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3975U - 调整阀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调整阀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13975U
CN215513975U CN201890001746.6U CN201890001746U CN215513975U CN 215513975 U CN215513975 U CN 215513975U CN 201890001746 U CN201890001746 U CN 201890001746U CN 215513975 U CN215513975 U CN 215513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ister
disposed
fuel tank
main fram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7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俊博
中村朋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13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13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整阀配置结构。实施方式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具备:主框架(22),其在跨骑型车辆(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箱(5),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2)的上方;吸附罐(30),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下方;进气装置(4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的下方,向发动机(11)导入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调整阀(5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进气装置(40)之间,调整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所述返回燃料的量;以及净化管(32),其将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调整阀(50)连接,所述调整阀(50)以所述净化管(32)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

Description

调整阀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整阀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跨骑型车辆中,将内置螺线管的净化控制阀(PCSV)设置于主框架的结构。与PCSV连接的净化管沿着主框架在前后方向上配设。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1824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配置在主框架的周边的车辆部件的配置结构而净化管的拉绕变得复杂。特别是在燃料箱、吸附罐及进气装置接近配置的结构中,净化管的拉绕容易复杂化,希望净化管的缩短化。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净化管的缩短化的调整阀配置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主框架(22),其在跨骑型车辆(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箱(5),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2)的上方;吸附罐(30),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下方;进气装置(4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的下方,向发动机(11)导入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调整阀(5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进气装置(40)之间,调整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所述返回燃料的量;以及净化管(32),其将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调整阀(50)连接,所述调整阀(50)以所述净化管(32)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车辆上方按照燃料箱、吸附罐、调整阀、进气装置的顺序配置的结构中,调整阀以净化管能够沿着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允许净化管在上下方向上配设,因此与将净化管沿着主框架仅在前后方向上配设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净化管的拉绕。因此,能够实现净化管的缩短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吸附罐(30)、所述进气装置(40)及所述调整阀(5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前端与后端之间(A1)。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吸附罐、进气装置及净化管在燃料箱的前后之间的区域内配设。因此,在侧视观察下,与吸附罐、进气装置及调整阀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比燃料箱的前端或后端靠外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整体的配管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主视观察下,所述调整阀(5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
根据该结构,与在主视观察下调整阀配置于燃料箱的左右宽度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净化管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30)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发动机(11)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净化管(32)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所述主框架(22)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允许净化管在上下方向上配设,并且净化管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主框架的方式配设,因此能够实现配管整体的进一步的缩短化。而且,吸附罐配置在比主框架靠上方的位置,发动机配置在比主框架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吸附罐与发动机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发动机的热量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40)配置在比所述调整阀(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与进气装置配置在比调整阀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净化管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与净化管配置在比加料管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净化管的车宽方向的配设。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燃料箱(5)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燃料箱能够从车宽方向侧面保护吸附罐。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实现净化管的缩短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包含III-III剖面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包含IV-IV剖面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包含V-V剖面的右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箱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车身左右中心线)。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未图示)以及后轮4。前轮由车把2转向。后轮4由包括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驱动。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图中符号20表示成为车辆的骨架的车身框架。
车身框架20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接合成一体而形成。车身框架20具备头管21、主框架22、向下框架23、枢轴框架24、座椅轨道25以及支承框架26。
头管21位于车身框架20的前端部。在侧视观察下,头管21以头管21的上端位于后方且头管21的下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头管21经由前叉(未图示)而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前轮(未图示)。
主框架2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主框架22的前端部连接于头管21的上部。主框架22沿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参照图2)由单一的构件形成。主框架22具备:从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2a;以及从第一延伸部22a的后端经由弯曲部22c以比第一延伸部22a陡急的倾斜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2b。
向下框架23沿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参照图2)由单一的构件形成。向下框架23从头管21的下部以比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陡急的倾斜向后下方延伸。图中符号27表示将主框架22的前端部与向下框架23的前端部之间连结的角板。
枢轴框架24与主框架22的第二延伸部22b结合。枢轴框架24以从第二延伸部22b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左右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之间由横管(未图示)连结。在枢轴框架24设有将摆臂28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部24a。
座椅轨道25与主框架22的弯曲部22c结合。座椅轨道25以从主框架22的弯曲部22c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
支承框架26将枢轴框架24与座椅轨道25连结。支承框架26以从枢轴框架24朝向座椅轨道25而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
动力单元10配置在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的下方。动力单元10具有将发动机11与变速器12进行了一体化的结构。动力单元10经由吊架托架而紧固于向下框架23及枢轴框架24。在图中,符号13表示用于将动力单元10的前部支承于向下框架23的前吊架,符号14表示用于将动力单元10的后部支承于枢轴框架24的后吊架。
动力单元10具备:在后部内置变速器12的曲轴箱15;以及与曲轴箱15的前部结合的气缸16。气缸16以从曲轴箱15的前上部沿着向下框架23的方式向前上方立起。
气缸16具备:与曲轴箱15的前上部结合的气缸体16a;与气缸体16a的上部结合的气缸盖16b;以及将气缸盖16b的上部覆盖的盖罩16c。在气缸体16a的内部收纳活塞(未图示)。气缸盖16b在活塞的上方形成燃烧室(未图示)。
在气缸盖16b的后部(后表面)连接有用于导入由空气滤清器41净化后的空气和喷射燃料的进气通路17(参照图4)。在气缸盖16b的前部(前表面)连接有用于将从燃烧室排出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管18的基端部(上游端部)。排气管18从气缸盖16b向前下方引出之后,在曲轴箱15的前下方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排气管18的后端部连接有消音器19。
<调整阀配置结构>
图中符号29表示在车辆中包含内置螺线管的净化控制阀(以下也称为“PCSV”。)的调整阀配置结构。调整阀配置结构29具备主框架22、燃料箱5、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进气装置)、PCSV50(调整阀)以及净化管32。
燃料箱5积存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燃料箱5配置在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的上方。燃料箱5支承于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和左右座椅轨道25的前部。
在燃料箱5的后方配置有驾驶者能够就座的座椅6。座椅6支承于左右座椅轨道25。燃料箱5的后部由座椅6的前部覆盖。在图中,符号5a表示形成燃料箱5的底部的底板,符号5b表示具有用于将燃料箱5安装于车身框架20的安装部等的凸缘部。
空气滤清器41配置在由座椅轨道25和支承框架26围成的区域。空气滤清器41配置在主框架22的第二延伸部22b的后方。空气滤清器41支承于座椅轨道25和支承框架26。
在图中,符号51表示经由塞绳52与设置于发动机11的火花塞(未图示)连接的点火线圈,符号53表示将点火线圈51与蓄电池59之间连接的线束,符号54表示积存制动装置的工作液的储液箱,符号55表示经由线束56与蓄电池59连接的电气安装部件。
进气通路17将空气滤清器41与发动机11的进气部连接。如图4所示,进气通路17通过主框架22的第二延伸部22b的左侧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进气通路17设有:根据节气门操作来调整进气通路17内的通路面积的节气门区42;以及在发动机11的燃烧室的附近位置向进气通路17内喷射燃料的喷射器43。在图4中,符号47表示连接节气门区42的进气管,符号48表示安装喷射器43的喷射器安装部,符号49表示连接净化管32的下方延伸部32c的净化管连接部(返回通路)。
如图5所示,节气门区42配置在比主框架22的第二延伸部22b靠前方的位置。例如,节气门区42具备节气门、操作鼓以及电位计(未图示)。
节气门能够转动地配置在进气通路17内。节气门根据转动位置来调整进气通路17内的通路面积。
操作鼓连接于操作线。操作鼓通过基于操作线的操作使节气门转动。
电位计检测节气门的转动角度。
喷射器43在进气通路17中配置于比节气门区42靠下游侧(发动机11的进气部的附近)的位置。喷射器43将通过燃料泵(未图示)从燃料箱5(参照图1)供给的燃料呈雾状地向进气通路17内喷射。图中符号44表示将燃料泵与喷射器43连接的燃料供给管。
吸附罐30(参照图1)吸附燃料箱5的内部的蒸发燃料,并将吸附的燃料向进气通路17的发动机11附近部供给。吸附罐30内置有用于吸附被导入的蒸发燃料的活性炭等吸附剂。如图1所示,吸附罐30配置在燃料箱5的下方。吸附罐30配置在比主框架22的弯曲部22c靠上方的位置。吸附罐30经由对吸附罐30的外周面进行支承的撑条35安装于主框架22。燃料箱5的底板5a(参照图1)具有以包围吸附罐30的方式鼓起的形状,由此能够保护吸附罐30。
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与燃料箱5重叠。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位于座椅6的前方。如图3所示,吸附罐30配置在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是指燃料箱5的左端(左侧部最大鼓出端)与右端(右侧部最大鼓出端)之间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燃料箱左右宽度区域W1”。)。吸附罐30的整体配置于燃料箱左右宽度区域W1。
吸附罐30具有圆筒状。如图2所示,吸附罐30以吸附罐30的长度方向(轴向)的第一端部(右端部)位于前方且吸附罐30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左端部)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吸附罐30的右端部连接加料管31以及净化管32。
加料管31是用于将蒸发燃料从燃料箱5向吸附罐30内导入的配管。如图1所示,加料管31从吸附罐30的右端下部朝向前上方弯折并延伸。
如图2所示,加料管31具备:从吸附罐30的右端下部向右前方延伸的右方延伸部31a;与右方延伸部31a的右端(下游端)连接且具有向右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右弯曲部31b;以及从右弯曲部31b的前端(下游端)朝向左前方弯折并延伸的左方延伸部31c。
净化管32是用于将由吸附剂吸附的蒸发燃料向进气通路17内的发动机11(参照图1)的附近部供给的配管。如图1所示,净化管32将吸附罐30与进气通路17连接。净化管32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的方式配置。
净化管32具备:从吸附罐30的右端中央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32a;与前方延伸部32a的前端(下游端)连接且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弯曲部32b;以及从前弯曲部32b的下端(下游端)向前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32c。
如图2所示,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俯视观察下,净化管32的整体配置在比加料管31的右弯曲部31b的右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俯视观察下,净化管32的前方延伸部32a以前方延伸部32a的后端(上游端)位于车宽方向外方(右方)且前方延伸部32a的前端(下游端)位于车宽方向内方的方式倾斜。
在吸附罐30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左端部)连接有排放管33(参照图1)及大气导入管(未图示)。
排放管33是用于将滞留在吸附罐30内的水滴或燃料向外部排出的配管。
大气导入管是用于向吸附罐30内导入大气的配管。
如图3所示,进气歧管40配置在吸附罐30的下方。进气歧管40将来自吸附罐30的蒸发燃料(以下也称为“返回燃料”。)向发动机11导入。进气歧管40配置在比PCSV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主视观察下,进气歧管40配置在与车身左右中心线CL重叠的位置。
PCSV50配置在吸附罐30与进气歧管40之间。在主视观察下,PCSV50配置在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PCSV50调整来自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的量。PCSV50设置在净化管32的中途。PCSV50内置有螺线管(未图示)。PCSV50按照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令,使螺线管工作而对净化管32的内部通路进行开闭。PCSV50通过将净化管32的内部通路打开而从吸附罐30向进气通路17内的发动机11附近部导入蒸发燃料(返回燃料)。
如图1所示,PCSV50以净化管32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图中符号VL表示PCSV50的轴线(以下称为“阀轴线”。)。阀轴线VL沿着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配置。如图5所示,PCSV50与进气歧管40之间的配管45通过喷射器43与节气门区联接器46之间。
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配置在燃料箱5的前端与后端之间。燃料箱5的前端是指燃料箱5中除了凸缘部5b之外的部分(以下称为“箱主体”。)的前端。燃料箱5的后端是指箱主体的后端。图中符号A1表示燃料箱5的前端与后端之间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燃料箱前后间区域”。)。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的整体配置于燃料箱前后间区域A1。
在车辆的右侧部配置有保持蓄电池59的蓄电池箱60。蓄电池箱60以沿着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蓄电池箱60具备:保持蓄电池59的蓄电池保持部61;以及保持PCSV50的调整阀保持部62。在侧视观察下,蓄电池保持部61与主框架22的第二延伸部22b以及弯曲部22c重叠。在侧视观察下,调整阀保持部62位于主框架22的第一延伸部22a与盖罩16c的上端之间。
图6是蓄电池箱60的右视图。在图中,符号63表示保持点火线圈51(参照图1)的线圈保持部,符号64表示保持储液箱54(参照图1)的储液箱保持部,符号65表示保持电气安装部件55(参照图1)的电气安装部件保持部,符号66表示保持各种线束的线束保持部,符号67表示用于在车身框架20(图1所示的右座椅轨道25)卡止蓄电池箱60的卡止部,符号68表示供用于向车身框架20(设置于图1所示的主框架22的托架)紧固蓄电池箱60的螺栓插通的贯通孔。
蓄电池保持部61及调整阀保持部62在蓄电池箱60中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PCSV50与蓄电池59一起一体地配置于蓄电池箱60,由此能够兼顾构件的削减和紧凑的配置。
在侧视观察下,蓄电池箱60与节气门区42(参照图5)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保护节气门区42。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保持部61、调整阀保持部62、线圈保持部63、储液箱保持部64、电气安装部件保持部65、线束保持部66及卡止部67在蓄电池箱60中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车辆部件集中配置于蓄电池箱60,能够兼顾构件的进一步的削减和更紧凑的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调整阀配置结构29具备在机动二轮车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22、配置在主框架22的上方的燃料箱5、配置在燃料箱5的下方的吸附罐30、配置在吸附罐30的下方并将来自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向发动机11导入的进气歧管40、配置在吸附罐30与进气歧管40之间并调整来自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的量的PCSV50、以及将吸附罐30与PCSV50连接的净化管32,PCSV50以净化管32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车辆上方按照燃料箱5、吸附罐30、PCSV50、进气歧管40的顺序配置的结构中,PCSV50以净化管32能够沿着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允许净化管32在上下方向上配设,因此与将净化管32沿着主框架22仅在前后方向上配设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净化管32的拉绕。因此,能够实现净化管32的缩短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料管31相对于吸附罐30的连接部以及净化管32相对于吸附罐30的连接部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由此能够减少各配管的弯折部,能够容易地进行返回燃料的导入。
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配置于燃料箱5的前端与后端之间A1,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将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净化管32配设在燃料箱前后间区域A1内。因此,与在侧视观察下将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比燃料箱5的前端或后端靠外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整体的配管长度。
在主视观察下,将PCSV50配置在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在主视观察下将PCSV50配置在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净化管32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吸附罐30配置在比主框架22靠上方的位置,发动机11配置在比主框架22靠下方的位置,净化管32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主框架22的方式配置,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允许净化管32在上下方向上配设,并且净化管32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主框架22的方式配设,因此能够实现配管整体的进一步的缩短化。此外,吸附罐30配置在比主框架22靠上方的位置,发动机11配置在比主框架22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吸附罐30与发动机11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发动机11的热量的影响。
进气歧管40配置在比PCSV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进气歧管40配置在比PCSV5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净化管32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PCSV50和进气歧管40位于上下方向,且进气歧管40配置在PCSV50的斜内侧,由此能够抑制配管的弯折,能够将返回燃料向进气通路17顺畅地导入。
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将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净化管32的车宽方向的配设。
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与燃料箱5重叠,由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利用燃料箱5从车宽方向侧面保护吸附罐30。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蓄电池保持部61及调整阀保持部62在蓄电池箱60中由同一构件一体地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蓄电池保持部61及调整阀保持部62可以通过不同的构件分别独立地设置。例如,PCSV50的保持构件可以与蓄电池箱60分别独立地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的整体配置于燃料箱前后间区域A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侧视观察下,将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的一部分配置于燃料箱前后间区域A1。即,在侧视观察下,可以将吸附罐30、进气歧管40及PCSV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燃料箱前后间区域A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主视观察下将PCSV50的整体配置于燃料箱左右宽度区域W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主视观察下将PCSV50的一部分配置于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区域W1。即,可以在主视观察下将PCSV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区域W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进气歧管40配置在比PCSV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进气歧管40可以配置在比PCSV50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净化管32可以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的整体与燃料箱5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的一部分与燃料箱5重叠。即,可以在侧视观察下吸附罐30的至少一部分与燃料箱5重叠。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者跨骑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车辆);5:燃料箱;11:发动机;22:主框架;29:调整阀配置结构;30:吸附罐;31:加料管;32:净化管;40:进气歧管(进气装置);50:PCSV(调整阀);A1:燃料箱前后间区域(燃料箱的前端与后端之间);W1:燃料箱左右宽度区域(燃料箱的左右宽度内)。

Claims (6)

1.一种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主框架(22),其在跨骑型车辆(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燃料箱(5),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22)的上方;
吸附罐(30),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下方;
进气装置(4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的下方,向发动机(11)导入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返回燃料;
调整阀(50),其配置在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进气装置(40)之间,调整来自所述吸附罐(30)的所述返回燃料的量;以及
净化管(32),其将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调整阀(50)连接,
所述调整阀(50)以所述净化管(32)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设的方式设置,
所述吸附罐(30)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发动机(11)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22)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净化管(32)以沿着上下方向横穿所述主框架(22)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吸附罐(30)、所述进气装置(40)以及所述调整阀(5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前端与后端之间(A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主视观察下,所述调整阀(5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的左右宽度内(W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装置(40)配置在比所述调整阀(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管(32)配置在比加料管(3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阀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吸附罐(30)与所述燃料箱(5)重叠。
CN201890001746.6U 2018-12-13 2018-12-13 调整阀配置结构 Active CN2155139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5906 WO2020121487A1 (ja) 2018-12-13 2018-12-13 調整弁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13975U true CN215513975U (zh) 2022-01-14

Family

ID=71075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746.6U Active CN215513975U (zh) 2018-12-13 2018-12-13 调整阀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86220B2 (zh)
CN (1) CN215513975U (zh)
BR (1) BR112021011048B1 (zh)
WO (1) WO20201214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7155A1 (en) * 2020-11-23 2022-05-27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Saddl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2196U (zh) * 1980-09-30 1982-04-13
JP5390978B2 (ja) * 2009-07-31 2014-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762196B2 (ja) 2011-07-25 2015-08-12 新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半導体スイッチ回路
JP2013067275A (ja) * 2011-09-22 201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5579337B (zh) * 2013-09-30 2018-07-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1487A1 (ja) 2020-06-18
BR112021011048A2 (pt) 2021-08-31
BR112021011048B1 (pt) 2024-01-30
JPWO2020121487A1 (ja) 2021-09-30
JP7086220B2 (ja)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65481U (ja) 鞍乗型車両
US8726888B2 (en) Atmosphere-opening structure for canister of vehicle
JP59776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US8251048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JP57755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540602B1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US8752661B2 (en) Saddle seat type vehicle
JP63981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107480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の配置構造
CN215513975U (zh) 调整阀配置结构
EP286009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841032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US8302727B2 (en) Exhaust pipe for a vehicle
JP5907844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701829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5967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8704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配管構造
JP730569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1006036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燃料ホースの配管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906433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