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2863A -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2863A
CN105392863A CN201480040127.4A CN201480040127A CN105392863A CN 105392863 A CN105392863 A CN 105392863A CN 201480040127 A CN201480040127 A CN 201480040127A CN 105392863 A CN105392863 A CN 105392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mpound
atom
represen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01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2863B (zh
Inventor
佐佐田敏明
安立诚
横家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92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2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2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28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4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5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5Metal complexes of the platinum group, i.e. Os, Ir, Pt, Ru, Rh or P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组合物,其包含: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Description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等发光元件由于高发光效率、低电压驱动等特性,能够适宜用于显示器等用途,近年来受到关注。作为用于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材料,例如提出了包含下述所示的蓝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绿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和红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专利文献1)。需要说明的是,该蓝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该绿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和该红色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是不具有树枝状基团(dendron)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使用上述组合物制造的发光元件其亮度寿命并不充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亮度寿命优异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有用的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该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其包含: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第二,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其包含: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的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
第三,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其还含有包含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
[式中,ArY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第四,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其还含有式(H-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H1和ArH2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nH1和nH2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者1。在存在多个n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存在的多个n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3表示0以上的整数。
LH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C(RH11)2]nH11-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L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11表示1以上且10以下的整数。RH11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H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LH2表示-N(-LH21-RH21)-所示的基团。存在多个LH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LH21表示单键、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RH21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第五,本发明提供使用上述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对于亮度寿命优异的发光元件的制造而言有用的组合物。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使用该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共通术语的说明>
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共通使用的术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指以下的意思。
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i-Pr表示异丙基、n-Bu表示正丁基、t-Bu表示叔丁基。
在本说明书中,氢原子可以为氘原子。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具有分子量分布、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1×103~1×108的聚合物。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包含的结构单元合计为100摩尔%。
高分子化合物可以为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为其它形态。
对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末端基团而言,若聚合活性基团原样残留,则在将高分子化合物用于制造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发光特性、亮度寿命有可能下降,因而优选为稳定的基团。作为该末端基团,优选与主链共轭键合的基团,可以举出经由碳-碳键与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键合的基团。
“低分子化合物”是指没有分子量分布、分子量为1×104以下的化合物。
“结构单元”是指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存在的一个以上的单元。
“烷基”可以为直链、支链和环状的任一种。直链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50、优选为3~30、更优选为4~20。支链和环状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3~50、优选为3~30、更优选为4~20。
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烷基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2-乙基丁基、正己基、环己基、正庚基、环己基甲基、环己基乙基、正辛基、2-乙基己基、3-正丙基庚基、正癸基、3,7-二甲基辛基、2-乙基辛基、2-正己基癸基、正十二烷基等无取代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全氟丁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3-苯丙基、3-(4-甲基苯基)丙基、3-(3,5-二正己基苯基)丙基、6-乙氧基己基等取代烷基。
“芳基”是指从芳香族烃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一个氢原子后余下的原子团。芳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6~60、优选为6~20、更优选为6~10。
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芳基例如可以举出苯基、1-萘基、2-萘基、1-蒽基、2-蒽基、9-蒽基、1-芘基、2-芘基、4-芘基、2-芴基、3-芴基、4-芴基、2-苯基苯基、3-苯基苯基、4-苯基苯基、以及这些基团中的氢原子被烷基、烷氧基、芳基、氟原子等取代后的基团。
“烷氧基”可以为直链、支链和环状中的任一种。直链的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1~40、优选为4~10。支链和环状的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3~40、优选为4~10。
烷氧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烷氧基例如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正己氧基、环己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2-乙基己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3,7-二甲基辛氧基、月桂氧基。
“芳氧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6~60、优选为7~48。
芳氧基可以具有取代基,芳氧基例如可以举出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1-蒽氧基、9-蒽氧基、1-芘氧基、以及这些基团中的氢原子被烷基、烷氧基、氟原子等取代后的基团。
“p价的杂环基”(p表示1以上的整数)是指从杂环式化合物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或杂原子直接键合的氢原子当中p个氢原子后余下的原子团。p价的杂环基之中,优选从芳香族杂环式化合物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或杂原子直接键合的氢原子当中p个氢原子后余下的原子团、即“p价的芳香族杂环基”。
“芳香族杂环式化合物”是指噁二唑、噻二唑、噻唑、噁唑、噻吩、吡咯、磷杂环戊二烯、呋喃、吡啶、吡嗪、嘧啶、三嗪、哒嗪、喹啉、异喹啉、咔唑、二苯并噻咯、二苯并磷杂环戊二烯等杂环自身表现芳香族性的化合物,以及吩噁嗪、吩噻嗪、二苯并硼杂环戊二烯、二苯并噻咯、苯并吡喃等杂环自身并不显示芳香族性、在杂环上稠合有芳环的化合物。
一价杂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2~60、优选为4~20。
一价杂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例如可以举出噻吩基、吡咯基、呋喃基、吡啶基、哌啶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嘧啶基、三嗪基、以及这些基团中的氢原子被烷基、烷氧基等取代后的基团。
“卤原子”表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
“氨基”可以具有取代基,氨基优选为取代氨基。作为氨基具有的取代基,优选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
作为取代氨基,例如可以举出二烷基氨基和二芳基氨基。
作为氨基,例如可以举出二甲氨基、二乙氨基、二苯基氨基、双(4-甲基苯基)氨基、双(4-叔丁基苯基)氨基、双(3,5-二叔丁基苯基)氨基。
“烯基”是指,在碳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的上述烷基中,将相邻的任意的2个碳原子间的直接键合置换为双键而表示的基团。烯基可以是直链或者支链中的任一种。直链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2~30、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0。支链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3~30、优选为4~20、更优选为5~10。
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烯基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3-戊烯基、4-戊烯基、1-己烯基、5-己烯基、7-辛烯基、1-甲基乙烯基、以及这些基团具有取代基的基团。
“炔基”是指,在碳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的上述烷基中,将相邻的任意两个碳原子间的直接键合置换为三键而表示的基团。炔基可以为直链或者支链中的任一种。炔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通常为2~20、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0。支链的炔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通常为4~30、优选为4~20、更优选为5~10。
炔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炔基例如可以举出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2-丁炔基、3-丁炔基、3-戊炔基、4-戊炔基、1-己烯基、5-己烯基、以及这些基团具有取代基的基团。
“亚芳基”是指从芳香族烃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两个氢原子后余下的原子团。亚芳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6~60、优选为6~30、更优选为6~18。
亚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亚芳基例如可以举出亚苯基、萘二基、蒽二基、菲二基、二氢菲二基、并四苯二基、芴二基、芘二基、苝二基、二基、以及这些基团具有取代基的基团,优选为式(A-1)~式(A-20)所示的基团。亚芳基包括多个这些基团键合成的基团。
[式中,R和Ra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存在的多个R和Ra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a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二价杂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通常为2~60、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5。
二价杂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二价杂环基例如可以举出从吡啶、二氮杂苯、三嗪、氮杂萘、二氮杂萘、咔唑、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咯、吩噁嗪、吩噻嗪、吖啶、二氢吖啶、呋喃、噻吩、唑、二唑、三唑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或杂原子直接键合的氢原子当中两个氢原子后的二价基团,优选为式(A-21)~式(A-54)所示的基团。二价杂环基包括多个这些基团键合成的基团。
[式中,R和R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交联基团”是能够通过供于加热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自由基反应等而生成新的键的基团,优选为式(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或者(B-17)所示的基团。
[式中,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取代基”表示卤原子、氰基、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烷氧基、芳氧基、氨基、取代氨基、烯基、炔基或者交联基团。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是指表现出磷光发光性的化合物,优选为表现出来自三重态激发态的发光的金属络合物。该表现出来自三重态激发态的发光的金属络合物具有中心金属原子和配体。
作为中心金属原子,例示出:为原子序数40以上的原子且在络合物具有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能够引起单重态状态与三重态状态间的系间窜越的金属原子。作为该金属原子,例示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和铂原子。
作为配体,例示出:在与中心金属原子之间形成选自配位键和共价键中的至少一种键的、中性或阴离子性的单齿配体、或者中性或阴离子性的多齿配体。作为中心金属原子与配体之间的键,例示出金属-氮键、金属-碳键、金属-氧键、金属-磷键、金属-硫键和金属-卤键。多齿配体通常是指2齿以上且6齿以下的配体。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能够从Aldrich、LuminescenceTechnologyCorp.、AmericanDyeSource等获得。
另外,作为上述以外的获得方法,也能够通过在“JournalofAmericanChemicalSociety,Vol.107,1431-1432(1985)”、“JournalofAmericanChemicalSociety,Vol.106,6647-6653(1984)”、国际公开第2011/024761号、国际公开第2002/44189号、日本特开2006-188673号公报等文献中记载的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
磷光性发光化合物的发光谱的最大峰可以如下测定:使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溶于二甲苯、甲苯、氯仿、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制备稀溶液(1×10-6~1×10-3重量(wt)%左右),在室温测定该稀溶液的PL谱,由此进行评价。作为使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溶解的有机溶剂,优选二甲苯。
<树枝状基团>
“树枝状基团”是指,以原子或者环作为分支点的具有规则的树枝状支链结构的基团。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具有树枝状基团作为局部结构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有时称作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国际公开第02/067343号、日本特开2003-231692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3/079736号、国际公开第2006/097717号等文献中记载的结构。
作为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
[式中,
mDA1、mDA2和mDA3各自独立地表示0以上的整数。
GDA1表示氮原子、芳香族烃基或者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DA1、ArDA2和ArDA3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ArDA1、ArDA2和ArDA3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TDA2和TDA3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中,
mDA1、mDA2、mDA3、mDA4、mDA5、mDA6和mDA7各自独立地表示0以上的整数。
GDA1、GDA2和GDA3各自独立地表示氮原子、芳香族烃基或者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TDA4、TDA5、TDA6和TDA7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mDA1、mDA2、mDA3、mDA4、mDA5、mDA6和mDA7通常为10以下的整数、优选为5以下的整数、更优选为0或者1、进一步优选为0。
优选mDA2和mDA3为相同的整数。
优选mDA4、mDA5、mDA6和mDA7为相同的整数。
更优选mDA2、mDA3、mDA4、mDA5、mDA6和mDA7为相同的整数,进一步优选mDA1、mDA2、mDA3、mDA4、mDA5、mDA6和mDA7为相同的整数。
GDA1、GDA2和GDA3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优选为从苯环、吡啶环、嘧啶环、三嗪环或者咔唑环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或者氮原子直接键合的三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GDA1、GDA2和GDA3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
GDA1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更优选为式(GDA-11)~(GDA-16)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GDA-11)、(GDA-14)或者(GDA-15)所示的基团。
[式中,
*1、*2和*3各自表示与ArDA1、ArDA2和ArDA3的键。
RDA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RDA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GDA2更优选为式(GDA-21)~(GDA-26)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GDA-21)、(GDA-24)或者(GDA-25)所示的基团。
GDA3更优选为式(GDA-31)~(GDA-36)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GDA-31)、(GDA-34)或者(GDA-35)所示的基团。
[式中,
*2、*4和*5各自表示与ArDA2、ArDA4和ArDA5的键。
RD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
*3、*6和*7各自表示与ArDA3、ArDA6和ArDA7的键。
RD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DA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烷氧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优选GDA2和GDA3相同,更优选GDA1、GDA2和GDA3相同。
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优选为亚苯基、芴二基、咔唑二基、二苯并呋喃二基、吡啶二基、嘧啶二基或者三嗪二基,更优选为亚苯基、芴二基或者咔唑二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或者烷氧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进一步优选为式(ArDA-1)~(ArDA-3)所示的基团。
[式中,
RD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DB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RDB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DB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
优选ArDA2和ArDA3相同。
优选ArDA4、ArDA5、ArDA6和ArDA7相同。
更优选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相同,进一步优选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相同。
TDA2、TDA3、TDA4、TDA5、TDA6和TDA7优选为式(TDA-1)~(TDA-3)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TDA-1)或者(TDA-3)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TDA-1)所示的基团。
[式中,RDA和RDB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优选TDA2和TDA3相同。
优选TDA4、TDA5、TDA6和TDA7相同。
式(Dend-A)所示的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4)所示的基团。
[式中,
RD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p1、Rp2和Rp3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烷氧基或者卤原子。在Rp1和Rp2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p1表示0~5的整数,np2表示0~3的整数,np3表示0或者1。存在的多个np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式(Dend-B)所示的基团优选为式(Dend-B1)~(Dend-B3)所示的基团。
[式中,Rp1、Rp2、Rp3、np1、np2和np3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np1优选为0或者1,更优选为1。np2优选为0或者1,更优选为0。np3优选为0。
Rp1、Rp2和Rp3优选为烷基。
作为树枝状基团,例示出式(Dend-A-1)~(Dend-A-20)和(Dend-B-1)~(Dend-B-8)所示的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18)和(Dend-B-1)~(Dend-B-8)所示的基团。
[表1]
[表2]
[表3]
[式中,*1、*2和*3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p表示氢原子、烷基或者烷氧基。存在的多个Rp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p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作为Rp所示的烷基,优选为甲基、叔丁基、正己基、2-乙基己基或者式(Rp-1)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叔丁基或者式(Rp-1)所示的基团。作为Rp所示的烷氧基,优选为2-乙基己氧基。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为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优选为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1表示1以上的整数,n2表示0以上的整数,n1+n2为2或者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1+n2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1+n2为2。
E1和E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但是,E1和E2中至少之一为碳原子。
环R1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1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1为碳原子。
环R2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2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2为碳原子。
环R1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与环R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环R1和环R2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在环R1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环R2具有吸电子基团。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构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E1和E2优选为碳原子。
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加优异,因而M优选为铱原子或者铂原子,更优选为铱原子。
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1优选为2或者3,更优选为3。
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1优选为2。
环R1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4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具有2个以上且3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五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具有1个以上且2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进一步优选为吡啶环、嘧啶环、二唑环或者三唑环,特别优选为二唑环或者三唑环,尤其优选咪唑环或者三唑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环R2优选为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进一步优选为苯环、萘环、菲环、吡啶环、二氮杂苯环或者三嗪环,特别优选为苯环、吡啶环或者嘧啶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选自环R1和环R2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是指,在存在的多个环当中,与构成至少一个环的碳原子或者杂原子直接键合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树枝状基团取代。例如,在式(1)中,在环R1和环R2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即n1为2或者3的情况),在存在的多个环R1和存在的多个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即可。
环R1和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通常为1个以上且5个以下,为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容易合成,优选为1个以上且3个以下,更优选为1个或者2个,进一步优选为1个。
在环R1和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与环R1和/或环R2键合的ArDA1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更优选为式(ArDA-1)所示的基团。
在环R1和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0的情况,与环R1和/或环R2键合的GDA1优选为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苯环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三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更优选为式(GDA-11)或者(GDA-12)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GDA-11)所示的基团。
作为在环R1和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4)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Dend-A1)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Dend-A1)所示的基团。
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通常为1个以上且15个以下,为了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容易合成,优选为1个以上且9个以下,更优选为2个以上且6个以下。
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通常为1个以上且9个以下,为了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容易合成,优选为1个以上且6个以下,更优选为2个以上且4个以下。
在环R1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环R2具有的吸电子基团的个数通常为1个以上且10个以下,为了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容易合成,优选为2个以上且5个以下,更优选为2个或者3个。
作为“吸电子基团”,例如可以举出-C(=X11)-R11所示的基团、卤原子、具有卤原子作为取代基的烷基、氰基以及硝基,优选为氟原子、具有氟原子作为取代基的烷基、或者氰基,更优选为氟原子或者具有氟原子作为取代基的烷基。
R11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烷氧基、芳氧基或者取代氨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X11表示=N-R12所示的基团、氧原子或者硫原子,优选为氧原子。
R12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具有卤原子作为取代基的烷基”是指,烷基具有的氢原子当中至少一个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基团。作为卤原子,优选为氟原子。
作为具有氟原子的烷基,例如可以举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全氟丁基、全氟己基和全氟辛基,优选为三氟甲基。
作为环R1和环R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烷氧基或者芳氧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进一步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在环R1和环R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作为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所示的配体。
[式中,*表示与M或者后述的M1键合的部位。]
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可以为下述所示的配体。但是,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与用后缀n1定义其数量的配体是不同的。
[式中,
*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L1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L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L2表示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L1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氟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L2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n1、n2和A1-G1-A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M1表示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E1A、E2A、E3A、E4A、E2B、E3B、E4B和E5B各自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者碳原子。在E1A、E2A、E3A、E4A、E2B、E3B、E4B和E5B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E2A、E3A和E4A为氮原子的情况下,R2A、R3A和R4A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在E2B、E3B、E4B和E5B为氮原子的情况下,R2B、R3B、R4B和R5B不存在。
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A与R3A、R3A与R4A、R2A与R2B、R2B与R3B、R3B与R4B、以及、R4B与R5B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R2A、R3A、R4A、R2B、R3B、R4B和R5B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
环R1A表示由氮原子、E1A、E2A、E3A和E4A构成的三唑环或者二唑环。
环R1B表示由两个碳原子、E2B、E3B、E4B和E5B构成的苯环、吡啶环或者嘧啶环。]
M1优选为铱原子。
在环R1A为三唑环的情况下,优选E2A、E3A和E4A当中任两个为氮原子,更优选E2A和E3A为氮原子。
在环R1A为二唑环的情况下,优选E2A或者E3A为氮原子,更优选E2A为氮原子。
环R1A优选为三唑环。
在E2A为氮原子且R2A存在的情况下,R2A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E2A为碳原子的情况下,R2A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E3A为氮原子且R3A存在的情况下,R3A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E3A为碳原子的情况下,R3A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E4A为氮原子且R4A存在的情况下,R3A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E4A为碳原子的情况下,R4A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在环R1B为吡啶环的情况下,优选E3B、E4B和E5B当中任一个为氮原子,更优选E3B为氮原子。
在环R1B为二氮杂苯环的情况下,更优选E3B、E4B和E5B当中任两个为氮原子,进一步优选E3B和E5B为氮原子。
环R1B优选为苯环。
R2B、R3B、R4B和R5B优选为氢原子、烷氧基、烷基、芳基、一价杂环基或者氟原子,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选自R2A、R3A、R4A、R2B、R3B、R4B和R5B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在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即n1为2或者3的情况),存在的多个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当中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即可。
优选R2A、R3A、R4A、R3B和R4B当中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更优选R2A、R3A、R3B和R4B当中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
R5B优选为氢原子。
式(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与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同样。
在环R1A和环R1B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0的情况下,与环R1A和/或环R1B键合的GDA1优选为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苯环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三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更优选为式(GDA-11)或者(GDA-12)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GDA-11)所示的基团。
在环R1A和环R1B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与环R1A和/或环R1B键合的ArDA1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更优选为式(ArDA-1)所示的基团。
作为环R1A和环R1B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4)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Dend-A1)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Dend-A1)所示的基团。
式(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1-A1)~(1-A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为式(1-A1)~(1-A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式(1-A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1、R2A、R3A、R4A、R2B、R3B、R4B、R5B、n1和n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n1A为2或者3,在M1为铱的情况下,n1A为3,在M1为铂的情况下,n1A为2。]
作为式(1-A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1-A1-1)~(1-A1-2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1-A1-1)~(1-A1-17)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4]
[表5]
作为式(1-A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1-A2-1)~(1-A2-15)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6]
作为式(1-A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1-A3-1)~(1-A3-19)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7]
[表8]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例如可以举出式(1-A1-1)~(1-A1-22)、式(1-A2-1)~(1-A2-15)、式(1-A3-1)~(1-A3-19)和式(1-A-1)~(1-A-4)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1-A1-1)~(1-A1-17)、式(1-A2-1)~(1-A2-15)和式(1-A-1)~(1-A-4)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为式(1-A1-1)~(1-A1-15)或者式(1-A2-1)~(1-A2-1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式(1-A1-1)~(1-A1-15)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为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优选为500nm以上且630nm以下。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优选为式(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3表示1以上的整数,n4表示0以上的整数,n3+n4为2或者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2。
E4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
环R3表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3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环R4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4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4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4为碳原子。
环R3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与环R4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环R3和环R4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形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E4优选为碳原子。
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优异,因而M优选为铱原子或者铂原子,更优选为铱原子。
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优选为2或者3,更优选为3。
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4优选为2。
环R3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具有的取代基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取代基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作为环R3,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4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2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进一步优选为吡啶环、二氮杂苯环、喹啉环或者异喹啉环,特别优选为吡啶环、喹啉环或者异喹啉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环R4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具有的取代基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取代基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作为环R4,优选为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苯环、萘环、菲环、吡啶环、二氮杂苯环、吡咯环、呋喃环或者噻吩环,进一步优选为苯环或者萘环,特别优选为苯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选自环R3和环R4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是指,存在的多个环当中与构成至少一个环的碳原子或者杂原子直接键合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树枝状基团取代。例如,在式(2)中存在多个环R3和环R4的情况下(即n3为2或者3的情况),存在的多个环R3和存在的多个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即可。
环R3和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与前述的环R1和环R2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同样。
在环R3和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1以上的整数的情况下,与环R3和/或环R4键合的ArDA1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更优选为式(ArDA-1)所示的基团。
在环R3和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0的情况下,与环R3和/或环R4键合的GDA1优选为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苯环或三嗪环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三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更优选为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苯环除去与构成环的碳原子直接键合的三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
在环R3和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且mDA1为0的情况下,与环R3和/或环R4键合的GDA1优选为式(GDA-11)或者(GDA-14)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GDA-11)所示的基团。
作为环R3和环R4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的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3)、(Dend-B1)或者(Dend-B3)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Dend-A1)、(Dend-A3)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Dend-A1)或者(Dend-A3)所示的基团。
式(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与前述的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具有的树枝状基团的个数的优选范围同样。
环R3和环R4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与前述的环R1和环R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同样。
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的定义和例与前述的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中的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的定义和例同样。但是,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与利用后缀n3定义其数量的配体不同。
式(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1)~(2-A5)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为式(2-A1)、(2-A2)或者(2-A5)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1、A1-G1-A2、n3和n4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1C与R2C、R2C与R3C、R3C与R4C、R4C与R5C、R5C与R6C、R6C与R7C、以及、R7C与R8C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
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优选为氢原子、烷氧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选自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在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即n3为2或者3的情况),存在的多个R1C、R2C、R3C、R4C、R5C、R6C、R7C和R8C当中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即可。
作为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3)、(Dend-B1)或者(Dend-B3)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Dend-A1)、(Dend-A3)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Dend-A1)或者(Dend-A3)所示的基团。
R1C、R4C、R5C和R8C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2C、R3C、R6C和R7C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优选选自R2C、R3C、R6C和R7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更优选为R2C或者R6C为树枝状基团。
式(2-A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M1、A1-G1-A2、n3、n4、R2C、R3C、R6C和R7C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2-A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2-A1-A1)~式(2-A1-A27)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1-A1)~式(2-A1-A20)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9]
[表10]
[表11]
[式中,
M1、A1-G1-A2、n3和n4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或者树枝状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9C与R10C、R10C与R11C、R11C与R12C、R12C与R13C、R13C与R14C、R14C与R15C、R15C与R16C、R16C与R17C、和、R17C与R18C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其中,选自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
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优选为氢原子、烷氧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选自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在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即n3为2或者3的情况),存在的多个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当中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即可。
作为树枝状基团,优选为式(Dend-A1)、(Dend-A3)、(Dend-B1)或者(Dend-B3)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Dend-A1)或者(Dend-B1)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Dend-A1)所示的基团。
R9C、R10C、R11C、R12C、R13C和R14C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15C、R16C、R17C和R18C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优选为树枝状基团。
优选选自R15C、R16C、R17C和R18C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更优选R16C或者R17C为树枝状基团,进一步优选R16C为树枝状基团。
作为式(2-A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2-A2-1)~式(2-A2-1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2-1)~式(2-A2-8)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12]
[表13]
[式中,M1、A1-G1-A2、n3、n4、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2-A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2-A3-1)~式(2-A3-1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3-1)~式(2-A3-8)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14]
[表15]
[式中,M1、A1-G1-A2、n3、n4、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2-A4)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2-A4-1)~式(2-A4-1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4-1)~式(2-A4-8)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16]
[表17]
[式中,
M1、A1-G1-A2、R1C、R2C、R3C、R4C、R5C、R6C、R7C、R8C、R9C、R10C、R11C、R12C、R13C、R14C、R15C、R16C、R17C和R18C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n3A和n4各自独立地表示1以上的整数,n3A+n4A为2或者3。在M1为铱原子的情况下,n3A+n4A为3,在M1为铂原子的情况下,n3A+n4A为2。]
作为式(2-A5)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5-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作为式(2-A5-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2-A5-A1)~式(2-A5-A10)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2-A5-A1)~式(2-A5-A6)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18]
[表19]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是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优选为500nm以上且630nm以下。
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优选为式(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3表示1以上的整数,n4表示0以上的整数,n3+n4为2或者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2。
E4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
环R5表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5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环R6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6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在环R6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4为碳原子。
环R5具有的取代基与环R6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形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E3和E4优选为碳原子。
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加优异,因而M优选为铱原子或者铂原子,更优选为铱原子。
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优选为2或者3,更优选为3。
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4优选为2。
环R5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具有的取代基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取代基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作为环R5,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4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具有1个以上且2个以下的氮原子作为构成原子的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进一步优选为吡啶环、二氮杂苯环、喹啉环或者异喹啉环,特别优选为吡啶环、喹啉环或者异喹啉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环R6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具有的取代基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取代基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作为环R6,优选为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更优选为苯环、萘环、芴环、菲环、二氢菲环、吡啶环、二氮杂苯环、吡咯环、呋喃环或者噻吩环,进一步优选为苯环、萘环或者芴环,特别优选为苯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
环R5和环R6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与前述的环R3和环R4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同样。
由于式(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的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优异,因而优选环R5和环R6当中至少一个环具有烷基或者芳基作为取代基。
式(3)中,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的定义和例与前述的式(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中的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的定义和例同样。但是,A1-G1-A2所示的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与利用后缀n3定义其数量的配体不同。
式(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式(3-A1)~(3-A4)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更优选为式(3-A1)或者(3-A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1和n1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1D、R2D、R3D、R4D、R5D、R6D、R7D和R8D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1D、R2D、R3D、R4D、R5D、R6D、R7D和R8D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1D与R2D、R2D与R3D、R3D与R4D、R4D与R5D、R5D与R6D、R6D与R7D、以及、R7D与R8D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R1D、R2D、R3D、R4D、R5D、R6D、R7D和R8D优选为氢原子、烷氧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可以为前述的树枝状基团。
R1D、R4D、R5D和R8D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2D、R3D、R6D和R7D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优选选自R1D、R2D、R3D、R4D、R5D、R6D、R7D和R8D中的至少一个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更优选选自R2D、R3D、R6D和R7D中的至少一个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式(3-A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3-A1-1)~式(3-A1-1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20]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
M1和n1A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9D与R10D、R10D与R11D、R11D与R12D、R12D与R13D、R13D与R14D、R14D与R15D、R15D与R16D、R16D与R17D、和、R17D与R18D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优选为氢原子、烷氧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和一价杂环基,可以为前述的树枝状基团。
R9D、R10D、R11D、R12D、R13D和R14D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15D、R16D、R17D和R18D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优选选自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中的至少一个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更优选选自R15D、R16D、R17D和R18D中的至少一个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进一步优选选自R16D和R17D中的至少一个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式(3-A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3-A2-1)~式(3-A2-1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21]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M1、n1A、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3-A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3-A3-1)~式(3-A3-1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22]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M1、n1A、R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D、R17D和R18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3-A4)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式(3-A4-1)~式(3-A4-1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表23]
[式中,Rp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组合物>
本发明的组合物是包含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组合物。另外,本发明的组合物为包含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单独一种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另外,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单独一种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可以为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通过调整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的含量与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含量之间的比例,能够调整发光色,也能够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
另外,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通过调整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的含量与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含量之间的比例,能够调整发光色,也能够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
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可以通过测定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度来求出色度坐标(CIE色度坐标)由此进行确认。白色的发光色是指,例如色度坐标的X为0.25~0.55的范围内且色度坐标的Y为0.25~0.55的范围内,优选为色度坐标的X为0.28~0.45的范围内且色度坐标的Y为0.28~0.45的范围内。
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在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的含量设为100重量份的情况下,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含量优选为0.01~50重量份、更优选为0.05~3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1~1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0.5~5重量份。
另外,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的含量设为100重量份的情况下,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含量优选为0.01~50重量份、更优选为0.05~3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1~1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0.5~5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情况下,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两种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不同,其差异优选为10nm以上、更优选为3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上、特别优选为80nm以上。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且至少两种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不同的情况下,对于这两种当中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长波长侧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的含量而言,若将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短波长侧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设为100重量份,则通常为1~10000重量份,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色再现性优异,因而优选为10~1000重量份、更优选为20~200重量份。
另外,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但从调整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尤其将发光色调整为白色)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两种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不同,该差异优选为10nm以上、更优选为3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nm以上、特别优选为80nm以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且至少两种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不同的情况下,对于这两种当中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长波长侧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含量而言,若将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短波长侧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设为100重量份,则通常为1~10000重量份,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色再现性优异,因而优选为10~1000重量份、更优选为20~200重量份。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含有选自空穴传输材料、空穴注入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发光材料(与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不同)、抗氧化剂和溶剂中的至少一种的材料。
[主体材料]
本发明的组合物通过进一步含有具有选自空穴注入性、空穴传输性、电子注入性和电子传输性中的至少一个功能的主体材料,由此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变得更优异。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主体材料可以含有单独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进一步含有主体材料的情况下,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以及主体材料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主体材料的含量通常为1~99重量份、优选为10~90重量份、更优选为20~8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0~70重量份。
由于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加优异,主体材料具有的最低激发三重态状态(T1)优选为与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具有的最低激发三重态状态(T1)同等的能级、或者、更高的能级。
作为主体材料,从利用溶液涂布工艺制作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能够溶解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溶剂中显示出溶解性的主体材料。
主体材料被分类为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
[低分子主体]
作为用于主体材料的低分子化合物(以下也称为“低分子主体”),可以举出4,4’-双(咔唑-9-基)联苯(CBP)和1,3-双(咔唑-9-基)苯(mcP)等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1,1-双[4-[N,N-二(对甲苯基)氨基]苯基]环己烷(TAPC)、4,4’-双[N-(间甲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TPD)和N,N’-二(1-萘基)-N,N'-二苯基联苯胺(NPB)等具有三芳基胺骨架的化合物;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等具有菲咯啉骨架的化合物;三苯基三嗪等具有三芳基三嗪骨架的化合物;对双(三苯基甲硅烷基)苯(UGH2)和4,4’-双(三苯基甲硅烷基)联苯(BSB)等有机硅化合物;1,3,5-三(N-苯基苯并咪唑-2-基)苯(TPBI)、3-(联苯-4-基)-5-(4-叔丁基苯基)-4-苯基-4H-1,2,4-三唑(t-Bu-TAZ)和2-(联苯-4-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PBD)等具有唑骨架的化合物;以及组合这些骨架而得的化合物。作为该组合骨架而得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等具有咔唑骨架和三芳基胺骨架的化合物。
低分子主体优选为式(H-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H1和ArH2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nH1和nH2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者1。在存在多个n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存在的多个n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3表示0以上的整数。
LH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C(RH11)2]nH11-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L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11表示1以上且10以下的整数。RH11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H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LH2表示-N(-LH21-RH21)-所示的基团。在存在多个LH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LH21表示单键、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RH21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H1和ArH2优选为苯基、芴基、螺双芴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嗪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噻吩基、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噻吩基、呋喃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吡咯基、吲哚基、氮杂吲哚基、咔唑基、氮杂咔唑基、二氮杂咔唑基、吩噁嗪基或者吩噻嗪基,更优选为苯基、螺双芴基、吡啶基、嘧啶基、三嗪基、二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呋喃基、咔唑基或者氮杂咔唑基,进一步优选为苯基、吡啶基、咔唑基或者氮杂咔唑基,特别优选为上述式(TDA-1)或者(TDA-3)所示的基团,尤其优选为上述式(TDA-3)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H1和ArH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卤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者烷氧基,进一步优选为烷基,这些基团还可以具有取代基。
nH1优选为1。nH2优选为0。
nH3通常为0以上且10以下的整数,优选为0以上且5以下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特别优选为1。
nH11优选为1以上且5以下的整数,更优选为1以上且3以下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1。
RH11优选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LH1优选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
LH1优选为式(A-1)~(A-3)、式(A-8)~(A-10)、式(A-21)~(A-26)、式(A-30)~(A-41)或者式(A-44)~(A-54)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A-1)、式(A-2)、式(A-8)、式(A-9)、式(A-21)~(A-24)、式(A-30)~(A-35)或者式(A-49)~(A-54)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A-1)、式(A-2)、式(A-8)、式(A-9)、式(A-22)、式(A-24)、式(A-30)~(A-35)所示的基团,特别优选为式(A-1)、式(A-2)、式(A-8)、式(A-22)、式(A-24)、式(A-30)、式(A-32)或者式(A-34)所示的基团,尤其优选为式(A-1)、式(A-2)、式(A-22)、式(A-24)或者式(A-34)所示的基团。
作为LH1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卤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进一步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还可以具有取代基。
LH21优选为单键或者亚芳基,更优选为单键,该亚芳基可以具有取代基。
LH21所示的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的定义和例与LH1所示的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的定义和例同样。
RH21优选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H21所示的芳基和一价杂环基的定义和例与ArH1和ArH2所示的芳基和一价杂环基的定义和例同样。
RH21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与ArH1和ArH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的定义和例同样。
式(H-1)所示的化合物优选为式(H-2)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ArH1、ArH2、nH3和LH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作为式(H-1)所示的化合物,例示出下述式(H-101)~(H-118)所示的化合物。
作为用于主体材料的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作为后述的空穴传输材料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后述的电子传输材料的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主体]
对于作为主体化合物而优选的高分子化合物(以下也称为“高分子主体”)进行说明。
作为高分子主体,优选为包含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
[式中,ArY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Y1所示的亚芳基,更优选为式(A-1)、式(A-2)、式(A-6)~式(A-10)、式(A-19)或者式(A-20)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A-1)、式(A-2)、式(A-7)、式(A-9)或者式(A-19)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Y1所示的二价杂环基,更优选为式(A-21)~式(A-24)、式(A-30)~式(A-35)、式(A-38)~式(A-41)、式(A-53)或者式(A-54)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A-24)、式(A-30)、式(A-32)、式(A-34)或者式(A-53)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Y1所示的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中的亚芳基和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分别与前述的ArY1所示的亚芳基和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同样。
作为“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例如可以举出下述式所示的基团,这些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中,RXX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XX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Y1所示的基团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还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例如可以举出式(Y-1)~(Y-13)所示的结构单元,从使用包含高分子主体、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式(Y-1)、(Y-2)或者(Y-3)所示的结构单元,从电子传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式(Y-4)~(Y-7)所示的结构单元,从空穴传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式(Y-8)~(Y-10)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Y1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Y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邻的RY1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RY1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Y-1)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Y-1')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Y11表示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Y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Y11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更优选为烷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中,R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XY1表示-C(RY2)2-、-C(RY2)=C(RY2)-或者C(RY2)2-C(RY2)2-所示的基团。RY2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Y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Y2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RY2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在XY1中,-C(RY2)2-所示的基团中的2个RY2的组合优选:双方为烷基、双方为芳基、双方为一价杂环基、或者、一方为烷基另一方为芳基或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一方为烷基另一方为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2个RY2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RY2形成环的情况下,作为-C(RY2)2-所示的基团,优选为式(Y-A1)~(Y-A5)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Y-A4)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在XY1中,-C(RY2)=C(RY2)-所示的基团中的2个RY2的组合优选:双方为烷基、或者、一方为烷基另一方为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在XY1中,-C(RY2)2-C(RY2)2-所示的基团中的4个RY2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存在的多个RY2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RY2形成环的情况下,-C(RY2)2-C(RY2)2-所示的基团优选为式(Y-B1)~(Y-B5)所示的基团、更优选为式(Y-B3)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中,RY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Y-2)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Y-2')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Y1和X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RY1和X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Y-3)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Y-3')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Y11和X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R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RY3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Y3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Y-4)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Y-4')所示的结构单元,式(Y-6)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Y-6')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Y1和RY3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式中,RY1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RY4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RY4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例如可以举出式(Y-101)~(Y-130)所示的由亚芳基构成的结构单元、式(Y-201)~(Y-207)所示的由二价杂环基构成的结构单元、式(Y-301)~(Y-308)所示的由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构成的结构单元。
由于使用包含高分子主体、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优异,因而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中ArY1为亚芳基的结构单元相对于在高分子主体中包含的结构单元的合计量优选为0.5~95摩尔%、更优选为30~90摩尔%。
由于使用包含高分子主体、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电荷传输性优异,因而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中ArY1为二价杂环基、或者、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的结构单元相对于在高分子主体中包含的结构单元的合计量优选为0.5~50摩尔%、更优选为5~30摩尔%。
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在高分子主体中可以仅包含一种,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
由于空穴传输性优异,因而高分子主体优选还包含下述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aX1和aX2各自独立地表示0以上的整数。ArX1和ArX3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ArX2和ArX4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RX1、RX2和RX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由于使用包含高分子主体、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优异,因而aX1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
由于使用包含高分子主体、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更优异,因而aX2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0。
RX1、RX2和RX3优选为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更优选为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X1和ArX3所示的亚芳基,更优选为式(A-1)或者式(A-9)所示的基团、进一步优选为式(A-1)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ArX1和ArX3所示的二价杂环基,更优选为式(A-21)、式(A-22)或者式(A-27)~式(A-46)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X1和ArX3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
作为ArX2和ArX4所示的亚芳基,更优选为式(A-1)、式(A-6)、式(A-7)、式(A-9)~式(A-11)或者式(A-19)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X2和ArX4所示的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与ArX1和ArX3所示的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相同。
ArX2和ArX4所示的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中的亚芳基和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分别与ArX1和ArX3所示的亚芳基和二价杂环基的更优选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同样。
作为ArX2和ArX4所示的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可以举出与式(Y)的ArY1所示的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同样的二价基团。
ArX2和ArX4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
作为ArX1~ArX4和RX1~RX3所示的基团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优选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还可以具有取代基。
作为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X-1)~(X-7)所示的结构单元,更优选为式(X-1)~(X-6)所示的结构单元,进一步优选为式(X-3)~(X-6)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中,RX4和RX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卤原子、一价杂环基或者氰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X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存在的多个RX5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邻的RX5彼此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由于空穴传输性优异,因而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相对于在高分子主体中包含的结构单元的合计量优选为0.1~50摩尔%、更优选为1~4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5~30摩尔%。
作为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例如可以举出式(X1-1)~(X1-19)所示的结构单元,优选为式(X1-1)~(X1-14)所示的结构单元。
在高分子主体中,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可以仅包含一种,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
作为高分子主体,例如可以举出下述[表24]的高分子化合物P-1~P-6。此处,“其它”的结构单元是指除了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以外的结构单元。
[表24]
[表中,p、q、r、s和t表示各结构单元的摩尔比率。p+q+r+s+t=100,并且100≥p+q+r+s≥70。其它结构单元是指除了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式(X)所示的结构单元以外的结构单元。]
高分子主体可以为嵌段共聚物、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为其它形态,但从上述观点出发,优选为将两种以上的原料单体共聚而成的共聚物。
<高分子主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高分子主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高分子主体例如可以通过使选自式(M-Y1)所示的化合物、式(M-Y2)所示的化合物和式(M-X)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合物缩聚来进行制造。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在高分子主体的制造中使用的化合物统称为“原料单体”。
[式中,ArY1、ArX1~ArX4、RX1、RX2、RX3、aX1和aX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ZC1~ZC6各自独立地表示选自由取代基A组和取代基B组构成的组中的基团。]
例如,ZC1、ZC2、ZC5和ZC6为选自取代基A组的基团的情况下,ZC3和ZC4选择选自取代基B组的基团。
例如,ZC1、ZC2、ZC5和ZC6为选自取代基B组的基团的情况下,ZC3和ZC4选择选自取代基A组的基团。
<取代基A组>
为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O-S(=O)2RC1所示的基团。
(式中,RC1表示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取代基B组>
-B(ORC2)2(式中,RC2表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C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连接而与各自所键合的氧原子一起形成环结构。)所示的基团;
-BF3Q'(式中,Q'表示Li、Na、K、Rb或者Cs)所示的基团;
-MgY'(式中,Y'表示氯原子、溴原子或者碘原子)所示的基团;
-ZnY”(式中,Y”表示氯原子、溴原子或者碘原子)所示的基团;和,
-Sn(RC3)3(式中,RC3表示氢原子、烷基或者芳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C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相互连接而与各自所键合的锡原子一起形成环结构)所示的基团。
作为-B(ORC2)2所示的基团,例示出下述式所示的基团。
具有选自取代基A组的基团的化合物和具有选自取代基B组的基团的化合物通过公知的偶联反应进行缩聚,与选自取代基A组的基团和选自取代基B组的基团键合的碳原子彼此发生键合。因此,如果将具有两个选自取代基A组的基团的化合物和具有两个选自取代基B组的基团的化合物供于公知的偶联反应,则通过缩聚可以得到这些化合物的缩聚物。
缩聚通常在催化剂、碱和溶剂的存在下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共存有相转移催化剂地进行。
作为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二氯双(三苯基膦)钯、二氯双(三(邻甲氧基苯基)膦)钯、四(三苯基膦)钯、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乙酸钯等钯络合物;四(三苯基膦)镍、[1,3-双(二苯膦基)丙烷]二氯镍、[双(1,4-环辛二烯)]镍等镍络合物等过渡金属络合物;这些过渡金属络合物进一步具有三苯基膦、三邻甲苯基膦、三叔丁基膦、三环己基膦、二苯基丙基磷、联吡啶基等配体的络合物。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以过渡金属相对于原料单体的摩尔量的合计的量计,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为0.00001~3摩尔当量。
作为碱,例如可以举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氟化钾、氟化铯、磷酸三钾等无机碱;四丁基氟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等有机碱。碱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作为相转移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铵等。相转移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碱的使用量相对于原料单体的合计摩尔量通常为0.001~100摩尔当量。
相转移催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原料单体的合计摩尔量通常为0.001~100摩尔当量。
作为溶剂,例如可以举出甲苯、二甲苯、三甲苯(メシチレン)、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二甲氧基乙烷、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溶剂的使用量通常相对于原料单体的合计100重量份为10~100000重量份。
缩聚的反应温度通常为-100~200℃。缩聚的反应时间通常为1小时以上。
聚合反应的后处理单独或组合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通过分液除去水溶性杂质的方法;将聚合反应后的反应液加入甲醇等低级醇中,过滤所析出的沉淀后使之干燥的方法等。高分子主体的纯度低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重结晶、再沉淀、利用索氏提取器进行的连续提取、柱色谱等通常的方法进行提纯。
含有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以及溶剂的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墨”)适合于使用喷墨印刷法、喷嘴印刷法等印刷法制作发光元件。
墨的粘度根据印刷法的种类进行调整即可,但在适用于喷墨印刷法等溶液经由喷出装置的印刷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喷出时的堵塞和飞行弯曲,优选在25℃为1~20mPa·s。
在墨中包含的溶剂优选为可以将该墨中的固体成分溶解或均匀分散的溶剂。作为溶剂,例如可以举出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氯苯、邻二氯苯等氯系溶剂;四氢呋喃、二氧六环、苯甲醚、4-甲基苯甲醚等醚系溶剂;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正己基苯、环己基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正癸烷、正十二烷、联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系溶剂;丙酮、甲乙酮、环己酮、苯乙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苯酯等酯系溶剂;乙二醇、甘油、1,2-己二醇等多元醇系溶剂;异丙醇、环己醇等醇系溶剂;二甲亚砜等亚砜系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系溶剂。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在墨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溶剂的配合量通常为1000~100000重量份、优选为2000~20000重量份。
[空穴传输材料]
空穴传输材料被分类为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优选高分子化合物,更优选具有交联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咔唑及其衍生物;在侧链或者主链中具有芳香族胺结构的聚亚芳基及其衍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可以是受电子性部位被键合的化合物。作为受电子性部位,例如可以举出富勒烯、四氟四氰基醌二甲烷、四氰基乙烯、三硝基芴酮等,优选为富勒烯。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空穴传输材料的配合量通常为1~400重量份、优选为5~150重量份。
空穴传输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电子传输材料]
电子传输材料被分类为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电子传输材料可以具有交联基团。
作为低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的金属络合物、噁二唑、蒽醌二甲烷、苯醌、萘醌、蒽醌、四氰基蒽醌二甲烷、芴酮、二氰基二苯乙烯和联苯醌、以及这些的衍生物。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聚苯、聚芴、和它们的衍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经金属掺杂。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电子传输材料的配合量通常为1~400重量份、优选为5~150重量份。
电子传输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
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各自被分类为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可以具有交联基团。
作为低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铜酞菁等金属酞菁;碳;钼、钨等金属氧化物;氟化锂、氟化钠、氟化铯、氟化钾等金属氟化物。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苯乙烯撑、聚亚噻吩基亚乙烯基、聚喹啉和聚喹喔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在主链或者侧链包含式(X)所示的基团的聚合物等导电性高分子。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的配合量各自通常为1~400重量份、优选为5~150重量份。
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各自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离子掺杂]
在空穴注入材料或者电子注入材料包含导电性高分子的情况下,导电性高分子的电导率优选为1×10-5S/cm~1×103S/cm。为了将导电性高分子的电导率设为该范围,可以在导电性高分子中掺杂适量的离子。
对于掺杂的离子的种类而言,如果是空穴注入材料则为阴离子,如果是电子注入材料则为阳离子。作为阴离子,例如可以举出聚苯乙烯磺酸离子、烷基苯磺酸离子、樟脑磺酸离子。作为阳离子,例如可以举出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四丁基铵离子。
掺杂的离子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二种以上。
[发光材料]
发光材料(与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不同)被分类为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发光材料可以具有交联基团。
作为低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萘及其衍生物、蒽及其衍生物、苝及其衍生物、以及以铱、铂或者铕为中心金属的三重态发光络合物。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包含亚苯基、萘二基、蒽二基、芴二基、菲二基、二氢菲二基、式(X)所示的基团、咔唑二基、吩噁嗪二基、吩噻嗪二基、蒽二基、芘二基等的高分子化合物。
发光材料可以包含低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优选包含三重态发光络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三重态发光络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所示的金属络合物。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发光材料的含量通常为0.1~400重量份。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溶于与本发明的组合物相同的溶剂,只要是不妨害发光和电荷传输的化合物即可,例如可以举出酚系抗氧化剂、磷系抗氧化剂。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以及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和/或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份时,抗氧化剂的配合量通常为0.001~10重量份。
抗氧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二种以上。
<膜>
膜含有本发明的组合物。
膜包括:通过交联使本发明的组合物在溶剂中不溶化后的不溶化膜。不溶化膜是通过加热、光照射等外部刺激使本发明的组合物交联而得到的膜。不溶化膜实质上不溶于溶剂,因此可以适宜地用于发光元件的层叠化。
用于使膜交联的加热的温度通常为25~300℃,由于使外部量子产率变好而优选为50~250℃、更优选为150~200℃。
用于使膜交联的光照射的光的种类例如为紫外光、近紫外光、可见光。
膜适合作为发光元件中的发光层。
膜可以使用墨通过例如旋涂法、流延法、微凹板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线棒涂布法、浸涂法、喷涂法、丝网印刷法、柔性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印刷法、毛细管涂布法、喷嘴涂布法进行制作。
膜的厚度通常为1nm~10μm。
<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为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发光元件,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可以在分子内或者分子间发生交联,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可以在分子内和分子间发生交联。
作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构成,例如具有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电极、和在该电极间设置的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层。
[层构成]
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得到的层通常为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1种以上的层,优选为发光层。这些层各自包含发光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空穴注入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这些层各自可以将发光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空穴注入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溶于上述的溶剂,制成墨后使用,使用与上述的膜的制作相同的方法进行形成。
发光元件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具有发光层。从空穴注入性和空穴传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本发明的发光元件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具有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从电子注入性和电子传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阴极与发光层之间具有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
作为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的材料,除了本发明的组合物以外,分别可以举出上述的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空穴注入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
空穴传输层的材料、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和发光层的材料在发光元件的制作中分别溶于在与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邻接的层的形成时使用的溶剂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该材料溶于该溶剂,优选该材料具有交联基团。使用具有交联基团的材料形成各层后,使该交联基团交联,由此可以使该层不溶化。
在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作为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等各层的形成方法,在使用低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自粉末的真空蒸镀法、利用自溶液或者熔融状态的成膜进行的方法,在使用高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利用自溶液或者熔融状态的成膜进行的方法。
层叠的层的顺序、数量和厚度考虑外部量子产率和元件寿命进行调整即可。
[基板/电极]
在发光元件中的基板只要是可形成电极并且在形成有机层时不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板即可,例如为由玻璃、塑料、硅等材料构成的基板。不透明基板的情况下,距基板最远的电极优选为透明或者半透明。
作为阳极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半透明的金属,优选为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等导电性化合物;银与钯与铜的复合体(APC);NESA、金、铂、银、铜。
作为阴极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锂、钠、钾、铷、铯、铍、镁、钙、锶、钡、铝、锌、铟等金属;它们当中两种以上的合金;它们当中1种以上与银、铜、锰、钛、钴、镍、钨、锡当中1种以上的合金;以及石墨和石墨层间化合物。作为合金,例如可以举出镁-银合金、镁-铟合金、镁-铝合金、铟-银合金、锂-铝合金、锂-镁合金、锂-铟合金、钙-铝合金。
阳极和阴极各自可以为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
[用途]
为了使用发光元件得到面状的发光,可以以面状的阳极与阴极叠合的方式进行配置。为了得到图案状的发光,有:在面状的发光元件的表面设置图案状的窗的设置掩模的方法;将欲制成非发光部的层形成得极厚从而实质上成为非发光的方法;将阳极或阴极、或者、这两种电极形成为图案状的方法。利用这些中的任一种方法形成图案,以使若干电极可以独立地进行ON/OFF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可得到可以显示数字、文字等的分段型显示装置。为了形成点阵显示装置,可以将阳极和阴极一起按照以条状形成并正交的方式配置。通过分开涂布多个种类的发光色不同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使用滤色器或者荧光转换滤色器的方法,能够进行部分彩色显示、多色显示。点阵显示装置可以无源驱动,也可以与TFT等组合进行有源驱动。这些显示装置可以用于计算机、电视、便携终端等的显示器。面状的发光元件可以适合地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用的面状光源、或者面状的照明用光源。如果使用柔性的基板,则也可以用作曲面状的光源和显示装置。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高分子化合物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和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通过尺寸排阻色谱(SEC)(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LC-10Avp)求出。需要说明的是,SEC的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测定条件]
将进行测定的高分子化合物以约0.05重量%的浓度溶于四氢呋喃,向SEC中注入10μL。使用四氢呋喃作为SEC的流动相,以2.0mL/分钟的流量流动。作为柱,使用PLgelMIXED-B(聚合物实验室公司制)。检测器使用UV-VIS检测器(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SPD-10Avp)。
LC-MS的测定以下述方法进行。
将测定试样以达到约2mg/mL的浓度方式溶于氯仿或者四氢呋喃,向LC-MS(AgilentTechnologies制、商品名:1100LCMSD)中注入约1μL。LC-MS的流动相在使比例变化的同时使用乙腈和四氢呋喃,以0.2mL/分钟的流量流动。柱使用L-column2ODS(3μm)(化学物质评价研究机构制、内径:2.1mm、长度:100mm、粒径3μm)。
NMR的测定以下述的方法进行。
将5~10mg的测定试样溶于约0.5mL的氘代氯仿(CDCl3)、重四氢呋喃(THF-d8)或者氘代二氯甲烷(CD2Cl2),使用NMR装置(瓦里安(Varian,Inc.)制、商品名MERCURY300)、或者、NMR装置(布鲁克(Brukercorporation)制、商品名:AvanceIII600)进行测定。
作为化合物的纯度的指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面积百分数的值。该值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设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LC-20A)中在254nm处的值。此时,测定的化合物以达到0.01~0.2重量%的浓度的方式溶于四氢呋喃或者氯仿,根据浓度向HPLC中注入1~10μL。HPLC的流动相使用乙腈和四氢呋喃,以1mL/分钟的流速在乙腈/四氢呋喃=100/0~0/100(体积比)的梯度分析中流动。柱使用KaseisorbLCODS2000(东京化成工业制)或者具有同等性能的ODS柱。检测器使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SPD-M20A)。
在本实施例中,磷光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通过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株式会公司制、FP-6500)在室温进行测定。将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以约0.8×10-4重量%的浓度溶于二甲苯而成的二甲苯溶液用作试样。作为激发光,使用波长325nm的UV光。
<合成例1>化合物B1的合成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化合物B1a(6.92g、31.5mmol)和丁基酰亚胺酸乙酯盐酸盐(4.95g、32.6mmol),加入氯仿150mL置于氮气气氛下。之后,向其中滴加包含三乙胺(8.0mL、60mmol)的氯仿溶液20mL,在氮气气氛下室温搅拌15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浓缩后悬浮于二氯甲烷,导入分液漏斗中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油层浓缩、干燥,作为无色的液体得到了化合物B1b9.47g。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Cl3):δ(ppm)=8.14(t,1H)、7.93(dd,1H)、7.65-7.63(m,1H)、7.31(t,1H)、4.29(q,2H)、2.36(t,2H)、1.60(td,2H)、1.37(t,3H)0.88(t,3H).
在反应容器内,将化合物B1b(9.0g、30mmol)溶于氯仿100mL后,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氮气气氛。之后,滴加包含甲基肼(1.52g、33mmol)和水0.6mL的氯仿溶液15mL,在氮气气氛下室温搅拌7小时。向所得到的反应液中倒入水100mL,导入分液漏斗中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油层回收、浓缩,通入硅胶柱。使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分离纯化,作为淡黄色液体以产率69%得到了化合物B1c5.8g(21mmol)。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Cl3):δ(ppm)=7.85(d,1H)、7.60(m,2H)、7.37(dd,1H)、3.93(s,3H)、2.72(t,2H)、1.81(m,2H)、1.01(t,3H).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化合物B1c(1.3g、4.6mmol)、3,5-二(4-叔丁基苯基)苯硼酸频哪醇酯(2200mg、4.7mmol)和碳酸钠(1250mg、11.6mmol),加入乙醇5mL、水10mL和甲苯10mL后,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氮气气氛。之后,加入四(三苯基膦)钯(0)(260mg、0.23mmol),再次置于氮气气氛下。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在80℃加热15小时。放置冷却后,注入水、甲苯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油层回收后,通过进行浓缩得到了粗产物。将所得到的粗产物通入硅胶柱,利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分离纯化。作为白色粉末以产率88%得到了化合物B1d2.18g(4.0mmol)。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3)2CO):δ(ppm)=8.19(t,1H)、7.98(dt,1H)、7.93(d,2H)、7.91(t,1H)、7.80(t,1H)、7.77(dt,4H)、7.66(t,1H)、7.54(dt,4H)、4.01(s,3H)、2.63(t,2H)、1.76(td,2H)、1.36(s,18H)、0.98(t,3H).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氯化铱(226mg、0.64mmol)和化合物B1d(760mg、1.4mmol),加入水2mL和2-丁氧基乙醇6mL后,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氮气气氛,加热回流17小时。放置冷却后,倒入水、二氯甲烷,对所得到的油层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油层浓缩、干燥,作为黄褐色固体得到了840mg。在反应容器内称量所得到的黄褐色固体840mg和化合物B1d(1300mg、2.4mmol),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三氟磺酸银(165mg、0.64mmol)。之后,添加二乙二醇二甲酯1.25mL,在氩气气氛下加热回流15小时。放置冷却后,倒入二氯甲烷,对所得到的悬浮液进行抽滤。将所得到的滤液导入分液漏斗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油层回收后,通过进行浓缩得到了粗产物。将所得到的粗产物通入硅胶柱,利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分离纯化。使用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溶剂对所得到的黄色固体进行重结晶,接着使用二氯甲烷和己烷的混合溶剂进行了重结晶。作为黄色粉末以产率73%得到了化合物B1850mg(0.48mmol)。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Cl3):δ(ppm)=7.82(d,3H)、7.75(d,6H)、7.72(d,3H)、7.62(d,12H)、7.48(d,12H)、7.20(dd,3H)、6.87(d,3H)、4.27(s,9H)、2.26(ddd,3H)、1.96(ddd,3H)、1.37(s,54H)、1.05(m,6H)、0.73(t,9H).
化合物B1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75nm。
<合成例2>化合物B2的合成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苯甲酰氯(3mL、26mmol)和丁基酰亚胺酸乙酯盐酸盐(3.9g、26mmol),溶于氯仿300mL后置于氮气气氛下。之后,滴加三乙胺(7.2mL、52mmol)的氯仿溶液25mL,在室温、氮气气氛下进行搅拌。15小时后,将溶剂的氯仿浓缩后悬浮于水200mL中,利用二氯甲烷对其进行了萃取。将所得到的溶液进行减压浓缩,作为淡黄色的液体得到了化合物B2a(5.3g、24mmol)。
在反应容器内,使化合物B2a(5.3g、24mmol)溶于氯仿200mL后置于氮气气氛下。在室温、氮气气氛下向其中滴加了包含甲基肼(1.2mL、26mmol)和水0.5mL的氯仿溶液25mL。滴加后,在室温、氮气气氛下搅拌15小时,加入水100mL使反应停止。向分液漏斗中转移反应液,水洗后,回收油层进行浓缩。将粗产物通入硅胶柱,利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了纯化。将洗脱液浓缩,作为无色的液体以产率60%得到了化合物B2b2.9g。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Cl3):δ(ppm)=7.75(m,3H)、7.66(m,2H)、3.93(s,3H)、2.73(t,2H)、1.82(hex,2H)、1.02(t,3H).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氯化铱(350mg、1.0mmol)和化合物B2b(440mg、2.2mmol),加入2-乙氧基乙醇10mL和水5mL后置于氮气气氛下,加热回流15小时。放置冷却后,将溶剂浓缩,向残渣中加入水和二氯甲烷,对油层进行洗涤。将油层回收,在浓缩干燥后,作为黄色油状物质得到了化合物B2c660mg。
在反应容器内称量化合物B2c(625mg、0.5mmol)和化合物B2b(1.0g、5.0mmol),加入三氟甲磺酸银260mg后将反应体系内用氩气置换。在165℃进行15小时加热反应后进行放置冷却,倒入二氯甲烷15mL。对悬浮液进行抽滤后,通入硅胶柱利用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了分离纯化。作为黄色粉末以产率80%得到了化合物B2(630mg)。以下示出1H-NMR分析的结果。
1H-NMR(400MHz/CDCl3):δ(ppm)=7.50(d,3H)、6.88(t,3H)、6.80(t,3H)、6.63(d,3H)、4.11(s,9H)、2.18(hep,3H)、1.87(hep,3H)、1.38-1.30(m,3H)、1.18-1.10(m,3H)、0.68(t,9H).
化合物B2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50nm。
<合成例3>化合物B3b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氯化铱三水合物(20g)和依据合成例1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B1c(39.7g),进一步加入预先经氩气鼓泡后的乙氧基乙醇(794mL)和预先经氩气鼓泡后的水(265mL),进一步边搅拌边用氩气进行20分钟的鼓泡,由此除去溶存氧。之后,边使用125℃的油浴对其进行加热,边在回流下搅拌22小时,由此得到了反应液。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水(794g),进行剧烈搅拌,通过过滤将析出沉淀作为固体取出,依次利用水(300mL)、己烷(300mL)洗涤所得到的固体,在50℃进行减压干燥,由此作为黄色的粉末得到了化合物B3a(40.6g)。所得到的化合物B3a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8.24%。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B3a(40.6g)、依据合成例1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B1c(95.3g)、二乙二醇二甲醚(567mL)和三氟乙酸银(29.2g),进一步边搅拌边利用氮气进行20分钟的鼓泡,由此除去溶存氧。之后,边使用170℃的油浴对其进行加热边搅拌22小时,由此得到了反应液。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冷却后,通过过滤除去固体,在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水(567g)进行搅拌,通过过滤将析出的沉淀作为固体滤取。对于所得到的固体,利用水(200mL)洗涤1次,进一步,利用甲醇(200mL)洗涤2次,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黄色固体(64.6g、纯度96.2%)。使所得到的黄色固体溶于二氯甲烷,向硅胶柱(硅胶量292g)中通液,将所得到的溶液浓缩,作为黄色的固体得到了包含目标物质的混合物(58.7g、纯度96.3%)。将所得到的混合物通过重结晶(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溶剂)进行纯化,进而通过重结晶(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纯化,由此得到了粗产物(48.7g)。向所得到的粗产物中加入乙酸乙酯(487mL),在加热回流下进行搅拌后,滴加甲醇(487mL),冷却至室温,将由此产生的固体滤取。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洗涤,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3b(48.03g)。所得到的化合物B3b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9.4%。
LCMS(APPI:pos):计算值[C36H39Br3IrN9]=1027.05,测定值[C36H39Br3IrN9+H+]=1028.1
<合成例4>化合物S1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4-叔辛基苯酚(250.00g、Aldrich产品)、N,N-二甲基-4-氨基吡啶(177.64g)和二氯甲烷(3100mL),将其冰冷至5℃。之后,在其中用时45分钟滴加三氟甲磺酸酐(376.06g)。滴加结束后,在冰冷条件下搅拌30分钟,接着,恢复到室温后进一步搅拌1.5小时。在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己烷(3100mL),使用410g的硅胶对该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进一步利用己烷/二氯甲烷(1/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2.5L)洗涤硅胶。将所得到的滤液和洗涤液浓缩,得到了无色油状的化合物S1-a(410.94g)。所得到的化合物S1-a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9.5%以上。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化合物S1-a(410.94g)、双(频那醇合)二硼(338.47g)、乙酸钾(237.83g)、1,4-二氧六环(2600mL)、乙酸钯(4.08g)和三环己基膦(10.19g),进行2小时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并收集滤液,进而利用1,4-二氧六环(2.5L)洗涤过滤物,将所得到的滤液和洗涤液浓缩。使所得到的残渣溶于己烷/二氯甲烷(1/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使用770g的硅胶进行过滤,进一步用己烷/二氯甲烷(1/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2.5L)洗涤硅胶。将所得到的滤液和洗涤液浓缩,在所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甲醇(1500mL),进行30分钟的超声波洗涤。之后,通过将其过滤,得到了化合物S1-b(274.27g)。将滤液和洗涤液浓缩,加入甲醇,进行超声波洗涤,反复进行过滤这样的操作,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1-b(14.29g)。所得到的化合物S1-b的合计的产量为288.56g。
<步骤3>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1,3-二溴苯(102.48g)、化合物S1-b(288.56g)、甲苯(2100mL)、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962.38g)和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II)(3.04g),进行7小时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将水层和有机层分离,收集有机层。向该水层加入甲苯(1L),进一步对有机层进行萃取。合并所得到的有机层,用蒸馏水/饱和食盐水(1.5L/1.5L)的混合水溶液对其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400g的硅胶过滤,进而利用甲苯(2L)对硅胶进行洗涤。将所得到的溶液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溶于己烷。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其进行纯化。利用作为展开溶剂的己烷将杂质溶出后,利用己烷/二氯甲烷(10/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进行了展开。对于所得到的各级分,通过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得到了无色结晶的化合物S1-c(154.08g、HPLC纯度99.1%)、和、粗制的化合物S1-c(38.64g、LC纯度83%)。再次以同样的展开条件对该粗制的化合物S1-c进行柱纯化,减压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化合物S1-c(28.4g、LC纯度99.6%)。所得到的化合物S1-c的合计的产量为182.48g。
<步骤4>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化合物S1-c(182、48g)、双(频那醇合)二硼(112.09g)、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3.23g)、环己烷(2000mL)和双(1,5-环辛二烯)二-μ-甲氧基二铱(I)(3.99g),进行2小时的回流。风冷至室温后,边搅拌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边用时20分钟加入硅胶(220g)。将所得到的悬浮液用440g的硅胶进行过滤,进而用二氯甲烷(2L)洗涤硅胶,将溶液浓缩。在所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甲醇(1100mL)和二氯甲烷(110mL),进行1小时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将其过滤。将所得到的过滤物用甲醇(500mL)进行洗涤,使所得到的固体干燥,得到了化合物S1(220.85g)。
1H-NMR(CDCl3,300MHz):δ(ppm)=8.00(s,2H),7.92(s,1H),7.60(d,J=8.5Hz,4H),7.44(d,J=8.5Hz,4H),1.78(s,4H),1.41(s,12H),1.37(s,12H),0.75(s,18H).
<合成例5>化合物S2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化合物S1(91.49g)、间二溴苯(17.70g)和甲苯(478mL),进行20分钟氮气鼓泡。之后,在其中加入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66mL)和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II)(0.26g),进行6.5小时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从所得到的反应液分离有机层,依次用水(300mL)、饱和食盐水(300mL)洗涤该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将溶剂减压蒸馏掉。使所得到的残渣溶于己烷/氯仿(20/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中,用硅胶柱色谱纯化,通过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在所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甲醇(845mL)和氯仿(56mL),进行30分钟的回流。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过滤所得到的沉淀,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2-a(74.40g)。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化合物S2-a(74.40g)、双(频那醇合)二硼(21.13g)、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609mg)、环己烷(734mL)和双(1,5-环辛二烯)二-μ-甲氧基二铱(I)(752mg),进行了8小时的回流。风冷至室温后,在所得到的反应液中加入硅胶(83.93g),利用硅胶柱色谱(展开溶剂:二氯甲烷/乙腈(100/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进行纯化。之后,将溶剂减压蒸馏掉,使所得到的残渣溶于甲苯(420mL)中,将其加热至50℃。之后,在其中滴加乙腈(839mL),将析出的固体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在己烷/乙腈(1/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中进行30分钟的回流后,冷却至室温后滤取沉淀,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2(68.53g)。
1H-NMR(CDCl3,300MHz):δ(ppm)=8.14(d,J=1.8Hz,2H),8.09(m,1H),7.85(d,J=1.6Hz,4H),7.82(m,2H),7.64(d,J=8.5Hz,8H),7.48(d,J=8.5Hz,8H),1.79(s,8H),1.42(s,24H),1.39(s,12H),0.77(s,36H).
<合成例6>化合物B3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化合物B3b(2.50g)和化合物S2(8.89g),将其在室温溶于四氢呋喃(200mL)。之后,在其中加入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2.51g)和四(三苯基膦)钯(0)(56.1mg),边遮光边进行23小时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倒入蒸馏水(200mL)中,用甲苯(150mL)进行了萃取。依次用蒸馏水(200mL)、饱和食盐水(350mL)洗涤所得到的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进行过滤,将滤液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进行纯化,通过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在所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甲苯(115mL)和乙腈(655mL),边遮光边在50℃进行1小时的加热。之后,将其过滤,在减压下进行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3(7.07g)。
1H-NMR(CD2Cl2,300MHz):δ(ppm)=8.00(m,9H),7.95-7.93(m,15H),7.87(s,6H),7.67(d,24H),7.47(d,24H),7.31(d,3H),6.97(d,3H),4.29(s,9H),2.31-2.21(m,3H),2.02-1.92(m,3H),1.77(s,24H),1.51-1.19(m,78H),0.78-0.71(m,117H).
化合物B3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72nm。
<合成例7>化合物S3-5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S3-1(750g)和乙酸(7.5L),用冰浴进行了冷却。向其中滴加溴(365mL)后,在室温搅拌16小时。之后,加入利用冰浴进行冷却后的离子交换水(15L),搅拌30分钟后,滤取所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依次用10重量%的硫代硫酸钠水溶液(4L)、离子交换水(4L)进行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2(990g、产率94%、白色固体)。
1H-NMR(DMSO-d6,400MHz):δ(ppm)=7.29(d,1H),7.64(dd,1H),7.67-7.69(m,1H),7.83-7.87(m,1H),8.31(dd,1H),8.56(d,1H),8.58(d,1H),11.80(s,1H).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五氯化磷(958g)、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2(1200g)和磷酰氯(7.2L),在95℃搅拌16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减压浓缩后,加入利用冰浴进行冷却后的离子交换水(8.5L),搅拌1小时后,滤取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离子交换水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3(1120g、产率87%)。
1H-NMR(DMSO-d6,400MHz):δ(ppm)=7.91-7.95(m,3H),8.03-8.07(m,1H),8.42(d,1H),8.96(d,1H),9.04(s,1H).
<步骤3>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3(1580g)、4-甲氧基苄基胺(2220g)、N,N-二异丙基乙胺(2.79L)和正丁醇(15L),在135℃搅拌24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了过滤。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甲醇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化合物S3-4(1800g、产率84%)。
1H-NMR(DMSO-d6,400MHz):δ(ppm)=3.70(s,3H),4.77(s,2H),6.87(d,2H),7.38(d,2H),7.47-7.49(m,1H),7.60-7.84(m,3H),8.25-8.29(m,1H),8.42-8.44(m,1H),8.64-8.71(m,2H).
<步骤4>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S3-4(1200g)、三氟乙酸(7.2L)和二氯甲烷(7.2L),在60℃搅拌24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进行了减压浓缩。向其中加入乙酸乙酯(8L),将所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10重量%的硫代硫酸钠水溶液(4L)、离子交换水(4L)进行洗涤后,进行了减压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2-甲氧基-2-甲基丙烷(2L)进行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5(600g、产率72%)。
<合成例8>化合物S3-9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甲氧基甲基)三苯基磷氯化鎓(1730g)和四氢呋喃(5L),冷却至-78℃。向其中加入双(三甲基甲硅烷基)酰胺锂的四氢呋喃溶液(1M、5L)后,升温至0℃。之后,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在0℃搅拌30分钟后,冷却至-78℃。向其中加入溶于四氢呋喃(5L)的化合物S3-6(300g)后,升温至室温,在室温搅拌16小时。向其中加入氯化铵水溶液后,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进行纯化,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7(350g)。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7(700g)、浓盐酸(2.1L)、离子交换水(3.3L)和1,4-二氧六环(2.1L),在100℃搅拌12小时。之后,减压蒸馏掉1,4-二氧六环,将所得到的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进行洗涤,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后,进行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纯化,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8(280g)。
1H-NMR(CDCl3,300MHz):δ(ppm)=2.26(s,6H),2.28(s,3H),3.73(d,2H),6.92(s,2H),9.66(t,1H).
<步骤3>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8(400g)、二氯甲烷(3.3L)和1,4-二氧六环(6.2L)。向其中加入溶于二氯甲烷(3.3L)的溴(127mL),在室温搅拌2小时。向其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水溶液,用二氯甲烷和离子交换水进行了萃取。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化合物S3-9(620g)。
1H-NMR(CDCl3,300MHz):δ(ppm)=2.27(s,3H),2.29(s,6H),5.76(s,1H),6.90(s,2H),9.72(s,1H).
<合成例9>化合物B4的合成
<步骤1>
(粗产物B4a-1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5(702g)、化合物S3-9(620g)和2-丙醇(6.2L),在95℃搅拌24小时。向其中加入碳酸氢钠(430g)和二甘醇二甲醚(6.2L),在140℃搅拌48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0L),搅拌1小时后,滤取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纯化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粗产物B4a-1。
(粗产物B4a-2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5(450g)、依据上述方法合成的化合物S3-9(400g)和2-丙醇(4.0L),在95℃搅拌24小时。向其中加入碳酸氢钠(280g)和二甘醇二甲醚(4.0L),在140℃搅拌48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0L),搅拌1小时后,滤取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纯化,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粗产物B4a-2。
(化合物B4a的合成)
将粗产物B4a-1和粗产物B4a-2混合。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使用甲苯和己烷的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4a(520g)。所得到的化合物B4a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9.5%以上。
1H-NMR(CDCl3,400MHz):δ(ppm)=2.03(s,6H),2.43(s,3H),7.07(s,2H),7.22(d,1H),7.35(dd,1H),7.38(s,1H),7.66-7.74(m,2H),8.33(d,1H),8.58(d,1H),8.76(d,1H).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B4a(10.0g)、化合物S1(16.8g)和甲苯(150mL),进行1小时的氮气鼓泡后,加热至85℃。向其中加入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Pd2(dba)3)(0.11g)和2-二环己基膦-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0.099g)后,进一步加入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70mL),在105℃搅拌24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将所得到的有机层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纯化,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4b(17.6g、产率93%)。所得到的化合物B4b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9.5%以上。
1H-NMR(CDCl3,600MHz):δ(ppm)=8.78(d,1H),8.76(s,1H),8.52(d,1H),7.85(s,1H),7.83(s,2H),7.72-7.67(m,2H),7.64(d,4H),7.60(d,1H),7.49(d,4H),7.44(d,1H),7.40(s,1H),7.09(s,2H),2.44(s,3H),2.08(s,6H),1.81(s,4H),1.43(s,12H),0.78(s,18H).
<步骤3>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B4b(5.10g)、三(2,4-戊二酮酸)铱(III)(Ir(acac)3)(0.708g)和十三烷(1.5mL),在260~280℃搅拌3天。将所得到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二氯甲烷)纯化,由此得到了黄色固体。将所得到的黄色固体使用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后,在50℃进行24小时的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4(2.06g、产率49%)。所得到的化合物B4的基于HPLC的纯度为99.0%。
1H-NMR(CDCl3,600MHz):δ(ppm)=8.77(s,3H),7.82(s,9H),7.80(d(broad),3H),7.63(d,12H),7.53(d,3H),7.48(d,12H),7.24(d,3H),7.21(t,3H),7.16(s(broad),3H),7.03(s,3H),6.99(s,3H),6.85(s,3H),2.39(s,9H),2.10(s,9H),1.90(s,9H),1.80(s,12H),1.42(s,36H),0.77(s,54H).
化合物B4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72nm。
<合成例10>化合物B5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依据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057559号说明书合成的化合物B5a(9.9g)、化合物S1(15g)、2-二环己基膦-2’,6’-二甲氧基联苯(0.11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2g)、20重量%的四乙基铵水溶液(20mL)、甲苯(200mL)和乙醇(50mL),在加热回流下搅拌18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苯进行萃取。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离子交换水进行洗涤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色谱(乙酸乙酯/己烷)纯化,进一步,使用甲苯和乙腈的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5b(17g、产率90%)。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B5b(10g)、氯化铱水合物(2.2g)、2-乙氧基乙醇(120mL)和水(40mL),在加热回流下搅拌14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醇,此时产生了沉淀。将所得到的沉淀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中间体B5(10g、黄色粉末)。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中间体B5(9.5g)、三氟甲磺酸银(31g)、二氯甲烷(100mL)和甲醇(30mL),在室温搅拌一夜。将析出的沉淀过滤后,将所得到的滤液减压浓缩。之后,向其中加入化合物B5b(7.8g)、2,6-二甲基吡啶(6.7mL)和二乙二醇二甲醚(180mL),在加热回流下搅拌一夜。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离子交换水和甲醇的混合溶剂,将析出的沉淀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硅胶色谱(二氯甲烷/己烷)进行纯化,进一步使用甲苯和乙腈的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B5(1.2g、产率6.5%)。
1H-NMR(600MHz、(CD3)2CO-d6)δ(ppm)=8.01-7.97(m,9H),7.91(d,6H),7.81(d,12H),7.59(d,12H),7.25(s,3H),6.92-6.89(m,6H),6.57(t,3H),5.87-5.81(m,6H),2.89-2.86(m,3H),2.52-2.48(m,3H),1.87(s,12H),1.42(s,36H),1.38(d,9H),1.16(d,9H),1.12(d,9H),1.07(d,9H),0.80(54H).
化合物B5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71nm。
化合物B6从LuminescenseTechnology公司购入。
化合物B6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70nm。
<合成例11>化合物G1的合成
化合物G1依据日本特开2006-188673号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
化合物G1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514nm。
<合成例12>化合物G2的合成
在反应容器内加入依据日本特开2005―99481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G2a(20.00g、74.79mmol)和氯化铱三水合物(11.93g、33.83mmol),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用氩气置换。之后,向其中加入2-乙氧基乙醇(180mL)和水(60mL),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流后,在101~102℃进行20小时的回流。放置冷却后,对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将所得到的残渣依次用水(400mL)、甲醇(200mL)、己烷(200mL)进行洗涤后,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G2b(22.49g)。
在反应容器内加入化合物G2b(22.49g、14.79mmol)和化合物G2a(19.77g、73.95mmol),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用氩气置换。之后,向其中加入二甘醇二甲醚(128mL)和三氟甲磺酸银(7.60g、29.58mmol),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流后,在148~150℃搅拌5小时。之后,向其中加入三氟甲磺酸银(7.60g、29.58mmol),进而搅拌12小时。放置冷却后,向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600mL),对产生的沉淀进行过滤。将所得到的沉淀溶于甲苯(500mL)后,进行过滤。将所得到的滤液用硫酸镁干燥后,进行过滤、浓缩,由此将溶剂蒸馏掉。将所得到的残渣溶于由己烷和甲苯构成的混合溶剂(己烷/甲苯=3/1(体积基准)),用硅胶柱色谱纯化,之后,蒸馏掉溶剂。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甲醇(200mL)洗涤后,使之干燥。将所得到的固体使用由甲苯和乙腈构成的混合溶剂(甲苯/乙腈=1.0/4.8(体积基准))进行结晶化,对所得到的结晶进行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洗涤后,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G2(14.30g、14.42mmol)。
1HNMR(300MHz,CDCl3);δ(ppm)=0.88(m,9H)、1.22(m,30H)、1.44(m,6H)、2.35(t,J=7.5Hz,6H)、6.69(m,6H)、6.78(t,J=6.0Hz,3H)、7.47(m,9H)、7.77(d,J=6.0Hz,3H).
LC-MS(APCI,positive)m/z:992([M+H]+)
化合物G2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508nm。
<合成例13>化合物G3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流后,加入依据日本特开2004-531485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G3a(8.00g)、化合物S2(39.83g)和四氢呋喃(640mL),进行20分钟的氮鼓泡。之后,在其中加入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3.22g)和四(三苯基膦)钯(0)(1.244g),进行41小时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在所得到的反应液中加入水(1500mL)和甲苯(1500mL)后将有机层分离,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水(1500mL)洗涤3次。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进行浓缩。使所得到的残渣溶于甲苯/己烷((20/1(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用硅胶柱色谱纯化,在减压下除去溶剂。将所得到的残渣溶于甲苯(350mL),将其加热至50℃。在所得到的溶液中滴加乙腈(700mL),析出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过滤,用甲醇(100mL)进行洗涤。在所得到的固体中加入己烷(350mL)和乙腈(350mL),对其进行30分钟的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将所得到的固体过滤,用乙腈(100mL)进行洗涤。通过使所得到的固体在减压下干燥,由此得到了上述式所示的化合物G3(31.29g)。
1H-NMR(CD2Cl2,300MHz):δ(ppm)=8.16-8.13(m,6H),8.04(m,6H),7.99(m,3H),7.95(s,12H),7.86(m,6H),7.76-7.65(m,30H),7.47(d,24H),7.37(d,3H),7.15(d,3H),7.05-7.00(m,3H),1.77(s,24H),1.37(s,72H),0.72(s,108H).
化合物G3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514nm。
<合成例14>化合物G4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依据日本特开2008-179617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G4a(36.17g)、化合物S1(94.20g)、甲苯(1545mL)、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341.28g)和四(三苯基膦)钯(0)(8.927g),在80℃搅拌4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在所得到的反应液中加入水(1545mL),对有机层进行萃取。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水(1545mL)洗涤2次、用食盐水(1545mL)洗涤1次。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188g的硅胶进行过滤,在减压下将所得到的滤液浓缩。在所得到的残渣中加入甲苯(235g)和甲醇(1174g),在60℃加热30分钟。之后,将其在冰浴下冷却至5℃,使固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固体,用冷甲醇进行洗涤。通过使所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上述式所示的化合物G4b(82.0g)。
<步骤2>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氯化铱三水合物(11.51g)和离子交换水(114mL),加热到50℃使之溶解。在另外的设为氮气气氛下的反应容器中加入化合物G4b(43.80g)、2-乙氧基乙醇(792mL)和离子交换水(57mL),在100℃加热搅拌1小时。之后,在该溶液中缓缓滴加预先准备的氯化铱水溶液(总量)。滴加结束后,在120℃搅拌15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在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甲醇(207g),进行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207g)洗涤4次、用己烷(115g)洗涤1次。将所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中间体G4(42.88g)。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中间体G4(7.61g)、化合物G4b(16.05g)、三氟甲磺酸银(1.63g)和二乙二醇二甲醚(79mL),在160℃搅拌16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在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甲醇(304mL),过滤产生的沉淀。将所得到的沉淀用硅胶柱色谱(己烷/甲苯=4/6.5(体积基准)的混合溶剂)纯化,在减压下除去溶剂。使所得到的残渣(8.05g)溶于二氯甲烷(80mL),在该溶液中加入甲醇(80mL)。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收集,通过使其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G4(6.25g)。
1H-NMR(CD2Cl2,300MHz):δ(ppm)=8.09(m,3H),8.01(s,6H),7.84(m,3H),7.72(d,3H),7.57(m,6H),7.42(d,12H),7.19(d,12H),7.03(d,3H),6.96-6.86(m,6H),1.65(s,12H),1.24(s,36H),0.63(s,54H).
化合物G4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545nm。
<合成例15>化合物R1的合成
化合物R1依据日本特开2006-188673号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
化合物R1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619nm。
<合成例16>化合物R2的合成
化合物R2依据日本特开2011-105701号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
化合物R2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611nm。
<合成例17>化合物R3的合成
化合物R3依据国际公开第2002/44189号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
化合物R3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617nm。
<合成例18>化合物R4的合成
化合物R4依据日本特开2008-179617号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
化合物R4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594nm。
<合成例19>化合物R5的合成
<步骤1>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依据日本特开2011-105701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C4(381mg)、双(频那醇合)二硼(157mg、0.62mmol)、[1,1'-双(二苯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II)二氯甲烷加成物(PdCl2(dppf)·CH2Cl2、20mg、0.024mmol)、乙酸钾(118mg、1.2mmol)和四氢呋喃(13mL),在加热回流下搅拌11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苯(10mL)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己烷/甲苯)进行纯化,得到了包含目标物质的级分。将所得到的级分浓缩,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洗涤后,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红色固体得到了化合物MC5(187mg)。产率为47%。所得到的化合物MC5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9%以上。
MALDI-TOF/MS(positive):m/z=1984[M]+
1H-NMR(300MHz,CDCl3):δ(ppm)=9.25(s,1H),9.09(m,3H),8.89(d,1H),8.53(s,1H),8.36(m,5H),8.27(m,7H),7.86(m,1H),7.81(d,1H),7.76(s,2H),7.64(m,7H),7.42(m,13H),7.14-7.30(m,4H),7.07(t,2H),1.38(s,18H),1.35(s,30H),1.31(s,12H),1.24(s,18H).
<步骤2>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MC5(140mg)、4-溴基三苯胺(51mg)、四(三苯基膦)钯(0)(5.6mg)、四氢呋喃(9mL)和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58mg),在加热回流下搅拌8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苯(10mL)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己烷/甲苯)进行纯化,得到了包含目标物质的级分。将所得到的级分浓缩,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己烷/氯仿)再次纯化,得到了包含目标物质的级分。将所得到的级分浓缩,将所得到的固体用甲醇洗涤后,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红色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R5(130mg)。产率为84%。所得到的化合物R5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0%以上。
MALDI-TOF/MS(positive):m/z=2219[M]+
1H-NMR(600MHz,THF-d8):δ(ppm)=9.49(s,1H),9.33(s,1H),9.26(d,1H),9.23(m,1H),9.03(d,1H),8.70(s,1H),8.60(d,1H),8.56(d,1H),8.43(d,4H),8.39(d,4H),8.22(s,1H),8.19(s,1H),8.08(m,1H),8.07(d,1H),7.85(s,2H),7.73(m,3H),7.69(d,1H),7.66(d,4H),7.60(d,2H),7.58(d,2H),7.51(m,8H),7.47(d,4H),7.32(d,1H),7.24(m,10H),7.15(m,3H),7.09(m,12H),6.98(m,4H),1.42(s,18H),1.36(s,18H),,1.27(s,18H).
化合物R5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615nm。
<合成例20>化合物MC2的合成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依据日本特开2008-179617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R4(38g)、N-溴基琥珀酰亚胺(12.1g)和氯仿(1800mL),在室温搅拌24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在敷有硅胶的过滤器中通液,由此去除固体成分。通过将所得到的滤液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硅胶柱色谱(氯仿/己烷=1/3)进行纯化,得到了包含目标物质的级分。将所得到的级分浓缩,进行3次重结晶(二氯甲烷/己烷),由此纯化,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红色固体得到了化合物MC2(22.1g)。产率为51%。所得到的化合物MC2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4%。
LC/MS(APCI-posi):m/z=1920[M+H]+
1H-NMR(300MHz/CD2Cl2):δ(ppm=)9.31(d,3H),9.26(dd,3H),8.38(d,12H),8.22(d,3H),7.96(d,3H),7.43(d,12H),7.00(dd,3H),6.82(d,3H),1.23(s,54H).
<合成例21>化合物R6的合成
<步骤1>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双(4-叔丁基苯基)胺(98.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3.21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4.06g)、叔丁醇钠(67.3g)和甲苯(665mL),边搅拌边加热至80℃。之后,向其中滴加溶于甲苯(55mL)的溴苯(57.1g),在85℃搅拌4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用甲苯(680mL)稀释后,进行热过滤由此除去固体。在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活性白土(35g)和活性氧化铝(35g),在90℃搅拌1.5小时后,进行热过滤由此除去固体。将所得到的滤液减压浓缩由此除去溶剂,得到了固体。对于所得到的固体,通过进行两次重结晶(己烷/乙醇)进行纯化,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R6a(99g)。产率为79%。所得到的化合物R6a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9%以上。
<步骤2>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氩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R6a(71.5g)、N-碘琥珀酰亚胺(49.5g)和N,N-二甲基甲酰胺(800mL),边搅拌边加热至30℃。之后,向其中滴加三氟乙酸(11.4g),在50℃搅拌4小时。之后,使用冰浴进行冷却,滴加离子交换水(800mL)和10重量%的氯化钠水溶液(200mL),结果得到固体。使所得到的固体溶于甲苯(1L)后,使用离子交换水(800mL)洗涤2次,得到了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在50℃减压干燥一夜后,通过进行重结晶(氯仿/甲醇)由此纯化,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R6b(84g)。产率为87%。所得到的化合物R6b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4%。
<步骤3>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R6b(7.5g)和四氢呋喃(80mL)。之后,向其中滴加溶于四氢呋喃的异丙基氯化镁(2mol/L、15mL),在室温搅拌1小时。之后,使用冰浴进行冷却,加入2-异丙氧基-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戊环(6.4mL),搅拌5分钟。之后,去除冰浴,边缓慢升温至室温边搅拌3小时。之后,使用冰浴再次进行冷却后,使用乙酸乙酯(90mL)和甲苯(30mL)的混合溶剂进行萃取,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15重量%的食盐水(50mL)洗涤2次,得到了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对于所得到的固体,通过进行两次重结晶(氯仿/甲醇)来进行纯化,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白色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R6c(5.5g)。产率为74%。所得到的化合物R6c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5%以上。
TLC/MS(DARTpositive):m/z=484[M+H]+
<步骤4>
将遮光的反应容器内设为氮气气氛后,加入化合物MC2(5.0g)、化合物R6c(4.4g)、四(三苯基膦)钯(0)(360mg)、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0mL)和四氢呋喃(210mL),在加热回流下搅拌24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苯(400mL)和离子交换水(400mL),进行萃取,得到了有机层。对于所得到的有机层,用离子交换水洗涤2次、用5重量%食盐水洗涤1次,得到了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蒸馏掉溶剂,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进行重结晶(甲苯/异丙醇)进行纯化,在50℃减压干燥一夜,由此作为红色固体得到了化合物R6(3.9g)。产率为55%。所得到的化合物R6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检测波长UV254nm)显示出99.5%以上。
1H-NMR(300MHz/CD2Cl2):δ(ppm)=9.41(d,3H),9.21(dd,3H),8.39(d,12H),8.26(d,3H)、7.96(s,3H),7.45~7.38(m,18H),7.27(dd,12H),7.23~7.16(m,6H),6.96(d,18H),1.30(s,54H),1.22(s,54H).
LC/MS(APCIpositive):m/z=2751[M+H]+
化合物R6的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619nm。
<合成例22>化合物M1的合成
在3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依据国际公开第2012/086671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1a(7.4g,10mmol)、2-碘-5-溴间二甲苯(9.3g,30mmol)和四三苯基膦钯(0)(0.23g,0.04mmol),将三口烧瓶内的气体用氩气置换。之后,在室温加入分别预先进行10分钟的氩气鼓泡由此除去溶存氧后的甲苯(60mL)、四氢呋喃(30mL)、叔丁醇(40mL)和离子交换水(20mL),之后,进一步加入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30g,8mmol),在50℃搅拌12小时。在所得到的反应液加入离子交换水和甲苯,在搅拌、静置后,进行了分液。通过无水硫酸钠使所得到的有机层干燥,过滤无机盐。将溶剂从所得到的滤液减压蒸馏掉后,加入乙腈,在70℃搅拌30分钟,冷却至室温,通过过滤提取析出的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通过中压硅胶柱色谱(己烷/氯仿=15/1(v/v(表示体积比。下同。))进行纯化,进一步通过重结晶(氯仿/乙腈=4/7(v/v))进行纯化,进行减压干燥,由此作为白色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M1(4.72g)。产率为55%。另外,所得到的化合物M1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显示出99.99%以上。
1H-NMR(300MHz,CDCl3):δ(ppm)=7.82(d,2H),7.23(m,4H),7.17(s,2H),7.12-7.07(m,6H),6.99-6.95(m,4H),2.52(t,4H),1.95(s,12H),1.59-1.45(m,4H),1.32-1.18(m,12H),0.85(t,6H).
LC/MS(ESI-MS(posi)):850[M]+
<合成例23>化合物M2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用氩气置换后,将4-十二烷基苯甲酸(14.52g)、二氯甲烷(90mL)、亚硫酰氯(6.00g)和N,N’-二甲基甲酰胺(约60mg)在加热回流下搅拌1小时后,加入分子筛(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公司制、30g),通过冰浴冷却至0℃。之后,用时10分钟滴加五氯化锑(14.7g),在0℃搅拌1小时。之后,在相同温度下用时1小时滴加溶于二氯甲烷(60mL)的4-溴-3-甲基苯甲腈(19.6g、100mmol)。之后,在室温搅拌30分钟,在加热回流下搅拌2小时。之后,冷却至-15℃,滴加25重量%的氨水(22g)。之后,在室温搅拌1小时,在室温静置。之后,加入氯仿(500mL),边加热至45℃边搅拌1小时后,通过热过滤除去固体成分,将所得到的滤液用离子交换水(200mL)洗涤4次,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将所得到的固体过滤后,通过将所得到的固体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橙色油状物。对于所得到的橙色油状物,依次进行重结晶(氯仿/乙醇)、中压硅胶柱色谱(己烷/氯仿=96/4(v/v))、重结晶(氯仿/己烷)、重结晶(乙酸乙酯)、重结晶(氯仿/己烷、实施2次)由此纯化,将所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由此作为白色固体得到了作为目标物质的化合物M2(8.42g)。所得到的化合物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显示出99.6%以上。
1H-NMR(300MHz,THF-d8):δ(ppm)=8.63(d,4H),8.43(d,2H),7.73(d,2H),7.40(d,2H),2.76(t,2H),2.55(s,6H),1.71(m,2H),1.31(m,18H),0.90(t,3H).
13C-NMR(75MHz,THF-d8):δ(ppm)=173.7,172.9,150.3,140.2,137.6,135.5,134.6,132.9,131.7,131.0,130.7,129.8,38.0,34.0,33.3,31.8,31.74,31.72,31.71,31.6,31.43,31.41,24.7,24.3,15.6.
<合成例24>化合物M3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氩气气氛后,将依据日本特开2010―189630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3a(41.77g、120mmol)、双(频哪醇)二硼(91.9g、362mmol)、[1,1’-双(二苯膦基)二茂铁]二氯钯(II)的二氯甲烷络合物(1:1)(Pd(dppf)Cl2·CH2Cl2、CAS编号95464-05-4、Sigma-AldrichCo.LLC制、5.096g、6.24mmol)、乙酸钾(70.67g、720mmol)和1,4-二氧六环(市售脱水品、500mL)的混合物边在80℃的油浴进行加热边搅拌约8小时后,用甲苯(500mL)稀释后,向硅藻土和硅胶垫通液,由此除去不溶物,接着,通过蒸馏掉溶剂而得到了固体。在所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甲醇(750mL),充分搅拌后,通过过滤提取固体,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固体(57g)。使所得到的固体溶于己烷,加入活性炭,边在60℃的油浴中进行加热边搅拌1小时后,通过硅藻土过滤除去不溶物,接着,通过蒸馏掉溶剂而得到了白色固体。在所得到的固体中加入甲醇(750mL),边在50℃加热边搅拌1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后,通过过滤提取析出的固体,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M3b(40.59g)。产率为76%。所得到的化合物M3b以HPLC面积百分数值(UV254nm)计显示出99.9%以上。
1H-NMR(300MHz,CDCl3):δ(ppm)=8.75(d,4H),8.68(d,2H),8.06(d,4H),7.39(d,2H),2.73(t,2H),1.71-1.60(m,2H),1.50-1.20(m,42H),0.88(t,3H).
TLC/MS(DART、posi):[M+H]+=730.49
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氩气气氛后,将化合物M3b(25.54g、35mmol)、5-碘-2-溴间二甲苯(32.65g、105mmol)、甲苯(210mL)、叔丁醇(140mL)、四氢呋喃(105mL)、离子交换水(70mL)、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03.1g、140mmol)和四(三苯基膦)钯(0)(2.45g、2.12mmol)的混合物边在设定为40℃的油浴中加热边搅拌40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加入甲苯(140mL)和离子交换水(140mL),通过分液得到了有机层。将所得到的有机层用5重量%的食盐水进行洗涤后,通过无水硫酸镁进行了干燥,通过过滤除去所得到的固体后,通过减压浓缩蒸馏掉溶剂,由此得到了褐色油状物(37g),将所得到的褐色油状物用甲苯稀释后,向硅胶短柱中通液,通过减压浓缩蒸馏掉溶剂由此得到了黄色油状物。将所得到的黄色油状物通过中压硅胶柱色谱(己烷)进行纯化,将包含目标物质的级分减压浓缩后,通过重结晶(甲苯和甲醇的混合溶剂)进行纯化,将所得到的固体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化合物M3(6.15g)。产率为21%。所得到的化合物M3的HPLC面积百分数值显示出99.9%以上。
1H-NMR(300MHz,CD2Cl2):δ(ppm)=8.86(d,J=8.3Hz,4H),8.72(d,J=8.3Hz,2H),7.43(d,J=8.3Hz,2H),7.37(d,J=8.3Hz,4H),7.32(s,4H),2.75(t,J=7.7Hz,2H),2.07(s,12H),1.75-1.66(mult,2H),1.42-1.22(mult,18H),0.88(t,J=6.6Hz,3H).
TLC/MS(DART、posi):[M+H]+=842.27
<合成例25>高分子化合物HTL-1的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HTL-1是使用依据国际公开第2002/045184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4、依据国际公开第2002/045184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5、以及依据国际公开第2011/049241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6依据国际公开第2011/049241号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的。
高分子化合物HTL-1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分别为Mn=8.9×104和Mw=4.2×105
高分子化合物HTL-1是,以从投入原料的量求得的理论值计,由化合物M4衍生的结构单元、由化合物M5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化合物M6衍生的结构单元以50:42.5:7.5的摩尔比构成而成的共聚物。
<合成例26>高分子化合物HTL-2的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HTL-2是,使用依据日本特开2011―174062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7、依据国际公开第2002/045184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8、依据国际公开第2005/049546号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9、和依据日本特开2008-106241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10,依据日本特开2011―174062号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的。
高分子化合物HTL-2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分别为Mn=7.8×104和Mw=2.6×105
高分子化合物HTL-2是,以从投入原料的量求得的理论值计,由化合物M7衍生的结构单元、由化合物M8衍生的结构单元、由化合物M9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化合物M10衍生的结构单元以50:12.5:30:7.5的摩尔比构成而成的共聚物。
<合成例27>高分子化合物HP-1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氮气气氛后,将依据日本特开2010-189630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11(2.4290g)、化合物M1(2.4940g)、化合物M2(1.2936g)和甲苯(94mL)的混合物加热至约80℃后,加入双[三(2-甲氧基苯基)膦]二氯化钯(8.56mg)和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7.2g),在氩气回流下搅拌约9小时。
之后,加入苯硼酸(0.1201g)、双[三(2-甲氧基苯基)膦]二氯化钯(4.30mg)和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7.2g),进而在氩气回流下搅拌约14小时。之后,加入使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1.37g)溶于离子交换水(26mL)而成的溶液,边加热至85℃边搅拌约2小时。将所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3.6重量%盐酸洗涤2次、用2.5重量%氨水洗涤2次、用离子交换水洗涤6次。通过将所得到的有机层滴加至甲醇中使沉淀产生,滤取,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固体。使所得到的固体溶于甲苯,向预先通液进甲苯后的硅胶柱和氧化铝柱通液。通过将所得到的溶液滴加至甲醇使沉淀产生,滤取,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高分子化合物HP-1(3.769g)。高分子化合物HP-1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为Mn=8.2×104、Mw=2.4×105
高分子化合物HP-1是,以根据投入原料的量求出的理论值计,由化合物M11衍生的结构单元、由化合物M1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化合物M2衍生的结构单元以50:30:20的摩尔比构成而成的共聚物。
<合成例28>高分子化合物HP-2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设为氮气气氛后,将化合物M11(1.9934g)、化合物M1(1.7739g)、化合物M3(1.6200g)和甲苯(84mL)的混合物加热至约80℃后,加入双[三(2-甲氧基苯基)膦]二氯化钯(7.11mg)和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4.1g),在氩气回流下搅拌约4小时。之后,加入苯硼酸(0.0985g)、双[三(2-甲氧基苯基)膦]二氯化钯(3.52mg)和20重量%的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4.1g),进而在氩气回流下搅拌约19小时。之后,加入使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1.13g)溶于离子交换水(21mL)而成的溶液,边加热至85℃边搅拌约2小时。将所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3.6重量%盐酸洗涤2次、用2.5重量%氨水洗涤2次、用离子交换水洗涤6次。将所得到的有机层滴加进甲醇由此产生沉淀,滤取,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固体。使所得到的固体溶于甲苯,向预先通液进甲苯后的硅胶柱和氧化铝柱通液。通过将所得到的溶液滴加至甲醇使沉淀产生,滤取,使之干燥,由此得到了高分子化合物HP-2(3.210g)。高分子化合物HP-2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为Mn=9.8×104、Mw=2.7×105
高分子化合物HP-2是,以根据投入原料的量求出的理论值计,由化合物M11衍生的结构单元、由化合物M1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化合物M3衍生的结构单元以50:26:24的摩尔比构成而成的共聚物。
<合成例29>高分子化合物ETL-1的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ETL-1a的合成)
高分子化合物ETL-1a是使用依据日本特开2012-33845号公报所述的方法合成的化合物M12和化合物M13,依据该公报所述的方法进行合成的。
高分子化合物ETL-1a的Mn为5.2×104
高分子化合物ETL-1a是,以根据投入原料的量求出的理论值计,由化合物M12衍生的结构单元和由化合物M13衍生的结构单元以50:50的摩尔比构成而成的共聚物。
(高分子化合物ETL-1的合成)
将反应容器内设为惰性气体气氛后,加入高分子化合物ETL-1a(200mg)、四氢呋喃(20mL)和乙醇(20mL),加热至55℃。向其中加入溶于水(2mL)的氢氧化铯(200mg),在55℃搅拌6小时。之后,冷却至室温后,进行减压浓缩,由此得到了固体。将所得到的固体用水洗涤后,进行减压干燥,由此得到了高分子化合物ETL-1(150mg、淡黄色固体)。根据所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ETL-1的NMR谱,由此确认到来自高分子化合物ETL-1a的乙基酯部位的乙基的信号完全消失。
<实施例D1>发光元件D1的制作和评价
(发光元件D1的制作)
(阳极和空穴注入层的形成)
通过溅射法以45nm的厚度在玻璃基板上设置ITO膜,由此形成了阳极。在该阳极上,通过旋涂法以50nm的厚度将聚噻吩·磺酸系的空穴注入剂AQ-1200(Plextronics公司制)成膜,在大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70℃、15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注入层。
(空穴传输层的形成)
将高分子化合物HTL-1以0.6重量%的浓度溶于二甲苯。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在空穴注入层上通过旋涂法以20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80℃、6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的形成)
以1.2重量%的浓度在二甲苯中溶解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在空穴传输层上通过旋涂法以60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进行130℃、1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发光层。
(阴极的形成)
对于形成发光层的基板,在蒸镀机内,减压至1.0×10-4Pa以下后,作为阴极,在发光层上蒸镀约4nm的氟化钠,接着,在氟化钠层上蒸镀约80nm的铝。蒸镀后使用玻璃基板进行密封,由此制作了发光元件D1。
(发光元件的评价)
通过对发光元件D1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对于电流值,将电流值设定至0.25mA后,以恒电流驱动,测定发光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50%时为止的的所需时间(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5。
发光元件D1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2,0.33)。
<比较例CD1>发光元件CD1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化合物R3=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1。
通过对发光元件CD1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5。
发光元件CD1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4,0.31)。
<比较例CD2>发光元件CD2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2。
对发光元件CD2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5。
发光元件CD2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5,0.31)。
[表25]
<实施例D2>发光元件D2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1=59重量%/40重量%/0.6重量%/0.4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
对发光元件D2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6。
发光元件D2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2,0.44)。
<比较例CD3>发光元件CD3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2/化合物B2/化合物R3=59重量%/40重量%/0.6重量%/0.4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1/化合物B1/化合物R1=59.6重量%/40重量%/0.4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3。
对发光元件CD3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6。
发光元件CD3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5,0.53)。
[表26]
<实施例D3>发光元件D3的制作和评价
(发光元件D3的制作)
(阳极和空穴注入层的形成)
在玻璃基板上通过溅射法以45nm的厚度设置ITO膜,由此形成了阳极。在该阳极上通过旋涂法以35nm的厚度将聚噻吩·磺酸系的空穴注入剂AQ-1200(Plextronics公司制)成膜,在大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70℃、15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注入层。
(空穴传输层的形成)
在二甲苯中以0.7重量%的浓度溶解高分子化合物HTL-2。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在空穴注入层上通过旋涂法以20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80℃、6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的形成)
在二甲苯中以1.7重量%的浓度溶解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通过旋涂法在空穴传输层上以75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进行130℃、1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发光层。
(阴极的形成)
对于形成发光层的基板,在蒸镀机内,减压至1.0×10-4Pa以下后,作为阴极,在发光层上蒸镀约4nm的氟化钠,接着,在氟化钠层上蒸镀约80nm的铝。蒸镀后使用玻璃基板进行密封,由此制作了发光元件D3。
(发光元件的评价)
对发光元件D3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7。
发光元件D3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0,0.36)。
<实施例D4>发光元件D4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1.9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3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4。
对发光元件D4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7。
发光元件D4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3,0.36)。
<实施例D5>发光元件D5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1.95重量%/37.1重量%/0.45重量%/0.5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5。
对发光元件D5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7。
发光元件D5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8,0.38)。
<实施例D6>发光元件D6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1.95重量%/37.7重量%/0.1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6。
对发光元件D6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7。
发光元件D6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0,0.34)。
<实施例D7>发光元件D7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1.95重量%/37.4重量%/0.25重量%/0.4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7。
对发光元件D7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7。
发光元件D7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6,0.36)。
<实施例D8>发光元件D8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9。
对发光元件D8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D8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7,0.38)。
<实施例D9>发光元件D9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9。
对发光元件D9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D9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8,0.39)。
<实施例D10>发光元件D10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3、化合物G3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3/化合物G3/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0。
对发光元件D10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D10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4,0.33)。
<实施例D11>发光元件D11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1。
对发光元件D11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1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6,0.35)。
<实施例D12>发光元件D12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2。
对发光元件D12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2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0,0.34)。
<实施例D13>发光元件D13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5(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5=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3。
对发光元件D13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3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8,0.35)。
<实施例D14>发光元件D14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6(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6=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4。
对发光元件D14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4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8,0.35)。
<实施例D15>发光元件D15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4(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4=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5。
对发光元件D15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5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2,0.37)。
<实施例D16>发光元件D16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4、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4/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6。
对发光元件D16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9。
发光元件D16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8,0.42)。
<比较例CD4>发光元件CD4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1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1/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4。
对发光元件CD4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CD4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9,0.40)。
<比较例CD5>发光元件CD5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2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2/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5。
对发光元件CD5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CD5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7,0.46)。
<比较例CD6>发光元件CD6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1/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3中的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和化合物R2(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1/化合物R2=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3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6。
对发光元件CD6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28。
发光元件CD6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2,0.41)。
[表27]
[表28]
[表29]
<实施例D17>发光元件D17的制作和评价
(发光元件D17的制作)
(阳极和空穴注入层的形成)
在玻璃基板上通过溅射法以45nm的厚度设置ITO膜,由此形成了阳极。在该阳极上通过旋涂法将聚噻吩·磺酸系的空穴注入剂AQ-1200(Plextronics公司制)以35nm的厚度成膜,在大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70℃、15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注入层。
(空穴传输层的形成)
在二甲苯中以0.7重量%的浓度溶解高分子化合物HTL-2。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在空穴注入层上通过旋涂法以20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在加热板上进行180℃、6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空穴传输层。
(发光层的形成)
在甲苯中以1.7重量%的浓度溶解低分子化合物HM-1(LuminescenseTechnology公司制)、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使用所得到的二甲苯溶液,在空穴传输层上通过旋涂法以75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进行130℃、1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发光层。
(电子传输层的形成)
在2,2,3,3,4,4,5,5-八氟-1-戊醇中以0.25重量%的浓度溶解高分子化合物ETL-1。使用所得到的2,2,3,3,4,4,5,5-八氟-1-戊醇溶液,在发光层上通过旋涂法以10nm的厚度成膜,在氮气气氛下进行130℃、10分钟的加热,由此形成了电子传输层。
(阴极的形成)
对于形成电子传输层后的基板,在蒸镀机内,减压至1.0×10-4Pa以下后,作为阴极,在发光层上蒸镀约4nm的氟化钠,接着,在氟化钠层上蒸镀约80nm的铝。蒸镀后使用玻璃基板进行密封,由此制作了发光元件D17。
(发光元件的评价)
对发光元件D17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测定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的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30。
发光元件D17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7,0.43)。
[表30]
<实施例D18>发光元件D18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4、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4/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8。
对发光元件D18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1。
发光元件D18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9,0.35)。
<实施例D19>发光元件D19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4、化合物G4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4/化合物G4/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19。
对发光元件D19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1。
发光元件D19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2,0.37)。
<实施例D20>发光元件D20的制作和评价
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0。
对发光元件D20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1。
发光元件D20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7,0.43)。
<实施例D21>发光元件D21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4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4/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1。
对发光元件D21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1。
发光元件D21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0,0.42)。
<比较例CD7>发光元件CD7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6、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6/化合物G2/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7。
对发光元件CD7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1。
发光元件CD7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5,0.25)。
[表31]
<实施例D22>发光元件D22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2(LuminescenseTechnology公司制)、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2/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2。
对发光元件D22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2。
发光元件D22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7,0.43)。
<比较例CD8>发光元件CD8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2、化合物B6、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低分子化合物HM-2/化合物B6/化合物G2/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8。
对发光元件CD8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85%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2。
发光元件CD8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5,0.25)。
[表32]
<实施例D23>发光元件D23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3。
对发光元件D23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60%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3。
发光元件D23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31,0.34)。
<比较例CD8>发光元件CD8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2、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2/化合物G2/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9。
对发光元件CD9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亮度达到初始亮度的60%为止的时间。结果示于表33。
发光元件CD9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3,0.34)。
[表33]
<实施例D24>发光元件D24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和化合物R1(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1/化合物G4/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D24。
对发光元件D24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了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34。
发光元件D24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27,0.37)。
<比较例CD10>发光元件CD10的制作和评价
使用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2和化合物R3(高分子化合物HP-2/化合物B2/化合物G2/化合物R3=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来代替实施例D17中的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和化合物R1(低分子化合物HM-1/化合物B5/化合物G1/化合物R1=62.05重量%/37.5重量%/0.25重量%/0.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D17同样地进行,制作了发光元件CD10。
对发光元件CD10施加电压,由此观测了EL发光。以电流值0.25mA进行恒电流驱动,测定了亮度半衰期。结果示于表34。
发光元件CD10的1000cd/m2时的色度CIE(x,y)为(0.49,0.39)。
[表3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对于亮度寿命优异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有用的组合物。

Claims (16)

1.一种组合物,其包含:
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
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为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1表示1以上的整数,n2表示0以上的整数,n1+n2为2或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1+n2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1+n2为2,
E1和E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但是E1和E2中的至少一者为碳原子,
环R1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1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1为碳原子,
环R2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2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2为碳原子,
环R1可以具有的取代基与环R2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其中,选自环R1和环R2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在环R1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环R2具有吸电子基团,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构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也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式(1)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为式(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n1、n2和A1-G1-A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M1表示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E1A、E2A、E3A、E4A、E2B、E3B、E4B和E5B各自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者碳原子,在E1A、E2A、E3A、E4A、E2B、E3B、E4B和E5B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E2A、E3A和E4A为氮原子的情况下,R2A、R3A和R4A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在E2B、E3B、E4B和E5B为氮原子的情况下,R2B、R3B、R4B和R5B不存在,
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一价杂环基或者卤原子,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R2A、R3A、R4A、R2B、R3B、R4B和R5B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2A与R3A、R3A与R4A、R2A与R2B、R2B与R3B、R3B与R4B、以及R4B与R5B各自可以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R2A、R3A、R4A、R2B、R3B、R4B和R5B中的至少一个为树枝状基团,
环R1A表示由氮原子、E1A、E2A、E3A和E4A构成的三唑环或者二唑环,
环R1B表示由两个碳原子、E2B、E3B、E4B和E5B构成的苯环、吡啶环或者嘧啶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式(1-A)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为式(1-A1)、(1-A2)或者(1-A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1、R2A、R3A、R4A、R2B、R3B、R4B、R5B、n1和n2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n1A为2或者3,在M1为铱的情况下,n1A为3,在M1为铂的情况下,n1A为2。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为式(2)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
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3表示1以上的整数,n4表示0以上的整数,n3+n4为2或者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2,
E4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
环R3表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3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环R4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4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4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4为碳原子,
环R3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和环R4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但是,选自环R3和环R4中的至少一个环具有树枝状基团,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形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环R3为吡啶环、二氮杂苯环、喹啉环或者异喹啉环。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树枝状基团为式(Dend-A)或者(Dend-B)所示的基团,
式中,
mDA1、mDA2和mDA3各自独立地表示0以上的整数,
GDA1表示氮原子、芳香族烃基或者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DA1、ArDA2和ArDA3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ArDA1、ArDA2和ArDA3存在有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TDA2和TDA3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式(Dend-B)中,
mDA1、mDA2、mDA3、mDA4、mDA5、mDA6和mDA7各自独立地表示0以上的整数,
GDA1、GDA2和GDA3各自独立地表示氮原子、芳香族烃基或者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各自独立地表示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ArDA1、ArDA2、ArDA3、ArDA4、ArDA5、ArDA6和ArDA7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TDA4、TDA5、TDA6和TDA7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式(Dend-A)所示的基团为下述式(Dend-A1)、(Dend-A2)、(Dend-A3)或者(Dend-A4)所示的基团,
式中,
Rp1、Rp2和Rp3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烷氧基或者卤原子,在Rp1和Rp2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DA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D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p1表示0~5的整数,np2表示0~3的整数,np3表示0或者1,存在的多个np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式(Dend-B)所示的基团为下述式(Dend-B1)、(Dend-B2)或者(Dend-B3)所示的基团,
式中,
Rp1、Rp2和Rp3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烷氧基或者卤原子,在Rp1和Rp2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它们各自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p1表示0~5的整数,np2表示0~3的整数,np3表示0或者1,存在的多个np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0.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包含两种以上的所述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GR。
11.一种组合物,其包含:
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00nm以上且小于480nm、具有树枝状基团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DB;和
发光谱的最大峰波长为480nm以上且小于680nm的两种以上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所述磷光发光性化合物GR为式(3)所示的磷光发光性化合物,
式中,M表示钌原子、铑原子、钯原子、铱原子或者铂原子,
n3表示1以上的整数,n4表示0以上的整数,n3+n4为2或者3,在M为钌原子、铑原子或者铱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3,在M为钯原子或者铂原子的情况下,n3+n4为2,
E4表示碳原子或者氮原子,
环R5表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该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5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环R6表示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烃环、或者五元环或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该取代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在存在多个环R6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在环R6为六元环的芳香族杂环的情况下,E4为碳原子,
环R5具有的取代基和环R6具有的取代基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原子一起形成环,
A1-G1-A2表示阴离子性的双齿配体,G1表示与A1和A2一起构成双齿配体的原子团,A1和A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可以是构成环的碳原子、氧原子或者氮原子,在存在多个A1-G1-A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还含有包含式(Y)所示的结构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
式中,ArY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至少一种的亚芳基与至少一种的二价杂环基直接键合成的二价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14.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
还包含式(H-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ArH1和ArH2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nH1和nH2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者1,在存在多个n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存在的多个n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3表示0以上的整数,
LH1表示亚芳基、二价杂环基、或者-[C(RH11)2]nH11-所示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在存在多个LH1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nH11表示1以上且10以下的整数,RH11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存在的多个RH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相互键合而与各自所键合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
LH2表示-N(-LH21-RH21)-所示的基团,在存在多个LH2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LH21表示单键、亚芳基或者二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RH21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或者一价杂环基,这些基团可以具有取代基。
15.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还包含选自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抗氧化剂和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材料。
16.一种发光元件,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而得到的。
CN201480040127.4A 2013-07-17 2014-07-14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Active CN105392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8230 2013-07-17
JP2013148230 2013-07-17
JP2014-086132 2014-04-18
JP2014086132 2014-04-18
PCT/JP2014/069124 WO2015008851A1 (ja) 2013-07-17 2014-07-14 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2863A true CN105392863A (zh) 2016-03-09
CN105392863B CN105392863B (zh) 2018-08-03

Family

ID=52346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0127.4A Active CN105392863B (zh) 2013-07-17 2014-07-14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29359B2 (zh)
EP (1) EP3023477B1 (zh)
JP (1) JP5867650B2 (zh)
CN (1) CN105392863B (zh)
WO (1) WO201500885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1007A (zh) * 2014-07-08 2017-03-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络合物及使用了其的发光元件
CN10865894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树枝状有机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646357A (zh) * 2019-03-29 2021-11-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用组合物
CN114621103A (zh) * 2022-04-02 2022-06-14 河南普瑞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硫酸沙丁胺醇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204B2 (ja) * 2013-09-25 2018-08-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EP3235891B1 (en) * 2015-02-03 2020-12-23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td. Composition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using same
GB2535795A (en) * 2015-02-27 2016-08-31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Ink
US10361381B2 (en) 2015-09-03 2019-07-23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JP6546045B2 (ja) * 2015-09-07 2019-07-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および該金属錯体を含む発光素子
GB2549246A (en) * 2015-12-15 2017-10-18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Light-emitting Compound
JP6296208B2 (ja) * 2016-03-10 2018-03-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6780704B2 (ja) 2016-09-29 2020-11-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該発光素子の製造に有用な組成物
JP6934967B2 (ja) * 2019-03-29 2021-09-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用組成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3098A (ja) * 2003-09-12 2005-04-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07097149A1 (ja) * 2006-02-20 2007-08-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白色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8174499A (ja) * 2007-01-19 2008-07-3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デンドリマー錯体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する別のデンドリマー錯体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WO2012084114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WO2013088959A1 (ja) * 2011-12-14 2013-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28867D0 (en) 2000-11-28 2001-01-10 Avecia Ltd Field effect translators,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materials therefor
KR100750756B1 (ko) 2000-11-30 2007-08-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발광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CN1277872C (zh) 2001-02-20 2006-10-04 安德鲁斯街大学管理处 含金属的树状物
GB0104177D0 (en) 2001-02-20 2001-04-11 Isis Innovation Aryl-aryl dendrimers
DE10109027A1 (de) 2001-02-24 2002-09-05 Covi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Rhodium- und Iridium-Komplexe
JP4220767B2 (ja) 2001-12-04 2009-02-04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化合物、有機el素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AU2003214421A1 (en) 2002-03-18 2003-09-29 Isis Innovation Limited Phosphorescent dendrimers for use in light-emitting devices
JP3902981B2 (ja) 2002-06-04 2007-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GB0220080D0 (en) * 2002-08-29 2002-10-09 Isis Innovation Blended dendrimers
GB0311234D0 (en) 2003-05-16 2003-06-18 Isis Innovation Organic phosphorescent material and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JP4381078B2 (ja) 2003-09-25 2009-12-09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ュアルモードディスプレイ
JP5098172B2 (ja) 2003-09-26 2012-12-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照明装置及び発光材料内包型多重分岐構造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JP4367068B2 (ja) * 2003-09-26 2009-1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894199B (zh) 2003-11-14 2011-04-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卤代双二芳基氨基多环芳族化合物及其聚合物
JP4792724B2 (ja) * 2004-09-29 2011-10-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TWI385193B (zh) 2004-12-07 2013-02-11 Sumitomo Chemical Co 高分子材料及使用該高分子材料之元件
GB2439867B (en) 2005-03-15 2009-11-11 Isis Innovation Light emitting highly branched dendrimers
US8586204B2 (en) 2007-12-28 2013-11-19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Phosphorescent emitters and host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JP5151031B2 (ja) 2006-01-05 2013-0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5446079B2 (ja) 2006-09-25 2014-03-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高分子発光素子
JP5262104B2 (ja) 2006-12-27 2013-08-1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これらを含む素子
JP5720097B2 (ja) 2009-01-20 2015-05-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メタフェニレン系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US20120211707A1 (en) 2009-08-27 2012-08-23 National Inst. Of Adv. Ind. Sci. And Tech. Metal complex composition and complex polymer
JP5752381B2 (ja) 2009-09-30 2015-07-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構造体、重合体、電界発光素子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JP5742160B2 (ja) 2009-10-19 2015-07-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素子
CN102656714A (zh) 2009-10-22 2012-09-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WO2011093428A1 (ja) 2010-01-28 2011-08-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発光素子
GB2484253B (en) 2010-05-14 2013-09-11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sition and device
CN103003358B (zh) 2010-07-16 2015-12-1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含有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US20130193840A1 (en) * 2010-07-16 2013-08-01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Composition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30264562A1 (en) 2010-12-21 2013-10-1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olymer compound and organic el device using same
JP2012151266A (ja) 2011-01-19 2012-08-0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照明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材料
GB201107917D0 (en) 2011-05-12 2011-06-22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and device
JP5955566B2 (ja) 2012-01-18 2016-07-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燐光性発光化合物及び高分子化合物を含む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
JP5905271B2 (ja) * 2012-01-18 2016-04-2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及び該金属錯体を含む発光素子
GB201223283D0 (en) 2012-12-21 2013-02-06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Polymer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JP6134566B2 (ja) * 2013-04-15 2017-05-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錯体及び該金属錯体を含む発光素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3098A (ja) * 2003-09-12 2005-04-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07097149A1 (ja) * 2006-02-20 2007-08-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白色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8174499A (ja) * 2007-01-19 2008-07-3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デンドリマー錯体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する別のデンドリマー錯体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WO2012084114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WO2013088959A1 (ja) * 2011-12-14 2013-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1007A (zh) * 2014-07-08 2017-03-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络合物及使用了其的发光元件
CN106471007B (zh) * 2014-07-08 2019-05-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金属络合物及使用了其的发光元件
CN10865894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树枝状有机金属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646357A (zh) * 2019-03-29 2021-11-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用组合物
CN114621103A (zh) * 2022-04-02 2022-06-14 河南普瑞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硫酸沙丁胺醇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64008A1 (en) 2016-06-09
EP3023477A4 (en) 2017-03-15
JPWO2015008851A1 (ja) 2017-03-02
CN105392863B (zh) 2018-08-03
JP5867650B2 (ja) 2016-02-24
US9929359B2 (en) 2018-03-27
EP3023477A1 (en) 2016-05-25
EP3023477B1 (en) 2019-02-06
WO2015008851A1 (ja) 2015-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2863A (zh) 组合物和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TWI557116B (zh) 有機化合物,電荷輸送材料,含有該化合物之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顯示裝置及照明裝置
KR101447961B1 (ko) 새로운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용 화합물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2191021B1 (ko) 유기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CN105899523B (zh) 金属络合物和使用该金属络合物的发光元件
KR101682844B1 (ko) 함질소 헤테로환 유도체, 이것을 이용한 유기 전기발광 소자용 재료,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유기 전기발광 소자 및 전자 기기
CN106233487B (zh) 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发光元件
EP2871222A1 (en) Compound for organic optoelectric device, organic optoelectr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organic optoelectric device
EP2871223A1 (en) Composite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rganic light-emitting layer including sam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EP3006433B1 (en) Compou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compris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KR101401639B1 (ko) 새로운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용 화합물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20170125046A (ko) 신규한 화합물, 유기 전기발광 소자 및 전자 기기
CN101874021A (zh) 氮杂茚并芴二酮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2741265A (zh) 杂配卡宾配合物及其在有机电子品中的用途
TW201348228A (zh)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用材料及使用其之元件
CN105308022A (zh) 稠合荧蒽化合物、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材料、以及使用了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电子设备
TW201343639A (zh)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用材料及使用其之元件
CN110964002A (zh) 一种芳胺类衍生物及其有机发光器件
CN110878088A (zh) 一种化合物及其应用
JP5495783B2 (ja) 燐光発光性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10878054A (zh) 一种咪唑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4418828A (zh) 空穴传输材料
CN106538059A (zh) 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11377966A (zh) 一种化合物及其应用、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642045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