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2564A -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2564A
CN117642564A CN202280047511.1A CN202280047511A CN117642564A CN 117642564 A CN117642564 A CN 117642564A CN 202280047511 A CN202280047511 A CN 202280047511A CN 117642564 A CN117642564 A CN 117642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iston
valve
damping forc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75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祐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42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2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通过改变形成于止回阀的节流孔、以及形成于止回阀的节流孔的流路面积,能够调整活塞频率,能够提高活塞频率的调整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调整衰减力特性的缸装置以及组装于该缸装置的控制阀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频率感应型衰减阀装置的减振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8-533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器(以下称为“以往的缸装置”)通过改变密封环15的橡胶的硬度来调整载荷挠曲特性,因此,载荷挠曲特性的调整的自由度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载荷挠曲特性的调整的自由度的频率感应型缸装置以及组装于该缸装置的控制阀装置。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缸装置具有:缸,所述缸封入工作流体;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对所述缸内进行划分;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伸出;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地设置;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形成为有底筒状,供轴状部件贯通;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供所述轴状部件贯通,在所述壳体部件内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地设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移动;第一室及第二室,所述第一室及第二室通过利用所述移动部件对所述壳体部件内进行划分而形成;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贯通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旁通通路,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列地设置;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旁通通路,在所述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之间,抑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阀装置安装于缸装置,通过致动器控制通过所述缸装置的活塞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其中,所述控制阀装置具有:第一通路;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地设置;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调整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产生的衰减力;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形成为有底筒状,供轴状部件贯通;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供所述轴状部件贯通,在所述壳体部件内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地设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移动;第一室及第二室,所述第一室及第二室通过利用所述移动部件对所述壳体部件内进行划分而形成;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贯通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旁通通路,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列地设置;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旁通通路,在所述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之间,抑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频率感应型缸装置以及组装于该缸装置的控制阀装置中的载荷挠曲特性的调整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将图1中的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放大表示的图。
图3是将图1中的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先导阀以及防故障阀放大表示的图。
图4是收缩侧先导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A-A截面的图。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将图7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说明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缸装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直接称为“上下方向”。图1表示衰减力产生机构110(控制阀装置)内置于缸2的所谓活塞内置型的衰减力调整式缸装置。
如图1所示,缸装置1为在缸2的外侧设置有外筒3的双筒结构。缸装置1具备:活塞5,该活塞5能够滑动地嵌装在缸2内,将缸2内划分为缸上室2A(第一室)和缸下室2B(第二室)这两个室;活塞杆6,该活塞杆6的一端侧与活塞5连结,另一端侧(图1中的上侧)向缸2的外部伸出;以及衰减力产生机构110,该衰减力产生机构110固定于活塞杆6,将缸上室2A和缸下室2B能够双向流通地连通,控制伴随着活塞5的移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使衰减力特性可变。
在缸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存器4。活塞5具有上端侧在缸上室2A开口的伸长侧通路7(第一通路)和下端侧在缸下室2B开口的收缩侧通路8(第二通路)。在缸2的下端部设置有划分缸下室2B和储存器4的底阀21。在底阀21上设置有将缸下室2B和储存器4连通的通路22、23。
在通路22上设置有允许油液(工作流体)从储存器4侧向缸下室2B侧流通的止回阀24。另一方面,在通路23上设置有盘阀25,该盘阀25在缸下室2B侧的油液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时开阀,将缸下室2B侧的压力(油液)向储存器4侧释放。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工作流体,在缸2内封入油液,在储存器4内封入油液以及气体。另外,底盖50与外筒3的下端接合。
衰减力产生机构110由阀机构部和螺线管81(致动器)构成。阀机构部具有:轴部32插通于活塞5的轴孔9的活塞螺栓31、控制伸长侧通路7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的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以及控制收缩侧通路8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的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
在活塞螺栓31上形成有共用通路51。共用通路51具有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同轴的轴向通路。轴向通路具有上端在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开口的轴向通路52、下端被封闭的轴向通路54、以及形成在轴向通路52、54之间的轴向通路53。轴向通路的内径在轴向通路53中最大,并按照轴向通路52、轴向通路54的顺序变小。
如图2所示,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具有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于活塞5的下端面的环状的阀座部114抵接的伸长侧主阀112。阀座部114形成在比伸长侧通路7的开口靠外侧(外周侧)的位置。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具有安装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有底圆筒形的伸长侧先导壳体131(壳体部件)。伸长侧先导壳体131具有底部132和活塞5侧开口的圆筒部133。
在伸长侧主阀112上烧结有由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衬垫115。衬垫115遍及整周地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圆筒部133的内周面134的开口侧(图2中的“上侧”)接触。由此,在伸长侧主阀112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之间形成环状的伸长侧背压室113。伸长侧背压室113内的压力对伸长侧主阀112向闭阀方向作用。
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具有止回阀117,该止回阀117允许工作流体从轴向通路54经由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径向通路56、以及在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与活塞5之间形成的环状通路116向伸长侧通路7流动。止回阀117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在活塞5的下端面形成的环状的阀座部118抵接。阀座部118形成在比伸长侧通路7的开口靠内侧(内周侧)的位置。在止回阀117上形成有将伸长侧通路7和轴向通路54连通的节流孔119。
在伸长侧背压室113内设置有由环状的滑阀构成的移动体151(移动部件)。移动体151由止回阀153和盘阀157(弹性体)支承。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外周面163)能够滑动地嵌合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圆筒部133(内周面134)的底部132侧(图2中的“下侧”)。移动体151(外周面163)和伸长侧先导壳体131(内周面134)之间被金属密封件密封。移动体151、止回阀153以及盘阀157将伸长侧背压室113划分为活塞5侧(图2中的“上侧”)的第一室121和活塞5相反侧(图2中的“下侧”)的第二室122。
止回阀153的内周部被夹紧在设置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外周的环状的凸台160与活塞5之间。在活塞5与凸台160之间,从活塞5侧起依次配置有间隔件161、伸长侧主阀的内周部、多个间隔件162以及止回阀153的内周部。另一方面,作为盘状部件的盘阀157的内周部被夹紧在凸台160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之间。在凸台160与移动体151的内周面163(相向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152。
止回阀153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在移动体151的活塞5侧(图2中的“上侧”)的环状的阀座部154抵接。止回阀153保持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压力(先导压力),并且允许工作流体从轴向通路54经由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径向通路57、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旁通通路)、以及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流动。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压力作用于移动体151的比阀座部154靠外周侧的部分(面)。为了避免与伸长侧主阀112的衬垫115干涉,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活塞5侧比形成有阀座部154的内周侧部分低。
盘阀157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在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附近的活塞5相反侧(图2中的“下侧”)的环状的阀座部158抵接。盘阀157通过将外径不同的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张”,也可以将外径相同的盘层叠1张以上)盘层叠而构成。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内的压力作用于移动体151的比阀座部158靠外周侧的部分(面)。在移动体151的阀座部158的内侧(内周侧)形成有凹部165。在凹部165与盘阀157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166。
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通过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的多条(图2中仅示出“两条”)通路137(第一贯通孔)与缸下室2B连通。各通路137在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的外周部135的活塞5侧的环状的阀座面138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在比阀座面138靠内周侧的位置,在与底部132的内周部之间形成有凹部139。
另一方面,在移动体151的外周缘部155形成有向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侧(图2中的“下侧”)突出的环状的凸部167。凸部167在移动体151克服盘阀157的弹性力而向活塞5相反侧移动时,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抵接,由此,将各通路137的活塞5侧的开口封闭,将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的连通切断。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体151的阀座部158形成有将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经由间隙166及间隙152、通路168以及第一室121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连通的节流孔159。另外,在移动体151的凸部167的内周侧配置有盘阀157。
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活塞5相反侧设置有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盘阀123的外周缘部能够离座落座地落座于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外周部135的活塞5相反侧(图2中的“下侧”)形成的环状的阀座部124。阀座部124配置在通路137的活塞5相反侧的开口附近。盘阀123的内周部被夹紧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与拧合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螺母17之间。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与螺母17之间,从活塞5侧(图2中的“上侧”)起依次配置有盘阀123、间隔件19以及垫圈18。
而且,在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压力时,移动体151克服盘阀157的弹性力向活塞5相反侧移动,止回阀153从阀座部154离座。此时,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工作流体(压力)经由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的多个(图2中仅示出“两个”)切口140、以及形成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与阀座部124之间的环状的凹部141,使盘阀123开阀而向缸下室2B流动(释放)。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对工作流体从伸长侧背压室113向缸下室2B的流动施加阻力。
另一方面,在收缩行程时,使缸下室2B的工作流体(压力)经由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通路137(背压导入通路)、形成于移动体151的阀座部158的节流孔159、沿轴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贯通移动体151的通路168(第二贯通孔)、以及间隙152,使止回阀153开阀而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由此,抑制伸长侧主阀112因缸下室2B的压力而开阀。
如图3所示,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具有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于活塞5的上端面的环状的阀座部174抵接的收缩侧主阀172。阀座部174形成在比收缩侧通路8的开口靠外侧的位置。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具有安装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有底圆筒形的收缩侧先导壳体191。收缩侧先导壳体191具有底部192和活塞5侧(图3中的“下侧”)开口的圆筒部193。
在收缩侧主阀172上烧结有由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衬垫175。衬垫175遍及整周地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圆筒部193的内周面194接触。由此,在收缩侧主阀172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之间形成环状的收缩侧背压室173。收缩侧背压室173内的压力对收缩侧主阀172向闭阀方向作用。
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具有止回阀177,该止回阀177允许工作流体从轴向通路52经由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径向通路55、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6、形成在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与活塞5之间的环状通路176向收缩侧通路8流动。止回阀177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于活塞5的上端面的环状的阀座部178抵接。阀座部178形成在比收缩侧通路8的开口靠内侧(内周侧)的位置。在止回阀177上形成有将收缩侧通路8和轴向通路52连通的节流孔179。
在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活塞5侧(图3中的“下侧”)设置有止回阀180。止回阀180的外周缘部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环状的阀座部181抵接。止回阀180允许工作流体从缸下室2B经由形成于止回阀177的节流孔179、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6、以及形成于止回阀180的节流孔182向收缩侧背压室173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内周部与活塞5的内周部之间,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侧起依次配置有止回阀180、间隔件183、保持器184、间隔件185、收缩侧主阀172、间隔件186以及止回阀177。
在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活塞5相反侧(图3中的“上侧”)设置有盘阀187(溢流阀)。盘阀187是在收缩侧背压室173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将收缩侧背压室173内的工作流体(压力)向缸上室2A释放的溢流阀。
参照图4、图5,在盘阀187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之间,形成有被在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轴孔195的周围等间隔地配置的扇形的阀座部196划分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受压室197。在各阀座部196的中央形成有与盘阀187抵接的阀座部198。各受压室197经由形成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的内周部的切口199、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6、形成于止回阀180的节流孔182、止回阀180与收缩侧背压室173连通。
在一对相邻的阀座部196之间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阀座部200。在盘阀187与收缩侧先导壳体191之间,形成有被阀座部200以及一对阀座部196划分出的受压室201。受压室201通过形成于阀座部200的切口202与缸上室2A连通。在收缩侧先导壳体191形成有沿轴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贯通底部192的通路203。通路203的上端在受压室201开口,下端在形成于阀座部181的内侧(内周侧)的环状的凹部204开口。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改变切口202的流路面积,在伸长行程时,能够调整从缸上室2A向收缩侧背压室173导入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如图3所示,共用通路51内的工作流体的流动由先导阀61控制。先导阀61具有能够滑动地设置于共用通路51的阀柱62和形成于轴向通路54的开口周缘的阀座部63。阀柱62由实心轴构成,具有被插入到轴向通路52的滑动部64和能够离座落座地与阀座部63抵接的阀芯65。
在阀柱62的上端形成有头部67。在头部67的下端部形成有外凸缘形的弹簧座68。对阀芯65向开阀方向施力的弹簧盘69的内周部与弹簧座68连接。当对后述的螺线管81的线圈82的控制电流为0A时(发生故障时),阀柱62的头部67通过弹簧盘69的作用力(弹力)抵接(按压)于后述的螺线管81的工作杆83的下端。
在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的活塞5相反侧(图3中的“上侧”)的阀柱62的上端部外周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室37。在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的外周安装有上端侧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的盖38。盖38和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之间被环状的密封部件39密封。在盖38与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第二室40。盖38的供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插通的轴孔41与形成于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6连通。
在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与盖38之间,从头部33侧起依次设置有盘阀42、间隔件43以及保持器44。盘阀42、间隔件43以及保持器44设置在第二室40内。盘阀42是允许工作流体经由形成于头部33的多条(在图3中仅示出“两条”)通路45从第一室37向第二室40流动的止回阀。
盘阀42的外周缘部能够离座落座地与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的环状的阀座部46抵接。阀座部46设置在比通路45的开口靠外侧(外周侧)的位置。在保持器44的内周缘部形成有多个使第二室40与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6以及盖38的轴孔41连通的多个(在图3中仅示出“两个”)切口47。在盖38与盘阀187设置有保持器48。
在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的第一室37构成防故障阀71。防故障阀71具有阀柱62的头部67的弹簧座68(阀芯)能够离座落座地抵接的阀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弹簧盘69的内周部”)。弹簧盘69的外周缘部保持在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与螺线管81的芯84之间。
在阀柱62的阀芯65上形成有由对边宽度构成的切口66(图3中仅示出一个)。而且,当对线圈82的控制电流为0A时(发生故障时),阀柱62向先导阀61的开阀方向(图3中的上方向)移动,阀芯65嵌合于轴向通路52。由此,在阀芯65与轴向通路52之间形成有将轴向通路52、53之间连通的一对节流孔72(图3中仅示出一个)。
参照图1、图3,在向线圈82通电时,阀柱62的阀芯65落座于阀座部63,先导阀61闭阀。在该先导阀61的闭阀状态下,阀柱62的阀芯65通过与轴向通路54的开口面积相同面积的圆形的受压面承受轴向通路54侧的压力,另一方面,滑动部64通过与从滑动部64的截面积减去阀芯65的颈部(省略附图标记)的截面积后的面积相同面积的环状的受压面承受轴向通路52侧的压力。在此,先导阀61的开阀压力能够通过控制向线圈82的通电来调节。在向线圈82通电的电流值小的软模式时,弹簧盘69的作用力与柱塞86产生的推力平衡,成为阀芯65从阀座部63离开一定的距离的状态。
如图1所示,螺线管81具有螺线管机构部、磁轭87以及线圈82(电枢线圈)。螺线管机构部具有工作杆83、固定于工作杆83的外周的柱塞86(电枢)、以及上下分割的芯85、84。芯85、84由支架88同轴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保持。工作杆83通过安装于芯盖体89的衬套90、91以及安装于芯84的衬套91向轴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引导。在工作杆83内形成有杆内通路92。
有底圆筒形的磁轭87的下端部和芯84之间被密封部件93密封。在活塞螺栓31的圆筒部34与芯84的下端部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94。环状通路94通过设置于活塞螺栓31的圆筒部34的多条(在图1中仅示出“两条”)通路95与缸上室2A连通。在螺线管81的芯84的内侧(阀柱62的头部67的外周)形成有滑阀背压室96。滑阀背压室96经由形成于工作杆83的切口(省略附图标记)以及杆内通路97与形成在芯盖体89的内侧的杆背压室97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磁轭87的上端部连结有活塞杆6的下端部。即,活塞杆6的下端经由磁轭87以及活塞螺栓31与活塞5连结。
如图1所示,在活塞杆6的中空部10(轴孔)中插通有线缆101。线缆101的从活塞杆6的中空部10的下端侧开口突出的电线102、103与螺线管81的端子104、105连接。在此,端子104与线圈82的正极端子连接,端子105与线圈82的负极端子连接。另外,线缆101的从活塞杆6的中空部10的上端侧开口突出的电线102、103与车辆侧(电力供给装置侧)的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
在此,在衰减力产生机构110作为开阀控制机构发挥功能时,在伸长行程中的活塞5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为“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缸上室2A的工作流体经由伸长侧通路7、形成于止回阀117的节流孔119、环状通路116、径向通路56、轴向通路54、径向通路57、对边宽度部35以及节流孔156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
而且,在伸长行程时,缸上室2A的工作流体经由切口202、受压室201、通路203以及凹部204,使止回阀180开阀而向收缩侧背压室173导入。由此,在伸长行程时,抑制收缩侧主阀172因缸上室2A的压力而开阀。
在伸长行程时被导入到收缩侧背压室173的工作流体经由节流孔182、对边宽度部36、止回阀177以及收缩侧通路8向缸下室2B流动,因此,在伸长侧主阀112开阀前、即活塞速度的低速区域,能够得到基于节流孔182的节流特性以及基于止回阀177的阀特性的衰减力。
在收缩行程时,缸下室2B的工作流体经由收缩侧通路8、节流孔179、对边宽度部36以及节流孔182向收缩侧背压室173导入。而且,在收缩行程时,缸下室2B工作流体经由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通路137、第二室122、形成于阀座部158的节流孔159、以及形成于移动体151的通路168,使止回阀153开阀而向伸长侧背压室113导入。由此,在收缩行程时,抑制伸长侧主阀112因缸下室2B的压力而开阀。
另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即使活塞速度相同,也作为根据活塞频率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发挥功能。在活塞频率高时,活塞5的振幅小。在这样的活塞频率高时的伸长行程时,盘阀157(弹性体)的挠曲量小。
此时,若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工作流体,则移动体151向活塞5相反侧移动,阀座部154从止回阀153离座,但由于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凸部167不落座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因此,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连通。
由此,第二室122的工作流体向缸下室2B流动,由此第一室121的容积增加,因此,第一室121的压力上升被抑制。其结果是,伸长侧主阀112容易开阀,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衰减力特性变软。此时,硬特性的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不开阀。
而且,在活塞频率低时,活塞5的振幅大。在这样的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时,盘阀157(弹性体)的挠曲量大。此时,若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工作流体,则移动体151向活塞5相反侧移动,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凸部167落座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由此,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的连通被切断,第一室121的压力上升,因此,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升高。
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时,在伸长侧背压室113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伸长侧背压室113内的工作流体经由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切口140以及凹部141,使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而向缸下室2B流动。此时,产生基于盘阀123的硬特性的衰减力。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活塞频率能够通过形成于止回阀117的节流孔119、以及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改变流路面积、即改变从缸上室2A向伸长侧背压室113导入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来进行调整。另外,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在活塞频率高时,能够通过改变伸长侧主阀112的盘刚性来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在活塞频率低时,能够通过改变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盘刚性来进行调整。
在此,上述以往的缸装置通过改变密封环的橡胶的硬度来调整移动体的载荷挠曲特性,因此,影响过渡特性(从硬衰减力向软衰减力的切换)的移动体的载荷挠曲特性的自由度低,存在改善的余地。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盘阀157的阀层叠方法,能够精细地调整移动体的载荷挠曲特性,能够提高移动体的载荷挠曲特性的调整的自由度。另外,通过改变形成于止回阀117的节流孔119、以及形成于止回阀153的节流孔156的流路面积,能够调整活塞频率,能够提高活塞频率的调整的自由度。
另外,在将以往的缸装置中的调整机构(频率感应部)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活塞内置型的衰减力调整式缸装置的情况下,衰减力产生机构(控制阀装置)的轴长增长与调整机构的轴长相应的量,缸装置大型化,难以向小型车辆配置。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将伸长侧背压室113划分为活塞5侧的第一室121和活塞5相反侧的第二室122,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形成使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连通的通路137(第一贯通孔),使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凸部167能够离座落座地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抵接,由此控制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的连通,因此,能够抑制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进而缸装置1的轴长变长。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参照图2)中,利用金属密封件将移动体151的外周面163和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面134之间密封,由此,将伸长侧背压室113划分为活塞5侧的第一室121和活塞5相反侧的第二室122。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11(控制阀装置)中,利用环状的密封环212(例如“O型环”等)将移动体151(移动部件)的外周面163和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面134之间密封,由此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110(控制阀装置)。密封环212安装于在移动体151的外周面163形成的环状的密封槽213。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21(控制阀装置)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不具备共用通路51、先导阀61以及螺线管81。在衰减力产生机构221中,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与活塞杆6的下端直接连结。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伸长侧背压室113通过自由阀251(移动部件)划分为活塞5侧的第一室121和活塞5相反侧的第二室122。
自由阀251由带衬垫的盘构成,该带衬垫的盘具有圆环形的盘252和固定于盘252的外周缘部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253。弹性密封部件253具有设置在盘252的活塞5侧(图8中的“上侧”)的唇部254。唇部254能够滑动地与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圆筒部133的活塞5相反侧(图8中的“下侧”)形成的小内径部231抵接。
弹性密封部件253具有前端部256(下端)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的阀座面138抵接的环状密封部255(弹性体)。环状密封部255的基于盘252的轴平面(包含活塞螺栓31的轴线在内的平面)的截面朝向前端部256形成为锥状。各通路137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面138的与弹性密封部件253的环状密封部255的前端部256抵接的抵接部的外侧(外周侧)开口。
在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253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以及圆筒部133的小内径部23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第三室230。第三室230的基于盘252的轴平面的截面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经由形成于弹性密封部件252的环状密封部255的前端部256的切口257、第三室230、以及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21的各通路137与缸下室2B连通。
自由阀251的盘252由环状的先导壳体保持器241和圆环形的盘258支承为能够沿活塞螺栓31的轴向(图8中的“上下方向”)移动。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插入盘258的内径部。盘258的外径比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内径大。由此,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内周缘部被盘258的外周缘部承接。
需要说明的是,自由阀151的盘252与盘258的接触部259作为允许工作流体从缸下室2B经由通路137、第三室230、形成于环状密封部255的切口257以及第二室122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流动的止回阀、以及能够将第一室121与第二室122连通的第二贯通孔发挥功能。
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插入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轴孔242。先导壳体保持器241设置在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在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活塞5相反侧(图8中的“下侧”)的外周缘部形成有环状的阀座部243。阀座部243承接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弹性密封部件253附近。
在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内周部与阀座部24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凹部245。需要说明的是,当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内周缘部与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内周部抵接时,凹部245通过形成于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内周部的多个(在图8中仅示出“两个”)切口246、以及切口243将第一室121和第二室122连通。
先导壳体保持器241设置在伸长侧主阀112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之间。在伸长侧主阀112的内周部与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内周部之间,从活塞5侧(图8中的“上侧”)起依次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间隔件222、盘阀223、一个间隔件222以及盘225。在盘阀223上形成有在伸长行程时将缸上室2A的工作流体经由伸长侧通路7(第一通路)、形成于止回阀117的节流孔119、以及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导入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的节流孔224。
另一方面,在先导壳体保持器241的内周部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之间,从活塞5侧起依次配置有间隔件226、间隔件227、盘258以及盘228。间隔件227具有与自由阀251的盘252相同的板厚,配置在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内周。另外,间隔件227的外径比自由阀251的盘252的内径小。由此,在间隔件227与盘252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229。
第三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即使活塞速度相同,也作为根据活塞频率使衰减力可变的衰减力可变机构发挥功能。在活塞频率高时,活塞5的振幅小。在这样的活塞频率高时的伸长行程时,自由阀251的挠曲量小。此时,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经由形成于环状密封部255的切口257、第三室230以及通路137与缸下室2B连通。
由此,第二室122的工作流体向缸下室2B流动,由此第一室121的容积增加,因此,第一室121的压力上升被抑制。其结果是,伸长侧主阀112容易开阀,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的衰减力特性变软。此时,硬特性的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不开阀。
而且,在活塞频率低时,活塞5的振幅大。在这样的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时,自由阀251的挠曲量大。此时,若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工作流体,则自由阀251的弹性密封部件253将通路137的开口封闭。由此,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的连通被切断,第一室121的压力上升,因此,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升高。
在活塞频率低时的伸长行程时,在伸长侧背压室113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伸长侧背压室113内的工作流体经由形成于盘阀223的节流孔224、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切口140、以及凹部141,使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开阀而向缸下室2B流动。此时,产生基于盘阀123的硬特性的衰减力。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活塞频率能够通过改变形成于止回阀117的节流孔119、以及形成于盘阀223的节流孔224的流路面积、即改变从缸上室2A向伸长侧背压室113导入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来进行调整。另外,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在活塞频率高时,能够通过改变伸长侧主阀112的盘刚性来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伸长侧主阀112的开阀压力在活塞频率低时,能够通过改变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盘刚性来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21的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235与以往的常规的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的结构以及作用相同,因此,以简化说明书的记载为目的,省略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235的详细说明。
第三根据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61(控制阀装置)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不具备共用通路51、先导阀61以及螺线管81。在衰减力产生机构261中,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参照图7)与活塞杆6(参照图7)的下端直接连结。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参照图2)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的移动。
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61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和固定于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环状的弹性部件262这两个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图9中的“下侧”)的移动。
弹性部件262(弹性体)向活塞5相反侧(图9中的“下侧”)突出,前端部(下端)与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外周部135的阀座面138抵接。弹性部件262的基于移动体151的轴平面(包含活塞螺栓31的轴线在内的平面)的截面朝向前端形成为锥状。另外,弹性部件262的轴向(图9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比径向的长度(与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凸部167的宽度相同的长度)长。
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形成有使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与缸下室2B连通的通路263。通路263的第二室122侧在阀座面138的比弹性部件262抵接的部分靠内侧(内周侧)的位置开口。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61(参照图9)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和固定于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环状的弹性部件262这两个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图9中的“下侧”)的移动。
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71(控制阀装置)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和螺旋弹簧272这两个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图10中的“下侧”)的移动。螺旋弹簧272被夹设在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的凸部167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之间。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71(参照图10)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和螺旋弹簧272这两个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图10中的“下侧”)的移动。
与此相对,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81(控制阀装置)中,构成为通过盘阀157和蝶形弹簧282这两个弹性体来抑制移动体151(移动部件)向活塞5相反侧(图11中的“下侧”)的移动。蝶形弹簧282被夹设在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二室122和缸下室2B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2)同样地,通过形成于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底部132的多条(在图11中仅示出“两条”)通路137连通。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称呼以及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91(控制阀装置)与第三至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不具备共用通路51、先导阀61以及螺线管81。在衰减力产生机构291中,活塞螺栓31的头部33(参照图7)与活塞杆6(参照图7)的下端直接连结。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中,构成为利用设置在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止回阀153来保持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内的压力(先导压力)。
与此相对,在第七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291中,将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产生机构110的止回阀153发挥功能的机构设置在盘阀12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侧。
在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设置有圆环形的盘阀292。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插入盘阀292的内径部。盘阀292的外径比形成于移动体151的环状的阀座部154的外径小。盘阀292的内周部被夹紧在间隔件162与保持器294之间。在盘阀292上形成有将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与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连通的节流孔293。
保持器294配置在盘阀292与凸台160之间,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插入内径部。保持器294的外径比凸台160的外径大。在移动体151的内周缘部的活塞5侧(图12中的“上侧”)形成有环状的凹部295。移动体151的凹部295被保持器294的外周部的活塞5相反侧的面承接。
在将相同的多张(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为“4张”)盘层叠而构成的盘阀123上,形成有将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阀座部124的内侧(内周侧)形成的环状的凹部141与缸下室2B连通的节流通路296。在伸长侧先导壳体131的内周部与盘阀123之间,从活塞5侧(图12中的“上侧”)起依次配置有盘阀297、保持器299以及止回阀300。
止回阀300允许工作流体从缸下室2B经由节流通路296向凹部141流动。在盘阀297上形成有将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与环状的凹部141连通的节流孔298。
而且,在伸长行程时,缸上室2A(参照图1)的工作流体经由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以及形成于盘阀292的节流孔293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121导入。此时,第一室121的压力(先导压力)通过止回阀300将节流通路296的开口切断而被保持。在第一室121内的压力上升而达到规定压力时,盘阀123开阀。
另外,在收缩行程时,缸下室2B的工作流体通过节流通路296使止回阀300开阀,经由环状的凹部141、形成于盘阀297的节流孔298、形成于活塞螺栓31的轴部32的对边宽度部35、以及形成于盘阀292的节流孔293向伸长侧背压室113的第一室导入。由此,能够抑制伸长侧主阀122因缸下室2B内的压力上升而开阀。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中,在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应用了具有移动体151(移动部件)的频率调整机构,但也可以仅在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应用频率调整机构,或者在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11以及收缩侧衰减力产生机构171双方应用频率调整机构。
另外,第三至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设置共用通路51、先导阀61以及螺线管81而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221、261、271、281以及291。
另外,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在移动体151的外周部155设置密封环212,能够构成衰减力产生机构29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已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上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本申请要求2021年8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26693号的优先权。包括2021年8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26693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入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缸装置、2缸、5活塞、7伸长侧通路(第一通路)、8收缩侧通路(第二通路)、35对边宽度部(旁通通路)、111伸长侧衰减力产生机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121第一室、122第二室、123盘阀(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31伸长侧先导壳体(壳体部件)、137通路(第一贯通孔)、151移动体(移动部件)、157盘阀(弹性体)

Claims (11)

1.一种缸装置,其中,所述缸装置具有:
缸,所述缸封入工作流体;
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内,对所述缸内进行划分;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侧与所述活塞连结,另一端侧向所述缸的外部伸出;
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使工作流体流出;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地设置;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
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形成为有底筒状,供轴状部件贯通;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供所述轴状部件贯通,在所述壳体部件内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地设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移动;
第一室及第二室,所述第一室及第二室通过利用所述移动部件对所述壳体部件内进行划分而形成;
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贯通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
旁通通路,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列地设置;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旁通通路,在所述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及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之间,抑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装置,其中,
所述缸装置还具有调整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产生的衰减力的致动器。
3.一种控制阀装置,安装于缸装置,通过致动器控制通过所述缸装置的活塞的移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其中,所述控制阀装置具有:
第一通路;
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地设置;
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路;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调整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产生的衰减力;
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形成为有底筒状,供轴状部件贯通;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供所述轴状部件贯通,在所述壳体部件内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相向地设置,能够通过所述壳体部件内的工作流体而移动;
第一室及第二室,所述第一室及第二室通过利用所述移动部件对所述壳体部件内进行划分而形成;
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贯通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
旁通通路,所述旁通通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并列地设置;
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设置于所述旁通通路,在所述第一室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以及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之间,抑制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在所述移动部件上形成有能够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第二贯通孔,
在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在所述活塞向一个方向移动时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连通,在所述活塞向另一方向移动时切断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的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部件是环状的滑阀。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部件是带衬垫的盘。
7.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是盘状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盘状部件通过层叠多张盘而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多张盘是异径盘。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包括弹簧。
11.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部件的密封环。
CN202280047511.1A 2021-08-02 2022-07-28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Pending CN1176425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6693 2021-08-02
JP2021-126693 2021-08-02
PCT/JP2022/029054 WO2023013511A1 (ja) 2021-08-02 2022-07-28 シリンダ装置及び制御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2564A true CN117642564A (zh) 2024-03-01

Family

ID=85154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7511.1A Pending CN117642564A (zh) 2021-08-02 2022-07-28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22632A (zh)
CN (1) CN117642564A (zh)
WO (1) WO20230135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71967B1 (ko) * 2014-03-28 2016-11-03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피스톤 어셈블리
US10619694B2 (en) * 2015-09-14 2020-04-1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DE102015220707B4 (de) 2015-10-23 2022-06-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ueranordnung für eine frequenzabhängige Dämpfventileinrichtung eines Schwingungsdämpfers, sowie Verfahren zur plastischen Verformung des Topfbodens der Steueranordnung.
DE112018001265B4 (de) * 2017-03-10 2022-04-28 Hitachi Astemo, Ltd. Dämpfer
JP7213161B2 (ja) * 2019-07-26 2023-01-2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3511A1 (ja) 2023-02-09
KR20240022632A (ko) 2024-02-20
JPWO2023013511A1 (zh)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9784B1 (ko) 완충기
KR101769148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KR101673106B1 (ko) 감쇠 밸브
US9810280B2 (en) Damping valve
WO2018168865A1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10475985B (zh) 缓冲器
CN112105835B (zh) 压力缓冲装置
KR20150121088A (ko) 감쇠 밸브
US10465765B2 (en)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CN111051730B (zh) 缓冲器
KR101672155B1 (ko) 감쇠 밸브
WO2018061726A1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2011007322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17642564A (zh) 缸装置以及控制阀装置
JP7182706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CN116997732A (zh) 流体压力缓冲器
WO2022209576A1 (ja) 緩衝器及びバルブ装置
JP2021021436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WO2022249623A1 (ja) 緩衝器及び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JPH10325439A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16234994A (zh) 缓冲器
CN116848336A (zh) 缓冲器
JP2022152580A (ja) 緩衝器
WO2020137891A1 (ja) 緩衝器
JP2022141301A (ja) シリン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