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2942B -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2942B
CN103662942B CN201310385184.3A CN201310385184A CN103662942B CN 103662942 B CN103662942 B CN 103662942B CN 201310385184 A CN201310385184 A CN 201310385184A CN 103662942 B CN103662942 B CN 103662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pallet
angle
ad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51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2942A (zh
Inventor
志村和人
小野诚二
清水真
杉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14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048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14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106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332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216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2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2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2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2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08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 B65H31/10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and applied at the top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12Devices relieving the weight of the pile or permitting or effecting movement of the pile end support during piling
    • B65H31/14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12Devices relieving the weight of the pile or permitting or effecting movement of the pile end support during piling
    • B65H31/18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65H39/10Associat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form, e.g. a writing-p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20Controlling associated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9Forming a pile forming a pile in which articles are offset from each other, e.g. forming stepped pile
    • B65H2301/42192Forming a pile forming a pile in which articles are offset from each other, e.g. forming stepped pile 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in zigzag fa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1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involving controlled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1Guiding means extensible in material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3Retractable guiding means, i.e. between guiding and non guid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5Height, e.g. of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1Angle
    • B65H2511/212Rotary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2Distance
    • B65H2511/222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5Identification of jo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50Occurence
    • B65H2511/51Presence
    • B65H2511/514Particular portion of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60Details of intermediate means between the sensing means and the element to be sensed
    • B65H2553/61Mechanical means, e.g. contact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80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 B65H2553/83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selectively positionable in operative st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20Avoiding or preventing undesirable effects
    • B65H2601/26Damages to handl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1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65H2701/1829Bound, bundled or stapled stacks or packages
    • B65H2701/18292Stapled sets of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将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和收纳对齐堆叠并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模式,在堆积托盘的载纸面上方配置片材的压纸部件,能将其片材按压力变更为第1、第2按压力,并且根据将片材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对压纸部件的按压力强弱调整。

Description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图像形成装置等形成了图像的片材直接收容于堆积托盘,或将其对齐堆叠地订缀处理后进行收纳的片材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这种片材收纳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等的主体装置放出的图像片材引导到排纸路径,并将其收纳于配置在该路径下游侧的堆积托盘。并且具备升降机构,以使该堆积托盘根据片材的装载量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为了控制该升降机构,设有检测被装载在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的高度位置的装载水平检测机构。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0353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移送到配置于其排纸口的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并收纳在内置于该装置的堆积托盘的片材收纳机构。
该文献1的装置配置有从图像形成装置搬入片材的片材搬入路径,在该路径的下游侧配置有处理托盘,在处理托盘的下游侧配置有堆积托盘。在该处理托盘上配置有使片材从路径排纸口转向并定位在规定的处理位置的调整机构、和使对齐堆叠了的片材订缀到一起的装订单元。
此外,堆积托盘具备位于上述的片材搬入路径的下游侧,同时位于处理托盘的下游侧的托盘构件、和使该托盘构件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并且,按照由主体装置(复印机、计算机装置等)指定的模式,形成将片材从搬入路径直接搬出到堆积托盘的排纸通路(印刷输出搬出)、和将在处理托盘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搬出的排纸通路(装订订缀搬出)。
这样,在根据片材装载量而使堆积托盘上下移动的片材收纳机构中,需要检测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的高度水平。
周知该水平检测机构利用在托盘上方的工作位置与托盘外侧的待命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设置的压纸构件和检测该压纸构件的高度位置的传感器进行检测的方法、以及由在托盘上方以通过片材的排纸通路的方式照射光束的发光元件和接受该光的受光元件构成的方法。
在日本专利、专利第4057233号的公报(专利文献2)中,设有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被搬出的片材收纳于堆积托盘,利用纸触杆和检测该杆的角度位置的光电传感器对该装载片材的高度位置进行高度检测的机构、和将从排纸口被搬出的片材与堆积托盘的片材端基准点面抵接并调整的搬送旋转体,在该旋转体上传递有旋转力,以将从排纸辊输送的片材后端扒送到托盘的基准点面。
此外,在这种装置中,众所周知具有在将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于配置在该排纸路径的下游侧的收纳托盘时,使排纸路径或收纳托盘向排纸正交方向偏置规定量而收纳该片材的点动功能的片材收纳装置。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01236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将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于处理托盘的片材收纳装置,并公开有堆积托盘能够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地构成,同时向排纸正交方向左右偏置规定量的点动机构。
在具备这样的托盘的升降机构和点动机构的片材收纳装置中,进行着控制,以检测被收纳于托盘的片材的高度水平,在其高度达到规定值时,升降机构使托盘下降而降低纸面水平。
还进行着控制,以从上游侧的装置(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等)选择点动动作的模式,在接收到其最初的片材的排纸指示信号时,使托盘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
在这样的装置结构中,有时托盘的上升动作和点动动作的各指示信号被同时发出。在专利文献3的装置中,对于托盘的升降动作和托盘的点动动作的各执行时刻,完全没有公开。
对于这样的前后动作的执行时刻,例如在使用者从堆积托盘去除被装载着的片材时,装置检测纸面的高度水平,使托盘上升。此时若片材从排纸口被搬出,则也有时该片材向托盘外部飞散。
此外,在点动模式被执行着的中途,连续地被搬出的片材的点动指示信号被发出,之后片材被搬出。
以往的装置,在装载着的片材不经意地从堆积托盘被去除时,由物位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停止排纸动作,使堆积托盘上升到正确的位置,之后,恢复排纸动作。
一般而言,这种图像形成系统结构作为如下的系统而被广泛地应用,即,将在图像形成单元两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堆叠到设于后处理单元的处理托盘,并进行了后处理之后,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将后处理单元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并将堆积托盘和两面印刷用的双向通路的引导托盘上下地配置于该后处理单元的系统结构,通过例如日本专利、专利第3752172号的公报(专利文献4)等而被周知。
并且,具备将在图像形成单元单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暂时搬出到后处理单元,使该片材转向,再次向图像形成部再供给的双向路径的系统结构也被该文献公开。
在该专利文献4中,提出有如下的装置结构,即,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配置后处理装置,由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的升降托盘构成该后处理装置的堆积托盘,在该上下移动的升降托盘的下方,形成有将从图像形成部输送的片材正反翻转的转向通路。
在该文献中,形成转向通路的引导托盘形成为比堆积托盘的载纸面平缓地倾斜的大角度。并且公开了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片材在位于下方的转向通路进行正反翻转,在其上方使堆积托盘升降的机构。
像上述那样,已经周知具备将片材从排纸路径直接搬出到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的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和将片材从排纸路径对齐堆叠于处理托盘并进行订缀处理,之后,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的装置。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传感器检测堆积托盘的装载片材面的高度水平的机构也通过例如专利文献1等而被周知。
可是,在将订缀到一起的片材束收纳于载纸托盘的情况下,若装订订缀位置是相同的位置,则会引起订缀针部呈山头状起伏的问题。该订缀针部的起伏会对检测托盘的高度位置的物位传感器机构的检测精度带来问题。
例如在将单片材逐张地从排纸路径收纳到堆积托盘上的情况下和在从处理托盘收纳装订订缀了的片材束的情况下,重叠堆积在载纸面上片材的装载高度位置不同。
而且,在对片材束进行装订订缀的情况下,在将其角部订缀到一起时和将中央2个部位订缀到一起时,片材的起伏状态大不相同。
此外,在将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情况下,其间隔被设定得短,在收纳装订订缀了的片材束的情况下,其间隔被设定得较长。
可是以往,如专利文献2所提出那样,利用在载纸托盘上方的检测位置与自该检测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往返移动的传感器杆检测纸面高度位置。
因此,若将利用传感器杆按压装载片材上表面的按压力设定得低,则装订订缀了的片材束的检测精度显著地变差,引起因误检测而造成的片材堵塞、托盘高度位置错误等动作错误。
相反地,若将传感器杆的按压力设定得高,则在收纳单片材的排纸模式时,会引起传感器杆的动作赶不上后续的片材的搬入的问题。
这是因为,例如在将装订订缀了的片材装载在托盘上时,在按压装置的上表面时,由于压纸构件沉入地较深,所以其动作时间变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以下的对策,即,根据被收纳在堆积托盘上的片材的排纸模式,将检测纸面高度时的压纸部件的按压力强弱调整为第1、第2按压力。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在具备将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和收纳对齐堆叠地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模式的装置结构中,能够准确地检测堆积托盘上的片材的装载高度。
并且,在具备堆积托盘的升降机构和点动机构的排纸机构中,在控制使托盘上升的动作和点动动作的执行时,使托盘上升动作优先执行。
例如使用者在从堆积托盘不经意地去除了片材时,物位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停止装置后禁止后续的排纸动作,在该排纸动作禁止(堵塞信号)后,使堆积托盘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并根据物位传感器检测该堆积托盘的信号,发出堵塞解除信号,使后续的排纸动作恢复。
在这样的控制结构中,若进行了从托盘上去除片材的动作等不经意的操作,则不得不进行使上游侧的装置停止并将存在于其中途的片材作为堵塞片材而去除的操作。
因而,这样未预期的操作一旦进行,则直到装置恢复为止的修复操作是麻烦的,存在在装置恢复之前需要时间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以下的对策,即,在堆积托盘的高度位置不是规定的高度位置时,也发出点动指示信号,对托盘的点动动作和排纸动作优先同时处理。
由此,能够使图像形成等的上游侧的装置不停止地执行片材的排纸动作。
因此,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在具备托盘升降功能和托盘点动功能的排纸装置中,即使托盘高度检测等被检测到在不适正的位置,也能够不停止上游侧的装置地高效率地执行系统工作。
像上述那样,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配置后处理单元,在该后处理单元配置处理托盘和堆积托盘的同时,配置正反翻转片材用的双向路径的装置结构通过专利文献4等已经被周知。
在这样的装置中,将堆积托盘能够升降地配置于后处理单元,并在该单元内部内置双向路径的情况,和从单元延伸设置引导托盘,利用该引导托盘的支承面转向搬送片材的结构均被周知。
因此,如专利文献4提出那样,在将引导托盘配置在堆积托盘的下方的双向搬送机构中,产生以下的问题。
在堆积托盘能够上下移动地被配置在上方,在其下方配置双向用的引导托盘的布局结构中,为了增加堆积托盘的装载量,需要在下方将片材限制面较长地设置,存在该片材限制面与在引导托盘上被转向搬送的片材接触,产生摩擦等的问题。
此外,在引导托盘上有异物的状态下,若堆积托盘下降,则是危险的,此外在使用者拉出被输送到引导托盘上的片材的情况下,由此导致片材堵塞。
本发明人弄清了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引导托盘和堆积托盘相互的托盘角度而引起的。
即,以往,如专利文献4所公开那样,将位于下方的引导托盘设定为接近水平的平缓的倾斜角度,将位于其上方的堆积托盘设定为比引导托盘陡峭的倾斜角度。
因此,在位于上方的堆积托盘与位于下方的引导托盘之间,形成朝向外侧扩展的大的空间。在下方的引导托盘上产生片材的搬送异常时,使用者有可能与上方的堆积托盘的下降动作无关地(未觉察到上方的堆积托盘的下降动作)地使异物误进入。
并且,在两托盘之间形成朝向外侧扩展的空间,双向片材被搬出到该扩展的空间内,因此,导致将该片材误作为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而取出的误操作。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以下的对策,即,在将引导托盘配置在上下升降的堆积托盘的下方时,通过该引导托盘的基端部形成为比堆积托盘的倾斜角度平缓,并将引导托盘的前端部形成为比引导托盘的基端部陡峭,使托盘倾斜,以减小使用者有可能使异物等进入的空间。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在将引导双向片材的引导托盘配置在上下升降的堆积托盘的下方时,片材搬送是顺利的,并且是安全的,不会导致将移送中的片材向外部拔出的误操作。
本发明相对于上述第1课题,因为以片材按压力不同的方式将压纸部件配置在堆积托盘的载纸面上方,并与向堆积托盘输送片材的排纸模式相对应地调整按压力,所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根据被装载在载纸面上的片材是非装订状态还是装订状态,片材的层叠状态大不相同。此时由于本发明是装订状态,特别是在片材中央2个部位订缀时,片材的起伏大,所以利用压纸部件较强地按压最上方片材,在该状态下检测纸面高度。
此外,在非装订状态时,在较弱地按压最上方片材的状态下检测其高度位置。
由此,装订订缀了的片材即使在片材间具有多层的空间,通过强的按压力也能够可靠地检测片材厚度,因为能够使压纸部件以弱的按压力高速地在待命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动作,所以非装订的片材不会妨碍后续的片材的搬入。
另外,本发明通过检测压纸构件与最上方片材接合的状态的高度位置,无需单独地构成压纸构件和高度检测构件,能够简化检测机构。
此外,本发明通过由辊等摩擦旋转体构成压纸构件,向该旋转体传递对片材向限制面侧赋予搬送力的旋转,能够以同一机构进行片材的按压、其高度位置及其姿势校正。
因此,相对于上述第2课题,因为本发明对堆积托盘的升降动作和点动动作的各控制,在托盘上升动作中偏置信号被发送时,进行控制以使托盘载纸面的点动变位动作优先,或在托盘上升的同时执行点动变位动作,所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使堆积托盘上升到规定位置的动作中,即使接收排信号纸和点动变位信号,也不中断上游侧的装置的动作地使排纸动作继续进行,从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处理。
即,即使在托盘上升动作中点动变位信号被发送,接收到该信号的控制部件也优先执行托盘载纸面的点动变位动作,或在托盘上升的同时执行点动变位动作。
而且本发明将检测托盘上的装载片材的高度位置时的压纸部件按压片材纸面的加压力构成为能够至少呈2阶段地调整,在点动排纸模式的执行时,通过将压纸部件设定为低的按压力,即使在托盘上升动作中使载纸面沿排纸正交方向点动变位,也能够减轻在托盘上载置着的片材产生位置偏移的隐患。
并且,相对于上述第3课题,因为本发明在堆积托盘的下方配置引导双向片材的引导托盘,堆积托盘载纸面具有第1倾斜角度,将引导托盘支承面构成为具有第2倾斜角度、第3倾斜角度相连的形状,以堆积托盘的片材限制面为基准,按照第3、第1、第2倾斜角度的顺序,从小的角度成为大的角度地进行角度设定,所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因为相对于上下移动的堆积托盘的倾斜角度,将位于其下方的引导托盘形状形成为从平缓的第2角度到陡峭的第3角度连续的结构,所以能够将堆积托盘的上下移动区域设定得大。
即,因为相对于被设定为第1倾斜角度的堆积托盘的基端部,位于下方的引导托盘形成为比该角度大的平缓的倾斜角度,所以能够与引导托盘在空间上不干涉地将堆积托盘的上下移动区域设定得较大。
因而,因为能够相对于装置外壳的空间,将堆积托盘的升降移动区域设定得大,所以能够使装置以紧凑的结构增大堆积托盘的收纳容量。
此外,即使在为了增加堆积托盘的装载量而在下方较长地设置片材限制面的情况下,通过具有第2倾斜角度,在引导托盘上被转向搬送的片材也不会急折弯,能够降低与片材限制面接触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将引导托盘设于后处理单元的单元外壳内,单元外壳被支承于图像形成单元,能够不设置复杂的通路地引导片材。
此外,通过引导托盘由使第2倾斜角度和第3倾斜角度连续的弯曲面构成,能够降低片材被转向搬送时的接触阻力。
此外,因为位于堆积托盘的下方的引导托盘的与第2倾斜角度相连的第3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第1倾斜角度陡峭的锐角度,所以引导托盘的上方不会向外部扩展地露出。
因此,能够降低异物被夹入上下移动的堆积托盘与引导托盘之间的可能性。并且,因为沿着引导托盘被搬出的双向片材不会较大地露出到外部,所以不会导致不经意地取出该片材的误操作。
此外,通过引导托盘的倾斜,能够在直线路和支撑托盘不设置搬送部件地,向图像形成单元搬送被转向搬送的片材。
此外,通过使引导托盘能够转动,在引导托盘上具有异物的情况下,即使堆积托盘下降,也没有夹入异物的危险,提高安全性。
而且,通过将该引导托盘的转动支点设于比限制面靠直线路侧,在限制面附近也形成空间,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结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中的排纸部机构的立体结构说明图。
图4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中的翻转辊机构的说明图,(a)是翻转辊机构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b)是表示翻转辊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翻转辊机构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上部辊从下部辊分离的待命状态,(b)表示上部辊以低加压力与下部辊接合的状态,(c)表示上部辊以高加压力与下部辊接合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5中的上部辊和下部辊的接合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以低加压力使上部辊和下部辊接合了的辊压接面,(b)表示以高加压力接合了的辊压接面。
图7是检测图2处理装置中的堆积托盘的高度位置的压纸单元的状态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2的装置中的堆积托盘和引导托盘的布局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堆积托盘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堆积托盘的点动变位机构的说明图。
图11是堆积托盘的压纸单元的立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堆积托盘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片材后端支承杆的驱动机构、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的驱动机构、和使压纸单元的姿势变位的驱动机构。
图13(a)表示检测被装载在托盘上的片材的高度水平的压纸单元的传感器旗标的形状。(b)表示传感器与托盘位置的关系。
图14是表示压纸单元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压纸单元的待命状态,(b)表示压纸单元对托盘上的片材束后端进行踢送的状态(低加压状态),(c)表示压纸单元按压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的状态(高加压状态)。
图15是图2所示的引导托盘的形状说明图,(a)表示外观形状,(b)表示托盘截面形状,(c)表示与(b)不同的托盘截面形状。
图16是图2所示的引导托盘的动作说明图,(a)是表示正常状态的托盘姿势的说明图,(b)是表示片材堵塞处理时的托盘姿势的说明图。
图17是堆积托盘的后端支撑构件的立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使后端支撑构件相对于托盘进退的机构的说明图。
图19表示后端支撑构件的动作状态,(a)表示支撑构件进入载纸托盘的状态,(b)表示进入到托盘内的支撑构件支承片材束的状态。
图20是表示使后端支撑构件的角度变位的行星齿轮机构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被收纳在托盘上的片材束与后端支撑构件的关系的状态说明图,(a)是表示支撑构件进入托盘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利用支撑构件支承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使后端支撑构件从托盘退避的初始状态的说明图,(d)是表示使后端支撑构件从托盘退避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2是与图1所示的双向路径不同的路径结构(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整体图。
图23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24是将输送于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的说明图,(a)是在堆积托盘上使片材对齐并区分的点动排纸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b)是在点动排纸模式的执行中片材束从托盘被取下时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25是在将输送于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中,在点动排纸的执行中片材束从托盘被取下时的动作流程的说明图。
图26是在将输送于排纸路径的片材逐张地收纳于堆积托盘的排纸模式中,将输送的片材对齐堆叠地进行装订订缀的装订排纸模式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由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单元)A和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堆叠地对其实施订缀处理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单元)B构成。本发明的片材收纳装置(单元)C被内置于后处理装置B中。以下,依次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连结于未图示的计算机、网络扫描设备等图像处理装置,基于从这些装置传送的图像数据,在被指定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并搬出到规定的搬出口(后述的排纸口)。
此外,除了这样的网络结构以外,图像形成装置A被构成为复印机、传真机,基于由原稿扫描单元进行图像读取而得的数据,在片材上复制形成图像。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A在外壳1中准备多个供纸部2,将被选择的尺寸的片材从盒向下游侧的供纸路径3供给。在该供纸路径3上设有图像形成机构(图像形成部)4。
作为图像形成机构4,周知有各种机构。例如周知有喷墨印刷机构、静电印刷机构、胶版印刷机构、丝网印刷机构、带式转印印刷机构等。本发明能够采用任意的印刷机构。
在图像形成机构4的下游侧设有主体排纸路径5,将片材从配置于外壳1的排纸口6(以下称为主体排纸口)搬出。另外,根据印刷机构,在主体排纸路径5中内置有定影单元(未图示)。
这样地从供纸部2将被选择的尺寸的片材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在形成了图像之后,从主体排纸路径5搬出到主体排纸口6。
除此之外,在外壳1内配置有双向路径7。该双向路径7是在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的正面形成了图像之后,将该片材在装置内进行正反翻转,再次供给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的背面形成图像,并搬出到主体排纸口6的两面印刷用的路径。
因此,双向路径7由使从主体排纸路径5输送的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的转向通路7a、和将从该通路输送的片材正反翻转的U形转弯通路7b构成。附图标记8是形成于外壳1的连结口,连结转向通路7a和主体排纸路径5。
图示的装置暂时将片材从与主体排纸口6不同的搬出口(连结口)8(参照图1)放出到外壳外部之后转向搬送到装置内,并将其在U形转弯路径中正反翻转,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
并且,图1所示的装置将转向通路7a内置于后处理装置B,将U形转弯通路7b内置于图像形成装置A。这是因为,为了使从主体排纸路径5输送的片材转向(翻转搬送方向),需要最大片材尺寸的路径长度,通过使该路径利用后处理装置B的空闲空间,使装置整体紧凑化。
图示的转向通路7a由直线路34和引导托盘32构成,直线路34被配置在后述的后处理装置B的后处理部(装订订缀部)17的下部空间(日文:ブース),引导托盘32与直线路34连续,由从后处理装置B的外壳10向装置外侧突出的托盘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谋求系统整体的紧凑化。
在上述主体排纸口6,连结有后述的后处理装置B。此外,作为与图示的结构不同的装置结构,还周知有在外壳1中一体地装入扫描单元和向该扫描单元供给原稿片材的原稿供给单元的装置结构。
在该情况下的扫描单元扫描并图像读取载置在台板上或从加载机构供给的原稿片材,向图像形成单元传送其读取数据。此外,原稿供给单元具备向扫描单元的台板供给原稿片材的加载机构。本发明也能够采用一体地具备这样的单元的装置结构。
[后处理装置]
图2所示的后处理装置B由外壳10、内置于该外壳内的片材搬送路径(排纸路径;以下相同)11、处理托盘16、和堆积托盘40构成。以下说明其结构。
“片材搬送路径(排纸路径)”
片材搬送路径11具备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6连接的搬入口12、和路径排纸口13a(第1排纸口;以下相同)。并且,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搬入口12搬入到装置内,从路径排纸口13a搬出。
在该路径排纸口13a的下游侧,处理托盘16和堆积托盘40形成台阶(dh;参照图2)地被配置。并且,将从搬入口12搬入的片材在片材搬送路径11的下游侧分开搬送到处理托盘16和堆积托盘40。
在片材搬送路径11的搬入口12,配置有检测片材前端(和/或后端)的搬入传感器Se1,在路径排纸口13a,配置有检测片材前端以及后端的排纸传感器Se2。
此外,在路径中搬送片材的搬送辊14a、14b(参照图2)适宜间隔地被配置,未图示的辊驱动马达连结于各搬送辊14a、14b。并且,在路径的出口端配置有排纸辊15。有关该排纸辊15的构造后述。
上述各搬送辊14a、14b和排纸辊15由在片材宽度方向(排纸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辊列构成,各辊由通过夹持片材而以赋予搬送力的方式进行压接的辊对构成。
此外,图示的片材搬送路径11在横截外壳10的大致水平方向上由大致直线路径构成。在该片材搬送路径11的路径排纸口13a的下游侧,处理托盘16和堆积托盘40以以下的结构配置。
“处理托盘”
如图2所示,处理托盘16与路径排纸口13a形成台阶,被配置在其下游侧。该处理托盘16由装载支承片材的载纸台16a、被配置于该载纸台的片材的调整部件(未图示)、将片材定位于该载纸台16a上的处理位置的限制止挡件18、和后处理部件17(图示的部件是装订订缀装置)构成。
图示的载纸台16a被构成为支承从路径排纸口13a反向搬送(排纸相反方向的片材输送)的片材的后端部的形状。
并且,将片材前端部支承在后述的堆积托盘40上,并将片材后端部支承(桥接支承)于载纸台16a。
这样地将堆积托盘40和处理托盘16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通过以一方的托盘支承片材的前半部,以另一方的托盘支承后半部,与在前后配置多个支承片材整体的托盘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载纸台16a上配置有抵接限制片材后端的限制止挡件18、和对片材的排纸正交方向进行靠边调整的调整机构(未图示)。
因为该调整机构已经周知有各种机构,所以省略其说明,但是被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被定位于预先设定的基准(中心基准、侧基准)。图示的装置表示中心基准。
在载纸台16a上,作为后处理部件17而配置有对对齐堆叠了的片材束进行订缀处理的装订单元。装订单元(后处理部件)17作为将直线形状的装订针折弯成コ字状,从片材束的上表面刺入到下表面,并折弯针尖前端的装置而被周知。
这样,作为后处理部件17,根据装置规格而采用装订单元、穿孔单元、盖印单元、修整单元等。
在上述处理托盘16上,在排纸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后述的堆积托盘40,在处理托盘16上设有将片材搬出到堆积托盘40的托盘排纸口13b(第2排纸口;以下相同)。
并且,在上述的路径排纸口13a与托盘排纸口13b之间形成间隔L1(参照图8),在两排纸口13a、13b之间配置有翻转辊机构20。
该翻转辊机构20将搬送到路径排纸口13a的片材向排纸方向下游侧搬送,在片材后端通过了路径排纸口13a的阶段使搬送方向翻转。并且,翻转辊机构20将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向排纸方向下游侧搬送,在片材后端通过了路径排纸口13a的阶段使搬送方向翻转。
于是,片材的搬送方向被翻转,其后端下落台阶dh,被引导于处理托盘16,利用后述的摩擦旋转体19,与限制止挡件18抵接,并停止在其位置(后述的第1排纸模式的情况)。
在处理托盘16上配置有摩擦旋转体19,该摩擦旋转体19与被配置在路径排纸口13a的后述的翻转辊机构20协作,向限制止挡件18引导片材。图示的摩擦旋转体19被配置在与载纸台16a上的装载片材接合的位置。该摩擦旋转体19由扒送辊(也可以是带)构成,为了与排纸辊15一体地旋转,利用驱动带传动。
并且,利用自重接合在装载片材之上。通过作为该扒送辊的摩擦旋转体19的旋转从翻转辊20被反向搬送的片材,被搬送到限制止挡件18,抵接而停止。
“翻转辊机构”
图3是表示后处理装置B的排纸部机构的立体说明图,在从路径排纸口13a被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央配置有一对翻转辊20。该翻转辊20将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向排纸方向移送了之后,使搬送方向翻转,搬入到处理托盘16。
图4详细地表示该翻转辊机构20。该图(a)表示翻转辊20的升降机构,(b)是表示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的辊构造。翻转辊机构20由与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的上表面接合的上部辊21和与片材下表面接合的下部辊22构成。
上部辊21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F上,能够在相对于下部辊22压接的工作位置Ap与分离的待命位置Wp之间升降。并且,辊驱动马达(正反转马达)RM的旋转被传递到上部辊21,能够向排纸方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和排纸相反方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
左右一对辊托架(摆动臂)24能够以旋转支承轴23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F上。辊旋转轴25能够旋转地被轴承支承于该一对辊托架24,上部辊21嵌合于该旋转轴。旋转支承轴23能够旋转或利用固定部件被支承在装置框架上,辊托架24直接或借助卡圈(日文:カラー)构件嵌合于该旋转支承轴23。
由此,托架基端部以旋转支承轴23为中心,能够向任意的角度方向摆动地被支承。此外,卡圈构件(旋转卡圈)动配合于旋转支承轴23,向上部辊21的旋转轴25传递旋转的驱动滑轮26连结于该卡圈构件。并且,辊驱动马达RM连结于驱动滑轮26。
在上述的辊托架24上,设有在上部辊21从下部辊22分离的待命位置Wp和压接于下部辊22的工作位置Ap之间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将该升降机构表示于图5。如该图(a)所示,在以旋转支承轴23为中心摆动的辊托架24的运动轨迹内配置有升降杆30。该升降杆30的基端部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旋转轴30a。在该旋转轴30a上,扇形齿轮31连结于升降马达SM。并且,通过升降马达SM的旋转,升降杆30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摆动)。
在升降杆30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工作销30b,在辊托架24上形成有与工作销30b配合的配合承受部(长槽)24x。关于该工作销30b和配合承受部24x,在工作销30b与配合承受部24x配合的图5(a)时,辊托架24位于待命位置,在工作销30b从配合承受部24x分离的状态时,辊托架24利用其自重位于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压接的工作位置。
另外,工作销30b下压可动棒28时,加压弹簧27被缩紧,其弹簧力作为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的压接力而被附加于辊托架24。
这样,通过升降马达SM的角度控制,在使升降杆30从图5(a)的状态变位成(b)、(c)的状态时,上部辊21变位成从下部辊22分离的状态、以低加压力压接的状态、和以高加压力压接的状态。附图标记29是设于辊托架24的挡片,对可动棒28的摆动运动的上限进行限制。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使升降马达SM向规定方向(图5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升降杆30使辊托架24向上部辊21从下部辊22分离的方向上升地位移。在该状态下,辊托架24被卡定于未图示的止挡件,移动到上升了的待命位置,马达、传动机构等的载荷被保持在该位置。
此外,在使升降马达SM向相反方向旋转时,升降杆30沿该图逆时针方向旋转,辊托架24以旋转支承轴23为中心利用自重向下降(下落)的方向旋转,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压接。
与该辊升降的同时,辊驱动马达RM向上部辊21传递旋转,该驱动马达由能够正反转的马达构成。在该情况下,上部辊21的控制采用以下的第1方法和第2方法。
第1方法是使上部辊21在压接于下部辊22的状态下一边向排纸方向旋转一边从路径排纸口13a搬送片材。在片材前端进入辊夹持之间时,该片材从排纸辊15和翻转辊20双方接受搬送力并而排纸方向送出。
接着,在片材后端从路径排纸口13a脱离了的阶段(排纸传感器Se2刚刚输出检测信号之后),使上部辊21的旋转方向逆转。于是,在片材后端从路径排纸口13a下落到处理托盘16的同时,片材前端由上部辊21反向搬送。
另外,该排纸方法作为在将最初的片材搬入处理托盘16时(片材彼此未互相摩擦时)的控制而被采用。此时的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的压接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图5(c)的状态)。
第2方法是在先行的片材已经被装载在下部辊22之上时,使上部辊21在保持在待命位置的状态下等待从路径排纸口13a被搬出的片材。在片材后端从路径排纸口13a被放出的时刻,使上部辊21从待命位置Wp下降到工作位置Ap。与该辊下降的动作前后地,使辊驱动马达RM向与排纸方向相反方向旋转。
于是,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其后端下落到处理托盘16,使该后端侧以先头从上部辊21接受到的搬送力朝向后端限制止挡件18被移送。此时,上部辊21的加压力被设定为低加压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说明了上部辊21利用与以旋转支承轴23为中心的辊托架24不同的升降杆30,在待命位置、低加压压接位置、高加压压接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的结构。除此之外,使弹簧离合器夹设于辊托架24的摆动支承轴23,借助该弹簧离合器,驱动旋转轴(旋转卡圈等)向正反方向旋转。
由此,在向弹簧离合器缩紧的方向旋转时,使辊托架24从压接位置移动到上升位置,在向弹簧离合器松弛的方向旋转时,使辊托架24从上升位置下降到压接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将压接加压力调整为强弱2阶段的情况下,附加利用弹簧压力对辊托架24加压的加压机构(加压杆等)。
接着,按照图4(b)说明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的结构。上部辊21如上所述在与下部辊22压接的工作位置Ap和分离的待命位置Wp之间位移,在工作位置,将加压力能够调整为低加压状态和高加压状态。
因此,对上部辊21的构造进行说明时,上部辊21由大径辊体21a和小径辊体21b的组合构成,组合1对或2对或更多的大径、小径的辊体,沿片材宽度方向排列。图示的大径辊体21a和小径辊体21b以片材中央为中心,以等距离间隔地配置有小径辊体21b和位于其外侧的大径辊体21a。
这样,上部辊21由以片材中央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大径和小径的辊体构成。并且,大径辊体21a与小径辊体21b相比,外径大Δd,而且由海绵、软质橡胶等软质构件构成。
另一方面,小径辊体21b与大径辊体21a相比,外径小Δd,由合成树脂等硬质构件构成。这样,相对于由不同外径构成的上部辊21,下部辊22由同一外径的硬度较优异的材料构成。
图6(a)表示上部辊的大径辊体21a与下部辊22压接的状态,该图(b)表示上部辊的小径辊体21b与下部辊22压接的状态。此时(a)被设定为低加压状态,(b)被设定为高加压状态。
如图6(a)所示,在由上述的升降杆30带来的加压力不作用的低加压力的设定时,大径辊体21a被设定为不产生弹性变形地大径辊体21a的周面与下部辊22的周面压接的硬度。
此外如图6(b)所示,在升降杆30作用的高加压力时,大径辊体21a产生弹性变形,小径辊体20b与下部辊22压接。
另外,如上所述,下部辊22被配置在与上部辊21相向的位置,由合成树脂例如缩醛树脂、尼龙等硬质材料构成。并且,其直径被形成为同一直径。
另外,在这里,所谓硬质材料,是指即使从上部辊21作用高加压力,也不会产生大的弹性变形地在大致维持其外径的状态下搬送片材程度的硬度。
这样,大径辊体21a和小径辊体21b的外径差(Δd)和硬度差被设定成,在以低加压力对下部辊22压接时,大径辊体21a不产生弹性变形地与下部辊22压接,小径辊体21b与下部辊22形成间隔(间隙)地不压接(图6(a)的状态)。
此外,在以高加压力对下部辊22压接时,大径辊体21a产生弹性变形,与小径辊体21b一起与下部辊22压接(图6(b)的状态)。
并且,如该图(a)所示,在大径辊体21a不产生弹性变形地与下部辊22压接时,接触面积小,由辊的旋转所赋予的搬送能力小。
这是因为,在下部辊22之上装载片材,片材从路径排纸口13a被输送到其上,利用上部辊21将该片材向排纸相反方向搬送时,装载着的片材与被搬入的片材彼此会互相摩擦。若此时辊的压接力大,则在片材相互间会引起图像墨摩擦的墨摩擦。并且,附着于辊表面的墨等会污损片材表面。
并且,图示的装置是在大径辊21a不产生变形地与下部辊22接合的状态下,设定辊压接角度,以使片材的搬送方向如该图箭头所示,沿与载纸台16a的载纸面大致相同方向搬送片材。
即,该图所示的角度θa设定为零或接近零的状态。这是为了减轻向处理托盘16搬入的片材与装载着的片材互相摩擦的程度。这样的片材互相间的摩擦力的减轻,在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高速形成了图像的情况下,或因图像形成墨的特性,墨容易摩擦的印刷条件时,是特别有效的。
在图6(b)所示的大径辊体21a产生弹性变形地与下部辊22压接时,接触面积大,由辊旋转赋予片材的搬送力也大。并且,图示的装置沿搬送方向、即从载纸台16a的纸面朝上该图角度θb的方向被搬送。
通过这样地由大径辊体21a和小径辊体21b构成上部辊21,并将赋予各辊的加压力变更为高低2阶段,能够使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根据搬送模式像图6(a)、(b)那样变更搬送机构。
即,在将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转向搬送并引导到处理托盘16引导时,防止片材相互间的墨摩擦,在将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向堆积托盘40搬送时,以其排纸方向为朝上的姿势使该片材沿抛物线方向朝向托盘移送,能够将片材搬出到托盘上的纸面比较远的部位。
这样地由大径和小径的辊对构成翻转辊20的理由如下。翻转辊20在后述的“第1排纸模式”和“第2排纸模式”下,将被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有选择性地向堆积托盘40和处理托盘16输送。在第1排纸模式下,利用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逐张地夹持着被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地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供给。
另外,在该第1排纸模式下,将排纸动作区分为在堆积托盘上对全部片材进行点动分类的点动排出和不分类而搬出的连续搬出。
因而,在第1排纸模式下,片材在下部辊22与上部辊21之间逐张地被夹持,所以在辊与片材之间不会产生滑动,通过辊的旋转,可靠地被向下游侧搬送。
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下,从托盘排纸口13b输送的片材被搬入到已经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之上,一边在最上方片材的纸面上滑动,一边向排纸方向搬送,随后由上部辊21按压着向排纸相反方向搬送。
这样在不同的搬送模式下,通过第1排纸模式的夹持搬送,能够以强的压接力将片材(在后述的束搬出模式下为片材束)可靠地排纸并收纳于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
此外,在第2排纸模式下,因为无法避免片材相互间的滑动,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被形成于片材表面的图像的墨摩擦,所以优选以弱的压接力搬送片材。
另外,有时例如从与图像形成墨的相性(融合性)出发,对辊表面进行表面涂敷。对图示的辊的、夹持着片材而进行搬送的小径辊21b和下部辊22的各表面,实施陶瓷涂敷、氟涂敷等表面硬化处理。
由此,即使片材上的墨不完全定影,也没有熔接在辊表面而产生墨摩擦,污损后续片材的隐患。
此外,在后述的第2排纸模式下,将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层叠地堆叠在载纸台16a和下部辊22之上,并在其最上方片材之上,利用上部辊21,将从路径排纸口13a输送的片材向排纸方向,随后向排纸相反方向供给而转向搬送。该上部辊21需要将被装载在载纸台上的片材与从路径排纸口13a被搬入的片材以不互相强烈摩擦的方式进行搬送,并搬送到规定的后处理位置。
在片材互相摩擦时,存在产生图像的墨摩擦的隐患和附着于辊表面的墨层会附着于片材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该片材间的图像拖影和污损,将上部辊21由大径辊构成并由海绵等软质辊构成。并且,设定翻转辊20的压接角度θc,以使辊接点向片材沿着载纸台表面的方向移动(参照图6(a))。
并且,被搬入处理托盘16的片材,仅大径辊21a对片材表面压接,小径辊21b不压接地形成有间隙。因此,辊与片材的接触面积小,同时其加压力被设定为轻加压力,所以在片材相互间(装载着的片材与被搬入的片材)产生的静电成为微弱,也不会因静电积蓄而妨害后续的片材的搬送。
另外,说明了在对堆叠于处理托盘16的片材束进行了订缀处理之后,利用翻转辊机构20将片材束搬送到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的构成,但是除此之外,也能够与翻转辊机构20一起配置从处理托盘16搬出片材束的搬送部件。
限制止挡件18如图4所示,由抵接并限制片材后端的板状构件构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配置于1个部位或隔开距离地配置于多个部位。因为该止挡件与装订单元17等后处理部件一起被配置在片材后端缘,所以在将装订单元构成为能够沿片材宽度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该限制止挡件18也与装订单元17联动地沿片材宽度方向位移。
此外,在使装订单元17不沿片材宽度方向位移而固定地配置时,也能够将限制止挡件18一体形成于该订缀单元。
[堆积托盘]
接着,对堆积托盘40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9所示,堆积托盘40被配置在片材搬送路径11的路径排纸口13a的下游侧。并且,在该路径排纸口13a的下游侧配置有上述的处理托盘16,在路径排纸口13a和处理托盘16的托盘排纸口13b的下游侧配置有堆积托盘40。
另外,单片材从路径排纸口13a被送出,单片材和片材束从托盘排纸口13b被送出,均被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堆积托盘40由托盘基台41和载纸托盘42构成。托盘基台41被支承在装置框架F上,以规定的行程上下移动。载纸托盘42被构成为具有装载收纳片材的托盘面的托盘形状。
载纸托盘42被支承在托盘基台41上,此时设有后述的点动变位机构,以使载纸托盘42相对于托盘基台41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点动变位规定量。
“托盘升降机构”
图9表示堆积托盘40的升降机构。在装置框架F上,沿装载方向上下地配置有导轨43,在该导轨43上,嵌合有固定于托盘基台41的连结部(连接板)的滑动滚子44。导轨43由棒状引导件、槽钢、H形钢等构成,托盘基台41能够滑动地嵌合于该导轨43。
托盘基台41被构成为支承载纸托盘42和被装载在该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的载荷的强度的框架构造,由同样牢固地构成的导轨悬臂支承。此外,在装置框架F上,在导轨43的上端部轴固定有悬架滑轮45a,在下端部轴固定有卷扬滑轮45b。
并且,在两滑轮间,悬挂架设有例如线、带齿的带等牵引构件45c。在卷扬滑轮45b上,经由减速机构连结有卷扬马达MM。
与此同时,在托盘基台41上,重量减轻用的螺旋弹簧46架设于与装置框架F之间。即,弹簧46的一端(图9下端部)固定于装置框架F,另一端(图9上端部)经由牵引滑轮47固定于托盘基台41。在该弹簧46上附加有初张力。
因而,使载纸托盘42沿装载方向上下移动的托盘变位部件,由卷扬马达MM、悬架滑轮45a和牵引构件45c构成。
此外,载纸托盘42和被装载在该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根据螺旋弹簧46的弹性力,其重量被减轻,卷扬马达的载荷扭矩被降低。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使重锤从悬吊滑轮垂下的重量减轻机构来代替螺旋弹簧。
“载纸托盘”
载纸托盘42具备层叠状地载置从上方的托盘排纸口13b输送的片材的载纸面42a。该载纸面42a也可以是水平姿势,但是以规定角度倾斜着(后述的第1倾斜角度α)。这是为了使装载的片材利用自重向后端侧校正姿势。该载纸面42a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线为30度~45度左右是适当的。在30度以下时,难以校正片材的姿势,在45度以上时,在弯曲的片材进入托盘时产生颠倒的隐患。
载纸托盘42被支承于托盘基台41,沿着导轨43上下移动。此外,在装置框架F上配置有具有限制片材后端部的后端限制面48f的挡板48(参照图9)。
该挡板48也可以是固定于装置框架的壁面构造,然而图示的结构是供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点动变位规定量的构造,挡板48也与该载纸托盘同时地进行点动变位。其构造后述。
[点动变位机构]
接着,说明图10所示的被支承在托盘基台41上的载纸托盘42的点动变位机构。在该图中,载纸托盘42位于附图前侧(前面侧),装置框架F位于后侧(背面侧)。载纸托盘42以这样的布局与挡板48凹凸嵌合,能够沿该图左右方向(片材宽度方向)移动地被接合。
即,在载纸托盘42和挡板48的一者上形成凸部,在另一者上形成凹部,两者被嵌合(燕尾榫嵌合等)并被一体化。并且,在挡板48上设有滑动滚子48a,该滚子被嵌合支承于横向导轨49。横向导轨49沿片材宽度方向被固定于装置框架F。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使挡板48或载纸托盘42任一者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时,两者同时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量。图示的装置在装置框架F上配置有点动变位马达GM和连结于该马达的凸轮构件50。在形成于该凸轮构件50(图示的构件是偏心凸轮)的凸轮槽51中嵌合有凸轮销52,该凸轮销52被植入地设置于挡板48并被一体化。
另外,在上述点动变位马达GM的旋转轴上,配置有编码器53,控制旋转角度。此外,在该马达旋转轴上配置有未图示的初始位置传感器。
因此,在使点动变位马达GM旋转规定角度时,连结于该点动变位马达GM的凸轮构件50旋转规定角度(图示的构件是偏心凸轮)。并且,与凸轮槽51嵌合的凸轮销52使与其一体的挡板48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规定量。随着其移动,载纸托盘42也向相同方向一体地移动。
[纸面水平检测机构]
在上述的堆积托盘40上,配置有检测装载纸面的高度位置的水平检测机构55和片材后端支撑机构65。水平检测机构55检测被装载在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的最上方纸面的高度水平。
水平检测机构55如图11表示其立体结构所示那样,压纸单元56以从载纸托盘42的托盘上方退避了的待命位置(图14(a)的状态)和与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接合的工作位置(图14(b)和图14(c)的状态)在托盘内出没。
即,水平检测机构55在待命位置待命,该待命位置为自片材从上方的托盘排纸口13b下落并被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轨迹退避的位置,在片材被收纳在托盘上后,与其最上方纸面接合,而检测高度位置。
在该情况下,因为被装载在托盘上的片材有时因弯曲的影响、片材页间的空气层以及后述的装订订缀针的影响,比实质的高度鼓出而成为高的水平,所以水平检测机构55具备片材纸面的加压部件。图示的装置将该加压部件作为压纸单元56而具备以下的结构。
摆动旋转轴57被轴承支承于装置框架F,摆动臂58的基端部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该旋转轴。并且,辊旋转轴59被轴支承在摆动臂58的前端部,摩擦旋转体60(压纸构件60a、60b;以下相同)被固定于该旋转轴。
摆动旋转轴57与摆动臂58被设定为,以挡板48为交界,使摩擦旋转体60在托盘上方的检测位置与托盘外侧的待命位置之间摆动的臂长度。图示的摩擦旋转体60由隔开间隔左右一对辊体构成。
这是因为,使辊对旋转而将收纳于托盘内的片材以其后端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的方式扒送。因此,在摩擦旋转体60处,在摆动旋转轴57上设有驱动滑轮,辊驱动马达RM2(参照图12)通过传动带60V连结于该滑轮。
如图12所示,在设于托盘排纸口13b的翻转辊20(其下部辊22)的下方配置有压纸单元56。该压纸单元56由从托盘排纸口13b自与最上方纸面之间的片材收纳轨迹的外侧向纸面之上移动的摆动机构构成。
图示的机构如图11所示,由能够以摆动旋转轴57为中心摆动的摆动臂构件58(辊托架等)和能够旋转地被轴承支承于该臂构件的摩擦旋转体60(扒送辊体;以下称为辊体)构成。
图示的辊体60由隔开间隔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对辊体60a、60b构成。通过摆动臂58的摆动运动,被装配于其前端的辊体60在位于后端限制面48f的内侧的待命位置(图14(a))和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接合的纸面接合位置(检测位置;图14(b)、(c))之间往返移动。
并且,在摆动旋转轴57上经由卡圈构件动配合有压杆61。而且在压杆61上连结有图12所示的压纸马达KM。并且,在压杆61上固定有加压弹簧62,该弹簧的前端被配置在与摆动臂构件58接合的位置。
因而,在使压纸马达KM以预先设定了的角度范围旋转时,压杆61从图14(a)的状态向图14(b)的状态旋转。此时,被设定为加压弹簧62的弹簧压力不起作用的角度,利用压纸单元56(辊体60和摆动臂构件58)的自重按压最上方纸面。以下将该状态称为低加压状态。
此外,在使压纸马达KM向同一方向进一步旋转规定角度时,压杆61从图14(b)的状态旋转到图14(c)的状态,此时加压弹簧62弯曲,弹簧力作用于摆动臂构件58。
于是,辊体60以弹簧力附加于其自重的状态按压最上方纸面。此时的弹簧力被设定为,抑制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的鼓出、隆起、起伏等的作用力。
此外,摩擦旋转体60由橡胶辊、树脂辊等构成,以上述的低加压状态与最上方纸面接合时,为了将该片材以向后端限制面48f侧移动的方式移送,赋予搬送力的辊驱动马达RM2利用传动带60V传递驱动。
“传感器构造”
像上述那样,由旋转体构成的压纸单元56在其摆动旋转轴57上,设有角度检测用的旗标fr。图示的结构是在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位置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和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关系下,设有第1旗标fr1、第2旗标fr2和第3旗标fr3。
利用这些旗标fr1、fr2、fr3,能够检测载纸托盘42的纸面高度是位于预先设定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位置,还是位于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位置,或者位于其上还是位于其下。
另外,作为压纸单元,表示了由摆动臂58和装配于该摆动臂58的摩擦旋转体60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压纸盘和使该盘从待命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的摆动臂构成。
以下,对将片材收纳于堆积托盘40的排纸模式、各排纸模式下的托盘高度的位置控制及其高度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排纸模式]
接着,对从本发明的托盘排纸口13b到堆积托盘40的片材的排纸模式进行说明。后述的控制部件85具备第1排纸模式和第2排纸模式。
第1排纸模式是将被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排纸动作,有选择性地执行使从排纸口输送的片材不对齐不偏置地搬出的连续排纸动作、和使从排纸口输送的片材全部偏置地收纳在托盘上的点动排纸动作。
此外,第2排纸模式从托盘排纸口13b将被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片材在处理托盘16上对齐堆叠并进行订缀处理。此时有选择性地执行对片材角部的1个部位进行装订订缀的角部订缀处理、和对片材中央部的2个部位进行装订订缀的中央订缀处理的各动作。
因此,后述的控制部件(控制CPU;以下相同)85在第1排纸模式的连续排纸动作和点动排纸动作时,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高度设定为下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第2排纸模式的角部订缀动作和中央订缀动作时,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面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下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
此外,控制部件85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的执行时将输送到片材搬送路径11的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搬送到处理托盘16的订缀位置。此时,控制部件85将堆积托盘40的最上方片材面定位在下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H1”。
按照图7说明上述的第1第2高度位置。“第1收纳高度位置H1”被设定于在托盘排纸口13b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最上方片材面;以下相同)之间形成高低差H1的位置。该高低差H1设定为以被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为基准点,装载多张片材的高度水平(高低差)。
若将该高低差H1设定得高(大),则有时收纳的片材的姿势因落差而无法保持,相反地若将该高低差设定得低(小),则不得不频繁地执行托盘的向下运送动作。因而,“第1收纳高度位置H1”的高低差根据托盘的向下运送动作的频率和片材的收纳排列性,通过实验等设定最适值。
“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使从处理托盘16被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下落并收纳在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因此,托盘排纸口13b与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低差H2比在处理托盘上进行订缀处理的片材束的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设定得大。
该高低差H2例如以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装置规格)为基准点,考虑装载量的偏差(装载片材间的空气层、波状起伏变形、弯曲等层叠片材的偏差)而设定。
特别是在将装载订缀的片材束装载在载纸托盘42上时(后述的第2排纸模式执行时),订缀针部堆叠在上方,产生呈山头状隆起的现象。这样,在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束的纸面成为不对齐的关系下,“第2收纳高度位置H2”设定为比容许最大束厚度Hmax足够大的高低差H2。
另外,在上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与处理托盘16的托盘排纸口13b之间,支承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的后端支撑机构65(后端支撑构件66)以后述的结构配置。在此,按照图7说明该后端支撑构件66、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和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关系。
“第2收纳高度位置H2”在与托盘排纸口13b之间具有高低差H2。在该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支承片材束的后端的后端支撑构件66能够在载纸托盘42的上方出没地配置。在该后端支撑构件66上,设有支承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束的支撑面66f。
并且,托盘排纸口13b与支撑面66f之间的高低差Ha比容许最大片材束Hmax设定得高。并且,图示的装置的、支撑面66f与装载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低差Hb比容许最大片材束Hmax设定得低。
即,在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为Hmax时,H2=Ha+Hb,Ha>Hmax>Hb,Ha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设定得大(高),以使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束被可靠地载置在支撑构件66之上。
此外,从支撑面66f下落到装载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片材束,其落差尽可能设定得小,减少由下落带来的冲击。
另外,在本发明中,说明了堆积托盘40的高度位置在第1第2收纳高度位置(H1、H2)2阶段进行位置控制的情况。不限于2阶段,也可以是2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控制。
例如,从托盘排纸口13b向处理托盘16搬入片材时的堆积托盘40的高度位置,也可以设定在成为与处理托盘16的载纸台16a同一平面的高度位置。
同样地,也能够设定比第2收纳高度位置H2高的第3收纳高度位置,使得在使片材束下落并收纳于堆积托盘40时,由载纸托盘面接住在该第3收纳高度位置搬出的片材束前端,并与该片材束搬出相对应地下降到第2收纳高度位置H2。
对将载纸托盘42定位于上述的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2收纳高度位置H2被设定为托盘排纸口13b与支撑面66f(后端支撑构件)之间的高低差Ha和支撑面66f与托盘最上方片材面之间的高低差Hb之和。
即是(H2=Ha+Hb),“Ha”作为设计值,被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大的值。此外,“Hb”是比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Hmax小的值,像以下那样地被设定。
载纸托盘42的高度位置采用考虑在上游侧的处理托盘16上待命着的片材束的束厚度的第1高度位置设定和将该束厚度设定为规定值的第2高度位置设定中的任一者。
“第1高度位置设定”为,考虑在处理托盘16上要堆叠(或堆叠着)的片材束的束厚度而设定支撑面66f与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纸面之间的高低差Hb。
即,通过判别收纳于高低差Hb的片材束的束厚度,以该束厚度为基准设定高低差。其例如设定为,(高低差Hb)=(收纳的预定的片材束厚度)+(空间间隙)。
另外,对于这种情况下的片材束的束厚度,(1)在处理托盘16上配置束厚度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例如通过传感器来检测与堆叠在处理托盘16上的片材束的最上方片材面接合的接合片(未图示)的高度位置。除此之外,(2)片材束的束厚度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或者排纸传感器Se2来对搬出到处理托盘16上的片材的张数进行计数,通过作业结束信号来使平均纸厚度乘以合计张数。这样,通过(1)或者(2)的任一种方法,能够判别片材束的束厚度。
“第2高度位置设定”将支撑面66f与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纸面之间的高低差Hb设定为预先设定了的规定值。
例如设定为(高低差Hb)=(容许最大片材束厚度)+(空间间隙)。
[高度位置检测]
如上所述,在压纸单元56的摆动旋转轴57上,设有角度检测用的旗标fr。在第1旗标fr1、第2旗标fr2、第3旗标fr3处,作为检测其位置的传感器,第1传感器LSe1、第2传感器LSe2、第3传感器LSe3被安装于装置框架F。
图13表示摆动旋转轴57的旋转角度与各旗标的关系。检测这三个旗标的传感器即第1传感器LSe1和第2传感器LSe2和第3传感器LSe3安装在装置框架F上。
在图13所示那样的传感器与旗标的位置关系下,通过第1传感器LSe1的ON/OFF、第2传感器LSe1的ON/OFF、和第3传感器LSe3的ON/OFF,检测装载在载纸托盘上的片材的高度水平。
在第1传感器LSe1=OFF、第2传感器LSe2=OFF且第3传感器LSe3=OFF时,压纸单元56位于待命位置(初始位置;图7实线位置)(在这样的角度位置配置有传感器和旗标)。
此外,在第1传感器LSe1=OFF且第2传感器LSe2=ON时,表示位于比第1收纳高度高的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2传感器LSe2=OFF时,表示位于比第1收纳高度低的位置。
同样,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3传感器LSe3=ON时,表示位于第2收纳高度(第2水平)的适当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N且第3传感器LSe3=OFF时,表示位于比第2收纳高度高的位置。在第1传感器LSe1=OFF且第3传感器LSe3=ON时,表示位于比第2收纳高度低的位置。
另外,在将载纸托盘42设定在第1收纳高度位置H1时,是在上述的第1排纸模式下将片材逐张地收纳于载纸托盘42的情况,此时的加压部件(压杆61)被保持在非工作位置。
此外,在将载纸托盘42设定在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时,是在后述的第2搬送模式下将片材束从处理托盘收纳载于载纸托盘42的情况,此时的加压部件(压杆61)被保持在加压位置。
此外,摩擦旋转体60在后述的第1排纸模式时,进行旋转以使从托盘排纸口13b收纳在最上方纸面之上的片材的后端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此时旋转体60以低加压力(辊和摆动臂的自重)按压着片材纸面。并且,在从处理托盘16搬出片材束的第2排纸模式时,在不对摩擦旋转体60赋予旋转力的状态下,仅使其(以高加压力)按压纸面。
[双向机构]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在图像形成装置A在单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正反翻转,再次向图像形成部4再供给,在背面形成图像后搬出到后处理装置B的双向机构像以下那样地构成。
图1表示双向机构的一实施方式。图示的双向机构由连结于主体排纸路径5的双向路径7构成,双向路径7由转向通路7a和U形转弯通路7b构成。
转向通路7a从主体排纸路径5分支出,并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被连结。此外,U形转弯通路7b也被连结成,使被返送到主体排纸路径5的片材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循环到图像形成部4。
在外壳1设有连结口8,在该连结口8连结有由直线路34和与该直线路34相连的引导托盘32构成的转向通路7a。因而,从主体排纸路径5输送的片材通过直线路34和引导托盘32搬送方向被翻转,再次向主体排纸路径5被返送。
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对被返送到主体排纸路径5的片材进行正反翻转的U形转弯通路7b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被连结。U形转弯通路7b由将片材正反翻转后向图像形成部4再供给的环形通路构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图像形成部4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主体排纸路径5被移送到转向通路7a,在该通路中翻转了搬送方向之后,从该主体排纸路径5通过路径切换部件9向U形转弯通路7b供给,在该通路中进行了正反翻转之后,向图像形成部4再供给。
关于上述的转向通路7a的结构,按照图2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外壳1(外装壳体)设有连结口8,片材从主体排纸路径5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被输送到该连结口8。
在后处理装置B的外壳10的底部,由纸引导件形成直线路34,在该直线路34的上方配置有上述的后处理部件17和处理托盘16。即,构成转向通路7a的直线路34被配置在后处理装置B的处理托盘16和后处理部件17的下方的空间。
引导托盘32连结于上述直线路34,将片材从直线路34相对于引导托盘32搬入以及搬出地构成通路。并且,引导托盘32由从外壳10向装置外侧突出的载置托盘构成,被配置在上述的堆积托盘40的下方。
该引导托盘32如图15(a)所示,设有支承片材的支承面(以下称为“托盘面”)32a和在该托盘面32a的中央部的开口部32b,该开口部32b形成将堵塞于后述的直线路34的片材向外壳10的外部取出时的操作开口。
此外,在引导托盘32上设有安装于外壳10的安装部32c,该安装部32c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于框架(外壳10的一部分)。附图标记37是轴支承销。
像上述那样,在形成于图像形成装置A的外壳1的连结口8的附近,设有搬送辊35。未图示的正反转马达连结于该搬送辊35,以利用该搬送辊35能够将片材向排纸方向和排纸相反方向搬送的方式驱动连结。
并且,构成转向通路7a的直线路34和引导托盘32的路径长度,比两面印刷的最小尺寸片材的搬送方向长度形成得短。
因而,在转向通路7a上,在图像形成装置侧配置能够正反转的搬送辊35,在后处理装置侧不配置具备驱动部件的搬送辊。
这是因为,由于仅由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执行转向通路7a的片材搬送控制,所以省略在与后处理装置B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传送、接收的介面接口。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在后处理装置B的转向通路7a(例如直线路34)上配置不具备引导滚子等的驱动的游动滚子的结构。
对于上述的U形转弯通路7b的结构,按照图1进行说明。在主体排纸路径5上,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连结有U形转弯通路7b。该U形转弯通路7b由将从转向通路7a翻转了搬送方向的片材循环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的环形状的路径构成,翻转片材的正反面。在该U形转弯通路7b上,以适宜间隔配置搬送辊对,朝向图像形成部4搬送被搬入通路内的片材。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A将从供纸部2供给的片材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的单侧形成图像,从主体排纸路径5供给后处理装置B,并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并且,将在单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主体排纸路径5供给到转向通路7a,在翻转了其搬送方向之后,在U形转弯通路7b中进行正反翻转,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
并且,在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背面形成了图像后,从主体排纸路径5向主体排纸口6搬送。有选择性地执行第2排纸模式(订缀处理模式)和第1排纸模式(印刷输出模式),在该第2排纸模式下,该片材在后处理装置B中,在处理托盘16上被对齐堆叠,进行装订订缀了之后,被收纳于堆积托盘40,在该第1排纸模式下,在后处理装置B中,不将被输送到主体排纸口6的片材堆叠在该处理托盘上地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堆积托盘和引导托盘相互的结构]
图8表示堆积托盘40的载纸托盘42与引导托盘32的关系。堆积托盘40(在图示的装置中是载纸托盘42;以下相同)配置在片材装载方向上方,引导托盘32配置在下方,堆积托盘40由沿片材装载方向上下移动的载纸托盘42构成,引导托盘32被固定于其下方。
并且,堆积托盘40的载纸面42a和引导托盘32的支承面32a相对于后端限制面48f均以锐角倾斜,载纸面42a被设定为第1倾斜角度α,支承面32a被设定为第2倾斜角度β。
此外,引导托盘32被构成为相对于后端限制面48f具有第2倾斜角度β和与该第2倾斜角度β相连的第3倾斜角度γ的形状。
并且,以后端限制面48f为基准的第1倾斜角度α、第2倾斜角度β和第3倾斜角度γ,按照β>α>γ的顺序,从大角度到小角度形成第2、第1、第3倾斜角度。在这样的角度构成中,如图8所示,位于上方的堆积托盘40以第1倾斜角度α从后端限制面48f向外壳10外侧突出。
此外,位于下方的引导托盘32以第2倾斜角度β从后端限制面48f自外壳10向外侧突出。并且,第2倾斜角度β形成为比第1倾斜角度α平缓(大角度)的倾斜角度(β>α)。
因此,如图8虚线所示,上方的堆积托盘40与下方的引导托盘32成为紧密地接近的状态。若相反地将第2倾斜角度β设定为比第1倾斜角度α小角度,则在堆积托盘40与引导托盘32之间会产生3角形状的闲置空间,不可能使两托盘紧密地接近。
并且,引导托盘32是具有与第2倾斜角度β相连的第3倾斜角度γ的形状,该第3倾斜角度γ被设定为比第1倾斜角度α陡峭(小角度)的倾斜角度(α>γ)。
因此,堆积托盘40和引导托盘32如图8所示,托盘前端部间隔H4形成得小,托盘基端部间隔H3形成得大(H3>H4),没有在下降的堆积托盘40与引导托盘32之间夹入异物的危险。
此外,因为位于上方的堆积托盘40与下方的引导托盘32的托盘前端部的间隔H4形成得小,所以较少导致使用者将被搬出到引导托盘32上的片材误识别为被搬出到装置外部的片材而拔出该片材的误操作。
在与将引导托盘32的第3倾斜角度γ设定为比堆积托盘40的第1倾斜角度大的角度的情况相比时,若形成向外部逐渐扩大的托盘间隔,则容易将从下方被搬出的片材误识别为图像形成片材。
图15(b)、(c)是表示引导托盘32的不同形状的实施方式,图15(b)表示以第2倾斜角度β和第3倾斜角度γ,由大致直线形状形成的托盘形状。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时,能够设定第2、第3倾斜角度,以使堆积托盘40与引导托盘32之间的间隔形成得小,但是会产生无法平滑地引导双向片材的问题。
图15(c)表示以第2倾斜角度β和第3倾斜角度γ,呈U字状弯曲的托盘形状。对于这样的托盘形状,可实现平滑地引导双向片材。
总之,通过考虑双向片材的平滑的搬送引导功能和缩小与堆积托盘40的间隔空间的功能,而对引导托盘32的形状和第2、第3倾斜角度进行形状设计。
接着,按照图16,说明引导托盘32的支承构造。引导托盘32利用轴支承销37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后处理装置B的外壳10内的适宜框架。
并且,在托盘基部设置施力弹簧33(图示的部件是压缩弹簧),将引导托盘32始终施力成该图(a)的安装姿势。附图标记36是止挡件,利用施力弹簧33的作用力保持在安装姿势(图16(a)的状态)。
图16(b)表示在与引导托盘32相连的直线路34上搬入搬出的片材产生片材堵塞时,取出该片材的状态。
利用轴支承销37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的引导托盘32能够克服施力弹簧33的力,从该图虚线状态转动到实线状态。
因而,在直线路34上产生了片材堵塞时,将引导托盘32扩开为实线状态,向外部取出直线路34的堵塞片材。此时托盘的开口部32b提供容易成为作业空间的空间。
此外,通过将引导托盘32的转动支点37设于比后端限制面48f靠直线路侧,通过引导托盘32的转动,也能够在后端限制面附近设置空间。
另外,在引导托盘32超过一定角度地转动的情况下,托盘弯曲,轴支承销37脱落,从而引导托盘32脱落,防止异物等被夹入其与堆积托盘40之间而造成的装置的破损,提高安全性。
[片材后端支撑机构]
如上所述,图示的后处理装置B具备第1排纸模式和第2排纸模式,在第1排纸模式时,将托盘排纸口13b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之间的高低差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H1。
此外,在第2排纸模式时,将托盘搬出口13b与载纸托盘42的高低差H2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第2水平Hv2)。该第1高低差设定在低的位置,第2高低差设定在高的位置(高低差H1<高低差H2)。
在这样的排纸条件下,在第2排纸模式时,在使片材束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并收纳在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纸面之上时,在其中间位置配置有支承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的后端支撑机构。以下说明该后端支撑机构。
图17是后端支撑机构65的立体说明图,图示结构的支撑机构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左右一对。该左右的支撑构件的位置关系被图示于图7,配置于上述的压纸单元56的两侧部。按照图17对其一方的支撑机构进行说明(另一方的机构也相同)。
后端支撑机构65由具有片材支承面66f的后端支撑构件66、将该支撑构件在从载纸托盘上方退避的待命位置Wp与托盘上方的工作位置Ap之间能够移动地支承的滑动引导构件67(保持构件;以下相同)、和使支撑构件在待命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位移的杆变位部件68构成。
后端支撑构件66暂时地支承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因此,支撑构件66被配置在托盘排纸口13b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中间位置,具备载置支承从上方下落的片材束的后端部的支承面66f(称为支撑面)。
该支撑构件66被配置在设定于托盘排纸口13b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高度位置(与图7所示的托盘排纸口13b的间隔Ha、与最上方片材纸面的间隔Hb)。
并且,在载纸托盘42上方的工作位置Ap(图7实线)与退避到托盘外部的退避位置Wp(图7虚线)之间能够移动地被嵌合支承于滑动引导构件67。
滑动引导构件67被固定于装置框架F。并且,从托盘排纸口13b搬出片材束时,根据其搬出时刻,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在纸面上方支承下落到该载纸面上的片材束的后端部,在该支承后从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退避位置。
于是,支承在支撑面66f之上的片材后端部,通过向退避位置的后退移动,被收纳在装载片材之上。
图示的支撑构件66由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板状杆构件构成,从装置框架F的挡板48进入到托盘上以及从托盘上后退。该支撑构件66如图7所示,在托盘排纸口13b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图示高度Ha被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的束厚度maxh大的间隔(Ha>maxh)。
并且,支撑面66f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间隔Hb,被设定为比托盘排纸口13b与支撑构件66的间隔Ha小的间隔。
同时,在将该支撑面66f与最上方片材纸面之间的间隔Hb设定为比容许最大片材束的束厚度maxh小的间隔时,能够使支承于支撑面66f的片材后端部软着陆到托盘最上方片材之上。
像上述那样设定支撑构件的高度位置的理由如下。假设在不存在支撑面时,片材束从托盘排纸口13b因高低差(H2=Ha+Hb)而下落。由于此时的冲击,下落的片材束本身和在载纸托盘42上装载着的装载片材束会产生位置偏移、散开等其姿势杂乱。
对此,若在高低差H2的中间位置(Ha)存在支撑面66f,则片材束从托盘排纸口13b首先下落到高低差Ha的支撑面,接着下落到高低差Hb的装载片材纸面。
由此,下落的冲击被缓和,防止下落的片材束和装载着的片材束的散开。
因此,图示的装置的支撑构件66的特征在于,(1)由板状杆构件构成;(2)使支撑构件66进入托盘的角度和从托盘后退的角度不同;(3)将支撑构件66的前端形成为模仿托盘上的片材束的纸面形状的倾斜面;(4)在倾斜面上配置游动滚子。对于上述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支撑机构的立体说明图,图18是支撑机构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图19表示支撑构件的动作状态,图20表示支撑构件的角度变位的状态。支撑构件66如图17所示由板状杆构件构成,该杆构件被固定于装置框架F的滑动引导件67(保持构件)支承。
如图19所示,杆构件66沿着滑动引导件67,从该图的实线的待命位置移动到该图虚线的工作位置。因此,在杆构件上设有后述的齿条69,在与其啮合的小齿轮70上连结有杆动作马达LM(参照图12)。
在杆构件66上,在板状正面形成支承面66f(支撑面),背面形成为倾斜面66k。并且,杆构件66的基端部66a能够滑动地被支承嵌合于形成于装置框架F的滑动引导件67,在工作位置Ap与待命位置Wp之间,以规定行程往返移动。
图示的滑动引导件67为了使杆构件以设定了的行程直线运动的同时摆动运动,在滑动引导件上设有容许杆构件的摆动运动的间隙Ga。
该间隙Ga是为了使杆构件66从图19实线状态(第1角度姿势;朝上角度姿势)改变角度姿势成为虚线状态(摩擦姿势;向下姿势)。
因而,若将滑动引导件67与杆构件66之间的间隙Ga设定得大,则第1角度δ与第2角度ε的角度差大,相反地,若将间隙Ga设定得小,则角度差小。
在杆构件66上,在背面侧(与装载纸面面对的下表面侧)形成齿条69,在该齿条69上齿轮连结有与杆动作马达LM连结的驱动小齿轮。杆动作马达LM被装配在装置框架上,经由减速齿轮连结于安装在框架上的驱动小齿轮71。
相对于该驱动小齿轮71,传动小齿轮70作为行星齿轮以规定角度范围(λ;参照图20)进行行星运动地连结于齿轮保持架72。
即,如图20所示,齿轮保持架7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驱动小齿轮71的旋转支承轴71c,传动小齿轮70能够旋转地被轴固定于该齿轮保持架72。
因而,传动小齿轮70从驱动小齿轮71被传递旋转,并将该旋转传递到杆构件66的齿条69。与此同时,传动小齿轮70作为行星齿轮而在驱动小齿轮71的外周滚动。
并且,在齿轮保持架72上设有将杆构件66施力成第1角度姿势(图19(a)状态)的施力弹簧73。该施力弹簧73将一端卡定于齿轮保持架72,将另一端卡定于装置框架F。
上述施力弹簧73将支撑构件66始终施力为第1角度姿势。该施力弹簧73被设定为,在片材束的重量下,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势变位为第2角度姿势的弹簧压力。
例如弹簧被设计成,在平均的片材尺寸和每平方米重量下平均的束厚度的片材束后端部作用的片材重量超过施力弹簧73的弹簧压力。
杆构件66的前端部形成为模仿被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片材的纸面的形状(图20表示放大的状态,但是最上方片材后端部的纸面角度和杆前端部的倾斜面为大致平行的角度关系)。
即,杆构件66的前端部形成尖锐形状的倾斜面66k,其倾斜角度在杆构件66为第1角度姿势时被设定为将被装载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向上方推起的第1角度δ(图19(a)的状态)。
这是为了,在杆构件66以第1角度姿势进入托盘时,即使最上方片材弯曲,也不会向杆进入方向推出该片材地沿着杆的倾斜面向游动滚子66r引导。
此外,在杆构件66以第2角度姿势从托盘后退时,杆构件66的倾斜角度(第2角度ε)(图19(b))向与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的纸面形状大致相同的角度方向后退,所以产生向后退方向拉动最上方片材的作用(根据该倾斜角度ε,能够将片材束与最上方片材的高低差设定为最小)。
在该杆构件66后退时,若使最上方片材向杆后退方向移动,则片材后端缘与后端限制面48f(挡板)抵接而被限位。
板状杆构件66也能够在片材束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与片材束相同的宽度,但是若增大与片材束的接触面积,则进入到托盘上的载荷和从托盘退避的载荷增大。相对于此,将片材束后端卡定并保持于最上方片材的纸面上方的功能不怎么受杆构件66的宽度的影响。
即,根据进入到托盘上以及从托盘后退时的摩擦载荷、支承片材束后端的保持功能和空间效率,决定杆构件66的宽度形状。该板状杆构件6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片材束宽度方向上的装订订缀位置附近的左右2个部位。
这样,通过支承装订订缀位置附近,在装订订缀位置有隆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片材束和装订订缀位置的接触,减少损伤的产生,但是也可以支承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远离装订部的位置。
图示的结构是在片材中央配置有上述的压纸单元56(摩擦旋转体60),在其两侧部以相同构造配置有左右一对。该后端支撑构件66不限于板状构件,能够采用支承片材束的后端部的适宜形状的板构件,此外,也能够沿着片材后端缘配置在二个部位以上、多个部位。
[后端支撑构件的作用]
按照图21说明后端支撑构件66的作用。该图(a)表示支撑构件66进入载纸托盘42,片材束从上方的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后端支撑构件66以第1角度δ(朝上姿势)进入托盘上方。
此时,即使载纸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向上方弯曲而折返,倾斜面66k也会将弯曲的片材向游动滚子方向引导,不打乱片材的姿势地进入到托盘上。
该图(b)是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的支撑面66f的状态,支撑构件66因片材束的自重克服施力弹簧73,以向最上方片材之上倾倒的方式摆动。此时的支撑面以角度ε成为第2角度姿势。
该图(c)表示使支撑构件66以第2角度姿势从工作位置向待命位置后退的状态,此时支撑构件66前端的倾斜面66k与游动滚子66r拉动在托盘上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以使其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
该图(d)表示支撑构件66从后端限制面48f后退到待命位置的状态,此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2角度姿势回归到第1角度姿势。
另外,上述的支撑构件66的待命位置与工作位置间的往返移动通过上述的杆动作马达LM的正反转而执行。
[不同的双向路径的路径结构]
图22表示与上述的图1的双向路径7不同的路径结构。对上述的双向路径7为从主体排纸路径5分支出地连续设置转向通路7a,并且从主体排纸路径5分支出地连续设置U形转弯通路7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对于这样的路径结构,在主体排纸路径5和双向路径7上,无法同时搬入搬出多个片材。为了解决该问题,图22的装置采用以下的双向路径7。
如该图所示,形成将片材从图像形成部4向主体排纸口6搬送的主体排纸路径5。从该路径经由路径切换部件9,连结转向通路7a。该转向通路7a从连结口8起,与上述的结构相同地设置按照直线路34、引导托盘32的顺序引导片材的结构。
并且,将被返送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片材向与主体排纸路径5不同的连结通路7c输送。将U形转弯通路7b与该连结通路7c连结,将在转向通路7a翻转了搬送方向的片材在U形转弯通路7b正反翻转,并再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
此时连结通路7c由与主体排纸路径5不同的通路形成,所以在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搬出到主体排纸口6的时刻的同时,能够将片材从转向通路7a朝向图像形成部4搬入。其它的结构因为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控制结构]
按照图23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结构。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控制CPU75,存储动作程序的ROM76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77连接于该控制CPU75。
并且,在控制CPU75中设有供纸控制部78、图像形成控制部79和排纸控制部80。并且,具备模式设定部件81和输入部件82的控制面板83连接于控制CPU75。
此外,上述控制CPU75被构成为,选定“印刷输出模式”、“点动模式”和“后处理模式”。“印刷输出模式”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不进行修饰处理地收纳于堆积托盘40。“点动模式”能够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区分地偏置收纳于堆积托盘40。
此外,“后处理模式”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对齐堆叠,订缀处理之后收纳于堆积托盘40。
在后处理装置B中设有后处理控制CPU85,存储控制程序的ROM86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87连接于该后处理控制CPU85。
并且,片材尺寸信息、排纸指示信号、后处理模式和印刷输出模式的模式设定指令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被传送到该后处理控制CPU85。
后处理控制CPU85设有排纸动作控制部88、使片材在处理托盘16对齐堆叠的堆叠动作控制部89、订缀处理控制部90和堆积控制部91。
[动作说明]
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CPU75按照被存储于ROM76的图像形成程序执行以下的图像形成动作。同样,上述的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CPU85按照被存储于ROM86的后处理程序,执行以下的后处理动作。
“图像形成动作”
控制CPU75在“单面印刷模式”被选择了时,从供纸部2放出被设定的尺寸的片材,向供纸路径3供给。与此前后,控制CPU75按照规定的图像数据在印字部4形成图像。该图像数据被存储于未图示的数据存储部,或从连结于图像形成装置A的外部装置被传送。
此外,控制CPU75在“两面印刷模式”被选择了时,执行上述的动作并在片材的正面侧形成了图像之后,在与主体排纸路径5连续设置的双向路径7正反翻转,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在片材背面侧形成了图像之后,输送到排纸路径5。
接着,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CPU85将被输送到主体排纸口6的片材搬入片材搬送路径11的搬入口12。此时控制CPU85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指示信号,使搬送路径中的搬送辊14a、14b向排纸方向旋转。
上述的控制部件(后处理控制CPU)85按照在图像形成装置A设定了的后处理模式,并按照被内置于ROM86的程序,执行以下的片材排出动作。图示的控制部件85具备“第1排纸模式(印刷输出排纸模式)”和“第2排纸模式(后处理排纸模式)”。
“第1排纸模式”将被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搬送路径11搬出并收纳于堆积托盘40。即,使从片材搬送路径11被输送的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不通过翻转辊20搬送到处理托盘16而直接下落并收纳于堆积托盘40。该第1搬送模式有选择性地执行连续排纸动作和点动排纸动作。
“点动排纸动作”是将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搬送路径11划分到堆积托盘40并在对齐的状态下进行收纳。在该模式的执行时,使上述的点动变位马达GM动作,从而使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通过凸轮构件50与挡板48一体地移动规定量。
由此,在载纸托盘42上,一系列的片材沿宽度方向被对齐堆叠。并且,控制部件85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作业结束信号下,使载纸托盘42回归移动到初始位置。
接着,在控制部件85接收后续片材的图像形成发信号和排纸指示信号时,使载纸托盘42向与之前相反方向移动规定量。
“第2排纸模式”将被输送到搬入口12的片材从片材搬送路径11堆叠于处理托盘16,进行订缀处理,并收纳于堆积托盘40。该模式下的排纸动作如之前说明了那样。
“排纸动作”
图24表示点动排纸动作的流程。选择执行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任一动作顺序。即,上述的压纸单元56在接合并按压于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状态下,利用摩擦旋转体60扒送从上方的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以使该片材沿着后端限制面48f(实施方式1)。或者,在使压纸单元56在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待命的状态下,使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并收纳,在后续片材搬入的间隔间,使压纸单元56接合于最上方片材之上并按压片材的同时检测高度水平(实施方式2)。
图24(a)表示在使前者的压纸单元56接合于载纸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的状态下,使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并收纳在该单元的摩擦旋转体60之上的压纸控制。
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被设定为点动排纸动作时,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偏置移动到预先设定的点动位置。该移动为,使点动变位马达GM旋转规定量,从而通过凸轮构件50使挡板48与载纸托盘42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
接着,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位移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该托盘高度由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并由卷扬马达MM的旋转量控制。
控制部件85在设定该托盘高度位置后,使压纸单元56从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位移到托盘内部的工作位置。该动作与上述的压纸马达KM的旋转角度调整,通过对旗标fr1、fr2、fr3进行位置检测的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进行。
另外,被设定在第1收纳高度位置H1的压纸单元56如图14(b)所示,摩擦旋转体60按压装载片材面的加压力被设定为,比被设定在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图14(c)低的加压力。
即,在图示结构中,前者是加压弹簧62不作用的状态,后者是加压弹簧62作用的状态。
接着,在排纸传感器Se2检测到片材前端时,在规定时间后使翻转辊20从待命位置Wp移动到工作位置Ap。此时通过升降马达SM使升降杆30变位到加压位置。
于是,翻转辊20的上部辊21和下部辊22以高加压力压接,大径辊21a和小径辊21b与下部辊22压接。在该状态下,使上部辊21向排纸方向旋转时,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朝向载纸托盘42被搬出。
接着,在控制部件85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点动变位马达GM向与之前相反方向旋转。于是,载纸托盘42回归到规定的初始位置。接着,在输送作业的排纸指示信号时,由上述的第1~第3传感器LSe检测压纸单元56的旗标位置,而检测托盘高度。另外,压纸单元56在作业结束信号下从检测位置回归到待命位置。
后续的片材在沿与之前的片材排纸正交方向偏置了规定量的状态下被收纳,并被全部区分。在这样的排纸动作的过程中,载纸托盘42上的片材有时被操作员不经意地取下。
图24(b)表示托盘上的片材被不经意地取下时的动作。控制部件85不论是否不经意地取下片材,都继续进行排纸动作。
并且,在规定的时刻检测托盘高度。在该检测动作中,在托盘纸面比规定的高度位置低时,控制部件驱动卷扬马达MM,使载纸托盘42移动到规定的高度位置。
在该托盘上升移动中,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点动变位指示信号时,控制部件85使托盘的上升动作停止,或使载纸托盘42与托盘上升动作并行地,位移到规定的偏置位置。
并且,控制部件85在载纸托盘42移动到规定的偏置位置后,恢复托盘的上升动作。
接着,按照图25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后处理模式选定步骤中,在第1排纸模式下连续排纸动作被选定时的动作。
“连续排纸动作”被模式选择时,按照图25进行动作。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受其排纸指示信号时,使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面高度移动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该托盘升降动作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状态移动到低加压状态。
并且,以排纸传感器Se2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使翻转辊20从分离状态移动到压接状态。该动作在片材前端到达了辊位置的时刻,使上部辊21下降到下部辊22,使两辊压接。
此时的辊压接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被输送到托盘排纸口13b的片材在上部辊21与下部辊22间被夹持,朝向下游侧的载纸托盘42被搬出。
并且,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的摩擦旋转体60向规定方向旋转。向(图2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动作,片材从托盘排纸口13b被搬送到堆积托盘40,片材后端通过了托盘排纸口13b之后下落到载纸托盘42之上。该片材前端被支承于在载纸托盘42上装载着的最上方片材之上,片材后端下落到摩擦旋转体60之上。
此时摩擦旋转体60向图2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片材后端侧沿着辊周面被扒送到装载着的片材之上,并重叠在其上。并且,该片材后端缘与后端限制面48f抵接而被调整。
通过这样的动作的连续,在预先设定的排纸次数片材被收纳在载纸托盘上时,控制部件85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并且,根据检测到的高度位置,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在这样的动作后,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得到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压纸单元56后退到待命位置,结束其处理。
“装订订缀”
接着,按照图26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后处理模式选定步骤中第2排纸模式被选定时的动作。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装订订缀作为后处理模式而被选择(St01)时,图示的装置选择执行“订缀中央2个部位”和“订缀角部1个部位”中的任一个(St02)。
“订缀中央2个部位”
上述的装订单元17(后处理部件;以下相同)以沿片材宽度方向能够移动到处理托盘16的端缘的方式被装配在装置框架上。未图示的装订变位马达连结于该单元,通过移动单一的装订单元,按照第1订缀动作、接着第2订缀动作的顺序以片材中央为基准等间隔地执行。以下将该动作仅称为订缀动作。
因此,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靠边调整之后,向装订单元17发送订缀处理指令。接受该信号,装订单元17对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实施订缀处理。
接着,控制部件85在从装订单元17接收处理结束信号时,将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搬出。在执行该动作之前,控制部件85比较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尺寸)(St03)。这是为了判别是将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或者还是设定为比第2收纳高度位置H2高的位置(图示的装置是第1收纳高度位置H1)。
即,图示的装置是以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基准,在为规定长度以上的片材束时,将托盘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执行从排纸开始到结束的排纸动作。
此外,在为规定长度以下的片材束时,在排纸初始设定为第1收纳高度位置H1,在排纸结束时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
这是为了防止在欲使长度短的片材下落并收纳于高低差高的托盘上时片材颠倒地收纳。
“规定尺寸以下时”
在处理托盘16被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规定尺寸以下时,控制部件85将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托盘高度,以第1收纳高度位置H1接着是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方式,与片材搬出对应地,呈2阶段地进行高度设定。
控制部件85接受装订单元17的处理结束信号,将载纸托盘42定位在上述的第1收纳高度位置(St04)。
接着,控制部件85在使托盘位置刚刚上升到第1收纳高度位置H1之后,使上述的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摆动运动规定角度到托盘上方的检测位置(St05;踢送动作)。
该动作从图14(a)的状态到图14(b)的状态通过从待命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是为了利用压纸单元56(图示的部件是摩擦旋转体60)对在托盘上装载着的片材的端缘进行踢送,将片材后端部从限制面向托盘侧推出,是为了防止在使托盘升降的动作中,片材端缘钩挂于后端限制面48f。
另外,对于使载纸托盘42阶段性逐渐下降的全部的片材尺寸,上述的踢送动作是不需要执行的,对于特定的尺寸、例如长方形的片材尺寸等相对极小尺寸的片材,需要该动作。
这样,控制部件85在从处理托盘16向堆积托盘40被移送的片材束的搬送方向长度为规定尺寸以下时,使堆积托盘的高度位置以第1收纳高度位置H1接着是第2收纳高度位置H2的方式,与片材的搬出时刻相对应地,使托盘高度呈2阶段地下降(St06、St07)。
接着,控制部件85在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之后,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待命位置进入到载纸托盘42的上方(St08)。接着,在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之上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势偏转为第2角度姿势(St09)。
接着,控制部件85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托盘上的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St10)。
由此,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的片材束被收纳在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
接着,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60以高加压力压接片材束(St23)。
因此,控制部件85利用第1~第3旗标fr1~fr3和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St24)。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5),与其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规定尺寸以上时”
在处理托盘16上被订缀处理了的片材束的排纸方向长度为规定尺寸以上时,控制部件85将载纸托盘42的高度设定为第2收纳高度位置H2(St11)。在该托盘高度设定后,控制部件85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待命位置进入到载纸托盘42的上方(St12)。
接着,在片材束下落到后端支撑构件66之上时,后端支撑构件66从第1角度姿势偏转为第2角度姿势(St13)。接着,控制部件85使后端支撑构件66从托盘上的工作位置后退移动到托盘外部的待命位置(St14)。由此,从托盘排纸口13b下落了的片材束被收纳在载纸托盘42的最上方片材之上。
接着,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载纸托盘42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压纸单元的摩擦旋转体60以高加压力压接片材束(St23)。
因此,控制部件85利用第1~第3旗标fr1~fr3和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St24)。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5),与其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订缀角部1个部位”
控制部件85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模式设定信号下,在被指定为第2排纸模式和订缀角部1个部位的动作时,执行以下的动作。
控制部件85在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作业结束信号时,使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靠边调整之后,使装订单元17移动到订缀位置(片材角部),执行装订动作。
从该单元接收处理结束信号时,控制部件85将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朝向下游侧的堆积托盘40搬出。
在该片材束的搬出动作之前,控制部件85使载纸托盘42移动到第2收纳高度位置H2(St15)。并且,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从待命位置移动到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检测位置)。此时的加压力被设定为高加压力,不对摩擦旋转体60赋予旋转力(St16)。
接着,控制部件85使翻转辊20向排纸方向旋转,使片材束一边从其前端在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之上滑动一边搬出(St17)。此时在托盘上装载着的片材层(收纳完毕的片材束)由压纸单元56按压着,所以装载着的片材不会因从托盘排纸口13b被搬入的片材的搬送力而位移。
特别是在载纸托盘上存在角部被订缀了的片材束时,在该片材束之上,片材束因强的摩擦接合力从处理托盘16被推出时,有时订缀针端部会被扯断。因为此时该最上方片材束由压纸单元56按压且被支承,所以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接着,控制部件85利用第1~第3旗标fr1~fr3和第1~第3传感器LSe1~LSe3检测压纸单元56的高度位置(St21)。在该高度位置检测后,控制部件85使压纸单元56移动到待命位置(St22),与其前后,使载纸托盘42下降规定量。

Claims (20)

1.一种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片材收纳装置包括:
排纸路径,具有排纸口;
处理托盘,使从上述排纸口被输送的片材对齐堆叠,并对其进行订缀处理;
堆积托盘,具有装载收纳从上述排纸口被输送的片材或从上述处理托盘被输送的片材束的载纸面;
托盘升降部件,使上述堆积托盘的载纸面沿片材装载方向上下移动;
压纸部件,按压上述堆积托盘上的最上方片材;
物位传感器,在上述压纸部件的按压力作用的状态下,检测上述堆积托盘的最上方片材的高度位置;以及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托盘升降部件、上述压纸部件和从上述排纸路径到堆积托盘的片材搬送,
上述控制部件具有:
第1排纸模式,将片材从上述排纸路径不进行后处理地搬出到上述堆积托盘;以及
第2排纸模式,将进行了订缀处理的片材束从上述处理托盘搬出到上述堆积托盘,
上述压纸部件由摩擦旋转体、压纸变位部件、加压部件和传递部件构成,
该摩擦旋转体能够在与上述载纸面上的片材相接合的工作位置和从上述载纸面上方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该压纸变位部件使该摩擦旋转体在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往返移动;
该加压部件对上述摩擦旋转体有选择性地附加2种以上不同的按压力;
该传递部件对上述摩擦旋转体赋予旋转力,
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摩擦旋转体按压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时,控制上述加压部件,使得上述第2排纸模式时的按压力比上述第1排纸模式时的按压力大,
在上述堆积托盘设有对装载于上述载纸面的片材的后端面进行位置限制的后端限制面,
上述控制部件控制上述传递部件,使得在上述第1排纸模式时,向上述摩擦旋转体传递赋予使被装载在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朝向上述后端限制面去的搬送力的旋转,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时,不向上述摩擦旋转体传递赋予搬送力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由对上述摩擦旋转体赋予片材按压方向的弹压力的施力弹簧、和调整该施力弹簧的弹压力的加压切换部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旋转体被配置在臂构件的前端部,该臂构件的基端部能够摆动地被轴支承于装置框架,
使上述摩擦旋转体在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往返移动的压纸变位部件连结于该臂构件,
该压纸变位部件由通过驱动马达的旋转而摆动运动的加压杆、和被配置在该加压杆与上述臂构件之间的上述施力弹簧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递部件向上述摩擦旋转体传递赋予使被装载在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朝向上述后端限制面去的搬送力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旋转体被构成为能够在第1角度位置、第2角度位置、第3角度位置和第4角度位置之间摆动,
该第1角度位置是从上述载纸面上方退避了的位置;
该第2角度位置是按压在上述载纸面上装载着的片材端面的位置;
该第3角度位置是从上方以第1加压力按压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的位置;
该第4角度位置是从上方以第2加压力按压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的位置,
上述第1加压力与上述第2加压力相比,片材按压力被设定得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旋转体的按压片材端面的上述第2角度位置和以第1加压力按压最上方片材的上述第3角度位置被设定为相同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旋转体被配置在臂构件的前端部,该臂构件的基端部能够摆动地被轴支承于装置框架,
上述第1角度位置、第2角度位置、第3角度位置、第4角度位置在该臂构件的旋转方向上,按照上述第1角度位置、第2角度位置、接着第3角度位置、第4角度位置的顺序被设定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在上述第1排纸模式的执行时,对上述压纸部件进行控制,使得上述摩擦旋转体以第1加压力按压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
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的执行时,对上述压纸部件进行控制,使得上述摩擦旋转体以上述第1加压力或第2加压力按压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堆积托盘包括:
点动变位部件,使上述堆积托盘的载纸面向排纸正交方向偏置规定量;
控制部件,控制上述托盘升降部件和上述点动变位部件;
压纸部件,按压被装载在上述载纸面上的最上方片材;以及
加压切换部件,对上述压纸部件的片材按压力进行增减调整,
上述控制部件被构成为执行:
在由上述物位传感器检测到上述载纸面的最上方片材是规定的高度以下时,使上述堆积托盘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的动作;以及
在接收到偏置上述载纸面的指示信号时,利用上述点动变位部件,使载纸面偏置规定量的点动变位动作,
该控制部件被构成为,在使上述堆积托盘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的动作中,在接收到偏置指示信号时,使载纸面的点动变位动作优先或在与托盘上升动作的同时执行点动变位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被构成为执行:
将单片材从上述排纸口收纳到上述堆积托盘的第1排纸模式;以及
将片材束从上述处理托盘收纳到上述堆积托盘的第2排纸模式,
上述加压切换部件在上述第1排纸模式时,设定为低的片材按压力,在上述第2排纸模式时,设定为高的片材按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件被构成,在上述第1排纸模式的执行时,能够选择是否进行利用上述点动变位部件使载纸面偏置规定量的点动变位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堆积托盘包括:
载纸面,装载片材;
后端限制面,对片材后端进行位置限制;以及
托盘升降部件,使上述载纸面沿着后端限制面进行上下移动,
上述载纸面和后端限制面能够沿从上述排纸口被输送的片材的排纸正交方向偏置移动地被支承于装置框架,
该载纸面和后端限制面利用设于装置框架的变位凸轮一体地位移。
13.一种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将片材正反翻转并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部的双向路径,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具有供纸部、图像形成部和排纸部;
后处理单元,将从上述排纸部被输送的片材暂时保持在处理托盘后,收纳于堆积托盘;以及
双向路径,将在上述图像形成部在单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正反翻转,并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部,
上述双向路径由转向通路和U形转弯通路构成,
该转向通路使从上述排纸部被输送的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
该U形转弯通路连结于上述转向通路,使片材的正反翻转,
上述转向通路由与上述排纸部相连的直线路和连结于上述直线路且具有片材的支承面的引导托盘构成,
上述直线路被配置在上述处理托盘的下方,上述引导托盘被配置在上述堆积托盘的下方,
上述堆积托盘的上述载纸面以限制上述堆积托盘上的片材端部的限制面为基准,形成为锐角度的第1倾斜角度,
上述引导托盘的上述支承面形成为锐角度的第2倾斜角度和第3倾斜角度,
上述第2倾斜角度和第3倾斜角度从上述限制面上游侧以上述第2倾斜角度、接着以上述第3倾斜角度连续地形成,
上述第2倾斜角度由比上述第1倾斜角度平缓的角度形成,上述第3倾斜角度由比上述第2倾斜角度陡峭的角度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倾斜角度和第3倾斜角度从上述限制面以上述第2倾斜角度,接着以上述第3倾斜角度连续地形成,
上述第2倾斜角度是比上述第1倾斜角度平缓的角度,上述第3倾斜角度是比上述第1倾斜角度陡峭的角度,
上述第1倾斜角度、上述第2倾斜角度、上述第3倾斜角度分别以限制面为基准,按照上述第3倾斜角度、上述第1倾斜角度、上述第2倾斜角度的顺序从小角度形成为大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处理单元由单元外壳、被装备于上述单元外壳内的上述处理托盘及上述堆积托盘、和将从上述排纸部被输送的片材移送到上述处理托盘的后处理路径构成,
上述直线路和上述引导托盘被配置在上述单元外壳内,并且上述单元外壳被支承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托盘由形成上述第2倾斜角度和与该第2倾斜角度连续的上述第3倾斜角度的弯曲面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托盘以上述第2倾斜角度和第3倾斜角度从锐角扩大到钝角的方式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并且设有将上述第2倾斜角度、第3倾斜角度向锐角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托盘的转动支点位于比上述限制面靠上述直线路侧。
19.一种后处理装置,将片材呈束状对齐堆叠并进行订缀处理,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处理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
20.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收纳装置构成,该图像形成装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该片材收纳装置收纳从该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片材,
上述片材收纳装置是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收纳装置。
CN201310385184.3A 2012-08-31 2013-08-30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3662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1420A JP6004844B2 (ja) 2012-08-31 2012-08-31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191418 2012-08-31
JP2012-191420 2012-08-31
JP2012191418A JP6210661B2 (ja) 2012-08-31 2012-08-31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233228 2012-10-22
JP2012233228A JP6121686B2 (ja) 2012-10-22 2012-10-22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2942A CN103662942A (zh) 2014-03-26
CN103662942B true CN103662942B (zh) 2017-09-05

Family

ID=50186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5184.3A Active CN103662942B (zh) 2012-08-31 2013-08-30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50378B2 (zh)
CN (1) CN1036629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4475B2 (ja) * 2012-12-03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07840A (ja) * 2013-12-03 2015-06-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2016124646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紙装置
CN104670965B (zh) * 2015-03-26 2017-03-01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纸币堆叠装置及纸币处理设备
US20170305704A1 (en) * 2015-03-30 2017-10-2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623067B2 (ja) * 2015-12-28 2019-12-1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装置
JP6493294B2 (ja) * 2016-04-27 2019-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整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16551B (zh) * 2016-05-24 2019-08-27 东远精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版印刷机的自动送料设备
CN106739553B (zh) * 2016-11-30 2019-06-07 郑州新世纪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写真机的水平式压纸操作机构
US10042305B2 (en) * 2016-12-28 2018-08-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JP7099194B2 (ja) * 2018-08-31 2022-07-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00692B2 (ja) * 2019-01-22 2023-01-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130083A (ja) * 2021-02-25 2022-09-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収納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14103426B (zh) * 2021-11-23 2022-11-01 浙江锦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边形化妆瓶的周向烫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9034B2 (ja) * 1990-09-18 1999-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紙処理装置
US6244583B1 (en) * 1997-03-11 2001-06-12 Minolta Co., Ltd. Stack transport for a sorter with pressing device
JP3432726B2 (ja) * 1997-11-17 2003-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機構
JP3740280B2 (ja) * 1998-05-20 2006-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721841B2 (ja) * 1999-03-29 2005-11-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01546B2 (ja) * 2000-06-07 2005-09-28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
JP3889554B2 (ja) 2000-06-30 2007-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積載装置・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057233B2 (ja) 2000-11-30 2008-03-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状媒体整合装置
JP3675723B2 (ja) * 2001-02-19 2005-07-27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ト排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014183B2 (en) * 2001-06-18 2006-03-21 Ricoh Company, Ltd. Sheet-shaped medium treatment apparatus
JP4185263B2 (ja) * 2001-06-18 2008-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状媒体整合装置
JP3752172B2 (ja) 2001-10-15 200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ら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9380C (zh) * 2003-05-20 2009-07-29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纸堆集器和具有该纸堆集器的成像装置
JP2006188325A (ja) * 2005-01-05 2006-07-20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5027586B2 (ja) 2007-08-01 2012-09-19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98533A (ja) * 2008-06-12 2009-12-24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578549B2 (ja) * 2008-07-28 2010-1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排紙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1975B2 (ja) * 2008-12-11 2013-09-25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方法、シート集積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26699B2 (ja) * 2009-10-21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2489B2 (ja) * 2011-06-08 2015-07-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658B2 (ja) * 2012-04-27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9989B2 (ja) * 2012-06-14 2015-04-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008568B2 (en) * 2012-08-31 2015-04-14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storing apparatus,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61993A1 (en) 2014-03-06
US9150378B2 (en) 2015-10-06
CN103662942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2942B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3662940B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3662941B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JP479693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71176B (zh) 片材收纳装置
CN102224092B (zh) 信封传输和定位装置及相关方法
JP5022016B2 (ja) 製本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73390A (ja) 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US20080179817A1 (en) Separation system
JPS6015352A (ja) 刷本のスタツカ・バンドラ
JP621066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273675A (ja) 記録装置
JP624186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9422124A (zh) 堆叠装置及处理装置
JP6058967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140951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4047025A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04844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036511A (ja) シート状物案内装置
JP5448790B2 (ja) 製本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S60687Y2 (ja) 光学文字読取装置
JPH0518850U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7514690A (ja) 文書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文書を撮像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03073005A (ja) 用紙搬送路切り替え装置、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0477296A (ja) 通帳改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