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5058B - 整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整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05058B
CN106005058B CN201610173110.7A CN201610173110A CN106005058B CN 106005058 B CN106005058 B CN 106005058B CN 201610173110 A CN201610173110 A CN 201610173110A CN 106005058 B CN106005058 B CN 106005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uilding block
pull rod
fairing
rectifica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731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05058A (zh
Inventor
长谷川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3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 B60G2204/4308Protecting guards, e.g. for rigid axle damage prot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整流装置。提供一种通过简单构造抑制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的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具有:整流部件(100),其相对悬架装置(30)的组成部件(31)而设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向下方侧突出,所述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车体下面部(11)突出而配置,同时下端部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倾斜配置;其中,整流部件的下缘部(101)比组成部件更向下方侧突出,同时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向与组成部件的下端部相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Description

整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汽车等车辆的车体下部的整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简单构造抑制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的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等汽车中,为了对行驶时在车体下部形成的气流(行驶风)进行整流、降低空气阻力、或形成负压(下压力)并提高行驶稳定性,而提出了设置各种整流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为了降低空气阻力而用前防护板覆盖发动机室的前侧下面,并使规定形状的突起向下方突出。
专利文献2记载,通过使在车辆平面图中前方侧缩窄的八字形的整流部件从底板下面突出,在其后方侧的地板下中央部形成负压区。
专利文献3记载,通过在上方分隔配置的驱动装置,来驱动设置在前轮前部等的对行驶时的气流进行整流的可动式空气平衡部件。
专利文献4记载,将在车体地板下具有翼型的多个整流稳向板(フィン)分隔配置在车宽方向。
专利文献5记载,使从车体地板下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稳向板与方向盘的转向动作联动并绕垂直轴转动。
专利文献6记载,为了兼顾下压力的产生和空气阻力的降低,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分散配置的多个整流稳向板的后方侧,形成截面为三角状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突出部。
专利文献7记载,为了抑制来自发动机室内的气流和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的干扰、兼顾空气动力性能和冷却性能,而在底板通道前部设置导向部件。
专利文献8记载,在后部车辆地板面上设置具有翼型厚度、较薄地形成侧部的整流稳向板,在其左右设置垂直副翼。
专利文献9记载,在设置于车体前部下面的发动机的防护板上,形成向下方突出的整流板,同时在整流板的后方侧设置孔部。
专利文献10、11记载,在前轮的前方侧,设置向下方突出并具有在平面图中向前方侧突出的部位的导流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018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6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2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90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24874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1-57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1-23571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2-24582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3-010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专利第5516724号
专利文献11:日本专利第5522254号
近年来发现,在车体下面部的特定部位附近,周期性的压力变动会导致车体振动发生。
这种空气动力导致的振动,其原因认为是例如沿着车辆地板面流动的气流在从底板向下方突出的后悬架的悬架臂(下拉杆)剥离,变为伴随频率较低的压力变动的湍流,该湍流在车辆后方侧再度接近底板。
当这种湍流干扰在车体中央部流动的主流、在车体后端部附近形成压力以例如几Hz左右的低频变动的区域时,将变成对车体的起振力,并激发车辆的俯仰振动(ピッチング振動)。
对此,也考虑用整流用罩覆盖车体后部地板面实现整流,但这种情况下必须设置大尺寸的整流部件,有可能会增加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构造抑制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的整流装置。
本发明利用以下解决方案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是一种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整流部件,其相对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而设置在车辆后方侧,且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向下方侧突出,所述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车体下面部突出而配置,同时下端部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倾斜配置,其中,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比所述组成部件更向下方侧突出,同时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向与所述组成部件的下端部相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由此,能够遍及组成部件在车宽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将因行驶风以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为起点剥离而发生的湍流从车体上切实地剥离,进而通过将其压力变动设为高频率,可以防止湍流与主流干涉并随着低频率的压力变动对车体反复附着和剥离、给车体施加振动而激发车体振动。
由此,能够抑制在凹凸路面行驶时等的俯仰振动,改善乘坐舒适度。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是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整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为支撑后轮的后悬架装置的下拉杆。
由此,能够将以下拉杆为起点而发生的低频湍流从车体上剥离,防止在车体后部再次附着而在俯仰方向对车体施加振动,可以切实获得上述效果。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是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整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所述下拉杆的下端部实质平行的形式倾斜。
由此,能够遍及下拉杆全长而实质均等地获得上述效果。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是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整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件在比所述悬架装置更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上固定于车体;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在车辆为通常行驶时的车高时,配置为比所述组成部件的所述下端部更向下方侧突出。
由此,可以在车辆普通行驶时切实地获得上述效果。
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是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整流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件固定于所述组成部件。
由此,即使在装载状态变化、旋转、不平地面行驶等导致悬架装置跳动的情况下,也能将整流部件的下缘部一直维持在组成部件的下方,可以切实获得上述效果。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通过简单构造抑制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的整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整流装置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车体下部的图;
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部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参考例的车辆的车体下部及行驶风的行为的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 FW 前轮
RW 后轮 H 壳体
10 车体 11 底板
12 备用轮胎底盘
20 后副架 21 前梁
22 后梁 23 侧梁
30 后悬架装置 31 下拉杆
32 上拉杆 33 后拉杆
34 趾部控制拉杆 35 减振弹簧单元
36 稳定装置
40 驱动力传递装置 41 传动轴
42 差动器 43 驱动轴
50 排气装置 51 排气管
52 消音器
100 挡板 101 下缘部
102、103 侧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在后悬架的下拉杆的后方设置下缘部向下拉杆的下方侧突出且大致沿下拉杆的倾斜而倾斜形成的整流部件,解决了提供通过简单构造抑制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的整流装置这一课题。
实施例1
下面,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整流装置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整流装置,例如,设置在乘用车等汽车的车体下部。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实施例1的整流装置的车辆的车体下部的图。
图1是从垂直方向下方侧看到车体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部剖视图。
车辆1为具有左右一对的前轮FW、后轮RW的四轮乘用车。
车体10具有作为下面部的底板11。
底板11在轮轴距间去除底板通道等的凹凸,实质性地形成为平面状,构成容纳乘员等的车室(室)的地板面部。
底板11的后部形成有备用轮胎底盘12。
备用轮胎底盘12为了收纳备用轮胎等,使车体后部的后备箱地板面向下方突出而构成。
在车体10后部的地板下侧设置有后副架20、后悬架装置30、驱动力传递装置40、排气装置50等。
后副架20设置在左右后轮RW之间,是安装有后悬架装置30和驱动力传递装置40的差动器42等的井字状的结构部件。
后副架20具有通过将钢板冲压部件集成焊接而分别形成为中空梁状的前梁21、后梁22、侧梁23等而形成。
前梁21、后梁22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同时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配置。
侧梁23连接前梁21、后梁22的侧端部附近的区域间隔,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侧梁23在车宽方向隔开设置一对。
后副架20通过分别设置在前梁21、后梁22的两端部的防振用圆筒橡胶衬套,与车体10的下部联接。
后悬架装置30相对于后副架20,在规定的悬架冲程内可相对位移地支撑壳体H,所述壳体H可旋转地支撑后轮RW。
后悬架装置30为双横臂式悬架,其具有下拉杆31、上拉杆32、后拉杆33、趾部控制拉杆(トーコントロールリンク)34、减振弹簧单元35、稳定装置36等而构成。
下拉杆31、上拉杆32、后拉杆33、趾部控制拉杆34为两端部分别相对后副架20及壳体H可摇动地连结的悬架臂(拉杆)。
下拉杆31及上拉杆32大致沿车宽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配置。
下拉杆31横跨后副架20的侧梁23的后端部附近的下部和壳体H的后端部附近的下部之间而设置。
上拉杆32横跨后副架20的侧梁23的上部和壳体H的上部之间而设置。
下拉杆31及上拉杆32具有协作主要进行后轮RW的外倾方向定位的功能。
如图3所示,下拉杆31的下端部(下缘部)以车宽方向外侧(后轮RW侧)的端部相对车宽方向内侧(后副架20侧)的端部变低的形式,相对车宽方向(水平方向)倾斜配置。
另外,下拉杆31的下端部在车辆普通行驶时(以在普通装载状态下在平坦路面上以一定速度行驶的情况为例),与比后副架20更靠前方侧的底板11相比更向下方突出而配置。
后拉杆33横跨后副架20的前梁21的侧端部和壳体H的前方下部之间而配置。
后拉杆33被倾斜配置,使得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且使得成为壳体H侧的后端部相对于成为后副架20侧的前端部变成车宽方向外侧和下侧。
后拉杆33具有主要进行后轮RW的前后方向定位的功能。
趾部控制拉杆34横跨后副架20的侧梁23的前端部附近和壳体H的前部之间而设置。
趾部控制拉杆34大致沿车宽方向配置。
趾部控制拉杆34具有主要进行后轮RW的趾部方向定位的功能。
减振弹簧单元35是将产生对应伸缩速度的衰减力的油压式减振器(缓冲器)的一部分插入实质上同轴配置的螺旋弹簧的内径侧并单元化的部件。
如图3所示,减振弹簧单元35的伸缩方向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
减振弹簧单元3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通过防振用橡胶支架,分别与车体10和下拉杆31连接。
稳定装置36通过稳定器杆连接左右的下拉杆31而构成,所述稳定器杆由弹簧钢形成的线材形成。
当左右的下拉杆31的冲程量不同时,稳定装置36通过产生向复原方向(左右的下拉杆31的冲程量相等的方向)的反作用力,来提高旋转时的侧倾刚度。
驱动力传递装置40将从搭载于车体前部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经由未图示的传动装置输出的驱动力传递到左右的后轮RW。
驱动力传递装置40具有传动轴41、差动器42、驱动轴43等而构成。
传动轴41是将从传动装置传递的驱动力传递到差动器42的旋转轴。
传动轴41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收纳在使隔室下部的底板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凹陷而形成的底板通道内。
差动器42将从传动轴41输入的驱动力传递至左右的驱动轴43。
差动器42具有最终减速机构、吸收左右后轮RW的转速差的差动机构等。
驱动轴43是从差动器42向左右的后轮RW的轮毂部传递动力的旋转轴。
驱动轴43在两端部设置有容许后悬架装置30的冲程的等速接头。
排气装置50排出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废气。
排气装置50具有排气管51、消音器52等而构成。
排气管51从搭载于车体前部的发送机通过底板通道内延伸至车体后部,经由后副架20的下方与消音器52连接。
消音器52是设置在排气管51的后端部附近的消声器。
消音器52在备用轮胎底盘12的侧方悬挂于底板11的下方。
另外,车体10设置有作为整流装置的挡板(フラップ)100。
挡板100为在后悬架装置30的车辆后方侧从车体10的底板11向下方呈屏风状突出的平板状部件。
挡板100具有将行驶风干扰下拉杆31而产生的湍流从车体10上剥离的功能。
挡板100大致沿与垂直方向及车宽方向平行的平面延伸。
挡板100设置为左右一对,分别配置在后悬架装置30的左右的下拉杆31的后方侧。
如图2所示,在从车体下部看的平面图中,挡板100相对于下拉杆31的后缘部,通过后悬架装置30的动作上不可避开地设置的空隙而邻接,实质上平行地配置。
如图3所示,在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时,挡板100的下缘部101横跨车宽方向的全长,配置为比下拉杆31的下端部更向下方突出。
下缘部101以与下拉杆31的下端部的倾斜实质相同的方向、角度倾斜形成。
挡板1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部102与后轮RW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相邻配置。
挡板10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缘部103在车宽方向的位置配置与下拉杆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部位。
下面,将上述实施例1的效果与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参考例进行对比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参考例及后述的实施例2中,对与上述实施例1实质上共同的部位附带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除了将整流装置即挡板100从具有实施例1的整流装置的车辆上除去以外,参考例的车辆具有实质上相同的构成。
在参考例的车辆中,伴随行驶而在车辆周围流动的气流(行驶风),表示以下说明的动作。
首先,在流速较快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区域中,沿着底板11的下面流动的气流,形成以后副架20、差动器40、排气管50等为起点的作为湍流而剥离的气流F1。
在气流F1的内部及周围,压力以规定周期变动。
另一方面,在流速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部较慢的侧部的区域(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相当于下拉杆31附近的区域)中,沿着底板11的下面流动的气流,形成以下拉杆31为起点的作为湍流而剥离的气流F2。
在气流F2的周围,压力以规定周期变动。
在此,气流F2的流速相对于气流F1较慢,且压力变动的频率也有所降低。
在参考例的情况下,以下拉杆31为起点产生的流速慢且具有低频率变动的气流F2,被气流较快的主流即气流F1牵引而干扰,形成以低频率表示较大压力变动的湍流。
这种湍流在备用轮胎底盘12的下面等反复从车体上剥离和重新附着在车体上,对车体10作用例如1~4Hz左右的激振力。
结果会导致车体10产生俯仰方向的振动,降低乘坐舒适度。
对此,根据实施例1,通过在下拉杆31的后方侧设置下缘部101比后悬架装置30的下拉杆31更向下方突出且与下拉杆31实质上平行而倾斜的挡板100,可以将以下拉杆31为起点产生的湍流从车体10上切实地剥离,防止湍流对车体反复附着与剥离并对车体施加振动而发生车体振动。
实施例2
下面,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整流装置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
实施例2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挡板100固定于后悬架装置30的下拉杆31,而非像实施例1那样固定于车体10侧。
挡板100的下缘部101配置为使得,与下拉杆31的下端部的位置关系和实施例1的整流装置中的在车辆1的通常行驶时的实质上相同。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例2,除了与上述实施例1的效果实质上相同的效果之外,即使在装载状态变化、旋转、不平地面行驶等导致后悬架装置30跳动的情况下,也能将挡板100的下缘部101一直维持在下拉杆31的下端部的下方。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可以有各种变形和变更,这些变形和变更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车体、悬架装置、整流装置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车体形状和悬架的形式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实施例中整流部件为左右分割设置,但也可以使用在车宽方向连接的一体型的整流部件。
(2)实施例的整流装置设置在后轮用的悬架装置的后方侧,但本发明的整流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前轮用悬架装置的后方侧。
(3)挡板并不限于固定在车体或悬架的构成部件上的构成,也可以设为利用促动器驱动的可动式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实现以下的构成:辨别车速和路面状态,只在空气动力导致的车体振动明显的区域使挡板突出,在除此以外的区域则使其退避以降低空气阻力。

Claims (4)

1.一种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流部件,其相对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而设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大致沿与垂直方向及车宽方向平行的平面延伸并在垂直方向向下方侧突出,所述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车体下面部突出而配置,同时所述组成部件的下端部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倾斜配置,
其中,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比所述组成部件更向下方侧突出,同时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向与所述组成部件的下端部相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所述整流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部与后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相邻配置,
所述悬架装置的组成部件为支撑后轮的后悬架装置的下拉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所述下拉杆的下端部实质平行的形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在比所述悬架装置更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上固定于车体;
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缘部在车辆为通常行驶时的车高时,配置为比所述组成部件的所述下端部更向下方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固定于所述组成部件。
CN201610173110.7A 2015-03-26 2016-03-24 整流装置 Active CN106005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4602 2015-03-26
JP2015064602A JP6096822B2 (ja) 2015-03-26 2015-03-26 整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5058A CN106005058A (zh) 2016-10-12
CN106005058B true CN106005058B (zh) 2018-08-24

Family

ID=56889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73110.7A Active CN106005058B (zh) 2015-03-26 2016-03-24 整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40290B2 (zh)
JP (1) JP6096822B2 (zh)
CN (1) CN106005058B (zh)
DE (1) DE1020161048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4878B2 (ja) * 2016-10-05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整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10991A1 (de) * 1981-03-20 1982-05-27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personen- oder kombinationskraftwagen
DE3807274A1 (de) * 1988-03-05 1989-09-14 Porsche Ag Vierradlenkeinrichtung fuer kraftfahrzeuge
CN101804774A (zh) * 2009-02-17 2010-08-18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车辆的再生阻尼装置
CN104364096A (zh) * 2012-06-14 2015-02-18 戴姆勒股份公司 车轮悬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8676U (zh) * 1989-02-17 1990-08-29
DE4214912A1 (de) * 1992-05-05 1993-11-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uftleitvorrichtung
JPH06171554A (ja) 1992-12-07 1994-06-21 Ace Denken:Kk 自動車
DE19546064C1 (de) * 1995-12-09 1997-05-28 Porsche Ag Luftleitvorrichtung
US6196620B1 (en) * 1999-03-19 2001-03-06 William H. Haraway, Jr. Aerodynamically responsive vehicular undercarriage safety spoiler system
JP3853108B2 (ja) 1999-07-02 2006-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カバー
JP4227003B2 (ja) 2003-03-24 2009-02-18 幸典 加藤 自動車の床下整流構造
EP1559594B1 (en) * 2004-01-30 2010-08-25 Honda Motor Co., Ltd. Drive shaft protector for a saddle ride type all-terrain vehicle
JP2006076441A (ja) * 2004-09-09 2006-03-2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JP4701885B2 (ja) 2005-07-12 2011-06-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可動エアバランス装置
US7654544B2 (en) * 2005-11-02 2010-02-02 Chrysler Group Llc Air deflector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JP5067104B2 (ja) 2007-10-03 2012-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2009234331A (ja) * 2008-03-26 2009-10-15 Mazda Motor Corp 車輪の外側側面を覆うホイールカバー装置
JP2009248746A (ja) 2008-04-07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力制御装置
JP5233927B2 (ja) 2009-09-11 2013-07-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5560863B2 (ja) * 2010-04-08 2014-07-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床下構造
WO2011126085A1 (ja) 2010-04-08 2011-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WO2011126069A1 (ja) 2010-04-08 2011-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JP5598077B2 (ja) 2010-05-10 2014-10-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アンダフロア構造
JP5235220B2 (ja) 2011-01-18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気整流カバー
JP5621710B2 (ja) 2011-05-25 2014-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2245955A (ja) * 2011-05-31 2012-12-1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懸架装置
JP2013010472A (ja) 2011-06-30 2013-01-17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下部構造
DE102011056319A1 (de) * 2011-12-13 2013-06-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DE102013219211A1 (de) * 2013-09-24 2015-03-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Verkleidungsteil einer Radachse und Baugruppe mit einem Unterboden-Verkleidungsteil
DE102013225083A1 (de) * 2013-12-06 2015-06-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verkleidung für ein zweispuriges Kraftfahrzeug sowie zweispuriges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Unterbodenverkleidung
DE102014014834A1 (de) * 2014-10-07 2016-04-07 Audi Ag Fahrwerkslenker mit einer Luftleit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10991A1 (de) * 1981-03-20 1982-05-27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personen- oder kombinationskraftwagen
DE3807274A1 (de) * 1988-03-05 1989-09-14 Porsche Ag Vierradlenkeinrichtung fuer kraftfahrzeuge
CN101804774A (zh) * 2009-02-17 2010-08-18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车辆的再生阻尼装置
CN104364096A (zh) * 2012-06-14 2015-02-18 戴姆勒股份公司 车轮悬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5058A (zh) 2016-10-12
US20160280288A1 (en) 2016-09-29
DE102016104827A1 (de) 2016-09-29
JP6096822B2 (ja) 2017-03-15
US9840290B2 (en) 2017-12-12
JP2016182900A (ja) 2016-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7171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の構造
CN103129617B (zh)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CN105128620A (zh) 一种汽车用电机后置式连杆整体式后桥悬架
RU2619147C2 (ru) Подвеска задних колес и мотор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107429772A (zh) 用于重型车辆的车轴/悬架系统的阻尼空气弹簧和减震器的组合
CN106394219A (zh) 多用途车辆的动力单元的安装结构和采用其的多用途车辆
CN106476561A (zh) 一种汽车用防侧倾稳定装置、悬架系统及汽车
JP2005529022A (ja) 独立フロント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このようなフロント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を装備した車、およびスプリングサスペンションを生産する方法
CN106005058B (zh) 整流装置
JP4808481B2 (ja) 自動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構造
CN102923202B (zh) 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
JP5872962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9050187B (zh) 商用车、独立悬架结构及悬架支撑臂
CN106005059B (zh) 整流装置
CN202294136U (zh) 汽车的非独立悬架系统和汽车
JP201000630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8198032U (zh) 用于车辆的后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370874A (zh) 一种气囊空气悬挂后车桥
JPH11263248A (ja) キ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US20190031010A1 (en) Powertrain mou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04526695U (zh) 用于车辆的独立悬挂、用于车辆的后轴模块以及车辆
CN114801631B (zh) 一种用于主动稳定杆系统的舒适性控制方法
CN206201840U (zh) 一体式承载座
KR102039979B1 (ko) 차량 진동 저감 시스템
JPH1142917A (ja) 車両用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