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900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900A
CN109790900A CN201780059744.2A CN201780059744A CN109790900A CN 109790900 A CN109790900 A CN 109790900A CN 201780059744 A CN201780059744 A CN 201780059744A CN 109790900 A CN109790900 A CN 109790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iston
disk
access
damp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97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0900B (zh
Inventor
山下干郎
品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90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0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60G2500/11Damp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8/00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e.g. variability, frequency-dependence
    • F16F2228/06Stiffness
    • F16F2228/066Variable stiff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缓冲器具备: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备阻尼阀和背压室,该阻尼阀设置于通过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流出的第一通路,该背压室使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阻尼阀;背压室流入通路,其从第一通路向背压室导入工作流体;阻尼阀具有:第一阀,其对活塞的第一通路的开口进行开闭,并且与活塞抵接;第二阀,其比第一阀径小,并且设置在第一阀的开阀侧;先导阀,其使外周部所具有的密封部件能够滑动且紧密地嵌合于先导外壳的圆筒状部而形成背压室。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16年9月27日、申请号为特愿2016-188037号的日本申请要求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通过背压室的内压对盘阀的开阀压力进行调节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49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缓冲器中,要求使阀开阀时的过渡特性平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阀开阀时的过渡特性平滑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缓冲器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并且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这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体的外部;第一通路,其设置于所述活塞,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所述工作流体从缸体内的所述第一室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备阻尼阀和背压室,该阻尼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该背压室使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所述阻尼阀;背压室流入通路,其将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导入所述背压室;所述阻尼阀具有:第一阀,其对形成于所述活塞的所述第一通路的开口进行开闭,并且与所述活塞抵接;第二阀,其外径比所述第一阀小,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的开阀侧;先导阀,其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使所述密封部件能够滑动且紧密地嵌合于包含圆筒状部的先导外壳的所述圆筒状部而形成所述背压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第一形态的缓冲器可以具有:第二通路,其从所述第一通路至所述背压室的任一部位分支;壳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并且在内侧配置有所述活塞杆;第三阀,其为环状并且能够挠曲,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并且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之间或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通过所述第三阀划分设置的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室;所述第三阀截断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在第一或第二形态的缓冲器中,所述第二阀可以由外径与所述第一阀相同的同径部、以及外径比所述同径部小的小径部构成,通过所述第二阀的所述同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使所述第一阀阶段性地开阀。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在第一至第三形态中任一形态的缓冲器中,所述背压室流入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外周部可以使用切除通路槽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缓冲器中的阀开阀时的过渡特性平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阀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第二阀的盘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7是表示具备压力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和具备流量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以及阻尼力产生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附图中的上侧为“上”、以附图中的下侧为“下”而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多筒型的油压缓冲器,具备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省略图示)的缸体2。缸体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以及罩5,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外筒4比内筒3径大且以覆盖内筒3的方式呈同心状设置。罩5设置为覆盖外筒4的上部开口侧。
外筒4由圆筒状的筒体部件11和底部件12构成。底部件12嵌合固定在筒体部件11的下部侧而将筒体部件11的下部封堵。在底部件12上,在与筒体部件11相反的外侧固定有吊耳13。
罩5具有筒状部15和内凸缘部16。内凸缘部16从筒状部15的上端侧向径向内侧延伸突出。罩5以利用内凸缘部16覆盖筒体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利用筒状部15覆盖筒体部件11的外周面的方式覆盖筒体部件11。在该状态下,向径向内侧扣压罩5和筒状部15的一部分而使罩5固定于筒体部件11。
缓冲器1具备能够滑动地嵌装在缸体2的内筒3内的活塞18。该活塞18将内筒3内划分成一方的上室19(第一室)和另一方的下室20(第二室)这两个室。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和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一端侧配置在缸体2的内筒3内而与活塞18连结,另一端侧延伸到缸体2的外部。活塞18以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在增加活塞杆21从缸体2突出的突出量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减少活塞杆21从缸体2突出的突出量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内筒3以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在比杆引导件22靠缸体2的外部侧即上侧安装有密封部件23。在杆引导件22与密封部件23之间设有摩擦部件24。杆引导件22、密封部件23以及摩擦部件24都具有环形状。活塞杆21能够滑动地插通于这些杆引导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而从缸体2的内部延伸到外部。
杆引导件22限制活塞杆21的径向移动并且使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对其进行支承,对该活塞杆21的移动进行引导。密封部件23的外周部紧贴于外筒4,密封部件23的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外筒4内的储液室6的高压气体以及油液向外部泄漏。摩擦部件24的内周部与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摩擦部件24对活塞杆21产生摩擦阻力。另外,摩擦部件24不是以密封为目的部件。
杆引导件22的外周部形成为上部比下部径大的台阶状。杆引导件22在小径的下部嵌合于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在大径的上部嵌合于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置有划分下室20和储液室6的底阀25。在该底阀25嵌合有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外筒4的上端部的一部分被向径向内侧扣压(未图示),该扣压部分和杆引导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径比其小的安装轴部28。安装轴部28配置在缸体2内而安装有活塞18等。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成为沿轴正交方向扩展的轴台阶部29。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形成有通路槽30以及外螺纹31。通路槽30在轴向的中间位置以沿轴向切口而延伸的方式形成。外螺纹31形成于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的轴向上的与主轴部27位于相反侧的前端位置。通路槽30形成为,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的剖面形状呈长方形、正方形、D形中的任一形状。
在活塞杆21,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杆引导件22之间的部分设有均为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和缓冲体33。止动部件32在内周侧插入有活塞杆21,被扣压固定于向主轴部27的径向内侧凹的固定槽34。缓冲体33在内侧插入有活塞杆21,并且配置在止动部件32与杆引导件22之间。
关于缓冲器1,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体2突出的突出部分配置于上部而由车身支承,缸体2侧的吊耳13配置于下部而与车轮侧连结。也可以与之相反,构成为缸体2侧由车身支承,活塞杆21连结于车轮侧。若车轮伴随着行驶而振动,则随着该振动,伴缸体2与活塞杆21的位置相对地变化。上述变化由在活塞18以及活塞杆21的至少某一方形成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抑制。如以下详细叙述那样,在活塞18以及活塞杆21的至少某一方形成的流路流路的流体阻力形成为因振动的速度、振幅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能够改善车身的驾乘感受。在上述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除车轮中产生的振动之外,还作用伴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车身产生的惯性力、离心力。例如行驶方向因方向盘操作而变化,由此在车身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上述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以下说明那样,缓冲器1相对于以伴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在车身产生的力为基础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可得到车辆行驶中的较高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活塞18由活塞主体35和滑动部件36构成。活塞主体35是支承于活塞杆21的金属制的部件。滑动部件36是一体地安装于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而在内筒3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
在活塞主体35设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多个(图2中,由于是剖面的关系而仅图示一处)的第一通路孔37、以及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多个(图2中,由于是剖面的关系而仅图示一处)的第二通路孔39。多个第一通路孔37在圆周方向上,在各第一插通孔37间隔着一处第二通路孔39地以等间距形成,构成通路孔37、39的总数中的半数。多个第一通路孔37的活塞18的轴向的第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的第二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如图3所示,在这些第一通路孔37设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1。阻尼力产生机构41构成为,将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第一通路)开闭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一端侧即轴向的下室20侧,安装于活塞杆21。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下室20侧,使得形成于多个第一通路孔37各自的内侧的通路38成为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换句话说是伸长行程中从一方的上室19朝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通路。对各通路38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抑制伸长侧的通路38的油液的流动而使阻尼力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以在与活塞18为轴向相反的一侧邻接于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方式安装有阻尼力可变机构43。阻尼力可变机构43是感应活塞18的往复移动的频率(以下,称作“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机构。
关于图2所示的构成多个通路孔37、39中的剩余的半数的第二通路孔39,在圆周方向上,在各第二插通孔39间隔着一处第一通路孔37地以等间距形成。第二通路孔39的活塞18的轴向的第二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的第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在各第二通路孔39设有阻尼力产生机构42。阻尼力产生机构42构成为,将各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开闭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第一侧即轴向的上室19侧,安装于活塞杆21。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上室19侧,使得形成于多个第二通路孔39各自的内侧的通路40成为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换句话说是压缩行程中从下室20朝向上室19流出油液的通路。对这些通路40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成为抑制压缩侧的通路40的油液的流动而使阻尼力产生的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通过以上的构成,多个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以及多个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以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在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过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方式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其结果是,通路38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向伸长侧(图2的上侧)移动时供油液通过,通路40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向压缩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供油液通过。
活塞主体35具有大致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而用于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嵌合孔45。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中的嵌合孔45与第一通路孔37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内周侧。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中的嵌合孔45与第二通路孔39之间的部分支承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内周侧。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第一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径向外侧,形成有作为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7。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第二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径向外侧,形成有作为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9。活塞主体35的嵌合孔45具有位于轴向的阀座部49侧的小径孔部201、以及径比小径孔部201大且位于比小径孔部201靠轴向的阀座部47侧的大径孔部202。在小径孔部201中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活塞主体35在阀座部47中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阀座部47的径向外侧)形成为轴向高度比阀座部47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同样,活塞主体35在阀座部49中的与嵌合孔45相反的一侧(阀座部49的径向外侧)形成为轴向高度比阀座部49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如图3所示,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是压力控制型的阀机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具有一个盘51、一个盘211、一个盘212、一个盘213(第二阀)、一个先导阀52、一个盘53、一个盘54、一个先导外壳55、一个盘56、一个盘57、一个盘58、一个盘59、一个盘60、一个盘61、以及一个盘62。盘51、53、54、56~62、211、212、213以及先导外壳55为金属制。盘51、53、54、56~62、211、212、213都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平板形状。先导阀52以及先导外壳55都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形状。盘213以外的盘51、53、54、56~62、211、212具有圆板形状。
先导外壳55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底部71、形成于底部71的内周侧并沿着底部7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72、以及形成于底部71的外周侧并沿着底部7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73(圆筒状部)。底部71相对于内侧圆筒状部72以及外侧圆筒状部73偏向轴向的第二侧。在底部71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74。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周,在轴向的底部71侧形成有小径孔部75,在轴向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径比小径孔部75大的大径孔部76。在小径孔部75中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上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先导外壳55的端部支承盘54的内周侧,内侧圆筒状部72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部支承盘56的内周侧。外侧圆筒状部73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先导外壳55的端部成为环状的阀座部79。先导外壳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与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包含贯通孔74在内地构成了沿活塞18的方向对先导阀52施加压力的背压室80。
如图4所示,盘51具有比阀座部47的内径小的外径。在盘51形成有从嵌合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87。切口87内的通路始终与活塞18的通路38连通。通路38经由切口87内的通路而始终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和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连通。
盘211具有比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外径大的外径。盘211抵接于阀座部47,通过相对于阀座部47分离以及抵接而将形成于活塞18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的开口开闭。在盘211外周侧形成有切口215,切口215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7。由此,切口215的内侧构成了使通路38始终与下室20的固定孔口216连通。盘212的外周部为圆形,具有与盘211的外径同径的外径。盘211、212抵接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构成了通过相对于阀座部47分离以及抵接而将形成于活塞18的通路38的开口开闭的抵接阀221(第一阀)。
如图5所示,盘213在中央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25,并具有在该贯通孔225的一个径向上较长的带板形状。盘213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状的外缘部226、以及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鼓出的圆弧形状的一对外缘部227。圆弧形状的一对外缘部227配置于以贯通孔225的中心为中心的同一圆上,该圆的直径具有盘213的外径。盘213如图4所示那样在贯通孔225中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213的外径比具有相同外径的盘211、212所构成的抵接阀221小。盘213设置在抵接阀221中的与阀座部47相反的一侧、换句话说是开阀侧。盘213(第二阀)具有与抵接阀221(第一阀)成为同径部的外缘部227、以及成为径比抵接阀221小的小径部的外缘部226,利用盘213的同径部和小径部,抵接阀221能够阶段性地开阀。
先导阀52由金属制的盘85和固定于盘85的橡胶制的密封部件86构成。盘85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形状。盘85具有比盘211、212所构成的抵接阀221的外径大一些的外径。密封部件86固定于盘85中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的外周侧,具有圆环形状。换言之,先导阀52在其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86。
密封部件86遍及整周地与先导外壳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使先导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始终密封。换言之,先导阀52使密封部件86能够滑动并且紧密地嵌合于先导外壳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其结果是,先导阀52与先导外壳55在彼此之间形成了背压室80。
在抵接阀221中,盘211如上所述能够落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抵接阀221、盘213以及先导阀52构成了在形成于活塞18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设置的阻尼阀231。阻尼阀231构成为,抑制因活塞18向伸长侧(图4的上侧)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产生阻尼力。先导阀52与先导外壳55之间的背压室80使内压向活塞18的方向、换句话说是使抵接阀221落座于阀座部47的闭阀方向作用于阻尼阀231。阻尼阀231是具有背压室80的先导类型的阻尼阀。阻尼阀231以及背压室80构成了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换言之,阻尼力产生机构41具备阻尼阀231以及背压室80。
盘53的外径与先导外壳55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盘53侧的端部的外径同径,比大径孔部76的内径大。盘54的外径比内侧圆筒状部72的与其接触的部分的外径大。在盘54形成有从嵌合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91。切口91内的通路始终与背压室80连通。背压室80经由该切口91内的通路而始终与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和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连通。
盘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以及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成为背压室流入通路235。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使活塞18的通路38与背压室80始终连通而从通路38向背压室80导入油液。若盘211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离开而打开,则阻尼阀231使来自通路38的油液经由在活塞18与先导外壳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沿径向扩展的通路88而流向下室20。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经由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将油液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背压室80,通过背压室80的压力控制阻尼阀231的开阀。
如图3所示,盘56具有比先导外壳55的阀座部79的内径小的外径。盘57具有比阀座部79的外径大一些的外径,并能够落座于阀座部79。在盘57的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3。切口93沿径向横切阀座部79。
盘58、盘59以及盘60具有与盘57的外径同径的外径。盘61的外径比盘60的外径小。盘62的外径比盘61的外径大且比盘60的外径小。
盘57~60能够离开、落座于阀座部79,并构成了盘阀99。盘57~60从阀座部79离开,从而使背压室80与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它们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背压室80被先导阀52、先导外壳55、以及盘阀99包围而形成。盘57的切口93的内侧构成了即使盘57处于抵接于阀座部79的状态也使背压室80与下室20的固定孔口100连通。盘62在盘阀99向打开方向变形时,抵接于盘60而抑制盘阀99的变形。
如图2所示,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从轴向的活塞18侧依次具有一个盘111、一个盘112、多个盘113、多个盘114、一个盘115、一个盘116、以及一个环状部件117。盘111~116以及环状部件117为金属制,均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形状。
盘111的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小。盘112具有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外径大一些的外径,并构成为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9。在盘112的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21。切口121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9。
多个盘113是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具有与盘112的外径同径的外径。多个盘114是相同材质且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具有比盘113的外径小的外径。盘115的外径比盘114的外径小。盘116的外径比盘114的外径大且比盘113的外径小。环状部件117具有比盘116的外径小的外径,相比于盘111~116厚且高刚性。环状部件117抵接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
盘112~114能够离开、落座于阀座部49,并构成了盘阀122。盘112~114从阀座部49离开,从而能够使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向上室19开放,抑制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盘112的切口121构成了即使盘112处于抵接于阀座部49的状态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123。盘116限制盘阀122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图3所示的伸长侧的盘阀99、压缩侧的盘阀122均为内周夹紧的盘阀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伸长侧以及压缩侧的盘阀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即可。伸长侧以及压缩侧的盘阀例如也可以采用由线圈弹簧对盘阀施力的升降类型的阀,另外,也可以是提升阀。
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从轴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侧起依次具有一个壳体主体131、一个盘132、两个盘133以及一个分隔盘134(第三阀)、多个盘135以及盖部件139。壳体主体131、盘132、133、135以及盖部件139为金属制。盘132、133、135都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形状。壳体主体131以及盖部件139都具有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形状,构成了壳体140。换言之,在壳体140的内侧配置有活塞杆21。
壳体主体13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141、内侧圆筒状部142、座部143、以及筒状部166。内侧圆筒状部142是形成于基部141的内周侧并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座部143是形成于基部141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靠外周侧并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的部件。筒状部166是形成于基部141的比座部143靠外周侧并沿着基部141的厚度方向的圆筒状的部件。内侧圆筒状部142从基部141向轴向两侧突出。座部143从基部141仅向轴向单侧突出。筒状部166从基部141仅向与座部143同侧突出。在内侧圆筒状部142的内侧,在轴向上的座部143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形成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小径孔部145,在轴向的座部143侧,形成有径比小径孔部145大的大径孔部146。盖部件139嵌合于壳体主体131的筒状部166,由盖部件139和壳体主体131构成筒状的壳体140。
壳体主体131的内侧圆筒状部142在其轴向的小径孔部145侧的端部支承盘62的内周侧,在其轴向的大径孔部146侧的端部支承盘132的内周侧。壳体主体131的座部143在其突出前端侧的端部支承环状的分隔盘134的外周侧。在座部143沿周向局部地形成切口203,壳体主体131中的座部143的径向内侧与径向外侧始终连通。
盘132的外径比内侧圆筒状部142的与其接触的部分大,且比座部143的内径小。在盘132形成有从嵌合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151。切口151沿径向横切内侧圆筒状部142向盘132接触的接触部分。两个盘133的外径比盘132的外径小。
分隔盘134由金属制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盘155、以及固定于盘155的外周侧的橡胶制的弹性密封部件156构成。分隔盘134整体为圆环状,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换句话说是能够挠曲。盘155具有能够在内侧沿径向具有间隙地配置盘133的内径,厚度比盘133的两个量的厚度薄。盘155具有比壳体主体131的座部143的外径大的外径。
弹性密封部件156呈圆环状地固定于盘155的外周侧。弹性密封部件156具有密封主体部158和多个突出部159。密封主体部158是从盘155向轴向的盖部件139的相反侧突出的圆环状的部件。突出部159从盘155向轴向的盖部件139侧以圆环状在多个位置突出。在盘155和壳体主体131之间设置环状的间隙,弹性密封部件156经由该间隙将密封主体部158与多个突出部159固定于盘155的两面。通过这种构成,使弹性密封部件156向盘155的固定容易。
在密封主体部158中,盘155侧的端部的内径、换句话说是最小内径比座部143的外径大。由此,在分隔盘134中,盘155能够落座于壳体主体131的座部143。多个突出部159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利用相邻的突出部159之间的间隙,从多个突出部159抵接于盖部件139的状态起,下室20的压力变得比后述的可变室171高压时,成为分隔盘134的盘155落座于座部143的状态。另外,由于在座部143设有切口203,因此盘155的设置密封主体部158的一侧和设置突出部159的一侧的受压面积成为相同的程度。
盘135的外径比分隔盘134的盘155的内径大。由此,分隔盘134的内周侧配置于盘132与盘135之间,并抵接而支承于盘135。分隔盘134构成为,在盘132与盘135之间,内周侧能够在两个盘133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移动。另外,分隔盘134在作为非支承侧的外周侧设有将与其壳体140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156。在分隔盘134中,弹性密封部件156接触壳体140而相对于壳体140定心。换言之,分隔盘134具备其内周侧不从两面侧被夹紧、而是仅单面侧支承于盘135的单纯支承构造。
盖部件139为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有孔圆板状,嵌合于壳体主体131的筒状部166内。在盖部件139,在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67。贯通孔167形成于盖部件139中的比盘135靠径向外侧。贯通孔167因盘155挠曲从而形成于比与盖部件139接触的弹性密封部件156的接触部分更靠径向内侧。
分隔盘134的密封主体部158遍及整周地与壳体主体131的筒状部166的内周面接触,将分隔盘134与筒状部166的间隙密封。即,分隔盘134是填料阀(packing valve)。即使分隔盘134在壳体140内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形,密封主体部158也将分隔盘134与筒状部166的间隙始终密封。分隔盘134通过其密封主体部158遍及整周地与筒状部166接触,从而如上所述相对于壳体140定心。分隔盘134将壳体140内划分成壳体主体131的基部141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以及盖部件139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2。换言之,两个可变室171、172利用分隔盘134划分而设置在壳体140内。可变室171经由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而与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连通。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而与下室20连通。
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在活塞杆21的径向上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盘51的切口87、盘54的切口91、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以及盘132的切口151对置。由此,经由盘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以及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活塞18的通路38、背压室80、以及可变室171始终连通。
如上所述,盘51的切口87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以及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构成了使活塞18的通路38与背压室80始终连通的背压室流入通路235。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从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向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延伸。通路槽30内的该部分、壳体主体131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盘132的切口151内的通路、壳体140内的可变室171、172、以及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成为分支通路241(第二通路)。分支通路241从自通路38到背压室80的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分支而与下室20连通。
换言之,经由该分支通路241的一部分、背压室流入通路235的一部分即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的一部分,背压室80始终与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连通。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而始终与下室20连通。
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140设置在分支通路241。由此,在壳体140的内部,利用分隔盘134划分设置分支通路241的一部分即两个可变室171、172。在这里,分支通路241从通路38至背压室80的任一部位分支即可。
分隔盘134能够在如下范围内变形:内周侧在盘132与盘135之间移动,且外周侧在座部143与盖部件139之间移动。这里,从轴向的第一侧支承分隔盘134的盘155的外周侧的座部143、与从轴向的第二侧支承盘155的内周侧的盘135之间的轴向的最短距离比盘155的轴向的厚度小。由此,在可变室171、172同压时,盘155在变形了一些的状态下,因自身的弹力而遍及整周地与座部143和盘135压接。
分隔盘134在其内周侧遍及整周地与盘135接触的状态下,将分支通路241的可变室171、172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分隔盘134在其内周侧从盘135分离的状态下,允许可变室171与可变室172、换句话说是与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由此,分隔盘134的内周侧与盘135在分支通路241中构成了限制从可变室171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动、另一方面允许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的油液的流动的止回阀245。
止回阀245在上室19侧的压力比下室20的压力高的伸长行程中,将能够经由活塞18的通路38以及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将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分支通路241截断。另一方面,止回阀245在上室19侧的压力比下室20的压力低的压缩行程中,使能够经由活塞18的通路38以及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将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分支通路241为连通状态。
止回阀245是其阀芯即分隔盘134的整体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自由阀。另外,分隔盘134也可以设定为,与可变室171、172的压力状态无关地使其内周的整周始终与盘135接触,并构成为始终将分支通路241的可变室171、172间的流通截断。即,分隔盘134截断向分支通路241的至少一方的流通即可。
在活塞杆21,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环状部件117、盘116、盘115、多个盘114、多个盘113、盘112、盘111、活塞18、盘51、盘211、盘212、盘213、先导阀52、盘53、盘54、先导外壳55、盘56、盘57、盘58、盘59、盘60、盘61、盘62、壳体主体131、盘132、以及多个盘133按照该顺序重叠于轴台阶部29。此时,先导外壳55使先导阀52的密封部件86嵌合于外侧圆筒状部73。
另外,在使盘133插通于内侧的状态下,分隔盘134与壳体主体131的座部143重叠。此时,分隔盘134的弹性密封部件156嵌合于壳体主体131的筒状部166。而且,在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各自的内侧的状态下,多个盘135以及盖部件139按照该顺序重叠于盘133以及分隔盘134的盘155。除此之外,多个盘248、以及与环状部件117为通用部件的环状部件175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内侧而与盖部件139重叠。
在这样配置了部件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175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外螺纹31螺合有螺母176。由此,环状部件117、盘116、盘115、多个盘114、多个盘113、盘112、111、活塞18、盘51、盘211、盘212、盘213、先导阀52、盘53、54、先导外壳55、盘56~62、壳体主体131、盘132、多个盘133、多个盘135、盖部件139、多个盘248以及环状部件175各自的内周侧或者全部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与螺母176夹持并在轴向上被夹紧。此时,分隔盘134的内周侧未在轴向上被夹紧。螺母176例如是通用的六角螺母。
如上所述,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伸长侧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以在各个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的状态,利用螺母176紧固于活塞杆21。换言之,构成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壳体主体131、盘132、多个盘133、多个盘135以及盖部件139、活塞18在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的状态下,利用螺母176紧固于活塞杆21。另外,也能够在预先组装了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状态下组装于活塞杆21。在该情况下,取代活塞杆21而使虚设的杆插通,抽出该虚设的杆并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向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内周侧插通。在设为预先组装了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向壳体主体131的筒状部166压入而固定盖部件139。
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有上述底阀25。该底阀25具有底阀部件191、盘192、盘193、以及安装销194。底阀部件191是将下室20与储液室6分隔的部件。盘192设置在该底阀部件191的下侧、换句话说是储液室6侧。盘193设置在盘192和底阀部件191的上侧、换句话说是下室20侧。安装销194将盘192以及盘193安装于底阀部件191。
底阀部件191具有在径向的中央供安装销194插通的圆环形状。在底阀部件191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95、196。多个通路孔195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使油液流通。多个通路孔196在这些通路孔195的径向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储液室6侧的盘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5的向储液室6的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储液室6向下室20的经由通路孔195的流动。盘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6的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下室20向储液室6的经由通路孔196的流动。
盘192和底阀部件191构成了压缩侧的阻尼阀197。利用阻尼阀197,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开阀而从下室20向储液室6流入油液,并且产生阻尼力。盘193和底阀部件191构成了吸入阀198。利用吸入阀198,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开阀而从储液室6向下室20内流入油液。另外,吸入阀198主要起到如下功能:将液储液室6流向下室20而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以弥补因活塞杆21从缸体2的伸出而产生的不足量。
在活塞杆21向伸长侧移动的伸长行程中,仅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活塞18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作“活塞速度”。)较慢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图3所示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经由阻尼阀231的固定孔口216、活塞18与先导外壳55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88而流向下室20,并且经由包含盘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的背压室流入通路235、背压室80、以及盘阀99的固定孔口100而流向下室20,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变高。
若活塞速度进一步变快,则来自上室19的油液除了从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经由背压室流入通路235、背压室80、以及盘阀99的固定孔口100向下室20侧流动之外,在盘213的径向外侧的间隙部分向先导阀52侧打开阻尼阀231的抵接阀221,同时从抵接阀221与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间隙经由通路88而流向下室20。其结果是,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下降。
若活塞速度进一步变快,则来自上室19的油液除了从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经由抵接阀221与阀座部47的间隙而流向下室20之外,从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和背压室80打开盘阀99,同时通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而流向下室20。其结果是,进一步抑制阻尼力的上升。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进一步下降。
若活塞速度进一步变快,则作用于先导阀52的力(油压)的关系为,从通路38施加的打打开方向的力变得比从背压室80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大。由此,在该区域中,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阀231的抵接阀221一边使盘213与先导阀52变形,一边从活塞18的阀座部47相比于上述进一步离开而打开。其结果是,除了从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以及背压室80通过盘阀99与阀座部79之间而向下室20流过油液之外,经由通路88向下室20更多地流过油液,因此进一步抑制了阻尼力的上升。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进一步下降。
图6中用虚线X10示出专利文献1所示的先导阀直接开闭活塞的通路的构造中的开阀时的特性的变化(从孔口特性向阀特性的变化)。将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阻尼力特性在图6中用实线X11示出。在虚线X10中,开阀时的特性的变化如范围Y1所示那样急剧。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利用在抵接阀221与先导阀52之间设有径比它们小的盘213的构造的阻尼阀231开闭活塞18的通路38,从而阶段性地开阀。其结果是,如图6中实线X11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阻尼力特性,阻尼阀231的开阀时的特性变化(从孔口特性向阀特性的变化)变得如范围Y1所示那样平滑。
在活塞杆21向压缩侧移动的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较慢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经由图2所示的压缩侧的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以及盘阀122的固定孔口123而流向上室19,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较阻尼力的上升率相对变高。另外,若活塞速度变快,则从下室20导入到压缩侧的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的油液基本上一边打开盘阀122一边通过盘阀122与阀座部49之间而流向上室19,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为,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下降。
这里,关于压缩行程,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与现有构造相同,因此图6中实线X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力特性与图6中虚线X13所示的现有构造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相同。
以上是仅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作用的情况,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阻尼力可变机构43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也对应于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
即,在活塞频率较高时的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变高,经由图3所示的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从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分支的分支通路241的比可变室171靠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侧的部分,使油液从上室19向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1导入。据此,到此为止抵接于座部143与盘135的分隔盘134以使突出部159接近盖部件139的方式变形,并且使油液从作为分支通路241的下室20侧的部分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可变室172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
通过分隔盘134如此变形,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同时,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减少。除此之外,通过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导入油液,与没有可变室171的情况相比,背压室80的压力上升被抑制,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变得容易开阀。由此,伸长侧的阻尼力刚性变小(soft)。这里,分隔盘134的内周侧从盘132分离而仅从单面侧支承于盘135,因此容易以分隔盘134的内周侧接近盘132的方式变形。由此,外周侧的突出部159容易以接近盖部件139的方式变形。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中,分隔盘134的变形的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在伸长行程的初期,与上述相同地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流过油液,但这之后,分隔盘134抵接于盖部件139而停止,不再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流过油液。由此,成为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且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不减少的状态。另外,由于像这样不再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流过油液,因此背压室80的压力上升,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难以开阀。由此,伸长侧的阻尼力刚性变大(hard)。
在压缩行程中,虽然下室20的压力变高,但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分隔盘134抵接于壳体主体131的座部143而抑制了可变室172的扩大。因此,可抑制从下室20经由盖部件139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可变室172导入的油液的量。其结果是,成为从下室20导入第二通路孔39内的通路40并通过阻尼力产生机构42而流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阻尼力刚性变大。另外,分隔盘134的内周侧离开盘135,因此不会产生压力差。其结果是,分隔盘134也不会进一步挠曲。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缓冲器为用承受背压室的内压的阀直接开闭通路的构成,因此在开阀时,特性急剧地变化。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阻尼阀231具有将形成于活塞18的通路38的开口开闭的抵接阀221、外径比抵接阀221小且设置在抵接阀221的开阀侧的盘213、以及外径比盘213大且设置在盘213中的与抵接阀221相反的一侧而形成背压室80的先导阀52。因此,抵接阀221在由盘213形成的间隙部分,不抵接于先导阀52(换句话说是不受到背压室80的内压的影响)而是微小地打开。其结果是,若抵接阀221抵接于先导阀52,则被先导阀52限制进一步的开阀。而且,若通路38的压力变得充分高于背压室80的压力,则抵接阀221一边使盘213以及先导阀52变形一边大幅度打开。由此,阻尼阀231的开阀时的过渡特性(从开阀前向开阀后的特性变化)变得平滑。其结果是,缓冲器1传递到车身的传递力变得更自然,抑制了传递力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振动,驾乘感受得以改善。
另外,阻尼力可变机构43具有设置在分支通路241的壳体140,并利用设有将与壳体140之间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156的环状的可挠曲的分隔盘134,在壳体140内划分可变室171、172。因此,能够缩短轴向长度,能够缩短缓冲器1的整体的基本长度而小型化。
另外,能够缩短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轴向长度。因此,能够将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43以在各自的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状态,利用通用的螺母176紧固于活塞杆21。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活塞18、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阻尼力可变机构43紧固于活塞杆21,组装性显著提高。
另外,分隔盘134的内周侧不从两面侧被夹紧,而是仅单面侧被支承。因此,变形变得容易,能够容易地变更可变室171、172的容积。由此,能够使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响应性提高。
另外,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具备抑制由于活塞18的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231、以及向闭阀方向使压力作用于阻尼阀231的背压室80,是将油液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背压室80而通过背压室80的压力控制阻尼阀231的开阀的压力控制型。因此,即使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容积的可变幅度较小,在油液从上室19向下室20的流动为低流量的活塞18的低速区域、至为高流量的活塞18的高速区域,也能够使阻尼力可变。由此,例如,能够将活塞速度处于高速且高频率的冲击改善为柔软的驾乘感受。
另外,通过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形成的通路槽30来形成分支通路241的形成于活塞杆21的部分,因此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设有在伸长行程中发挥作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未设有在压缩行程中发挥作用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增加,并且,例如在伸长行程中感应于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从而相对于路面状态等实现有效的驾乘感受的提升。另外,优选适用于如下车辆:即使在压缩行程中难以通过具有感应于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进行姿势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伸长行程中通过具有感应于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的缓冲器有效地进行姿势控制。
这里,阻尼力可变机构43是改变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开阀压力的压力控制式,但也可以取代于此而设置孔口区域可变的流量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02800号公报)。在图7中,以单点划线X21表示使用了流量控制式的衰减可变机构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以实线X10表示具备先导阀直接开闭活塞的通路的构造的专利文献1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以虚线X22表示使用了压力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缓冲器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图7的实线X13是不具有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压缩侧的阻尼力特性。如图7中单点划线X21所示,若使用流量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则在阻尼力刚性小的高频区域中,孔口区域的倾斜相对于图7中实线X10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阻尼力特性变小,开阀的过渡特性如范围Y2所示那样稍微平滑,因此效果差。与此相对,若使用压力控制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则如图7中虚线X22所示,即使在阻尼力刚性小的高频区域中,开阀的过渡特性也如范围Y3所示那样不会变得平滑。据此,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阀231的效果好。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活塞杆21A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的不同点在于,具有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轴部28在轴向上短的安装轴部28A和长度比通路槽30短的通路槽30A。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部件175与盘62抵接。
背压室流入通路235A使活塞18的通路38与背压室80连通而从通路38向背压室80导入油液。活塞杆21A的通路槽30A在活塞杆21A的径向上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盘51的切口87、盘54的切口91以及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对置。由此,背压室流入通路235A由盘51的切口87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202与安装轴部28A之间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A内的通路、盘54的切口91内的通路以及先导外壳55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A之间的通路构成。
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的开阀时的特性变化变得平滑。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9,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的名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设有一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不同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B。
在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轴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侧设有盖部件131B。盖部件131B大致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31的没有筒状部166的形状。盖部件131B具有基部141、座部143、小径孔部145、大径孔部146以及切口203。在盖部件131B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圆筒状部142。
另外,在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轴向上与阻尼力产生机构41相反的一侧设有壳体主体139B。壳体主体139B具有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39相同的底部401形成有筒状部402的形状。壳体主体139B在底部401具有贯通孔167。盖部件131B嵌合于壳体主体139B的筒状部402,由此,盖部件131B与壳体主体139B形成壳体140B。
盖部件131B的座部143支承分隔盘134B。分隔盘134B由金属制的有孔圆板状的盘155B、以及固定于盘155B的内周侧的橡胶制的弹性密封部件156B构成。分隔盘134B整体为圆环状,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换句话说是能够挠曲。弹性密封部件156B设置在位于活塞杆21侧的分隔盘134B的内周部。
在壳体主体139B的筒状部402的内周侧,在轴向上与底部401相反的一侧设有大径部405,在底部401侧设置内径比大径部405小的小径部406,在这些大径部405与小径部406之间形成有沿轴正交方向扩展的台阶部407。台阶部407支承分隔盘134B的外周侧即盘155B的外径侧。需要说明的是,台阶部407与座部143之间的轴向尺寸设定为比盘155B的厚度小。由此,能够对分隔盘134B赋予设定负载。
弹性密封部件156B具有圆环状的密封主体部158B和圆环状的突出部159B。密封主体部158B从盘155B向轴向上盖部件131B一侧突出。突出部159B从盘155B向轴向上与盖部件131B相反的一侧突出。分隔盘134B的成为非支承侧的弹性密封部件156B的密封主体部158B对与活塞杆21之间进行密封。
分隔盘134B将壳体140B内划分为盖部件131B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1B、以及壳体主体139B的底部401侧的容量可变的可变室172B。可变室171B与盖部件131B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连通。可变室172B经由壳体主体139B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而与下室20连通。
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中的与活塞18为轴向相反的一侧的一部分、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大径孔部1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壳体140B内的可变室171B、172B、以及壳体主体139B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成为分支通路241B(第二通路)。分支通路241B从自活塞18的通路38到背压室80的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分支而与下室20连通。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壳体140B设置在分支通路241B。而且,在壳体140B的内部利用分隔盘134B划分而设有作为分支通路241B的一部分的两个可变室171B、172B。
在分隔盘134B的外周侧遍及整周地与台阶部407接触的状态下,分隔盘134B截断分支通路241B的可变室171B、172B间的油液的流通。另外,在分隔盘134B的外周侧离开台阶部407的状态下,分隔盘134B允许可变室171B与可变室172B、换句话说是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流通。由此,分隔盘134B的外周侧与壳体140B的台阶部407构成了在分支通路241B中限制油液从可变室171B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允许油液从下室20向可变室171B的流动的止回阀245B。止回阀245B构成为,将分支通路241B在伸长行程中截断,但在压缩行程中使其连通。止回阀245B是作为其阀芯的分隔盘134B的整体能够沿轴向移动的自由阀。另外,分隔盘134B也可以设定为,与可变室171B、172B的压力状态无关地使其整周始终与台阶部407接触,并构成为始终将分支通路241B的可变室171B、172B间的流通截断。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活塞频率高时的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变高,经由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以及从背压室流入通路235分支的分支通路241B中的比可变室171B靠背压室流入通路235侧的部分,使油液从上室19向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可变室171B导入。据此,到此为止抵接于座部143与台阶部407的分隔盘134B以使突出部159B接近壳体主体139B的底部401的方式变形,并且使油液从作为分支通路241B的下室20侧的部分的阻尼力可变机构43B的可变室172B经由壳体主体139B的贯通孔167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
通过分隔盘134B如此变形,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B导入油液,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同时,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减少。除此之外,通过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B导入油液,与没有可变室171B的情况相比,背压室80的压力上升被抑制,阻尼力产生机构41变得容易开阀。由此,伸长侧的阻尼力刚性变小。这里,分隔盘134的外周侧仅从单面侧支承于台阶部407,因此内周侧的突出部159B容易以接近底部401的方式变形。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中,分隔盘134B的变形的频率也随之变低。因此,在伸长行程的初期,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B流过油液,但这之后,分隔盘134B抵接于底部401而停止,不再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B流过油液。由此,成为从上室19通过第一通路孔37内的通路38打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且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不减少的状态。除此之外,由于不再从上室19向可变室171B流过油液,因此背压室80的压力上升,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231难以开阀。由此,伸长侧的阻尼力刚性变大。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缩短缓冲器1整体的基本长度而实现小型化。并且,部件数量减少,因此组装变得更容易,能够进一步降低零件成本和组装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表示的是在多筒式油压缓冲器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不具备外筒、而是在缸体2内的下室20中的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由能够滑动的划分体形成气室的单筒式油压缓冲器中使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包含使用了在盘设有密封部件的构造的填料阀的压力控制阀在内的所有缓冲器中使用。显然,也能够在上述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中适用本发明,并且能够在上述底阀25中适用本发明。另外,也能够适用于在缸体2的外部设置与缸体2内连通的油通路、在该油通路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情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油压缓冲器,但也能够使用水、空气作为流体。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并且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这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体的外部;第一通路,其设置于所述活塞,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室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备阻尼阀和背压室,该阻尼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该背压室使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所述阻尼阀;背压室流入通路,其将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导入所述背压室;所述阻尼阀具有:第一阀,其对形成于所述活塞的所述第一通路的开口进行开闭,并且与所述活塞抵接;第二阀,其外径比所述第一阀小,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的开阀侧;先导阀,其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使所述密封部件能够滑动且紧密地嵌合于包含圆筒状部的先导外壳的所述圆筒状部而形成所述背压室。这样,阻尼阀具有对形成于活塞的第一通路的开口开闭进行开闭的第一阀、外径比第一阀小且设置在第一阀的开阀侧的第二阀、以及形成背压室的先导阀。因此,第一阀在使形成背压室的先导阀变形而将其打开之前,容易打开与由第二阀形成的间隙相对应的量。由此,阻尼阀的开阀时的过渡特性变得平滑。
另外,具有:第二通路,其从所述第一通路至所述背压室的任一部位分支;壳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并且在内侧配置有所述活塞杆;第三阀,其为环状并且能够挠曲,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并且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之间或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通过所述第三阀划分设置的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室;所述第三阀截断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由此,通过设有对与壳体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的环状的第三阀在壳体内划分出两个室。其结果是,能够缩短轴向长度,缩短整体的基本长度而实现小型化。
另外,所述第二阀由外径与所述第一阀相同的同径部、以及外径比所述同径部小的小径部构成,通过所述第二阀的所述同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使所述第一阀阶段性地开阀。
另外,所述背压室流入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外周部使用切除通路槽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部。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改变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的组合,或对各构成要素实施各种变更或进行省略。本发明不被前述说明限定,而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提供使阀开阀时的过渡特性平滑的缓冲器。
附图标记说明
1 缓冲器;
2 缸体;
18 活塞;
19 上室(第一室);
20 下室(第二室);
21、21A 活塞杆;
38 通路(第一通路);
41 阻尼力产生机构;
52 先导阀;
55 先导外壳;
73 外侧圆筒状部(圆筒状部);
80 背压室;
86 密封部件;
134、134B 分隔盘(第三阀);
140、140B 壳体;
156、156B 弹性密封部件;
171、171B、172、172B 可变室;
213 盘(第二阀);
221 抵接阀(第一阀);
231 阻尼阀;
235、235A 背压室流入通路;
241、241B 分支通路(第二通路)。

Claims (4)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并且将所述缸体内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这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体的外部;
第一通路,其设置于所述活塞,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室流出;
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具备阻尼阀和背压室,该阻尼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抑制由于所述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该背压室使内压向闭阀方向作用于所述阻尼阀;
背压室流入通路,其将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导入所述背压室;
所述阻尼阀具有:
第一阀,其对形成于所述活塞的所述第一通路的开口进行开闭,并且与所述活塞抵接;
第二阀,其外径比所述第一阀小,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的开阀侧;
先导阀,其在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使所述密封部件能够滑动且紧密地嵌合于包含圆筒状部的先导外壳的所述圆筒状部而形成所述背压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具有:
第二通路,其从所述第一通路至所述背压室的任一部位分支;
壳体,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路,并且在内侧配置有所述活塞杆;
第三阀,其为环状并且能够挠曲,内周侧或外周侧被支承,并且在非支承侧设有对与所述壳体之间或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
通过所述第三阀划分设置的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室;
所述第三阀截断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方的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二阀由外径与所述第一阀相同的同径部、以及外径比所述同径部小的小径部构成,通过所述第二阀的所述同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使所述第一阀阶段性地开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背压室流入通路在所述活塞杆的外周部使用切除通路槽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部。
CN201780059744.2A 2016-09-27 2017-09-26 缓冲器 Active CN109790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8037 2016-09-27
JP2016188037 2016-09-27
PCT/JP2017/034687 WO2018062150A1 (ja) 2016-09-27 2017-09-26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900A true CN109790900A (zh) 2019-05-21
CN109790900B CN109790900B (zh) 2021-04-23

Family

ID=6176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9744.2A Active CN109790900B (zh) 2016-09-27 2017-09-26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5813B2 (zh)
JP (1) JP6688899B2 (zh)
KR (1) KR102159890B1 (zh)
CN (1) CN109790900B (zh)
DE (1) DE112017004850T5 (zh)
WO (1) WO201806215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4023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大连科技学院 一种双级伸张阀减振器活塞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8613B2 (ja) * 2018-06-27 2022-03-1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7055076B2 (ja) * 2018-07-24 2022-04-15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RU2765666C1 (ru) * 2018-12-25 2022-02-01 Хитачи Астэмо, Лтд. Амортизатор
DE102019201360A1 (de) * 2019-02-04 2020-08-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Frequenzselektive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WO2021195535A1 (en) * 2020-03-27 2021-09-30 DRiV Automotive Inc. Damper assembly
CN116323268A (zh) 2020-10-09 2023-06-23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US11808323B2 (en) * 2021-02-15 2023-11-07 DRiV Automotive Inc. Open bleed-base valv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3139A (ja) * 1989-09-25 1991-05-14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11218176A (ja) * 1998-01-29 1999-08-10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およびリーフバルブ
JP2004257507A (ja) * 2003-02-27 2004-09-16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2006038097A (ja) * 2004-07-27 2006-02-09 Hitachi Ltd 油圧緩衝器
JP2008249107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itachi Ltd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CN101903678A (zh) * 2007-12-19 2010-12-01 奥林斯赛车公司 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
JP2011158019A (ja) * 2010-01-29 2011-08-1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EP2740963A2 (de) * 2012-04-02 2014-06-11 Stabilus GmbH Verstelleinrichtung
WO2015080056A1 (ja) * 2013-11-29 2015-06-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9252B2 (ja) 1987-11-19 1998-12-16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液圧緩衝器
US5325942A (en) * 1991-03-14 1994-07-05 Monroe Auto Equipment Company Tunable hydraulic valve for shock absorber
US5706919A (en) * 1996-07-29 1998-01-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lternating state pressure regulation valved damper
FR2772447A1 (fr) 1997-12-11 1999-06-18 Toyota Motor Co Ltd Amortisseur comportant une soupape bidirectionnelle et un passage de limitation d'ecoulement parallele a la soupape
US6340081B1 (en) * 2000-06-23 2002-01-22 Tenneco Automotive Inc. Shock absorber having ported plate low speed tunability
US6668986B2 (en) * 2002-01-08 2003-12-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hydraulic fluid vehicular suspension damper
JP4453000B2 (ja) * 2004-05-31 2010-04-2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4318080B2 (ja) 2004-06-07 2009-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油圧緩衝器
DE102009038818A1 (de) * 2009-08-25 2011-03-03 Thyssenkrupp Bilstein Suspension Gmbh Kraftfahrzeugstoßdämpfer
JP5639865B2 (ja) 2010-03-02 2014-12-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8739948B2 (en) * 2011-02-04 2014-06-03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Support washer for shock absorber valve with blow-off tunability
JP5787961B2 (ja) * 2013-10-31 2015-09-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970569B2 (ja) * 2015-02-04 2016-08-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6512695B2 (ja) 2015-03-30 2019-05-15 ヴィオニア日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DE112016004157T5 (de) 2015-09-14 2018-06-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US9845839B2 (en) * 2016-02-18 2017-12-19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Shock absorber having check disc for orifice passag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3139A (ja) * 1989-09-25 1991-05-14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11218176A (ja) * 1998-01-29 1999-08-10 Toyota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およびリーフバルブ
JP2004257507A (ja) * 2003-02-27 2004-09-16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2006038097A (ja) * 2004-07-27 2006-02-09 Hitachi Ltd 油圧緩衝器
JP2008249107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itachi Ltd 減衰力調整式流体圧緩衝器
CN101903678A (zh) * 2007-12-19 2010-12-01 奥林斯赛车公司 具有双活塞的减震器
JP2011158019A (ja) * 2010-01-29 2011-08-1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EP2740963A2 (de) * 2012-04-02 2014-06-11 Stabilus GmbH Verstelleinrichtung
WO2015080056A1 (ja) * 2013-11-29 2015-06-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4023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大连科技学院 一种双级伸张阀减振器活塞
CN112984023B (zh) * 2021-02-04 2022-07-08 大连科技学院 一种双级伸张阀减振器活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95813B2 (en) 2021-05-04
US20190368569A1 (en) 2019-12-05
CN109790900B (zh) 2021-04-23
KR20190035883A (ko) 2019-04-03
JP6688899B2 (ja) 2020-04-28
JPWO2018062150A1 (ja) 2019-06-24
DE112017004850T5 (de) 2019-06-13
WO2018062150A1 (ja) 2018-04-05
KR102159890B1 (ko)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900A (zh) 缓冲器
CN108027004B (zh) 缓冲器
JP6838220B2 (ja) 緩衝器
WO2018062151A1 (ja) 緩衝器
JP6838768B2 (ja) 緩衝器
JP2017002968A (ja)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弾性部材
JP6706714B2 (ja) 緩衝器
US20150167774A1 (en) Damping valve
JP2020002976A (ja) 緩衝器
JP2020016288A (ja) 緩衝器
JP7206174B2 (ja) 緩衝器
JP2016089898A (ja) 流体圧緩衝器
JP2015068439A (ja) 緩衝器
JP2013007471A (ja) 緩衝器
JP6750578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20016269A (ja) 緩衝器
WO2023199648A1 (ja) 緩衝器
WO2023037722A1 (ja) 緩衝器
JP5894874B2 (ja) 緩衝器
WO2016194548A1 (ja) 緩衝器
JP2023039001A (ja) 緩衝器
JP2020159392A (ja) 緩衝器
JP2020159391A (ja) 緩衝器
JP2013029173A (ja) 流体圧緩衝器
JP2012140988A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9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