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8052B -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8052B
CN101948052B CN201010229383.1A CN201010229383A CN101948052B CN 101948052 B CN101948052 B CN 101948052B CN 201010229383 A CN201010229383 A CN 201010229383A CN 101948052 B CN101948052 B CN 1019480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sheet
adf
post
swi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93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8052A (zh
Inventor
森田亮
田草川丈晴
田中敏一
向山广
志村和人
深泽英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4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08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41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991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41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30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4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83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4764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10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48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8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8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80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6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acting each article with a front stop as it is pil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2Handling piles, sets or stacks of articles
    • B65H2301/4226Delivering, advancing piles
    • B65H2301/42262Delivering, advancing piles by acting on surface of outermost articles of the pile, e.g. in nip between pair of belt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1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rotating, pivoting or oscillating around an axis, e.g. parallel to the rolle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6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 B65H2404/265Arrangement of belt forming a deformable ring, e.g. driven in the nip of a roller p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6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 B65H2404/269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belt, or belts other arrangements
    • B65H2404/2693Arrangement of belts on movab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40Identification
    • B65H2511/414Identification of mode of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10Mass, e.g. mass flow rate; Weight; Inert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从排纸口使片材下落集聚到托盘上时、无论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图像形成面如何都能够校准到规定的集聚位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集聚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的托盘机构、和将运出到该托盘机构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的排纸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调整使该排纸旋转体从托盘上方的退避位置移动到与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的定时。

Description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运出的片材施加纸张装订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有关将送出到托盘上的片材校准到规定位置的片材校准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该种片材后处理装置作为这样的装置已广泛为人所知,即,在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设置处理托盘,在该处理托盘设置装订装置、冲孔装置、盖章装置等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而施加后处理。
以往在这样的装置中,已知有这样的装置构成,即,在排纸口的下游侧配置处理托盘,在该处理托盘的下游侧配置堆垛托盘,将由处理托盘进行过后处理的片材(束)收纳到堆垛托盘中。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结构,即,在排纸口的下游侧形成台阶差地配置处理托盘,进而在其下游侧将堆垛托盘配置在大致相同平面上,由堆垛托盘支承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的前端部,由处理托盘支承(桥式支承)片材后端部。
在这样的装置中,需要在处理托盘上配置片材校准机构,该片材校准机构用于将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按照在两个托盘之间桥式支承的状态校准到规定的限制止动器位置,在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排纸口集聚到托盘上时,需要与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图像形成面(单面/双面)等诸多条件无关地准确地校准到处理托盘上的规定的集聚位置上。
为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处理托盘的上方设置升降自如的辊,在片材前端从排纸口到达了堆垛托盘之后,使该辊从上方的退避位置下降到与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
并且,使该辊向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将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后端抵碰到限制止动器上进行校准。
以往,在从排纸口将片材运出到具有台阶差的托盘的情况下,在托盘上方升降自如地设置辊、皮带等排纸旋转体,使该排纸旋转体按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的定时从退避位置移动到与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以该旋转体的运送力使片材与限制止动器抵碰。
此时,排纸旋转体以来自片材检测传感器的信号为基准,按片材后端通过排纸口而被运出到托盘上的预计时间,下降到动作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同样的装置,公开的是这样的装置,即,在将片材定位并集聚到处理托盘的限制位置(止动器位置)时,将构成为能够上下升降的堆垛托盘升降控制到与处理托盘相同的平面上。
也就是说,在把来自排纸口的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到处理托盘时,使堆垛托盘上下运动,使得该两个托盘实质上位于同一面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86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8-945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使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与托盘上的限制止动器抵碰进行校准时,在排纸口前方的托盘上设置能够升降的排纸旋转体,使该旋转体按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的定时下降到与片材卡合的位置。
并且,通过该旋转体的旋转使片材与托盘上的限制止动器抵碰来进行校准。
然而,以往是将使该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下降到动作位置的定时设定为一定而与片材的运送状态无关。
可是,在最近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没有使用极为广泛的性状(纸厚、单位面积重量)的片材的余地,同时图像形成条件也成为双面印刷、单面印刷、单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样式。
例如在照片数据的图像形成中,采用覆层片材,在对其进行了双面印刷时的表面摩擦力与对普通纸进行了单面印刷的情况相比极端下降。
另外,在制书用封皮的图像形成中,有时采用极厚例如200~300克纸。
另一方面,在向日本纸等的图像形成中,使用极薄的纸片,与图像形成系统的多功能化一同使用的片材的性状变得广泛。
此时,若将使排纸旋转体下降到托盘上的定时设定为一定的话,则会出现如下问题。
当在图11中示出以往的因排纸定时造成的不良状况时,由排纸辊104从排纸口100运出到处理托盘101和堆垛托盘102上的片材S,其前端部St从排纸口被依次移送到处理托盘,然后是堆垛托盘。
然而,在片材前端部St到达了正反转辊(排纸旋转体)103之后,使该辊从上方的退避位置下降,在与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向与排纸方向(该图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通过该动作,使片材后端Se与设置在处理托盘101的后处理位置上的限制止动器105抵碰来进行限制。
并且,使该正反转辊103从退避位置下降到动作位置的定时,例如由设置在排纸口100的上游侧的传感器106检测片材后端Se,在该片材后端Se通过排纸口100的预计时间之后移动到动作位置。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由正反转辊103使片材后端Se与限制止动器105抵碰而停止时,频繁出现片材后端Se未到达限制位置的状况、以及片材后端Se从限制位置超出(导致片材的抬起或者前端部折叠现象)的状况。
尤其是在将片材的容许范围广泛地设定成从厚纸到薄纸时,或者在图像形成为单面单色印刷的情况下和双面彩色印刷的情况下,在片材后端的位置限制方面产生了大的偏差。
因而,将排纸辊104的圆周速度和排纸口100与处理托盘101的落差(台阶差)设定为同一条件,使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和印刷模式等图像形成条件不同来进行实验。
其结果,判明了,在单面单色印刷时与双面彩色印刷时相比着落在远方,另外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大时与小时相比着落在远方。
该实验的结果判明了,如该图(a)所示那样在“对片材的单面印刷的情况(与两面相比表面摩擦系数小)”、或者“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大的情况”下,片材从排纸口远距离(图示L1)着落到托盘上。
另一方面,如该图(b)所示那样在“对片材的双面印刷”的情况、或者“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小”的情况下,片材从排纸口近距离(图示L2)着落到托盘上。
这样的从排纸口下落到托盘上的片材的着落距离差(L1>L2)被认为起因于排纸口的片材的惯性力的差,这是因为在硬挺度强的厚纸片材时以及片材表面的摩擦系数大的单面印刷时,片材的惯性力大,相反,在硬挺度弱的薄纸片材时以及双面印刷时,片材的惯性力小。
为此,本发明人立意于,根据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材质、图像形成面等的图像形成条件,将使正反转辊下降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设定得不同,从而准确地校准到处理托盘上的规定的集聚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与片材的性状无关地设定成一定的高度位置,该位置设定成在将片材输送到后处理位置时(转回运送时)实质上与处理托盘成为一个面,或者堆垛托盘侧成为低一些的位置。
然而,若从排纸口100将极厚的片材校准到处理托盘上的话,则当将堆垛托盘侧设定得低时,在该片材为厚纸片材时,由于片材的硬挺度强,片材后端侧不会下落到托盘上,而是发生后端残留在排纸口的堵塞。
因而,若将堆垛托盘设定在高位置的话,则成为位于高位置的堆垛托盘的相反侧的片材后端侧由于片材自身的硬挺度强度而向下方移动,能够防止在排纸口处的后端残留。
可是,在所排出的片材为薄纸片材时,若将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得高的话,则由于片材的硬挺度弱,所以片材会发生弯曲,在排纸方向输送片材前端的运送力减弱。
因而,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即,当将堆垛托盘设定在高位置时,频繁引起硬挺度弱的薄纸的后端残留在排纸口的后端残留现象。
为此,本发明人立意于,在从排纸口将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到处理托盘的后处理位置时,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对支承片材前端部的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进行位置调整,从而准确地校准到处理托盘上的规定的集聚位置。
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这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即,在使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排纸口下落集聚到托盘上时,能够与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图像形成面(单面/双面)无关地准确校准到规定的集聚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装置内部内装有后处理单元的后处理装置中,紧凑且小型地构成将片材局部对齐地进行集聚的处理托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这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即,通过基于片材的厚度、重量等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来最适度地设定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的排纸方向,能够可靠地运送到处理托盘上的限制位置,能够减少其运送时的塞纸。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图像形成条件”,是指形成图像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双面/单面、单色/彩色图像等形成图像的片材面的条件。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集聚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的托盘机构、和将运出到该托盘机构上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的排纸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调整使该排纸旋转体从托盘上方的退避位置移动到与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的定时。
更详细地说明其构成,具备:排纸口(24),积载并集聚从排纸口输送来的片材的托盘机构(后述的处理托盘28),对设在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的端缘进行限制的片材端部限制机构(后述的后端限制止动器30),将运出到托盘机构上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的排纸旋转体(后述的正反转辊35),支承排纸旋转体使其能够在与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Fp)和从该片材离开的退避位置(Wp)之间升降的升降支承机构(后述的支架34),驱动升降支承机构的升降驱动机构(后述的升降马达MS),控制升降驱动机构的升降控制机构(后述的控制CPU65)。
并且,升降控制机构构成为,在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之后,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调整将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
另外,在上述托盘机构设置对所集聚的片材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机构(37)、和收纳后处理后的片材的堆垛托盘(29)。
并且,在上述排纸口设置对依次运出的片材的前后端进行检测的片材传感器(后述的排纸传感器S2),构成为通过该传感器以检测到片材后端的信号为基准,将上述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
本发明由于具备集聚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的托盘机构、和将运出到该托盘机构上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的排纸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调整使该排纸旋转体从托盘上方的退避位置移动到与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的定时,所以具有以下效果。
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在其后端通过排纸口之后,通过排纸旋转体与片材端部限制机构抵碰而得到校准。
此时,由于片材的质量(单位面积重量)、印刷面积(单面或双面),向托盘上的着落位置在排纸方向前后存在位置偏移。
此时,在排纸旋转体的片材移送量(距离)相同的时候,片材端部未到达限制位置,或是因超出造成了前端折叠。
相对于此,本发明由于根据上述位置偏移量使由排纸旋转体朝向限制止动器移送片材的定时提早或延迟,所以,总是能够校准到准确的位置。
进而,通过这样的构成,在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的图像形成面为单面时使排纸旋转体的动作开始定时提早,在双面印刷时使动作开始定时延迟,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紧凑地构成。
同样,在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的质量(单位面积重量)为规定值以上时提早,在规定值以下时延迟,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紧凑地构成。
这样,本发明即使在下落到托盘机构的片材的着落位置因图像形成条件而有所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使排纸旋转体的片材校准动作的开始定时变化,能够使片材后端可靠地到达限制止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系统的排纸单元(片材后处理装置)的说明图,(a)为其整体构成的说明图,(b)为排纸旋转体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排纸结构的说明图,(a)为主要部分说明图,(b)为对准皮带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堆垛托盘的纸面检测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侧校准机构的说明图,(a)为处理托盘的底面结构的说明图,(b)为处理托盘的装纸面的说明图。
图6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排纸旋转体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图2的排纸单元中从排纸口运出的片材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由图2的排纸单元的排纸旋转体将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构成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控制构成的动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11表示以往的排纸装置的片材的排纸状态,(a)表示厚纸片材的排纸状态,(b)表示薄纸片材的排纸状态。
图12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调整的说明图,(a)表示第一高度位置,(b)表示第二高度位置。
图13是表示图9的控制构成的动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9的控制构成的后处理动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图9的控制构成的动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16是时序图。
图17是表示图9的控制构成的动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18是图2的排纸单元的对准机构的说明图,(a)是整体构成的说明图,(b)是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19表示图2的排纸单元的对准机构,是与图18不同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片材后处理装置B构成,图像形成装置A构成为,基于指定的图像数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将片材向排纸口运出。
片材后处理装置B构成为,从该排纸口接收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将该片材校准到规定的后处理位置来实施后处理,然后,将该处理片材(束)收纳到堆垛托盘。
关于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A在壳体1内具备供纸部2、图像形成部3和图像数据存储部。
供纸部2例如由多个供纸盒11a、11b、11c构成,在各盒11a~11c中收纳预先选定的规格尺寸的片材。
另外,在供纸部2设有手动插入托盘(未图示),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插入与使用目的对应的片材。
放置在这样构成的供纸部2中的片材构成为,其尺寸、纸质(覆层纸或普通纸)、纸厚(厚纸或薄纸)等片材条件从后述的控制面板63进行信息输入。
图像形成部3构成为在从供纸部2输送来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图示的形式示出了静电式图像形成机构。
在图像形成部3,作为由感光鼓13、在该鼓表面形成潜像的打字头(激光、LED光等的发光器)14、显影器15构成的图像形成单元,设有Y(黄色)、M(品红)、C(青色)、K(黑色)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Y、3M、3C、3K。
在该各单元3Y~3K的感光鼓上所形成图像油墨(调色剂)通过转印充电器17转印到转印皮带16上。
因而,由打字头14在感光鼓13上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器15附着调色剂,通过转印充电器17将该图像转印到转印皮带16上。
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该图像转印叠加YMCK的颜色数据,在转印皮带16上形成最终图像。
然后,将该图像转印到从供纸部2输送到供纸路径P1的片材上。
附图标记18是用于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的充电器。
这样进行了图像转印的片材经过定影器19被运出到排纸路径P2。
此外,作为图像形成部3,并不限于图示的静电式图像形成机构,可采用喷墨式图像形成机构、胶印式图像形成机构等各种图像形成机构。
上述图像数据存储部并未图示,但实际上由以图像形成部3的打字头14在感光鼓13上形成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构成,在该存储部从图像读取单元5转送数据。
在该图像数据存储部,例如也从构成网络的计算机等转送数据。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在其上部搭载有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5,进而在其上部搭载有原稿供送单元6。
图像读取单元5虽未图示,但实际上在壳体7内设有放置原稿片材的压板、沿着该压板扫描原稿图像的读取滑架、和使来自原稿图像的反射光成像并进行光电转换的光电转换机构。
另外,原稿供送单元6具备供给机构(未图示),该供给机构将放置在供纸托盘9上的原稿片材一张张地分离,自动地供送到上述图像读取装置5的压板上。
[片材后处理装置]
片材后处理装置B如下述那样内装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
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将在片材上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运出到排纸路径P2。
该排纸路径P2在壳体1的上部配置排纸区域21,构成为向该排纸区域运出由图像形成部3形成了图像的片材。
图示的排纸区域21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部和位于其上方的图像读取单元5之间(参照图1)。
并且,在该排纸区域21组装排纸单元,片材后处理装置B构成为作为该单元的一个组装到壳体1内。
另外,在上述排纸路径P2,以将片材运出到该排纸区域21的方式设置运送辊22,向与该排纸单元连结的连结口23输出片材。
接着,根据图2对片材后处理装置(下面称为“排纸单元”)B进行说明。
排纸单元B具备与上述排纸路径P2的连结口23相连的排纸路径(排纸单元的排纸路径,以下相同)P3、和设于该路径出口端的排纸口24。
在该排纸口24通过一对辊(25a、25b)设置排纸辊25,在图示辊25b上连结驱动马达(未图示)。
另外,在该排纸单元的排纸路径P3上经由路径切换挡板26分支构成弹射路径P4,在该弹射路径P4的下游侧配置有溢出堆垛器(未图示)。
向该溢出堆垛器运出溢出片材、插入工作片材等。
在上述排纸路径P3,分别在图示位置配置运入传感器S1和排纸传感器S2,运入传感器S1对片材前端进行检测,控制后续的路径切换挡板26、排纸辊25等。
另外,排纸传感器S2配置在排纸口24或者其上游侧的排纸路径P3,检测片材的前端以及后端来控制后续的排纸旋转体35、对准皮带40等。
另一方面,在上述排纸口24的下游侧,形成台阶差Hd(参照图3(a))地配置处理托盘28,在其下游侧配置堆垛托盘29。
该处理托盘28和堆垛托盘29配置成由堆垛托盘29桥式支承来自排纸口24的片材的前端部、由处理托盘28桥式支承后端部的尺寸形状。
也就是说,处理托盘28按照比最小尺寸片材的排纸方向长度短的尺寸形状构成,对由堆垛托盘29支承了前端部的片材的后端部进行支承。
下面,依次说明处理托盘28、堆垛托盘29。
[处理托盘的构成]
如图3(a)所详细示出的那样,处理托盘28由具有装纸面28a的托盘部件构成,在该装纸面28a的端部配置后端限制止动器(片材端部限制机构,以下相同)30。
该装纸面28a既可以是以水平姿势支承片材的形状,也可以是以使片材后端侧(排纸方向后端侧,以下相同)变低的方式以倾斜姿势支承片材的形状。
后端限制止动器30配置在从排纸口24隔开距离Ld的位置上,由具有抵碰限制片材后端缘的片材端部限制面30a和限制片材前端因卷曲造成的超越的片材上抬限制面30b的、止动器部件构成。
附图标记30c是推压限制片材前端的前端推压片,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板材料构成,以推压校正卷曲的片材前端的方式将基端部固定在止动器部件上(参照图3(b))。
在处理托盘28,配置把来自排纸口24的片材朝向后端限制止动器30移送的片材移送机构31、和使片材的侧缘靠边校准的侧校准机构32。
该片材移送机构31构成为能够相对装纸面28a进行上下升降。
其结构如图2(b)所示,片材移送机构31由上下摆动的支架(升降支承机构,以下相同)34、由其支承的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以下相同)35、和升降马达MS构成。
支架34由摆动旋转轴33将基端部轴支承于装置构架(未图示),在前端部通过轴承支承正反转辊35。
并且,该正反转辊35与正反转马达MR(图6图示)连结,将片材向图2左右方向(排纸方向和排纸相反方向)移送。
由此,当使正反转辊35向图2(b)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将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30侧,当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向堆垛托盘29侧移送。
[排纸旋转体的升降机构]
根据图2(b)以及图6对上述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的升降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2(b)所示,摆动旋转轴33通过轴承支承在装置构架(未图示)上,通过齿轮将正反转马达MR的旋转传递给该摆动旋转轴33(参照图6)。
与此同时,在摆动旋转轴33上,游息支承有一体成型在支架34的基端部的从动侧套环34j。
因此,支架34与摆动旋转轴33的正反转无关,以该摆动旋转轴33为中心进行摆动。
另一方面,在摆动旋转轴33上,与上述从动侧套环34j邻接地游息支承有驱动侧套环34d,在该驱动侧套环34d上通过小齿轮34p以齿轮方式连结升降马达MS的驱动轴MSd。
因此,驱动侧套环34d与摆动旋转轴33的旋转无关,通过升降马达MS的驱动轴MSd进行正反转。
并且,在该驱动侧套环34d和从动侧套环34j上卷绕有离合弹簧CS。
该离合弹簧CS构成为通过驱动侧套环34d的图6箭头a方向的旋转而紧缩,通过其反方向的旋转而松缓。
由此,当通过升降马达MS使驱动侧套环34d向箭头a方向旋转时,离合弹簧CS紧缩,使从动侧套环34j朝同一方向旋转。
此时,与从动侧套环34j一体的支架34从动作位置Fp上升移动到退避位置Wp。
并且,当支架34上升到预先设定的退避位置Wp时,与上限止动器34u(在图2图示)抵碰,然而在离合弹簧CS与从动侧套环34j之间滑动,设定摩擦力使得驱动侧套环34d的旋转不传递给从动侧套环34j。
该摩擦力的设定构成为,在离合弹簧CS缩紧的状态下,通过该弹簧与从动侧套环34j之间的摩擦力将支架34保持在退避位置Wp,支架34不会因其自重而下降。
图2(b)所示的附图标记34S是检测支架34是否位于退避位置Wp的位置传感器,与上限止动器34u构成为一体,都安装在装置构架上。
接着,当通过升降马达MS使驱动侧套环34d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离合弹簧CS保持成缩紧的状态,因而,支架34从动于其旋转而从退避位置Wp下降。
此时的速度由升降马达MS的驱动轴MSd的旋转速度控制。
并且,当支承在支架34的前端部上的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与处理托盘28上的最上部片材抵接时,通过驱动侧套环34d的旋转(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松缓侧)使离合弹簧CS松弛,在该弹簧与驱动侧套环34d之间滑动,通过旋转使支架34静止在排纸旋转体35的动作位置Fp。
在排纸旋转体35这样从退避位置Wp移动到动作位置Fp的期间,后述的控制CPU65起动正反转马达MR,使排纸旋转体35向图2(b)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将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30侧。
因此,通过升降马达MS的正反转,支架34以摆动旋转轴33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摆动。
也就是说,当使小齿轮34p向该图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正反转辊35位于该图虚线状态的从装纸面28a离开的退避位置Wp,当使小齿轮34p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正反转辊35位于该图实线状态的与装纸面28a相接的动作位置Fp。
并且,在正反转辊35上,从与摆动旋转轴33连结的正反转马达MR(在图6图示)传递有正反转方向的旋转力。
另外,在处理托盘28的装纸面28a上,在与正反转辊35相向的位置设置从动辊36。
该正反转辊35通过正反转马达MR,在从排纸口24将片材朝向后端限制止动件30移送时向图2(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从后端限制止动件30将进行过后处理的片材(束)移送到下游侧的堆垛托盘29时向该图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动辊26从动于该片材的移动。
“对准机构”
在上述片材移送机构31与后端限制止动件30之间,配置有对准机构40。
图示的对准机构40与片材移送机构31协同动作,将从排纸口24运出的片材的后端朝向后端限制止动器30移送。
为此,对准机构40如图3(b)所示,由环状的皮带40v(对准皮带)、和根据处理托盘28的片材积载量上下移动该皮带40v的摆动杆43构成。
摆动杆43的一端(图3的上方端)可摆动地轴支承在上述的排纸辊(驱动侧辊)25b的旋转轴42上,在排纸辊25b上卷装皮带40v的一端。
并且,该皮带前端构成为,以与处理托盘28上的片材卡合的方式垂下。
因此,通过排纸辊25b的驱动旋转,皮带40v也在图3(b)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摆动杆43以旋转轴42为中心通过自重进行摆动。
在上述摆动杆43上,与皮带40v一起固定有前端引导件41。
该前端引导件41由将通过皮带40v输送的片材后端朝向后端限制止动器30引导的薄膜部件(聚酯薄膜)构成。
并且,旋转轴42的旋转中心42o、皮带40v的片材卡合部40p、前端引导件41的片材卡合部41p,在片材的移送方向上按照旋转中心42o、卡合部40p、卡合部41p的顺序隔开距离地配置(参照图3(b))。
片材后处理装置如上述那样构成对准机构40。
详细说明其构成,作为对准机构40,设置与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的最上部片材卡合的摩擦旋转体40v。
该摩擦旋转体40v并不限于图示那样的皮带,可以采用海绵辊、橡胶辊、橡胶环、或者桨部件等各种结构。
该摩擦旋转体40v配置在排纸口24与处理托盘28之间,通过其旋转来引导图7(a)中由“a”表示的片材端部,使其按该图的“b”、“c”的顺序沿着排纸托盘28的装纸面28a。
在该片材后端引导功能的同时,摩擦旋转体40v将与装纸面28a之间的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30侧。
该运送力赋予功能与上述的片材移送机构31协同动作,赋予运送力以使片材不会发生扭斜地顺畅到达后端限制止动件30。
为此,摩擦旋转体40v例如通过自重推压运入片材,通过其旋转赋予运送力。
与此同时赋予运送力的片材卡合点40p需要根据处理托盘28上的片材积载量进行上升。
为此,图示的摩擦旋转体40支承于摆动杆43(并不限于杆,只要是摆动部件即可)。
该摆动杆43可摆动地轴支承在装置构架、其他部件上。
图示的形式轴支承于排纸辊25b的旋转轴42,构成为能够以该轴为中心进行摆动。
因而,片材后处理装置在该摩擦旋转体40v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之间设置将片材前端向止动器机构引导的前端引导部件41。
该前端引导部件既可以如图示那样由聚酯薄膜等的薄膜状弹性片构成,也可以由合成树脂、金属等的压纸板构成。
并且,该前端引导部件41构成为能够以支轴为中心进行摆动。
这是为了根据装纸面28a的片材积载量使之上升。
因而,在可摆动地支承该前端引导部件41的摆动部件、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摆动杆43上,与摩擦旋转体40v一起固定支承前端引导部件41的基端部。
因此,在以旋转轴42为中心摆动自如的摆动杆43上,支承有摩擦旋转体40v和前端引导部件41。
并且,从片材的移送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按顺序配置有旋转轴42的旋转中心42o、摩擦旋转体40v的片材卡合点40p和前端引导部件41的片材卡合点41p。
也就是说,如图7(a)所示那样将旋转中心42o与卡合点40p之间设为距离(Lz1),将卡合点40p与卡合点41p之间设为距离(Lz2),分别隔开距离进行配置。
因此,在从上述的片材移送机构31对片材赋予过度的运送力时,片材后端如图3(b)所示那样与后端止动器30抵碰,然后作用弯曲成圈状的力。
当与作用于该片材的弯曲变形力无关地、由片材移送机构31和对准皮带40v将片材继续运送到止动器侧时,片材后端局部变形,产生了褶皱、前端折叠。
可是,当如上述那样在前端引导部件41从片材后端作用上推力时,在摆动杆43上作用以旋转轴42为中心的旋转力矩,通过该力矩使摆动杆43向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该旋转,在对准皮带40v与片材上面之间产生间隙。
通过这样形成的间隙,片材不会弯曲成圈状地向该图中的箭头g方向伸展。
由此,能够防止片材后端部的褶皱、前端折叠于未然。
[对准机构的不同实施方式]
接着,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表示的是如下情况,即,将摩擦旋转体40v支承在第一摆动杆43A上,将前端引导部件41支承在第二摆动杆43B上。
关于与图18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摩擦旋转体40v如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由皮带、辊等构成,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摆动杆43A上。
并且,在该摩擦旋转体40v上,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传递来将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30侧的方向的旋转。
该驱动马达可以从排纸辊25b的旋转轴进行传动,或者也可以具备独立的驱动马达。
上述第一摆动杆43A能够以旋转轴42A为中心摆动地轴支承在装置构架上。
因此,摩擦旋转体40v以旋转轴42A为中心与处理托盘28上的最上部片材(运入片材)卡合的片材卡合点40p,根据积载量上下移动。
另一方面,前端引导部件41由金属、树脂等板状的片材推压片构成,在第二摆动杆43B固定基端部,其前端部配置在上述摩擦旋转体40v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之间。
该第二摆动杆43B能够以旋转轴42B为中心摆动地轴支承在装置构架上,前端引导部件41的片材卡合点41p根据片材的积载量而上下移动。
因而,上述第二摆动杆43B和第一摆动杆43A相互连结在一起,使得将第二摆动杆43B的摆动传递成第一摆动杆43A的摆动运动。
该连结可以例如通过连结销对两者进行连结,但图示的方式是在第一摆动杆43A形成弯折片43L,连结成该弯折片43L与第二摆动杆43B的连结部43N相互卡合。
因此,当第二摆动杆43B以旋转轴42B为中心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时,其连结部43N上推第一摆动杆43A的弯折片43L。
由此,第一摆动杆43A也以旋转轴42A为中心向相同方向摆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片材的移动方向上,从片材的移送方向上游侧起按顺序隔开距离地配置有第一摆动杆43A的旋转中心42Ao、摩擦旋转体40v的片材卡合点40p和前端引导部件41的片材卡合点41p。
并且,第二摆动杆43B的旋转轴中心42Bo,在片材运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在相对于前端引导部件41的片材卡合点41p隔开距离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通过作用于片材卡合点41p的片材的上推力在第二摆动杆43B产生旋转中心42Bo的旋转力矩的关系。
这样构成的对准机构40,在从上述的片材移送机构31以后述的理由对片材作用过度的运送力时,片材后端如图19(b)所示那样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抵碰之后,作用弯曲成圈状的力。
当由于该片材的变形对前端引导部件41作用上推力“f”时,在第二摆动杆43B作用以旋转轴42B为中心的旋转力矩。
通过该力矩,第二摆动杆43B向该图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θb。
该第二摆动杆43B的旋转从上述连结部43N传递到第一摆动杆43A,第一摆动杆43A以旋转轴42A为中心向该图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θa。
通过该旋转,在摩擦旋转体40v和片材上面之间产生间隙Ga。
通过这样形成的间隙Ga,片材不会弯曲成圈状地向该图中的箭头g方向伸展。
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防止片材后端部的褶皱、前端折叠于未然。
接下来,就由上述片材移送机构31引起的片材的过度运送的原因进行说明。
上述的片材移送机构31配置在处理托盘28上,构成为在退避位置Wp和动作位置Fp之间进行上下升降。
并且,在排纸路径P3中,在排纸口24的上游侧配置排纸传感器S2。
因而,在从排纸路径P3的排纸辊25将片材运出到处理托盘28上时,如基于图3所说明的那样,在将片材从排纸口24运出到处理托盘28上时,片材移送机构31位于退避位置Wp。
为此,在片材后端通过了排纸口24之后,片材由其惯性落到处理托盘28上。
为此,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大的厚纸片材、或者单面印刷的片材与单位面积重量(质量)小的薄纸片材、表面摩擦系数小的双面印刷的片材相比较,前者从排纸口24着落到远方位置,而后者着落到近前位置。
这样,片材后端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的距离于是就有所不同。
因而,为了防止片材后端未到达的情况,需要设定成超出由片材移送机构31和对准机构40形成的片材的移送量。
这样,当过度运送片材时,就必须设定成在片材和摩擦旋转体40v之间产生滑动的运送条件。该运送条件会招致引起片材的扭斜的问题。
因而,在通过上述的摩擦旋转体40v使片材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抵碰而进行运送时,会产生片材端部弯曲成圈状的问题。
“侧校准机构”
在上述处理托盘28上,配置有对将后端定位在上述后端限制止动器30的片材的侧缘进行位置限制的侧校准机构32。
该侧校准机构32构成为,将片材侧缘靠边校准到以从排纸口24运入到处理托盘28的片材的中心(中央)为基准进行对位的中心基准和以片材的左右一侧缘为基准进行对位的侧基准中的任意基准位置。
如图5所示那样,侧校准机构32包括:与运入到处理托盘28的片材的左侧缘卡合的左校准板32L、与片材的右侧缘卡合的右校准板32R、在排纸正交方向上移动这些校准板的位置的校准马达Mz1、Mz2。左右的校准板32L、32R分别嵌合支承在形成于处理托盘的装纸面28a的狭缝槽28z中,能够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位置。
沿着该狭缝槽28z在托盘底部配置一对滑轮32p,在该滑轮32p上架设皮带32v。
在该皮带32v上固定左右的校准板32L、32R,与此同时在滑轮32p的一方连结校准马达Mz1、Mz2。
当使校准马达Mz1、Mz2每次按相同量向相反方向旋转时,左右的校准板32L、32R相对片材中心接近以及离开。
并且,在左右的校准板32L、32R上,在预先设定的原位置配置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在装置起动时,校准板32L、32R定位在原位置Hp。
因而,后述的控制机构(控制CPU)65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片材的尺寸信息,基于该信息,控制机构使左右的校准板32L、32R移动到规定的退避位置(图5(b)Wp)待机。
该退避位置Wp设定在从运入到处理托盘28的片材的宽度尺寸离开规定量的位置(形成校准动作宽度的位置)。
因而,控制机构(控制CPU)65在从排纸口24运入的片材的后端到达后端限制止动器30的预计时间之后(从排纸传感器S2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左右的校准马达Mz1、Mz2向相反方向每次同步旋转规定量,将左右的校准板32L、32R移动到校准位置(图5(b)的Ap)。
由此,被运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被靠边校准。
也就是说,后述的控制机构65构成为,控制校准马达Mz1、Mz2,使得左右的校准板32L、32R在原位置Hp、待机位置Wp、校准位置Ap之间移动位置。
因而,片材后处理装置如下那样控制上述构成的侧校准机构32。
控制上述侧校准机构32的控制机构(其详细情况在后叙述)65(参照图9)构成为,在从排纸口24向处理托盘28排放了规定张数的片材之后,使侧校准部件(左右的校准板32L、32R)从待机位置Wp移动位置到校准位置Ap,执行校准动作。
并且,根据片材的性状设定此时的片材的规定张数(以下称为“校准张数”)。
在此就片材的校准张数进行说明,可了解到纸的硬挺度根据片材性状而有所不同。
“纸的硬挺度”如此定义,即,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大时,一般来讲纸厚较厚,同时硬挺度较强,相反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小时,纸厚较薄,同时硬挺度较弱。因而,当片材的硬挺度弱时,如图5(b)所示,对于片材,在左右侧缘上,从右校准板32R作用校准力FR,从左校准板32L作用校准力FL。
由于在该片材上在中央部对准机构40作为负荷进行动作,所以出现了片材两侧部向上方抬起地卷曲的倾向。
另一方面,当片材的硬挺度强时,同样从左右作用校准力FL、FR,在中央部作用有对准机构40的负荷。
这样,由于片材的硬挺度强,当校准力没有比校准负荷充分强时,校准板在其位置停止,通过之后的动作返回到待机位置Wp。
这样,当作用于片材的负荷超过校准力时,成为超负荷,产生没有以正常姿势进行校准的现象。
因而,产生了将左右校准板32R、32L和驱动它们的校准马达Mz1、Mz2构成为作用在机械上比校准机构40的负荷充分大的校准力的必然性。在这样的校准机构中,对于硬挺度弱的片材(例如45克纸以下)、或者已经卷曲的片材,频繁出现片材两侧部的抬起卷曲。
为此,作为片材后处理装置,对于预先设定的单位面积重量(基准值)以下的片材,在规定张数“b”(例如两张;b>2)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之后,通过校准机构32同时对多张进行靠边校准。
并且,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超过基准值时,在规定张数“a”(例如一张;a<b)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的阶段,通过校准机构32进行靠边校准。
上述的“硬挺度强的片材”和“硬挺度弱的片材”的关系,对于片材的宽度尺寸同样的关系也成立。
也就是说,片材宽度尺寸小的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硬挺度强,而宽度尺寸大的片材的硬挺度弱。
因而,对于预先设定的片材的宽度尺寸(基准值)以上的片材,在规定张数“b”(例如两张;b>2)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之后,通过侧校准机构32同时对多张进行靠边校准。
并且,在片材宽度尺寸不足基准值时,在规定张数“a”(例如一张;a<b)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的阶段,通过侧校准机构32进行靠边校准。
优选的是,此时的片材宽度尺寸的基准值例如像JIS规格A4宽度尺寸那样按规格值进行设定。
另外,上述的“硬挺度强的片材”和“硬挺度弱的片材”的关系,对于片材的排出方向的尺寸同样的关系也成立。
也就是说,由于片材排出方向的尺寸小的片材的大部分支承在处理托盘上,所以,在校准板32L、32R进行靠边校准时,在片材的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之间不会产生扭歪现象。
即,可以说排出方向的片材的硬挺度强。
对于在片材排出方向上大尺寸的片材,由于相对于在处理托盘上受到引导件、皮带等运送机构的抵抗的上游部分,在堆垛托盘上没有受到引导件、皮带等运送机构的抵抗的下游部分的比例变大,所以,尽管是一张片材,也出现了在由校准板32L、32R进行靠边校准时难以移动的上游侧和容易移动的下游侧之间产生扭歪现象、变得容易扭斜的问题。
即,可以说排出方向的片材的硬挺度弱。
因此,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长度为基准值以上的在片材排出方向上硬挺度弱的片材,同时校准两张以上、多张,而对于片材排出方向的长度不足基准值的在片材排出方向上硬挺度强的片材,一张一张地(或者a<b)进行靠边校准。
优选的是,此时的片材尺寸的基准值例如像JIS规格A4纵向尺寸那样按规格值进行设定。
另外,在图7(a)、(b)中表示将硬挺度弱的片材按两张重叠的状态进行校准的情况,在图8(a)、(b)中表示将硬挺度强的片材一张张地进行校准的情况。
(a)表示进行靠边校准之前的状态,(b)表示进行校准之后的状态。
“后处理机构”
就配置在上述处理托盘28的后处理机构37进行说明。
该后处理机构37如图3(a)所示,内装在排纸单元B的壳体8内,以便对被后端限制止动器30抵碰限制的片材(束)实施后处理。
图示的后处理机构37由装订机构构成。
装订机构(装置)由于为人所熟知,所以省略其说明,将收纳在盒内的连结成带状的装订针(坯料)弯折成コ字形,通过驱动部件刺入到片材束中。
由通过与驱动部件相向配置的砧座部件弯折该针尖的单元构成。
在该单元构架10上安装驱动凸轮和装订马达,通过来自后述的后处理控制部(控制CPU)65的指示信号使驱动部件下降,执行装订动作。
上述单元构架10可滑动地嵌合支承于导轨38a、38b,构成为能够在处理托盘28上的片材(束)的宽度方向移动位置。
另外,在单元构架10上固定配置螺杆39,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使装订机构(后处理机构)37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位置。
[堆垛托盘的构成]
就堆垛托盘29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在图2(a)中示出其整体构成那样,该堆垛托盘配置在处理托盘28的下游侧,由根据片材的积载量进行升降的托盘部件构成。
如在图2中表示整体构成那样,具有载置片材的载置面29a的堆垛托盘(托盘部件,以下相同)29可升降地支承在固定于装置构架的托盘构架44上。
就上述托盘部件29的升降机构进行说明,设置由支轴45相互连结的一对连杆46a、46b,各杆的基端部可摆动地轴支承在托盘构架44上。
并且,堆垛托盘29通过槽-销连结而支承在连杆46a、46b的前端部。
在堆垛托盘侧设置嵌合狭槽29b、29c,在该狭槽中通过销46c、46d连结连杆46a、46b的前端部。
并且,在一个连杆46a的支承轴上,经由蜗轮蜗杆装置连结有提升马达ML。
因此,通过提升马达ML的正反转,连杆46a向图2的左右方向摆动,从动于它的连杆46b按相同量向相反方向摆动,堆垛托盘29以平行姿势上下运动。
在上述堆垛托盘29上,设置检测纸面位置的纸面检测机构47。
[纸面检测机构的结构]
在图4中示出了纸面检测机构47的结构,配置在堆垛托盘(托盘部件)29的片材运入口(该图的右端),检测堆积在载置面29a上的片材的最上面的位置。
为此,包括:与最上部片材抵接的纸面检测杆47a,在片材运入时使该纸面检测杆47a从载置面29a退避、在片材运入之后与片材面接触的动作螺线管48,检测纸面检测杆47a的标记47c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传感器49a、49b。
纸面检测杆47a通过支轴47b可摆动地支承在装置构架上,通过弹簧50一直向退避位置侧被施力。
上述纸面检测杆47a构成为,在将片材运入到堆垛托盘上时从片材纸面退避到托盘外方,在运入片材之后与最上部片材的纸面抵接。
在上述纸面检测杆47a上,设置一直向退避位置侧施力的弹簧50,上述动作螺线管48构成为,抵抗该弹簧地使纸面检测杆47a从退避位置移位到与托盘上的纸面抵接的动作位置,此时检测托盘上的最上部片材的纸面位置。
在该纸面检测杆47a上一体地设置标记47c,通过第一传感器49a和第二传感器49b对该标记47c的旋转位移进行接通-断开检测。
并且,纸面检测杆47a构成为,通过动作螺线管48抵抗上述弹簧50地从退避位置移位到检测位置(图4的实线状态),此时检测堆垛托盘上的最上部纸面的位置,在杆基端部一体地安装标记47c。
标记47c如图示那样由扇形形状的检测板构成,检测该标记47c的位置的第一传感器49a、第二传感器49b隔开间隔d地配置。
并且,第一、第二传感器49a、49b与标记47c,在图4所示的第一传感器49a为“断开”、第二传感器49b为“接通”时,将该位置设定为原位置。
因此,在第一、第二传感器49a、49b双方都为“接通”时,由于检测纸面过高,所以使堆垛托盘29下降规定量。
另外,在第一、第二传感器49a、49b双方都为“断开”时,由于检测纸面过低,所以使托盘上升规定量。
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将积载在堆垛托盘(托盘部件)29上的最上部片材的纸面高度定位在预先设定的原位置。
另外,附图标记51是检测堆垛托盘29的下限位置的下限传感器。
通过上述纸面检测机构47的检测信号,使上述堆垛托盘29的载置面29a上下移动。该托盘的上下升降控制上述的提升马达ML。
在由例如DC马达构成提升马达ML的情况下,按对马达的电源供给时间控制旋转量,或者在马达旋转轴上设置编码器而按编码器脉冲来控制旋转量。
另外,在由脉冲马达构成提升马达ML的情况下,按电源脉冲控制旋转量。
[堆垛托盘的高度控制]
因而,在本装置中,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和第二高度位置(Th2)的至少两个高度位置上。
下面就将该托盘高度位置(Th)设定为两个等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将该高度设定为三个等级或者其以上的情况也相同。
因而,第一高度位置(Th1)设定成这样的高度位置,即,对于使用的片材的硬挺度最弱的片材(条件后述,以下称为极薄片材),如图12(a)所示那样通过排纸口24之后,片材后端不残留在排纸引导件或对准皮带40v上,在排纸口24与载置面29a之间形成落差Hd1。
该高度位置通过实验求得。
同样,第二高度位置(Th2)设定成这样的高度位置,即,对于使用的片材的硬挺度最强的片材(以下称为极厚片材),如图12(b)所示那样片材的前端到达载置面29a,后端通过排纸口24时,该片材后端弯曲成弓形,通过片材自身的硬挺度落到处理托盘28的装纸面28a。
该高度位置通过实验求得使环境条件不同而不会残留后端地可靠将片材收纳到处理托盘上的高度条件。
接着,就片材的硬挺度进行说明,根据片材的纸性状会有所不同,但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大时,片材厚,其硬挺度也强。
例如在纸质相同的情况下,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片材厚度和片材的硬挺度强度大致呈比例关系。
因而,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大时,若将载置面29a的高度水平设定得较低的话,则片材的前端由于摩擦而卡止在载置面29a上的最上部片材之上,后端以向排纸口24的排纸引导件或对准皮带40v的上方抬起的状态弯曲成弓状。
当出现该现象时,该片材即便通过对准皮带40c,或是通过正反转辊35也无法按正确的姿势载置到处理托盘上。
因此,导致片材阻塞。
同样,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小时,片材薄,其硬挺度也弱。
因而,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小时,若将载置面29a的高度水平设定得较高的话,则片材的前端沿着载置面29a抬起地被运出。
为此,从排纸辊25对片材赋予的运送力减小。
并且,当片材后端通过排纸口24时,片材通过其惯性力被送往堆垛托盘侧,但由于该惯性力减小,所以,片材后端停滞在排纸口24的排纸引导件或者对准皮带40v之上。
因而,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设定在即使是片材的硬挺度最弱的片材(单位面积重量小的片材)也不会滞留的第一高度位置(Th1)和即使是片材的硬挺度最强的片材(单位面积重量大的片材)也不会滞留的第二高度位置(Th2)。
如以上说明可知,在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有选择地设定在第一、第二多个高度位置上的情况下,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重量)选定高度位置以及根据片材的厚度选定高度位置,当根据片材的硬挺度的强度进行比较时,实质上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选定第一、第二高度位置Th1、Th2也好,根据片材的厚度信息选定第一、第二高度位置Th1、Th2也好,都能获得大致相同的结果。
因而,“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在由操作者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供纸盒11a、11b、11c准备片材时,从后述的控制面板64输入信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60存储该输入信息。
并且,构成为,根据在形成图像时所选择的盒将“单位面积重量信息”转送给后处理装置的控制部。
另外,“片材的厚度信息”,由操作者从控制面板64输入信息,或者在排纸路径P3配置超声波传感器来检测通过该路径的片材的厚度。
其构成由于已知各种方法,所以省略说明。
[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调整]
如上述那样,为了将堆垛托盘29的位置调节到第一、第二高度位置Th1、Th2,将上述的纸面检测机构47的原位置例如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
并且,第二高度位置Th2,在控制提升马达ML定位在作为第一高度位置的原位置之后,使该提升马达ML旋转规定量而使堆垛托盘29上升规定量。
此时,上述纸面检测机构47的第一传感器49a和第二传感器49b都成为“接通”,在上述控制中使托盘下降,但停止该托盘下降的控制继续(不运转状态)。
其详细控制在后叙述。
[控制构成的说明]
根据图9的方框图说明上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构成。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下面称为“主体控制部”)60和片材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下面称为“后处理控制部”)65。
主体控制部60具备打字控制部61、供纸控制部62和输入部60,在该输入部上设置控制面板64。
并且,从该输入部(控制面板)63进行“图像形成模式”和“后处理模式”的设定。
图像形成模式设定彩色/单色印刷、双面/单面印刷等模式设定、以及片材尺寸、片材纸质、打印册数、放大/缩小印刷等图像形成条件。
另外,“后处理模式”设定成例如“打印模式”、“装订精加工模式”、“制书装订精加工模式”等。
另外,主体控制部60对后处理控制部65转送后处理的精加工模式和片材张数、册数信息和装订模式(在一处订固或在两处以上的多处装订)信息、以及形成图形的片材的纸厚信息等的数据。
与此同时,主体控制部60每当图像形成结束时都将工作结束信号转送给后处理控制部65。
关于上述的后处理模式进行说明,上述“打印模式”,把来自排纸口24的片材不实施后处理地收纳到堆垛托盘29。
此时,没有将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到处理托盘28,而是从排纸口24直接运出到堆垛托盘29。
上述“装订精加工模式”,把来自排纸口24的片材集聚到处理托盘28上并局部对齐,通过后处理机构37对该片材束进行装订精加工,然后收纳到堆垛托盘29中。
此时,形成图像的片材原则上由操作者指定成相同纸厚且相同尺寸的片材。
上述“制书装订精加工模式”,将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局部对齐地聚集到处理托盘28中,最后将封面片材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图像而重叠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上,在装订之后收纳到堆垛托盘29中。
此时,封面片材根据供纸盒所准备的厚纸片材作为“片材厚度信息”或者“片材单位面积重量信息”由操作者指定(选定或输入)。
[后处理控制部]
后处理控制部65由根据所指定的后处理模式使片材后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65(控制机构,以下相同)构成。
在该控制部具备存储了动作程序的ROM67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66。
[排纸旋转体的升降控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使上述的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从退避位置Wp下降移动到动作位置Fp时,将其下降动作的开始定时构成为能够根据“图像形成条件”进行长短调整。
为此,控制机构(控制CPU,以下相同)65基于ROM67所存储的动作程序和RAM66所存储的控制数据,如下那样控制上述的升降马达MS和正反转马达MR。
上述动作程序,在装置起动时的初期化(初始化)时,通过来自位置传感器34S的信号来判别支架34是否位于退避位置Wp。
并且,构成为,在该传感器信号为断开时,执行朝上升方向起动升降马达MS、将支架34定位到退避位置Wp的动作。
并且,该动作程序构成为,通过由运入传感器S1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旋转驱动排纸辊25,与此同时旋转驱动对准机构40的摩擦旋转体40v。
与此同时,通过由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信号,起动计时器T,通过该计时器T的到时信号,朝下降方向起动升降马达MS,使支架34摆动,使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从退避位置Wp下降到动作位置Fp。
在该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到达动作位置Fp之前,正反转马达MR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上述RAM66所存储的控制数据中,具备计时器表Tt,在该计时器表Tt中设定有计时器T的计时器时间。
设定在该计时器表Tt中的计时器时间存储有“单面印刷时的计时器时间Tt1”、“双面印刷时的计时器时间Tt2”、“单色印刷时的计时器时间Tt3”、“彩色印刷时的计时器时间Tt4”以及“厚纸片材时的计时器时间Tt5”、“薄纸片材时的计时器时间Tt6”。
与此同时,在控制数据中,存储有片材的厚纸、薄纸时的单位面积重量(质量)的数据。
该计时器时间设定成Tt1<Tt2,且Tt3<Tt4,且Tt5<Tt6。
这是因为,如在图7中后述那样,在片材后端Se通过排纸传感器S2之后从排纸口24着落到处理托盘28上的着落点,在单面印刷时、单色印刷时、厚纸片材时如图7所示那样成为远距离位置Ly。
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时、彩色印刷时、薄纸片材时成为近距离位置Lx。
因而,各计时器时间Tt1~Tt6设定成片材的着落点与设定距离Lx一致。
因此,当按该计时器时间使片材停止时,无论哪个片材都停止在设定距离Lx。
另外,上述计时器时间Tt根据装置规格例如进行如下设定。
第一,构成为,根据印刷模式是单面印刷还是双面印刷使计时器时间不同。
此时,即便存在单色/彩色印刷的差异和厚纸/薄纸的差异,计时器时间也都设定成一定。
第二,构成为,根据印刷模式是单色印刷还是彩色印刷使计时器时间不同。
此时,即便存在单面/双面印刷的差异和厚纸/薄纸的差异,计时器时间也都设定成一定。
第三,构成为,根据印刷片材是薄纸还是厚纸使计时器时间不同。
此时,即便存在单面/双面印刷的差异和单色/彩色的差异,计时器时间也都设定成一定。
第四,组合上述各条件来设定计时器时间Tt。
例如在为薄纸且单色单面印刷时,以“Tt3”、“Tt2”、“Tt1”的平均时间[Tt=(Tt6+Tt3+Tt1)/3]来设定计时器时间Tt。
同样,在为厚纸且彩色双面印刷时,以[Tt=(Tt5+Tt4+Tt2)/3]来设定。
此外,优选的是,在这些各条件下通过实验在上述的计时器表中求出片材向处理托盘上的着落点,将该最适当值储备在RAM66中。
[排纸旋转体的动作次序]
根据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上述那样构成的控制机构65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投入装置电源(St01)时,排纸单元B与图像形成装置A一起执行初始动作(St02)。
在该初始动作中,控制机构65将排纸旋转体(正反转辊)35定位到退避位置Wp。
接着,控制机构65检测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前端到达运入传感器S1(St03)。
通过来自该运入传感器S1的片材前端检测信号,控制机构65向排纸方向旋转驱动排纸辊25(St04)。
与此同时,在后处理模式设定成上述的打印模式、或装订精加工模式、或制书装订精加工模式时,将路径切换挡板26转变到图3(a)的状态。
由此,片材被引导到排纸口24。
另外,在设定成插入模式时,由路径切换挡板26将片材引导到弹射路径P4。
通过上述排纸辊25的旋转,摩擦旋转体40v也朝排纸方向旋转起动(St05)。
当片材到达排纸辊25时,通过其旋转从前端缓缓被运出到处理托盘28上。
此时,控制机构65通过由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检测信号起动计时器T。
该计时器T对CPU内部时钟进行计数,或者对在外部设置的时钟进行计数(St06)。
在该计时器启动之前,控制机构65从RAM66调出计时器时间,根据转送到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述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计时器时间Tt(St05)。
接着,控制机构65判断是否排纸传感器S2为断开、片材后端通过传感器(St06)。
并且,通过片材后端通过了传感器位置的传感器信号,起动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St07)。
并且,控制机构65在经过了所设定的计时器时间Tt的阶段(St08),使上述的升降马达MS向下降方向旋转驱动。
这样,支承于支架34的排纸旋转体35开始从退避位置Wp向动作位置Fp下降。
在刚经过该计时器时间Tt之后(也可以是同时),控制机构65旋转驱动正反转马达MR(St10)。
该旋转方向设定成与将片材移送到后端限制止动器30侧的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控制,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了排纸口24的片材其后端到达该图所示的着落点Lx。
此时,排纸旋转体35从退避位置Wp转移到与该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Fp。并且,通过排纸旋转体35的旋转,片材朝向后端限制止动器30被移送(St12)。
此时,对准机构40也向相同方向输送片材,辅助其移动。
因而,片材后端如图8所示那样与后端限制止动器30抵碰而得到校准。
另外,在本发明中,使上述的排纸旋转体35从待机位置移动到与托盘上的片材卡合的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提早或延迟使排纸旋转体35从待机位置朝向动作位置开始移动的动作开始定时。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使排纸旋转体35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速度设定为高低两个等级。
此时,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规定值大时设定成高速,当比规定值小时设定成低速。
另外,在本发明中,示出了按与连结于上述升降马达MS的摆动旋转轴33的驱动旋转速度相同的速度、从退避位置Wp下降到动作位置Fp的驱动机构,但也可以构成为该排纸旋转体35利用自重从退避位置Wp下落移动到动作位置Fp。
此时,构成为通过离合机构将升降马达MS与支架34分开。
同样,在本发明中,示出了对于来自排纸口的片材、由堆垛托盘29桥式支承其前端侧、由处理托盘28桥式支承后端侧的情况,但是当然也可以按与片材尺寸对应的长度尺寸构成处理托盘28,把来自排出口的片材整体支承在处理托盘28上。
[后处理控制部]
后处理控制部65由根据指定的后处理模式使后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65(控制机构,以下相同)构成。
在该控制部具备存储了动作程序的ROM67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66。
上述动作程序,在装置起动时的初期化(初始化)时,通过来自纸面检测机构47的信号来判别堆垛托盘29是否位于原位置(上述的第一高度位置Th1)。
并且,构成为,通过上述的第一、第二传感器49a、49b的“接通”、“断开”信息,执行将堆垛托盘29定位到原位置的初期动作。
上述动作程序,通过由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信号,起动计时器T,通过该计时器T的到时信号,朝下降方向起动升降马达MS,使支架34摆动,使正反转辊35从退避位置Wp下降到动作位置Fp。
构成为,在该正反转辊35到达动作位置Fp之前,正反转马达MR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在上述后处理控制部65具备“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或者“片材厚度检测机构”。
“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构成为,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60,将根据供纸盒11a~11c所配备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由操作者从控制面板64输入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转送到后处理控制部65。
因而,设置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A转送到处理控制部(控制CPU)65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识别输送到排纸路径P3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的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65a。
另一方面,上述“片材厚度检测机构”如上述那样在排纸路径P3设置超声波传感器等的厚度检测传感器,在控制CPU65设置基于来自该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判别输送到排纸路径P3的片材的厚度。
并且,在后处理控制部65设置堆垛托盘高度位置设定机构65x。
该机构对存储在RAM66中的基准值以及片材单位面积重量或片材厚度进行比较,在不足基准值时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在基准值以上时设定在第二高度位置Th2。
同样,也可以对存储在RAM66中的基准值以及片材单位面积重量或片材厚度进行比较,在基准值以下时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在超过基准值时设定在第二高度位置Th2。
[排纸动作流程]
根据图13、图14所示的流程图对上述那样构成的控制机构65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投入装置电源(St01)时,排纸单元B与图像形成装置A一起执行初始动作(St02)。
在该初始动作中,控制机构65将堆垛托盘29定位到原位置。
接着,控制机构65检测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前端到达运入传感器S1(St03)。
通过来自该运入传感器S1的片材前端检测信号,控制机构65向排纸方向旋转驱动排纸辊25(St04)。
与此同时,在后处理模式设定成上述的打印模式、或装订精加工模式、或制书装订精加工模式时,将路径切换挡板26转变到图3(a)的状态。
由此,片材被引导到排纸口24。
另外,在设定成插入模式时,由路径切换挡板26将片材引导到弹射路径P4。
接着,控制CPU65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A转送来的片材的“厚度信息”或“单位面积重量信息”,对片材的厚度(单位面积重量)和RAM66所存储的基准值进行比较(St05)。
通过该比较结果,在基准值以上时,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设定在第二高度位置Th2,在不足基准值时将高度位置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
同样,也可以是这样的构成,通过上述比较结果,在超过基准值时,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设定在第二高度位置Th2,在基准值以下时将高度位置设定在第一高度位置Th1。
此时,在为第二高度位置Th2时,控制CPU65通过提升马达ML的旋转使如上述那样位于原位置的堆垛托盘29上升到规定高度位置。
此时的提升马达ML的旋转量存储于RAM66。
当片材到达排纸辊25时,通过其旋转从前端缓缓被运出到处理托盘28上。
此时,控制机构65通过由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检测信号(St06)起动计时器T。
该计时器T对CPU内部时钟进行计数,或者对在外部设置的时钟进行计数(St07)。
因而,控制机构65在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计时器时间(St08)的阶段,执行排纸动作(St09)。
该排纸动作使正反转辊35从待机位置Wp移动到动作位置Fp,同时使该正反转辊35向排纸相反方向旋转。
这样,从排纸口24运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回运送,片材后端到达后端限制止动器30。
在经过该片材后端到达止动器的预计时间之后,停止正反转辊35,使其回到退避位置Wp。
因而,控制CPU65判断是否从图像形成装置A发送来工作结束信号(St10)。
通过该判断,在工作还未结束时,返回到步骤St03,将后续的片材同样运出到处理托盘上。
另外,在工作结束时,控制CPU65使后处理机构37执行后处理动作(St11)。
在该后处理动作之后,控制CPU65使正反转辊35从退避位置Wp移动到动作位置Fp,同时使正反转辊35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样,处理托盘28上的片材(束)被运出到下游侧的堆垛托盘29(St12)。
另外,此时,也可以将堆垛托盘29移位到上述第一、第二高度位置Th1、Th2这样不同的高度位置,优选的是,该托盘高度位置设定在运出处理托盘28上的片材的最适当位置。
在以上的排纸动作结束之后,控制CPU65使堆垛托盘29下降规定量(St13)。
这是由于通过来自处理托盘28的片材运出导致对堆垛托盘29的最上部纸的高度位置变得比原位置高,所以,使堆垛托盘29下降预先设定的下降量。
并且,控制CPU65使纸面检测机构47移动到动作位置来检测纸面高度(St14)。
通过该纸面高度检测,在堆垛托盘29处于原位置以外时,通过第一、第二传感器49a、49b的状态信号使托盘高度上升或下降(St16)。
控制CPU65通过这样的托盘高度调整,将堆垛托盘29的高度位置设定在原位置,准备下一工作的片材运出。
[后处理控制部]
后处理控制部65由根据指定的后处理模式使后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65(控制机构,以下相同)构成。
在该控制部中具备存储了动作程序的ROM67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66。
上述动作程序构成为,在装置起动时的初期化(初始化)时,将左右的校准板32R、32L定位在原位置Hp。
该定位通过来自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对校准马达Mz1、Mz2进行旋转控制。
与此同时,动作程序构成为,将堆垛托盘29和片材移送机构31分别定位到初期位置。
上述动作程序构成为,通过由运入传感器S1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转送来的尺寸信息,将左右的校准板32R、32L从原位置Hp移动位置到待机位置Wp。
该待机位置Wp根据片材的尺寸进行设定,其数据存储于RAM66。与此同时,动作程序构成为,通过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信号,起动计时器T,通过该计时器T的到时信号将校准马达Mz1、Mz2旋转驱动规定量。
该旋转量(或者驱动时间)的数据预先存储在RAM66中。
另外,在上述后处理控制部65,作为“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或者“片材尺寸识别机构”具备片材性状识别机构。
“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构成为,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60,取得根据储备于供纸盒11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由操作者从控制面板64输入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判别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
另外,“片材尺寸识别机构”构成为,同样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60,取得储备于供纸盒11a~11c的片材的尺寸信息,判别片材的尺寸。
并且,在后处理控制部65设有校准张数设定机构,该机构构成为,对存储于RAM66的基准值与片材单位面积重量或片材尺寸进行比较,在为基准值以下时设定成校准张数“b”,在为基准值以上时设定成校准张数“a”。
另外,该校准张数按(a<b)预先设定,将数据存储于RAM66。
[排纸动作流程]
根据图15所示的流程图以及图16所示的时序图对上述构成的控制机构65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投入装置电源(St01)时,排纸单元B与图像形成装置A一起执行初始动作(St02)。
在该初始动作中,控制机构65将侧校准机构32定位到原位置。
接着,控制机构65检测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前端到达运入传感器S1(St03)。
通过来自该传感器S1的片材前端检测信号,控制机构65向排纸方向旋转驱动排纸辊25(St04)。
与此同时,在后处理模式设定成上述的打印模式、或装订精加工模式、或制书装订精加工模式时,将路径切换挡板26转变到图3的状态。
由此,片材被引导到排纸口24。
另外,在设定成插入模式时,由路径切换挡板26将片材引导到弹射路径P4。
接着,控制CPU65基于从图像形成装置A传送来的片材的“尺寸信息”或者“单位面积重量信息”,对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或者片材的尺寸和存储于RAM66的基准值进行比较(St05)。
通过该比较结果,在为基准值以上时将校准张数设定为a张,在为基准值以下时将校准张数设定为b张。
该a张以及b张(a<b)的数据从RAM66被读取。
因而,当片材到达排纸辊25时,通过其旋转从前端缓缓被运出到处理托盘28上。
此时,控制机构65通过由排纸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后端的检测信号(St06)起动计时器T。
其计时器时间T1对CPU内部时钟进行计数,或者对在外部设置的时钟进行计数(St07)。
接着,控制机构65在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计时器时间T1(St08)的阶段,执行排纸动作(St09)。
该排纸动作使正反转辊35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同时使该辊向排纸相反方向旋转。
这样,从排纸口24运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与排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回运送,片材后端到达后端限制止动器30。
并且,控制机构65先判断通过排纸传感器的断开信号起动的计时器是否经过了计时器时间T2(片材后端到达止动器的预计时间)(St10)。
并且,在经过了该计时器时间之后,控制机构65判断片材排纸张数是否达到了校准张数(a张或b张)(St11)。
该片材排纸张数构成为,例如对排纸传感器S2的信号进行计数。
并且,控制机构65在达到了设定有片材排纸张数的校准张数时执行校准动作(St12),在未到达校准张数时转移到从排纸口等待后续片材运入的上述步骤03。
另外,在上述动作流程的说明中,说明了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设定由校准机构32产生的片材的校准张数的情况,但是在片材的尺寸比预先设定的基准的尺寸小时设定为“a张”、而在比基准的尺寸大时设定为“b张”(a<b)的情况也一样。
并且,该张数例如设定为a=1、b=2,在RAM66中存储数据。
另外,关于与上述的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宽度方向尺寸、排出方向尺寸对应的校准控制,进行如下控制,即,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时、片材的宽度方向尺寸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上时、片材排出方向的片材的尺寸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上时,在规定张数“b”(例如两张;b>2)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之后,通过侧校准机构32同时对多张进行靠边校准;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片材的宽度方向尺寸不足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片材排出方向的片材的尺寸不足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在规定张数“a”(例如一张;a<b)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的阶段,通过校准机构32进行靠边校准。
然而,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构思并不限于该控制,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控制,即,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不足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片材的宽度方向尺寸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片材排出方向的片材的尺寸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值时,在规定张数“b”(例如两张;b>2)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之后,通过侧校准机构32同时对多张进行靠边校准;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上时、片材的宽度方向尺寸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时、片材排出方向的片材的尺寸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时,在规定张数“a”(例如一张;a<b)的片材被运入到处理托盘28上的阶段,通过校准机构32进行靠边校准。
另外,本申请要求通过参照而在此援引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64187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64188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64189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64190号的优先权。

Claims (12)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而施加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排纸口,
托盘机构,该托盘机构积载并集聚从排纸口输送来的片材,
片材端部限制机构,该片材端部限制机构对设在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的端缘进行限制,
排纸旋转体,该排纸旋转体将运出到托盘机构上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
升降支承机构,该升降支承机构支承排纸旋转体使其能够在与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和从该片材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升降驱动机构,该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支承机构,和
升降控制机构,该升降控制机构控制升降驱动机构;
所述升降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调整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
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大时将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提早,在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小时将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延迟。
2.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将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而施加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排纸口,
托盘机构,该托盘机构积载并集聚从排纸口输送来的片材,
片材端部限制机构,该片材端部限制机构对设在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的端缘进行限制,
排纸旋转体,该排纸旋转体将运出到托盘机构上的片材朝向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
升降支承机构,该升降支承机构支承排纸旋转体使其能够在与托盘机构上的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和从该片材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升降,
升降驱动机构,该升降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支承机构,和
升降控制机构,该升降控制机构控制升降驱动机构;
所述升降控制机构构成为能够根据片材的图像形成条件来调整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
在片材的单面形成图像时将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提早,在片材的双面形成图像时将使所述排纸旋转体从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延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机构构成为,在其与配置于下游侧的堆垛托盘之间对来自所述排纸口的片材进行桥式支承;
所述排纸旋转体能够升降地配置在所述托盘机构的上方,以便在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了来自所述排纸口的片材之后,将该片材运出到所述堆垛托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盘机构配置后处理机构,该后处理机构对定位在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的片材端部进行装订;
所述排纸旋转体由正反转辊构成,该正反转辊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来自所述排纸口的片材,将进行了后处理后的片材束运出到配置于下游侧的所述堆垛托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纸口或者其上游侧配置检测片材通过的片材传感器;
所述升降控制机构构成为,以来自所述片材传感器的后端检测信号为基准,基于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信息或者印刷模式信息来设定使排纸旋转体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动作定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堆垛托盘,该堆垛托盘配置在所述托盘机构的下游侧,收纳来自所述托盘机构的片材,
托盘升降机构,该托盘升降机构根据片材的积载量使所述堆垛托盘升降,和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托盘升降机构;
所述托盘机构和所述堆垛托盘构成为,由堆垛托盘支承从所述排纸口输送来的片材的前端部,由所述托盘机构支承片材后端部;
在由所述排纸旋转体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片材时,所述控制机构根据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将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不同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在由所述排纸旋转体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片材之际,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规定值以上时,将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在高的位置,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不足规定值时,将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低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在由所述排纸旋转体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片材之际,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超过规定值时,将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在高的位置,当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为规定值以下时,将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设定在低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具备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该片材单位面积重量识别机构判别从所述排纸口运出的片材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纸旋转体与驱动机构连结,该驱动机构能够正反转,以便在把来自所述排纸口的片材朝向所述片材端部限制机构移送之后将该片材运出到所述堆垛托盘。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纸口的上游侧,配置有对输送到该排纸口的片材的厚度进行检测的厚度检测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来自所述厚度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堆垛托盘的高度位置。
12.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把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局部对齐地集聚而施加后处理;
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构成。
CN201010229383.1A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19480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76484.7A CN104310109B (zh)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4190A JP5500888B2 (ja) 2009-07-10 2009-07-1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64187A JP5399148B2 (ja) 2009-07-10 2009-07-1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64189A JP5453002B2 (ja) 2009-07-10 2009-07-1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64188 2009-07-10
JP2009-164187 2009-07-10
JP2009164188A JP5288377B2 (ja) 2009-07-10 2009-07-10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64190 2009-07-10
JP2009-164189 2009-07-1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6484.7A Division CN104310109B (zh)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8052A CN101948052A (zh) 2011-01-19
CN101948052B true CN101948052B (zh) 2015-04-01

Family

ID=434268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6484.7A Active CN104310109B (zh)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201010229383.1A Active CN101948052B (zh)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6484.7A Active CN104310109B (zh) 2009-07-10 2010-07-09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226080B2 (zh)
CN (2) CN1043101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6699B2 (ja) * 2009-10-21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9420B2 (ja) * 2011-08-29 2014-04-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処理装置
US9132672B2 (en) * 2011-11-08 2015-09-15 Xerox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exit velocity of printed sheets being stacked to optimize stack quality
JP5948900B2 (ja) 2012-01-26 2016-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後処理装置、該記録媒体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プリンタユニット、記録媒体後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後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334860B2 (ja) * 2013-07-11 2018-05-30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35451B2 (ja) * 2013-08-06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5141265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006149B (zh) * 2016-07-08 2018-03-02 征图新视(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传输垂直收纸装置
JP6944842B2 (ja) * 2017-09-14 2021-10-06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00003573A (ko) 2018-07-02 2020-01-10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용지 정렬을 위한 가이드 부재
CN111016119A (zh) * 2019-12-19 2020-04-17 玖德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橡塑跑道的加工工艺
KR20210147530A (ko) * 2020-05-29 2021-12-07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컴팩트한 용지 이송 구조를 갖는 후처리 장치
JP2022044325A (ja) * 2020-09-07 2022-03-1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23076845A (ja) * 2021-11-24 2023-06-0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後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451B2 (ja) 1988-06-14 1996-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01278526A (ja) * 2000-03-29 2001-10-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媒体
JP4095341B2 (ja) * 2002-05-17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整合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360B2 (ja) * 2003-03-07 2009-07-1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751293B2 (ja) * 2003-07-02 2006-03-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19906B1 (en) * 2003-08-29 2004-11-16 Xerox Corporation Printer output sets compiler to stacker system
JP4224468B2 (ja) 2005-03-10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72439B2 (ja) * 2005-09-16 2011-09-14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1992B2 (ja) * 2005-12-28 2011-10-26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US7694966B2 (en) * 2006-04-10 2010-04-13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26080B2 (en) 2012-07-24
CN104310109A (zh) 2015-01-28
CN101948052A (zh) 2011-01-19
CN104310109B (zh) 2017-07-11
US20110006476A1 (en)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8052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US7444112B2 (en) Medium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04765B2 (en) Document feeder for efficiently supplying originals and storing originals in a discharge stacker after reading
US9819838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2381572B (zh) 图像处理装置
US20110064427A1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conveying method
JP55347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67115A (zh) 片材折叠装置
CN103030015A (zh) 片材收纳装置及采用片材收纳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1209785A (zh) 片材馈送器
JP5453002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441767B2 (en) Sheet feeder with stacking member lifted by planetary gear system
CN101236370B (zh)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29269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580266B1 (en) Multi-path media diverter system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5288377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00888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874022B2 (en) Sheet placement uni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321870C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纸张处理方法
US7188837B2 (en) Media detection
CN107976880A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3232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9148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302356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原稿給送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61730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