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0319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00319A CN106200319A CN201610346296.1A CN201610346296A CN106200319A CN 106200319 A CN106200319 A CN 106200319A CN 201610346296 A CN201610346296 A CN 201610346296A CN 106200319 A CN106200319 A CN 1062003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 transfer belt
- damping
- friction
- suppor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印装置,包括:设置成与转印带接触的摩擦构件;支撑所述摩擦构件的支撑构件;和阻尼构件,所述阻尼构件构造成阻尼所述转印装置的振动。阻尼构件被紧固到支撑构件,并且阻尼构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是自由端部,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转印带的旋转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多功能机器,其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一些相关领域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或者打印机)采用中间转印带作为转印带。在这样的采用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中,通过初次转印步骤和二次转印步骤形成全彩色图像。
在初次转印步骤中,形成在电子照相式感光构件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执行初次转印步骤,以用于以不同的颜色形成多个调色剂图像中的每一个,由此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组合。在二次转印步骤中,将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组合转印到例如纸张这样的转印材料的表面上。然后由定影装置将这样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组合定影。由此获得全彩色图像。
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所包含的转印装置包括辊、片、刷等形式的转印构件。转印构件是接触构件,所述接触构件设置成在与感光构件相对的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
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11-248385中,公开了包括刷型转印构件作为转印装置的成像装置。根据日本专利特开No.2011-248385所述的刷型转印构件包括不锈钢金属保持件(支撑构件),所述不锈钢金属保持件借助双面胶带在其上支撑刷。刷包括多根导电纤维。即,根据日本专利特开No.2011-248385所述的转印构件被公开作为刷型摩擦构件,所述刷型摩擦构件与中间转印带不可旋转地接触并且由此摩擦中间转印带。
采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No.2011-248385中这样的摩擦构件会在摩擦构件和中间转印带之间产生大摩擦力,并且可能导致例如摩擦构件或支撑构件弯曲,或者因为由黏着滑动现象等导致摩擦构件或支撑构件的振动而产生噪音。不仅在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中,而且在承载和传送转印材料的传送带的情况中以及在通过摩擦设置在成像装置中的运动对象而可能振动的任何其它的摩擦构件的情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机构,所述简单机构阻尼由于在摩擦构件和被摩擦构件之间产生摩擦力而导致的支撑构件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可旋转的转印带,经由所述转印带将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和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设置成与转印带接触并且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转印带上。转印装置包括:摩擦构件,所述摩擦构件设置成与转印带接触;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摩擦构件;和阻尼构件,所述阻尼构件构造成阻尼所述转印装置的振动。阻尼构件被紧固到支撑构件,并且阻尼构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是自由端部,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转印带的旋转方向。
参照附图,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中间转印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示出了初次转印单元和感光鼓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示出了转印构件的在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示图。
图6B是转印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一个端部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所述一个端部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沿着其轴向方向观察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沿着带旋转方向从下游侧观察的初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构件的侧视图且示出了其尺寸。
图11B是示出了阻尼构件的角度的示图。
图1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另一个示意性俯视图。
图13A是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13B是根据第二比较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1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例、第一比较例和第二比较例中的加速度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图1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17A和17B是分别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型和第四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18A和18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五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19A和19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六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片材给送机构的示意图。
图22是片材给送机构的截面图。
图23是片材给送机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构造和相关条件适当地改变在此描述的元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关布置方案和其它因素。因此,以下的实施例不会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截面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是电子照相式全彩色激光打印机。成像装置1根据从外部设备(例如通信连接到成像装置1的个人计算机)传递到成像装置1的信号在转印材料(例如,记录片材或者高射投影(OHP)片材)上电子照相式地形成图像。
在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中,分别由充电辊105y、105m、105c和105k为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103y、103m、103c和103k的表面充电。根据图像信息,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的带电表面暴光于从用作曝光装置的激光扫描仪104发射的光,由此在相应的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上形成静电潜像。分别由显影构件112y、112m、112c和112k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由此形成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由此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6上,以便相互叠加,所述中间转印带106是环形转印带的形式。
与此同时,由给送辊12、传送辊13、分离辊14和一对对准辊100将堆叠在盒10中的转印材料S中的一张传送到夹持部(二次转印部分),所述夹持部限定在二次转印对置辊101和二次转印辊102之间。
由此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的转印材料S经受二次转印,其中,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由定影装置(包括定影膜200和推压辊201)加热和推压现已具有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S,由此将转印材料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由排出辊202和排出从动辊203将现已具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S排出到排出托盘204上。
在经受过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106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颗粒由残留调色剂充电单元120进行充电。在这个步骤中,残留调色剂颗粒由残留调色剂充电单元120充电成与正常极性相反的极性,然后在相应的初次转印部分处从中间转印带106运动到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
为了形成全彩色图像,沿着中间转印带106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开始在第一工作站至第四工作站Sa、Sb、Sc和Sd中按顺序执行上述的充电、曝光、显影和初次转印的步骤。由此。在转印材料S上形成全彩色图像,所述全彩色图像由具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这四种颜色并且在中间转印带106上相互叠加的调色剂图像构成。为了形成单色(单颜色)图像,在第一工作站至第四工作站Sa、Sb、Sc和Sd中的任意一个工作站中执行充电、曝光、显影和初次转印的步骤。
现在,将描述作为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单元130的构造。图2是中间转印单元130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中间转印单元130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130能够附接到成像装置1的本体并且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本体拆卸。
在中间转印单元130中,具有环状并且能够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06围绕三个拉伸辊被拉伸:即,二次转印对置辊101、张紧辊110和辅助辊111。二次转印对置辊101、张紧辊110和辅助辊111均由左侧板108和右侧板109可旋转地支撑。由单元框架107将初次转印单元112y、112m、112c和112k支撑在面向相应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的相应位置处。
张紧辊110利用张紧弹簧(未示出)从中间转印带106的内侧推送中间转印带106并且由此借助于辅助辊111限定带表面,沿着所述带表面将转印材料S引导到二次转印部分。
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作为转印装置的初次转印单元112y、112m、112c和112k中的每一个的构造。初次转印单元112y、112m、112c和112k设置用于相应的颜色并且全都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以下描述中省略了赋予相关元件的附图标记中的下标y、m、c和k。初次转印单元112均为转印装置,其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03中对应的一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6(转印带)。图4是初次转印单元112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是示出了初次转印单元112和感光鼓103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初次转印单元112包括:转印构件113,所述转印构件113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内周表面接触;和支撑构件114,所述支撑构件114支撑转印构件113。转印构件113固定到支撑构件114,以使之相对于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06不能旋转。处于这种状态中的转印构件113与中间转印带106接触。因此,转印构件113摩擦中间转印带106。初次转印单元112还包括定位部分115、作为压缩弹簧的推压构件116、作为供电单元的接触构件117、以及阻尼构件118。定位部分115确定转印构件113相对于感光鼓103在中间转印带106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
转印构件113被推压构件116朝向感光鼓103推压。因此,感光鼓103和中间转印带106相互紧密接触,并且中间转印带106和转印构件113相互紧密接触。
参照图6A,转印构件113的沿着其长侧方向(中间转印带106的宽度方向,该宽度方向正交于中间转印带106的旋转方向)的长度L是238mm。参照图6B,转印构件113的沿着其短侧方向(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06的旋转方向)的宽度W是4mm。转印构件113是刷构件,所述刷构件包括基布部分(未示出)和起毛部分α。起毛部分α包括多根导电纤维(例如,导电的尼龙纤维)并且固定到基布部分。基布部分由支撑构件114支撑。转印构件113沿着其长侧方向即沿着中间转印带106的宽度方向被分成起毛部分α和两个熔接端部部分β。
转印构件113的起毛部分α的长度L1为216mm,并且转印构件113在起毛部分α的两个端部处的熔接端部部分β的长度L2是11mm。
起毛部分α的厚度H1约为1.5mm,并且熔接端部部分β的厚度H2均约为0.5mm。起毛部分α具有弹性并且与中间转印带106接触。转印构件113可以由以下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成:导电聚氨酯泡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转印材料等;以及上述材料的任意组合。
转印构件113用双面胶带(未示出)固定地附接到支撑构件114的顶部表面而且因此由支撑构件114支撑。支撑构件114由钢板制成,所述钢板的厚度为0.8mm并且在横截面视图中为矩形U状。图7是初次转印单元112的一个端部的透视图。图8是初次转印单元112的一个端部的截面图。
接触构件117是具有矩形U状的片簧型构件。定位部分115均连接到支撑构件114的两个端部中对应的一个端部。接触构件117在初次转印单元112的一个端部处夹持熔接端部部分β(转印构件113的一部分)和定位部分115。接触构件117的上内表面与转印构件113的熔接端部部分β接触。接触构件117的下外表面在初次转印单元112的一个端部处接触推压构件116。由推压构件116推压转印构件113,并且定位部分115和支撑构件114插置在推压构件116和转印构件113之间。推压构件116是导电压缩弹簧。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另一个端部除了接触构件117之外具有相同的构造,所述接触构件117仅设置在初次转印单元112的一个端部处。
因此,推压构件116中的每一个均电连接到转印构件113,并且允许将初次转印电压从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本体上的电路板(未示出)通过推压构件116和接触构件117施加到转印构件113。支撑构件114和每一个定位部分115通过轻压力配合而固定到彼此。定位部分115由树脂制成并且设置在支撑构件114的在中间转印带106的宽度方向(在下文中该方向被称作“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应端部处。
图9是沿着其轴向方向观察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9所示,定位部分115均与单元框架107的支撑部分107a接合,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06的旋转方向(图9所示的箭头方向,并且在下文中该方向被称作“带旋转方向”)上定位。定位部分115能够围绕接合点旋转。
图10是沿着带旋转方向从下游侧观察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透视图。如图10所示,初次转印单元112包括阻尼构件118。阻尼构件118由支撑构件114支撑。阻尼构件118由厚度为1.2mm的钢板制成。阻尼构件118用螺丝180紧固到支撑构件114的侧面的在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从而连接到支撑构件114。这样就在一位置处将阻尼构件118有效地紧固到支撑构件114,在所述位置处,支撑构件114沿着带旋转方向出现的弯曲量最大(将在下文描述细节)。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构件118被紧固到上述位置。
图11A是阻尼构件118的侧视图并且示出了其尺寸。图11B是示出了阻尼构件118的角度的示图。阻尼构件118的沿着带宽度方向的长度l为210mm并且在阻尼构件的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具有孔,所述孔用于连接到支撑构件114。阻尼构件118的沿着带旋转方向的长度w为9mm。阻尼构件118的在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是自由端部并且均相对于阻尼构件118的带宽度方向的中心移位3°的角度D。即,阻尼构件118具有弯曲的形状,所述弯曲的形状在其带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弯曲预定的角度。因此,除了在其中心处之外,阻尼构件118不与包括支撑构件114在内的任何构件接触。
现在,将描述初次转印单元112中出现的振动。图12是初次转印单元112的示意性俯视图,示出该图以用于解释在其中出现振动的机制。当中间转印带106开始旋转时,通过将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构件113而产生的摩擦力和静电吸引力作用在转印构件113和中间转印带106之间。摩擦力和静电吸引力致使转印构件113和支撑构件114以沿着带旋转方向(图12中的箭头A的方向)凸出的弓状弯曲,其中,定位部分115位于用作固定端部的两个端部处。
在此状态中,支撑构件114利用自身刚性施加恢复力。然后,在恢复力超过摩擦力和吸引力的合力的时刻,在转印构件113和中间转印带106之间发生滑动。相应地,支撑构件114返回到其初始位置。通过重复上述运动,支撑构件114因重复地弯曲为弓状而振动,并且该振动会产生噪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阻尼构件118附接到初次转印单元112。当初次转印单元112因重复地弯曲为弓状而振动时,振动从支撑构件114传递到阻尼构件118。然后,阻尼构件118的两个自由端部振动并且消耗一些动能。结果,支撑构件114的振动的振幅被抑制而减小,并且比现有装置更大程度地减少对相关构件造成的损坏且抑制由振动导致产生的噪音。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支撑构件114的振动,阻尼构件118的振动有所延迟,并且因此阻尼构件118振动的相位不同于支撑构件114振动的相位。
为了证实由第一实施例产生的上述有利效果,现在将描述一些比较例。图13A是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透视图,其中没有设置阻尼构件。图13B是根据第二比较例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透视图,其中由加强构件119替代阻尼构件118。加强构件119在带宽度方向上的三个位置(中心和两个端部)处用螺丝紧固到支撑构件114。
实施这样的试验,在所述试验中,在中间转印带106旋转同时将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构件113的时候,在三个初次转印单元112中比较支撑构件114沿着带旋转方向的加速度的值。使用ONO SOKKI有限责任公司的超紧凑单轴加速度计NP-2016沿着带宽度方向测量支撑构件114的三个位置处的加速度:具体地,如图12所示,这三个位置是中心处的点B和两个端部处的点C和D。
图14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曲线图。纵轴代表沿着带旋转方向的加速度。横轴代表支撑构件114的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位置。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两个端部C和D中的每一个端部处的加速度为5m/s2,在中心B处的加速度为8m/s2。在第一比较例中,在两个端部C和D中的每一个端部处的加速度为60m/s2至65m/s2,在中心B处的加速度为140m/s2。在第二比较例中,在两个端部C和D中的每一个端部处的加速度为22m/s2至24m/s2,在中心B处的加速度为42m/s2。
比较中心B处的三种情况可知,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的加速度比在第一比较实施例中测量的加速度低约94%,比在第二比较例中测量的加速度低约80%。比较端部C和D处的三种情况可知,在第一实施例中测量的加速度比在第一比较实施例中测量的加速度低约92%,比在第二比较例中测量的加速度低约77%。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具有自由端部的阻尼构件118增强了振动阻尼的效果。在第二比较例中,加强构件119需要具有大质量和大尺寸,以便阻尼振动。结果,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尺寸增大。而且,在第二比较例中,加强构件119不能变形且经受振动。因此,如果重复地将一定的应力施加到加强构件119上,加强构件119可能会出现疲劳并且可能会损坏。相比而言,因具有两个自由端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构件118能够弯曲并且因此消耗了一些动能。所以,在重复地将一定的应力施加到阻尼构件118之后对阻尼构件118造成的损坏得到抑制。
因此,在采用阻尼构件118的第一实施例中,初次转印单元112能够具有轻质和简单的构造,同时能够阻尼初次转印单元112的振动。
而且,因为阻尼构件118由金属片制成且其厚度方向对应于振动方向,所以当阻尼构件118振动时产生的空气阻力增加了振动阻尼的效果。尽管第一实施例涉及阻尼构件118由金属片制成的情况,但是阻尼构件118并不局限于由金属片制成,而是可以由例如塑料板制成,所述塑料板具有附接到板的自由端部的配重。
而且,阻尼构件118可以由多个构件形成。例如,阻尼构件118可以分成两个构件,两个构件中的每一个构件的更靠近阻尼构件118的带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个端部被紧固到支撑构件114且这两个构件中的每一个构件的另一个端部是自由端部。
阻尼构件118不局限于仅在其带宽度方向的中心处被紧固的构件。例如,图15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变型,其中,以不同的方式紧固阻尼构件118。图15所示的初次转印单元112与图10所示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区别在于阻尼构件118在其带宽度方向的两个点处分别由两个螺丝紧固到支撑构件114。而且,图15所示的初次转印单元112的阻尼构件118的带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是自由端部。因此,图15所示的阻尼构件118也能够阻尼初次转印单元112的振动。可选地,参照图16,阻尼构件118可以沿着带旋转方向设置在支撑构件114的下游侧。
可选地,参照图17A,阻尼构件118可以用例如双面胶带这样的粘弹性构件122附接到支撑构件114,以替代用螺丝等紧固。在这样的构造中,当阻尼构件118整体以与支撑构件114的振动不同的相位振动时,阻尼构件118的两个端部处的每一个自由端部都以与阻尼构件118的整体振动的相位不同的相位振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阻尼初次转印单元112的振动。可选地,参照图17B,阻尼构件118的两个端部均可由例如双面胶带这样的粘弹性构件122附接到支撑构件114。可选地,阻尼构件118和支撑构件114可以集成为一个单元。图18A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型的初次转印单元222。图18B是初次转印单元222的截面图。初次转印单元222包括集成为一个单元的阻尼部分123B和支撑部分123A。如果阻尼部分123B具有自由端部,则阻尼部分123B产生的有利效果与初次转印单元112产生的有利效果相同。
图20示出了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又一变型。图20所示的阻尼构件118在其两个相应端部处包括弯折部分118a。因为阻尼构件118包括弯折部分118a,所以即使带宽度方向上没有足够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弯折部分118a的重量来调节初次转印单元112的固有频率。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的转印构件113被用作摩擦构件,并且阻尼构件118被紧固到支撑构件114,所述支撑构件114支撑转印构件113。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阻尼构件133被紧固到支撑充电刷131的支撑构件132。充电刷131对应于摩擦构件并且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外周表面接触。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元件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同,并且用与第一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这样的元件。
图19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色剂充电单元130的示意图。图19B是调色剂充电单元130的示意性俯视图。调色剂充电单元130包括:充电刷131,所述充电刷131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因此摩擦所述外周表面;支撑构件132,所述支撑构件132支撑充电刷131;和阻尼构件133,所述阻尼构件133被紧固到支撑构件132。在向充电刷131施加充电电压时,中间转印带106上的残留调色剂颗粒即被充电。支撑构件132由钢板制成并且在横截面视图中为矩形U状。充电刷131用双面胶带(未示出)固定地附接到支撑构件132的底部表面并且因此由支撑构件132支撑。充电刷131是摩擦构件,所述摩擦构件保持与中间转印带106接触,以使其相对于支撑构件132不可旋转。
充电刷131设置成经中间转印带106与二次转印对置辊101相对并且整体地在带宽度方向上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外周表面接触。支撑构件132在其带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用螺丝等紧固到转印单元或者本体框架(未示出)并且由此被定位。如图19A和图19B所示,由钢板等制成的阻尼构件133用螺丝等紧固到支撑构件132的侧面的带宽度方向的中心。
就第一实施例的情况而言,阻尼构件133需要被紧固在这样的位置处,在所述位置处,支撑构件132的沿着带旋转方向的振动的振幅基本上最大。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阻尼构件133被紧固在上述位置处。而且,阻尼构件133的带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是自由端部且与包括支撑构件132的任何部件脱离接触。
在这样的构造中,当中间转印带106沿着方向C旋转时,在中间转印带106和充电刷13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和吸引力的合力以及支撑构件132的恢复力相互牵引,由此调色剂充电单元130因重复地弯曲为弓状而沿着方向C振动。然而,振动被传递到阻尼构件133。因此,阻尼构件133的两个端部沿着与支撑构件132的振动相同的方向振动并且消耗一些动能。结果,支撑构件132的振动的振幅被抑制而减小。因此,比现有装置更大程度地减少对相关构件造成的损坏且抑制由振动导致产生的噪音。
尽管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均涉及包括作为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106的成像装置,但是转印带并不局限于中间转印带106,而可以是承载并且传送转印材料的传送带。
尽管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均涉及转印带是由摩擦构件摩擦的环形旋转构件的情况,但是转印带可以是任何其它构件。例如,感光带可以用作环形旋转构件,并且感光带的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成与由支撑构件支撑的充电刷(摩擦构件)接触并且由充电刷摩擦,阻尼构件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通过采用具有自由端部的阻尼构件来阻尼摩擦感光带的摩擦构件的振动。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与中间转印带106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的转印构件113用作摩擦构件,并且阻尼构件118紧固到支撑转印构件113的支撑构件114。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阻尼构件附接到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用作摩擦构件的分离垫,所述分离垫摩擦在成像操作中进行运动的转印材料。参照图21,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是典型的单色激光打印机20,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在单色激光打印机20中,片材盒中的例如片材这样的转印材料S由片材给送机构320给送到成像段。片材给送机构320是包括摩擦构件的摩擦单元。在成像段中,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并且由定影装置定影转印材料S上的调色剂图像。具有已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S随后被排出到打印机20的外部。
图2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片材给送机构320的截面图。
当给送辊50从驱动源(未示出)接收驱动力时,给送辊50在旋转的同时与转印材料S接触。与给送辊50接触的转印材料S由给送辊50向成像段传送。在此过程中,后续的转印材料S(未示出)与分离垫51相接触,由此前面的转印材料S与后续转印材料S分离开并且在由分离垫51摩擦的同时进行传送。分离垫51由支撑构件52支撑并且由弹簧53朝向给送辊50推压。在此情况中,分离垫51用作摩擦构件以摩擦运动的转印材料S(运动构件),并且分离垫51因转印材料S的摩擦而振动,这与第一实施例的转印构件113相同。结果,支撑分离垫51的支撑构件52也振动,这与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构件114相同。
因此,在第三实施例中,阻尼构件54(参见图23)被紧固到支撑构件52,由此阻尼分离垫51的振动,这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图23是片材给送机构320的透视图。分离垫51设置在面向给送辊50的位置处,并且分离垫51沿着带宽度方向整体地与给送辊50接触,所述带宽度方向正交于转印材料S的传送方向。分离垫51由支撑构件52支撑。支撑构件52包括紧固部分52a。阻尼构件54紧固到紧固部分52a。阻尼构件54的带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定位在给送辊50与转印材料S相接触的区域中。
除了阻尼构件54紧固到紧固部分52a的位置以外,阻尼构件54在其他的位置都未被固定。即,阻尼构件54具有自由端部,这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构件118相同。因此,增强了阻尼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采用阻尼构件54阻尼分离垫51的振动并且降低了片材给送机构320的重量和复杂性。
而且,因为阻尼构件54由金属片制成并且其厚度方向对应于振动方向,所以当阻尼构件54振动时产生的空气阻力增强了阻尼效果。尽管第三实施例涉及的是阻尼构件54由金属片制成的情况,但是阻尼构件54并不局限于由金属片制成而是可以可选地由例如塑料板制成,所述塑料板具有附接到板的自由端部的配重。
尽管已经参照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予以最宽泛的解读,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方案以及等价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20)
1.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所述图像承载构件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转印带,经由所述转印带将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和
转印装置,所述转印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转印带接触并且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转印带上,
其中,所述转印装置包括:
摩擦构件,所述摩擦构件设置成与所述转印带接触;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摩擦构件;和
阻尼构件,所述阻尼构件构造成阻尼所述转印装置的振动,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被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并且所述阻尼构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是自由端部,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转印带的旋转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是自由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构件与所述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以使所述摩擦构件不能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构件是刷构件,所述刷构件包括:
基布部分,由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基布部分;和
多根导电纤维,所述多根导电纤维固定到所述基布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装置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构造成将转印电压施加到所述多根导电纤维,并且
其中,所述供电单元夹持所述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和所述摩擦构件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位置处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位置处,所述支撑构件沿着所述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的弯曲量为最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位置是所述阻尼构件的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装置包括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构造成沿着所述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定位所述摩擦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定位部分连接到所述支撑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装置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构造成将所述摩擦构件推压在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上,并且所述转印带和所述支撑构件插置在所述摩擦构件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具有弯曲的形状,所述弯曲的形状在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弯曲,以使得所述两个自由端部均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移位预定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在相应的自由端部处包括弯折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由金属片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用螺丝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用双面胶带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沿着所述转印带的旋转方向在所述支撑构件的上游侧的位置处被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初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转印带是传送转印材料的传送带,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18.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摩擦单元,所述摩擦单元包括:
摩擦构件,所述摩擦构件设置成与运动中的运动构件接触,所述摩擦构件构造成摩擦所述运动构件;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摩擦构件;和
阻尼构件,所述阻尼构件构造成阻尼所述摩擦单元的振动,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被紧固到所述支撑构件,所述宽度方向正交于所述运动构件的运动方向,所述阻尼构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是自由端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摩擦单元包括作为所述摩擦构件的分离垫,
其中,所述分离垫面向给送辊,所述给送辊构造成在与片材接触的同时给送所述片材,并且
其中,所述分离垫摩擦所述片材,所述片材是所述运动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所述阻尼构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定位在所述给送辊与所述片材接触的区域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09182A JP6639108B2 (ja) | 2015-05-28 | 2015-05-28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09182 | 2015-05-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00319A true CN106200319A (zh) | 2016-12-07 |
CN106200319B CN106200319B (zh) | 2020-06-30 |
Family
ID=57397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46296.1A Active CN106200319B (zh) | 2015-05-28 | 2016-05-24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921525B2 (zh) |
JP (1) | JP6639108B2 (zh) |
CN (1) | CN1062003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04623B (zh) * | 2019-11-13 | 2022-09-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52067A (en) * | 1976-12-28 | 1979-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Blade cleaning device |
JP2014215354A (ja) * | 2013-04-23 | 2014-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389247A (zh) * | 2014-10-31 | 2015-03-04 | 西南交通大学 | 适用于中低速磁浮车f轨的动力吸振装置及f轨结构 |
JP2015075513A (ja) * | 2013-10-07 | 201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6293A (ja) * | 1991-07-26 | 1993-02-02 | Kobe Steel Ltd | 振動抑制装置 |
JP3417485B2 (ja) | 1992-08-31 | 2003-06-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 |
US5985499A (en) * | 1993-05-20 | 1999-11-1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wo toner images in a single frame |
JP2001154507A (ja) * | 1999-11-30 | 2001-06-0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34271B2 (ja) * | 2004-01-16 | 2008-01-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 |
US7400852B2 (en) * | 2005-09-09 | 2008-07-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transfer rollers |
JP4772589B2 (ja) | 2006-05-30 | 2011-09-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転写装置 |
JP2008019601A (ja) * | 2006-07-12 | 2008-01-31 | Tokai Rubber Ind Ltd | マルチモードダンパ |
JP5047771B2 (ja) * | 2006-12-25 | 2012-10-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転写装置および転写装置の製造方法、その転写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03669A (ja) | 2007-02-21 | 2008-09-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6103B2 (ja) * | 2007-05-22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02871A (ja) * | 2008-06-23 | 2010-01-07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639806B1 (ko) * | 2009-09-15 | 2016-07-1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사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
KR20110072252A (ko) * | 2009-12-22 | 2011-06-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와 그 전사장치 |
JP5477023B2 (ja) * | 2010-01-29 | 2014-04-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6101B2 (ja) * | 2010-03-01 | 2014-10-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7783B2 (ja) * | 2010-06-29 | 2014-06-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656508B2 (ja) * | 2010-08-20 | 2015-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88554B2 (ja) * | 2010-08-20 | 2013-04-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5427142B2 (ja) * | 2010-08-20 | 2014-0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9493B2 (ja) * | 2010-09-07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9002B2 (ja) * | 2011-03-28 | 2016-06-0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14210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15244B2 (ja) * | 2012-02-21 | 2016-05-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1649B2 (ja) * | 2012-11-29 | 2017-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44636B2 (ja) * | 2013-01-25 | 2018-06-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15575B2 (ja) * | 2013-03-25 | 2016-05-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19593A (ja) * | 2013-05-09 | 2014-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6607B2 (ja) * | 2013-07-24 | 2017-1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転写手段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又は転写手段の固定方法 |
JP6036590B2 (ja) * | 2013-07-25 | 2016-11-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片寄抑制構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71947B2 (ja) * | 2013-10-29 | 2018-01-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給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380835B2 (ja) * | 2014-05-30 | 2018-08-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0575B2 (ja) * | 2014-08-22 | 2018-05-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周回装置、搬送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66016A (ja) * | 2014-09-25 | 2016-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90954B2 (ja) * | 2014-09-29 | 2018-09-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7840B2 (ja) * | 2014-10-08 | 2018-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720364B2 (en) * | 2014-12-12 | 2017-08-0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02014B2 (ja) * | 2015-01-23 | 2019-1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22371B2 (ja) * | 2015-03-02 | 2019-05-2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5935B2 (ja) * | 2015-03-09 | 2017-11-0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904214B2 (en) * | 2015-06-02 | 2018-02-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belt configured to avoid image defects |
JP6552294B2 (ja) * | 2015-06-19 | 2019-07-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押圧部材 |
-
2015
- 2015-05-28 JP JP2015109182A patent/JP66391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5-24 US US15/163,136 patent/US99215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5-24 CN CN201610346296.1A patent/CN106200319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2 US US15/887,704 patent/US1035971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52067A (en) * | 1976-12-28 | 1979-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Blade cleaning device |
JP2014215354A (ja) * | 2013-04-23 | 2014-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075513A (ja) * | 2013-10-07 | 201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389247A (zh) * | 2014-10-31 | 2015-03-04 | 西南交通大学 | 适用于中低速磁浮车f轨的动力吸振装置及f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224195A (ja) | 2016-12-28 |
US20180157197A1 (en) | 2018-06-07 |
JP6639108B2 (ja) | 2020-02-05 |
US10359718B2 (en) | 2019-07-23 |
US9921525B2 (en) | 2018-03-20 |
CN106200319B (zh) | 2020-06-30 |
US20160349673A1 (en) | 2016-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2863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 |
JP5560904B2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この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097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40294432A1 (en) |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for Stably Charging and Cleaning | |
CN106200319A (zh) | 成像装置 | |
JP201122123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09760B2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5034664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10188890A1 (en) |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8971777B2 (en)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 |
JP20121777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50261140A1 (en) |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59155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42977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119163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292807B2 (en) |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haft deflection | |
JP6503800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8152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1737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装置 | |
US20090003890A1 (en) | Developing un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7945347B2 (en) | Inertia compensated tension roll in closed loop belt systems | |
JP6492776B2 (ja) | 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3920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15556A (ja)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21641A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