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1274B - 阀以及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阀以及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1274B
CN104471274B CN201380038390.5A CN201380038390A CN104471274B CN 104471274 B CN104471274 B CN 104471274B CN 201380038390 A CN201380038390 A CN 201380038390A CN 104471274 B CN104471274 B CN 104471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alve
dish
leaf valve
ope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83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71274A (zh
Inventor
森田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71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1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1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1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4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annular discs per se, singularly or in combin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14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F16K15/144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the closure elements being fixed along all or a part of their peripher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14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F16K15/141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the closure elements not being fixed to the valve body
    • F16K15/142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the closure elements not being fixed to the valve body the closure elements being shaped as solids of revolution, e.g. toroidal or cylindrical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阀包括:环状的盘,其具有开口窗和自内周或者外周通往开口窗的通路;以及环状的叶片阀,其层叠于盘,用于对开口窗进行开闭。通路被叶片阀覆盖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Description

阀以及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以及缓冲器。
背景技术
缓冲器包括:缸体;活塞杆,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以及活塞,其安装于活塞杆的外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并且将缸体内划分成伸侧室与压侧室。缓冲器利用层叠于活塞的阀对往复于伸侧室与压侧室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发挥阻尼力。
在组装于车辆的悬挂装置的缓冲器中,通过对车身以及车轮的共振频率带的振动发挥阻尼力,使该振动衰减,能够提高车辆的乘车舒适度。但是,若阻尼力相对于除上述共振频率带以外的频率带的振动过大,则有损悬架弹簧、隔振橡胶等的隔振效果,存在乘车舒适度恶化的可能性。
日本JP2003-42214A公开了一种具有阀的缓冲器,该阀并列组合有节流孔与叶片阀。该缓冲器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主要利用节流孔发挥阻尼力,在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打开叶片阀而主要利用叶片阀发挥阻尼力。
如图13所示,缓冲器的阻尼特性(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成为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节流孔特有的特性,在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成为与活塞速度成正比的叶片阀特有的特性。由此,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使用节流孔,从而能够防止阻尼力过大,在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的情况下使用叶片阀,从而能够防止阻尼力过小。由此,能够模拟地实现与振动频率感应的阻尼特性,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乘车舒适度。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节流孔带来的阻尼特性是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地变化的特性,因此在活塞速度非常低的(微低速)情况下,缓冲器的阻尼力也变得非常小。由此,车身的振动可能不会被衰减而给搭乘者带来不适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的乘车舒适度的阀以及缓冲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阀,其中,该阀包括:环状的盘,其具有开口窗和自内周或者外周通往开口窗的通路;以及环状的叶片阀,其层叠于盘,用于对开口窗进行开闭,通路被叶片阀覆盖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阀,其中,该阀包括:环状的第一座构件;环状的第一盘,其层叠于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开口窗和自内周通往第一开口窗的第一通路;环状的第一叶片阀,其层叠于第一盘,并且内周被第一座构件沿径向定位,该第一叶片阀用于对第一开口窗进行开闭;环状的第二座构件;环状的第二盘,其层叠于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开口窗和自外周通往第二开口窗的第二通路;环状的第二叶片阀,其层叠于第二盘,用于对第二开口窗进行开闭;以及环状的支承构件,其夹设于第一叶片阀与第二叶片阀之间,将第一叶片阀支承为第一叶片阀的外周能够挠曲,并且将第二叶片阀支承为第二叶片阀的内周能够挠曲,第一通路通过利用第一座构件与第一叶片阀夹持第一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第二通路通过利用第二座构件与第二叶片阀夹持第二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器,其中,该缓冲器包括: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并将缸体内划分成伸侧室与压侧室;以及活塞杆,其一端连结于活塞;其中,该缓冲器包括阀,该阀具有:环状的第一座构件;环状的第一盘,其层叠于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开口窗和自内周通往第一开口窗的第一通路;环状的第一叶片阀,其层叠于第一盘,并且内周被第一座构件沿径向定位,该第一叶片阀用于对第一开口窗进行开闭;环状的第二座构件;环状的第二盘,其层叠于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开口窗和自外周通往第二开口窗的第二通路;环状的第二叶片阀,其层叠于第二盘,用于对第二开口窗进行开闭;以及环状的支承构件,其夹设于第一叶片阀与第二叶片阀之间,将第一叶片阀支承为第一叶片阀的外周能够挠曲,并且将第二叶片阀支承为第二叶片阀的内周能够挠曲,该支承构件的内径大于活塞杆的外径;阀以面向伸侧室以及压侧室中的一者的方式安装于活塞杆的外周,由第一座构件、第二座构件以及支承构件形成的空间经由活塞杆内连通于伸侧室以及压侧室中的另一者,第一通路通过利用第一座构件与第一叶片阀夹持第一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第二通路通过利用第二座构件与第二叶片阀夹持第二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的纵向剖视放大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的盘的俯视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的盘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阀的纵向剖视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阀的盘的俯视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图。
图1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阀的缓冲器的变形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组装有比较例中的阀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阀V包括:环状的盘1,其具有圆形的开口窗1a和自内周通往开口窗1a的通路1b;环状的叶片阀2,其层叠于盘1,用于对开口窗1a进行开闭;以及环状的座构件3,其层叠于盘1的与叶片阀2相反的一侧。阀V在流体自盘1的内周侧通过通路1b时利用通路1b以及叶片阀2对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盘1呈圆盘状,其包括:四个开口窗1a,其作为沿轴向贯穿的孔而形成;四个通路1b,其作为自内周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孔而形成,并分别与对应的开口窗1a连通;以及两个定位用的缺口1c。盘1层叠于座构件3,开口窗1a以及通路1b的图1中的下端被座构件3封堵。
开口窗1a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沿着周向的圆弧状等。将开口窗1a的形状设定为自轴向观察开口窗1a时的面积大于通路1b的截面积,即,大于通路1b的周向宽度乘以盘1的厚度(轴向长度)而得的值。
通路1b的内周侧在自轴向观察时形成末端扩展的形状,自内周侧通过通路1b的流体被顺畅地导入通路1b内。
开口窗1a的设置数量以及通路1b的设置数量并不限定为四个,而是能够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窗1a和通路1b由沿轴向贯穿盘1的孔形成,因此针对一个开口窗1a设置一个通路1b。此外,设于盘1的开口窗1a和通路1b也可以形成为不沿轴向贯穿盘1的槽状。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只要是将盘1与座构件3一体化而成的形状的盘1,就可以使多个通路1b连通于开口窗1a。
出于阀V的组装容易性的观点,叶片阀2的内周径被设定为与盘1的内周径相等。在叶片阀2的内周,在当将叶片阀2层叠于盘1时与盘1的缺口1c一致的位置设有与缺口1c相同形状的缺口2a。换句话说,叶片阀2包括与盘1的缺口1c数量相同的缺口2a。叶片阀2的外径被设定为至少能够覆盖开口窗1a的直径。换句话说,在叶片阀2不挠曲而是层叠于盘1的状态下,开口窗1a和通路1b被叶片阀2覆盖。
座构件3在与盘1层叠的表面上设有嵌合于盘1的缺口1c以及叶片阀2的缺口2a的两个突起3a。通过将突起3a嵌合于盘1的缺口1c以及叶片阀2的缺口2a,从而将盘1以及叶片阀2相对于座构件3沿径向以及周向定位。这样,利用突起3a将盘1定位,从而能够不封堵通路1b地将盘1定位于座构件3。此外,缺口1c、2a以及突起3a的形状是任意的,各自的设置数量只要是多个即可。
若将盘1以及叶片阀2层叠于座构件3,则盘1被座构件3与叶片阀2夹持。由此,盘1抵接于座构件3的端面,因此开口窗1a以及通路1b的图1中的下端被座构件3封堵。另外,由于盘1抵接于叶片阀2,因此开口窗1a以及通路1b的图1中的上端被叶片阀2封堵。
在如此将盘1以及叶片阀2组装于座构件3之后,在叶片阀2的图1中的上表面即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层叠环状的支承构件4。支承构件4包括环状的主体部4a和设于主体部4a的图1中的下端外周并支承叶片阀2的内周侧的支承环4b。
支承环4b抵接于叶片阀2的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背面而支承叶片阀2,并在其外周缘形成针对叶片阀2的外周的向图1中的上方侧挠曲的支点。支承环4b的内径被设定为使支承环4b能够嵌合于突起3a的外周的直径、换句话说是通过突起3a的外周缘的虚拟圆的直径。支承环4b的外径被设定为与位于盘1的各通路1b的开口窗侧的端部的虚拟圆(图3的虚线)相同的直径。若支承环4b抵接于叶片阀2的背面,则叶片阀2的封堵开口窗1a的外周侧不会支承于支承环4b,因此叶片阀2的外周侧被容许向图1中的上方侧挠曲。因此,叶片阀2能够仅外周侧挠曲而对开口窗1a进行开闭。
若将支承构件4层叠于叶片阀2的图1中的上方,则突起3a的外周嵌合于支承环4b的内周,因此支承构件4沿径向被定位于座构件3。由此,叶片阀2的背面的预定的位置被支承,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阻尼特性。
由于支承环4b仅形成叶片阀2的挠曲支点就足矣,因此支承环4b仅支承了叶片阀2的内周侧的一部分,但也可以使支承环4b支承叶片阀2的内周侧的全部。由此,能够使叶片阀2的内周侧紧贴于盘1而阻止叶片阀2的内周侧的挠曲,因此能够防止叶片阀2的内周侧的疲劳。在该情况下,若预先设置用于将突起3a插入到支承环4b的内周的缺口槽,则支承环4b的组装变得容易。
若如此构成阀V,对于设于盘1的通路1b来说,仅盘1的内周侧的开口开放,图1中的上下端侧被叶片阀2与座构件3封堵。因此,通路1b发挥节流的功能、换句话说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若开口窗1a被叶片阀2封堵,流体自盘1的内周侧向通路1b流入而开口窗1a内的压力升高,则叶片阀2的外周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向图1中的上方挠曲。由此,在盘1与叶片阀2之间产生缝隙,开口窗1a开放。
相反,若流体的压力自叶片阀2的背面即与盘相反的一侧(图1中的上方)作用,则叶片阀2被朝向盘1按压,因此开口窗1a保持为被叶片阀2封堵的状态。
关于阀V,虽然叶片阀2在流体自盘1的内周侧的流动的作用下挠曲而开阀,使流体经由通路1b以及开口窗1a而向盘1的外周侧移动,但对于流体自盘1的外周侧向内周侧的流动,叶片阀2保持在封堵开口窗1a的状态。换句话说,阀V是将流体的流动限定为单向的单向通行的阀。
在流体自盘1的内周侧进入通路1b内而使叶片阀2挠曲、从而自开口窗1a向盘1的外周侧流出时,在流速较低的情况与流速较高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不同。
在流速较低的情况下,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通路1b中的阻力较小,通路1b带来的压力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叶片阀2挠曲而使形成于叶片阀2与盘1之间的缝隙较小,因此该缝隙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变大。因此,叶片阀2与盘1之间的缝隙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大于通路1b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压力损失也变大。在该情况下,成为叶片阀2与盘1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与流量成正比的特性。
在流速较高的情况下,通路1b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因此成为通路1b的压力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的特性,通路1b中的压力损失变得大于叶片阀2与盘1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
由此,在活塞速度(缓冲器的伸缩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叶片阀2与盘1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成为主导,如图5的线a所示那样,缓冲器的阻尼特性成为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增加的特性。在活塞速度超过微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通路1b带来压力损失成为主导,如图5的线b所示那样,缓冲器的阻尼特性成为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而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加的特性。换句话说,与图5中虚线所示的、使用了比较例的阀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相比较,能够增大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时的阻尼力。
因此,在将阀V使用于缓冲器的伸侧室与压侧室之间、压侧室与储存室之间的缓冲器中,即使在活塞速度非常低(微低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发挥阻尼力。由此,能够使车身的振动充分地衰减而防止对搭乘者带来不适感,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车舒适度。
另外,通过改变开口窗1a的大小而能够改变叶片阀2的开阀压,从而能够调节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的特性。而且,通过改变通路1b的截面积而能够改变节流孔的流路面积,从而能够调节活塞速度超过微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因此,通过将设有确定阻尼特性的开口窗1a和通路1b的盘1做成独立于座构件3的部件,从而仅靠交换盘1就能够调节阻尼特性。而且,通过改变叶片阀2的抗挠刚性,能够调节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的特性的斜率(图5的线a的斜率)。
此外,虽然为了简化阻尼特性的说明,在活塞速度中设为微低速区域、低速区域、以及高速区域的分区,但是能够根据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通路1b的截面积与叶片阀2的抗挠刚性任意地设定微低速区域与低速区域之间的交界的速度。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V1的结构、特别是叶片阀6挠曲而对开口窗5a进行开闭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阀2是叶片阀2的外周挠曲而对开口窗1a进行开闭的、所谓的外开型的叶片阀,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阀6是叶片阀6的内周侧挠曲而对盘5的开口窗5a进行开闭的所谓的内开的叶片阀。
如图6~图8所示,阀V1包括:环状的盘5,其具有开口窗5a和自外周通往该开口窗5a的通路5b;环状的叶片阀6,其层叠于盘5,用于对开口窗5a进行开闭;以及环状的座构件7,其层叠于盘5的与叶片阀相反的一侧。阀V1在流体自盘5的外周侧通过通路5b时利用通路5b以及叶片阀6对该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盘5呈圆盘状,包括:四个开口窗5a,其由沿轴向贯穿的孔形成;以及四个通路5b,其作为自外周朝向内周侧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孔而形成,并分别与对应的开口窗5a连通。盘5层叠于座构件7,开口窗5a以及通路5b的图7中的下端被座构件7封堵。
开口窗5a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沿着周向的圆弧状等。将开口窗5a的形状设定为自轴向观察开口窗5a时的面积大于通路5b的截面积,即,大于通路5b的周向宽度乘以盘5的厚度(轴向长度)而得的值。
通路5b的外周侧在自轴向观察时形成末端扩展的形状,自外周侧通过通路5b的流体被顺畅地导入通路5b内。
开口窗5a的设置数量以及通路5b的设置数量并不限定为四个,而是能够任意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窗5a和通路5b由沿轴向贯穿盘5的孔形成,因此针对一个开口窗5a设置一个通路5b。此外,设于盘5的开口窗5a和通路5b也可以形成为不沿轴向贯穿盘5的槽状。在该情况下,只要是将盘5与座构件7一体化而成的形状的盘5,就可以使多个通路5b连通于开口窗5a。
出于阀V的组装容易性的观点,叶片阀6的内周径被设定为与盘5的内周径相等。为了被后述的支承构件8沿径向定位,叶片阀6的外周径被设定为与盘5的外周径相同的直径。换句话说,在叶片阀6不挠曲而是层叠于盘5的状态下,开口窗5a和通路5b被叶片阀6覆盖。
座构件7具有与盘5层叠的表面,在该表面的图6中的外周设有环状缺口7a。若在座构件7的图6中的上端层叠盘5,则通路5b的外周侧端与环状缺口7a相对,通路5b的起始端开放。
若将盘5以及叶片阀6层叠于座构件7,则盘5被座构件7与叶片阀6夹持。由此,盘5抵接于座构件7的端面,因此开口窗5a以及通路5b的图6中的下端的大部分被座构件7封堵。另外,由于盘5抵接于叶片阀6,因此开口窗5a以及通路5b的图6中的上端被叶片阀6封堵。
在如此将盘5以及叶片阀6组装于座构件7之后,将环状的支承构件8层叠于叶片阀6的图6中的上表面即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支承构件8包括:环状的主体部8a;定位筒8b,其设于主体部8a的图6中的下端外周,嵌合于盘5、叶片阀6以及座构件7的外周而将盘5、叶片阀6以及座构件7沿径向定位;支承环8c,其设于主体部8a的图6中的下表面,支承叶片阀6的外周侧;以及缺口8d,其沿径向贯穿定位筒8b。
支承环8c抵接于叶片阀6的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背面而支承叶片阀6,并在其外周缘形成针对叶片阀6的内周的向图6中的上方侧挠曲的支点。支承环8c的内径被设定为与盘5的位于各通路5b的开口窗侧的端部的虚拟圆(图8的虚线)相同的直径。若支承环8c抵接于叶片阀6的背面,则叶片阀6的封堵开口窗5a的内周侧不会支承于支承环8c,因此叶片阀6的内周侧被容许向图6中的上方侧挠曲。因此,叶片阀6能够仅内周侧挠曲而对开口窗5a进行开闭。
若将定位筒8b嵌合于盘5、叶片阀6以及座构件7的外周,则盘5以及叶片阀6被沿径向定位于支承构件8。由此,叶片阀6的背面的预定的位置被支承环8c支承,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阻尼特性。
由于支承环8c形成叶片阀6的挠曲支点就足矣,因此仅支承了叶片阀6的外周侧的一部分,但也可以使支承环8c支承叶片阀6的外周侧的全部。由此,能够使叶片阀6的外周侧紧贴于盘5而阻止叶片阀6的外周侧的挠曲,因此能够防止叶片阀6的内周侧的疲劳。
另外,主体部8a的内周径被设定为大于叶片阀6的内径。由此,在叶片阀6的内周向图6中的上方挠曲时,能够防止叶片阀6的内周与主体部8a发生干涉。
若如此构成阀V,则设于盘5的通路5b的仅盘5的外周侧的开口开放,图6中的上下端侧被叶片阀6与座构件7封堵。因此,通路5b发挥节流的功能、换句话说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盘5的外周侧的开口与设于座构件7的外周的环状缺口7a连通,环状缺口7a经由设于定位筒8b的缺口8d而与支承构件8的外部连通。因此,流体被容许自盘5的外周侧向通路5d内流入。此外,虽然通过设置环状缺口7a,从而即使通路5d与缺口8d沿周向产生位置偏离也能够使两者连通,但是只要能够利用其他结构使通路5d与缺口8d相对,就也可以省略环状缺口7a。另外,也可以取代将定位筒8b设于支承构件8而将定位筒8b设于座构件7。
若开口窗5a被叶片阀6封堵,流体自盘5的外周侧向通路5b流入而开口窗5a内的压力升高,则叶片阀6的内周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向图6中的上方挠曲。由此,在盘5与叶片阀6之间产生缝隙,开口窗5a开放。
相反,若流体的压力自叶片阀6的背面即与盘相反的一侧(图6中的上方)作用,则叶片阀6被朝向盘5按压,因此开口窗5a保持为被叶片阀6封堵的状态。
关于阀V1,虽然叶片阀6在流体自盘5的外周侧的流动的作用下挠曲而开阀,使流体经由通路5b以及开口窗5a而向盘5的内周侧移动,但对于流体自盘5的内周侧向外周侧的流动,叶片阀6保持在封堵开口窗5a的状态。换句话说,阀V是将流体的流动限定为单向的单向通行的阀。
在流体自盘5的外周侧进入通路5b内而使叶片阀6挠曲、从而自开口窗5a向盘5的内周侧流出时,在流速较低的情况与流速较高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不同。
在流速较低的情况下,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通路5b中的阻力较小,通路5b带来的压力损失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叶片阀6挠曲而使形成于叶片阀6与盘5之间的缝隙较小,因此该缝隙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变大。因此,叶片阀6与盘5之间的缝隙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大于通路5b对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压力损失也变大。在该情况下,成为叶片阀6与盘5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与流量成正比的特性。
在流速较高的情况下,通路5b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因此成为通路5b的压力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的特性,通路5b中的压力损失变得大于叶片阀6与盘5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
由此,在活塞速度(缓冲器的伸缩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叶片阀6与盘5之间的缝隙带来的压力损失成为主导,如图5的线a所示那样,缓冲器的阻尼特性成为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增加的特性。在活塞速度超过微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通路5b带来压力损失成为主导,如图5的线b所示那样,缓冲器的阻尼特性成为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而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加的特性。换句话说,与图5中虚线所示的、使用了比较例的阀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相比较,能够增大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时的阻尼力。
因此,在将阀V使用于缓冲器的伸侧室与压侧室之间、压侧室与储存室之间的缓冲器中,即使在活塞速度非常低(微低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发挥阻尼力。由此,能够使车身的振动充分地衰减而防止对搭乘者带来不适感,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车舒适度。
另外,通过改变开口窗5a的大小而能够改变叶片阀6的开阀压,从而能够调节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的特性。而且,通过改变通路5b的截面积而能够改变节流孔的流路面积,从而能够调节活塞速度超过微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特性。因此,通过将设有确定阻尼特性的开口窗5a和通路5b的盘5做成独立于座构件7的部件,从而仅靠更换盘5就能够调节阻尼特性。而且,通过改变叶片阀6的抗挠刚性,能够调节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的特性的斜率(图5的线a的斜率)。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阀V2包括:环状的第一座构件10;环状的第一盘11,其具有第一开口窗11a和自内周通往第一开口窗11a的第一通路11b,并层叠于第一座构件10;以及环状的第一叶片阀12,其层叠于第一盘11,并且内周沿径向定位于第一座构件10,该第一叶片阀12用于对第一开口窗11a进行开闭。
阀V2还包括:环状的第二座构件13;环状的第二盘14,其具有第二开口窗14a和自外周通往第二开口窗14a的第二通路14b,并层叠于第二座构件13;环状的第二叶片阀15,其层叠于第二盘14,用于对第二开口窗14a进行开闭;以及环状的支承构件16,其夹设于第一叶片阀12与第二叶片阀15之间,将第一叶片阀12支承为第一叶片阀12的外周能够挠曲,并且将第二叶片阀15支承为第二叶片阀15的内周能够挠曲。
阀V2利用第一通路11b以及第一叶片阀12对流体自内周侧的流动施加阻力,并利用第二通路14b以及第二叶片阀15对流体自外周侧的流动施加阻力。
阀V2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阀V上下颠倒而与第2实施方式的阀V1相向、将阀V的支承构件4与阀V1的支承构件8一体化而做成一个支承构件16这样的结构。第一盘11相当于作为构成阀V的构件的盘1,第一叶片阀12相当于叶片阀2,第一座构件10相当于座构件3。另外,第二盘14相当于作为构成阀V1的构件的盘5,第二叶片阀15相当于叶片阀6,第二座构件13相当于座构件7。阀V2的各构件具备与阀V、V1的对应的各构件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简化说明,仅对阀V2的各构件所对应的、不同于阀V、V1的各构件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第一盘11呈圆盘状,其包括:四个第一开口窗11a,其由沿轴向贯穿的孔形成;四个第一通路11b,其作为自内周朝向外周侧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孔而形成,并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开口窗11a连通;以及两个定位用的缺口(未图示),其设于内周。第一盘11层叠于第一座构件10,第一开口窗11a以及第一通路11b的图9中的上端被第一座构件10封堵。
在第一叶片阀12的内周,在当将第一叶片阀12层叠于第一盘11时与第一盘11的缺口一致的位置设有与第一盘11的缺口相同形状的缺口(未图示)。第一叶片阀12的外径被设定为至少能够覆盖第一开口窗11a的直径。换句话说,在第一叶片阀12不挠曲而是层叠于第一盘11的状态下,第一开口窗11a和第一通路11b被第一叶片阀12覆盖。
第一座构件10具备嵌合于第一盘11的缺口以及第一叶片阀12的缺口的两个突起10a,从而将第一盘11以及第一叶片阀12定位。
若将第一盘11以及第一叶片阀12层叠于第一座构件10,则第一盘11被第一座构件10与第一叶片阀12夹持,第一通路11b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第二盘14呈圆盘状,其包括:四个第二开口窗14a,其由沿轴向贯穿的孔形成;以及四个第二通路14b,其作为自外周朝向内周侧形成为放射状的多个孔而形成,并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开口窗14a连通。第二盘14层叠于第二座构件13,第二开口窗14a以及第二通路14b的图9中的下端被第二座构件13封堵。
为了被后述的支承构件16沿径向定位,第二叶片阀15的外周径被设定为与第二盘14的外周径相同的直径。换句话说,在第二叶片阀15不挠曲而是层叠于第二盘14的状态下,第二开口窗14a和第二通路14b被第二叶片阀15覆盖。
第二座构件13具有与第二盘14层叠的表面,在该表面的图9中的外周设有环状缺口13a。若在第二座构件13的图9中的上端层叠第二盘14,则第二通路14b的外周侧端与环状缺口13a相对,第二通路14b的起始端开放。
若将第二盘14以及第二叶片阀15层叠于第二座构件13,则第二盘14被第二座构件13与第二叶片阀15夹持。由此,第二盘14抵接于第二座构件13的端面,因此第二开口窗14a以及第二通路14b的图9中的下端的大部分被第二座构件13封堵。另外,由于第二盘14抵接于第二叶片阀15,因此第二开口窗14a以及第二通路14b的图9中的上端被第二叶片阀15封堵,第二通路14b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支承构件16包括:环状的主体部16a;第一支承环16b,其设于主体部16a的图9中的上端外周,用于支承第一叶片阀12的内周侧;定位筒16c,其设于主体部16a的图9中的下端外周,嵌合于第二盘14、第二叶片阀15以及第二座构件13的外周而将第二盘14、第二叶片阀15以及第二座构件13沿径向定位;第二支承环16d,其设于主体部16a的图9中的下端,用于支承第二叶片阀15的外周侧;以及缺口16e,其沿径向贯穿定位筒16c。
第一支承环16b抵接于第一叶片阀12的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背面而支承第一叶片阀12,并在其外周缘形成针对第一叶片阀12的外周的向图9中的下方侧挠曲的支点。若将支承构件16层叠于第一叶片阀12的图9中的下方,则突起10a的外周嵌合于第一支承环16b的内周,支承构件16被沿径向定位于第一座构件10。由此,第一叶片阀12的背面的预定的位置被支承构件16支承,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阻尼特性。
第二支承环16d抵接于第二叶片阀15的与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背面而支承第二叶片阀15,并在其内周缘形成针对第二叶片阀15的内周的向图9中的上方侧挠曲的支点。若将定位筒16c嵌合于第二盘14以及第二叶片阀15的外周,则第二盘14以及第二叶片阀15被沿径向定位于支承构件16。由此,第二叶片阀15的背面的预定的位置被第二支承环16d支承,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阻尼特性。
另外,主体部16a的内周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座构件10的内径以及第二座构件13的内径,在支承构件16的内周侧、并且是第一座构件10与第二座构件13之间形成空间M。主体部16a的内周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二叶片阀15的内径。由此,在第二叶片阀15的内周向图9中的上方挠曲时,能够防止第二叶片阀15的内周与主体部16a发生干涉。
在流体自阀V2的内周向外周流动的情况下,流体自空间M流入设于第一盘11的第一通路11b。进而,流体压开第一叶片阀12而自第一开口窗11a向阀V2的外周流出。由此,阀V2能够利用第一通路11b与第一叶片阀12对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该流体的流动作用下,第二叶片阀15被按压于第二盘14,因此第二开口窗14a封堵,流体不会通过第二通路14b。
在流体自阀V2的外周向内周流动的情况下,流体流入第二通路14b。进而,流体压开第二叶片阀15而自第二开口窗14a向阀V2的内周流入。由此,阀V3能够利用第二通路14b与第二叶片阀15对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该流体的流动作用下,第一叶片阀12被按压于第一盘11,因此第一开口窗11a封堵,流体不会通过第一通路11b。
阀V2是并列设有阀V与阀V1的结构,除了发挥与阀V以及V1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也容许流体的两个方向的流动。由此,在将阀V2设于缓冲器的伸侧室与压侧室之间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对流体自伸侧室朝向压侧室的流动施加阻力,也能够对流体自压侧室朝向伸侧室的流动施加阻力。由此,不仅在缓冲器的伸长工作时能够发挥图5所示的阻尼特性,在收缩工作时也能够发挥图5所示的阻尼特性。
而且,由于阀V2并列设有单向通行的阀V与阀V1,因此能够独立地设定流体自内周向外周通过时的阻尼特性和流体自外周向内周通过时的阻尼特性。
而且,由于在第一叶片阀12与第二叶片阀15之间设有支承构件16,因此能够使支承第一叶片阀12的功能与支承第二叶片阀15的功能汇集于一个支承构件16。由此,能够减少阀V2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全长。
如图10所示,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阀V2与活塞21一起安装于缓冲器D的活塞杆22的顶端。
缓冲器D包括:缸体20;活塞21,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20内,将缸体20内划分成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活塞杆22,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20内,且一端连结于活塞21;以及阀V2,其安装于活塞杆22。在伸侧室R1以及压侧室R2中填充有流体、例如工作油。作为流体,除了工作油之外,还可以使用水、水溶液等液体、气体。此外,在流体为液体的情况下,另外设有对伴随着活塞杆22的在缸体20内进退的体积变化进行补偿的气室、储存箱。
活塞21还具备将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连通的主阻尼通路21a、21b。在活塞21的图10中的上方层叠有对主阻尼通路21a的上端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压侧阻尼阀23。在活塞21的图10中的下方层叠有对主阻尼通路21b的下端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伸侧阻尼阀24。
活塞21、压侧阻尼阀23以及伸侧阻尼阀24组装于设置在活塞杆22的图10中的下端的小径部22a的外周,且被旋装于小径部22a的最下端的活塞螺母25固定。
活塞杆22包括自图10中的下端开口的中空孔22b和自图10中的比活塞21靠上方侧的位置沿活塞杆的径向开口而通往中空孔22b的透孔22c。
阀V2层叠于压侧阻尼阀23的上方,并安装于活塞杆22的小径部22a的外周。阀V2利用活塞螺母25而与活塞21、压侧阻尼阀23以及伸侧阻尼阀24一起固定于活塞杆22。
阀V2的支承构件16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活塞杆22的小径部22a的外径,由此,在支承构件16与活塞杆22之间确保了空间M。若将阀V2组装于活塞杆22,则空间M与透孔22c相对而连通于中空孔22b。因此,空间M经由透孔22c以及中空孔22b而与压侧室R2连通。由于阀V2配置于图10中的比活塞2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阀V2的外周侧为伸侧室R1。
阀V2与主阻尼通路21a、21b并列地设于伸侧室R1与压侧室R2之间。在缓冲器D伸长的情况下,自伸侧室R1流入第二通路14b的液体压开第二叶片阀15,自第二开口窗14a向空间M移动。而且,流体经由透孔22c以及中空孔22b向压侧室R2流出。在缓冲器D收缩的情况下,自压侧室R2经由透孔22c以及中空孔22b向空间M流入的液体通过第一通路11b而压开第一叶片阀12,自第一开口窗11a向伸侧室R1流出。
在缓冲器D的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缓冲器D发挥与液体通过阀V2而带来的压力损失相应的阻尼力,若缓冲器D的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则压侧阻尼阀23以及伸侧阻尼阀24开阀。
因此,如图11所示,缓冲器D的阻尼特性在活塞速度处于微低速区域的情况下成为由第一叶片阀12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c)或者由第二叶片阀15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f),在活塞速度超过微低速区域而处于低速区域的情况下成为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由第一通路11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d)或者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由第二通路14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g),若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则成为由压侧阻尼阀23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e)或者由伸侧阻尼阀24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h)。
由第一叶片阀12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c)与由第一通路11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d)之间的特性切换点处的活塞速度、以及由第二叶片阀15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f)与由第二通路14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g)之间的特性切换点处的活塞速度彼此独立,既可以使两者一致,也可以设定为不同值。
同样,由第一通路11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d)与由压侧阻尼阀23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e)之间的特性切换点处的活塞速度、以及由第二通路14b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g)与由伸侧阻尼阀24决定的特性(图11的线h)之间的特性切换点处的活塞速度也同样能够任意地设定。
例如,能够利用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第一通路11b的截面积与第一叶片阀12的抗挠刚性任意地设定缓冲器D在收缩行程时的微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与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之间的切换速度。能够利用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第一通路1b的截面积与压侧阻尼阀23的开阀压任意地设定缓冲器D在收缩行程时的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与高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之间的切换速度。
能够利用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第二通路14b的截面积与第二叶片阀15的抗挠刚性任意地设定缓冲器D在伸长行程时的微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与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之间的切换速度。能够利用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第二通路14b的截面积与伸侧阻尼阀24的开阀压任意地设定缓冲器D在伸长行程时的低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与高速区域的阻尼特性之间的切换速度。
而且,阀V2也可以配置于比活塞21靠下方的压侧室R2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利用设于活塞杆22的中空孔使阀V2的空间M连通于伸侧室R1即可。具体而言,只要封堵图10的中空孔22b的下端,并另外在活塞杆22的顶端侧设置连通于中空孔22b的径向的透孔而连通于空间M即可。在如此配置的情况下,由于阀V2的第二座构件13配置于活塞杆22的下端,因此通过使第二座构件13作为活塞螺母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在如上述那样配置了阀的情况下,第一叶片阀12以及第一通路11b在缓冲器D伸长时发挥阻尼力,第二叶片阀15以及第二通路14b在缓冲器D收缩时发挥阻尼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也可以将阀V2组装于阻尼力调整型的缓冲器D1。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缓冲器D1包括:缸体30;活塞31,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30内,将缸体30内划分成伸侧室R3与压侧室R4;活塞杆32,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30内,且一端连结于活塞21;主阻尼通路31a、31b,其设于活塞31,并将伸侧室R3与压侧室R4连通;中空孔32b,其自活塞杆32的顶端开口而通往压侧室;分隔构件33,其安装于活塞杆32的外周上的比活塞31靠伸侧室侧的位置;阀V2,其夹设于活塞杆32的外周上的位于活塞31与分隔构件33之间的部分;筒状的罩部17b,其设于阀V2的第一座构件17,并嵌合于分隔构件33的外周;室L,其由分隔构件33与第一座构件17形成;副阻尼通路33a、33b,其形成于分隔构件33,使室L向伸侧室R3连通;第一旁通口32c,其设于活塞杆32,将中空孔32b与室L之间连通;第二旁通口32d,其设于活塞杆32,将中空孔32b与阀V2的空间M之间连通;以及旋转阀RV,其以能够沿周向转动的方式收装于中空孔32b内,用于对第一旁通口32c以及第二旁通口32d进行开闭。
此外,与缓冲器D相同,在伸侧室R3以及压侧室R4中填充有流体、例如工作油。而且,为了对活塞杆32在缸体30内进退时的体积进行补偿,另外设有气室、储存箱。
在活塞31的图12中的上方层叠有将主阻尼通路31a的上端开口部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主压侧阻尼阀34。在活塞31的图12中的下方层叠有对主阻尼通路31b的下端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主伸侧阻尼阀35。
在分隔构件33的图12中的上方层叠有对副阻尼通路33a的上端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副压侧阻尼阀36。在分隔构件33的图12中的下方层叠有对副阻尼通路33b的下端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由环状的层叠叶片阀构成的副伸侧阻尼阀37。
阀V2配置于主压侧阻尼阀34与副伸侧阻尼阀37之间,第一座构件17的形状与阀V2的形状局部不同。阀V2的第一座构件17在与第一座构件10相同形状的座主体17a的背面具有筒状的罩部17b。在罩部17b的内周嵌合有分隔构件33。
在副伸侧阻尼阀37与第一座构件17中的座主体17a之间夹设有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隔件38。隔件38具有将室L与隔件38内连通的连通孔38a。
活塞31、主压侧阻尼阀34、主伸侧阻尼阀35、阀V2、隔件38、副压侧阻尼阀36、分隔构件33以及副伸侧阻尼阀37以层叠的状态安装于设于活塞杆32的下端的小径部32a的外周,并利用活塞螺母39固定于活塞杆32。
活塞杆32具有自下端开口的中空孔32b。中空孔32b利用自活塞杆32的侧方开口的第一旁通口32c通往室L,并利用自活塞杆32的侧方开口的第二旁通口32d通往空间M。
副阻尼通路33a、33b在伸侧室R3与压侧室R4之间相对于主阻尼通路31a、31b并列设置。阀V2也相同地在伸侧室R3与压侧室R4之间相对于主阻尼通路31a、31b并列设置。
以沿周向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中空孔32b内的筒状的旋转阀RV包括:阀口40、41,其设于能够与第一旁通口32c相对的位置,且将内外连通;以及阀口42、43,其设于能够与第二旁通口32d相对的位置,且将内外连通。阀口40与阀口42沿轴向穿设于同一线上。阀口41与阀口43穿设于彼此沿周向偏离的位置、并且是也相对于阀口40、42沿周向偏离的位置。
使旋转阀RV沿周向旋转,使阀口40与第一旁通口32c相对,使阀口42与第二旁通口32d相对,从而使通往副阻尼通路33a、33b的第一旁通口32c与通往阀V2的第二旁通口32d开放。由此,能够使并列配置于主阻尼通路31a、31b的副阻尼通路33a、33b与阀V2有效地发挥功能。
若使旋转阀RV沿周向旋转,使阀口41与第一旁通口32c相对,利用旋转阀RV的侧面封堵第二旁通口32d,则通往阀V2的流路被切断,因此能够仅使主阻尼通路31a、31b以及副阻尼通路33a、33b有效地发挥功能。
而且,若使旋转阀RV沿周向旋转,利用旋转阀RV的侧面封堵第一旁通口32c,使阀口43与第二旁通口32d相对,则通往副阻尼通路33a、33b的流路被切断,因此能够仅使主阻尼通路31a、31b以及阀V2有效地发挥功能。
而且,若使旋转阀RV沿周向旋转,利用旋转阀RV的侧面封堵第一旁通口32c与第二旁通口32d,则通往副阻尼通路33a、33b以及阀V2的流路被切断,因此能够仅使主阻尼通路31a、31b有效地发挥功能。
若将阀V2应用于这种缓冲器D1,则通过操作旋转阀RV,能够设定是否使副阻尼通路33a、33b以及阀V2发挥功能,从而能够调节阻尼力。
另外,由于使罩部17b与阀V2的第一座构件17一体化,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形成室L的罩,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本申请基于2012年8月1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77904要求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照的方式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阀,其中,该阀包括:
环状的盘,其具有开口窗和自内周或者外周通往上述开口窗的通路;以及
环状的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盘,用于对上述开口窗进行开闭;
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层叠于上述叶片阀的与上述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并以仅使上述盘的上述开口窗能够开放的方式支承上述叶片阀;以及
座构件,该座构件层叠于上述盘的与上述叶片阀相反的一侧的表面,
上述开口窗以及上述通路由沿轴向贯穿上述盘的孔形成,
上述通路通过利用上述座构件与上述叶片阀夹持上述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上述座构件具有与上述盘、上述叶片阀以及上述支承构件嵌合从而使上述盘停止旋转,并沿径向对上述盘、上述叶片阀以及上述支承构件进行定位的突起。
2.一种阀,其中,该阀包括:
环状的盘,其具有开口窗和自内周或者外周通往上述开口窗的通路;以及
环状的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盘,用于对上述开口窗进行开闭;
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层叠于上述叶片阀的与上述盘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并以仅使上述盘的上述开口窗能够开放的方式支承上述叶片阀;以及
座构件,该座构件层叠于上述盘的与上述叶片阀相反的一侧的表面,
上述开口窗以及上述通路由沿轴向贯穿上述盘的孔形成,
上述通路通过利用上述座构件与上述叶片阀夹持上述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上述支承构件包括:环状的主体部;定位筒,其设于上述主体部的下端外周,嵌合于上述盘、上述叶片阀以及上述座构件的外周而将上述盘、上述叶片阀以及上述座构件沿径向定位。
3.一种阀,其中,该阀包括:
环状的第一座构件;
环状的第一盘,其层叠于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开口窗和自内周通往上述第一开口窗的第一通路;
环状的第一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第一盘,并且内周被上述第一座构件沿径向定位,该第一叶片阀用于对上述第一开口窗进行开闭;
环状的第二座构件;
环状的第二盘,其层叠于上述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开口窗和自外周通往上述第二开口窗的第二通路;
环状的第二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第二盘,用于对上述第二开口窗进行开闭;以及
环状的支承构件,其夹设于上述第一叶片阀与上述第二叶片阀之间,将上述第一叶片阀支承为上述第一叶片阀的外周能够挠曲,并且将上述第二叶片阀支承为上述第二叶片阀的内周能够挠曲,
上述第一通路通过利用上述第一座构件与上述第一叶片阀夹持上述第一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上述第二通路通过利用上述第二座构件与上述第二叶片阀夹持上述第二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4.一种缓冲器,其中,该缓冲器包括:
缸体;
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缸体内,并将上述缸体内划分成伸侧室与压侧室;以及
活塞杆,其一端连结于上述活塞;其中,
该缓冲器包括阀,该阀具有:
环状的第一座构件;
环状的第一盘,其层叠于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第一开口窗和自内周通往上述第一开口窗的第一通路;
环状的第一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第一盘,并且内周被上述第一座构件沿径向定位,该第一叶片阀用于对上述第一开口窗进行开闭;
环状的第二座构件;
环状的第二盘,其层叠于上述第二座构件,具有第二开口窗和自外周通往上述第二开口窗的第二通路;
环状的第二叶片阀,其层叠于上述第二盘,用于对上述第二开口窗进行开闭;以及
环状的支承构件,其夹设于上述第一叶片阀与上述第二叶片阀之间,将上述第一叶片阀支承为上述第一叶片阀的外周能够挠曲,并且将上述第二叶片阀支承为上述第二叶片阀的内周能够挠曲,该支承构件的内径大于上述活塞杆的外径,
上述阀以面向上述伸侧室以及上述压侧室中的一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活塞杆的外周,
由上述第一座构件、上述第二座构件以及上述支承构件形成的空间经由上述活塞杆内连通于上述伸侧室以及压侧室中的另一者,
上述第一通路通过利用上述第一座构件与上述第一叶片阀夹持上述第一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上述第二通路通过利用上述第二座构件与上述第二叶片阀夹持上述第二盘而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上述支承构件具有通过嵌合上述第二盘以及上述第二叶片阀而将上述第二盘以及上述第二叶片阀沿径向定位的筒状的定位筒,
上述定位筒具有自外周开口而连通于上述第二通路的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上述第一座构件具有将上述第一盘、上述第一叶片阀以及上述支承构件的内周沿径向定位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上述缓冲器包括:
主阻尼通路,其设于上述活塞,并将上述伸侧室与上述压侧室之间连通;
中空孔,其自上述活塞杆的顶端开口而通往上述压侧室;
分隔构件,其安装于上述活塞杆的外周上的比上述活塞靠伸侧室侧的位置;
筒状的罩部,其设于上述第一座构件,并嵌合于上述分隔构件的外周;
室,其由上述分隔构件与上述第一座构件形成;
副阻尼通路,其形成于上述分隔构件,将上述室与上述伸侧室之间连通;
第一旁通口,其设于上述活塞杆,并将上述中空孔与上述室之间连通;
第二旁通口,其设于上述活塞杆,并将上述中空孔与上述空间之间连通;以及
旋转阀,其以能够沿周向转动的方式插入到上述中空孔内,用于对上述第一旁通口以及上述第二旁通口进行开闭。
CN201380038390.5A 2012-08-10 2013-08-01 阀以及缓冲器 Active CN104471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7904 2012-08-10
JP2012177904A JP5883362B2 (ja) 2012-08-10 2012-08-10 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PCT/JP2013/070852 WO2014024765A1 (ja) 2012-08-10 2013-08-01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1274A CN104471274A (zh) 2015-03-25
CN104471274B true CN104471274B (zh) 2016-11-02

Family

ID=50067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8390.5A Active CN104471274B (zh) 2012-08-10 2013-08-01 阀以及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97436B2 (zh)
JP (1) JP5883362B2 (zh)
CN (1) CN104471274B (zh)
DE (1) DE112013003985T5 (zh)
WO (1) WO20140247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8526A (zh) * 2014-10-29 2017-09-26 苏哈什·维·苏普内卡尔 流量控制阀
RU178990U1 (ru) * 2016-09-15 2018-04-24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Ростар" Демпф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DE102017216485A1 (de) * 2017-09-18 2018-12-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eines Kraftfahrzeugs
WO2019128793A1 (zh) * 2017-12-27 2019-07-04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单向阀及涡旋压缩机
JP6738368B2 (ja) * 2018-03-30 2020-08-12 Kyb株式会社 バルブシート部材、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WO2020195011A1 (ja) * 2019-03-26 2020-10-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2372B1 (en) * 2000-01-03 2002-05-07 Tenneco Automotive Inc. Ported disc variable bleed orifice
CN101793303A (zh) * 2008-12-25 2010-08-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6113A (en) * 1987-11-19 1994-05-31 Atsugi Motor Parts Company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01102536U (zh) * 1987-12-28 1989-07-11
US4972929A (en) * 1989-06-07 1990-11-27 Lord Corporation Bidirectional dual disc valve assembly
US5332069A (en) * 1989-08-31 1994-07-26 Kayab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ock absorber
US5129488A (en) * 1989-11-16 1992-07-14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US5325942A (en) * 1991-03-14 1994-07-05 Monroe Auto Equipment Company Tunable hydraulic valve for shock absorber
US6533085B2 (en) * 2001-05-31 2003-03-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odular blow-off valve for automotive damper
JP2003014028A (ja) * 2001-06-28 2003-01-15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2003042214A (ja) 2001-07-31 2003-02-13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
DE10351357B3 (de) * 2003-11-04 2005-02-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 mit richtungsabhängig schaltbaren Querschnitt
JP2008309214A (ja) * 2007-06-13 2008-12-25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発生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2372B1 (en) * 2000-01-03 2002-05-07 Tenneco Automotive Inc. Ported disc variable bleed orifice
CN101793303A (zh) * 2008-12-25 2010-08-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3362B2 (ja) 2016-03-15
JP2014035050A (ja) 2014-02-24
DE112013003985T5 (de) 2015-05-07
US9297436B2 (en) 2016-03-29
WO2014024765A1 (ja) 2014-02-13
CN104471274A (zh) 2015-03-25
US20150204408A1 (en) 2015-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1274B (zh) 阀以及缓冲器
CN108027005B (zh) 缓冲器
CN105370789B (zh) 具有液压机械冲程止挡装置的液压悬挂阻尼器
US9920810B2 (en) Damping valve for a shock absorber
CN104204602B (zh) 振幅敏感的液压阻尼器
CN104214266B (zh) 频敏型减震器
CN101893054B (zh) 阻尼机构
JP5960034B2 (ja)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懸架装置
US20150210136A1 (en) Shock absorber
JP5781479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EP2034212B1 (en) Damping force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shock absorber
CN105593564A (zh) 液压缓冲器
CN106133385A (zh) 隔振装置
CN106133384A (zh) 隔振装置
ITTO20090681A1 (it) Valvola passiva di controllo del flusso e ammortizzatore a smorzamento regolabile comprendente tale valvola
CN105658990A (zh) 隔振装置
CN105757160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4321555B (zh) 阻尼阀
CN108779828A (zh) 具有缓冲阀的减震器
CN107002810A (zh) 阻尼阀和缓冲器
JP2017002989A (ja) 緩衝器
US9033123B2 (en) Valve structure
CN103348155B (zh) 阻尼装置
CN110366648A (zh) 隔振装置
CN101793303A (zh) 缓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