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0358B -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0358B
CN102050358B CN201010526481.1A CN201010526481A CN102050358B CN 102050358 B CN102050358 B CN 102050358B CN 201010526481 A CN201010526481 A CN 201010526481A CN 102050358 B CN102050358 B CN 1020503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sheet material
folding
sheet
transpor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64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0358A (zh
Inventor
佐野健一
今津裕纪
伊藤真一
白仓瑞穂
加贺美利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09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50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10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9368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232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4626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50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0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0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03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4Buckling folders
    • B65H45/142Pocket-type folders
    • B65H45/148Pocket-type folders diverte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77Fold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装置在搬入搬出口间设有不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和折叠处理路径,使从搬入口到搬出口的片材路径小型紧凑。设有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把来自搬入口的片材折叠处理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二搬送路径(33)对片材进行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48)。第二搬送路径与第一搬送路径交叉,把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Np1)的路径端部(第一转向路径(34))和把折叠片材从该位置向下游引导的路径端部(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隔着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第一搬送路径在水平方向构成为直线路径时,在该路径上方配置路径(34)、在下方配置路径(35)。

Description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例如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相互折叠成1/2、1/3等的片材折叠装置、其折叠机构,尤其涉及对用来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搬送路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般地,这种片材折叠装置,作为把通过印刷机、打印装置、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在规定的折叠位置相互折叠而进行最终处理的装置,被广泛认知。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为了进行整理汇集,而把连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口并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相互折叠后向后续的订缀处理进行搬送的装置。
这样的把片材相互折叠成1/2或1/3进行搬送的片材折叠装置,被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或被构成为内藏在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中的单元。而且折叠样式,作为整理汇集用的,例如对应于1/2折叠、1/3之字形折叠、1/3书信式折叠(レタ一折り)等使用目的已知有各种折叠样式。
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订缀装置(修整装置、装订装置)等连接设置或内装在其中的折叠装置,需要有把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送到搬出口的路径(排纸路径),和把片材进行折叠处理之后从搬送出口搬出的路径(折叠处理路径)。因此,在日本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中,把排纸路径设置在形成于装置壳体上的搬入口与搬出口之间,把折叠处理路径配置在该排纸路径的下方。
而且在折叠处理路径上,配置了把用来将片材折成1/2或1/3的折叠辊,和用来把片材从其折痕位置夹在该折叠辊上的路径。即,以折叠位置为界把片材呈翼状进行定位、插入一对辊之间进行相互折叠。
在此,日本专利特开2009-018494号公报的装置,把排纸路径配置在装置的水平方向上,把折叠处理装置在与该排纸路径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上下进行配置。这是为了使装置壳体沿片材排出方向细长而小型化、节省装置占有的面积。
日本特许4144496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把从图像形成装置搬出的片材引导到沿与该排纸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下配置着的折叠路径,在该路径把片材相互折叠并朝排纸方向偏向之后搬送到外部。同样,在日本特许4175642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也是把从搬入口沿水平方向进入的片材在垂直方向偏向而引导到折叠处理路径。
这样,现有的装置,把折叠处理路径相对于将片材搬出搬入的方向配置在与其正交的方向。而且,把折叠机构配置在该路径的中间位置,在该折叠机构的前后与片材的折叠位置一致地把路径设置成翼状。如果考虑进行1/3折叠,则该折叠处理路径在折叠机构的前方和后方的路径长度分别构成为折叠片材长度的三分之二。
上述那样的现有的片材折叠装置,把折叠处理路径和折叠机构相对于片材的搬出搬入方向配置在其上方或下方的一方,所以,已知存在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和配置在路径上的搬送机构和折叠机构及其驱动机构也变得大型化的问题。即,由于把折叠处理路径相对于片材的搬出搬入口配置在其上方或下方,所以,该路径的长度因1/3折叠等折叠样式而需要比片材长度更长。
因此,装置内部的空间几乎都被折叠处理路径和折叠机构占有,该处理路径的安装密度会对装置的紧凑化造成影响。而且,例如以把折叠处理路径配置在片材的搬出搬入路径的下方这样的现有的装置构成,搬出搬入路径的上方会成为死区而成为招致装置大型化的原因。
而且,现有的装置不得已地在从片材的搬出搬入路径隔开较大距离的位置配置折叠机构,所以,例如难以使搬出搬入路径的搬送机构和折叠机构的搬送机构共用、导致了装置的复杂化和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人想到了,通过把片材折叠路径分配在片材的搬出搬入路径的上方和下方,从而能够使该路径占有的空间高密度化,而且能使搬送机构及其驱动机构简洁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其在搬入口和搬出口间设有不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和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其中,能把从搬入口到搬出口的片材的搬送路径小型紧凑地构成,而且能使用来进行折叠处理的机构简洁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为,设有把片材在彼此相向配置的搬入口与搬出口间不进行折叠处理而进行移送的第一搬送路径、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移送到搬出口的第二搬送路径、和配置在该第二搬送路径将片材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而且,以把该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向折叠处理机构的折叠位置进行导向的路径端部和将折叠片材从折叠位置向下游侧导向的路径端部中的一方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把另一方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的方式,使第二搬送路径与第一搬送路径交叉。
以下详述其构成,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搬出到搬出口31的装置,设有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把来自搬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引导到搬出口的第二搬送路径33、和配置在第二搬送路径的将来自搬入口的片材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48。
而且第二搬送路径33与第一搬送路径32交叉地配置,用来把该第二搬送路径33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Np1的路径端部(后述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把折叠片材从该折叠位置Np1引导到下游侧的路径端部(后述的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隔着第一搬送路径32上下或左右相向的区域内。
而且,第一搬送路径32,例如由横截装置壳体的水平方向上的大致直线状路径构成,第二搬送路径33,把为了进行一次折叠而将片材朝折叠位置移送的第一转向路径、和为了进行二次折叠而将进行了一次折叠的片材朝折叠位置移送的第二转向路径,例如分别弯曲而构成大致S字形的路径,由此,可以使折叠处理路径的占有面积省空间化。
本发明,把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把片材在搬入口与搬出口间搬出的第一搬送路径、和相对于该路径把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并搬出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成,使把片材朝折叠位置顺次送出的路径端部和把来自折叠位置的折叠片材引导到下游侧的路径端部中的一方的路径端部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另一的路径端部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所以,具有以下效果。
相对于把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出的第一搬送路径,把路径比该路径长的长折叠处理路径(第二搬送路径)配置成,使其路径端部的一方配置在上方、另一方配置在下方,所以,使装置壳体内所占的路径结构的高密化成为可能,因而可以使装置小型紧凑化。
而且,把配置在折叠处理路径的中央部的折叠辊等折叠机构配置在了第一搬送路径附近,例如可以兼用配置在折叠机构部的用于片材卡纸处理的路径开闭机构,和用于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卡纸处理的路径开闭机构。与此相同地,例如也可以兼用折叠辊和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搬送辊,可以用简单的构造使片材搬送机构和折叠处理机构简洁化。
进而,本发明把折叠处理路径配置成,把为了进行一次折叠而引导片材前端的第一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把为了进行二次折叠而引导折叠片材前端的第二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在该第二转向路径的下方配置用来收纳折叠最终处理片材的收纳堆栈机,由此,可以使装置进一步小型紧凑化。即,把需要长的路径的第一转向路径配置在上方、把路径长度短的第二转向路径和收纳堆栈机配置在下方,从而可以进一步谋求装置壳体内的高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的要部放大说明图。
图3是图1的系统中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4是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要部放大说明图。
图5是图3的折叠辊的布局构成的说明图。
图6是图3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阻挡(レジスト)机构和二次折叠偏向机构的布局构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图6的阻挡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a)表示拦板(ゲ一トストッパ)处于动作位置的状态、(b)表示拦板朝退避位置移动的图中的状态、(c)表示拦板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
图8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对片材进行阻挡修正的状态、(b)表示将片材搬入第一转向路径的状态。
图9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在第一夹紧部进行一次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一次折叠后的片材搬入第二转向路径的状态。
图10是图3的装置中的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自第二转向路径在第二夹紧部相互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在第二夹紧部相互折叠了的片材朝排纸方向搬出的状态。
图11是片材折叠动作的状态说明图,(a)是表示在折成两折的模式实施时把片材前端引导到第二夹紧部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的作用的说明图,(b)是表示折叠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片材折叠装置中的片材折叠样式的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在1/3位置进行内三折折叠的状态、(b)表示把片材在1/3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的状态、(c)表示把片材在1/4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的状态。
图13是图3的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4是折叠偏向部件的与图3不同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5是图1的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第一转向路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a)表示路径的形状构成、(b)表示内导向部件的前端部、(c)表示片材的硬挺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该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C构成,片材折叠装置B作为单元附设在后处理装置C上。
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顺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印刷机等构成。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作为具有复印机功能和印刷机功能的复合型复印机,由图像形成部7、原稿读取部20和喂送部(原稿输送装置)25构成。而且后处理装置C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本体排纸口18连接设置,构成为,在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上实施折叠处理、冲孔开孔、盖章处理、订缀处理等的后处理。而且,在该后处理装置C上一体设置有用来对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单元(片材折叠装置)B。以下按片材折叠装置B、图像形成装置A、后处理装置C的顺序进行说明。
(片材折叠装置)
片材折叠装置B内藏在图像形成装置A或后处理装置C中,或构成为与它们相独立的另外的装置(单独构成)。图示的为构成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与后处理装置C间的图像形成系统。而且,片材折叠装置B作为选装单元附设在后处理装置C上(其结构在后文中描述)。
在此,片材折叠装置B的整体结构表示在图3中,在装置壳体29上设置搬入口30和搬出口31,搬入口30配置在与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本体排纸口18相连的位置、搬出口31配置在与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C的片材纳入口69相连的位置。如图3所示,搬入口30和搬出口31以横截装置壳体29的方式相向配置着。
而且,在该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间配置着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搬出到搬出口31的第一搬送路径32,和将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后搬出到搬出口31的第二搬送路径33。该路径上配设着把片材朝规定方向移动的“搬送机构”和将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
(路径构成)
如图3所示,在装置壳体29上把第一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一路径”)32配置在搬入口30与搬出口31间。该路径如图所示那样按直线路径在水平方向配置、或是按曲线路径构成、或在垂直方向配置都可以。该第一路径32如上述那样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搬出口31。
另外,上述第二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二路径”)33作为对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路径构成。在该第二路径33上在折叠位置Np1(Np2)配置后述的折叠处理机构48,由把用于进行一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引导到该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一夹紧部)Np1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用于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折叠片材前端引导到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二夹紧部)Np2的第二转向路径35构成。而且在该第二路径33上连接设置着把来自第二夹紧部Np2的折叠片材朝搬出口31搬出的第三搬送路径(以下称为“第三路径”)36。
上述第二路径33与上述第一路径32交叉,由把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上方的路径端部和把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下方的路径端部构成。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用来把片材前端引导到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一夹紧部Np1的第一转向路径34被配置在第一路径32上方、用来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朝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被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
这样,第一路径32和第二路径33以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但是也可以把用来将片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后述的第一夹紧部)Np1的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把将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向下游侧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路径32的上方。
另外,在把第一路径32沿垂直方向配置的场合,把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右侧(或左侧)、把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路径的左侧(或右侧)。上述第二转向路径35,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按照为了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而把折叠片材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 2的关系将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地构成,但是在不进行片材二次折叠的场合,也可以为直线前进的路径。
在上述第二路径33上连接设置着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引导到搬出口31的第三路径36。图示的第三路径36设置在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Np2与搬出口31间。在该第三路径36上配置着把折叠片材从与搬出口31不同的排纸口51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转向路径34,如图3所示那样,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1的圆弧状的路径构成,上述第二转向路径35如图3所示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2的圆弧状的路径构成。而且与上述第三路径36相连的排纸路径37也由弯曲成具有曲率R3的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而且用于把来自第一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一次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的第一转向路径34的路径长L1、和用于把一次折叠后的折叠片材引导到二次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的第二转向路径35的路径长L2,被构成为使路径长L1>路径长L2。
进而,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从第二夹紧部Np 2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的路径长L3,以使L3>L2>L1的方式构成。这是由于,把一次折叠位置(第一夹紧部)Np1配置在第一路径32附近时,其结果会使各路径长变成L3<L2<L1,所以导致了路径构成的紧凑化。
而且,第一转向路径34按曲率R1的圆弧状路径构成、第二转向路径35按曲率R2的圆弧状路径构成、排纸路径37按曲率R3的圆弧状路径构成。其曲率以使第一转向路径34的曲率大于第二转向路径35的曲率(曲率R1>曲率R2)的方式设定。
因此,片材通过曲率大的第一转向路径34时的摩擦阻力小于片材通过曲率小的第二转向路径35时的摩擦阻力。进而,把折叠处理后的片材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的曲率R3被设定成曲率R3<曲率R2<曲率R1。因此,片材通过各个路径时的摩擦阻力为,第一转向路径34<第二转向路径35<排纸路径37。
另一方面,片材的硬挺强度为,通过第一转向路径34的一张片材的硬挺强度最低、通过第二转向路径35的一次折叠片材中等、通过排纸路径37的二次折叠片材最高。因此,通过把各个路径的曲率对应于所搬送的片材的硬挺强度按上述条件设定,从而不会招致片材卡纸,而使路径所占空间最小化。
构成上述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为S字弯曲。而且从第二转向路径35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形成为倒S字弯曲。收纳堆栈机65配置在该第二转向路径35的下方,通过排纸路径37连接。
因此,路径长最长的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上方、路径长较短的第二转向路径35和排纸路径37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收纳堆栈机65配置在其更下方。通过这样的布局结构,可谋求装置壳体29的内部空间的密集化。
(折叠处理机构)
在上述第二路径33上配置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机构48。该折叠处理机构48由把片材折成两折或三折的折叠辊对41b、49、50,和把片材的折痕引导到夹紧部Np 1(Np2)的折叠偏向机构53、54构成。而且在为将片材折成两折的样式时,由两个辊对和一个折叠偏向机构构成,在为将片材折成三折的样式时,由三个或四个辊对和两个偏向机构构成。
图3的装置,为将片材一次折叠之后进行二次折叠的三折样式的关系,折叠辊对由形成第一夹紧部Np 1和第二夹紧部Np 2的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构成。而且折叠偏向机构由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构成。以下说明该三折样式的折叠处理机构。
(路径切换机构)
如上述那样,把第一路径32和第二路径33交叉地配置,第一转向路径34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上方、第二转向路径35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下方,在该第二路径33上连接设置着把来自第二夹紧部Np 2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的第三路径36。
而且,把这些路径如图3所示那样使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在Cp1交叉、使第三路径与第一路径在Cp2交叉。于是需要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一转向路径34的路径切换件、把片材从第一转向路径34引导到第二转向路径35的路径导向件、和把来自第二转向路径35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的路径导向件。
图示的装置的特征为,由以下的一个路径切换机构63构成上述的三方向导向件。在第一路径32上的与第二路径33的交叉部配置着路径切换机构63。该路径切换机构63如图3所示那样,把根端部63x可摆动地轴支撑在路径外的装置架(图示的为搬出辊62a的支轴62x)上,在其前端部形成表面导向面63a和背面导向面63b。
而且,表面导向面63a把按图3中的实线姿态送到第一路径32的片材从该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与此同时,背面导向面63b把送到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而且,路径切换机构63把按图3中的虚线姿态送到第一路径32的片材不搬入第二路径33而是直接送到搬出口31。
如上简言之,第二搬送路径以搬入来自搬入口的片材的方式与第一搬送路径在Cp1交叉、第三搬送路径以把折叠处理片材朝搬出口搬出的方式在第二交叉部Cp2交叉,在该第一交叉部Cp1与第二交叉部Cp2配置对片材的搬送方向进行切换的路径切换机构63。而且该路径切换机构63由朝第一路径内进行进退的路径切换机构(板状导向片)63构成,由其表面导向面63a把来自第一路径32的片材引导到第二路径33、由其背面导向面63b把来自第三路径36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
上述路径切换机构63设有在第一导向姿态(图3虚线)与第二导向姿态(图3实线)间改变姿态的驱动机构(动作电磁元件、未图示),在该第一导向姿态把来自搬入口30的片材直接送到第一路径32的搬出口31,在该第二导向姿态把从搬入口30送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第二搬送路径并把从第三路径36送出的片材引导到第一路径32。即,图示的路径切换机构63由以支轴62x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板状片构成,在其根端部连接着动作电磁元件和恢复弹簧。
这样,其特征为,路径切换机构63在第二导向姿态下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一转向路径34,把片材从该转向路径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与此同时,在第二导向姿态下把来自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送回第一路径32。
(折叠辊的构成)
在第二路径33上相互压接地配置着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在第一辊41b与第二辊49的压接点上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第一折叠位置)Np1,在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的压接点上形成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第二折叠位置)Np2。
尤其是,图示的装置把第一辊41b的周面配置在对着第一路径32的位置,把压紧辊(浮动辊)41a压接在该辊周面上。由此,由第一辊41b和压紧辊41a搬送第一路径32的片材,而不需要在第一路径32上设置特殊的搬送部件及其驱动机构。
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辊各辊的直径为,第二辊直径最大例如为30mm、第一、第三辊直径为20mm,位于中央的第二辊49的直径最大(例如1.5倍),其理由将在后文中叙述。而且在该第二辊49上的与第三辊50的压接点的下游侧压接着量增折叠辊(驱动辊)64。
(折叠偏向机构的构成)
在如上述那样由三个辊(41b、49、50)构成的折叠辊上,在其第一夹紧部Np 1上配置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在第二夹紧部Np 2上配置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把片材的折痕引导到各个夹紧部(压接点)。图3的装置中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构造与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相同,所以,就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构造进行说明。该折叠偏向部件53,如图4和图5所示,由从动辊53a、导向部件53b、和升降部件53c构成。
如图5所示,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Np 1由第一辊41b和第二辊49构成,第一辊41b配置在上游侧、第二辊49配置在下游侧。从动辊53a配置在与第二辊49的周面相接的位置。而且导向部件53b设有沿着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导向面。
上述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3b支撑在升降部件53c上。该升降部件53c由适当形状的支架部件(框架部件)构成,从动辊53a可转动地支撑在该升降部件53c上,同时固定着导向部件53b。而且,升降部件53c支撑在设于装置架的导轨上,构成为,使从动辊53a在与第二辊49的周面相接的动作位置(图4的虚线位置)和退避到第二路径33的路径外的待机位置(图4的实线位置)间进行升降。后述的移位机构56与该升降部件53c连接,使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3b在动作位置与待机位置间进行位置移动。
上述的从动辊53a、54a与导向部件53b、54b以图5所示位置关系进行设定。在第一夹紧部Np 1中,片材从搬入口30反复由第一辊41b和与其压接的压紧辊41a送出。该压紧辊41a的压接点在图5中用p1表示。
上述从动辊53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二辊49压接,其压接点在图5中由p2表示。当把片材的折痕位置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时,片材的上游侧在压接点p1被赋予搬送力而沿着第一辊41b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而且片材的下游侧在压接点p2被赋予搬送力而沿着第二辊49的周面被引导到第一夹紧部Np 1。
此时压接点p1与第一夹紧部Np 1间的搬送长度Lx、和压接点p2与第一夹紧部Np 1间的搬送长度Ly被设定为Lx>Ly。按照这样的搬送长度关系设定从动辊53a的位置。而且,上述导向部件53b形成沿搬送长度较大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导向面。
即,现有技术中,与片材送出机构分开而单独地设置用来将片材的折痕引导到折叠夹紧部(Np1、Np2)的叶片部件,所以,由作用在片材上的时间的偏差而造成折痕位置偏移或者发生褶皱。为了解决该问题,图示的装置把朝向第一夹紧部Np 1的片材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搬送长度Lx和下游侧的第二辊49的搬送长度Ly设定成“Lx>Ly”,同时,把导向部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构成为使片材能沿着搬送长度较长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形状,使该从动辊53a和导向部件53b同时从待机位置向动作位置进行位置移动。
基于这样的构成,不需要特别的折叠叶片机构就可以把片材的折痕正确引导到夹紧部Np 1。如图5中明确示出的那样,为了将搬送长度设定成“Lx>Ly”,必须把从动辊53a的辊径构成为比位于上游侧的第一辊41b的辊径小。
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也同样地,在位于上游侧的第二辊49的第一夹紧部Np 1对片材赋予搬送力,相对于从该点到第二夹紧部Np 2为止的搬送长度Lx,把从动辊54a与位于下游侧的第三辊50的压接点p3跟第二夹紧部Np 2间的搬送长度Ly设定成“Lx>Ly”。
而且导向部件54b的弯曲导向面被构成为使片材沿着搬送长度较长的第二辊49的周面的形状。该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和之前的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进行相反的移动,从而使一方处于动作位置时另一方位于待机位置。这是由于,升降部件53c和升降部件54c用同一的驱动机构进行升降(后述)。
(驱动机构)
下面说明上述第一路径32、第二路径33以及折叠处理机构48的驱动机构。如图4所示,在第一路径32上,在搬入口30设置搬入辊对40(第一搬送机构)、在其下游侧设置压紧辊41a(第二搬送机构),在搬出口31设置搬出辊对62。
搬入辊对40由一对辊40a、40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40b上连接后述的搬送电机Mf。同样,搬出辊62也由辊对62a、62b构成,在其一方的辊62b上连接搬送电机Mf。而且,压紧辊41a配置成与第一辊41b从动旋转,该辊41b与搬送电机Mf连接。
上述第二路径33,如图3所示那样,在构成该路径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上未设置对片材赋予搬送力的辊、皮带等搬送机构。而是构成为,在第一转向路径34上通过第一辊41b和与其压接的压紧辊41a赋予把片材搬入路径内的搬入方向的搬送力,通过与第二辊49压接的从动辊53a赋予把片材从路径移送到一次折叠位置Np1的搬送力。
另外,在第二转向路径35上,由第一辊41b和第二辊49的夹紧部赋予把片材搬入路径内的搬送力,由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从动辊54a赋予把片材从该路径反复送出到二次折叠位置Np2的搬送力。在与该第二转向路径35相连的第三路径36上,如图4所示,由压接在第二辊49上的量增折叠用的辊64朝搬出辊62赋予把片材搬出的搬送力。因此,在第三路径36上没有配置设有特别的驱动机构的搬送机构。
而且上述第三路径36中,配置把进行了三折折叠的片材不移送到搬出口31而是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的排纸路径37,在该路径中设置排纸辊67。
如图13所示,搬送电机Mf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路径32的搬入辊对40和搬出辊62、以及折叠处理机构48的第一辊41b、第二辊49、第三辊50、以及排纸路径37的排纸辊67。即,搬送电机Mf的驱动力通过皮带传递到第一辊41b,通过齿轮等把驱动力传递到第一辊41b、第二辊49和第三辊50并使其圆周速度相同。
另外,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和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以相反地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间进行移动的方式与移位电机Ms连接。该电机Ms由正反转电机构成,在第一升降部件53c和第二升降部件54c上形成的齿条53r、54r与小齿轮53p、54p啮合。而且当移位电机Ms正转时,第一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反转时,第二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因此,上述移位电机Ms、齿条53r、54r、和小齿轮53p、54p构成用来使升降部件53c、54c进行升降的移位机构56(参照图13)。
(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
如上那样在第一路径32上配置检测片材的端缘的第一传感器S1,检测被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的片材的端缘(前端和后端)。而且配置了检测被搬入第二转向路径35的片材的端缘的第二传感器S2。该传感器S1和传感器S2为了算出折痕位置而检测片材的端缘,其作用将与后述的折叠样式一起进行追加说明。
(阻挡机构)
一方面,在第一路径32上在搬入辊对40a、40b与压紧辊41a之间配置着阻挡机构。该阻挡机构如图6和图7所示那样,隔开距离Lz配置着由搬入辊对40a、40b构成的第一搬送机构40、和由压紧辊41a与第一辊41b构成的第二搬送机构41。在该间隔Lz中形成将片材的前端卡止的拦板机构42,和使片材弯曲变形的阻挡区域Ar(空间)。上述压紧辊41a由聚缩醛(POM)构成、第一辊41b由橡胶材料构成。
挡板机构42由设有碰触并卡止片材前端的限制面43s的止挡部件43,和使该限制面43s在第一路径内的卡止位置Ps与路径外部的待机位置Pw间进行位置移动的止挡驱动机构44构成。
图示的止挡部件43由杆件构成,把其根端部以支轴43x为中心进行摆动地轴支在装置架上,在其前端部形成对在第一路径32中移动的片材前端进行卡止的限制面43s。而且,装备有对该止挡部件43朝待机位置侧施力的施力弹簧45,和抵抗该弹簧使止挡部件43朝卡止位置Ps移动的止挡驱动机构(图示中为动作电磁元件)44。而且上述阻挡区域Ar,由使构成第一路径32的片材导向板32g如图6所示那样弯曲而使片材呈环状变形的空间构成。
以支轴43x为中心可摆动地轴支着的限制面43s被构成为,如图7(a)所示那样,使片材的卡止点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该图中的实线所示)Ps移动到待机位置(该图中的点划线所示)Pw的轨迹通过第二搬送机构41的压接点p1,或者通过其近旁。
因此,限制面43s,沿在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将片材前端卡止、在从该状态向待机位置Pw移动时把片材前端引导到压接点p1的轨迹进行移动。与此同时,把第一辊41b的辊径设定为比压紧辊41a的辊径大。而且,该大直径的辊41b配置在重力作用方向的下方,限制面43s配置在重力作用方向的上方。因此,限制面43s把片材前端在与大直径的辊(第一辊41b)的周面间引导到压接点p1。
在此对该拦板机构42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图7所示的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把限制面43s设定为与第一路径32大致正交的姿态,在从该位置向待机位置Pw移动时把片材前端在限制面43s与大直径的辊周面之间引导到压接点p1、被限制面43s遮挡而不会碰触到小直径的辊(压紧辊41a)的周面。因此,在把片材引导到一对辊对41a、41b的压接点p1时片材前端被限制面43s、大直径的辊41b中的任一个引导,所以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压接点p1。
即,在图7(a)的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止挡部件43的限制面43s在与第一路径32大致正交的姿态下与片材前端卡止。因此,由上游侧的第一搬送机构40搬送的片材,其前端与限制面43s卡止,并如图所示弯曲成环状。此时,片材的偏斜得以被修正。
而且如图7(b)所示,限制面43s移动到待机位置侧时,其轨迹通过第二搬送机构41的压接点p1、或通过其近旁地沿图示点划线x1~x2方向的轨迹移动。于是,被限制面43s卡止的片材追从该限制面进行移动。因此,片材前端在维持由卡止位置Ps将偏斜修正后的姿态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压接点p1。
而且,限制面43s把片材前端引导到压接点p1之后,如图7(c)所示那样在待机位置Pw待机。止挡部件43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朝待机位置Pw的移动为,把朝动作电磁元件(止挡驱动机构)44的通电切断,通过施力弹簧45把止挡部件43恢复到待机位置Pw。
(折叠处理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
上述根据图3~图7说明的折叠处理机构48,表示了由从动辊53a、54a、导向部件53b、54b以及固定上述二者的升降部件53c、54c构成一次折叠偏向机构53和二次折叠偏向机构54,把该升降部件由齿条53r、54r和小齿轮53p、54p与移位电机Ms连接的场合。该折叠处理机构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构成。
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为,把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构成为,把从动辊86a和导向部件87分别单独固定在装置架上,使导向部件87与从动辊86a的升降动作相连动地在待机位置与动作位置间升降。
图14所示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由升降部件86b、固定在升降部件86b上的从动辊86a,和与升降部件86b分开配置的导向部件87构成。升降部件86b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进行往复移动地支撑在装置架的导轨(未图示)上。而且从动辊86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升降部件86b上。
另一方面,导向部件87把支架87b可摆动地轴支撑在第一辊41b的驱动轴41bx上,在其前端形成沿第二辊49的周面的弯曲导向面87a。而且导向部件87上设有使弯曲导向面87a以支架87b的支轴为中心从第二转向路径35退避的朝待机位置侧施力的恢复弹簧88。
导向部件87与从动辊86a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的移动相连动,以使弯曲导向面87a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方式卡合。因此,如此构成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86与上述的同样地在待机位置与动作位置间往复移动。
另外,图14的装置,以使一次折叠偏向机构85的升降部件85b和二次折叠偏向机构86的升降部件86b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时被升降杆89、90驱动的方式构成驱动机构。
即,一次折叠用的升降杆89和二次折叠用的升降杆90以其根端部作为旋转轴进行摆动地受到支撑,在该旋转轴上连接着未图示的移位电机Ms。
而且升降杆89、90的前端部与升降部件85b、86b相卡合地配置着。在升降部件85b、86b上配置着未图示的施力弹簧,一直对从动辊85a、86a朝动作位置侧施力。
另外,图14的装置由图示那样的杆传感器构成配置在第一路径32的第一传感器S1。其它结构与图3~图7的装置相同,因而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折叠处理样式)
下面根据图12说明基于上述折叠处理机构48的折叠方法。通常的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存在为了形成整理汇集样式而留有订缀量地折成两折或三折的场合,和为了形成书信样式而折成两折或三折的场合。而且,在三折时,存在Z字形折叠和内三折折叠的场合。图12中,图12(a)为内三折折叠,图12(b)为1/3Z字形折叠,图12(c)为1/4Z字形折叠。
而且在折成两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尺寸的1/2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量,而将其1/2位置相互折叠(一次折叠)。
而且,在折成三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在片材尺寸的1/3位置或在片材端部留出订缀量将1/3位置相互折叠(一次折叠)。把该折叠片材通过第二、第三辊49、50将剩下的片材在1/3位置相互折叠(二次折叠)并送到第三路径36。
而且在折成三折的场合,如图12(a)所示那样在折成内三折的场合,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将片材后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前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同样,在折成1/3Z字形折叠时,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将片材前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后端侧1/3位置相互折叠。
进而在折成三折的场合,把图12(c)所示的1/4位置进行Z字形折叠时,把送到第二路径33的片材通过第一、第二辊41b、49将片材后端侧1/4位置相互折叠,然后将片材的1/2位置相互折叠。
(控制机构)
用于上述片材折叠的控制机构如下述那样构成。在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上搭载控制CPU,或者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设置折叠处理控制部。而且将该控制部构成为可以进行下面的动作。
首先,在第二路径33的第一转向路径34和第二转向路径35上设置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限制的止挡机构(未图示),或对片材前端进行位置检测的传感器机构(图示的S1、S2)。图示的装置,在第一转向路径34上配置片材传感器S1,而在第二转向路径35上配置片材传感器S2。而且控制机构95根据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来的片材尺寸信息和来自传感器S1(S2)的检测信号,计算出片材的折痕位置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
下面根据图15所示控制框图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CPU91设置控制面板15,和模式设定机构92。该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CPU91对应于由控制面板15设定了的图像形成条件对供纸部3、图像形成部7进行控制。而且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CPU91向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传送“后处理模式”、“操作终了信号”、“片材尺寸信息”等后处理所需的数据和指令。
后处理装置C的控制部95,为控制CPU,设有“折叠处理控制部95a”和“后最终处理控制部95b”。折叠处理控制部95a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搬送电机Mf的驱动回路、和移位电机Ms的驱动回路构成。而且将第一传感器S1、第二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传递到该控制CPU95。
而且,控制CPU95把“ON”、“OFF”控制信号传递到拦板机构42上设有的止挡驱动机构44和路径切换机构63。
而且在控制CPU95中,以实施上述折叠样式的方式,把控制搬送电机Mf、移位电机Ms、止挡驱动机构44和路径切换机构63的折叠处理执行程序存储在ROM96中。而且,在RAM98中存储用来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片材的折痕的数据,并以数据形式存储移位电机Ms的动作时刻时间。
上述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由通过“片材的长度尺寸”、“折叠样式”、“订缀量尺寸”计算出片材前端(排纸方向前端)到折痕位置(尺寸)的长度的计算回路构成。例如,在折成两折的模式,把片材在排纸方向1/2位置相互折叠,或留出预先设定了的订缀量在1/2位置相互折叠。其折痕位置的计算,例如通过[{(片材长度尺寸)-(订缀量)}/2]计算出。
而且在折成三折的模式,例如与折成书信折叠(内三折折叠、1/3Z字形折叠)、整理汇集折叠(1/4Z字形折叠、1/3Z字形折叠)等折叠样式相对应地计算折痕位置。
(折叠处理动作)
下面说明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的构成中的作用。图8(a)表示对进入搬入口30的片材进行阻挡修正的状态、图8(b)表示为了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而将片材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的状态。图9(a)表示把片材在一次折叠位置Np 1相互折叠的状态、图9(b)表示把折叠片材搬入第二转向路径35的状态。图10(a)表示把片材在二次折叠位置Np2相互折叠的状态、图10(b)表示把折叠片材搬出的状态。而且图11(a)是表示在折成两折的模式时的折叠动作的动作状态图,图11(b)是表示其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8(a)中,片材被引导到搬入口30,由搬入辊对(第一搬送机构)40送往下游侧。此时,控制机构95a对止挡驱动机构44进行控制,以使拦板机构42位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于是,片材前端被止挡部件43的限制面43s卡止而在阻挡区域内弯曲变形为环状,此时,片材沿限制面43s将前端对齐。
然后,控制机构95a使拦板机构42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退让到待机位置Pw。通过该拦板机构42的退让动作,使其限制面43s从卡止位置Ps退让到路径外的移动轨迹以通过下游侧的第二搬送机构41的压接点p1附近的方式被设定。
因此,片材前端通过卡止位置(动作位置)Ps的限制面43s进行前端对齐,片材追随该限制面43s的退让动作将前端对齐并在维持该姿态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压接点p1。
图8(b)中,控制机构95a把拦板机构42从动作位置(卡止位置)Ps移动到待机位置Pw。于是,由与第一搬送机构40的旋转同时进行旋转的第二搬送机构41把片材沿第一路径32送到下游侧。而且控制机构95a对路径切换机构63进行控制,从而如图所示那样把片材从第一路径32引导到第一转向路径34。
于是,片材被第二搬送机构41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在第一路径32上于第二搬送机构41的下游侧配置第一片材传感器S1,检测搬入第一转向路径34的片材前端。
在图9(a)中,控制机构95a根据由第一片材传感器S1对片材前端检测的信号,在片材的折痕位置被移动到规定位置的时刻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于是,第一路径32的片材朝第一夹紧部Np 1变形为V字形。而且安装在升降部件53c上的从动辊53a于第二辊49的周面压接时片材前端侧向相反方向(第二辊的旋转方向)被顺次送出。
另一方面,片材后端侧在第二搬送机构41的搬送力作用下朝第一夹紧部Np 1将片材顺次送出。此时导向部件53b的弯曲导向面沿着第一辊41b的周面对片材加以限制而使其沿着辊周面。
因此,在一次折叠位置Np1,片材的前端侧被从动辊53a、后端侧被第二搬送机构41朝第一夹紧部Np 1顺次送入,升降部件53c的升降时刻将折痕位置算出。控制机构95a预先通过试验把用第二搬送机构41移送片材的速度,和把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时刻(尤其是辊于第二辊49的周面相接的时刻)设定为最适当的值。
而且,当从动辊53a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移动时,导向部件53b的弯曲导向面以沿着相向的第一辊41b的周面的方式对片材进行引导,不用担心片材的折痕位置在移动时发生改变。
图9(b)中,在第一夹紧部Np1将1/2位置(两折)、1/3位置(三折)、1/4位置(三折)相互折叠了的片材,在该第一夹紧部Np 1被赋予搬送力而送往下游侧。控制机构95a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在两折模式时位于动作位置、在三折模式时位于待机位置。该图中表示三折模式的控制。在两折的时候,使升降部件54c位于动作位置,把折叠片材从前端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 2,送往其下游侧的搬出口31。
在三折模式时,控制机构95a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如图9(b)所示那样位于待机位置。于是从第一夹紧部Np 1送来的片材从前端被送到第二转向路径35。而且由片材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折痕位置)。
在图10(a)中,在二次折叠的折痕位置以片材传感器S2的检测信号为基准到达规定位置的阶段,控制机构95a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的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于是第二转向路径35内的片材在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周面抵接的阶段朝相反方向将片材顺次送出。
由此,片材的前端侧被从动辊54a、后端侧被第一夹紧部Np1朝相互相反的方向将片材送出并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 2。
在该场合,升降部件54c从待机位置朝动作位置的移动时刻与上述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场合相同,导向部件54b的作用也相同。
在图10(b)中,被送到二次折叠位置(第二夹紧部)Np2的折叠片材,通过与第二辊49压接的量增折叠辊64将其折痕可靠折叠,被移送到第三路径36。在此,控制机构95a以预先设定的区分样式将该折叠片材送往排纸路径37、或送回第一路径32。图示的装置不需要在后处理装置C中进行相互订缀,所以,在书信折叠样式中进行三折折叠、1/3Z字形折叠时,对路径切换挡板66进行控制而从排纸路径37引导到收纳堆栈机65。
而且,在整理汇集用或需要进行装订订缀处理等的后处理的两折折叠、1/4Z字形折叠等的三折折叠模式时,从第三路径36移送到第一路径32,从搬出口31送出到后处理装置C。
(两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在上述折叠动作中,在对片材进行两折折叠的模式中,如图11(b)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A与排纸指示信号相同时地接收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机构95a用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折痕位置(St01)。控制机构95a在两折模式(St02)时由传感器S1检测片材前端(St03)。在经过与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从该检测信号计算出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搬送时间(St04)之后,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St05)。所述移动通过移位电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
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在移动到动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9(a)中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夹紧部Np 1歪曲。而且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时,片材被轮番地带着从折痕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1。
此时,控制机构95a,在两折模式下,在片材的折痕以来自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为基准插入第一夹紧部Np 1的预定时间之后(St06),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移动到动作位置(St07)。所述预定时间被设定为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 1、其折叠片材前端到达导向部件54b之前的时间。因此,折叠片材前端在图11(a)的状态下,被引导到导向部件54b的弯曲导向面并沿着第二辊周面。
与此同时,位于动作位置的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旋转从动而向图11(a)的箭头方向旋转,所以,即使折叠片材的前端朝从第二夹紧部Np 2脱开的方向卷曲,也能通过从动辊54a与第三辊50的旋转将其可靠引导到第二夹紧部Np2。
控制机构95a把从第二夹紧部Np 2搬出到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从第三路径36搬出到第一路径32。而且,控制机构95a把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在使其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设于后续的片材的折叠处理中(St08)。图中示出的为使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位于待机位置的关系,使与其相反地进行位置移动的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位于动作位置,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基于配置在第三路径36的排纸传感器S3的检测信号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移动到待机位置。
(三折模式的折叠动作)
将片材进行三折折叠的模式中,如图8~图10中说明了的那样,从图像形成装置A与排纸指示信号相同时地接受是否进行折叠处理的模式指示信号。于是,控制机构95a用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折痕位置(St01)。控制机构95a,在三折模式(St09)时,由传感器S1检测片材前端(St10)。
在经过与由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从该检测信号计算出的片材长度相当的片材搬送时间(St11)之后,把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St12)。所述移动通过移位电机Ms的旋转进行控制。
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升降部件53c在移动到动作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路径32的片材如在图9(a)中所说明的那样,以折痕位置为基准朝第一夹紧部Np 1歪曲。而且一次折叠偏向部件53的从动辊53a与第二辊49的周面抵接时,片材被轮番地带着从折痕位置插入第一夹紧部Np1。此时,控制机构95a,在三折模式下等待由第二传感器S2检测片材前端(St13)。
控制机构95a在片材的二次折痕位置以第二传感器S2对片材前端的检测信号为基准到达规定位置的预定时间之后(St14),使二次折叠偏向部件54移动到动作位置(St15)。所述预定时间被设定为折痕位置计算机构97计算出的值。片材被从动辊54a赋予搬送力而插入第二夹紧部Np2。由排纸传感器S3检测该片材前端,对应于折叠样式从第三路径36搬送到第一路径32,或从排纸路径37搬出到收纳堆栈机65。
本发明中,用上述的模式设定机构92设定不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后处理模式时,把搬入第一路径32的片材直接送到搬出口31,这一点自不必说。
(排纸路径的构成)
如上述那样进行了两折折叠、三折折叠的折叠片材,从第二、第三辊49、50的压接点被送到第三路径36。而且,由与第二辊49压接的辊64进行量增折叠并引导到第三路径。该第三路径36如上述那样与第一路径32汇合。排纸路径37从该第三路径36分支并通过路径切换挡板66进行连接设置,该排纸路径37把这点片材引导到配置在第二路径33下方的收纳堆栈机65。该排纸路径按曲率R3如上述那样被构成。图中的67表示配置在排纸路径37的排纸辊。
因此,不需要被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的例如被相互折叠成内三折折叠或1/3Z字形折叠等书信样式的片材,不移送到搬出口31而是收纳在收纳堆栈机65中。
而且,被送到第三路径36的折叠片材之中的、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进行后处理的片材,由搬出辊62朝搬出口31移送。该场合,对是否进行后处理的判断,例如被构成为,由上述控制面板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地设定后处理条件。而且构成为,与设定了的最终处理条件相对应地搬出到收纳堆栈机65或移送到后处理装置C。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A如图1所示那样设有以下构成。该装置把片材从供纸部3送到图像形成部7,在图像形成部7对片材进行印刷之后,把片材从本体排纸口18搬出。供纸部3把多种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4a、4b中,把指定的片材一张张分离后送给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例如配置有:静电鼓8、配置在其周围的打印头(激光发光器)9、显影器10、转印加载器(チャージャ)11、和定影器12。由激光发光器9在静电鼓8上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器10在其上附着调色剂,由转印加载器11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由定影器12进行加热定影。
如此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本体排纸口18被顺次搬出。图13为循环路径,其为从定影器12把在表面侧印刷了的片材通过本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再次给送到图像形成部7,在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的路径。如此进行双面印刷之后的片材由本体转向路径14进行正反面翻转之后从本体排纸口18被搬出。
图示的20表示图像读取部,由扫描单元22对设置在压印平板21上的原稿片材进行扫描,由未图示的光电变换元件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例如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被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6,把图像信息送往上述激光发光器9。而且,图示的25表示喂送装置,把收容在堆栈机26中的原稿片材给送到压印平板21。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器),从控制面板15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设定:指定片材尺寸指定、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印刷份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等的印刷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把由上述扫描单元2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的图像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16,把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存储部16转送到缓存器17,从该缓存器17顺次把数据信号移送到打印头9。
从上述控制面板15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还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例如选定“印刷模式”、“U型钉订缀模式”、“片材束折叠模式”等。在该后处理条件中设定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中的折叠样式。
(后处理装置)
后处理装置C如图2所示那样设有以下结构。该装置在壳体68中设有片材纳入口69、排纸堆栈机70、和后处理路径71。片材纳入口69与上述片材折叠装置B的搬出口31连接,接受来自第一搬送路径32或第三搬送路径36的片材。
后处理路径71把来自片材纳入口69的片材引导到排纸堆栈机70,在该路径中设有处理托盘72。附图标记73为排纸口,把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汇集到配置在下游侧的处理托盘72。附图标记74为冲孔单元,配置在后处理路径71上。在排纸口73配置着排纸辊75,把来自片材纳入口69的片材汇集到处理托盘72。
处理托盘72把来自后处理路径71的片材进行转向搬送(将搬送方向翻转)而对齐并汇集于设置在托盘上的后端限制部件(未图示)。因而在托盘上方设有使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转向的正反转辊75。而且上述处理托盘72与排纸堆栈机70相连,由排纸堆栈机70支撑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的前端侧、由处理托盘72支撑(桥式支撑(ブリッジ支持))来自排纸口73的片材的后端侧。
在上述处理托盘72上配置着对被后端限制部件定位了的片材束进行订缀的订书机单元77。附图标记78为整合机构,把被搬送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沿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横向对齐而进行整合。附图标记79为刮板回转体,与排纸辊75的旋转轴驱动连接,从而把来自排纸辊75的片材朝后端限制部件移送。
附图标记80为片材束搬送机构,把被订书机单元77订缀了的片材束朝下游侧的排纸堆栈机70移动。因此,图示的片材束搬送机构80由摆动自如地轴支撑根端部的杆部件81,和片材端卡合部件82构成。
而且片材端卡合部件82沿处理托盘72在排纸方向上往复移动地安装在处理托盘上,与杆部件81连接。附图标记Mm为使杆部件81摆动运动的驱动电机。在排纸堆栈机70上设有未图示的与片材的装载量相对应地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
另外,作为图3的第一转向路径34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形成为图16那样。
如图16所示,由具有片材的通过间隙d的一对导向部件38、39构成弯曲形状的第一转向路径34。而且位于弯曲形状的内侧的内导向部件38和位于外侧的外导向部件39如下述那样构成。外导向部件39由装置架29f形成。
内导向部件38的搬送方向前端38a被设定为比外导向部件39的搬送方向前端39a短,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如图16(a)所示,使前端38a比前端39a短,位于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从而在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38a与外导向部件39的前端39a之间形成图示间隔GL。这是为了减轻对在导向部件间移动的片材作用的摩擦载荷。
现有技术中使内导向部件前端与外导向部件前端为相同的长度,当以小的曲率进行弯曲时,片材前端会招致卡纸。因此,间隔GL设定得越大就越能减轻对片材产生的搬送载荷。
但是为了顺畅引导硬挺度弱的片材、薄纸片材、卷曲了的片材,必须将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长度设定为最恰当。例如,极薄的硬挺度弱的片材如果不由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进行导向,则片材前端会垂到装置内部。
用图16对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长度进一步进行说明。附图标记Pc表示最大尺寸片材的前端位置(片材被导向的最前端位置),把外导向部件39的前端39a设定在比该前端位置Pc更长的图示位置Pd(Pd>Pc)。片材在变曲点Pa被内导向部件38的内壁导向,片材前端沿内导向部件38的内壁到达前端位置Pc。
此时,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的导向位置Pb从下侧支撑片材。即,由图示导向位置Pa、Pb和Pc将片材变形为弯曲形状并从上游侧朝下游侧引导。
此时,当片材为厚度薄的硬挺度弱的片材时,有时片材会如图示的虚线那样下垂、而在进行转向翻转时造成摩擦损坏。在此,本发明把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设定为比外导向部件的前端39a短了间隔GL的长度,同时通过内导向部件38使片材产生了硬挺变形。
该片材的硬挺变形,如图16(c)所示那样,通过内导向部件38使片材朝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歪曲。因此,在内导向部件38的前端38a形成由切口38x形成的凹陷部(参照图16(b))。
在通过该凹陷部(切口)38x,使片材前端沿内导向部件38朝图16(a)的箭头Y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硬挺度强的片材沿外导向部件39弯曲。但是,硬挺度弱的片材如图16(a)所示那样呈该图中的虚线状态下垂(在没有凹陷部38x的场合)。
但是,由于在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形成有凹陷部38x,所以,在片材前端沿外导向部件39进行移动、硬挺度弱的片材发生下垂的折曲点(图16(a)所示Px),片材必定被内导向部件的前端38a配合支撑。此时,由于在内导向部件38上沿与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陷部(切口)38x,所以,片材如图16(c)所示那样,其中央部发生歪曲变形。通过该变形而具有了硬挺度的片材的片材前端沿外导向部件39被引导到最前端位置Pc。
因此,即使为硬挺度弱的片材,也不会如图示的虚线那样折曲下垂,能在沿外导向部件39弯曲的状态被导向。
这样,使片材弯曲的导向部件38、39,通过使一方的内导向部件38形成为较短,从而可以防止弯曲的片材前端部卡纸并减轻搬送负载,通过在内导向部件38上形成凹陷部(切口)38x而防止了片材前端部下垂所导致的损伤。
因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并且廉价地获得能降低搬送载荷并且不会导致搬送不良的片材导向件。
本申请要求在此参照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9-250999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09-251000号、日本专利申请号2010-123211号的优先权。

Claims (22)

1.一种片材折叠装置,所述片材折叠装置把来自搬入口的片材折叠处理后搬送到搬出口,其特征在于,设有:
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一搬送路径;
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第二搬送路径;
和配置在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折叠位置,对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进行相互折叠的折叠处理机构,
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以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交叉的方式配置,
用来把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和把折叠片材从所述折叠位置向下游侧引导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隔着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分支并搬入,将该片材的搬送方向翻转并搬出到所述折叠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配置在大致水平方向的路径构成,
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用来把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位置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把折叠片材从所述折叠位置向下游侧引导的路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由形成对片材进行一次折叠的第一夹紧部和对片材进行二次折叠的第二夹紧部的、彼此压接的多个折叠辊对构成,
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由为了把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所述第一夹紧部而对片材前端进行引导的第一转向路径,和为了把片材的折痕位置插入所述第二夹紧部而对折叠片材前端进行引导的第二转向路径构成,
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第二转向路径被配置在隔着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相向的区域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大致直线状路径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由把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向路径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向路径,大致呈S字状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和下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的路径长度比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路径长度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和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由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的曲率,为了减轻对通过的片材产生的摩擦阻力而构成为比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曲率大。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转向路径上配置了将来自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的折叠片材搬出的排纸路径,和收纳来自该排纸路径的折叠片材的收纳堆栈机,
该排纸路径由向与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相反方向弯曲的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纸路径由向与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相反方向弯曲的大致圆弧状的路径构成,
该排纸路径的曲率构成为比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曲率小。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由横截装置壳体的大致直线路径构成,
所述第一转向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上方、所述第二转向路径配置在第一搬送路径的下方,
在所述第二转向路径的下方配置有收纳折叠片材的收纳堆栈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上连接设置把折叠处理了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三搬送路径,
所述第二搬送路径以搬入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的方式在第一交叉部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交叉,
所述第三搬送路径以把折叠处理片材朝所述搬出口搬送的方式在第二交叉部交叉,
在所述第一交叉部和第二交叉部配置着切换片材的搬送方向的路径切换机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机构由进退于所述第一搬送路径内的路径切换部件构成,
所述路径切换部件构成为,在该路径切换部件的表面把来自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在该路径切换部件的背面把来自所述第三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具有把从所述搬入口送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不进行折叠处理而引导到所述搬出口的第一导向姿态、把从所述搬入口送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并把从所述第三搬送路径搬送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一搬送路径的第二导向姿态、和在所述第一导向姿态与第二导向姿态间进行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部件,在把来自所述搬入口的片材引导到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第二导向姿态下,配置在把来自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引导到所述折叠处理机构的夹紧部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搬送路径和所述第三搬送路径以形成与所述第二交叉部相连的闭环状路径的方式进行连接设置。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路径由呈使片材前端部弯曲的弯曲形状位于内侧的内导向部件和位于外侧的外导向部件构成,
以使该内侧导向部件的前端位于比外导向部件的前端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较短地构成,
在该内导向部件的前端部设有使片材前端部歪曲变形而硬挺的凹陷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由形成在与所述内导向部件的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中央部的切口构成,以沿所述外导向部件在弯曲方向前进的方式使片材的前端中央部歪曲变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向部件和外导向部件被设定成,内导向部件的前端比进行导向的最长片材的前端短、外导向部件的前端比进行导向的最长片材的前端长。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装置架,所述外导向部件设置在该装置架上。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搬出口的下游侧连接设置有后处理单元,该后处理单元把来自所述第一搬送路径和所述第二搬送路径的片材对齐汇集并进行订缀。
22.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顺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把来自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相互折叠的片材折叠装置构成,所述片材折叠装置设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成。
CN201010526481.1A 2009-10-30 2010-10-29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03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0999A JP5595009B2 (ja) 2009-10-30 2009-10-30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251000A JP2011093685A (ja) 2009-10-30 2009-10-30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251000 2009-10-30
JP2009-250999 2009-10-30
JP2010-123211 2010-05-28
JP2010123211A JP2011246261A (ja) 2010-05-28 2010-05-28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0358A CN102050358A (zh) 2011-05-11
CN102050358B true CN102050358B (zh) 2015-04-01

Family

ID=43924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648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0358B (zh) 2009-10-30 2010-10-29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85032B2 (zh)
CN (1) CN1020503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6158B2 (ja) * 2010-02-26 2014-04-2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US8529423B2 (en) * 2010-05-28 2013-09-10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9085437B2 (en) * 2010-06-30 2015-07-21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JP5754622B2 (ja) * 2011-02-24 2015-07-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897691B2 (en) * 2011-04-27 2014-11-25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JP2013184811A (ja) * 2012-03-09 2013-09-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7441B2 (ja) * 2013-07-25 2017-09-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折り方法
JP6218595B2 (ja) * 2013-12-25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24409B2 (en) * 2015-10-30 2019-06-18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Apparatus for folding sheets,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and method of folding sheets
JP2022077109A (ja) * 2020-11-11 202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22094043A (ja) * 2020-12-14 2022-06-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6556A (en) * 1990-07-31 1991-12-31 Xerox Corporation Compact, single fold plate, bi-roll folder, with z-fold capability
US5233400A (en) * 1991-12-23 1993-08-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Wrinkle preventing registration mechanism
CN101376472A (zh) * 2007-08-29 2009-03-04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637A (ja) 1984-06-15 1986-01-08 Canon Inc シ−ト搬送装置
JPS6127853A (ja) 1984-07-13 1986-02-07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85966Y2 (ja) 1989-08-18 1996-0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JPH07117899A (ja) 1993-10-29 1995-05-09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526524B2 (ja) 1994-04-26 1996-08-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JPH085966A (ja) 1994-06-23 1996-01-12 Nikon Corp 非球面眼鏡レンズ
JPH11106112A (ja) 1997-10-03 1999-04-20 Minolta Co Ltd フィニッシャ
JP2001002317A (ja) 1999-06-21 2001-01-09 Ricoh Elemex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紙後処理装置
US6528950B2 (en) * 2000-04-06 2003-03-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JP3817424B2 (ja) * 2000-12-28 2006-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719680B2 (en) * 2001-02-26 2004-04-13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JP3915420B2 (ja) * 2001-03-27 2007-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用紙折り装置
JP4144496B2 (ja) 2003-01-16 2008-09-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その後処理装置が接続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157433B2 (ja) 2003-06-18 2008-10-01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折り装置
JP4175642B2 (ja) 2004-02-18 2008-11-05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紙折り装置
JP2005266245A (ja) * 2004-03-18 2005-09-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25101B2 (ja) 2004-09-13 2010-03-0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4302020B2 (ja) * 2004-09-13 2009-07-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02449B2 (ja) 2005-03-1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23502B2 (ja) 2005-07-05 2010-08-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紙折り装置、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84768B2 (ja) 2005-05-31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2708B2 (ja) 2006-05-30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4669441B2 (ja) * 2006-05-31 2011-04-13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743776B2 (ja) 2006-06-30 2011-08-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4956257B2 (ja) 2007-03-29 2012-06-20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184324A (ja) 2007-01-31 2008-08-14 Nisca Corp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018494A (ja) 2007-07-11 2009-01-29 Nisca Corp 製本処理方法及び製本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90062099A1 (en) * 2007-08-29 2009-03-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olding roller for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8256757B2 (en) * 2009-10-30 2012-09-04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with skew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heet folding apparatus
JP5597040B2 (ja) * 2010-06-24 2014-10-01 ニスカ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6556A (en) * 1990-07-31 1991-12-31 Xerox Corporation Compact, single fold plate, bi-roll folder, with z-fold capability
US5233400A (en) * 1991-12-23 1993-08-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Wrinkle preventing registration mechanism
CN101376472A (zh) * 2007-08-29 2009-03-04 株式会社东芝 纸张处理装置的折叠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0358A (zh) 2011-05-11
US8585032B2 (en) 2013-11-19
US20110101591A1 (en)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0358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50357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50356B (zh) 片材给送装置及设有其的片材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190203B (zh) 片材折叠装置
CN102756943B (zh) 片材折叠装置和具有该片材折叠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367115B (zh) 片材折叠装置
EP172874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kew and lateral offset adjustment
CN102730477B (zh) 片材堆放装置及片材折叠装置
CN103568599A (zh) 连续纸的输送控制方法以及打印机
CN102275766A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3318696A (zh) 纸张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647403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折り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37674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0202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における紙折り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4990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2011093689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67442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801089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823687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
JP5595009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39027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770520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6200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778973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1093688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