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5737A -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5737A
CN105365737A CN201510467699.7A CN201510467699A CN105365737A CN 105365737 A CN105365737 A CN 105365737A CN 201510467699 A CN201510467699 A CN 201510467699A CN 105365737 A CN105365737 A CN 1053657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occupant
safety air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676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5737B (zh
Inventor
渡森孝有
大空和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65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5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提高了对一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的保护性能。车辆(1)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主安全气囊(24),其可以在坐在车辆(1)的座椅(7)上的乘员(M)的前面展开且支撑倒下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辅助安全气囊(25),其向对于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的头部而言的车辆(1)的宽度方向内侧展开;中央安全气囊(42),其在车辆(1)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辅助安全气囊(25)在对于中央安全气囊(42)而言的车辆(1)的宽度方向外侧展开,且在至少对于主安全气囊(24)作用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的负荷的情况下,与中央安全气囊(42)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地接触。

Description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乘员保护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专利文献1中,将设置在仪表板的上部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在副驾驶席的前面展开。而且,汽车与其它汽车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坐在副驾驶席的乘员向前倒,向展开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冲进。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能够支撑向前倒下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47199号公报
但是,汽车不限于在其与其它汽车之间从正面方向发生碰撞。例如,也有可能是对于汽车,其它汽车从斜前方向发生碰撞。
而且,例如其它汽车从驾驶席侧的斜前方向发生碰撞时,坐在汽车的副驾驶席的乘员就会一边向汽车的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一边向前倒下。该情况下,倒下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有可能向就展开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而言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
作为其对策,例如考虑将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范围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展,或使辅助安全气囊进一步从扩展的部分向后方突出。
但是,像这样仅将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的展开范围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展时,难以适当地支承一边向汽车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
即,副驾驶席的乘员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冲进的情况下,在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中,乘员的负荷就会施加在其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外,乘员的负荷以离开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的方式作为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斜前方的力进行作用。因此,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展而展开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容易因乘员的负荷的作用而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而且,被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暂时支撑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有可能由于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而向对于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而言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
这样,在汽车等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要求提高对于一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的保护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主安全气囊,其可以在坐在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的前面展开,且支撑倒下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辅助安全气囊,其向对于冲进上述主安全气囊的乘员的头部而言的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展开;中央安全气囊,其在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上述辅助安全气囊在对于上述中央安全气囊而言的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展开,且在至少对于上述主安全气囊作用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的头部的负荷的情况下,与上述中央安全气囊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地接触。
优选地,上述中央安全气囊可以是在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
优选地,互相重叠地接触的上述中央安全气囊及上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可以形成为减少摩擦的面。
优选地,上述中央安全气囊可以从车辆的后面向前面展开,上述中央安全气囊及上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可以形成为减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摩擦并且抑制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滑动的面。
优选地,在所述中央安全气囊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形成有向车辆前后方向伸长的多个丘陵部,该多个丘陵部在车辆上下方向相互离开而形成。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在就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的头部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使辅助安全气囊以突出的方式展开。因此,能够在辅助安全气囊及主安全气囊之间接受并支撑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的头部。
并且,辅助安全气囊在就中央安全气囊而言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展开,且至少在对于主安全气囊作用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的头部的负荷的情况下,与中央安全气囊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地接触。辅助安全气囊由中央安全气囊支撑。因此,即使由于乘员带来的向斜前方向的负荷的作用使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与乘员一起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也能够通过中央安全气囊抑制其倾斜。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不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其结果是,相对于主安全气囊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难以向就辅助安全气囊及主安全气囊而言的宽度方向内侧脱落。
另外,由于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不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的头部不易在冲进后转动。可抑制由于乘员的头部比上半身更向宽度方向外侧转动造成的乘员的颈部分的损伤。
与此相反,假设例如仅仅使辅助安全气囊从主安全气囊突出的情况下,在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与乘员一起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时,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容易从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脱落。另外,脱落的乘员由于只是头部由辅助安全气囊支撑,所以上半身比头部更优先脱落。其结果是,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的头部容易在冲进后转动。而且,例如乘员的头部比上半身进一步转动,乘员的颈部分就有可能产生损伤。
这样,本发明中,通过使主安全气囊及辅助安全气囊难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能够适当地连续支撑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主安全气囊冲进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并且,可以抑制其支撑的乘员的头部比上半身进一步转动。其结果是,可以抑制一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的损伤,从而可提高该乘员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汽车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汽车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说明图;
图3是第一比较例的一般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展开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图2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详细的说明图;
图5是第二比较例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展开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详细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详细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辅助安全气囊和远侧安全气囊重叠在一起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标记说明
1:汽车(车辆)、2:车身、3:乘员室、4:仪表板、7:座椅、10:乘员保护装置、12:前安全气囊模块、13:车外摄像传感器(车外传感器)、14:车内摄像传感器(车内传感器)、15:ECU(控制部)、21:壳体、22:充气器、23:安全气囊、24:主安全气囊、25:辅助安全气囊、26:角部、41:远侧安全气囊模块、42:远侧安全气囊、43:第一丘陵部(第一陵部)、44:第二丘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汽车1的说明图。
汽车1是车辆的一例。汽车1是具有使燃料燃烧的发动机的车辆、具有由蓄电电力驱动的电动机的车辆,或者也可以是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两者的车辆。
图1的汽车1在车身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乘员室3。在乘员室3的前部配置有仪表板4。在仪表板4的车身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有中控台5。从中控台5朝向车身2的后方形成有中央风道6。在仪表板4及中控台5上,设置有例如仪表盘、预热箱(グローボックス)、各种设备的操作板。
在关于中央风道6的宽度方向的左侧,设置有驾驶员坐的座椅7。在驾驶席用的座椅7的前面,配置有方向盘8。方向盘8安装在从仪表板4延伸的凸起部的后端。
在关于中央风道6的宽度方向的右侧,设置有乘员M坐的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此外,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和驾驶席用的座椅7也可以调换配置。
在驾驶席用的座椅7及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的前后方向的后侧,设置有后部乘员用的座椅7。后部乘员用的座椅7是宽度方向长的形状的座椅7。
这种汽车1在车道等上行驶。而且,在行驶中有可能与其它汽车等发生碰撞。因此,汽车1中,使用用于保护驾驶员等乘员M不受追尾时的冲击的乘员保护装置10。例如当在乘员M坐在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上的状态下,其它汽车对汽车1的车身2的正面发生正面碰撞时,坐在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上的乘员M的上半身就会向前倒下。这时,向前侧倒下的乘员M的上半身或头部有可能撞上仪表板4。
图2是图1的汽车1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说明图。图2中图示有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
图2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座椅安全带模块11、前安全气囊模块12、远侧安全气囊模块41、车外摄像传感器13、车内摄像传感器14、ECU(发动机控制单元)15。
座椅安全带模块11具有3点式的座椅安全带。3点式的座椅安全带如图1所示,支撑关于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腰的宽度方向两侧和乘员M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肩部分。通过利用座椅安全带模块11支撑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乘员M就不易因碰撞时的冲击而离开座椅7。
前安全气囊模块12具有壳体21、充气器22、安全气囊23。
壳体21在仪表板4内配置于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的前方的位置。壳体21安装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梁9上。梁9例如也可以安装有方向盘8。
充气器22容纳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可通过火药等的点火而膨胀。
安全气囊23是将布材缝制成袋状而成。安全气囊23安装于充气器22。安全气囊23及充气器22被容纳在壳体21内。
在这样设置于座椅7的前方的前安全气囊模块12中,充气器22根据来自ECU15的点火信号而使高压气体膨胀。由此,安全气囊23在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前面展开。前安全气囊模块12在乘员M和仪表板4之间展开。由此,因碰撞时的冲击而向前倒下的乘员M被展开的安全气囊23支撑。
远侧安全气囊模块41设于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的靠背部分。远侧安全气囊模块41使远侧安全气囊42从关于座椅7的靠背部分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展开。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42在中央风道6的上面向前方向展开。
车外摄像传感器13是对汽车1的车身2的周围进行拍摄的传感器。车外摄像传感器13如图1所示,设于设置在乘员室3的上部的后视镜的前面上。车外摄像传感器13从拍摄图像中检测汽车1的车身2的周围存在的其它汽车、构造物等。车外摄像传感器13可在碰撞前检测到好像要碰撞的其它汽车。车外摄像传感器13向ECU15输出所检测的物体的相对方向及相对距离。
车内摄像传感器14是拍摄汽车1的乘员室3的传感器。车内摄像传感器14如图1所示,配置在仪表板4中、处于在副驾驶席用的座椅7的前方的位置。车内摄像传感器14从拍摄图像中检测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车内摄像传感器14可在碰撞之前检测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乘车姿势。车内摄像传感器14向ECU15输出所检测的乘员M的上半身及头部的位置。
ECU15是搭载在汽车1上的计算机装置。ECU15例如是微型计算机。ECU15与前安全气囊模块12、远侧安全气囊模块41、车外摄像传感器13、车内摄像传感器14连接。另外,ECU15也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座椅安全带模块11等连接。ECU15基于来自加速度传感器或车外摄像传感器13的检测信号检测碰撞,向座椅安全带模块11输出张力信号,向充气器22输出点火信号。另外,ECU15也可以基于来自车外摄像传感器13的检测信号预测碰撞,向座椅安全带模块11输出张力信号,向充气器22输出点火信号。前安全气囊模块12及远侧安全气囊42展开。
通过使用这种乘员保护装置10,可以抑制碰撞时乘员M脱离座椅7,或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上半身或头部直接撞上仪表板4等。例如,在汽车1与其它汽车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坐在副驾驶席上的乘员M向前倒下,冲进展开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能够支撑向前倒下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
但是,汽车1不限于在其与其它汽车之间从正面方向进行碰撞。例如,相对于汽车1,其它汽车有可能以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偏离的状态从斜前方向进行碰撞。
图3是第一比较例的一般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的展开状态的说明图。在图3的座椅7上,作为乘员M,坐着例如按碰撞安全基准使用的假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假人视为乘员M进行说明。
图3的安全气囊23与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23不同,仅在乘员M的前方展开。这种安全气囊23仅向乘员M的正面方向展开。
如图3(A)所示,在对于汽车1,其它汽车以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偏离的状态从斜前方向进行碰撞的情况下,乘员M的上半身及头部不是向前方向倒下,而是一边向车身2的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一边向前方向倒下。乘员M的上半身及头部向内侧斜前方向倒下。
开始倒下的上半身及头部如图3(B)所示,对于展开的安全气囊23的内侧部分倾斜地接触。由于乘员M以倾斜方向的输入接触,如图3(C)所示,展开的安全气囊23与乘员M一起倒向内侧。其结果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倒下的乘员M的上半身及头部如图3(D)所示,有可能在关于展开的安全气囊23的宽度方向内侧脱离,并向关于安全气囊23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
另外,如果将图3(D)和图3(C)进行比较可知,乘员M的头部相对于上半身大幅度地转动。相对于上半身的转动,头部的转动越大,对于乘员M的颈施加负担的可能性越高。
这样,在乘员保护装置10所使用的一般的安全气囊23中,在发生偏离的倾斜碰撞时,有可能不能恰当地保护乘员M。在偏离倾斜碰撞时,有可能难以提高乘员保护效果。
这样,在汽车1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要求提高对一边向汽车1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M的保护性能。要求提高偏离倾斜碰撞时的乘员保护能力。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安全气囊23的形状研究,并且从内侧支承在碰撞时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的乘员M,而提高对一边向汽车1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M的保护性能。下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图2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详细的说明图。图4(A)表示乘员M倒下前的状态。图4(B)表示乘员M一边向汽车1的宽度方向内侧倒一边向前倒时的状态。
图4(A)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有作为安全气囊23的主安全气囊24、辅助安全气囊25。
主安全气囊24是将布材缝制成袋状而成。主安全气囊24安装于充气器22。如图4(A)所示,主安全气囊24在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前面展开。主安全气囊24在乘员M和仪表板4之间展开。由此,主安全气囊24例如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支撑向正面方向倒下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
辅助安全气囊25是将布材缝制成袋状而成。辅助安全气囊25安装于关于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冲进的面的宽度方向内侧。辅助安全气囊25比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的头部更纵长地形成。
辅助安全气囊25与主安全气囊24连通,与主安全气囊24一起形成一个内部空间。辅助安全气囊25利用充气器22的被点燃的高压气体的压力,与主安全气囊24同时被展开。由此,辅助安全气囊25在关于向主安全气囊24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的宽度方向内侧展开。辅助安全气囊25以从就主安全气囊24中的乘员M冲进的部分而言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展开。向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的头部的内侧展开。
而且,在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展开成图4(A)的状态时,主安全气囊24和辅助安全气囊25形成的角部26定位在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斜前方向。另外,远侧安全气囊42重叠在关于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和远侧安全气囊42也可以互相接连。
因此,在偏离的倾斜碰撞时,乘员M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一边相对于主安全气囊24倾斜地冲进时,例如,如图4(B)所示,乘员M的头部向成为主安全气囊24的角部26的部分冲进。头部向主安全气囊24的、与辅助安全气囊25相邻的部分冲进。
当成为关于主安全气囊24的角部26的部分被乘员M的负荷推压时,与该部分邻接并突出的辅助安全气囊25就会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转动。辅助安全气囊25相对于主安全气囊24就会向宽度方向外侧变形。其结果是,在冲进主安全气囊24时与乘员M的后头部接触的辅助安全气囊25对乘员M的后头部作用宽度方向外向的力。
另外,乘员M的上半身及头部倾斜地冲进的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向车身2的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但是,在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远侧安全气囊42展开。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由远侧安全气囊42支撑而不易倒下。
因此,向主安全气囊24冲进的头部冲进主安全气囊24后,由不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的辅助安全气囊25从宽度方向内侧推压并支撑。欲向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斜前方向移动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不会向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内侧落下。另外,由辅助安全气囊25支撑且后头部被推压的头部,维持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状态,且难以引起在倒下的主安全气囊24上向宽度方向滑动并进行转动。乘员M的头部与上半身相比不易引起大幅度的转动。
另外,如果对图4(B)和图3(D)进行比较可知,通过不易倒下的辅助安全气囊25向宽度方向外方推压后头部,乘员M的头部相对于上半身不易大幅度地转动。
其结果是,欲向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斜前方向进行移动的乘员M,在暂时被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支承后,不易向关于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提高了偏离的倾斜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效果。
此外,辅助安全气囊25对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一边相对主安全气囊24倾斜地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至少在从侧头部到后头部的范围内接触,由此,可期待同样的效果。
图5是第二比较例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的展开状态的说明图。图5中,辅助安全气囊25从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向后突出。
在图5中,辅助安全气囊25与图4同样地从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向后突出。但是,辅助安全气囊25只是向后径直地突出。辅助安全气囊25未覆盖乘员M的后头部。另外,辅助安全气囊25不必由远侧安全气囊42支撑。
该情况下,如图5(A)所示,当乘员M欲向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斜前方向移动时,乘员M的头部就会向主安全气囊24和辅助安全气囊25形成的角部26冲进。其结果是,如图5(B)所示,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与乘员M一起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之后,当乘员M欲进一步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倒下时,如图5(C)所示,冲进角部26的乘员M的头部则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离。辅助安全气囊25被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离的头部推压而倒下。辅助安全气囊25对于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冲进面,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其结果是,一旦,冲进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越过辅助安全气囊25,则向关于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
这样,仅将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的展开范围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展,或使辅助安全气囊25进一步从扩展的部分向后方突出,不能适当地支承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其结果是,对于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难以提供高的安全性。
即,在副驾驶席的乘员M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冲进的情况下,在安全气囊23中,在其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施加乘员M的负荷。另外,乘员M的负荷以从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离开的方式作为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斜前方的力发挥作用。因此,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展而展开的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由于乘员M的负荷的作用而容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而且,暂时被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支撑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由于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有可能向关于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
另外,在图5的第二比较例中,和图3(D)的第一比较例的情况同样,乘员M的头部由于从冲进位置偏离,相对于上半身大幅度地转动。头部的转动相对于上半身的转动越变大,对乘员M的颈部施加负担的可能性越高。
另外,在图5的第二比较例中,和图3(D)的第一比较例的情况同样,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23受乘员M的负荷而直接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对于主安全气囊24和辅助安全气囊25形成的角部26进行冲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乘员M向安全气囊23倾斜地冲进的位置不限于角部26。如图5所示,在仅使辅助安全气囊25突出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从宽度方向内侧支撑头部的作用,所以,冲进位置越偏离角部26,辅助安全气囊25对头部越难以发挥其作用。当辅助安全气囊25在头部的附近未展开时,辅助安全气囊25就不能发挥支撑头部的作用。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于向主安全气囊24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使辅助安全气囊25以突出的方式展开。因此,能够在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之间接受并支撑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主安全气囊24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
并且,辅助安全气囊25在关于远侧安全气囊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展开,至少对主安全气囊24作用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的负荷的情况下,与中央安全气囊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地接触。辅助安全气囊25由远侧安全气囊42支撑。因此,由于乘员M的向斜前方向的负荷的作用,即使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与乘员M一起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也可以通过远侧安全气囊42抑制其倾斜。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不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其结果是,相对主安全气囊24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M,不易向关于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脱落。
另外,由于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难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的头部在冲进后不易转动。可以抑制乘员M的头部比上半身进一步向宽度方向外侧转动造成的乘员M的颈部分的损伤。
与此相反,在如图5所示仅使辅助安全气囊25自主安全气囊24突出的情况下,虽然与图3相比得以改善,但在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与乘员M一起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时,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容易从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脱落。另外,脱落的乘员M只有头部由辅助安全气囊25支撑,所以,上半身比头部优先脱落。其结果是,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的头部在冲进后容易转动。而且,例如乘员M的头部比上半身进一步转动,有可能对乘员M的颈部分造成损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由远侧安全气囊42支撑,由此难以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能够适当地连续支撑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主安全气囊24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并且,可抑制其支撑的乘员M的头部比上半身进一步的转动。其结果是,可抑制一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向前倒下的乘员M的损伤,提高该乘员M的保护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与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42接触。因此,可以利用汽车1的已经设有的其它安全气囊23,支撑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
此外,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除与远侧安全气囊42接触以外,例如也可以与驾驶席侧的前安全气囊模块的安全气囊接触。该情况下,也可期待支撑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使其不易倒下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汽车1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关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详细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前安全气囊模块12具有壳体21、充气器22、安全气囊23。安全气囊23具有主安全气囊24、辅助安全气囊25。
辅助安全气囊25从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突出。辅助安全气囊25沿着主安全气囊24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朝向后方延伸。辅助安全气囊25比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冲进的面更向后侧延伸。
而且,远侧安全气囊42在关于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展开。远侧安全气囊42和辅助安全气囊25互相重叠。
而且,在图6的状态下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展开的情况下,主安全气囊24和辅助安全气囊25形成的角部26位于坐在座椅7上的乘员M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斜前方向。
因此,在偏离的倾斜碰撞时,乘员M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一边相对主安全气囊24倾斜地冲进的情况下,乘员M的头部向角部26冲进。由于关于主安全气囊24的成为角部26的部分作用了乘员M的负荷,因此,辅助安全气囊25推压关于后头部的宽度方向内侧。其结果是,在头部冲进主安全气囊24时,可以对该头部的后头部作用力。
因此,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头部冲进主安全气囊24后,由辅助安全气囊25从宽度方向内侧支撑。另外,辅助安全气囊25由远侧安全气囊42支撑,不易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欲向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斜前方向进行移动的乘员M的头部及上半身,不易向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内侧落下。后头部由辅助安全气囊25推压的头部维持冲进主安全气囊24的状态,而难以在主安全气囊24上滑动并转动。乘员M的头部与上半身相比不会引起大幅度转动。
另外,由于辅助安全气囊25将后头部向宽度方向外向推压,所以乘员M的头部相对于上半身难以大幅度地转动。
其结果是,欲向朝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斜前方向进行移动的乘员M,被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暂时支承后,难以向关于主安全气囊24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落下。提高了偏离的倾斜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效果。
此外,辅助安全气囊25对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倒下一边相对主安全气囊24倾斜地冲进的乘员M的头部,至少在从侧头部到后头部的范围内接触,由此,可以期待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25即使从主安全气囊24的内侧的侧面突出,和从关于主安全气囊24的乘员M冲进的面突出的情况同样,也可利用远侧安全气囊42的作用使辅助安全气囊25不易倒下。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汽车1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下面,主要对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关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详细的说明图。图7(A)是表示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的图。图7(B)是表示远侧安全气囊4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辅助安全气囊25和远侧安全气囊42重叠在一起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如图7(A)所示,在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向前后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一丘陵部43纵向地排列。第一丘陵部43从辅助安全气囊25的前端到后端大致全面地形成。另外,多个第一丘陵部43在上下方向相互离开而形成。
如图7(B)所示,在远侧安全气囊4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向前后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二丘陵部44纵向地排列。第二丘陵部44从远侧安全气囊42的前端到后端大致全面地形成。另外,多个第二丘陵部44在上下方向相互离开而形成。
而且,如图8所示,这些多个第一丘陵部43和多个第二丘陵部44在辅助安全气囊25及远侧安全气囊42相互展开的状态下,在辅助安全气囊25和远侧安全气囊42之间在上下方向重叠。因此,在对辅助安全气囊25作用宽度方向内侧的负荷、辅助安全气囊25被压入远侧安全气囊42的状态下,多个第一丘陵部43与多个第二丘陵部44衔接,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不易滑动。远侧安全气囊42能够以辅助安全气囊25不会往下滑的方式进行支撑。
并且,多个第一丘陵部43和多个第二丘陵部44沿前后方向伸长。因此,在辅助安全气囊25向后方向展开,并且远侧安全气囊42向前方向展开时,不会妨碍它们向前后方向的展开。在展开中,第一丘陵部43与第二丘陵部44衔接,使其不会妨碍向前后方向的展开。并且,通过在辅助安全气囊25上形成第一丘陵部43,使其不易与远侧安全气囊42全部接触。通过在远侧安全气囊42上形成第二丘陵部44,使其不易与辅助安全气囊25全部接触。这些接触面以减小展开时的摩擦的方式形成。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远侧安全气囊42的接触面及辅助安全气囊25的接触面被形成为减小摩擦的面。因此,即使从车辆的前面向后面展开的辅助安全气囊25和例如从车辆的后面向前面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42有时在展开中互相接触,也不会阻碍相互的展开。能够将远侧安全气囊42及辅助安全气囊25展开成所要求的状态,且互相重叠在一起。在关于辅助安全气囊25的宽度方向内侧,可以使远侧安全气囊42以接近或接触的状态展开。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展开并重叠在一起的状态下对辅助安全气囊25作用负荷的情况下,辅助安全气囊25相对于远侧安全气囊42难以向上下方向滑动。辅助安全气囊25难以从远侧安全气囊42脱落。其结果是,由远侧安全气囊42强力地支撑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可以有效地抑制辅助安全气囊25及主安全气囊24的倒下。
以上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安全气囊24的使乘员M冲进的面形成为沿着汽车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平面。
除此之外,例如,乘员M冲进的面可以是沿着汽车1的前后方向的面,也可以是曲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应用本发明,也可以期待提高乘员M的保护性能。
上述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23向关于远侧安全气囊42的宽度方向外侧展开,且与从座椅7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42接触来被支撑。
除此之外,例如,安全气囊23也可以与从乘员室3的天花板展开的中央帘式气囊接触来被支撑。
上述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1的副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例子。
除此之外,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汽车1的驾驶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后部座席用的乘员保护装置10。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
主安全气囊,其能够在坐在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的前面展开,且支撑倒下的乘员的头部及上半身;
辅助安全气囊,其在对于冲进所述主安全气囊的乘员的头部而言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展开;以及
中央安全气囊,其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
其中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在对于所述中央安全气囊而言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展开,且在至少对于所述主安全气囊作用一边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一边冲进的乘员的头部的负荷的情况下,与所述中央安全气囊的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地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中央安全气囊是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互相重叠地接触的所述中央安全气囊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形成为减少摩擦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中央安全气囊从车辆的后面向前面展开,
所述中央安全气囊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形成为减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摩擦并且抑制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滑动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中央安全气囊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中的至少一方的接触面形成有向车辆前后方向伸长的多个丘陵部,该多个丘陵部在车辆上下方向相互离开而形成。
CN201510467699.7A 2014-08-06 2015-08-03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Active CN105365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0707 2014-08-06
JP2014160707A JP6007213B2 (ja) 2014-08-06 2014-08-06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737A true CN105365737A (zh) 2016-03-02
CN105365737B CN105365737B (zh) 2017-10-31

Family

ID=55135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67699.7A Active CN105365737B (zh) 2014-08-06 2015-08-03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63763B2 (zh)
JP (1) JP6007213B2 (zh)
CN (1) CN105365737B (zh)
DE (1) DE102015214729B4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38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09421643A (zh) * 2017-08-17 2019-03-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安全气囊总成
CN109641564A (zh) * 2016-09-02 2019-04-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10072739A (zh) * 2016-10-21 2019-07-30 奥托立夫Asp公司 用于降低乘员头部的旋转速度的正面安全气囊组件
CN110182160A (zh) * 2018-02-19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1252027A (zh) * 2018-11-14 202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2969B2 (ja) * 2013-12-12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前席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WO2015156088A1 (ja) * 2014-04-11 2015-10-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80039B2 (en) 2014-04-22 2017-02-28 Autoliv Asp, Inc. Multi-chamber airbag with unidirectional vent
JP6107757B2 (ja) * 2014-07-11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05943B2 (ja) * 2014-07-23 2018-10-17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US10358106B2 (en) * 2014-08-04 2019-07-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apparatus
JP6256261B2 (ja) * 2014-08-29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2165B2 (ja) * 2015-01-13 2017-08-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50367B2 (ja) * 2015-04-09 2018-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US9533652B1 (en) 2015-07-14 2017-01-03 Autoliv Asp, Inc. One-directional valve for multi-chamber airbags
JP6361600B2 (ja) * 2015-07-17 2018-07-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508056B1 (ko) * 2015-08-13 2023-03-0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JP6451597B2 (ja) * 2015-11-06 2019-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7946B2 (ja) * 2015-12-04 2018-09-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011243B2 (en) * 2016-01-29 2018-07-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airbag having head orienting extension and depression
KR102547637B1 (ko) * 2016-05-20 2023-06-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센터 에어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547636B1 (ko) * 2016-05-20 2023-06-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장치
KR20180000263A (ko) * 2016-06-22 2018-01-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센터 에어백 장치
JP6658388B2 (ja) * 2016-07-29 2020-03-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293777B2 (en) 2016-08-26 2019-05-21 Autoliv Asp, Inc. Multi-cushion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n occupant's head
US10710543B2 (en) 2017-03-01 2020-07-1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Central passenger air bag
JP6543650B2 (ja) * 2017-03-31 2019-07-1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10407015B2 (en) * 2017-06-27 2019-09-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straint system
US10471919B2 (en) * 2017-07-21 2019-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bag system
DE102018104392A1 (de) * 2018-02-27 2019-08-29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modul sowie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S10730472B2 (en) 2018-10-23 2020-08-0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US11414036B2 (en) * 2020-03-05 2022-08-16 Honda Motor Co., Ltd. Torso stabilization restraint
US11364869B1 (en) * 2021-02-19 2022-06-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horax and thigh airbag system for reclined passengers
KR20230172342A (ko) 2022-06-15 2023-12-2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시트용 에어백
WO2024057972A1 (ja) * 2022-09-12 2024-03-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2024084249A (ja) * 2022-12-13 2024-06-25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5497A (en) * 1994-06-14 1996-11-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developing air bag for vehicle
CN102849017A (zh) * 2011-06-30 2013-01-02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WO2013099036A1 (ja) * 2011-12-29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WO2013099888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1667A (en) * 1972-05-04 1974-02-12 H Haviland Retractable vehicle passenger cushioning system
JP4156121B2 (ja) 1999-02-25 2008-09-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20312596U1 (de) * 2003-08-14 2003-12-24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DE102007052974A1 (de) * 2007-11-07 2009-05-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Rückhaltesystem für vordere Fahrzeuginsassen
JP4894803B2 (ja) * 2008-03-28 2012-03-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5024257B2 (ja) * 2008-09-26 2012-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734180B (zh) 2008-11-25 2012-07-04 全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气囊辅助支撑系统
DE102010056342A1 (de) * 2010-12-29 2012-07-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1087449B4 (de) * 2011-11-30 2019-04-2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airbag für ein Fahrzeug
JP2014160707A (ja) 2013-02-19 2014-09-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JP2014162313A (ja) * 2013-02-22 2014-09-08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6052077B2 (ja) * 2013-06-28 2016-12-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42969B2 (ja) * 2013-12-12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前席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US9156427B2 (en) * 2014-01-08 2015-10-13 Autoliv Asp, Inc. Cost-effective use of one-piece woven fabric for curtain airbag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5497A (en) * 1994-06-14 1996-11-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developing air bag for vehicle
CN102849017A (zh) * 2011-06-30 2013-01-02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WO2013099888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3099036A1 (ja) * 2011-12-29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CN103707840A (zh) * 2012-10-09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564A (zh) * 2016-09-02 2019-04-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0787838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07878388B (zh) * 2016-09-30 2020-03-10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10072739A (zh) * 2016-10-21 2019-07-30 奥托立夫Asp公司 用于降低乘员头部的旋转速度的正面安全气囊组件
CN109421643A (zh) * 2017-08-17 2019-03-0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安全气囊总成
CN110182160A (zh) * 2018-02-19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0182160B (zh) * 2018-02-19 2021-06-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的摆动减少结构
CN111252027A (zh) * 2018-11-14 2020-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11252027B (zh) * 2018-11-14 2022-05-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737B (zh) 2017-10-31
DE102015214729A1 (de) 2016-02-11
JP6007213B2 (ja) 2016-10-12
US20160039385A1 (en) 2016-02-11
DE102015214729B4 (de) 2023-05-11
US9463763B2 (en) 2016-10-11
JP2016037134A (ja) 2016-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5737A (zh)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JP5803989B2 (ja) ルーフ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CN107199979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9428136B2 (en) Airbag device
JP6387946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171998A (ja) アームレスト
JP566708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EP3640092B1 (en) Airbag for table of vehicles
JP2018172004A (ja) アームレスト
CN106255624A (zh) 具有气囊的座椅组件
CN100371190C (zh) 传感器配置结构
JP201719004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6560351B (zh) 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JP2012515112A5 (zh)
JP2018171996A (ja) アームレスト
JP6164078B2 (ja) 運転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752199B2 (en) Vehicle airbags for occupants in rear facing seats
JP588036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16990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575986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016037137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989630B2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60815B2 (en) Protection of a vehicle occupant
JP6069448B1 (ja) 車両用保護装置
JP7116573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