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1515A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1515A
CN105041515A CN201510309055.5A CN201510309055A CN105041515A CN 105041515 A CN105041515 A CN 105041515A CN 201510309055 A CN201510309055 A CN 201510309055A CN 105041515 A CN105041515 A CN 105041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ister
fuel tank
fuel
automatic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090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41515B (zh
Inventor
柴田雅德
冈田健史
大石贵之
小池真树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05612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504151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4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41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1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54Details of the absorption canis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2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1/00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 F02D11/02Arrangements for, or adaptations to, non-automatic engine control initiation means, e.g. operator initiated characterised by hand, foot, or like operator controlled initiation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在发动机工作中容易升温且在发动机停止期间容易冷却的碳罐的骑乘型车辆。在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中,燃料箱(100)被配置在发动机(40)的上方,构成节气门体的化油器(5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且缸(41)以及缸盖(42)的后方,碳罐(30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燃料箱(100)与缸盖(42)之间。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0980108031.6、申请日为2009年03月05日、申请人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骑乘型车辆”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式车辆,特别是涉及碳罐的配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等的骑乘式车辆中,设置使用活性炭以用于抑制在燃料箱内由于燃料的蒸发产生的气体(蒸发燃料)排出到大气中的燃料蒸发气体排出抑制装置,即所谓的碳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碳罐的自动二轮车。
专利文献1:特开平5-869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公知包含在碳罐中的活性炭具有如下特性,即:越冷越容易吸附蒸发燃料,温度越高越容易释放蒸发燃料。因此,根据抑制蒸发燃料向大气中排出的观点,优选的是碳罐被冷却以便蒸发燃料容易被活性炭吸附。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也根据该观点而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了碳罐。
另一方面,碳罐与节气门体连接,在发送机工作中,蒸发燃料从碳罐吸出并被发动机取得,因此,根据该观点,优选的是碳罐被升温以便蒸发燃料容易从活性炭中释放。即,针对碳罐而言,要求在发动机工作中容易升温并在发动机停止期间容易冷却。
然而,由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碳罐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行驶时容易遭遇行驶风而冷却,不满足在发动机工作中容易升温的要求。另外,如上述地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的碳罐被直射日光曝晒的机会多,在停车时容易升温,因而不满足在发动机停止期间容易冷却的要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发动机工作中容易升温并在发动机停止期间容易冷却的碳罐的骑乘型车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包括发动机、燃料箱、节气门体以及碳罐。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配置在所述曲轴箱上的缸以及配置在所述缸上的缸盖,所述发动机产生驱动车轮的动力。所述燃料箱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储存被所述发动机消耗的燃料。所述节气门体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且所述缸以及所述缸盖的后方,调节供应给所述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量。所述碳罐与所述燃料箱以及所述节气门体相连接,抑制在所述燃料箱内通过所述燃料的蒸发产生的气体被排出到大气中。所述碳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与所述缸盖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碳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燃料箱与缸盖之间,因而在发动机动作中碳罐容易接受来自缸盖的热量而升温。另外,碳罐由于在其上方覆盖的燃料箱而被直射日光曝晒的机会变少,因此在发动机停止期间容易冷却。
此外,在本发明中,与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碳罐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发动机容易接受行驶风,因而发动机的冷却性被提高。另外,在本发明中,燃料箱从缸盖接受的热量由于在其之间间隔的碳罐而被降低,因此抑制了燃料箱内的燃料的蒸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正视图;
图3是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侧盖的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4是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侧盖和罩的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5是卸下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侧盖和罩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局部进行了剖切而得到的左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底面图;
图8是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中将碳罐安装在车体架上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是对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上的碳罐进行了局部剖切而得到的右视图;
图10是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上的碳罐的右视图;
图11是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上的碳罐的从车辆右后方的立体图;
图12是安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上的碳罐的从车辆右前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对(1)整体概要构成、(2)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周边部的构造、(3)碳罐的安装位置、(4)燃料箱的构造、(5)车体框体的构造、(6)碳罐的构造、(7)化油器构造、(8)作用/效果、以及(9)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标号。不过,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留意到其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部件是不同的。
因此,具体的尺寸应参酌以下的说明来进行判断。另外,当然即使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1)整体概要构成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骑乘型车辆的自动二轮车10的整体概要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自动二轮车10的左视图。图2是自动二轮车10的正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二轮车10具有形成自动二轮车10的骨架的车体架30。自动二轮车10包括前轮20、前叉21、发动机40、化油器50、侧盖60、车座70、侧支架80、后轮90、以及燃料箱100。发动机40、侧盖60、车座70、侧支架80以及燃料箱100安装在车体架30。
前轮20被与车体架30相连接的前叉21可旋转地支承。
前叉21经由桥23与转向轴22连结。转向轴22被车体架30支承。转向轴22以可相对于自动二轮车10的行进方向左右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发动机40是产生自动二轮车10的驱动力的动力单元。发动机40在自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安装在车体架30上。发动机40产生传递给后轮90的驱动力。在发动机40中产生的驱动力由链条传递给后轮90。
化油器50调节供应给发动机40的混合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化油器50构成节气门体。不限于化油器50,可以使用电子控制式的燃料喷射装置。
侧盖60覆盖车体架30的侧方。侧盖6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具体地说,侧盖60设置在燃料箱100的后部以及车座70的前部的下方。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配置具有与侧盖60大致对称的形状的侧盖(在图1中没有进行图示)。
车座7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后方。在车座70上乘坐骑乘者。
侧支架80在自动二轮车10停车时支承自动二轮车10。侧支架8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
燃料箱100储存供应给发动机40的燃料。燃料箱100配置在发动机40的上方。
燃料箱100具有左侧部100La。在左侧部100La上安装罩200L。另外,燃料箱100具有右侧部100Ra。在右侧部100Ra上安装安装罩200R(在图1中没有进行图示,参考图3)。
罩200L、罩200R从燃料箱100的侧部100La、100Ra向下方延伸。
另外,自动二轮车10具有用于从燃料箱100向化油器50供应燃料的燃料管170。燃料管170配置在燃料箱100与化油器5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管170构成燃料通道。
另外,自动二轮车10具有燃料旋塞160。在燃料旋塞160上连结燃料管170。燃料旋塞160打开或关闭燃料管170。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管17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
燃料旋塞160配置在罩200L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燃料旋塞160从形成在罩200L的开口部201面对外侧。
(2)自动二轮车10的发动机40周边部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3、图4以及图5对自动二轮车10的发动机40周边部进行说明。图3是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发动机40周边部中卸下了设置在侧方的侧盖60的右视图。图4和图5是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发动机40周边部中卸下了侧盖60以及罩200R的状态下的右视图和正视图。在这些附图中,表示出从车体架30卸下了转向轴22的状态。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车体架30具有转向头管31、主车架32、下管33以及车座架34。
转向头管31支承转向轴22(参考图1)。转向轴22被转向头管31以可相对于行驶方向左右转动的方式支承。
主车架32从转向头管31向后方延伸。下管33从转向头管31向斜下方延伸。车座34与主车架32连结。
发动机40是空冷式单汽缸发动机,其具有曲轴箱43、配置在曲轴箱之上的缸41、以及配置在缸之上的缸盖42。缸41沿下管33而配置。
化油器5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具体地说,化油器5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并且在缸41和缸盖42的后方。另外,化油器50配置在主车架32的右下方。化油器50与缸41连结。
自动二轮车10具有空气滤清器46。空气滤清器46配置在车座架34的下方并且在化油器50的后方。空气滤清器46与化油器50连结。空气滤清器对供应给化油器50的空气进行净化。从空气滤清器46取得的空气在通过化油器50与燃料混合之后被缸41吸入。
燃料箱100具有箱托架120。燃料箱100通过箱托架120安装在车座架34上。
燃料箱100通过弯曲加工多个金属板而形成。燃料箱100具有左侧部100La(参考图1)以及右侧部100Ra。在燃料箱100的上表面设置供油口(没有进行图示)。在供油口处安装燃料帽110。后面将会对燃料箱10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燃料箱100的右侧部100Ra具有卡合部131、132以及安装部133。如图3所示的罩200R安装在这些卡合部131、132以及安装部133。
罩200R具有下缘部200Ra。在侧视时,下缘部200Ra与缸盖4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即,下缘部200Ra向相对于下管33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3)碳罐300的安装位置
自动二轮车10具有抑制由于燃料的蒸发而产生的气体向大气中排出的碳罐300。在本实施方式中,碳罐300构成燃料蒸发气体排出抑制装置。
碳罐300具有包括净化气体的功能的罐体部310(参考图9)。如图4所示,碳罐30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即,其配置在与配置有侧支架80的侧部相反的侧部。另外,碳罐300配置在化油器50的前方、燃料箱100的下方、并且在形成在缸盖42的上方的缝隙内的右侧部。另外,在该缝隙内的左侧部配置燃料管170(参考图5)。罐体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自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
碳罐300经由托架38安装在安装部39,所述安装部39设置在车体架30的连结部35(图4中没有进行图示,参考图8)。
图3所示的罩200R的下缘部200Ra在将罩200R安装在燃料箱100的状态下位于碳罐300的下端部300a(参考图4)的下方。即,当在将罩200R安装在燃料箱100的状态下侧视时,碳罐300被罩200R隐藏(参考图3)。
在碳罐300上连接翻车安全阀360、管361、净化管370以及排出管380。
当自动二轮车10翻转预定角度以上时,翻车安全阀360防止燃料从燃料箱100流入到碳罐300。翻车安全阀36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并且在碳罐300的前方,即配置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下方。翻车安全阀360通过阀支承部38a安装在下管33。
排出管380沿着下管33向车辆下方延伸。管361与翻车安全阀360连结。管143与翻车安全阀360及燃料箱100连结。另外,净化管370通过车辆中央部与化油器50连结。如图5所示,该净化管37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即,配置在与燃料箱170所配置的侧部的相反的侧部。另外,如图4所示,当侧面观察自动二轮车10时,净化管37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端部100a及罐体部310之间。
如上所述,碳罐300通过翻车安全阀360及管143而与燃料箱100连接。另外,碳罐300通过净化管370与化油器50连接。关于碳罐300的构造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
(4)燃料箱100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6和图7对燃料箱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6是将燃料箱100的局部剖切而得的左视图。图7是燃料箱100的底面图。
在燃料箱100的底面,主车架32(参考图4)形成在位于其内侧的凹部100b。燃料箱100在主车架32位于凹部100b内的状态下经由箱托架120安装在主车架32上。
燃料箱100具有管140。在管140的上方的端部配置吸入口141。
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底面配置朝向燃料箱100的外部开口的连结部142。在连接部142上连结上述的与翻车安全阀360连结的管143。
管140被撑条150在燃料箱100的内侧支承,与连接部142连结。
吸入口141被配置为在燃料箱100的内部通过燃料而被装满的状态下并且在自动二轮车没有倾斜的状态下比燃料的液面靠上。
在燃料箱100内燃料蒸发而得到的气体从吸入口141被吸入,并通过管140、连接部142、管143、翻车安全阀360以及管361而被导入碳罐300。
(5)车体架30的构造
图8是对将碳罐300安装到车体架30上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车体架30具有将主车架32与下管33连结的连结部35。连结部35具有安装托架38(参考图4)的安装部39。
在主车架32与连结部35之间配置角撑板36。角撑板36是为了提高车体架30的刚性而配置的。在角撑板36上配置托架37。在托架37上安装碳罐300。
(6)碳罐300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9对碳罐3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9是将碳罐300局部剖切而得的右视图。
如图9所示,罐体部310具有连接部320、连接部330、连接部340。连接部320以及连接部330形成在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另外,连接部340形成在罐体部310的后端部分310b。
在连接部320上连结管361。即,连接部320经由翻车安全阀360与燃料箱100相连结。
在连接部330上连结净化管370。即,连接部330经由净化管370与化油器50相连结。
在连接部340上连结排出管380。即,在罐体部310的内部被净化的气体从连接部340被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20构成箱连接部。连接部330构成节气门体连接部。另外,连接部340以及排出管380构成排出部。
罐体部310内部具有壁部312和壁部313。壁部312和壁部313能够透过气体。
罐体部310内部具有活性炭311。活性炭311被填充在壁部312与壁部313之间。
另外,罐体部310具有弹簧314。弹簧314将至少一个壁部312向另一个壁部313的方向上施力。由此,防止了由于自动二轮车10倾斜或振动等使得活性炭在罐体部310的内部移动。
(7)化油器50的构造
接下来,使用图10、图11以及图12对化油器5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安装在自动二轮车10上的化油器50的右视图。图11是安装在自动二轮车10上的化油器50的、来自车辆右侧后方的立体图。图12是安装在自动二轮车10上的化油器50的来自车辆右侧前方的立体图。
化油器50具有节流阀51a、主体部51、节气门轮52、节气门线53、以及托架54。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气门轮52以及托架54构成连接节气门线53的线连接部。
在化油器50上连结进气管道47和进气管道48,其中进气管道47将在空气滤清器46中被净化的空气抽取到主体部51,进气管道48向缸41送出混合气体。
节流阀51a对通过进气管道47而被抽取到主体部51的空气的流入量及混合气体针对缸41的流入量进行调整。节流阀51a被内置在主体部51中。
节气门轮52与节流阀51a相连结。节气门轮52使节流阀51a转动。
节气门线53与节气门轮52相连接。节气门线53被托架54支承。节气门线53与被设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转向盘把手部的节气门把手(没有进行图示)相连接。
节气门把手(没有进行图示)的转动操作经由节气门线53传递给节气门轮52。根据节气门轮52的转动动作,节流阀51a得到调整。
与主体部51相比,节气门轮52和托架54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净化管370配置在主体部51、节气门轮52以及托架54之间。与节气门轮52和托架54相比,净化管37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净化管370沿着节气门线53而配置。
在区间370a(参考图4),与节气门线53相比,净化管37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比区间370a靠近化油器50的一侧,净化管370与节气门线53交叉。
(8)作用/效果
如图4所示,在上述自动二轮车10中,燃料箱100被配置在发动机40的上方,构成节气门体的化油器5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并且被配置在缸41和缸盖42的后方,碳罐30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与缸盖42之间。
由此,由于碳罐3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与缸盖42之间,因此在发动机40工作中容易接受来自缸盖42的热量而升温。另一方面,碳罐300通过覆盖其上方的燃料箱100而被直射日光曝晒的机会减少,因此在发动机40停止期间容易冷却。
特别是,缸盖42具有燃烧室,其是发动机40中温度比较高的部分,因此,通过将碳罐300配置在燃料箱100与缸盖42之间,容易确保对碳罐300进行升温的热量。另外,也能够抑制石头等从外侧飞来的异物碰到碳罐300。在车辆行驶时,碳罐300接受行驶风,因此抑制了过度加热。另外,由于从发动机40向燃料箱100的热量被介于之间的碳罐300吸收,因此抑制了燃料箱100内的燃料的蒸发。
另外,碳罐300被设置于与燃料箱100相比位于下方并且与化油器50相比位于上方的高度,并设置在燃料箱100的连接部142与化油器50之间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从燃料箱100的连接部142至碳罐300的管143、或从碳罐300至化油器50的净化管370缩短,并且容易布线。另外,这些管143和净化管370集中在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从而维护工作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3所示,在所述自动二轮车10中,在燃料箱100的右侧部100Ra安装有罩200R,与碳罐300的下端部300a(参考图4)相比,该罩200R的下缘部200Ra位于下方。如上所述,通过在碳罐300的侧方设置罩200R,则除了可由罩200R在外观上隐藏碳罐300以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即:碳罐300接受来自缸盖42的热量而升温的效果、移动异物的碰触的效果、以及遮挡直射日光的效果。
另外,如图4所示,在所述自动二轮车10中,罐体部310的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比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大。因此,能够将燃料箱100与发动机40靠近,从而能够抑制车辆高度。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罐体部310的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比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端至右端的长度大。这样一来,通过使罐体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能够将罐体部310靠近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自动二轮车10的车辆宽度。
此外,如图4所示,在所述自动二轮车10中,碳罐300的罐体部310以与后端的下端相比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下端基本位于上方的姿态配置。因此,在车辆行驶时,在罐体部310的下表面碰触行驶风,并且碰触其下表面的行驶风被导向缸盖42一侧。即,通过在罐体部310的下表面碰触行驶风,抑制了碳罐300的过渡加热,并且通过行驶风被导向缸盖42的一侧,促进了缸盖42的冷却。
另外,根据自动二轮车10,碳罐300被配置在化油器50的前方、燃料箱100的下方、以及缸盖42的上方的空隙内。另外,化油器5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因此,碳罐30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以及化油器50的附近。
因此,在车辆尺寸小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将碳罐300配置在燃料箱100和化油器50的附近的自动二轮车10。
另外,碳罐300由于被配置在化油器50的前方,因此,与燃料箱、碳罐、节气门体以及发动机沿着自动二轮车的上下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自动二轮车的整体高度(车座高度)。
即,即使在车辆尺寸比较小的自动二轮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碳罐300配置到燃料箱100以及化油器50的附近。
自动二轮车10具有从燃料箱100的右侧部100Ra向下方延伸的罩200R,与碳罐300的下端部300a相比,罩200R的下缘部200Ra位于下方。另外,碳罐300具有罐体部310,罐体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自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
如上所述,根据自动二轮车10,碳罐300被罩200R隐藏。因此,根据自动二轮车10,能够提高自动二轮车的外观品质。
根据自动二轮车10,与燃料箱100相连通的连接部320以及与化油器50相连通的连接部330位于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另外,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底面上配置连接部142。
因此,能够缩短从燃料箱100至碳罐300的配管长度。另外,能够使配管的处理容易。
另外,根据自动二轮车10,翻车安全阀36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下方。因此,能够缩短从燃料箱100至碳罐300的配管长度,并能够使配管的处理容易。
另外,根据自动二轮车10,碳罐300通过托架37和托架38而被安装在车体架300上。另外,防止燃料以液体状态直接流入碳罐300的翻车安全阀360通过阀支承部38a而被固定在下管33上。另外,根据自动二轮车10,托架37及托架38被安装在连结主车架32和下管33的连结部35上。
并且,在燃料箱100的左侧部100La上安装从该左侧部100La向下方延伸的罩200L。另外,在右侧部100Ra上安装从该右侧部100Ra向下方延伸的罩200R。
因此,用于支承碳罐300的托架37和托架38使得不会在视觉上察觉碳罐300并且切实地固定该碳罐300。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燃料管17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碳罐30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位于燃料管170下方的空间。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碳罐300被配置在化油器50的前方、燃料箱100的下方、且缸盖42的上方的空隙。另外,化油器50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方。即,碳罐300配置在燃料箱100以及化油器50的附近。净化管370配置在化油器50的主体部51、节气门轮52以及托架54之间。
因此,例如与净化管370从节气门轮52以及托架54的外侧向主体部51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防止连接在节气门轮52及托架54的节气门线53与净化管370相干扰。
即,根据自动二轮车10,即使在车辆尺寸小并将碳罐300配置在化油器50的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节气门线53与净化管370相干扰。
根据自动二轮车10,与主体部51相比,节气门轮52及托架54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与节气门轮52及托架54相比,净化管37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此外,净化管370沿着节气门线53而配置。
因此,根据自动二轮车10,即使在上下方向狭小的空间内收纳碳罐300及化油器50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切实地防止节气门线53与净化管370相干扰。
净化管370与节气门线53相交叉,在区间370a中,与节气门线53相比,净化管370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因此,根据自动二轮车10,将碳罐300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一方的侧部,即使在上下方向狭小的空间内收纳碳罐300及化油器50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防止节气门线53与净化管370相干扰。
根据自动二轮车10,在燃料箱100与化油器50之间形成将燃料供应给化油器50的燃料管170。该燃料管170被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净化管370被配置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
因此,能够防止燃料管170与净化管370或节气门线53相干扰。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碳罐300具有罐体部310,罐体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自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
与燃料箱100相连通的连接部320位于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另外,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底面上配置有连接部142。翻车安全阀360被配置在燃料箱100的前端部100c的下方。
因此,通过经由翻车安全阀360将连接部320与连接部142连结,能够缩短从燃料箱100至碳罐300的配管长度。另外,能够使配管的处理容易。
碳罐300在罐体部310的内部具有将净化过的气体从罐体部310排出的排出管380,排出管380与罐体部310的后端部分310b相连接。另外,与化油器50相连接的连接部330形成在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与连接部330相连结的净化管370在对自动二轮车10的侧视状态下配置在燃料箱100的下端部100a与罐体部310之间。
因此,根据自动二轮车10,在上下方向狭小的空间内收纳碳罐300及化油器50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进行配管的处理。
(9)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公开,但是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不应理解成其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通过该公开而想到各种代替实施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骑乘型车辆的一个示例而举出了自动二轮车10,但只要是骑乘型车辆即可,车轮的个数并不局限于两个。例如,车轮的个数可以是三个。另外,车轮的个数可以是四个。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配置燃料管170,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配置碳罐300,但是也可以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配置碳罐300,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配置燃料管1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碳罐300的托架37及托架38可以不被安装在车体架30,特别是主车架32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碳罐300中,与燃料箱相连通的连接部320以及将在罐体部的内部净化过的气体排出的连接部340可以不必位于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碳罐300具有翻车安全阀360。翻车安全阀360可以被固定在托架38上。另外,碳罐300不需要一定具有翻车安全阀3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图9说明了碳罐300的具体结构。但是,碳罐300只要具有抑制燃料蒸发而得的气体被排出到大气的功能即可,而并不局限于图9所示的结构。例如,可以代替活性炭而使用具有气体吸附功能的材料。
在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0中,净化管370被配置在主体部51、节气门轮52以及托架54之间即可,与主体部51相比,节气门轮52及托架54可以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另外,净化管370可以沿着节气门线52而配置。
另外,与节气门线53相比净化管370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区间370a并不局限于图4所示的区间。
例如,在燃料箱100的下端部100a与罐体部310之间,净化管370可以与节气门线53相交叉并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配置侧支架80,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部配置碳罐300,但是,也可以在自动二轮车10的左侧部配置碳罐300,在右侧部配置侧支架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罐体部310的长度方向沿着自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另外,在碳罐300中,与燃料箱相连通的连接部320以及将在罐体部的内部净化过的气体排出的连接部340可以不必位于罐体部310的前端部分310a。只要不是将配管不必要地设置得很长即可,能够根据碳罐300的构造进行适当变更。
如上所述,本发明当然包含此处没有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从上述的说明而仅通过妥当的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发明特定事项来予以确定。

Claims (13)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曲轴箱、配置在所述曲轴箱上的缸以及配置在所述缸上的缸盖,所述发动机产生驱动车轮的动力;
燃料箱,其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储存被所述发动机消耗的燃料;
节气门体,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且所述缸以及所述缸盖的后方,调节供应给所述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量;以及
碳罐,其与所述燃料箱以及所述节气门体相连接,抑制在所述燃料箱内通过所述燃料的蒸发产生的气体被排出到大气中;
车体架,其具有从支承转向轴的转向头管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延伸的中央架部,
在所述燃料箱的底面形成凹部,所述中央架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内侧,
所述碳罐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在车体的一个侧部,并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碳罐被配置在比所述节气门体更靠前方、且比所述燃料箱的下端部更靠下方,并且,所述碳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缸盖的上方,
所述碳罐被配置在所述节气门体的前方、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以及所述缸盖的上方的空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燃料箱的侧部的盖部件,
与所述碳罐相比,所述盖部件的下端部位于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罐具有罐体部,
在所述罐体部中,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罐体部中,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体部以前部的下端比后部的下端位于上方的姿势被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罐体部的前端部设置与所述燃料箱相连通的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罐体部的前端部设置与所述节气门体相连接的节气门体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翻车安全阀,在所述骑乘型车辆翻转预定角度以上时抑制从所述燃料箱至所述碳罐的所述燃料的流入,
所述翻车安全阀被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下方、且碳罐的前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罐被安装在所述车体架上的托架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翻车安全阀,在所述骑乘型车辆翻转预定角度以上时,抑制从所述燃料箱至所述碳罐的所述燃料的流入,
所述翻车安全阀被所述托架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被安装在所述中央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从所述燃料箱向所述节气门体供应所述燃料的燃料通道,
所述碳罐和所述燃料通道被配置在隔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罐体部的后端部连接将在该罐体部的内部被净化过的所述气体排出的排出管。
CN201510309055.5A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05041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8753 2008-03-07
JP2008058700 2008-03-07
JP2008058753 2008-03-07
JP2008-058700 2008-03-07
CN2009801080316A CN101960134A (zh)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80316A Division CN101960134A (zh)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1515A true CN105041515A (zh) 2015-11-11
CN105041515B CN105041515B (zh) 2018-10-26

Family

ID=410561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09055.5A Active CN105041515B (zh)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CN2009801080316A Pending CN101960134A (zh)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80316A Pending CN101960134A (zh) 2008-03-07 2009-03-05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418794B2 (zh)
EP (1) EP2258938B1 (zh)
JP (1) JP3165481U (zh)
CN (2) CN105041515B (zh)
BR (1) BRPI0909693B1 (zh)
ES (1) ES2542519T3 (zh)
TW (1) TWI399482B (zh)
WO (1) WO20091105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5225A (zh) * 2018-02-13 2019-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0415B2 (ja) * 2008-08-29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261827B2 (ja) * 2009-03-31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JP5232752B2 (ja) * 2009-09-30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の配置構造
EP2522566A4 (en) * 2010-01-08 2014-02-26 Honda Motor Co Lt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EVAPORATED FUELS FOR GRASS TORCHES
JP5041025B2 (ja) * 2010-04-20 2012-10-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の配設構造、並びに蒸発燃料処理装置及び同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を具備する車両
JP5525333B2 (ja) * 2010-05-20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設構造
JP5581847B2 (ja) * 2010-06-24 2014-09-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766446B2 (ja) * 2011-01-18 2015-08-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カバー構造
JP5719264B2 (ja) * 2011-09-22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3067275A (ja) * 2011-09-22 201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719739B2 (ja) * 2011-09-27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721599B2 (ja) * 2011-09-28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019569B2 (ja) * 2011-11-29 2016-11-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889685B2 (ja) * 2012-03-22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JP5810017B2 (ja) * 2012-03-22 2015-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構造
JP5972652B2 (ja) * 2012-04-25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977626B2 (ja) * 2012-09-05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950799B2 (ja) * 2012-11-16 2016-07-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Absユニット付きの自動二輪車
JP6114048B2 (ja) * 2013-01-31 2017-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支持構造
EP2765069B1 (en) 2013-02-07 2020-04-22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comprising a canister
JP6117590B2 (ja) * 2013-03-28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JP5836336B2 (ja) 2013-08-26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309379B2 (ja) * 2014-07-09 2018-04-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255322B2 (ja) * 2014-08-21 2017-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201607818A (zh) * 2014-08-21 2016-03-01 Kwang Yang Motor Co 機車油氣回收碳罐的配置構造
JP2017105286A (ja) * 2015-12-08 2017-06-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10767600B2 (en) 2016-12-22 2020-09-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US10486762B2 (en) 2017-04-26 2019-11-26 Ktm Ag Motorcycle hav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container for receiving fuel vapor from the fuel tank
CN107380316B (zh) * 2017-08-21 2023-03-14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燃油箱的安装结构及跨骑车
BR112020021447A2 (pt) * 2018-05-17 2021-01-19 Honda Motor Co., Ltd.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m selim
JP7250478B2 (ja) * 2018-11-02 2023-04-03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37463B2 (ja) * 2018-11-22 2021-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AT522131B1 (de) 2018-12-19 2023-09-15 Ktm Ag Motorrad mit schwenkbarem Kraftstofftank
US11512670B2 (en) 2019-07-03 2022-11-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JP2021066386A (ja) * 2019-10-25 2021-04-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3972A (en) * 1979-10-09 1981-05-13 Yamaha Motor Co Ltd Preventive device for discharge of evaporated fuel of autobicycle
JPH0438281A (ja) * 1990-05-31 1992-02-0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着装置
JPH06305469A (ja) * 1993-04-22 1994-11-0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CN2363074Y (zh) * 1998-01-12 2000-02-09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 四冲程汽油机内油料挥发组分收集装置
CN2367525Y (zh) * 1999-04-22 2000-03-08 湖南首一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燃油蒸发物与曲轴箱废气回收装置
CN2537828Y (zh) * 2002-03-14 2003-02-26 重庆吉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节油净化装置
JP2005075322A (ja) * 2003-09-04 2005-03-2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配管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7014Y2 (zh) 1977-03-24 1981-11-04
JP2596484B2 (ja) 1991-09-25 1997-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装置
JP2007153071A (ja) 2005-12-02 2007-06-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150415B2 (ja) * 2008-08-29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0188758A (ja) * 2009-02-16 2010-09-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261825B2 (ja) * 2009-03-31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548499B2 (ja) * 2010-03-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525333B2 (ja) * 2010-05-20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設構造
JP2012001119A (ja) * 2010-06-17 2012-01-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581847B2 (ja) * 2010-06-24 2014-09-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3972A (en) * 1979-10-09 1981-05-13 Yamaha Motor Co Ltd Preventive device for discharge of evaporated fuel of autobicycle
JPH0438281A (ja) * 1990-05-31 1992-02-0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着装置
JPH06305469A (ja) * 1993-04-22 1994-11-0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CN2363074Y (zh) * 1998-01-12 2000-02-09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 四冲程汽油机内油料挥发组分收集装置
CN2367525Y (zh) * 1999-04-22 2000-03-08 湖南首一国际工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燃油蒸发物与曲轴箱废气回收装置
CN2537828Y (zh) * 2002-03-14 2003-02-26 重庆吉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节油净化装置
JP2005075322A (ja) * 2003-09-04 2005-03-24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配管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5225A (zh) * 2018-02-13 2019-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134A (zh) 2011-01-26
US20110100742A1 (en) 2011-05-05
US8418794B2 (en) 2013-04-16
EP2258938B1 (en) 2015-07-08
WO2009110573A1 (ja) 2009-09-11
TWI399482B (zh) 2013-06-21
TW200951297A (en) 2009-12-16
ES2542519T3 (es) 2015-08-06
JP3165481U (ja) 2011-01-27
BRPI0909693B1 (pt) 2021-10-05
EP2258938A1 (en) 2010-12-08
CN105041515B (zh) 2018-10-26
BRPI0909693A2 (pt) 2015-09-22
EP2258938A4 (en) 2012-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41515A (zh) 骑乘型车辆
US8726888B2 (en) Atmosphere-opening structure for canister of vehicle
CN101791997B (zh) 摩托车
CN101844597B (zh) 骑乘式车辆中的滤罐配置构造
JP2020509968A (ja) 二輪車両
CN100447042C (zh) 鞍乘型车辆
WO2011101920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EP1520968A1 (en) Exhaust control device of motorcycle
JP2019048553A (ja) 鞍乗型車両
TWI574870B (zh) 跨騎型車輛之吸氣構造
JPWO201701824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1213214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6057565A (ja) 車両
AU2014203418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3661706B (zh) 跨骑式车辆
JP2009006909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14438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200910189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CN104554536A (zh) 跨乘式车辆
CN215513975U (zh) 调整阀配置结构
JP57789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CN101723022B (zh) 鞍座型车辆
WO201701829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9101892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構造
JP200504749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