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6943B -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56943B CN102756943B CN201210129481.7A CN201210129481A CN102756943B CN 102756943 B CN102756943 B CN 102756943B CN 201210129481 A CN201210129481 A CN 201210129481A CN 102756943 B CN102756943 B CN 1027569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heet material
- folding
- path
- folding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4—Buckling folders
- B65H45/142—Pocket-type folders
- B65H45/144—Pockets or stop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77—Fold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对片材形成一次折叠和二次折叠,在二次折叠时能够在准确的折痕位置进行折合。在第1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Np1)一次折叠后被搬送的片材的前端抵接于挡块构件(86)时,利用引导构件(54)将一次折叠后的片材的要进行二次折叠的折痕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对片材形成二次折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折合的片材折叠装置,尤其涉及能以简单的构造将片材按准确的折痕位置折合的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这种片材折叠装置作为将通过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折合而进行完成处理的装置,被广泛认知,例如,具有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连接设置,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为了整理汇集而折合,并搬出到后续的订缀处理装置的装置等。这样地将片材折合成1/2或1/3后搬出的片材折叠装置被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或被构成为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中的单元。
这样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样式,作为整理汇集用的,例如对应于1/2折叠、1/3Z字形折叠、1/3书信式折叠(レタ一折り)等使用目的已知有各种折叠样式,但是,其中的1/3Z字形折叠、1/3书信式折叠等的折叠成三个部分需要进行两回折叠处理。
另外,在进行两回折叠处理的情况下,关于一次折叠,由于片材被保持于搬送部件并在受限制的状态下被搬送,通过测量从检测片材的前端起的时刻,可以说是容易准确地检测出一次折叠的折痕位置。可是,二次折叠由于是夹持在一次折叠后在比较自由的状态下被送出来的片材而形成二次折叠,所以存在夹持时的折痕位置产生偏差,无法形成准确的折痕这样的问题。
因此,具有以下的构成,即,通过使为了形成二次折叠而被搬送来的片材的前端抵接于挡块而对片材施加限制,在恒定的位置夹持片材并进行折叠处理。可是,使用了这样的挡块的片材折叠装置由于通过使片材的前端抵接于挡块而进行限制,所以挡块与折叠辊对的距离变得比较长,所以存在片材在挡块与折叠辊对之间容易松弛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片材的搬送方向上的折叠辊对的下游侧设置传感器,传感器检测到片材到达下游的规定距离时利用制动部件使片材停止,利用折叠辊对夹持由于继续搬送片材而产生的片材的凸起(ル一プ),形成折痕的构成为人所知(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44115号公报)。
在折叠辊对的下游侧设置能够正反旋转的辊对,在片材的前端抵接停止的辊对时,辊对正转保持片材,之后,这次逆转,在片材上形成凸起,折叠辊对夹持凸起而形成折痕的构成为人所知(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76776号公报)。
这样,在以往技术中,代替挡块使用制动构件、辊对,使片材向一个方向的移动停止的同时向相反方向进行搬送,由此形成凸起。可是,由于从片材的停止·搬送位置到形成凸起的空间具有距离,所以片材在搬送路径内变得不稳定,即使利用这些方法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折叠精度。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一边利用通过使片材抵接而能够可靠地对片材施加限制的挡块的优势性,一边消除因片材松弛而引起的折叠位置的偏差,能够实现精度高的二次折叠。
根据本发明,要进行二次折叠的片材通过与挡块构件抵接而被施加限制后,由于被引导到二次折叠辊的夹持位置,所以片材不会松弛,因此,片材的折痕位置不会产生偏差,能够将片材的折痕实施在准确且稳定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2表示图1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3表示图2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
图4表示折叠辊与处于待命位置的引导构件的说明图。
图5表示折叠辊与处于动作位置的引导构件的说明图。
图6表示引导构件与挡块构件各自的驱动机构的概略说明图。
图7表示用于说明3个折叠辊与引导构件以及挡块构件的配置构成的立体图。
图8表示用于从背面说明图7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样式的说明图,(a)表示在1/3的位置将片材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方式,(b)表示在1/3的位置将片材进行Z字形折叠的方式,(c)表示在1/4的位置将片材进行Z字形折叠的方式。
图10表示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构成。
图11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将片材搬入第2路径的状态。
图12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在第1夹持位置一次折叠片材的状态。
图13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将一次折叠后的片材搬入第3路径的状态。
图14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通过第3路径在第2夹持位置折合片材的状态。
图15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将在第2夹持位置折合了的片材向排纸方向搬出的状态。
图16是图2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表示在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执行时,将片材前端引导到第2夹持位置的引导构件的作用。
图17表示示出图2的装置的折叠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8表示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由作为前工序的图像形成装置A和作为后工序的后处理装置C构成,在后处理装置C中,作为单元而附设片材折叠装置B。
图像形成装置A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构成。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由具有复印机功能和打印机功能的作为复合型复印机的图像形成部7、原稿读取部20、喂送部(原稿输送装置)25构成。此外,后处理装置C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8连接设置,构成为,对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实施折叠处理、冲孔开孔、盖章处理、订缀处理等后处理。并且,在该后处理装置C上一体设置有用来对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单元(片材折叠装置)B。以下,按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
[片材折叠装置]
片材折叠装置B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中,或者构成为与它们相独立的另外的装置(单独构成)。图示的片材折叠装置B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与后处理装置C之间,构成图像形成系统。并且,将片材折叠装置B作为选择单元附设于后处理装置C。
片材折叠装置B的整体构成表示在图2中,在装置壳体29上设置搬入口30和搬出口31,搬入口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18相连的位置、搬出口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纳入口69相连的位置。这样,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以横截装置壳体29的方式相向配置。
并且,在该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之间配置有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出到搬出口31的第1搬送路径32、和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后搬出到搬出口31的第2搬送路径34以及第3搬送路径35。该第2搬送路径34与第3搬送路径35相连接,形成折叠处理通路33,在折叠处理通路33中,配设有将片材朝规定方向移动的“搬送机构”和将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
[路径构成]
如上述那样,在装置壳体29上将第1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1路径”)32配置在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间。该路径如图所示那样按直线路径在水平方向配置、或是按曲线路径构成、或在垂直方向配置都可以。该第1路径32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31。
第2搬送路径34(以下称为“第2路径”)在设于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之间的分支点,向相对于第1路径32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分支而形成。此外,第3搬送路径35(以下称为“第3路径”)从上述分支点向与第2路径34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分支而形成。即,第3路径35与第2搬送路径34相同,向相对于第1路径32的片材搬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分支而形成,但是向与第2路径34的片材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分支。
该第2路径34与第3路径35连通而形成的折叠处理通路33是对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在折叠位置Np1(Np2)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部件48。并且,第2路径34将用于进行一次折叠的片材前端引导到该折叠位置(后述的第1夹紧位置)Np1,第3路径35将用于对折叠处理后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引导到折叠位置(后述的第2夹紧位置)Np2。并且,在折叠处理通路33的下游,连接设置有将来自第2夹紧位置Np2的折叠片材朝搬出口31搬出的第4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4路径”)36。
第2路径34与上述第1路径32交叉,将片材引导到第1路径32上方,第3路径35将片材引导到第1路径32下方。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第1路径32,第2路径34被配置在第1路径32上方、第3路径35被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下方。
这样,第2路径34和第3路径35配置在与第1路径32正交的方向上,但是也可以将把片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后述的第1夹紧位置)Np1的第2路径34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下方、将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向下游侧引导的第3路径35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上方。
此外,在将第1路径32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将第2路径34配置在铅垂方向的第1路径32的右侧(或左侧)、将第3路径35配置在路径的左侧(或右侧)。另外,上述第3路径35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按照为了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而将折叠片材引导到第2夹紧位置Np2的关系将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地构成,但是在不进行片材二次折叠的情况下,也可以为直进的路径。
将在第2路径35中被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引导到搬出口31的第4路径36设于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2夹紧位置Np2与搬出口31之间。在该第4路径36的下游,配置有将折叠片材从与搬出口31不同的排纸口51引导到收纳堆积机65的排纸路径37。
并且,第2路径34与装置壳体29的顶板相向地呈圆弧状弯曲,第3路径35的与装置壳体29的具有搬入口30的侧板相向的部分的一部分呈圆弧状弯曲。这样,通过在第2路径34和第3路径35上设置分别弯曲的通路部分,由于能够最大限利用装置内的空间、特别是高度方向的空间,能够谋求装置的紧凑化。基于同样的理由,与第4路径36相连的排纸路径37也由呈圆弧状弯曲的路径构成。
并且,用于将来自第1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第1夹紧位置)Np1的第2路径34的路径长度L1、和用于将一次折叠后的折叠片材引导到二次折叠位置(第2夹紧位置)Np2的第3路径35的路径长度L2,被构成为路径长度L1>路径长度L2。
将进一步折叠处理后的片材从第2夹紧位置Np2引导到收纳堆积机65的排纸路径37的路径长度L3,以L3<L2<L1的方式构成。这是由于,在将一次折叠位置(第1夹紧位置)Np1配置在第1路径32附近时,其结果会使各路径长度变成L3<L2<L1,所以带来了路径构成的紧凑化。
并且,从一次折叠位置(第1夹持位置)Np1被排出的片材不会引起堵塞而被导入第3路径35,在第3路径35的弯曲部分,安装有用于减轻与片材的摩擦的聚酯材55a。
第2路径34和第3路径35如上述那样由于分别具有弯曲部,折叠处理通路33的形状如图3所示,以S字状的曲线形成。此外,第3路径35由收纳堆积机65和排纸路径37连结。因而,路径长度最长的第2路径34被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上方,路径长度短的第3路径35和排纸路径37被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下方,并且在其下方配置有收纳堆积机65。根据这样的布局结构,能谋求装置壳体29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
[折叠处理部件]
在折叠处理通路33中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部件48由将片材折叠成两个部分或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折叠辊41b、49、50、和为了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该夹持位置Np1(Np2)而使片材的搬送方向偏向的折叠偏向构件53以及引导构件54构成。在对片材进行了一次折叠后,通过二次折叠,折叠成三个部分,向互相相反方向旋转的折叠辊41b与折叠辊49构成在夹持位置Np1对片材形成一次折叠的第1折叠辊对100(图4和图5),还是向互相相反方向旋转的折叠辊49与折叠辊50构成在夹持位置Np2对片材形成二次折叠的第2折叠辊对101(图4和图5)。
因而,在折叠处理部件48中,第1折叠辊对100与折叠偏向构件53构成折叠处理机构(一次折叠),第2折叠辊对101与引导构件54构成二次折叠处理机构。
[路径切换部件]
如上述那样,第1路径32和折叠处理通路33以交叉的方式配置,第2路径34被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上方,第3路径35被配置在第1路径32的下方,在折叠处理通路33上,连接设置有将来自第2夹持位置Np2的折叠片材向第1路径32返送的第4路径36。
因而,这些路径如图2所示,第1路径32与折叠处理通路33在Cp1交叉,第4路径36与第1路径32在Cp2交叉。因此,通过在该第1交叉部Cp1和第2交叉部Cp2配置切换片材的搬送方向的路径切换部件63,从第1路径32向第2路径34引导片材、从第2路径34向第3路径35引导片材、以及从第4路径36向第1路径32引导片材。
路径切换部件63如在图3中所示,将基端部63x能够摆动地轴支承在路径外的装置架支轴62x上,在其前端部形成有表面导向面63a和背面导向面63b。
并且,表面导向面63a按图3中的实线姿态将送到第1路径32的片材从该第1路径32引导到折叠处理通路33的第2路径34。与此同时,背面导向面63b将送到第4路径36的折叠片材返送到第1路径32。此外,路径切换部件63按图3中的虚线姿态(仅图示基端部63x)将送到第1路径32的片材不搬入折叠处理通33而是直接送到搬出口31。
这样,路径切换部件63在第1导向姿态(图3虚线)与第2导向姿态(图3实线)之间改变姿态,而其变位利用路径切换驱动部件45(图10)实现,该第1导向姿态利用第1路径32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直接送到搬出口31,该第2导向姿态将从搬入口30送到第1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折叠处理通33并且将从第4路径36送出的片材引导到第1路径32。路径切换驱动部件45是利用后述的折叠处理控制部95a,驱动被控制的电磁元件。由此,由以支轴62x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板状片构成的路径切换部件63,在其基端部连结有该电磁元件和复位弹簧。
[折叠辊的构成]
在折叠处理通路33上,如图3所示,构成折叠处理部件48的第1折叠辊4lb、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互相压接地配置。第2折叠辊49位于第1路径32的片材搬送方向上的第1折叠辊41b的下游侧且从第1路径32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并且,第1折叠辊41b向将片材从搬入口30输出到搬出口31的正方向旋转,第2折叠辊49向反方向旋转,并且第3折叠辊50向正方向旋转。此外,在第1折叠辊41b与第2折叠辊49的压接点,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1夹持位置(第1折叠位置)Np1,在第2折叠辊49与第3折叠辊50的压接点,形成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2夹持位置(第2折叠位置)Np2。
特别是图示的装置将第1折叠辊41b的周面配置在面临第1路径32的位置,在该辊周面上压接有压紧辊(游动辊)41a。由此,利用第1折叠辊41b和压紧辊41a搬送第1路径32的片材,无需在第1路径32上设置特别的搬送构件及其驱动机构。此外,在该第2折叠辊49上的与第3折叠辊50的压接点的下游侧,压接有增折辊(驱动辊)64。
[折叠偏向部件的构成]
说明作为与折叠辊(41b、49、50)一起构成折叠处理部件48的折叠偏向部件的偏向构件53和引导构件54的构成。在3个折叠辊(41b、49、50)的第1夹持位置Np1配置折叠偏向构件53,并且在第2夹持位置Np2配置引导构件54,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各自的夹持位置(压接点)。折叠偏向构件53如图3所示由从动辊53a、导向件53b和齿条53c构成。
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1夹持位置Np1利用由被配置在上游侧的第1折叠辊41b和被配置在下游侧的第2折叠辊49构成的第1折叠辊对100而形成,但是从动辊53a在以虚线所示的动作时被配置在与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接触的位置。并且,导向件53b具有沿着位于上游侧的第1折叠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导向面。
并且,折叠偏向构件53被支承在导轨上,通过与齿条53c啮合的小齿轮53p的正反转,在上下方向上往返移动,从动辊53a在与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接触的动作位置(图4虚线位置)与退避于第2路径33的路径外的待命位置(图4实线位置)之间升降。
从搬入口30被导入的要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由第1折叠辊41b与压接该第1折叠辊41b的压紧辊41a夹持地输出。并且,通过折叠偏向构件53下降,从动辊53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2折叠辊49压接时,从第1折叠辊41b与压紧辊41a被输出的片材的前端部分在导向件53b接受来自从动辊53a和第2折叠辊49的相反方向的搬送力,另一方面,由于从第1折叠辊41b与压紧辊41a被输出的片材的后端部分重新被导向件53b引导,朝向夹持位置Np1移动,所以片材整体一边形成凸起一边沿着第2折叠辊49的周面被引导到第1夹持位置Np1。并且,通过利用第1折叠辊41b与压紧辊41a夹持凸起,而在片材上形成折痕。
另一方面,引导构件54为了将片材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具有与夹持位置相对应的突部,从该突部伸长的两个边分别与相向的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相匹配,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能够在待命位置与动作位置之间移动。由此,通过引导构件54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由第1折叠辊对100形成了一次折叠的片材被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Np2位置,被夹持而形成二次折叠。
通过后述会清楚,通过挡块构件86限制片材,片材在由第2折叠辊49与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形成的空间内形成凸起,但是引导构件54将该凸起引导到夹持位置Np2,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
此外,为了片材能够朝向夹持位置Np2顺利地移动,在第3路径35上的面对第2折叠辊对101的通路壁的前端部安装聚酯材55b。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引导构件54安装在以第1折叠辊41b的旋转轴为支点转动自如地被轴支承的转动板54a上,并且,转动板54a被弹簧56向引导构件54位于待命位置的方向施力。并且,引导构件54具有抵接片54b,克服弹簧56的作用力,利用凸轮57按压抵接片54b,从而朝向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移动并到达动作位置。
在凸轮57的旋转轴57b安装有自由轮58,经由与该自由轮58一起架设皮带的滑轮89和齿轮组(未图示),连结于电动机M1的驱动轴。因而,通过电动机M1驱动,凸轮57按压抵接片54b使引导构件54移动到动作位置后电动机M1停止驱动时,在自由轮58上未施加有来自电动机M1的载荷,在弹簧56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转动板54a转动,引导构件54返回到待命位置。与此同时,凸轮57也恢复为开始按压抵接片54b的状态。另外,电动机M1除了驱动凸轮57以外,还经由上述的齿轮组供给下述的驱动机构的各驱动力。
[驱动机构]
接着,说明上述的第1路径32、折叠处理通路33和折叠处理部件48的驱动机构。在第1路径32的搬入口30侧配置有辊40b,在搬出口31侧配置有辊62b,并且在中间配置有上述的折叠辊41b。这些辊40b、62b和辊41b分别经由齿轮而连结于同一电动机的驱动轴。并且,辊40a压接于辊40b而从动旋转,压紧辊41a压接于折叠辊41b而从动旋转,并且辊62a压接于辊62b而从动旋转。
在构成折叠处理通路33的第2路径34和第3路径35上,不具有对片材赋予搬送力的辊、皮带等搬送部件。因此,在第2路径34上,利用第1折叠辊41b和压接于该第1折叠辊41b的压紧辊41a对片材赋予将其搬入路径内的搬入方向的搬送力,利用第2折叠辊49和与其压接的从动辊53a对片材赋予将其从路径移送到一次折叠位置Np1的搬送力。
此外,在第3路径35上,在第1折叠辊41b与第2折叠辊49的夹持位置,对片材赋予将其搬入路径内的搬送力,将片材从该路径输出到二次折叠位置Np2上的搬送力通过引导构件54赋予。在与该第3路径35相连的第4路径36,如图4所示,压接于第2折叠辊49的增折辊64朝向搬出口31的辊62a、62b赋予搬出折叠片材的搬送力。因而,在第4路径36上也未配置具有特别的驱动机构的搬送部件。
此外,在上述的第4路径36上配置有排纸路径37,该排纸路径37将折叠成三个部分的片材引导到收纳堆积机65而不移送到搬出口31,在该路径上设有排纸辊67。
[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
如上述那样,在第1路径32上配置有检测片材的端缘的第1传感器S1,检测搬入第2路径34的片材的端缘(前端和后端)。此外,配置有检测搬入第3路径35的片材的端缘的第2传感器S2。该传感器S1和传感器S2为了算出片材的折痕位置而检测片材的端缘,其作用与后述的折叠样式一起追加说明。
[挡块构件]
利用第1折叠辊对100形成了一次折叠的片材被送出到第3路径35后,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形成二次折叠,但是为了形成准确的折痕而应限制片材的位置,以抵接移动来的片材的前端的方式在第3路径35内设置挡块构件86。
挡块构件86如图7所示,为了遍及全宽地支承在第3路径35内被搬送来的片材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面,使爪86a从形成在构成第3路径35的分隔壁35b上的多个长孔35c突出到第3路径35内。通过片材抵接于挡块构件86的爪86a,其位置被限制。通过该限制,片材在第3路径35内形成凸起,引导构件54按照追赶该凸起的方式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从而将片材引导到夹持位置Np2。
此时,引导构件54具有突部,从该突部伸长的两个边分别与相向的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相匹配,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所以在移动到动作位置时,成为朝向由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的楔子,缩窄片材形成凸起的空间。由此,片材始终形成恒定的凸起,引导构件54能够在准确的折痕位置将片材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进行精度高的二次折叠。
由于片材的折痕位置根据纸张的尺寸、折叠处理的式样而不同,所以挡块构件86在第3路径35中的沿着与第1路径32对片材的搬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所形成的直线通路部35a内,能够根据上述条件移动而改变位置。即,挡块构件86安装在沿着直线通路部35a能够沿铅垂方向移动地被设置的齿条87上,通过随着小齿轮88的转动的齿条87的移动,能够在第3路径35的直线通路部35a的范围内改变与片材前端的抵接位置。因而,通过根据纸张的尺寸、折叠处理的式样而控制小齿轮88的电动机M2的正反旋转和转速,片材的前端能够在适合条件的位置与挡块构件86抵接。
[阻挡机构]
在第1路径32中的搬入辊对40a、40b与压紧辊41a之间配置有阻挡机构。该阻挡机构通过在搬入辊40b与第1折叠辊41b之间设置阻挡构件43和使片材弯曲变形的阻挡区域Ar(空间)而成,该阻挡构件43具有抵接并卡定片材前端的限制面43s。阻挡构件43通过将其基端部轴支承于装置架上,从而以支轴43x为中心摆动,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卡定在第1路径32中移动的片材前端的限制面43s。
摆动自如的阻挡构件43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时,由于阻止在第1路径32中移动的片材的行进,所以从搬入辊40a、40b输出的片材没有了去处,在构成第1路径32的片材导向板32g所形成的阻挡区域Ar内弯曲成凸起状。由此,修正引起片材相对于行进方向偏移那样的状态即歪斜。
从该状态起,使阻挡构件43摆动到上方时,其限制面43s对片材的阻止被解除,片材的前端被引导到压紧辊41a与折叠辊41b的夹持位置。
[折叠处理样式]
接着,根据图9说明利用上述的折叠处理部件48的片材折叠方法。通常的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存在为了完成整理汇集而留下订缀余量并折叠成两个部分或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和为了完成书信而折叠成两个部分或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此外,折叠成三个部分时,存在Z字形折叠和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在图9中,(a)表示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方式,(b)表示1/3Z字形折叠的方式,(c)表示1/4Z字形折叠的方式。
并且,在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情况下,利用第1折叠辊对100将送到第2路径33的片材在片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下订缀余量后其1/2位置折合(一次折叠)。
此外,在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下,利用第1折叠辊对100将送到第2路径33的片材在片材尺寸的1/3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下订缀余量后其1/3位置折合(一次折叠)。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将剩余的片材在1/3位置折合(二次折叠),并将该折叠片材送往第4路径36。
此时,对于折叠成三个部分,如图9(a)所示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下,利用第1折叠辊对100将送到折叠处理通路33的片材在片材后端侧1/3位置折合,接着,在片材前端侧1/3位置折合。同样,图9(b)所示的1/3Z字形折叠的情况下,利用第1折叠辊对101将送到折叠处理通路33的片材在片材前端侧1/3位置折合,接着,在片材后端侧1/3位置折合。
另外,对于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情况,如图9(c)所示在1/4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的情况下,利用第1折叠辊对100将送到第2路径33的片材在片材后端侧1/4位置折合,接着,在片材的1/2位置折合。
[控制部件]
说明用于上述的片材折叠的控制部件的构成。在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中装载控制CPU,或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并且,该控制部能够进行以下的动作。
根据图10所示的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的控制CPU91中设置控制面板15和模式设定部件92。该控制CPU91根据由控制面板15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控制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并且,控制CPU91将“后处理模式”、“工作结束信号”、“片材尺寸信息”等后处理所需的数据和指令转送到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
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在控制CPU中包括“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和“后完成处理控制部95b”。折叠处理控制部95a由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电动机M1的驱动电路和电动机M2的驱动电路构成。传感器S1和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被传送到该控制CPU95。此外,向路径切换部件63传送“打开”、“关闭”控制信号。
并且,在控制CPU95中,控制电动机M1、电动机M2和路径切换部件63而执行上述的折叠样式的折叠处理执行程序被存储在ROM96中。此外,在RAM98中,存储有用于利用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算出片材的折痕的数据和作为数据的电动机M2的动作时刻。
上述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由根据“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样式”和“订缀余量尺寸”算出距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的折痕位置(尺寸)的运算电路构成。例如对于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将片材在排纸方向1/2位置折合,或留下预先设定的订缀余量后在1/2位置折合。该折痕位置的运算例如通过[{(片材长度尺寸)-(订缀余量)}/2]算出。
此外,对于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根据例如书信式折叠(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1/3Z字形折叠)、整理汇集折叠(1/4Z字形折叠、1/3Z字形折叠)等折叠样式而算出折痕位置。
[折叠处理动作]
说明上述的片材折叠装置B的构成的作用。图11表示为了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而将其搬入第2路径34的状态。图12表示在一次折叠位置Np1折合片材的状态,图13将折叠片材搬入第3路径35中的状态,图14表示在二次折叠位置Np2折合片材的状态,图15表示搬出折叠片材的状态。此外,图16是表示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时的折叠动作的动作状态图,图17是其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1表示被引导到搬入口30的片材由搬入辊对(第1搬送部件)40向下游侧输送,利用上述的阻挡机构修正了歪斜后,从第1路径32被导入第2路径34的状态。另外,此时的阻挡机构的动作通过折叠处理控制部95a控制挡块驱动部件44而实现。片材由第2搬送部件41搬入第2路径34时,片材传感器S1检测搬入第2路径34的片材前端。
在图12中,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基于片材传感器S1中的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在片材的折痕位置被移送到规定的位置的时刻将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于是,第1路径32的片材朝向第1夹持位置Np1变形为V字状。并且,安装在升降构件53上的从动辊53a压接于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时,片材前端侧向相反方向(第2折叠辊的旋转方向)输出。
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由第2搬送部件41的搬送力朝向第1夹持位置Np1输出片材。此时,导向件53b的弯曲导向面以沿着第1折叠辊41b的周面的方式将片材限制成沿着辊周面。
因而,在一次折叠位置Np1,片材的前端侧由从动辊53a、后端侧由第2搬送部件41朝向第1夹持位置Np1输入,升降构件53的升降时刻算出折痕位置。因此,折叠处理控制部95a通过实验预先将由第2搬送部件41移送片材的速度和将从动辊53a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时刻(特别是辊与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接触的时刻)设定为最佳值。
并且,与从动辊53a的待命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同步,导向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沿着相向的第1折叠辊41b的周面地引导片材,所以片材的折痕位置不会因情况而变化。
在图13中,根据折叠偏向构件53进入动作位置的时刻,在第1夹持位置Np1,在1/2位置(折叠成两个部分)或1/3位置(折叠成三个部分)或1/4位置(折叠成三个部分)被一次折叠了的片材,在该第1夹持位置Np1被赋予搬送力,向下游侧输送。
因此,折叠处理控制部95a控制电动机M1,使引导构件54在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时位于动作位置,在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时位于待命位置。该图表示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的控制。折叠成两个部分时,使引导构件54位于动作位置,将折叠片材自前端引导到第2夹持位置Np2,并输送到其下游侧的搬出口31。
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时,折叠处理控制部95a使折叠引导构件54如图13所示位于待命位置。于是,从第1夹持位置Np1被输送的片材自前端被输送到第3路径35。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利用传感器S2检测被一次折叠了的片材被输送到第3路径35的情况。
并且,利用传感器S2检测被一次折叠了的片材的前端后经过规定时间后,折叠处理控制部95a控制电动机M1,使引导构件54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此时的规定时间为从片材的前端由传感器S2检测起直到抵接挡块构件86为止的时间,优选直到即将抵接挡块构件86之前为止的时间。
此时,折叠处理控制部95a根据片材的用纸尺寸和折叠处理样式,控制电动机M2,使挡块构件86在第3路径35的直线通路部35a内移动。并且,根据片材的用纸尺寸和折叠处理样式,从片材的前端由传感器S2检测起直到抵接挡块构件86为止的时间被预先设定在折叠处理控制部95a中,经过了与在第3路径35中所搬送的片材相应的规定时间时,使引导构件54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
通过挡块构件86限制片材,片材在由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内形成凸起。
这样,引导构件54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时,二次折叠的折痕位置由引导构件54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如图14所示,对片材形成二次折叠。
引导构件54具有突部,从该突部伸长的两个边分别与相向的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相匹配,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所以在移动到动作位置时,如上述那样,缩窄片材形成凸起的由第2折叠辊49和第3折叠辊50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空间。由此,片材始终形成恒定的凸起,引导构件54能够在准确的折痕位置进行引导,形成精度高的二次折叠。
通过片材在第3路径35内的位置被挡块构件86限制,且由引导构件54向夹持位置Np引导,片材不松弛地由第2折叠辊对101夹持,所以折痕位置不会产生偏差。并且,由于缩窄为了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进行夹持而形成凸起的空间,所以片材始终形成恒定的凸起,对于每个片材也不会因凸起形状不稳定而引起折痕位置的偏差。因而,只要是相同的用纸尺寸且相同的折叠样式,利用第1折叠辊对一次折叠后被搬送来的片材始终在恒定的折痕位置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形成折痕。
在图15中,被送到二次折叠位置(第2夹持位置)Np2的折叠片材利用压接于第2折叠辊49的增折辊64,其折痕可靠地被折叠,被移送到第4路径36。因此,折叠处理控制部95a按照预先设定的分类样式将该折叠片材输送到排纸路径37,或返送到第1路径32。图示的装置无需利用后处理装置C订缀,在书信式折叠样式的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1/3Z字形折叠时,控制路径切换挡片66从排纸路径37引导到收纳堆积机65。
此外,需要整理汇集用或装订订缀处理等的后处理的折叠成两个部分、1/4Z字形折叠等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时,从第4路径36移送到第1路径32,从搬出口31送出到后处理装置C。
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第1折叠辊对100而形成一次折叠,但是取而代之,在第1转向路径34中设置挡块构件,并进行一次折叠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纸张的尺寸、折叠处理的样式,将该挡块构件在最长的路径长度的第1转向路径34内移动,所以构造复杂,招致装置的大型化。可是,通过利用折叠偏向构件53,解决了该问题,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装置紧凑。此外,由于折叠偏向构件53抵接第2折叠辊49的外周面,并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第1折叠辊对100的夹持位置Np1,所以片材的折痕可靠地被第1折叠辊对100夹持,折痕位置不产生偏差,能可靠地进行折叠。
该引导构件54的作用与折叠偏向构件53相同,有采用在动作位置与第2折叠辊对101的下游侧的折叠辊50的周面抵接,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夹持位置Np2的构成的以往例。可是,若在二次折叠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的从动辊方式,则成为利用从动辊和折叠辊50夹持并搬送由一次折叠而形成了的片材的重叠部分,在接触从动辊的周面的片材部分与接触折叠辊50的周面的片材部分产生搬送量差。
于是,在由一次折叠形成的折痕处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夹持时,在与由一次折叠形成的折痕不同的位置形成折痕,产生双重的折痕、即所谓的“コ”字状的折叠。可是,引导构件54无助于片材的搬送,因此,防止由于被折叠的两片材部分的搬送量不同而形成双重的折痕这样的问题。
由此,为了形成一次折叠而设置折叠偏向构件53,为了形成二次折叠而设置挡块构件86和引导构件54,能提供折叠精度高的片材折叠装置。
[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上述的折叠动作中,对于将片材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如图17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受排纸指示信号的同时接受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利用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算出折痕位置(St01)。因此,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在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St02)时,传感器S1检测片材前端(St03)。根据其检测信号,经过相当于由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算出的片材的长度的片材的输送时间(St04)后,使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St04)。该移动通过移动电动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
折叠偏向构件53的升降构件53c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1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12说明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向第1夹持位置Np1歪曲。并且,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时,片材被拉近,从折痕位置被插入第1夹持位置Np1。
此时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在折叠成两个部分的模式时,以来自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为基准,片材的折痕被插入第1夹持位置Np1的预计时间后(St06),使引导构件54移动到动作位置(St07)。该预计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折痕位置被插入第1夹持位置Np1,到达引导构件54的第1折叠辊对100侧的边之前的时间。因而,折叠片材前端在图16的状态下,被引导到构件54的第1折叠辊对100侧的边,沿着第2折叠辊49的周面,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在自第2夹持位置Np2偏离的方向上形成凸起,也被引导到第2夹持位置Np2。
并且,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将从第2夹持位置Np2被搬出到第4路径36的折叠片材,从第4路径36搬出到第1路径32。接着,折叠处理控制部95用于在使引导构件54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后续的片材的处理(St08)。按照图示的使折叠偏向构件53位于待命位置的关系,使与其相反的进行位置移动的引导构件54位于动作位置,但是也能够通过配置在第4路径36的排纸传感器S3(图16)的检测信号,使引导构件54移动到待命位置。
[折叠成三个部分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将片材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时,如图12至图14说明那样,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受排纸指示信号的同时,接受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利用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算出折痕位置(St01)。因此,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在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St09)时,传感器S1检测片材前端(St10)。
根据其检测信号,经过相当于由折痕位置算出部件97算出的片材的长度的片材的输送时间(St11)后,使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从待命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St12)。该移动通过移动电动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
折叠偏向构件53向动作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1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12说明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向第1夹持位置Np1歪曲。并且,一次折叠偏向构件53的从动辊53a抵接第2折叠辊49的周面时,片材被拉近,从折痕位置被插入第1夹持位置Np1。此时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在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模式时,等待第2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St13)。
以第2传感器S2检测到片材前端的信号为基准,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在片材的前端到达挡块构件86的预计时间后(St14),使引导构件54移动到动作位置(St15)。该预计时间如上述那样,是根据片材的用纸尺寸和折叠处理样式,预先设定的从片材的前端被传感器S2检测起直到抵接挡块构件86为止的时间,由此,片材被引导构件54引导到第2夹持位置Np2。并且,排纸传感器S3(图16)检测该片材前端,根据折叠样式,从第4路径36搬出到第1路径32,或从排纸路径37搬出到收纳堆积机65。
另外,利用上述的模式设定部件92设定不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后处理模式时,搬入第1路径32的片材直接搬送到搬出口31。
[排纸路径的构成]
如上述那样,折叠成两个部分、折叠成三个部分的折叠片材从第2折叠辊对101被送到第4路径36。并且,利用压接于第2辊49的辊64被可靠地折叠(増
折
),被引导到第4路径36。该第4路径36如上述那样与第1路径32汇合。从该第4路径36分支,排纸路径37经由路径切换挡片66连接设置,该排纸路径37将折叠片材引导到配置在第2路径33的下方的收纳堆积机65。排纸辊67配置于排纸路径37中。
因而,无需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的例如被折合成向内折叠成三个部分或1/3Z字形折叠等书信样式的片材不被移送到搬出口31而收容于收纳堆积机65。
并且,被送到第4路径36的折叠片材中的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而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利用搬出辊62朝向搬出口31移送。另外,在该情况下判断是否进行后处理,例如由上述的控制面板设定图像形成条件的同时设定后处理条件。并且,根据被设定的完成条件,搬出到收纳堆积机65或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A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结构。该装置将片材从供纸部3送到图像形成部7,在图像形成部7对片材印刷后,从主体排纸口18搬出片材。在供纸部3,多种尺寸的片材被收纳于给纸盒4a、4b,将所指定的片材逐张分离地供给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静电鼓8、配置于该静电鼓8周围的打印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转印加载器11和定影器12,由激光发光器9在静电鼓8上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器10在其上附着调色剂,由转印加载器11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由定影器12进行加热定影。
如此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主体排纸口18被顺次搬出。循环路径13为,从定影器12将在表面侧印刷了的片材通过主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再次送给到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的路径。如此进行双面印刷之后的片材由主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从主体排纸口18被搬出。
对于图像读取部20,由扫描单元22对设置在压印平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由未图示的光电变换元件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例如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被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6,将图像信号送往上述激光发光器9。此外,喂送装置25将收容在堆积机26中的原稿片材送给到压印平板21。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器),从控制面板15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设定:指定片材尺寸、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印刷份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等的印刷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将由上述扫描单元2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的图像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16,将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存储部16转送到缓存器17,从该缓存器17依次将数据信号移送到打印头9。
从上述控制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还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例如选定“印刷模式”、“U型钉订缀模式”、“片材束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样式。
[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C如图18所示那样设有以下结构。该装置在装置壳体68中设有片材纳入口69、排纸堆积机70、和后处理路径71。片材纳入口69与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的搬出口31连结,接受来自第1搬送路径32或第3搬送路径36的片材。
后处理路径71将来自片材纳入口69的片材引导到排纸堆积机70,在该路径中设有处理托盘72。排纸口73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汇集到配置在下游侧的处理托盘72。冲孔单元74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73配置有排纸辊75,将来自片材纳入口69的片材汇集到处理托盘72。
处理托盘72将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进行转向(搬送方向翻转)搬送而对齐并汇集于设置在托盘上的后端限制构件(未图示)。因而在托盘上方设有使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转向的正反转辊75。而且上述处理托盘72与排纸堆积机70相连,由排纸堆积机70支承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的前端侧、由处理托盘72支承(桥式支承(ブリツジ支持))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的后端侧。
在上述处理托盘72上配置有对被后端限制构件定位了的片材束进行订缀的订书机单元77。整合机构78将被搬出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沿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横向对齐而进行整合。刮板旋转体79与排纸辊75的旋转轴驱动连结,从而将来自排纸辊75的片材朝后端限制构件移送。
片材束搬送部件80将被订书机单元77订缀了的片材束朝下游侧的排纸堆积机70移送。因此,图示的片材束搬送部件80由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基端部的杆构件81、和片材端卡合构件82构成。
并且,片材端卡合构件82沿处理托盘72在排纸方向上往返移动地安装在处理托盘上,与杆构件81连结。驱动电动机Mm使杆构件81摆动运动。在排纸堆积机70上设有未图示的与片材的装载量相对应地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
以上,本发明所涉及的图示的片材折叠装置在搬送片材的搬送路径33中沿着片材的搬送方向依次配设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1折叠辊对100和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2折叠辊对101,在搬送路径33的第2转向路径35内设置挡块构件86,在第1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Np1被一次折叠而搬送来的片材的前端抵接挡块构件86时,利用引导构件54将被一次折叠了的片材的要进行二次折叠的折痕引导到第2折叠辊对101的夹持位置Np2,对片材形成二次折叠。
因而,通过利用引导构件54向夹持位置Np按压,片材不松弛地由第2折叠辊对101夹持,所以折痕位置不会产生偏差,而且由于缩窄为了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进行夹持而形成凸起的空间,所以对于每个片材也不会因凸起形状不稳定而引起折痕位置的偏差。因而,只要是相同的用纸尺寸且相同的折叠样式,利用第1折叠辊对一次折叠后被搬送来的片材始终在恒定的折痕位置利用第2折叠辊对101形成折痕。
本发明涉及将由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折合而进行折叠处理的装置,在产业上具有可利用性。
另外,本申请要求在此参照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099384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099385号的优先权。
Claims (14)
1.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对被搬送到搬送路径内的片材形成折痕,其特征在于,该片材折叠装置包括:
第1折叠辊对,由位于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第1折叠辊、和位于片材搬送方向下游侧,与第1折叠辊的外周面接触并向相反方向旋转的第2折叠辊构成,对片材形成一次折叠;
第2折叠辊对,由上述第2折叠辊、和与上述第2折叠辊的外周面接触并旋转的第3折叠辊构成,对形成了一次折叠的片材形成二次折叠;
折叠偏向构件,在形成上述一次折叠时,与上述第2折叠辊的外周面接触,将上述片材的折痕引导到上述第1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
挡块构件,以在规定位置与形成了上述一次折叠的片材的前端抵接的方式被设置;以及
引导构件,在上述片材的前端到达了上述挡块构件时,将片材引导到上述第2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
上述折叠偏向构件包括从动辊,该从动辊在位于上述第1折叠辊对的上述片材的夹持位置附近的动作位置时与上述第2折叠辊的外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叠偏向构件具有弯曲形状的弯曲导向件,该弯曲导向件沿着上述第1折叠辊的辊周面配置,将上述片材的上述一次折叠的折痕引导到由上述第1折叠辊与上述第2折叠辊形成的夹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构件为了将上述片材引导到上述第2折叠辊对的用于上述二次折叠的夹持位置而具有与夹持位置相对应的突部,从该突部伸长的两个边分别形成为与相向的上述第2折叠辊和上述第3折叠辊的外周面相匹配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上述第1折叠辊对一次折叠了的上述片材向上述挡块构件搬送时,上述引导构件位于自上述动作位置退避了的待命位置,在上述片材的前端到达了上述挡块构件时,上述引导构件移动到上述动作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构件位于上述动作位置时,上述一次折叠了的上述片材被搬送到上述第2折叠辊对,上述第2折叠辊对将上述片材在上述一次折叠的状态下夹持并搬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片材折叠装置包括:
第1搬送路径,具有片材的搬入口和搬出口;
第2搬送路径,在设于上述搬入口与上述搬出口之间的分支点,向相对于上述第1搬送路径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分支;以及
第3搬送路径,自上述分支点起向与上述第2搬送路径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分支,与上述第2搬送路径形成折叠处理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搬送路径与上述第3搬送路径分别具有弯曲的通路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搬送路径由大致直线路径构成,
上述第2搬送路径具有沿着装置顶板呈圆弧状弯曲的通路部分,
上述第3搬送路径具有沿着上述搬入口侧的侧板的大致直线通路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折叠辊以其外周的一部分面临上述第1搬送路径的方式被配置,
上述第2折叠辊位于上述第1搬送路径的搬送方向上的上述第1折叠辊的下游侧,且配置在与上述第1搬送路径分离的场所。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3搬送路径中,配置有上述挡块构件、上述第2折叠辊对和上述引导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搬送路径在与从上述第1折叠辊对被导入的上述片材的前端抵接的场所,具有用于减轻与上述片材的摩擦的聚酯材。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搬送路径在与由上述引导构件引导到上述第2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的上述片材抵接的场所,具有用于减轻与该片材摩擦的聚酯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块构件与上述片材的前端抵接的规定位置在形成于上述第3搬送路径中的直线通路部分移动。
14.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系统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使来自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述片材折合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9384 | 2011-04-27 | ||
JP2011099385A JP5770520B2 (ja) | 2011-04-27 | 2011-04-27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1099384A JP5778973B2 (ja) | 2011-04-27 | 2011-04-27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1-099385 | 2011-04-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6943A CN102756943A (zh) | 2012-10-31 |
CN102756943B true CN102756943B (zh) | 2016-09-07 |
Family
ID=47051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29481.7A Active CN102756943B (zh) | 2011-04-27 | 2012-04-27 |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97691B2 (zh) |
CN (1) | CN10275694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29423B2 (en) * | 2010-05-28 | 2013-09-10 | Nisca Corporation | Sheet folding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
CN102367115B (zh) * | 2010-06-30 | 2016-03-16 | 立志凯株式会社 | 片材折叠装置 |
JP6077556B2 (ja) | 2011-11-10 | 2017-02-08 | パックサイズ,エルエルシー | 変換機械 |
CN104925578B (zh) * | 2014-03-17 | 2017-06-06 |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 折纸机构、纸张后处理装置、成册系统 |
JP6708810B2 (ja) * | 2014-05-20 | 2020-06-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9919890B2 (en) * | 2015-08-28 | 2018-03-20 |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ITUB20155074A1 (it) * | 2015-10-23 | 2017-04-23 | Ima Spa | Apparato piegatore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
US10850469B2 (en) * | 2016-06-16 | 2020-12-01 | Packsize Llc | Box forming machine |
US11242214B2 (en) | 2017-01-18 | 2022-02-08 | Packsize Llc | Converting machine with fold sensing mechanism |
JP2019014572A (ja) * | 2017-07-06 | 2019-01-3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回収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ート搬送回収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シート回収方法 |
US11305903B2 (en) | 2018-04-05 | 2022-04-19 | Avercon BVBA | Box template folding process and mechanisms |
US11247427B2 (en) | 2018-04-05 | 2022-02-15 | Avercon BVBA | Packaging machine infeed, separation, and creasing mechanisms |
WO2019246344A1 (en) | 2018-06-21 | 2019-12-26 | Packsize Llc | Packaging machine and systems |
JP7485501B2 (ja) * | 2018-12-10 | 2024-05-16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折り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20207461A1 (zh) * | 2019-04-12 | 2020-10-15 | 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折叠装置 |
US11414294B2 (en) | 2019-12-31 | 2022-08-16 | Dmt Solutions Globa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lding paper carriers with attached cards |
JP2023005633A (ja) * | 2021-06-29 | 2023-01-18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69867A3 (en) * | 1990-07-31 | 1993-04-14 | Xerox Corporation | Compact, single fold plate, bi-roll folder with z-fold capability |
US5233400A (en) * | 1991-12-23 | 1993-08-0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Wrinkle preventing registration mechanism |
CN101376472A (zh) * | 2007-08-29 | 2009-03-04 | 株式会社东芝 |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
CN101678986A (zh) * | 2008-05-22 | 2010-03-24 | 迅普精工株式会社 | 纸张折叠机构和纸张折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84659A (en) * | 1972-05-08 | 1976-10-05 | Ball Computer Products, Inc. | Apparatus for feeding sheet material from the bottom of a stack |
JP3846051B2 (ja) | 1998-08-03 | 2006-11-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紙折り装置 |
US6719680B2 (en) * | 2001-02-26 | 2004-04-13 | Konica Corporation |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
JP4000962B2 (ja) * | 2002-09-05 | 2007-10-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JP4175642B2 (ja) | 2004-02-18 | 2008-11-05 |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紙折り装置 |
US20060180970A1 (en) * | 2004-09-13 | 2006-08-17 | Nisca Corporation |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JP4425101B2 (ja) | 2004-09-13 | 2010-03-03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JP4302020B2 (ja) | 2004-09-13 | 2009-07-2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743776B2 (ja) * | 2006-06-30 | 2011-08-10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ト折り装置 |
US20090062099A1 (en) * | 2007-08-29 | 2009-03-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olding roller for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
US8585032B2 (en) * | 2009-10-30 | 2013-11-19 | Nisca Corporation |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
CN102367115B (zh) * | 2010-06-30 | 2016-03-16 | 立志凯株式会社 | 片材折叠装置 |
-
2012
- 2012-04-26 US US13/456,887 patent/US889769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27 CN CN201210129481.7A patent/CN1027569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69867A3 (en) * | 1990-07-31 | 1993-04-14 | Xerox Corporation | Compact, single fold plate, bi-roll folder with z-fold capability |
US5233400A (en) * | 1991-12-23 | 1993-08-0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Wrinkle preventing registration mechanism |
CN101376472A (zh) * | 2007-08-29 | 2009-03-04 | 株式会社东芝 |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
CN101678986A (zh) * | 2008-05-22 | 2010-03-24 | 迅普精工株式会社 | 纸张折叠机构和纸张折叠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56943A (zh) | 2012-10-31 |
US20120275838A1 (en) | 2012-11-01 |
US8897691B2 (en) | 2014-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56943B (zh) |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
CN102050357B (zh) |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 |
EP1842818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lding a medium | |
CN103863884B (zh) | 纸张折叠设备、成像设备以及成像系统 | |
CN102050358B (zh) |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 |
CN102050356B (zh) | 片材给送装置及设有其的片材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 |
CN102367115B (zh) | 片材折叠装置 | |
CN105947773B (zh)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029880B2 (en) | Sheet bundle bin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
CN101654028A (zh) | 装订装置 | |
JP2009035417A (ja) |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 | |
CN102107566B (zh) | 纸摞运送装置 | |
JP2009208855A (ja) |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6886828B2 (en) |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US11167950B2 (en) | Sheet fold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5229576A (ja) |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 | |
JP2010260671A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20170240377A1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JP4302020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67442B2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 | |
JP5595009B2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1093688A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1246261A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823687B2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 | |
JP5562003B2 (ja) |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