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225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22251A CN105022251A CN201510204729.5A CN201510204729A CN105022251A CN 105022251 A CN105022251 A CN 105022251A CN 201510204729 A CN201510204729 A CN 201510204729A CN 105022251 A CN105022251 A CN 105022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processing
- attraction
- control assembly
- predetermined value
-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将在机内漂浮的粒子尽可能不排出至机外而高效地进行收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而进行加热定影;过滤器构件(55),去除在机内漂浮的粒子;吸引部件(54),能够控制吸引包含粒子的空气的流量;判定部件,判定吸引部件的吸引速度;排气路径(53),将由吸引部件吸引的空气经由过滤器构件而向机外排气;循环路径(56),使由吸引部件吸引而通过了过滤器构件的空气在机内进行循环;切换部件(59),切换排气路径和循环路径;以及控制部件,至少控制吸引部件、切换部件的动作。控制部件只有在通过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使得能够进行切换部件向排气路径的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基于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之后进行加热定影的电子照相法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电子照相法将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用于对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定影的定影装置。已知因在驱动了该定影装置时产生的热量,导致从构成定影装置的辊等的构件中产生挥发性物质。进而,在最近,认为从该挥发性物质生成超微粒子(粒子直径为大约1000nm以下的粒子)而排出到机外。
所述超微粒子的排出为极少量,其本身不会对尤其是人体或环境等带来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环境意识的提高,面向对于被排出到机外的物质的限制的关注在提高,期望即便是极少量也不要使其排出。此外,考虑今后调色剂也进行超微粒子化,那么就会需要抑制这样的调色剂排出到机外。
作为在机内收集排放物质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防止在机内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被排出到机外,以环绕定影器的方式使空气循环,通过在循环路径内设置的过滤器有效地进行收集。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防止凝露,具备能够切换机内循环路径和机外循环路径的机构,根据机内外的温湿度而进行机内/机外循环路径的切换,防止产生曝光装置的凝露和过滤器导致的附着在玻璃面上的污垢。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电子照相装置:对于来自拉近纸张而进行运送的吸引部的排气,使排气在机内循环而通过过滤器对调色剂和臭氧等物质进行收集。
但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如果使通过了一次过滤器的空气在机内循环则会有暖和的空气在循环,存在机内温度上升的顾虑。此外,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在根据机内外的温湿度进行机内/机外循环路径的切换的情况下,能够收集如尘埃和调色剂那样比较大的粒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19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1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267954号公报
但是,关于超微粒子,如果排出到机外时的排出速度快,则存在没有被过滤器收集完就直接被排出到机外的顾虑。此外,如果如专利文献3记载的那样使已回收的空气在机内循环,则与专利文献1的装置同样地,存在机内的温度上升的顾虑。
一般,如果提高过滤器对微粒子的去除效率则收集效率将会提高,但相应地压力损耗会变大。为了克服这一情况,需要较大的动力源(风扇),因而从成本、空间、节能、噪音的观点来看,课题也较大。如果仅限于纸张的吸引部,则为了使其满足走纸稳定性和分离性,不能使风速降低必要以上。另一方面,关于超微粒子的收集,如果风速变快则会导致从过滤器穿过,收集效率降低。因此,希望尽可能降低风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将在机内漂浮的粒子尽可能不排出至机外而高效地进行收集。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而进行加热定影;
过滤器构件,去除在机内漂浮的粒子;
吸引部件,能够控制对包含所述粒子的空气进行吸引的流量;
判定部件,判定所述吸引部件的吸引速度;
排气路径,将由所述吸引部件吸引的空气经由所述过滤器构件而向机外排气;
循环路径,使由所述吸引部件吸引而通过了所述过滤器构件的空气在机内进行循环;
切换部件,切换所述排气路径和所述循环路径;以及
控制部件,至少控制所述吸引部件、所述切换部件的动作,
所述控制部件只有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使得能够进行所述切换部件向排气路径的切换。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控制部件只有在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能够进行向排气路径的切换,在机内漂浮的粒子不会穿过过滤器构件而大体上可靠地被过滤器构件收集,不会被排出到机外。另一方面,如果吸引速度超过预定值则维持切换到循环路径的状态,因而防止在机内漂浮的粒子被排出到机外。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在机内漂浮的粒子尽可能不排出至机外而高效地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所述打印机中的纸张运送路径(调色剂图像转印部)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所述打印机中的排气部分的第1例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向机内的循环路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向机外的排气路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控制部的框图。
图7是表示过滤器中的吸引速度和微粒子收集率的图形。
图8是表示有关微粒子收集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与基于机内温度的路径切换有关的第1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与基于机内温度的路径切换有关的第2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与基于机内温度的路径切换有关的第3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与基于定影温度的路径切换有关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与基于机内湿度的路径切换有关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所述打印机中的排气部分的第2例的正视图。
标号说明
10...成像单元
30...定影装置
50...吸引部
53...排气路径
54...吸引风扇
55...过滤器
56...循环路径
59...切换板
71...CPU
75...吸引速度判定部件
SE1、SE2...纸张检测传感器
SE11...定影温度传感器
SE12...机内温度传感器
SE13...机内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另外,在各附图中,关于同一构件、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2)
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该图像形成装置是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大体由用于形成Y、M、C、K的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10(10y、10m、10c、10k)、调色剂补给单元14、激光扫描单元15、中间转印单元20、定影装置30构成。
成像单元10分别以感光体鼓11为中心而配置有未图示的带电辊、显影器、残留调色剂或残留电荷的清洁构件等。在该成像单元10中,通过从激光扫描单元15照射的激光对描绘在感光体鼓11上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单元20具备以箭头A方向被环状地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21,通过从与各感光体鼓11对置的一次转印辊22被赋予的电场,将在各感光体鼓1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后进行合成。另外,基于这样的电子照相法的图像形成工艺是众所周知的,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装置主体的下部配置有一张一张供应记录材料(以下,称为纸张)的自动供纸单元40,纸张从供纸辊41经由辊42、定时辊43,被运送到所述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23的夹持部,这里调色剂图像(彩色合成图像)被二次转印。然后,纸张被运送到定影装置30而实施调色剂的加热定影,从排出辊44被排出至在装置主体的上面配置的托盘部5。
在本打印机中,能够进行单面打印模式和双面打印模式下的图像形成,且配置有用于切换向辊44、45的运送路径的切换爪46。在单面打印模式时,纸张基本上在切换爪46的下面被引导而从排出辊44排出。在双面打印模式时,打印到第1面且定影了调色剂的纸张在切换爪46的上面被引导而通过辊45进行转回,在由多个辊46组成的双面运送部向下方被运送,返回到所述定时辊43,对第2面实施打印处理,经由定影装置30从辊44被排出至托盘部5。
定影装置30由通过未图示的热源进行加热的加热辊31、以背面保持纸张的加压辊32构成是众所周知的。另外,热源能够采用发热加热器方式或电磁感应方式等各种方式。
如上所述,纸张的运送路径构成为如图2的虚线所示,在运送路径中,用于检测纸张的运送位置的纸张检测传感器SE1被配置在紧接定时辊43之前,纸张检测传感器SE2被配置在二次转印部和定影装置30之间。
(排气部分的第1例,参照图3~图7)
在定影装置30的旁边,为了使纸张从中间转印带21可靠地分离且稳定位于运送途中的纸张的举动,具备从在引导构件51中形成的开口52向箭头a方向吸入空气且将纸张向箭头a方向拉近的吸引部50。此外,吸引部50还具有实现定影装置30的散热的功能。吸引用的开口52是在相对于纸张的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多个小孔。如前述那样,在定影装置30中,由于在加热状态下进行了驱动时产生的热量,从辊31、32等产生挥发性物质。此外,在二次转印部中调色剂漂浮着。存在这些微粒子(挥发性物质、调色剂等)从吸引部50被排出到机外的顾虑。
因此,在吸引部50中需要尽量防止包含所述微粒子的空气被排出到机外的情况。以下,说明为此的第1例。如图3所示,在吸引部50中,设置有用于将空气排出到机外的排气路径53、以及使空气在机内循环的循环路径56,排气路径53的空气入口部分被设为开口52。在排气路径53中,配置有吸引风扇54,以及在其下游侧配置具有收集微粒子的功能的过滤器55。过滤器55优选使用能够收集以低分子硅氧烷为代表的超微粒子的静电式过滤器。
循环路径56在过滤器55的下游侧从排气路径53向上方分支,经由排气路径53的正上方,延伸至定影装置30的正下方(开口57)。在该分支部分中配置有能够以轴58为支点进行转动的切换板59。切换板59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以螺线管或电机作为驱动源),能够切换到图4所示的垂直配置(关闭排气路径53的位置)和图5所示的水平配置(关闭循环路径56的入口部分的位置)。
如果切换板59垂直配置成如图4所示那样,则通过吸引风扇54的驱动而从开口52被吸引的空气在通过(参照箭头b)了过滤器55之后,撞上切换板59而被导入循环路径56,从开口57被返回到机内(参照箭头c)。如果切换板59水平配置成如图5所示那样,则通过了过滤器55的空气将原样沿排气路径53直线前进(参照箭头b’),被排出到机外。
此外,为了检测定影温度,在定影装置30的内部配置有温度传感器SE11。进而,为了检测机内的温度以及湿度,在定影装置30的旁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SE12以及湿度传感器SE13。另外,用于检测机内温度/湿度的传感器也可以配置在多个部位,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中间转印单元20的内部和/或成像单元10的旁边。
通过吸引风扇54吸引纸张时的吸引速度(风速)例如是大约3m/s。这里,如果研究吸引速度和过滤器55的微粒子收集率,则如图7所示那样,在吸引速度为大约3m/s时,收集率是大约30%左右,众多的微粒子将穿过过滤器55。也就是说,如果以通常的吸引速度向机外排气,则会有众多的微粒子被排出到机外。另一方面,如果将吸引速度减速为大约1m/s或大约0.25m/s,则收集率提高至80~95%左右。
吸引风扇54优选能够通过调整供电(施加电压)而控制流量,将吸引速度在3m/s~0.1m/s左右设为可变,至少只在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例如,只在收集率超过大约80%的1m/s以下时),能够通过切换板59切换到排气路径53。由此,在机内漂浮的微粒子的大半以上被过滤器55收集而不会穿过过滤器55,不会被排出至机外。另一方面,由于只要吸引速度超过预定值就会维持切换到循环路径56的状态,因而防止在机内漂浮的微粒子被排出到机外。这里,微粒子除了从定影装置30的辊31、32在加热时产生的挥发性的超微粒子之外,还包含从显影器等漂浮的调色剂等的微粒子。
此外,通过配置具备将运送中的纸张向一个方向拉近的功能的吸引风扇54,以使其回收定影装置30的附近的空气,从而能够收集大量的微粒子。
基于用于检测正在运送的纸张的运送位置的纸张检测传感器SE2的检测结果,当纸张没有位于预定位置(紧接定影装置30之前的位置),也可以相对于纸张位于该预定位置时,使吸引速度减速。例如,减速为0.5m/s。由此,在纸张没有被运送到紧接定影装置30之前时使吸引速度减速,从而能够提高纸张没有在走纸的状态下的粒子收集效率。另外,纸张的通过除了基于传感器SE2的检测信号之外,也可以基于传感器SE1的检测信号和纸张运送速度进行判定。
当没有对于成像单元10等的打印指示时,也可以相对于有打印指示时使吸引速度减速。即,当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相比于打印动作时不用担心机内的温度上升,因而通过使吸引速度减速,能够提高粒子收集效率。
当没有打印指示,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SE11检测出的定影温度为预定值以下时,换言之,如果打印机为等待状态并且定影装置30为比较低的温度(例如,140℃以下),则视为微粒子的排放量少,因而也可以使吸引风扇54的动作停止。由此,在节能的同时能够实现减少噪声。
吸引速度能够通过换算对吸引风扇54的施加电压而进行判定,也可以实际测量过滤器55的旁边的风速而进行判定。吸引速度或者也可以以对吸引风扇54施加的恒压为基准,基于有无纸张、纸张的种类、走纸模式等进行估计。将判定吸引速度的这种部件设为判定部件75(参照图6)。
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被运送的纸张的种类和/或走纸模式对吸引速度进行变更。例如,相对于薄纸或普通纸走纸的情况,在对厚纸进行走纸时,较低地设定吸引速度。关于厚纸在调色剂的定影中需要大量的热量,因而定影温度被设定得较高,伴随于此微粒子的排放量也变得较多。厚纸难以弯折,相比于薄纸等在运送时的举动稳定,因而即使降低吸引速度也无碍,并且微粒子的收集效率提高。在双面打印时,第1面通过定影装置30从而纸张略微卷曲,因而在第2面的定影时,从中间转印带21的分离或走纸的稳定性比第1面的定影时会变差。因此,在向第2面的打印时抑制吸引速度并不理想,但在向第1面的打印时也可以相比于向第2面的打印时抑制吸引速度,由此收集效率提高。
也就是说,通过设定为与纸张的种类(厚纸、薄纸)或走纸模式(向第1面的打印时、向第2面的打印时)相应的最佳的吸引速度,不会不必要地将吸引速度增大,因而不会损害粒子收集效果。此外,可获得适合各自的吸引性能,并且能够实现节能且低噪声。
微粒子的排放量根据定影温度而不同。即,关于微粒子,根据定影温度而开始挥发的成分不同,定影温度越高则产生量越多。因此,优选基于由温度传感器SE11检测出的定影温度来控制吸引速度。由此,能够根据定影温度而细致地设定吸引速度,能够实现节能且低噪声。尤其,在刚刚向打印机接通电源后的预热时,存在微粒子的排放量增多的倾向,因而通过以更加适合的吸引速度区域(例如,0.1m/s)进行循环收集,能够可靠地收集微粒子。
进而,当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例如,1.0m/s以下),并且由传感器SE12检测出的机内的温度为预定值以上(例如,60℃以上)时,优选使切换板59动作而切换到排气路径53。由此,不用降低微粒子的收集效率,就能够避免被加热的空气被送到循环路径56,并且防止机内的温度上升。因此,当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温度小于预定值时,也可以维持切换到循环路径56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吸引部50通常被设定为切换到循环路径56的状态。
机内的温度的检测也可以在一个以上的部位进行。机内温度也可以基于定影装置30的辊31、32、成像单元10的感光体鼓11、纸张运送用的辊等的旋转构件的旋转状况而进行估计,或者,也可以基于打印指示张数或者纸张的走纸经过时间而进行估计。
此外,当吸引速度为所述预定值以下,并且,通过传感器SE13检测出的机内的湿度为预定值以上(例如,85%以上)时,优选使切换板59动作而切换到排气路径53。由此,不用降低微粒子的收集效率,就能够将机内的湿气排放到机外而防止机内的凝露。因此,当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湿度小于预定值时,也可以维持切换到循环路径56的状态。
(控制部,参照图6)
所述打印机通过图6所示的控制部70控制。该控制部70以CPU71为中心而构成,CPU71内置有内置了程序的ROM72以及具有可改写的存储器功能的RAM73。CPU71基于打印指示信息对成像单元10、纸张运送系统、吸引风扇54、切换板59等进行控制。此外,在CPU71中被输入来自所述传感器SE1、SE2、SE11、SE12、SE13的检测信息以及来自判定部件75的吸引速度信息。
(控制步骤的说明,参照图8~图13)
以下,参照图8~图13说明与微粒子收集有关的所述吸引部50的动作的控制步骤。图8、图12以及图13分别作为所述CPU71处理的多个子程序而被选择性地执行。第1控制步骤如图8所示,在尚不存在打印指示时(待机状态、步骤S1中“否”),如果定影温度为预定值(140℃)以下(步骤S2中“是”),则使吸引风扇54的吸引动作停止(步骤S3)。如果定影温度超过预定值(步骤S2中“否”),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2(0.1m/s)(步骤S7)。
另一方面,如果有打印指示(步骤S1中“是”),则判定被打印的纸张信息,如果是厚纸(步骤S4中“是”),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2(0.1m/s)(步骤S7)。如果是厚纸以外(步骤S4中“否”),则在纸张尚未到达预定位置(紧接定影装置30之前)时(步骤S5中“否”),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1(0.5m/s)(步骤S8)。如果纸张到达所述预定位置(步骤S5中“是”),并且是向第1面的打印时(步骤S6),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中速(2m/s)(步骤S9)。如果是向第2面的打印时,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高速(3m/s)(步骤S10)。
接着,如果吸引速度为预定值(1m/s)以下,并且机内温度为第1预定值(60℃)以上(步骤S11、S12中都为“是”),则使切换板59动作而切换到排气路径53(步骤S13)。并且,如果室内温度成为第2预定值(50℃)以下(步骤S14中“是”),则切换到循环路径56(步骤S15)。另一方面,当吸引速度超过预定值时(步骤S11中“否”)、以及如果机内温度小于第1预定值(60℃)(步骤S12中“否”),则切换到循环路径56(步骤S15)。
机内的预定位置中的温度通过图9、图10、图11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检测或者估计,并基于吸引速度切换路径53、56。第1方法是如图9所示那样,基于温度传感器SE12检测机内温度(步骤S21),将其检测值输入到CPU71,并且将通过判定部件75进行了判定的当时的吸引速度(步骤S22)输入到CPU71。CPU71基于两者的输入信息选择适当的路径53、56(步骤S23),并切换路径(步骤S24)。
第2方法是如图10所示那样,基于感光体鼓11等旋转构件的旋转状况而估计机内温度(S31),将其估计值输入到CPU71,并且将通过判定部件75进行了判定的此时的吸引速度(步骤S32)输入到CPU71。CPU71基于两者的输入信息选择适当的路径53、56(步骤S33),并切换路径(步骤S34)。
第3方法是如图11所示那样,基于走纸张数或走纸经过时间而估计机内温度(步骤S41),将其估计值输入到CPU71,并且将通过判定部件75进行了判定的当时的吸引速度(步骤S42)输入到CPU71。CPU71基于两者的输入信息选择适当的路径53、56(步骤S43),并切换路径(步骤S44)。
这里,参照图12说明与基于定影温度切换路径有关的控制步骤。首先,通过传感器SE11检测定影温度(步骤S51),基于检测出的温度而参照速度计算表(步骤S52),决定吸引速度(步骤S53)。接着,判定吸引速度是否为预定值(1m/s)以下(步骤S54)。如果是预定值以下则切换到机内循环路径56(步骤S55),如果超过预定值则切换到机外排气路径53(步骤S56)。另外,如速度计算表中记载的那样,如果定影温度为140℃以下,则停止吸引。
下面,参照图13说明与基于机内湿度切换路径有关的控制步骤。在尚不存在打印指示的状态下(步骤61中“否”),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2(0.1m/s)(步骤S65)。如果有打印指示,则判定要被打印的纸张,即使是厚纸时(步骤S62中“是”),也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2(0.1m/s)(步骤S65)。在纸张不是厚纸,并且,该纸张尚未到达预定位置(紧接定影装置30之前)时(步骤S63中“否”),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低速1(0.5m/s)(步骤S66)。如果纸张到达预定位置(步骤S63中“是”),并且是向第1面的打印时(步骤S64),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中速(2m/s)(步骤S67)。如果是向第2面的打印时,则将吸引速度设定为高速(3m/s)(步骤S68)。
接着,如果吸引速度为预定值(1m/s)以下,并且机内湿度为第1预定值(85%)以上(步骤S69、S70中都为“是”),则使切换板59动作而切换到排气路径53(步骤S71)。并且,如果机内湿度成为第2预定值(50%)以下(步骤S72中“是”),则切换到循环路径56(步骤S73)。另一方面,当吸引速度超过预定值时(步骤S69中“否”)、以及如果机内湿度小于第1预定值(85%)(步骤S70中“否”),则切换到循环路径56(步骤S73)。
(排气部分的第2例,参照图14)
吸引部50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配置在定影装置30的正上方。也就是说,在本第2例中,将吸引部50配置在设置于定影装置30的出口侧的辊47和排出辊44之间。吸引部50的结构和其控制方式与图3所示的基本相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吸引部50在除了在定影装置30的旁边以外,也用于冷却成像单元10,或者在臭氧吸引部等的机内排气部中搭载也能够有效地收集微粒子。
(其他的实施例)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在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尤其,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中示出的打印机,能够应用于与打印机或传真机的复合机等宽范围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纸张运送路径的结构、定影装置的结构等是任意的,吸引部的细节部分的结构也是任意的。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是有用的,尤其在能够将在机内漂浮的粒子尽可能不排出至机外而高效地进行收集的点上优越。
Claims (1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而进行加热定影;
过滤器构件,去除在机内漂浮的粒子;
吸引部件,能够控制对包含所述粒子的空气进行吸引的流量;
判定部件,判定所述吸引部件的吸引速度;
排气路径,将由所述吸引部件吸引的空气经由所述过滤器构件而向机外排气;
循环路径,使由所述吸引部件吸引而通过了所述过滤器构件的空气在机内进行循环;
切换部件,切换所述排气路径和所述循环路径;以及
控制部件,至少控制所述吸引部件、所述切换部件的动作,
所述控制部件只有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使得能够进行所述切换部件向排气路径的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部件具备将运送中的记录材料向一个方向拉近的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切换部件动作而切换到所述排气路径。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检测部件,检测被运送的记录材料的运送位置,
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所述检测部件的检测结果,当记录材料没有在预定位置时,相对于记录材料处于预定位置时,使所述吸引速度减速。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没有对于所述图像形成部件的打印指示时,相对于有打印指示时,所述控制部件使所述吸引速度减速。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没有对于所述图像形成部件的打印指示,并且定影温度为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吸引部件的动作停止。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根据被运送的记录材料的种类和/或走纸模式而变更所述吸引速度。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进一步基于定影温度而控制所述吸引速度。
9.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温度为预定值以上时,使所述切换部件动作而切换到所述排气路径。
10.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温度小于预定值时,维持切换到所述循环路径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温度的预定部位是一个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温度的预定部位是一个以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旋转构件的旋转状况而计算所述温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旋转构件的旋转状况而计算所述温度。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打印指示张数或者记录材料的走纸经过时间而计算所述温度。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打印指示张数或者记录材料的走纸经过时间而计算所述温度。
1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湿度为预定值以上时,使所述切换部件动作而切换到所述排气路径。
18.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在通过所述判定部件判定的吸引速度为预定值以下,并且机内的预定部位的湿度小于预定值时,维持切换到所述循环路径的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93401A JP6069641B2 (ja) | 2014-04-30 | 2014-04-3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93401 | 2014-04-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2251A true CN105022251A (zh) | 2015-11-04 |
CN105022251B CN105022251B (zh) | 2017-12-19 |
Family
ID=54355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04729.5A Active CN105022251B (zh) | 2014-04-30 | 2015-04-27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56201B2 (zh) |
JP (1) | JP6069641B2 (zh) |
CN (1) | CN10502225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2866A (zh) * | 2015-11-19 | 2017-06-13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捕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475035A (zh) * | 2015-12-28 | 2018-08-31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11213037A (zh) * | 2017-09-21 | 2020-05-29 | 日本先锋公司 | 光学测量装置、光学测量方法、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94576B2 (ja) * | 2015-11-30 | 2018-09-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57904B2 (ja) * | 2015-12-14 | 2020-03-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機内環境管理装置、電子機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機内環境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6617631B2 (ja) * | 2016-03-23 | 2019-12-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9015858A (ja) * | 2017-07-06 | 2019-01-3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9045120A1 (ja) | 2017-08-29 | 2019-03-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0024285A (ja) * | 2018-08-07 | 2020-02-13 |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電流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23089687A (ja) * | 2021-12-16 | 2023-06-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用現像剤、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0721A (en) * | 1972-12-26 | 1975-06-24 | Canon Kk | Developing liquid recovery device in a copying machine |
JPH10307526A (ja) * | 1997-05-02 | 1998-11-1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感光体温度制御装置 |
CN1690881A (zh) * | 2004-04-27 | 2005-1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氧化催化剂单元和控制方法及湿式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59280A (ja) * | 2005-03-17 | 2006-09-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63693A (zh) * | 2005-11-11 | 2007-05-16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20070122177A1 (en) * | 2005-11-28 | 2007-05-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9151075A (ja) * | 2007-12-20 | 2009-07-0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17421A (ja) * | 2008-11-11 | 2010-05-27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10211860A1 (en) * | 2010-02-26 | 2011-09-01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2929115A (zh) * | 2009-12-16 | 2013-02-13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631119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8092A (en) * | 1974-11-30 | 1979-12-11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with gas evacuating means |
JPS597101B2 (ja) * | 1975-11-27 | 1984-02-16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デンシシヤシンソウチ |
US4760423A (en) * | 1987-03-12 | 1988-07-26 | Savin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hydrocarbon emissions from a liquid-based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machine |
JPH0394280A (ja) * | 1989-09-07 | 1991-04-1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3267954A (ja) | 1990-03-19 | 1991-11-28 | Seiko Epson Corp | 電子写真装置 |
US5689766A (en) * | 1995-10-25 | 1997-11-18 | Xerox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in a printing machine |
US5819137A (en) * | 1997-06-30 | 1998-10-0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
JPH11249510A (ja) | 1998-03-03 | 1999-09-1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気ダクト |
JP4057759B2 (ja) * | 2000-03-30 | 2008-03-05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写真装置 |
US6621554B1 (en) * | 2000-05-01 | 2003-09-16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umidity in a copying device |
JP2003122208A (ja) * | 2001-10-12 | 2003-04-25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
US6714229B2 (en) * | 2002-05-14 | 2004-03-30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065310B2 (en) * | 2003-12-18 | 2006-06-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quickly removes ozone present in the vicinity of a corona charger |
US6957026B2 (en) * | 2004-02-18 | 2005-10-18 | Xerox Corporation | Dual airflow environmental module to provide balanced and thermodynamically adjusted airflows for a device |
KR20050105016A (ko) * | 2004-04-30 | 2005-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산화촉매장치, 산화촉매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4411181B2 (ja) * | 2004-10-22 | 2010-0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15309A (ja) * | 2005-02-04 | 2006-08-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15306A (ja) * | 2005-02-04 | 2006-08-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301530A (ja) * | 2005-04-25 | 2006-11-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6955B2 (ja) * | 2005-07-06 | 2011-02-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エアー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4569407B2 (ja) * | 2005-07-22 | 2010-10-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71921A (ja) | 2005-11-28 | 2007-07-0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56118A (ja) * | 2005-12-06 | 2007-06-21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896331B2 (en) * | 2007-06-13 | 2011-03-01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ethod of tearing off staple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JP5353129B2 (ja) * | 2008-04-30 | 2013-11-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エア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391741B2 (en) * | 2009-07-21 | 2013-03-0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system |
JP5014408B2 (ja) * | 2009-12-10 | 2012-08-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5802B2 (ja) * | 2010-02-26 | 2012-07-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1880B2 (ja) * | 2010-06-23 | 2014-04-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気体移送装置 |
US8351815B2 (en) * | 2010-07-19 | 2013-01-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vapor emissions from a printer |
EP2715456B1 (en) * | 2011-05-24 | 2017-01-25 |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 Printer internal climate control |
JP6070033B2 (ja) * | 2012-10-03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空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空調流路切替方法 |
-
2014
- 2014-04-30 JP JP2014093401A patent/JP60696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27 CN CN201510204729.5A patent/CN105022251B/zh active Active
- 2015-04-28 US US14/697,850 patent/US925620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0721A (en) * | 1972-12-26 | 1975-06-24 | Canon Kk | Developing liquid recovery device in a copying machine |
JPH10307526A (ja) * | 1997-05-02 | 1998-11-1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感光体温度制御装置 |
CN1690881A (zh) * | 2004-04-27 | 2005-1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氧化催化剂单元和控制方法及湿式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59280A (ja) * | 2005-03-17 | 2006-09-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63693A (zh) * | 2005-11-11 | 2007-05-16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20070122177A1 (en) * | 2005-11-28 | 2007-05-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9151075A (ja) * | 2007-12-20 | 2009-07-0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17421A (ja) * | 2008-11-11 | 2010-05-27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929115A (zh) * | 2009-12-16 | 2013-02-13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20110211860A1 (en) * | 2010-02-26 | 2011-09-01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631119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2866A (zh) * | 2015-11-19 | 2017-06-13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捕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842866B (zh) * | 2015-11-19 | 2019-12-3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捕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475035A (zh) * | 2015-12-28 | 2018-08-31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08475035B (zh) * | 2015-12-28 | 2020-12-0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US10955798B2 (en) | 2015-12-28 | 2021-03-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1213037A (zh) * | 2017-09-21 | 2020-05-29 | 日本先锋公司 | 光学测量装置、光学测量方法、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069641B2 (ja) | 2017-02-01 |
CN105022251B (zh) | 2017-12-19 |
US9256201B2 (en) | 2016-02-09 |
US20150316891A1 (en) | 2015-11-05 |
JP2015210463A (ja) | 2015-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2225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81103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34827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40442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WO2011092920A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280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1790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047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548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77414B2 (ja) | 排気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391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30377A (ja)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02080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344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176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7102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942608B2 (en) |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94102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3410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9498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681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491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633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036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5842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