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4239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4239A
CN110214239A CN201880008761.8A CN201880008761A CN110214239A CN 110214239 A CN110214239 A CN 110214239A CN 201880008761 A CN201880008761 A CN 201880008761A CN 110214239 A CN110214239 A CN 110214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damping force
hole
piston
hous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87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4239B (zh
Inventor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14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4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4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4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2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the annular discs being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3Filling or drainage arrangements, e.g. for supply of gas
    • F16F9/437Drainag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缓冲器具有:并联的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第一通路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壳体部件,其形成有第二通路的一部分;环状的盘,其在壳体部件内与底部相向配置,能够通过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挠曲;与第一缸室连通的第一室以及与第二缸室连通的第二室,其设为将壳体部件内由盘划分而成;第一通孔,其设于壳体部件的底部,与第二室连通;旁通通路,其与第一通孔并联设置,将第一室和第二缸室连通;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旁通通路,在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产生阻尼力。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本申请要求了基于2017年3月10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046270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就缓冲器而言,存在阻尼力能够响应于频率而变化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2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缓冲器中,谋求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的缓冲器具有:第一通路,其供工作流体通过活塞的移动从一方的缸室流出;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设置;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有底筒状且环状的壳体部件,其贯穿于轴状部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环状的盘,其贯穿于所述轴状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内的该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配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挠曲;第一室及第二室,其设为将所述壳体部件内由所述盘划分而成,所述第一室与第一缸室连通,所述第二室与第二缸室连通;第一通孔,其设于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二室连通;旁通通路,其与该第一通孔并联设置,将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缸室连通;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该旁通通路,在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产生阻尼力。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面,能够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相对于以恒定最大活塞速度加以扫频振动时的频率的阻尼力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相对于活塞行程的阻尼力特性的李萨如波形图;
图6是将图5的范围X放大后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机构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附图中的上侧为“上”、附图中的下侧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复筒式液压缓冲器,具备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图示省略)的缸2。缸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比该内筒3大径且以覆盖内筒3的方式呈同心状设置的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和覆盖外筒4的上部开口侧而设置的盖5,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
外筒4由圆筒状的主体部件11、和嵌合固定于主体部件11的下部侧且将主体部件11的下部封闭的底部件12构成。在底部件12,在与主体部件11相反的外侧固定有安装眼13。
盖5具有筒状部15、和从筒状部15的上端侧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内凸缘部16。盖5以通过内凸缘部16覆盖主体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且通过筒状部15覆盖主体部件11的外周面的方式覆于主体部件11上,该状态下,筒状部15的一部分被施压向径向内方收缩而固定于主体部件11上。
缓冲器1具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于缸2的内筒3内的活塞18。该活塞18将内筒3内划分成上室19(第一缸室)及下室20(第二缸室)这两室。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1(轴状部件),该活塞杆21的一端侧配置于缸2的内筒3内而与活塞18连结,并且另一端侧向缸2的外部延伸。活塞18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在活塞杆21自缸2的突出量增大的伸张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活塞杆21自缸2的突出量减小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内筒3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在比杆引导件22靠缸2的外部侧即上侧,安装有密封部件23。在杆引导件22与密封部件23之间设有摩擦部件24。杆引导件22、密封部件23及摩擦部件24均呈环状,活塞杆2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通于这些杆引导件22、摩擦部件24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且从缸2的内部向外部延伸。
杆引导件22在限制活塞杆21的径向移动的同时支承活塞杆21使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引导该活塞杆21的移动。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与外筒4密合,并在其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和外筒4内的储液室6的高压气体及油液向外部泄漏。摩擦部件24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使活塞杆21上产生摩擦阻力。需要说明的是,摩擦部件24不是以密封为目的的部件。
就杆引导件22而言,其外周部呈上部比下部大径的台阶状,在小径的下部与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嵌合,且在大径的上部与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嵌合。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有对下室20和储液室6进行划分的基阀25,在该基阀25嵌合有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就外筒4的上端部而言,其未图示的一部分被施压向径向内方收缩,该被施压部分和杆引导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比其小径的安装轴部28(轴部)。安装轴部28配置于缸2内且安装有活塞18等。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为沿与轴正交方向扩展的轴台阶部29。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路槽30,在轴向上与主轴部27相反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外螺纹31。通路槽30在安装轴部2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其在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呈长方形、正方形、D字状中的任一个。
在活塞杆21,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杆引导件22之间的部分,均设有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及缓冲体33。止动部件32在内周侧使活塞杆21插通,被施压缩径而固定于向主轴部27的径向内方凹陷的固定槽34。缓冲体33也在内侧使活塞杆21插通,配置于止动部件32与杆引导件22之间。
就缓冲器1而言,例如活塞杆21自缸2突出的部分配置于上部而被车身支承,缸2侧的安装眼13配置于下部而与车轮侧连结。与此相反,也可以是,缸2侧被车身支承,活塞杆21与车轮侧连结。车轮随着行驶发生振动时,缸2和活塞杆21的位置随着该振动而相对变化,但上述变化通过形成于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一方的流路的流体阻力得到抑制。如下详述,将形成于活塞18及活塞杆21的至少任一方的流路的流体阻力设计为根据振动的速度或振幅而不同,通过抑制振动,乘坐舒适性得到改善。在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除车轮产生的振动以外,还作用有随着车辆行驶而在车身上产生的惯性力和离心力。例如,行驶方向通过方向盘操作而变化,由此在车身上产生离心力,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上述缸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以下说明的,缓冲器1针对基于随着车辆行驶在车身上产生的力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能够获得车辆行驶中的高稳定性。
如图2所示,活塞18由金属制的活塞主体35、和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6构成,其中,活塞主体35被活塞杆21支承,滑动部件36一体地安装于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且在内筒3内滑动。
在活塞主体35,设有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多个(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7、和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多个(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9。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多个通路孔37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9以等节距形成,并构成通路孔37、39中的半数。就多个通路孔37而言,其活塞18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在这些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设有开闭通路部38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下室20侧,且安装于活塞杆21。由于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下室20侧,从而多个通路部38成为如下通路: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时、即在伸张行程中,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从一方的上室19朝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针对这些通路部38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如下的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抑制油液从伸张侧的通路部38向下室20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在圆周方向上,图2所示的构成剩余半数的通路孔39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7以等节距形成,其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径向外侧开口,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径向内侧开口。
继而,在这些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设有开闭通路部40以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活塞18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即轴线方向的上室19侧,且安装于活塞杆21。由于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上室19侧,从而多个通路部40成为如下通路: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时、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下室20朝向上室19流出。针对这些通路部40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成为如下的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抑制油液从压缩侧的通路部40向上室19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通过上述结构,多个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和多个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连通,以通过活塞18的移动使工作流体即油液在上室19与下室20之间流通,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伸张侧(图2的上侧)移动时,油液通过通路部38,在活塞杆21及活塞18向压缩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油液通过通路部40。
活塞主体35呈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且用于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通的插通孔44。插通孔44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45、和比小径孔部45大径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46。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径向外侧,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7。插通孔44设为,大径孔部46比小径孔部45更靠近轴向的阀座部47侧。另外,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径向外侧,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一部分的环状的阀座部48。
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7的与插通孔44相反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7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同样地,在活塞主体35中,阀座部48的与插通孔44相反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8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张侧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如图3所示,在活塞18的阀座部47侧,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依次与一个盘50、一个盘51、一个先导阀52、多个盘53、一个弹簧盘54(弹簧单元)、一个盘55、一个壳体部件56、多个盘57、一个盘58、一个盘59、环状部件60各自的内侧嵌合而设置。盘50、51、53、55、57~59、弹簧盘54、壳体部件56及环状部件60均为金属制。盘50、51、53、55、57~59及环状部件60均呈能够在内侧将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弹簧盘54、先导阀52及壳体部件56均呈能够在内侧将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圆环状。
壳体部件56为有底筒状且为环状,其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底部71,其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70;圆筒状的内侧圆筒状部72,其从底部71的内周缘部沿着底部71的轴向向两侧突出;圆筒状的外侧圆筒状部73,其从底部71的外周缘部沿着底部71的轴向向一侧突出;环状的阀座部74,其从底部71在径向上的中间位置沿着底部71的轴向向与外侧圆筒状部73相反侧突出。外侧圆筒状部73自底部71的突出量大于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侧圆筒状部73侧的突出量。壳体部件56在通孔70中贯穿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在底部71,在其轴向及径向的外侧圆筒状部73侧形成有盘抵接部62,盘抵接部62具有与中心轴线正交的平坦的圆环状的座面61,在盘抵接部6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64,凹部64具有从座面61沿轴向凹陷的止动面63。凹部64为深度越深径向宽度越窄的形状,止动面63在包含底部71的中心轴线的面上的截面呈与周向位置无关的恒定的圆弧状。
在底部71,在轴向的外侧圆筒状部73侧的径向上比盘抵接部62靠内侧形成有锥形部66,锥形部66具有自座面61起的高度越是靠径向内侧越高的锥形面65。锥形部66设于底部71的径向上的内侧圆筒状部72侧的端部。底部71、内侧圆筒状部72、外侧圆筒状部73、阀座部74、盘抵接部62、凹部64和锥形部66同轴状地配置,其中心轴线为壳体部件56的中心轴线。
在底部71,在凹部64的最深的底位置、即凹部64的径向宽度的中央位置,形成有沿着底部71的轴向贯通的通孔67(第一通孔)。在底部71,通孔67在底部7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3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需要说明的是,通孔67在底部71至少设有一个即可。通孔67在底部71的径向上配置为比阀座部74靠外侧。
在壳体部件56内,与壳体部件56内的该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相向地配置有圆环状的盘69。盘69是金属制平板,其外径稍小于盘抵接部62的座面61的最大径、即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径且大于止动面63的最大径,其内径稍大于盘抵接部62的座面61的最小径且小于止动面63的最小径。由此,盘69以限制径向移动的方式由外侧圆筒状部73引导而可沿轴向移动,与座面61面接触地覆盖整个止动面63。盘69贯穿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在底部71的凹部64的最深位置形成的通孔67与该盘69径向对齐,且在轴向上与该盘69相向设置。盘69通过与座面61面接触而将通孔67封闭,通过离开座面61而将通孔67开放。另外,盘69能够弹性变形以进入凹部64内,此时,与止动面63和座面61的径向两侧的交界周缘部、或止动面63整个面抵接,维持通孔67的封闭状态。
在底部71,在锥形部66的径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着壳体部件56的轴向贯通的通孔68(第二通孔)。通孔68在底部7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3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孔68在底部71的径向上配置于阀座部74与内侧圆筒状部72之间。由此,通孔67设为在壳体部件56的径向即底部71的径向上比通孔68靠外侧。
就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周的通孔70而言,在轴向的阀座部74侧形成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小径孔部75,在轴向上与阀座部74相反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75大径的大径孔部76。外侧圆筒状部73比内侧圆筒状部72更从底部71突出,其结果,沿轴向贯穿内侧圆筒状部72且向两侧延伸的安装轴部28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于壳体部件56内。
盘50的外径小于阀座部47的内径。在盘50,形成有从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81。切口81内的通路部82(导入节流部)与活塞18的通路部38始终连通,通路部38经由该切口81内的通路部82,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83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始终连通。
盘51的外径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外径。盘51与阀座部47抵接,通过相对于阀座部47分离及抵接来开闭在活塞18形成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的开口。在盘51,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91,切口91在径向上横切阀座部47。因而,切口91的内侧成为使通路部38始终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部92。
先导阀52由金属制的盘95、和固定于盘95的橡胶制的密封部件96构成。盘95呈能够在内侧将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其外径稍大于盘51的外径。密封部件96固定于盘95的与活塞18相反的外周侧,呈圆环状。换言之,先导阀52在其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6。
密封部件96能够在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地滑动且与其液密地嵌合,始终将先导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密封。换言之,先导阀52使密封部件96在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能够滑动且与其紧密嵌合。
在盘69将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封闭的状态下,先导阀52、壳体部件56及盘69之间成为与上室19连通的背压室101(第一室),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盘69之间成为与下室20连通的可变室102(第二室)。因而,这两个背压室101及可变室102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壳体部件56内由盘69划分而成。可变室102与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连通,经由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与下室20始终连通。
就盘69而言,在其内周侧及外周侧均遍及整周地与盘抵接部62的座面61抵接的状态、其内周侧及外周侧均遍及整周地与座面61和止动面63的两侧交界缘部抵接的状态、以及其遍及整周地与止动面63接触的状态下,盘69将背压室101与可变室10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盘69在从底部71分离的状态下,允许背压室101与可变室10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弹簧盘54对盘69施力以使其与座面61抵接,因而,弹簧盘54、盘69、壳体部件56的盘抵接部62及凹部64构成止回阀105,该止回阀105限制油液从背压室101侧流向可变室102侧即下室20侧,而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02侧即下室20侧流向背压室101侧。
就止回阀105的阀芯即盘69而言,其整体不在轴向上被夹紧,也不固定于任一部件。盘69能够相对于抵接的弹簧盘54及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抵接及分离。盘69是其整体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浮动式的自由阀。盘69除液压以外仅受弹簧盘54的作用力而相对于座面61接近及分离。止回阀105的盘69及弹簧盘54均仅由金属构成,不使用橡胶密封件。盘69及弹簧盘54均通过压力加工一体成形。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弹簧盘54的施加力设定为:盘69与背压室101及可变室102的压力状态无关地始终将背压室101及可变室10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即,盘69将工作流体向包括背压室101及可变室102之间的双向流通的、至少一个方向的流通截断即可。
在底部71形成有凹部64,因而,盘69能够通过壳体部件56内的工作流体而挠曲,背压室101的压力高于可变室102的压力时,将背压室101与可变室102的连通截断,同时如上述以进入凹部64内的方式挠曲使背压室101的容积扩大,以使可变室102的容积减小的方式变形。另外,从该状态起,背压室101的压力与可变室102的压力的压力差变小时,盘69将背压室101与可变室102的连通截断,同时减小向凹部64内的进入量而使可变室102的容积增加,以使背压室101的容积减小的方式变形。另外,可变室102的压力比背压室101的压力高出与弹簧盘54的施加力相当的量时,盘69克服弹簧盘54的施加力,离开座面61而使可变室102与背压室101连通。
多个盘53的外径相同,其外径小于先导阀52的密封部件96的最小内径。另外,多个盘53的外径小于壳体部件56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径且比大径孔部76大径。
弹簧盘54具有外径比盘53的外径大且比先导阀52的密封部件96的最小内径小的平板状的基板部111、和从基板部111延伸的推压板部112。基板部111为圆环状,推压板部112从基板部111的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且向径向外方倾斜并延伸。推压板部112在基板部111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3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向盘69侧延伸。就弹簧盘54而言,多个推压板部112与盘69的先导阀52侧的面抵接而对盘69向座面61侧施力以使其与座面61抵接。
盘55的外径比弹簧盘54的基板部111小径且大于壳体部件56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径。在盘55,形成有从与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115。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导入节流部)与背压室101始终连通,背压室101经由该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与壳体部件56的大径孔部76和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118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始终连通。
如上述,盘51能够落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7。盘51及先导阀52构成阻尼阀121。阻尼阀121设置于在活塞18形成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而抑制因活塞18向伸张侧(图3的上侧)的滑动所产生的油液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
阻尼阀121与活塞18的阀座部47一同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1。就阻尼阀121而言,其盘51离开阀座部47而开阀时,来自通路部38的油液经由在活塞18与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沿径向扩展的通路部125流向下室20。在多个通路孔37各自内侧形成的通路部38、阻尼阀121与阀座部47之间、活塞18与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部125构成通路130(第一通路),如图2所示,该通路130成为如下的伸张侧的通路: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时、即在伸张行程中,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从一方的上室19朝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由阀座部47和阻尼阀121构成的伸张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设于通路130,通过阻尼阀121开闭该通路130而抑制油液的流动,由此产生阻尼力。
如图3所示,先导阀52、壳体部件56及盘69之间的背压室101使内压沿活塞18的方向、即向使盘51落座于阀座部47的闭阀方向作用于该阻尼阀121。阻尼阀121的开阀由该背压室101的压力调整。即,包含阻尼阀121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开阀由背压室101的压力调整。
盘51的切口81内的通路部82、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83、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盘55的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成为如下的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使活塞18的通路部38与背压室101始终连通而将油液从通路部38向背压室101导入。
壳体部件56、盘50、阻尼阀121、多个盘53、弹簧盘54、盘55及盘69构成开阀控制机构即机构部127,机构部127具有背压室101和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且对阻尼阀121施加背压以控制其开阀。包含阻尼阀121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和机构部127构成阀机构128。
多个盘57的外径相同,其外径稍大于阀座部74的外径。多个盘57构成能够离开和落座于阀座部74的盘阀131。盘阀131通过离开阀座部74来经由通孔68内的通路部135(旁通通路)使背压室101与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其间的油液流动以产生阻尼力。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该盘阀131相向地设有通孔68。通路部135与第一通孔67并联设置,将背压室101和下室20连通。
盘58的外径比阀座部74小径,盘59的外径与阀座部74同径。环状部件60的外径比盘阀131大径,且刚性比盘阀131高。盘59及环状部件60在盘阀131向开阀方向变形时与盘阀131抵接而限制盘阀131向开阀方向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
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盘50的切口81的通路部82、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83、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壳体部件56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118、盘55的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背压室101、通孔68内的通路部135、盘阀131与阀座部74之间、可变室102、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构成通路140(第二通路)。因而,在内部具有背压室101的壳体部件56中,在内部形成有通路140的至少一部分。通路140以与通路130不同的路径将上室19和下室20相连。
就通路140而言,上室19侧的通路部38与通路130共用,比通路部38靠下室20侧与通路130并联设置。即,由通路140的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背压室101、通路部103及通路部135构成的并联通路141和通路130的通路部125并联。并联通路141中的包含通路部82和通路部116的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设于通路130与背压室101之间使其连通。通路部82和通路部116是设于将油液从通路130向背压室101导入的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的导入节流部,在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中,串联地设有多个上述通路部82和通路部116。
由上述的弹簧盘54、盘69和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构成的止回阀105设于通路140的并联通路141,其限制油液从背压室101流向下室20,而允许油液从下室20流向背压室101。
在背压室101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盘阀131离开阀座部74。盘阀131与阀座部74一同构成在背压室101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设于通路140中的与通路130并联的并联通路141,设于将背压室101和下室20连通的通路部135。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设于壳体部件56外,其盘阀131与底部71相向地配置。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的盘阀131相向地设有通孔68。
如图2所示,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盘161、一个盘162、多个盘163、多个盘164、一个盘165、一个盘166、一个环状部件167。盘161~166及环状部件167为金属制,均呈能够在内侧将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恒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
盘161的外径小于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内径。盘162的外径稍大于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外径,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在盘162,在外周侧形成有切口171,切口171沿径向横切阀座部48。
多个盘163的外径相同,其外径与盘162的外径相同。多个盘164的外径相同,其外径小于盘163的外径。盘165的外径小于盘164的外径。盘166的外径大于盘164的外径且小于盘163的外径。环状部件167的外径小于盘166的外径,比盘161~166厚且刚性高。该环状部件167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抵接。
盘162~164构成能够离开和落座于阀座部48的盘阀172。盘阀172通过离开阀座部48,使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与上室19连通,并且抑制其间的油液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盘162的切口171的内侧成为如下的固定节流部173:即使处于盘162与阀座部48抵接的状态下,也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盘166及环状部件167限制盘阀172向开阀方向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伸张侧的盘阀131、压缩侧的盘阀172均设为内周被夹紧的盘阀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产生阻尼力的机构即可,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线圈弹簧对盘阀施力的升降式阀,还可以是提升阀。
如图3所示,由壳体部件56、盘50、阻尼阀121、多个盘53、弹簧盘54、盘55及盘69构成的机构部127构成上述的开阀控制机构,并且也构成响应于活塞18往复运动的频率(以下,称为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就机构部127而言,其盘69根据活塞18往复运动的频率发生变形,改变与上室19始终连通的背压室101的容量、和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可变室102的容量。
如图2所示,在活塞杆21,使安装轴部28插通于按如下顺序重叠于轴台阶部29的各部件的内侧:环状部件167、盘166、盘165、多个盘164、多个盘163、盘162、盘161、活塞18、盘50、盘51、先导阀52、多个盘53、弹簧盘54、盘55、壳体部件56、多个盘57、盘58、盘59、环状部件60。此时,如图3所示,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弹簧盘54之间配置有盘69。另外,此时,壳体部件56使先导阀52的密封部件96与外侧圆筒状部73嵌合。
如图2所示,在这样配置有部件的状态下,螺母185与比环状部件60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外螺纹31螺纹联接。由此,上述那样重叠的环状部件167至环状部件60的部件各自的内周侧或整个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185夹持而在轴向上被夹紧。此时,盘69被弹簧盘54和壳体部件56夹持而未在轴向上被夹紧。螺母185是通用的六角螺母。
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有上述的基阀25。该基阀25具有:基阀部件191,其将下室20和储液室6隔开;盘192,其设于该基阀部件191的下侧即储液室6侧;盘193,其设于基阀部件191的上侧即下室20侧;安装销194,其将盘192及盘193安装于基阀部件191。
基阀部件191呈圆环状,在径向的中央插通有安装销194。在基阀部件191,形成有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5、和经这些通路孔195的径向的外侧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6。储液室6侧的盘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通路孔195流向储液室6,而抑制油液经通路孔195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盘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通路孔196流向下室20,而抑制油液经通路孔196从下室20流向储液室6。
盘192与基阀部件191一同构成压缩侧的阻尼阀机构197,该阻尼阀机构197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开阀以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储液室6并且产生阻尼力。盘193与基阀部件191一同构成吸入阀机构198,该吸入阀机构198在缓冲器1的伸张行程中开阀以使油液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内。需要说明的是,吸入阀机构198主要起到如下功能:,使液体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而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以补偿因活塞杆21从缸2伸出而产生的液体的不足量。
假定在活塞杆21向伸张侧移动的伸张行程中,机构部127起到开阀控制机构而非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功能,如此,在活塞18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为活塞速度)低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图3所示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经由包含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的固定节流部92、和活塞18与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的通路部125的通路130流向下室20,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较高。
活塞速度高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将主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开启,同时经由包含阻尼阀121与活塞18的阀座部47的间隙、和通路部125的通路130流向下室20,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降低。
活塞速度更高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除了经由包含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分离的阻尼阀121和阀座部47的间隙的通路130流向下室20以外,还从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和背压室101将硬阀(hard valve)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的盘阀131开启,同时通过包含盘阀131与阀座部74的间隙、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和背压室101的通路140,而流向下室20,进一步抑制阻尼力的上升。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进一步降低。
活塞速度进一步加快时,在机构部127中,就作用于先导阀52的力(液压)的关系而言,从通路部38施加的开阀方向的力大于从背压室101施加的闭阀方向的力。因而,该区域中,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加,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使盘51和先导阀52在变形的同时,比上述更离开活塞18的阀座部47而开启,除了通过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背压室101、包含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的盘阀131及阀座部74的间隙的通路140的向下室20的流动以外,还使更多的油液流经包含通路部125的通路130,故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阻尼力的上升。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进一步降低。
在活塞杆21向压缩侧移动的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低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经由图2所示的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和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盘阀172的固定节流部173流向上室19,产生孔口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平方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较高。另外,活塞速度高时,从下室20导入到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部40的油液基本上在将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盘阀172开启的同时,通过盘阀172与阀座部48之间而流向上室19,产生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因此,就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而言,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阻尼力的上升率降低。
以上是假定为机构部127起到开阀控制机构而非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功能的情况,但第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活塞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机构部127也起到根据活塞频率而使阻尼力可变的阻尼力可变机构的功能。
即,在活塞频率高时,活塞18的振幅小,这样在活塞频率高时的伸张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升高,使油液经由图3所示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和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从上室19向背压室101导入,如此相应地,呈平板状且抵接到座面61的盘69保持将背压室101与可变室102的连通截断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以进入凹部64内的方式弹性变形而扩大背压室101的容积,同时使油液从可变室102经由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向下室20排出。
这样在使盘69变形的同时,将油液从上室19向背压室101导入,其结果,从上室19通过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将阻尼力产生机构41开启,同时流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量减少。此外,由于背压室101的容积扩大,背压室101的压力上升得到抑制,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容易开阀。由此,伸张侧的阻尼力软。此时,硬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45不开阀。
这里,在活塞频率高时,从上室19被导入背压室101的油液的量少,故而,盘69的变形小,不会成为与止动面63抵接而变形受到限制的状态。因而,伸张行程之际,阻尼力软。需要说明的是,盘69的刚性(弹簧反作用力)导致背压室101的压力上升,但由于活塞频率高,盘69的挠曲小,因而,能够抑制背压室101的压力上升,能够抑制对阻尼阀121的易开阀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活塞频率低时,活塞18的振幅大,这样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张行程中,在伸张行程的初期,油液与上述同样地从上室19流向背压室101,但是因为流入背压室101的油的量大且盘69的变形大,所以之后成为盘69与止动面63抵接、进一步的变形受到限制的状态,油液不从上室19流向背压室101。由于油液不从上室19流向背压室101,因而,背压室101的压力上升,成为抑制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开阀的状态。即,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阻尼阀121不开阀,使油液经由固定节流部92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的状态,伸张侧的阻尼力硬。背压室101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油液将硬阀即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的盘阀131开启,通过包含盘阀131与阀座部74的间隙、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和背压室101的通路140,流向下室20。背压室101的压力更进一步上升时,油液除了流经通路140以外,还使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阀121开阀而从通路130流向下室20。由此,伸张侧的阻尼力硬。
这里,就机构部127而言,在压缩行程时,下室20的压力升高,可变室102的压力高于背压室101的压力。其结果,止回阀105的盘69克服弹簧盘54的施加力而离开座面61。由此,止回阀105将包含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的通路140开启,使油液从下室20朝向上室19流动。此时,盘69离开座面61从而压差消失,进一步的移动得到抑制。需要说明的是,就弹簧盘54的施加力而言,是无载荷压力的状态下使盘69与座面61抵接的力即可,在起到止回阀105的功能的情况下,出于该功能的考虑,不优选过度施加预载荷。
关于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阻尼力特性,进行仿真。图4表示由仿真得到的相对于以恒定最大活塞速度加以扫频振动时的频率的阻尼力特性。由该图4可知,在活塞频率是低频率时和高频率时,能够充分地改变阻尼力。另外,图5示出了李萨如波形,该李萨如波形表示由仿真得到的活塞行程与阻尼力的关系,图6是将图5的范围X放大后的图。由图5、图6可知,李萨如波形平滑,乘坐舒适性得到改善。
就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容而言,其阻尼力可变机构为大型,在小型化这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构成为,作为阻尼力可变机构的机构部127在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56内与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相向地设置环状的盘69而划分形成背压室101及可变室102,并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盘69相向地设置通孔67,故而,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简化、零部件数量减少及低成本化得以实现。
另外,机构部127是安装于活塞杆21的结构,故而,通过将机构部127小型化,能够缩短缓冲器1的基本长度。
另外,机构部127兼作阻尼力可变机构和开阀控制机构,故而,与将这两个机构分开设置的情况相比,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简化、零部件数量的减少、低成本化及基本长度的缩短化得以实现。
另外,盘69是通过弹簧盘54被施力的浮动式,故而,能够良好地起到止回阀105的功能。
另外,将有别于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与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相向地配置于壳体部件56外,并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与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相向地设置通孔68,故而,也能够紧凑地配置阻尼力产生机构145。
另外,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通孔67设置为比通孔68靠外侧,故而,能够在径向上将与通孔68相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小型化。通过这样配置,小型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将阀座部74及盘阀131设为小径,则刚性升高,开阀压力上升。因此,例如,将通孔67倾斜地形成,即以通孔67的下室20侧的端成为内筒3侧的方式倾斜地配置通孔67,由此,将阀座部74大径化,也将盘阀131大径化,从而能够降低刚性。另外,将盘抵接部62、盘69的外径以大径部、小径部交替的方式、即花瓣形状予以配置,并将盘抵接部62也设为与该形状匹配的形状,由此,能够将通孔67配置于外径侧,通过将阀座部74大径化而将盘阀131也大径化,能够降低刚性。
另外,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开阀由背压室101的压力调整,故而,能够通过压力调整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开阀。
另外,在通路130与背压室101之间串联设置多个通路部82、116作为导入节流部,故而,即使较为增大通路部82、116一个个的通路面积,也能够充分节流。因而,通路部82、116的形成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7、图8,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进行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壳体部件56、盘69、盘阀131与第一实施方式局部不同。
如图8所示,就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部件56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具有座面61的盘抵接部62、具有止动面63的凹部64和沿着轴向将底部71贯通的通孔67形成于内侧圆筒状部72侧而非底部71的径向的外侧圆筒状部73侧。继而,通孔67在底部71的径向上配置于阀座部74与内侧圆筒状部72之间。
另外,在底部71的阀座部74的径向外侧,设有从底部71沿着底部71的轴向向与阀座部74相同一侧突出的环状的阀座部201。通孔68在底部71的径向上配置于阀座部74与阀座部201之间。由此,通孔67在壳体部件56的径向即底部71的径向上设置为比通孔68靠内侧。
盘抵接部62、凹部64及通孔67配置于底部71的径向的内侧圆筒状部72侧,相应地,第二实施方式的盘69的内外径均比第一实施方式小。第二实施方式的盘69也是,其内周侧及外周侧均遍及整周地与盘抵接部62的座面61面接触。
就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而言,其盘阀131从轴向的壳体部件56侧起依次具有:外径比阀座部201的外径稍大的盘205、外径比其小的多个盘206、弹簧盘207,它们被壳体部件56和盘58夹持。
盘205能够离开和落座于阀座部201,该盘205通过经由通孔68内的通路部135受到的背压室101的压力离开阀座部201,从而经由通孔68内的通路部135使背压室101和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其间的油液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在盘205,沿着轴向形成有通孔211,该通孔211形成经由通孔67内的通路部103使可变室102和下室20始终连通的通路部210。
弹簧盘207具有外径比盘206的外径大的平板状的基板部215、和从基板部215倾斜延伸的推压板部216。基板部215为圆环状,推压板部216从基板部215的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且向径向外方倾斜延伸。推压板部216以越向前端侧延伸越靠近盘205的方式倾斜,在基板部215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8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推压板部216。就弹簧盘207而言,多个推压板部216与盘205的与壳体部件56相反侧的外径侧抵接而将盘205压靠于阀座部74、201。
根据这种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通孔67设置为比底部71的通孔68靠内侧,换言之,通孔68设置为比底部71的通孔67靠外侧,故而,能够将与通孔68相向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的盘阀131大径化,盘阀131的开阀压的调整容易。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9、图10,并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进行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未设置有弹簧盘54,且壳体部件56、盘69与第二实施方式局部不同。
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壳体部件56中,内侧圆筒状部72没有向与外侧圆筒状部73相同一侧突出的部分,座面61扩展至通孔70。另外,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内周侧也未形成有大径孔部76。继而,盘69在其内周侧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另外,盘53的数量比第二实施方式少,具有形成通路部116的切口115的盘55与盘53抵接。在该盘55与盘69之间配置有环状部件231和盘232,盘69的内周侧由盘232和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夹持。即,第三实施方式的盘69是内周侧以相对于活塞杆21不能轴向移动的方式被夹紧的夹钳式。
在环状部件231的内周,在轴向的盘232侧形成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小径孔部235,在轴向的盘55侧形成有比小径孔部235大径的大径孔部236。
第三实施方式中,盘50的切口81内的通路部82、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83、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环状部件231的大径孔部23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238、盘55的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为如下的背压室流入通路部123:使活塞18的通路部38和背压室101始终连通而将油液从通路部38向背压室101导入。
根据这种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盘69是局部被夹的夹钳式,故而,阀刚性提升,阻尼力相对于频率的可变特性变缓,另外,软侧的阻尼力稍稍提升。另外,盘69的阀刚性提升,由此,与止动面63接触时的非线形性相应减弱,李萨如波形更为平滑。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11、图12,并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异部分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名称、同一标记进行表示。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设于活塞杆21内而非壳体部件56的外侧。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形成有向轴向上与主轴部27相反侧开口的孔部241。如图12所示,孔部241从底侧起依次具有:小径孔部242、锥孔部243、中间孔部244、螺孔部245。中间孔部244比小径孔部242大径,锥孔部243呈越靠中间孔部244侧越大径的锥状以将上述各部连结。另外,在安装轴部28形成有径向孔248,该径向孔248形成使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在小径孔部242开口的通路部247。
在孔部241内设有阀芯252和弹簧253,阀芯252遍及整周地与小径孔部242和锥孔部243的交界的阀座部251抵接,弹簧253对阀芯252向与阀座部251抵接的方向施力,在螺孔部245螺纹联接有盖部件254,在盖部件254与阀芯252之间夹持弹簧253。在盖部件254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255。阀芯252能够在压缩弹簧253的同时离开阀座部251。
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部38、盘50的切口81内的通路部82、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83、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径向孔248内的通路部247、孔部241内的通路部256、通孔255内的通路部257成为与通路130局部并联而能够将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通路140。
另外,盘55的切口115内的通路部116、壳体部件56的大径孔部76与安装轴部28之间的通路部118、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部84成为能够将背压室101与通路140连通的通路260。
第四实施方式中,阀座部251、阀芯252及弹簧253成为在背压室101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而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145。阻尼力产生机构145开阀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通路部38、盘50的通路部82、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部83、活塞杆21的通路部84、通路部247及通路部256、和盖部件254的通路部257,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且不经过背压室101侧的导入节流部即盘55的通路部116。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设于活塞杆21内,故而,没有壳体部件56的阀座部74、201及通孔68,也没有盘阀131及盘59。代替盘阀131及盘59,而将盘58的个数设为多个。
根据这种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由于阻尼力产生机构145设于活塞杆21内,故而,能够简化活塞杆21周围的构造。
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用于复筒式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将外筒取消而在缸2内的下室20的与上室19相反侧通过可滑动的区划体形成气室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还能够用于包括使用了在盘设置有密封部件的构造的填料阀的压力控制阀在内的各种缓冲器。显然,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上述的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或将本发明适用于上述的基阀25。另外,也可以适用于在缸2的外部设置与缸2内连通的油通路、并在该油通路设置阻尼力产生机构的情况。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压缓冲器,但作为流体也能够使用水或空气。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于上述缸内,将该缸内划分成第一缸室、第二缸室;活塞杆,其一端侧连结到上述活塞,并且另一端侧向上述缸的外部延伸;第一通路,其供工作流体通过上述活塞的移动从上述第一缸室和上述第二缸室中的一方流出;第二通路,其与上述第一通路并联设置;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上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有底筒状且环状的壳体部件,其贯穿于轴状部件,在内部形成有上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环状的盘,其贯穿于上述轴状部件,与上述壳体部件内的该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配置,能够通过上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挠曲;第一室及第二室,其设为将上述壳体部件内由上述盘划分而成,上述第一室与上述第一缸室连通,上述第二室与上述第二缸室连通;第一通孔,其设于上述壳体部件的上述底部,与上述第二室连通;旁通通路,其与该第一通孔并联设置,将上述第一室和上述第二缸室连通;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该旁通通路,在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产生阻尼力。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盘为受弹簧单元施力的浮动式。由此,盘良好地起到止回阀的功能。
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盘为局部被夹的夹钳式。由此,盘的阀刚性提升,阻尼力相对于频率的可变性变缓。
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与上述底部相向地配置于上述壳体部件外,在上述底部,与上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相向地设有第二通孔。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
根据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通孔设于上述底部的比上述第二通孔靠外侧。能够在径向上将与第一通孔相向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紧凑化。
根据第六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通孔设于上述底部的比上述第二通孔靠内侧。由此,能够将与第二通孔相向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大径化,开阀压的调整容易。
根据第七方面,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通过上述壳体室的压力调整开阀,在上述第一通路与上述壳体室之间设有导入节流部。由此,能够通过壳体室的压力来调整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的开阀。
根据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入节流部串联设置有多个。由此,即使较为增大导入节流部各自的通路面积,也能够充分对油液进行节流,导入节流部的形成容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方面,能够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
标记说明
1 缓冲器
2 缸
18 活塞
19 上室(第一缸室)
20 下室(第二缸室)
21 活塞杆(轴状部件)
28 轴部(安装轴部)
41 阻尼力产生机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54 弹簧盘(弹簧单元)
56 壳体部件
67 通孔(第一通孔)
68 通孔(第二通孔)
69 盘
71 底部
82、116 通路部(导入节流部)
101 背压室(第一室)
102 可变室(第二室)
130 通路(第一通路)
135 通路部(旁通通路)
140 通路(第二通路)
145 阻尼力产生机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其中,具有:
缸,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于所述缸内,将该缸内划分成第一缸室、第二缸室;
活塞杆,其一端侧连结到所述活塞,并且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延伸;
第一通路,其供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从所述第一缸室和所述第二缸室中的一方流出;
第二通路,其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设置;
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
有底筒状且环状的壳体部件,其贯穿于轴状部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环状的盘,其贯穿于所述轴状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内的该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配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挠曲;
第一室及第二室,其设为将所述壳体部件内由所述盘划分而成,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一缸室连通,所述第二室与所述第二缸室连通;
第一通孔,其设于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二室连通;
旁通通路,其与该第一通孔并联设置,将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缸室连通;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该旁通通路,在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产生阻尼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盘为受弹簧单元施力的浮动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盘为局部被夹的夹钳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与所述底部相向地配置于所述壳体部件外,
在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相向地设有第二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底部的比所述第二通孔靠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底部的比所述第二通孔靠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通过所述壳体室的压力调整开阀,
在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壳体室之间设有导入节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导入节流部串联设置有多个。
CN201880008761.8A 2017-03-10 2018-02-23 缓冲器 Active CN1102142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6270 2017-03-10
JP2017-046270 2017-03-10
PCT/JP2018/006759 WO2018163868A1 (ja) 2017-03-10 2018-02-23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4239A true CN110214239A (zh) 2019-09-06
CN110214239B CN110214239B (zh) 2020-12-01

Family

ID=63449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8761.8A Active CN110214239B (zh) 2017-03-10 2018-02-23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9241B2 (zh)
JP (2) JP6838220B2 (zh)
KR (1) KR102232127B1 (zh)
CN (1) CN110214239B (zh)
DE (1) DE112018001280T5 (zh)
WO (1) WO20181638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9353B2 (ja) * 2019-01-18 2022-05-1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CN113924429A (zh) * 2019-06-05 2022-01-11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阻尼力调整式缓冲器
DE102019218008A1 (de) * 2019-11-22 2021-05-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Frequenzselektives Dämpfventil
US11009094B1 (en) * 2021-01-08 2021-05-18 Factory Kahn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a piston face and shim in a shock absorber with varying port configurations
JP7462839B2 (ja) 2021-05-27 2024-04-05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および周波数感応機構
WO2023042817A1 (ja) * 2021-09-15 2023-03-2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発生機構
WO2024009629A1 (ja) * 2022-07-08 2024-01-1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発生機構
WO2024116546A1 (ja) * 2022-11-28 2024-06-0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0406A1 (fr) * 2005-03-22 2006-09-2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a flux croises a deux couvercles sans indexage
JP2011202801A (ja) * 2010-03-03 2011-10-1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235457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2720796A (zh) * 2011-03-28 2012-10-10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减振器的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
CN104343766A (zh) * 2013-07-31 2015-02-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CN105697636A (zh) * 2011-05-31 2016-06-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5657A (en) * 1974-07-31 1976-02-07 Morinaga Milk Industry Co Ltd Yokiirimukintofuno seizoho
JPH03113139A (ja) * 1989-09-25 1991-05-14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6644445B2 (en) * 2001-11-19 2003-11-11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Floating port blocker
JP3978707B2 (ja) * 2001-11-29 2007-09-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4318080B2 (ja) * 2004-06-07 2009-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油圧緩衝器
JP4987283B2 (ja) * 2005-11-09 2012-07-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および緩衝器
JP5639865B2 (ja) 2010-03-02 2014-12-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8746423B2 (en) 2010-03-02 2014-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JP5536600B2 (ja) * 2010-09-24 2014-07-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周波数応答型液圧緩衝装置
WO2013081004A1 (ja) 2011-11-30 2013-06-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CN104246285A (zh) * 2012-04-23 2014-12-24 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 具有浮动盘形阀的液压悬挂阻尼器
NL2010038C2 (en) * 2012-12-21 2014-06-24 Koni Bv Shock absorber.
KR101671967B1 (ko) * 2014-03-28 2016-11-03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어셈블리
JP2015194198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2370708B1 (ko) * 2015-05-11 2022-03-07 주식회사 만도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6487784B2 (ja) * 2015-06-10 2019-03-20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6528609B2 (ja) 2015-08-28 2019-06-12 株式会社Ihi 中継サーバ、中継方法、および中継プログラム
KR102482569B1 (ko) 2015-09-17 2022-12-29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쇽업소버
KR102471853B1 (ko) * 2015-10-22 2022-11-30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0406A1 (fr) * 2005-03-22 2006-09-2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a flux croises a deux couvercles sans indexage
JP2011202801A (ja) * 2010-03-03 2011-10-1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緩衝器
CN102235457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2720796A (zh) * 2011-03-28 2012-10-10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减振器的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
CN105697636A (zh) * 2011-05-31 2016-06-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4343766A (zh) * 2013-07-31 2015-02-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99241B2 (en) 2021-12-14
DE112018001280T5 (de) 2019-12-05
JPWO2018163868A1 (ja) 2019-11-07
US20200003272A1 (en) 2020-01-02
CN110214239B (zh) 2020-12-01
JP6838220B2 (ja) 2021-03-03
WO2018163868A1 (ja) 2018-09-13
KR102232127B1 (ko) 2021-03-25
KR20190109469A (ko) 2019-09-25
JP2021055850A (ja) 2021-04-08
JP7224383B2 (ja)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4239A (zh) 缓冲器
JP6722683B2 (ja) 緩衝器
JP2008518180A (ja) ストロークに応じた減衰
JP2012215220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EP1655508A2 (en) Variable damping valve of shock absorber
CN111630295B (zh) 阻尼阀和缓冲器
WO2018062151A1 (ja) 緩衝器
JP2014194259A (ja) 緩衝器
JP5325763B2 (ja) 緩衝器
JP2020034068A (ja) 流体圧緩衝器
JP7206174B2 (ja) 緩衝器
US9657805B2 (en) Frequency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JP7055076B2 (ja) 緩衝器
JP2001041271A (ja) 油圧緩衝器
JP5307739B2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2519900B2 (ja) シヨツクアブソ−バの減衰力発生装置
JP2562422Y2 (ja)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バルブ
KR20090100545A (ko) 쇽업소버
US20230287954A1 (en) Shock absorber
JP7154166B2 (ja) 緩衝器
JPH0324334A (ja)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バルブ
JP2004239285A (ja) 緩衝器
JPH0439478Y2 (zh)
CN113227605A (zh) 缓冲器
JP5907707B2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9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