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047A -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047A
CN107429047A CN201680020744.7A CN201680020744A CN107429047A CN 107429047 A CN107429047 A CN 107429047A CN 201680020744 A CN201680020744 A CN 201680020744A CN 107429047 A CN107429047 A CN 107429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oligomer
ionic liquid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7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047B (zh
Inventor
本白水崇光
坂本纯
旦浩
旦浩一
小岛博二
松本麻由美
铃木研
川上智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429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8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acids or hydroxy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cyclic rings
    • C08G63/181Acids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08G63/183Terephtha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0Solid-state polyconden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78Preparation processes
    • C08G63/82Prepar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 used
    • C08G63/85Germanium, tin, lead, arsenic, antimony, bismuth, 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vanadium, niobium, tantal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88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2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08L67/03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the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having the carboxyl- and the hydroxy groups directly linked to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8Metals
    • C08K2003/085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2Phosphorus-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21Phosphates
    • C08K2003/324Alkali metal phosph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降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即,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1)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在氮气气氛下、300℃下熔融了60分钟的样品骤冷,然后在220℃下热处理8小时,并使热处理时的逸散物附着在捕集板上,此时附着有逸散物的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50μm。(2)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I)、(II)定义的、酸成分单体的产生度和/或低聚物产生度小于0.70。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I)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II)(3)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离子液体。

Description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量少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在机械特性、热特性、耐化学品性、电特性、成型性方面优异,因此被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聚酯中,尤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由于其透明性、加工性优异,因此在光学用膜等要求高品质性的用途中广泛使用。然而,有时由于通过聚合物的分解而产生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在成型加工时附着于表面、或析出而引起表面污染。而且,有时由于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逸散而引起工序污染,发生由表面污染、工序污染导致成型品的品质恶化这样的问题。近年来,对光学用膜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可以抑制引起上述那样的表面污染、工序污染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的聚酯树脂。
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了通过进行固相聚合而使聚酯树脂中的单体、低聚物含量降低的技术。然而,由于在该技术中,只是降低树脂中包含的单体、低聚物含量,并不是抑制成型加工时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析出本身,因此效果不充分。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使用使膦酸化合物与锑化合物发生反应的聚合催化剂,从而在减压条件下进行熔融时的升华物的产生量变少的聚酯。然而,抑制升华物的产生量的效果小,而且不能达到在实际的成型加工时成为问题的、在常压下加热时产生的升华物减少的程度。因此,对于减少成型加工时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逸散而言效果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0582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06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21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提供使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度降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少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即,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
(1)
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在氮气气氛下、300℃下熔融了60分钟的样品骤冷,然后在220℃下热处理8小时,并使热处理时的逸散物附着在捕集板上,此时附着有逸散物的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50μm。
(2)
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I)定义的酸成分单体的产生度和/或由下述式(II)定义的低聚物产生度小于0.70,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 (I)
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 (II)。
(3)
根据(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300℃下熔融20分钟后环状三聚体的增加量ΔC3小于0.30wt%。
(4)
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式(III)。
(ΔCOOH/COOH)<3.5 (III)
(ΔCOOH是在155℃、100%RH的条件下处理4小时后COOH端基的增加量)
(5)
根据(4)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磷酸碱金属盐。
(6)
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锰元素。
(7)
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铜元素。
(8)
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氧气浓度为1%的气氛下、300℃下熔融处理6小时后的凝胶化率为5%以下。
(9)
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离子液体。
(10)
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
(11)
根据(9)或(10)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聚酯树脂为基准,离子液体的含量为0.01~20wt%。
(12)
根据(2)~(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酸成分单体为对苯二甲酸,低聚物选自对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酯、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
(13)
根据(1)~(12)的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聚酯树脂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为35eq/t以下。
(14)
根据(9)~(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大于-10。
(15)
根据(9)~(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分子量为270以下。
(16)
根据(1)~(15)的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全光线透射率超过85%。
(17)
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离子液体。
(18)
根据(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制造聚酯的方法中,在从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结束开始、到缩聚反应结束为止的期间添加离子液体。
(19)
根据(17)或(18)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进行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接着实施缩聚反应从而制造聚酯时,作为缩聚反应催化剂,使用选自钛化合物、铝化合物、锗化合物中的任一种化合物,并且在从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结束开始、到缩聚反应结束为止的期间添加离子液体。
(20)
根据(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的离子液体是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
(21)
根据(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磷酸碱金属盐。
(22)
根据(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固相聚合。
(23)
根据(17)~(2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固相聚合后实施失活处理。
(24)
一种聚酯膜,其由(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
(25)
一种聚酯膜,其具有至少1层由(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聚酯膜层。
(26)
一种聚酯膜,在至少一侧的表层具有由(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聚酯膜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度少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树脂是指将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缩聚而得的聚酯树脂。
作为本发明中的二羧酸成分,可举出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二十烷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甲基丙二酸、乙基丙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类、金刚烷二甲酸、降冰片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酸、十氢化萘二甲酸等脂环族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1,8-萘二甲酸、4,4’-二苯基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苯基二氢化茚二甲酸、蒽二甲酸、菲二甲酸、9,9’-双(4-羧基苯基)芴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等二羧酸、或其酯衍生物。其中,从聚酯树脂组合物的耐氧化分解性和耐热性、耐水解性、将组合物制成膜时的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芳香族二羧酸,其中更优选对苯二甲酸。
作为本发明中的二醇成分,可以使用各种二醇。可以例示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等脂肪族二醇、作为脂环式二醇的环己烷二甲醇、环己烷二乙醇、十氢萘二甲醇、十氢萘二乙醇、降冰片烷二甲醇、降冰片烷二乙醇、三环癸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乙醇、四环十二烷二甲醇、四环十二烷二乙醇、十氢化萘二甲醇、十氢化萘二乙醇等饱和脂环式伯二醇、2,6-二羟基-9-氧杂双环[3,3,1]壬烷、3,9-双(2-羟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螺二醇)、5-羟甲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羟基乙基)-1,3-二烷、异山梨醇等包含环状醚的饱和杂环伯二醇、其它环己二醇、联环己基-4,4’-二醇、2,2-双(4-羟基环己基丙烷)、2,2-双(4-(2-羟基乙氧基)环己基)丙烷、环戊二醇、3-甲基-1,2-环戊二醇、4-环戊烯-1,3-二醇、金刚烷二醇等各种脂环式二醇、对苯二甲醇、双酚A、双酚S、苯乙烯二醇、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9,9’-双(4-羟基苯基)芴等芳香环式二醇。此外,在不凝胶化的范围内,除了二醇以外还可以使用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多官能醇。
其中,优选沸点230℃以下的二醇,优选脂肪族二醇。其中,例如,从将组合物制成膜时的伸长率和柔软性等机械特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乙二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的程度,也可以共聚其他二羧酸、羟基羧酸衍生物、二醇。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通过式(I)求出的酸成分单体产生度和/或通过式(II)求出的低聚物产生度小于0.70是必要的。需要说明的是,式中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产生量和含量是分别按照后述的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5)、(6)而进行测定并求出的值。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 (I)
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 (II)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和低聚物产生度分别表示:熔融处理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各自的总量(本发明中所说的含量)中,由于逸散、升华等逸出到树脂组合物外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各自的量(本发明中所说的产生量)的比例。该值越低,越能够有效率地抑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作为其结果,成型加工时的升华、析出等也能够变得不容易发生,能够降低工序污染、表面污染。
作为酸成分单体产生度和/或低聚物产生度的值,更优选小于0.65,进一步优选小于0.55。
本发明中所说的酸成分单体是指如前述显示的具体例那样的、构成聚酯树脂的二羧酸成分。
本发明中所说的低聚物是指二羧酸的羧基与二醇的羟基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反应物,不包括环状三聚体这样的环状低聚物。此外,是指聚合度为10以下的低聚物,端基为羧基末端或羟基末端。
如果例举出作为代表聚酯的PET,则可举出以作为对苯二甲酸的羧酸与乙二醇的反应物的MHET(对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酯)、BHET(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为代表的、端基彼此进一步发生反应而生成的聚合度为10以下的反应生成物。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将在氮气气氛下、300℃下熔融了60分钟的样品骤冷,然后在220℃下热处理8小时,并使热处理时的逸散物附着在捕集板上,此时附着有逸散物的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50μm是必要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表面粗糙度Ra的测定方法和捕集板的制作,使用后述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9)所记载的方法。
在这里,关于捕捉到捕集板上的逸散物的主成分,如果以PET为例,则是对苯二甲酸这样的酸成分单体、MHET、BHET等低聚物。即,“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小”,表示加热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逸散量少。因此,表面粗糙度Ra的值小于0.150μm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能够使成型加工时由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逸散、升华导致的工序污染变少。捕集板的Ra的值优选为0.145μm以下,更优选为0.1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10μm以下。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具体而言,下述(1)、(2)所示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均可以通过形成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实现。
(1)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在氮气气氛下、300℃下熔融了60分钟的样品骤冷,然后在220℃下热处理8小时,并使热处理时的逸散物附着在捕集板上,此时附着有逸散物的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50μm。
(2)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I)、(II)定义的、酸成分单体的产生度和/或低聚物产生度小于0.70。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I)
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II)
离子液体是指熔融的盐,但近年来是指在室温附近成为液状的离子盐(例如,化学工业2004VOL.55NO.11)。离子液体是仅由离子构成的液体,完全不包含溶剂,因此基本没有蒸气压、具有阻燃性等特征。而且,由于具有作为离子性化合物的特征的高离子导电性、高耐热性,因此在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电解质等各种各样的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而且,由于离子液体通过改变构成它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组合,能够赋予各种各样的特性,因此是现在仍然进行很多研究的化合物。
本发明中的离子液体是指仅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中,阳离子为有机物的离子液体。关于阴离子,可以是无机物、有机物中的任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熔点没有设置特别的限制,但由于熔点为150℃以下在实用上容易处理,因此优选。
作为构成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可举出以氮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以磷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以硫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或具有氮和硫作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等,但不受这些阳离子限定。
作为以氮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可举出咪唑阳离子、铵阳离子、吡啶阳离子、喹啉阳离子、吡咯烷阳离子、哌嗪阳离子、哌嗪阳离子、吗啉阳离子、哒嗪阳离子、嘧啶阳离子、吡嗪阳离子、吡唑啉阳离子、噻唑啉阳离子、唑啉阳离子、三唑啉阳离子、胍阳离子、4-氮杂-1-氮-双环-[2,2,2]辛烷(4-aza-1-azonia-bicyclo-[2,2,2]octanium)等,但不受这些阳离子限定。此外,这些阳离子中,在任意的位置可以具有以烷基为代表的取代基,取代基的数目可以是多个。
这些阳离子中,可以举出作为现在主要使用的咪唑阳离子、铵阳离子、吡啶阳离子、吡咯烷阳离子、哌嗪阳离子的具体例,但不受这些具体例限定。
作为咪唑阳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1-甲基咪唑1-乙基咪唑1-丙基咪唑1-丁基咪唑1-丁基-3-甲基咪唑1-乙基-3甲基咪唑1-烯丙基-3-甲基咪唑1,3-二烯丙基咪唑1-苄基-3-甲基咪唑1-甲基-3-辛基咪唑1-乙基-2,3-二甲基咪唑1-丁基-2,3-二甲基咪唑1,2-二甲基-3-丙基咪唑等1,2,3-三烷基咪唑1-氰基丙基-3-甲基咪唑1,3-双氰基甲基咪唑1,3-双(3-氰基丙基)咪唑1-(2-羟基乙基)-3-甲基咪唑1-甲氧基乙基-3-甲基咪唑1-[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3-甲基咪唑1,3-二乙氧基咪唑1,3-二甲氧基咪唑1,3-二羟基咪唑1-甲基-3-(3,3,4,4,5,5,6,6,7,7,8,8,8-十三氟辛基)咪唑1-甲基-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咪唑等。
作为铵阳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四甲基铵、四乙基铵、四丁基铵、四己基铵、三己基十四烷基铵、(2-羟基乙基)三甲基铵、N,N-二乙基-N-(2-甲氧基乙基)-N-甲基铵、三(2-羟基乙基)甲基铵、三甲基(1H,1H,2H,2H-十七氟癸基)铵、三甲基-(4-乙烯基苄基)铵、三丁基-(4-乙烯基苄基)铵、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苄基二甲基(辛基)铵、N,N-二甲基-N-(2-苯氧基乙基)-1-十二烷基铵等。
作为吡啶阳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1-乙基吡啶1-丁基吡啶1-(3-羟基丙基)吡啶1-乙基-3-甲基吡啶1-丁基-3-甲基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1-(3-氰基丙基)吡啶等。
作为吡咯烷阳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1-甲基-1丙基吡咯烷1-丁基-1-甲基吡咯烷1-(2-羟基乙基)-1-甲基吡咯烷1-乙基-1-甲基吡咯烷等。
作为哌啶阳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1-甲基-1丙基哌啶1-丁基-1-甲基哌啶1-(2-羟基乙基)-1-甲基哌啶1-乙基-1-甲基哌啶等。
以磷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一般被称为阳离子,具体地可举出四丁基四己基三己基十四烷基三苯基甲基(2-氰基乙基)三乙基(3-氯丙基)三辛基三丁基(4-乙烯基苄基)三异丁基甲基三乙基甲基三丁基甲基三丁基十六烷基3-(三苯基磷基)丙烷-1-磺酸等。
以硫为离子中心的阳离子一般被称为锍阳离子,具体地可举出三乙基锍、三丁基锍、1-乙基四氢噻吩1-丁基四氢噻吩等。
作为阴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二氨腈、双(氟磺酰基)酰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胺、双(九氟丁基磺酰基)酰胺、四氟硼酸根、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甲烷磺酸根、丁基磺酸根、三氟甲烷磺酸根、四氟乙烷磺酸根、九氟丁烷磺酸根、苯磺酸根、对甲苯磺酸根、2,4,6-三甲基苯磺酸根、苯乙烯磺酸根、全氟辛烷磺酸根、十七氟辛烷磺酸根、3-磺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3-磺基丙基丙烯酸酯、甲基硫酸根、乙基硫酸根、辛基硫酸根、二甘醇单甲基醚硫酸根、硫酸氢根、六氟磷酸根、三(五氟乙基)三氟磷酸根、磷酸二氢根、二丁基磷酸根、二乙基磷酸根、二甲基磷酸根、双(2,4,4-三甲基戊基)次膦酸根、甲基膦酸根、甲基甲基膦酸根、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丁酸根、三氟乙酸根、羟基乙酸根、全氟壬酸根、癸酸根、扁桃酸根、硫代水杨酸根、苯甲酸根、水杨酸根、氢氟酸根(fluorohydrogenate)、乳酸根、甘氨酸根、丙氨酸根、亮氨酸根、缬氨酸根、三氟甲烷磺酰基亮氨酸根、三氟甲烷磺酰基缬氨酸根、硝酸根、高氯酸根、苯氧根、硫氰酸根、三(三氟甲磺酰基)甲基化离子、丁磺氨根(acesulfamate)、糖精酸根(saccharinate)、苄草唑阴离子(pyrazolate)、咪唑阴离子、噻唑阴离子、三唑阴离子、四唑阴离子、吲唑阴离子、苯并噻唑阴离子、六氟砹酸根、六氟锑酸根、硫氰酸根、四氯铝酸根、四氯铁酸根、碳酸根、甲基碳酸根、氨基甲酸根等。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通过使离子液体中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成分,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逸散量、产生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说的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中,不仅包括在单独使用时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还包括在并用2种以上时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的组合。
通过使用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能够形成使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溶解在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状态。因此,即使生成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也会成为溶解在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逸散量、产生量。由此,在进行成型加工时,升华、析出等也能够变得不容易发生,能够降低工序污染、表面污染。
关于离子液体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对离子液体100重量份和酸成分单体或低聚物10重量份的混合物、在140℃使离子液体成为液状,然后搅拌15分钟,此时通过目视判断是否成为均匀溶液。成为均匀溶液的情况判断为能够溶解,成为不均匀溶液的情况判断为不能溶解。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以聚酯树脂的重量为基准,优选在0.01wt%~20wt%的范围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通过在该范围内含有离子液体,能够有效地抑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作为下限,更优选为0.05wt%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wt%以上。作为上限,更优选为15wt%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wt%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即使离子液体的含量超过20wt%,也有溶解作用带来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降低效果,但是如果离子液体的含量超过20wt%,则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有变高的倾向,因此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生成变多。作为其结果,产生量也有增加的倾向,因此有时不能最大限度发挥离子液体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优选使用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大于-10的离子液体。通过使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满足该范围,能够提高与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相互作用、有效地抑制逸散量、产生量。关于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国际量子化学杂志),Vol 90,1396-1403(2002)、Chem.Commun.1906-1917(2006)中记载了。作为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的值,更优选大于-7,更优选大于-4。然而,即使在共轭酸的pKa满足该范围时,在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四氟硼酸根这样氟取代基多的阴离子的情况下,有时会变得难以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因此不优选。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优选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分子量为270以下。通过使其处于该范围,离子液体与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变得容易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逸散量、产生量。此外,关于下限不特别限定,但如果阴离子的分子量过小,则与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变小,因此优选阴离子的分子量为35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说的阴离子的分子量是指使用ChemBioDraw(PerkinElmer社制)求出的分子量。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构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优选为卤化物离子、源自有机酸的离子中的任一种,进一步优选为源自有机酸的离子。这是因为这些阴离子能够容易与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发生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逸散、产生。在卤化物离子中,更优选氯离子、溴离子,在有机酸来源的离子中,更优选羧酸离子、磺酸离子。作为优选的羧酸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乙酸根、苯甲酸根、水杨酸根,作为磺酸离子的具体例,可举出甲烷磺酸根、对甲苯磺酸根,但不受这些限定。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COOH端基量优选为35eq/t以下。COOH端基量从一开始就少,表示在聚酯分解时可变成酸成分单体的单元少。因此,通过使COOH端基处于该范围,能够抑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生成,作为其结果,也能够降低产生量。更优选为32eq/t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eq/t以下。
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通过在氮气气流下、在290℃下熔融处理20分钟后产生的成分的分析来定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说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中不包含熔融处理时生成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中保持含有在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状态下的量。即,是指在熔融处理时伴随气化或升华等散发到树脂组合物之外的量。
在作为代表性聚酯的PET的情况下,作为酸成分单体的对苯二甲酸的产生量优选为500ppm以下,更优选为45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0ppm以下。关于低聚物的产生量,如果以PET为例,则MHET(对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酯)与BHET(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的合计量优选为400ppm以下,更优选为35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ppm以下。通过使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分别处于上述例示的范围内,则能够实现降低在成型加工时成为问题的起因于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工序污染、表面污染。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在300℃下熔融20分钟后环状三聚体的增加量ΔC3优选小于0.30wt%。环状三聚体增加量是按照后述的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10)、(11)进行测定而求出的值。
如果将膜、纤维等成型体加热或暴露于溶剂中等,则环状三聚体在成型体的表面析出,变成表面缺陷、污染而成为问题。本发明的聚酯树脂通过使ΔC3量小于0.3wt%,能够降低成型体中的环状三聚体量。进一步优选小于0.1wt%。此外,通过在实施固相聚合后实施聚合催化剂的失活处理,能够使聚合催化剂非活性化,进一步抑制熔融成型时环状三聚体增加。
此外,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优选环状三聚体含量小于0.6wt%,进一步优选小于0.45wt%。通过使其处于上述范围,能够防止成型体的表面缺陷、防止污染。在本发明中,通过实施固相聚合来降低环状三聚体的含量。通过固相聚合使环状三聚体降低,通过固相聚合后的失活处理而使熔融成型时环状三聚体增加量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熔融成型后的成型体中所含有的环状三聚体。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在氧气浓度为1%的氮气气氛下、在300℃下熔融处理6小时后的凝胶化率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该指标是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的指标。在使聚酯树脂组合物熔融的制膜、纺丝等成型工序中,为了抑制熔融时的聚合物的热劣化,通常实施利用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的吹扫(purge),但从制膜混炼机、纺丝混炼机的轴封部等位置会混入微量的氧气。本发明的凝胶化率的测定条件是假定该工序的氮气吹扫下的成型工艺的条件,凝胶化率越小,组合物越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通过满足上述范围,能够提供适合被要求高热稳定性的膜、丝等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通过使聚酯树脂组合物中含有锰、铜、碘等还原性化合物,能够提高耐热性,能够减小凝胶化率。在锰、铜、碘中,从聚合时不容易挥发至体系外方面考虑,优选锰、铜。
作为锰化合物,可以示例出二氧化锰、氯化锰、溴化锰、碘化锰、硼酸锰、硫酸锰、硝酸锰、磷酸锰、各种锰酸盐、各种高锰酸盐、碳酸锰等无机化合物、乙酸锰、甲酸锰、草酸锰、环烷酸锰等羧酸盐、乙酰丙酮锰、酞菁锰等各种络合物,但不受这些例子限定。其中,乙酸锰从获得的容易性出发是特别优选的。作为优选的含量,从凝胶抑制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相对于聚酯树脂组合物为0.2mol/t以上且5.0mol/t以下。如果添加量小,则凝胶抑制效果不充分,在添加量大时也容易引起熔融时的分解,耐热性下降。
作为铜化合物,可以使用氧化铜、卤化铜、羧酸铜、烷基化铜络合物等各种铜化合物。具体地可举出氧化亚铜、氧化铜、二甲基铜锂、二丁基铜锂、乙酸亚铜、乙酸铜、苯甲酸铜、碳酸铜、氯化铜、溴化铜、碘化铜等,但不受这些例子限定。其中,优选乙酸铜或卤化铜。作为优选的含量,从凝胶抑制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1mol/t以上且10.0mol/t以下。如果添加量小,则凝胶抑制效果不充分,如果添加量大,则色调下降。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优选满足下述式(III)。
(ΔCOOH/COOH)<3.5 (III)
(ΔCOOH:在155℃、100%RH的条件下处理4小时后COOH端基的增加量
COOH:上述处理前的COOH端基量)
通过使其处于该范围,能够提供长期使用时水解所导致的劣化少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作为(ΔCOOH/COOH)的值,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为了赋予优异的耐水解性,优选含有磷酸碱金属盐。磷酸碱金属盐的含量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如果过少则没有效果,因此更优选含有以碱金属元素计为0.1mol/t以上。此外,上限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如果碱金属元素的含量过多,则有时色调等恶化,因此更优选为7.0mol/t以下。
作为磷酸碱金属盐,可举出例如,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三钾、磷酸二氢锂、磷酸氢二锂等。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为了使耐水解性良好,由下述式(IV)表示的M/P优选为1.5以下。此外,下限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M/P为0.3以上。
M/P=(M2+M1/2)/P (IV)
(M2表示二价金属元素的含量(mol/t),M1表示一价金属元素含量(mol/t),P表示磷元素的含量(mol/t)。其中,Sb、Ti、Ge、Al、Cu不包括在计算内。)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优选全光线透射率大于85%。全光线透射率是按照后述的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17)进行测定而求出的值。
通过使全光线透射率满足上述范围,能够获得透明性优异的成型体。因此,适合光学膜等。此外,更优选大于88%,进一步优选大于90%。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通过使用选自钛化合物、铝化合物、锗化合物中的化合物作为缩聚催化剂,能够实现上述范围的高透明性。
接着示出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例如以下的(1)、(2)的方法来制造,但不受这些方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制造聚酯的装置、技术工艺只要是通常使用的装置,则无论任何装置和工艺都没有问题。
(1)通过在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开始前~缩聚反应结束的任意期间添加离子液体,从而获得含有离子液体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方法。
(2)通过利用混炼机将使用缩聚等公知的方法制成的聚酯树脂与离子液体进行混炼,从而获得含有离子液体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方法。
这些方法中,为了减少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有效率地获得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少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优选在(1)的缩聚反应结束为止的任意阶段添加离子液体的制造方法。进一步优选从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结束开始、到聚合反应结束为止的期间。如果在上述时期实施添加,则分散性良好,且没有必要实施混炼工序等追加工序。
如下示出通过(1)的方法制造作为代表的聚酯的PET时的具体例,但不受该具体例限定。
使用蛇形泵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向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中添加缩聚催化剂、磷化合物、离子液体。在进行这些操作时,优选将体系内的温度保持在240~255℃,使酯化物不固化。
然后,一边使聚合装置内的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使聚合装置内的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此时,在想要使聚酯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更低的情况下,只要将聚合温度设定低即可。在到达规定的搅拌力矩的阶段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将熔融聚合物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从而可以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用于本发明的聚酯组合物制造的催化剂可以使用公知的酯交换催化剂、缩聚催化剂、助催化剂。例如,作为聚合催化剂,可举出锑化合物、锗化合物、钛化合物、铝化合物,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其中,在使用了钛化合物、铝化合物、锗化合物的情况下,树脂的透明性变好,可获得适合光学膜用途等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作为锑化合物,可举出三氧化二锑、乙酸锑等,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此外,作为钛化合物,可举出四正丁氧基钛、四异丙氧基钛、四(2-乙基己氧基)钛、四硬脂基氧基钛等烷氧基钛化合物,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作为铝化合物,可举出甲酸铝、乙酸铝、丙酸铝、草酸铝、苯甲酸铝、对苯二甲酸铝等羧酸铝化合物、和氯化铝、氢氧化铝、硝酸铝、碳酸铝、磷酸铝等无机盐铝化合物、甲醇铝、乙醇铝、丙醇铝、丁醇铝等有机铝化合物等,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作为锗化合物,可举出二氧化锗等,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
作为酯交换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可举出有机锰化合物、有机镁化合物、有机钙化合物、有机钴化合物、有机锂化合物等,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中,为了赋予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热稳定性,也可以添加磷化合物。但是,这里所说的磷化合物不包括系离子液体等包含磷的离子液体。通过含有磷元素,能够使树脂组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聚合后的COOH端基量的上升。其结果能够降低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
所使用的磷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亚磷酸酯系化合物、磷酸酯系化合物、膦酸系化合物、次膦酸系化合物、氧化膦系化合物、亚膦酸系化合物、三价膦酸系化合物、膦系化合物等。具体地可举出磷酸、膦酰基乙酸三甲酯、膦酰基乙酸三乙酯、苯基膦酸二甲酯、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三钾、磷酸二氢锂、磷酸氢二锂、磷酸三锂、磷酸钙、磷酸镁等。其中,为了提高耐水解性,优选添加磷酸碱金属盐。通过将磷酸和磷酸碱金属盐混合添加,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耐水解性,因此更优选磷酸和磷酸碱金属盐的组合。
对磷化合物的添加量没有特别设置限制,但作为添加量的下限,相对于该聚酯树脂组合物、以磷元素量计、优选为5ppm以上。更优选为10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ppm以上。作为添加量的上限,以磷元素量计、优选为600ppm以下。通过使其处于该范围,能够在不引起聚合延迟的条件下使树脂组合物的热稳定性良好。
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实施固相聚合。通过实施固相聚合,能够减少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环状三聚体和线状低聚物。固相聚合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熔点-30℃以下、熔点-60℃以上的温度下实施,优选真空度为0.3Torr以下。固相聚合时间可以根据目标的熔融粘度进行适当设定,但从生产时间周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小时以上、20小时以下。
进而,在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中,为了降低环状三聚体增加量,优选进行失活处理。失活处理是使缩聚催化剂非活性化的工序,通过实施能够减少熔融成型时环状三聚体增加量。失活处理可以在水、磷化合物、氨化合物等各种溶液中实施。作为磷化合物,可举出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二甲酯、磷酸二苯酯、磷酸甲酯、磷酸乙酯等磷酸酯类、以及磷酸、多聚磷酸这样的磷化合物的水溶液、溶液等,但不受这些化合物限定。此外,作为氨化合物,可举出三乙基胺、氢氧化四乙基铵、氢氧化四正丁基铵等。处理温度优选为20℃以上且12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100℃以下。处理时间优选为30分钟以上且24小时以下,更优选为1小时以上且12小时以下。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而言,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根据需要配合末端封链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荧光增白剂、消光剂、增塑剂或消泡剂或其他添加剂等。
本发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是成型加工时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产生量少的树脂组合物,可以适用于光学用膜、脱模膜等高品质膜、纤维、成型体等各种用途。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的物性值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
(1)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固有粘度(IV)
使用邻氯苯酚溶剂、在25℃下测定。
(2)聚酯树脂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
通过Maulice的方法测定。(文献M.J.Maulice,F.Huizinga,Anal.Chem.Acta,22363(1960))。
(3)聚酯的酸成分单体的溶解性
将离子液体100重量份和对苯二甲酸10重量份的混合物加热至140℃,使离子液体完全为液状。然后,在140℃下搅拌15分钟。通过目视观察,将成为均匀的溶液的情况记为○,将没有成为均匀的溶液的情况记为×。
(4)聚酯的低聚物的溶解性
将离子液体100重量份和MHET(对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酯)10重量份的混合物加热至140℃,使离子液体完全为液状。然后,在140℃下搅拌15分钟。通过目视观察,将成为均匀的溶液的情况的溶解性记为○,将没有成为均匀的溶液的情况记为×。
通过同样的方法,使用BHET(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重量份而不是MHET,已确认了BHET的溶解性。
(5)熔融处理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含量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冷冻粉碎后,在150℃下真空干燥3小时。测量0.1g干燥了的试样,在密封管内、在氮气气氛下、在290℃熔融处理20分钟。将熔融处理了的密封管内的试样用2mL的HFIP/氯仿=1/1混合溶液溶解,然后添加氯仿3mL,逐渐加入甲醇40mL。然后,利用滤纸进行过滤,使由此获得的溶液浓缩干固,向所得的残渣中添加DMF0.5mL并使其溶解、分散,添加乙醇并定容为5mL。利用孔径为0.45μm的PTFE膜过滤器进行过滤,将滤得的溶液作为试样溶液。通过利用LC/UV对所得的试样溶液进行分析,测定熔融处理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含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表中,“线状低聚物含量”表示酸成分单体含量和低聚物含量的合计值。
(6)聚酯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量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冷冻粉碎后,在150℃下真空干燥3小时。将干燥了的试样2.0g放入碰撞取样器中,在氮气气流下(50mL/min)、在290℃熔融处理20分钟。将散发出的成分捕集到甲醇中,然后将溶液浓缩,再次定容在甲醇5mL中。取所得的甲醇溶液2mL,在氮气吹扫下使其干固,用0.2mL的甲醇进行再溶解,作为试样溶液。通过利用LC/UV对所得的试样溶液进行分析,测定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需要说明的是,表中记载的“线状低聚物产生量”表示酸成分单体产生量与低聚物产生量的合计值。
(7)聚酯的酸成分单体/低聚物的产生度
使用下述式(I)和(II)分别算出聚酯的酸成分单体的产生度和低聚物的产生度。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式(I)和(II)中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含量分别表示通过上述(5)的方法测定的熔融处理后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含量。此外,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分别表示通过上述(6)的方法测定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 (I)
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 (II)。
(8)线状低聚物产生度
利用下述式分别算出线状低聚物产生度。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式中的线状低聚物含量表示通过上述(5)的方法测定的熔融处理后的线状低聚物含量。此外,线状低聚物产生量表示通过上述(6)的方法测定的线状低聚物产生量。
线状低聚物产生度=(线状低聚物产生量)/(线状低聚物含量)。
(9)表面粗糙度Ra的测定
测量8g碎料置于直径16.5mm×长165mm的试管中,将其静置于真空干燥机中。减压至10Torr以下,然后将干燥机内部升温至150℃。到达150℃后,真空干燥3小时,然后将干燥机内部升温至180℃。到达180℃后,真空干燥7.5小时。然后,在使试管内为氮气气氛的状态下,将试管浸于300℃的油浴中,热处理60分钟,将由此而得的树脂用内径10mm的PTFE管提取,利用冰水进行骤冷,从而获得树脂柱。对于将所得的树脂柱切成5mm见方的样品在室温下真空干燥3小时,作为测定用样品。
将3g所得的测定用样品均等地铺满圆形的灰分测定用灰盘(Alpha Purchase的商品目录编号:5-4072-03,直径63mm×高度18mm,型号:CW-3),然后以在以下的条件下洗涤了表面的玻璃板的中心处于灰盘的中心的方式覆盖100mm×100mm的透明玻璃板(AlphaPurchase的商品目录编号:313196)。
在进行排气的通风橱内,在加热至220℃的加热板上设置覆盖了玻璃板的装有样品的灰盘,加热8小时,将逸散物捕集在透明玻璃板上。使用キーエンス社制激光显微镜(型号:VKX-200),按照下述的条件实施5点的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表面粗糙度Ra是利用下述式(V)、由该5点的平均值算出的。
<玻璃板洗涤条件>
将玻璃板的两面用水洗涤,然后以在两面涂抹洗剂并用手指擦拭的方式洗涤。用水洗涤以使洗剂不残留,然后用乙醇冲洗两面,在50℃的热风干燥机内干燥10分钟。然后,用浸有乙醇的纱布(白十字社制,医用纱布,型号I,宽30cm×长10m)擦拭两面,然后再在50℃的热风干燥机中干燥5分钟。需要说明的是,洗涤了的玻璃板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10μm。
<图像观察·处理·测量条件>
·激光旋钮:将刻度设置为6
·相机亮度:70
·拍摄模式:简单模式(全自动)
·物镜:150倍
·图像观察对象:观察附着物的圆的中心1点和处于自中心起半径5mm圆的范围内的任意4点的总计5点。
·除噪:正常
·倾斜校正:面倾斜校正(自动)
·表面粗糙度测量条件:选择JIS B0601:2001的标准
·Ra=(Ra1+Ra2+Ra3+Ra4+Ra5)/5 (V)
在这里,Ra1~Ra5是在各个观察点测定的Ra的值。
(10)环状三聚体含量(C3含量)
将邻氯苯酚作为溶剂,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
装置:岛津LC-10ADvp
柱:YMC-Pack ODS-A 150×4.6mm S-5μm
柱温:40℃
流量:1.3ml/mIn
检测器:240nm
洗脱液:A液纯水25% B液甲醇75%。
(11)环状三聚体的增加量(ΔC3)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8g在150℃下真空干燥8小时。使干燥了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在氮气气氛下、在300℃下熔融处理20分钟。与前述(10)同样地测定该熔融处理后聚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通过比较熔融处理前后算出环状三聚体的增加量(ΔC3)。
(12)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碱金属元素、铜元素的定量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日立制作所:偏光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80-80。火焰:乙炔-空气)进行定量。
(13)聚酯树脂组合物中的碱土类金属元素、镁元素、锰元素、锑元素、磷元素的定量
使用理学电机(株)制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型号:3270)测定。
(14)凝胶化率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利用冷冻粉碎机(Sprex CertiPerp社制)粉碎,称量0.5g至不锈钢烧杯中。使用真空干燥机,在50℃下真空干燥2小时,然后在氧气浓度为1%的氮气流通下(流量0.5L/分钟)、在300℃加热处理6小时。使其在20ml的邻氯苯酚中、在160℃下溶解1小时,放冷。将该溶液使用玻璃过滤器(柴田科学社制,3GP40)过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玻璃过滤器。将玻璃过滤器在130℃下干燥2小时,由过滤前后过滤器的重量的增分(凝胶化物)求出相对于聚酯重量(0.5g)的重量分率,作为凝胶化率(%)。
(15)聚酯树脂组合物的湿热处理评价(ΔCOOH)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在饱和水蒸气下、在155℃下进行湿热处理4小时,通过测定处理前后的COOH端基量算出COOH端基增加量(ΔCOOH)。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装置使用以下的加热处理装置。PRESSER COOKER 306SIII(HIRAYAMA制作所(株)制)
(16)压片的制作
将聚酯树脂组合物在150℃下真空干燥8小时,然后利用加热至290℃的加压装置制成厚100μm的压片。
(17)全光线透射率
根据JIS-K-7361-1,使用单一光束式雾度计测定由上述(16)制成的压片的全光线透射率。
(离子液体名)
在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离子液体名和酸成分单体/低聚物溶解性、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阴离子分子量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A1.0重量份,搅拌5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009重量份。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中。
由于由实施例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
(实施例2~9)
将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2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中。
由实施例2~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
(参考例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三氧化二锑0.009重量份。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70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
(实施例10)
相对于预先在160℃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由参考例1获得的聚酯树脂100重量份,以离子液体A为1.0重量份的配合比供给至带有排气口的双螺杆挤出机,在温度280度下进行熔融挤出。使排出的条状聚合物在水中冷却,通过利用造粒机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中。
由实施例1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但是由于熔融混炼而使COOH端基量增加,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产生量变多。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但与实施例1相比变大。
[表2]
(比较例1)
不添加离子液体,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3。
由比较例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均变多。此外,结果变为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超过0.150μm,逸散物多。
(比较例2)
将添加的离子液体变更为不能溶解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J,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3。
由比较例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不含有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均变多。此外,结果变为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超过0.150μm,逸散物多。
(比较例3)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搅拌10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009重量份。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0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在150℃下干燥4小时,使其结晶化,然后在碎料温度220℃、真空度0.3Torr以下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获得固有粘度为0.75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3。
由比较例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实施了固相聚合,但是由于不含有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均变多。此外,结果变为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超过0.150μm,逸散物多。
(比较例4)
相对于预先在160℃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由参考例1获得的聚酯树脂100重量份,以离子液体K为1.0重量份的配合比供给至带有排气口的双螺杆挤出机,在温度280度下进行熔融挤出。使排出的条状聚合物在水中冷却,通过利用造粒机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3。
由比较例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不仅使用了不能溶解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中的任一种的离子液体,而且通过熔融混炼获得的聚合物的COOH端基变大,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比比较例1更多。此外,结果变为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超过0.150μm,逸散物多。
(比较例5~8)
将配合的离子液体如表3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比较例4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3。
由比较例5~8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不仅使用了不能溶解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中的任一种的离子液体,而且通过熔融混炼获得的聚合物的COOH端基变大,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比比较例1更多。此外,结果变为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超过0.150μm,逸散物多。
[表3]
(实施例11~18)
作为添加的离子液体,使用离子液体A,使含量如表4所示,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4。
由实施例11~18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
[表4]
(实施例19~23)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和含量如表5所示,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5。
由实施例19~2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
[表5]
(实施例24)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三氧化二锑0.03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3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通过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6。
由实施例2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25~32)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6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4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6。
由实施例25~3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表6]
(实施例33)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三氧化二锑0.03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3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实施8小时固相聚合。然后,通过一边使其与水接触,一边在100℃下进行5小时失活处理,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7。
由实施例3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34~41)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7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7。
由实施例34~4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表7]
(比较例9)
不添加离子液体,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8。
由比较例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充分地下降,但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不能使线状低聚物溶存于聚合物中,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增加。
(比较例10~13)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8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を得た。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8。
由比较例10~1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虽然充分地下降,但是由于虽然添加了离子液体,但是线状低聚物的溶解性低的离子液体,因此不能使线状低聚物溶存于聚合物中,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增加。
(实施例42)
没有实施固相聚合,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8。
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表8]
(实施例43~49)
使离子液体的添加量如表9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9。
由实施例43、4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但由于离子液体的添加量少,因此与实施例33相比,有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增加的倾向。
由实施例45~47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由实施例48、4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但由于添加了大量离子液体,因此可观察到色调的下降、COOH端基量的增加。
(实施例50)
将固相聚合的时间变更为5小时,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9。
由实施例5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但是与实施例33相比,固相聚合的时间短,因此有环状三聚体含量增加的倾向。
[表9]
(实施例5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四正丁氧基钛0.007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07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0。
由实施例5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52~59)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10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51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0。
由实施例52~5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60)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二氧化锗0.02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0。
由实施例6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6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氢氧化铝0.015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0。
由实施例6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表10]
(实施例62)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四正丁氧基钛0.007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07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通过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1。
由实施例6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63~70)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11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62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1。
由实施例63~7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7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二氧化锗0.02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通过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1。
由实施例71获得飞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72)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氢氧化铝0.015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通过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1。
由实施例7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表11]
(实施例73)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四正丁氧基钛0.007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07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实施8小时固相聚合。然后,通过一边使其与水接触,一边在100℃下进行5小时失活处理,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2。
由实施例7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74~81)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12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2。
由实施例74~8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82)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二氧化锗0.02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实施8小时固相聚合。然后,通过一边使其与水接触,一边在100℃下进行5小时失活处理,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2。
由实施例8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实施例83)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氢氧化铝0.015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1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实施8小时固相聚合。然后,通过一边使其与水接触,一边在100℃下进行5小时失活处理,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2。
由实施例8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且全光线透射率也充分地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表12]
(比较例14)
不添加离子液体,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3。
由比较例1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充分地下降,但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不能使线状低聚物溶存于聚合物中,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增加。
(比较例15~18)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13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3。
由比较例15~18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虽然充分地下降,但由于虽然添加了离子液体,但是线状低聚物的溶解性低的离子液体,因此不能使线状低聚物溶存于聚合物中,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增加。
(实施例84)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添加三氧化二锑0.03重量份、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1重量份,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0.1重量份的离子液体F,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合物。
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20℃的条件下实施8小时固相聚合。然后,通过一边使其与水接触,一边在100℃下进行5小时失活处理,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3。
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
[表13]
(实施例85~91)
使离子液体的添加量如表14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4。
由实施例85、86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全光线透射率也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但是离子液体的添加量少,因此与实施例73相比,有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增加的倾向。
由实施例87~8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全光线透射率也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
由实施例90、9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全光线透射率也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由于离子液体的添加量略多,因此可观察到色调下降、COOH端基量的增加倾向,但处于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92)
将固相聚合的时间变更为5小时,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4。
由实施例9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环状三聚体含量和增加量、线状低聚物产生度少,全光线透射率也高,因此具有适合光学膜、脱模膜的物性,但是与实施例73相比,固相聚合的时间短,因此有环状三聚体含量增加的倾向。
[表14]
(实施例93)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向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与聚酯100重量份相当)中添加膦酰基乙酸三乙酯1.4mol/t(每t聚酯重量),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乙酸铜(II)一水合物2.56mol/t、以及离子液体A1.0重量份,搅拌5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40mol/t,移送至聚合装置。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5。
由于由实施例9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实施例94~96)
将乙酸铜的添加量如表15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5。
由于由实施例94~96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实施例97~99)
将铜化合物或磷化合物变更为表15记载的化合物,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5。
由于由实施例97~9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表15]
(实施例100~105、比较例19)
将离子液体的种类如表16记载的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6。
由于由实施例100~105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由于由比较例1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但由于使用的离子液体不具有线状低聚物溶解能力,因此产生度变大。
[表16]
(实施例106~110)
将离子液体的添加量如表17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7。
由于由实施例106~11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含有Cu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表17]
(参考例2)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向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与聚酯100重量份相当)中添加膦酰基乙酸三乙酯1.4mol/t(单位聚酯重量),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乙酸铜(II)一水合物2.56mol/t,搅拌5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40mol/t,移送至聚合装置。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实施例111)
相对于预先在160℃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由参考例2获得的聚酯树脂100重量份,以离子液体A为1.0重量份的配合比供给至带有排气口的双螺杆挤出机,在温度280度下进行熔融挤出。使排出的条状聚合物在水中冷却,通过利用造粒机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8。
虽然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但是由于熔融混炼而使COOH端基量增加,因此与实施例93相比,产生量变多。
(实施例112~114)
如表18所示,添加乙酸锰四水合物来代替乙酸铜、添加磷酸来代替膦酰基乙酸三乙酯,变更乙酸锰四水合物的添加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8。
由实施例112~11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实施例115)
如表18所示,变更三氧化二锑的添加量,并且将磷化合物从膦酰基乙酸三乙酯变为磷酸,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8。
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实施例116)
将离子液体A的添加量变更为0.1重量份,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12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8。
由本实施例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小,由于其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少。
[表18]
(实施例117)
将三氧化锑添加量、乙酸锰四水合物添加量如表19那样变更,将磷化合物从磷酸变为膦酰基乙酸三乙酯,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线状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少。
(实施例118)
添加2.56mol/t的乙酸镁四水合物代替乙酸铜,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小,但凝胶化率与实施例93相比变大。
(比较例20)
未添加离子液体,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由比较例2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铜化合物,因此凝胶化率小,但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大。
(比较例21)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向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与聚酯100重量份相当)中添加膦酰基乙酸三乙酯1.4mol/t(单位聚酯重量),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乙酸铜(II)一水合物2.56mol/t,搅拌5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40mol/t,移送至聚合装置。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0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在150℃干燥4小时,使其结晶化,然后在碎料温度220℃、真空度0.3Torr以下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获得固有粘度为0.75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由比较例2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虽然实施了固相聚合,但是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大。
(比较例22)
相对于预先在160℃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由参考例2获得的聚酯树脂100重量份,以离子液体L为1.0重量份的配合比供给至带有排气口的双螺杆挤出机,在温度280度下进行熔融挤出。使排出的条状聚合物在水中冷却,通过利用造粒机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由比较例2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熔融混炼而使COOH端基量增加,含有的离子液体没有线状低聚物溶解能力,因此线状低聚物产生量大。
(比较例23)
不添加离子液体,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17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19。
由比较例2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不含有离子液体,因此线状低聚物的产生量大。
[表19]
(实施例119)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2重量份,搅拌10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Q0.1重量份,搅拌5分钟。然后,添加三氧化二锑0.009重量份。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0。
由实施例119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
(实施例120)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0.011重量份/磷酸0.007重量份/乙二醇的混合溶液,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A0.1重量份、三氧化二锑0.01重量份、乙酸锰四水合物0.02重量份,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0。
由实施例120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21~125)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20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0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を得た。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0。
由实施例121~125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表20]
(实施例126)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0.011重量份/磷酸0.007重量份/乙二醇的混合溶液,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A0.1重量份、三氧化二锑0.01重量份、乙酸铜(II)一水合物0.016重量份,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1。
由实施例126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铜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27~131)
使添加的离子液体如表21所示那样进行变更,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6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1。
由实施例127~131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铜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表21]
(实施例132)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0.011重量份/磷酸0.007重量份/乙二醇的混合溶液,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F0.1重量份、三氧化二锑0.01重量份、乙酸锰四水合物0.046重量份,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6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2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33)
将添加的乙酸锰四水合物的量变更为0.006重量份,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32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3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34)
添加乙酸铜一水合物0.032重量份代替乙酸锰四水合物,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32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4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铜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35)
添加乙酸铜一水合物0.032重量份代替乙酸锰四水合物,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32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5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铜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
(实施例136)
向装有在255℃下溶解了的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105重量份的酯化反应器中逐渐添加由对苯二甲酸86重量份和乙二醇37重量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为1.15倍摩尔)构成的浆料,使酯化反应进行。将反应体系内的温度控制在245~255℃,在反应率到达95%的阶段结束酯化反应。
将由此获得的255℃的酯化反应物105重量份(相当于PET100重量份)移送至聚合装置,然后添加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0.011重量份/磷酸0.007重量份/乙二醇的混合溶液,搅拌5分钟。接着,添加离子液体F0.1重量份、三氧化二锑0.01重量份、乙酸锰四水合物0.02重量份,搅拌5分钟。
然后,一边将聚合装置内温度逐渐升温至290℃,一边将聚合装置内压力从常压逐渐减压至133Pa以下,将乙二醇蒸馏除去。在到达相当于固有粘度0.55的熔融粘度的时刻结束反应,利用氮气使反应体系内为常压,从聚合装置下部以条状排出至冷水中,进行切割,获得颗粒状的聚酯树脂组合物。
通过将所得的颗粒状聚合物在160℃下干燥6小时,使其结晶化,在真空度0.3Torr、230℃的条件下进行8小时固相聚合,从而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6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锰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而且,通过实施固相聚合,环状低聚物的含量低,耐水解性也进一步提高。
(实施例137)
添加乙酸铜一水合物0.016重量份来代替乙酸锰四水合物,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36同样的方法获得聚酯树脂组合物。将所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示于表22。
由实施例137获得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由于含有能够溶解聚酯的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离子液体,因此酸成分单体和低聚物的产生量少。此外,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的值也小。此外,由于含有铜元素,因此凝胶化率低,由于含有磷酸碱金属盐,因此耐水解性良好。而且,通过实施固相聚合,环状低聚物的含量低,耐水解性也进一步提高。
[表22]

Claims (26)

1.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在氮气气氛下、300℃下熔融了60分钟的样品骤冷,然后在220℃下热处理,并使热处理时的逸散物附着在捕集板上,热处理8小时后附着有逸散物的捕集板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150μm。
2.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式(I)定义的酸成分单体产生度和/或由下述式(II)定义的低聚物产生度小于0.70,
酸成分单体产生度=(酸成分单体的产生量)/(酸成分单体的含量) (I)
低聚物产生度=(低聚物的产生量)/(低聚物的含量) (I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300℃下熔融20分钟后环状三聚体的增加量ΔC3小于0.3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式(III),
(ΔCOOH/COOH)<3.5 (III)
其中,ΔCOOH是在155℃、100%RH的条件下处理4小时后COOH端基的增加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磷酸碱金属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锰元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铜元素。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氧气浓度为1%的气氛下、300℃下熔融处理6小时后凝胶化率为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离子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能够溶解聚酯中的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聚酯树脂为基准,离子液体的含量为0.01~20wt%。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酸成分单体为对苯二甲酸,低聚物选自对苯二甲酸单(羟基乙基)酯、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基)酯。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聚酯树脂组合物的COOH端基量为35eq/t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共轭酸的pKa大于-10。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分子量为270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全光线透射率超过85%。
17.一种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离子液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制造聚酯的方法中,在从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结束开始、到缩聚反应结束为止的期间添加离子液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进行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接着实施缩聚反应从而制造聚酯时,作为缩聚反应催化剂,使用选自钛化合物、铝化合物、锗化合物中的任一种化合物,并且在从酯交换反应或酯化反应结束开始、到缩聚反应结束为止的期间添加离子液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的离子液体是能够溶解酸成分单体和/或低聚物的离子液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磷酸碱金属盐。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固相聚合。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固相聚合后实施失活处理。
24.一种聚酯膜,其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
25.一种聚酯膜,其具有至少1层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聚酯膜层。
26.一种聚酯膜,在至少一侧的表层具有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聚酯膜层。
CN201680020744.7A 2015-04-15 2016-03-22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429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563 2015-04-15
JP2015-083563 2015-04-15
JP2015131157 2015-06-30
JP2015-131157 2015-06-30
JP2015-149443 2015-07-29
JP2015-149442 2015-07-29
JP2015149443 2015-07-29
JP2015149442 2015-07-29
JP2015-216771 2015-11-04
JP2015216771 2015-11-04
PCT/JP2016/058983 WO2016167084A1 (ja) 2015-04-15 2016-03-22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047A true CN107429047A (zh) 2017-12-01
CN107429047B CN107429047B (zh) 2020-01-21

Family

ID=57126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744.7A Active CN107429047B (zh) 2015-04-15 2016-03-22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0485B2 (zh)
EP (1) EP3284786B1 (zh)
JP (4) JP6341278B2 (zh)
KR (1) KR102457963B1 (zh)
CN (1) CN107429047B (zh)
MY (1) MY193704A (zh)
PH (1) PH12017501874A1 (zh)
TW (1) TWI750113B (zh)
WO (1) WO2016167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1278B2 (ja) * 2015-04-15 2018-06-1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JP6197975B1 (ja) 2015-12-25 2017-09-20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これを含む光反射体用部品および光反射体、ならびに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6896998B2 (ja) * 2016-03-09 2021-06-30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43100A1 (ja) 2017-02-02 2018-08-09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これを含む光反射体用部品および光反射体
CN110234706B (zh) * 2017-02-02 2022-01-11 东洋纺株式会社 聚酯树脂组合物、含该聚酯树脂组合物的光反射体用部件和光反射体
US11447603B2 (en) 2017-05-31 2022-09-20 Sk Chemicals Co., Ltd. Polyester resin,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and resin molded product formed therefrom
EP3643734A4 (en) 2017-06-22 2021-04-07 SK Chemicals, Co., Ltd. POLYESTER CONTAIN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KR20190001551A (ko) 2017-06-26 2019-01-04 에스케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660094A4 (en) 2017-07-27 2021-04-21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EST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JP7238311B2 (ja) * 2017-11-29 2023-03-14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7048B2 (ja) * 2017-12-19 2022-05-16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88921A1 (ja) 2018-03-26 2019-10-03 東洋紡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これを含む光反射体用部品および光反射体
CN112106214A (zh) * 2018-04-16 2020-12-18 汉阳大学校Erica产学协力团 固体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自发电二次电池
KR102234003B1 (ko) * 2018-04-16 2021-03-31 한양대학교 에리카산학협력단 고체 전해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310348B2 (ja) * 2018-06-27 2023-07-1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72325B (zh) * 2018-08-16 2019-09-21 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 聚酯多元醇及其製造方法、聚胺酯發泡材
TWI701269B (zh) * 2018-10-25 2020-08-11 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 聚酯的製造方法及聚酯混合物
JP7310165B2 (ja) 2019-02-18 2023-07-19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樹脂組成物
KR20220001371A (ko) * 2020-06-29 2022-01-05 에스케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재사용 단량체를 포함하는 폴리에스테르 공중합체
KR102633261B1 (ko) * 2022-03-25 2024-02-05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다층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071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Daiwa Can Co Ltd 帯電防止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CN102282211A (zh) * 2009-03-09 2011-12-14 东丽株式会社 聚酯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以及薄膜
CN102345179A (zh) * 2011-06-21 2012-02-08 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纳米氧化锌改性涤纶纤维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8363A (en) * 1961-09-13 1965-06-08 Us Rubber Co Inhibitors of premature gelation in polyester resins
US3446766A (en) * 1964-11-10 1969-05-27 Du Pont Treatment of linear polyester with copper salt and alkali metal iodide
US3887749A (en) * 1972-08-21 1975-06-03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Stabilization of polyester filamentary material
JPS63284220A (ja) * 1987-05-18 1988-11-21 Teijin Ltd 改質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法
JP2915208B2 (ja) * 1992-06-26 1999-07-05 帝人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法
JP2675728B2 (ja) * 1992-11-10 1997-11-12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ブロー成形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その中空成形品
JPH08309847A (ja) * 1995-03-14 1996-11-26 Toray Ind Inc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H10265673A (ja) * 1997-03-25 1998-10-06 Mitsubishi Chem Corp 高分子化合物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65674A (ja) * 1997-03-25 1998-10-06 Mitsubishi Chem Corp 高分子化合物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30209B2 (ja) 1997-10-01 2005-03-16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それから成るシート状物及び中空成形体
US7048994B2 (en) * 2001-02-23 2006-05-23 Teijin Limited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and magnetic recording medium
KR20040070285A (ko) * 2001-12-27 2004-08-06 토요 보세키 가부시기가이샤 열가소성 수지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5015573A (ja) * 2003-06-24 2005-01-20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帯電防止性樹脂組成物
JP2005089741A (ja) * 2003-08-12 2005-04-0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44941B2 (ja) 2005-02-02 2012-10-10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JP5059380B2 (ja) * 2006-11-17 2012-10-24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515196B2 (ja) * 2006-12-14 2014-06-11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91670B1 (ko) * 2007-11-09 2016-12-30 커민즈 필트레이션 아이피, 인크. 열 안정화된 백 하우스 필터 및 매체
US20090234053A1 (en) * 2008-03-14 2009-09-17 Zeynep Ergungor Copper containing polyester-polyamide compositions
JP5245630B2 (ja) * 2008-08-06 2013-07-24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ポリエステルを用いてなる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2010121065A (ja) 2008-11-20 2010-06-03 Teijin Fibers Ltd 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96007A (ja) * 2009-02-27 2010-09-09 Toray Ind Inc 制電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2010202837A (ja) * 2009-03-06 2010-09-16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DE102009021566A1 (de) * 2009-05-15 2010-11-18 Advansa Bv Biaxial gestreckte Polyesterfolie, enthaltend einen Decarboxylierungskatalysator,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in Elektroisolieranwendungen
FR2948671B1 (fr) * 2009-07-31 2011-08-19 Univ Paris Curie Procede de synthese de polyesters en milieu liquide ionique acide
WO2011069960A1 (en) * 2009-12-10 2011-06-16 Basf Se Antistatic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JP2012207063A (ja) * 2011-03-29 2012-10-25 Fuji Xerox Co Ltd 複合高分子組成物、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樹脂成形体
CN103649169B (zh) 2011-07-07 2016-10-05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容器成型用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系聚酯树脂及其生产方法
JP2013076003A (ja) * 2011-09-30 2013-04-25 Toray Ind Inc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組成物
JP2013144777A (ja) * 2011-12-15 2013-07-25 Canon Inc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成形体
JP5998541B2 (ja) * 2012-03-13 2016-09-2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962131B2 (ja) * 2012-03-29 2016-08-0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組成物
JP2013244673A (ja) * 2012-05-28 2013-12-09 Canon Inc 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01266A (ja) * 2012-06-15 2014-01-09 Canon Inc ポリエステル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MY169144A (en) * 2012-09-20 2019-02-18 Toray Industri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2015067661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41278B2 (ja) * 2015-04-15 2018-06-1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0710A (ja) * 2008-05-22 2009-12-03 Daiwa Can Co Ltd 帯電防止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CN102282211A (zh) * 2009-03-09 2011-12-14 东丽株式会社 聚酯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以及薄膜
CN102345179A (zh) * 2011-06-21 2012-02-08 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纳米氧化锌改性涤纶纤维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67084A1 (ja) 2017-06-01
MY193704A (en) 2022-10-26
CN107429047B (zh) 2020-01-21
EP3284786A4 (en) 2018-11-14
TWI750113B (zh) 2021-12-21
EP3284786B1 (en) 2020-09-23
US10850485B2 (en) 2020-12-01
PH12017501874A1 (en) 2018-02-26
WO2016167084A1 (ja) 2016-10-20
JP6812914B2 (ja) 2021-01-13
US20180126714A1 (en) 2018-05-10
KR102457963B1 (ko) 2022-10-24
KR20170138990A (ko) 2017-12-18
JP2018111822A (ja) 2018-07-19
JP6341278B2 (ja) 2018-06-13
EP3284786A1 (en) 2018-02-21
JP2017193718A (ja) 2017-10-26
TW201700529A (zh) 2017-01-01
JP2017165988A (ja) 2017-09-21
JP7034611B2 (ja) 202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047A (zh)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24698B (zh) 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合成的钛系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705549A (zh) 共聚聚酯树脂
CN105051089B (zh) 聚碳酸酯成型品
TWI757524B (zh) 聚酯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CN104204089B (zh) 一种聚酯组合物及聚酯薄膜
KR101493391B1 (ko) 폴리에스테르 중합용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스테르의 제조 방법
CN106795361B (zh)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85504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3712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KR101385721B1 (ko) 복합 금속 산화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폴리에스테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JP2016079341A (ja)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103540B (zh) 聚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TW201116550A (en) Titanium oxide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thereof on poly-esterification
JP614603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CN103534291B (zh) 聚酯制造用催化剂溶液及使用其的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JP6834656B2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TWI632128B (zh) Composition containing 1,4-butanediol,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ester using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1,4-butanediol, and storage method for composition containing 1,4-butanediol
JP2016117838A (ja)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32958A (zh) 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15110742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