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2596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2596A
CN114072596A CN202080046696.5A CN202080046696A CN114072596A CN 114072596 A CN114072596 A CN 114072596A CN 202080046696 A CN202080046696 A CN 202080046696A CN 114072596 A CN114072596 A CN 114072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damping force
valve
chamber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66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干郎
小谷崇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72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25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2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the annular discs being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wound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07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wound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12Fluid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8/00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e.g. variability, frequency-dependence
    • F16F2228/06Stiffness
    • F16F2228/066Variable stiffn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2/00Nature of movement
    • F16F2232/08Lin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4/00Shape
    • F16F2234/02Shape cylindr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6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both gas and liquid
    • F16F9/064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r shape of the expansion chamber
    • F16F9/065Expansion chamber provided on the upper or lower end of a damper, separately there from or laterally on the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5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 F16F9/3487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with spacers or spacing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副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其变更与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的体积室的体积。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19年6月2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9-118696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存在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41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能够使一方的阀在活塞速度比另一方的阀低速的区域中开阀,在比其高速的区域中使两方的阀开阀。在这样的构造中,特别是在高频输入时有可能产生异常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副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其变更与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的体积室的体积。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一侧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一侧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一侧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一侧副阀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所述一侧副阀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一侧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可移动的移动部件。具有在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一侧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中间室的体积可变机构。
本发明的再一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出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的第一副阀以及设置在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副阀;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所述第二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第二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第二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本发明的再一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动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第一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中。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和所述阀座部件的之间的盖室内,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4B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杆加速度以及衰减力的分析结果的特性线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等的特性线图。
图16是示出比较例的缓冲器的衰减力等的特性线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盖部件以及阀座部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图3、图7~图11、图23中的上侧以及图12、图14、图17~图20中的左侧作为“上”,将图1~图3、图7~图11、图23中的下侧以及图12、图14、图17~图20中的右侧作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单筒式液压缓冲器,具有供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省略图示)封入的缸2。缸2呈有底圆筒状。缸2是由圆筒状的主体部11、和形成在主体部11的下部侧并封闭主体部11的下部的底部12构成的一体成形品。
缓冲器1具有均可滑动地设置在缸2的内部的、划分体15以及活塞18。划分体15设置在活塞18和缸2的底部12之间。活塞18在缸2内划分出上室19和下室20这两个室,划分体15在缸2内划分出下室20和气体室16。换言之,活塞18可滑动地设置在缸2内,将缸2内划分为一侧的上室19和另一侧的下室20。在缸2内的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缸2内的气体室16中封入有气体。
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1,该活塞杆21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配置在缸2的内部并与活塞18连结固定,并且另一端侧部分延伸到缸2的外部。活塞杆21贯通上室19内,下室20不贯通。因此,上室19是供活塞杆21贯通的杆侧室,下室20是缸2的底部12侧的底侧室。
活塞18以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在活塞杆21增加从缸2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活塞杆21减少从缸2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缸2的上端开口侧,嵌合固定有杆导向件22,在比杆导向件22更靠缸2的外部侧即上侧嵌合有密封部件23。缸2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铆接而成为卡止部26,该卡止部26和杆导向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在杆导向件22和密封部件23之间设置有摩擦部件24。
杆导向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均呈圆环状,活塞杆21可滑动地插通这些杆导向件22、摩擦部件24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并从缸2的内部延伸到外部。活塞杆21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在缸2的内部固定在活塞18上,另一端侧部分经由杆导向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突出到缸2的外部。
杆导向件22限制活塞杆21的径向移动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承活塞杆21,并引导该活塞杆21的移动。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与缸2紧密接触,在其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滑动接触。由此,密封部件23防止缸2内的油液泄漏到外部。摩擦部件24对活塞杆21赋予摩擦力。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直径比主轴部27小的安装轴部28。活塞杆21的主轴部27可滑动地嵌合在杆导向件22、摩擦部件24以及密封部件23中,安装轴部28配置在缸2内并与活塞18等连结。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成为沿轴正交方向扩展的轴台阶部29。
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路切口部30,在轴向的与主轴部27相反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外螺纹31。通路切口部30例如通过将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与安装轴部28的中心轴线平行的面上切开成平面状而形成。通路切口部30能够在安装轴部28的周向上相差180度的两处位置形成为所谓的对边距离的形状。
在活塞杆21上,在主轴部27的活塞18与杆导向件2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均为圆环状的止动部件32、一对支承体33、螺旋弹簧34以及缓冲体35。止动部件32在内周侧插通有活塞杆21,并被铆接而固定在主轴部27上。从止动部件32侧开始依次配置有一个支承体33、螺旋弹簧34、另一个支承体33以及缓冲体35。
一对支承体33以及螺旋弹簧34在内侧插通有活塞杆21,配置在止动部件32和杆导向件22之间。缓冲体35在内侧插通有活塞杆21,并配置在另一个支承体33与杆导向件22之间。这些止动部件32、一对支承体33、螺旋弹簧34以及缓冲体35当活塞杆21从缸2突出规定长度时,在缓冲体35与杆导向件22抵接,缓冲体35以及螺旋弹簧34弹性变形。
缓冲器1的例如活塞杆21的从缸2突出的突出部分配置在上部并由车体支承,缸2的底部12配置在下部并与车轮侧连结。与此相反,也可以是,缸2侧由车体支承,活塞杆21与车轮侧连结。
如图2所示,活塞18由与活塞杆21连结的金属制的活塞本体36、和一体地安装在活塞本体36的外周面上并在缸2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7构成。
在活塞本体36上,设置有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多个(在图2中为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8和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多个(在图2中为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9。
多个通路孔38在活塞本体36的圆周方向上,在各自之间夹着一处通路孔39以等间距形成,构成通路孔38、39的全部数量中的一半。多个通路孔38是具有两处弯曲点的曲柄形状,活塞18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在活塞18的径向上的外侧开口,活塞18的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在比一侧更靠活塞18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在活塞本体36上,在轴向的下室20侧,形成有使多个通路孔38连通的圆环状的环状槽55。
在环状槽55的下室20侧,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该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开闭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而产生衰减力。通过将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配置在下室20侧,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成为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相对于这些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成为如下的伸长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即,抑制从伸长侧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构成通路孔38、39的全部数量中的剩余一半的通路孔39在活塞本体36的圆周方向上,在各自之间夹着一处通路孔38以等间距形成。多个通路孔39是具有两处弯曲点的曲柄形状,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在活塞18的径向上的外侧开口,活塞18的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在比另一侧更靠活塞18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在活塞本体36上,在轴向的上室19侧形成有使多个通路孔39连通的圆环状的环状槽56。
在环状槽56的上室19侧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该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开闭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而产生衰减力。通过将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配置在上室19侧,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成为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相对于这些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成为抑制油液从压缩侧的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向上室19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衰减力产生机构。
活塞本体36呈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供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入的插入孔44。插入孔44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45和比小径孔部45直径大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46。小径孔部45设置在轴向的上室19侧,大径孔部46设置在轴向的下室20侧。
在活塞本体36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的下室20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另外,在活塞本体36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的下室20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48。
在活塞本体36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6的上室19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另外,在活塞本体36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6的上室19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50。
活塞本体36的插入孔44的大径孔部46设置在比小径孔部45更靠轴向的内侧座部47侧。活塞本体36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与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的轴向的位置重合,总是连通。
在活塞本体36中,比阀座部48更靠径向外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8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通路孔39的下室20侧的开口。另外,同样地,在活塞本体36中,比阀座部50更靠径向外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50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通路孔38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包括活塞18的阀座部50,从轴向的活塞18侧开始依次具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2、一个盘件63、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盘件64、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5、相同内径且越从活塞18沿轴向离开外径越小的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盘件66、一个盘件67、一个盘件68和一个环状部件69。盘件62~68以及环状部件69为金属制,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62~68是平面盘件(没有突起的平面盘件)。
盘件62的外径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大,比阀座部50的内径小,总是与内侧座部49抵接。盘件63的外径比盘件62的外径大,比阀座部50的内径小。多个盘件64的外径与活塞18的阀座部50的外径相同,能够落座于阀座部50。
多个盘件65的外径比盘件64的外径小。多个盘件66的直径最大的盘件66的外径比盘件65的外径小。盘件67的外径比盘件66中的直径最小的盘件66的外径小,与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相等。盘件68的外径比盘件66中的直径最小的盘件66的外径大,比直径最大的盘件66的外径小。环状部件69的外径比盘件68的外径小,比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的外径大。环状部件69比盘件62~68厚且刚性高,与轴台阶部29抵接。
多个盘件64、多个盘件65以及多个盘件66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50的压缩侧的主阀71。主阀71通过从阀座部50离座,而使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与上室19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5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环状部件69通过盘件68,与主阀71抵接而限制主阀71的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而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下室20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包括主阀71和阀座部50,由此,设置在该第一通路72中。第一通路72形成在包括阀座部50的活塞18上,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向压缩侧移动时,油液通过。
在此,在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中,在阀座部50以及与其抵接的主阀71的任一个上,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不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如果阀座部50以及主阀71遍及整周地处于抵接状态,则不会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一通路72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不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通路。
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包括活塞18的阀座部48,从轴向的活塞18侧开始依次具有一个盘件82、一个盘件83、一个盘件84、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盘件85、一个盘件86、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87、相同内径且越从活塞18沿轴向离开外径越小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88、一个盘件89。盘件82~89为金属制,均是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件。
盘件82的外径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大,比阀座部48的内径小,总是与内侧座部47抵接。如图3所示,在盘件82上,从比径向的内侧座部47更靠外侧的中途位置到内周缘部形成有切口部90,该切口部90使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总是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连通。切口部90在盘件82的冲压成形时形成。切口部90与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相邻地对置。盘件83与盘件82的外径相同,没有形成盘件82那样的切口部。盘件84的外径比盘件83的外径大,比阀座部48的内径小。
多个盘件85的外径与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外径相同,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盘件86的外径比盘件85的外径小。多个盘件87的外径比盘件86的外径小。多个盘件88的直径大的盘件88的外径比盘件87的外径小。盘件89的外径比多个盘件88中的直径小的盘件88的外径小,与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相等。如图2所示,盘件89可以是与盘件67相同形状的共通部件。多个盘件88比盘件85~87的厚度厚且刚性高。
多个盘件85、一个盘件86、多个盘件87以及多个盘件88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48的伸长侧的主阀91。主阀91通过从阀座部48离座,使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48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而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上室19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包括主阀91和阀座部48,由此,设置在该第一通路92中。第一通路92形成在包括阀座部48的活塞18上,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向伸长侧移动时,油液通过。
在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中,在阀座部48以及与其抵接的主阀91的任一个上,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不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就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而言,如果阀座部48以及主阀91遍及整周地处于抵接状态,则不会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一通路92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不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通路。
如图3所示,在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一个盖部件101、一个可挠盘件100(可挠部件、移动部件)、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102、一个副阀107(第二副阀)、在外周侧设置有一个O形环108的一个阀座部件109、一个副阀110(第一副阀)、一个盘件111、一个盘件113和图2所示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的环状部件114,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各自的内侧。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上,在比环状部件114更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31,在该外螺纹31上螺合有螺母115。螺母115与环状部件114抵接。
可挠盘件100、盖部件101、盘件102、111、113、副阀107、110、阀座部件109以及环状部件114均为金属制。盘件102、111、113、副阀107、110以及环状部件114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102、111、113以及副阀107、110是平面盘件。可挠盘件100、盖部件101以及阀座部件109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盖部件101是有底筒状的一体成形品,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塑性加工或切削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如图3所示,盖部件10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一定厚度的底部122、从底部122的外周缘部向底部122的轴向一侧扩径并延伸出的中间锥部123、从中间锥部123的与底部122相反侧的端缘部向与底部122相反方向延伸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24。
底部122是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内周部的有孔圆板状。通过使安装轴部28与底部122的内周部嵌合,盖部件101相对于活塞杆21在径向上被定位并同轴状地配置。在底部122,在内周部和外周部之间,形成有多个沿底部122的轴向贯通底部122的通路孔126。多个通路孔126在底部12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距底部122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形成在比底部122的内周部与外周部之间的中央更靠外周部侧。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以位于比筒状部124更靠活塞18侧的朝向配置并与盘件89抵接,在底部122的内周部与安装轴部28嵌合。
盖部件101与比盘件85~88厚且呈有底筒状相符地,比盘件85~88刚性高。因此,盖部件101与主阀91抵接而限制由多个盘件85~88构成的主阀91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可挠盘件100具有主体部301和从主体部301突出的盘件突出部302(可挠部件侧突出部)。主体部301在处于组装到缓冲器1之前的自然状态时,呈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内周面和外周面呈同轴状。盘件突出部302从主体部301向主体部301的轴向的一侧突出。盘件突出部302是与主体部301同轴的圆环状,形成在比主体部301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中央位置更靠外周面侧。主体部301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通过使安装轴部28与主体部301的内周部嵌合,可挠盘件100相对于活塞杆21在径向上被定位并同轴状地配置。
可挠盘件100由一定厚度的一张板材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因此,主体部301以及盘件突出部302一体地形成。盘件突出部302从主体部301的外周侧向轴向一侧以锥状缩径并延伸后,在径向内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折返,向轴向另一侧以锥状缩径并延伸而与主体部301汇合。换言之,盘件突出部302的在包含可挠盘件100的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的形状呈越从主体部301沿轴向离开径向的宽度越窄的尖细的V字状。盘件突出部302为轴对称形状。盘件突出部302在可挠盘件100的轴向上的与主体部301相反侧的顶点是与可挠盘件100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同心的圆形状,距主体部301的高度遍及整周地恒定。
可挠盘件100被收容在盖部件101内,盘件突出部302设为从主体部301向轴向的底部122侧突出的朝向,在盘件突出部302与底部122抵接。盘件102的外径比盘件突出部302的最小内径小。可挠盘件100在组装到缓冲器1的状态下,主体部301的内周侧被盘件102和底部122夹持。由此,主体部301以越靠径向外侧越从底部122沿轴向离开的方式锥状地发生弹性变形。
可挠盘件100在组装到缓冲器1的状态下,与盘件突出部302的底部122抵接的前端面的内径比多个通路孔126的距底部122的中心的最大距离的两倍大。由此,可挠盘件100的圆环状的盘件突出部302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并遍及整周地与底部122抵接。
可挠盘件100的主体部301的内周部的与盘件102重合的部分成为遍及整周地总是与盘件102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的内周侧抵接部303。内周侧抵接部303的外径比多个通路孔126的距底部122的中心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由此,可挠盘件100的内周侧抵接部303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内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并遍及整周地与底部122抵接。
在可挠盘件100组装到缓冲器1的状态下,主体部301构成内周侧抵接部303、内周侧抵接部303与盘件突出部302之间的可挠部305、比盘件突出部302更靠径向外侧的外周缘部306。在此,外周缘部306的外径比盖部件101的中间锥部123的最小内径小,因此,可挠盘件100不会与中间锥部123以及筒状部124接触。可挠盘件100的可挠部305和外周缘部306以越靠径向外侧越从底部122沿轴向离开的方式呈锥状。可挠盘件100能够以可挠部305接近底部122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挠曲。
阀座部件109呈在径向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31的有孔圆板状,该贯通孔131沿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延伸并沿厚度方向贯通而使安装轴部28插入。贯通孔131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132和比小径孔部132直径大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133。
如图4A所示,阀座部件109在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端部具有以包围大径孔部133的方式呈圆环状的内侧座部134,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4向径向外侧扩展的阀座部135。另外,如图4B所示,阀座部件109在轴向相反侧的小径孔部132侧的端部具有以包围小径孔部132的方式呈圆环状的内侧座部138,并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8向径向外侧扩展的阀座部139。阀座部件109的轴向的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与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之间为有孔圆板状的本体部140。
如图4A所示,内侧座部134从本体部140的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内周缘部沿着本体部140的轴向而向一侧突出,阀座部135也在内侧座部134的径向外侧沿着本体部140的轴向从本体部140向与内侧座部134同侧突出。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即与本体部140相反侧的前端面为平坦面,沿阀座部件109的轴正交方向扩展而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4B所示,内侧座部138从本体部140的轴向的小径孔部132侧的内周缘部沿着本体部140的轴向而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反的一侧突出,阀座部139也在内侧座部138的径向外侧沿着本体部140的轴向从本体部140向与内侧座部138同侧突出。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即与本体部140相反一侧的前端面为平坦面,沿阀座部件109的轴正交方向扩展而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内侧座部134、138的外径相同。
如图4A所示,阀座部135是花瓣型的异形座,具有多处、具体而言是四处的阀座结构部201。这些阀座结构部201为相同形状,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内侧座部134呈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阀座结构部201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4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202、和将一对延伸部202的与内侧座部134相反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03。一对延伸部202均为直线状,相对于包含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面呈镜面对称状。一对延伸部202以沿阀座部件109的轴向观察时呈相互垂直的方式配置。连结部203呈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
由阀座结构部201和将阀座结构部201的一对延伸部202彼此连结的内侧座部134的一部分包围地形成有从它们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的通路凹部205。通路凹部205的底面由本体部140形成。通路凹部205形成在所有的阀座结构部201的内侧。所有的通路凹部205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通路凹部205的中央位置,形成有通过沿轴向贯通本体部140而沿轴向贯通阀座部件109的通路孔206。通路孔206是与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状的孔。在所有的通路凹部205的底面形成有通路孔206。所有的通路孔206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的阀座结构部201的相邻的延伸部202彼此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分离并相互平行,与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径向线平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的阀座结构部201的在周向上远离的一侧的延伸部202彼此配置在与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径向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4B所示,阀座部139也是花瓣型的异形座,具有多处、具体而言是四处的阀座结构部211。这些阀座结构部211为相同形状,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阀座结构部211为与阀座结构部201相同形状。
内侧座部138呈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阀座结构部211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8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212、和将一对延伸部212的与内侧座部138相反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13。一对延伸部212均为直线状,相对于包含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面呈镜面对称状。一对延伸部212以沿阀座部件109的轴向观察时呈相互垂直的方式配置。连结部213呈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配置在所有的连结部213的同一圆上的外侧缘部的外径与配置在所有的连结部203的同一圆上的外侧缘部的外径相同,配置在所有的连结部213的同一圆上的内侧缘部的内径与配置在所有的连结部203的同一圆上的内侧缘部的内径相同。
由阀座结构部211和将阀座结构部211的一对延伸部212彼此连结的内侧座部138的一部分包围地形成有从它们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的通路凹部215。通路凹部215的底面由本体部140形成。通路凹部215形成在所有的阀座结构部211的内侧。所有的通路凹部215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通路凹部215的中央位置,形成有通过沿轴向贯通本体部140而沿轴向贯通阀座部件109的通路孔216。通路孔216是与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状的孔。在所有的通路凹部215的底面形成有通路孔216。所有的通路孔216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的阀座结构部211的相邻的延伸部212彼此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分离并相互平行,与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径向线平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地配置的阀座结构部211的在周向上远离的一侧的延伸部212彼此配置在与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的径向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在此,多个阀座结构部201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配置间距与多个阀座结构部211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配置间距相同,阀座结构部201以及阀座结构部211相互错开半个间距。换言之,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01和阀座结构部201之间的中央位置配置有阀座结构部211的中央位置,相反地,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11和阀座结构部211之间的中央位置配置有阀座结构部201的中央位置。
所有的通路凹部205以及所有的通路凹部215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通路凹部205以及通路凹部215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成交错状。所有的通路孔206以及所有的通路孔216形成在距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等距离的位置,通路孔206以及通路孔216交替地以等间隔设置在同一圆周上。
如图4B所示,通路孔206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11和阀座结构部211之间,由此,配置在阀座部139的范围的外侧。如图4A所示,通路孔216配置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01和阀座结构部201之间,由此,配置在阀座部135的范围的外侧。
在阀座部件109上,在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遍及内侧座部134以及本体部140地形成有沿径向横切内侧座部134的通路槽221。通路槽221从内侧座部134的与本体部140相反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比本体部140的内侧座部134侧的端面更凹陷地形成。通路槽221在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的径向线上,沿着该径向线设置,从在阀座结构部201和阀座结构部201之间开口的通路孔216向阀座部件109的径向内侧延伸而从大径孔部133拔出。通路槽221相对于所有的通路孔216设置。通路槽221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齐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处。通过形成通路槽221,内侧座部134沿周向断续地形成。
如图3所示,通路孔216和供通路孔216开口的通路凹部215形成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的第一通路部151。在阀座部件109上,第一通路部151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齐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处。换言之,在阀座部件109上,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通路部151。
通路槽221形成朝向第一通路部151沿径向延伸的径向通路222。在阀座部件109上,径向通路222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齐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处。
如图4B所示,在阀座部件109上,在本体部140的轴向的小径孔部132侧形成有通路槽225。通路槽225从本体部140的内侧座部138侧的端面沿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而形成。通路槽225在通过阀座部件109的中心的径向线上,沿着该径向线设置,从在阀座结构部211和阀座结构部211之间开口的通路孔206向阀座部件109的径向外侧延伸而从本体部140的外周面拔出。通路孔206在通路槽225的底面开口。通路槽225相对于所有的通路孔206设置。通路槽225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齐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处。
如图2所示,通路孔206和供该通路孔206开口的通路凹部205形成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的第二通路部152。在阀座部件109上,第二通路部152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上的位置对齐而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四处。换言之,在阀座部件109上,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通路部152。
多个第一通路部151以及多个第二通路部152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构成供油液流通的阀座部件通路部150。换言之,阀座部件通路部150具有第一通路部151以及第二通路部152,第一通路部151以及第二通路部152交替地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设置。
如图3所示,在阀座部件109上,在外周部的轴向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圆环状的密封槽145。在该密封槽145内,配置有O形环108。阀座部件109在使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朝向与底部122相反侧的状态下,在外周部与盖部件101的筒状部124嵌合,设置在盖部件101内。在该状态下,O形环108密封盖部件101的筒状部124与阀座部件109之间的间隙。
盖部件101、O形环108以及阀座部件109在盖部件101的内侧形成盖室146。盖室146设置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阀座部件109之间。可挠盘件100、多个盘件102以及副阀107设置在该盖室146内。
可挠盘件100在盖室146内的副阀107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设置。可挠盘件100的盘件突出部302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遍及整周地总是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另外,可挠盘件100的内周侧抵接部303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内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遍及整周地总是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
因此,通过该可挠盘件100,盖室146被划分为比可挠盘件100更靠副阀107侧的中间室147和比可挠盘件100更靠多个通路孔126侧的连通室149(体积室)。连通室149总是与多个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连通。中间室147通过可挠盘件100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换言之,在盖室146内,在副阀107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设置有闭塞连通路148的可挠曲的可挠盘件100。再换言之,在可挠盘件100与副阀107之间形成有通过可挠盘件100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的中间室147。
通过可挠盘件100挠曲,中间室147的体积发生变化。即,通过可挠盘件100挠曲,使中间室147具有蓄压器的功能。连通室149为了吸收中间室147的体积的增大而减少体积并排出油液,或者为了吸收中间室147的体积的减少而增大体积并使油液流入。由此,抑制因连通室149的油液阻碍可挠盘件100的变形的情况。
如图2所示,环状的阀座部件109以及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01配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中。此时,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配置在盖室146侧,阀座部139配置在下室20侧。阀座部件109划分盖室146的中间室147和下室20,面向中间室147以及下室20双方而设置。多个通路槽225面对下室20而设置,多个第二通路部152经由多个通路槽225内的通路与下室20总是连通。形成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上的连通路148总是与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连通。
向阀座部件109的第一通路部151开口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总是与中间室147连通,使中间室147内、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总是连通。因此,中间室147经由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总是与上室19连通。
如图3所示,盘件102的外径与内侧座部47的外径相等。副阀107为盘状,如图2所示,其外径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的外径相等,总是与内侧座部134抵接,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5。副阀107通过落座在阀座部135的整体上,而闭塞所有的第二通路部152。另外,副阀107通过落座在图4A所示的阀座部135中的任一个阀座结构部201的整体上,闭塞该阀座结构部201内侧的第二通路部152。
如图2所示,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5的副阀107设置在盖室146内,通过在盖室146内从阀座部135离座,而使多个第二通路部152与盖室146的中间室147连通,使下室20与上室19连通。此时,副阀107抑制与阀座部135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副阀107是在使油液从下室20经由多个第二通路部152向中间室147内流入时打开的流入阀,是限制从中间室147向下室20的经由第二通路部152的油液的流出的止回阀。在此,如图4A所示,构成第一通路部151的通路孔216向阀座部件109中的比阀座部135的范围更靠外侧的部位开口,因此与落座于阀座部135的图2所示的副阀107无关地总是与中间室147连通。
多个通路槽225内的通路、多个第二通路部152、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07以及阀座部135之间的通路、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而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下室20流出到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的第二通路172。第二通路172成为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
第二通路172包括将活塞杆21切开而形成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换言之,其一部分是将活塞杆21切开而形成的。除了将活塞杆21切开而形成以外,也可以以一端向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开口、另一端向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开口的方式将活塞杆21的内部贯通成孔状而形成活塞杆通路部51。因此,第二通路172具有将活塞杆21切口或贯通而形成的活塞杆通路部51。
副阀107、阀座部135、多个盘件102、可挠盘件100和盖部件101设置在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上,构成对该第二通路172进行开闭、抑制从该第二通路172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换言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的阀座部135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构成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07是压缩侧的副阀。
在第二通路172中,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处于打开状态时,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的流路截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中最窄,流路截面积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窄,成为第二通路172中的节流孔175。节流孔175配置在副阀107开阀且油液在第二通路172中流动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07的下游侧。节流孔175是将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中的与活塞18抵接的盘件82切开而形成的。
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在阀座部135以及与其抵接的副阀107的任一个上,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不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如果阀座部135和副阀107遍及整周地处于抵接状态,则不会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二通路172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不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通路。
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与作为同样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压缩侧的通路的第一通路72并联,在第一通路72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在第二通路172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因此,均为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并联地配置。
如图3所示,副阀110为盘状,其外径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9的外径相等,总是与内侧座部138抵接,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9。副阀110通过落座在阀座部139的整体上,闭塞所有的第一通路部151。另外,副阀110通过落座在图4B所示的阀座部139中的任一个阀座结构部211的整体上,闭塞该阀座结构部211内侧的第一通路部151。如图3所示,副阀110可以是与副阀107相同形状的共通部件。盘件111的外径比副阀110的外径小,与内侧座部138的外径相等。
副阀110设置在下室20内,通过从阀座部139离座,使中间室147与下室20连通。此时,副阀110抑制与阀座部139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副阀110是在将油液从中间室147内经由阀座部件109的多个第一通路部151排出到下室20时打开的排出阀,是限制从下室20向中间室147内的经由第一通路部151的油液的流入的止回阀。在此,如图4B所示,构成第二通路部152的通路孔206向阀座部件109中的比阀座部139的范围更靠外侧的部位开口,因此与图2所示的落座于阀座部139的副阀110无关地总是与下室20连通。
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的多个第一通路部151、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而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上室19流出到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的第二通路182。
第二通路182成为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第二通路182包括将活塞杆21切开而形成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换言之,其一部分是将活塞杆21切开而形成的。
盖部件101、副阀110、阀座部139、盘件111、113、环状部件114设置在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上,构成对该第二通路182进行开闭、抑制从该第二通路182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换言之,该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的阀座部139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构成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是伸长侧的副阀。
如图3所示,与下室20连通的连通室149与图2所示的第二通路172以及图2、图3所示的第二通路182并联地配置。而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具有能够变更该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体积可变机构185。体积可变机构185由可挠盘件100、盖部件101的底部122、连通室149和连通路148构成。可挠盘件100通过以接近底部122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减少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通过以远离底部122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增加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
在第二通路182中,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处于打开状态时,图2所示的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的流路截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中最窄,流路截面积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窄,在第二通路182中也为节流孔175。节流孔175在第二通路172、182中共通。节流孔175配置在副阀110开阀且油液在第二通路182中流动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10的上游侧。需要说明的是,节流孔175也可以配置在副阀110开阀且油液在第二通路182中流动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10的下游侧。副阀110和上述的副阀107独立地进行开闭。
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在阀座部139以及与其抵接的副阀110的任一个上,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不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就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而言,如果阀座部139和副阀110遍及整周地处于抵接状态,则不会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二通路182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不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通路。环状部件114通过盘件113,与副阀110抵接而限制副阀110的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在缓冲器1中,作为至少使油液在活塞18内沿轴向通过的流动,上室19和下室20能够仅经由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连通。因此,缓冲器1至少在沿轴向通过活塞18内的油液的通路上不设置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缓冲器1为单筒式,因此作为整体没有设置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
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与作为同样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伸长侧的通路的第一通路92除了上室19侧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以外并联,在并联部分中,在第一通路92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在第二通路182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因此,均为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并联地配置。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具备:阀座部件109;在作为第二通路172、182中的设置在阀座部件109上的部分的阀座部件通路部150的一侧设置的副阀110以及在阀座部件通路部150的另一侧设置的副阀107;设置在第二通路172、182中的活塞18和阀座部件109之间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01。阀座部件109设置在盖部件101内,副阀110设置在阀座部件109的下室20侧,副阀107设置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阀座部件109之间的盖室146内。在阀座部件109上,设置有与活塞杆通路部51连通、朝向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沿径向延伸的径向通路222。
在将活塞18等组装到活塞杆21的情况下,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分别插通的同时,在轴台阶部29上依次重叠环状部件69、盘件68、盘件67、多个盘件66、多个盘件65、多个盘件64、盘件63、多个盘件62和活塞18。此时,活塞18设为小径孔部45位于轴台阶部29侧的朝向。
此外,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活塞18上依次重叠盘件82、盘件83、盘件84、多个盘件85、盘件86、多个盘件87、多个盘件88、盘件89、盖部件101。此时,盖部件101设为底部122位于活塞18侧的朝向并与盘件89抵接。
进而,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上依次重叠可挠盘件100、多个盘件102、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状态的阀座部件109。此时,如图3所示,可挠盘件100设为盘件突出部302从主体部301向底部122侧突出的朝向,在盘件突出部302与底部122抵接,在内周侧抵接部303与盘件102抵接。另外,此时,阀座部件109如图2所示,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设为位于副阀107侧的朝向,使外周部以及O形环108与盖部件101的筒状部124嵌合。
进而,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阀座部件109上依次重叠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多个环状部件114。在该状态下,使螺母115与比环状部件114突出的活塞杆21的外螺纹31螺合,利用螺母115和轴台阶部29在轴向上夹紧它们的至少内周侧。
在该状态下,主阀71的内周侧经由盘件62、63被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和盘件67夹紧,并且主阀71遍及整周地与活塞18的阀座部50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主阀91的内周侧经由盘件82~84被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和盘件89夹紧,并且遍及整周地与活塞18的阀座部48抵接。
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可挠盘件100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盘件突出部302与底部122抵接,内周侧抵接部303被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盘件102夹紧。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副阀107被阀座部件109的内侧座部134和盘件102夹紧,并且遍及整周地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副阀110被阀座部件109的内侧座部138和盘件111夹紧,并且遍及整周地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9抵接。
如图3所示,可挠盘件100在盘件突出部302与底部122抵接,当内周侧抵接部303被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盘件102夹紧时,盘件突出部302在施加了其高度量的预载荷的状态下遍及整周地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副阀107在开阀时向可挠盘件100的方向挠曲,但在副阀107与可挠盘件100之间设置有充分的间隙,副阀107即使在其最大升程时也不会与可挠盘件100接触。
如图2所示,均为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主阀91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均开阀。副阀110是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中开阀而产生衰减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通过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上室19的压力变高,下室20的压力变低。于是,由于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中均没有总是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固定节流孔,但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流入到中间室147。由此,中间室147升压。因此,图3所示的体积可变机构185使可挠盘件100的可挠部305向底部122侧挠曲而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抑制中间室147的压力的上升。此时,可挠盘件100向底部122侧挠曲而移动,因此体积可变机构185减小连通室149的体积。
在此,在缓冲器1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如上所述油液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流入量变大,因此可挠盘件100较大地变形而在可挠部305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接触,其接触面积变大。这样,当可挠盘件100与底部122的接触面积增加时,对可挠盘件100的挠曲量施加限制,通过附加某种程度以上的差压而不再挠曲。这样,通过可挠盘件100完全挠曲,中间室147的容量不再增加。于是,成为与没有可挠盘件100以及连通路148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升压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状态。
此时,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中均没有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因此如图5中实线所示,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第一规定值v1的伸长行程中,衰减力急剧地上升。另外,在活塞速度比第一规定值v1高速的区域、且相比于比第一规定值高速的第二规定值v2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v1以上且小于v2)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
即,副阀110从阀座部139离座,通过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内的第一通路部151、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流向下室20。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比第二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保持开阀的状态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开阀。即,副阀110从阀座部139离座,在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但此时,在第二通路182中,通过设置在比主阀91更靠下游侧的节流孔175对油液的流动进行节流,从而对主阀91施加的压力变高,压差变高,主阀91从阀座部48离座,在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而流向下室20。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斜率比极微低速区域平缓。
在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差比第一规定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规定值v2的低速区域大,但由于第一通路92没有基于节流孔的节流,因此通过主阀91开阀而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动。通过这个和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82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110的变形。
另外,此时,从下室20和中间室147对关闭状态的副阀107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即使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差变大,在第二通路182中比副阀107更靠上游侧形成有节流孔175,因此中间室147的压力上升相对于上室19的压力上升变得缓慢,抑制中间室147与下室20的压力差变大。因此,能够抑制关闭状态的副阀107所承受的中间室147与下室20的压力差变大,能够抑制对副阀107施加从中间室147侧朝向下室20侧的大的背压。
缓冲器1将在伸长行程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的流路以第一通路92和第二通路182的并联而设置,将主阀91和副阀110并联而设置。另外,节流孔175与副阀110串联连接。
如上所述,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通过主阀91开阀,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动。由此,在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中流动的流量变小。由此,例如,能够降低活塞速度为通常速度区域(v2以上)中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等。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v2以上)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斜率比极微低速区域(小于v2)平缓。由此,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在将比上述的低频输入时高的频率输入到缓冲器1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小。因此,可挠盘件100的变形小,体积可变机构185能够以可挠盘件100的挠曲量吸收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的体积,中间室147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衰减力上升时,正好能够成为与没有可挠盘件100、且中间室147通过盖部件101的连通路148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状态,即没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的构造相同的状态。
因此,相对于图5中实线所示的低频输入时的衰减力特性,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极微低速衰减力的上升变得缓慢。另外,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v2)中,通过可挠盘件100挠曲而增大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的体积,并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衰减力相比于可挠盘件100完全挠曲而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的体积不变的低频输入时,为下降的特性。换言之,当活塞18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包括可挠盘件100的体积可变机构185,限制向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的油液的流量。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可挠盘件100的刚性(板厚等)的不同,能够调整直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为止的衰减力变化(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斜率)。
如图2所示,均为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主阀71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07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均开阀。副阀107是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中开阀而产生衰减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压缩行程中,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下室19的压力变高,上室20的压力变低。于是,由于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中均没有使下室20与上室19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因此直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开阀为止,油液不流动。因此,衰减力急剧地上升。在活塞速度为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开阀的第三规定值高速的区域、且比相比于第三规定值高速的第四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开阀。
即,副阀107从阀座部135离座,通过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使下室20和上室19连通。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5内的通路以及第二通路部152、副阀107以及阀座部135之间的通路、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流向上室19。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比第四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保持开阀的状态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开阀。即,副阀107从阀座部135离座,在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但此时,第二通路172通过节流孔175对油液的流量进行节流,因此在设置于第一通路72的主阀71中产生的压差变大,主阀71从阀座部50离座,在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而流动。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斜率比极微低速区域平缓。
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下室20与上室20的压差比低速区域大,但由于第一通路72没有基于节流孔的节流,因此通过主阀71开阀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因此,能够降低活塞速度为通常速度区域中的衰减力,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另外,此时(活塞速度快的情况),下室20和上室19的压差变大,但通过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72进行节流,经由节流孔175与上室19连通的中间室147内的压力成为下室20和上室19之间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与下室20的压差变得过大。通过这个和通过主阀71开阀而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而能够抑制副阀107的变形。
另外,此时,从下室20和中间室147对关闭状态的副阀110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但下室20和上室19的压差大,另一方面下室20和中间室147通过打开副阀107而连通,在成为副阀110的下游侧的中间室147和上室19之间设置有节流孔175,因此能够抑制中间室147内的压力过度降低,能够与下室20的压力上升相应地使中间室147的压力也上升。因此,在副阀11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面上产生的压差小,能够抑制对副阀110施加从下室20侧朝向中间室147侧的大的背压。
以上的缓冲器1将在压缩行程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的流路以第一通路72和第二通路172的并联而设置,将主阀71和副阀107并联而设置。另外,节流孔175在第二通路172中与副阀107串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压缩行程中,当下室20的压力上升时,连通路148以及连通室149的压力也上升,但设定为在可挠盘件100因连通路148以及连通室149的压力而变形之前,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开阀。因此,在压缩行程中,也不会存在可挠盘件100使连通室149与中间室147连通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缓冲器1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差变大,但由于能够通过形成在比副阀107更靠上游侧的节流孔175而抑制中间室147的压力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因副阀107的背压引起的变形。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下室20与上室20的压差比低速区域大,但通过使油液在第一通路72中以大流量流动、和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72的比副阀107更靠下游侧进行节流,而能够抑制副阀107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副阀107的耐久性。
另外,缓冲器1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差比低速区域大,但通过使油液在第一通路92中以大流量流动、和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82进行节流,而能够抑制副阀110的变形。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下室20与上室19的压差变大,但通过副阀107的开阀,下室20和中间室147连通,而且中间室147通过设置在与上室19之间的节流孔175将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动进行节流。因此,下室20和中间室147的压差小,能够抑制由副阀110的背压引起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副阀110的耐久性。
另外,缓冲器1具有在压缩行程以及伸长行程中独立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因此衰减力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变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通过采用这样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构造,能够使一方的阀相比于另一方的阀在活塞速度低速的区域中开阀,在比其高速的区域中使两方的阀开阀。在这样的构造的缓冲器中,特别是,为了微转向输入时的响应性改善、良好乘坐舒适性的平顺感改善等,如果设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衰减力的设定,则有可能在高频输入时产生异常声。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具有: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流出的第一通路92以及第二通路182;设置于第一通路92并产生衰减力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设置于第二通路182并产生衰减力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具有:副阀110,其设置在第二通路182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185,其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由此,通过体积可变机构185,能够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因此,能够变更流过第二通路182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另外,体积可变机构185具有连通室149、和移动而变更连通室149的体积的可挠盘件100。因此,能够使体积可变机构185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当活塞18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体积可变机构185,限制向副阀110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特别是在高频输入时异常声的产生。
另外,第一通路92和第二通路182并联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通路182中流动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副阀110的变形。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将与供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设置的活塞18的第一通路72、92并联的第二通路172、182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的副阀110以及副阀107设置在配置于下室20的阀座部件109上。并且,在第二通路172、182中的活塞18和阀座部件109之间设置有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01,在盖部件101的内侧配置有阀座部件109。此时,将副阀110设置在下室20侧,将副阀107设置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与阀座部件109之间的盖室146内。而且,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形成有与下室20连通的连通路148,并且在盖室146内的第二副阀107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设置有闭塞连通路148的可挠曲的可挠盘件100。由此,在可挠盘件100与第二副阀107之间,通过可挠盘件100能够形成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的中间室147。该中间室147构成第二通路172、182,并且通过可挠盘件100挠曲而使容量可变。
通过该结构,在缓冲器1的低频输入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大,因此可挠盘件100完全挠曲,之后的中间室147的容量不再增加。其结果,如图5中实线所示,能够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一规定值v1的伸长行程中使衰减力急剧地上升。另一方面,在容易产生异常声的缓冲器1的高频输入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小,能够通过可挠盘件100挠曲来吸收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的体积。其结果,能够设为与中间室147通过盖部件101的连通路148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状态相同的状态。由此,相对于图5中实线所示的低频输入时的衰减力特性,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极微低速衰减力的上升变得缓慢,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时的衰减力的变化变得平滑,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v2)中,成为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衰减力比低频输入时下降的特性。换言之,能够使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具有频率依赖性的功能。
这样,缓冲器1对于为了微转向输入时的响应性改善和良好乘坐舒适性的平顺感改善等而在极微低速下也需要衰减力的低频输入,可靠地在极微低速下也产生衰减力,并且对于容易产生异常声的高频输入,减弱极微低速下的衰减力,且使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时的衰减力的变化平滑,由此抑制异常声。因此,能够兼顾极微低速下的期望的衰减性能和异常声抑制。
在此,为了验证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异常声抑制的效果,对与异常声的产生有相关性的杆加速度进行了分析。即,将规定特性的弹簧机构的一端设为位置固定,将缓冲器1的活塞杆21连结在另一端,并且将缸2与振动源连结,对由振动源使缸2以规定的正弦波振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活塞杆21的加速度即活塞杆加速度以及缓冲器1的衰减力进行了分析。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对于缓冲器1,对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没有连通路148、在盖室146内没有设置可挠盘件100的结构的比较例的缓冲器也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图6示出特别容易产生异常声、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衰减力从负转为正的从压缩行程向伸长行程的行程反转时的特性。从该图6可知,图6中实线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杆加速度与图6中虚线所示的比较例的杆加速度相比,正侧的峰值如箭头Y1所示的那样接近0,负侧的峰值如箭头Y2所示的那样接近0。由此可知,能够得到抑制与杆加速度有相关性的异常声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由于在可挠盘件100上一体地形成有总是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的盘件突出部302,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组装工时的增加。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冲压成形来制造可挠盘件100,因此能够降低部件成本。
另外,在第二通路182的副阀110开阀的伸长行程时的流动的上游侧配置节流孔175。由此,在压缩行程时,节流孔175对从下室20打开副阀107而流到中间室147内、流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动进行节流。因此,中间室147与下室20的压差变小,从下室20接受背压的关闭状态的副阀110从中间室147接受与下室20相同的压力,接受到的背压(压差)被抑制。因此,能够提高副阀110的耐久性。
另外,阀座部件通路部150具有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以及压缩侧的第二通路部152,多个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以及压缩侧的第二通路部152交替地在同一圆周上设置。因此,伸长侧的阀座部139可以由分别包围第一通路部151而形成的多个阀座结构部211形成,压缩侧的阀座部135可以由分别包围第二通路部152而形成的多个阀座结构部201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包括副阀110和阀座部139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时的急剧的开阀以及液压变动,使衰减力特性平滑地变化。
即,如图5中实线所示,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一规定值v1的伸长行程中,衰减力急剧地上升之后,能够使活塞速度转移到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第一规定值v1高速的极微低速区域(v1以上且小于v2)时的衰减力特性平滑地变化。在此,图5所示的虚线是使副阀110离座落座于一个圆环状的阀座部的情况下的衰减力特性,与此相比,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衰减力特性平滑地变化。
对于包括与阀座部139相同形状的阀座部135和副阀107的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也同样,能够使开阀时的衰减力特性平滑地变化。
而且,由于多个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以及压缩侧的第二通路部152交替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因此能够使副阀107、110的直径都变大,在伸缩两行程中能够降低阀刚性,抑制液压变动而使衰减力特性平滑地变化。
在此,如果极微低速区域的衰减力的相连不平滑,换言之衰减系数不连续,则对于在同一车道内缓慢切换转向这样的微转向操作,会赋予非线性感。另外,衰减力的急剧的变化有可能使乘坐舒适性感到硬度而感到不舒服。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实现了极微低速区域中的衰减力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抑制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够抑制液压变动,因此也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另外,由于是在活塞18、盖部件101以及阀座部件109中插入活塞杆21的构造,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活塞18、盖部件101以及阀座部件109。
第二通路172、182各自的一部分将活塞杆21切开或贯通而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二通路172、182。
由于在阀座部件109上,形成有与活塞杆通路部51连通、朝向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沿径向延伸的径向通路222,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活塞杆通路部51与伸长侧的第一通路部151连通。
由于节流孔175是将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中的与活塞18抵接的盘件82切开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节流孔175。
由于中间室147与下室20压差在伸缩两行程中不会变大,因此能够使用薄板的冲压部件作为盖部件101。因此,在制造性、轻量化方面有利。
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设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室19侧。在该情况下,例如,使上述的盖部件101、可挠盘件100、多个盘件102、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在排列顺序上直接沿轴向反转地配置在环状部件69与盘件68之间。因此,这些部件中的盘件113与环状部件69抵接,盖部件101与盘件68抵接。另外,盘件89与环状部件114抵接。
另外,在该情况下,将多个盘件62和具有切口部90的盘件82调换,使切口部90内的通路与压缩侧的环状槽56内的通路连通。除此以外,将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以与切口部90相邻地对置的方式形成在内侧座部49侧,活塞杆通路部51以使盘件82的切口部90的通路以及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与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连通的方式形成通路切口部30。
当这样构成时,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成为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成为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而且,第一通路部151成为压缩侧的通路部,阀座部件109的径向通路222与活塞杆通路部51连通,并朝向压缩侧的第一通路部151沿径向延伸。其结果,在压缩行程中,能够兼顾极微低速下的期望的衰减性能和异常声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7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如图7所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盘件突出部302的可挠盘件100,设置有可挠盘件100A(可挠部件、移动部件)和台阶调整垫片321。
可挠盘件100A是在处于组装到缓冲器1A之前的自然状态时呈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件(没有突起的平面盘件),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面和外周面配置成同轴状,为轴对称形状。可挠盘件100A通过使安装轴部28与内周部嵌合,而相对于活塞杆21在径向上被定位并同轴状地配置。在可挠盘件100A上,没有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盘件突出部302。可挠盘件100A也由一定厚度的一张板材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
台阶调整垫片321呈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内周面和外周面均为圆筒面,配置成同轴状。台阶调整垫片321为轴对称形状。台阶调整垫片321也由一定厚度的一张板材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台阶调整垫片321与可挠盘件100A分体而形成。
台阶调整垫片321的内径比盘件102的外径大,比多个通路孔126的距底部122的中心的最大距离的两倍大。另外,台阶调整垫片321的外径与盖部件101的中间锥部123的最小内径相等。
台阶调整垫片321载置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此时通过中间锥部123相对于盖部件101在径向上被定位,与盖部件101同轴状地配置。台阶调整垫片321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并遍及整周地与底部122抵接。当载置于底部122时,台阶调整垫片321的与底部122相反侧的面成为沿盖部件101的轴线正交方向扩展的平面。
可挠盘件100A以及台阶调整垫片321被收容在盖部件101内,此时,台阶调整垫片321配置在可挠盘件100A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可挠盘件100A在组装到缓冲器1A的状态下,其内周侧被盘件102和底部122夹持,其外周侧遍及整周地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由此,可挠盘件100A以越靠径向外侧越从底部122沿轴向离开的方式以锥状而弹性变形。
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部的与盘件102重合的部分成为遍及整周地总是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盘件102抵接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内周侧抵接部303A的外径比多个通路孔126的距底部122的中心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由此,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内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并遍及整周地与底部122抵接。
可挠盘件100A具有内周侧抵接部303A、外周缘部306A、以及它们之间的可挠部305A。可挠盘件100A的外周缘部306A的外径比台阶调整垫片321的内径大,比盖部件101的中间锥部123的最小内径小。可挠盘件100A在外周缘部306A遍及整周地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可挠部305A和外周缘部306A以越靠径向外侧越从底部122沿轴向离开的方式呈锥状弹性变形。可挠盘件100A能够以可挠部305A接近底部122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变形。
可挠盘件100A、台阶调整垫片321、多个盘件102以及副阀107设置在盖室146内。可挠盘件100A设置在盖室146内的副阀107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可挠盘件100A遍及整周地总是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该台阶调整垫片321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设置。另外,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以在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内侧包围多个通路孔126的整体的方式遍及整周地总是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抵接。
通过可挠盘件100A以及台阶调整垫片321,盖室146被划分为副阀107侧的中间室147、和与多个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连通的连通室149。中间室147通过可挠盘件100A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换言之,在盖室146内,在副阀107和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之间设置有闭塞连通路148的可挠曲的可挠盘件100A。再换言之,在可挠盘件100A与副阀107之间,形成有中间室147,该中间室147通过可挠盘件100A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通过可挠盘件100A的可挠部305A挠曲,中间室147的体积发生变化。
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与体积可变机构185部分不同的体积可变机构185A。第二实施方式的体积可变机构185A由可挠盘件100A、台阶调整垫片321、盖部件101的底部122、连通室149和连通路148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挠盘件100A也通过以接近底部122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减少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通过以远离底部122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增加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
在将活塞18等组装到活塞杆21的情况下,在分别插通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轴台阶部29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依次重叠环状部件69、盘件68、盘件67、多个盘件66、多个盘件65、多个盘件64、盘件63、多个盘件62、活塞18、盘件82、盘件83、盘件84、多个盘件85、盘件86、多个盘件87、多个盘件88、盘件89和盖部件101。
进而,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依次重叠台阶调整垫片321、可挠盘件100A、多个盘件102。
进而,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多个盘件102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依次重叠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状态的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多个环状部件114。在该状态下,使螺母115与比环状部件114突出的活塞杆21的外螺纹31螺合,利用螺母115和轴台阶部29在轴向上夹紧它们中除了台阶调整垫片321以外的至少内周侧。
在该状态下,可挠盘件100A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外周缘部306A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将台阶调整垫片321按压在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另外,在该状态下,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被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盘件102夹紧。
可挠盘件100A在外周缘部306A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当内周侧抵接部306A被盖部件101的底部122和盘件102夹紧时,在施加了台阶调整垫片321的高度量的预载荷的状态下遍及整周地与台阶调整垫片321抵接,使台阶调整垫片321遍及整周地与底部122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在副阀107的最大升程时,副阀107也不会与可挠盘件100A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具有:副阀110,其设置在第二通路182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185A,其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由此,通过体积可变机构185A,能够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变更流过第二通路182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在可挠盘件100A与第二副阀107之间,通过可挠盘件100A以及台阶调整垫片321形成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的中间室147,通过可挠盘件100A挠曲将该中间室147的容量设为可变。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兼顾极微低速下的期望的衰减性能和异常声抑制。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使用与可挠盘件100A以及盖部件101分体的台阶调整垫片321,因此,通过从厚度不同的多个垫片中选择使用台阶调整垫片321,能够容易地调整可挠盘件100A的预载荷。
以上的第二实施方式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设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室19侧。在该情况下,例如,使上述的盖部件101、台阶调整垫片321、可挠盘件100A、多个盘件102、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在排列顺序上直接沿轴向反转地配置在环状部件69(参照图2)与盘件68(参照图2)之间。除此之外,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设置于上室19的情况相同的变更。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中,如图8所示,不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台阶调整垫片321。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中,代替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01,设置有与其部分不同的盖部件101B。
盖部件101B的底部12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部122不同。底部122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部122同样的有孔圆板状的一定厚度的底部本体331、从底部本体331的外周缘部在中间锥部123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地向与中间锥部123同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盖突出部321B(盖部件侧突出部)。盖突出部321B的外周侧与中间锥部123相连。盖部件101B也是包括由底部本体331以及盖突出部321B构成的底部122B、中间锥部123和筒状部124的一体成形品,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塑性加工或切削加工而一体地形成。
底部122B是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底部122相同的底部本体331上,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体的台阶调整垫片321作为盖突出部321B一体地形成的形状。盖突出部321B的内周面为圆筒面,盖突出部321B的轴向的与底部本体331相反的一侧为沿盖部件101B的轴正交方向扩展的平面。在底部122B上,在底部本体331的比盖突出部321B更靠径向内侧,形成有沿底部本体331的轴向贯通底部本体331的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多个通路孔126。
可挠盘件100A在组装到缓冲器1B的状态下,其内周侧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被盘件102和底部本体331夹持,其外周侧的外周缘部306A遍及整周地与盖部件101B的盖突出部321B抵接。由此,可挠盘件100A的可挠部305A以及外周缘部306A以越靠径向外侧越从底部本体331沿轴向离开的方式呈锥状地弹性变形。
可挠盘件100A通过遍及整周地与盖突出部321B抵接,将盖室146划分为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通过可挠盘件100A的可挠部305A挠曲,中间室147的体积发生变化。
第三实施方式具有与体积可变机构185A部分不同的体积可变机构185B。体积可变机构185B由可挠盘件100A、盖部件101B的底部122B、连通室149和连通路148构成。在体积可变机构185B中,可挠盘件100A也通过以接近底部122B的底部本体331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减少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通过以远离底部122B的底部本体331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增加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
在将活塞18等组装到活塞杆21的情况下,在分别插通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轴台阶部29上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依次重叠环状部件69、盘件68、盘件67、多个盘件66、多个盘件65、多个盘件64、盘件63、多个盘件62、活塞18、盘件82、盘件83、盘件84、多个盘件85、盘件86、多个盘件87、多个盘件88和盘件89。
另外,在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盘件89上依次重叠底部122B朝向活塞18侧的状态的盖部件101B、可挠盘件100A和多个盘件102。
进而,在分别插通安装轴部28的同时,在多个盘件102上,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依次重叠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状态的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和多个环状部件114。在该状态下,使螺母115与比环状部件114突出的活塞杆21的外螺纹31螺合,利用螺母115和轴台阶部29在轴向上夹紧它们的至少内周侧。
在该状态下,可挠盘件100A在外周缘部306A与盖部件101B的盖突出部321B抵接。另外,在该状态下,可挠盘件100A的内周侧抵接部303A被盖部件101B的底部本体331和盘件102夹紧。
可挠盘件100A在外周缘部306A与盖部件101B的盖突出部321B抵接,当内周侧抵接部303A被盖部件101B的底部本体331和盘件102夹紧时,在施加了盘件突出部321B的高度量的预载荷的状态下遍及整周地与盖突出部321B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在副阀107的最大升程时,副阀107也不会与可挠盘件100A接触。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B具有:副阀110,其设置在第二通路182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185B,其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由此,通过体积可变机构185B,能够变更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设置的连通室149的体积。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变更流过第二通路182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在可挠盘件100A与第二副阀107之间,通过可挠盘件100A形成切断与连通路148的连通的中间室147,能够通过该可挠盘件100A挠曲将中间室147的容量设为可变。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兼顾极微低速下的期望的衰减性能和异常声抑制。
另外,由于在盖部件101B的底部122B上一体地形成有总是与可挠盘件100A抵接的盘件突出部321B,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组装工时的增加。
以上的第三实施方式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B设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室19侧。在该情况下,例如,使上述的盖部件101B、可挠盘件100A、多个盘件102、副阀107、安装有O形环108的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件111、盘件113在排列顺序上直接沿轴向反转地配置在环状部件69(参照图2)与盘件68(参照图2)之间。除此之外,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B设置于上室19的情况相同的变更。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9、图10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9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中,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109,设置有与其部分不同的阀座部件109C。
阀座部件109C具有轴向长度比第二实施方式的贯通孔131短的贯通孔131C。贯通孔131C具有轴向长度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小径孔部132短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132C、和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133。小径孔部132C也是使贯通孔131C中的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部分。
阀座部件109C的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端部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座部134。阀座部件109C的轴向的小径孔部132C侧的端部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阀座部件109C在轴向的小径孔部132C侧的端部具有以包围小径孔部132C的方式呈圆环状的内侧座部138C、和以包围内侧座部138C的方式呈筒状的通路形成部401。阀座部件109C的轴向的内侧座部134、与内侧座部138C以及通路形成部401之间成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40主要是厚度不同的本体部140C。
内侧座部134从本体部140C的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内周缘部沿着本体部140C的轴向而向一侧突出。
内侧座部138C从本体部140C的轴向的小径孔部132C侧的内周缘部沿着本体部140C的轴向而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反的一侧突出。通路形成部401在内侧座部138C的径向外侧沿着本体部140C的轴向从本体部140C向与内侧座部138C同侧突出。内侧座部138C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即轴向的与本体部140C相反侧的前端面为平坦面。内侧座部134、138C的外径相同。
通路形成部401具有:圆筒状的圆筒状部402,其在内侧座部138C的径向外侧沿着本体部140C的轴向从本体部140C向与内侧座部138C同侧突出;圆环状的环状突部403,其从圆筒状部402的与本体部140C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周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10所示,环状突部403具有:比圆筒状部402的内径小的一定直径的中间圆筒面411;位于中间圆筒面411的轴向的本体部140C侧且越向本体部140C侧直径越大的基端侧锥面412;位于中间圆筒面411的轴向的与本体部140C相反的一侧且越远离本体部140C直径越大的前端侧锥面413。基端侧锥面412和前端侧锥面413相对于中间圆筒面411以相等的角度倾斜。
阀座部件109C具有本体部140C、内侧座部138C和通路形成部401,由此被它们包围而形成有圆环状的通路凹部415。通路凹部415从内侧座部138C以及通路形成部401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C的轴向凹陷。
如图9所示,在阀座部件109C的径向上的通路凹部415的中间位置,形成有轴向长度比第二实施方式的通路孔206短的通路孔206C。通路孔206C也形成在所有的通路凹部205的底面。通路孔206C在通路凹部415的底面也开口。
在阀座部件109C的径向上的通路凹部415的中间位置,形成有轴向长度比第二实施方式的通路孔216短的通路孔216C。通路槽221从通路孔216C延伸到大径孔部133。通路孔216C也在通路凹部415的底面开口。
通路孔216C和供该通路孔216C开口的通路凹部415形成设置在阀座部件109C上的第一通路部151C。通路槽221的径向通路222朝向第一通路部151C沿径向延伸。通路孔206C和供该通路孔206C开口的通路凹部415形成设置在阀座部件109C上的第二通路部152C。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副阀431兼作第一实施方式的副阀107的构造。
多个第一通路部151C以及多个第二通路部152C设置在阀座部件109C上,构成供油液流通的阀座部件通路部150C。换言之,阀座部件通路部150C具有多个第一通路部151C以及多个第二通路部152C。通路凹部415是在第一通路部151C以及第二通路部152C共通的部分。
在阀座部件109C上,在本体部140C以及通路形成部401的外周部的轴向中间位置,形成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密封槽145,在该密封槽145内,配置有对盖部件101的筒状部124和阀座部件109C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O形环108。
盖部件101、O形环108以及阀座部件109C在盖部件101的内侧形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盖室146。环状的阀座部件109C以及有底筒状的盖部件101配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中。此时,阀座部件109C的内侧座部134配置在盖室146侧,通路形成部401配置在下室20侧。阀座部件109C划分盖室146的中间室147和下室20,面向中间室147以及下室20双方而设置。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中,在阀座部件109C与环状部件114之间,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副阀110、盘件111以及盘件113,设置有一个盘件421、一个盘件422、一个盘阀423、一个盘件424、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盘件425和一个盘件426。
盘件421、422、424~426以及盘阀423为金属制,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421、422、424~426以及盘阀423均为平面盘件,将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地设置在各自的内侧。
盘件421的外径与内侧座部138C的前端面的外径相等。盘件422的外径比盘件421的外径大。盘阀423的外径比盘件422的外径大,比通路形成部401的中间圆筒面411的内径小规定量。盘件424的外径比盘阀423的外径小,比盘件422的外径大。盘件425的外径与盘件421的外径相同。盘件426的外径比盘阀423的外径小,比盘件424的外径以及环状部件114的外径大。
盘件421、422、424~426以及盘阀423的至少内周侧被阀座部件109C和螺母115夹紧。盘阀423的由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与阀座部件109C的通路形成部401的环状突部403的中间圆筒面411在轴向的位置重合而在径向上对置。盘件421、425与活塞杆21一体地连结,经由盘件422、424将盘阀423的内周侧悬臂支承。
盘阀423的外周端为自由端,能够弹性变形。除了盘阀423之外,盘件422、424的外周侧也为自由端,能够弹性变形。盘阀423以及盘件422、424以内周侧与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连结,外周侧构成能够弹性变形的副阀431(第一副阀)。
包含盘阀423的副阀431在与阀座部件109C之间形成部件内室433。部件内室433由通路凹部415和副阀431形成。部件内室433经由多个第一通路部151C、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C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C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总是与上室19连通。
部件内室433经由盘阀423与通路形成部401之间的可变通路435总是与下室20连通。与盘件422、424一起悬臂支承在盘件421、425上的盘阀423通过部件内室433以及下室20之间的压差、即上室19以及下室20之间的压差而弹性变形。
可变通路435在盘阀423不发生弹性变形而与环状突部403的中间圆筒面411在轴向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流路截面积为最小,盘阀423发生弹性变形而越远离中间圆筒面411流路截面积越大。
副阀431以及通路形成部401之间的可变通路435、部件内室433、阀座部件109C的多个第二通路152C、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C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C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构成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下室20流出到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的第二通路172C。
第二通路172C成为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第二通路172C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不是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通路。
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C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C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中间室147、阀座部件109C的多个第一通路部151C、部件内室433、副阀431以及通路形成部401之间的可变通路435构成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的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上室19流出到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的第二通路440。第二通路440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
第二通路440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也从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因此,第二通路440成为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的移动、即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并且成为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
副阀431、阀座部件109C的通路形成部401设置在供油液在伸缩两行程中流通的第二通路440上,构成对该第二通路440进行开闭,抑制在该第二通路440中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在伸缩两行程中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也设置在供油液在压缩行程中流通的第二通路172C上,对该第二通路172C进行开闭,抑制在该第二通路172C中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在第二通路172C、440中,盘件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的流路截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中最窄,相比于前后缩小,成为第二通路172C、440中的节流孔175。
作为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压缩侧的通路的第二通路172C、440与作为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压缩侧的通路的第一通路72并联,在第一通路72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在第二通路172C、440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因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并联地配置。
作为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伸长侧的通路的第二通路440与作为能够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伸长侧的通路的第一通路92除了上室19侧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以外并联,在并联部分中,在第一通路92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在第二通路440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因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并联地配置。
均为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的主阀91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均开阀。副阀431是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中开阀而产生衰减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通过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上室19的压力变高,下室20的压力变低,但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五规定值的伸长行程中,第二通路440经由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435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C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径向通路222、第一通路部151C、部件内室433和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435流向下室20。
此时,其流动的一部分从第一通路部151C流向中间室147。由此,中间室147升压。因此,可挠盘件100A的图10所示的可挠部305A向底部122侧挠曲而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抑制中间室147的压力的上升。
在此,在缓冲器1C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如上所述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变大,因此可挠盘件100A较大地变形而在可挠部305A与盖部件101的底部122接触,其接触面积变大。这样,当可挠盘件100A与底部122的接触面积增加时,对可挠盘件100A的挠曲量施加限制,通过附加某种程度以上的差压而不再挠曲。这样,通过可挠盘件100A完全挠曲,中间室147的容量不再增加。于是,升压至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开阀的状态。
在活塞速度比第五规定值高速的区域、且比相比于第五规定值高速的第六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开阀。即,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向下室20侧变形而开阀,在包括可变通路435的第二通路440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此时,与活塞速度的增大对应地,副阀431向下室20侧的变形量变大,与通路形成部401之间的可变通路435扩大。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比第六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六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如上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向下室20侧变形而增大开阀量的状态保持的情况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开阀。即,副阀431向下室20侧变形,在包括可变通路435的第二通路440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但此时,在第二通路440中,通过设置在比副阀431更靠上游侧的节流孔175对油液的流动进行节流,从而对主阀91施加的压力变高,压差变高,主阀91从阀座部48离座,在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而流向下室20。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六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伸长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斜率比极微低速区域平缓。
在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六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差比第五规定值以上且小于第六规定值的低速区域大,但由于在第一通路92上没有基于节流孔的节流,因此通过主阀91开阀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动。通过这个和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440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431的变形。
在将比上述的低频输入时高的频率输入到缓冲器1C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小。因此,可挠盘件100A的变形小,能够以可挠盘件100A的挠曲量吸收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中间室147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衰减力上升时,正好可以成为与没有可挠盘件100A、且中间室147通过盖部件101的连通路148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状态,即没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构造相同的状态。
因此,相对于低频输入时的衰减力特性,极微低速衰减力的上升变得缓慢。另外,在极微低速区域中,通过可挠盘件100A挠曲而增大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并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衰减力与可挠盘件100A完全挠曲而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不变的低频输入时相比,为下降的特性。
均为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的主阀71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全部开阀。副阀431是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中开阀而产生衰减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压缩行程中,通过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下室19的压力变高,上室20的压力变低。于是,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七规定值的伸长行程中,第二通路440经由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435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435、部件内室433、阀座部件109C的第一通路部151C、径向通路222以及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流向上室19。
而且,在活塞速度比第七规定值高速的区域、且比相比于第七规定值高速的第八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向部件内室433侧变形而开阀,在包括可变通路435的第二通路172C、440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此时,与活塞速度的增大对应地,副阀431向部件内室433侧的变形量变大,与通路形成部401之间的可变通路435扩大。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比第八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上述第七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如上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441的副阀431向部件内室433侧变形而增大开阀量,并且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开阀。即,副阀431向部件内室433侧变形,在包括可变通路435的第二通路172C、440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但此时,第二通路172C、440通过节流孔175对油液的流量进行节流,因此在主阀71中产生的压差变大,主阀71从阀座部50离座,在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而流动。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八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衰减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斜率比极微低速区域平缓。
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八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下室20与上室20的压差比低速区域大,但由于第一通路72没有基于节流孔的节流,因此通过主阀71开阀而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通过这个和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72C、440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431的变形。
另外,此时(活塞速度快的情况),下室20和上室19的压差变大,但通过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72C、440进行节流,经由节流孔175与上室19连通的部件内室433内的压力成为下室20和上室19之间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与下室20之间的压差变得过大。通过这个以及通过主阀71开阀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而能够抑制副阀431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压缩行程中,成为也与基于衰减阀机构197的衰减力特性相匹配的特性。
也可以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相同的变更,也可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相同的变更。另外,也可以对后述的第五~第十、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相同的变更。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1~图13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件32、一对支承体33、螺旋弹簧34以及缓冲体35。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部分不同。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包括活塞18的阀座部50。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从轴向的活塞18侧开始依次具有一个盘件62、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2、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盘件65、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6D、一个盘件67、一个盘件68D和一个环状部件69D。
盘件66D的外径比盘件65的外径小,比盘件67的外径大。盘件68D的外径与盘件65的外径相等。盘件66D、盘件68D以及环状部件69D为金属制。盘件66D、盘件68D以及环状部件69D均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盘件66D、68D是呈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件(没有突起的平面盘件)。
环状部件69D呈径向外侧的部分相对于剩余的部分在轴向上错开的台阶状。环状部件69D比盘件62、64、65、66D、67、68D厚且刚性高。环状部件69D具有均为圆环状的基板部501以及台阶板部502。基板部501能够嵌合安装轴部28。基板部501呈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台阶板部502相对于基板部501位于基板部501的径向上的外侧。台阶板部502相对于基板部501在基板部501的轴向上错开。环状部件69D在台阶板部502从基板部501向活塞18的相反侧突出的状态下,在基板部501与轴台阶部29抵接。
缓冲器1D具有圆环状的缓冲体35D。缓冲体35D使活塞杆21的主轴部27嵌合在内侧。缓冲体35D设置在环状部件69D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缓冲器1D在活塞杆21完全伸长时,缓冲体35D与杆导向件22(参照图1)抵接。
多个盘件64、多个盘件65以及多个盘件66D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50的压缩侧的主阀71D。主阀71D通过从阀座部50离座,使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与上室19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5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环状部件69D以及盘件68D与主阀71D抵接而限制主阀71D的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D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包括主阀71D和阀座部50,设置在该第一通路72中。在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相同,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
如图12所示,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包括活塞18的阀座部48,从轴向的活塞18侧开始依次具有一个盘件82、一个盘件83、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盘件85、一个盘件86、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三个)盘件87、一个盘件88D。
盘件88D的外径比盘件87的外径小。盘件88D为金属制。盘件88D是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件。
多个盘件85、一个盘件86以及多个盘件87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48的伸长侧的主阀91D。主阀91D通过从阀座部48离座,使环状槽56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下室20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48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
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D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包括主阀91D和阀座部48,设置在该第一通路92中。在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相同,没有形成使上室19和下室20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
在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部分不同的盖部件101D、一个盘件511、一个盘件512、一个盘件513、一个盘件514和一个可挠盘件515(可挠部件、移动部件),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各自的内侧。
另外,在可挠盘件515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可挠盘件515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一个盘件516、一个盘件517、一个盘件518、一个盘件519、一个止动部件521、一个弹簧盘件522和一个盘件523,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各自的内侧。
另外,在盘件523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盘件523侧开始依次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副阀107(一侧副阀)、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阀座部件109、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副阀110(另一侧副阀)、一个盘件524、一个弹簧盘件525、一个盘件526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环状部件114,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各自的内侧。
如图11所示,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比环状部件114突出的外螺纹31上,螺合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螺母115。由此,通过轴台阶部29和螺母115,在轴向上夹紧从环状部件69D到环状部件114的部件的至少内周侧。
如图12所示,盖部件101D是有底筒状的一体成形品,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塑性加工而一体地形成。盖部件101D具有:有孔圆板状的一定厚度的底部122D、和从底部122D的外周缘部向与底部122D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24D。底部122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部122相同的形状,壁厚比底部122薄。在底部122D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孔126相同的通路孔126D。通路孔126D内成为连通路148。筒状部124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筒状部124相同的形状,壁厚比筒状部124薄。盖部件101D以筒状部124D从底部122D向活塞18的相反侧突出的朝向安装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上。
盘件511~514、516~519、523、524、526、可挠盘件515、止动部件521以及弹簧盘件522、525均为金属制。盘件511~514、516~519、523、524、526、可挠盘件515、止动部件521均是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件。盘件511~514、516~519、523、524、526、可挠盘件515、止动部件521、弹簧盘件522、525均收容在盖部件101D内。阀座部件109也收容在盖部件101D内。弹簧盘件522、525均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环状。
盘件511、519是共通部件,外径比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的中心到通路孔126D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盘件512、518是共通部件,外径比盘件511、519的外径大。盘件513、517是共通部件,外径比盘件512、518的外径小。盘件514、516是共通部件,外径比盘件513、517的外径小。
可挠盘件515的外径比盘件512、518的外径大。可挠盘件515的外径比盖部件101D的筒状部124D的内径稍小。
止动部件521的外径比盖部件101D的筒状部124D的内径稍小。在止动部件521上,使止动部件521的径向上的位置与盖部件101D的通路孔126D一致,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通路孔530。通路孔530内成为连通路531。
弹簧盘件522具有与安装轴部28嵌合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基板部535、从基板部535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向基板部535的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多个弹簧板部536。基板部535的外径比从止动部件521的中心到通路孔530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弹簧板部536以越靠近延伸前端侧越从基板部535向基板部535的轴向离开的方式相对于基板部535倾斜。弹簧盘件522以弹簧板部536从基板部535在基板部535的轴向上向副阀107侧延伸的方式安装在安装轴部28上。
盘件523的外径比弹簧盘件522的基板部535的外径小。弹簧盘件522的多个弹簧板部536与副阀107抵接。盘件524与盘件523为共通部件。
弹簧盘件525具有与安装轴部28嵌合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基板部541、从基板部541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向基板部541的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多个弹簧板部542。基板部541的外径比盘件524的外径大。弹簧板部542以越靠近延伸前端侧越从基板部541向基板部541的轴向离开的方式相对于基板部541倾斜。弹簧盘件525以弹簧板部541从基板部542在基板部541的轴向上向副阀110侧延伸的方式安装在安装轴部28上。弹簧盘件525的多个弹簧板部542与副阀110抵接。盘件526的外径与副阀110的外径相同。
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与可挠盘件515之间,设置有O形环551。O形环551设置在比连通路148更靠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外侧。O形环551在该位置与可挠盘件515和底部122D具有过盈量地抵接。O形环551在该位置对可挠盘件515和底部122D之间遍及圆周地进行密封。O形环551在轴向一侧支承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该可挠盘件515以使内周侧与活塞杆21成为一体的方式在轴向上被夹紧。
在可挠盘件515与止动部件521之间,设置有O形环552。O形环552与O形环551为共通部件。O形环552设置在比连通路531更靠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外侧。O形环552在该位置与可挠盘件515和止动部件521具有过盈量地抵接。O形环552在该位置对可挠盘件515和止动部件521之间遍及整周地进行密封。O形环552设置在可挠盘件515和副阀107之间。O形环552在与O形环551相反的轴向另一侧支承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
可挠盘件515能够以比O形环551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接近底部122D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挠曲。可挠盘件515能够以O形环551和盘件514、516之间的部分接近底部122D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挠曲。O形环551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为圆形。因此,当可挠盘件515向底部122D的方向的挠曲量变大时,O形环551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向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内侧移动。当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从该状态变小时,O形环551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向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外侧移动。
可挠盘件515能够以比O形环552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接近止动部件521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挠曲。可挠盘件515能够以O形环551和盘件514、516之间的部分接近止动部件521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方式挠曲。O形环552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为圆形。因此,当可挠盘件515向止动部件521的方向的挠曲量变大时,O形环552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向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内侧移动。当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从该状态变小时,O形环552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向可挠盘件515的径向上的外侧移动。
盖部件101D、O形环108以及阀座部件109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和阀座部件109之间形成盖室146。副阀107设置在该盖室146内。可挠盘件515以及O形环551、552设置在盖室146内。可挠盘件515设置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与副阀107之间。
通过可挠盘件515以及O形环551、552,盖室146被划分为比可挠盘件515更靠副阀107侧的中间室147和比可挠盘件515更靠多个通路孔126D侧的连通室149。中间室147设置在可挠盘件515和止动部件521之间。中间室147通过可挠盘件515以及O形环551、552切断与连通室149以及连通路148的连通。
通过可挠盘件515挠曲,中间室147以及连通室149的体积发生变化。即,通过可挠盘件515挠曲,使中间室147以及连通室149具有蓄压器的功能。连通室149为了吸收中间室147的体积的增大而减少体积并将油液排出到下室20,或者为了吸收中间室147的体积的减少而增大体积并使油液从下室20流入。相反,中间室147为了吸收连通室149的体积的增大而减少体积并将油液排出到上室19侧,或者为了吸收连通室149的体积的减少而增大体积并使油液从上室19侧流入。抑制可挠盘件515的变形被中间室147以及连通室149的油液阻碍的情况。
副阀107通过弹簧盘件522的作用力而落座于阀座部135,闭塞第二通路部152。副阀107、阀座部135、盘件523、弹簧盘件522和止动部件521设置在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上,构成对该第二通路172进行开闭、抑制从该第二通路172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
与上室19连通的中间室147构成第二通路172。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D具有能够变更该中间室147的体积的体积可变机构185D。体积可变机构185D由可挠盘件515、O形环551、552、盖部件101D的筒状部124D、盘件516~519、止动部件521、中间室147和连通路531构成。在流路上,在可挠盘件515与副阀107之间设置有中间室147。体积可变机构185D通过使可挠盘件515以接近底部122D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增加中间室147的体积的方式变更,通过使可挠盘件515以远离底部122D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减少中间室147的体积的方式变更。
副阀110通过弹簧盘件525的作用力而落座于阀座部139,闭塞第一通路部151。副阀110、阀座部139、盘件524、弹簧盘件525、盘件526设置在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上,构成对该第二通路182进行开闭、抑制从该第二通路182向下室20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
经由连通路148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连通室149与第二通路182并联地配置。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D具有能够变更该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体积可变机构561。体积可变机构561由可挠盘件515、O形环551、552、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盘件511~514、连通室149和连通路148构成。在流路上,在可挠盘件515与副阀110的、介于下室20以及连通路148的之间设置有连通室149。可挠盘件515通过以接近底部122D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减少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通过以远离底部122D的方式变形并移动而以增加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变更。对于体积可变机构185D和体积可变机构561,共用可挠盘件515以及O形环551、552。体积可变机构185D和体积可变机构561构成蓄压器565。
在止动部件521与盖部件101D的筒状部124D之间有间隙。因此,在O形环552上,在径向上不产生压差。对O形环551施加中间室147与连通室149的压差。该压差与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中产生的压差相等。通过该压差,O形环551对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与可挠盘件515之间进行密封。O形环551的橡胶材质的硬度和相对于底部122D以及可挠盘件515的过盈量被设定为,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中产生的压差下,不会产生异常的变形。使用O形环551的构造的防止中间室147和下室20之间的油液的泄漏的功能优异。
以上的缓冲器1D的液压回路图如图13所示。即,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42D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在上室19和下室20之间并联地设置,在上室19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之间设置有节流孔175和活塞杆通路部51,在活塞杆通路部51上,连接有蓄压器565的体积可变机构185D的中间室147。另外,蓄压器565的体积可变机构561的连通室149经由作为节流孔的连通路148与下室20连接。
均为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的主阀91D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的副阀110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均开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上室19的压力变高,下室20的压力变低。于是,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42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中均没有总是连通上室19和下室20的固定节流孔,但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止动部件521的连通路531流入到中间室147。由此,中间室147升压。因此,在体积可变机构185D中,比可挠盘件515与O形环551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D侧挠曲而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由此,体积可变机构185D抑制中间室147的压力的上升。此时,可挠盘件515向底部122D侧挠曲而移动,因此体积可变机构561减小连通室149的体积。
在此,在缓冲器1D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如上所述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变大,因此可挠盘件515较大地变形。当可挠盘件515的变形量变大时,由被夹紧的内周侧的支承刚性引起的反作用力变大,对变形量施加限制。由此,中间室147逐渐升压。其结果,第二通路182升压至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开阀的状态。
由此,在活塞速度低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开阀之前的伸长行程中,衰减力急剧地上升。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当活塞速度上升而成为极微低速区域时,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开阀。于是,上室19的油液经由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流向下室20。进而,在伸长行程中,当活塞速度进一步上升而成为通常速度区域时,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保持开阀的状态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开阀,上室19的油液经由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以及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流向下室20。
在将比上述的低频输入时高的频率输入到缓冲器1D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激振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19向中间室147的油液的流入量小。因此,可挠盘件515的变形也小。因此,体积可变机构185D能够以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吸收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由此,中间室147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衰减力上升时,正好可以成为与没有可挠盘件515、且中间室147通过盖部件101D的连通路148总是与下室20连通的状态,即没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的构造相同的状态。因此,在伸长行程中,相对于低频输入时的衰减力特性,极微低速衰减力的上升变得缓慢。
另外,在极微低速区域中,通过可挠盘件515挠曲而增大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并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衰减力与可挠盘件515完全挠曲而向中间室147流入的油液的体积不变的低频输入时相比,为下降的特性。换言之,当活塞18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时,成为通过包括可挠盘件515的体积可变机构185D,限制向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的副阀110的油液的流量的状态。
均为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的主阀71D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的副阀107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均开阀。
即,在压缩行程中,下室20的压力变高,上室19的压力变低。于是,虽然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42D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中均没有使下室20与上室19总是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但是下室20的油液经由盖部件101D的连通路148而流入到连通室149。由此,连通室149升压。因此,在体积可变机构561中,比可挠盘件515与O形环552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止动部件521侧挠曲而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由此,体积可变机构561抑制连通室149的压力的上升。此时,可挠盘件515向止动部件521侧挠曲而移动,因此体积可变机构185D减小中间室147的体积。
在此,在缓冲器1D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激振时)的压缩行程中,如上所述从下室20向连通室149的油液的流入量变大,因此可挠盘件515较大地变形。当可挠盘件515的变形量变大时,由被夹紧的内周侧的支承刚性引起的反作用力变大,对变形量施加限制,连通室149逐渐升压。其结果,升压至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开阀的状态。
由此,在活塞速度低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开阀之前的压缩行程中,衰减力急剧地上升。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当活塞速度上升而成为极微低速区域时,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开阀。于是,下室20的油液经由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流向上室19。进而,在压缩行程中,当活塞速度进一步上升而成为通常速度区域时,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保持开阀的状态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开阀,下室20的油液经由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以及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流向上室19。
在将比上述的低频输入时高的频率输入到缓冲器1D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激振时)的压缩行程中,从下室20向连通室149的油液的流入量小。因此,可挠盘件515的变形小。因此,体积可变机构561D能够以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吸收向连通室149流入的油液的体积,连通室149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衰减力上升时,正好可以成为与没有可挠盘件515、且连通室149通过止动部件521的连通路531总是与上室19连通的状态,即没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的构造相同的状态。因此,在压缩行程中,相对于低频输入时的衰减力特性,极微低速衰减力的上升变得缓慢。
另外,在极微低速区域中,通过可挠盘件515挠曲,增大向连通室149流入的油液的体积,并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的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衰减力与可挠盘件515完全挠曲、向连通室149流入的油液的体积不变的低频输入时相比,为下降的特性。换言之,当活塞18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包括可挠盘件515的体积可变机构561,限制向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的副阀107的油液的流量。
在此,根据通过可挠盘件515的板厚等而能够调整的刚性的不同,能够调整可挠盘件515相对于载荷挠曲的斜率。其结果,能够调整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开阀之前的衰减力的变化的斜率。
在低频输入时,如果载荷相对于可挠盘件515的挠曲的斜率过小(弹簧常数过低),则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到开阀为止的延迟变大。其结果,即使是低频,极微低速衰减力也不会上升,有可能无法充分地获得作为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目标的簧上减振功能。因此,需要事先适度地将可挠盘件515的刚性设定得较高,将体积可变机构185D、561的弹簧常数设定得较高。
另外,在高频输入时,如果载荷相对于可挠盘件515的挠曲的斜率过大(弹簧常数过高),则载荷相对于向体积可变机构185D、561的中间室147以及连通室149流入的油液的量快速上升,达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开阀压。其结果,即使是小振幅激振(高频),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也接近某特性,因此体积可变机构185D、561的效果降低。因此,需要事先适度地将可挠盘件515的刚性设定得较低,将体积可变机构185D、561的弹簧常数设定得较低。
因此,体积可变机构185D、561的弹簧常数需要根据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规格进行适度地调整,以使内压在低频下变高,内压在以低衰减为目标的高频下变低。在线性的弹簧特性中,有时难以兼顾低频、高频,但缓冲器1D如上所述,与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对应地,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O形环551、552的支点向内径侧移动而提高支承刚性。由此,成为对于大的挠曲为高刚性的非线性的弹簧特性,能够在低频下增大弹簧常数,在高频下减小弹簧常数。
相反,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开阀压高的情况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的开阀的延迟过大的情况下,如果可挠盘件515挠曲一定程度,则抑制可挠盘件515的挠曲,成为高载荷。上述的盘件511~514以及盘件516~519当可挠盘件515挠曲一定程度时,与可挠盘件515抵接,抑制可挠盘件515的挠曲。
这样,相对于需要极微低速衰减力的微转向输入时的响应性、良好乘坐舒适性的平顺感等簧上减振的低频,能够可靠地产生极微低速衰减力。另外,相对于在由杆加速度引起的产生异常声的高频下的小振幅的输入,能够减弱极微低速衰减力,且能够使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83D开阀时的相连良好。由此,能够抑制由杆加速度引起的异常声的产生。因此,能够兼顾低频输入时的极微低速衰减的性能提高和高频输入时的异常声产生的抑制。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在盖室146内的副阀107和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之间,设置有可移动的可挠盘件515。具有在可挠盘件515与副阀107之间形成有通过可挠盘件515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中间室147的体积可变机构185D。因此,能够变更流过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伸长行程中的异常声的产生。
另外,缓冲器1D在阀座部件通路部150的与副阀107相反的一侧具有设置在下室20中的副阀110。具有在可挠盘件515与副阀110的流路上之间,形成有通过可挠盘件515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连通室149的体积可变机构561。因此,能够变更流过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抑制压缩行程中的异常声的产生。
另外,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与可挠盘件515之间设置有O形环551,在可挠盘件515与止动部件521之间设置有O形环552。因此,当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变大时,O形环551、552使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将可挠盘件515设为对于大的挠曲为高刚性的非线性的弹簧特性。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支承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的部件,也可以仅采用O形环551、552中的至少某一方,另一方使用其他的支承部件。
在此,蓄压器565的载荷相对于可挠盘件515的挠曲的特性优选的是,在挠曲小的区域中容易以小的载荷动作,在挠曲大的区域中难以以大的载荷动作。为此,设定为以下的(1)~(3)中的任一个。例如,设为在低载荷下为低弹簧、在高载荷下为高弹簧的非线性弹簧的特性。
(1)对于微小挠曲,弹簧常数低而容易挠曲,较大挠曲时弹簧常数变高而难以挠曲的非线性特性。
(2)对于微小挠曲,弹簧常数低而容易挠曲,较大挠曲时与止动件抵接而不会进一步挠曲的非线性特性。
(3)即使是微小挠曲也适度地挠曲,较大挠曲时适度地抑制挠曲的线性特性。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4~图16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中,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E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部分不同。另外,在缓冲器1E中,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E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E、183E的体积可变机构561E与体积可变机构561部分不同。另外,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E、183E的体积可变机构185E与体积可变机构185D部分不同。即,缓冲器1E具有与蓄压器565部分不同的蓄压器565E。
体积可变机构561E、185E代替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O形环551、552而设置有碟形弹簧601、602。碟形弹簧601设置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与可挠盘件515之间。碟形弹簧602设置在可挠盘件515和止动部件521之间。
碟形弹簧601是有孔的锥板状。在碟形弹簧60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盘件511~514。碟形弹簧601以越靠径向外侧越在轴向上位于可挠盘件515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碟形弹簧601的内周缘部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抵接。碟形弹簧601的外周缘部与可挠盘件515抵接。碟形弹簧601在轴向一侧支承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该可挠盘件515的内周侧在轴向上被夹紧。
碟形弹簧602与碟形弹簧601为共通部件。碟形弹簧602是有孔的锥状。在碟形弹簧60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盘件516~519。碟形弹簧602以越靠径向外侧越在轴向上位于可挠盘件515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碟形弹簧602的内周缘部与止动部件521抵接。碟形弹簧602的外周缘部与可挠盘件515抵接。碟形弹簧602在与碟形弹簧601相反侧的轴向另一侧支承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该可挠盘件515的内周侧在轴向上被夹紧。
换言之,可挠盘件515由两个碟形弹簧601、602支承。这些碟形弹簧601、602在自然状态下使凹侧对置地配置。
体积可变机构185E在伸长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中间室147,中间室147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与碟形弹簧601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D侧挠曲,而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此时,碟形弹簧601的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不沿径向移动。
体积可变机构561E在压缩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连通室149,连通室149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与碟形弹簧602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止动部件521侧挠曲,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此时,碟形弹簧602的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不沿径向移动。
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利用在自然状态下使凹侧对置地配置的两个碟形弹簧601、602支承可挠盘件515。因此,无论可挠盘件515的挠曲量如何,都能够将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维持在径向的一定位置。由此,能够将可挠盘件515设为无论挠曲量如何刚度都不变化的线性的弹簧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可挠盘件515挠曲一定程度时,盘件511~514、盘件516~519与可挠盘件515接触而抑制其挠曲,因此能够设为非线性的弹簧特性。通过调整盘件511~514、盘件516~519的大小和组合来调整刚性,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兼顾低频输入时的极微低速衰减的性能提高和高频输入时的异常声产生的抑制。
通过使用碟形弹簧601、602,与使用O形环551、552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空间,能够抑制由于追加蓄压器565E而导致的缓冲器1E的基本轴长的长大化。
在图15中,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的杆加速度的实测值。图16是没有蓄压器565E的比较例的结果。在图15、图16中,用实线表示杆加速度,用单点划线表示衰减力,用双点划线表示活塞速度。如图15所示,与图16所示的比较例相比,缓冲器1E能够减小从伸长行程向压缩行程的行程反转时和从压缩行程向伸长行程的行程反转时产生的杆加速度。因此,能够抑制异常声产生。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7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F中,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F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部分不同。另外,在缓冲器1F中,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F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F、183F的体积可变机构561F与体积可变机构561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F、183F的体积可变机构185F与体积可变机构185D部分不同。即,缓冲器1F具有与蓄压器565部分不同的蓄压器565F。
体积可变机构561F、185F代替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O形环551、552而在可挠盘件515的外周侧的轴向两侧固接有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41、642。可挠盘件515和密封部件641、642成为一体而成为一个划分盘件643。换言之,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五实施方式的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O形环551、552以及可挠盘件515这三个部件,设置有作为一个部件的划分盘件643。
密封部件641被烧结在可挠盘件515的与底部122D对置的面上。密封部件641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为三角形状。密封部件641在可挠盘件515的轴向上越远离可挠盘件515,径向的宽度越小。
密封部件642与密封部件641形状相同。密封部件642被烧结在可挠盘件515的与止动部件521对置的面上。密封部件642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为三角形状。密封部件642在可挠盘件515的轴向上越远离可挠盘件515,径向的宽度越小。
密封部件641的与可挠盘件515相反侧的前端部遍及整周地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抵接。密封部件641与底部122D的径向上的比连通路148更靠外侧的部位抵接。密封部件642的与可挠盘件515相反侧的前端部遍及整周地与止动部件521抵接。密封部件642与止动部件521的径向上的比连通路531更靠外侧的部位抵接。
体积可变机构185F在伸长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中间室147,中间室147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密封部件641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D侧挠曲,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
体积可变机构561F在压缩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连通室149,连通室149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密封部件642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止动部件521侧挠曲,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
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F在体积可变机构185F、561F中使用可挠盘件515与密封部件641、642成为一体的一个划分盘件643。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另外,通过在可挠盘件515上粘贴密封部件641、642,能够提高可挠盘件515与密封部件641、642之间的密封性能。另外,通过在可挠盘件515上粘贴密封部件641、642,能够利用可挠盘件515维持密封部件641、642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密封部件641、642的径向的异常变形,能够实现性能的稳定化。
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F的动作以及效果与第五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8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G中,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G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部分不同。另外,在缓冲器1G中,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G、183G的体积可变机构561G与体积可变机构561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G、183G的体积可变机构185G与体积可变机构185D部分不同。即,缓冲器1G具有与蓄压器565部分不同的蓄压器565G。
蓄压器565G的盖部件101G与盖部件101D部分不同。盖部件101G为在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的筒状部124D侧设置有台阶部661的形状。
盖部件101G的底部122G具有底部本体662、环状突出部663和台阶板部664。底部本体662是形成有多个通路孔126D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环状突出部663为圆环状,从底部本体662的外周缘部在底部本体662的轴向上向筒状部124D侧突出。台阶板部664从环状突出部663与底部本体662相反侧的端缘部向环状突出部663的径向上的外侧扩展而与筒状部124D相连。环状突出部663和台阶板部664构成从底部本体662向底部本体662的轴向上的筒状部124D侧突出的台阶部661。盖部件101G也为筒状部124D从底部122G向底部122G的轴向上的活塞18的相反侧突出的朝向。
蓄压器565G的止动部件521G与止动部件521部分不同。止动部件521G为在止动部件521的外周部设置有台阶部666的形状。
止动部件521G具有基板部667、环状突出部668和台阶板部669。基板部667是形成有多个连通路531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环状突出部668为圆环状,从基板部667的外周缘部向基板部667的轴向上一侧突出。台阶板部669呈从环状突出部668的与基板部667相反侧的端缘部向环状突出部668的径向上的外侧扩展的圆环状。环状突出部668和台阶板部669构成从基板部667向基板部667的轴向上的一侧突出的台阶部666。止动部件521G为台阶部666从基板部667向基板部667的轴向上的活塞18侧突出的朝向。
在盖部件101G的底部122G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底部122G侧开始依次设置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71、一个贴合盘件672、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为两个)盘件673、止动部件521G,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在各自的内侧。而且,在止动部件521G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弹簧盘件522。
盘件671为有孔圆形平板状。盘件671的外径比从盖部件101G的中心到通路孔126D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盘件673与盘件671为共通部件。
贴合盘件672是将两个具有内侧板部681、鼓出板部682和外侧板部683的凹凸形状的单板盘件684贴合而成的一个部件。单板盘件684为金属制,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内侧板部681为有孔圆形平板状,在其内侧供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鼓出板部682呈从内侧板部681的外周缘部向内侧板部681的轴向一侧突出之后,与内侧板部681平行地向内侧板部681的径向外侧扩展,然后向内侧板部681的轴向相反侧突出的形状。外侧板部683从鼓出板部682的与内侧板部681相反侧的端缘部向鼓出板部682的径向上的外侧扩展。外侧板部683配置在与内侧板部681同一平面上。将两个这样的单板盘件684以鼓出板部682相互向相反方向鼓出的方式将内侧板部681彼此贴合,将外侧板部683彼此贴合。由此,形成贴合盘件672。
贴合盘件672具有贴合两个内侧板部681而构成的内侧贴合板部687、贴合两个外侧板部683而构成的外侧贴合板部688、和由相互向相反方向鼓出的两个鼓出板部682构成的鼓出部689。内侧贴合板部687和外侧贴合板部688配置在同一平面上。鼓出部689在内侧贴合板部687与外侧贴合板部688之间向它们的轴向上的两侧鼓出。鼓出部689内充满空气而成为被密封的空气室670。两个单板盘件684的贴合只要通过贴合能够保持空气室670内的密闭并防止空气泄漏,则既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焊接。
贴合盘件672的内侧贴合板部687被盘件671、673夹紧而一体地固定在活塞杆21上。并且,贴合盘件672的外侧贴合板部688被盖部件101G的台阶板部664和止动部件521G的台阶板部669夹紧而一体地固定在活塞杆21上。在该状态下,贴合盘件672在与盖部件101G的底部122G之间形成连通室149。另外,在该状态下,贴合盘件672在与止动部件521G之间形成中间室147。贴合盘件672的鼓出部689在一方的鼓出板部682面向中间室147。另外,贴合盘件672在另一方的鼓出部682面向连通室149。贴合盘件672划分出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
体积可变机构185G由贴合盘件672、止动部件521G、两个盘件673、由它们包围的中间室147、连通路531构成。体积可变机构185G在伸长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中间室147,中间室147升压时,面向贴合盘件672的中间室147的一方的鼓出板部682以减少空气室670的体积的方式向另一方的鼓出板部682侧变形,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此时,连通室149的容量基本上不变。
体积可变机构561G由贴合盘件672、盖部件101G的底部122G、两个盘件671、由它们包围的连通室149、连通路148构成。体积可变机构561G在压缩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连通室149,连通室149升压时,面向贴合盘件672的连通室149的另一方的鼓出板部682以减少空气室670的体积的方式向一方的鼓出板部682侧变形,从而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此时,中间室147的容量基本上不变。
即,体积可变机构185G、561G成为当受到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的压差时使空气室670的体积变化的机构。换言之,体积可变机构185G、561G与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的压差对应地使贴合盘件672的空气室670的空气体积变化,吸收中间室147以及连通室149的油液的流入量。当空气室670的气压达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的开阀压时,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开阀。在空气室670的气压比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的开阀压低的范围内,如果空气室670的空气体积变化,则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不开阀。缓冲器1G在高频下输入微振幅时这样工作。
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的压差与贴合盘件672的挠曲的关系由贴合盘件672变形而空气室670的空气体积变化所导致的气压的上升、和贴合盘件672自身的刚性决定。如果贴合盘件672的刚性过高,则空气室670难以变形,即使在高频下输入微振幅时也难以变形。其结果,即使在高频下输入微振幅时,第二通路172或第二通路182的内压上升,极微低速衰减力上升。相反,如果刚性过低,则成为依赖于弹簧常数低的贴合盘件672的变形,即使是低频,极微低速衰减力也不会上升,或者空气室670的体积接近零。于是,空气室670的气压急剧上升,带来液压的急剧的变化,有可能导致衰减力波形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的异常声产生。因此,通过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和缓冲器1G的规格,适度地设定该贴合盘件672的刚性,以使能够兼顾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G、173G的目标的衰减力性能和抑制高频下的极微衰减降低所引起的异常声。
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G在体积可变机构185G、561G上使用具有在内侧具有空气室670的可变形的鼓出部689的贴合盘件672。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需要说明的是,贴合盘件672除了设为金属制以外,也可以设为橡胶制。设为橡胶制也与设为金属制的情况大致相同地工作,能够得到与设为金属制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9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H中,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H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部分不同。另外,在缓冲器1H中,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H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H、183H的体积可变机构561H与体积可变机构561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H、183H的体积可变机构185H与体积可变机构185D部分不同。即,缓冲器1H具有与蓄压器565部分不同的蓄压器565H。
在体积可变机构561H、185H中,代替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盘件511~514、516~519而设置有一个间隔件701。另外,在体积可变机构561H、185H中,代替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O形环551、552以及可挠盘件515而设置有一个密封部件702。
间隔件701为圆筒状,为金属制。间隔件701在其内侧供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间隔件701的轴向的一端面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抵接,轴向的另一端面与止动部件521抵接。间隔件701的外径比从盖部件101D的中心到通路孔126D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间隔件701的外径比从止动部件521的中心到通路孔530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
密封部件702具有基板部711、外侧筒状部712和内侧筒状部713。密封部件702是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基板部711为有孔圆形平板状。外侧筒状部712为圆筒状,从基板部711的外周缘部向基板部711的轴向上的两侧突出。内侧筒状部713为圆筒状,从基板部711的内周缘部向基板部711的轴向上的两侧突出。使基板部711、外侧筒状部712以及内侧筒状部713的中心轴线一致。外侧筒状部712以及内侧筒状部713的轴向的长度相等。使外侧筒状部712以及内侧筒状部713的轴向的位置一致。外侧筒状部712以及内侧筒状部713从基板部711向基板部711的轴向上的两侧突出相同长度。密封部件702在包含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呈H字状。
密封部件702的内侧筒状部713的内径比间隔件701的外径稍大。内侧筒状部713的外径比从盖部件101D的中心到通路孔126D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内侧筒状部713的外径比从止动部件521的中心到通路孔530的最小距离的两倍小。密封部件702的外侧筒状部712的外径比盖部件101D的筒状部124D的内径稍小。外侧筒状部712的内径比从盖部件101D的中心到通路孔126D的最大距离的两倍大。外侧筒状部712的内径比从止动部件521的中心到通路孔530的最大距离的两倍大。密封部件702在其径向上,使盖部件101D的通路孔126D以及间隔件701的通路孔530总是位于内侧筒状部713和外侧筒状部712之间。
密封部件702的外侧筒状部712遍及整周地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以及止动部件521具有过盈量地抵接。另外,密封部件702的内侧筒状部713也遍及整周地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以及止动部件521具有过盈量地抵接。因此,密封部件702的外侧筒状部712、内侧筒状部713以及基板部711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形成连通室149。另外,密封部件702的外侧筒状部712、内侧筒状部713以及基板部711与止动部件521形成中间室147。密封部件702的基板部711在其轴向的一侧面向中间室147,在轴向的另一侧面向连通室149。密封部件702划分出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
体积可变机构185H由密封部件702、止动部件521、由它们包围的中间室147、连通路531构成。体积可变机构185H在伸长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中间室147,中间室147升压时,密封部件702的基板部711以增大中间室147的体积、减少连通室149的体积的方式向密封部件101D的底部122D侧变形而移动,从而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此时,当与底部122D抵接时,基板部711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
体积可变机构561H由密封部件702、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由它们包围的连通室149、连通路148构成。体积可变机构561H在压缩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连通室149,连通室149升压时,密封部件702的基板部711以增大连通室149的体积、减小中间室147的体积的方式向止动部件521侧变形而移动,从而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此时,当与止动部件521抵接时,基板部711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
蓄压器565H通过使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以及止动部件521与密封部件702的接触部分具有密封功能,来保持中间室147与连通室149的压差。另外,蓄压器565H在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中产生压差时,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以及止动部件521不接触的基板部711挠曲而变形。基板部711与中间室147和连通室149的压差对应地开始线性地变形,但如果较大地挠曲一定程度,则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或止动部件521接触,对挠曲施加限制。
因此,对于在向中间室147或连通室149的油液的流入量少的高频下微振幅的输入,蓄压器565H因基板部711的变形而成为低弹簧常数。另外,蓄压器565H在向中间室147或连通室149的油液的流入量多的低频下输入大振幅时,基板部711与盖部件101D的底部122D或止动部件521接触而不挠曲,成为高弹簧常数。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蓄压器565和第六实施方式的蓄压器565E相同,为非线性弹簧的蓄压器565H。因此,带来与第五、第六实施方式的蓄压器565、565E相同的功能以及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H在体积可变机构185H、561H中使用橡胶制的单体部件即密封部件702。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第十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20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十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J中,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J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部分不同。另外,在缓冲器1J中,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J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J、183J的体积可变机构561J与体积可变机构561部分不同。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J、183J的体积可变机构185J与体积可变机构185D部分不同。即,缓冲器1J具有与蓄压器565部分不同的蓄压器565J。
体积可变机构561J、185J代替第五实施方式的体积可变机构561、185D的O形环552而设置有第六实施方式的碟形弹簧602。由此,碟形弹簧602设置在可挠盘件515和止动部件521之间。
体积可变机构185J在伸长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中间室147,中间室147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与O形环551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D侧挠曲,增大中间室147的容量。此时,可挠盘件515越挠曲,O形环551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越向径向内侧移动。
体积可变机构561J在压缩行程中,当油液流入到连通室149,连通室149升压时,使可挠盘件515的比与碟形弹簧602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止动部件521侧挠曲,增大连通室149的容量。此时,碟形弹簧602的支承可挠盘件515的支点不沿径向移动。
第十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J在伸长行程中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地工作,在压缩行程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地工作。
在以上的第五~第十实施方式中,也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173H、173J、183D~183H、183J设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室19侧。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21以与第一~第十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第十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一~第十实施方式中,以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和伸长侧的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的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在第一~第十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和伸长侧的第二通路串联地设置、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和压缩侧的第二通路串联地设置。
如图21所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K中,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K和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K串联地设置,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K和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K串联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例如,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K以及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K并联地设置,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K以及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K并联地设置,在第一通路92K、72K与第二通路182K、172K之间设置室731。
而且,例如将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同样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K设置在第一通路92K上,例如将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同样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K设置在第二通路182K上。另外,例如将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同样的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K设置在第一通路72K上,例如将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同样的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K设置在第二通路172K上。
而且,在室731和下室20设置与第二通路172K、182K并联地连结的通路732。在该通路732上,设置蓄压器565K。换言之,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K、173K并联地设置蓄压器565K。在该情况下,使体积可变机构185K的中间室147与通路732中的与室731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另外,使体积可变机构561K的连通室149与通路732中的与下室20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体积可变机构561K在连通室149与下室20之间具有作为节流孔的连通路148。
另外,在上室19和室731设置与第一通路72K、92K并联地连结的通路733。在该通路733上设置节流孔734。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K中,蓄压器565K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K、183K并联地设置。因此,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K、183K开阀后,第二通路172K、182K成为油液的主流路。因此,在蓄压器565K中,油液几乎不流动。因此,蓄压器565K能够将油液的流量和由油液引起的压力负荷均维持得较小。因此,在车辆的恶劣道路行驶等中,即使缓冲器1K中有高活塞速度的输入,也能够较高地保持蓄压器565K的可靠性。
用于兼顾第十一实施方式缓冲器1K的低频振动下的衰减性能、即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K、183K中的目标的性能和缓冲器1K的高频振动时的异常声防止的工作及其效果与例如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22以与第一~第十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第十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L例如是在日本特开2013-133896号公报记载的缓冲器中设置了蓄压器565L的缓冲器。具体而言,以使该公报中记载的缓冲器的杆侧油室A和中间室D连通的方式设置通路751,在该通路751上设置蓄压器565L的缓冲器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L。
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L的液压回路图如图22所示。即,在缓冲器1L中,例如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D同样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L设置在第一通路92L上,例如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D同样的伸长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83L设置在第二通路182L上。另外,例如与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D同样的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L设置在第一通路72L上,例如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D同样的压缩侧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L设置在第二通路172L上。
而且,设置将第二通路182L、172L和下室20连结的通路752,在该通路752上设置有室753。该室753是日本特开2013-133896号公报中记载的中间室D。另外,设置将室753和下室20连结的通路754,在该通路754上设置有可变节流孔755。进而,与第一通路92L、72L并联地设置将上室19和下室20连结的通路756,在该通路756上设置有可变节流孔757。
以上为日本特开2013-133896号公报中记载的缓冲器。
而且,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L中,以将上室19和室753连结的方式设置通路761,在该通路761上设置有蓄压器565L。在该情况下,使体积可变机构185L的中间室147与通路761中的与上室19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使体积可变机构561L的连通室149与通路761中的与室753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体积可变机构561L在连通室149与室753之间具有作为节流孔的连通路148。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23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23所示,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M中,使用与活塞杆21部分不同的活塞杆21M。活塞杆21M具有与安装轴部28部分不同的安装轴部28M,在安装轴部28M上,没有形成通路切口部30。
另外,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M中,使用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18部分不同的活塞18M。活塞18M的活塞本体36M与活塞本体36部分不同。在活塞本体36M上,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通路孔38M和沿轴向贯通的多个(在图23中为截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9M。
多个通路孔38M是沿着活塞本体36M的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在活塞本体36M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距形成。在活塞本体36M上,在轴向的上室19的相反侧,形成有使多个通路孔38M连通的圆环状的环状槽55M。在环状槽55M的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
多个通路孔39M是沿着活塞本体36M的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在活塞本体36M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形成。所有的通路孔39M形成在比所有的通路孔38M更靠活塞本体36M的径向上的外侧。在多个通路孔39M的上室19侧,设置有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
活塞本体36M呈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供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插入的插入孔44M。插入孔44M为笔直形状,使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嵌合。
在活塞本体36M的轴向的与上室19相反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M的与上室19相反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M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内侧座部47M。在活塞本体36M的轴向的与上室19相反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M的与上室19相反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M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48M。在阀座部48M上,形成有沿径向贯通阀座部48M的通路槽771。
在活塞本体36M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多个通路孔38M的上室19侧的开口更靠活塞本体36M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环状的内侧座部49M。另外,在活塞本体36M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以包围多个通路孔39M的一个或多个上室19侧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环状且异形的阀座部50M。阀座部50M在活塞本体36M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多个通路孔38M经由阀座部50M之间的间隙总是与上室19连通。
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包括活塞18M的阀座部50M,具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四个)盘件64M和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65M。盘件64M、65A为金属制,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多个盘件64M总是与内侧阀座部49M抵接,能够落座于阀座部50M而闭塞阀座部50M。由薄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盘件64M以及多个盘件65M构成能够挠曲且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50M的压缩侧的主阀71M。
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包括活塞18M的阀座部48M,具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85M。在盘件85M的与阀座部48M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盘件86M。盘件85M、86A为金属制,均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多个盘件85M总是与内侧阀座部47M抵接,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M而闭塞阀座部48M。盘件86M的外径比盘件85M的外径小,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M的外径小。由薄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盘件85M构成能够挠曲且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48M的伸长侧的主阀91M。
在活塞本体36M上,在比阀座部48M更靠活塞本体36M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比阀座部48M更向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嵌合筒部772。嵌合筒部772的内周面为与插入孔44M同轴状的圆筒面。
在盘件86M的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一外壳部件800,使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嵌合在第一外壳部件800的内侧。在第一外壳部件800的与盘件86M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盘件801、一个盘阀802、一个盘件803、一个盘件804、一个盘件805和一个第二外壳部件806,使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嵌合在各自的内侧。
第一外壳部件800、盘件801、803~805、盘阀802以及第二外壳部件806均为金属制。盘件801、803~805以及盘阀802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且径向宽度一定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第二外壳部件806呈在内侧可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第一外壳部件800是有底筒状的一体成形品,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底部811和从底部811的外周缘部向底部811的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812。筒状部812是以底部8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
第一外壳部件800以筒状部812位于比底部811更靠与活塞18M相反侧的朝向配置,在底部811的内周部与安装轴部28嵌合,在底部811的与筒状部812相反侧的端面与盘件86M抵接。
底部811在轴向的筒状部812侧从径向外侧开始依次具有:平坦的外侧底部815,其向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轴正交方向扩展;锥状的中间底部816,其以越靠径向内侧越在轴向上远离筒状部812的方式倾斜;平坦的内侧底部817,其向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轴正交方向扩展。底部811越向径向内侧厚度越薄。
筒状部812呈遍及整周地连续的圆筒状,内周面为一定内径的笔直的圆筒面。底部811具有:外周面与筒状部812的外周面呈同一圆筒面的大径部821、和外径比大径部821小的小径部822。第一外壳部件800在由小径部822的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与活塞18M的嵌合筒部772的内周面嵌合。
第一外壳部件800在其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底部811而形成有供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插通的插通孔825。插通孔825与小径部822呈同轴状,使安装轴部28M嵌合。
在底部811,在径向的中间底部816的位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底部811的贯通孔826。贯通孔826在底部81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盘件801、803~805以及盘阀802均为在外周面能够与第一外壳部件800的筒状部812的内周面嵌合的外径。筒状部812的内周面与插通孔825呈同轴状。另外,盘件801、803~805以及盘阀802均为在内侧能够插通活塞杆21M的安装轴部28M的内径。
盘件801的内径比外侧底部815的内径小。盘阀802的内径比盘件801的内径小。盘件803的内径比盘件801的内径小,比盘阀802的内径大。盘件804的内径比盘件801的内径大。盘件805的内径比盘件804的内径大,与外侧底部815的内径相同。
第二外壳部件806是有孔圆板状的一体成形品,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基部831和从基部831的内周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通路形成部832。在基部831的外周部沿基部831的轴向贯通地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通路槽834。在基部831上沿基部831的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路槽834。基部831的通路形成部832侧的端面为沿轴正交方向扩展的平面。
通路形成部832具有:颈部835,其从基部831的内周缘部向基部831的轴向上的一侧突出;头部836,其从颈部835向基部831的轴向上的与基部831相反的一侧突出。头部836的外径比颈部835的外径大。
颈部835呈以基部8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其外周面为一定直径的圆筒面。头部836呈以基部83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其外周面由一定直径的圆筒面和其轴向两侧的倒角构成。头部836的外径比盘阀802的内径小规定量。
第二外壳部件806在其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基部831以及通路形成部832而形成有供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通的插通孔851。基部831的外径面、颈部835的外周面以及头部836的外周面与插通孔851呈同轴状。
第二外壳部件806以通路形成部832位于比基部831更靠活塞18M侧的朝向配置,在插通孔851与安装轴部28M嵌合,在基部831与第一外壳部件800的筒状部812嵌合。在第一外壳部件800的底部811的外侧底部815与第二外壳部件806的基部831之间,夹持有盘件801、盘阀802、盘件803~805。此时,盘阀802的外周侧与盘件801、803、804的外周侧一起被第一外壳部件800的外侧底部815和盘件805在轴向上夹紧。由此,盘阀802的外周侧一体地固定在活塞杆21M上。盘阀802的由圆筒面构成的内周面与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形成部832的头部836的由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在轴向的位置重合并在径向上对置。
第一外壳部件800、第二外壳部件806以及盘件805与活塞杆21一体地连结,经由盘件801、803、804悬臂支承盘阀802的外周侧。盘阀802的内周端为自由端。除了盘阀802之外,盘件801、803、804的内周侧也为自由端,能够弹性变形。盘阀802以及盘件801、803、804以外周侧与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的方式连结,内周侧构成能够弹性变形的副阀861。盘阀802为有孔圆板状,作为自由端的内周部经由通路形成部832与活塞杆21对置。
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第二外壳部件806在夹持盘件801、盘阀802、盘件803、804、805的状态下,第一外壳部件800的内侧底部817与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形成部832在轴向上分离并对置。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第二外壳部件806在它们的内侧形成外壳内室865。包括盘阀802的副阀861设置在外壳内室865中。外壳内室865经由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总是与下室20连通。
外壳内室865被包括盘阀802的副阀861分隔成上室19侧的上室连通室871和下室20侧的下室连通室872。这些上室连通室871以及下室连通室872经由盘阀802与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总是连通。与盘件801、803、804一起被悬臂支承在第一外壳部件800、盘件805以及第二外壳部件806上的盘阀802由于上室连通室871以及下室连通室872间的压差而弹性变形。
可变通路873在盘阀802不发生弹性变形而与头部836的由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在轴向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流路截面积为最小,盘阀802发生弹性变形而越远离头部836流路截面积越大。
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下室连通室872、副阀861以及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上室连通室871、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活塞18M之间的室875、活塞18M的多个通路孔39M、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M以及阀座部50M之间的通路构成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部881。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包括主阀71M和阀座部50M,由此,设置在该通路881中。通路部881还包括形成在活塞18M上的通路槽771内、环状槽55M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M内的通路。通路槽771内的通路构成节流孔882。
活塞18M的多个通路孔38M内以及环状槽55M内的通路、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M以及阀座部48M之间的通路、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活塞18M之间的室875、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上室连通室871、副阀861以及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下室连通室872、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成为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部883。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包括主阀91M和阀座部48M,由此,设置在该通路883中。通路部883包括形成在活塞18M上的通路槽771内的通路。通路部881、883构成工作流体通过活塞18M的移动而从缸2内的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成为上游侧的一方向成为下游侧的另一方流出的通路885。
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M以及阀座部50M之间的通路、和多个通路孔39M内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M向下室20侧的移动从而油液向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888。因此,第一通路888形成在活塞18M中。在第一通路888上,设置有对其进行开闭而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
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M以及阀座部48M之间的通路、和环状槽55M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M内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18M向上室19侧的移动从而来自成为缸2内的上游侧的上室19的油液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889。因此,第一通路889形成在活塞18M中。在第一通路889上,设置有对其进行开闭而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
第一外壳部件800以及活塞18M之间的室875、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上室连通室871、副阀861以及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下室连通室872、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成为与通路部881以及通路部883共通的第二通路891。第二通路891成为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通路,并且成为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
副阀861以及通路形成部832构成对该第二通路891进行开闭,抑制在该第二通路891中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衰减力的伸缩两行程中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因此,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设置在与通路部881以及通路部883共通的第二通路891上。
第二通路891与压缩侧的第一通路888串联,在第一通路888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在第二通路891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因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串联地配置。
第二通路891与伸长侧的第一通路889串联,在第一通路889上设置有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在第二通路891上设置有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因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串联地配置。
伸长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的主阀91M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均开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通过活塞18M向上室19侧移动,上室19的压力变高,下室20的压力变低,但在活塞速度低时的伸长行程中,通路部883经由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M的多个通路孔38M内以及环状槽55M内的通路、节流孔882、室875、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上室连通室871、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下室连通室872、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流向下室20。
而且,在活塞速度比其高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向下室连通室872侧变形而开阀,在包括可变通路873的通路部883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此时,与活塞速度的增大对应地,副阀861向下室连通室872侧的变形量变大,与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扩大。由此,即使在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更高速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如上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向下室连通室872侧变形而增大开阀量的状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M开阀。即,副阀861向下室872侧变形,在包括可变通路873的通路部883中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但此时,在通路部883中,通过设置在比副阀861更靠上游侧的节流孔882对油液的流动进行节流,从而在通路部883中对主阀91M施加的压力变高,压差变高,主阀91M从阀座部48M离座,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多个通路孔38M内以及环状槽55M内的通路、主阀91M以及阀座部48M之间的通路、室875、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上室连通室871、流路截面积扩大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下室连通室872、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流向下室20。由此,即使在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压缩侧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中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的主阀71M与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相比,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均开阀。
即,在压缩行程中,通过活塞18M向下室20侧移动,下室20的压力变高,上室19的压力变低,但在活塞速度低的状态下的压缩行程中,通路部881经由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使上室19和下室20连通。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下室连通室872、流路截面积最小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上室连通室871、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室875、节流孔882、活塞18M的环状槽55M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M内的通路流向下室19。
而且,在活塞速度比其高的极微低速区域中,在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闭阀的状态下,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向上室连通室871侧变形而开阀。此时,与活塞速度的增大对应地,副阀861向上室连通室871侧的变形量变大,与通路形成部832之间的可变通路873扩大。由此,即使在极微低速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衰减力。
另外,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更高速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如上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的副阀861向上室连通室871侧变形而保持增大开阀量的状态下,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2M开阀。即,副阀861向上室连通室871侧变形,在包括可变通路873的通路部881中,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但此时,通路881的一方的流动在节流孔882处的油液的流量被节流,因此在另一方的流动的主阀71M中产生的压差变大,主阀71M从阀座部50M离座,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第二外壳部件806的通路槽834内的通路、下室连通室872、流路截面积扩大的状态的可变通路873、上室连通室871、第一外壳部件800的贯通孔826内的通路、室875、多个通路孔39M内的通路、主阀71M以及阀座部50M之间的通路流动。由此,即使在通常速度区域中,也能够得到阀特性(衰减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衰减力。
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M设置有通路901以使室875和下室20连通。而且,在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中,蓄压器565M设置在该通路901中。在该情况下,使体积可变机构185M的中间室147与通路901中的与室875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使体积可变机构561M的连通室149与通路901中的与下室20连通的连通部分连接。体积可变机构561M在连通室149与下室20之间具有作为节流孔的连通路148。
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M的液压回路图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工作以及效果也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以上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也将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892设置在作为上室19以及下室20中的一方的下室20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室19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以下结构:在活塞与阀座部件之间具备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在盖室内,设置有闭塞盖部件的底部的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在可挠部件与阀座部件之间,形成有通过可挠部件切断与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日本特开2015-232403号公报所示,另外设置形成中间室的部件。
上述第一~第十三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单筒式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由外筒和内筒构成缸、在外筒和内筒之间形成储存室的多筒式液压缓冲器,也可以用于包括使用了在盘件上设置有密封部件的构造的闸阀的压力控制阀的所有的缓冲器中。
在上述第一~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在与活塞等活塞杆一体地移动的部件上,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多筒式缓冲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设置于缸的活塞杆延伸侧的相反侧的底阀上设置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另外,也可以在安装于缸的外周面的横置阀上设置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副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体积可变机构,其变更与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的体积室的体积。由此,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体积可变机构具有所述体积室、和移动而变更体积室的体积的移动部件。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当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所述体积可变机构,限制向所述副阀的流量。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串联地连接。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连接。
第六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一侧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一侧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一侧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一侧副阀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所述一侧副阀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一侧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可移动的移动部件。具有在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一侧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中间室的体积可变机构。
第七方式为,在第六方式中,具有设置在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的另一侧副阀,具有在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另一侧副阀的、介于所述一方的室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体积室的体积可变机构。
第八方式为,在第六或第七方式中,在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以及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一侧副阀之间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O形环。
第九方式为,在第七方式中,所述活动部件由两个碟形弹簧支承,这些碟形弹簧在自然状态下使凹侧对置而配置。
第十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动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上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设置的第一副阀以及设置在另一侧的第二副阀;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所述第二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第二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第二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由此,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第十一方式为,在第十方式中,在所述可挠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盖部件的底部总是抵接的可挠部件侧突出部。
第十二方式为,在第十或第十一方式中,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可挠部件总是抵接的盖部件侧突出部。
第十三方式为,在第十至第十二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具有伸长侧的通路部以及压缩侧的通路部,多个所述伸长侧的通路部以及所述压缩侧的通路部交替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
第十四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动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第一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中,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和所述阀座部件的之间的盖室内,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第十四方式具有: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动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第一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在所述阀座部件上,在所述一方的室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副阀,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设置有: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通路;自由活塞,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所述第二通路划分为上游和下游;形成有通过所述自由活塞切断所述第二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抑制异常声的产生。
附图标记说明
1、1A~1M缓冲器
2缸
18、18M活塞
19上室
20下室
21、21M活塞杆
41、41D、41K~41M、42、42D、42K~42M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
51活塞杆通路部
72、71K、92、92K、888、889第一通路
1001、100A、515可挠盘件(可挠部件、移动部件)
101、101B、101D、101G盖部件
107副阀(第二副阀、一侧副阀)
109、109C阀座部件
110、431副阀(第一副阀、另一侧副阀)
122、122B、122D、122G底部
146盖室
147中间室
148连通路
149连通室(体积室)
150、150C阀座部件通路部
151、151C第一通路部(伸长侧的通路部)
152、152C第二通路部(压缩侧的通路部)
172、172C、172K、182、182K、440、891第二通路
173、173D~173L、183、183、183B、183D~183L、441、892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
175节流孔
185、185A、185B、185E~185H、185J、185K、561、561E~561H、561J、561K体积可变机构
222径向通路
302盘件突出部(可挠部件侧突出部)
321B盖突出部(盖部件侧突出部)
861副阀

Claims (14)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
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
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有:
副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
体积可变机构,其变更与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设置的体积室的体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积可变机构具有所述体积室、和移动而变更体积室的体积的移动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当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所述体积可变机构,限制向所述副阀的流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串联地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并联地连接。
6.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
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
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
一侧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
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
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一侧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
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一侧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
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一侧副阀开阀,
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所述一侧副阀均开阀,
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
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一侧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可移动的移动部件,
具有在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一侧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中间室的体积可变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在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的另一侧、且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的另一侧副阀,
具有在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另一侧副阀的、介于所述一方的室的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变更体积的体积室的体积可变机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以及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一侧副阀之间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O形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件由两个碟形弹簧支承,这些碟形弹簧在自然状态下使凹侧对置而配置。
10.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
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
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流动到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
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的第一副阀、以及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副阀;
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
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所述第二副阀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盖室内,
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
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
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
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
在所述盖室内,在所述第二副阀和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
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第二副阀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挠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盖部件的底部总是抵接的可挠部件侧突出部。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可挠部件总是抵接的盖部件侧突出部。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部件通路部具有伸长侧的通路部以及压缩侧的通路部,多个所述伸长侧的通路部以及所述压缩侧的通路部交替地设置在同一圆周上。
14.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缸,其供工作流体封入;
活塞,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并将该缸内划分为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延伸到所述缸的外部;
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活塞上的所述第一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在配置于所述两个室中的一方的室的环状的阀座部件上,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通路并联的所述第二通路上,产生衰减力;
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
第一副阀,其设置于在所述第二通路的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阀座部件通路部的一侧;
有底筒状的盖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和所述阀座部件之间;
所述阀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置在所述一方的室,
在所述第二通路上,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有节流孔,
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
在活塞速度比低速大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均开阀,
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一方的室连通的连通路,
在所述盖部件的底部和所述阀座部件的之间的盖室内,设置有闭塞所述连通路的可挠曲的可挠部件,
在所述可挠部件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可挠部件切断与所述连通路的连通的中间室。
CN202080046696.5A 2019-06-26 2020-03-25 缓冲器 Pending CN1140725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8696 2019-06-26
JP2019118696 2019-06-26
PCT/JP2020/013424 WO2020261683A1 (ja) 2019-06-26 2020-03-25 緩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2596A true CN114072596A (zh) 2022-02-18

Family

ID=74060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6696.5A Pending CN114072596A (zh) 2019-06-26 2020-03-25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2428A1 (zh)
JP (1) JP7168782B2 (zh)
KR (1) KR102560282B1 (zh)
CN (1) CN114072596A (zh)
DE (1) DE112020003042T5 (zh)
WO (1) WO20202616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2839B2 (ja) 2021-06-28 2024-05-14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23120576A1 (ja) * 2021-12-24 2023-06-29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1666A (ja) 1988-07-29 1990-02-0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トランジスタインバータ装置
US5129488A (en) * 1989-11-16 1992-07-14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JPH06147252A (ja) * 1992-09-18 1994-05-2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5655633A (en) * 1994-05-20 1997-08-12 Tokico Ltd. Hydraulic damper of a damping force adjusting type
EP2511563A4 (en) * 2009-12-11 2017-12-13 KYB Corporation Shock-absorbing device
JP5365804B2 (ja) * 2009-12-22 2013-1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639865B2 (ja) 2010-03-02 2014-12-1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254233B1 (ko) * 2011-05-31 2013-04-18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KR101254287B1 (ko) * 2011-06-09 2013-04-12 주식회사 만도 가변유로를 갖는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KR101288612B1 (ko) * 2011-07-21 2013-07-22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5758235B2 (ja) * 2011-08-31 2015-08-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375804B1 (ko) * 2011-09-02 2014-03-21 주식회사 만도 주파수 및 압력 감응형 쇽업소버
JP5681596B2 (ja) 2011-09-05 2015-03-1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2013133896A (ja) 2011-12-27 2013-07-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1594211B1 (ko) * 2012-08-14 2016-02-1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밸브 조립체
KR101350078B1 (ko) * 2012-08-14 2014-01-1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US9879748B2 (en) * 2013-03-15 2018-01-3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Two position valve with face seal and pressure relief port
JP6108550B2 (ja) 2013-09-19 2017-04-05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5949789B2 (ja) * 2014-01-10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KR101671967B1 (ko) * 2014-03-28 2016-11-03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어셈블리
WO2017038571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12016004157T5 (de) * 2015-09-14 2018-06-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toßdämpfer
JP7246058B2 (ja) 2018-01-10 2023-03-27 株式会社サンセイアールアンドディ 遊技機
IT201800007584A1 (it) * 2018-07-27 2020-01-27 Sistemi Sospensioni Spa Ammortizzatore idraulico a smorzamento variabile, particolarmente per sospensione di veicol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6977A (ja) 2022-12-15
JPWO2020261683A1 (zh) 2020-12-30
WO2020261683A1 (ja) 2020-12-30
KR102560282B1 (ko) 2023-07-26
US20220412428A1 (en) 2022-12-29
KR20220003072A (ko) 2022-01-07
DE112020003042T5 (de) 2022-05-05
JP7168782B2 (ja) 2022-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5766B2 (en) Shock absorber
US8590680B2 (en) Shock absorber
US11199241B2 (en) Damper
CN114072596A (zh) 缓冲器
CN112739932B (zh) 具有柔性浮动盘的阻尼器
JP7206174B2 (ja) 緩衝器
JP2020002976A (ja) 緩衝器
JP7109293B2 (ja) 緩衝器
JP7055076B2 (ja) 緩衝器
WO2019194168A1 (ja)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US20230341023A1 (en) Shock absorber
CN114585827B (zh) 缓冲器
JP7504175B2 (ja) 緩衝器
JP7350182B2 (ja) 緩衝器
WO2023037713A1 (ja) 緩衝器
US20230287954A1 (en) Shock absorber
US20230279920A1 (en) Shock absorber
US20240151290A1 (en) Shock absorber and frequency sensitive mechanism
WO2023037722A1 (ja) 緩衝器
WO2023042817A1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
JP2023039001A (ja) 緩衝器
JP2023144516A (ja) 緩衝器
JP2024039136A (ja) 緩衝器
JP2023106804A (ja) 緩衝器
JP2023183001A (ja) 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