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0779B - 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0779B
CN108430779B CN201680078027.XA CN201680078027A CN108430779B CN 108430779 B CN108430779 B CN 108430779B CN 201680078027 A CN201680078027 A CN 201680078027A CN 108430779 B CN108430779 B CN 1084307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iquid
layer
ink
porou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80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30779A (zh
Inventor
远山上
山根徹
出口恭介
广川良助
大西徹
毛利明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430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0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30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07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11Pre-treatment or treatment during printing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e.g. heating,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02/012Ink jet with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2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 B41M5/0256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the transferable ink pattern being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omputer driven printer, e.g. an ink jet or laser printer, or by electrograph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Landscapes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设置有:用于在记录体上形成包括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一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具有用于与第一图像接触并且从第一图像吸收至少一部分第一液体的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的特征在于: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图像接触;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多孔体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所述第二表面为第一表面的背面;并且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规定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在喷墨记录方法中,通过将含有着色材料的液体组合物(墨)直接或间接地施加至如纸等记录介质上来形成图像。此时,可能由于墨中的液体组分被记录介质的过度吸收而发生卷曲或起皱。
这里,为了快速地除去墨中的液体组分,提供了使用如温风或红外线等手段将记录介质干燥的方法,或者其中在转印体上形成图像,随后将转印体上的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通过热能等干燥,然后将图像转印至如纸等记录介质上的方法。
另外,作为除去转印体上的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的手段,提出不使用热能,通过使辊状多孔体与墨图像接触而从墨图像吸收和除去液体组分的方法(专利文献1和2)。此外,提出通过使带状高分子吸收体与墨图像接触而从墨图像吸收和除去液体组分的方法(专利文献3)。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9-4585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5-16161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17995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的方法中,在通过使多孔体等与转印体上的墨图像接触而从墨图像吸收和除去液体组分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等,或其中墨中的液体、着色材料或着色材料以外的固成分等的一部分扫流到(sweep to)图像的后端侧的所谓的“污损图像”很可能发生。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墨接收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一图像;和液体吸收构件,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以从所述第一图像吸收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多孔体,其中所述多孔体的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所述多孔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所述多孔体的作为所述第一表面的背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并且所述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将包含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墨施加至墨接收介质而在所述墨接收介质上形成第一图像;和液体吸收构件,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以使构成所述第一图像的墨浓缩的多孔体,其中所述多孔体的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所述多孔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所述多孔体的作为所述第一表面的背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并且所述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的构造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的构造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3]为示出图1和2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中整个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为示出图1所示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打印机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5]为示出图2所示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打印机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的多孔体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的多孔体的另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优选的实施方案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墨接收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一图像;和液体吸收构件,其包括构造成与第一图像接触以从第一图像吸收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液体的多孔体。当使包括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与含有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在墨接收介质上的第一图像接触时,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液体从第一图像中除去。结果,抑制了通过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液体被如纸等记录介质的过度吸收导致的卷曲和起皱。不必要吸收全部的第一液体。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多孔体的与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另外,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此外,多孔体的作为第一表面的背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另外,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本发明中,据推测通过满足这些要求,多孔体的第一表面具有小的变形、小的孔径和低的流动阻力,因而可以充分地吸收和除去第一液体,由此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图像形成单元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可以在墨接收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一图像。图像形成单元优选包括1)用于将包含第一液体或第二液体、和墨高粘度化组分的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和2)用于将包含第一液体或第二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并且形成作为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的混合物的第一图像的装置。
通常,第二液体组合物为含有着色材料的墨,并且用于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为喷墨记录装置。另外,第一液体组合物包含与第二液体组合物化学地或物理地作用由此使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的混合物比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变粘稠的组分(墨高粘度化组分)。
注意: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和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从实现图像的高品质的观点,图像形成步骤优选依次包括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和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即,图像形成步骤优选依次包括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和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步骤,以致所施加的第二液体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与施加第一液体组合物的区域重叠。为此,优选的是配置用于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和用于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以便能够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上和施加第二液体组合物以致所施加的第二液体组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与施加第一液体组合物的区域重叠。
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中的至少之一包括第一液体。这里,第一液体包括在常温(室温)下具有低挥发性的液体,并且特别地包括水。第二液体为第一液体以外的液体,并且尽管其挥发性是高还是低不重要,但是优选为具有比第一液体挥发性高的液体。下文中,第一液体组合物称为“反应液”,并且用于将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称为“反应液施加装置”。此外,第二液体组合物称为“墨”,并且用于将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墨接收介质的装置称为“墨施加装置”。
另外,第一图像为在通过液体吸收构件进行液体吸收处理之前的在液体除去之前的墨图像。将第一液体的含量通过进行液体吸收处理而减少的液体除去之后的墨图像称为第二图像。在以下描述中,作为对用于液体吸收构件的多孔体的预处理,将描述用湿润液初步润湿多孔体的处理。
<反应液施加装置>
反应液施加装置可以是任意的装置,只要可将反应液施加至墨接收介质即可,并且可以适当地使用各种公知的装置。具体地,其实例包括凹版胶印辊、喷墨头、模涂布装置(模涂布机)以及刮刀涂布装置(刮刀涂布机)。反应液通过反应液施加装置的施加可在施加墨之前或在施加墨之后进行,只要墨接收介质上的反应液可以与墨混合(反应)。反应液优选在施加墨之前施加。当反应液在施加墨之前施加时,还可以抑制在通过喷墨法的图像记录期间其中相邻施加的墨彼此混合时的渗色,或其中先着落的墨被吸引至随后着落的墨的成珠(beading)。
<反应液>
反应液含有增加墨的粘度的组分(墨高粘度化组分)。这里,墨的粘度增加意味着构成墨的组分的着色材料或树脂等通过与墨高粘度化组分接触而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地吸附墨高粘度化组分,结果,观察到墨的粘度增加。墨的粘度增加不仅包括其中观察到墨的粘度增加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其中如着色材料和树脂等构成墨的组分的一部分聚集并且粘度局部增加的情况。墨高粘度化组分具有减少墨接收介质上的墨和/或构成墨的组分的一部分的流动性以抑制在第一图像形成期间的渗色和成珠的效果。
本发明中,墨的粘度增加也称为“使墨变粘稠”。公知的材料如多价金属离子、有机酸、阳离子聚合物和多孔性细颗粒可用作这样的墨高粘度化组分。其中,多价金属离子和有机酸是特别优选的。另外,还优选包括多种的墨高粘度化组分。注意:反应液中的墨高粘度化组分的含量相对于反应液的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
多价金属离子的实例包括二价金属离子如Ca2+、Cu2+、Ni2+、Mg2+、Sr2+、Ba2+和Zn2+,三价金属离子如Fe3+、Cr3+、Y3+和Al3+
有机酸的实例包括草酸、聚丙烯酸、甲酸、乙酸、丙酸、乙醇酸、丙二酸、苹果酸、马来酸、抗坏血酸、乙酰丙酸、琥珀酸、戊二酸、谷氨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吡咯烷酮羧酸、吡喃酮羧酸、吡咯羧酸、呋喃羧酸、吡啶羧酸、香豆酸、噻吩羧酸、烟酸、羟基丁二酸和二羟基丁二酸。
反应液可以以适当量包含水或低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作为第一液体。该情况下使用的水优选为通过离子交换等而得到的去离子水。本发明中应用的可用于反应液中的有机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公知的有机溶剂。
反应液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或粘度调节剂适当地调整表面张力和粘度来使用。所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可以与墨高粘度化组分共存即可。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包括乙炔二醇环氧乙烷加成物(“Acetyrenol E100”(产品名),由Kawaken FineChemicals Co.,Ltd制造)、和全氟烷基环氧乙烷加成物(“Megafac F444”(产品名),由DICCorporation制造)。
<墨施加装置>
喷墨头用作施加墨的墨施加装置。喷墨头的实例包括通过借助电热转换体使墨中的膜沸腾以形成气泡而排出墨的形式,通过电机转换体而排出墨的形式,以及通过利用静电而排出墨的形式。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公知的喷墨头。特别地,从高速和高密度打印的观点,适合使用利用电热转换体的喷墨头。绘制时接收图像信号,并且将必要量的墨施加至各位置。
墨施加量可以以图像浓度(占空比(duty))或墨厚度来表示;然而,本发明中,通过将各墨点的质量乘以墨点的施加数并且除以打印面积而获得的平均值设定为墨施加量(g/m2)。注意:从除去墨中的液体组分的观点,图像区域中的最大墨施加量表示在用作墨接收介质上的信息的区域中至少5mm2以上的面积中的墨施加量。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可包括多个喷墨头以用于将各种颜色的墨施加至墨接收介质上。例如,在使用黄色墨、品红色墨、青色墨和黑色墨来形成各颜色图像的情况下,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将上述四种类型的墨各自排出至墨接收介质上的四个喷墨头。
另外,墨施加装置可包括排出不含有着色材料的墨(透明墨)的喷墨头。
<墨>
将描述应用于本发明的墨的各组分。
(着色材料)
应用于本发明的墨中包含的着色材料优选包括颜料。例如,优选使用颜料或者染料和颜料的混合物作为着色材料。可以用作着色材料的颜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颜料的具体实例包括如炭黑等无机颜料;以及如偶氮系有机颜料、酞菁系有机颜料、喹吖啶酮系有机颜料、异吲哚啉酮系有机颜料、咪唑啉酮系有机颜料、二酮吡咯并吡咯系有机颜料、和二噁嗪系有机颜料等有机颜料。可以单独使用这些颜料,或者根据需要,可以组合使用其两种以上。
可以用作着色材料的染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染料的具体实例包括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分散染料和食用染料等,并且可以使用具有阴离子性基团的染料。染料骨架的具体实例包括偶氮骨架、三苯甲烷骨架、酞菁骨架、氮杂酞菁骨架、呫吨骨架和蒽并吡啶酮骨架。
墨中颜料的含量相对于墨的总质量,优选为0.5质量%至15.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至10.0质量%。
(分散剂)
作为分散颜料的分散剂,可以使用用于喷墨用墨的公知的分散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特别优选使用在其结构中具有亲水性部分和拒水性部分两者的水溶性分散剂。特别地,优选使用包含通过至少将亲水性单体和拒水性单体共聚而获得的树脂的颜料分散剂。此处使用的各单体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优选使用公知的单体。拒水性单体的具体实例包括苯乙烯和其它苯乙烯衍生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苄酯。亲水性单体的实例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和马来酸。
分散剂的酸值优选为50mgKOH/g至550mgKOH/g。另外,分散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至50000。注意:颜料与分散剂的质量比(颜料:分散剂)优选在1:0.1至1:3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还优选使用将颜料本身表面改性以使得在不使用分散剂的情况下它可分散的所谓的自分散颜料。
(树脂细颗粒)
应用于本发明的墨可以包含不含有着色材料的各种细颗粒。其中,树脂细颗粒在一些情况下在改善图像品质和定影性方面是有效的,因此优选。
可以用于本发明的树脂细颗粒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树脂。其具体实例包括如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氨酯、聚酯、聚醚、聚脲、聚酰胺、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及其盐、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聚二烯等均聚物,或者通过将用于产生这些均聚物的多个单体的组合聚合而得的共聚物。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在1,000至2,000,000的范围内。墨中树脂细颗粒的量相对于墨的总质量,优选为1质量%至50质量%,并且更优选为2质量%至40质量%。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优选使用其中树脂细颗粒分散在液体中的树脂细颗粒分散体。分散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并且树脂细颗粒使用使具有解离性基团的单体均聚或使多种单体共聚而获得的树脂而分散的所谓的自分散型树脂细颗粒分散体是适合的。此处,解离性基团的实例包括羧基、磺酸基和磷酸基,并且具有这种解离性基团的单体的实例包括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类似地适合地使用其中树脂细颗粒用乳化剂分散的所谓的乳化分散型树脂细颗粒分散体。无论低分子量还是高分子量,作为乳化剂,公知的表面活性剂是优选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或者具有与树脂细颗粒相同的电荷的表面活性剂。
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树脂细颗粒分散体优选具有10nm至1000nm的分散粒径,更优选具有50nm至500nm的分散粒径,并且还更优选具有100nm至500nm的分散粒径。
另外,当制备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树脂细颗粒分散体时,还优选添加用于稳定化的各种添加剂。这种添加剂的实例包括正十六烷、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氯苯、十二烷基硫醇、蓝色染料(上蓝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固化组分)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的组分包含在反应液或墨中。通过借由活性能量射线将待固化的组分在液体吸收步骤之前固化,着色材料附着至液体吸收构件可以在一些情况下得以抑制。
作为用于本发明中的通过用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而固化的组分,使用通过用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而固化且与照射之前相比增加了其不溶性的组分。作为实例,可使用一般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许多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不溶于水中,但是作为可应用于本发明适用的水系墨的材料,在其结构中至少具有用紫外线可固化的烯键式不饱和键、且具有亲水性结合基团的材料是优选的。具有亲水性的结合基团的实例包括羟基、羧基、磷酸基、磺酸基及其盐、醚键和酰胺键。另外,用于本发明中的待固化的组分优选为亲水性的。
此外,活性能量射线的实例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电子束。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聚合引发剂包含在反应液或墨中。用于本发明中的聚合引发剂可以是任意的化合物,只要其通过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即可。
此外,为了改进反应速度,极其优选的实施方案之一是组合使用具有使光吸收波长变宽的作用的敏化剂。
(表面活性剂)
可用于本发明的墨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包括乙炔二醇环氧乙烷加成物(Acetyrenol E100,由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制造)等。墨中表面活性剂的量相对于墨的总质量优选为0.01质量%至5.0质量%。
(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
用于本发明的墨可以含有水和/或水溶性有机溶剂作为溶剂。水优选为通过离子交换等而获得的去离子水。另外,墨中水的含量相对于墨的总质量优选为30质量%至97质量%,更优选为50质量%至95质量%。
此外,所使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有机溶剂。其具体实例包括甘油、二甘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三甘醇、硫二甘醇、己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二甘醇单甲醚、2-吡咯烷酮、乙醇和甲醇。不必说,也可以混合和使用选自这些中的两种以上。
此外,墨中水溶性有机溶剂的含量相对于墨的总质量,优选为3质量%至70质量%。
(其它添加剂)
除上述组分以外,根据需要,可用于本发明中的墨可以含有其它添加剂,例如pH调整剂、防锈剂、防腐剂、防霉剂、抗氧化剂、抗还原剂、水溶性树脂及其中和剂、和粘度调整剂等。
<液体吸收构件>
本发明中,当通过与具有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接触而从第一图像吸收第一液体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图像中的液体组分的含量减少。液体吸收构件与第一图像的接触表面设定为第一表面,并且将多孔体配置在第一表面上。包含这种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优选具有能够通过与墨接收介质的移动联动地移动以与第一图像接触而吸收液体、随后在预定的周期下循环、然后再次与其它第一图像接触的形状。例如,可以示例为环形带状或鼓状。
(多孔体)
本发明人发现了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可以通过满足以下要求(i)至(iv)的多孔体而得以抑制。
(i)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
(ii)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
(iii)多孔体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
(iv)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尽管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可以得到抑制的机理的详情尚未确定,但是例如,通过满足(i)至(iv)的要求的多孔体,推测出以下机理。据推测,当墨中的着色材料、和其它固成分等通过反应液而聚集,固成分的表观尺寸变得更大,由此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此处,为了抑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的第一表面,要求使多孔体与第一图像接触至聚集物不坍塌的程度。在该情况下,据认为,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变形越小,越优选,并且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孔径越小,越优选。本发明中,据推测,通过满足上述要求,多孔体的第一表面在具有小的变形和小的孔径的状态下具有低的流动阻力,因而可以充分地吸收和除去第一液体,由此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
多孔体的与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下文中,也称为“多孔体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优选为0.5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下。当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时,过滤性提高,并且抑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平均孔径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它可以为0.02μm以上。本发明中,“平均孔径”是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平均值,并且是通过在其中孔部分的面积为圆的面积的情况下计算直径、并且测量20个以上的计算直径而得到的。
多孔体的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还更优选为0.4μm以下。当Ra为1.9μm以下时,在多孔体与第一图像接触时的压力不均一得到进一步降低,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量可以减少。Ra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它可以为0.3μm以上。
注意:多孔体或构成多孔体的各层的表面形状(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可以通过将使用利用通过针孔的共焦光学系统的激光显微镜(例如,具有波长约405nm的半导体激光)等在观察测量范围中沿Z轴方向扫描反射而获得的数据合成来测量。具体地,算术平均粗糙度Ra通过以下方法测量。使用VK 9710激光显微镜(产品名,由Keyence Corporation制造),距离表面200μm深度的数据使用物镜50倍(CF IC EPI PLAN Apo 50X,由Nikon Corporation制造)在RPD形式下获得。所得的数据用噪音滤波器(中值)处理,并且表面粗糙度以截止值λc为0.08μm、基准线长度为200μm来算出。
作为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背面,即与第一表面相反侧的表面的第二表面(下文中,也称为“多孔体的背面”或“面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多孔体的表面的平均孔径。当多孔体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时,过滤性提高并且抑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但是污损图像由于流动阻力的增加而趋向于发生。然而,当多孔体的背面(多孔体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表面(多孔体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时,流动阻力可以下降,由此抑制污损图像。注意:多孔体的背面的平均孔径优选为4μm至40μm,更优选为6μm至36μm。
多孔体的Gurley值通过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测试机测量。本发明中的多孔体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优选为7秒以下,更优选为5秒以下,还更优选为3秒以下。据推测,当Gurley值为10秒以下时,流动阻力降低,因而第一液体可以在接触的时间内被充分地吸收和除去,并且可以抑制污损图像。Gurley值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它可以为1秒以上。Gurley值越低,透气性越高。Gurley值可以通过例如,在形成后述的第一层时在形成作为多孔体的该第一层之前使其本身的厚度减薄来设定为低的值。
(其中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中,作为多孔体的一个实施方案,多孔体包括构造成与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此时,在其中第一层薄且第一层由多孔氟树脂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形成的情况下,发现了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由于层压在第一层上的第二层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而可能发生。具体地,当局部峰的平均间隔大时,第一层可能变形,由此着色材料的附着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当局部峰的平均间隔小时,透气性下降,由此污损图像可能发生。
因此,作为对第一层的耐水压和厚度以及第二层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的反复研究的结果,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了,当满足以下要求(a)至(c)时,抑制变形的效果和透气性均可以实现。凭借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和污损图像。
(a)第一层的与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下文中,也称为“第一层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
(b)第一层的厚度为35μm以下。
(c)第二层在第一层侧的第一表面(下文中,也称为“第二层的表面”)的由JIS B0601:1994定义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为3μm至40μm。
如上所述,多孔体优选包括第三层作为支承层,并且如图6中所示,更优选的是依次包括第一层110、第二层111和第三层112。此外,在第三层上可以包括其它层。进一步,在各层之间可以包括其它层,只要可以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即可。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一层和第二层彼此直接接触。下文中,面对第一层的表面的第一层的面,即,与第一层的表面相反侧的面也称为“第一层的背面”。
此外,本发明中,要与第一图像接触的表面(多孔体的第一表面(表面))是第一层的表面113,面对第一层的表面的第二表面(多孔体的第二表面(背面)在包括第三层112的情况下表示第三层的背面114。下文中,面对第二层的表面的第二层的面,即与第二层的表面相反侧的面也称为“第二层的背面”。本发明中,如图7所示,在第一层110和第二层111的构成的情况下,要与第一图像接触的面是第一层的表面113,面对第一层的表面的第二表面表示第二层的背面115。本发明中,多孔体可以是具有大量的孔的材料,例如,通过纤维的交叉而形成的具有许多孔的材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多孔体中。
(第一层)
第一层优选包含氟树脂,更优选为由氟树脂形成。氟树脂具有低的表面自由能和高的清洁性。氟树脂的具体实例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氟乙烯(PVF)、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和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作为氟树脂,也可以使用如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聚烯烃,如聚氨酯和尼龙等聚酰胺,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聚砜(PSF),聚酰胺酰亚胺(PAI),聚丙烯腈(PAN),如铝等金属,如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在使用如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的情况下,表面粗糙度可以通过用游离磨粒抛光来降低。
第一层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优选为0.5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下。当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时,过滤性提高并且抑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平均孔径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它可以为0.02μm以上。
第一层的厚度优选为35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还更优选为20μm以下。即使当第一层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时以下,通过设定该厚度为35μm以下,可以抑制流动阻力的增加,并且可以抑制污损图像。该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厚度是通过用直进式千分尺(产品名:OMV-25,由MitutoyoCorporation制造)测量任选的10个点的厚度并且算出其平均值而获得的值。
(第二层)
第二层的表面上的由JIS B 0031:1994定义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优选为3μm至40μm。局部峰的平均间隔更优选为5μm至35μm,还更优选为10μm至30μm,特别优选为15μm至25μm。据认为,当局部峰的平均间隔为3μm以上时,第一层难以变形,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难以发生。据推测,当局部峰的平均间隔为40μm以下时,透气性是充分的高,因而可以容易地抑制污损图像。
注意:局部峰的平均间隔通过以下方法测量。使用由Keyence Corporation制造的VK 9710激光显微镜(产品名),距离表面200μm深度的数据使用物镜50倍(CF IC EPI PLANApo 50X(产品名),由Nikon Corporation制造)在RPD形式下获得。所得的数据用噪音滤波器(中值)处理,并且以截止值λc为0.08μm,和基准线长度为200μm来算出从截面轮廓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注意:可以使用由ISO 4287:1997定义的轮廓要素的平均宽度RSm代替由JISB 0031:1994定义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
第二层的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6μm以下,还更优选为4μm以下。据认为当Ra为10μm以下时,第一层难以变形,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难以发生。
第二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其实例包括如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聚烯烃,如聚氨酯和尼龙等聚酰胺,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聚砜(PSF),氟树脂及它们的复合材料。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
第二层优选包含(1)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或者(2)包含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纤维。以下将解释各个情况。本发明中,“软化点”是指在纤维具有熔点的情况下的熔点,和在纤维不具有熔点但是具有玻璃化转变点的情况下的玻璃化转变点。此外,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通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表面、测量任选10根以上的纤维的厚度、并且算出其平均值而获得的值。
(1)其中第二层包含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情况
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0.1μm至15.0μm,更优选为0.5μm至10.0μm,还更优选为1.0μm至5.0μm。据推测,当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以上时,透气性是充分的高,因而可以容易地抑制污损图像。据认为,当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0μm以下时,表面的Ra降低并且第一层难以变形,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难以发生。
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0.1μm至15.0μm,更优选为0.1μm至10.0μm,还更优选为0.1μm至5.0μm。据推测,当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以上时,透气性是充分的高,因而可以容易地抑制污损图像。据认为,当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0μm以下时,表面的Ra降低并且第一层难以变形,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难以发生。
另外,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优选具有彼此不同的平均纤维直径和/或软化点。具体地,优选的是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满足以下条件(1)和以下条件(2)中的至少之一,并且更优选的是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满足以下条件(1)和以下条件(2)二者。
条件(1):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1.2倍至50.0倍。
条件(2):第一纤维的软化点和第二纤维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
在上述条件(1)中,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1.2倍至50.0倍,优选为5.0倍至40.0倍,更优选为10.0倍至30.0倍。据推测,当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1.2倍至50.0倍时,限制纤维彼此部分熔接的面积,由此流动阻力的增加的抑制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
在条件(2)中,具体地,满足以下表达式。|(第一纤维的软化点)-(第二纤维的软化点)|≥10℃。在上述条件(2)中,第一纤维的软化点和第二纤维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据推测,当第一纤维的软化点和第二纤维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时,限制纤维彼此部分熔着的面积,由此流动阻力的增加的抑制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注意:第一纤维的软化点和第二纤维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可以设定为200℃以下。
另外,第二层中包含的第一纤维与第二纤维的质量比(第一纤维:第二纤维)优选为20:80至80:20,更优选为30:70至70:30,还更优选为40:60至60:40。据推测,当该质量比在20:80至80:20的范围内时,第二层的强度的改善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
作为第一纤维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乙烯、或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作为第二纤维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
(2)其中第二层包含含有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纤维的情况
在其中第二层包含含有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纤维的情况下,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可以在纤维中混合,或者可形成由芯结构和鞘结构构成的芯-鞘结构。
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0.1μm至15.0μm,更优选为0.5μm至10.0μm,还更优选为1.0μm至5.0μm。据推测,当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以上时,透气性是充分的高,因而可以容易地抑制污损图像。据认为当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5.0μm以下时,表面的Ra降低并且第一层难以变形,因而着色材料的附着难以发生。
另外,第一材料的软化点和第二材料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还更优选为40℃以上。据推测,当第一材料的软化点和第二材料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时,限制材料彼此部分熔着的面积,由此流动阻力的增加的抑制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注意:第一材料的软化点和第二材料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例如,可以设定为200℃以下。
另外,第二层中包含的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的质量比(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优选为20:80至80:20,更优选为30:70至70:30,还更优选为40:60至60:40。据推测,当该质量比在20:80至80:20的范围内时,第二层的强度的改善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当满足这些条件时,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粘接点变得较小,并且粘接点之间的间隔也变得较窄,由此透气性和层间的密合强度二者都可以得到改善。
作为第一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乙烯、或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作为第二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其中平均孔径在多孔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中沿厚度方向变化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中,作为多孔体的另一实施方案,在多孔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中平均孔径沿厚度方向变化(可以说是平均粒径在一些情况下沿厚度方向倾斜)。即,在多孔体的至少部分区域中,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面中的平均孔径从多孔体的表面向背面增大。
尽管通过这样的构成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的机理尚未找到,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在维持多孔体的表面的平均孔径、平滑性和透气性的同时提高刚性,因而抑制了变形。当多孔体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时,过滤性提高并且抑制着色材料附着至多孔体,但是由于在一些情况下的流动阻力的增加而发生污损图像。如上所述,污损图像的发生可通过使多孔体的背面的平均孔径大于表面的平均孔径得到抑制,但是当平均孔径沿厚度方向变化时,污损图像可以进一步得到抑制。
在该实施方案中,多孔体的材料可以与第一层的材料相同。此外,优选的是材料浓度在多孔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中沿厚度方向变化。即,在含有多种材料的多孔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中,优选的是各材料的浓度从多孔体的表面向背面变化。例如,在其中多孔层由具有不同材质的两种纤维形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存在其中各纤维缠结的区域,因而材料的体积浓度沿厚度方向变化。由于纤维的缠结,密合强度改善,并且即使当多孔体反复与图像接触时,也可以稳定地抑制着色材料的附着。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两个实施方案中在由JIS L 1913:2010定义的拉伸试验中多孔体的每单位宽度的塑性变形起始载荷都为200N/m以上。塑性变形起始载荷更优选为300N/m以上,还更优选为400N/m以上。当塑性变形起始载荷为200N/m以上时,在输送时可以施加充分的张力,并且可以防止在辊处的滑动等。此外,塑性变形起始载荷优选为4,000N/m以下,更优选为3,000N/m以下,还更优选为2,000N/m以下。当塑性变形起始载荷为4,000N/m以下时,弯曲刚性变得为特定值以下,并且对辊充分的追随变成可能。
塑性变形起始载荷使用拉伸试验机AKG-kNX(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测量。此时,待测试的样品的尺寸设定为25mm±0.5mm×150mm,夹具间距(grip interval)设定为50mm±0.5mm,并且拉伸速度设定为20±0.02mm/min。通过将在塑性变形开始时的载荷除以试样的宽度而获得的值为每单位宽度的塑性变形起始载荷。
(第三层)
在上述两个实施方案中,优选的是多孔体进一步包括第三层作为支承层。当多孔体进一步包括第三层作为支承层时,可以获得在输送时充分的强度并且可以防止在辊处的滑动等。第三层可以层压在要与第一图像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上。第三层优选具有透气性。其具体实例包括无纺布、织物、和网(网状织品)等。其中,无纺布从强度、挠性和加工性的观点是优选的。
第三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其实例包括如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聚烯烃,如聚氨酯和尼龙等聚酰胺,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聚砜(PSF),聚酰胺酰亚胺(PAI),聚丙烯腈(PAN),氟树脂、如铝等金属,如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另外,当第三层包含具有芯-鞘结构的纤维时,限制纤维部分熔融的面积,这从流动阻力的增加的抑制和密合强度的改善二者都可以实现的观点是优选的。
此外,与多孔体的多孔层(例如,第一层和第二层)接触的第三层的表面优选为平滑的。另外,第三层的表面的平均孔径优选为与粘接至第三层的多孔层的背面的平均孔径相当或比其更大。
从通过加热层压多孔层和第三层的观点,优选的是在构成多孔层的背面的材料中具有最低的软化点的材料和在构成第三层的材料中具有最低的软化点的材料之间的软化点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此外,在其中第三层由纤维形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纤维具有其中纤维鞘的软化点低于纤维芯的软化点的芯-鞘结构。
(多孔体的制备方法)
多孔体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在其中多孔体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情况下,包括制备第一层的步骤、制备第二层的步骤和层压各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步骤的方法是优选的。
以下将参考实例来描述包含PTFE作为第一层的多孔体的制备方法。将润滑剂添加至PTFE细粉末并且均匀混合。PTFE细粉末的实例包括Polyfluon F-104(产品名,由DaikinIndustries,Ltd.制造)、和Fluon CD-123(产品名,由Asahi Glass Co.,Ltd.制造)等。
润滑剂的实例包括矿物油精和石脑油。将润滑处理后的PTFE细粉末在圆筒中压缩以形成丸粒,将丸粒从柱塞式挤出机在未烧成状态下挤出以形成片材,并将所形成的片材通过一对辊压延成合适的厚度,例如0.05至0.7mm。包含在压延的片材中的润滑剂通过加热除去以获得PTFE片材。接着,一边加热一边沿PTFE片材的长度方向(压延方向)拉伸PTFE片材,然后一边加热一边沿PTFE片材的宽度方向拉伸。通过对PTFE糊进行加热和拉伸处理,可以形成多孔体的各种孔径、孔隙率和厚度。
当在低于PTFE的熔点的加热温度下以相对高的速度沿一个以上的轴的方向进行拉伸时,PTFE的多孔体具有包括其中非常少的纤维彼此相互连接的大于1μm的结节部的纤维状结构。另外,其孔隙率高达40%至97%,导致高强度。另外,也可以示例为在使成形体为半烧成状态之后将成形体拉伸的方法,和在将成形体加热和烧成至等于或高于PTFE的熔点(327℃)的温度之后、或者在将成形体加热和烧成至等于或高于该熔点的温度的同时将成形体拉伸的方法。
此外,作为第一层,可使用通过将由静电纺丝(ES)方法等得到的氟树脂纤维用热压等形成膜而获得的材料。以下参考实例详细地描述使用静电纺丝(ES)方法制备多孔层的方法。在通过静电纺丝方法的纺丝方法中,电场作用于从树脂溶液供给单元如喷嘴供给至纺丝空间的树脂溶液,由此将树脂溶液拉伸、纤维化和收集在接地的收集器上。
树脂溶液是其中可静电纺丝的树脂溶解于溶剂中的溶液。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其实例包括聚丙烯腈、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酯、聚间苯二甲酸对苯二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芳酯、聚缩醛、聚苯乙烯、聚苯硫醚、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芳族聚酰胺、聚酰亚胺吲哚、聚苯并咪唑、聚乙醇酸、聚乳酸、聚氨酯、纤维素化合物、多肽、多核苷、蛋白质和酶。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其两种以上可以组合使用。
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至1,000,000,并且更优选为100,000至500,000。当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时,树脂不太可能成珠状。另外,当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以下时,树脂溶液易于拉伸,并且成纤维状。
树脂溶液中包含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可溶解树脂即可,其实例包括水、丙酮、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丁基酮、苯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六氟异丙醇、四氢呋喃、二甲亚砜、乙腈、甲酸、甲苯、苯、环己烷、环己酮、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三氯乙烷、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亚乙酯。这些溶剂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树脂溶液中的树脂的浓度优选为1%至50质量%。当该浓度为1质量%以上时,加速了溶剂的蒸发。另外,当该浓度为50质量%以下时,树脂的溶解性改善,并且纤维易于拉伸,且成纤维状。
在通过静电纺丝方法的纺丝中,例如,通过改变电压、温度、湿度、喷嘴直径和喷嘴与收集器之间的距离,可改变纤维直径。此外,通过改变纤维直径,可以改变多孔层的沿厚度方向的平均孔径。另外,例如,通过准备多个喷嘴、使用两种以上的树脂溶液且改变各树脂溶液的供给量的比例,可以改变多孔层中的纤维的体积比,即改变材料浓度。凭借此,可以形成具有各种平均孔径和材料浓度的多孔体。
另外,可使用通过除了静电纺丝方法之外的电雾化方法、或离心纺丝方法等获得的多孔层。此外,可使用沿厚度方向具有不同的平均孔径的、且通过相分离方法等获得的多孔层。可选地,可使用无纺布等和相分离膜的复合物。
在其中无纺布用作第二层的情况下,作为其制造方法,例如,可示例通过干法、湿法、纺粘法、或ES方法等形成羊毛状物、然后通过化学粘接法、热粘接法、针刺法、或水刺法等将纤维接合的方法。
作为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层压的方法,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仅仅重叠,或者可以通过使用如借由粘合剂层叠和借由加热层叠等的方法而彼此粘接。从透气性的观点,优选借由加热层叠。例如,通过加热,第一层或第二层的一部分可以熔融并且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粘接和层叠。可选地,熔合材料如热熔的粉末可以置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致第一层和第二层通过加热而彼此粘接,由此层叠。
在进一步层压第三层的情况下,它可以与第一层和第二层一起层压,或者可以顺序层压,并且层压的顺序可以适当地选择。
将描述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实例包括:在作为墨接收介质的转印体上形成第一图像,将作为在第一液体已被液体吸收构件吸收之后的图像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喷墨记录设备;和在作为墨接收介质的记录介质上形成第一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本发明中,下文中为方便起见将前者的喷墨记录设备称为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下文中为方便起见将后者的喷墨记录设备称为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
以下将描述各喷墨记录设备。
<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案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的示意性构造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100包括暂时地保持第一图像和通过从第一图像吸收第一液体的至少一部分而获得的第二图像的转印体101。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100还包括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包含将第二图像转印至其上要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108上的按压构件106。
本发明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100包括被支承构件102支承的转印体101、将反应液施加至转印体101上的反应液施加装置103、将墨施加至其上施加反应液的转印体101上以在转印体上形成墨图像(第一图像)的墨施加装置104、从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吸收液体组分的液体吸收装置105、和将在通过按压记录介质已除去液体组分的转印体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如纸等记录介质108上的按压构件106。另外,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100可包括在将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之后清洁转印体101的表面的转印体清洁构件109。
支承构件102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围绕旋转轴102a旋转。伴随支承构件102的旋转,转印体101移动。将通过反应液施加装置103施加反应液和通过墨施加装置104施加墨依次在移动的转印体101上进行,由此在转印体101上形成第一图像。将在转印体101上形成的第一图像通过转印体101的移动而移动至其中第一图像与液体吸收装置105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接触的位置。液体吸收装置105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与转印体101的旋转同步地移动。在转印体101上形成的第一图像经过与移动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接触的状态。在此期间,液体吸收构件105a从第一图像除去液体组分。
注意:第一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通过经过与液体吸收构件105a接触的状态而被除去。在该接触状态下,优选的是为了使液体吸收构件105a有效地起作用,使液体吸收构件105a以预定的按压力压靠第一图像。液体组分的除去可以从不同观点表述为使构成在转印体上形成的第一图像的墨浓缩。使墨浓缩意味着由于液体组分的减少,墨中包含的如着色材料和树脂等固成分相对于墨中包含的液体组分的比例增加。
然后,将已除去液体组分后的第二图像通过转印体101的移动而移动至与通过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7输送的记录介质108接触的转印单元。在除去液体组分的第二图像与记录介质108彼此相互接触的同时,按压构件106按压记录介质108,由此将墨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的墨图像是第二图像的反转图像。在随后的描述中,转印后墨图像可以独立于上述第一图像(液体除去前的墨图像)和第二图像(液体除去后的墨图像)而称为第三图像。
注意:由于在将反应液施加至转印体上之后通过施加墨形成第一图像,因此反应液残留在非图像区域(非墨图像形成区域)上而不与墨反应。在本设备中,液体吸收构件105a不仅与第一图像而且与未反应的反应液接触(压接),并且还将反应液的液体组分从转印体101的表面除去。因此,在上述描述中,表达且描述为从第一图像除去液体组分,但是这不限定为仅从第一图像除去液体组分的意思,而是意味着至少从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除去液体组分。例如,也可以除去施加至第一图像的外侧区域的反应液以及第一图像中的液体组分。
注意:液体组分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它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具有流动性,且具有实质上恒定的体积。例如,在墨和反应液中包含的水或有机溶剂等示例为液体组分。
此外,即使在透明墨包含于第一图像中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液体吸收处理来使墨浓缩。例如,当将透明墨施加至已被施加至转印体101上的包含着色材料的彩色墨上时,透明墨存在于第一图像的整个表面上,或者透明墨部分地存在于第一图像的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处,并且彩色墨存在于其它部位上。
在第一图像中,在透明墨存在于彩色墨上的部位,多孔体吸收第一图像表面上的透明墨的液体组分,并且透明墨的液体组分移动。因此,彩色墨中的液体组分移动至多孔体侧,因此彩色墨中的水性液体组分被吸收。另一方面,在透明墨的区域和彩色墨的区域存在于第一图像的表面上的部位,彩色墨和透明墨各自的液体组分移动至多孔体侧,因此液体组分被吸收。注意:透明墨可以包含大量的用于改善图像从转印体101至记录介质108的转印性的组分。例如,通过加热增加对记录介质的粘着性的组分的含量可以高于彩色墨的含量。
以下将描述该实施方案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的各构造。
(转印体)
转印体101具有包括图像形成表面的表面层。作为表面层的构件,可以适当使用如树脂和陶瓷等各种材料,但是从耐久性等的观点,具有高压缩弹性模量的材料是优选的。具体地,其实例包括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系硅酮树脂、含氟树脂、和通过使水解性有机硅化合物缩合而获得的缩合物。为了改善反应液的润湿性和转印性,可以在使用前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的实例包括火焰处理、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研磨处理、粗糙化处理、活性能量射线照射处理、臭氧处理、表面活性剂处理和硅烷偶联处理。这些可以组合多种。也可以在表面层上设置任意的表面形状。
此外,优选的是转印体包括具有吸收压力波动功能的压缩层。当设置压缩层时,压缩层吸收变形,分散针对局部的压力波动的波动,并且即使在高速打印期间也维持优异的转印性。压缩层的构件的实例包括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丙烯酸系橡胶、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和硅橡胶。
优选的是,在将上述橡胶材料成形时,使预定量的硫化剂和硫化促进剂等共混,并且根据需要进一步共混如发泡剂、中空细颗粒或盐等填充剂从而使橡胶材料成多孔的。结果,对于各种压力波动,气泡部分伴随体积变化而压缩,因此在除了压缩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变形小,并且可以获得更稳定的转印性和耐久性。作为多孔橡胶材料,存在具有孔彼此连续的连续孔结构的材料,和具有各孔彼此相互独立的独立孔结构的材料。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任一种结构,并且可以组合使用这些结构。
此外,转印体优选在表面层和压缩层之间包括弹性层。作为弹性层的构件,可以适当使用如树脂和陶瓷等各种材料。从加工特性等的观点,优选使用各种弹性体材料和橡胶材料。其具体实例包括氟硅橡胶、苯基硅橡胶、氟橡胶、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丁腈橡胶、乙烯丙烯橡胶、天然橡胶、苯乙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丁二烯的共聚物、和丁腈橡胶。特别地,在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硅橡胶、氟硅橡胶和苯基硅橡胶是优选的,因为压缩永久变形小。另外,从转印性的观点,因为由于温度引起的弹性模量的变化小,这也是优选的。
为了使这些层固定和保持,可以在构成转印体的层(表面层、弹性层、压缩层)之间使用各种粘接剂和双面胶带。为了抑制当安装在装置上时的横向延伸并且维持弹性,可以设置具有高压缩弹性模量的增强层。此外,织物可以用作增强层。转印体可以通过经由上述材料任选组合各层来生产。
转印体的尺寸可以根据目标打印图像的尺寸而自由地选择。转印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其实例包括片材形状、辊形状、带形状和环形网形状。
(支承构件)
转印体101支承在支承构件102上。作为转印体的支承方法,可以使用各种粘接剂或双面胶带。可选地,通过将由如金属、陶瓷和树脂等材料制成的安装用构件安装在转印体上,转印体可以使用该安装用构件支承在支承构件102上。
从输送精度和耐久性的观点,支承构件102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结构强度。对于支承构件的材料,优选使用金属、陶瓷或树脂等。其中,特别地,除了能够承受转印时的压力的刚性和尺寸精度之外,为了通过降低操作期间的惯性来改善控制的响应性,优选使用铝、铁、不锈钢、缩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氨酯、二氧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另外,优选组合使用这些。
(反应液施加装置)
本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将反应液施加至转印体101的反应液施加装置103。图1所示的反应液施加装置103表示设置有用于容纳反应液的反应液容纳单元103a,以及用于将反应液容纳单元103a中的反应液施加至转印体101上的反应液施加构件103b和103c的凹版胶印辊。
(墨施加装置)
本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将墨施加至施加有反应液的转印体101的墨施加装置104。通过将反应液和墨混合形成第一图像,并且在随后的液体吸收装置105中,从第一图像吸收液体组分。
(液体吸收装置)
在该实施方案中,液体吸收装置105包括液体吸收构件105a,以及将液体吸收构件105a压靠在转印体101上的第一图像的液体吸收用按压构件105b。注意:液体吸收构件105a和按压构件105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如图1中所示,可采用其中按压构件105b具有圆柱形状,液体吸收构件105a具有带形状并且具有带形状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通过具有圆柱形状的按压构件105b压靠转印体101的构造。另外,可采用其中按压构件105b具有圆柱形状,液体吸收构件105a为具有在圆柱形状的按压构件105b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通过具有圆柱形状的按压构件105b压靠转印体的构造。
本发明中,考虑到喷墨记录设备中的空间等,优选的是液体吸收构件105a具有带形状。
另外,包括具有这样的带形状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的液体吸收装置105可包括用于张紧液体吸收构件105a的张紧构件。图1中,附图标记105c、105d和105e表示作为张紧构件的张紧辊。图1中,按压构件105b也是类似于张紧辊旋转的辊构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液体吸收装置105中,当将包括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通过按压构件105b按压至第一图像时,通过将第一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吸收至液体吸收构件105a,并且从第一图像减少液体组分而获得第二图像。作为从第一图像减少液体组分的方法,除了按压液体吸收构件的本方法之外,可组合使用其他各种常规使用的方法,例如,加热的方法、吹送低湿空气的方法和减压的方法。可选地,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减少的液体组分的第二图像以进一步减少液体组分。
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液体吸收装置105中的各种条件和构造。
(预处理)
在本实施方案中,优选通过用于在使具有多孔体的液体吸收构件105a与第一图像接触之前将湿润液施加至液体吸收构件的预处理手段(图1和2中未示出)来进行预处理。用于本发明中的湿润液优选包含水和水溶性有机溶剂。水优选为通过离子交换等形成的去离子水。此外,所使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使用任意已知的有机溶剂如乙醇和异丙醇。在用于本发明中的液体吸收构件的预处理中,将湿润液施加至多孔体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浸渍和液滴滴落是优选的。
用于调整湿润液的表面张力的组分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优选使用硅酮系表面活性剂和氟系表面活性剂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使用氟系表面活性剂。另外,湿润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相对于湿润液的总质量优选为0.2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4质量%以上,并且特别优选0.5质量%以上。湿润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从表面活性剂在湿润液中的溶解性的观点,优选为相对于湿润液的总质量的10质量%。
(加压条件)
当压靠转印体上的第一图像的液体吸收构件的压力为2.9N/cm2(0.3kgf/cm2)以上时,第一图像中的液体组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固液分离,且可以从第一图像除去液体组分,这是优选的。此外,当该压力为98.N/cm2(10kgf/cm2)以下时,可以抑制对设备的结构负荷,这是优选的。注意:在本发明书中,液体吸收构件的压力表示墨接收介质和液体吸收构件之间的辊隙压力,并且该值通过使用表面压力分布测量装置(I-SCAN,由NITTACorporation制造)进行表面压力测量,并且将加压区域中的负荷除以面积来计算。
(作用时间(application time))
为了进一步抑制第一图像中的着色材料附着至液体吸收构件,优选的是使液体吸收构件105a与第一图像接触的作用时间在50ms(毫秒)以内。此外,通过将上述表面压力测量中的沿墨接收介质的移动方向的压力检测宽度除以墨接收介质的移动速度来计算本说明书中的作用时间。下文中,将此作用时间称为液体吸收辊隙时间。
以此方式,在转印体101上,从第一图像吸收液体组分,并且形成具有减少的液成分的第二图像。然后将第二图像转印至在转印单元的记录介质108上。将描述转印时的装置构造和条件。
(转印用按压构件)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第二图像和由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7输送的记录介质108彼此接触的同时,转印用按压构件106按压记录介质108,从而将墨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当除去转印体101上的第一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然后将其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时,可以获得卷曲和起皱等被抑制的记录图像。
从记录介质108的输送精度和耐久性的观点,按压构件106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结构强度。对于按压构件106的材料,优选使用金属、陶瓷或树脂等。其中,特别地,除了能够承受转印时的压力的刚性和尺寸精度之外,为了通过降低操作期间的惯性来改善控制的响应性,优选使用铝、铁、不锈钢、缩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氨酯、二氧化硅陶瓷和氧化铝陶瓷。另外,这些可以组合使用。
按压构件106的用于将转印体101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的按压时间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为了不损害转印体的转印性和耐久性,它优选为5ms至100ms。在本实施方案中,按压时间表示记录介质108和转印体101彼此接触的时间,该时间值通过使用表面压力分布测量装置(I-SCAN,由NITTACorporation制造)来进行表面压力测量,并且将沿压力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除以输送速度来计算。
用于将转印体101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的通过按压构件106按压的压力也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良好地进行转印并且不损害转印体的耐久性即可。因此,优选的是压力为9.8N/cm2(1kg/cm2)至294.2N/cm2(30kg/cm2)。此外,本实施方案中的压力表明记录介质108和转印体101之间的辊隙压力,该压力值通过由表面压力分布测量装置(I-SCAN,由NITTA Corporation制造)来进行表面压力测量,并且将压力区域中的负荷除以面积来计算。
为了将转印体101上的第二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108上按压构件106按压时的温度也没有特别限制,并且优选为在墨中所含的树脂组分的玻璃化转变点以上或者其软化点以上。为了加热,优选设置用于加热转印体101上的第二图像、转印体101和记录介质108的加热手段。
转印手段106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可以提及辊状。
(记录介质和记录介质输送手段)
在本实施方案中,记录介质108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介质,可示例为卷成卷状的长物体或切割成预定尺寸的片材。材料的实例包括纸、塑料膜、木板、瓦楞纸和金属膜。
图1中,用于输送记录介质108的记录介质输送手段107由记录介质供给辊107a和记录介质卷绕辊107b构成,但是它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输送记录介质即可。
(控制系统)
本实施方案中的直接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具有用于控制各装置的控制系统。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整个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中,附图标记301表示如外部打印服务器等记录数据生成单元,附图标记302表示如操作面板等操作控制单元,附图标记303表示用于执行记录过程的打印机控制单元,附图标记304表示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控制单元,以及附图标记305表示用于打印的喷墨装置。
图4是图1中所示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打印机控制单元的框图。
附图标记401表示控制整个打印机的CPU,附图标记402表示用于存储CPU的控制程序的ROM,附图标记403表示用于执行程序的RAM。附图标记404表示包括网络控制器、串行IF控制器、用于生成头数据的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等的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附图标记405表示用于驱动液体吸收构件输送电机406的液体吸收构件输送控制单元,液体吸收构件输送控制单元405介由串行IF由ASIC 404命令控制。附图标记407表示用于驱动转印体驱动电机408的转印体驱动控制单元,类似地,转印体驱动控制单元407介由串行IF由ASIC404命令控制。附图标记409表示进行喷墨装置305的最终排出数据生成和驱动电压生成等的头控制单元。
<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可以提及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在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墨接收介质为其上要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案中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200的示意性构造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与上述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相比,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除了它没有转印体101、支承构件102、转印体清洁构件109,并且在记录介质208上形成图像以外,具有与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的那些类似的手段。
因此,通过将反应液施加至记录介质208的反应液施加装置203、将墨施加至记录介质208的墨施加装置204、以及与记录介质208上的第一图像接触的液体吸收构件205a,吸收第一图像中包含的液体组分的液体吸收装置205具有与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相同的构造,因此将不对其进行解释。
注意:在本实施方案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液体吸收装置205包括液体吸收构件205a,和将液体吸收构件205a压靠记录介质208上的第一图像的液体吸收按压构件205b。液体吸收构件205a和按压构件205b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具有与可用于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中的液体吸收构件和按压构件相同的形状。此外,液体吸收装置205可以包括用于张紧液体吸收构件的张紧构件。
在图2中,附图标记205c、205d、205e、205f和205g表示作为张紧构件的张紧辊。张紧辊的数量不限于图4中示出的五个,并且可以根据设备的设计配置必要数量的张紧辊。用于从下方支承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支承构件(未示出)可以设置在面对墨施加单元的位置处,该墨施加单元用于通过墨施加装置204和使液体吸收构件205a压靠记录介质上的第一图像触以除去液体组分的液体组分除去单元将墨施加至记录介质208上。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在本实施方案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记录介质输送装置207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使用公知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的输送手段。如图2所示,其实例包括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该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包括记录介质供给辊207a、记录介质卷绕辊207b以及记录介质输送辊207c、207d、207e和207f。
(控制系统)
本实施方案中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具有用于控制各装置的控制系统。类似于图1所示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示出图2所示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整个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所示。
图5是图2所示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中打印机控制单元的框图。除了不包括转印体驱动控制单元407和转印体驱动电机408之外,图5是与图4中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中的打印机控制单元的框图相同的框图。
换言之,附图标记501表示控制整个打印机的CPU,附图标记502表示用于存储CPU的控制程序的ROM,附图标记503表示用于执行程序的RAM。附图标记504表示包括网络控制器、串行IF控制器、用于生成头数据的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等的ASIC。附图标记505表示用于驱动液体吸收构件输送电机506的液体吸收构件输送控制单元,该液体吸收构件输送控制单元505介由串行IF由ASIC 504命令控制。附图标记509表示进行喷墨装置305的最终排出数据生成和驱动电压生成等的头控制单元。
[实施例]
下文中,将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本发明在不偏离其主旨的情况下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的说明中,“份”是质量基准,除非另有规定。
<反应液的制备>
对于反应液,使用具有以下示出的组成的反应液。注意:离子交换水的“余量”为使得构成反应液的所有组分的总和是100.0质量%的量。
·戊二酸:21.0质量%
·甘油:5.0质量%
·表面活性剂(产品名:Megafac F444,由DIC Corporation制造):5.0质量%
·离子交换水:余量
<颜料分散体的制备>
将10份炭黑(产品名:Monarch 1100,由Cabot Corporation制造)、15份树脂水溶液(通过将苯乙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共聚物和具有酸值150的、重均分子量(Mw)8,000和树脂含量20.0质量%的水溶液用氢氧化钾水溶液中和而得到)和75份纯水混合。将混合物装入分批式立式砂磨机(由AIMEX CO.,Ltd.制造)中,该分批式立式砂磨机填充有200份具有直径0.3mm的氧化锆珠,并且进行分散处理5小时,同时用水冷却。当将分散体离心分离以除去粗颗粒时,获得了具有颜料含量10.0质量%的颜料分散体。
<树脂细颗粒分散体的制备>
将20份甲基丙烯酸乙酯、3份2,2'-偶氮双-(2-甲基丁腈)和2份正十六烷混合和搅拌0.5小时。将该混合物滴加至75份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共聚物(酸值:130mgKOH/g,重均分子量(Mw):7,000)的8质量%的水溶液,并且搅拌0.5小时。接下来,通过超声波照射机照射超声波3小时。随后,聚合反应在80℃下、在氮气氛中进行4小时,并且在室温下冷却之后,进行过滤以便制备具有树脂含量25.0质量%的树脂细颗粒分散体。
<墨的制备>
将颜料分散体和树脂细颗粒分散体与以下的各组分混合。注意:离子交换水的“余量”为使得构成墨的所有组分的总和是100.0质量%的量。
·颜料分散体:40.0质量%
·树脂细颗粒分散体:20.0质量%
·甘油:7.0质量%
·聚乙二醇(数均分子量(Mn):1,000):3.0质量%
·表面活性剂:acetylenol E100(产品名,由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制造):0.5质量%
·离子交换水:余量
在充分地搅拌和分散混合物之后,用具有孔径3.0μm的微滤器(由FUJIFILMCorporation制造)进行压滤以便制备墨。
<多孔体的制备>
作为第一层,制备具有下表1中示出的厚度、表面的平均孔径、背面的平均孔径和表面Ra的层。注意:表1还示出平均孔径有无变化和材料浓度有无变化。
1-a、1-b、1-e、1-f、1-g、1-h和1-l是由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拉伸膜。这些通过使高结晶化的PTFE乳液聚合的颗粒压缩成形并且在熔点以下的温度下拉伸,以便获得原纤维化的多孔体来制备。另外,1-c、1-i、1-j和1-k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膜。这些通过在喷嘴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并且层叠熔融的熔液、然后使用静电纺丝方法进行热压来制备。1-d中,正面侧由聚偏二氟乙烯(PVDF)制成,并且背面侧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并且材料浓度通过改变在第一层中的这些材料的体积比来变化。1-c、1-d、1-i和1-j中,纤维直径通过改变使用静电纺丝方法的喷嘴和电极之间的距离来变化。凭借此,从正面到背面,平均孔径在1-c、1-d和1-j中从0.20μm变化至20.00μm,并且在1-i中从0.50μm变化至20.00μm。
[表1]
作为第二层,制备具有下表2中示出的厚度、表面Ra、表面平均孔径、背面平均孔径和局部峰的平均间隔的层。2-a、2-b、2-c和2-d是由作为第一纤维的聚乙烯制成的膜。这些通过使结晶聚乙烯乳液聚合的颗粒压缩成形并且在熔点以下的温度下拉伸来制备,以便获得原纤维化的多孔体。另外,2-e和2-f是由作为第一纤维的聚乙烯和作为第二纤维的聚丙烯制成的膜。这些在混合由两种单一的纤维形成的材料的同时通过湿法来生产。
[表2]
作为第二层,制备具有下表3中示出的厚度、表面Ra、表面平均孔径、背面平均孔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和平均纤维直径的层(2-g)。2-g是由以1:1的质量比包含聚乙烯(PE)作为第一材料和聚丙烯(PP)作为第二材料的纤维制成的膜。第一材料为“鞘结构”,第二材料为“芯结构”,因而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具有“芯-鞘结构”。2-g使用具有芯-鞘结构的纤维通过湿法来生产。
[表3]
作为成为支承层的第三层,制备具有以下表4中示出的厚度、表面平均孔径和背面平均孔径的由各材料制成的膜。3-a和3-b使用由单一纤维形成的材料通过湿法来生产。作为3-b的材料,使用具有聚乙烯(PE)的“鞘结构”和聚丙烯(PP)的“芯结构”而成“芯-鞘结构”的纤维。
[表4]
根据下表5中示出的组合,根据需要,将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通过热压层叠而层压以便获得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多孔体。此外,所得多孔体的每单位宽度的塑性变形起始载荷和Gurley值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果示于表5中。注意:所得多孔体的与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与层压前的第一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相同。
[表5]
<喷墨记录设备和图像形成>
使用图1所示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将转印体101通过双面胶带固定至支承构件102的表面。通过将具有厚度0.5mm的PET片材用硅橡胶(KE12(产品名),由Shin-EtsuChemical Co.,Ltd.制造)涂布0.3mm的厚度而获得的涂布片材用作转印体101的弹性层。此外,制备通过将环氧丙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以1:1的摩尔比混合并且将其加热回流而获得的缩合物、和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SP 150(产品名),由ADEKA制造)的混合物。对弹性层表面进行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以致水在弹性层的表面上的接触角为10°以下。其后,将混合物施加至弹性层上,并且将混合物通过UV照射(高压汞灯,积分曝光量5,000mJ/cm2)和热固化(150℃下2小时)形成为膜,以便形成具有厚度0.5μm的表层形成于弹性层上的转印体101。注意:转印体101的表面通过加热手段(未示出)保持在60℃下。
反应液通过反应液施加装置103的施加量设定为1g/m2。作为墨施加装置104,使用利用电热转换体通过按需方法排出墨的种类的喷墨记录头,并且实心图像形成于转印体上。在图像形成时的墨的施加量设定为10g/m2
液体吸收构件105a在与第一图像接触的一侧包括多孔体。使用之前,将液体吸收构件105a浸渍在由95份乙醇和5份水形成的湿润液中以用该湿润液渗透,然后将湿润液用水代替。另外,通过按压构件105b施加压力以致转印体101与液体吸收构件105a之间的平均辊隙压力设定为2kg/cm2。按压构件105b的直径为200mm。另外,将通过与第一图像接触而被多孔体吸收的水性液体组分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第一图像再次接触之前从多孔体除去。
液体吸收构件105a的输送速度通过张紧和输送液体吸收构件105a的张紧辊105c、105d和105e调整,以致其速度与转印体101的移动速度相同。此外,为了使记录介质108的速度变得与转印体101的移动速度相等,记录介质108通过记录介质供给辊107a和记录介质卷绕辊107b输送。记录介质108的输送速度设定为0.2m/s。作为记录介质108,使用Aurora涂布纸(由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Ltd.制造,基重104g/m2)。
[评价]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喷墨记录设备的评价通过以下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6中。本发明中,以下各个评价项目的评价基准的AA至B认为是优选的水平,并且C为不可接受的水平。
<着色材料的附着>
观察在图像形成时在使液体吸收构件105a与第一图像接触之后着色材料附着至液体吸收构件105a的程度。评价基准描述如下。
AA:即使当反复使用(液体吸收构件的多孔体与图像接触10次)时也未观察到着色材料的附着
A:在一次使用中未观察到着色材料的附着
B:尽管通过一次使用而观察到着色材料的轻微附着,但是这是无关紧要的程度
C:通过一次使用而观察到着色材料的很多的附着。
<污损图像>
图像形成中,观察到在第一液体被吸收之后在图像的端部着色材料的移动量,即污损图像。评价基准描述如下。
AA:即使当反复使用(液体吸收构件的多孔体与图像接触10次)时也未观察到污损图像
A:尽管仅仅在反复使用(液体吸收构件的多孔体与图像接触10次)的情况下稍微观察到污损图像,但是这是无关紧要的程度
B:尽管由于一次液体除去而稍微观察到污损图像,但是这是无关紧要的程度
C:由于一次液体除去而大大地观察到污损图像。
<输送强度>
图像形成中,观察是否存在由于在输送液体吸收构件105a时施加的张力而导致的变形。评价基准描述如下。
A:未观察到塑性变形,并且即使当在高速输送时施加更强的张力时也未观察到塑性变形。
B:未观察到塑性变形
C:观察到塑性变形
[表6]
此外,通过使用图2所示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来进行相同的测试。在通过图2所示的直接绘制型喷墨记录设备的图像形成中,Gloria纯白纸(由Gojo PaperMFG.CO.Ltd制造,基重210g/m2)用作记录介质208。除了记录介质208之外,反应液、反应液施加装置203、墨、墨施加装置204、记录介质208的输送速度和液体吸收装置205都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转印型喷墨记录设备的那些,并且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评价。结果,证实了可以得到与实施例1的那些相同的评价结果。
本申请要求2016年1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000746、和2016年5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06189的权益,在此通过参考以其整体引入本文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5 液体吸收装置
105a 液体吸收构件
105b 液体吸收用按压构件
105c,105d,105e 张紧辊
110 第一层
111 第二层
112 第三层
113 第一层的正面
114 第三层的背面
115 第二层的背面
205 液体吸收装置
205a 液体吸收构件
205b 液体吸收用按压构件
205c,205d,205e,205f,205g 张紧辊

Claims (14)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墨接收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第一图像;和
液体吸收构件,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以从所述第一图像吸收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液体的多孔体,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作为所述第一表面的背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并且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多孔体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层、和第二层,
其中所述第一层的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
其中所述第一层的厚度为35μm以下,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在所述第一层侧的第一表面上由JIS B 0601:1994定义的局部峰的平均间隔为3μm至4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层包含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
其中所述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至15.0μm,
其中所述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至15.0μm,
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和所述第二纤维满足条件(1)和条件(2)中的至少之一,
条件(1):所述第一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1.2倍至50.0倍,
条件(2):所述第一纤维的软化点和所述第二纤维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层中包含的所述第一纤维与所述第二纤维的质量比,即第一纤维:第二纤维,为20:80至80: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二层包含含有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纤维,
其中所述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0.1μm至15.0μm,
其中所述第一材料的软化点和所述第二材料的软化点之间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层中包含的所述第一材料与所述第二材料的质量比,即第一材料:第二材料,为20:80至80: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平均孔径在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沿厚度方向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材料浓度在所述多孔体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沿厚度方向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每单位宽度的塑性变形起始载荷为200N/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多孔体包括第三层作为支承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三层包含具有芯-鞘结构的纤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
用于将包含所述第一液体或第二液体、和墨高粘度化组分的第一液体组合物施加至所述墨接收介质的装置,和
用于将包含所述第一液体或所述第二液体、和所述着色材料的第二液体组合物施加至所述墨接收介质的装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为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的混合物,并且比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组合物更粘稠;
其中所述第二液体为比所述第一液体挥发性高的液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墨接收介质为用于暂时地保持所述第一图像和通过从所述第一图像吸收所述第一液体而得到的第二图像的转印体,并且
其中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
用于将所述第二图像转印至其上要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包括按压构件的转印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墨接收介质为其上要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
14.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通过将包含第一液体和着色材料的墨施加至墨接收介质而在所述墨接收介质上形成第一图像;和
液体吸收构件,其包括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以使构成所述第一图像的墨浓缩的多孔体,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图像接触的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为0.6μm以下,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由JIS B 0601:2001定义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9μm以下,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作为所述第一表面的背面的第二表面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均孔径,并且
其中所述多孔体的由JIS P 8117定义的Gurley值为10秒以下。
CN201680078027.XA 2016-01-05 2016-12-28 喷墨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30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0746 2016-01-05
JP2016000746 2016-01-05
JP2016-106189 2016-05-27
JP2016106189 2016-05-27
PCT/JP2016/005246 WO2017119044A1 (ja) 2016-01-05 2016-12-28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0779A CN108430779A (zh) 2018-08-21
CN108430779B true CN108430779B (zh) 2019-12-10

Family

ID=59273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802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30779B (zh) 2016-01-05 2016-12-28 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9586B2 (zh)
EP (1) EP3401101B1 (zh)
JP (1) JP6833520B2 (zh)
KR (1) KR102087531B1 (zh)
CN (1) CN108430779B (zh)
WO (1) WO20171190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9047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EP3401104A4 (en) 2016-01-05 2019-08-14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EP3401101B1 (en) 2016-01-05 2020-04-29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WO2017119045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多孔質体の製造方法
WO2017119046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WO2017119049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KR20200020861A (ko) 2017-06-30 2020-02-2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잉크젯 화상 형성 방법 및 잉크젯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0576771B2 (en) 2017-07-04 2020-03-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7019320B2 (ja) 2017-07-04 2022-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EP3653384A4 (en) 2017-07-14 2021-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TTER, IMAGE RECORDING METHOD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7225960B2 (ja) 2019-03-14 2023-0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触部材、乾燥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0152474A (ja) * 2019-03-18 2020-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触部材、乾燥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7287102B2 (ja) * 2019-05-14 2023-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触部材、乾燥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3927B2 (ja) 1991-08-23 2001-10-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転写式記録装置
JP3534514B2 (ja) * 1995-12-19 2004-06-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塗工面保護シート
JP3952419B2 (ja) * 1995-12-21 2007-08-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性多孔質シートの製法
JP2000103157A (ja) 1998-09-28 2000-04-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71143A (ja) 1999-12-15 2001-06-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予備吐出回復方法
JP4016559B2 (ja) 1999-12-28 2007-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945326B2 (ja) 2002-07-09 2007-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体清掃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129284B2 (en) 2002-12-03 2006-10-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orosurfactant packages for use in inkjet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puddling in inkjet pens
JP4060787B2 (ja) 2003-12-01 2008-03-1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2005271401A (ja) * 2004-03-24 2005-10-06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6082428A (ja) 2004-09-16 2006-03-30 Fuji Xerox Co Ltd 液体吸収部材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088486A (ja) 2004-09-22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6102981A (ja) 2004-09-30 2006-04-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5677A (ja) * 2005-01-31 2006-08-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2006264080A (ja) 2005-03-23 2006-10-05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85047B2 (ja) 2005-03-31 2012-1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481526B2 (en) 2005-03-31 2009-01-27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51294B2 (en) * 2005-05-25 2014-10-07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Aqueous delivery system for low surface energy structures
JP4920934B2 (ja) 2005-09-09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926933B2 (en) 2005-12-27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7268975A (ja) 2006-03-31 2007-10-18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68974A (ja) 2006-03-31 2007-10-18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95729B2 (ja) 2006-09-01 2012-03-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087283A (ja) 2006-09-29 2008-04-17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3333A (ja) 2007-03-05 2008-09-18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246787A (ja) 2007-03-29 2008-10-16 Fujifilm Corp 溶媒吸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0915A (ja) 2007-06-21 2009-01-08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2009000916A (ja) 2007-06-21 2009-01-08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CN101332708B (zh) 2007-06-29 2010-12-01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喷墨头及使用该喷墨头的打印装置
JP2009045851A (ja) 2007-08-21 2009-03-05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JP2009061644A (ja) * 2007-09-05 2009-03-26 Fujifilm Corp 溶媒回収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溶媒回収方法
JP2009072927A (ja) 2007-09-18 2009-04-09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042906B2 (en) 2007-09-25 2011-10-2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9086348A (ja) 2007-09-28 2009-04-23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056403B2 (ja) 2007-12-25 2012-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66387A (ja) 2008-01-17 2009-07-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記録物
JP2009214439A (ja) 2008-03-11 2009-09-24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226852A (ja) 2008-03-25 2009-10-08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2009234219A (ja) 2008-03-28 2009-10-15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JP5094555B2 (ja) 2008-05-2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2010000712A (ja) 2008-06-20 2010-01-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記録用組成物、画像記録用インクセット、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259458B2 (ja) 2009-03-04 2013-08-07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1063001A (ja) 2009-09-18 2011-03-31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JP5569366B2 (ja) 2010-11-30 2014-08-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938571B2 (ja) 2011-03-08 2016-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738693B2 (ja) 2011-06-29 2015-06-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メンテナンス液、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9616653B2 (en) 2012-08-30 2017-04-11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k-based digital printing using dampening fluid imaging member and image transfer member
US9102137B2 (en) 2013-02-07 2015-08-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image forming method, transf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to be used therein
JP2014172327A (ja) 2013-03-11 2014-09-2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9821584B2 (en) 2013-06-14 2017-1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method
JP2015071291A (ja) 2013-09-03 2015-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268962B2 (ja) 2013-11-15 2018-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用インク及び捺染方法
JP2015098097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217420B2 (ja) * 2014-02-04 2017-10-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150789A (ja)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0328389B2 (en) * 2014-04-11 2019-06-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icroporous articles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network of acid-sintered interconnected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6284818B2 (ja) * 2014-04-24 2018-02-2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微細孔と取り扱い強度を有した多孔膜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20625A (ja) 2014-12-24 2016-07-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3401101B1 (en) 2016-01-05 2020-04-29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WO2017119041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WO2017119049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EP3401100A4 (en) 2016-01-05 2019-08-21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INJECTION DEVICE AND INK INJECTION METHOD
EP3401097B1 (en) 2016-01-05 2020-09-16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WO2017119047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WO2017119045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多孔質体の製造方法
EP3401104A4 (en) 2016-01-05 2019-08-14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WO2017119046A1 (ja) 2016-01-05 2017-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WO2017131072A1 (ja) 2016-01-29 2017-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029481B2 (en) 2016-01-29 2018-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rous body,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porous body,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6781617B2 (ja) 2016-12-07 2020-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吸収装置、記録システム、記録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19044A1 (ja) 2017-07-13
US20180319188A1 (en) 2018-11-08
KR102087531B1 (ko) 2020-03-10
EP3401101A4 (en) 2019-08-14
EP3401101B1 (en) 2020-04-29
CN108430779A (zh) 2018-08-21
JP2017213846A (ja) 2017-12-07
US10569586B2 (en) 2020-02-25
KR20180098635A (ko) 2018-09-04
JP6833520B2 (ja) 2021-02-24
EP3401101A1 (en) 2018-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0779B (zh) 喷墨记录设备
US10730285B2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CN108430780B (zh) 喷墨记录设备和喷墨记录方法
US10730330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10377150B2 (en) Porous body,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507666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porous body
RU268779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US10857784B2 (en)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10406829B2 (e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569580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10525700B2 (en) Transfer type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transfer type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538118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US20200070519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orous body, porous body,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90001301A1 (en) Porous bod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901423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0142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103762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多孔質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0999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多孔質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01423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01407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