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6964A - 踏板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踏板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6964A CN1836964A CN 200610068041 CN200610068041A CN1836964A CN 1836964 A CN1836964 A CN 1836964A CN 200610068041 CN200610068041 CN 200610068041 CN 200610068041 A CN200610068041 A CN 200610068041A CN 1836964 A CN1836964 A CN 18369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frame
- vehicle
- frame
- floor
- si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一种踏板式车辆中,可以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中央车架(14)、连结车架(17),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该中央车架(14)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头管(12)通过两侧车架(1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加强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连结车架(17)配置在地板(26)的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
技术背景
例如,通过专利文献1已知下述的踏板式车辆,即,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通过前端接合在上述头管上并且配置在两侧车架的下方的左右一对的下管,对左右一对的侧车架进行加强,在跨越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地板通道部的两侧形成地板,。
[专利文献1]专利第3423487号公报
但是,在踏板式车辆中,当想要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时,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通过下管从下方加强左右一对的侧车架的车身构造中,难以使侧车架中的下车架部的位置下降,希望开发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能够形成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的新的车身构造。
本发明就是鉴于相关的情况,以提供一种踏板式车辆为目的,该踏板式车辆一面确保充分的纵向刚性、一面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低地板式的地板。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中央车架、连结车架,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该中央车架在两侧车架之间从所述头管通过所述侧车架的附近向下方垂下;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加强所述中央车架以及两侧车架,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
另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形成为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的横截面形状。
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和连结车架,所述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所述连结车架具有U字状部以及支持部,该U字状部俯视时形成为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将后端部与所述两侧车架连结,该支持部使该U字状部的靠近前端部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所述两侧车架上,所述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所述地板的下方。
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的踏板式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支撑撑杆、中央车架,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的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所述前叉枢轴支承前轮;该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在与两侧车架的所述下车架部相比的上方,前端部与所述下降车架部连结,并且后端部与所述下车架部连结;所述支撑撑杆连结所述两侧车架的所述下车架部之间;所述中央车架在两侧车架之间,从所述头管通过所述侧车架的附近向下方垂下,并且下端部连结在所述支撑撑杆上,所述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
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侧车架的下降车架部以及所述中央车架之间配置散热器。
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所述散热器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相比的下方位置。
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车架分别具有立起车架部,该立起车架部与下车架部的后端相连并且在所述地板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连杆机构的车身架侧枢轴配置在与所述立起车架部的后面相比的前方,该连杆机构设置在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两侧车架以及所述连结车架而构成的车身架和动力单元之间。
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一至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向与所述前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以手柄把手为中心并通过所述前轮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内,配置连杆机构的动力单元侧枢轴,该手柄把手设置在与所述前叉连结的转向手柄的端部;该连杆机构设置在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两侧车架以及所述连结车架而构成的车身架和动力单元之间。
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头管垂下的主管以及所述头管之间设置角撑板,所述两侧车架所具有的下降车架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头管以及所述角撑板这两方接合。
再有,第十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在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的上部与所述主管连结。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通过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对两侧车架以及在两侧车架之间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进行加强的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的下方,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
另外,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一面容易地确保配置在地板的前方的中央车架的前后方向设置空间、一面提高中央车架的刚性。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通过U字状部以及支持部构成连结车架,该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地板的下方;该U字状部形成为俯视时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后端部与两侧车架连结;该支持部将该U字状部的靠近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所述两侧车架上,据此,可以一面确保了充分的刚性、一面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调整车身架的扭转刚性。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将两侧车架的下车架部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支撑撑杆以及连结车架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的下方,该支撑撑杆对两侧车架和在两侧车架之间从头管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进行加强;据此,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一面扩大平坦的地板的空间、一面增大散热器的上下长度,增大散热器的容量,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尽量将地板的位置设定在下方位置,可以谋求提高乘降性。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尽量将设置于车身架以及动力单元之间的连杆机构的车身架侧枢轴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尽量将连杆机构的动力单元侧枢轴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提高两侧车架以及头管的接合刚性。
根据第十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可以提高中央车架的上部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车身架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向视俯视图。
图4是图2的4向视主视图。
图5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7是车身架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8向视俯视图。
图9是图7的9向视主视图。
图10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车身架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3向视俯视图,图4是图2的4向视主视图,图5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纵剖侧视图。
首先,在图1中,在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所具有的车身架FA的前端的头管12上,可转向地支承着前叉11,该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在与前叉11的上部相连的杆状的转向手柄21的两端,分别设置手柄把手22。另外,由发动机E和对来自该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后轮WR传递的变速器M构成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通过连杆机构4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身架FA上,上述后轮WR由动力单元P的后部支承,在车身架FA的后部以及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设置后减振单元23。
车身架FA具有:上述头管12;前端部与该头管12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上述头管12通过侧车架13…的前部附近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14;从上述头管12垂下的主管15;连结两侧车架13…的前部之间,并且使上述主管15的下端接合的前部车架横梁16;配置在上述地板26的下方,对上述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进行加强的连结车架17;安装在两侧车架13…上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18…;连结两侧车架13…的后端之间的后部车架横梁19。
车身架FA被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24覆盖,该车身罩24具有:覆盖驾驶者的腿部前方的腿部护罩25;为了搭载驾驶者的脚而与腿部护罩25的下部相连的地板26;与地板26相连,从两侧覆盖车身后部的侧罩27,在侧罩27上,设置双人座的乘车用座椅30,该乘车用座椅30从上方可开闭地覆盖收纳箱28和配置在该收纳箱28的后方的燃料箱29。
在图2-图4中,侧车架13一体地具有下降车架部13a、下车架部13b、立起车架部13c、座椅轨道部13d,是由单一的管弯曲成型而成,该下降车架部13a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该下车架部13b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相连并且在地板2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该立起车架部13c与下车架部13b的后端相连并且在上述地板26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该座椅轨道部13d为了支撑乘车用座椅30,从立起车架部13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
在从头管12垂下的主管15以及头管12之间设置角撑板31,侧车架13所具有的下降车架部13a的上端部与头管12以及角撑板31两者接合。另外,中央车架14的上部连结在主管15上,可以象本实施例这样焊接,另外,也可以使用螺栓连结。
上述下车架部13b由水平部分13ba和倾斜部分13bb构成,该水平部分13ba从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该倾斜部分13bb从该水平部分13ba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
上述连结车架17配置在两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26的下方,由U字状部32和支持部33构成,该U字状部32形成为在俯视时将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后端部与上述两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倾斜部分13bb相连,该支持部33将该U字状部32的前端部的靠宽度方向中央与上述两侧车架13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下车架部13b的连接设置部连结,在该实施例中,U字状部32是通过将比侧车架13直径小的单一的管材弯曲而形成,并且,由左右一对的管部件34、34构成的支持部33将U字状部32的前端部靠近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个位置连结在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下车架部13b的连接设置部。
于是,在侧视时,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和比侧车架13直径小并配置在下车架部13b的上方的U字状部32,在地板26的下方相互成对地上下并列地配置。
中央车架14具有使车宽方向的宽度W1(参照图4)比前后方向的宽度W2(参照图2)大的横向长的矩形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由方筒状的管构成,也可以是铸造成型。使上部连结在主管15上的中央车架14的下端与上述连结车架17的U字状部32的前端部宽度方向中央接合。于是,在侧视时,侧车架13的下降车架部13a与中央车架14在地板26的前方成对地前后并列地配置,该中央车架14在侧视时看起来是比下降车架部13a直径小的管材。
在上述两侧车架13…上,安装着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立起车架部13c…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18…,在本实施例中,后副车架18配置在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下方、并且是在立起车架部13c的后方,后副车架18的前端在与连结车架17的U字状部32的接合部相比的前方,与下车架部13b的倾斜部分13bb的前端后面接合,后副车架18的后端与侧车架13的座椅轨道部13d的靠前部的下面接合。
而且,两后副车架18…的中间部弯曲,接近侧车架13…的立起车架部13c…侧,在该弯曲部的下方,在两侧车架13…以及两后副车架18…之间分别设置枢轴板36…。
后副车架18是由比侧车架13直径小的管材构成,在侧视时,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以及立起车架部13c和由直径小的管材构成的后副车架18在地板26的下方以及后方成对地并列地配置。
如图1所明示,在上述两侧车架13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上述中央车架14之间,配置散热器37,上述地板26的上面被设定在散热器37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P的下方位置。
如图4所明示,设置在散热器37的上部的左右一对的支撑臂38、38被弹性支撑在左右一对的撑杆39、39上,该左右一对的撑杆39、39设置在前部车架横梁16上。另外,从前方侧覆盖散热器37下部的保护管40的左右两端被接合在两侧车架13…的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前面,在朝向该保护管40的中央部的撑杆41上弹性支撑着散热器37的下部中央。
一并参照图5,支撑板43向后方突出地固定在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以及立起车架部13c的连接设置部上,在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的下部设置托架44。
并且,连杆机构42具有:通过车身架侧枢轴45可转动地支承于上述枢轴板36上的左右一对的第一连杆臂46;通过连结轴47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一连杆臂46的另一端部上的第二连杆臂48;固定在第二连杆臂48的另一端部,并且可转动地支承在托架44上的动力单元侧枢轴49;一端部连结在动力单元侧枢轴49上,向上方延伸并且中间部通过枢轴50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撑板43上的限制臂51;安装在该限制臂51的另一端部上的弹性部件52,限制臂51的转动被限制在下述位置之间,即,上述弹性部件52与侧车架13的立起车架部13c的下部后面弹性接触的位置和上述弹性部件52从前方与设置在上述支撑板43上的限制板部43a弹性接触的位置。
而且,上述连杆机构42的车身架侧枢轴45配置在与侧车架13的立起车架部13c的后面相比的前方,上述动力单元侧枢轴49如图1所示,在向与前轮WF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配置在以上述手柄把手22为中心,通过前轮WF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C内。
接着,就该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因为车身架FA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中央车架14、连结车架17,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分别具有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该中央车架14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加强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下方,所以通过将两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对两侧车架13…以及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14进行加强的连结车架17配置在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26的下方,就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26,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FA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
另外,象这样的效果,并不仅仅通过具有U字状部32以及支持部33的连结车架17可以实现,通过构成将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后部以及下降车架部13a…之间在大致水平面内直线状地连结的连结车架也可以实现。
而且,因为中央车架14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的横截面形状,所以可以一面容易地确保配置在地板26的前方的中央车架14的前后方向的设置空间,一面可以提高中央车架14的刚性。
另外,连结车架17U具有字状部32以及支持部33,该U字状部32被形成为俯视时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同时后端部被连结在两侧车架13上,该支持部33将该U字状部32的前端部靠近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侧车架13上,可以一面确保充分的刚性,一面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26,谋求提高使用方便,并且可以调整车身架FA的扭转刚性。
另外,这样的效果即使省略了中央车架14也可以实现。
另外,在从头管12垂下的主管15以及头管12之间设置角撑板31,两侧车架13所具有的下降车架部13a的上端部与头管12以及角撑板31两者接合,据此,可以提高两侧车架13以及头管12的接合刚性,因为中央车架14的上部与主管15连结,所以可以提高中央车架14的上部刚性。
而且,侧车架13一体地具有下降车架部13a、下车架部13b、立起车架部13c、座椅轨道部13d,分别是由单一的管弯曲而成,该下降车架部13a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该下车架部13b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相连并且通过地板2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该立起车架部13c与下车架部13b的后端相连并且在地板26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该座椅轨道部13d从立起车架部13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可以降低零件品种,并且可以谋求降低车身架FA的组装工时。
再有,因为侧车架13和比侧车架13直径小、对侧车架13进行加强的中央车架14,和连结车架17的U字状部32以及后副车架18并列地配置,使得侧视时在地板26的前方、下方以及后方成对,所以可以构成轻量且高刚性的车身架FA。
另外,在两侧车架13…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中央车架14之间配置散热器37,一面扩大了平坦的地板26的空间,一面扩大了散热器37的上下长度,增大了散热器37的容量,可以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性能。在此基础上,因为地板26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散热器37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P相比的下方位置,所以可以尽量将地板26的位置设定在下方位置,可以谋求提高乘降性。
再有,在两侧车架13…上安装着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立起车架部13c…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18…,由于在设置于两侧车架13…以及两后副车架18…之间的枢轴板36…上,支承着设置在车身架FA以及动力单元P之间的连杆机构42的车身架侧枢轴45,所以可以一面避免侧车架13的大型化,一面可以提高车身架侧枢轴45周围的刚性,通过避免侧车架13的大型化,可以扩大地板26的后方空间。
而且,由于上述连杆机构42的车身架侧枢轴45配置在与立起车架部13c的后面相比的前方,所以可以将连杆机构42的车身架侧枢轴45尽量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
另外,因为两后副车架18…的中间部被弯曲,使其接近上述两侧车架13…的立起车架部13c…侧,所以可以一面避免动力单元P与后副车架18…的干涉,一面可以将动力单元P…配置在前方侧,使进一步缩短轮距成为可能。
再有,在向与前轮WF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以手柄把手22为中心、通过前轮WF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C内,配置连杆机构42的动力单元侧枢轴49,据此,可以将连杆机构42的动力单元侧枢轴49尽量配置在前方位置,进一步谋求轴距的缩短化。
图6-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踏板式车辆的侧视图,图7是车身架的侧视图,图8是图7的8向视俯视图,图9是图7的9向视主视图,图10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另外,在说明第二实施例时,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部分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仅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图6中,在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所具有的车身架FB上,通过连杆机构7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着由发动机E以及变速器M构成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在车身架FB的后部以及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设置后减振单元23。
一并参照图7-图9,车身架FB具有:上述头管12;前端部与该头管12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车架53…;由管材构成并且在两侧车架53…之间、从上述头管12通过侧车架53…的前部附近、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54;在车身罩24所具有的地板26的下方向前后延伸、并且两端部与上述两侧车架53…连结的连结车架55…;配置在两连结车架55…的下方、连结上述两侧车架53…之间、并且连结着上述中央车架54的下端部的支撑撑杆56;连结两侧车架53…的前部之间、并且使下部角撑板62的下端接合的前部车架横梁57;连结两侧车架53…的中间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车架横梁58;在第一中间部车架横梁58的后方、连结两侧车架53…的中间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车架横梁59;连结两侧车架53…的后端之间的后部车架横梁60;安装在两侧车架53…上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61…。
侧车架53一体地具有下降车架部53a、下车架部53b、立起车架部53c、座椅轨道部53d,是由比中央车架54直径大的单一的管弯曲成型而成,该下降车架部53a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该下车架部53b与该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相连并且在地板2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该立起车架部53c与下车架部53b的后端相连并且在上述地板26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该座椅轨道部53d为了支撑乘车用座椅30,从立起车架部53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两侧车架53…的座椅轨道部53d…形成为随着向后方延伸而相互接近地倾斜。
这样,前部车架横梁57连结两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的中间部之间,第一中间部车架横梁58连结两侧车架53…的立起车架部53c…的上部之间,第二中间部车架横梁60连结两侧车架53…的座椅轨道部53d的中间部之间。
两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的上端部与头管12接合,在这些下降车架部53a…的对头管12的接合部分的下部以及头管12之间,设置下部角撑板62。另外,在两下降车架部53a…的对头管12的接合部分的上部以及头管12之间,设置上部角撑板63,中央车架54的上端部与该上部角撑板63接合。
上述下车架部53b是由水平部分53ba和倾斜部分53bb构成,该水平部分53ba从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该倾斜部分53bb从该水平部分53ba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
上述连结车架55配置在与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相比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26的下方,向前后延伸,前端与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的下部接合,后端与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的倾斜部分53bb接合。
在上述两侧车架53…上,安装着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立起车架部53c…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61…,在本实施例中,后副车架61配置在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的下方、并且是在立起车架部53c的后方,后副车架61的前端在与连结车架55的后端的接合部相比的前方,与下车架部53b的倾斜部分53bb的前端后面接合,后副车架61的后端与侧车架53靠近座椅轨道部53d的前部的下面接合。
而且,两后副车架61…的中间部弯曲,使其接近侧车架53…的立起车架部53c…侧,在该弯曲部的下方,在两侧车架53…以及两后副车架61…之间分别设置枢轴板64…。
后副车架61是由比侧车架53直径小的管材构成,在侧视时,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以及立起车架部53c和由直径小的管材构成的后副车架61在地板26的下方以及后方成对,并列地配置。
如图6所明示,在上述两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以及上述中央车架54之间,配置散热器37,上述地板26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散热器37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P相比的下方位置。
如图9所明示,设置在散热器37的上部的左右一对的支撑臂38、38被弹性支撑在左右一对的撑杆65、65上,该左右一对的撑杆65、65设置在前部车架横梁57上。另外,从前方侧覆盖散热器37的下部的保护管40的左右两端被接合在两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前面,在朝向该保护管40的中央部的撑杆41上,弹性支撑着散热器37的下部中央。
一并参照图10,在朝向两轮摩托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在位于左侧的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以及立起车架部53c的连接设置部上,向后方突出地固定着支撑板67,在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的下部设置托架44。
而且,连杆机构72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一连杆臂74、第二连杆臂76、动力单元侧枢轴77、臂79和限制臂81,该左右一对的第一连杆臂74通过车身架侧枢轴73可转动地支承于上述枢轴板64上;该第二连杆臂76通过连结轴75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两第一连杆臂74的另一端部上;该枢轴77固定在第二连杆臂76的另一端部并且可转动地支承在托架44上;该臂79位于两第二连杆臂76中的、在朝向两轮摩托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位于左侧的第二连杆臂76的外方,并且,一端部通过连结管78与第二连杆臂76的中间部连结、另一端部与上述动力单元侧枢轴77的端部连结;该限制臂81在左侧的第二连杆臂76以及上述臂79之间,一端部与上述动力单元侧枢轴77连结,向上方延伸,并且另一端部通过枢轴80连结在支撑板67上,限制臂81的中间部通过橡胶衬套82以及连结轴83,与上述支撑板67连结。
而且,在限制臂81上一体设置向上方突出的限制突部84,收容该限制突部84的凹部85设置在支撑板67上,以枢轴80的轴线为中心的限制臂81的转动被限制在上述限制突部84可以在上述凹部85内移动的范围内。
而且,上述连杆机构72的车身架侧枢轴73配置在与侧车架53的立起车架部53c的后面相比的前方,上述动力单元侧枢轴77如图6所示,在向与前轮WF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配置在以上述手柄把手22为中心,通过前轮WF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C内。
接着,就该第二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因为车身架FB具有:分别具有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5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53b的左右一对的侧车架53…;在两侧车架53…之间、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54;在与两侧车架53…的上述下车架部53b…相比的上方、前端部与上述下降车架部53a…连结、并且后端部与上述下车架部53b…连结的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55…;连结两侧车架53…的上述下车架部53b…之间的支撑撑杆56;在两侧车架53…之间、从头管12通过侧车架5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并且下端部连结在支撑撑杆56上的中央车架54,上述连结车架55…配置在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下方,所以通过将两侧车架53…的下车架部53b…的位置设定在足够的下方,将对两侧车架53…和在两侧车架53…之间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中央车架54进行加强的支撑撑杆56以及连结车架55…配置在下车架部53b…的上方并且是在地板26的下方,能够形成充分地确保了放脚空间的平坦的地板26,谋求提高使用的方便,并且,可以谋求提高车身架FB的纵向刚性以及扭转刚性的平衡。
另外,侧车架53一体地具有下降车架部53a、下车架部53b、立起车架部53c、座椅轨道部53d,分别是由单一的管弯曲而成,该下降车架部53a从头管12向下方垂下;该下车架部53b与该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相连并且通过地板2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该立起车架部53c与下车架部53b的后端相连并且在地板26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该座椅轨道部53d从立起车架部53c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可以降低零件品种,并且可以谋求降低车身架FB的组装工时。
再有,因为侧车架53和比侧车架53直径小的中央车架54,以及比侧车架53直径小的后副车架61并列地配置,使得侧视时在地板26的前方、下方以及后方成对,所以可以构成轻量且高刚性的车身架FB。
另外,在两侧车架53…的下降车架部53a…以及中央车架54之间配置散热器37,一面扩大了平坦的地板26的空间,一面增大了散热器37的上下长度,增大了散热器37的容量,可以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性能。在此基础上,因为地板26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散热器37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P相比的下方位置,所以可以将地板26的位置尽量设定在下方位置,可以谋求提高乘降性。
再有,因为在两侧车架53…上,安装着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立起车架部53c…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后副车架61…,在两侧车架53…以及在设置于两后副车架61…之间的枢轴板64…上,支承着设置在车身架FB以及动力单元P之间的连杆机构72的车身架侧枢轴73,所以可以一面避免侧车架53的大型化,一面提高车身架侧枢轴73周围的刚性,通过避免侧车架53的大型化,可以扩大地板26的后方空间。
而且,因为上述连杆机构72的车身架侧枢轴73配置在与立起车架部53c的后面相比的前方,所以可以将连杆机构72的车身架侧枢轴73尽量配置在前方位置,可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
另外,因为两后副车架61…的中间部被弯曲,使其接近上述两侧车架53…的立起车架部53c…侧,所以可以一面避免动力单元P与后副车架61…的干涉,一面将动力单元P…配置在前方侧,使进一步缩短轮距成为可能。
再有,在向与前轮WF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以手柄把手22为中心,通过前轮WF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C内,配置连杆机构72的动力单元侧枢轴77,据此,可以将连杆机构72的动力单元侧枢轴77尽量配置在前方位置,进一步谋求轮距的缩短化。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是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上述的本发明,就可以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Claims (10)
1.一种踏板式车辆,是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中央车架(14)、连结车架(17),该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所述中央车架(14)在两侧车架(13)之间从所述头管(12)通过所述侧车架(1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所述连结车架(17)配置在所述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加强所述中央车架(14)以及两侧车架(13),该连结车架(17)配置在所述地板(26)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14)形成为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的横截面形状。
3.一种踏板式车辆,是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和连结车架(17),所述左右一对的侧车架(1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1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1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1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所述连结车架(17)具有U字状部(32)以及支持部(33),该U字状部(32)俯视时形成为使前端封闭的大致U字状,并且将后端部与所述两侧车架(13)连结,该支持部(33)使该U字状部(32)的靠近前端部宽度方向中央连结在所述两侧车架(13)上,所述连结车架(17)配置在所述两侧车架(13)的下车架部(13b)的上方并且是在所述地板(26)的下方。
4.一种踏板式车辆,是一种具有低地板式的地板(26)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左右一对的侧车架(53)、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55)、支撑撑杆(56)、中央车架(54),所述左右一对的侧车架(53)具有从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的头管(12)向下方垂下的下降车架部(53a)以及从该下降车架部(53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53b),所述前叉(11)枢轴支承前轮(WF);所述左右一对的连结车架(55)在与两侧车架(53)的所述下车架部(53b)相比的上方,前端部与所述下降车架部(53a)连结、并且后端部与所述下车架部(53b)连结;所述支撑撑杆(56)连结所述两侧车架(53)的所述下车架部(53b)之间;所述中央车架(54)在两侧车架(53)之间、从所述头管(12)通过所述侧车架(53)的附近向下方垂下,并且下端部连结在所述支撑撑杆(56)上,所述连结车架(55)配置在所述地板(26)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侧车架(13、53)的下降车架部(13a、53a)以及所述中央车架(14、54)之间配置散热器(3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26)的上面被设定在与所述散热器(37)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相比的下方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车架(13、53)分别具有立起车架部(13c、53c),该立起车架部(13c、53c)与下车架部(13b、53b)的后端相连并且在所述地板(26)的后方向上方立起,连杆机构(42、72)的车身架侧枢轴(45、73)配置在与所述立起车架部(13c、53c)的后面相比的前方,该连杆机构(42、72)设置在车身架(FA、FB)和动力单元(P)之间,所述车身架(FA、FB)包括所述头管(12)、所述两侧车架(13、53)以及所述连结车架(17、55)而构成。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向与所述前轮(WF)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在以手柄把手(22)为中心并通过所述前轮(WF)的旋转中心的假想圆弧(C)内,配置连杆机构(42、72)的动力单元侧枢轴(49、77),该手柄把手(22)设置在与所述前叉(11)连结的转向手柄(21)的端部;该连杆机构(42、72)设置在包括所述头管(12)、所述两侧车架(13、53)以及所述连结车架(17、55)而构成的车身架(FA、FB)和动力单元(P)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头管(12)垂下的主管(15)以及所述头管(12)之间设置角撑板(31),所述两侧车架(13)所具有的下降车架部(13a)的上端部与所述头管(12)以及所述角撑板(31)这两方接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踏板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车架(14)的上部与所述主管(15)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88500 | 2005-03-25 | ||
JP2005088500 | 2005-03-25 | ||
JP2005351929 | 2005-12-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6964A true CN1836964A (zh) | 2006-09-27 |
CN100415589C CN100415589C (zh) | 2008-09-03 |
Family
ID=3701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6804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5589C (zh) | 2005-03-25 | 2006-03-24 | 踏板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15589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5725A (zh) * | 2010-02-09 | 2011-08-10 | 莱州通商机械有限公司 | 电动车车架及其制造方法 |
TWI557013B (zh) * | 2015-12-09 | 2016-11-11 | Motor vehicle frame | |
CN109334846A (zh) * | 2018-10-19 | 2019-02-15 |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4877A (ja) * | 1995-07-13 | 1997-01-28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ステアリング機構 |
JP3481050B2 (ja) * | 1996-06-18 | 2003-12-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CN2284726Y (zh) * | 1996-11-01 | 1998-06-24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车架 |
JP4109791B2 (ja) * | 1999-04-28 | 2008-07-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車体フレーム |
JP2001301677A (ja) * | 2000-04-21 | 2001-10-31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CN2494308Y (zh) * | 2001-02-20 | 2002-06-05 | 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踏板式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2006
- 2006-03-24 CN CNB200610068041XA patent/CN10041558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5725A (zh) * | 2010-02-09 | 2011-08-10 | 莱州通商机械有限公司 | 电动车车架及其制造方法 |
TWI557013B (zh) * | 2015-12-09 | 2016-11-11 | Motor vehicle frame | |
CN109334846A (zh) * | 2018-10-19 | 2019-02-15 |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15589C (zh) | 2008-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36965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 |
CN2685217Y (zh)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 |
CN1603146A (zh) | 车辆横向稳定杆装置安装结构 | |
MX2015003685A (es) | Vehiculo. | |
CN1496914A (zh) | 带摇动机构的三轮车 | |
CN1898122A (zh) | 四轮车 | |
CN1754760A (zh) | 车架结构 | |
CN202728450U (zh) | 一种前两轮轻便三轮车 | |
KR101945586B1 (ko) | 차량의 휠 서스펜션을 위한 스태빌라이저 장치 | |
CN1895959A (zh) | 电动自行车 | |
CN1475393A (zh) | 带摆动机构的三轮车 | |
CN1836964A (zh) | 踏板式车辆 | |
CN1749095A (zh) | 跨乘式车辆 | |
CN103863496B (zh) | 车辆的前轮支承构造 | |
CN101138999B (zh) | 越野沙滩车车架 | |
JP6029447B2 (ja) | 鞍乗り型車輌の前輪支持構造 | |
CN1636818A (zh) | 护罩的支承结构及组装方法 | |
CN1267314C (zh) | 三轮车的车身构造 | |
US11130539B2 (en) | Vehicle with upper and lower frame portions | |
CN1305729C (zh) | 自行车用车身架构造 | |
CN1297437C (zh) | 骑鞍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 |
CN1749097A (zh) | 摩托车 | |
CN1286671C (zh) | 悬挂装置 | |
CN1754757A (zh) | 二轮机动车 | |
CN1211247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