设置于保湿用盖803的侧壁部分。根据该变更例,即使第一位置h1为与保湿用盖803的内底面822相比较高的位置,也不会出现由保湿液堵塞大气连通部823的情况。并且,当然优选为,第一位置h1为与液体喷射部1的喷嘴21相比较低的位置。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连接流道808的中途位置设置可对连接流道808进行开闭的开闭阀。根据该变更例,通过在搬运盖装置800时等关闭开闭阀,从而能够减少保湿液由于冲击等而通过保湿用盖803并溢出的可能性。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保湿用盖803也可以被设置成可统一对液体喷射部1的全部喷嘴21进行压盖。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保湿液供给部804也可以针对每个保湿用盖803而设置多个。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非印刷区域LA中的盖装置800与印刷区域PA之间,另外设置对液体喷射部1A、1B的液体喷射面20a进行擦拭的擦拭器。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830根据堵塞的检测历史而检测到即使实施了预定次数的抽吸清洁也未消除堵塞的喷嘴21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所谓的补充印刷,即,暂时不使用未消除该堵塞的喷嘴21,而代之利用其它的正常的喷嘴21来喷射油墨并进行印刷。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部1所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也可以为例如功能材料的颗粒被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进行喷射并进行记录,所述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被应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介质不限于纸张,也可以为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或者为在印染装置等中所使用的布帛。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供给流道807上设置通过按压被按压部而进行开闭的开闭阀,利用浮标815的移动而对开闭阀进行开闭。例如,也可以在相对于浮标815的臂部817的轴818而成为与浮力体81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设置对开闭阀的被按压部进行按压的按压部,当保湿液贮存部805内的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下降时,通过按压部的位置的上升而对被按压部进行按压,从而使开闭阀开阀。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罩部件,当保湿用盖803未与液体喷射部接触并实施压盖时,所述罩部件对保湿用盖803的开口部进行覆盖。
接下来,以下对作为液体喷射部1所喷射的液体的油墨(着色油墨)进行详细叙述。
液体喷射装置7所使用的油墨在组成上含有树脂,实质上不含有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的甘油。当油墨实质上含有甘油时,油墨的干燥性大幅降低。其结果为,在各种介质、尤其是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中,不仅图像的深浅不均变得明显,还无法获得油墨的定影性。而且,优选为,油墨实质上不包含等效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在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甘油之外)。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实质上不包含”是指,不含有充分发挥添加的意义的量以上的情况。定量而言,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1.0%以上的甘油,更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5%以上的甘油,进一步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1%以上的甘油,更进一步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5%以上的甘油,特别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1%以上的甘油。而且,最优选为,不含有质量百分比0.001%以上的甘油。
接下来,对上述油墨所包含或可能包含的添加剂(成分)进行说明。
1.颜色材料
油墨可以包含颜色材料。上述颜色材料从颜料以及染料中选择。
1-1.颜料
通过使用颜料来作为颜色材料,能够提高油墨的耐光性。颜料能够使用无机颜料以及有机颜料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无机颜料,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碳黑、氧化铁、氧化钛以及氧化硅。
作为有机颜料,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喹吖啶酮类颜料、喹吖啶酮醌类颜料、二恶嗪类颜料、酞菁类颜料、蒽嘧啶类颜料、蒽缔蒽酮类颜料、靛蒽醌类颜料、黄士酮类颜料、二萘嵌苯类颜料、二酮吡咯并吡咯类颜料、紫环酮类颜料、喹酞酮类颜料、蒽醌类颜料、硫靛类颜料、苯并咪唑酮类颜料、异吲哚啉酮类颜料、偶氮甲碱类颜料、以及偶氮类颜料。作为有机颜料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出下述的颜料。
作为在蓝绿色油墨中所使用的颜料,可以列举出C.I.颜料蓝1、2、3、15、15:1、15:2、15:3、15:4、15:6、15:34、16、18、22、60、65、66、C.I.还原蓝4、60。其中,优选为C.I.颜料蓝15:3以及15:4的任意一个。
作为在品红色油墨中所使用的颜料,可以列举出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40、41、42、48(Ca)、48(Mn)、57(Ca)、57:1、88、112、114、122、123、144、146、149、150、166、168、170、171、175、176、177、178、179、184、185、187、202、209、219、224、245、254、264、C.I.颜料紫19、23、32、33、36、38、43、50。其中,优选为,选自由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02、以及C.I.颜料紫19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在黄色油墨中所使用的颜料,可以列举出C.I.颜料黄1、2、3、4、5、6、7、10、11、12、13、14、16、17、24、34、35、37、53、55、65、73、74、75、81、83、93、94、95、97、98、99、108、109、110、113、114、117、120、124、128、129、133、138、139、147、151、153、154、155、167、172、180、185、213。其中,优选为,选自由C.I.颜料黄74、155、以及213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并且,作为绿色油墨、橙色油墨等上述以外的颜色的油墨中所使用的颜料,可以列举出现有公知的颜料。
为了能够抑制喷嘴21中的堵塞,且使喷出稳定性进一步变得良好,优选为,颜料的平均粒径在250nm以下。并且,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为体积基准的粒径。作为测量方法,例如,能够通过以激光衍射散射测量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来进行测量。作为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列举出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量原理的粒度分布测量仪(例如,日机装公司(Nikkiso Co.,Ltd.)制造的Microtrac UPA(商品名称))。
1-2.染料
作为颜色材料,能够使用染料。作为染料,并未被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反应性染料、以及碱性染料。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颜色材料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0.4~12%,更优选为,在质量百分比2%以上且质量百分比5%以下。
2.树脂
油墨含有树脂。通过油墨含有树脂,从而在介质上形成树脂被膜,其结果为,使油墨在介质上充分定影,主要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因此,优选为,树脂乳剂为热塑性树脂。为了获得难以产生喷嘴21的堵塞、具有介质的耐擦性这样的有益效果,优选为,树脂的热变形温度在40℃以上,更加优选为,在60℃以上。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热变形温度”设为,由玻璃转变温度(Tg)或最低成膜温度(Minimum Film forming Temperature;MFT)表示的温度值。也就是说,“热变形温度在40℃以上”是指,Tg或MFT的任意一个在40℃以上即可。并且,由于MFT与Tg相比更易于掌握树脂的再分散性的优劣,因此,优选为,该热变形温度为由MFT表示的温度值。如果是树脂的再分散性优异的油墨,则油墨不会粘固,因此,会使得喷嘴21难以堵塞。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具体示例,并未被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酯或其共聚物、聚丙烯腈或其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等(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以及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以及石油树脂、苯并呋喃-茚树脂、以及萜烯树脂等聚烯烃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或其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醛、以及聚乙烯醚等乙酸乙烯酯类或乙烯醇类聚合物,聚氯乙烯或其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氟树脂、以及氟橡胶等含卤素类聚合物,聚乙烯咔唑、聚乙烯吡咯烷酮或其共聚物、聚乙烯吡啶、以及聚乙烯咪唑等含氮乙烯基类聚合物,聚丁二烯或其共聚物、聚氯丁二烯、以及聚异戊二烯(丁基橡胶)等二烯类聚合物,以及其他的开环聚合型树脂、缩聚型树脂、以及天然高分子树脂。
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树脂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1~30%,更优选为,树脂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1~5%。在含量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使所形成的终涂图像的光泽性以及耐擦性更加优异。另外,作为上述油墨可以包含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树脂分散剂、树脂乳剂以及蜡等。
2-1.树脂乳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树脂乳剂。在介质被加热时,优选为,树脂乳剂与蜡(乳剂)一起形成树脂被膜,从而使油墨在介质上充分定影,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效果,在利用含有树脂乳剂的油墨印刷介质的情况下,油墨尤其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的耐擦性优异。
另外,作为粘合剂而发挥功能的树脂乳剂以乳剂状态被包含在油墨中。通过使作为粘合剂而发挥功能的树脂以乳剂状态包含于油墨中,从而易于在喷墨记录方式中将油墨的粘度调节为适合的范围,且能够提高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
作为树脂乳剂,虽然未被限定于以下物质,但是,例如可以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氰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烯烃、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烯醇、乙烯基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咔唑、乙烯基咪唑、以及偏二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氟树脂、以及天然树脂。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以及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中的任意一个,更优选为,丙烯酸类树脂以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中的任意一个,更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并且,上述的共聚物也可以是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一个方式。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变得更加良好,优选为,树脂乳剂的平均粒径在5nm~4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树脂乳剂的平均粒径在20nm~300nm的范围内。在树脂中也优选为,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树脂乳剂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0.5~7%的范围内。当含量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降低固形量浓度,因此,能够使喷出稳定性变得更加良好。
2-2.蜡
油墨也可以包含蜡。通过油墨含蜡,油墨非吸收性以及低吸收性的介质上的油墨的定影性变得更加优异。更优选为,蜡采用其中的乳剂类型的蜡。作为上述蜡,虽然未被限定于以下的蜡,但是,例如可以列举出聚乙烯蜡、石蜡以及聚烯烃蜡,其中,优选为,后文所述的聚乙烯蜡。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蜡”主要是指,使用后文所述的表面活性剂而使固体蜡颗粒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物质。
通过上述油墨含聚乙烯蜡,能够使油墨的耐擦性变得更加优异。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变得更加良好,优选为,聚乙烯蜡的平均粒径在5nm~4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聚乙烯蜡的平均粒径在50nm~200nm的范围内。
聚乙烯蜡的含量(换算为固形量)相互独立,优选为,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聚乙烯蜡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0.1~3%的范围内,更优选为,聚乙烯蜡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0.3~3%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聚乙烯蜡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0.3~1.5%的范围内。当含量在上述范围内时,即使在油墨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也能够使油墨良好地固化、定影,并且,能够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变得更加优异。
3.表面活性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虽然未被限定于以下的表面活性剂,但是,例如可以列举出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使油墨在介质上均匀扩散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包含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的油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基本无渗色的高精细的图像。作为这种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虽然未被限定于以下的表面活性剂,但是,例如可以列举出硅类、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丙烯烷基醚类、多环苯基醚类、脱水山梨醇衍生物、以及氟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硅类表面活性剂。
为了使油墨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变得更加良好,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优选为,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0.1%以上且质量百分比3%以下的范围内。
4.有机溶剂
油墨也可以包含公知的挥发性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但是,如上所述,优选为,油墨实质上不包含作为有机溶剂的一种的甘油(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在290℃),而且实质上不包含等效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在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除了上述甘油之外)。
5.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油墨也可以包括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由于通过在油墨中含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油墨所含的上述的树脂粒子会溶解,因此,在印刷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喷嘴21的堵塞。另外,由于具有使氯乙烯等介质溶解的性质,因此,图像的紧贴性提高。
关于非质子性极性溶剂,虽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包含选自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咪唑啉酮类、环丁砜类、脲衍生物、二烷基酰胺类、环状醚类、酰胺醚类中的一种以上。作为吡咯烷酮类的代表例,包括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作为内酯类的代表例,包括γ-丁内酯、γ-戊内酯、ε-己内酯,作为亚砜类的代表例,包括二甲基亚砜、四亚甲基亚砜。
作为咪唑啉酮类的代表例,包括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作为环丁砜类的代表例,包括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作为脲衍生物的代表例,包括二甲基脲、1,1,3,3-四甲基脲。作为二烷基酰胺类的代表例,包括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作为环状醚类的代表例,包括1,4-二氧杂环己烷、四氢呋喃。
其中,从上述的效果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为,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酰胺醚类,最优选为,2-吡咯烷酮。优选为,相对于油墨的总质量(质量百分比100%),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3~3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含量在质量百分比8~20%的范围内。
6.其他成分
油墨除了上述的成分之外,还可以包括防霉剂、防锈剂以及螯合剂等。
接下来,对混合于保湿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成分进行说明。
作为表面活性剂能够使用: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二甲基氧化胺、烷基羧基甜菜碱等双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乙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中,尤其优选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优选为,相对于保湿液的总质量,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0.1~5.0%。而且,从起泡性以及起泡后的消泡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相对于保湿液的总质量,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0.5~1.5%。并且,表面活性剂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两种以上。另外,优选为,在保湿液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与在油墨(液体)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相同,例如,在油墨(液体)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并未限定于以下的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硅类、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丙烯烷基醚类、多环苯基醚类、脱水山梨醇衍生物、以及氟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为,硅类表面活性剂。
尤其是,为了使利用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成为所述范围(刚起泡后的泡沫高度在5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在5mm以下),优选为,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在乙炔二醇中以4~30的加合摩尔数而加合了环氧乙烷(EO)而形成的加合物,使该加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而设为重量百分比0.1~3.0%。而且,为了使利用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成为所述优选的范围(刚起泡后的泡沫高度在10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沫高度在5mm以下),优选为,使用在乙炔二醇中以10~20的加合摩尔数而加合了环氧乙烷(EO)而形成的加合物,使该加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而设为重量百分比0.5~1.5%。但是,当乙炔二醇的环氧乙烷加合物的含量过多时,有可能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而成为乳剂。
表面活性剂具有易于使水性油墨在记录介质上润湿扩展的功能。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并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乙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氟类表面活性剂等。
并且,表面活性剂具有通过保湿液与凝集物之间的表面活性效果而使凝集物细分化并分散的效果。另外,由于具有降低清洗液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具有如下的效果,即,清洗液易于进入凝集物与液体喷射面20a之间,易于使凝集物从液体喷射面20a剥离的效果。
如果表面活性剂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的化合物,则能够优选任意一种表面活性剂。作为具体示例,优选为,由下式(I)~(IV)表示的表面活性剂。即,可以列举出下式(I)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类表面活性剂、式(II)的乙炔二醇类表面活性剂、下记式(III)的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表面活性剂以及式(IV)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醚类表面活性剂。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1361332510000431
(R为可以分支的碳数6~14的烃链,k:5~20)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1361332510000432
(m、n≤20,0<m+n≤40)
化学式3
R-(OCH2CH2)nH…(III)
(R为可以分支的碳数6~14的烃链,n为5~20)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1361332510000433
(R为碳数6~14的烃链、m、n为20以下的数)
在所述式(I)~(IV)的化合物之外,能够使用:例如二甘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二甘醇单苯基醚、二甘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单丁基醚、四甘醇氯苯基醚等多元醇的烷基以及芳基醚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氟类表面活性剂;乙醇、2-丙醇等低级醇类。特别优选为,二甘醇单丁基醚。
2016年7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2016-150173中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明确地包含于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部、7……液体喷射装置、21……喷嘴、20a……液体喷射面、800……盖装置、803……保湿用盖、804……保湿液供给部、805……保湿液贮存部、806……保湿液收纳部、807……供给流道、808……连接流道、809……保持体、810……轴、812……保湿液泵、813……孔、814……供给口、815……浮标、816……浮力体、817……臂部、818……轴、819……阀部、820……连通部、821……导入口、822……内底面、823……大气连通部、824……毛细管部件、841……开口端、CK……空间、h1……第一位置、h2……第二位置、NL……喷嘴列、X……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Z……重力方向(上下方向)。

Claims (16)

1.一种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湿用盖,其能够通过与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接触,从而形成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
连接流道,其与所述保湿用盖连接;
保湿液供给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并能够对保湿液进行贮存的保湿液贮存部,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
在所述连接流道上设置有具有毛细管力的带状的毛细管部件,所述毛细管部件被设置为从该连接流道内向所述空间内延伸,
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具有:
保湿液收纳部,其对所述保湿液进行收纳;
供给流道,其用于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收纳部内的所述保湿液;
浮力体,其能够对应于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而进行移动,并具有能够对所述供给流道进行开闭的阀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供给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在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空间,且位于所述毛细管部件的配置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部件通过所述保湿用盖的导入口并在该保湿用盖上以沿内底面的方式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部件跨及所述连接流道的全长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湿用盖和所述保湿液贮存部被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同步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湿液贮存部的上部,设置有空气连通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湿用盖具有使所述空间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以使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大气连通部的处于所述空间侧的开口相比较高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开口的所述供给流道的开口端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毛细管部件的配置区域内。
10.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从喷嘴喷射液体;
保湿用盖,其能够通过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从而形成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
连接流道,其与所述保湿用盖连接;
保湿液供给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流道连接并能够对保湿液进行贮存的保湿液贮存部,所述保湿液供给部能够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
在所述连接流道上设置有具有毛细管力的带状的毛细管部件,所述毛细管部件被设置为从该连接流道内向所述空间内延伸,
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具有:
保湿液收纳部,其对所述保湿液进行收纳;
供给流道,其用于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供给所述保湿液收纳部内的所述保湿液;
浮力体,其能够对应于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的位置的变化而进行移动,并具有能够对所述供给流道进行开闭的阀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保湿液供给部向所述保湿液贮存部内供给的所述保湿液的液面在上下方向上低于所述空间,且位于所述毛细管部件的配置区域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部件通过所述保湿用盖的导入口并在该保湿用盖上以沿内底面的方式延伸。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部件跨及所述连接流道的全长而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湿用盖和所述保湿液贮存部被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同步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湿液贮存部的上部,设置有空气连通部。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湿用盖具有使所述空间向大气开放的大气连通部。
CN201710619456.XA 2016-07-29 2017-07-26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7662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0173A JP6848248B2 (ja) 2016-07-29 2016-07-29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50173 2016-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2410A CN107662410A (zh) 2018-02-06
CN107662410B true CN107662410B (zh) 2021-04-02

Family

ID=6101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9456.XA Active CN107662410B (zh) 2016-07-29 2017-07-26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5855B2 (zh)
JP (1) JP6848248B2 (zh)
CN (1) CN1076624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8893B2 (ja) 2017-08-22 2022-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09421377B (zh) * 2017-08-24 2022-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7047518B2 (ja) * 2018-03-22 2022-04-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47519B2 (ja) * 2018-03-22 2022-04-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247526B2 (ja) * 2018-11-13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液体噴射装置
CN109703200A (zh) * 2019-02-20 2019-05-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US20220242044A1 (en) * 2019-05-23 2022-08-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leaning system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7935U (zh) * 1979-08-13 1981-03-16
JPS592547U (ja) * 1982-06-28 1984-0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目詰り防止装置
JPS63221047A (ja) 1987-03-11 1988-09-14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ノズル目詰り防止装置
JPS645852A (en) 1987-06-29 1989-01-10 Ricoh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gging in ink jet printer
JPH02200445A (ja) 1989-01-30 1990-08-08 N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
JPH0732601A (ja) 1993-07-23 1995-02-03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ノズル保護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3251113B2 (ja) 1993-12-27 2002-01-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H08150734A (ja) 1994-11-30 1996-06-1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188888A (ja) * 1997-10-24 1999-07-13 Konic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0203049A (ja) * 1999-01-13 2000-07-2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268294A (ja) 1998-03-20 1999-10-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742860B2 (en) * 2002-01-18 2004-06-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ping one or more printheads in a printing device
JP2004230711A (ja) * 2003-01-30 2004-08-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キャッピング機構
JP4455266B2 (ja) * 2003-10-30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52915B2 (ja) * 2004-01-30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液滴吐出装置の処理方法
CN201102351Y (zh) * 2007-08-29 2008-08-20 陈小恩 一种喷绘、打印、绘图机喷头保湿装置的胶质密封件
US20090109257A1 (en) 2007-10-24 2009-04-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076804B2 (ja) 2007-10-24 2012-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
US8454120B2 (en) * 2010-03-16 2013-06-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JP5618054B2 (ja) * 2010-04-05 2014-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5644458B2 (ja) * 2010-12-14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041106B2 (ja) * 2012-03-29 2012-10-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8248B2 (ja) 2021-03-24
CN107662410A (zh) 2018-02-06
JP2018016035A (ja) 2018-02-01
US10195855B2 (en) 2019-02-05
US20180029368A1 (en)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2410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1332021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9421377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92577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9796184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615525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087303B2 (ja)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5525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65218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98110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JP643591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715949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91570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7338766B2 (ja) 払拭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44847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