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7115A - 片材折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折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7115A
CN102367115A CN201110180475XA CN201110180475A CN102367115A CN 102367115 A CN102367115 A CN 102367115A CN 201110180475X A CN201110180475X A CN 201110180475XA CN 201110180475 A CN201110180475 A CN 201110180475A CN 102367115 A CN102367115 A CN 102367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folding
path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04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7115B (zh
Inventor
白仓瑞穗
今津裕纪
伊藤真一
加贺美利招
友野充则
洼田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95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95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12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99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25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674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67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7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7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7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在由折叠辊对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时,其折叠机能够简单地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翻折。在与将片材从运入部向运出部引导的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配置第二运送路径,在该交叉部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辊对和将片材的折缝插入其夹紧部的折叠偏向部件。而且,由与折叠辊对的辊周面压接的从动辊和在将它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变位部件构成该折叠偏向部件,通过将该从动辊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动作,将片材前端部从形成在第二运送路径上的上游侧导向通路向夹紧部放出。此时,使从动辊的移动速度与从第一运送路径送来的片材速度相比为高速。

Description

片材折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翻折的片材折叠装置,涉及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在正确的折缝位置将片材翻折的片材折叠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一般,这种片材折叠装置作为将由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翻折,进行精整(仕上げ)处理的装置,已被公知。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247531号公报中提出了被连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为了归档用,而在翻折并向后续的订缀处理装置运出的装置。
像这样将片材翻折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并运出的片材折叠装置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被构成,或作为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订缀处理装置的单元被构成。而且,折叠规格作为归档用,与例如1/2折叠、1/3Z折叠、1/3信笺折叠等使用目的相应,已知各种的折叠规格。
因此,与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整理器装置、装订装置)等连接设置,或被内置的折叠装置,由折叠处理机构和向它进给并设定片材的运送机构构成。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247531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将依次进给的片材对齐整理(部揃)为束状的集聚导向器上,设置将片材束翻折的辊对,由配置在隔着路径与该辊对相向的位置上的折叠板将片材束的折缝插入辊对的夹紧点的装置。
同样,日本国专利特开2007-320665号公报以及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007297号公报中也公开了在进给片材的路径上配置一对辊对和折叠板(折叠叶片),由折叠板将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辊对的夹紧点并进行翻折的装置。
而且,就向该折叠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放出片材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运送部件而言,日本国专利特开2007-320665号公报的运送部件由前端挡块和皮带构成,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007297号公报的运送部件由辊构成。
而且,在一旦停止了进给到折叠位置的片材后,以由折叠叶片插入的片材速度、由折叠辊对翻折的片材速度、由上游侧的运送部件放出的片材速度、由下游侧的运送部件放出的片材速度分别一致的方式进行控制。
已知在像上述那样由折叠板将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到辊钳口之间的折叠机构中,若由折叠叶片插入的片材速度、由折叠辊对翻折的片材速度、由上游侧的运送部件放出的片材速度、由下游侧的运送部件放出的运送速度不是正确地一致,则存在折缝位置紊乱的可能性,各自的定时控制变得复杂的问题。
因此,日本国专利特开2005-008337号公报中,提出了在相互压接的折叠辊之间,在位于片材的移送方向下游侧的辊周面,可在待机位置和压接位置之间移动地配置从动辊,在形成折缝的定时,将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压接位置移动的折叠机构。
根据该机构,由从动辊插入的速度、折叠辊的速度、由上游侧的运送部件放出的片材速度相同(由于由相同的辊构成),没有必要进行各自的速度调整。
另外,在由折叠叶片将片材束插入到一对压接了的折叠辊之间并进行成束折叠时,将叶片移动速度设定得比折叠辊的圆周速度快的情况被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002317号公报、日本国专利特开2008-184324号公报等公开。
而且,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290618号公报、日本国专利特开2007-015785号公报中,公开了在片材两端被夹紧的状态下偏向部件作用于运送辊对和折叠辊对的结构。
像上述这样对从运入口送来的片材将其折缝位置由折叠叶片插入相互压接的辊对进行翻折的折叠处理装置已被公知。而且,已知若折缝位置位置错开,则对精整品质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也被公知。因此,对这种片材折叠装置进行研究,以便由运送片材的运送机构切实地运送,不会产生位置错开。
这样的片材的折叠位置的错开的主要原因是,以位于折缝的上游侧的片材前端部的运送机构和位于折缝的下游侧的片材后端部的运送机构的运送不匀为原因的位置错开、以该两运送机构和折叠辊的运送速度不匀为原因的位置错开、在将片材插入折叠辊的夹紧部时产生的位置错开。
因此,本发明者发现在片材的下游侧(后端部)设置将片材放出的运送部件(供纸运送部件),在片材的上游侧(前端部),由于在规定的定时,在折叠辊周面使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压接位置移动,从而不存在多个运送机构相互干涉,产生运送速度不匀的情况。
例如,在折叠辊对的上游侧设置将片材后端部放出的运送部件,不在片材前端侧设置特殊的运送部件。而且,使待机在路径外的从动辊移动,以便抵接于位于折叠辊对的下游侧的辊周面。
据此,能够在简洁地构成折叠机构部的同时,减少上述折叠位置的错开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将具备上述从动辊的偏向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时,存在在片材产生皱褶,或在折叠位置片材歪斜,折缝扭曲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由折叠辊对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时,其折叠机构简单,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翻折的片材折叠装置。
另外,以往的折叠偏向部件通过齿轮传动机构、曲杆机构等驱动与驱动马达连结了的驱动旋转轴的旋转。此时,若折叠偏向部件的前端(从动辊、叶片部件等)与折叠辊的周面抵接的定时和驱动马达的停止定时产生错开,则存在导致折缝的错位的情况。
因此,以往,以在折叠偏向部件的前端即将抵接于折叠辊的周面前,停止驱动马达的旋转,使偏向部件和马达的停止定时一致的方式进行控制。但是,因为驱动马达不能从规定的恒定速度瞬间停止,所以,例如由电机制动器等减速,停止。该马达的减速停止成为折叠偏向部件的速度不匀,与定时的错开同样,导致折缝的错位。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折叠偏向部件向动作位置移动的移动速度的不匀,能够在正确的折缝位置翻折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在与将片材从运入部向运出部引导的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配置第二运送路径,在该交叉部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辊对和将片材的折缝插入该夹紧部的折叠偏向部件。
而且,由与折叠辊对的辊周面压接的从动辊、和将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变位部件构成该折叠偏向部件,通过将该从动辊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动作,将片材前端部从形成在第二运送路径上的上游侧导向通路向夹紧部放出。此时,使从动辊的移动速度与从第一运送路径送来的片材速度相比为高速。
另外,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上配置将片材向交叉部放出的供纸运送部件,第二运送路径的上游侧导向通路由对片材赋予运送负荷的弯曲路径构成。
因此,由于在将第二运送路径配置在与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在交叉部配置折叠辊对的路径结构中,将片材前端部从第一运送路径运入第二运送路径的上游侧导向通路,由从路径外部向与折叠辊对的辊周面压接的动作位置移动的从动辊将该片材前端部向夹紧部放出,所以,不存在多个运送机构作用于向夹紧部引导的片材的情况,由于从动辊在靠近夹紧部的位置动作,所以,向夹紧部放出的片材的折叠位置错开的情况少。
与此同时,通过将从动辊的移动速度设定成与从第一运送路径送来的片材速度相比为高速,在将由从动辊运送的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时,不存在在片材上产生挠曲的情况。
而且,因为不存在被运送的片材和从动辊最初接触的接点错位的情况,从动辊抵接在与折叠辊的周面接触的接点,所以,不存在在片材上产生皱褶的情况等,能够将正确的折叠位置定位在辊夹紧部。
另外,通过将引导片材前端部的上游侧导向通路构成为弯曲形状,能够减少片材前端部的摇摆,不存在在折缝位置片材产生皱褶或损伤的情况。
再有,本发明在运送路径上配置折叠辊对、将片材运入该折叠辊对的运入部件、检测片材前端的片材前端检测部件、将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的折叠偏向部件。而且,设置根据运送路径的片材运送速度,算出将构成该折叠偏向部件的从动辊从已经从运送路径退让了的待机位置向与折叠辊周面抵接的动作位置移动的速度和动作开始定时的演算构件,该演算构件相比于片材运送速度以一定的倍率关系将使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片材偏向速度设定为高速。
这样,本发明以向装置运入的片材的运送速度、该片材到达了运送路径的规定位置的前端检测信号为基准,由演算构件算出向片材的折叠处理部引导的从动辊的速度(片材偏向速度)和移动开始时期。因此,由于没有必要在折叠处理控制部准备片材偏向速度和开始定时等复杂的控制数据,所以,能够附设在各种图像形成装置上。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由与辊周面抵接的从动辊和保持它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升降部件构成将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的折叠偏向部件,将该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速度设定得比片材速度快。而且,由驱动旋转轴和对其旋转进行运动传递的驱动传递部件构成移动升降部件的驱动构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以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以规定速度向动作位置移动的方式对驱动旋转轴的旋转进行驱动传递,且在从动辊抵接在辊周面后,不进行驱动传递,而是允许驱动旋转轴的旋转的方式构成。
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升降部件能够以恒定速度将片材向辊夹紧部引导。因此,能够将送到运送路径的片材以预先设定的最佳的速度向夹紧部引导,能够不使片材的折缝错位地进行折叠处理。
与此同时,在升降部件的从动辊抵接在辊周面后,驱动旋转轴不使升降部件位移,其旋转被允许。因此,与驱动旋转轴连结的驱动马达在从动辊抵接在辊周面后,即使其旋转持续,也不会对从动辊的位置造成影响。因此,没有必要使驱动马达的停止定时和从动辊抵接在辊周面的定时一致,没有必要在从动辊抵接在辊周面后,通过使驱动马达停止来控制其停止定时和惯性。
因此,本发明在将从动辊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在将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时,能够将以恒定速度移动该从动辊、由从动辊以规定压力向辊周面推压片材、使驱动马达停止这三种情况,相互的运动定时无干涉地分别设定在最佳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主要部位放大说明图。
图4是图2的装置中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偏向部件的移动速度和片材运送速度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6是图2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对准了片材的状态,(b)是表示从第一运送路径向第二运送路径移送片材的状态。
图7是图2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偏向部件抵接于片材的状态,(b)是表示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的状态。
图8是图2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向第二转向通路运送的状态,(b)是表示在第二夹紧部将片材二次折叠的初期状态。
图9是图2的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第二夹紧部的状态,(b)是表示将翻折了的片材向排纸方向运出的状态。
图10是表示偏向部件的速度关系的曲线图,(a)是表示变位马达的速度,(b)是表示偏向部件的速度。
图11是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规格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片材在1/3位置向内三折的样态,(b)是表示将片材在1/3位置Z折叠的样态,(c)是表示将片材在1/4位置Z折叠的样态。
图12是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控制结构中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偏向部件的移动速度和片材运送速度的关系的第二概念图。
图15是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第二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控制结构中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偏向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a)是表示整体结构图,(b)是驱动传递部件的说明图。
图18是图17的偏向部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a)是表示初始位置的状态,(b)是表示旋转了规定角度的状态,(c)是表示与第二辊的周面抵接的状态,(d)是表示小齿轮和齿条间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e)是表示变位马达停止了的状态。
图19是变位马达的控制结构图。
图20是偏向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面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阐述本发明。图1是表示具备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该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构成,在后处理装置C上,作为单元附设片材折叠装置B。
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依次在片材上进行图像形成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被构成。图示的装置作为具有复印机功能和打印机功能的复合型复印机,由图像形成部7、原稿读取部20和进给部(原稿运送装置)25构成。另外,后处理装置C构成为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8连接设置,对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开设冲孔、盖章处理、订缀处理等后处理。而且,在该后处理装置C上一体地设置用于对图像形成了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折叠装置B。下面,按照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
[片材折叠装置]
有关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B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或者作为另外独立于它们的装置(独立型结构)而构成。图示的装置作为选购单元,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之间。
片材折叠装置B在图2中表示了其整体结构,在装置壳体29设置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运入口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8相连的位置,运出口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收入口69相连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有片材折叠装置B不具备独立的装置壳体29,而是例如内置在后处理装置C的壳体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
因此,下面,运入口30与运入部同义,运出口31与运出部同义,为便于说明,将运入部作为运入口30,将运出部作为运出口31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以横穿装置壳体29的方式相向配置,图示的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被配置于在大致水平方向相向的位置。而且,在该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之间配置着不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是向运出口31运出的第一运送路径32和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向运出口31运出的第二运送路径33。在该第一运送路径32上,配置着将片材在规定方向(水平方向)移送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配置着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
[路径结构]
如图2所示,在装置壳体29上,在运入口30和运出口31之间配置第一运送路径32。该路径可以如图所示是直线路径,配置在水平方向,或者也可以由曲线路径构成,在垂直方向配置。该第一运送路径32如上所述,不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是向运出口31引导。
另外,上述第二运送路径33为对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因此,以从第一运送路径32分支,将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向折叠位置Np1、Np2引导的方式构成。与此同时,第二运送路径33如图2所示,被配置在与第一运送路径32交叉的方向,在该路径上设定第一折叠位置Np1和第二折叠位置Np2。
而且,该第二运送路径33由将用于一次折叠的片材前端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的第一转向通路34和将用于对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向第二折叠位置Np2引导的第二转向通路(下游侧导向通路:以下同样)35构成。
这样,第二运送路径33配置在与第一运送路径32交叉的方向,第一转向通路34与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相向配置,将片材从交叉部K向下游侧(第二折叠位置Np2方向)移送的第二转向通路35与下方区域相向配置。
而且,第一转向通路34和第二转向通路35分别由弯曲的弯曲路径构成,如图2所示,被形成为大致S字曲线。在该第二运送路径33上,在第一折叠位置Np1和第二折叠位置Np2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构件(折叠辊机构)48,连接设置将来自第二折叠位置Np2的折叠片材向运出口31运出的第三运送路径36。
另外,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将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的第一转向通路34,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配置将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向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通路35。
另外,在图2的方式中,在水平方向配置了第一运送路径32,但在将第一运送路径32在竖直方向配置在装置壳体29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转向通路34和第二转向通路35相向地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左右区域。
再有,上述第二转向通路35在图2所示的方式中,为了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按照将折叠片材向第二折叠位置Np2引导的关系,以将片材的进给方向反转的方式构成,但是,在不二次折叠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做成直行的路径。
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33上连接设置将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向运出口31引导的第三运送路径36。图示的第三运送路径36被设置在将片材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叠位置Np2和运出口31之间。在该第三运送路径36上配置着将折叠片材从不同于运出口31的排纸口51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的排纸路径37。
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转向通路34如图2所示,由具有曲率R1的弯曲成圆弧状的路径构成,上述第二转向通路35由具有曲率R2的弯曲成圆弧状的路径构成。另外,与上述第三运送路径36相连的排纸路径37也由具有曲率R3的弯曲成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而且,用于将来自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引导的第一转向通路34的路径长度(L1)和用于将被一次折叠了的折叠片材向第二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引导的第二转向通路35的路径长度(L2)被构成为路径长度L1>路径长度L2。
再有,将被折叠处理了的片材从第二折叠位置Np2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的排纸路径37的路径长度L3被构成为L3<L2<L1。这是由于在将第一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附近时,作为其结果,各路径长度成为L3<L2<L1,因此,能够带来路径结构的紧凑化。
这样,路径长度最长的第一转向通路34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路径长度短的第二转向通路35被配置在下方,同样,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下方配置排纸路径37,进而,在其下方配置收纳堆叠器65。
因此,路径长度长的第一转向通路34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上方区域,路径长度短的第二转向通路35和排纸路径37与之相向地被配置在下方区域,再有,在第二转向通路35和排纸路径37的下方配置收纳堆叠器65。通过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够谋求装置壳体29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
[路径转换构件]
在上述的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的交叉部K配置着路径转换构件63。根据图3,说明该路径转换构件63,由可摆动地被轴支撑在运出辊62a的支轴62x上的导向部件将从第一运送路径32送来的片材向第一转向通路34引导(该图实线)或向运出口31引导(该图虚线),或转换其路径。
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的交叉部K设置着片材导向器61。该片材导向器61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的第一辊(供纸运送辊对)41b和运出辊对62a、62b之间,可在将从第一运送路径32送来的片材向第一转向通路34引导的姿势(该图实线)和向运出口31引导的姿势(该图虚线)之间摆动地被轴支撑。
[折叠辊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由折叠辊对构成的折叠辊机构被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以相互压接的方式被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的交叉部K(参见图3)。
在第一辊41b和第二辊49的压接点形成将片材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第一折叠位置)Np1,在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的压接点形成将片材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第二折叠位置)Np2。
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各辊直径在图示的装置中做成相同的外径。这只要设定成恰当的尺寸即可,例如使第二辊的直径为最大等。
再有,如图3所示,第一辊41b将外周的一部分配置在面向第一运送路径32的位置,将夹送辊(浮动辊)41a压接在该辊周面。由该相互压接的第一辊41b和夹送辊41a构成第一运送路径32的供纸运送部件(下称“供纸运送辊对41”),据此,来自运入口30的片材被运送向下游侧。
[折叠偏向部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由三个辊(41b、49、50)构成的折叠辊上,在其第一夹紧部Np1配置着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在第二夹紧部Np2配置着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参见图3)。
图示的装置使该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具备“将片材的折叠位置插入辊夹紧部的”功能和“将片材前端部放入夹紧部的”功能。
因此,一次、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3、54具备从动辊53a、54a,以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向与折叠辊的周面压接的动作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以通过该从动辊的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动作,将片材端部放入辊夹紧部的方式发挥作用。
上述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结构表示在图4中。该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由从动辊53a、弯曲导向器53b和升降部件53c构成。如该图所示,从动辊53a可转动地被支撑在升降部件53c上,弯曲导向器53b被一体地安装。
而且,从动辊53a被配置在与位于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位置,弯曲导向器53b被配置在沿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位置。
上述升降部件53c被支撑在设置于装置框架上的导轨(未图示出)上,能够按照规定的行程往复运动。在该升降部件53c设置凸轮槽53d,被支轴85x轴支承在装置框架上的动作杆85a卡合于该凸轮槽53d。
而且,动作杆85a经弹簧离合器(扭矩限制器)85d连结在支轴85x上。在支轴85x上设置皮带轮85b,由传动皮带85c将变位马达MS的旋转向该皮带轮85b传递。
因此,若变位马达MS沿正方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动作杆85a从实线状态向虚线状态移动。而且,从动辊53a在接触到第二辊49的周面后,通过弹簧离合器85d空转。
若沿相反方向旋转变位马达MS,则动作杆85a从虚线状态向实线状态上升,在升降部件53c碰撞到挡块53e后,弹簧离合器85d空转,被锁止在该位置。
另外,在该位置配置限制传感器Ls,通过升降部件53c移动到规定的挡块位置的状态信号,停止变位马达MS的旋转。
另一方面,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也与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同样,在装置框架上,以按照规定行程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撑着升降部件54c,在该升降部件54c上,设置从动辊54a和弯曲导向器54b。
在该升降部件53c上设置齿条54r,与小齿轮54p啮合。变位马达MS经弹簧离合器86c与该小齿轮54p连结。该弹簧离合器86c被设定成在规定扭矩内传递变位马达MS的旋转,在规定扭矩以上空转。
[折叠偏向部件的驱动机构]
接着,说明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驱动机构。如图4所示,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将从动辊53a和弯曲导向器53b支撑在以规定行程上下运动的升降部件53c上。在该升降部件53c上以卡合的方式设置能够以支轴85x为中心摆动的动作杆85a。即,在通过导轨(未图示出)升降自由地支撑在装置框架上的升降部件53c上设置凸轮槽53d,在该凸轮槽53d上以卡合的方式配置着动作杆85a的前端。
而且,动作杆85a经弹簧离合器85d连结在支轴85e上。与此同时,在支轴85x上设置皮带轮85b,由传动皮带85c将变位马达MS的旋转向该皮带轮85b传递。因此,上述弹簧离合器85d以将变位马达MS的旋转从支轴85x向动作杆85a传递的方式被设定。与此同时,弹簧离合器85d若受到规定扭矩以上的负荷,则在与支轴85x之间空转,不将变位马达MS的旋转向动作杆85a传递。
另外,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通过变位马达MS的正方向旋转,使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位移,通过该方向的旋转,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动作位置向待机位置位移。
另一方面,通过变位马达MS反方向旋转,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位移,在该旋转方向,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动作位置向待机位置位移。
这样构成为,通过变位马达MS的正反旋转,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相反地在动作位置和待机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片材运送机构]
根据图2以及图3,说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32、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在运入口(运入部)30配置运入辊对40,将从装置外部送来的片材运入。在第一运送路径32和第二运送路径33的交叉部K和运入辊对40之间配置供纸运送辊对41。图示的供纸运送辊对41由第一辊41b和与之压接的夹送辊41a构成。
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在运入辊对40的下游侧设置对准区域Ar,在该对准区域Ar配置门挡块43。该门挡块43被构成为可以以支轴43x为中心摆动,在前端部的卡定面43s将片材前端暂时卡定,进行对准校正。因此,在门挡块43上连结着未图示出的动作螺线管。
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33上,相互压接地配置着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在排纸路径37上配置着排纸辊67。另外,在第一转向通路34和第二转向通路35上没有配置片材运送机构。
[片材前端检查传感器]
在上述的第一运送路径32上,如图2所示,配置检测片材的端缘的第一传感器S1,检测向第一转向通路34运入的片材的端缘(前端以及后端)。另外,配置检测向第二转向通路35运入的片材的端缘的第二传感器S2。
该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为了推算片材的折缝位置而检测片材的端缘,其作用与后述的折叠规格一起在后面阐述。
[片材运送控制]
因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片材从运入口30送入第一夹紧部Np1时,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
[作为前提的结构]
在上述交叉部K配置着第一辊41b、第二辊49的第一夹紧部Np1、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另外,在交叉部K的上游侧,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配置供纸运送辊对41,在位于交叉部K的下游侧的上游侧导向通路(第一转向通路)34上,没有配置对片材进行限制的运送部件。因此,不存在多个运送机构相互干涉,产生运送速度不匀的情况。
另外,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具备与位于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的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第二辊49的辊周面压接的从动辊53a,该从动辊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Wp到与辊周面压接的动作位置Ap之间往复运动。
在这样的结构中,根据图5,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如该图所示,将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Wp向动作位置Ap移动的速度V1设定成与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速度V2相比为高速(例如进行V1=1.7×V2的速度设定)。
因此,将供纸运送辊对41的圆周速度V2和升降部件53c的下降速度V1设定成V1>V2。该速度控制对第一辊41b的运送马达MF和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变位马达MS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该变位马达MS的旋转速度控制表示在图10中。该图10(a)表示使升降部件53c从上止点(图5实线)到从动辊53a接触在第一运送路径32输送的片材的点P3加速到速度V1,在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二折叠辊49后,在规定时间后减速,停止的情况。另外,该图10(b)表示在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二折叠辊49的定时,使升降部件53c停止的情况。
而且,图5所示的压接点P1上的夹送辊41a和第一折叠辊41b的夹紧压力被设定为4kg。这是在对运入的片材进行扭曲校正时最佳的夹紧压力。另外,压接点P2上的从动辊53a和第二折叠辊的夹紧压力被设定为1.5kg。即,将压接点P1上的片材的夹紧压力设定得比压接点P2上的片材的夹紧压力大(图示的装置中约为三倍),据此,片材的折叠位置被限制在压接点P1。
这样,对于由供纸运送辊对41放出并仅被供纸运送辊对41夹紧运送了的片材,从动辊53a在交叉部K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下降,该辊移动速度V1被设定成与片材速度V2相比为高速。
因此,上游侧导向通路(第一转向通路)34内的片材前端部的移动位移量比由供纸运送辊对41放出的片材后端部的移动位移量大。
即,伴随着从动辊53a的移动,片材按照前端部侧比后端部侧大的位移量移动。其结果为片材以后端部的供纸运送辊对41的压接点P1为基准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1。
与此同时,由于上游侧导向通路(第一转向通路)34的摩擦负荷(运送负荷)作用于片材前端部,所以,片材前端部侧不摇摆,由从动辊53a向第一夹紧部Np1引导。
再有,将上述上游侧导向通路(第一转向通路)34构成为弯曲的路径形状。据此,由供纸运送辊对41向该路径送出的片材前端部其姿势不会摇摆,另外,在由从动辊53a向第一夹紧部Np1放出时,构成弯曲路径的导向部件的摩擦负荷(运送负荷)与直线路径相比发挥大的作用。
另外,在图5中,在设供纸运送辊对41的压接点为P1,从动辊53a接触第二辊49的周面的接点为P2,从动辊53a与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最初接触的接点为P3时,将P1-P2之间的片材运送长度LS2(图5虚线长度)设定成比P1-P3间的片材运送长度(LS1:参见图5)长,即,LS2>LS1。
据此,在由供纸运送辊对41放出的片材被从动辊53a向第一夹紧部Np1引导时,由于设定成LS2>LS1,同时设定成V1>V2,所以,不存在片材后端部被从供纸运送辊对41的压接点P1拉拽的情况。因此,片材以后端部的压接点P1为基准,向第一夹紧部Np1引导。
再有,以从动辊53a从接点P3到接点P2的行程为LS3时下述算式成立的方式进行速度设定。
Figure BDA0000072500960000171
...(算式1)
据此,在从动辊53a的移动速度缓慢的情况下,与片材接触的点(接点)P3错开。与此同时,在供纸运送辊对41的压接点P1和从动辊53a之间,在片材上产生松弛。通过该片材卡合点的错位和片材的松弛,能够防止产生折叠错开、折叠皱褶等。
然后,在该第二运送路径33上,由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的运入辊对40和对准辊(第一辊)41b,将片材运入上游侧导向通路(第一转向通路)34,由第一、第二辊41b、49,将该片材向下游侧运送。
图示的装置的特征是将配置在第一、第二运送路径32、33上的片材运送机构简单化,谋求装置的小型化、静音化、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将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的折叠辊(第一辊41b)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在运入辊对40和运出辊对62a、62b之间面向第一运送路径32的方式配置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
而且,在该第一辊41b的外周配置夹送辊41a,将从运入辊对40送来的片材向第一转向通路34输送。据此,没有必要在第二运送路径33上配置特殊的运送辊,实现了运送机构的简单化。
[折叠处理规格]
接着,根据图11,说明基于上述的折叠处理构件48的片材折叠方法。通常的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存在为了归档精整(フアイリング仕上げ)而留出订缀余量,进行两折或三折的情况和为了信笺精整(レタ-仕上げ)而进行两折或三折的情况。另外,在三折时,有Z折叠、内三折的情况。在图11的(a)中表示内三折,在(b)中表示1/3Z折叠,在(c)中表示1/4Z折叠。
而且,在两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翻折(一次折叠)片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余量,翻折(一次折叠)其1/2位置。
另外,在三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翻折(一次折叠)片材尺寸的1/3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余量,翻折(一次折叠)其1/3位置。对该折叠片材通过第二、第三辊49、50在1/3位置翻折(二次折叠)剩余的片材,并送向第三运送路径36。
另外,在三折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在内三折的情况下,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翻折片材后端侧1/3位置,接着,翻折片材前端侧1/3位置。
同样,在1/3Z折叠时,对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翻折片材前端侧1/3位置,接着,翻折片材后端侧1/3位置。
再有,在三折的情况下,在对图11(c)所示的1/4位置进行Z折叠时,将送到第二运送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翻折片材后端侧1/4位置,接着,翻折片材的1/2位置。
[控制构件]
用于上述的片材折叠的控制构件95以下述方式构成。在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搭载控制CPU,或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91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而且,该控制部以能够进行下述动作的方式构成。
首先,在第二运送路径33的第一转向通路34以及第二转向通路35上设置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限制的挡块构件(未图示出),或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检测的传感器部件(图示的S1、S2)。
图示的装置在第一转向通路34配置第一传感器S1,在第二转向通路35配置第二传感器S2。而且,控制构件95以通过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尺寸信息和来自传感器S1(S2)的检测信号,算出片材的折缝位置到达了规定位置的定时的方式构成。
于是,根据图12所示的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在控制CPU91上设置控制器面板15和模式设定构件92。该控制CPU91与在控制器面板15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相应地控制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
而且,控制CPU91向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构件95转送“后处理模式”、“工作结束信号”、“片材尺寸信息”等后处理所必须的数据和指令。
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构件95是控制CPU,具备后处理动作控制部95a。而且,向该控制CPU95传递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的检查信号。
另外,控制CPU95向门挡块43所具备的驱动构件(螺线管:未图示出)、路径转换构件63传递“ON”、“OFF”控制信号。
而且,在控制CPU95中,为执行上述的折叠规格,在ROM96中存储对运送马达MF、变位马达MS、驱动构件和路径转换构件63进行控制的折叠处理执行程序。另外,在RAM98中,作为数据存储用于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片材的折缝的数据和变位马达MS的动作定时时间。
上述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由从“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规格”、和“订缀余量尺寸”算出从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起的折缝位置(尺寸)的演算回路构成。例如,在两折模式下,将片材在排纸方向1/2位置翻折,或留有预先设定的订缀余量在1/2位置翻折。该折缝位置的演算例如通过[{(片材长度尺寸)-(订缀余量)}/2]算出。
另外,在三折模式下,例如与信笺折叠(内三折、1/3Z折叠)、归档折叠(1/4Z折叠、1/3Z折叠)等折叠规格相应地算出折缝位置。
[折叠处理动作]
对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a)是表示对进入到运入口30的片材进行对准校正的状态,图6(b)是表示为了一次折叠而将片材运入到第一转向通路34的状态。
图7(a)是表示从动辊53a抵接在片材的状态,图7(b)是表示在第一折叠位置Np1翻折片材的状态,图8(a)是表示将折叠片材运入到第二转向通路35的状态,图8(b)是表示从动辊54a压接了的状态,图9(a)是表示在二次折叠位置Np2将片材翻折的状态,图9(b)是表示运出折叠片材的状态。
在图6(a)中,片材被引导到运入口30,由运入辊对40送向下游侧。此时,控制构件95进行控制,使门挡块43位于卡定位置。这样一来,片材前端被卡定在挡块部件的卡定面43s上,在对准区域内弯曲变形成环状,此时,片材效仿卡定面43s,前端对齐。接着,控制构件95使门挡块43从卡定位置向待机位置退让。
在图6(b)中,控制构件95将门挡块43从卡定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这样一来,片材由上述的片材运送机构在第一运送路径32送向下游侧。而且,控制构件95将路径转换构件63像图示那样以将片材从第一运送路径32向第一转向通路34引导的方式进行控制。
这样一来,片材由供纸运送部件41运入第一转向通路34。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32上,在夹送辊41a、第一辊41b的下游侧配置第一传感器S1,检查向第一转向通路34运入的片材前端。
图7(a)中,控制构件95根据由第一传感器S1检测了片材前端的信号,在片材的折缝位置被移送到规定的位置的定时,将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在该过程中,从动辊53a抵接于片材。
通过将从动辊53a的移动速度设定成与从第一运送路径32送来的片材运送速度相比为高速,在从动辊53a将运送的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Np1引导时,不会在片材上产生挠曲。
而且,因为不存在被运送的片材和从动辊53a最初接触的接点P3错开的情况,从动辊53a抵接于与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接点P2,所以,不存在在片材上产生皱褶的情况,能够将正确的折叠位置定位在辊夹紧部。
在图7(b)中,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向第一夹紧部Np1变形为V字状。而且,若安装在升降部件53c上的从动辊53a压接在第二辊49的周面,则片材前端侧沿相反方向(第二辊49的旋转方向)被放出。
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利用夹送辊41a、第一辊41b的运送力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地将片材放出。此时,对沿着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导向器53b的弯曲导向面进行限制,以使片材沿着辊周面。
因此,片材其前端侧因从动辊53a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后端侧因夹送辊41a、第一辊41b而朝向第一夹紧部Np1地被卷入一次折叠位置Np1,升降部件53c的升降定时推算折缝位置。
于是,控制构件95预先通过实验将由夹送辊41a、第一辊41b移送片材的速度和将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定时(尤其是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定时)设定成最佳值。
而且,由于弯曲导向器53b的弯曲导向面与从动辊53a的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同步地以沿着相向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方式引导片材,所以,不存在片材的折缝位置随时变化的可能性。
在图8(a)中,在第一夹紧部Np1被翻折了1/2位置(两折)、1/3位置(三折)、1/4位置(三折)的片材在该第一夹紧部Np1被赋予运送力,被送向下游侧。
于是,控制构件95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在两折模式时位于动作位置,在三折模式时位于待机位置。
该图表示三折模式的控制。在两折时,使升降部件54c位于动作位置,将折叠片材从前端向第二夹紧部Np2引导,送向其下游侧的运出口31。
于是,在三折模式时,控制构件95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像图8(a)所示那样位于待机位置。这样一来,从第一夹紧部Np1送来的片材从前端开始被送向第二转向通路35。而且,第二传感器S2检查片材前端(折缝位置)。
在图8(b)中,在以第二传感器S2的检查信号为基准,二次折叠的折缝位置到达了规定位置的阶段,控制构件95将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这样一来,第二转向通路35内的片材在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周面抵接了的阶段沿相反方向将片材放出。
据此,如图9(a)所示,片材的前端侧由从动辊54a,后端侧由第一夹紧部Np1沿相互相反方向送出片材,向第二夹紧部Np2引导。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升降部件54c的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定时与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情况相同,弯曲导向器54b的作用也仍相同。
在图9(b)中,被送到第二折叠位置Np2的折叠片材由压接在第二辊49上的追加折叠辊64切实地折叠其折缝,并向第三运送路径36移送。于是,控制构件95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类规格,将该折叠片材送向排纸路径37或返送回第一运送路径32。
图示的装置在不需要由后处理装置C订缀在一起的、信笺折叠规格的内三折、1/3Z折叠时,控制路径转换挡板66,从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叠器65引导。
另外,在归档用或需要装订订缀处理等后处理的两折、1/4Z折等三折模式时,从第三运送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移送,从运出口31向后处理装置C送出。
[两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上述的折叠动作中,在将片材两折的模式中,如图13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和是否同时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St01)。这样一来,控制构件95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折缝位置(St02)。于是,控制构件95在两折模式(St03)时,由第一传感器S1检查片材前端(St04)。该移动通过变位马达MS的旋转来控制。
在经过与由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从该检查信号算出的片材的长度相当的片材的进给时间(St05)后,将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St06)。该移动通过变位马达MS的旋转来控制。
在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像图7(b)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缝位置为基准向第一夹紧部Np1歪曲。而且,若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二辊49的周面,则片材被拉近,从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
此时,控制构件95在两折模式下,以来自第一传感器S1的检查信号为基准,在片材的折缝被插入到第一夹紧部Np1的预计时间后(St07),将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向动作位置移动(St08)。该预计时间被设定成片材的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该折叠片材前端到达弯曲导向器54b之前的时间。
因此,折叠片材前端在图9(a)的状态下,被弯曲导向器54b的弯曲导向面引导,沿着第二辊周面。
与此同时,由于位于动作位置的从动辊54a从动于第三辊50的旋转而旋转,所以,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向从第二夹紧部Np2脱离的方向卷曲,也通过从动辊54a和第三辊50的旋转,切实地被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2。
于是,控制构件95将从第二夹紧部Np2运出到第三运送路径36的折叠片材从第三运送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运出。而且,控制构件95在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为后续的片材的处理做准备(St09)。
图示的是按照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位于待机位置的关系,使与之相反地位移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位于动作位置,但是,也可以以通过配置在第三运送路径36上的排纸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将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向待机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
[三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将片材三折的模式中,如图7至图9所说明的那样,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排纸指示信号和是否同时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St01)。这样一来,控制构件95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算出折缝位置(St02)。于是,控制构件95在三折模式(St10)时,由第一传感器S1检查片材前端(St11)。该移动通过变位马达MS的旋转来控制。
在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像图7(b)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缝位置为基准向第一夹紧部Np1歪曲。
而且,若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于第二辊49的周面,则片材被拉近,从折缝位置被插入第一夹紧部Np1。此时,控制构件95在三折模式下,等待第二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St14)。
以第二传感器S2检测了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控制构件95在片材的二次折缝位置到达规定位置的预计时间后(St15),将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向动作位置移动(St16)。该预计时间通过折缝位置算出构件97的算出值设定。于是,片材被从动辊54a赋予运送力,被插入第二夹紧部Np2。排纸传感器S3检查该片材前端,与折叠规格相应地从第三运送路径36向第一运送路径32运出,或从排纸路径37向收纳堆叠器65运出(St17)。
[排纸路径的结构]
如上所述,被两折、三折了的折叠片材从第二、第三辊49、50的压接点被送向第三运送路径36。而且,由与第二辊49压接的追加折叠辊64追加折叠,被引导到第三运送路径36。
该第三运送路径36如上所述,与第一运送路径32合流。从该第三运送路径36分支,经路径转换挡板66连接设置排纸路径37,该排纸路径37将折叠片材向配置在第二运送路径33的下方的收纳堆叠器65引导。该排纸路径37以曲率R3像上述那样构成。图示的67是配置在排纸路径37上的排纸辊。
因此,没有必要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的例如翻折成内三折或1/3Z折叠等信笺规格的片材不向运出口31移送,而是被收容在收纳堆叠器65。
而且,送到第三运送路径36的折叠片材中的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由运出辊对62a、62b向运出口31移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是否进行后处理的判断,例如通过前述的控制器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设定后处理条件。而且,构成为与被设定了的精整条件相应地向收纳堆叠器65运出或向后处理装置C移送。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A如图1所示,具备下述的结构。该装置将片材从供纸部3送向图像形成部7,在由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上进行印刷后,将片材从主体排纸口18运出。供纸部3将多种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4a、4b,将被指定的片材一张张地分离,进送到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静电鼓8、配置在其周围的印字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转印充电器11和定影器12,通过激光发光器9在静电鼓8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其上通过显影器10附着调色剂,通过转印充电器11将图像转印在片材上,由定影器12加热定影。
这样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材从主体排纸口18被依次运出。图示的13是循环路径,是从定影器12将对表面侧进行了印刷的片材在经主体转向通路14表里反转后,再次送向图像形成部7,对片材的里面侧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的路径。这样被双面印刷了的片材在主体转向通路14被表里反转,然后,从主体排纸口18被运出。
图示的20是图像读取部,由扫描器单元22对设定在压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由未图示出的光电转换元件电子读取。该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进行了例如数码处理后,被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6,向上述激光发光器9传送图像信号。另外,图示的25是进给装置,将收容在堆叠器26的原稿片材送向压板21。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置未图示出的控制部(控制器),由控制器面板15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片材尺寸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打印份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指定等打印输出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将由上述扫描器单元22读取了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来的图像数据积蓄在数据存储部16,从该数据存储部16向缓冲存储器17转送图像数据,从该缓冲存储器17依次向印字头9移送数据信号。
从上述控制器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还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例如选定“打印输出模式”、“订书订缀模式”、“片材成束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规格。
[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C如图1所示,具备下述的结构。该装置在装置壳体68具备片材接收口69、排纸堆叠器70和后处理路径71。片材接收口69以与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运出口31连结,接收来自第一运送路径32或第三运送路径36的片材的方式构成。
后处理路径71以将来自片材接收口69的片材向排纸堆叠器70引导的方式构成,在该路径中设置处理托盘72。图示的73是排纸口,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集聚在配置于下游侧的处理托盘72上。图示的74是打孔单元,被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73配置排纸辊75,将来自片材接收口69的片材集聚在处理托盘72上。
处理托盘72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转向(运送方向反转)运送,对齐整理并集聚在设置于托盘上的后端限制部件上(未图示出)。因此,在托盘上方设置使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转向的正反转辊76。另外,上述处理托盘72与排纸堆叠器70相连,针对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由排纸堆叠器70支撑前端侧,由处理托盘72支撑后端侧(桥支撑)。
在上述处理托盘72上配置将被后端限制部件定位的片材束订缀在一起的订书单元77。而且,将集聚在托盘72上的片材束在进行订书订缀后向排纸堆叠器70运出。图示的堆叠器70具备与片材的集聚量相应地升降的升降机机构(未图示出)。
[折叠偏向部件的移动开始时期]
如根据上述的图1至图13所说明的那样,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移动速度V1被设定成比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速度V2快。附加在此之上,根据图14至图16,对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移动开始时期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4进行说明。该图14中,将图5所示的片材速度V2表示为片材速度Vs,将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移动速度V1表示为移动速度Vh,对与图5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说明。另外,将图14中的P1-P2间的片材运送长度表示为Dy,将P1-P3间的片材运送长度表示为Dx,将从动辊53a从接点P3到接点P2的行程表示为Dz。
在本发明中,以使运入辊对40与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运送速度Vs一致的速度,将片材运入装置内。据此,片材以与图像形成速度相同的速度被送到折叠处理构件48。这种情况下的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的速度与图像形成条件相应,以非常宽泛的速度被输送。
于是,本发明具备演算构件99,该演算构件99根据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速度Vs和片材前端到达规定位置(第一传感器S1位置)的定时(来自前端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算出将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Wp向动作位置Ap移动的片材偏向速度Vh和该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移动开始时期。
该演算构件99通过由运入辊对40进行的片材运送速度Vs以一定的倍率关系将由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进行的片材偏向速度Vh设定成高速。图示的是设定成Vh=1.7Vs。该速度比如图14所示,由于片材运送方向(该图水平方向)和片材偏向速度(该图垂直方向)是大致正交的方向,所以,是以实质上作用于片材的运送力是两者一致或使Vh比Vs稍大(快)的方式根据实验值设定的。
据此能够实现,片材以运入辊对40的速度移动,作用于片材的速度成为片材偏向速度Vh>片材运送速度Vs,由此,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不使抵接在片材的点错开地抵接向第二辊49。另外,上述的供纸运送辊对41的运送速度被设定成与运入辊的速度Vs一致的速度。因此,后述的偏向部件的移动开始时期也可以根据供纸运送辊对41的速度算出。
于是,从片材前端检测部件(第一传感器)S1检测到片材前端的定时(第一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通过下述算式算出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开始移动的时间(第一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开始的延迟时间)Tx。
Vh=1.7Vs...(算式3)
Tx=Tb-Ta...(算式4)
在这种情况下,“Ta”是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Wp开始移动到最初接触片材的接点P3的时间,是变位马达MS的加速时间和定速时间的和。这里,变位马达MS的定速时间通过(Da-加速距离)/Vh求出。该“Da”是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移动距离,“加速距离”从马达的控制图表和每个脉冲的步进量算出累积加速距离(例如,截止到到达规定速度为止的(电源脉冲数)×(每个脉冲的步进量))。
另外,“Tb”由下述算式求出。
Tb=Db/Vs...(算式5)
Db=Dc+(Dd-De)...(算式6)
算式(6)中的“Dc”是从传感器检查位置P4到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最初与片材接触的位置P3之间的距离,“Dd”是从第一折叠位置Np1到片材前端P5的距离。另外,“De”是第一折叠位置Np1和与第二辊49的周面接触的接点P2之间的距离。
这样,根据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到达了规定位置的前端检测信号和其片材速度Vs,算出从动辊53a的移动速度(片材偏向速度)Vh和移动开始时期(定时)。因此,即使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的速度Vs从高速到低速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下,也以与其片材运送速度Vs适合的折叠处理速度(片材偏向速度)Vh进行折叠处理。
例如,在为对从图像形成装置送来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装置结构时,图像形成的速度与图像形成条件或图像形成部的装置结构(片材运送路径长度的不同)相应地以各种运送速度将片材运出,也与该片材运送速度相应地在下游侧的折叠处理位置被折叠处理。因此,在将本发明的折叠处理装置B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下游侧的系统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与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放出的片材的运送速度Vs相应地将该片材向折叠处理构件48引导。另外,在假设从图像形成装置A放出的片材的运送速度Vs和供纸运送辊对41的圆周速度存在速度差的情况下,只要与供纸运送辊对41的圆周速度相应地算出片材偏向速度Vh以及移动开始时期即可。
如图15所示,在控制CPU95设置演算上述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动作定时的演算构件(片材偏向定时演算构件)99,该演算构件从由第一传感器S1检测到的片材前端的检测信号算出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起动的延迟时间(上述的Tx)。其算出方法如上所述。另外,因为其它的结构与图12相同,所以,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另外,图16是在上述的图13中追加在第一传感器S1检查片材(参见图13:St04、St11)后,由片材偏向定时演算构件99算出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动作定时的步骤(参见图16:St05、St13)的图。
据此,控制构件95在经过了由片材偏向定时演算构件99算出的延迟时间(Tx)后,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参见图16:St06、St07以及St14、St15)。另外,就其它的动作而言,与上述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折叠偏向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4所说明的折叠偏向部件53、54也可以像图17所示那样,做成使用凸轮来移动折叠偏向部件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将片材的折缝位置向夹紧部(第一折叠位置)Np1引导(插入)的片材偏向部件53具备将它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Wp(图17实线位置)向路径内的动作位置Ap(点划线位置)移动的驱动构件85。
上述折叠偏向部件53由与折叠辊对41b、49的一方的辊周面P2抵接的从动辊53a和将该从动辊53a保持在一端、从待机位置Wp向动作位置Ap移动的升降部件53c构成。
图示的升降部件53c能够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地被支撑在装置框架(未图示出)上。其支撑构造虽未图示出,但是,是在装置框架上设置导轨,以在该导轨上滑动的方式支撑升降部件。
图示的从动辊53a可滑动地被轴支撑在升降部件53c上,加压弹簧53m以将从动辊53a压接在辊周面P2侧的方式被架设在升降部件53c和从动辊53a之间。
如图17(b)所示,从动辊53a与支撑杆53f一体可滑动地被安装在升降部件53c上,加压弹簧53m的一端与升降部件53c卡合,另一端与从动辊53a的托架卡合。图示的53g是下限挡块。
因此,在升降部件53c沿图17(a)箭头方向移动,从动辊53a抵接在折叠辊的周面P2后,在加压弹簧53m上积蓄力。通过该弹簧的作用,从动辊53a以规定压力被施力在辊周面P2,赋予片材运送力。
上述驱动构件85由与变位马达MS连结的驱动旋转轴85x和将其旋转向升降部件53c运动传递的驱动传递部件86构成。另外,虽然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部件86在图17中进行说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部件86在图20中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其它的驱动传递部件,可采用各种方式。
图17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86由将上述驱动旋转轴85x的旋转向升降部件53c传递的传动部件86A和不将驱动旋转轴85x的旋转向升降部件53c传递,而是进行位置保持的凸轮部件86B构成。
表示传动部件86A由一体形成在升降部件53c上的齿条53k和设置在驱动旋转轴85x上的小齿轮85p构成的情况。该小齿轮85p和齿条53k相互啮合,升降部件53c通过驱动旋转轴85x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待机位置Wp向动作位置Ap移动,通过驱动旋转轴85x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动作位置Ap向待机位置Wp返回。此时的升降部件53c的移动速度与驱动旋转轴85x的旋转速度一致。
另外,在上述驱动旋转轴85x上轴支撑着上述凸轮部件86B,该凸轮部件86B的凸轮面86y与升降部件53c的卡合滚柱53h(或突起部件)相互卡合。于是,在该升降部件53c上像上述那样,经加压弹簧53d安装着从动辊53a。而且,凸轮部件86B的凸轮面86y在规定的加压力作用于从动辊53a后,即使驱动旋转轴85x旋转,也维持其状态(动作状态)。
即,如图17所示,在驱动旋转轴85x上,安装着小齿轮85p和凸轮部件(圆筒凸轮;下面同样)86B,在该驱动旋转轴85x在规定角度范围(图17(b)所示的角度θ1)旋转时,小齿轮85p与齿条53k卡合,沿箭头方向移动升降部件53c。
另外,以驱动旋转轴85x在与角度θ1不同的角度范围(图17(b)所示的角度θ2)旋转时,小齿轮-齿条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凸轮面86y与升降部件53c的卡合滚柱53h卡合的方式构成。
图17中,在驱动旋转轴85x的外周的角度范围θ1形成半圆形状的小齿轮85p,在剩余的角度范围θ2形成半圆形状的凸轮面86y。而且,凸轮面86y为同一直径的圆形状。因此,以驱动旋转轴85x在从初始位置到角度范围θ1内旋转时,升降部件53c在待机位置Wp和动作位置Ap之间移动,在角度范围θ2内旋转时,升降部件53c被保持在动作位置Ap的方式设定角度范围。
另外,图17是将小齿轮85p和凸轮面86y的关系模式化的图,没有将两者形成为半圆形状的必然性,通过将小齿轮85p、凸轮面86y均在驱动旋转轴85x的外周构成为圆形状,构成为在驱动旋转轴85x的角度范围θ1,小齿轮85p和齿条53k卡合,在角度范围θ2,凸轮面86y和卡合滚柱53h卡合的位置关系,能够使加工容易。
对上述的驱动传递部件86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8(a)是表示驱动旋转轴85x在初始位置的状态,此时,升降部件53c位于上止点的待机位置,另外,驱动旋转轴85x的小齿轮85p在齿条53k的下限位置卡合。另外,在该位置配置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Ss,检查升降部件53c移动到上限位置的状态,停止变位马达MS的驱动。图示的53z是设置在升降部件53c上的标签。
图18(b)是表示使变位马达MS旋转,使驱动旋转轴85x旋转了规定角度的状态。此时,驱动旋转轴85x的小齿轮85p与齿条53k啮合,将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规定量。该图是表示从动辊53a与第一运送路径中的片材最初接触的状态,此时,变位马达MS以将驱动旋转轴85x以恒定速度移动的方式被起动。
图18(c)是表示升降部件53c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P2接触的状态。此时,小齿轮85p与齿条53k啮合,为使升降部件53c进一步向下方移动,而使驱动旋转轴85x的驱动力作用于升降部件53c。
图18(d)是表示小齿轮85p和齿条53k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凸轮面86y和卡合滚柱53h的卡合已开始的状态。若驱动旋转轴85x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凸轮面86y使卡合滚柱53h向下方移动。此时,在加压弹簧53m上积蓄力,从动辊53a以规定加压力压接在辊周面P2。此时,从动辊53a位于动作位置Ap。
图18(e)是在凸轮面86y将从动辊53a压接在辊周面P2后,停止变位马达MS。若停止向变位马达MS的供电,则驱动旋转轴85x通过其惯性继续旋转。此时,凸轮面86y在从动辊53a在与辊周面P2之间夹着片材的状态下,不对从动辊53a的位置进行移动,而是以规定压力继续压接。而且,变位马达MS通过惯性逐渐停止。
而且,在使升降部件53c从动作位置向待机位置返回时,控制构件95使变位马达MS反转,使驱动旋转轴85x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一来,凸轮面86y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加压弹簧53m的作用,小齿轮85p与齿条53k卡合。通过该驱动旋转轴85x的反转,从动辊53a从图18(e)的状态按照图18(d)、图18(c)、图18(b)、图18(a)的顺序返回待机位置。
[变位马达的控制结构]
图19是表示变位马达MS的控制结构。对于变位马达MS,升降部件53c在初始位置(图18(a)的待机状态)停止,通过其旋转负荷,对升降部件53c进行位置保持。而且,在上述的控制构件(CPU)95在由第一传感器S1检测了片材前端后,以其检测信号和折缝位置为基准,在片材移动规定量的预计时间起动变位马达MS。这样一来,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而且,在变位马达MS达到规定的恒定速度的预计时间(z1)后,从动辊53a接触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z2)。
即,控制构件95将马达起动时期设定为在升降部件53c从变位马达MS的起动到达到像上述那样被设定成与在第一运送路径32移动的片材速度V2相比为高速的恒定速度(V1)后,从动辊53a接触片材的定时。在该状态下,升降部件53c以恒定速度V1使片材向第一折叠位置Np1偏向。该升降部件53c的运动将驱动旋转轴85x的旋转通过小齿轮85p向齿条53k传递。
于是,升降部件53c的从动辊53a与折叠辊周面接触,或即将接触前,驱动旋转轴85x的旋转使得小齿轮-齿条的卡合解除,凸轮面86y与卡合滚柱53h卡合(z3)。这样一来,凸轮面86y将升降部件53c向折叠辊侧下推。此时,在加压弹簧53m上积蓄力,从动辊53a以规定的加压力与折叠辊周面卡合(z4)。
接着,控制构件95在从动辊53a与折叠辊周面P2抵接,将片材以规定的加压力压接在折叠辊对的一方后,在其动作切实地完成的恰当的定时,切断(OFF)变位马达MS的电源(z5)。这样一来,变位马达MS的旋转轴和驱动旋转轴85x在惯性旋转后停止。此时,升降部件53c使凸轮面86y和卡合滚柱53h卡合,圆形状的凸轮面86y不对升降部件53c进行位置移动,而是保持其位置(动作位置)。因此,不存在由于变位马达MS和驱动旋转轴85x的惯性旋转使得从动辊53a的片材加压动作受到影响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控制,升降部件53c将第一运送路径32的片材以预先设定(设计计算值)的恒定速度向折叠辊夹紧点引导,同时,从动辊53a和辊周面P2的压接力也被维持在预先设定的加压力,再有,不存在变位马达MS的停止定时影响片材的引导动作的情况。
[折叠偏向部件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20(a)以及(b)是表示驱动传递部件86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图17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图示的内容是表示由旋转凸轮构成驱动传递部件86的情况。
首先,图20(a)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在与变位马达MS连结的驱动旋转轴85x上一体地安装旋转凸轮87。该旋转凸轮87在角度范围θ1形成相对于位移角,位移量恒定(直线地)增加的变位凸轮面87a,在角度范围θ2形成相对于位移角,位移量为零的无变位凸轮面87b。
一方的升降部件53c与上述同样,在升降部件53c上安装从动辊53a、加压弹簧53m、弯曲导向器53b。在该升降部件53c上一体地设置支撑杆53i,该杆可滑动地被嵌合支撑在固定于装置框架上的套筒53j上。另外,加压弹簧53m虽未图示,但与上述部件同样,使从动辊53a与升降部件53c可滑动地卡合,加压弹簧53m被配置在升降部件53c和从动辊53a之间。
在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升降部件53c上卡合着旋转凸轮87。而且,在驱动旋转轴85x在角度范围θ1内旋转时,变位凸轮面87a与升降部件53c卡合,以规定速度(V1)下降移动。另外,在驱动旋转轴85x在角度范围θ2内旋转时,无变位凸轮面87b与升降部件53c卡合,保持在该位置。
接着,图20(b)所示的实施方式是由传动杆89将旋转凸轮88和升降部件53c卡合。这在图20(a)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升降部件53c的移动行程的关系,使得旋转凸轮大型化。于是,通过传动杆89使升降部件53c的移动量增大。因此,传动杆89以将旋转支轴89x为中心发挥杠杆作用的方式,将与凸轮面的卡合点La和与升降部件53c的卡合点Lb设定成前者短,后者长。
在该图20(a)以及(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变位马达MS的控制是与通过图19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能够得到相同的动作。
另外,在图2所示的装置中,将片材向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的折叠偏向部件作为将片材一次折叠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将被一次折叠的片材进一步二次折叠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被配置。该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也采用与上述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相同的构造。
另外,本申请通过参考,要求在这里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149507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171286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225596号的优先权。

Claims (19)

1.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是对来自运入部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向运出部运出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
不对来自上述运入部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而向上述运出部引导的第一运送路径;
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交叉的方向,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二运送路径;
配置在上述第二运送路径上,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辊对;和
将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该折叠辊对的夹紧部的折叠偏向部件,
上述第二运送路径包括:
从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交叉部分支,对片材前端部进行引导的上游侧导向通路;和
将片材从该交叉部向下游侧引导的下游侧导向通路,
上述折叠辊对被配置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和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的交叉部,
上述折叠偏向部件包括:
从动辊,其与位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移动的片材的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上述折叠辊对的辊周面压接;和
使该从动辊在从上述第一运送路径退让了的待机位置和将片材向夹紧部引导的动作位置之间位移的变位部件,
该变位部件将使上述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速度设定得比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移动的片材速度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上配置将片材向上述交叉部放出的供纸运送部件,
上述变位部件,以比由上述进给运送部件进行的片材运送速度高的速度使上述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同时利用由该供纸运送部件赋予了的运送力将片材前端向上述上游侧导向通路内运入,并且通过上述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向上述折叠辊对的夹紧部运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的上游侧导向通路以对片材赋予运送负荷的方式构成,
由上述供纸运送部件将片材前端部向上述上游侧导向通路运入,
由与上述折叠辊对的辊周面压接并从动的上述从动辊,将片材前端从上述上游侧导向通路运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供纸运送部件由相互压接的辊对构成,
该辊对的圆周速度被设定成与上述折叠辊对的圆周速度实质上相同的速度,且
该供纸运送部件的片材压接力被设定成比上述从动辊和折叠辊周面之间的片材压接力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折叠辊对的至少一部分的周面被配置在面向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的位置,
上述供纸运送部件由该折叠辊对的一部分的周面和与之压接了的夹送辊构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构成上述供纸运送部件的辊对的压接点为P1,
设上述从动辊与上述折叠辊对的辊周面接触的接点为P2,
设上述从动辊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移动的片材最初接触的接点为P3时,
P1-P2之间的片材运送长度设定得比P1-P3之间的片材运送长度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上述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速度为Vh,
设上述供纸运送部件运送片材的速度为Vs,
设上述P1-P2之间的片材运送长度为Dy,
设上述P1-P3之间的片材运送长度为Dx,
设上述从动辊从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移动的片材最初接触的位置到与折叠辊周面接触之间的移动距离为Dz时,
Figure FDA0000072500950000031
的关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折叠偏向部件具备上述从动辊的同时具备弯曲导向器,该弯曲导向器使片材沿着位于在上述第一运送路径移动的片材的行进方向上游侧的折叠辊周面。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运送路径的下游侧导向通路被构成为圆弧状地弯曲的弯曲路径,
来自上述运入部的片材从上述上游侧导向通路向下游侧导向通路,在大致S字形状的运送通路上被移送向上述运出部。
10.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是对送向运送路径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
配置在上述运送路径上的一对折叠辊对;
配置在上述折叠辊对的上游侧,将片材运入上述运送路径的运入部件;
片材前端检测部件,其检测由上述运入部件运入的片材的前端,并配置在上述折叠辊对的上游侧;
将片材的折缝向上述折叠辊对的夹紧部引导的折叠偏向部件;
使上述折叠偏向部件在从上述运送路径退让了的待机位置和将片材向上述折叠处理部引导的动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变位部件;和
根据来自上述片材前端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变位部件的控制构件,
上述折叠偏向部件包括:
在上述运送路径上从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向路径内的动作位置往复移动的升降部件;和
被支撑在该升降部件上,并与片材卡合的从动辊,
上述控制构件具有:
根据来自上述片材前端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和由上述运入部件将片材向上述夹紧部移送的片材运送速度,算出使上述折叠偏向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片材偏向速度和该折叠偏向部件的移动开始时期的演算构件,
该演算构件相比上述片材运送速度,以一定的倍率关系,将上述片材偏向速度设定成高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演算构件根据设定成与上述片材运送速度成一定的倍率关系的上述片材偏向速度,以上述片材前端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为基准,算出上述折叠偏向部件的移动开始时期。
12.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是对送向运送路径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
配置在上述运送路径上,且相互压接的至少一对折叠辊对;
将送到上述运送路径的片材的折缝位置插入该折叠辊对的夹紧部的折叠偏向部件;和
使该折叠偏向部件在从上述运送路径退让了的待机位置和与上述折叠辊对的辊周面抵接的动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驱动构件,
上述折叠偏向部件包括:
与上述折叠辊对的一方的辊周面压接的从动辊;和
在一端保持该从动辊、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升降部件,
上述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速度被设定成比在上述运送路径上移动的片材速度快,
上述驱动构件包括:
与驱动马达连结的驱动旋转轴;和
将该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向升降部件运动传递的驱动传递部件,
上述驱动传递部件以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按照规定速度移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向上述升降部件进行驱动传递,且
上述驱动传递部件在上述从动辊抵接在上述折叠辊对的周面后,不进行驱动传递,而是允许驱动旋转轴的旋转。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部件进行:
对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进行传递,将上述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驱动传递动作;和
在上述从动滚柱抵接在上述折叠辊对的周面的状态下,将上述升降部件位置保持在动作位置的非驱动传递动作。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部件包括:
通过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将上述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传动部件;和
通过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将上述升降部件位置保持在动作位置的凸轮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传动部件由与驱动旋转轴连结的小齿轮和配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的齿条构成,
上述凸轮部件由与驱动旋转轴连结的旋转凸轮和配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的卡合滚柱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由将上述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凸轮部件构成,
该凸轮部件具有:
通过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将上述升降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变位凸轮面;和
通过上述驱动旋转轴的旋转,将升降部件位置保持在动作位置的无变位凸轮面。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折叠偏向部件上,设置着将上述从动辊压接在上述折叠辊对的辊周面的加压弹簧。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旋转轴上连结着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被控制成,以将来自配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位置检测信号为基准停止驱动。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升降部件上,与上述从动辊一起设置弯曲导向器,在上述折叠辊对的一方的辊侧和另一方的辊侧,分别相向地配置该从动辊和该弯曲导向器。
CN201110180475.XA 2010-06-30 2011-06-30 片材折叠装置 Active CN102367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9507 2010-06-30
JP2010149507A JP5629508B2 (ja) 2010-06-30 2010-06-30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0-171286 2010-07-30
JP2010171286A JP5749903B2 (ja) 2010-07-30 2010-07-30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0225596A JP5567442B2 (ja) 2010-10-05 2010-10-05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0-225596 2010-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7115A true CN102367115A (zh) 2012-03-07
CN102367115B CN102367115B (zh) 2016-03-16

Family

ID=45400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0475.XA Active CN102367115B (zh) 2010-06-30 2011-06-30 片材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085437B2 (zh)
CN (1) CN102367115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869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44556A (zh) * 2013-09-17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折纸机及其控制方法、纸张后处理装置和成册系统
CN105060001A (zh) * 2015-07-21 2015-11-18 潼南县玉兰铸造厂(微型企业) 全自动擦拭布折叠机构
CN105270911A (zh) * 2015-10-30 2016-01-27 上海银京医用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酒精擦片机用插芯装置
CN106485830A (zh) * 2016-09-21 2017-03-08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钞箱、金融自助设备及钞票收集方法
WO2020207461A1 (zh) * 2019-04-12 2020-10-15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CN111803279A (zh) * 2019-04-12 2020-10-23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US12004928B2 (en) 2019-04-12 2024-06-11 Zuiko (Shanghai) Corporation Folding device for disposable hygiene art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6158B2 (ja) * 2010-02-26 2014-04-2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8897691B2 (en) * 2011-04-27 2014-11-2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EP2762433B1 (en) * 2013-01-31 2015-03-11 Neopost Technologies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US10324409B2 (en) * 2015-10-30 2019-06-18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Apparatus for folding sheets,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and method of folding sheets
JP2020001864A (ja) * 2018-06-26 2020-0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
JP2022094043A (ja) * 2020-12-14 2022-06-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5580A1 (en) * 2005-03-14 2006-09-14 Noriaki Sekine Paper folding device,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320665A (ja) * 2006-05-30 2007-12-13 Ricoh Co Ltd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08007297A (ja) * 2006-06-30 2008-01-17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20080182740A1 (en) * 2007-01-31 2008-07-31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2317A (ja) 1999-06-21 2001-01-09 Ricoh Elemex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紙後処理装置
JP4157433B2 (ja) 2003-06-18 2008-10-01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折り装置
JP4425101B2 (ja) 2004-09-13 2010-03-0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102449B2 (ja) 2005-03-1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3502B2 (ja) 2005-07-05 2010-08-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紙折り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84768B2 (ja) 2005-05-31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4324A (ja) 2007-01-31 2008-08-14 Nisca Corp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956257B2 (ja) 2007-03-29 2012-06-20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357078B2 (en) * 2009-09-15 2013-01-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sheet folding method
US8256757B2 (en) * 2009-10-30 2012-09-04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with skew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US8585032B2 (en) * 2009-10-30 2013-11-19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JP5476158B2 (ja) * 2010-02-26 2014-04-2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9051141B2 (en) * 2011-04-08 2015-06-09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US8897691B2 (en) * 2011-04-27 2014-11-2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JP2013014388A (ja) * 2011-06-30 2013-01-24 Ricoh Co Ltd スキュー補正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スキュー補正方法
JP2014051340A (ja) * 2012-09-05 2014-03-20 Ricoh Co Ltd 排紙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排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5580A1 (en) * 2005-03-14 2006-09-14 Noriaki Sekine Paper folding device,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320665A (ja) * 2006-05-30 2007-12-13 Ricoh Co Ltd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08007297A (ja) * 2006-06-30 2008-01-17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20080182740A1 (en) * 2007-01-31 2008-07-31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869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44556A (zh) * 2013-09-17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折纸机及其控制方法、纸张后处理装置和成册系统
CN105060001A (zh) * 2015-07-21 2015-11-18 潼南县玉兰铸造厂(微型企业) 全自动擦拭布折叠机构
CN105270911A (zh) * 2015-10-30 2016-01-27 上海银京医用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酒精擦片机用插芯装置
CN105270911B (zh) * 2015-10-30 2018-09-11 上海银京医用卫生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酒精擦片机用插芯装置
CN106485830A (zh) * 2016-09-21 2017-03-08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钞箱、金融自助设备及钞票收集方法
WO2020207461A1 (zh) * 2019-04-12 2020-10-15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CN111803279A (zh) * 2019-04-12 2020-10-23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US12004928B2 (en) 2019-04-12 2024-06-11 Zuiko (Shanghai) Corporation Folding device for disposable hygiene art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04086A1 (en) 2012-01-05
US9085437B2 (en) 2015-07-21
CN102367115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7115A (zh) 片材折叠装置
CN102756943B (zh)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50357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190203B (zh) 片材折叠装置
CN102050358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1948052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50356B (zh) 片材给送装置及设有其的片材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275766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US73261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lding sheets of paper
CN101293607B (zh) 薄片后处理装置和图像成形系统
US20110148023A1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WO2004069709A1 (en) Print media flipp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JP6248436B2 (ja) 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折り方法
JP574990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298279B2 (ja) 新聞本紙類へのチラシ折り込み装置
JP430202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S59207271A (ja) 印字装置へ葉紙及び巻紙を搬送するための装置
JP5647403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折り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67442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823687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694724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4352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EP1654179B1 (en) A sheet buffering means and method for buffering sheets
JP2011246261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029504A (zh) 打印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