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2500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12500B CN104512500B CN201410490692.2A CN201410490692A CN104512500B CN 104512500 B CN104512500 B CN 104512500B CN 201410490692 A CN201410490692 A CN 201410490692A CN 104512500 B CN104512500 B CN 1045125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petrolift
- rearward
- frame
- lead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在燃料箱的后部内置燃料泵时,避免缓冲单元的安装或座椅轨道成为阻碍。在沿着车身中心(CT)的一根主框架(50)的后端部焊接缓冲托架(58)。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以前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弯曲而焊接于缓冲托架(58)的侧面。在缓冲托架(58)的比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靠下方的后端部安装缓冲单元(60)。该安装部成为比燃料泵(76)的泵中心(PC)靠后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内置了燃料泵的燃料箱的跨骑型车辆,尤其涉及采用使主框架为1根的框架形式且避免燃料泵座面周边的烦杂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公开了如下结构:沿着车身中心将1根主框架以后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向前后方向配置,从该主框架的后部使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以向后方倾斜上升的方式延长,在上述的主框架和座椅轨道上配置燃料箱,使该燃料箱的底部为前侧沿着主框架的倾斜面,使后侧为大致水平部而沿着座椅轨道,并将燃料箱的底部隔开间隔地支承在主框架和座椅轨道上;以及将燃料泵内置在燃料箱内,在燃料箱的底部后侧设置平坦面的燃料泵座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3213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燃料箱的底部设置燃料泵座面的情况下,需要向其下方配置燃料供给软管、电线等,且需要在燃料泵座面与其下方的框架构件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隔来确保燃料泵座面周边的部件配置空间。
然而,如上述现有例那样配置1根主框架和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时,因这些框架构件而使燃料泵座面周边的部件配置空间受到制约,因此燃料泵座面周边的部件配置变得烦杂。
而且,在主框架为1根的形式中,必须从主框架的后端部使缓冲托架向后方延伸出,并在该缓冲托架上支承后轮悬架的后缓冲单元的上端部,因此,燃料泵座面周边变得更加烦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主框架为1根的框架形式的车辆中,避免燃料泵座面周边的烦杂化,使部件配置具有富余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架10,其具备支承前叉的头管13、从该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50、从该主框架5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54;
后摆臂40,其前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枢轴框架54且在后端支承后轮;
缓冲单元60,其支承于该后摆臂40和缓冲托架58,该缓冲托架58向所述主框架50的后部安装;
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62,它们在所述车架10的后部前后延伸而对座椅24进行支承;以及
燃料箱22,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在该燃料箱22的后部内置有燃料泵76,
在所述燃料箱22的底面后部设置平坦的燃料泵座面96,并且所述座椅轨道62以其前端部62a与所述缓冲托架58的侧面结合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上述第一方面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托架58对所述缓冲单元60的上端部60a支承的支承位置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得比所述燃料泵座面96靠后方。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由横板63连结。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上述第三方面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分别使前方侧向下方弯曲。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上述第四方面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托架58的上表面58a为平坦面,且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交叉。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上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座椅24的前端24a比所述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向前方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即使沿着车身中心设置1根主框架且在该主框架的后部设有缓冲托架,由于座椅轨道的前端部向缓冲托架的侧面结合而向后方延伸,并且其连结部配置在比燃料泵座面的中心点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在燃料泵座面的下方也会不存在座椅轨道。因此,燃料泵座面下方不会变得烦杂,能够使燃料泵座面周边的部件配置具有富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缓冲托架中的缓冲单元的上端部安装位置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得比燃料泵座面靠后方,因此缓冲单元安装位置能够以避免成为座椅轨道结合部或燃料泵的阻碍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设有将左右的座椅轨道前端部连结的横板,因此能够向该横板安装燃料箱后端。而且,能够将座椅轨道的刚性调整为最佳。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左右的座椅轨道的前端部分别使前方侧向下方弯曲,因此能够消除座椅轨道对燃料泵座面周边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于缓冲托架的上表面为平坦面,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左右的座椅轨道的前端部交叉,因此能够使左右的座椅轨道的前端部比缓冲托架低,并使燃料泵座面的下方的框架构件为平坦的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由于在侧视观察下,座椅的前端比燃料泵座面的中心向前方延伸,由此相比较于座椅的前端仅比燃料泵靠后方配置的形式的车辆,驾驶员能够更向前方就座。因此,能够在座椅上向前后方向以更大的范围移动来进行体重移动,从而根据路面状况容易采取适当的乘车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以车架为主体的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是将主框架的后端部附近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与图3同样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与图4同样的部位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燃料箱的侧视图。
图8是燃料箱的底面图。
图9是图7的9-9线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架,22:燃料箱,50:主框架,58:缓冲托架,60:缓冲单元,62:座椅轨道,63:横板,65:箱托架,74:安装支承件,76:燃料泵,95: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在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中适用了本申请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为适用了本申请的车辆中的各方向。
如图1所示,该机动二轮车是能够进行不平地面行驶的越野规格车辆,在车架10上支承动力单元12,在动力单元12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13上将前叉14支承为转动自如。在前叉14的下端部支承有前轮16,并利用车把18进行转向。在头管13的前方支承有前照灯20。
在动力单元12的上方,燃料箱22支承在车架10上,在燃料箱22的后方,座椅24支承在座椅轨道(后述)上。
燃料箱22的前部左右由护罩26覆盖。
护罩26包括:从燃料箱22的侧方朝向前叉14而以前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倾斜设置的上部护罩27;在上部护罩27的下方,从前叉14将燃料箱22的前部下方及动力单元12的上方覆盖而向后方延伸的下部护罩28。
下部护罩28的一部分成为下方延伸部29,该下方延伸部29从前叉14的附近以后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延伸至动力单元12的气缸盖15的上部侧方。
燃料箱22和座椅24的下方由侧罩30覆盖。侧罩30的前端部与下部护罩28的后端部连接,并将动力单元12的后方覆盖。侧罩30的后端部向后盖罩32的前端部连接。后盖罩32从座椅2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出。34是后抓握部,36是后挡泥板。
在车架10的后部设置的枢轴38上将后摆臂40的前端部支承为摆动自如。在后摆臂40的后端支承的后轮42经由链条43而由动力单元12驱动。
在枢轴38附近的车架10后端下部支承有转动自如的侧停车架44,该侧停车架44向收纳位置和立起位置(图示状态)进行转动。
动力单元12的气缸盖15从后方的空气滤清器46吸气,并从向前方延伸出的排气管48排气。排气管48向车身右侧回绕,并向在后轮42的右侧上方配置的消声器49连接。
图2是从图1的燃料箱及动力单元附近部将护罩、侧罩及座椅省略而以车架10为主体表示的图。车架10具有:从头管13沿着车身中心以一根的方式在动力单元12的上方倾斜下降地向后方延伸出的主框架50;从头管13在动力单元12的前方倾斜下降地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行框架52;从主框架50的后端部在动力单元12的后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54;将下行框架52及枢轴框架54的各下端间连结,且在动力单元12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56。
在主框架50的后端部焊接有向后方突出的缓冲托架58。该缓冲托架58从主框架50向后方突出,在该缓冲托架58的后端部与后摆臂4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支承有构成后悬架的缓冲单元60。在缓冲托架58的左右两侧安装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
座椅轨道62左右一对地设置,倾斜上升地向后方延伸,并对座椅24进行支承。而且,左右一对的后支承件64将座椅轨道62的后端部与枢轴框架54的下部且枢轴38附近部之间倾斜地连结。
在主框架50和座椅轨道62上配置的燃料箱22中,箱前部22a向左右跨主框架50,并与在车架10的头管13附近部左右设置的卡合突起70卡合。卡合突起70设置在将主框架50和下行框架52连结的加强板72上,呈圆形而向左右侧方突出。
燃料箱22的箱后部22b通过在其底部后端设置的安装支承件74而安装在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部。在箱后部22b处位于缓冲托架58的上方的部分是燃料箱22中的向下方最突出的部分,在此内置有燃料泵76。
燃料供给软管78从燃料泵76将箱后部22b的底部贯通而向下方延伸出,并向调节阀80连接。调节阀80位于枢轴框架54的上端部侧方,向节气门区82(参照图5)的未图示的喷射器连接。节气门区82是向气缸盖15的吸气口安装的燃料装置,在内部设有节气门,被从空气滤清器46通过吸气通路45(图4)供给空气。
图2中的符号84是罐,86是通气管。
以下,以配置有燃料泵76的部分附近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燃料泵76位于比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各前端部62a靠前方的位置。燃料泵76的中心即泵中心PC处于车身中心CT(图4)上。
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在缓冲托架58的后端部附近的弯折点62b处向下方弯曲,以前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延伸而前端向缓冲托架58的侧面抵接,并在此被焊接。因此,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向缓冲托架58焊接的部分(前端部)位于比缓冲托架的上表面58a靠下方的位置。而且,该部分(前端部)位于比泵中心PC以及处于该泵中心PC上的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点P(后述)靠后方的位置。
缓冲托架的上表面58a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其后端部在侧视观察下与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交叉(参照图3)。
缓冲托架58呈向下方敞开的コ形状截面,缓冲单元60的上端部60a进入缓冲托架58的左右的对置壁部之间,并通过螺栓61来安装(图6)。
主框架50的后端部50a在弯折部50b处向下弯曲(图3),夹着该弯折部50b而上下地焊接缓冲托架58。因此,主框架50的后端部50a与缓冲托架58的焊接距离成为扩及至弯折部50b的上下的长的距离。
在主框架50的后端部50a的左右两侧面,筒部50c向侧方倾斜下降地突出,在此嵌合并焊接枢轴框架54的上端部。该筒部50c与枢轴框架54的焊接部50d和主框架50的后端部50a与缓冲托架58的焊接部50e相邻(图3)。
如图4~6所示,在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间架设有横板63,在该横板63上焊接箱托架65。
在该箱托架65上设置的左右的立起壁65a之间配置有安装支承件74的管部74a,并利用螺栓75a及螺母75b进行一体化(图6)。
需要说明的是,比横板63靠前方的缓冲托架的上表面58a成为比弯折点62b低的平坦面,燃料泵76的底部76a位于该上表面58a的上方(图5)。
接着,说明燃料箱的详情。如图7~9所示,燃料箱22是使外板90与底板92面对而形成为中空状的结构,底板92的底板前部92a以前方倾斜上升的方式倾斜且底板后部92b大致水平(参照图7)。
底板92沿着车身中心CT向上方弯曲,从而形成供主框架50通过的中央凹部93。由此,箱前部22a在中央凹部93的左右呈分开状地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左右的侧室94(图9)。
在构成各侧室94的底板前部92a设有向前方敞开的横向大致U字状的卡合部95(图9),将卡合部95朝向卡合突起70(图2)从后方压紧,由此,当使卡合突起70与卡合部95卡合时,箱前部22a向车架10侧卡止。
如图8所示,在底板后部92b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92c,该开口部92c的周围成为平坦的燃料泵座面96,在此通过螺栓紧固而固定有从开口部92c向燃料箱22内插入的燃料泵76的底部76a(图5)。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点P处于车身中心CT上(图4)。该点P位于泵中心PC上。
安装支承件74包括:向底板后部92b的后端部下表面焊接的连结板74b;焊接于该连结板74b的管部74a。管部74a朝向左右方向配置。
另外,如图7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座椅的前端24a比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PC向前方延伸。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在燃料箱22的箱后部22b,在燃料泵座面96上安装底部76a,将燃料泵76向箱后部22b内进行内置一体化(参照图2)。
将该燃料箱22向主框架50的上方放置,向箱前部22a的中央凹部93内嵌合主框架50,并向前方按压而使卡合部95向卡合突起70卡合。由此,将箱前部22a向车架10卡止。
在该状态下,安装支承件74位于箱托架65上,因此使管部74a进入左右的立起壁65a之间,并通过螺栓75a及螺母75b将箱托架65与管部74a结合。由此,燃料箱22支承在车架10上(参照图4)。
这样,如图3所示,燃料泵座面96从缓冲托架的上表面58a向上方具有规定的间隔D地设置。而且,在侧视观察下由主框架50、缓冲托架58及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围成的空间成为泵座面空间S。该泵座面空间S通过间隔D而变得比较大,并且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将前端部在比泵中心PC靠后方的位置处向缓冲托架58的侧面焊接且以前方倾斜下降的方式形成,因此在泵座面空间S内不存在座椅轨道62。
因此,在缓冲托架的上表面58a上方能够形成足以配置燃料泵座面96的大小的泵座面空间S,而且,燃料泵座面96的下方不会变得烦杂,能够使燃料泵座面周边的部件配置具有富余。
并且,能够使燃料泵座面96更低,因此能够实现燃料箱的低重心化及大容量化。
另外,缓冲单元60的安装在比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靠下方处通过螺栓61进行,因此在比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的焊接部靠后方的缓冲托架58的后端部处,对于座椅轨道的前端部62a的安装或燃料泵76的配置而言不会成为阻碍。
另外,由于在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之间设有横板63,因此能够在该横板63上设置箱托架65来安装燃料箱22的安装支承件74。
而且,通过调节箱托架65的大小等,能够调整座椅轨道62的刚性。
此外,缓冲托架58被焊接于主框架50的后端部与左右的枢轴框架54的各上端部间。因此,通过缓冲托架58,能够对主框架50与枢轴框架54的连结部进行加强来提高框架刚性。
另外,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分别使前方侧向下方弯曲,因此能够使座椅轨道62从燃料泵座面96的周边远离来消除座椅轨道62对燃料泵座面96的周边的影响。
而且,缓冲托架58的上表面58a为平坦面,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交叉,因此使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的前端侧比缓冲托架58低,并且燃料泵座面的96下方的框架构件为缓冲托架58,因此能够使燃料泵座面的96下方为平坦的面。
此外,如图7所示,在侧视观察下,座椅的前端24a比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PC向前方延伸,因此相比较于座椅的前端仅比燃料泵靠后方配置的形式的车辆,驾驶员能够更向前方就座。因此,能够在座椅24上向前后方向以更大的范围移动来进行体重移动,从而根据路面状况容易采取适当的乘车姿势。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进行不平地面行驶的越野规格车的情况下,在不平地面行驶时,驾驶员向比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PC靠前方的位置移动而向前轮16侧接近等、频繁地在座椅24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来进行体重移动,因此适合于这样的规格的车辆。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架(10),其具备支承前叉的头管(13)、从该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50)、从该主框架(5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框架(54);
后摆臂(40),其前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枢轴框架(54)且在后端支承后轮;
缓冲单元(60),其支承于该后摆臂(40)和缓冲托架(58),该缓冲托架(58)向所述主框架(50)的后部安装;
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62),它们在所述车架(10)的后部前后延伸而对座椅(24)进行支承;以及
燃料箱(22),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在该燃料箱(22)的后部内置有燃料泵(76),
在所述燃料箱(22)的底面后部设置平坦的燃料泵座面(96),并且所述座椅轨道(62)以其前端部(62a)与所述缓冲托架(58)的侧面结合的方式向后方延伸,
所述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与所述缓冲托架(58)的侧面的连结部配置在比所述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点靠后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托架(58)对所述缓冲单元(60)的上端部(60a)支承的支承位置在侧视观察下设置得比所述燃料泵座面(96)靠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由横板(63)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分别使前方侧向下方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托架(58)的上表面(58a)为平坦面,且在侧视观察下与所述左右的座椅轨道(62)的前端部(62a)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座椅(24)的前端(24a)比所述燃料泵座面(96)的中心向前方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5982A JP5824017B2 (ja) | 2013-09-30 | 2013-09-30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13-205982 | 2013-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12500A CN104512500A (zh) | 2015-04-15 |
CN104512500B true CN104512500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2788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90692.2A Active CN104512500B (zh) | 2013-09-30 | 2014-09-23 | 跨骑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24017B2 (zh) |
CN (1) | CN104512500B (zh) |
BR (1) | BR102014023980B1 (zh) |
IN (1) | IN2014DE01653A (zh) |
PH (1) | PH12014000175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04899B (zh) * | 2016-04-25 | 2019-01-29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燃油泵布置结构及电喷车 |
CN108688753B (zh) * | 2017-04-06 | 2022-06-21 |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鞍座式车辆 |
JP2022055028A (ja) | 2020-09-28 | 2022-04-0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651A (zh) * | 2005-07-27 | 2007-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CN101254806A (zh) * | 2007-03-02 | 2008-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89457B2 (ja) * | 1993-02-01 | 2001-07-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2005343213A (ja) * | 2004-05-31 | 2005-12-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 |
JP5160247B2 (ja) * | 2008-01-17 | 2013-03-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及び燃料ポンプ取付構造 |
JP5742505B2 (ja) * | 2011-06-24 | 2015-07-0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自動二輪車 |
JP5728331B2 (ja) * | 2011-08-25 | 2015-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泥除け部構造 |
JP5940794B2 (ja) * | 2011-10-31 | 2016-06-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2013
- 2013-09-30 JP JP2013205982A patent/JP58240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6-19 IN IN1653DE2014 patent/IN2014DE01653A/en unknown
- 2014-06-24 PH PH12014000175A patent/PH12014000175B1/en unknown
- 2014-09-23 CN CN201410490692.2A patent/CN104512500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26 BR BR102014023980-4A patent/BR102014023980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651A (zh) * | 2005-07-27 | 2007-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CN101254806A (zh) * | 2007-03-02 | 2008-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12500A (zh) | 2015-04-15 |
JP2015067247A (ja) | 2015-04-13 |
IN2014DE01653A (zh) | 2015-06-19 |
JP5824017B2 (ja) | 2015-11-25 |
PH12014000175A1 (en) | 2016-01-11 |
BR102014023980B1 (pt) | 2021-05-04 |
BR102014023980A2 (pt) | 2015-10-06 |
PH12014000175B1 (en) | 2016-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02058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ame | |
CN103029546B (zh) | 多用途车 | |
RU2014136470A (ru) | Снегоход | |
CN102616314B (zh) |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 |
CN104512500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2582741A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2963472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214028978U (zh) | 车辆 | |
CN1836965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 |
CN102582730A (zh) | 跨骑型车辆的燃料罐支承结构 | |
CN203575092U (zh) | 割取收获机 | |
CN201587486U (zh) | 摩托车车架 | |
JP4249331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CN202345854U (zh) | 一种摇篮式摩托车车架后体总成 | |
CN101947987B (zh) | 一种越野摩托车车架 | |
CN217260495U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自行车 | |
CN108025788A (zh) |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 |
CN1836964A (zh) | 踏板式车辆 | |
CN217260491U (zh) | 一种车架及电动自行车 | |
CN211223732U (zh) | 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的强化型车架 | |
CN213502752U (zh) | 电动摩托车 | |
JP2005200008A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
CN208021619U (zh) | 三轮摩托车车架连接结构 | |
CN200985067Y (zh) | 一种大头盔箱弯梁摩托车车架 | |
CN102616306B (zh) | 骑乘式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