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7005B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7005B
CN108027005B CN201680053305.6A CN201680053305A CN108027005B CN 108027005 B CN108027005 B CN 108027005B CN 201680053305 A CN201680053305 A CN 201680053305A CN 108027005 B CN108027005 B CN 1080270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body
damping force
access
pist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33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7005A (zh
Inventor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7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7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04Inertia, i.e. acceleration,-sensitiv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20Type of damper
    • B60G2202/24Fluid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8Damper mount on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9Damper mount on wheel suspension or knuck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4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ampers and/or springs
    • B60G2206/41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60G2500/11Damp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18Automatic control means
    • B60G2600/182Active contro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21Self-controlled or adjus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8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movement or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o the end result to be achieved by the control action
    • B60G2800/16Running
    • B60G2800/162Reducing road induced vib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8/00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e.g. variability, frequency-dependence
    • F16F2228/06Stiffness
    • F16F2228/066Variable stiffn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6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both gas and liquid
    • F16F9/062Bi-tubular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第一通路(101),通过活塞(18)的移动从一方的室(19)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二通路(181),与第一通路(101)并排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41),设置于第一通路(101),产生衰减力;筒状的箱体部件(140),在内部形成第二通路(181)的至少一部分;环状的盘体(134),在箱体部件(140)内,其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撑,且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盘体(134)与箱体部件(140)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56);箱体部件(140)内的两个室(171、172),由盘体(134)划分设置,盘体(134)阻断第二通路(181)的流通。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有能够根据振动状态改变衰减力特性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2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缓冲器要求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小型化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第一通路,其通过活塞的移动从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排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衰减力;筒状的箱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环状的盘体,其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撑于所述箱体部件内,且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所述箱体部件内的两个室,其由所述盘体划分设置,所述盘体阻断所述第二通路的流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衰减力产生机构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及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及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衰减力产生机构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衰减力产生机构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衰减力产生机构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衰减力产生机构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底阀及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特别是表示对螺线管的控制电流为0(故障发生时)的状态。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附图中的上侧记为“上”,将附图中的下侧记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复筒式液压缓冲器,具有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缸体2。缸体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直径比该内筒3大且以覆盖内筒3的方式设置为同心状的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覆盖外筒4的上部开口侧的盖5,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
外筒4由圆筒状的筒身部件11、和嵌合固定于筒身部件11的下部侧且关闭筒身部件11的下部的底部件12构成。在底部件12,在与筒身部件11相反的外侧固定有安装眼13。
盖5具有筒状部15和从筒状部15的上端侧沿径向内侧伸出的内凸缘部16。盖5以利用内凸缘部16覆盖筒身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且利用筒状部15覆盖筒身部件11的外周面的方式覆盖筒身部件11,在该状态下,筒状部15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勒紧而固定于筒身部件11。
在缸体2的内筒3内可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8。该活塞18将内筒3内划分成上室19和下室20两个室。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活塞杆21的一端向缸体2的外部伸出,活塞杆21的另一端侧插入到缸体2内,活塞18与该活塞杆21的在缸体2内配置的另一端侧连接。活塞18及活塞杆21一体移动。在增加活塞杆21从缸体2的突出量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减少活塞杆21从缸体2的突出量的缩短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内筒3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在比杆引导件22靠缸体2的外部侧(即,上侧)的位置装配有密封部件23。在杆引导件22与密封部件23之间设置有摩擦部件24。杆引导件22、密封部件23及摩擦部件24均形成环状,活塞杆21在这些杆引导件22、摩擦部件24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可滑动地贯通插入且向缸体2的外部伸出。
在此,杆引导件22限制活塞杆21朝径向移动,且将活塞杆21支撑为能够沿轴向移动,从而引导该活塞杆21的移动。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与外筒4密接,在其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和外筒4内储液室6中的高压气体及油液向外部泄漏。摩擦部件24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对活塞杆21产生摩擦阻力。需要说明的是,摩擦部件24不是以密封为目的的部件。
杆引导件22的外周部形成上部直径比下部大的台阶状,在小径的下部嵌合于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在大径的上部嵌合于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在外筒4的底部件12设置有划分下室20和储液室6的底阀25,在该底阀25嵌合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外筒4上端部的未图示的一部分朝径向内侧勒紧,该勒紧部分和杆引导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直径比主轴部27小的安装轴部28。安装轴部28配置于缸体2内,安装有活塞18等。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成为沿着轴正交方向延伸的轴台阶部29。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路槽30,在轴向上的与主轴部27相反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阳螺纹31。通路槽30以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中的截面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D字状中的任一形状的方式形成。
在活塞杆21,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杆引导件2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均为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及缓冲体33。止动部件32使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内周侧,固定于被勒紧而向主轴部27的径向内侧凹陷的固定槽34。缓冲体33也使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内侧,配置于止动部件32与杆引导件22之间。
缓冲器1的安装方式为,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体2的突出部分配置于上部并由车体支撑,缸体2侧的安装眼13配置于下部并连接于车轮侧。也可以与此相反,缸体2侧由车体支撑,活塞杆21连接于车轮侧。在车轮随着行驶而振动时,随着该振动,缸体2和活塞杆21的位置相对性地变化,但上述变化因形成于活塞18及活塞杆21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流路的流体阻力而被抑制。如下面详细说明,形成于活塞18及活塞杆21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根据振动的速度及振幅不同,通过抑制振动,可改善乘坐舒适性。在上述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除了车轮产生的振动以外,还作用有随着车辆的行驶而产生于车体的惯性力及离心力。例如,由于方向盘体操作而改变行驶方向,在车体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上述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以下说明,缓冲器1对于基于随着车辆的行驶而产生于车体的力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可得到车辆行驶中的高稳定性。
如图2所示,活塞18由被支撑于活塞杆21的金属制活塞主体35和一体装配于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且在内筒3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滑动部件36构成。
活塞主体35设置有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多个通路孔38和多个通路孔39,通路孔38在内侧形成向活塞18的上室19侧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使油液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出的通路(图2中,因截面关系而仅图示一个部位),通路孔39在内侧形成向活塞18的下室20侧移动(即,缩短行程)中使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出的通路(图2中,因截面关系而仅图示一个部位)。即,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和多个通路孔39内的通路以通过活塞18的移动使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在圆周方向上,通路孔38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9以等间距形成,活塞18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如图3所示,对这些占半数的通路孔38设置有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衰减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一端侧(即,下室20侧),安装于活塞杆21。通路孔38在内侧形成当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伸长侧(图3的上侧)移动时油液通过的伸长侧通路,设置于此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成为抑制伸长侧通路孔38内的通路油液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安装有衰减力可变机构43,该衰减力可变机构43在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与活塞18的相反侧相邻,在伸长行程中感应活塞18的往复运动频率(以下,称为活塞频率)而改变衰减力。
另外,如图2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占剩余半数的通路孔39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8以等间距形成,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而且,在这些占剩余半数的通路孔39设置有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衰减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另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上室19侧),安装于活塞杆21。通路孔39在内侧形成有当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缩短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油液通过的缩短侧通路,设置于此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成为抑制缩短侧通路孔39内的通路油液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缩短侧衰减力产生机构。
活塞主体35形成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中央形成有嵌合孔45,该嵌合孔45沿轴向贯通,用于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端部的嵌合孔45与通路孔38之间的部分支撑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内周侧,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端部的嵌合孔45与通路孔39之间的部分支撑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内周侧。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8的下室20侧开口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7。另外,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开口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9。活塞主体35的嵌合孔45具有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轴向的阀座部49侧的小径孔部301和比小径孔部301更靠轴向阀座部47侧的大径孔部302。活塞大径孔部302面向活塞杆21,形成于底座部件55侧。
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7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形成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7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部分配置有缩短侧的通路孔39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同样地,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9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形成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9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通路孔38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如图3所示,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为压力控制式阀机构,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张盘体51、一张主阀52、一张盘体53、一张盘体54、一个底座部件55、一张盘体56、一张盘体57、一张盘体58、一张盘体59、一张盘体60、一张盘体61及一张盘体62。盘体51、53、54、56~62及底座部件55由金属制成。盘体51、53、54、56~62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主阀52及底座部件55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底座部件55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带孔圆板状的底部71、形成于底部71的内周侧的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72、形成于底部71的外周侧的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73。底部7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72及外侧圆筒状部73偏向轴向一侧,在底部71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74。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侧,在轴向的底部71侧形成有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小径孔部75,在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直径比小径孔部75大的大径孔部76。
底座部件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部支撑盘体56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支撑盘体54的内周侧。底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部成为环状的阀座部79。包含贯通孔74的底座部件55的内侧成为沿活塞18的方向对主阀52施加压力的先导室80。
盘体51的外径比阀座部47的内径小。主阀52由金属制盘体85和固定于盘体85的橡胶制密封部件86构成。盘体85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且外径比阀座部47的外径略大。密封部件86固定于盘体85的与活塞18相反的外周侧,形成圆环状。
在盘体51,在比活塞主体35的通路孔38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87。盘体85能够落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主阀52设置在设于活塞18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和设于底座部件55的先导室80之间,抑制由于活塞18向伸长侧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产生衰减力。该主阀52成为盘阀。
密封部件86与底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全周接触,密封主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因此,主阀52与底座部件55之间的上述先导室80对主阀52作用朝活塞18的方向(即,使盘体85落座于阀座部47的闭阀方向)的内压。盘体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盘体54的切口91成为从缸体2内的上室19经由通路孔38内的通路向先导室80导入油液的通路。主阀52为具有先导室80的先导式衰减阀,当盘体85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离座而打开时,使来自通路孔38内的通路的油液经由在活塞18与底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朝径向扩展的通路88流向下室20。即,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经由盘体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盘体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将油液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通过先导室80的压力控制主阀52的开阀。
盘体53的外径比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径小,且比大径孔部76的内径大。盘体54是与盘体51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91。切口91沿径向横切内侧圆筒状部72向盘体54的接触部分,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和先导室80经由切口91内的通路总是连通。
盘体56的外径比底座部件55的阀座部79的内径小。盘体57的外径比阀座部79的外径略大,能够落座于阀座部79。在盘体57,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3,切口93沿径向横切阀座部79。
盘体58、盘体59及盘体60的外径与盘体57的外径相同。盘体61的外径比盘体60的外径小。盘体62的外径比盘体61的外径大,且比盘体60的外径小。
盘体57~60构成盘阀99,该盘阀99能够离开阀座部79或落座于阀座部79,通过从阀座部79离座,连通先导室80和下室20并抑制它们之间的油液流动。先导室80由主阀52、底座部件55及盘阀99包围而形成,盘体57的切口93构成固定孔口100,即使在盘体57与阀座部79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孔口100也使先导室80与下室20连通。盘体62在盘阀99向打开方向的变形时与盘体60抵接,抑制盘阀99的变形。
设置于活塞18的伸长侧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打开时的主阀52与阀座部47之间的间隙、在活塞18和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向径向扩展的通路88、设置于盘体51的贯通孔87、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及盘体54的切口91、先导室80、固定孔口100、打开时的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的间隙构成因伸长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使油液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设置于该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而产生衰减力。
如图2所示,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张盘体111、一张盘体112、多张盘体113、多张盘体114、一张盘体115、一张盘体116、一张环状部件117。盘体111~116及环状部件117为金属制,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
盘体111的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小。盘体112的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外径略大,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9。在盘体112,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21,切口121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9。
多张盘体113为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与盘体112的外径相同。多张盘体114为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比盘体113的外径小。盘体115的外径比盘体114的外径小。盘体116的外径比盘体114的外径大,且比盘体113的外径小。环状部件117的外径比盘体116的外径小,厚度比盘体111~116厚而具有高刚性。该环状部件117抵接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
盘体112~114构成盘阀122,该盘阀122能够离开阀座部49或落座于阀座部49,通过从通过阀座部49离座,能够将通路孔39内的通路向上室19开放并抑制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流动。盘体112的切口121构成固定孔口123,即使在盘体112与阀座部49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孔口123也将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环状部件117限制盘阀122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设置于活塞18的缩短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固定孔口123、打开时的盘阀122与阀座部49之间的间隙构成因缩短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使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出的缩短侧的第一通路102。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设置于该缩短侧的第一通路102而产生衰减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伸长侧的盘阀99、缩短侧的盘阀122均被例示为是内周夹持的盘阀,但不限于,只要是产生衰减力的机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将盘阀设为利用螺旋弹簧施力的升式阀,另外,也可以是提升阀。
衰减力可变机构43从轴向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箱体部件主体131、一张盘体132、一张盘体133及一张划分盘体134(盘体)、多张盘体135、盖部件139。箱体部件主体131、盘体132、133、135及盖部件139为金属制。盘体132、133、135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作为活塞杆21的轴部的安装轴部28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箱体部件主体131及盖部件139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盖部件139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1,盖部件139与箱体部件主体131构成筒状的箱体部件140。箱体部件主体131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带孔圆板状的基部141、形成于基部141的内周侧的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142、形成于基部141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靠外周侧位置的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座部143。内侧圆筒状部142从基部141向轴向两侧突出,座部143从基部141仅向轴向单侧突出。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内侧,在轴向的与座部143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小径孔部145,在轴向的座部143侧形成有直径比小径孔部145大的大径孔部146。另外,在基部141的比座部143靠外周侧位置形成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66。
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内侧圆筒状部142以其轴向的小径孔部145侧的一端部支撑盘体62的内周侧,并以其轴向的大径孔部146侧的另一端部支撑盘体132的内周侧。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以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撑划分盘体134的外周侧。另外,在座部143,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切口303,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总是连通。
盘体132的外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的与其接触的部分大,且比座部143的内径小。在盘体132,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151。切口151沿径向横切内侧圆筒状部142向盘体132的接触部分。盘体133的外径比盘体132的外径小。
划分盘体134由金属制的盘体155和固定于盘体155的外周侧的橡胶制密封部件156构成,能够弹性变形。盘体155形成在内侧能够与盘体133保持间隙地配置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厚度比盘体133薄。盘体155的外径比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的外径大。
密封部件156以圆环状固定于盘体155的外周侧。密封部件156具有:从盘体155向轴向的与盖部件139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密封主体部158、从盘体155向轴向的盖部件139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159。另外,在盘体155与箱体部件主体131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密封部件156经由该间隙在盘体155的两面固定有密封主体部158和突出部159。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使密封部件156容易固定到盘体155。在密封主体部158中,盘体155侧的端部的内径(即,最小内径)比座部143的外径略大。由此,划分盘体134的盘体155能够落座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在突出部159形成有向其盘体155的相反侧开口且沿径向贯通的径向槽161。由于该径向槽161,当下室20的压力成为比后述的可变室171高的压力时,划分盘体134的盘体155将落座于座部143。此外,在座部143设置有切口303,因此,盘体155的设置有密封部件主体158的一侧和设置有突出部159的一侧的受压面积成为相同程度。
盘体135的外径比划分盘体134的盘体155的内径大。由此,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在盘体132与盘体135之间被支撑为在盘体133的轴向长度范围内能够移动。另外,划分盘体134在作为非支撑侧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140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56,密封部件156与箱体部件140接触而对箱体部件140进行定心。换言之,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并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成为仅单面侧由盘体135支撑的单纯支撑结构。
盖部件139是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带孔圆板状,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筒状部166内。在盖部件139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径向的中间部的贯通孔167。贯通孔167形成于盖部件139中的比盘体1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形成于比因盘体155挠曲而与盖部件139接触的密封部件15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划分盘体134的密封主体部158在整个周向上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筒状部166的内周面接触,密封划分盘体134与筒状部166之间的间隙。即,划分盘体134为填料阀(パッキンバルブ)。即使划分盘体134在箱体部件140内以允许的范围变形,密封主体部158也总是密封划分盘体134与筒状部166之间的间隙。划分盘体134通过其密封主体部158在整个周向上与筒状部166接触,如上所述地对箱体部件140进行定心。划分盘体134将箱体部件140内划分成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基部141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和盖部件139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2。可变室171经由盘体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与下室20连通。
在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体116、盘体115、多张盘体114、多张盘体113、盘体112、盘体111、活塞18、盘体51、主阀52、盘体53、盘体54、底座部件55、盘体56、盘体57、盘体58、盘体59、盘体60、盘体61、盘体62、箱体部件主体131、盘体132、盘体133按照该顺序与轴台阶部29重叠。底座部件55使主阀52的密封部件86嵌合于外侧圆筒状部73。
另外,在使盘体133插于内侧的状态下,划分盘体134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重叠。另外,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多张盘体135、盖部件139按照该顺序与盘体133重叠。盖部件139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筒状部166。另外,与环状部件117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即环状部件175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内侧并与盖部件139重叠。
在这样配置零件的状态下,在自环状部件175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阳螺纹31螺合有螺母176。在该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体116、盘体115、多张盘体114、多张盘体113、盘体112、111、活塞18、盘体51、主阀52、盘体53、54、底座部件55、盘体56~62、箱体部件主体131、盘体132、133、多张盘体135、盖部件139及环状部件175各自在内周侧或整个地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76夹持而轴向上被夹住。此时,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不会沿轴向被夹持。螺母176为通用的六角螺母。
即,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在使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周侧的状态下,由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换言之,活塞18和构成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箱体部件主体131、盘体132、133、多张盘体135及盖部件139在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内周侧的状态下,由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此外,也可将衰减力可变机构43在预先组装的状态下装配于活塞杆21。在该情况下,代替活塞杆21,使仿制杆贯通插入,并在抽出该杆的同时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内周侧。在使衰减力可变机构43处于预先组装的状态的情况下,可向箱体部件主体131的筒状部166压入固定盖部件139。
在这样安装于活塞杆21的状态下,盘体51的贯通孔87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由此,先导室80经由盘体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盘体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总是与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连通。另外,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总是与下室20连通。切口91内的通路、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通路槽30内的通路、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盘体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可变室171、172、贯通孔167内的通路构成从上述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分岔且分岔后与第一通路101并列设置的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1。因此,在箱体部件140的内部,利用划分盘体134划分设置作为第二通路181的至少一部分的两个可变室171、172。
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在盘体132与盘体135之间移动,外周侧在座部143与盖部件139之间移动,划分盘体134可在该范围内变形。在此,将划分盘体134的盘体155的外周侧从轴向一侧进行支撑的座部143与将盘体155的内周侧从轴向另一侧进行支撑的盘体135之间的轴向最短距离比盘体155的轴向厚度小。因此,在可变室171、172的压力相同时,盘体155在稍微变形的状态下以自身的弹性力在整周压接于座部143和盘体135。划分盘体134在以其内周侧整周与盘体135接触的状态下,阻断第二通路181的可变室171、172之间的油液流通。划分盘体134被设定成无论可变室171、172的压力状态如何,都使其整周总是与盘体135接触,因此,总是阻断第二通路181的可变室171、172之间的流通。此外也可以是,在伸长行程中进行阻断,但在缩短行程中允许流通。
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置有上述的底阀25。该底阀25具有:将下室20和储液室6隔开的底阀部件191、设置于该底阀部件191的下侧(即,储液室6侧)的盘体192、设置于底阀部件191的上侧(即,下室20侧)的盘体193、在底阀部件191安装盘体192及盘体193的安装销194。
底阀部件191形成安装销194贯通插入于径向中央的圆环状。在底阀部件191形成有: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使油液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5、在这些通路孔195的径向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6。储液室6侧的盘体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5向储液室6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5向下室20流动。盘体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6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6向储液室6流动。
盘体192与底阀部件191构成缩短侧的衰减阀197,其在缓冲器1的缩短行程中开阀,使油液从下室20向储液室6流通并且产生衰减力。盘体193与底阀部件191构成吸入阀198,其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开阀,使油液从储液室6向下室20内流通。此外,吸入阀198的主要功能为:以实际上不产生衰减力的方式使液体从储液室6向下室20流通,以补充因活塞杆21从缸体2伸出而产生的液体不足。
如果在活塞杆21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中只有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发挥作用,当活塞18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为活塞速度)慢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经由通路孔38内的通路、盘体51的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盘体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先导室80及盘阀99的固定孔口100(这些构成图3所示的第一通路101)流向下室20,产生孔口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因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衰减力的特性如图4的实线X11的左侧的低速区域所示,衰减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较高。另外,当活塞速度变快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通路孔38内的通路、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盘体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以及先导室80(这些构成第一通路101),在打开盘阀99的同时经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流向下室20,产生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因此,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如图4的实线X11的左右方向中间的中速区域所示,衰减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稍微下降。
另外,当活塞速度成为更高速的区域时,就作用于主阀52的力(液压)的关系而言,从通路孔38内的通路施加的打开方向的力比从先导室80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大。因此,在该区域中,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主阀52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离开而打开,除了从构成第一通路101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贯通孔87内的通路及先导室80经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朝向下室20的流动之外,还使油液经由同样构成第一通路101的活塞18与底座部件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88向下室20流动,因此抑制衰减力上升。此时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如图4的实线X11的右侧的高速区域所示,维持衰减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稍微降低的状态。
在活塞杆21向缩短侧移动的缩短行程中,当活塞速度慢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经由构成图2所示的缩短侧的第一通路102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和盘阀122的固定孔口123流向上室19,产生孔口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因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衰减力特性如图4的实线X12的左侧的低速区域所示,衰减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较高。另外,当活塞速度变快时,从下室20被导入到构成缩短侧的第一通路102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的油液基本上在打开盘阀122的同时经过盘阀122与阀座部49之间而流向上室19,产生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因此,相对于活塞速度的衰减力特性如图4的实线X12的从左右方向中间到右侧的中高速区域所示,衰减力的上升率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稍微降低。
以上是只有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发挥作用的情况,但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衰减力可变机构43也根据活塞频率使衰减力可变。
即,在活塞频率高时的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变高,经由图3所示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盘体51的贯通孔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3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相比于第二通路181的可变室171位于先导室80侧的部分,从上室19向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与此相应地,从第二通路181的下室20侧的部分(即,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油液。由此,之前抵接于座部143和盘体135的划分盘体134以使突出部159接近盖部件139的方式变形。
通过划分盘体134以上述方式变形,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101流向下室20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如图4中由虚线X13所示,伸长侧的衰减力变软(ソフト)。在此,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从盘体132离开,仅从单面侧被盘体135支撑,因此,容易以内周侧接近盘体132的方式变形,因此,外周侧的突出部159容易以接近盖部件139的方式变形。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中,划分盘体134变形的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在伸长行程的初期,油液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但之后,划分盘体134抵接于盖部件139而停止,油液不会从上室19流向可变室171。由此,成为从上室19导入至包含通路孔38内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01并经过衰减力产生机构41流向下室20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4中由实线X11所示,伸长侧的衰减力变硬(ハード)。
在缩短行程中,虽然下室20的压力变高,但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划分盘体134抵接于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座部143而抑制可变室172的扩大,因此,从下室20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导入至可变室172的油液量被抑制。其结果,成为从下室20导入至通路孔39内的通路并经过衰减力产生机构42流向上室19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4中由实线X12所示,衰减力变硬。另外,由于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从盘体135离开,所以不产生差压,划分盘体134不会挠曲。
前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装置的衰减力可变机构使自由活塞在壳体内移动,因此,轴向长度较长,缓冲器整体的基本长度变长。另外,使衰减力可变机构的壳体与杆螺合,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复杂。在活塞杆内形成有通路孔,因此,加工变得复杂。
相比之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中,利用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主体131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56的环状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划分盘体134,在箱体部件主体131内划分出可变室171、172,因此,能够缩短轴向长度,能够缩短缓冲器1的整体基本长度而进行小型化。
另外,由于能够缩短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轴向长度,因此,能够在使活塞杆21贯通插入活塞18及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箱体部件主体131的各自内周侧的状态下,利用通用的螺母176与活塞杆21牢固连接。因此,变得容易将活塞18及衰减力可变机构43与活塞杆21牢固连接,组装性跃升。
另外,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不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仅从单面侧被支撑,因此,变形变得容易,且能够容易地变更可变室171、172的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响应性。
另外,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具备抑制因活塞18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并产生衰减力的主阀52和沿闭阀方向对主阀52作用压力的先导室80,并且,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是将油液流动的一部分导入至先导室80并利用先导室80的压力控制主阀52的开阀的压力控制式机构,因此,即使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容积的可变幅度度小,从油液自上室19向下室20的流动为低流量的活塞18的低速区域到成为高流量的活塞18的高速区域,如图4中由实线X11及虚线X13所示,能够使衰减力可变。因此,例如,能够将活塞速度高且高频率的冲击振动改善为安稳的乘坐感。
另外,将第二通路181的形成于活塞杆21的部分由形成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的通路槽30形成,因此,加工容易。
另外,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发挥功能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但未设置在缩短行程中发挥功能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因此,可抑制成本增加,并且在例如伸长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使衰减力可变,由此,针对路面状态等有效地实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另外,适用于利用具有在缩短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难以进行姿势控制,但利用具有在伸长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缓冲器可有效地进行姿势控制的车辆。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5~图8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局部不同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和与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局部不同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
如图6所示,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在主阀52的盘体85形成有贯通孔87D,由此,该贯通孔87D的内侧成为从缸体2内的上室19经由通路孔38内的通路向先导室80导入油液的通路。即,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经由主阀52的贯通孔87D内的通路将油液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利用先导室80的压力控制主阀52的开阀。因此,没有在盘体51形成通路,也没有在活塞18形成大径孔部302。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也变短。
在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在轴向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侧设置了具有除去了箱体部件主体131的筒状部166的形状的盖部件131D。另外,在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在轴向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侧设置了具有在盖部件139形成筒状部166的形状的箱体部件主体139D。盖部件131D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9D的筒状部166,与箱体部件主体139D构成筒状的箱体部件14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外,与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相同结构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设置于比活塞18靠主轴部27的一侧。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比衰减力产生机构42A靠主轴部27的一侧设置有在缩短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改变衰减力的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成为与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相同的结构。
伴随上述构造,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比第一实施方式变长,且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通路槽30与主轴部27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路槽30A。
如图6所示,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是压力控制式阀机构,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具有:一张盘体51A、一张主阀52A、一张盘体53A、一张盘体54A、一个底座部件55A、一张盘体56A、一张盘体57A、一张盘体58A、一张盘体59A、一张盘体60A、一张盘体61A、一张盘体62A。盘体51A、53A、54A、56A~62A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主阀52A及底座部件55A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底座部件55A是与底座部件55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因此,底座部件55A与底座部件55一样,具有底部71A、内侧圆筒状部72A、外侧圆筒状部73A,在底部71A形成有贯通孔74A。另外,在内侧圆筒状部72A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75A及大径孔部76A。
内侧圆筒状部72A的轴向的一端部支撑盘体56A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A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支撑盘体54A的内周侧。底座部件55A的外侧圆筒状部73A的轴向的一端部成为环状的阀座部79A。包含贯通孔74A的底座部件55A的内侧成为在活塞18的方向上对主阀52A施加压力的先导室80A。
盘体51A是与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盘体51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小。主阀52A是与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主阀52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由盘体85A和密封部件86A构成。盘体85A的外径比阀座部49的外径略大,形成有贯通孔87A。盘体85A能够落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9,此时,贯通孔87A内的通路与通路孔39内的通路连通。主阀52A设置于在活塞18设置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与在底座部件55A设置的先导室80A之间,抑制因活塞18向缩短侧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并产生衰减力。
主阀52A是具有先导室80A的先导式衰减阀,当盘体85A从活塞18的阀座部49分离而打开时,使来自通路孔39内的通路的油液经由在活塞18与底座部件55A之间沿径向扩展的通路88A流向上室19。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经由主阀52A的贯通孔87A将油液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A,利用先导室80A的压力控制主阀52A的开阀。
盘体53A是与盘体53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54A是与盘体54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91A。经由切口91A内的通路,底座部件55A的大径孔部76A内的通路和先导室80A连通。
盘体56A是与盘体56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57A是与盘体57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比底座部件55A的阀座部79A的外径略大,能够落座于阀座部79A。在盘体57A的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3A,切口93A沿径向横切阀座部79A。
盘体58A是与盘体58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59A是与盘体59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60A是与盘体60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61A是与盘体61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62A是与盘体62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
盘体57A~60A构成盘阀99A,该盘阀99A能够从阀座部79A离开或落座于阀座部79A,通过从阀座部79A离开而使先导室80A与上室19连通,并抑制它们之间的油液流动。先导室80A由主阀52A、底座部件55A、盘阀99A包围而形成,盘体57A的切口93A构成固定孔口100A,即使在盘体57A与阀座部79A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孔口100A也使先导室80A与上室19连通。
设置于活塞18的缩短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打开时的主阀52A与阀座部49之间的间隙、在活塞18和外侧圆筒状部73A之间沿径向扩展的通路88A、设置于主阀52A的贯通孔87A内的通路、先导室80A、固定孔口100A、打开时的盘阀99A与阀座部79A之间的间隙构成油液因伸长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出的缩短侧的第一通路102A。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设置于该第一通路102A而产生衰减力。
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从轴向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侧依次具有:一个盖部件131A、一张盘体132A、一张盘体133A及一张划分盘体134A(盘体)、多张盘体135A、箱体部件主体139A。
盖部件131A是与盖部件131D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9A,与箱体部件主体139A一起构成筒状的箱体部件140A。盖部件131A具有基部141A、内侧圆筒状部142A、座部143A。在内侧圆筒状部142A的内侧形成有小径孔部145A及大径孔部146A。在座部143A设置有切口303A。
盖部件131A的内侧圆筒状部142A以其轴向的一端部支撑盘体62A的内周侧,并以其轴向的另一端部支撑盘体132A的内周侧。盖部件131A的座部143A的端部支撑划分盘体134A。盘体132A是与盘体132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151A。盘体133A是与盘体133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
划分盘体134A是与划分盘体134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由盘体155A和密封部件156A构成。密封部件156A具有密封主体部158A和突出部159A。划分盘体134A的盘体155A能够落座于盖部件131A的座部143A。在突出部159A形成有径向槽161A。
划分盘体134A的内周侧在盘体132A与盘体135A之间被支撑为可在盘体133A的轴向长度范围内移动,在作为非支撑侧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140A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56A。换言之,划分盘体134A成为内周侧没有从两面侧夹持,而是仅从单面侧支撑于盘体135A的单纯支撑结构。
箱体部件主体139A是与箱体部件主体139D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具有底部165A和筒状部166A。在底部165A形成有贯通孔167A。
划分盘体134A的密封主体部158A与箱体部件主体139A的筒状部166A的内周面在整周接触,密封划分盘体134A与筒状部166A之间的间隙。划分盘体134A将箱体部件140A内划分成轴向的盖部件131A侧的可变室171A和箱体部件主体139A的底部165A侧的可变室172A。可变室171A经由盘体132A的切口151A内的通路与盖部件131A的大径孔部146A内的通路连通,可变室172A经由箱体部件主体139A的贯通孔167A内的通路与上室19连通。
在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箱体部件主体139A、多张盘体135A、盘体133A按照该顺序与轴台阶部29重叠。另外,在使盘体133A插入于内侧的状态下,划分盘体134A与盘体135A重叠。进而,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132A、盖部件131A按照该顺序与盘体133A重叠。盖部件131A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9A的筒状部166A。
另外,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62A、盘体61A、盘体60A、盘体59A、盘体58A、盘体57A、盘体56A、底座部件55A、盘体54A、盘体53A、主阀52A、盘体51A、活塞18按照该顺序与盖部件131A重叠。主阀52A的密封部件86A嵌合于底座部件55A的外侧圆筒状部73A。
另外,如图7所示,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51、主阀52、盘体53、盘体54、底座部件55、盘体56、盘体57、盘体58、盘体59、盘体60、盘体61、盘体62、盖部件131D、盘体132、盘体133按照该顺序与活塞18重叠。底座部件55使主阀52的密封部件86嵌合于其外侧圆筒状部73。
另外,在使盘体133插入于内侧的状态下,划分盘体134与盖部件131D重叠。进而,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多张盘体135、箱体部件主体139D、环状部件175按照该顺序与盘体133重叠。箱体部件主体139D使筒状部166与盖部件131D嵌合。
在这样配置零件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阳螺纹31螺合有螺母176。由此,环状部件117、箱体部件主体139A、多张盘体135A、盘体133A、132A、盖部件131A、盘体62A、61A、60A、59A、58A、57A、56A、底座部件55A、盘体54A、53A、主阀52A、盘体51A、活塞18、盘体51、主阀52、盘体53、54、底座部件55、盘体56、57、58、59、60、61、62、盖部件131D、盘体132、133、多张盘体135、箱体部件主体139D及环状部件175以各自的内周侧或整个地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76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住。此时,划分盘体134A、134的内周侧在轴向上没有被夹持。
即,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活塞18、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在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周侧的状态下被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换言之,活塞18、盖部件131D、盘体132、133、多张盘体135及箱体部件主体139D、盖部件131A、盘体132A、133A、多张盘体135A及箱体部件主体139A在使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内周侧的状态下被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其中,盖部件131D、盘体132、133、多张盘体135及箱体部件主体139D构成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盖部件131A、盘体132A、133A、多张盘体135A及箱体部件主体139A构成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此外,衰减力可变机构43A、43D也可在预先组装的状态下装配于活塞杆21。
在这样安装于活塞杆21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底座部件55的大径孔部76内的通路、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的盖部件131D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由此,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先导室8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总是与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的可变室171连通。另外,可变室172总是与下室20连通。
另外,如图6所示,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A内的通路、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的底座部件55A的大径孔部76A内的通路、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盖部件131A的大径孔部146A内的通路连通。
另外,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的先导室80A经由盘体54A的切口91A内的通路、底座部件55A的大径孔部76A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A内的通路、盖部件131A的大径孔部146A内的通路、盘体132A的切口151A内的通路总是与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可变室171A连通。另外,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可变室172A经由箱体部件140A的贯通孔167A总是与上室19连通。切口91A内的通路、大径孔部76A内的通路、通路槽30A内的通路、大径孔部146A内的通路、切口151A内的通路、可变室171A、172A、贯通孔167A内的通路构成从上述的第一通路102A分岔且分岔后与第一通路102A并排设置的第二通路181A。因此,在箱体部件140A的内部,由划分盘体134A划分设置出作为第二通路181A的至少一部分的两个可变室171A、172A。划分盘体134A总是阻断第二通路181A的流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活塞杆21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工作,活塞杆21向缩短侧移动的缩短行程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活塞频率高时的缩短行程中,如果下室20的压力变高,经由图6所示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先导室80A、第二通路181A的比可变室171A靠先导室80A侧的部分,从下室20向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可变室171A导入油液。与此相应地,从作为第二通路181A的下室20侧部分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可变室172A,经由箱体部件140A的贯通孔167A内的通路向上室19排出油液。相应地,之前与座部143A和盘体135A抵接的划分盘体134A以使突出部159A接近箱体部件140A的底部165A的方式变形。
通过划分盘体134A以上述方式变形,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A导入油液,从下室20通过第一通路102A流向上室19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如图8中由虚线X21所示,缩短侧的衰减力变软。在此,划分盘体134A的内周侧从盘体132A离开且仅在单面侧被支撑于盘体135A,因此,内周侧容易以接近盘体132A的方式变形,因此,外周侧的突出部159A容易以接近箱体部件140A的底部165A的方式变形。
在活塞频率低时的缩短行程中,划分盘体134A的变形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在缩短行程的初期,虽然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A流通油液,但之后,划分盘体134A与箱体部件140A的底部165A抵接而停止,油液不会从下室20流向可变室171A,因此,成为从下室20导入包含通路孔39内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02A并经过衰减力产生机构42A流向上室19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8中由实线X12所示,缩短侧的衰减力变硬。
第二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由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140A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56A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划分盘体134A在箱体部件140A内划分出可变室171A、172A,因此,能够缩短轴向长度。因此,即使在设置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及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双方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缓冲器1整体的基本长度而进行小型化。
另外,能够缩短衰减力可变机构43A、43D的轴向长度,因此,即使在设置了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及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双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活塞18及衰减力可变机构43A、43D的箱体部件140、140A各自的内周侧在活塞杆21贯通插入的状态下利用通用的螺母176与活塞杆21牢固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活塞18及衰减力可变机构43A、43D与活塞杆21牢固连接。
另外,划分盘体134A的内周侧没有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仅从单面侧被支撑,因此,变形变得容易,能够容易地变更可变室171A、172A的容积。因此,能够提高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响应性。
另外,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也具备抑制因活塞18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流动并产生衰减力的主阀52A和沿闭阀方向对主阀52A作用压力的先导室80A,是将油液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先导室80A并利用先导室80A的压力控制主阀52A的开阀的压力控制式构件,所以即使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容积的可变幅度小,从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的流动为低流量的活塞18的低速区域到成为高流量的活塞18的高速区域,如图8中由实线X12及虚线X21所示,能够使衰减力可变。
另外,将第二通路181、181A的形成于活塞杆21的部分由形成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的通路槽30、30A形成,因此,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可改变衰减力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和在缩短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可改变衰减力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所以可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9及图10以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9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以外,还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相同结构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及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
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作为通路槽仅形成有通路槽30A。
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针对活塞18的伸长侧的通路孔38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41B配置于作为活塞18的轴向一端侧的下室20侧,安装于活塞杆21。衰减力产生机构41B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具有一张盘体111B、一张盘体112B、多张盘体113B、多张盘体114B、一张盘体115B、一张盘体116B。
盘体111B是与盘体111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内径小。盘体112B是与盘体112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外径略大,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7。在盘体112B,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21B,切口121B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7。
多张盘体113B是与盘体113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多张盘体114B是与盘体114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115B是与盘体115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盘体116B是与盘体116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零件。
盘体112B~114B构成盘阀122B,该盘阀122B能够从阀座部47离开或落座于阀座部47,通过从阀座部47离开,能够将通路孔38内的通路向下室20开放,并抑制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流动。盘体112B的切口121B构成固定孔口123B,即使在盘体112B与阀座部47抵接的状态下,固定孔口123B也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环状部件175限制盘阀122B向打开方向的限定以上的变形。
设置于活塞18的伸长侧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固定孔口123B、打开时的盘阀122B与阀座部47之间的间隙构成油液因伸长行程中的活塞18的移动而从室19向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B。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设置于该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B而产生衰减力。
在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箱体部件主体139A、多张盘体135A、盘体133A按照该顺序与轴台阶部29重叠。另外,在使盘体133A贯通插入于内侧的状态下,划分盘体134A与盘体135A重叠。进而,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132A、盖部件131A按照该顺序与盘体133A重叠。盖部件131A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9A的筒状部166A。
另外,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62A、盘体61A、盘体60A、盘体59A、盘体58A、盘体57A、盘体56A、底座部件55A、盘体54A、盘体53A、主阀52A、盘体51A、活塞18按照该顺序与盖部件131A重叠。进而,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111B、盘体112B、多张盘体113B、多张盘体114B、盘体115B、盘体116B、环状部件175按照该顺序与活塞18重叠。
在这样配置零件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阳螺纹31螺合有螺母176。由此,环状部件117、箱体部件主体139A、多张盘体135A、盘体133A、132A、盖部件131A、盘体62A、61A、60A、59A、58A、57A、56A、底座部件55A、盘体54A、53A、主阀52A、盘体51A、活塞18、盘体111B、112B、多张盘体113B、多张盘体114B、盘体115B、116B、环状部件175以各自的内周侧或整个地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76夹持且在轴向上被夹住。此时,划分盘体134A的内周侧在轴向上未被夹持。即,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活塞18、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在活塞杆21贯通插入各自的内周侧的状态下,由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
在这样安装于活塞杆21的状态下,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A内的通路、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的底座部件55A的大径孔部76A内的通路、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盖部件131A的大径孔部146A内的通路连通。由此,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A的先导室80A总是与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可变室171A连通。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活塞杆21向缩短侧移动的缩短行程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工作,活塞杆21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在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会上升,但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划分盘体134A与盖部件131A的座部143A抵接而限制可变室172A的扩大,因此,从上室19经由箱体部件140A的贯通孔167A内的通路导入到可变室172A的油液量被抑制。其结果,成为从上室19导入通路孔38内的通路并经过衰减力产生机构41B流向下室20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如图10中由实线X11所示,伸长侧的衰减力变硬。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缩短行程中发挥功能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且未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发挥功能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因此,抑制成本增加,并在例如缩短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能够改变衰减力,由此,对于路面等有效地提高乘坐舒适性。另外,适用于利用具有在伸长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难以进行姿势控制,但利用具有在缩短行程中感应活塞频率而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的缓冲器可有效地进行姿势控制的车辆。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1及图12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11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和第三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D局部不同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C,未设置第三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活塞18的嵌合孔45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上阀座部49侧的小径孔部201和比其靠轴向的阀座部47侧的大径孔部202。另外,在盘体111B,在内周侧形成有切口203,切口203使大径孔部202内的通路与通路孔38内的通路连通。
在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体116、盘体115、多张盘体114、多张盘体113、盘体112、盘体111、活塞18按照该顺序与轴台阶部29重叠。进而,在使安装轴部28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盘体111B、盘体112B、多张盘体113B、多张盘体114B、盘体115B、盘体116B、盖部件131D按照该顺序与活塞18重叠。
另外,在座部143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切口303,总是将座部143的内周侧和外周侧连通。在座部143设置有划分盘体134C。进而,设置有箱体部件主体139D、环状部件175。箱体部件主体139D使筒状部166嵌合盖部件131D。另外,在箱体部件主体139D的筒状部166的内周侧设置有大径部250、小径部251,由此形成台阶部252,支撑着划分盘体134C的盘体155C的外径侧。此外,台阶部252与座部143之间的轴向尺寸比盘体155C的厚度小。由此,能够对划分盘体134C施加放置负荷。设置于划分盘体134C的密封部件156C的密封主体部158C和突出部159C设置于活塞杆21侧。以这种方式将划分盘体134C与活塞杆21之间利用环状的密封部件156C进行密封。另外,在划分盘体134C与作为轴部的安装轴部28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密封主体部158C和突出部159C固定设置于划分盘体134C的两面。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容易地向划分盘体134C固定连接由密封主体部158C和突出部159C构成的密封部件。
在这样配置零件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突出的作为轴部的安装轴部28的阳螺纹31螺合有螺母176。由此,环状部件117、盘体116、115、多张盘体114、多张盘体113、盘体112、111、活塞18、盘体111B、112B、多张盘体113B、多张盘体114B、盘体115B、盘体116B、盖部件131D、箱体部件主体139D及环状部件175以各自的内周侧或整个地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76夹持且在轴向上被夹住。此时,划分盘体134C的内周侧在轴向上未被夹持。
即,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C在活塞杆21贯通插入于各自的内周侧的状态下,由螺母176牢固连接于活塞杆21。
在这样安装于活塞杆21的状态下,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内的通路、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盖部件131D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连通。由此,伸长侧的通路孔38内的通路经由盘体111B的切口203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盖部件131D的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总是与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连通。切口203内的通路、大径孔部202内的通路、通路槽30内的通路、大径孔部146内的通路、可变室171、172、贯通孔167构成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1C,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1C从伸长侧的第一通路101B分岔后,与第一通路101B并排设置。因此,在箱体部件140的内部,由划分盘体134C划分设置出作为第二通路181C的至少一部分的两个可变室171、172。划分盘体134C仅在伸长行程中阻断第二通路181C的流通。在缩短行程中,作为划分盘体134C的支撑侧的台阶部252侧开阀,划分盘体134C发挥逆止阀的功能。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活塞速度慢且活塞频率高时的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会变高,经由通路孔38内的通路和比第二通路181C的可变室171靠通路孔38侧的部分,从上室19向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与此相应地,从作为第二通路181C的下室20侧的部分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箱体部件140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油液。相应地,之前与座部143和台阶部252抵接着的划分盘体134C以使突出部159C接近箱体部件主体139D的底部165的方式变形。
通过划分盘体134C这样变形,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从上室19经过第一通路101B流向下室20的油液流量减少。由此,如图12中由虚线X41所示,特别是活塞速度慢时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变软。
另一方面,在活塞速度慢且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中,划分盘体134C的变形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虽然在伸长行程的初期油液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流动,但之后划分盘体134C与箱体部件主体139D的底部165抵接而停止,油液不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流动。由此,成为从上室19向包含通路孔38内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01B导入并经过衰减力产生机构41B流向下室20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即使活塞速度慢时,也如图12中由实线X42所示,伸长侧的衰减力也变硬。
第四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缩短缓冲器1整体的基本长度而进行小型化,另外,零件数量减少,因此组装更容易,能够进一步降低零件成本及组装成本。
此外,也可以设置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缩短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A,而不设置伸长侧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3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五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13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划分盘体134的密封部件156仅具有从盘体155向轴向的与盖部件139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密封主体部158,并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59。另外,在盖部件139的外周侧一体形成有向划分盘体134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401。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01抵接并限制划分盘体134向可变室172侧的规定值以上的变形。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4以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六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14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盖部件139的外周侧形成有向划分盘体134突出的圆环状的橡胶制的止动部402。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01抵接并限制划分盘体134向可变室172侧的规定值以上的变形。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说明的情况为,划分盘体134的内周侧支撑于箱体部件140内的盘体135,在作为非支撑侧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部件156,划分盘体134A的内周侧也支撑于箱体部件140A内的盘体135A,并在作为非支撑侧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部件156A。相反,划分盘体134C的外周侧被支撑于箱体部件140内,作为非支撑侧的内周侧成为密封与箱体部件140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也可以是,划分盘体134、134A的外周侧被支撑于箱体部件140、140A内,作为非支撑侧的内周侧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140、140A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前述实施方式表示了在复筒式液压缓冲器中应用本发明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没有外筒且在缸体2内的下室20的与上室19相反侧利用可滑动的划分体形成气体室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可用于所有的缓冲器。当然,也能够向前述的底阀25应用本发明。另外,也可适用于在缸体2的外部设置与缸体2内连通的油通路,并在该油通路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油压缓冲器,但也能够使用水或空气作为流体。
前述实施方式表示了各种衰减力产生机构,但不限于这些组合,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七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15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与底阀25局部不同的底阀25E设置有衰减力可变机构43E。底阀25E具有底阀部件191、多张盘体192、一张盘体193,它们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底阀25E具有与安装销194局部不同的安装销194E。多张盘体192与底阀部件191构成衰减阀197,一张盘体193与底阀部件191构成吸入阀198。
底阀25E具有:隔垫体511,配置于多张盘体192的与底阀部件191相反的一侧,外径比盘体192的外径小;限制盘体512,配置于隔垫体511的与盘体192相反的一侧,外径比隔垫体511的外径大且比盘体192的外径略小。另外,底阀25E具有:隔垫体514,配置于盘体193的与底阀部件191相反的一侧,外径比盘体193的外径小;弹簧部件515,配置于隔垫体514的与盘体193相反的一侧;限制盘体516,配置于弹簧部件515的与隔垫体514相反的一侧,外径比隔垫体511的外径大且比盘体193的外径略小;隔垫体517,配置于限制盘体516的与弹簧部件515相反的一侧,外径比限制盘体516的外径小。
构成吸入阀198的盘体193抵接于底阀部件191而关闭通路孔196,从底阀部件191离开而将通路孔196开放。弹簧部件515具有以向径向外侧伸出且越向径向外侧越接近盘体193的方式倾斜的多个弹簧部518,该多个弹簧部518将盘体193以一定的弹力按压于底阀部件191。在吸入阀198形成有使底阀部件191的通路孔195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贯通孔521。
构成衰减阀197的多张盘体192抵接于底阀部件191而关闭通路孔195,从底阀部件191离开而将通路孔195开放。
安装销194E具有安装轴部525和从安装轴部525的轴向一端侧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526。在安装轴部525的轴向上的与凸缘部526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部形成有阳螺纹527。在安装轴部525的径向中央形成有:从轴向的凸缘部526侧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侧的中途位置的通路孔531、与通路孔531交叉且沿径向贯通安装轴部525的通路孔532。
衰减力可变机构43E从轴向的底阀25E侧起依次具有:一个有底筒状的箱体部件主体131E、一张通路形成部件541、一张盘体542、多张盘体543及一张划分盘体534A(盘体)、与划分盘体134E对置的对置部件139E。箱体部件主体131E和对置部件139E构成箱体部件140E。箱体部件主体131E、通路形成部件541、盘体542、543及对置部件139E为金属制。盘体542、543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安装销194E的安装轴部525的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通路形成部件541、箱体部件主体131E及对置部件139E均形成能够在内侧嵌合安装销194E的安装轴部525的圆环状。
对置部件139E具有带孔圆板状的基部551和从基部551的外周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552。在突出部552,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多个切口553,这些切口553沿径向贯通突出部552。
箱体部件主体131E具有沿着轴正交方向的带孔圆板状的基部141E和从基部141E的外周缘部向轴向伸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66E。
通路形成部件541载置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在通路形成部件541的基部141E侧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多个径向槽546。盘体542的外径比通路形成部件541的外径小。多张盘体543的外径比盘体542的外径小。
划分盘体134E由金属制的盘体155E、固定设置于盘体155E的外周侧的橡胶制密封部件156E构成,能够弹性变形。盘体155E形成相对于配置于内侧的多张盘体543能够隔着间隙配置的一定厚度的带孔圆形平板状,厚度比多张盘体543的总厚度薄。盘体155E的外径比对置部件139E的突出部552的外径大且比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筒状部166E的内径小。
对置部件139E的突出部552向划分盘体134E的盘体155E突出,与盘体155E抵接而限制盘体155E向对置部件139E侧进一步移动。突出部552以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撑划分盘体134E的外周侧。另外,突出部552通过切口553总是将其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连通。
密封部件156E在盘体155E的外周侧以圆环状固定设置。密封部件156E具有:从盘体155E向轴向上的对置部件139E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密封部158E、从盘体155E向轴向上的与对置部件139E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弹性部159E。在密封部158E,盘体155E侧的端部的内径成为最小内径,该内径比突出部552的外径大。由此,划分盘体134E的盘体155E能够抵接于对置部件139E的突出部552。在弹性部159E形成有向盘体155E的相反侧开口并沿径向贯通的径向槽161E。
盘体542的外径比划分盘体134E的盘体155E的内径大。由此,划分盘体134E的内周侧在盘体542与对置部件139E之间被支撑为可在多张盘体543整体的轴向长度范围内移动。换言之,划分盘体134E被设置成与通路形成部件541、盘体542、543一体移动,且相对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及对置部件139E能够移动。另外,在划分盘体134E,在作为非支撑侧的外周侧设置有密封划分盘体134E的外周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内周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158E,包含密封部158E的密封部件156E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接触而相对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进行定心。换言之,划分盘体134E的内周侧成为不是从两面侧夹持而仅从单面侧支撑于盘体542的单纯支撑结构。密封部158E设置于划分盘体134E的轴向上的突出部552侧,在轴向上与该突出部552重叠。
在划分盘体134E的与基部141E相反的一侧,对置部件139E与划分盘体134E对置设置。对置部件139E是能够在内侧嵌合安装销194E的安装轴部525的带孔圆板状。在划分盘体134E的与设置有密封主体部158E的面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弹性部159E,因此,在划分盘体134E的与设置有密封部158E的面相反侧的面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之间设置有弹性部159E。
划分盘体134E的密封部158E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筒状部166E的内周面整周接触,密封划分盘体134E与筒状部166E之间的间隙。即使划分盘体134E相对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形,密封部158E也总是密封划分盘体134E与筒状部166E之间的间隙。划分盘体134E通过其密封部158E与筒状部166E整周接触,以上述方式相对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进行定心。划分盘体134E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在箱体部件140E内的基部141E侧划分出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E。划分盘体134E与对置部件139E划分出箱体部件140E内的基部551侧的室172E。划分盘体134E的与可变室171E相反的一侧的面面向下室20。划分盘体134E在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之间形成可变室171E。可变室171E经由通路形成部件541的径向槽546内的通路、安装销194E的通路孔532内的通路及通路孔531内的通路总是与储液室6连通。
在安装销194E,在使安装轴部525贯通插入于各自内侧的状态下,限制盘体512、隔垫体511、多张盘体192、底阀部件191、盘体193、隔垫体514、弹簧部件515、限制盘体516、隔垫体517、箱体部件主体131E、通路形成部件541、盘体542、多张盘体543、对置部件139E按照该顺序与凸缘部526重叠。此时,划分盘体134E嵌合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内侧,且配置于盘体542与对置部件139E之间。在该状态下,安装销194E的通路孔532与通路形成部件541的多个径向槽546连通。
在这样配置零件的状态下,在比安装销194E的对置部件139E突出的安装轴部525的阳螺纹527螺合有螺母176E。在该状态下,限制盘体512、隔垫体511、多张盘体192、底阀部件191、盘体193、隔垫体514、弹簧部件515、限制盘体516、隔垫体517、箱体部件主体131E、通路形成部件541、盘体542、多张盘体543及对置部件139E以各自的内周侧或整个地被安装销194E的凸缘部526和螺母176E夹持而沿轴向被夹住。此时,划分盘体134E的内周侧不会沿轴向被夹持。螺母176E为通用的六角螺母。安装销194E贯通插入于箱体部件主体131E及对置部件139E的内周侧,且牢固连接箱体部件主体131E及对置部件139E的内周侧。
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由箱体部件主体131E、通路形成部件541、盘体542、543、对置部件139E、划分盘体134E构成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E设置于底阀25E。
划分盘体134E能够在内周侧在盘体542与对置部件139E的基部551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突出部552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之间移动的范围内变形。在此,将划分盘体134E的盘体155E的外周侧从轴向一侧支撑的突出部552与将盘体155E的内周侧从轴向另一侧支撑的盘体542之间的轴向最短距离比盘体155E的轴向厚度小。因此,当可变室171E与下室20为同压时,盘体155E在稍微变形的状态下以自身的弹性力整周地压接于突出部552和盘体542。划分盘体134E在其内周侧以整周与盘体542接触的状态下,阻断可变室171E与室172E(即,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另外,划分盘体134E在其内周侧从盘体542离开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171E与室172E(即,下室20)之间的油液流通。
因此,划分盘体134E的内周侧和盘体542构成逆止阀555,逆止阀555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71E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E的流动。逆止阀555是作为其阀体的整个划分盘体134E能够沿轴向移动的自由阀。
在伸长行程中,如果下室20的压力比储液室6的压力(大气压)低,该压力就施加到划分盘体134E。于是,划分盘体134E的盘体155E的内周侧从盘体542离开,逆止阀555打开。其结果,储液室6的油液经过通路孔531内的通路、通路孔532内的通路、径向槽546内的通路、可变室171E、打开的逆止阀555的盘体155E及盘体542之间的通路、对置部件139E的基部551及盘体155E之间的室172E、切口553内的通路流向下室20。
可变室171E和储液室6经由径向槽546内的通路、通路孔532内的通路、通路孔531内的通路连通,因此,在冲击振动等高频缩短行程中,如果下室20的压力比储液室6的压力高,划分盘体134E在使可变室171E的油液流向储液室6的同时,向基部141E侧变形而减少可变室171E的容积。于是,下室20的容积相应地增加。由此,衰减力变软。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在底阀25E一体设置有包含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衰减力可变机构43E,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包含活塞18及活塞杆21而一体组装的组装体的轴向长度。
在划分盘体134E的与设置有密封部158E的面的相反侧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之间设置有突出部159E,因此,能够抑制因划分盘体134E与箱体部件主体131E的基部141E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另外,通过弹性部159E发生弹性变形,划分盘体134E的变形变得顺利,频率可变特性变得平滑。
这样,在缸体2设置补偿活塞杆21的进入及退出的储液室6,在缸体2内的一方的室(即,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设置有第一通路101E和第二通路181E,第一通路101E在通路孔195的内侧,第二通路181E由通路孔531、532的内侧、径向槽546的内侧、可变室171E及室172E构成。
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成两个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排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衰减力;筒状的箱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轴部,其配置于该箱体部件内;环状的盘体,其被所述轴部贯通而配置于所述箱体部件内,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撑,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或所述盘体与所述轴部之间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且所述环状的盘体能够挠曲;所述箱体部件内的两个室,其由所述盘体划分设置,所述盘体阻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由此,利用设置有密封与箱体部件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的环状的盘体,在箱体部件内划分出两个室,因此能够缩短轴向长度,能够缩短整体基本长度而进行小型化。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活塞及上述箱体部件的内周侧在上述活塞杆贯通插入的状态下通过螺母牢固连接于上述活塞杆。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盘体的内周侧没有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仅从单面侧被支撑。盘体的变形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变更两个室的容积。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上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主阀,其抑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衰减力;先导室,其沿闭阀方向对所述主阀作用压力,将工作流体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所述先导室,通过所述先导室的压力控制所述主阀的开阀。由此,从活塞的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能够改变衰减力。
另外,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成两个室;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排设置;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衰减力;筒状的箱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环状的盘体,其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撑于所述箱体部件内,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所述箱体部件内的两个室,其由所述盘体划分设置,所述盘体为逆止阀,仅在伸长行程中阻断上述第二通路的流通,在缩短行程中允许流通。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所述轴部作为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侧。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缸体设置有补偿所述活塞杆的进入及退出的储液室,所述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与所述储液室之间。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或在所述盘体与所述轴部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密封部件经由所述间隙固定设置于所述盘体的两面。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盘体阻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一方的流通,允许向另一方的流通。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经由所述盘体的支撑侧允许向所述另一方的流通。
另外,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密封位置设置于所述盘体的向所述一方流通时的上游侧。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6~图19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八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16所示,在第八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缩短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2和第三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41B设置于活塞18。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衰减力产生机构601。
如图16所示,在内筒3,在轴向的两端部经由密封部件603外嵌有隔离管602。在隔离管602与内筒3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604。环状通路604从设置于内筒3的上端附近的通路605与内筒3内的上室19连通。在隔离管602的下部形成有向该隔离管602的半径方向突出的圆筒形的支管606。在外筒4,与支管606同轴地形成有直径比该支管606的外径大的开口607。另外,在外筒4,通过例如熔接等接合有圆筒形的阀箱体608,阀箱体608包围开口607。此外,阀箱体608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601的筒状的箱体。
衰减力产生机构601设置于环状通路604与储液室6之间的流路,利用主阀611控制从该环状通路604向储液室6流通的油液流动,由此产生衰减力。另外,衰减力产生机构601利用螺线管610调整主阀611的开阀压(放置负载),由此可改变产生的衰减力。此外,作为促动器的螺线管610能够使用例如伺服马达等。
如图17所示,衰减力产生机构601具有前端部固定于隔离管602(参照图16)的支管606的通路部件612。在此,图17中的左方是图16中的上方。通路部件612具有与阀箱体608的内凸缘部608A(阀箱体608的底面)抵接的外凸缘部612A。主阀611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形且一端面与外凸缘部612A的外周缘部抵接(贴紧)的阀部件613。通路部件612构成通路614,其上游侧端向环状通路604(参照图16)开口,下游侧端向形成于阀部件613的一端面中央的凹部613A开口。
此外,在阀箱体608与主阀611之间形成与储液室6连通的环状的通路615。另外,在阀箱体608的内凸缘部608A设置有放射状地延伸且将通路615和环状通路604连通的多个通路616。进而,在阀箱体608的开口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617,通过紧固螺合于该螺纹部617的螺母618,阀箱体608和螺线管箱体619被结合。
如图17所示,阀部件613具有以轴孔620为中心均等配置的多个通路621。通路621的一端向凹部613A开口,另一端向形成于该阀部件613的另一端面的内侧的环状凹部622开口。由此,环状凹部622经由通路621及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与环状通路604(参照图16)连通。另外,在阀部件613的另一端面设置有形成于环状凹部622的外侧的环状凹部623。在内侧的环状凹部622与外侧的环状凹部62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阀座部624。进而,在环状凹部623的外侧形成有环状的阀座部625。此外,阀座部625的以环状凹部623的底面为基准的朝轴向的高度被设定成高于阀座部624的高度。
如图18所示,盘阀626的外周缘部落座于内侧的阀座部624。在此,图18是将图17的一部分扩大表示的图。盘阀626从轴向的阀部件613侧起依次具有盘体627和盘体628。在盘体627形成有使经由通路621导入至内侧的环状凹部622的油液向外侧的环状凹部623侧流动的孔口通路629。另外,盘阀626的内周缘部在阀部件613的轴部630与隔垫体631之间被夹持。
另一方面,主阀611具有落座于外侧的阀座部625的盘阀632。盘阀632从轴向的阀部件613侧起依次具有盘体633和盘体634。在盘体633形成有使油液从通路621经由盘阀626向通路615流动的孔口通路635。盘体633的内周缘部在隔垫体631与隔垫体636之间被夹持。此外,在隔垫体636与先导销640的凸缘部641的内周缘部之间,从轴向上的隔垫体636侧起依次设置有隔垫体637和隔垫体638。另外,隔垫体637及隔垫体638的外径被设定成大于隔垫体631及隔垫体636的外径。
盘阀632是所谓的填料阀,在盘体634的背面固定设置有沿着其外周延伸的环状的填料639。而且,通过使填料639可滑动地抵接于在阀箱体608内的先导体642(壳体)形成的环状的阀座面643而关闭该先导体642的开口,形成主阀611的先导室644。盘体634具有比盘体633的外径大的外径和比隔垫体636的外径大且比隔垫体637的外径小的内径。另外,盘体634的板厚被设定成比隔垫体636的板厚薄。
盘体634的与固定有填料639的一侧相反侧的面抵接于盘体633,固定有填料的面的内周缘部抵接于隔垫体637的外周缘部。换言之,盘体634成为内周缘部未从两面侧被夹持,仅内周缘部的单面由隔垫体637支撑的单纯支撑结构。另外,盘体634通过使填料639与先导体642的阀座面643抵接而进行定心。此外,盘体633在由隔垫体637、636夹持的内周缘部与抵接于隔垫体634的外周侧部分之间形成有碟形弹簧状的倾斜部633A。另外,在盘体633的倾斜部633A形成孔口通路645。
如图17所示,先导销640具有:轴孔640A、形成于该轴孔640A的上游侧端部的孔口通路646、朝向先导体642的阀座面643向径向延伸的凸缘部641。另外,先导销640的上游侧端部嵌合于阀部件613的轴孔620,下游侧端部嵌合于先导体642的轴孔642A。进而,先导销640具有在凸缘部641的先导体642侧的面(相对于阀部件613侧的相反侧的面)的外周缘部形成的环状的阀座部647。
如图18所示,在先导销640的阀座部647形成有以横切该阀座部647的方式向径向延伸的多个通路647A。另外,在先导体642设置有经由多个通路647A使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与先导室644(可变室685)连通的通路648。进而,在先导销640的凸缘部641的内周缘部与先导体642的轴部649之间,从轴向的凸缘部641侧起依次设置有隔垫体687和隔垫体688。
如图17所示,先导体642(壳体)具有设置于与先导销640侧相反的一侧的环状的带台阶凹部。带台阶凹部从轴向的先导销640侧起以内径依次变大的方式具有第一凹部650、第二凹部651、第三凹部652。在第一凹部650的中央,换言之,在带台阶凹部的底部中央设置有将先导体642的带台阶凹部和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连通的通路653。
在第一凹部650的底面(先导体642的轴部649的端面),以包围通路653的开口的方式设置有先导阀655(控制阀)落座的阀座654。先导阀655被设置成将先导通路即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6(壳体内室)通过先导体642的通路684、先导体642的室683、复位弹簧656的通路656A、盘阀657的通路657A(轴孔)、保持板658的通路658A及罩662的通路663与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主阀611的下游侧)连通的通路。
在先导体642的第三凹部652,从轴向的第一凹部650侧依次设置有:对先导阀655向离开先导体642的阀座654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656、在螺线管610的非通电时作为故障安全盘阀发挥功能的盘阀657、形成有通路658A的保持板658。此外,在复位弹簧656的外周缘部与盘阀657的外周缘部之间设置隔垫体659,在盘阀657的外周缘部与保持板658之间设置隔垫体660。另外,在第三凹部652开口的先导体642的小径部661的一端覆盖罩662。在罩662上设置有用于使经由保持板658的通路658A向螺线管610侧流入的油液向通路615侧流动的多个通路663。
先导阀655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形,在形成为锥形状的底部的外周缘形成有落座于先导体642的阀座654的阀座部664。另外,向先导阀655的轴孔655A嵌装螺线管610的工作销665的一端。进而,先导阀655具有接收复位弹簧656的内周缘部的凸缘部666。此外,凸缘部666在螺线管610的非通电时,换言之,在先导阀655最远离阀座654时,与盘阀657抵接而起到故障阀的阀座部的功能。
如图17所示,螺线管610具有螺线管箱体619和线圈箱体667。线圈箱体667将线圈668及铁芯669进行模制成形而形成为圆筒状,在该线圈箱体667连接用于向线圈668提供控制电流的电缆682。工作销665被组装到定子芯670的套筒671和组装到芯672的套筒673支撑为能够向轴向移动。在工作销665的外周面固定有柱塞674(可动铁芯)。当向线圈668通电时,螺线管610通过柱塞674吸附于铁芯672而产生推力。
另一方面,衰减力产生机构601具有自由阀675,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自由阀675也可根据活塞频率改变衰减力。如图18所示,自由阀675收容于在先导体642形成的环状凹部676。环状凹部676具有比阀座面643的半径小的半径的阀座面677。阀座面677经由环状面678与阀座面643连续。此外,在环状凹部676的内周侧(轴部649侧)形成具有环状面679A的台阶部679。
自由阀675是所谓的填料阀,具有在外周缘部的先导室644侧的面固定填料680(密封部件)而一体设置的盘体681(盘)。盘体681通过使填料680以整周与环状凹部676的阀座面677可滑动地抵接而进行定心。盘体681的与固定有填料680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抵接于台阶部679的环状面679A。换言之,盘体681成为内周缘部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仅内周缘部的单面由环状面679A支撑的单纯支撑结构。
盘体681使从固定有填料680侧的面的中心具有一定距离的部分落座于先导销640的阀座部647。另外,盘体681将先导室644划分成主阀611侧的可变室685和环状凹部676侧的可变室686(壳体内室)。在先导体642设置有将可变室686和带台阶凹部侧(螺线管610侧)的室683连通的多个通路684。
关于第八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601,在活塞杆21的伸长行程中,内筒3内的活塞18移动使构成活塞18的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盘阀(以下称为“盘阀42”)闭阀,在构成活塞18的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41B的盘阀(以下称为“盘阀41B”)开阀之前,上室19侧的油液(工作流体)被加压。被加压的油液通过通路605及环状通路604从隔离管602的支管606向衰减力产生机构601的通路部件612流入。此时,打开底阀25的盘体193,使与活塞18的移动量对应的油液从储液室6向下室20流入。此外,如果上室19的压力达到活塞18的盘阀41B的开阀压力,盘阀41B将打开,将上室19的压力向下室20释放,由此,防止上室19的压力过度上升。
另一方面,在活塞杆21的缩短行程中,盘阀42随着内筒3内的活塞18的移动而开阀,底阀25的盘体193闭阀。并且,在盘阀192的开阀之前,下室20的油液通过通路孔39向上室19流入,与活塞杆21进入内筒3内的体积量对应的油液通过与上述的伸长行程时相同的路径从上室19向储液室6流动。此外,如果下室20内的压力达到底阀25的盘阀192的开阀压力,盘阀192将打开,将下室20的压力向储液室6释放。由此,能够防止下室20的压力过度上升。
另一方面,在衰减力产生机构610,从环状通路604流入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的油液经由导入通路,即经由先导销640的孔口通路646、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先导体642的通路648及阀座部647的通路647A导入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在此,在主阀611及先导阀655的开阀之前,在通路614流动的油液经过阀部件613的通路621、内侧的环状凹部622、盘阀626的孔口通路629、外侧的环状凹部623、盘阀632的孔口通路635及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流向储液室6。由此,产生孔口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
当通路653内的压力达到先导阀655的开阀压时,先导阀655开阀,流入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的油液经过该通路653、复位弹簧656的通路656A、盘阀657的通路657A(轴孔)、保持板658的通路658A、罩662的通路663及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流向储液室6。此时,如果减小对线圈668的控制电流而减小柱塞674的推力,先导阀655的开阀压就会降低,产生软侧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如果增大对线圈668的控制电流而增大柱塞674的推力,先导阀655的开阀压就会上升,产生硬侧的衰减力。
如果活塞速度的上升使得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的压力上升,该压力将会经由阀部件613的通路621、内侧的环状凹部622及盘阀626的孔口通路629向外侧的环状凹部623传递。而且,当环状凹部623的压力达到盘阀632的开阀压时,该盘阀632将会从阀座部625离开而开阀。其结果,油液通过打开的盘阀632与阀座部625之间的间隙及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流向储液室6。由此,产生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
另外,当活塞速度上升而达到一定速度时,盘阀626将会从阀座部624离开而开阀。其结果,油液通过打开的盘阀626与阀座部624之间的间隙、盘阀632与阀座部625之间的间隙及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流向储液室6。由此,产生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
这样,衰减力产生机构610在活塞杆21的伸长行程及缩短行程这两个行程时,在盘阀626及盘阀632的开阀前,通过孔口通路629及孔口通路635、以及先导阀655的开阀压产生衰减力,在盘阀626及盘阀632的开阀后,产生与该盘阀626及盘阀632的开阀程度相应的衰减力。此时,通过向螺线管610的线圈668提供的控制电流可改变先导阀655的开阀压,由此,不管活塞速度如何,都能够直接控制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线圈668的断线、车载控制器的故障等发生故障时,若失去柱塞674的推力,则通过复位弹簧656的弹簧力使先导阀655后退而打开先导体642的通路653,使先导阀655的凸缘部666抵接于盘阀657(故障安全盘阀)而关闭该盘阀657的通路657A。在该状态下,可通过盘阀657的开阀压控制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经过先导体642的通路653流向阀箱体608内的通路615的油液,即,可调整衰减力,其结果,在故障时也能够得到恰当的衰减力。
而且,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衰减力产生机构610也根据活塞频率改变衰减力。即,在伸长行程及缩短行程时,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流入衰减力产生机构610的油液经由孔口通路646、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先导体642的通路648及阀座部647的通路647A导入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此时,导入可变室685的油液流量根据活塞频率变化,频率变得越高,随着经由通路621流向孔口通路629及孔口通路635侧的油液变得越少而压力增大。由此,自由阀675受到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的压力而被提升。即,自由阀675在盘体681的内周缘部由先导体642的环状面679A支撑的状态下,在使填料680在阀座面677滑动的同时,发生变形而使盘体681离开先导销640的阀座部647。
通过盘体681这样变形,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6(壳体内室)中的油液通过先导体642的通路684、复位弹簧656的通路656A、盘阀657的通路657A(轴孔)、保持板658的通路658A、罩662的通路663及阀箱体608的内侧的通路615流向储液室6。进而,通过盘体681的变形,油液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经由先导销640的孔口通路646、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先导体642的通路648及阀座部647的通路647A被导入至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由此,活塞频率越高,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经由阀部件613的通路621流向主阀611的油液流量变得越少,产生图19中由实线S1(伸长侧)、S2(缩短侧)所示的软特性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经由先导销640的孔口通路646、先导销640的轴孔640A、先导体642的通路648及阀座部647的通路647A被导入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的油液量比活塞频率高时减少,因此,自由阀675的盘体681的提升量(变形量)也随之减小。由此,从可变室686通过上述路径流向储液室6的油液减少,其结果,成为从通路部件612的通路614经由阀部件613的通路621流向主阀611的油液流量不减少的状态,产生图19中由粗的实线H1(伸长侧)、H2(缩短侧)所示的硬特性的衰减力。此外,在活塞频率的中速区域,产生图19中由虚线M1(伸长侧)、M2(缩短侧)所示的中间特性的衰减力。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属于控制促动器(螺线管610)的推力而调节先导阀655(控制阀)的开阀压的类型的衰减力产生机构601中,也能够感应活塞速度而改变衰减力,既能够阻断从路面传递过来的高频的不适振动(将衰减力设为软特性),又能够抑制车辆的低频的大晃动(将衰减力设为硬特性)。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20以与第八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说明第九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八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符号表示。
如图20所示,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决定自由阀675(盘体681)进行提升时的先导室644的可变室685的压力和该自由阀675的提升量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圆筒形的螺旋弹簧691。
在先导体642形成有收容螺旋弹簧691的环状凹部692。环状凹部692在先导体642的环状凹部676的底面同轴设置,且具有比环状凹部676的外径小的外径和比环状凹部676的内径大的内径。与盘体681的可变室686(内室)侧的面的抵接着阀座部647的部分相比,螺旋弹簧691抵接于靠外侧(外周侧)的部分。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螺旋弹簧691控制活塞频率高时的自由阀675的提升量(盘体691的变形量)。由此,能够扩展在活塞频率高时产生的软侧的衰减力特性的设定幅度。
此外,螺旋弹簧691除了图20所示的圆筒形的弹簧以外,还能够使用如图21所示的圆锥形的螺旋弹簧651A。
符号说明
1缓冲器 2缸体 18活塞 19上室 20下室 21活塞杆 41、41B、41D、42、42A衰减力产生机构 52、52A主阀 80、80A先导室 101、101B、102、102A第一通路 134、134A、134C划分盘体(盘体) 140、140A箱体部件 171、171A、171E、172、172A可变室 176螺母 181、181A、181C第二通路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成两个室;
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
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使工作流体流出;
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排设置;
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衰减力;
筒状的箱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轴部,其配置于该箱体部件内;
环状的盘体,其被所述轴部贯通而配置于所述箱体部件内,所述盘体的内周侧或所述盘体的外周侧被支撑,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或所述盘体与所述轴部之间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且所述盘体能够挠曲;
所述箱体部件内的两个室,其由所述盘体划分设置,
所述盘体阻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
在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或在所述盘体与所述轴部之间设置有环状的间隙,所述弹性密封部件经由所述间隙固定设置于所述盘体的两面。
2.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成两个室;
活塞杆,其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接,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
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使工作流体流出;
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排设置;
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衰减力;
筒状的箱体部件,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轴部,其配置于该箱体部件内;
环状的盘体,其被所述轴部贯通而配置于所述箱体部件内,所述盘体的内周侧或所述盘体的外周侧被支撑,在非支撑侧设置有密封所述盘体与所述箱体部件之间或所述盘体与所述轴部之间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且所述盘体能够挠曲;
所述箱体部件内的两个室,其由所述盘体划分设置,
所述盘体阻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
所述盘体阻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一方的流通,允许向另一方的流通,
经由所述盘体的支撑侧允许向所述另一方的流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轴部作为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体内设置有补偿所述活塞杆的进入及退出的储液室,所述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一方的室与所述储液室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的密封位置设置于所述盘体的向所述一方流通时的上游侧。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体的内周侧未从两面侧被夹持,而是仅有单面侧被支撑。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
主阀,其抑制因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衰减力;
先导室,其沿闭阀方向对所述主阀作用压力,
将工作流体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所述先导室,通过所述先导室的压力控制所述主阀的开阀。
8.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外筒,其设置于该缸体的周围;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体内,
活塞杆,其与该活塞连接,向所述缸体的外部伸出;
衰减力产生机构,其控制因所述缸体内的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衰减力,
在所述外筒设置有收纳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筒状的箱体,
在所述箱体内具备:
有底筒状的壳体;
主阀,其以关闭该壳体的开口的方式设置,控制因所述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通,从而产生衰减力;
先导室,其由所述壳体和所述主阀形成,向闭阀方向对所述主阀作用内压;
导入通路,其向该先导室导入流体;
先导通路,其将所述先导室和所述主阀的下游侧连通;
控制阀,其设置于该先导通路,
在所述先导室内设置有盘体,所述盘体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移动地设置,在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壳体内室,在所述盘体一体设置有密封该盘体的外周与所述壳体的内周之间的密封部件。
CN201680053305.6A 2015-09-14 2016-09-14 缓冲器 Active CN108027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1064 2015-09-14
JP2015-181064 2015-09-14
PCT/JP2016/077155 WO2017047661A1 (ja) 2015-09-14 2016-09-14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7005A CN108027005A (zh) 2018-05-11
CN108027005B true CN108027005B (zh) 2019-11-22

Family

ID=58288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3305.6A Active CN108027005B (zh) 2015-09-14 2016-09-14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9694B2 (zh)
JP (2) JP6722683B2 (zh)
KR (1) KR102588959B1 (zh)
CN (1) CN108027005B (zh)
BR (1) BR112018004699B1 (zh)
DE (1) DE112016004157T5 (zh)
WO (1) WO2017047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6004157T5 (de) * 2015-09-14 2018-06-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BR112018004817B1 (pt) * 2015-09-14 2022-12-13 Hitachi Astemo, Ltd Amortecedor
US10995813B2 (en) 2016-09-27 2021-05-04 Hitachi Astemo, Ltd. Shock absorber
JP2018196255A (ja) * 2017-05-18 2018-12-06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振動機構付き入力装置
JP6701242B2 (ja) * 2018-02-21 2020-05-27 Kyb株式会社 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JP7002395B2 (ja) * 2018-04-06 2022-01-20 Kyb株式会社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JP7064980B2 (ja) * 2018-06-26 2022-05-1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7038613B2 (ja) * 2018-06-27 2022-03-1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7109293B2 (ja) * 2018-07-25 2022-07-29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20026362A1 (ja) * 2018-07-31 2020-02-06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弁機構および緩衝器
CN109340296B (zh) * 2018-11-12 2020-12-29 嘉兴市富莱德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可延长使用寿命的减震器
BR112021012377A2 (pt) * 2018-12-25 2021-09-08 Hitachi Astemo, Ltd. Amortecedor
DE112020003042T5 (de) * 2019-06-26 2022-05-05 Hitachi Astemo, Ltd. Stossdämpfer
JP7253513B2 (ja) * 2020-03-27 2023-04-0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7253514B2 (ja) * 2020-03-27 2023-04-0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21192779A1 (ja) 2020-03-27 2021-09-30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22075011A1 (ja) * 2020-10-08 2022-04-14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20230027224A (ko) * 2020-10-09 2023-02-27 히다치 아스테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KR20230038567A (ko) 2020-10-09 2023-03-20 히다치 아스테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DE102020213594A1 (de) 2020-10-29 2022-05-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schwingungsdämpfer
CN117642564A (zh) * 2021-08-02 2024-03-01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CN117916490A (zh) * 2021-09-08 2024-04-19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WO2023037713A1 (zh) 2021-09-08 2023-03-16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1262B1 (en) * 1999-04-28 2002-04-16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2008249107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itachi Ltd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JP2011158019A (ja) * 2010-01-29 2011-08-1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3930689A (zh) * 2011-09-21 2014-07-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4343881A (zh) * 2013-08-09 2015-02-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819A (ja) 2002-03-25 2003-10-02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RO123330B1 (ro) * 2006-10-10 2011-08-30 Adrian-Ioan Niculescu Amortizor autoreglabil, cu caracteristică disipativă autocorectoare
JP4944676B2 (ja) * 2007-06-13 2012-06-06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発生構造
WO2009102046A1 (ja) * 2008-02-13 2009-08-20 Kayaba Industry Co., Ltd. 流体圧緩衝器の減衰力発生機構
JP5418778B2 (ja) * 2010-02-26 2014-02-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8746423B2 (en) 2010-03-02 2014-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JP5639865B2 (ja) 2010-03-02 2014-12-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648790B2 (ja) * 2010-08-31 2015-01-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584110B2 (ja) * 2010-12-28 2014-09-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WO2013081004A1 (ja) * 2011-11-30 2013-06-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14045965A1 (ja) * 2012-09-20 2014-03-2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KR102173633B1 (ko) * 2013-03-28 2020-11-03 히다치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차량
JP6188598B2 (ja) * 2014-01-31 2017-08-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DE112016004157T5 (de) * 2015-09-14 2018-06-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1262B1 (en) * 1999-04-28 2002-04-16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2008249107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itachi Ltd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JP2011158019A (ja) * 2010-01-29 2011-08-1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3930689A (zh) * 2011-09-21 2014-07-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4343881A (zh) * 2013-08-09 2015-02-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16690A1 (en) 2018-08-02
JP7012783B2 (ja) 2022-01-28
CN108027005A (zh) 2018-05-11
JP2020153521A (ja) 2020-09-24
JP6722683B2 (ja) 2020-07-15
US10619694B2 (en) 2020-04-14
KR102588959B1 (ko) 2023-10-12
JPWO2017047661A1 (ja) 2018-06-28
KR20180054602A (ko) 2018-05-24
DE112016004157T5 (de) 2018-06-14
BR112018004699A2 (pt) 2018-09-25
WO2017047661A1 (ja) 2017-03-23
BR112018004699B1 (pt)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7005B (zh) 缓冲器
CN107076247B (zh) 缓冲器
CN104121317B (zh) 缓冲器
JP5812650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2008518180A (ja) ストロークに応じた減衰
CN105531498B (zh) 阻尼阀
TWI568947B (zh) Buffers and suspension devices
CN105431652B (zh) 液压悬架减振器
CN108757811A (zh) 具有液压压缩止动组件的液压阻尼器
JP2013503303A (ja) 自動車の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6359761B2 (ja) ダンパアッセンブリ
CN110214239A (zh) 缓冲器
CN102384209A (zh) 缓冲器
CN103225664B (zh) 缸体装置
CN107002810B (zh) 阻尼阀和缓冲器
CN109790900A (zh) 缓冲器
JP2017180689A (ja) 油圧緩衝器
CN108027004B (zh) 缓冲器
EP3002478A2 (en) Shock absorber with a combination of a fail-safe and check-valve
US20100326781A1 (en) Piston valve assembly of shock absorber
CN104471274B (zh) 阀以及缓冲器
CN104321555B (zh) 阻尼阀
US10197127B2 (en) Monotube damper assembly
KR20100075759A (ko) 완충기
CN104154163B (zh) 具有安装在杆导向件的附加阀的阻尼力可变震动吸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2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