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2741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82741A
CN102582741A CN201210001225XA CN201210001225A CN102582741A CN 102582741 A CN102582741 A CN 102582741A CN 201210001225X A CN201210001225X A CN 201210001225XA CN 201210001225 A CN201210001225 A CN 201210001225A CN 102582741 A CN102582741 A CN 102582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underframe
frame
accommodation space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12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82741B (zh
Inventor
中野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82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2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82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2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在左右的下框架之间具备收纳空间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该跨骑型车辆具备:轴支承包含前轮在内的转向系统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30);从主框架(30)的下部向后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在主框架(30)的后方设置在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之间的收纳空间(S),在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作为构成车辆的部件的燃料箱(24),其中,该跨骑型车辆具有与主框架下部(62)的下端部(62A)连接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在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连接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左右一对的下框架之间具备收纳空间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公知有如下结构,即,具备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的下部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在该左右一对的下框架之间设置收纳空间,在该收纳空间中配置作为构成车辆的部件的燃料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使在左右延伸的下框架的前端部分别与主框架的下部连接,在该前端部的后方使下框架向后方弯曲而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9962号公报
然而,在跨骑型车辆中,为了确保上述收纳空间的尺寸,并同时实现车辆的紧凑化,而期望将收纳空间配置成尽可能延伸到前方,例如,在上述收纳空间中配置燃料箱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收纳空间,从而能够增大燃料箱的容量。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跨骑型车辆中,将主框架的下方也作为收纳空间利用,并使燃料箱以钻入到主框架的下方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因此结构变得复杂。从而期望以更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左右的下框架间具备收纳空间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对包含前轮14在内的转向系统进行轴支承的头管12;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30;从所述主框架30的下部向后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以及在所述主框架30的后方设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下框架32、32之间的收纳空间S,在所述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构成车辆的部件或物品,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具有与所述主框架30的下部62A连接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在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端部31A、31A连接所述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
根据该结构,在从主框架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间设置收纳空间,在与主框架的下部连接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的左右端部连接下框架的前端部,因此能够使下框架的前端部延伸到更前方,并配置到车宽方向的更外侧,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主框架30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或比中间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弯曲点60弯曲成向后方凸出。
在该情况下,主框架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或比中间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弯曲点弯曲成向后方凸出,因此能够在使主框架的下部不过于接近前轮的情况下使主框架的下部更向前方配置,从而能够保持前轮与主框架的间隙,并同时使收纳空间更向前方延伸,因而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可以构成为,侧视时,所述收纳空间S配置于比所述主框架30的后缘的延长线L靠前方的位置,其中,所述主框架30的后缘比所述主框架30的弯曲点60靠上方。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主框架向前方弯曲而得到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利用,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所述主框架30的比所述弯曲点60靠下的部位62可以向前下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由于主框架的比弯曲点靠下的部位向前下方延伸,且主框架的下部位于更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收纳空间S配置能量储藏箱24。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车身中心配置较重及体积大的能量储藏箱,从而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下框架32、32被配置成其下缘32B在侧视时沿着所述能量储藏箱24的下表面78A向后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由于下框架的下缘沿着能量储藏箱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用于收容能量储藏箱的收纳空间。
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能量储藏箱24为具备燃料泵70的燃料箱24,所述下框架32、32向下方弯曲成凸出状,使得在侧视时在所述燃料泵70附近的位置成为最低点32A。
在该情况下,由于下框架在侧视时以在燃料泵附近的位置成为最低点的方式向下方弯曲成凸出状,因此能够通过下框架保护燃料泵。其结果是,能够将燃料泵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可以构成为,在驾驶员就座的座椅20与所述头管12之间具备驾驶员上下车时使腿穿过的腿穿过空间K,所述腿穿过空间K配置到比所述弯曲点60靠下方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由于座椅与头管之间的腿穿过空间配置到比弯曲点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腿穿过空间,使跨骑型车辆的上下车性提高。
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前横向框架31为沿车宽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一根管,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开口由盖构件31B封闭,所述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焊接于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后表面,所述前端部32C被切除成与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后表面的形状匹配。
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盖构件,能够提高前横向框架的端部的刚性,由于将切除成与溶接部的形状匹配的下框架的前端部焊接于前横向框架的端部,因此能够使下框架与前横向框架牢固地结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跨骑型车辆中,由于在左右一对的下框架间设置收纳空间,在与主框架的下部连接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的左右端部连接下框架的前端部,因此能够使下框架的前端部延伸到更前方的位置,并配置到车宽方向的更外侧,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由于主框架弯曲成向后方凸出,因此能够在使主框架的下部不过于接近前轮的情况下使主框架的下部更向前方配置,从而能够保持前轮与主框架的间隙,并同时使收纳空间更向前方延伸,因而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能够将主框架向前方弯曲而得到的空间用作收纳空间,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并且,由于主框架的比弯曲点靠下的部位向前下方延伸,且主框架的下部位于更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
另外,能够在车身中心配置较重及体积大的能量储藏箱,从而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另外,由于下框架的下缘以沿着能量储藏箱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用于收容能量储藏箱的收纳空间。
另外,由于下框架在侧视时以在燃料泵附近的位置成为最低点的方式向下方弯曲成凸出状,因此能够通过下框架保护燃料泵。其结果是,能够将燃料泵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由于座椅与头管之间的腿穿过空间配置到比弯曲点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腿穿过空间,使跨骑型车辆的上下车的乘降性提高。
并且,通过设置盖构件,能够提高前横向框架的端部的刚性,由于将切除成与溶接部的形状匹配的下框架的前端部焊接于前横向框架的端部,因此能够使下框架与前横向框架牢固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车架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主框架与前横向框架的连接部而得到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在收纳空间中收容了燃料箱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7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在收纳空间中收容了燃料箱的状态而得到的俯视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在收纳空间中收容了燃料箱的状态而得到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12 头管
14 前轮
20 座椅
24 燃料箱(构成车辆的部件,能量储藏箱)
30 主框架
31 前横向框架
31A、31A 端部
31B 盖构件
32、32 下框架
32A 最低点部(最下点)
32B 下缘
32C 前端部
37、37 底板框架
60 弯曲点
62 主框架下部(比弯曲点靠下的部位)
62A 下端部(主框架的下部)
70 燃料泵
78A 下表面
K 腿穿过空间
L 延长线
S 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二轮车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是指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0(跨骑型车辆)是小型摩托车型的跨骑型车辆,其主要具备:车架11;在车架11的前部的头管12上安装的左右一对的前叉13;在前叉13的下端安装的前轮14;与前叉13的上部连结的车把15;在车架11的前后的中间部安装成能够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16;在动力单元16的后部安装的后轮17;架设在动力单元16的后端部与车架11的后部之间的后缓冲单元18;在车架11的后部安装的收纳箱19;在收纳箱19的上方配置且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20;燃料箱24;覆盖车架11的树脂制的车身罩44。
图2是车架11的立体图。图3是车架11的左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车架11而得到的俯视图。
如图1~图4所示,车架11具备:头管12;从头管12的后表面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30;与主框架30的下部连接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从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端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设置在下框架32、32的后部,且将左右的下框架32、32连结起来的中央横向管34;从中央横向管34向后上方延伸到车辆后部的后框架33、33。
包括前轮14及前叉13在内的转向系统由转向轴(未图示)轴支承为转动自如,转向轴被轴支承于头管12上。
在后框架33、33的后端设有将左右的后框架33、33连结起来的后横向框架35。在后框架33、33上且在收纳箱19的下方设有将左右的后框架33、33连结起来的横向管36。
在左右的下框架32、32的上方设有将主框架30和左右的后框架33、33连结起来的左右一对的底板框架37、37。底板框架37、37的后部与从后框架33、33向车宽方向伸出的后座踏板托架38、38连结。在后座踏板托架38、38上安装有就座在座椅20的后部的乘客载置脚的后座踏板39(图1)。
在左侧的下框架32设有侧停车架托架53,在侧停车架托架53上安装有能够折叠的侧停车架54(图1)。
另外,在后框架33、33的前部的后表面设有连结动力单元16的动力单元连结部55。
动力单元16具有前部的发动机21、与该发动机21的后部相连而驱动后轮17的动力传递机构22,该动力单元16经与其前部连结的连杆23而能够摆动地与动力单元连结部55连结。动力单元16为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其在后框架33的下方朝向后方延伸而轴支承后轮17,且还具备作为支承后轮17的摆臂的功能。
在动力单元16的上部连结有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并供应向发动机21的空气滤清器箱25。从发动机21延伸出的消声器28配置在后轮17的右侧方。
另外,在动力单元16的左侧面设有通过脚蹬使发动机21起动的脚蹬踏板26,在动力单元16的下部安装有将机动二轮车10支承为直立状态的主停车架27。
如图1所示,车身罩44具备:覆盖头管12及主框架30的前方的前罩45;与前罩45连结,覆盖头管12及主框架30的后方的护腿板46;与护腿板46的下部连续,从上方覆盖左右的底板框架37、37的踏板底板47;与前罩45的下部相连且从下方覆盖踏板底板47的底板下罩48;覆盖收纳箱19的前部的座椅下罩49;从侧方覆盖后框架33、33及收纳箱19的左右一对的后罩50;在座椅20的下方覆盖车辆后面的尾罩51。
底板下罩48的左右的侧面部从外侧方覆盖下框架32、32及底板框架37、37。
车把15的周围由车把罩41覆盖。在前叉13上设有覆盖前轮14的上方的前挡泥板42,在后罩50的下方设有覆盖后轮17的上方的后挡泥板43。
收纳箱19由开闭自如的座椅20开闭,在收纳箱19中能够收纳头盔H等,在座椅20的后部设有扶手29。积存发动机21的燃料的作为能量储藏箱的燃料箱24被配置在踏板底板47的下方。
以下,对车架11及燃料箱24的支承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主框架30是焊接于头管12的后表面且向后下方延伸的截面圆形的管,在其上下的中间部的弯曲点60以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在比弯曲点60靠下方的部位向前下方延伸。即,主框架30具有从头管12朝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上部61、弯曲点60、在弯曲点60的下方朝向前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下部62。主框架上部61相对于铅直方向向后下方倾斜,主框架下部62相对于铅直方向向前下方倾斜。
图5是从前方观察主框架30与前横向框架31的连接部而得到的主视图。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前横向框架31是沿车宽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一根截面圆形的管,其轴向的中间部被焊接于主框架下部62的下端部62A(主框架的下部)。详细而言,在下端部62A的左右的下缘形成有与前横向框架31的外周面形状匹配而切除成圆弧状的切口部62B。前横向框架31从下方嵌入切口部62B,并通过沿着切口部62B的缘部的焊缝63与主框架30接合。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开口通过焊接圆板状的盖构件31B而被封闭。
另外,在下端部62A与前横向框架31之间架设并焊接有板状的加强板64,通过该加强板64连结前横向框架31的前表面和主框架下部62的前表面。
下框架32、32是其前端部32C被焊接于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后表面并向后方延伸的截面矩形的管,下框架32、32的后端被焊接于截面圆形的中央横向管34的左右的端部的前面侧。前端部32C位于盖构件31B的后方,且与前横向框架31的外周面的形状匹配而被切成圆弧状。这样,通过在端部31A、31A设置盖构件31B,使刚性得以提高,并且在该部分的后方焊接切成与溶接部形状相匹配的前端部32C,因此能够将下框架32、32牢固结合于前横向框架31。
另外,在端部31A、31A与下框架32、32的接合部焊接有将前横向框架31的后缘与下框架32、32的前部的内缘连结起来的角部加强板69。
如图4所示,中央横向管34比前横向框架31形成得更长,下框架32、32之间的宽度越往中央横向管34侧越变宽。
另外,如图3所示,下框架32、32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在前后的中间部具有成为下框架32、32的下表面的最下点的最低点部32A。
后框架33、33是焊接于中央横向管34的上表面侧的截面矩形的管,如图4所示,后框架33、33具有:与下框架32、32之间宽度相比,后框架33、33之间形成为宽幅并向后方延伸的宽幅部33A;以及宽度比宽幅部33A窄的后部33B。
后座踏板托架38、38为截面圆形的管,在底板框架37、37的上方被焊接于后框架33、33的侧面,并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伸出并向后方延伸。
底板框架37、37是从下方支承踏板底板47的截面圆形的管,其具有:分别焊接于主框架下部62的左右的侧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连接部37A;从前侧连接部37A向后方弯曲成圆弧状的前侧弯曲部37B;从前侧弯曲部37B延伸到后框架33、33的后方的底板支承部37C;以及焊接于后座踏板托架38、38的端部的后部连接部37D(后端部)。
如图5所示,在前侧连接部37A的前面侧焊接有将前侧连接部37A和主框架下部62连结起来的加强片65。加强片65向下方延伸,还被焊接于前横向框架31的上表面。这样,通过加强片65将前侧连接部37A、主框架下部62及前横向框架31连结起来,从而能够利用少的加强构件将底板框架37、37及前横向框架31牢固地焊接于主框架下部62。
如图2~图4所示,底板框架37、37的前侧弯曲部37B超过下框架32、32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左右的底板支承部37C位于比下框架32、32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且与下框架32、32大致平行地向后方延伸。这样,下框架32、32及底板框架37、37在车架11上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左右的下框架32、32及左右的底板框架37、37之间的宽幅的空间成为能够收容燃料箱24等构成车辆的部件或物品的收纳空间S。收纳空间S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主框架下部62及前横向框架31与中央横向管3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空间S中收纳燃料箱24。
在前侧弯曲部37B的内缘部及底板支承部37C的内缘部,分别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箱支架66。箱支架66分别设置于左右的底板框架37、37上,燃料箱24通过四个部位的箱支架66而被支承于底板框架37、37。
另外,在底板支承部37C的外缘部及底板支承部37C的内缘部,分别设有连结踏板底板47的底板支架67。
并且,在底板支承部37C的内缘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横梁支架68。
图6是表示在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燃料箱24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7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在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燃料箱24的状态而得到的俯视图。图9是从下方观察在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燃料箱24的状态而得到的俯视图。
如图6~图9所示,燃料箱24是内置有向发动机21供给燃料的燃料泵70的箱型的燃料箱。在燃料箱24的上表面设有供燃料泵70穿过的泵固定孔71及位于泵固定孔71的后方的圆形的供油口72,供油口72由开闭自如的加油口盖73闭塞。在燃料泵70的上部形成有从泵固定孔71向外侧露出的泵固定部70A,燃料泵70由穿过泵固定部70A的螺栓固定于燃料箱24。
在泵固定部70A设有与燃料软管(未图示)连接的燃料软管连接管70B,该燃料软管与发动机21侧相连。燃料泵70配置在燃料箱24的前部,在燃料箱24内设置的泵主体70D的下部延伸到燃料箱24的底面的附近。
在燃料箱24的上部的侧面形成有向燃料箱24的外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凸缘部74。凸缘部74被设置成绕燃料箱24的侧面一周,在凸缘部74的四角的与箱支架66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固定孔74C。
如图7所示,燃料箱24通过将构成上部的上半体75和构成下部的下半体76接合而形成为箱型。上半体75及下半体76通过利用冲压模具而对钢板进行拉伸加工而分别形成。
上半体75具有泵固定孔71、供油口72及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凸缘部74A。上半体75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泵固定孔71及供油口72以与头管12的后方连续的方式沿前后排列配置,且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心。
在泵固定孔71中形成有密封卡合部71A(图7),该密封卡合部71A与在泵固定部70A的下表面形成的密封部70C(图7)卡合,且该密封卡合部71A在上半体75的拉伸加工时一体成形。上半体75是闭塞下半体76的上表面的盖体,拉伸加工的深度形成得比较浅。由此,即使在通过拉伸加工形成密封卡合部71A的情况下,上半体75的变形量也不那么大,能够良好地确保上半体75的上表面的平面度、尺寸精度,因此能够将要求有能够密闭燃料的尺寸精度的泵固定孔71和供油口72接近配置,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另外,由于上半体75为拉伸加工件,因此具有朝向上方而侧面部成为窄幅的起模斜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半体75的拉伸深度小,起模斜度几乎不会影响上表面的面积,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上半体75的上表面的面积,从而使泵固定孔71及供油口72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下半体76具有比上半体75拉伸得更深的燃料积存部。为了在左右的底板框架37、37之间及左右的下框架32、32之间能够大量积存燃料,下半体76与底板框架37、37及下框架32、32的形状匹配而形成,该下半体76具有在下框架32、32的上方设置的上部积存部77以及在下框架32、32之间设置的下部积存部78。上部积存部77具有在底板框架37、37的内侧比下框架32、32的外侧面更向外侧伸出而与上半体75连续的鼓出部77A。这样,由于设置比下框架32、32更向外侧伸出的鼓出部77A,因此燃料箱2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其前后方向的长度大。
在上部积存部77的上缘部形成有下侧凸缘部74B,通过焊接上侧凸缘部74A和下侧凸缘部74B而形成凸缘部74。由于在下半体76的底面未配置要求高精度的孔部等,因此能够容易将下半体76拉伸得较深。
箱支架66具有从底板框架37、37向下方延伸的铅直部66A以及从铅直部66A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支承板部66B,且形成为大致L字状,该箱支架66位于比下框架32、32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在凸缘部74被载置于支承板部66B的状态下,燃料箱24由穿过固定孔74C的固定螺栓(未图示)紧固于支承板部66B,从而被固定在收纳空间S内的规定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左右的鼓出部77A在燃料箱24的燃料积存部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体上朝向下框架32、32的外侧伸出。这样,由于设置向下框架32、32的外侧伸出的鼓出部77A,因此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
如图9所示,下部积存部78位于收纳空间S的下部,并被配置成前后由前横向框架31及中央横向管34包围,且左右由下框架32、32包围。
如图6所示,燃料箱24以泵主体70D侧为最低的方式被配置成略微前低后高,下部积存部78的下表面78A向后上方倾斜。
下部积存部78的下表面78A延伸到下框架32、32的下缘32B的附近。详细而言,下框架32、32的下缘32B在侧视时以沿下表面78A的方式向前后延伸,向下凸出的下框架32、32的最低点部32A在泵主体70D的正下方位于下表面78A的下方。因此,通过最低点部32A能够保护泵主体70D的正下方的下表面78A及泵主体70D。因此,不需要加强燃料泵70,从而能够将燃料泵70的形状形成得简单。另外,下表面78A的最低点形成在泵主体70D的正下方,在最低点部32A的下方的位置不存在下表面78A,因此,能够通过最低点部32A保护下表面78A,不需要加强燃料箱24的下表面78A,从而能够将燃料箱24的形状形成得简单。
燃料箱24以通过箱支架66从底板框架37、37悬吊的方式被支承,底板框架37、37的上缘37E在侧视时位于比燃料箱24的上表面及泵固定部70A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即,在由上缘37E支承的踏板底板47的下方,设有燃料箱24及燃料泵70,因此,能够通过底板框架37、37及踏板底板47保护燃料箱24及燃料泵70,其结果是,能够将燃料泵70形成得简单。
另外,在底板框架37、37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横梁79。横梁79位于泵固定部70A的上方,并从上方覆盖泵固定部70A。横梁79被收容在踏板底板47的下方,并被紧固于横梁支架68(图4)。踏板底板47由横梁79在整个车宽方向上从下方支承,因此能够防止踏板底板47向下方发生较大挠曲。
如图7所示,底板框架37、37是用于承受燃料箱24的重量及作用在踏板底板47上的载荷的副车架,各底板框架37、37的直径比各下框架32、32的宽度形成得小。这样,由于底板框架37、37形成为小径,因此能够使燃料箱24的鼓出部77A更向底板框架37、37侧延伸,从而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
另外,由于下框架32、32为上下方向长的截面长方形形状的方管,因此能够在确保刚性的同时减小下框架32、32在车宽方向上占有的空间,且能够将下部积存部78更向下框架32、32侧配置而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并且能够减小下框架32、32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伸出的量,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车辆的侧倾角。
并且,由于以从底板框架37、37悬吊的方式固定燃料箱24,因此燃料箱24的刚性难以对车架11的刚性产生影响。因此,容易进行车架11的刚性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凸缘部74固定于箱支架66,从而将燃料箱24以从下框架32、32的上方的底板框架37、37悬吊的方式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将作为上半体75与下半体76的分割面的凸缘部74的位置更向上方设置。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将上半体75的拉伸深度形成得较浅,使上半体75的成形性提高,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上半体75的上表面的平面度、尺寸精度。因此,能够将泵固定孔71和供油口72接近配置,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由于底板框架37、37的后部连接部37D由从后框架33、33向车宽方向伸出的后座踏板托架38、38支承,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对向车宽方向伸出的底板框架37、37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的专用构件,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支承底板框架37、37。
如图6、图8及图9所示,由于在被焊接于主框架下部62并向车宽方向直线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焊接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因此在端部31A、31A与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的接合部的附近未形成大的弯曲部。由此,能够使燃料箱24的前表面24A相对于前横向框架31更接近配置,并且能够使燃料箱24的左右的侧面24B相对于下框架32、32的内缘更接近配置,因此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
如图3及图6所示,主框架30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的弯曲点60弯曲成向后方凸出,且主框架下部62向前下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使主框架下部62不过于接近前轮14的情况下,将主框架下部62更向前方配置,从而能够保持前轮14与主框架30的间隙,并同时使收纳空间S更向前方延伸。因此,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另外,通过使主框架下部62向前方弯曲,使收纳空间S向前方延伸,从而能够在不对前轮14与后轮17之间的轴距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增大收纳空间S。
在此,主框架30的形状被设定成:在前叉13有较大的行程时,能够充分确保前轮14与主框架30的间隙。因此,优选弯曲点60设置在主框架30的高度方向中间附近或比中间部靠下方的位置,以免在弯曲点60处的弯曲对上述间隙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如图6所示,由于主框架下部62向前下方延伸,因此收纳空间S向前方侧扩大,扩大的量是与主框架下部62向前侧倾斜对应的量。详细而言,收纳空间S的前部配置到比主框架上部61的后缘的延长线L靠前方的位置,其中主框架上部61的后缘比弯曲点60靠上方。因此,能够使燃料箱24更向前方延伸,从而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
如图1所示,由护腿板46、踏板底板47及座椅下罩49包围的座椅20的前下方的空间为就座在座椅20上的驾驶员上下车时腿穿过的腿穿过空间K。腿穿过空间K的前部由覆盖头管12及主框架30的后方的护腿板46划分,护腿板46具有沿着主框架上部61的后缘而向后下方延伸的前倾部46A以及沿着主框架下部62的后缘而向前下方延伸的后倾部46B,后倾部46B延伸到比弯曲点60靠下方的位置并与踏板底板47连结。这样,由于沿着从弯曲点60向前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下部62而在护腿板46上设置后倾部46B,因此能够使腿穿过空间K的下部延伸到更向前方而使腿穿过空间K扩大,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上下车的乘降性。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在从主框架30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之间设置收纳空间S,且在与主框架下部62的下端部62A连接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连接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因此能够使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进一步延伸到更前方,且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外侧,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S。
另外,主框架30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的位置的弯曲点60弯曲成向后方凸出,因此能够在不使主框架下部62过于接近前轮14的情况下将主框架下部62更向前方配置,从而能够保持前轮14与主框架30的间隙,并同时使收纳空间S更向前方延伸,因而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S。
另外,在侧视时,收纳空间S配置到比主框架上部61的后缘的延长线L靠前方的位置,其中主框架上部61的后缘比主框架30的弯曲点60靠上方,从而能够将主框架30向前方弯曲而得到的空间用作收纳空间S,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S。
并且,主框架30的比弯曲点60靠下的部位即主框架下部62向前下方延伸,从而使主框架下部62更位于前方,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空间S。
另外,由于在收纳空间S配置有作为能量储藏箱的燃料箱24,因此能够增大燃料箱24的容量,并且能够将较重及体积大的燃料箱24配置在车身中心,从而能够实现质量的集中化。
另外,下框架32、32的下缘32B以沿着燃料箱24的下表面78A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用于收容燃料箱24的收纳空间S。
另外,由于下框架32、32向下方弯曲成凸出状,使得在侧视时在泵主体70D附近的位置成为最低点部32A,因此能够通过下框架32、32保护泵主体70D。其结果是,能够将燃料泵70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由于座椅20与头管12之间的腿穿过空间K配置到比弯曲点60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腿穿过空间K的下部延伸到更前方而扩大腿穿过空间K,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上下车的乘降性。
并且,通过设置盖构件31B,能够提高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刚性,由于将切除成与溶接部的形状匹配的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焊接于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因此能够将下框架32、32牢固地结合在前横向框架3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一方式,本发明没有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收纳空间S中收纳燃料箱24的例子,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收纳空间S中设置小件收纳箱,在该小件收纳箱中收纳驾驶员的携带用品等物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收纳空间S中收纳作为能量储藏箱的燃料箱24的例子,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收纳空间S中收纳驱动电动的跨骑型车辆的驱动电动机的蓄电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前横向框架31为沿车宽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一根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左右分割的前横向框架以在主框架下部62的左右的侧面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接合。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
对包含前轮(14)在内的转向系统进行轴支承的头管(12);
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30);
从所述主框架(30)的下部向后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32、32);以及
在所述主框架(30)的后方设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下框架(32、32)之间的收纳空间(S),
在所述收纳空间(S)中收容有构成车辆的部件或物品,
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有与所述主框架(30)的下部(62A)连接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向框架(31),在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端部(31A、31A)连接所述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30)在高度方向中间附近或比中间部靠下方的位置的弯曲点(60)弯曲成向后方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侧视时,所述收纳空间(S)配置于比所述主框架(30)的后缘的延长线(L)靠前方的位置,其中,所述主框架(30)的后缘比所述主框架(30)的弯曲点(60)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30)的比所述弯曲点(60)靠下的部位(62)向前下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空间(S)中配置有能量储藏箱(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框架(32、32)被配置成其下缘(32B)在侧视时沿着所述能量储藏箱(24)的下表面(78A)向后方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储藏箱(24)为具备燃料泵(70)的燃料箱(24),所述下框架(32、32)向下方弯曲成凸出状,使得在侧视时在所述燃料泵(70)附近的位置成为最低点(32A)。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驾驶员就座的座椅(20)与所述头管(12)之间具备驾驶员上下车时使腿穿过的腿穿过空间(K),所述腿穿过空间(K)配置到比所述弯曲点(60)靠下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横向框架(31)为沿车宽方向直线地延伸的一根管,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开口由盖构件(31B)封闭,所述下框架(32、32)的前端部(32C)焊接于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左右的端部(31A、31A)的后表面,所述前端部(32C)被切除成与所述前横向框架(31)的后表面的形状匹配。
CN201210001225.XA 2011-01-17 2012-01-04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2582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7335A JP5694788B2 (ja) 2011-01-17 2011-01-17 鞍乗型車両
JP2011-007335 2011-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2741A true CN102582741A (zh) 2012-07-18
CN102582741B CN102582741B (zh) 2014-03-26

Family

ID=46472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1225.XA Active CN102582741B (zh) 2011-01-17 2012-01-04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7058B2 (zh)
JP (1) JP5694788B2 (zh)
CN (1) CN10258274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8439A (zh) * 2013-12-31 2014-04-23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
CN107416100A (zh) * 2016-01-06 2017-12-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108820106A (zh) * 2018-08-23 2018-11-16 台州市黄岩王斌摩托车附件厂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111038632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2339897A (zh) * 2019-08-08 2021-02-09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达型摩托车结构
CN113386890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TWI763579B (zh) * 2021-08-10 2022-05-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403B2 (ja) * 2012-03-30 2015-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グラブレールの配置構造
WO2015115110A1 (ja) * 2014-01-31 2015-08-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5146679A1 (ja) * 2014-03-24 2015-10-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A2943765C (en) * 2014-03-24 2020-01-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with two front wheels and lockable linkage
WO2019181128A1 (ja) * 2018-03-23 2019-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イプフレームの強化構造
JP6962661B2 (ja) * 2018-03-28 2021-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7480668B2 (ja) * 2020-10-16 2024-05-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1756A (ja) * 1998-05-12 1999-11-24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車体フレーム装置
JP2005047482A (ja) * 2003-07-11 2005-02-24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車両
EP1813521A1 (en) * 2006-01-26 2007-08-01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29884A (fr) * 1967-05-11 1968-06-21 App Control Equip Moteurs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cadres de cycles à moteurs
US4340125A (en) * 1979-04-05 1982-07-2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abilized motor vehicle
JPS57114776A (en) * 1981-01-08 1982-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autobicycle
JPS5820581A (ja) * 1981-07-24 1983-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ム構造
JPS5950885A (ja) * 1982-09-14 1984-03-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4721178A (en) * 1985-08-08 1988-01-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wheeled vehicle
JPH0444463Y2 (zh) * 1986-09-25 1992-10-20
US4964483A (en) * 1987-09-25 1990-10-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 scooter
US5433286A (en) * 1988-09-27 1995-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4339087A (ja) * 1991-07-12 1992-11-26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
JP3503989B2 (ja) * 1994-07-13 2004-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644720B2 (ja) * 1995-05-17 2005-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車両の車体構造
FR2782693B1 (fr) * 1998-08-26 2000-09-29 Gilbert Fauvel Vehicule motorise leger a deux roues carene
TW446664B (en) * 1999-05-25 2001-07-2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JP3737336B2 (ja) * 2000-03-30 2006-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4648529B2 (ja) * 2000-09-21 2011-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US7210550B2 (en) * 2003-05-30 2007-05-01 Honda Motor Co., Ltd. Under-seat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JP4453303B2 (ja) * 2003-08-28 2010-04-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ー型自動二輪車
JP4081430B2 (ja) * 2003-11-19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
JP4451140B2 (ja) * 2004-01-20 2010-04-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ロック解除操作部材配設構造
US7270212B2 (en) * 2004-06-04 2007-09-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guide
TWM270935U (en) * 2004-10-26 2005-07-21 Yung-Cheng Chen Detachable structure of scooter frame
JP4630754B2 (ja) * 2005-06-30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US20070228689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Chun-Hung Lin Bicycle frame tube structure for enhancing the rigidity of the bicycle frame
JP4743880B2 (ja) * 2006-09-15 2011-08-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M320387U (en) * 2007-02-15 2007-10-11 Link Treasure Ltd Connecting mechanism for a scooter frame
JP4897565B2 (ja) 2007-05-11 2012-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
JP5280273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371669B2 (ja) * 2009-09-30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2158241A (ja) * 2011-01-31 2012-08-23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1756A (ja) * 1998-05-12 1999-11-24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車体フレーム装置
JP2005047482A (ja) * 2003-07-11 2005-02-24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車両
EP1813521A1 (en) * 2006-01-26 2007-08-01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Frame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8439A (zh) * 2013-12-31 2014-04-23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
CN103738439B (zh) * 2013-12-31 2016-08-24 重庆建设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摩托车车架
CN107416100A (zh) * 2016-01-06 2017-12-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108820106A (zh) * 2018-08-23 2018-11-16 台州市黄岩王斌摩托车附件厂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108820106B (zh) * 2018-08-23 2024-04-09 淮安品向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111038632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1038632B (zh) * 2018-10-12 2021-09-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2339897A (zh) * 2019-08-08 2021-02-09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达型摩托车结构
CN112339897B (zh) * 2019-08-08 2022-07-29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达型摩托车结构
CN113386890A (zh) * 2020-03-13 2021-09-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3386890B (zh) * 2020-03-13 2023-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TWI763579B (zh) * 2021-08-10 2022-05-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48620A (ja) 2012-08-09
US20120181783A1 (en) 2012-07-19
JP5694788B2 (ja) 2015-04-01
CN102582741B (zh) 2014-03-26
US8727058B2 (en) 2014-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2741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1531223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970283B (zh) 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CN101925506B (zh) 踏板型车辆
CN10153122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970282B (zh) 鞍座型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KR101254909B1 (ko) 안장형 차량
CN103318346A (zh) 骑乘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构造
EP2176116B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CN102582742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582730B (zh) 跨骑型车辆的燃料罐支承结构
CN105358418A (zh) 车辆
CN103010350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757757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
CN10200139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座椅下罩结构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103010349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US20080277181A1 (en) Two person motorcycle frame
CN108025788A (zh)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EP1125835B1 (en) Article accomodation box of scooter-type vehicle
CN104144846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689666A (zh) 摩托车
CN101712354B (zh) 鞍乘型车辆
CN201501479U (zh) 一种骑式两轮车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