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3876A -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3876A
CN103863876A CN201310646281.3A CN201310646281A CN103863876A CN 103863876 A CN103863876 A CN 103863876A CN 201310646281 A CN201310646281 A CN 201310646281A CN 103863876 A CN103863876 A CN 103863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stacker
sheet
stacking
b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462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3876B (zh
Inventor
野中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63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3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20Controlling associate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4Pile receivers multiple or compartmented, e.d. for alternate, programmed, or selective fi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65H29/60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diverting the stream into alternative path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08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 B65H31/10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and applied at the top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5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moving the surface supporting the lowermost article of the pile, e.g. by using belts or rollers
    • B65H31/3063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moving the surface supporting the lowermost article of the pile, e.g. by using belts or rollers by special supports like carriages, containers, trays, compartments, plates or bars, e.g. moved in a closed loo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B65H43/06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detecting, or responding to, completion of pi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5Large capacity supports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auxiliary devices, e.g. add-on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将片材排出到第一堆叠装置和第二堆叠装置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堆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托盘及第二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二堆叠装置包括第三堆叠托盘;所述系统执行第一排出方法和第二排出方法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将已被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的片材移动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然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托盘排出片材,并且所述第二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排出片材。

Description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包括打印装置和用于对由打印装置打印过的片材执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的系统中,高效且准确地处理由打印装置打印过的大量打印物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应当避免如下的情形:在后处理装置的操作的影响下,打印装置的打印速度下降。应当设计一种工作过程,以防止在操作者对打印物的处理中发生工作错误。
日本特开2009-26930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当在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期间输入指令、以取出在用作后处理装置的示例的大容量堆叠器中储存的打印片材时,把要从打印装置排出的片材的排出目的地改变为其他位置。即使当从堆叠器中取出打印片材时,打印操作也能够继续进行,而不必中断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
大容量堆叠器包括升降台,该升降台接收和堆叠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片材,并且能够依据堆叠的片材束的状态而上下移动。为了从堆叠器中弹出堆叠在升降台上的片材束,一些大容量堆叠器配备了弹出台(ejection table),该弹出台从升降台接收该片材束,以使得用户能够从堆叠器中取出该片材束。当升降台装满从打印装置中排出的片材时,或者在升降台上片材堆叠到预定高度时,大容量堆叠器将升降台上的片材束转装至弹出台,以使得能够从堆叠器中取出片材束。大容量堆叠器使空的升降台返回到升降台能够接收和堆叠从打印装置排出的片材的原始位置。然后,大容量堆叠器继续将从打印装置排出的片材堆叠在升降台上的操作。然而,将片材束从升降台上转装至弹出台,要花费几十秒的时间。其间,大容量堆叠器不能接收从打印装置排出的片材。因此,打印装置临时中断打印操作,从而降低了生产率。
为防止当从堆叠器中取出打印片材时,由于打印装置中断打印处理而导致生产率降低,可以将多个大容量堆叠器连接到打印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第一大容量堆叠器中,当升降台变满时执行将片材束转装至弹出台的操作,但是从打印装置排出的后续打印片材被堆叠在第二大容量堆叠器的升降台上。通过进行该操作,打印装置能够连续地执行打印操作,从而防止发生上述的生产率降低的情形。该操作从生产率方面来看是有利的。
当操作者处理打印片材时,尽可能多地防止工作错误的发生也是重要的。操作者的片材处理是如下的工作:例如将堆叠在大容量堆叠器上的片材束搬运到下一个后处理装置。当使用多个大容量堆叠器时,操作者需要始终知道目标打印片材被排出到的大容量堆叠器,才能进行工作。如上所述,当一个堆叠器的升降台变满、并且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自动切换到其他堆叠器时,操作者变得难以掌握片材的顺序。
如上所述,存在两个难题:进行大量片材的打印操作而不降低生产率,以及使处理大量打印片材的操作者的工作简单明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传统技术中发现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特征是提供使得操作者能够设置两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的技术,其中一种模式是使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处理优先,另一模式是使操作者的工作优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片材堆叠系统,该片材堆叠系统包括:排出单元,其用于将片材排出到第一堆叠装置和第二堆叠装置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堆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托盘及第二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二堆叠装置包括第三堆叠托盘;控制单元,其用于执行第一排出方法和第二排出方法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将已被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的片材移动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然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托盘排出片材,并且所述第二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排出片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片材堆叠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片材排出到第一堆叠装置和第二堆叠装置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堆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托盘及第二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二堆叠装置包括第三堆叠托盘;执行第一排出方法和第二排出方法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将已被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的片材移动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然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托盘排出片材,并且所述第二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排出片材。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并入说明书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文字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描绘了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A至图3F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操作的图;
图4A至图4F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操作的图;
图5A至图5F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操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的主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7描绘了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操作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8描绘了例示在操作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复印设置画面的图;
图9A描绘了例示当按下图8中的整理按钮806时在操作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9B描绘了例示在操作单元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堆叠器排出设置画面的图;
图10A至图10J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在生产率优先模式下的操作的图;
图11A至图11K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的操作的图;
图12是用于描述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控制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描述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控制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的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4描绘了例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针对堆叠器的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来设置详细级别的初始设置/登记画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理解,以下实施例并不意在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并且对于根据本发明的问题解决手段而言,根据以下实施例描述的各个方面的组合并非全部是必需的。
图1A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在图1A中,打印系统100包括主控制器101、扫描器装置102及打印机装置103。主控制器101主要进行作业的调度控制。扫描器装置102读取原稿,并输出与该原稿的图像相对应的图像数据。打印机装置103打印图像。下面,将参照图2来说明打印系统100的详情。主控制器101经由网络106连接到PC105。PC105能够通过使用PC105中安装的打印机驱动程序(未示出)等,将作业输入至主控制器101。
图1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的系统的结构的框图。与图1A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A中相同的部分,在此将不再重复描述。
在图1B中,打印服务器104连接在PC105与打印系统100之间。打印服务器104临时接收从连接到网络106的PC105输入的打印作业,进行图像处理等,然后将该作业经由本地网络107输入至主控制器101。此时,从网络106看来,打印系统100和打印服务器104就像是一个打印装置。
图2描绘了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100的结构的截面图。打印系统100包括打印装置、片材给送辅助装置及后处理装置(大容量堆叠器246及247以及整理器234)。
附图标记201表示打印装置主体,并且附图标记202表示定影装置。打印装置主体201以及定影装置202在片材上打印图像。图1A及图1B中的打印机装置103是打印装置主体201和定影装置202的组合。作为片材给送装置,大容量片材给送仓220连接到打印装置主体201的右侧(图2)。可以将多个片材给送仓连接到打印装置主体201。在图2中,还将大容量片材给送仓221连接到右侧。作为后处理装置,大容量堆叠器246(堆叠器a)连接到定影装置202的左侧。也可以连接多个大容量堆叠器246,并且还将大容量堆叠器247(堆叠器b)连接到左侧。本实施例中最具特征的后处理装置的控制是对大容量堆叠器246及247的控制。整理器234连接到大容量堆叠器247的左侧。
打印装置主体201包括片材给送仓205及206,所述片材给送仓205及206作为打印装置的标准片材给送单元操作。显影单元207至210包括四个站,即Y(黄色)、M(品红色)、C(青色)及K(黑色)站,以形成彩色图像。由显影单元207至210形成的图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1,从而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211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并且在二次转印位置212,将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04输送的片材。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被从打印装置主体201输送到定影装置202,并且被定影装置202的定影单元213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片材。经过了定影单元213的片材通过输送路径215被输送到排出口217。对于需要进一步加热和加压以将图像定影至片材的片材,经过了定影单元213的片材通过使用输送路径被输送到二次定影单元214,被另外加热和加压,并且经由输送路径216被输送到排出口217。当图像形成模式是双面打印模式时,片材被输送到片材反转路径218以反转片材,并且通过双面给送路径219被再次给送。在二次转印位置212,在片材的两个面中的第二面上进行打印。
除了打印装置主体201的标准片材给送仓205及206以外,还能够从大容量片材给送仓220的三个片材给送仓222、223及224给送片材。从片材给送仓222、223及224给送的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25及226被输送到打印装置主体201,并且被打印。当连接了第二大容量片材给送仓221时,还能够从片材给送仓229、230及231给送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32输送的片材经由排出口233,被递送至第一大容量片材给仓220。大容量片材给送仓220及221具有检测双重给送(double feed)的功能,在所述双重给送中,多张片材在相互重叠的状态下被输送。如果检测到片材的双重给送,则片材输送路径从正常的输送路径226切换到输送路径227,并且双重给送的片材被排出到退出托盘228。
接下来,将说明用作后处理装置的大容量堆叠器246。
大容量堆叠器246具有作为片材输出目的地的两个排出目的地,即排出托盘250以及包括升降台248及弹出台249的堆叠单元。定影有图像的片材从定影装置202,经由排出口217被输送到大容量堆叠器246的片材输送部。该片材从输送路径251通过输送路径252,被堆叠在堆叠单元的升降台248上。在没有片材束被堆叠在升降台248上的状态下,升降台248位于上侧位置,如图2所示。随着片材束的堆叠的进行,进行如下的控制,即将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堆叠的片材束的高度,使得堆叠的片材束的上端位置始终处于预定水平。当片材束的堆叠完成或者升降台248变满时,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到弹出台249的位置。升降台248及弹出台249被配置为使得即使在相同的水平上,在交错的位置上也存在杆。因此,当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并到达低于弹出台249的位置时,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被转装至弹出台249。稍后,将参照图3A至图5F详细说明该操作。
当向排出托盘250排出片材时,片材从片材输送路径251,通过输送路径253被输送到排出托盘250。此外,当将片材输送到大容量堆叠器246后段的后处理装置时,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54被输送到第二大容量堆叠器247或者整理器234。
反转单元255具有反转片材的机构。反转单元255被控制使得被给送到大容量堆叠器246中的、排出口217处的片材的正面(facing side),基本上与输出目的地处的片材的正面一致。当将片材堆叠在堆叠单元上时,经过了输送路径252的片材被翻转并堆叠在升降台248上。除非反转单元255将片材反转,否则片材的正面在排出口217与升降台248之间变为不同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当将片材堆叠在堆叠单元上时,反转单元255将片材反转一次,使得片材在排出口217处和在升降台248上的正面彼此一致。当将片材输送到排出托盘250或者后续的后处理装置时,片材在堆叠时被直接排出,片材的正面与在排出口217处相同,因而不进行反转单元255的片材反转操作。然而,作为例外,也可以进行控制以强制进行反转单元255的反转操作。在反转单元255的末端存在退出单元。当发生诸如卡塞或错误等的异常操作时,可输送的片材能够被尽可能地输送到退出单元。在反转单元255末端的退出单元中,累积停留在反转单元255的输送路径右侧的可输送片材。
请注意,第二大容量堆叠器247的结构与上述的大容量堆叠器246相同。各机构256至263与第一大容量堆叠器246的机构248至255相同,在此将不再重复描述。
接下来,将说明整理器234。
整理器234依照用户指定的功能,对打印片材应用后处理。具体而言,整理器234具有诸如订钉(单订钉或双订钉)、打孔(两个或三个孔)及鞍式装订等的功能。整理器234包括排出托盘235及236。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41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35。在片材输送路径241上,不能进行诸如订钉等的处理。当进行诸如订钉等的处理时,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42被输送到处理器243,经历用户指定的功能的整理,然后被排出到排出托盘236。排出托盘235及236能够上下移动。通过向下移动排出托盘235,经过处理器243的整理处理的片材能够从下面的排出口被堆叠。
当用户指定插入片材时,放置在插入器238中的插入片材能够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40,被插入在预定页。当用户指定鞍式装订时,片材被鞍式装订处理单元244在中央处订钉,对折,并且通过片材输送路径245被输送到鞍式装订托盘237。鞍式装订托盘237具有带式输送机结构,并且堆叠在鞍式装订托盘237上的鞍式装订束被输送到左侧。
接下来,将简要说明扫描器264(对应于图1A及图1B中的扫描器装置102)及文档给送器。
扫描器264主要用于复印功能。当将原稿放置在稿台玻璃上并读取该原稿时,用户在稿台玻璃上设置原稿,并关闭文档给送器的压板。在开/关传感器检测到压板已被关闭时,扫描器264的外壳中的反射式原稿大小传感器检测所放置的原稿的大小。响应于大小的检测,光源照射原稿,并且CCD读取原稿的图像。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信号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数字信号经历所需的图像处理,然后被转换为激光打印信号(图像数据)。转换后的图像数据被存储在后述的主控制器101的存储器中。
当在文档给送器上放置原稿并读取该原稿时,用户以原稿面朝上的方式将原稿放置在文档给送器的原稿放置部上。然后,原稿有/无传感器检测到放置了原稿。作为响应,原稿给送辊及输送辊旋转以输送原稿,并且原稿被放置在稿台玻璃上的预定位置。之后,与放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读取类似,读取原稿的图像,并且将图像数据存储在主控制器101的存储器中。
接下来,将说明作为大容量堆叠器246及247的特征操作的弹出操作。
图3A至图3F、图4A至图4F以及图5A至图5F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操作的图。该实施例中的特征操作是两个大容量堆叠器246及247的组合操作。首先,将说明一个大容量堆叠器的基本操作。
图3A至图3C、图4A至图4C以及图5A至图5C描绘了示出当从图2中的左侧观察时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截面图。图3D至图3F、图4D至图4F以及图5D至图5F描绘了示出当从图2中的正面观察时的大容量堆叠器的截面图。图3A及图3D是用于说明整个大容量堆叠器的概况的图。图3B及图3E是用于说明大容量堆叠器待机的状态的图。图3C及图3F是用于说明在大容量堆叠器上正在堆叠片材的状态的图。
升降台248是用于在大容量堆叠器中堆叠片材束的台。在图3A及图3D中,升降台248被例示为好像有两个台,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台。上面位置的升降台248a代表当未堆叠片材束时的升降台248的位置。下面位置的升降台248b代表当堆叠了片材束3005时的升降台248的位置。在堆叠了片材束3005的状态下,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到如下的位置,在该位置,片材束3005的上端变为与未堆叠片材束时的升降台248a的位置齐平。弹出台249是用于从大容量堆叠器中排出片材束的台。当在弹出台249上不存在片材时,弹出台249被收容在大容量堆叠器内。然而,当从升降台248上转装了片材束、并且片材束3006被堆叠在弹出台249上时,弹出台249的片材有/无传感器检测到已堆叠了片材并且弹出台249被从堆叠器中弹出(伸出)。
下面,将按顺序说明该操作。图3B及图3E示出了待机状态下的大容量堆叠器。由于在升降台248上未堆叠片材,因此升降台248停止在如下的位置(对应于图3A中的248a),该位置是升降台248向上移动到的最高位置,即用以将片材输出到堆叠单元的片材输送路径252的排出口的位置。弹出台249被收容在堆叠器内。
图3C及图3F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打印装置正在执行打印操作,并且大容量堆叠器正在接收和堆叠从打印装置排出的片材。随着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的堆叠的进行,升降台248向下移动,使得片材束的上端变为与堆叠单元的排出口的位置齐平。同时,打印装置连续地执行打印操作。
图4A及图4D是用于说明在大容量堆叠器上片材堆叠完成时的状态或者堆满状态的图。图4B及图4E是用于说明从升降台248到弹出台249的片材束转装的图。图4C及图4F是用于说明片材束被弹出台249从堆叠器中排出的状态的图。
图4A及图4D示出了当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的堆叠完成时或者当检测到堆满时的状态。假设片材束的堆叠完成的时刻为如下的情况,即设置为与作业的结束同步地取出片材束。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片材束并不总是达到大容量堆叠器上可堆叠的最大量。检测到堆满的时刻是指片材束达到最大可堆叠量,并且不能再堆叠片材。在下面的描述中,片材束的堆叠完成和堆满将统称为堆叠完成,除非另作说明。
当大容量堆叠器改变为图4A及图4D中所示的状态时,确定在升降台248上堆叠片材的操作不能再继续进行。然后,大容量堆叠器转变到片材束转装操作,如图4B及图4E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到弹出台249的位置。升降台248向下移动,使得升降台248和弹出台249变为彼此齐平,如图4E所示。此时,升降台248和弹出台249的杆位于交错位置上,并且彼此间既无抵触也无干扰。当升降台248到达比弹出台249的位置低的位置时,堆叠在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被转装至弹出台249。在这种状态下,弹出台249被从堆叠器中弹出,并且堆叠在弹出台249上的片材束能够被从堆叠器中弹出,如图4C所示。
图5A及图5D是用于说明在弹出台249停留于大容量堆叠器外部的同时、升降台248正在返回到原始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B及图5E是用于说明升降台248返回到最高位置并且能够堆叠片材的状态的图。图5C及图5F是用于说明在弹出台249停留于堆叠器外部的同时、下一片材束被堆叠在升降台248上的状态的图。
当如图4C所示、弹出台249被从堆叠器中弹出时,如图5A及图5D所示、升降台248再次向上移动。当如图5B及图5E所示、升降台248返回到能够堆叠后续片材的原始位置时,打印装置重新开始打印操作。之后,随着由打印装置打印的片材的堆叠操作的进行,大容量堆叠器改变为图5C及图5F中所示的状态。直到大容量堆叠器从图4A中所示的状态改变为图5B中所示的状态为止,不能在升降台248上堆叠片材,即在将近数十秒的时间内,大容量堆叠器既不能接收也不能堆叠打印片材。以这种方式,当通过使用一个大容量堆叠器来储存由打印装置打印的片材时,在从升降台248到弹出台249的片材束转装期间,大容量堆叠器不能接收打印片材。同时,打印装置的打印操作被中断,从而降低了生产率。
图6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100的主控制器101的结构的框图。
控制单元601主要包括CPU602、总线控制器603及各种接口(I/F)电路。CPU602及总线控制器603控制整个装置的操作。CPU602基于经由ROM I/F605从ROM604加载的程序,来进行控制操作。该程序还描述了解释从PC105接收的PDL(页面描述语言)代码数据、并将该代码数据光栅化为光栅图像数据的操作,并且由软件来处理。总线控制器603控制经由各I/F输入/输出的数据的传送,并且进行关于总线的仲裁,以及DMA数据传送的控制。
DRAM606通过DRAM I/F607连接到控制单元601,并且用作CPU602进行操作的工作区域以及用于累积图像数据的区域。编解码器(Codec)608根据诸如MH/MR/MMR/JBIG/JPEG等的方法,来压缩累积在DRAM606中的光栅图像数据,并且将压缩/累积的编码数据解压缩为光栅图像数据。SRAM609用作编解码器608的临时工作区域。编解码器608经由I/O610连接到控制单元601,并且总线控制器603通过DMA来控制编解码器608与DRAM606之间的数据传送。
图形处理器624对累积在DRAM606中的光栅图像数据,进行诸如旋转、缩放、色彩空间转换及二值化等的处理。SRAM625用作图形处理器624的临时工作区域。图形处理器624经由I/F连接到控制单元601,并且总线控制器603通过DMA来控制图形处理器624与DRAM606之间的数据传送。网络控制器(NTC)611经由I/F613连接到控制单元601,并经由连接器612连接到外部网络。网络的一般示例为以太网(Ethernet)。
用于连接扩展板的扩展连接器614以及I/O控制单元616连接到通用高速总线615。通用高速总线的一般示例为PCI总线。I/O控制单元616包括两个信道的异步串行通信控制器617,该异步串行通信控制器617用于从扫描器装置102及打印机装置103各自的CPU接收控制命令以及向扫描器装置102及打印机装置103各自的CPU发送控制命令。异步串行通信控制器617经由I/O总线618连接到扫描器I/F电路626及打印机I/F电路630。
屏板I/F621连接到显示控制器(LCDC)620,并且包括用于在操作单元上的液晶屏幕上呈现显示的I/F,以及用于接受来自硬键及触摸屏键的输入的键输入I/F。
实时时钟模块(RTC)622更新/保存由打印系统100管理的日期和时间,并且由备用电池623来进行备援。E-IDE接口(I/F)639用来连接外部存储器。在该实施例中,经由I/F639连接硬盘驱动器638,以将图像数据存储在硬盘640中,以及从硬盘640中读出图像数据。连接器627及632分别用来连接扫描器装置102及打印机装置103,并且分别包括异步串行I/F628及633以及视频I/F629及634。
扫描器I/F电路626经由连接器627连接到扫描器装置102,并经由扫描器总线641连接到控制单元601。扫描器I/F电路626具有对从扫描器装置102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处理的功能,并且还具有如下的功能,即向扫描器总线641输出基于从扫描器装置102发送的视频控制信号而生成的控制信号。总线控制器603控制从扫描器总线641到DRAM606的数据传送。
打印机I/F电路630经由连接器632连接到打印机装置103,并经由打印机总线631连接到控制单元601。打印机I/F电路630对从控制单元601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处理,并且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打印机装置103。此外,打印机I/F电路630具有将从打印机装置103发送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打印机总线631的功能。总线控制器603控制在DRAM606中被光栅化的光栅图像数据到打印机装置103的传送,并且通过DMA将该光栅图像数据经由打印机总线631及视频I/F634传送到打印机装置103。
SRAM636即使在打印系统100关闭时,也能够通过使用从备用电池供给的电力来保持存储内容。SRAM636经由总线635连接到I/O控制单元616。EEPROM637同样经由总线635连接到I/O控制单元616。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进行各种设置的操作单元。
图7描绘了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操作单元701的结构的平面图。
操作单元701包括液晶显示器705、附着至液晶显示器705的触摸屏、以及多个硬键。从触摸屏或硬键输入的信号经由屏板I/F621被传送至CPU602。液晶显示器705显示从屏板I/F621发送的图像数据。液晶显示器在打印系统100的操作中显示功能及图像数据等。
重置键702用来取消用户设置的设置值等。停止键703用来停止运行中的作业。十键小键盘704包括用于输入诸如条目等的数值的键。液晶显示器705具有触摸屏功能,并且显示诸如图8中所示的画面等的各种操作画面。该画面提供用于进行各种设置的许多触摸屏按钮。开始键706用来开始诸如扫描器装置102对原稿的读取等的作业。清除键707是用于清除设置等的键。此外,作为硬键,操作单元701包括设置/登记键708、用于省电的按钮、用于显示主菜单的按钮、使得各用户能够定制画面的快捷菜单按钮,以及用于显示设备状况的状况监视按钮。
图8描绘了例示在操作单元701的液晶显示器705上显示的复印设置画面的图。
在画面顶部显示的标签802用来选择各个功能。按从左开始的顺序,“复印”标签指定复印功能,并且“发送/传真(FAX)”标签指定发送功能,诸如传真发送、电子邮件(E-mail)发送以及到文件服务器的发送等。“箱”标签指定箱功能,该箱功能能够将由扫描器装置102读取的图像数据存储在主控制器101的硬盘640中,并且处理和打印存储在硬盘640中的数据。“远程扫描器”标签指定远程扫描器功能,该远程扫描器功能能够依照来自PC105的操作,经由网络将扫描器装置102扫描的图像数据输入至PC105。当用户选择与这些功能中的各个相对应的标签时,画面转变到能够进行该功能的详细设置的画面。图8例示了复印功能的画面。
按钮803用来选择色彩模式。当用户按下按钮803时,下拉菜单出现,以使得该用户能够选择“彩色”、“单色”及“自动”中的一者。在图8中,选择了“自动”。此外,还配设了缩放按钮804、纸张选择按钮805、用于指定诸如移位排序(shift sort)或订钉排序(staple sort)等的整理的整理按钮806,以及用于指定双面打印的双面打印按钮807。此外,还配设了用于指定浓度的栏808、用于选择原稿的类型的按钮809、用于设置其他各种特殊功能的特殊功能按钮810,以及用于显示打印状况、耗材的状态和其他状况的系统监视按钮811。
下面,将参照图9A及图9B到图11A至图11K,详细说明该实施例中最具特性的控制的设置画面及操作。
图9A及图9B描绘了例示在操作单元701的液晶显示器705上显示的设置画面的图。
图9A例示了当图8中的整理按钮806被按下时显示的画面。画面依据后处理装置的连接状况而改变。图9A示出了在如图2所示、连接了两个大容量堆叠器246及247以及一个整理器234的状态下的整理画面。按钮902及903用来选择整理器或堆叠器。当用户选择两个按钮中的任何一者时,如图9B所示的详细设置画面出现。在图9B中,在触摸按钮903时选择了堆叠器。
按钮904及905用来选择排序或分组。按钮906用来当用户利用按钮904选择了排序时选择是否进行移位排序选项。当用户选择了移位排序时,用户在输入框907中,指定进行移位操作的份数。例如,当用户希望每当输出10份时对副本进行移位时,用户通过使用十键小键盘在输入框907中输入“10”,如图9A所示。
按钮908是排出面指定设置按钮,并且使得用户能够设置输出片材的打印面朝下的面朝下、打印面朝上的面朝上,以及排出面取决于设备的操作的“自动”。按钮909是用于指定堆叠器的排出目的地的下拉菜单。图9A中所示的画面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连接了两个大容量堆叠器的结构中,选择了更靠近打印装置的堆叠器a(大容量堆叠器246)的堆叠单元。下拉菜单使得用户能够选择堆叠器a的排出托盘、堆叠器a的堆叠单元、堆叠器b(大容量堆叠器247)的排出托盘以及堆叠器b的堆叠单元中的一者。
按钮910用来设置自动切换排出目的地。当按钮910未被选择时,如果在利用按钮909选择的排出目的地完成堆叠,则作业中断而不切换排出目的地。当利用按钮910选择了“自动切换”时,如果在利用按钮909选择的堆叠器a或堆叠器b的排出目的地完成堆叠,则进行控制,以将排出目的地自动切换到其他堆叠器的排出目的地,并进行连续操作。另外,按钮910使得用户能够在图9B的画面上,进行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的详细设置。
图9B中的按钮915用来指定第一模式,在该模式下,通过使输出设备优先来进行自动切换。按钮914用来指定第二模式,在该模式下,通过使生产率优先来进行自动切换。下面,将参照图10A至图10J,详细描述生产率优先及输出设备优先的操作。当取消经由画面进行的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的设置时,按下设置取消按钮916。当自动切换的详细设置完成时,按下关闭按钮917。
接下来,将参照图10A至图10J以及图11A至图11K,详细说明当自动切换排出目的地时的生产率优先模式及输出设备优先模式。
图10A至图10J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在生产率优先模式下的操作的图。图10A至图10J是示出当从侧面(图2中的左侧)观察时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的图,在此省略了示出当从正面观察时的大容量堆叠器的图。为了表现自动排出目的地切换状态,同时例示了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即堆叠器b(大容量堆叠器247)和堆叠器a(大容量堆叠器246)的状态。
图10A示出了打印操作开始的状态。此时,第二堆叠器b(对应于大容量堆叠器247)待机,并且第一堆叠器a(对应于大容量堆叠器246)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已开始。
图10B示出了堆叠器a上的片材束堆叠在进行中、并且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堆叠完成的状态。由于在堆叠器a上不能再堆叠片材,因此堆叠器a转变到将片材束从升降台248上转装至弹出台249的操作。虽然升降台248的上下移动花费时间,但是在此时,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开始。也即,进行控制,以并行进行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的向下移动和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
图10C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堆叠器a向下移动升降台248的同时,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继续进行。
图10D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堆叠器a弹出弹出台249的同时,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继续进行。
以这种方式,打印装置能够继续打印操作,并将打印片材储存在堆叠器b上,而不影响堆叠器a中的升降台248的上下移动。
当打印操作继续进行、并且堆叠器b到达片材束堆叠完成状态时,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已返回到能够接着堆叠片材的位置。图10E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与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的向下移动并行地,开始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
图10F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向下移动的同时,在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堆叠片材。
图10G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堆叠器b弹出弹出台249,并且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继续进行。由于在两个堆叠器上并行进行片材堆叠处理,因此,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处理的中断能够被最小化,并且打印装置能够通过使生产率优先来进行操作。
图10H示出了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完成的状态。此时,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已返回到能够堆叠后续片材的位置。因此,排出目的地切换到堆叠器b,以继续执行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
图10I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堆叠器a在弹出台249和升降台248上均不能再堆叠片材,并停止堆叠操作,并且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被继续执行。
最后,在图10J中,堆叠器a在弹出台249和升降台248上均不能再堆叠片材,并且停止,并且堆叠器b在弹出台249和升降台248上也均不能再堆叠片材,并且停止。在这种状态下,堆叠器a和堆叠器b均不能堆叠片材,因此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停止。结果,按图10J中的堆叠片材束的编号顺序,以堆叠器a、堆叠器b、堆叠器a及堆叠器b的顺序输出四个片材束。
接下来,将说明输出设备优先模式。在该模式下,各大容量堆叠器继续操作而不切换堆叠器,直到堆叠器上的堆叠完成为止。与上述的生产率优先模式相比,输出设备优先模式具有如下的优点,即不多次切换片材排出目的地,并且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掌握自己希望的片材束的排出目的地。
图11A至图11K描绘了用于说明根据该实施例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的操作的图。图11A至图11K是示出当从侧面(图2中的左侧)观察时的两个大容量堆叠器的图,在此省略了示出当从正面观察时的大容量堆叠器的图。为了表现自动排出目的地切换状态,同时例示了两个大容量堆叠器即堆叠器b和堆叠器a的状态。
图11A示出了打印操作开始、并且堆叠器a上的片材堆叠开始的状态。
图11B示出了在堆叠器a中升降台248上的片材堆叠完成的状态。
图11C示出了在堆叠器a中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并且片材束被转装至弹出台249的状态。
图11D示出了堆叠器a从自身中弹出弹出台249、并且能够取出堆叠的片材束的状态。
图11E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堆叠器a从自身中弹出弹出台249的同时,升降台248返回到能够接收和堆叠后续片材的位置,并且后续片材的堆叠开始。在图11B至图11E中,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不切换到堆叠器b,并且堆叠器b静止不动。在图11B至图11D中,堆叠器a不能接收打印片材。同时,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处理停止。
在图11F中,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再次完成。此时,堆叠器a的托盘变满,并且不能再堆叠片材。然后,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切换到堆叠器b。之后,堆叠器a保持托盘满状态并且不进行操作,直到图11K中的状态为止。
图11G示出了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完成的状态。
图11H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完成,因此升降台248向下移动,以将片材束从升降台248转装至弹出台249。
图11I示出了堆叠器b的弹出台249被弹出、并且能够取出片材束的状态。在图11G至图11I中,堆叠器b不能接收打印片材。同时,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处理停止。
图11J示出了如下的状态,即在堆叠器b从自身中弹出弹出台249的同时,升降台248再次返回到能够堆叠片材的位置,并且从打印装置输送的打印片材的堆叠操作重新开始。
在图11K中,堆叠器b上的堆叠完成,两个堆叠器a和b的托盘均变满,并且操作停止。结果,按图11K中堆叠片材束的编号顺序,从堆叠器a、堆叠器a、堆叠器b及堆叠器b中取出四个片材束。
如上所述,在图10A至图10J中所示的生产率优先模式下,打印装置不中断打印处理,直到两个堆叠器a和b均不能堆叠片材为止。因此,打印装置能够通过使生产率优先来进行操作。相反,在图11A至图11K中所示的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堆叠片材而不切换到其他堆叠器,直到一个堆叠器的升降台248和弹出台249两者上的片材堆叠均完成为止。当在一个堆叠器中将堆叠的片材束从升降台248转装至弹出台249时,打印装置的打印处理被中断,从而降低了生产率。然而,可以首先按一个堆叠器的弹出台249及升降台248的顺序,来取出打印的片材束。可以按其他堆叠器的弹出台249及升降台248的顺序,来取出剩余的片材束。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掌握打印片材的顺序以及这些片材的排出位置。
最后,将参照图12及图13的流程图,来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的流程。
图12及图13是用于描述在根据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控制打印片材的排出目的地的处理的流程图。用于执行该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主控制器101的ROM604中,并且由CPU602来执行,从而实现该处理。
首先,在步骤S1201中,CPU602确定在打印系统100中是否串联连接了多个大容量堆叠器。如果CPU602确定未串联连接大容量堆叠器,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6。如果在步骤S1201中,CPU602确定串联连接了大容量堆叠器,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2,并且CPU602确定是否指定了串联输出。如果未指定串联输出,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6。步骤S1206及后续步骤中的处理属于向单个大容量堆叠器的排出操作,并且根据参照图3A至图3F到图5A至图5F描述的操作的控制流程来进行。
具体而言,在步骤S1206中,CPU602进行向指定排出目的地的堆叠单元的排出操作。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7,并且CPU602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待输出的页。如果不存在待输出页,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5,从而结束作业。如果在步骤S1207中,CPU602确定存在待输出页,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8,并且CPU602确定堆叠器的堆叠单元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是否完成。如果堆叠未完成,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6,并且CPU602进行片材排出操作。在步骤S1207中,CPU602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待输出的页。重复该处理循环。
如果在步骤S1208中,CPU602确定堆叠已完成,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9,并且CPU602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堆叠器中的弹出操作。亦即,CPU602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堆叠器的从升降台248到弹出台249的片材束转装操作,或者是否已经从堆叠器中弹出了弹出台249。如果CPU602确定无法进行弹出,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2,并且CPU602由于托盘装满而进行打印作业中断处理,并结束处理。
如果在步骤S1209中,CPU602确定能够进行弹出操作,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0,并且CPU602进行弹出操作。具体而言,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堆叠在升降台248上的片材束被转装至弹出台249,然后弹出台249被弹出。处理在步骤S1210与S1211之间循环,直到在步骤S1211中片材束转装操作完成为止。在转装完成时,升降台248再次返回到可堆叠位置。这样,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6,以重新开始片材的堆叠。在步骤S1209中对是否能够进行弹出的确定中,基本上确定在执行一次弹出操作之后的第二次弹出操作无法进行。然而,当操作者移除弹出台249上的片材束时,弹出再次变为可能。
接下来,将说明当指定了串联输出时的处理。在此,N是串联连接的堆叠器的数量。在后述的步骤S1218及S1222中,使变量n递增以取模数N的值。
如果在步骤S1202中,CPU602确定指定了串联输出,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3,并且CPU602进行控制,以将片材排出到第n大容量堆叠器的堆叠单元。由于变量n开始时是“1”,因此片材被排出到第一堆叠器。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4,并且CPU602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待输出的页。如果不存在待输出页,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5以进行正常作业结束处理,并且结束。如果在步骤S1204中,CPU602确定存在待输出页,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3(图13),并且CPU602确定堆叠单元上的堆叠是否完成。如果CPU602确定堆叠未完成,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3(图12),并且在步骤S1203与S1204中的处理之间循环,以持续输出多张片材。
如果在步骤S1213中,CPU602确定堆叠已完成,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4,并且CPU602确定串联输出模式的详细设置。如果设置了生产率优先模式,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5,并且CPU602确定在完成了堆叠的堆叠器中是否能够进行弹出操作。如果CPU602确定能够进行弹出操作,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6,并且CPU602确定是否能够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在前述示例中,这相当于当堆叠器a的托盘在输出期间变满时,确定是否能够将片材输出到堆叠器b。如果CPU602确定能够将片材输出到第(n+1)堆叠器,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7,并且CPU602将排出目的地切换到第(n+1)堆叠器,并在第n堆叠器中并行执行弹出处理。这相当于如下的操作,即在堆叠器a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完成时,将片材束转装至弹出台249,弹出弹出台249,如图10C及图10D所示。同时,堆叠器b接收打印片材,并开始堆叠这些片材。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8,CPU602使n值递增,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3。
如果在步骤S1216中,CPU602确定不能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9,并且CPU602执行片材当前被输出到的堆叠器自身的弹出处理。这相当于如下的情况,即当在图10I或图10J的状态下、堆叠器b的升降台248上的堆叠完成时,操作者移除堆叠器b的弹出台249上的片材束。之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3。由于能够进行弹出,所以处理在如下的循环中待机,即在步骤S1224及S1225中等待从升降台248到弹出台249的片材束转装的完成。如果转装完成,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3(图12),并且将片材排出到堆叠器。
如果在步骤S1215中,CPU602确定无法进行弹出操作,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0,并且CPU602确定是否能够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如果CPU602确定能够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1,并且CPU602将排出目的地改变为第(n+1)堆叠器。由于在第n堆叠器中不能执行弹出操作,所以不执行弹出。这相当于已经将片材束堆叠在堆叠器的升降台249上的状态。这对应于例如图10H中所示的情况。之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2,CPU602使n递增,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3(图12)。
如果在步骤S1220中,CPU602确定不能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则处理转入到步骤S1226。在这种状态下,不能将排出目的地从当前堆叠器切换到下一个(例如,图10J)。因此,处理进入到步骤S1212(图12),由于多个堆叠器托盘装满而中断作业。
如果在步骤S1214中,CPU602确定串联输出模式的详细设置是输出设备优先模式,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3,并且CPU602确定在第n堆叠器中能够进行弹出操作。如果CPU602确定能够进行弹出操作,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4,并且CPU602在当前堆叠器中执行弹出操作。在弹出操作期间,打印装置中的打印处理停止。在步骤S1225中CPU602确定转装已完成之后,恢复打印处理,并且处理进入到步骤S1203(图12),以重复向第n堆叠器的输出操作。这相当于在图11B至图11E中的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的堆叠器a的操作,以及图11G至图11J中的堆叠器b的操作。如果在步骤S1223中,CPU602确定无法进行第n堆叠器中的弹出操作,则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0,并且CPU602确定是否能够将片材堆叠在接下来的第(n+1)堆叠器上。在步骤S1220中确定不能将片材排出到第(n+1)堆叠器的状态,是例如图11K的状态。
以上,描述了当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的详细设置是生产率优先模式时以及是输出设备优先模式时的处理。
[第二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说明了如下的示例,即作为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的详情,仅能够选择两种即生产率优先模式和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与此相对照,第二实施例将说明能够选择更细微的设置模式的示例。请注意,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系统的结构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将不再重复描述。
对于用户而言,最理想的操作要易于理解,同时保持高的生产率,而像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一样不频繁地切换输出目的地。从这一观点出发,而设置了中间模式,即当将片材束从升降台248转装至弹出台249所花的时间短时,即使在生产率优先模式下,也通过考虑输出设备优先模式来进行操作。
将片材束从升降台248转装至弹出台249所花的时间是以下三者之和,即升降台248的向下移动时间(向下移动距离),将弹出台249从堆叠器中弹出所花的弹出时间,以及升降台248的向上移动时间(恒定)。在这些时间中,只有升降台248的向下移动时间依赖于堆叠的片材束的高度,而后两个时间是固定的。由于这一原因,依照升降台248的变化的向下移动时间,在生产率优先模式下考虑输出设备优先模式。
确定片材束的堆叠完成的条件如下。
第一个条件是在升降台248上,不能再物理堆叠片材。在这种情况下,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到非常靠近弹出台249的位置。因此,将升降台248向下移动到弹出台249的位置所花的时间非常短。亦即,从升降台248向弹出台249的转装所花的时间可以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设置了生产率优先模式,也将堆叠器切换为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操作。
第二,存在指定份数堆叠功能、指定张数堆叠功能及单个作业堆叠功能。即使在堆叠器的升降台248上能够物理堆叠片材,也可以针对用户指定的特定份数、特定张数或各作业,与托盘装满的情况类似地来处置片材。堆叠器进行操作以分离片材束,而不在升降台248上继续堆叠更多片材。当设置了这样的逻辑堆叠完成时,在升降台248变为物理堆满之前,堆叠器很有可能进行与物理堆满相对应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升降台248位于远离弹出台249的位置的位置时,很有可能执行从升降台248到弹出台249的片材束转装。与之相对照,当未设置该模式时,在升降台248上堆叠片材,直到升降台248变为物理堆满为止。在片材束的堆叠完成时,升降台248被认为是位于升降台249附近的位置。因此,当未设置上述模式而是设置了生产率优先模式时,进行控制以将堆叠器切换为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操作。
图14描绘了例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针对堆叠器的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来设置详细级别的初始设置/登记画面的图。该画面用来设置当打印作业运行时的详细级别,针对该详细级别,在图9A中利用按钮910设置了排出目的地的自动切换,并且选择了图9B中的“生产率优先自动切换”914。
通过按下图7中的“设置/登记”键708,画面能够改变为图14中所示的画面。如果用户选择在图14中的“生产率第一优先”1402,则堆叠器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生产率优先模式下操作。如果用户选择“考虑输出设备优先(级别1)”1403,则检测堆叠的片材束的高度,如在第一个示例中所述。如果检测到的高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则确定升降台248已向下移动到预定水平高度,并且将堆叠器切换为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操作。
如果用户选择“考虑输出设备优先(级别2)”1404,则确定是否设置了指定份数堆叠功能、指定张数堆叠功能或单个作业堆叠功能等,如在第二个示例中所述。即使未设置这些功能中的任何一者,在确定不能再堆叠片材从而堆叠完成时,升降台248也被认为是位于靠近弹出台249的较低位置。因此,将堆叠器切换为在输出设备优先模式下操作。
通过进行上述控制,能够设置进行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两种模式之间的中间操作的模式。
第二实施例具有如下的效果,即能够使生产率的降低最小化,同时能够尽可能地使用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片材束的输出设备优先模式。
(其他实施例)
另外,可以由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设备上的程序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者诸如CPU或MPU等的设备),来实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利用由通过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设备上的程序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来执行各步骤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为此,例如经由网络或从充当存储设备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将程序提供给计算机。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所述范围涵盖所有的此类变型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8)

1.一种片材堆叠系统,该片材堆叠系统包括:
排出单元,其用于将片材排出到第一堆叠装置和第二堆叠装置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堆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托盘及第二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二堆叠装置包括第三堆叠托盘;
控制单元,其用于执行第一排出方法和第二排出方法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将已被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的片材移动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然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托盘排出片材,并且所述第二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排出片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该片材堆叠系统还包括设置单元,该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是执行所述第一排出方法还是所述第二排出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其中,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一堆叠托盘变满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作业的排出目的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所述第一排出方法之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所述第二排出方法之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二堆叠托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堆叠装置还包括第四堆叠托盘,并且
在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二堆叠托盘之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以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四堆叠托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堆叠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将堆叠在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上的片材移动到用户取走所述片材的位置的同时,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从而连续地堆叠片材。
8.一种片材堆叠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片材排出到第一堆叠装置和第二堆叠装置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堆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托盘及第二堆叠托盘,并且所述第二堆叠装置包括第三堆叠托盘;
执行第一排出方法和第二排出方法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将已被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的片材移动到所述第二堆叠托盘,然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一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一堆叠托盘排出片材,并且所述第二排出方法用于在通过执行所述作业而将片材排出到所述第一堆叠托盘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作业向所述第二堆叠装置的所述第三堆叠托盘排出片材。
CN201310646281.3A 2012-12-07 2013-12-04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863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8808 2012-12-07
JP2012268808A JP6027876B2 (ja) 2012-12-07 2012-12-07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3876A true CN103863876A (zh) 2014-06-18
CN103863876B CN103863876B (zh) 2016-09-07

Family

ID=50880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46281.3A Active CN103863876B (zh) 2012-12-07 2013-12-04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388B2 (zh)
JP (1) JP6027876B2 (zh)
CN (1) CN103863876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9001A (zh) * 2014-08-05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92936A (zh) * 2015-05-15 2018-01-16 日立金融系统韩国株式会社 纸张区分单元
CN108965629A (zh) * 2017-05-22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设备
US10518999B2 (en) 2017-05-22 2019-12-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US10754284B2 (en) 2017-05-22 2020-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ystem includ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US10947075B2 (en) 2017-05-22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143568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冉浩 片状物料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CN114375279A (zh) * 2019-09-30 2022-04-1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3076B2 (ja) * 2013-09-04 2016-0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10449B2 (ja) * 2014-03-31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98327A (ja) * 2014-04-01 2015-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6044013A (ja) * 2014-08-20 2016-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399858B2 (ja) * 2014-08-25 2018-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EP3002129A3 (en) * 2014-08-29 2016-10-26 OCE-Technologies B.V. Method for mixing paper orientations
JP7023448B2 (ja) * 2017-09-07 2022-02-22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
JP2019142689A (ja) * 2018-02-23 2019-08-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38276B2 (ja) * 2018-06-13 2023-03-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ー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88841B2 (ja) * 2018-08-30 2023-11-2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205147B2 (ja) * 2018-10-03 2023-01-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063122A (ja) * 2018-10-17 2020-04-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167621B2 (ja) * 2018-10-22 2022-11-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083606A (ja) * 2018-11-30 2020-06-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7271926B2 (ja) * 2018-12-12 2023-05-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積載装置
JP2020115193A (ja) * 2019-01-18 2020-07-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159957B2 (ja) * 2019-04-12 2022-10-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4451B2 (ja) * 2019-04-16 2023-08-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55379B2 (ja) * 2019-06-14 2023-04-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積載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71455A1 (en) * 2006-01-20 2007-07-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 apparatus, system, print job processing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US20080042342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090278308A1 (en) * 2008-05-08 2009-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1750933A (zh) * 2008-12-17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9918A (ja) * 1996-10-31 1998-05-19 Canon Inc シート材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79484B2 (ja) * 2007-06-28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310110B2 (ja) * 2009-03-03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取扱方法
JP5777298B2 (ja) * 2010-07-01 2015-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71455A1 (en) * 2006-01-20 2007-07-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 apparatus, system, print job processing method,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US20080042342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090278308A1 (en) * 2008-05-08 2009-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1750933A (zh) * 2008-12-17 2010-06-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9001A (zh) * 2014-08-05 2016-02-1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92936A (zh) * 2015-05-15 2018-01-16 日立金融系统韩国株式会社 纸张区分单元
CN108965629A (zh) * 2017-05-22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设备
US10518999B2 (en) 2017-05-22 2019-12-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US10754284B2 (en) 2017-05-22 2020-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ystem includ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8965629B (zh) * 2017-05-22 2020-10-30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设备
US10947075B2 (en) 2017-05-22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US10974920B2 (en) 2017-05-22 2021-04-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14375279A (zh) * 2019-09-30 2022-04-1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4375279B (zh) * 2019-09-30 2024-05-1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WO2021143568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冉浩 片状物料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59306A1 (en) 2014-06-12
CN103863876B (zh) 2016-09-07
JP2014114109A (ja) 2014-06-26
JP6027876B2 (ja) 2016-11-16
US9022388B2 (en) 2015-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3876A (zh) 片材堆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399858B2 (ja)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CN10165568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047543B2 (en) Prin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2452231B (zh) 打印设备
CN101873398B (zh) 打印系统和打印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1408742B (zh) 打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484489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18978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838529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10479A (zh) 薄片堆叠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041505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後処理装置
CN101533338B (zh) 打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3463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6046605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2774146A (zh) 打印装置及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
JP607149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の該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848895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4582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7766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
JP2007269419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40042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H091305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738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作動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作動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774682B (zh) 薄片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