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6490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6490A
CN117916490A CN202280060264.9A CN202280060264A CN117916490A CN 117916490 A CN117916490 A CN 117916490A CN 202280060264 A CN202280060264 A CN 202280060264A CN 117916490 A CN117916490 A CN 117916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valve
chamber
piston
back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0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16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64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02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 F16K15/08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shaped as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缓冲器具有:缸体;活塞;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一方向的移动产生工作流体的流动;第一衰减阀,其对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的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背压室,其对所述第一衰减阀在闭阀方向上作用内压;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一端具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所述第一衰减阀,在内部形成所述背压室;第二通路,其将所述工作流体从上游侧的室导入所述背压室;第二衰减阀,其落座于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形成的第一座部,通过所述背压室的压力而开阀并对所述工作流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第三衰减阀,其落座在比所述第一座部直径大地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底部的第二座部,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在所述第一衰减阀闭阀的状态下开阀。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21年9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21-146223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在活塞移动时开阀的衰减阀设有作为背压向闭阀方向作用来自成为高压的室的压力的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7226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缓冲器中,希望降低成本。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成本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的缓冲器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成两室;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一方向的移动产生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第一衰减阀,其对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的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背压室,其对所述第一衰减阀在闭阀方向上作用内压;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一端具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所述第一衰减阀,在内部形成有所述背压室;第二通路,其将所述工作流体从上游侧的室导入所述背压室;第二衰减阀,其落座于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形成的第一座部,通过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对所述工作流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第三衰减阀,其落座在比所述第一座部直径大地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底部的第二座部,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在所述第一衰减阀闭阀的状态下开阀。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面的缓冲器,能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图,是在包含中心轴线CL的剖面观察到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A部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第三衰减阀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油压回路图。
图5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说明图1的A部中的油液的流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衰减力特性的特性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Shock Absorber),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图2、图5~图11中的纸面上侧设为“上”,将图1、图2、图5~图11中的纸面下侧设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多筒型的液压缓冲器。缓冲器1用于车辆的的悬架装置。缓冲器1具有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省略图示)的缸体2。缸体2具有内筒3和外筒4。内筒3是圆筒状。外筒4是有底的圆筒状。外筒4的内径比内筒3的外径直径大。内筒3配置在外筒4的内侧。内筒3的中心轴线和外筒4的中心轴线一致。内筒3与外筒4之间成为贮存室6。
外筒4具有主体部件11和底部件12。主体部件11为圆筒状。底部件12为有底圆筒状。底部件12嵌合在主体部件11的下部侧且通过焊接而固定。底部件12将主体部件11的下部封闭。在底部件12,在其轴向上与主体部件11相反的外侧固定有安装孔13。
缓冲器1具有活塞18。活塞18可滑动地嵌装在缸体2的内筒3内。活塞18将内筒3内划分成上室19及下室20两个室。在缸体2的轴向上,上室19比活塞18更靠与底部件12相反的一侧。在缸体2的轴向上,下室20比活塞18更靠底部件12侧。在内筒3内的上室19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贮存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和气体。
缓冲器1具有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轴向上的一端侧配置在缸体2的内筒3内。活塞杆21的一端部与活塞18连结。活塞杆21在其轴向上与该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侧从缸体2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活塞18固定在活塞杆21上。因此,活塞18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缓冲器1中,活塞杆21向自缸体2的突出量增加的方向移动的行程是全长伸长的伸长行程。缓冲器1中,活塞杆21向自缸体2的突出量减少的方向移动的行程是全长缩短的缩短行程。缓冲器1在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缓冲器1在缩短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内筒3的上端开口侧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在比杆引导件22更靠上侧嵌合有密封部件23。在外筒4,在比密封部件23更靠上侧嵌合有盘24。杆引导件22及密封部件23均为圆环状。盘24为有孔的圆形平板状。盘24与密封部件23的外周侧的部分抵接。活塞杆21分别相对于杆引导件22及密封部件23,沿其轴向滑动。活塞杆21从缸体2的内部比密封部件23更向缸体2的外部侧延伸。
杆引导件22对活塞杆21相对于缸体2的内筒3及外筒4向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在杆引导件22嵌合有活塞杆21,并且将活塞18嵌合在内筒3内。由此,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和缸体2的中心轴线一致。杆引导件22在活塞杆21的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承活塞杆21。密封部件23的外周部紧密贴合在外筒4上。密封部件23的内周部紧密贴合在活塞杆21的外周部。活塞杆21相对于密封部件23在密封部件23的轴向上移动。密封部件23抑制内筒3内的油液和贮存室6内的高压气体及油液向外部漏出。
杆引导件22的外周部,上部比下部直径大。杆引导件22在小径的下部与内筒3上端的内周部嵌合。杆引导件22在大径的上部与外筒4上部的内周部嵌合。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置有基底阀25。基底阀25相对于外筒4在径向上定位。基底阀25划分下室20和贮存室6。内筒3下端的内周部与基底阀25嵌合。外筒4的上端部在外筒4的径向上的内侧被紧固。密封部件23通过与盘24一起被该紧固部分和杆引导件22夹持而固定在缸体2上。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安装轴部28。安装轴部28的外径比主轴部27的外径直径小。安装轴部28配置在缸体2内。在安装轴部28安装有活塞18。主轴部27具有轴台阶部29。轴台阶部29设置在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轴台阶部29向相对于活塞杆2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扩展。在活塞杆21上,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形成有通路槽30。通路槽30向安装轴部28的轴向延伸。通路槽30在安装轴部2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安装轴部28,在安装轴部28的轴向上比通路槽30更靠主轴部27相反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31。
缓冲器1将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体2突出的部分配置在上部而与车辆的车体连结。此时,缓冲器1将设于缸体2侧的安装孔13配置在下部并与车辆的车轮侧连结。缓冲器1也可以与之相反,将缸体2侧与车体连结。在该情况下,缓冲器1将活塞杆21与车轮侧连结。
在车辆中,伴随其行驶,车轮相对于车体振动。于是,缓冲器1伴随该振动,缸体2与活塞杆21的位置相对地变化。该变化通过设于缓冲器1的流路的流体阻力被抑制。如以下说明地,设于缓冲器1的流路的流体阻力根据上述振动的速度和振幅而不同。通过缓冲器1抑制振动,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度。
另外,在车辆中,在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除了车轮相对于车体产生的振动之外,还作用伴随车辆的行驶在车体产生的惯性力或离心力。例如,通过根据手柄操作改变行驶方向,从而在车体上产生离心力。于是,基于该离心力的力作用于缸体2与活塞杆21之间。如以下说明地,缓冲器1相对于基于伴随车辆的行驶在车体上产生的力的振动具有良好的特性。通过缓冲器1在车辆上可获得高行驶稳定性。
如图2所示,活塞18具有活塞主体35和滑动部件36。活塞主体35为金属制,为圆环状。活塞18将活塞主体35嵌合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滑动部件36为合成树脂制,为圆环状。滑动部件36一体地安装在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活塞18在滑动部件36与内筒3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内筒3滑动。
在活塞主体35设有通路孔37、通路槽38、通路孔39及通路槽40。通路孔37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贯通活塞主体35。通路孔37在活塞主体35上,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9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贯通活塞主体35。通路孔39在活塞主体35,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在活塞主体35,在活塞主体35的周向上一处一处地交替等间距地形成有连通孔37和通路孔39。
通路槽38在活塞主体35,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构成圆环状而形成。通路槽38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形成。全部的通路孔37将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一端部侧向通路槽38开口。通路槽40在活塞主体35,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构成圆环状而形成。通路槽40形成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与通路槽38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全部的通路孔39将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与通路槽38相反侧的端部在通路槽40开口。多个通路孔37中,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与通路槽3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比通路槽40更向外侧开口。多个通路孔39将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的与通路槽4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在通路槽38的外侧开口。活塞18中,多个通路孔37的内侧和通路槽38的内侧成为第一通路43。活塞18中,多个通路孔39的内侧和通路槽40的内侧成为第一通路44。
在第一通路43设有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开闭第一通路43而产生衰减力。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配置在活塞18的轴向上的下室20侧,安装在活塞杆21上。由此,第一通路43成为通过活塞18向一方向即上室19侧移动而使油液从一方的上室19向另一方的下室20流出的通路。即,第一通路43是在伸长行程中产生油液从上室19向下室20的流动的通路。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是抑制在伸长行程中产生的油液从第一通路43向下室20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发生机构。
在第一通路44设有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开闭第一通路44而产生衰减力。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配置在活塞18的轴向上的上室19侧,安装在活塞杆21上。由此,第一通路44成为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使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出的通路。即,第一通路44是在收缩行程中产生油液从下室20向上室19的流动的通路。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成为抑制在收缩行程中产生的油液从第一通路44向上室19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收缩侧的衰减力发生机构。
在活塞主体35,在其径向的中央将插通孔45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上贯通形成。插通孔45插通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通孔45具有小径孔部46和大径孔部47。大径孔部47比小径孔部46直径大。活塞主体35在其小径孔部46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在插通孔45的轴向上,大径孔部47配置在比小径孔部46更靠下室20侧。活塞18的大径孔部47内的通路与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连通。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形成有阀座部48。阀座部48为圆环状。阀座部48在比通路槽38的下室20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外侧配置。阀座部48构成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一部分。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形成有阀座部49。阀座部49为圆环状。阀座部49配置在与通路槽40的上室19侧的开口相比更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的外侧。阀座部49构成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的一部分。
在活塞主体35中,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阀座部48的与通路槽38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全部的通路孔39内的下室20侧的开口。在活塞主体35,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阀座部49的与通路槽4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全部的通路孔37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在活塞18的轴向上的阀座部48侧,在活塞18的轴向上从活塞18侧依次设有一张盘50、一个第一衰减阀52、一张盘53、一张盘54、一个壳体部件56、由多张盘57构成的第二衰减阀58、多张盘59、一个第三衰减阀61、一张支承盘62、一张盘63、一张盘64、一个环状部件65。盘50、53、54、57、59、63、64、第三衰减阀61、支承盘62、壳体部件56及环状部件65均为金属制。盘50、53、54、57、59、63、64、第三衰减阀61、支承盘62及环状部件65均在向活塞杆21组装前,构成一定厚度的有孔的圆形平板状。盘50、53、54、57、59、63、64、第三衰减阀61、支承盘62及环状部件65均在内侧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第一衰减阀52及壳体部件56均为圆环状。第一衰减阀52及壳体部件56均在内侧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壳体部件56为有底筒状。壳体部件56通过烧结整体无缝地一体成形。在壳体部件56,在其径向上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70。贯通孔70在其轴向上贯通壳体部件56。壳体部件56具有底部71、内侧圆筒状部72(突出部)、外侧圆筒状部73(筒部)、内侧座部74、第一座部75及第二座部76。
底部71为有孔的圆板状。
内侧圆筒状部72为圆筒状,在底部71的内周侧形成。内侧圆筒状部72从底部71的内周侧的部分沿着底部71的轴向向一侧突出。换言之,在壳体部件56,在底部71的内周侧形成有内侧圆筒状部72。在内侧圆筒状部72在比贯通孔70更靠径向外侧形成有通路孔80。通路孔80将内侧圆筒状部72及底部71在其轴向上贯通。通路孔80在内侧圆筒状部7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在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
外侧圆筒状部73为圆筒状,在底部71的外周侧形成。外侧圆筒状部73从底部71的外周侧的部分沿底部71的轴向向与内侧圆筒状部72同侧突出。外侧圆筒状部73的轴向上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成为开口部78。换言之,外侧圆筒状部73形成在底部71的外周侧,具有开口部78。另外,换言之,壳体部件56为在其轴向上的一端具有开口部78的有底筒状。在壳体部件56,在外侧圆筒状部73与底部71的交界附近形成有通路孔81。通路孔81在外侧圆筒状部73的径向上贯通外侧圆筒状部73。
内侧座部74形成在底部71的内周侧。内侧座部74为圆环状。内侧座部74从底部71的内周侧的部分沿底部71的轴向向与内侧圆筒状部72相反的一侧突出。
第一座部75形成在底部71的径向的中间部。第一座部75在内侧座部74的径向外侧沿底部71的轴向从底部71向内侧座部74的同侧突出。第一座部75为不是圆形的花瓣型的异形座。第一座部75具有多个(在图2中在作为剖面的关系上仅图示一处)的座构成部91。这些座构成部91为相同形状,在壳体部件56的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内侧座部74构成以壳体部件56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多个座构成部91从内侧座部74呈放射状地延伸。多个座构成部91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面的位置位于与内侧座部74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面的位置同等的位置。
在各座构成部91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凹部92。通路凹部92由内侧座部74的一部分和座构成部91包围而形成。通路凹部92从内侧座部74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和座构成部91的突出侧的前端面沿壳体部件56的轴向凹陷。通路凹部92的底面由底部71形成。在全部的座构成部91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凹部92。内侧圆筒状部72的各通路孔80在分别对应的通路凹部92内开口。
第二座部76形成在底部71的外周侧。第二座部76形成地比第一座部75直径大。第二座部76在第一座部75的径向外侧沿底部71的轴向从底部71向与第一座部75同侧突出。第二座部76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面的位置比第一座部75的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面的位置更靠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第二座部76为圆环状。第二座部76由底部71的径向上的外侧包围第一座部75。
在内侧座部74形成有在内侧座部74的径向上贯通内侧座部74的通路槽95。通路槽95于在底部71的周向上相邻的座构成部91与座构成部91之间配置。通路槽95通过压印加工而形成。通路槽95内的通路成为节流通路96。节流通路96不在通路凹部92内开口。
贯通孔70具有大径孔部101、小径孔部102和大径孔部103。大径孔部101及大径孔部103均比小径孔部102直径大。小径孔部102配置在贯通孔7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大径孔部101配置在贯通孔70的轴向的一端侧。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大径孔部101与内侧圆筒状部72位置重合。大径孔部103配置在贯通孔70的轴向上与大径孔部101相反的另一端侧。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大径孔部103与内侧座部74位置重合。在贯通孔70,在小径孔部102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在活塞杆21的轴向上,大径孔部101、103与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位置重合。壳体部件56中,大径孔部101内的通路和大径孔部103内的通路与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连通。
在壳体部件56内设有划分部件111。划分部件111配置在壳体部件56的内侧圆筒状部72与外侧圆筒状部73之间。划分部件111由金属环112和唇部113构成。
金属环112为金属制,为圆环状。金属环112具有固定部121和凸缘部122。固定部121为圆筒状。凸缘部122从固定部121的轴向的一端向固定部121的径向上的外侧扩展。凸缘部122为圆板状。金属环112由一张板材,通过冲压成形无缝地一体形成。金属环112的包含其中心轴线的面的剖面为L形。
唇部113为具有橡胶弹性的橡胶制,为圆环状。唇部113通过烧结粘接在金属环112的固定部121和凸缘部122上。因此,唇部113与金属环112一体形成。唇部113粘接在固定部121的外周面、凸缘部122的轴向上的固定部121侧的端面以及凸缘部122的外周面上。
在唇部113,在径向的固定部121侧形成有凹部115。凹部115从唇部113的轴向上的与凸缘部12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沿唇部113的轴向向凸缘部122侧凹陷。凹部115遍及唇部113的整周而形成。凹部115为圆环状。唇部113的外周部中,唇部113的轴向上的两侧的外径比唇部113的轴向上的中间部的外径直径小。
划分部件111以压入量将其金属环112的固定部121在壳体部件56的内侧圆筒状部72的外周部压入固定。在该状态下,金属环112使凸缘部122与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唇部113遍及整周以紧固量使其外径侧与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部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唇部113的轴向的底部71侧的端面与底部71抵接。唇部113的底部71侧的端面的外径比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径小。唇部113不由底部71侧的端面封闭壳体部件56的通路孔81。
唇部113的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部抵接的外径部分成为密封部131。密封部131配置在唇部113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分。唇部113的轴向上的密封部131的两外侧的部分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部向径向离开。唇部113的其轴向上的比密封部131更靠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成为第一受压部132。唇部113的轴向上的比密封部131更靠底部71侧的部分成为第二受压部133。
盘50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内径直径小的外径。在盘50形成有切口141。切口141从与盘50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切口141内成为节流通路142。节流通路142总是与活塞18的第一通路43连通。在此,活塞18的大径孔部47内的通路、壳体部件56的大径孔部101、10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槽30内的通路形成有杆室145。第一通路43经由切口141内的节流通路142总是与杆室145连通。
第一衰减阀52由盘155和密封部件156构成。
盘155为金属制,为有孔的圆形平板状。盘155的外径比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外径直径大。盘155在内周侧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第一衰减阀52将盘155与阀座部48抵接。第一衰减阀52通过将盘155相对于阀座部48离开及抵接,对在活塞18形成的第一通路43的下室20侧的开口进行开闭。
密封部件156为橡胶制,粘接在盘155上。密封部件156固定在盘155的外周侧,构成圆环状。密封部件156遍及整周液密地在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的开口部78侧的内周面嵌合。密封部件156相对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可滑动。密封部件156总是将第一衰减阀52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间隙密封。壳体部件56在其开口部78配置有第一衰减阀52。
盘53的外径比密封部件156的最小内径直径小。盘54的外径比盘53的外径直径大且比密封部件156的最小内径直径小。在盘54形成有切口161。切口161从盘54的与安装轴部28嵌合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切口161内成为节流通路162。节流通路162总是与杆室145连通。
在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在密封部131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壳体部件56的内侧圆筒状部72及外侧圆筒状部73与第一衰减阀52及盘53、54与划分部件111之间成为背压室171。背压室171在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56的内部形成。背压室171经由节流通路162总是与杆室145连通。另外,在该状态下,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及底部71与划分部件111之间成为可变室172(另一室)。可变室172经由通路孔81内的通路部173总是与下室20连通。这样,壳体部件56在其内侧通过第一衰减阀52、盘53、54和划分部件111形成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划分部件111设置在壳体部件56内,将壳体部件56内划分为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
划分部件111在其唇部113在密封部131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将背压室171与可变室172之间的油液的流通截断。另外,划分部件111在其唇部113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内周面离开的状态下,允许油液在可变室172与背压室171之间的流通。在此,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在第二受压部133受到的可变室172侧的压力比第一受压部132受到的背压室171侧的压力高出规定值以上时,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72向背压室171流通。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在第一受压部132受到的背压室171侧的压力比第二受压部133受到的可变室172侧的压力高的状态下,限制油液从背压室171向可变室172流通。因此,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和壳体部件56的外侧圆筒状部73构成单向阀175。单向阀175在背压室171与可变室172之间限制油液从背压室171侧向可变室172侧的一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允许油液从可变室172侧向背压室171侧的另一方向的流动。
第一衰减阀52的盘155可落座在活塞18的阀座部48。第一衰减阀52设置于在活塞18形成的第一通路43,并通过抑制活塞18向伸长侧滑动而产生的油液的流动,产生衰减力。第一衰减阀52与活塞18的阀座部48一同构成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第一衰减阀52的盘155从阀座部48离开并打开。于是,第一衰减阀52将来自第一通路43的油液经由与阀座部48之间向下室20流动。第一通路43成为通过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而使上室19内的油液流动的伸长侧的通路。第一通路43成为在伸长行程中,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从一上室19向另一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由阀座部48和第一衰减阀52构成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设置在第一通路43,通过由第一衰减阀52开闭该第一通路43并抑制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设置在第一通路43,通过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流动而使流路面积变化。
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在阀座部48及与其抵接的第一衰减阀52均不形成即使其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即,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若阀座部48及第一衰减阀52遍及整周地处于抵接状态,则不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在第一通路43不形成总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第一通路43不是总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通路。
第一通路43为伸长行程上的油液的流动方向的第一衰减阀52的上游侧的通路。
节流通路142、杆室145和节流通路162构成第二通路192。第二通路192与第一通路43及背压室171连通。第二通路192在伸长行程,从成为背压室171的上游侧的上室19经由第一通路43向背压室171导入油液。
壳体部件56的通路孔81内的通路部173与下室20连通。下室20成为伸长行程中的油液的流动方向的第一衰减阀52的下游侧。壳体部件56的通路部173与可变室172连通。
背压室171及可变室172构成可将第二通路192和通路部173连通的通路室195。在该通路室195设有划分部件111。单向阀175也设于通路室195。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的密封部131抑制油液从第二通路192经由通路室195向通路部173流动。唇部113的第一受压部132受到第二通路192侧的压力。唇部113的第二受压部133受到通路部173侧的压力。唇部113通过第二受压部133受到的压力允许油液从通路部173经由通路室195向第二通路192流动。单向阀175限制油液从上室19、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及背压室171向可变室172、通路部173及下室20流动。单向阀175允许油液从下室20、通路部173及可变室172向背压室171、第二通路192、第一通路43及上室19流动。
背压室171与第二通路192连通。背压室171将内压在活塞18的方向、即使盘155落座在阀座部48的闭阀方向上作用于第一衰减阀52。换言之,背压室171通过内部的压力在第一衰减阀52产生其流路面积减少的方向的力。第一衰减阀52通过该背压室171的压力调整开阀。即,包含第一衰减阀52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通过背压室171的压力调整开阀。
多张盘57的外径相同,为比第一座部75的前端面的最大外径直径稍大的外径。多张盘57构成可在第一座部75落座或离座的第二衰减阀58。壳体部件56的通路孔80内的通路和通路凹部92内的通路成为旁路通路205。旁路通路205可将第二通路192及背压室171和下室20连通。第一座部75和第二衰减阀58设置在旁路通路205,构成开闭旁路通路205的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
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将其第二衰减阀58落座在第一座部75。第二衰减阀58在伸长行程,通过背压室171的压力而开阀,对油液从背压室171向下游侧的下室20的流动赋予阻力。此时,旁路通路205经由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及背压室171使上室19侧的油液向下室20侧流动。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在第二衰减阀58从第一座部75离座时,经由旁路通路205使第二通路192及背压室171和下室20侧连通。此时,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抑制油液在第二通路192与下室20之间的流动,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是设置在旁路通路205,通过油液的流动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衰减力发生机构。
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在第一座部75及与其抵接的第二衰减阀58均不形成即使在其处于抵接状态时也使旁路通路205与下室20侧连通的固定孔口。
盘59的外径与内侧座部74的外径相同。
第三衰减阀61可挠曲。第三衰减阀61在组装到缓冲器1之前的自然状态下整体构成平板状。如图3所示,处于自然状态的第三衰减阀61具有外侧环状部271、内侧环状部272、多个、具体为两个支承部273。外侧环状部271为有孔的圆板状。内侧环状部272为有孔的圆板状。内侧环状部272的外径比外侧环状部271的内径直径小。内侧环状部272配置在外侧环状部271的径向内侧。多个支承部273将外侧环状部271和内侧环状部272连接。外侧环状部271与内侧环状部272之间除了多个支承部273之外成为空间。第三衰减阀61构成镜面对称的形状。
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均为圆形且同心状地配置。换言之,外侧环状部271为径向的宽度一定的圆环状。内侧环状部272也是外周面及内周面均为圆形且同心状地配置。换言之,内侧环状部272也是径向的宽度一定的圆环状。多个支承部273配置在内侧环状部272与外侧环状部271之间。多个支承部273均向内侧环状部272及外侧环状部271的周向延伸。多个支承部273均将内侧环状部272的外周面和外侧环状部271的内周面连接。多个支承部273在内侧环状部272同心状地支承外侧环状部271。多个支承部273的刚性比内侧环状部272及外侧环状部271低。
如图2所示,内侧环状部272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在内侧嵌合。内侧环状部272的外径与盘59的外径相同。内侧环状部272通过使安装轴部28嵌合,相对于活塞杆21在径向上定位。
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径比第二座部76前端面的外径直径小且比第二座部76前端面的内径直径大。
支承盘62的外径比盘59的外径直径大且比外侧环状部271的内径直径大。支承盘62的刚性比第三衰减阀61的刚性高。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支承盘62的底部71侧的端面位于比第二座部76的前端面更靠底部71侧。
盘63的外径比支承盘62的外径直径小且比盘59的外径直径大。
盘64的外径比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径直径小且比支承盘62的外径直径大。
环状部件65的外径比支承盘62的外径直径大且比盘64的外径直径小。环状部件65的刚性比第三衰减阀61的刚性高。
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使外周侧的外周侧离接部275可与壳体部件56的第二座部76接触、离开。外周侧离接部275如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地为圆环状。外侧环状部271在外周侧离接部275遍及整周落座在第二座部76上时,如图2所示,将与第二座部76的间隙封闭。外侧环状部271在外周侧离接部275从第二座部76离座时将与第二座部76的间隙开放。
另外,外侧环状部271使内周侧的内周侧离接部276可与支承盘62接触、离开。支承盘62是外侧环状部271落座的座部。内周侧离接部276如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地构成圆环状。内周侧离接部276比外周侧离接部275直径小。如图2所示,外侧环状部271使厚度方向一侧且外周侧的外周侧离接部275与第二座部76抵接,另一方面使厚度方向相反侧且内周侧的内周侧离接部276与支承盘62抵接。在壳体部件56的轴向上,支承盘62的底部71侧的端面位于比第二座部76的前端面更靠底部71侧。因此,与第二座部76及支承盘62抵接的外侧环状部271以内周侧位于比外周侧更靠底部71侧的方式呈锥状地弹性变形。外侧环状部271在内周侧离接部276遍及整周地落座在支承盘62上时,将与支承盘62的间隙封闭,在内周侧离接部276从支承盘62离座时,将与支承盘62的间隙开放。在外侧环状部271遍及整周地落座在支承盘62上时,支承盘62将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与内侧环状部272的间隙封闭。
如图3所示,外周侧离接部275及内周侧离接部276均处于从两个支承部273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外侧环状部271中的外周侧离接部275与内周侧离接部276之间的范围成为在伸缩两行程受到压力的受压面积的范围即受压部278。受压部278与两个支承部273相比,为足够高的刚性,在开阀时以与不具有两个支承部273的单纯支承的阀同样的举动进行动作,与单纯支承的阀同样地变形。
如图2所示,第三衰减阀61使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周侧的外周侧离接部275与壳体部件56的环状的第二座部76可接触、离开地配置。另外,支承盘62设置在第三衰减阀61厚度方向的与第二座部76相反的一侧,可接触、离开地支承比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周侧离接部275更靠径向内侧的内周侧离接部276。外侧环状部271在环状的支承盘62可接触、离开地配置有内周侧的内周侧离接部276。第三衰减阀61在与壳体部件56之间形成阀室280。在该阀室280内配置有第二衰减阀58。阀室280经由壳体部件56的节流通路96总是与第二通路192连通。
在上述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在第一座部75及与其抵接的第二衰减阀58均不形成即使其处于抵接状态也使旁路通路205和阀室280连通的固定孔口。即,在旁路通路205不形成有总是与阀室280连通的固定孔口。旁路通路205不是总是使背压室171和阀室280连通的通路。
在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在外周侧的外周侧离接部275落座于第二座部76时,第二座部76将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与第二座部76之间的通路截断。
第三衰减阀61的包含外侧环状部271的外周侧离接部275的外周侧构成可在第二座部76落座、离座的副阀281。副阀281通过从第二座部76离座,使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节流通路96及阀室280与下室20连通。此时,副阀281抑制油液在与第二座部76之间的流动,产生衰减力。副阀281是在经由与第二座部76的间隙将油液从上室19向下室20排出时打开的排出阀。副阀281是限制油液经由与第二座部76的间隙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的阀。
在开阀时出现的副阀281及第二座部76之间的通路构成流出通路285。流出通路285成为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即油液在伸长行程中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
副阀281和第二座部76构成伸长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其设置在伸长侧的流出通路285,开闭该流出通路285,抑制油液从该流出通路285向下室20的流动,产生衰减力。副阀281是伸长侧的副阀。
伸长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在第二座部76及与其抵接的副阀281均不形成即使在其处于抵接状态时也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即,伸长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在第二座部76及副阀281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时,不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在流出通路285不形成总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流出通路285不是总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通路。
在此,将活塞18的轴向移动的速度设为活塞速度。在伸长行程,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的区域,第三衰减阀61在第一衰减阀52闭阀的状态下,其副阀281开阀。盘64及环状部件65抑制第三衰减阀61在伸长行程向开方向变形规定以上。
在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在内周侧的内周侧离接部276落座于支承盘62上时,支承盘62将第三衰减阀61的外侧环状部271与内侧环状部272之间的通路截断。
第三衰减阀61的包含外侧环状部271的内周侧离接部276的内周侧构成可在支承盘62落座、离座的副阀291。副阀291通过从支承盘62离座,经由与支承盘62的间隙、外侧环状部271及内侧环状部272之间的通路、阀室280、节流通路96、第二通路192、第一通路43而使下室20与上室19连通。此时,副阀291抑制油液在与支承盘62之间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副阀291是经由与支承盘62的间隙使油液从下室20流入时打开的流入阀。副阀291是限制油液经由与支承盘62的间隙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出的阀。
在开阀时出现的副阀291及支承盘62之间的通路构成流入通路295。流入通路295成为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收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收缩侧的通路。
副阀291和支承盘62构成如下的收缩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即,其设置在收缩侧的流入通路295,开闭该流入通路295,抑制油液从该流入通路295向上室19的流动,产生衰减力。副阀291是收缩侧的副阀。在此,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的开阀压设定地比单向阀175的开阀压低。
收缩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在支承盘62及与其抵接的副阀291均不形成即使其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下室20与上室19连通的固定孔口。即,收缩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在支承盘62及副阀291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时,不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换言之,在流入通路295未设有总是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固定孔口。流入通路295不是总是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通路。
收缩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在活塞18的轴向上的阀座部49侧,在活塞18的轴向上从活塞18侧依次具有一张盘221、多张盘222、一张盘223、一张盘224、一张盘225、一张盘226、一个环状部件227。盘221~226及环状部件227为金属制,为一定厚度的有孔的圆形平板状。盘221~226及环状部件227均在内侧嵌合有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
盘221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内径直径小的外径。多张盘222为相同外径,为比活塞18的阀座部49的外径稍直径大的外径。盘223为比盘224的外径小径的外径。盘224为比盘223的外径直径小的外径。盘225为比盘224的外径直径小的外径。盘226的外径与盘224的外径相同。环状部件227为比盘226的外径直径小且比盘225的外径直径大的外径。环状部件227为比盘221~226厚的高刚性。该环状部件227与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抵接。
盘222~224构成可在阀座部49落座、离座的第一衰减阀235。第一衰减阀235与活塞18的阀座部49一同构成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第一衰减阀235从阀座部49离座而打开。于是,第一衰减阀235使来自第一通路44的油液经由与阀座部49之间流向上室19。第一通路44成为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而使下室20内的油液流动的收缩侧的通路。第一通路44在收缩行程从一下室20向另一上室19流出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由阀座部49和第一衰减阀235构成的收缩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设置在第一通路44。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通过由第一衰减阀235开闭第一通路44,抑制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设置在第一通路44,通过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流动而使流路面积变化。
在收缩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在阀座部49及与其抵接的第一衰减阀235均不形成即使在其处于抵接状态下也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固定孔口。即,收缩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若在阀座部49及第一衰减阀235遍及整周地处于当接状态时,不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换言之,在第一通路44不形成总是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固定孔口。第一通路44不是总是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通路。盘226及环状部件227抑制第一衰减阀235向开方向变形规定以上。
在此,在收缩行程,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的区域,第三衰减阀61在第一衰减阀235闭阀的状态下,其副阀291开阀。
壳体部件56、第一衰减阀52、盘53、54及划分部件111构成频率感应机构311,该频率感应机构311感应活塞18的往复动作的频率(以下称为活塞频率),使衰减力可变。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根据活塞18的往复动作的频率而变形,使总是与上室19连通的背压室171的容量和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可变室172的容量变化。即,在伸长行程,背压室171与下室20的压差为背压室171侧比下室20侧高压。于是,由第一受压部132承受背压室171的压力,唇部113维持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密封状态并向底部71侧且外侧圆筒状部73侧变形。由此,将背压室171的容积扩大。在收缩行程,与伸长行程相反,下室20侧比背压室171侧高压。若下室20侧与背压室171侧的压差比规定值低,则在第二受压部133受到下室20侧的压力,唇部113维持与外侧圆筒状部73的密封状态并向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且内侧圆筒状部72侧变形。由此,可变室172的容积扩大。另外,在收缩行程,若下室20侧为比背压室171侧高出规定值以上的高压,则唇部113的密封部131从外侧圆筒状部73离开,单向阀175开阀,油液从下室20向背压室171流动。
在活塞杆21使安装轴部28插通各自的内侧,在轴台阶部29依次重叠环状部件227、盘226、盘225、盘224、盘223、多张盘222、盘221、活塞18、盘50、第一衰减阀52、盘53、盘54、壳体部件56、多张盘57、多张盘59、第三衰减阀61、支承盘62、盘63、盘64及环状部件65。此时,壳体部件56使第一衰减阀52的密封部件156嵌合在外侧圆筒状部73。另外,在壳体部件56,在向这样的活塞杆21组装之前,通过压入预先安装有划分部件111。
在这样将从环状部件227到环状部件65的部件配置在活塞杆21的状态下,在比环状部件65突出的安装轴部28的外螺纹31拧合螺母315。由此,如上所述重合的从环状部件227到环状部件65的部件的各自的内周侧或全部被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和螺母315夹持,在轴向上被夹紧。在该状态下,第三衰减阀61的内侧环状部272在轴向上被夹紧,外侧环状部271与第二座部76和支承盘62抵接。在该状态下,外侧环状部271锥状地弹性变形。外侧环状部271在轴向上,与外周侧离接部275相比,内周侧离接部276更靠底部71侧。
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中,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第一衰减阀52的开阀压力均比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的副阀281高。因此,在伸长行程,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区域,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在闭阀的状态下将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开阀。换言之,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在活塞速度比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开阀的活塞速度低时开阀,产生衰减力。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区域,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都开阀。
收缩侧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中、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的第一衰减阀235的开阀压均比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的副阀291高。因此,在收缩行程,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区域,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在闭阀的状态下将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开阀。换言之,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在活塞速度比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开阀的活塞速度低时开阀,产生衰减力。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区域,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均开阀。
以上构成的缓冲器1的活塞18的周边部分的油压回路图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在缓冲器1,将上室19和下室20连结而设有第一通路43。在第一通路43设有包含第一衰减阀52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另外,上室19经由节流通路142与杆室145连通。杆室145经由节流通路162与通路室195的背压室171连通。节流通路142、杆室145及节流通路162构成第二通路192。背压室171的压力作用于第一衰减阀52。通路室195的背压室171构成频率感应机构311。频率感应机构311由唇部113划分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可变室172经由通路部173与下室20连通。在背压室171连通有旁路通路205。在旁路通路205设有包含第二衰减阀58的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在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与下室20之间设有包含副阀281的伸长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和包含副阀291的收缩侧的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96经由节流通路96与杆室145连通。在下室20与背压室171之间设有单向阀175。将下室20和上室19连接而设有第一通路44。在第一通路44设有包含第一衰减阀235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在活塞18的周边部分的油压回路不设有将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孔口。
如图1所示,在内筒3与外筒4的底部件12之间设有上述的基底阀25。该基底阀25具有基底阀部件321、盘阀322、盘阀323及安装销324。基底阀25在基底阀部件321载置在底部件12上,在基底阀部件321与内筒3嵌合。基底阀部件321划分下室20和贮存室6。盘阀322设置在基底阀部件321的下侧即贮存室6侧。盘阀323设置在基底阀部件321的上侧即下室20侧。安装销324在基底阀部件321安装有盘阀322及盘阀323。
基底阀部件321构成圆环状,在径向的中央插通安装销324。在基底阀部件321形成有多个通路孔325和多个通路孔326。多个通路孔325使油液在下室20与贮存室6之间流通。多个通路孔326配置在基底阀部件321的径向上的多个通路孔325的外侧。多个通路孔326使油液在下室20与贮存室6之间流通。贮存室6侧的盘阀32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325向贮存室6流动。另一方面,盘阀322抑制油液从贮存室6经由通路孔325向下室20流动。盘阀323允许油液从贮存室6经由通路孔326向下室20流动。另一方面,盘阀323抑制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326向贮存室6流动。
盘阀322和基底阀部件321构成衰减阀机构327。衰减阀机构327在缓冲器1的收缩行程开阀,从下室20向贮存室6流动油液且产生衰减力。盘阀323和基底阀部件321构成吸入阀机构328。吸入阀机构328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开阀,使油液从贮存室6向下室20内流动。另外,吸入阀机构328主要起到以下的功能,即,以补充由于活塞杆21从缸体2的伸长而产生的液体的不足量的方式,实质上不产生衰减力而使液体从贮存室6向下室20流动。
接着,对缓冲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速度比第一规定值v1慢的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
在该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图5所示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不开阀。而且,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5中粗箭头标记所示,经由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向背压室171流动。于是,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变形。在该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由于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18较大地进行行程,故而在行程的初期,将油液大量地从上室19导入背压室171。因此,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在底部71侧变形至交界附近,之后难以变形(高弹区域)。另外,在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42、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296均不存在总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孔口。其结果,在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如图12中粗线X1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提高。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速度为第一规定值v1以上且比第二规定值v2慢的低频微低速区域x2”
在该低频微低速区域x2,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6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同样,使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较大变形。之后,来自上室19的油液难以被导入背压室171,从第二通路192经由节流通路96向阀室280流动,使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的副阀281开阀,向下室20流动。其结果,在低频微低速区域x2,如图12粗线X2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低。在该低频微低速区域x2,由于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变形到交界附近,故而背压室171的压力成为高压。通过该背压室171的压力,限制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第一衰减阀52的开阀。
在上述的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的衰减力特性根据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的副阀281的规格而调整。
在低频微低速区域x2的衰减力特性根据副阀28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而调整。节流通路96与使上室19和下室20直通的孔口的面积相当,由该面积调整低频微低速区域x2的衰减力特性。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且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
在该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7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低频微低速区域x2同样,使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较大变形。之后,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第二通路192经由节流通路96向阀室280流动,使副阀281开阀,向下室20流动。此外,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来自上室19的油液从第一通路43打开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第一衰减阀52向下室20流动。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背压室171的压力比低频微低速区域x2高压。因此,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从上室19经由第一通路43及第二通路192导入背压室171的油液向旁路通路205流动,使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的第二衰减阀58开阀,向阀室280流动,使副阀281进一步开阀,向下室20流动。其结果,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如图12中粗线X3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低频微低速区域x2低。
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的衰减力特性除了根据副阀28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之外,还根据第一衰减阀52及第二衰减阀58的规格进行调整。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比上述低频高且活塞速度比第三规定值v3慢的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
在该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图5所示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不开阀。而且,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5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同样,经由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向背压室171流动。于是,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变形。在该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活塞频率为高频,活塞18的行程小。因此,从上室19导入背压室171的油液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少。因此,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不变形到交界附近,容易变形(低弹区域)。其结果,能够利用唇部113的变形吸收从上室19导入背压室171的油液。因此,在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如图12中细线X4所示,虽然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提高,但相同活塞速度下的衰减力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x1低,为柔软的特性。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比上述低频高且活塞速度为第三规定值v3以上且比第四规定值v4慢的高频微低速区域x5”
在该高频微低速区域x5,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6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同样,使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变形。此外,在高频微低速区域x5,来自上室19的油液经由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节流通路96向阀室280流动,使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的副阀281开阀,向下室20流动。其结果,在高频微低速区域x5,如图12中细线X5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高频极微低速区域x4低。另外,在高频微低速区域x5,唇部113向底部71侧变形,将来自上室19的油液导入背压室171。因此,在高频微低速区域x5,相同的活塞速度下的衰减力比低频微低速区域x2低,为柔软的特性。
在高频微低速区域x5的衰减力特性根据副阀28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而调整。
“在伸长行程,活塞频率比上述低频高且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v4以上的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
在该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来自上室19的油液如图8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高频微低速区域x5同样,使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底部71侧变形。与此同时,来自上室19的油液经由第一通路43、第二通路192、节流通路96向阀室280流动,使副阀281开阀,向下室20流动。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由于导入背压室171的油液少,故而通过唇部113的变形抑制背压室171的压力上升。因此,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第一衰减阀52容易开阀。因此,来自上室19的油液除此之外,通过第一通路43,打开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的第一衰减阀52向下室20流动。其结果,如图12中细线X6所示,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高频微低速区域x5低。另外,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相同的活塞速度下的衰减力比低频低中高速区域x3低,为柔软的特性。在该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由于抑制背压室171的压力上升,故而第二衰减力发生机构211为闭阀状态。
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x6的衰减力特性除了根据副阀28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之外,还根据第一衰减阀52的规格而调整。
“在收缩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速度比第五规定值v5慢的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
在该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图9所示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不开阀。而且,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9中粗箭头标记所示,经由通路部173导入可变室172。于是,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变形。在该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由于活塞频率为低频且活塞18较大地进行行程,故而在行程的初期,将油液大量地从下室20导入可变室172。因此,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变形到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的交界附近,不易发生变形(高弹区域)。另外,在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1、42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86、296均不存在总是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的固定孔口。其结果,在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如图12粗线Y1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提高,为硬的特性。在此,包含唇部113的单向阀175的开阀压设定地比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的副阀291的开阀压高,故而如后所述地,直到副阀291开阀为止,单向阀175不开阀。
“在收缩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速度为第五规定值v5以上且比第六规定值v6慢的低频微低速区域y2”
在该低频微低速区域y2,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10中粗箭头标记所示,来自下室20的油液使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的副阀291开阀,经由阀室280、节流通路96、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与此同时,来自下室20的油液从通路部173被导入可变室172,使单向阀175开阀,经由背压室171、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其结果,在低频微低速区域y2,如图12中粗线Y2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低。
在上述的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的衰减力特性根据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的副阀291的规格进行调整。
在低频微低速区域y2的衰减力特性根据单向阀175、副阀29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进行调整。
“在收缩行程,活塞频率为低频,活塞速度为第六规定值v6以上的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
在该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11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低频微低速区域y2同样,使副阀291开阀,经由阀室280、节流通路96、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与此同时,使单向阀175开阀,来自下室20的油液从通路部173及可变室172经由背压室171、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除此之外,来自下室20的油液通过第一通路44,打开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的第一衰减阀235向上室19流动。其结果,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如图12中粗线Y3所示,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低频微低速区域y2低。
在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的衰减力特性除了根据单向阀175、副阀291及节流通路96的规格之外,还根据第一衰减阀235的规格进行调整。
“在收缩行程中,活塞频率比上述的低频高频,活塞速度比第七规定值v7慢的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
在该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图9所示的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及第三衰减力发生机构296不开阀。而且,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9中粗箭头标记所示,经由通路部173导入可变室172。于是,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向与底部71相反的一侧变形。在该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由于活塞频率为高频且活塞18的行程小,故而从下室20导入可变室172的油液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少。因此,频率感应机构311的唇部113不变形到交界附近,容易变形(低弹区域)。其结果,能够由唇部113的变形吸收从下室20导入可变室172的油液。因此,在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如图12中细线Y4所示,相同的活塞速度下的衰减力比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更为柔软的特性。收缩行程中的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与收缩行程中的低频极微低速区域y1相比,活塞速度的范围扩大。
“在收缩行程,活塞频率比上述低频高,且活塞速度为第七规定值v7以上且比第八规定值v8慢的高频微低速区域y5”
在该高频微低速区域y5,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10中粗箭头标记所示,与低频微低速区域y2同样,使副阀291开阀,经由阀室280、节流通路96、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与此同时,使单向阀175开阀,来自下室20的油液从通路部173及可变室172经由背压室171、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在高频微低速区域y5,为与图12中粗线Y2所示的特性同样的特性,相对于活塞速度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高频极微低速区域y4低。
“在收缩行程,活塞频率比上述低频高,活塞速度为第八规定值v8以上的高频低中高速区域y6”
在该高频低中高速区域y6,与低频低中高速区域y3同样,使副阀291开阀,来自下室20的油液如图11中粗箭头标记所示经由阀室280、节流通路96、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与此同时,使单向阀175开阀,来自下室20的油液从通路部173及可变室172经由背压室171、第二通路192及第一通路43向上室19流动。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y6,除此之外,来自下室20的油液通过第一通路44,打开第一衰减力发生机构42的第一衰减阀235向上室19流动。其结果,在高频低中高速区域y6,成为与图12中粗线Y3所示的特性同样的特性,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衰减力的上升率比高频微低速区域y5低。
通过改变第二通路192的节流通路162的流路面积,能够调整切换频率感应机构311的硬和软的截止频率。
缓冲器1在收缩行程,成为与衰减阀机构327的衰减力特性一致的特性。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有如下机构的缓冲器,即,对在活塞移动时开阀的衰减阀,作为背压,向闭阀方向作用来自成为高压的室的压力。在缓冲器中,希望高功能化的同时降低成本。例如,设置如下的机构,即,对在活塞移动时开阀的衰减阀,作为背压在闭阀方向上作用来自成为高压的室的压力。而且,除此之外,设置抑制背压过于高压的机构、和从活塞速度较低速的区域使阀的开阀量变化并产生衰减力的机构。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假定为高成本。在这样的构造中,也希望降低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具有如下的第一衰减阀52,其在伸长行程,对油液从第一通路43的上游侧的上室19向下游侧的下室20的流动赋予阻力。另外,缓冲器1在伸长行程中,具有使内压在闭阀方向上作用于第一衰减阀52的背压室171。另外,缓冲器1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56,该壳体部件56在一端具有开口部78,在开口部78配置第一衰减阀52,在内部形成背压室171。另外,缓冲器1在背压室171具有将油液从上室19导入的第二通路192。另外,缓冲器1具有第二衰减阀58,其落座于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形成的第一座部75,通过背压室171的压力而开阀,对油液向下室20的流动赋予阻力。另外,缓冲器1具有第三衰减阀61,其落座在比第一座部75直径大地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形成的第二座部76,在活塞速度低速的区域,以第一衰减阀52闭阀的状态开阀。
如上所述,缓冲器1具有背压室171,其对第一衰减阀52在闭阀方向上作用内压,该第一衰减阀52对油液从第一通路43的上室19向下室20的流动赋予阻力。另外,缓冲器1具有通过背压室171的压力而开阀的第二衰减阀58。因此,能够抑制背压室171过于高压。另外,缓冲器1具有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在第一衰减阀52闭阀的状态下开阀的第三衰减阀61。因此,能够从活塞速度较低的区域改变第三衰减阀61的开阀量的同时产生衰减力。
而且,缓冲器1在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56的开口部78配置第一衰减阀52,在壳体部件56的内部形成背压室171。与此同时,缓冲器1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形成有第二衰减阀58落座的第一座部75和第三衰减阀61落座的第二座部76。因此,缓冲器1能够降低零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缓冲器1能够缩短这些零件整体的轴向长度,能够实现这些零件整体的小空间化。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设有将壳体部件56内划分为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的划分部件111。由此,通过划分部件111的变形,能够改变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的容积。即,通过在壳体部件56设置划分部件111,能够构成频率感应机构311。因此,缓冲器1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大以及轴向长度的增大,并且能够根据活塞频率改变衰减力。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形成于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的外周侧且具有开口部78的外侧圆筒状部73形成有与可变室172连通的通路部173。因此,缓冲器1能够使可变室172与壳体部件56外连通。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将划分部件111由金属环112、与金属环112一体形成的唇部113构成。因此,缓冲器1能够由金属环112确保向壳体部件56组装时的刚性,并且通过唇部113的变形,能够使背压室171和可变室172的容积可变。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构成单向阀175,在该单向阀175中,划分部件111的唇部113在背压室171与可变室172之间限制一方向的流动且允许另一方向的流动。因此,缓冲器1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大以及轴向长度的增大且具有频率感应功能及单向阀功能。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壳体部件56的底部71的内周侧形成有内侧圆筒状部72。而且,在形成于底部71的外周侧的外侧圆筒状部73与内侧圆筒状部72之间配置有划分部件111。因此,缓冲器1能够由外侧圆筒状部73或内侧圆筒状部72将金属环112在径向上定位。因此,缓冲器1能够进行使用金属环112将划分部件111安装在壳体部件56的辅助装配的自动化。其结果,缓冲器1能够提高生产性,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将划分部件111在壳体部件56内,在金属环112通过压入而固定。因此,由于将划分部件111预先组装到壳体部件56上,故而能够作为一零件组装到活塞杆21上。其结果,缓冲器1能够提高生产性。例如,也能够进行使用金属环112将划分部件111压入壳体部件56的辅助装配的自动化。另外,缓冲器1由于通过压入将划分部件111更可靠地固定在壳体部件56,故而无需担心辅助装配状态下的划分部件111自壳体部件56的脱落等。另外,缓冲器1是由压入固定于壳体部件56的金属环112支承唇部113的结构。因此,缓冲器1能够使唇部113的变形动作稳定。因此,缓冲器1能够使衰减力性能的稳定性提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提供可降低成本的缓冲器。因此,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大。
附图标记说明
1:缓冲器
2:缸体
18:活塞
19:上室(室)
20:下室(室)
43:第一通路
52:第一衰减阀
56:壳体部件
58:第二衰减阀
61:第三衰减阀
71:底部
72:内侧圆筒状部(突出部)
73:外侧圆筒状部(筒部)
75:第一座部
76:第二座部
78:开口部
111:划分部件
112:金属环
113:唇部
171:背压室
172:可变室(另一室)
173:通路部
175:单向阀
192:第二通路

Claims (6)

1.一种缓冲器,其中,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将所述缸体内划分成两室;
第一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一方向的移动产生所述工作流体的流动;
第一衰减阀,其对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一通路的上游侧的室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
背压室,其对所述第一衰减阀在闭阀方向上作用内压;
有底筒状的壳体部件,其在一端具有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所述第一衰减阀,在内部形成有所述背压室;
第二通路,其将所述工作流体从上游侧的室导入所述背压室;
第二衰减阀,其落座于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形成的第一座部,通过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对所述工作流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赋予阻力;
第三衰减阀,其落座在比所述第一座部直径大地形成于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底部的第二座部,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在所述第一衰减阀闭阀的状态下开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还设有将所述壳体部件内划分成所述背压室和另一室的划分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在形成于所述底部的外周侧且具有所述开口部的筒部形成有与所述另一室连通的通路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划分部件由金属环、与所述金属环一体形成的唇部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唇部在所述背压室与所述另一室之间构成有限制一方向的流动且允许另一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部件,在所述底部的内周侧形成有突出部,
在所述底部的外周侧形成且具有所述开口部的筒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配置有所述划分部件。
CN202280060264.9A 2021-09-08 2022-06-29 缓冲器 Pending CN1179164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6223 2021-09-08
JP2021146223 2021-09-08
PCT/JP2022/025986 WO2023037722A1 (ja) 2021-09-08 2022-06-29 緩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6490A true CN117916490A (zh) 2024-04-19

Family

ID=85506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0264.9A Pending CN117916490A (zh) 2021-09-08 2022-06-29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37722A1 (zh)
KR (1) KR20240027810A (zh)
CN (1) CN117916490A (zh)
WO (1) WO20230377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4444B2 (ja) * 2012-09-28 2016-10-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US10619694B2 (en) 2015-09-14 2020-04-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7722A1 (ja) 2023-03-16
KR20240027810A (ko) 2024-03-04
JPWO2023037722A1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0900B (zh) 缓冲器
CN110214239B (zh) 缓冲器
KR102523320B1 (ko) 완충기
JP6838768B2 (ja) 緩衝器
US11536344B2 (en)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10837514B2 (en) Valve structure of shock absorber
JP7038613B2 (ja) 緩衝器
CN114072596A (zh) 缓冲器
CN117916490A (zh) 缓冲器
JP6800056B2 (ja) 緩衝器
JP7206174B2 (ja) 緩衝器
JP7055076B2 (ja) 緩衝器
JP2023039001A (ja) 緩衝器
US20230272835A1 (en) Shock absorber
WO2024009629A1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
US20230341023A1 (en) Shock absorber
US20230279920A1 (en) Shock absorber
CN113027973B (zh) 用于阻尼器组件的气杯和阻尼器组件
WO2022024755A1 (ja) 緩衝器
WO2023106329A1 (ja) 緩衝器
WO2023037713A1 (ja) 緩衝器
WO2024070710A1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および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製造方法
JP2023106804A (ja) 緩衝器
WO2022075056A1 (ja) 緩衝器
EP3333446B1 (en) Valve structure for buff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