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9898B -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9898B
CN107849898B CN201680043869.1A CN201680043869A CN107849898B CN 107849898 B CN107849898 B CN 107849898B CN 201680043869 A CN201680043869 A CN 201680043869A CN 107849898 B CN107849898 B CN 107849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rd
rope
groov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38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49898A (zh
Inventor
山岸万人
植松贵俊
江波户武信
织田信寿
高桥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49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9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49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9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06B9/324Cord-loc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28Other arrangements on doors or windows, e.g. door-plates, windows adapted to carry plants, hooks for window clean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06B9/322Details of operating devices, e.g. pulleys, brakes, spring drums, dri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06B9/323Structure or support of upper bo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3/00Brak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rakes combining more than one of the types of groups F16D49/00 - F16D61/00
    • F16D63/008Brakes acting on a linearly moving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14Mechan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44Mechanical mechanisms transmitting rotation
    • F16D2125/46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 F16D2125/50Rotating members in mutual engagement with parallel non-stationary axes, e.g. planetary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该制动装置构成为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以减小拉拽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使自动下降时的动作稳定;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动装置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并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在该制动装置中,上述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上述绳的夹持体,上述夹持体构成为以下述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上述夹持体夹持上述绳,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使上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Description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尤其适用于能够适当地对绳的移动进行减速的情况中。
背景技术
除了卷帘和百叶窗之外,如折叠帘(accordion curtain)、折叠式纱窗(pleatednet)及隔板等半自动化的悬挂支撑式遮蔽装置也已得到实用。例如,在使横式百叶窗变为打开状态时,通过拉拽操作用绳而将作为遮蔽部件的叶片和下梁拉高。另外,在使横式百叶窗变为闭合状态时,通常利用叶片和下梁的自重而通过重力使该叶片和下梁下降。此时,已知有一种机构,通过对于随着叶片和下梁下降而移动的升降绳施加制动力,从而减小叶片和下梁的下降趋势。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横式百叶窗的操作装置,其通过操作用于进行叶片的角度调节操作的操作棒,解除配设于上梁内的叶片的自重下降防止装置的动作,从而能够进行叶片的下降操作,由此能够顺利且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叶片的下降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409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中,即使释放夹持状态的绳,绳依然处于弯曲状态。因此,拉拽操作时的操作力变大,从而有可能导致自动下降时的状态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该制动装置构成为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以减小拉拽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使自动下降时的动作稳定。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并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在该制动装置中,所述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所述绳的夹持体,所述夹持体构成为以下述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夹持体夹持所述绳,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夹持体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优选具备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所述一方向相对移动时随着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优选:所述夹持体具有设置于能够与所述绳接触的位置且能够在预定范围内移动的滚轮,和配置于与所述滚轮夹持所述绳的位置的的夹持部件;所述滚轮构成为: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滚轮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滚轮移动至第一位置,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滚轮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滚轮移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所述滚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始终保持与所述绳接触的状态。
优选具备以使所述滚轮朝向与所述绳接触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
优选构成为:当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滚轮夹持所述绳,当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优选:所述夹持部件为形成于固定部件上的倾斜部,所述滚轮以接近所述绳的方式沿着所述倾斜部移动。
优选构成为使所述滚轮以下述方式移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所述滚轮和所述绳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所述滚轮和所述绳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所述滚轮构成为通过所述绳向所述一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对所述滚轮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滚轮即使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也持续向所述阻力施加部传递旋转。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所述一方向相对移动时随着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将通过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所述阻力施加部,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所述阻力施加部。
优选:所述滚轮直接或经由传递机构将旋转传递至所述阻力施加部。
优选:所述滚轮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接地面能够在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上移动,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可动方向的下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时,所述滚轮和所述夹持部件夹持所述绳,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可动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与所述滚轮联动而进行移动的辅助滚轮,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由所述滚轮、所述夹持部件及所述辅助滚轮夹持所述绳。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在所述第一位置随着所述滚轮的旋转而旋转的输出部件,和随着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优选提供一种遮蔽装置,该遮蔽装置具备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和以利用所述绳的移动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悬挂的日射遮蔽部件。
优选提供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并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在该制动装置中,所述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所述绳的夹持体,所述夹持体构成为沿着所述绳的移动方向移动且接近所述绳。
优选:所述夹持体为一对滚轮,所述制动装置具有保持该一对滚轮的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使所述一对滚轮同步移动的挤压面。
优选提供一种对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支柱;张力传递辊,其与所述支柱夹持所述绳,并且通过所述绳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而进行旋转;小齿轮,其以所述张力传递辊的旋转轴为中心与所述张力传递辊一同旋转;齿圈,其形成有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内周齿轮;以及对所述齿圈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小齿轮形成为能够沿着所述齿圈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在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齿圈的所述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张力传递辊被推向所述绳。
优选:所述支柱为具有与所述张力传递辊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的空转辊。
优选:在所述小齿轮沿着所述齿圈的所述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的同时,所述支柱向所述张力传递辊侧移动。
优选:所述制动装置进而具备始终对所述张力传递辊施加作用力以将所述张力传递辊推向所述支柱的施力部件。
优选:所述阻力施加部在所述齿圈旋转时始终施加旋转阻力。
优选:所述阻力施加部在所述齿圈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
优选:所述齿圈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所述外周齿轮与具有旋转阻力的所述阻力施加部的齿轮啮合。
优选:所述阻力施加部设置在与所述齿圈重合的位置。
优选:在保持所述张力传递辊的框体上形成有限制槽,该限制槽在俯视时与所述齿圈的所述内周面形成为同心圆状,并且,所述张力传递辊的轴芯嵌合于该限制槽中。
优选提供一种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和以利用所述绳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悬挂的日射遮蔽部件。
(发明效果)
利用如上所述的制动装置,能够将夹持状态的绳在非弯曲状态下释放。因此,在释放绳时弯曲阻力减小,从而能够减小拉拽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使自动下降时的动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与图2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托架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拆除图7的张力传递辊、空转辊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 是从前方上侧观察时的图,(b)是从后方上侧观察时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a) 是从前方下侧观察时的图,(b)是从后方下侧观察时的图。
图13是表示取代在平衡块340上设置突起341而在基座上设置槽709的例子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S-S线剖切部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c)是左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16是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拆除壳体10A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17是从图16中进一步拆除滑块220后的组装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18是从图17中进一步拆除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后的组装图,其中,(a) 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滚花辊240、滑块220及小齿轮50 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且是从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并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排列部件200的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主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的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后方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滑块220的图,其中,(a)是前方立体图,(b)是从下侧观察的后方立体图,(c)是俯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和滑块220的图,其中, (a)是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10A和滑块220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图14(c)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
图27是图15(a)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使用图26说明本发明的制动装置1000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图,其中,(a)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b)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且通过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 (c)是从(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
图29是表示与图28对应的滑块220的移动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从与绳垂直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 4000时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将图30的制动装置4000以C-C线剖切时的夹持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32中(a)是将图30的制动装置4000以D-D线剖切时的剖面图,(b) 是将同一图的制动装置4000以E-E线剖切时的剖面图。
图33是表示图30的制动装置4000的阻力施加部RA的离心式制动器480 的概略俯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2的制动装置4000的夹持体对绳CD进行制动的状态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夹持体夹持绳CD的状态,(b)表示利用夹持体对绳CD 的夹持被解除的状态。
图35是表示图30的制动装置4000的运动转换部DT的动作的说明图,其中,(a)表示与图36中(a)对应的状态,(b)表示与图36中(b)对应的状态。
图36是表示图30的制动装置4000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夹持体的简图,且表示与图34所示的各状态对应的状态。
图37是表示图30的制动装置4000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夹持体的简图,且表示与图34所示的各状态对应的状态。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运动转换部中所使用的部件的图,其中,(a)表示利用板片800将滚花辊240和辊部42连接的状态,(b)表示利用绳状部件900将滚花辊240和辊部42连接的状态。
图39是从箭头Z方向观察的图38中(b)的部件夹持绳CD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0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运动转换部对绳CD进行制动的情况的图,其中,(a)是表示自由移动状态的图,(b)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
图4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另一运动转换部对绳CD进行制动的情况的图,其中,(a)是表示自由移动状态的图,(b)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
图42是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运动转换部进行说明的图,其中,(a) 是表示自由移动状态的图,(b)是表示夹持状态的图。
图43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0A~10C:壳体
31、41:轴芯
50:小齿轮
70:基座
200:排列部件
220:滑块
240:滚花辊
260:带内齿的齿轮架
280:行星齿轮
300:板片
32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
340:平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制动装置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制动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的制动装置的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 是将运动转换部DT与阻力施加部RA沿前后方向连接而成。在此,如图1所示,将从阻力施加部RA至运动转换部DT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以前后方向为基准而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但是,上述方向是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而使用的方向,并非意指制动装置的使用状态呈上述方向。
运动转换部DT具备形成框体的一部分的基座70、和固定在基座70上并形成框体的另一部分的盖部10。
基座70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其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
盖部10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比基座70小的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与顶壁部11的整个外周连接并从顶壁部11朝向下侧延伸的侧壁部12;与侧壁部12的下侧、即顶壁部11侧的相反侧的边缘连接的凸缘部13;以及与凸缘部 13连接的固定用支柱18。
侧壁部12的前方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4a~14c。另外,侧壁部12的后方部位上形成有多个引导孔15a~15c,多个引导孔15a~15c与多个引导孔 14a~14c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置。这些引导孔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的孔,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也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b和引导孔15b中,还可以将绳CD插入引导孔14c 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也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上述引导孔的组合中分别插入绳 CD。另外,图1、图2中示出在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插入虚线表示的绳 CD的状态。
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是形成为槽状的开口。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并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方,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曲线状。另外,第二顶壁槽17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形状,且朝向相同的方向弯曲。
凸缘部13是从侧壁部12朝向外周侧延伸的部位,其外周的形状和大小与基座70的外周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螺纹孔13H。
另外,凸缘部13的各个角部分别连接有固定用支柱18。固定用支柱18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孔,该螺纹孔与形成于凸缘部13上的螺纹孔13H 相贯通。而且,如图1、图2所示,固定用螺丝S1经由基座螺合在固定用支柱 18中,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
另外,通过利用连接用螺丝S2将连接板CP固定在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上,从而将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相互固定。
图3是表示拆除图1所示的盖部1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从与图2基本相同的视角观察图3时的图。如图3、图4所示,盖部10内收纳有张力传递辊 30、作为支柱的空转辊40、以及保持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的托架20(也称为“滑块20”。以下,使用滑块20这一术语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滑块20的立体图。如图3至图5所示,滑块20具有顶壁部21、与顶壁部21连接的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24、以及与后侧壁部22和前侧壁部 24分别连接的底壁部23。
顶壁部21呈在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形成有一对槽的形状。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第一顶壁槽26和第二顶壁槽27分别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且相互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部23的形状与顶壁部21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当然也可以将底壁部23和顶壁部21形成为不同形状。因此,底壁部23上也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的一对槽,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底壁槽 28和第二底壁槽29。第一底壁槽28与第一顶壁槽2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第二底壁槽29与第二顶壁槽27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另外,也可以将第一顶壁槽 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未开槽至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的侧面的孔。该情况下,通过将轴芯31或轴芯41 插入该孔中而组装部件。
后侧壁部22上形成有贯通孔25。贯通孔25在后侧壁部2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后侧壁部22。孔的形状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贯通孔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的外侧面形成的非贯通孔22H。非贯通孔22H呈大致圆形的形状。另外,非贯通孔22H 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插入螺旋弹簧SP时不会凹陷的结构,便可以为任意的形状。各个非贯通孔22H内分别插入有螺旋弹簧SP,并且,螺旋弹簧SP 的一端从非贯通孔22H突出。另外,图4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非贯通孔22H 突出的部分。
前侧壁部24的宽度为顶壁部21和后侧壁部22的宽度的一半以下。因此,滑块20中夹在顶壁部21与后侧壁部22之间的前侧壁部24的横向区域大幅开口。
上述形状的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盖部1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基本相同,滑块2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盖部10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因此,当将滑块20配置在盖部10的空间内时,滑块20的顶壁部21和底壁部23的侧面在滑块20的宽度方向上与盖部10的内壁面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0相对于盖部1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状态下,盖部10的引导孔 14a~14c以及引导孔15a~15c与贯通孔25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25是用于使绳CD穿通滑块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0与盖部10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0能够相对于盖部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 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0的后侧壁部22的非贯通孔22H突出的螺旋弹簧 SP推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因此,在滑块20被配置于盖部10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成为滑块20位于前方侧且被推压在侧壁部12的形成有引导孔14a~14c一侧的内壁上的状态。
图6是表示拆除图3的滑块20之后的状态的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具备轴芯31和将轴芯31的外周面覆盖的辊部 32。辊部32的外周面呈摩擦系数高于平坦的金属面的状态。为了形成为上述状态,例如由橡胶等摩擦系数高的材料形成辊部32的外周面、或者对辊部32的外周面实施滚花加工。轴芯31的两端部从辊部32露出。
另外,空转辊40具备与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平行的轴芯41、和将轴芯 41的外周面覆盖的辊部42。因此,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与空转辊4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径大于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的外径。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外周面与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的外周面同样呈摩擦系数高于平坦的金属面的状态。另外,轴芯41的两端部从辊部42露出。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 被收纳在滑块20中。即,辊部32和辊部42夹在滑块20的顶壁部21与底壁部 23之间。在该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 的第一顶壁槽26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3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一底壁槽28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另外,在上述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顶壁槽27内,且从滑块20的顶壁部21向上突出,轴芯41的另一端侧可移动地嵌入滑块20的第二底壁槽29内,且从滑块20的底壁部23向下突出。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顶壁槽26、第二顶壁槽27、第一底壁槽28以及第二底壁槽29沿宽度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第一顶壁槽26和第一底壁槽 28中的张力传递辊30,能够相对于滑块20沿宽度方向移动,同样地,轴芯41 可移动地嵌入第二顶壁槽27和第二底壁槽29中的空转辊40,能够相对于滑块 20沿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空转辊40的辊部42与顶壁部21或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polyslider)等。
另外,当以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如上所述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将滑块20收纳于盖部10的空间内时,如图1、图2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内,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内。
如图6、图7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侧固定有小齿轮50。该固定通过压入等方式进行。因此,小齿轮5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另外,小齿轮50与张力传递辊30之间相互分离能够配置滑块20的底壁部23的程度,在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被收纳于滑块20中的状态下,小齿轮50位于滑块20的外部。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小齿轮50与滑块20的底壁部23之间配置用于降低摩擦的石墨尼龙等。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拆除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基座70上形成有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均为槽状的开口。第一基座槽76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的形状相同,第二基座槽77与形成于盖部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二顶壁槽17相对置,且形状与第二顶壁槽17的形状相同。
基座70上配置有齿圈(ring gear)60。基座70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圆形的槽,齿圈60能够沿该圆形的槽进行转动。因此,齿圈60朝向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俯视齿圈60时,齿圈60的内周面的形状与形成于盖部 10的顶壁部11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即,在俯视齿圈60时,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圆弧中心与齿圈60的内周面的中心相互一致。另外,齿圈6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周齿轮61,齿圈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周齿轮62。即,上述内周面为内周齿轮61的基准圆。
另外,基座70的角部形成有螺纹孔73。如图1、图2所示,该螺纹孔73中螺入有固定用螺丝S1,并且,如上所述,通过使固定用螺丝S1与盖部10的固定用支柱18螺合,从而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当如上所述将收纳有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的滑块20收纳在盖部10内,并将盖部10固定在基座70上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并且,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 内。进而,在该状态下,空转辊40的轴芯41的另一端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 70上的第二基座槽77内。另外,如上所述,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因此,即使张力传递辊 30的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内移动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 的内周齿轮61也维持啮合状态。在此,对于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必须使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整个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的形状一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如后述的图9所示,齿圈60的内周的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的至少前侧的一部分的形状一致,以使至少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时小齿轮50与齿圈60啮合。
阻力施加部RA如上所述通过连接板CP与运动转换部DT连接。阻力施加部RA具备基座80、顶板83以及配置于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的齿轮82。另外,阻力施加部RA在基座80与顶板83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转矩施加部,从转矩施加部向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始终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旋转阻尼器。作为旋转阻尼器的构成,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将齿轮82的外周包围的区域内封装粘性油,当齿轮82旋转时,通过该粘性油的剪切阻力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另外,例如阻力施加部RA被构成为在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例如为离心式制动器。作为离心式制动器,可以举出如下构成,即:在齿轮82的外周内设置有制动片,该制动片与齿轮82一同旋转且能够沿径向移动,当齿轮82以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旋转时,通过离心力而使制动片朝向外周侧移动,从而通过制动片与其他部件的摩擦力等而施加旋转阻力。
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与运动转换部DT被连接的状态下,齿轮82与齿圈60的外周齿轮62啮合。因此,当齿圈60旋转时,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 进行旋转,从而从齿轮82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
<制动装置BD的动作>
接着,对制动装置BD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使绳CD处于丝毫未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挤压盖部10的后侧内壁和滑块20,从而相对于盖部10而对滑块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当滑块20位于盖部10 内的前方位置处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也与滑块20同样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如上所述,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第一基座槽76与第二基座槽77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同样地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通过使滑块20位于盖部10内的前方位置处,轴芯31嵌入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中的张力传递辊30与轴芯41嵌入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中的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可以理解为:与张力传递辊 30的轴芯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张力传递辊3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可以理解为:与空转辊40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从而限制空转辊40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齿圈60的内周面呈同心圆状,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能够持续与齿圈 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
当如上所述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张力传递辊30 被挤向空转辊40,从而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辊部32和空转辊40的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可以理解为:以将张力传递辊30 挤向空转辊40的方式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另外,在绳 CD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 40相互分离与绳CD的直径相对应的距离。因此,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滑块20位于稍稍靠后的位置处。
另外,当绳CD未被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时,从盖部10 的引导孔14a~14c插入夹具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或者,与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从盖部10的第一顶壁槽16和基座70的第一基座槽76露出的轴芯31、从盖部10的第二顶壁槽17和基座70的第二基座槽77露出的轴芯41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分离,从引导孔 14a~14c朝向引导孔15a~15c插入绳CD。
图9是表示制动装置BD的动作的图。从如上所述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起,对绳CD施加张力,从而如图9中的箭头A所示使绳CD沿长度方向朝向前方移动。即,朝向前方拉拽绳CD。于是,通过螺旋弹簧SP的挤压力而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进行旋转。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旋转时,如图9中的箭头B所示,小齿轮50也进行旋转,而且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的一侧(与上述小齿轮50旋转的旋转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移动。但是,在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而小齿轮50的该移动量很小。当张力传递辊30进行移动时,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使得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靠近,从而更加强力地夹持绳CD。此时,当通过张力传递辊3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而使滑块20稍微朝向前方移动时,空转辊40沿着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7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
接着,当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无限接近时,张力传递辊30持续旋转,但张力传递辊30的位置保持不动。因此,通过小齿轮50朝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而使齿圈60朝向箭头C方向进行旋转。在如上所述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 始终被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当齿圈60进行旋转时,从阻力施加部RA向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另外,在如上所述当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的情况下,即使齿圈60开始旋转,也暂时不会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但是,当通过使绳CD快速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快速旋转从而使齿圈60的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对齿轮82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对齿圈60施加该旋转阻力,从而从齿圈60向小齿轮50施加旋转阻力。由此,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能够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能够对绳CD施加制动力。
另一方面,当朝向后方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因此,小齿轮50也朝向与箭头B方向呈相反侧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因此,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的小齿轮50朝向顺着齿圈60内周的旋转方向另一侧移动。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因此,施加于绳CD上的制动力被解除,绳CD能够自由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小齿轮50朝向旋转方向另一侧的移动而使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移动,通过张力传递辊30朝向后方的移动而使滑块20也朝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空转辊40也朝向后方移动。当如此使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朝向后方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的结构、以及第一基座槽76和第二基座槽77的结构,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适当地分离。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具备:空转辊40,与空转辊40 夹持绳CD且在绳CD沿长度方向移动时进行旋转的张力传递辊30,以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为中心与张力传递辊30一同旋转的小齿轮50,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周齿轮61的齿圈60,以及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并且,小齿轮50能够沿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当小齿轮50 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被推向空转辊 40。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当朝向一方向拉拽绳CD时,张力传递辊30与小齿轮50一同随着绳CD的移动而旋转,通过小齿轮50沿齿圈60 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即,当对绳CD施加张力而使绳CD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时,绳CD通过其自身的张力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牢固地夹持在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之间。因此,当朝向长度方向的一侧拉拽绳CD时,绳CD被比不拉拽绳CD时更加强有力地夹持。因此,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接着,通过进一步拉拽绳CD,内周齿轮61与小齿轮50啮合的齿圈60进行旋转,从阻力施加部RA 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被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由此,由于绳CD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的滑动被抑制,且从齿圈60经由小齿轮50向张力传递辊3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能够适当地对绳CD施加制动力。
另外,在如上所述空转辊40随着小齿轮50沿齿圈60的内周面朝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移动而朝向张力传递辊30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量,从而适当地夹持绳CD。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具备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 40。因此,即使在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也可以通过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夹持绳CD。因此,即使在拉拽绳CD的初始状态下,也能够抑制绳 CD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滑动,从而能够将绳CD的张力适当地传递至张力传递辊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阻力施加部RA的齿轮82啮合。而且,在外周齿轮62 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啮合的情况下,齿圈60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该情况下,能够从开始拉拽绳CD起一直对绳CD施加制动力。另外,可以通过更换旋转阻尼器而调节施加于齿圈60上的旋转阻力。另外,在外周齿轮62与旋转速度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的情况下,当齿圈60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因此,在开始拉拽绳CD时未对绳CD施加制动力,但是,当以规定的移动速度拉拽绳 CD时,能够对绳CD施加旋转阻力。另外,该情况下,可以通过更换离心式制动器而调节开始对绳CD施加制动力的绳CD的移动速度、或者施加于齿圈60 的旋转阻力。
根据以上,能够得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是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且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构成为: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绳的夹持体,夹持体以如下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夹持体夹持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夹持体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和空转辊40构成夹持体。另外,制动装置BD具备在绳相对于夹持体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随着绳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另外,张力传递辊30设置在能够与绳接触的位置且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空转辊40位于与张力传递辊30共同夹持绳的位置。而且,张力传递辊30构成为:在绳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移动至第一位置,在绳相对于张力传递辊30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张力传递辊30移动至第二位置。另外,构成为:当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一位置时,张力传递辊30夹持绳,当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二位置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在此,绳被释放是指允许绳移动的状态,而不论绳是否与夹持体接触。
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制动装置BD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制动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柱而使用空转辊40,该空转辊4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且具有与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但是,支柱只要能够与张力传递辊30夹持绳CD,并且能够使绳CD移动,便不限于空转辊40。例如,支柱也可以构成为表面易滑而不会旋转。例如,支柱也可以是表面被加工平滑的金属构成的支柱。但是,在如上述实施方式使用空转辊40的情况下,即使在绳CD上存在凹凸,也可以通过空转辊40的旋转而使空转辊越过该凹凸,从而能够抑制该凹凸卡住,因而较为理想。另外,支柱也可以是不移动的部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张力传递辊30的移动而夹持绳C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该螺旋弹簧SP经由滑块20始终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以将张力传递辊30推向空转辊40。但是,螺旋弹簧SP例如也可以直接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作用力。另外,施力部件也可以不是螺旋弹簧SP。进而,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施力部件。但是,优选制动装置BD具备施力部件,以便开始拉拽绳CD时通过张力传递辊 30和空转辊40适当地夹持绳C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圈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齿轮62,外周齿轮62与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啮合。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如旋转阻尼器或离心式制动器等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基座70之间、或者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即,也可以将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该情况下,可以是例如阻力施加部与齿圈60的内周齿轮61啮合而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也可以不设置齿圈60的外周齿轮 62。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与齿圈60重叠的位置处的情况下,能够使制动装置BD 小型化。另外,在阻力施加部设置于齿圈60与盖部10之间的情况下,阻力施加部被设置于不会妨碍张力传递辊30或空转辊40的移动的位置处。即,阻力施加部在上梁内可以以旋转轴朝向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或者倾斜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传递辊30的轴芯31可移动地嵌入形成于基座70上的第一基座槽76和形成于盖部10上的第一顶壁槽16中,并且,与张力传递辊30共用旋转轴的小齿轮50沿着齿圈60的内周面进行移动。但是,张力传递辊30和小齿轮50的移动限制构成也可以使用其他构成。
<日射遮蔽装置>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的主要构成包括: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绳102、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绳CD、框体106以及固定部件107。
框体106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且通过固定部件107而被固定在墙壁等上。另外,框体106内配置有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部件 101是呈折叠倾向的帘布,且通过将上端固定在框体106内而悬挂。一组升降绳 102各自的一端部固定在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端。另外,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106内。而且,通过将各升降绳102进一步朝向框体106内引入,各升降绳 102的一端部上升,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端上升,由此使整个日射遮蔽部件101一边折叠一边上升。
如图10所示,作为操作绳的绳CD以穿通锁定部104、制动装置BD中的状态与各升降绳10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升降绳102为两根,因而绳CD 也为两根,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连接,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 连接。另外,由于如上所述绳CD为两根,因此,例如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 BD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a和引导孔15a中,另一根绳CD插入制动装置BD 的盖部10上的引导孔14c和引导孔15c中。另外,优选各根绳CD与升降绳102分别以不存在结扣或接缝的方式相连接。即,优选一根绳CD与一根升降绳102 由一根绳构成,另一根绳CD与另一根升降绳102由一根绳构成。
锁定部104根据绳CD的动作而使绳CD移动或锁定。例如,锁定部104被构成为:在竖直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当该竖直向下的拉力减小时将绳CD 锁定,而在斜向下拉拽绳CD的状态下,即使该斜向下的拉力减小也不将绳CD 锁定。
制动装置BD在框体106内以图1所示的前方朝向升降绳102侧、后方朝向锁定部104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已完全下降的状态、即日射遮蔽装置100的闭合状态下,若向下拉拽一组绳CD,则是朝向图1所示的后方拉拽绳CD。此时,与空转辊40之间夹持绳CD的张力传递辊30,在与绳CD 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与图9中箭头B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小齿轮50在齿圈60的内周朝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从而使张力传递辊30与空转辊40相互分离。因此,能够以较小的阻力拉动绳CD。当拉拽绳CD 时,与绳CD相连接的各升降绳102被引入框体内,从而使日射遮蔽部件101上升。
另一方面,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尚未完全下降的状态下,以锁定部104未将绳CD锁定的状态放开绳CD。于是,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因此,升降绳102从框体106内被引出。因而,与升降绳102连接的绳CD被朝向制动装置BD的前方拉拽。于是,如根据图9所说明那样,对绳CD施加制动力。因此,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因为日射遮蔽部件 101的下降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破损等。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能够通过制动装置 BD适当地对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101升降的绳CD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施加制动力,因此,即使在例如如上所述日射遮蔽部件101因为自重而下降时,也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外,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旋转时始终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旋转阻尼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从开始下降时起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在阻力施加部RA由在齿圈60 达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上时对齿圈60施加旋转阻力的离心式制动器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日射遮蔽部件101刚开始下降时不抑制下降速度,而在该下降速度达到规定速度以上时抑制下降速度。
另外,通过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安装制动装置BD,即使强力拉拽绳CD,也能够抑制绳CD快速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日射遮蔽部件101的上升速度过快。进而,也可以设置多个作为制动器发挥作用的机构。例如,也可以叠加使用利用两个小齿轮50的制动器、和利用行星齿轮的制动器。由此,能够对绳CD的移动施加更加强有力的制动力。
以上,以上述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呈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00不同的构成。也可以通过弹簧使上升方向为自动动作。例如,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也可以是横式百叶窗或卷帘。在卷帘的情况下,虽然不使用升降绳,但也可以通过本制动装置对操作绳的动作进行制动。在横向动作的立式百叶窗、窗帘、折叠帘、折叠隔板等在横向上因为弹簧、平衡块、导轨的倾斜等而半自动移动的装置中,也可以通过本制动装置对自动动作时联动的驱动绳进行制动。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1至图2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是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BD相同,但其构成上存在不同点。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BD中,运动转换部DT和阻力施加部RA设置于大致水平面上,但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在这一点上不同。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41和辊部42构成的空转辊40、滚花辊240、小齿轮50、轴芯31、垫圈241以及带内齿的齿轮架260构成运动转换部DT,平衡块34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 以及壳体10A构成阻力施加部RA。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以其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2-1<整体构成>
图11和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制动装置1000由排列部件200、壳体10A、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41和辊部 42构成的空转辊40、滚花辊240、小齿轮50、插在滚花辊240和小齿轮50中的轴芯31、垫圈241、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板片30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平衡块340以及基座70构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相当于夹持绳的夹持体。另外,空转辊40相当于支柱,滚花辊240相当于通过绳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旋转的滚轮。另外,滑块220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块20。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设置有四个行星齿轮28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有八个平衡块340。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说明。
2-1-1<排列部件200>
如图14中的(a)、(b)所示,排列部件200是使绳CD穿过从而使绳CD 的朝向变整齐的部件。另外,排列部件200是将多根绳CD整齐排列为同一朝向的部件。排列部件200例如可以由树脂构成。在此,如图14中的(a)所示,将箭头的方向分别设为前方、左侧以及上方。即,将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 17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设为前方,并以此确定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
如图20中的(a)所示,排列部件200具有前方壁部205、与前方壁部205 连接的右侧壁部207和左侧壁部208、以及与右侧壁部207和左侧壁部208分别连接的后方壁部206。前方壁部205、右侧壁部207、左侧壁部208以及后方壁部206的形状为任意形状,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方壁部205和后方壁部206呈大致对称的形状。
前方壁部205上形成有第一前方槽201、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第二前方槽202以及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另外,后方壁部206上形成有第一后方槽203、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第二后方槽204以及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
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用于在制动装置1000组装后将绳CD插入排列部件200。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一前方槽201的宽度。另外,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二前方槽202的宽度。因此,通过将绳CD插入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中,并使绳CD保持原样朝向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二前方槽202 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绳CD插入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二前方槽202中。
另外,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用于使插入前方壁部205中的绳CD穿过后述滑块220的前后的贯通孔225(参照图23),并将该绳CD从后方壁部206引出至外部。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一后方槽203的宽度。另外,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被形成为宽度大于第二后方槽204的宽度。因此,通过使绳CD插入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并使绳CD保持原样朝向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二后方槽204 的方向滑动,从而能够顺畅地使绳CD插入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二后方槽204中。
另外,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以及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的形状为任意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0所示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大致圆形,也可以从纵长形状经由倾斜形状与第一前方槽 201(其他槽也是相同的)连接。进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与第一前方槽201之间设有阶梯部210,但也可以不设置阶梯部210,而将前方壁部205(或者后方壁部206)形成为大致矩形。
如图20中的(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方壁部205和后方壁部206 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从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插入的绳 CD穿过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从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插入的绳CD穿过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换言之,第一前方槽201和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 与第一后方槽203和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是分别对应的一对槽,第二前方槽 202和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与第二后方槽204和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是分别对应的一对槽。
在此,如图20中的(a)所示,排列部件200的右侧壁部207上设置有爪部 209,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当将排列部件200从壳体10A的上方盖在壳体 10A上而形成为一个整体时,该爪部209与后述的壳体10A的卡合孔19(参照图21)卡合,从而将排列部件200固定在壳体10A上。另外,虽然图20中并未示出,但在左侧壁部208的内侧面上也设置有同样的爪部209,且该爪部209与右侧壁部207上的爪部209相对置。由此,在使右侧壁部207和左侧壁部208朝向外侧方向弹性变形的同时,使壳体10A的上部进入排列部件200中,从而能够使设置于排列部件200上的两个爪部209与设置于壳体10A左右两侧的两个卡合孔19弹性卡合。
2-1-2<壳体10A>
接着,根据图21中的(a)、(b)以及图22对壳体10A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图22中的左侧设为前侧、右侧设为后侧、上侧设为右侧、下侧设为左侧进行说明。壳体10A与基座70一同构成框体,其内部保持有:滑块220、螺旋弹簧SP、由轴芯41和辊部42构成的空转辊40、滚花辊240、小齿轮50、轴芯 31、垫圈241、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行星齿轮280、板片300、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
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25所示的基座70一同构成制动装置1000的框体。另外,壳体10A与例如图25所示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及平衡块340 一同构成阻力施加部RA。
如图21所示,壳体10A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顶壁部11;前侧壁部12f;与前侧壁部12f和顶壁部11连接的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与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分别连接的后侧壁部12b;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3;与凸缘部13相连的圆筒部13C;以及与圆筒部13C相连的盖部112。
前侧壁部12f和后侧壁部12b上形成有导向槽113。这两个导向槽11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该导向槽113是供绳CD沿前后方向穿通的槽。在此,插入导向槽113中的绳CD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但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三根绳CD 以在纵向上排列的方式穿通的例子(参照图14)。
另外,右侧壁部12r和左侧壁部12l上设置有卡合孔19。如上所述,卡合孔 19与排列部件200的爪部209卡合,从而将排列部件200固定在壳体10A上。
进而,在左右的卡合孔19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槽114。如图14所示,支撑槽 114用于在将滑块220保持于壳体10A内部时支撑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突起230。由此,能够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此外,详细情况之后进行说明。
顶壁部11上形成有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如图22中的(a)所示,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分别被形成为相对于绳CD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倾斜,且随着朝向绳CD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前侧,第一顶壁槽16与第二顶壁槽17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另外,第一顶壁槽16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且,第一顶壁槽16的圆弧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图17所示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 的内周面呈同心圆状。另一方面,第二顶壁槽17被形成为舒缓的曲线形状。具体而言,第二顶壁槽17的前方侧呈大致直线状的形状,且随着朝向后侧而朝向远离第一顶壁槽16的方向弯曲。这是为了防止发生下述情况,即:在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顶壁槽16呈从后侧朝向前侧逐渐靠近绳 CD这样的圆弧,因此,例如在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沿第一顶壁槽16和第二顶壁槽17移动时,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不同。即,在一方呈圆弧而另一方呈大致直线状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与绳CD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由此,通过使轴芯31和轴芯41以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相互接近的方式位移,滚花辊240和辊部42能够适当地夹持绳CD。另外,第二顶壁槽17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顶壁槽17形成为形状与第一顶壁槽16大致相同的槽,且配置为朝向绳CD侧弯曲。由此,能够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大致相同,从而能够减少绳CD的磨损。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尽量使轴芯31和轴芯41在相对于绳CD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移相同之外,还考虑到其他部件的移动等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等,从而采用图22中的(a)所示的形状。
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上,如图21中的(a)、(b)以及图22中的(a)所示,在第一顶壁槽16的边缘中俯视壳体10A时靠近壳体10A外侧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一顶壁槽16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导向壁16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一顶壁槽16呈大致90度。第一导向壁16A的目的在于降低沿第一顶壁槽16移动的轴芯31的表面圧力。即,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而使得与轴芯31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轴芯31的表面圧力降低。这是因为:在对绳CD施加张力,且制动装置1000发挥作用期间,轴芯31的表面压力施加于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上,若因为该表面压力而导致第一顶壁槽16的内表面被磨削,则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滚花辊240传递旋转。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壁16A,能够防止来自轴芯3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一导向壁16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10A的材料、轴芯3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
另外,在第二顶壁槽17的边缘中俯视壳体10A时靠近壳体10A外侧的位置上,在远离壳体10A中心的边缘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从第二顶壁槽 17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导向壁17A。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向壁17A被设置为相对于第二顶壁槽17呈大致90度。第二导向壁17A的目的在于降低沿第二顶壁槽17移动的轴芯41的表面圧力。即,通过设置第二导向壁17A而使得与轴芯41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使轴芯41的表面圧力降低。这是因为:在对绳 CD施加张力,且制动装置1000发挥作用期间,轴芯41的表面压力施加于第二顶壁槽17的内表面上,若因为该表面压力而导致第二顶壁槽17的内表面被磨削,则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滚花辊240传递旋转。通过设置第二导向壁17A,能够防止来自轴芯4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另外,第二导向壁17A的壁厚为任意厚度,只要在考虑壳体 10A的材料、轴芯41的移动速度等之后适当地设计即可。
另外,在壳体10A由金属等坚硬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这是因为:由于壳体10A很坚硬,因而来自轴芯31和轴芯41的压力几乎不会导致壳体10A被磨削。
凸缘部13是与顶壁部11相对,且从前侧壁部12f、后侧壁部12b、右侧壁部12r以及左侧壁部12l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凸缘部 13呈大致圆形。
圆筒部13C与凸缘部13连接,且位于内周齿轮115的外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圆筒部13C呈大致圆筒状的形状。
盖部112是与圆筒部13C连接且与基座70嵌合的部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盖部112的外侧边缘呈大致正方形。而且,盖部112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槽111A。而且,在前端部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槽111B,在后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槽111B。第一卡合槽111A与图 16所示的基座70的第一卡合板部70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槽111B与基座70的第二卡合板部70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
接着,根据图22中的(b)和图24对壳体10A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 26所示,壳体10A的内部形成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环状的内周齿轮115。而且,在内周齿轮115的上部形成有俯视时呈大致环状的波形部116。波形部116 由距离从内周齿轮115的中心通过的圆的中心的水平距离小的部分和该水平距离大的部分交替排列而成,俯视时呈Z字形状。具体而言,波形部116呈将多条直线连接而成的多边形状。进而,在凸缘部13的内面侧的面上设置有阶梯部117。通过设置波形部116和阶梯部117,容易对例如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等其他部件进行定位,且能够降低摩擦阻力。
另外,如图24所示,壳体10A的左右内侧面上形成有四个槽118。槽118 在组装或拆解制动装置1000时供后述的滑块220的突起230通过。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滑块220的突起230有四个,因而壳体10A上也设置有四个槽118。
2-1-3<滑块220>
接着,根据图23对滑块220进行说明。滑块220相当于将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保持于内部且与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一同移动的移动部件。滑块220 具有顶壁部221、与顶壁部221连接的后侧壁部222和前侧壁部224、以及与后侧壁部222和前侧壁部224分别连接的底壁部223。
顶壁部221呈在大致矩形的形状上形成有一对槽的形状。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二顶壁槽227。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二顶壁槽227分别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且相互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底壁部223与顶壁部221相对置。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底壁部223的形状与顶壁部221的形状大致相同。但是,也可以将顶壁部221和底壁部223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底壁部223上也形成有沿左右方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而形成的一对槽,该一对槽分别为第一底壁槽228和第二底壁槽229。第一底壁槽228与第一顶壁槽22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第二底壁槽229与第二顶壁槽227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置。因此,由图23中的(c)可知,在俯视滑块220时,上下的槽相互重叠。
在此,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的宽度尺寸为可容纳轴芯31的直径的程度的尺寸。另外,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的宽度尺寸为可容纳轴芯41的直径的程度的尺寸。
另外,在顶壁部221的四角上,以朝向顶壁部221的左右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起230。如图14所示,突起230被收纳在壳体10A的支撑槽114中,且用于在壳体10A的内部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即,滑块220以不与位于下方的带内齿的齿轮架260接触的状态被保持。
前侧壁部224和后侧壁部222上形成有贯通孔225。贯通孔225在前侧壁部 224和后侧壁部222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贯穿前侧壁部224和后侧壁部222。孔的形状为任意形状,但呈至少能够穿过一根绳CD的程度。优选为能够使多根绳CD以沿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穿过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25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大致长圆形的形状。
另外,如图23中的(b)所示,在后侧壁部222上,在贯通孔225的两侧形成有从后侧壁部222的外侧面形成的凹部231。凹部231的形状为任意形状,可以为如图23中的(b)所示那样从贯通孔225开槽至侧面侧为止的形状,也可以为大致圆形、大致矩形的凹坑等。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凹部231内配置有螺旋弹簧SP,螺旋弹簧SP的一端从凹部231突出。而且,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内壁相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图23中省略了螺旋弹簧SP的从凹部231突出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将螺旋弹簧SP配置在右侧的凹部231内。进而,也可以在左右两侧的凹部231内均配置螺旋弹簧SP。
上述形状的滑块220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滑块22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壳体10A的前后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因此,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时,滑块220 的顶壁部221和底壁部223的侧面与壳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壁面相抵接,从而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状态下,壳体 10A的导向槽113和滑块220的贯通孔225相互沿前后方向排列。即,贯通孔 225是用于使绳CD穿过滑块220内的孔。另一方面,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 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与壳体10A的内壁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产生间隙,从而滑块220能够相对于壳体1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将滑块 220配置于壳体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从滑块220的后侧壁部222的凹部231 突出的螺旋弹簧SP推压壳体10A的后侧内壁。因此,在将滑块220配置于壳体 10A的空间内的状态下,滑块220位于前方侧,且在壳体10A内呈被朝向前方推压的状态。
在此,根据图24对滑块220的突起23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4所示,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将滑块220配置在壳体10A内部的下方位置处,且使两者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且,使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突起 230从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槽118中通过。另外,在图24的(a)中,为了便于观察,着重强调示出了槽118。而且,如图14所示,使壳体10A与滑块220 不断靠近,直到突起230到达支撑槽114为止。于是,设置于滑块220上的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后方的内壁相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从而使突起230位于比槽118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处。因此,一旦将滑块220安装于壳体10A中,便能够防止突起230从支撑槽114中脱落。另外,不仅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而且在拆解制动装置1000时,槽118也发挥供突起230通过的作用。该情况下,只要与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相抵抗而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朝向后方移动,并在突起230到达槽118的位置时,使滑块220相对于壳体10A朝向下侧移动即可。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在壳体10A内部以悬浮状态支撑滑块220。因此,能够防止滑块220与其他部件、例如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等接触,从而能够降低或者消除不必要的阻力。因此,能够降低各部件的消耗。
2-1-4<空转辊40、滚花辊240以及小齿轮50>
接着,根据图12和图25对空转辊40、滚花辊240以及小齿轮50进行说明。空转辊40由辊部42和轴芯41构成。空转辊40的详细情况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故省略其说明。
滚花辊240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辊部32。而且,轴芯31的一端插入滚花辊240的中心位置处。而且,轴芯31的另一端上插有小齿轮50。滚花辊240可以利用任意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空转辊40和滚花辊240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内部。另外,小齿轮50被保持于滑块220的外部。在此,根据图19对滚花辊240、滑块220以及小齿轮5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9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面观察且从轴芯31的大致中心通过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如图 19所示,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成为滚花辊240和小齿轮50夹持滑块220 的底壁部223的构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 的接触面积,在小齿轮50上设置有阶梯部51。由此,当滚花辊240和小齿轮50 经由轴芯31呈一体地旋转时,能够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之间的滑动阻力。由此,能够使旋转动作变得顺畅。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阻力,在小齿轮50的下侧且轴芯31上套有垫圈241(参照图11和图12)。
2-1-5<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
接着,根据图11和图25对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行星齿轮280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俯视时呈大致环形形状(doughnut shaped)。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具备俯视时从圆柱部264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62。
圆柱部264内侧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内齿轮261。内齿轮 261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周齿轮61。而且,在凸缘262上形成有沿竖直方向朝下突出的支撑轴263。支撑轴263的个数并无特别限定,但是尤其优选彼此呈等间隔。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形成为设置有四个支撑轴的构成。
而且,支撑轴263上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有行星齿轮280。行星齿轮 280与后述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而且,行星齿轮280能够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因此,通过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从而使带内齿的齿轮架260进行旋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在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280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小齿轮50所引起的旋转增速。另外,行星齿轮280上设置有阶梯部281。通过该阶梯部,能够避免与其他部件接触。
2-1-6<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
接着,根据图11和图25对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和平衡块340进行说明。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朝向环状的环部324的外侧交替排列形成有凸部321和凹部322。如图11和图25所示,在环部324的外侧的外周面上,以旋转轴朝向与凸部321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而且,各个凹部322中配置有平衡块340。即,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也可以说是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凸部321为边界而在各个凹部322内保持平衡块340的部件。另外,平衡块340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从旋转时的平衡观点来看,优选呈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使用八个平衡块340。因此,凸部321和凹部322也分别设置有八个。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平衡块340的基座70侧设置有突起341。通过该突起341,能够降低与基座70抵接时的阻力。突起341的数量为任意数量,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而设置有四个突起341。
另外,通过取代在各平衡块340上设置突起341而在基座70上设置槽,能够降低平衡块340与基座70的阻力。例如,如图13所示,在基座70的底部设有高度低于周围的槽709(图13中的环状阴影部分)。而且,在该槽709的上方配置平衡块340。此时,即使在平衡块340上未设置突起340,通过在基座70上设置槽709,也能够减小平衡块340与基座70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平衡块340与基座70的阻力。
在经由小齿轮50进行旋转时,平衡块34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内齿轮261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作为离心式制动器而对旋转施加阻力。因此,通过壳体10A的内周壁、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力施加部RA相同的作用。即,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中,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于大致垂直的位置上。
另外,在组装制动装置1000时,以在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之间存在板片300的方式进行组装。具体而言,以将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圆柱部264插入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环部324中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圆柱部264的直径被设计为稍小于环部324的直径。
在此,板片300具有防止行星齿轮280倾斜且防止行星齿轮280与平衡块 340相互干扰的功能。另外,为了减小制动装置1000整体的厚度,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平衡块340。进而,由于板片300形成为较薄,因而优选由金属制成,但是,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树脂形成板片300。该情况下,也可以与恒星齿轮323呈一体地形成。
2-1-7<基座70>
接着,根据图11、图12、图15中的(b)以及图25对基座70进行说明。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基座70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高度高于周围且底侧凹陷的圆柱部708。而且,如图11和图15中的(b)所示,圆柱部708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基座槽706、第一导向壁706A、第二基座槽707以及第二导向壁707A。
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一导向壁706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导向壁16A。而且,轴芯31的下端穿通第一基座槽706,并与形成于第一基座槽706的边缘处的第一导向壁706A抵接。同样地,第二基座槽707 和第二导向壁707A分别对应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导向壁17A。而且,轴芯41的下端穿通第二基座槽707,并与形成于第二基座槽707 的边缘处的第二导向壁707A抵接。
另外,圆柱部708并非必需部件,但是,通过设置圆柱部708等并使其底侧凹陷,能够防止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与载置制动装置1000的载置面接触,从而能够适当地使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穿通。
另外,基座70的左右侧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板部701A。而且,在前方侧面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在后方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卡合板部701B。第一卡合板部701A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卡合。另外,第二卡合板部701B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卡合槽111B卡合。由此,使壳体10A与基座70卡合,从而形成框体。
进而,如图12、图15中的(b)以及图25等所示,在基座70的底面的外侧,设置有在将制动装置1000配置于遮蔽装置的上梁(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106)内时利用的安装筒702。例如,通过将安装筒702嵌在设置于上梁内的轴等部件上,从而能够将制动装置1000稳定地配置于上梁内。
2-2<组装构成>
接着,根据图14至图18对于将上述各部件组装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4 是将上述部件加以组合而构成的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图。如图14所示,制动装置1000的外观由将壳体10A和基座70连接而成的框体、和以从壳体10A的上方覆盖的方式配置的排列部件2080构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以使各部件彼此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进行组装。具体而言,以中间夹着板片300 的状态组装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和保持有平衡块340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 320。此时,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
然后,使轴芯31在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滚花辊240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而小齿轮50 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使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中沿水平方向一边移动一边滑动。此时,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然后,使滑块220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以相互靠近的状态相对移动,以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与小齿轮50相互啮合。
然后,在这些部件的下侧配置基座70,并且如图24所示,以滑块220的突起230从壳体10A的槽118通过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壳体10A。此时,设置于滑块 220上的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对滑块220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从而能够防止突起230从支撑槽114中脱落。然后,使设置于壳体10A 上的第一卡合槽111A和第二卡合槽111B与设置于基座70上的第一卡合板部 701A和第二卡合板部701B相互卡合,从而固定壳体10A和基座70。
最后,从由壳体10A和基座70构成的框体的上方盖上排列部件200。然后,使设置于排列部件200上的爪部209与设置于壳体10A上的卡合孔19卡合,从而固定排列部件200和壳体10A。
如此组装而成的制动装置1000如图14所示。然后,在制动装置1000的组装完成后,将第一根绳CD配置在排列部件200的前方壁部205的外侧且第一前方槽201上方的位置处。接着,将第二根绳CD经由排列部件200的第一前方绳插入部201A插入第一前方槽201中。接着,将第三根绳CD经由第二前方绳插入部202A插入第二前方槽202中。
然后,使这些绳CD穿通设置于壳体10A的前后壁部的导向槽113以及设置于滑块220的前后壁部的贯通孔225。
而且,使这些绳CD中的第一根绳CD以位于排列部件200的后方壁部206 的外侧且第一后方槽203上方的方式穿通。接着,使第二根绳CD经由设置于排列部件200的后方壁部206上的第一后方绳插入部203A从第一后方槽203穿通至外部。接着,使第三根绳CD经由第二后方绳插入部204A从第二后方槽204 穿通至外部。由此,变为图14中的(a)、(b)所示的状态。
图14中的(c)是制动装置1000的左侧视图,即从图14的(a)中的箭头 X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如图14中的(c)所示,制动装置1000在侧视时从上侧起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另外,可知是由支撑槽114 支撑突起230。
如图15中的(a)所示,俯视制动装置1000时,从中心起依次可以看到壳体10A、排列部件200以及基座70的一部分。在此,如图14中的(a)、(b)以及图15中的(a)所示,轴芯3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一顶壁槽226 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一顶壁槽16,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同样地,轴芯41的上端从设置于滑块220上的第二顶壁槽227起穿通设置于壳体10A上的第二顶壁槽17,并露出于壳体10A的外部。
而且,轴芯31与设置于第一顶壁槽16边缘的第一导向壁16A抵接,轴芯 41与设置于第二顶壁槽17边缘的第二导向壁17A抵接。
另外,如图15中的(b)所示,仰视基座70时,可以看到穿通第一基座槽 706的轴芯31的下端31A和穿通第二基座槽707的轴芯41的下端41A。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安装筒702的设置面上将圆柱部708的上方面覆盖,从而从外部盖住轴芯31和轴芯41的下端。
2-2-1<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
接着,根据图16至图18对组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从图 14的状态拆除排列部件200和壳体10A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轴芯31和轴芯41突出于滑块220的上方。另外,轴芯31在第一顶壁槽226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同样地,轴芯41在第二顶壁槽227内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也被限制。另外,省略图示的绳CD以纵向整齐排列的状态沿滑块220的前后方向穿通滑块220的贯通孔225。
图17是从图16的状态进一步拆除滑块220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省略图示的绳CD以被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的状态穿通制动装置1000的前后。另外,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因此,当对绳CD施加张力时,在绳CD与滚花辊240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使小齿轮50与滚花辊240呈一体地旋转,从而将小齿轮50的旋转传递至内齿轮261。由此,内齿轮261进行自转,从而使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凸缘262上的支撑轴263也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 一同进行公转。伴随于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支撑轴263上的行星齿轮 280在公转的同时开始自转。
图18是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拆除带内齿的齿轮架260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 的旋转被传递至恒星齿轮323,从而使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开始自转。由此,如图25所示,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凹部322内的平衡块340开始公转。接着,当旋转速度超过某一固定值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平衡块340与壳体10A的内壁抵接。由此,对滚花辊240的旋转施加阻力。
接着,根据图26和图27对组装状态下的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6是图14的(c)中的A-A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26所示,以轴芯31为中心的小齿轮50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相互啮合。另外,被构成为:内齿轮261的旋转经由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支撑轴 263传递至行星齿轮280。接着,行星齿轮280与设置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恒星齿轮323和设置于壳体10A内部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通过被施加由小齿轮50所产生的旋转,行星齿轮280能够在形成于恒星齿轮323与内周齿轮115之间的空间内以内齿轮261的中心部为中心进行公转。
图27是图15的(a)中的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如图2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B-B线剖切部的剖面图以安装筒702为中心大致左右对称。而且,轴芯31和轴芯41从壳体10A的上端和基座70的下端突出。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的上端的高度分别与轴芯31和轴芯 41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而且,滚花辊240和辊部42位于滑块220的内部。进而,小齿轮50以与滚花辊240一同夹持滑块220的底部的状态位于滑块220的外部。另外,小齿轮 50与内齿轮261相互啮合。
而且,从壳体10A的上侧至凸缘部13为止的部位被排列部件200覆盖。另外,壳体10A在其下端与基座70卡合。而且,在基座70的上部保持有平衡块340。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平衡块340为可拆装式,因此,能够通过平衡块340的数量或种类而调节所需的制动力。即,在需要较大制动力的情况下,只要增加平衡块340的数量、或者在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保持其他密度更大的平衡块即可。另一方面,在较小制动力便已足够的情况下,只要减少平衡块340的数量即可。另外,从旋转时的稳定性观点出发,优选平衡块340在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的面上对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置于平衡块340上的突起341与基座70的底面相抵接,从而减小旋转时平衡块340与基座70之间的阻力。
2-3<动作>
接着,根据图28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 28中的(a)是表示丝毫未对绳CD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的图,(b)是表示对绳CD施加张力并利用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的状态(夹持状态)的图,(c)是从图28中的(a)状态向(b)状态变化时各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总结图。另外,图28中的(a)、(b)与图26同样是图14的(c)中的A-A 线剖切部的剖面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将该剖面图中未出现的辊部42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41的周围,将滚花辊240的外周叠加显示于轴芯31的周围。另外,滚花辊240的外周并严格意义上的圆形,但为了简化说明,以近似于圆形的方式进行图示。
如图28中的(a)所示,在正常状态下,如上所述螺旋弹簧SP与壳体10A 的后侧内壁相抵接,朝向前方推压滑块220。因此,滑块220位于壳体10A内的前方。因此,位置被滑块220的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限制的轴芯 31、和位置被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限制的轴芯41与滑块220一同朝向前方移动。进而,保持于滑块220上部的壳体10A上所设有的第一顶壁槽 16和第二顶壁槽1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同样地,设置于基座70 上的第一基座槽706和第二基座槽707彼此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因此,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41上的辊部42与可旋转地支撑在轴芯31上的滚花辊240 之间的距离也变小。即,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与滚花辊240的轴芯 3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滚花辊240只能沿着槽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同样地,第二顶壁槽17和第二基座槽707与辊部42的轴芯4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并作为限制辊部42只能沿着槽进行移动的限制槽而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第一顶壁槽16和第一基座槽706被形成为俯视时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的内周面的中心点呈同心圆状,因此,即使轴芯31在各个槽内移动,小齿轮50也持续与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内齿轮261啮合。
由此,当滚花辊240与辊部42之间的距离变小时,滚花辊240被推向辊部 42,从而通过滚花辊240和辊部42夹持绳CD。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SP也作为始终对滚花辊240施加作用力以朝向辊部42推压滚花辊240的施力部件发挥作用。
而且,在正常状态的制动装置1000中,朝向箭头D1的方向(前方)对绳 CD施加张力。于是,通过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使滚花辊240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辊部42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接着,通过滚花辊240的旋转,使得与其共有同一轴芯31而固定的小齿轮50也朝向与滚花辊240相同的方向 (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如图28中的(b)及图29所示,轴芯31 和轴芯41俯视时朝向前方移动,并且分别在壳体10A的第一顶壁槽16的夹持导向斜面16a和第二顶壁槽17的夹持导向斜面17a的引导下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滚花辊240和辊部42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强,从而通过绳CD的移动而可靠地使滚花辊240进行旋转。于是,由于小齿轮50与内齿轮261啮合,因此,在从小齿轮50的齿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内齿轮261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由此,由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也与内齿轮261一同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因此,设置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的行星齿轮280也同样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公转)。在此,由于行星齿轮280与恒星齿轮323和固定于壳体10A的内周齿轮115相互啮合,因此,行星齿轮280在朝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时,朝向逆时针方向进行公转。因此,在行星齿轮280的内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恒星齿轮323,朝向与行星齿轮280的自转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此时,通过行星齿轮280而使恒星齿轮323的旋转加速。由此,被保持在与恒星齿轮323一同旋转的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上的平衡块340也开始旋转。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壳体10A和基座70固定不动,因此,即使在行星齿轮280旋转时,在行星齿轮280的外侧与行星齿轮280啮合的内周齿轮115也不会旋转。
接着,如图28中的(b)所示,当滚花辊240和辊部42无限靠近(夹持状态)时,滚花辊240继续自转,但滚花辊240停止沿内齿轮261进行移动。此时,通过滚花辊240的自转而使其他部件继续旋转。于是,通过离心力而使平衡块 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抵接,从而对旋转产生阻力。即,随着绳CD的移动速度上升而旋转速度也上升,由此使离心力增大。接着,随着离心力增大而平衡块 340与壳体10A的内周壁更强烈地抵接,由此使阻力增大。由此,能够抑制绳 CD的移动速度(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速度)。在此,当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大致固定时(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0中,可升降地悬挂在制动装置1000的前方侧的绳CD上的日射遮蔽部件自由下降时),施加于绳CD上的张力与平衡块340和壳体10A的内周壁所产生的阻力达到平衡,从而绳CD的移动速度大致固定不变。因此,制动装置1000作为相对于绳CD的移动的旋转阻尼器发挥作用,能够使日射遮蔽部件缓慢地下降。
图28中的(c)是如以上所说明从正常状态至夹持状态的状态的变化中各部件的旋转方向(小齿轮50还包含俯视时的前后方向和紧固方向)的总结图。
另一方面,当朝向与箭头D1相反的方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时,滚花辊240和辊部42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轴芯31和轴芯41分别在第一顶壁槽16的解除导向斜面16b和第二顶壁槽17的解除导向斜面17b的引导下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于是,滚花辊240对于绳CD的夹持力变弱,从而通过较弱的力便可拉动绳CD。因此,在如图10所示那样将制动装置1000设置于上梁内的情况下,将图28朝向前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下降方向,将朝向后方对绳CD施加张力的方向设为日射遮蔽部件的上升方向较为合适。
接着,根据图29对于正常状态和夹持状态的状态变化时滑块220的移动进行说明。图29中的(a)与图28中的(a)相对应,图29中的(b)与图28中的(b)相对应。
在从图29中的(a)的正常状态向图29中的(b)的夹持状态变化时,轴芯 41和辊部42、以及轴芯31和滚花辊240在与绳CD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朝向图中的前方移动。此时,轴芯41与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4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二顶壁槽227和第二底壁槽229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另外,轴芯31与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相抵接,从而随着轴芯31朝向前方移动而对第一顶壁槽226和第一底壁槽228施加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因此,当轴芯31、41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时,滑块220也朝向前方移动Δ距离。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平衡块340被保持于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 320上,但平衡块340的保持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平衡块340保持于带内齿的齿轮架260上。该情况下,可以省略行星齿轮280、板片300以及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另外,由于省略了行星齿轮280,因而无法得到对于恒星齿轮323、带恒星齿轮的平衡块支架320以及平衡块340的旋转的加速效果。
根据以上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可以理解为是构成为使夹持状态如下变化的制动装置,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夹持体夹持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在此,绳被释放是指允许绳移动的状态,而不论绳是否与夹持体接触。
根据以上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且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并且构成为:上述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上述绳的夹持体,上述夹持体以如下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即,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上述夹持体夹持上述绳,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使上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进而,制动装置1000具备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夹持体朝向上述一方向相对移动时随着上述绳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进而,制动装置1000的夹持体由滚轮和夹持部件构成,其中,该滚轮设置于能够与上述绳接触的位置处,且能够在预定范围内进行移动,该夹持部件配置于与上述滚轮夹持上述绳的位置处;上述滚轮被构成为: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滚轮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上述滚轮移动至第一位置,在上述绳相对于上述滚轮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上述滚轮移动至第二位置。
进而,制动装置1000构成为:当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滚轮夹持上述绳,当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进而,制动装置1000构成为: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作用于上述滚轮和上述绳之间的摩擦力小于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作用于上述滚轮和上述绳之间的摩擦力。
进而,制动装置1000构成为:在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将通过上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上述阻力施加部,在上述滚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上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上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上述阻力施加部。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1000,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通过根据夹持体(滚花辊240和辊部42)的位移使作用于夹持体与绳 CD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3)根据夹持体(滚花辊240和辊部42)的位移来切换是否将通过绳CD 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4)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5)在对绳CD施加朝向前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滚花辊240和辊部42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强力地夹持绳CD,能够使滚花辊240切实旋转并将该旋转传递至小齿轮50。
(6)在对绳CD施加朝向后方的张力时,通过使滚花辊240和辊部42以相互远离的方式移动,从而能够减弱对绳CD的夹持力,而允许绳CD自由移动。
(7)利用设置于框体(壳体10A和基座70)上的限制槽,能够防止滚花辊 240和辊部42朝向不希望的方向移动。
(8)通过以悬浮状态保持滑块220,能够减小阻力,抑制部件的消耗。
(9)通过在壳体10A的内部设置波形部116和阶梯部117,能够减小摩擦阻力。
(10)利用设置于平衡块340上的突起341,能够减小阻力。
(11)利用板片300,能够防止行星齿轮280的倾斜,并且能够防止行星齿轮280和平衡块340的相互干涉。
(12)利用第一导向壁16A和第二导向壁17A,能够防止因来自轴芯31及轴芯41的压力导致壳体10A被磨削。
(13)通过在小齿轮50上设置有阶梯部51,能够减小小齿轮50与滑块220 之间的滑动阻力。
(14)由于平衡块340为可拆装式,因此,能够通过平衡块340的数量或种类而调节所需的制动力。
(15)通过将相当于运动转换部DT的机构和相当于阻力施加部RA的机构设置在大致垂直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减小整个制动装置1000俯视时的面积。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30至图37,对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4000构成为利用轴芯31将运动转换部DT 和阻力施加部RA连接。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运动转换部DT,如图30、图31及图32中的(b)的各图所示,夹持体的一对夹持部件由张力传递辊30和形成于固定部件440上的斜面441构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件构成为仅一方能够移动。另外,如图30及图32所示,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经由轴芯31依次传递至正齿轮450、由小齿轮460和大齿轮461构成的增速齿轮462、以及蜗杆470。而且,蜗杆470的旋转被传递至作为阻力施加部RA的离心式制动器480,由此对张力传递辊30施加制动力。另外,正齿轮450、增速齿轮462、蜗杆470以及离心式制动器480在与固定部件440邻接的位置处,被具有内部空间S的框体490所覆盖。图30的纸面外侧方向、图31的下方及图32中(a)、(b)的左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方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0及图32中(b)所示,固定部件440为大致长方体的部件,例如固定于遮蔽装置的上梁等。在固定部件440的上部,如图32中 (b)所示形成有斜面441。而且,如图30所示,为了将三根绳CD定位,在斜面44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绳CD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三条槽442a~442c。
另外,如图30所示,张力传递辊3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轴芯31和滚花辊240,且经由轴芯31被作为保持部件的滑块420所保持。
滑块420具有一对平行的板状支撑部421和在后方与该一对板状支撑部421 相连的后壁423且形成为大致“コ”字状(参照图31),并且,滑块420以横跨斜面441的方式配置在固定部件440的顶面440a上,能够沿着固定部件440的顶面440a向绳CD的延伸方向平行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440 的顶面440a作为引导滑块420的引导部发挥作用。在一对板状支撑部421上分别形成有将轴芯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保持的贯通孔422。另外,如图31和图32中的(b)所示,在形成于滑块420的后壁423上的保持槽423a与固定于固定部件440的后方位置的壁部443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SP,从而对滑块420施加朝向前方(图31的下方、图32中的(b)的左方)的作用力。
另外,如图30及图32中的(b)所示,滑块420的上方侧位置被形成于固定部件440上方的顶壁444限制,在顶壁444上形成有突起445,该突起445通过向下方突出与滑块420的后壁423卡合,从而防止滑块420向前方脱落。另外,如图32中的(b)所示,顶壁444上形成有开口部444a,在滑块420的后壁423 上的与该开口部444a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从后壁423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423b,在将滑块420收容于由固定部件440、壁部443及顶壁444形成的收容空间SS内的状态下,能够从外部操作滑块420而进行使绳CD通过张力传递辊30 与斜面441之间等的操作。
接着,如图30及图32中的(a)所示,在随着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而旋转的轴芯31上安装有正齿轮450。轴芯31配置成贯穿框体490的固定部件440侧的壁面491上所形成的长孔491a(参照图30及图35),张力传递辊30、轴芯31 及正齿轮450形成为随着滑块42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能够在长孔491a(参照图30及图35)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呈一体地移动(参照图35)。正齿轮450 的齿轮齿450a能够与直径小于它的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的齿轮齿460a啮合。另外,小齿轮460和大齿轮461构成为以旋转轴463为中心呈一体地旋转,其中,旋转轴4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分别形成在框体490的固定部件440 侧的壁面491和与壁面491相对的壁面492上的支撑孔493、494中。大齿轮461 具有与正齿轮450大致相同的直径,并配置成始终与蜗杆470啮合。
蜗杆470构成为将增速齿轮462的大齿轮461的以左右方向(图30的左右方向)为轴的旋转转换为以上下方向为轴的旋转并传递至中心轴471。中心轴471 的一端呈可旋转地支撑于框体490的下方支撑部495,中心轴471的另一端呈可旋转地支撑于离心式制动器480的圆筒壳体481的上方支撑部482。另外,在圆筒壳体481内安装有相对于中心轴471不能旋转的离心式制动器480的旋转体 483。
如图33所示,离心式制动器480在圆筒壳体481内具有旋转体483。旋转体483具有固定于中心轴471上的中央部484、从中央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臂部485、从该臂部485的边缘部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弹性变形部486、以及离心扩径部487,并且随着中心轴47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而且,离心式制动器480 构成为:在中心轴471的旋转缓慢的情况下,离心扩径部487与圆筒壳体481之间存在间隙488,因此施加于中心轴471的制动转矩小,在中心轴471的旋转变快的情况下,施加于离心扩径部487的离心力变大,弹性变形部486发生变形,使得离心扩径部487的外周面487a与圆筒壳体481的内周面481a摩擦,由此产生的制动转矩变大。另外,制动转矩的大小能够通过改变弹性变形部486的弹力和间隙488的大小而进行调节。
根据如上构成,在绳CD未被施加张力的状态(正常状态)下,滚花辊240 经由滑块420利用螺旋弹簧SP对绳CD施力,使其接近斜面441的槽442a~442c。由此,成为张力传递辊30(滚花辊240)和斜面441的槽442a~442c夹持绳CD 的状态,同时,如图35中的(a)所示,正齿轮450与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 460啮合,从而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能够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离心式制动器480)的状态(输出状态)。在该状态下绳CD向前方(图34的左方)移动时,绳CD的移动传递至滚花辊240,从而利用阻力施加部RA对绳CD施加阻力。
另外,当绳CD向后方(图34的右方)移动时,如图34中的(b)所示,张力传递辊30(滚花辊240)在旋转的同时随着绳CD的移动而向与绳CD相同的方向移动,由此,经由轴芯31滑块420也反抗螺旋弹簧SP的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于是,如图35中的(b)所示,正齿轮450与增速齿轮462的小齿轮460 不再啮合,从而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离心式制动器480)的状态(释放状态)。进而,由于斜面441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张力传递辊30与固定部件440的斜面441的槽442a~442c之间的间隔增大,对绳CD的夹持力减弱,从而阻力施加部不再经由张力传递辊30对绳CD 施加阻力。如此,利用齿轮不再啮合的结构和夹持体对绳CD的夹持减弱的结构这两个结构,在使绳CD向另一端方向移动时不对绳CD施加阻力,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绳CD移动。
即,制动装置4000使张力传递辊30以如下方式移动:即,张力传递辊30 位于释放状态的位置(第二位置)时作用于张力传递辊3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张力传递辊30位于输出状态的位置(第一位置)时作用于张力传递辊30 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制动装置4000构成为:在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 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张力传递辊 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另外,关于夹持体的构成,也可以替代利用斜面441构成与张力传递辊30 相对的夹持部件,而如图36所示,取代斜面441使用呈可旋转地固定于固定部件440上的固定辊446。在该情况下,在图36中的(a)所示的输出状态下,绳 CD被夹持,齿轮也相互啮合,因此,随着绳CD向前方(左方)移动,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对绳施加制动力。另外,在使绳 CD向后方移动时,如图36中的(b)所示,通过滑块420向后方移动,张力传递辊30与固定辊446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夹持力减弱,同时,如图35中的(b) 所示,齿轮不再啮合,从而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 的状态。因此,该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具有齿轮不再啮合的结构和夹持体对绳CD 的夹持减弱的结构这两个结构。
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使张力传递辊30以如下方式移动:即,张力传递辊30位于释放状态的位置(第二位置)时作用于张力传递辊3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张力传递辊30位于输出状态的位置(第一位置)时作用于张力传递辊3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构成为:在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进而,作为与张力传递辊30相对的夹持部件,也可以使用如图37所示卷绕于水平地设置于前后方向上的同一形状的两个滚轮447、448上的传动带449。与上述例子不同,在该形态的情况下构成为:无论是如图37中(a)所示的输出状态或者绳CD被向前方拉拽而滑块420位于前方的状态下,还是如图37中(b) 所示绳CD被向后方拉拽而滑块420位于后方的状态下,张力传递辊30与传动带449之间的距离(一对夹持部件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夹持体的夹持力不发生改变。在该形态的情况下,如图35中(b)所示,齿轮不再啮合,由此呈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无法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的状态。
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构成为:在张力传递辊 3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张力传递辊3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张力传递辊3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作用和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装置4000,能够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通过根据张力传递辊30的位移使作用于张力传递辊3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3)根据张力传递辊30的位移来切换是否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4)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4.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38至图40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运动转换部进行说明。如图38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滚花辊240和辊部42分别经由轴芯 31和轴芯41而被连接。在此,该连接方法为任意方法,例如也可以如图38中 (a)所示使用一对板片800。在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板片800为大致矩形,例如能够使用金属制的板片800。另外,在板片800的与轴芯31和轴芯4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贯通孔801,通过将轴芯31和轴芯41插入贯通孔801中,从而能够将滚花辊240和辊部42连接。另外,在使用绳状部件900的情况下,如图 39所示,由于绳CD移动时滚花辊240和辊部42朝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形成为将绳状部件900交叉的构成。在此,图39是从箭头Z方向观察图38中(b) 的部件夹持绳CD的状态的示意图。
另外,如图38中(b)所示,也可以取代板片800而使用绳状部件900将滚花辊240和辊部42连接。
接着,如图40所示,该部件在壳体10B的内部以将绳CD夹持于滚花辊240 和辊部42之间的方式设置。在此,在图40中,为了提高可见性,使用图38中 (b)的利用绳状部件900的形态进行说明。另外,设定为重力g作用于图40的箭头g所示的方向。为了方便说明,将箭头g的方向作为下方,将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作为上方。
另外,在壳体10B中,在与轴芯3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侧壁孔119A。第一侧壁孔119A是朝向前方倾斜的长圆形。另外,这些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设计。
轴芯31能够沿着第一侧壁孔119A移动。即,滚花辊240是设置在能够与绳CD接触的位置且能够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辊。在此,在第一侧壁孔119A中,由夹持导向斜面119a、释放导向斜面119b、夹持侧限制面119c以及释放侧限制面119d形成内周面。
另外,在壳体10B的内部,在挟着绳CD与滚花辊240相对且比滚花辊240 更靠前方的位置上固定有支柱92。
首先,当从图40中(a)所示的状态对绳CD朝向箭头D2方向施加张力时,利用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滚花辊240朝向箭头D3的方向沿第一侧壁孔 119A向下方移动。如图40中(b)所示,将该位置作为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的下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该状态下,由于滚花辊24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因此绳CD弯曲,变成夹持状态。即,支柱92作为配置于与滚花辊240夹持绳CD的位置的夹持部件而发挥作用。另外,辊部42作为与滚花辊240联动而进行移动的辅助辊发挥作用。
在此,在夹持状态下,当轴芯31到达可动范围的前方界限时,呈大致平行移动的滚花辊240开始旋转(图中的顺时针)。接着,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将轴芯31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此时,也可以在滚花辊240或滚花辊240与阻力施加部RA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以使当绳CD向前方移动时轴芯31的旋转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而当绳CD 向后方移动时轴芯31的旋转不会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在此,阻力施加部 RA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B的内部或外部,还可以设置在滚花辊240的内部。
另一方面,当对绳CD朝向与箭头D2相反的方向施加张力时,通过产生与上述动作相反方向的动作,滚花辊24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变远,从而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
接着,如图40中(a)所示,轴芯31反抗重力g,而向第一侧壁孔119A的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图40中的倾斜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移动。将该状态称为自由移动状态。在自由移动状态下,绳CD以非弯曲状态被释放。然后,能够允许绳CD的自由移动。
另外,也能够取代轴芯31和滚花辊240以及轴芯41和辊部42,而使用不旋转的支柱。
即,可以理解为使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是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的阻尼器,该阻尼器构成为: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绳的夹持体,并且,夹持体以如下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夹持体夹持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在此,绳被释放是指允许绳移动的状态,而不论绳是否与夹持体接触。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阻尼器构成为:具备构成为相对于阻尼器的接地面能够在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滚轮,并且,在滚轮位于可动方向的下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时,通过滚轮和夹持部件夹持绳,在滚轮位于可动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另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并未绝对地定义,也可以将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地高于第一位置的位置作为第二位置。进而,也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轴芯41和辊部 42。
进而,使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滚花辊240以如下方式移动,即,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轴芯31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的情况下,使用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240 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CD 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24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作用和效果>
通过如上构成,能够得到以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通过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使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3)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来切换是否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4)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5.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41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另一运动转换部进行说明。如图41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10C中形成比滚花辊240的直径稍大的收纳空间93。在此,收纳空间93剖视时呈将圆弧形状和射线形状组合后的形状。因此,滚花辊240能够在收纳空间93内自由地移动。另外,收纳空间93中形成有夹持导向斜面93a和释放侧限制面93d。
而且,在壳体10C的内部配置有轴芯31、滚花辊240、支柱92、两根输出轴95以及环形带94。滚花辊240设置成在自由移动状态下与绳CD稍微接触。
滚花辊240以与支柱92之间夹持绳CD的方式设置。而且,在两根输出轴 95上架有环形带94。环形带94构成为:通过滚花辊240的旋转而阻力发生作用,从而环形带94能够旋转。另外,可能的情况下,环形带94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为与滚花辊240及输出轴95的表面啮合那样的形状。另外,输出轴95构成为将自身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输出轴95和环形带94以环形带94与收纳空间93的射线部分呈大致直线的方式构成。
首先,当从图41中(a)所示的状态对绳CD朝向箭头D4方向施加张力时,利用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滚花辊240朝向箭头D5的方向旋转,同时经过收纳空间93的射线部分朝向靠近环形带94的方向移动(第一位置)。如图41 中(b)所示,在该状态下,由于滚花辊24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因此绳CD弯曲,变成夹持状态。即,支柱92作为配置于与滚花辊240夹持绳 CD的位置的夹持部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夹持状态下也可以将输出轴95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即,利用作用于滚花辊240和环形带94之间的摩擦力,环形带94相对于输出轴95朝向与箭头D5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旋转。由此,输出轴95也朝向与环形带94相同的方向(逆时针)旋转(自转)。该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该构成中,输出轴95中的一根发挥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轴芯 31相同的作用(向阻力施加部RA传递旋转)。此时,也可以在滚花辊240与阻力施加部RA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以使当绳CD向前方移动时滚花辊240的旋转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而当绳CD向后方移动时滚花辊240的旋转不会被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
另外,当对绳CD朝向与箭头D4相反的方向施加张力时,通过产生与上述动作相反方向的动作,滚花辊240与支柱92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变远,从而对绳CD的夹持力变弱。
接着,如图41中(a)所示,轴芯31反抗重力g,而向远离环形带的位置、即第二位置移动。将该状态称为自由移动状态。在自由移动状态下,绳CD以非弯曲状态被释放。然后,能够允许绳CD的自由移动。
另外,也可以取代支柱92,而使用轴芯和辊部。
即,可以理解为使用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是一种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的阻尼器,该阻尼器构成为: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绳的夹持体,并且,夹持体以如下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夹持体夹持绳,在绳相对于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另外,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阻尼器构成为:具备构成为相对于阻尼器的接地面能够在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滚轮,并且,在滚轮位于可动方向的下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时,通过滚轮和夹持部件夹持绳,在滚轮位于可动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时,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在此,绳被释放是指允许绳移动的状态,而不论绳是否与夹持部件接触。
进而,使用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滚花辊240以如下方式移动,即,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输出轴95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的情况下,使用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 24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 CD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24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作用和效果>
通过如上构成,能够得到以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通过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使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3)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来切换是否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4)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5)能够在施加制动时将来自绳的阻力输出至阻力施加部,而在允许绳自由移动时使来自绳的阻力远离阻力施加部。
6.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42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运动转换部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为第四实施方式变形后的结构。因此,以下仅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变更点进行说明。如图42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重力g使轴芯31和滚花辊240向下方下降,可以理解为是利用重力g作为施力部件。对此,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轴芯31利用连结部件170与固定轴160连结。在此,连结部件170可以利用例如图38的板片800。而且,连结部件170上安装有弹簧150。由此,通过以固定轴160为中心对连结部件170朝向箭头g方向施力,从而对轴芯31和滚花辊240施加朝向箭头g方向的力。
而且,当从图42中(a)所示的自由移动状态对绳CD朝向箭头D6方向施加张力时,利用与绳CD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轴芯31和滚花辊240也朝向箭头 D6方向移动。此时,通过连结部件170以固定轴160为中心进行顺时针转动,轴芯31和滚花辊240朝向箭头g方向移动。由此,向图42中(b)所示的夹持状态转变。
另外,当对绳CD朝向与箭头D6相反的方向施加张力时,从图42中(b) 所示的夹持状态向图42中(a)所示的自由移动状态转变。
即,使用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滚花辊240以如下方式移动,即,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轴芯31的旋转输出至随着绳CD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RA的情况下,使用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装置构成为: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一位置时,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240 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在滚花辊240位于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绳CD 的移动而产生的滚花辊240的旋转输出至阻力施加部RA。
<作用和效果>
通过如上构成,能够得到以下作用和效果。
(1)由于绳CD在自由移动时不弯曲(非弯曲),因此,弯曲阻力变小,从而绳CD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
(2)通过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使作用于滚花辊240与绳CD之间的摩擦力改变,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3)根据滚花辊240的位移来切换是否将通过绳CD的移动而产生的旋转传递至阻力施加部RA,从而使绳CD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4)在拉拽操作时减小操作力,在自动动作(自动下降)时切实夹持绳CD,能够防止绳意外下落。
以上,对本发明涉及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有关制动装置的安装位置,可为任意位置。也可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配置于上梁内,而如图 43所示利用螺丝111等将制动装置1000固定在窗框110上。另外,也可以在把手109的内部设置制动装置1000。进而,也可以在升降绳102的通过路径上的任意位置设置制动装置100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该制动装置构成为使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以减小拉拽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使自动下降时的动作稳定,并且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生活必需品等领域中。

Claims (11)

1.一种制动装置,具有将绳的移动转换为其他部件的运动的运动转换部并对绳的移动进行制动,所述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转换部具有夹持所述绳的夹持体,
所述夹持体构成为以下述方式变化夹持状态: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夹持体夹持所述绳,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夹持体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所述一方向与所述另一方向相反,且两者沿着所述绳的长度方向;并且
所述夹持体具有:
设置于能够与所述绳接触的位置且能够在预定范围内移动的滚轮,和
配置于与所述滚轮夹持所述绳的位置的夹持部件;
所述滚轮构成为: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滚轮朝向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滚轮移动至第一位置,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滚轮朝向另一方向相对移动时,所述滚轮移动至第二位置;
所述夹持部件构成为:
与所述滚轮相对设置的支柱,所述支柱构成为表面光滑而不会旋转;或
以移动的方式被保持的空转辊,所述空转辊具备与所述滚轮的轴芯平行的轴芯;或
形成于固定部件上的倾斜部,所述滚轮以接近所述绳的方式沿着所述倾斜部移动;并且,
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在所述绳相对于所述夹持体朝向所述一方向相对移动时随着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所述阻力施加部设置于所述运动转换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运动转换部传动连接;
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将通过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所述阻力施加部,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不将通过所述绳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滚轮的旋转输出至所述阻力施加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始终保持与所述绳接触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具备以使所述滚轮朝向与所述绳接触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施加作用力的施力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当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滚轮夹持所述绳,当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使所述滚轮以下述方式移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作用于所述滚轮和所述绳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作用于所述滚轮和所述绳之间的摩擦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构成为通过所述绳向所述一方向的移动而能够旋转,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对所述滚轮施加旋转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所述滚轮即使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也持续向所述阻力施加部传递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直接或经由传递机构将旋转传递至所述阻力施加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制动装置的接地面能够在具有竖直成分的可动方向上移动,
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可动方向的下侧的位置即第一位置时,所述滚轮和所述夹持部件夹持所述绳,
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可动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时,使所述绳在非弯曲状态下被释放。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具备与所述滚轮联动而进行移动的辅助滚轮,
所述制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滚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由所述滚轮、所述夹持部件及所述辅助滚轮夹持所述绳。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装置具备:在所述第一位置随着所述滚轮的旋转而旋转的输出部件,和
随着所述输出部件的旋转而产生阻力的阻力施加部。
11.一种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装置,和
以利用所述绳的移动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悬挂的日射遮蔽部件。
CN201680043869.1A 2015-06-05 2016-05-19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Active CN107849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5244 2015-06-05
JP2015115244 2015-06-05
PCT/JP2016/064949 WO2016194642A1 (ja) 2015-06-05 2016-05-19 制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遮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9898A CN107849898A (zh) 2018-03-27
CN107849898B true CN107849898B (zh) 2021-12-07

Family

ID=57440516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857.0A Active CN107849899B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CN202110562751.2A Pending CN113107339A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CN201680043869.1A Active CN107849898B (zh) 2015-06-05 2016-05-19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CN201680044882.9A Active CN107923222B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CN201680043860.0A Active CN107923221B (zh) 2015-06-05 2016-05-19 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857.0A Active CN107849899B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CN202110562751.2A Pending CN113107339A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882.9A Active CN107923222B (zh) 2015-06-05 2016-05-19 遮蔽装置
CN201680043860.0A Active CN107923221B (zh) 2015-06-05 2016-05-19 制动装置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8518B2 (zh)
EP (1) EP3306028A4 (zh)
JP (9) JP6899325B2 (zh)
CN (5) CN107849899B (zh)
AU (1) AU2016273623B2 (zh)
CA (1) CA2990993A1 (zh)
HK (1) HK1245867A1 (zh)
MY (1) MY190984A (zh)
SG (2) SG10201911531UA (zh)
WO (4) WO2016194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5144B2 (ja) * 2016-05-19 2021-01-2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制動装置及び遮蔽装置
JP6763689B2 (ja) * 2016-05-19 2020-09-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KR20190032559A (ko) * 2016-07-29 2019-03-27 타치카와 블라인드 공업 주식회사 제동 장치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차폐 장치
WO2018051883A1 (ja) * 2016-09-14 2018-03-2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制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遮蔽装置
JP6762860B2 (ja) * 2016-11-30 2020-09-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AU2016432645B2 (en) * 2016-12-16 2019-09-19 Xingbang Lei Poll-cord control device for curtain without operating cord
JP6832789B2 (ja) * 2017-05-18 2021-02-2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JP6979788B2 (ja) * 2017-05-18 2021-12-15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JP7122811B2 (ja) * 2017-05-18 2022-08-2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JP7018721B2 (ja) * 2017-07-24 2022-02-1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制動装置
JP7076185B2 (ja) * 2017-07-25 2022-05-27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速度調整装置
JP6971680B2 (ja) * 2017-07-29 2021-11-2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用の速度調整装置
US11322703B2 (en) 2017-11-17 2022-05-03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and solid-state imaging apparatus
JP7018782B2 (ja) * 2018-02-16 2022-02-1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
TWI663322B (zh) * 2018-04-24 2019-06-21 陳柏宇 用於無外露拉繩式窗簾之多段式阻力調整裝置
JP7093679B2 (ja) * 2018-04-27 2022-06-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制動装置およびコード制動装置を具備する遮蔽装置
JP7430977B2 (ja) * 2018-04-27 2024-02-1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装置のコード制動装置とコード制動装置のキャリア、コード制動装置のウェイトホルダ、コード制動装置のキャップ、およびコード制動装置を備えた遮蔽装置
CN110409989A (zh) * 2018-04-27 2019-11-05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绳制动装置的保持结构以及具备绳制动装置的保持结构的遮蔽装置
JP7268293B2 (ja) * 2018-05-28 2023-05-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6352B2 (ja) * 2018-05-31 2022-02-28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ド制動装置およびこのコード制動装置を備えた遮蔽装置
CN211173861U (zh) * 2019-10-30 2020-08-04 太仓敬富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窗帘拉绳阻力调整装置
CN114876978B (zh) * 2022-04-24 2023-04-21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手术机器人及制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48954B2 (zh) * 1972-10-13 1976-12-23
JPS5670094U (zh) * 1979-10-31 1981-06-10
NL8006008A (nl) * 1980-11-03 1982-06-01 Verosol Bv Koordvergrendelinrichting voor een zonwering of dergelijke.
JPS6143399U (ja) * 1984-08-24 1986-03-20 株式会社 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用コ−ドストツパ装置
JPH0354311Y2 (zh) * 1985-04-19 1991-11-29
JP2603932B2 (ja) 1987-02-12 1997-04-23 株式会社東芝 プラント模擬装置
JPH0510146Y2 (zh) * 1987-12-25 1993-03-12
JPH0369442U (zh) 1989-11-14 1991-07-10
JP3026454B2 (ja) 1991-01-08 2000-03-27 トーソー株式会社 ローマンシェード等の昇降コードストッパー
US5173067A (en) * 1992-02-11 1992-12-22 Pegasus Products, Inc. Scuba take-up reel
JPH05263573A (ja) * 1992-03-18 1993-10-12 Nichibei Co Ltd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591165Y2 (ja) * 1992-12-16 1999-02-24 エスエム工業株式会社 昇降コードロック機構
JP2914845B2 (ja) * 1993-04-02 1999-07-05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コ−ドストッパ−装置
JP3266168B2 (ja) * 1994-02-07 2002-03-18 トーソー株式会社 ベネシャンブラインドの昇降操作装置
US5501262A (en) * 1993-05-07 1996-03-26 Toso Co., Ltd. Cord locking assembly for use with venetian blind
JP2912139B2 (ja) * 1993-09-06 1999-06-28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コードストッパ装置
JP2912143B2 (ja) * 1993-09-17 1999-06-28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装置
JP2603932Y2 (ja) * 1993-11-19 2000-04-04 エスエム工業株式会社 昇降コードロック機構
US5623982A (en) 1994-12-09 1997-04-29 Kabushiki Kaisha Nichibei Pull cord stopper device for use in a blind apparatus
JP3064243B2 (ja) * 1996-11-12 2000-07-12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操作装置
JP2000265758A (ja) * 1999-03-15 2000-09-26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日射遮蔽装置
JP3069442U (ja) * 1999-12-06 2000-06-23 エスエム工業株式会社 幕体開閉装置の紐固定構造
JP3869649B2 (ja) 2000-11-22 2007-01-17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のストッパー装置
JP2002191494A (ja) * 2000-12-25 2002-07-09 Yokota:Kk カーテンの昇降停止装置
US6644375B2 (en) * 2001-01-09 2003-11-11 Newell Window Furnishings Cordless blind brake
JP4242613B2 (ja) 2002-07-31 2009-03-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受信システム、デジタル放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方法
JP2005030084A (ja) * 2003-07-07 2005-02-03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装置
US7261138B2 (en) * 2003-12-02 2007-08-28 Ren Judkins Child safe cord lock
JP2005282071A (ja) * 2004-03-29 2005-10-13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
JP4252031B2 (ja) * 2004-12-24 2009-04-08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用ストッパ装置
JP5148954B2 (ja) * 2007-09-10 2013-02-20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ストッパー装置
JP2009091777A (ja) * 2007-10-05 2009-04-30 Ritsumei Tei スクリーン用ダンパ装置
DE102007049908A1 (de) * 2007-10-18 2009-04-23 Schaeffler Kg Spannvorrichtung für das Zufmittel eines Zugmitteltriebes
US20090120593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Hunter Douglas Inc. Control unit for lift system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20100089539A1 (en) * 2008-06-18 2010-04-15 Peter Stone Cord lock
WO2011075106A1 (en) * 2009-12-17 2011-06-23 Freelance Inventors Inc. Cord lock
US20110290429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Li-Ming Cheng Control Device for folding/unfolding Window Shade
WO2014093340A1 (en) * 2012-12-10 2014-06-19 Donald Hackett Brake and capture system for zip lining
CN203161031U (zh) * 2013-03-26 2013-08-28 太仓敬富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具有制动单元的无外露拉绳百叶窗的收绳装置
CN204060460U (zh) * 2014-06-25 2014-12-31 庆丰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帘体展开长度限制调整结构
US10054176B2 (en) * 2015-02-25 2018-08-21 Rock Exotica Llc Lift systems, line brakes, and methods of vertically moving loads
JP6288163B2 (ja) 2016-05-25 2018-03-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基板、サスペンション、ヘッド付サスペンションおよび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7985B2 (ja) 2022-04-21
MY190984A (en) 2022-05-25
JP6899325B2 (ja) 2021-07-07
JP7188709B2 (ja) 2022-12-13
SG11201710818SA (en) 2018-02-27
WO2016194640A1 (ja) 2016-12-08
JP6786481B2 (ja) 2020-11-18
US11168518B2 (en) 2021-11-09
AU2016273623B2 (en) 2021-10-21
CN107849899A (zh) 2018-03-27
JP2021101096A (ja) 2021-07-08
CN107923221A (zh) 2018-04-17
US20180171706A1 (en) 2018-06-21
JPWO2016194640A1 (ja) 2018-03-22
CN107923222B (zh) 2021-08-24
JP2021021326A (ja) 2021-02-18
CN107923222A (zh) 2018-04-17
CN107849898A (zh) 2018-03-27
JP6937688B2 (ja) 2021-09-22
SG10201911531UA (en) 2020-02-27
CA2990993A1 (en) 2016-12-08
JP7444417B2 (ja) 2024-03-06
AU2016273623A1 (en) 2018-01-25
HK1245867A1 (zh) 2018-08-31
WO2016194642A1 (ja) 2016-12-08
JP6864616B2 (ja) 2021-04-28
JP7325776B2 (ja) 2023-08-15
CN107849899B (zh) 2020-04-03
WO2016194639A1 (ja) 2016-12-08
EP3306028A4 (en) 2018-08-29
JPWO2016194641A1 (ja) 2018-03-29
EP3306028A1 (en) 2018-04-11
JP2021107682A (ja) 2021-07-29
WO2016194641A1 (ja) 2016-12-08
CN113107339A (zh) 2021-07-13
JPWO2016194642A1 (ja) 2018-03-29
CN107923221B (zh) 2021-12-07
JP2023030084A (ja) 2023-03-07
JPWO2016194639A1 (ja) 2018-03-29
JP2022009497A (ja)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9898B (zh) 制动装置以及使用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JP2017211078A (ja) 制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遮蔽装置
JP2017206877A (ja) 遮蔽装置
JP2017210858A (ja) 制動装置及び遮蔽装置
JP6438918B2 (ja) 制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日射遮蔽装置
CN106089003B (zh) 日照遮挡装置的速度调节装置
EP2695550A1 (en) Solar radiation shield device and device for operating same
CN109790739B (zh) 制动装置以及具备该制动装置的遮蔽装置
JP2018091106A (ja) 遮蔽装置
TW201816256A (zh) 制動裝置以及使用該制動裝置的遮蔽裝置
JP2017210863A (ja) 遮蔽装置
JP7076185B2 (ja) 速度調整装置
JP2021092134A (ja) 速度調整装置及び遮蔽装置
JP2019100162A (ja) 制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遮蔽装置
JP2016037831A (ja) 速度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日射遮蔽装置
TW201625837A (zh) 捲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58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